黑马传:金武仙据真定,黑马从孛鲁讨之,金将忽察虎以兵来援,为黑马所杀。
德海传:攻金郑州,杀金将左崇。
按竺迩传:金亡後,金将郭斌尚保金、兰、定、会四州,按竺迩围之,食尽城陷,兵入城,斌手剑驱妻子聚一室焚之,已而自投火中,有女奴自火中抱儿出,授人曰「将军止此一儿,幸哀而收之。」言毕,复赴火死。
史天倪传:金完颜合达陷於蒙古,遂降之,已而与监军王守约连谋越海归金,天倪来追,杀守约。
张荣传:荣攻金沛县,将唆蛾侯来捣营,荣追杀之。
赵宏伟传:金亡,有总管王昌张云又起兵,宏伟夜袭云,斩其首。
纽璘传:宋将蒲择之来攻成都,纽璘败之於灵泉山,擒宋将韩师勇,斩之。(亦见石抹按只传)
宪宗本纪:帝攻蜀,苦竹隘守将杨立出战,兵败被杀。先渡马湖获宋将张实,实遁。(先者,获张实在先,杀杨立在後。帝遣实招谕苦竹隘,实遁)既克苦竹隘,获实,支解之。进攻鹅顶堡,守将王佐死之,并诛佐子及徐昕等四十余人。张德润攻拔礼义城,杀宋宣抚使张资。
杨大渊、杨文安二传,记擒杀宋将尤多。大渊传:攻礼义城,获总管黄文才、路钤、高坦之。攻通州,获统制白继源。战巴渠,获知军范燮、统制魏兴、路分黄迪、节干陈子润。後谍知宋总统祁昌由间道运粮来,乃率兵袭之,擒祁昌。
杨文安传:得汉城之战,擒宋将陈亮。攻开达,擒统制张刚、总管伏林、方富。攻金川,擒路钤、赵贵等。略开州,获统制陈德、副将刘安仁。掠达州,擒其将蒲德、范伸、王德、解明、周德新、王迁、王仁、袁宜、何世贤、杨普、时仲、陈俊、满桂、王顺、王道、张俊、杨桂、蔡云龙、李佺、李德、孙聪、张顺、李贵、雍德、吴金、王元、阎国宝、张应庚、秦兴祖、谭友孙、叶胜、郑桂、庄俊、严贵、窦世忠、赵兴、孙德、柳荣、赵威、赵章、韩明、王庆。攻梁山,擒部辖景福。攻小江口,擒总管李皋、花茂实、薛忠。攻绍庆,擒守将鲜龙。以上诸被擒者,其生死尚无明文。
至如文安之攻夺金州,杀其将梁富。袭开州,宋将庞彦投崖死,宋兵来救,又杀其将张德。攻梁山,杀守将王智。攻万州,杀守将何威。又万州守将上官夔拒守甚力,文安谕降,不听,踰月,拔其外城,夔犹不屈,文安尽锐攻城,破之,夔巷战而死。宋六郡镇抚使马堃守咸淳,文安与之同乡,谕降不从,乃力攻斩关入,堃巷战死。此十数将,则皆显然尽力战守被杀者。(宋史无传,以上皆蜀将)
按竺迩传:攻文州,守将刘禄数月不下,谍知城中无井,乃夺其汲道,攻陷其城,禄死之。(案宋史忠义传有文州守刘锐,当即是此人。传闻而误其名耳)
张庭瑞传:宋兵围虎啸山,庭瑞出击,杀其统制栾俊、雍贵、胡世雄等。
伯颜传:元兵自郢顺流而下,郢将赵文义、范兴来追,伯颜手杀文义,又擒兴杀之。至沙洋,以文义首招降王虎臣、王大用,不应,攻获之,并杀二将。又破阳逻堡,斩其将王达。既克临安,以独松关张濡杀奉使廉希贤,斩之。
李恒传:攻阳逻堡,宋夏贵遣其子松来拒,恒射杀松。
阿塔赤传:宋冯都统自真州率兵二千、船百艘,来袭瓜州,为阿塔赤所败,冯都统赴水死。
阿剌罕传:追袭宋嗣秀王赵与檡,斩其步帅观察使高世达,生擒与檡,斩之。(宋史与檡有传,余缺。)
阿里海牙传:破琼州,执安抚使赵与珞、冉安国、黄之纪,皆裂杀之。(宋史与珞有传,余缺。)
唆都传:攻兴化。获宋将陈瓒,支解之。
怀都传:攻樊城,斩宋将韩拨发、蔡路钤。(不着其名)(拨发、路钤皆官职)
昂吉儿传:文天祥起兵舒民,张德兴应之,昂吉儿讨杀德兴。又赵孟濚亦同起兵,兵败被杀。
乌古孙泽传:文天祥开府南剑,守臣张清同起事,泽八战,杀清。
赵宏伟传:天祥使罗开礼、叶良臣谋复临江,宏伟斩良臣,俘开礼。
高兴传:取婺州,擒宋将章焴,斩之。
朱国宝传:宋亡,惟辰、沅、靖州未下,宋将李信、李发据险固守,国宝击擒之。张世杰挟二王入广南,恩、新州人何华、张翼起兵兴复,国宝击杀二将。
世祖纪:至元十五年,秃满荅儿等攻克泸州,斩宋将王世昌、李都统。东川副元帅张德润攻涪州,斩宋将王明及其子忠训、总辖韩文广、张遇春。又湖南制置使张烈良、提刑刘应龙与周隆、贺十二起兵,行省调兵往讨,周隆、贺十二被杀,烈良等逃入蛮洞,元兵袭之,二人皆战死。
元人译诏旨雅俗不同
忙哥撒儿传:宪宗以其生前多所杀,及卒,人多腾谤言,特降诏於其子,今载传中,乃全用尚书体,竟与宇文周诏书相似,此当时繙译者之有意润色,以为典册高文也。
及泰定帝登极一诏,则所译全是俗语,无异村妇里老之言,而元史亦遂不加改润,或有意存之,以见当时政体之陋耶?
元史人名不画一
宋元兀良合,元史本纪作兀良合带,本传作兀良合台,阿海传又作兀良合歹。
金史完颜合达,元史雪不台传作合鞑鞑,郭德海传作哈达,李冶传又作合答。
金史移剌蒲阿,元史塔思传作蒲瓦,德海传又作蒲兀。
金史:完颜讹可获贼,辄以火烧之,人呼为「草火讹可」。元史塔思传作完颜火燎。
金史白撒,元史郭侃传作伯撒。
金史完颜承晖,元史本纪作完颜福兴,以承晖本名福兴也,耶律楚材及石抹明安传又作复兴。
此以金、宋二史核对而不相符者也。修元史时,宋、辽、金三史已行世,竟不一互订,已见草率,而元史中又自有岐互者。
远不台已作雪不台,分为两传,而按扎儿传又作唆伯台。
帝师八思巴有本传,而本纪及阿尼哥传作八合思八,萨理传又作八哈思巴。
和礼霍孙有本传,而刘正传作火鲁霍孙,昂吉儿传又作和鲁火孙。
塔察儿有本传,而苫彻传作塔塔儿。
肖乃台有本传,而史天泽传作笑乃,王玉传又作笑乃带。
宗王拔都罕见本纪,而忙哥撒儿传作八都罕。
一班珠尼河也,(见本纪)雪不台传作班朱泥河,速哥传又作班术居河,麦里传又作班真河,耶律阿海传又作辨屯河。
一笃列河也,(见雪不台传)速不台传又作秃剌河。
又拔都者,勇士之称,即今所谓巴图鲁也,而史天泽、赵阿哥潘传作拔都,拜延传作八都,鲁苫彻及阿术鲁传作拔都儿,刘国杰传又作霸都。
又罗鬼女子蛇节反,见刘国杰传,而杨赛因不花传又作折节。
虽蒙古语本无正字,亦何至一书之中岐互若此?盖当时各家碑志之类,各译汉字入文,为国史院所收录,明初修史时,即据其成文编入,不复彼此互订以归画一,亦可见其草率从事也。
蒙古官名
金史有国语解一卷,译出女真语,令人易解,元史无之,且金官制纯用汉名,元则有仍其本俗之名者,益难识别。今就纪传所载,可以注释者列之。
达鲁花赤
掌印办事之长官,不论职之文武、大小,或路或府或州、县,皆设此官。
太祖时授扎八儿黄河以北铁门以南天下都达鲁花赤,木华黎以谷里夹打为元帅达鲁花赤,又帖木儿补化为巩昌都总帅达鲁花赤。
世祖以别的因为屯田府达鲁花赤,唵木海为随路炮手达鲁花赤。
多蒙古人为之,汉人亦有官此者,刘好礼为永熙路达鲁花赤,张炤为镇江路达鲁花赤,张君佐为黄州达鲁花赤,张贲亨为处州达鲁花赤。
探马赤
军名,谓兵之矫捷者。太祖命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为五部,合置将一人,见阔阔不花传。
扎鲁忽赤
本纪:太祖开创之初置此官,位在百司三公上,犹汉之大将军也,亦名断事官,得专生杀,故最尊,见忙哥撒儿及布鲁海牙传。亦作扎鲁火赤,见亦力撒合及唐仁祖传。宗人府又有也可撒鲁火赤,见朵尔直班传。又布智儿为大都行天下也可扎鲁忽赤,亦作扎鲁花赤,见昔班传。
火儿赤
佩櫜鞬(櫜ㄍㄠ,櫜以受箭,鞬以藏弓)侍左右者,见塔察儿及彻里传。又察罕传谓掌服御事者,阿剌罕传作火而赤。
宝儿赤
者燕不花在英宗时,为进酒宝儿赤,见本传,而阿剌罕传作博而赤,阔里吉思传作博儿赤。
必闍赤
知书通文义者,见立智理威传。
赛典赤
贵族也,见赡思丁传。
默尔杰
善射之尤者,见忙哥撒儿传。
秃鲁花
太祖立质子军,号秃鲁花,见拜延传。
哈剌赤
世祖以哈班察善挏马乳(以马乳为酒也,揰挏乃成),色清味美,因目其属曰哈剌赤,後其子土土哈请以所统哈剌赤屯田畿内,遂成军名。又塔海当世祖时充哈剌赤。
奥鲁赤
察罕为奥鲁千户奥鲁赤,见本传。
合必赤
军名,完者拔都领丞相伯颜帐前合必赤军。
扎剌儿台
脱脱传:世祖曰「扎剌儿台如脱脱者无几。」盖亦贵族,如怯薛之类。
速古儿赤
掌服御事者,见亦力撒合传,博罗普化为宿卫速古儿赤,又野仙入宿卫,掌速古儿赤。
舍儿别赤
伯都传:俭枢密院事,领舍儿别赤,盖亦军名。
温都赤
斡罗思传:其孙直宿卫,为温都赤。
怯里马赤
见星吉传:其祖父世事太祖、宪宗、世祖,为此官。
昔宝赤
亦军名,阿沙不花传:以千户帅昔宝赤军从征,乃颜又请以帷台岭隙地,为昔宝赤牧地。
玉典赤
盖执役之贱者,许有壬言「今玉典赤、太医、控鹤皆入流品,何独於举子吝之?」口儿吉之父由玉典赤改为千户,领阿速军。见彻里帖木儿传。又见百官志,系中书省掾吏。
贵赤
世祖诏民之荡析离居及僧道漏籍不当差徭者万余人,充贵赤,见明安传。
怯里马赤
中书省掾属,见百官志。
金义宗
金主守绪在蔡州,城破自缢,群臣哭临毕,即諡曰「哀宗」,是日金亡,并未别加諡号,
而元史雪不台传:大兵攻汴,金义宗走卫州,又走归德,走蔡州。
又槊直腯鲁华传:金义宗在汴,势力穷蹙,出奔,槊吉思鲁华追蹑之,遂据卫州,金义宗自黄陵冈谋复卫,不克,义宗奔归德。
又阔阔不花传:攻寿州,以书喻城中,城中人感其意,以彩舆舁金公主送款。公主者,义宗之姑也云云。
是金哀宗又有义宗之諡矣。考宋史亦无此说,岂金亡後,元初追赠耶?
元建国号始用文义
三代以下,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
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公孙述建号成家,亦以据成都起事也;
賨人李雄建号大成,盖亦袭述旧称也。
金太祖始取义於金之坚固,遂不以国邑而以金为号。(案金志:太祖以国产金,且有金水源,故称大金。)然犹未用文义也。
金末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始有以文义为号者。
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如辽之称契丹也。
世祖至元八年,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义,国号取文义自此始。其诏有曰「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纪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尧以之而着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着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於大业,宜早定於鸿名。在古制以当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云。
命世之君,创制显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袭前代,此其一端也。然如唐之为荡,虞之为乐,则五帝以来,原以文义建号,其说见尚书传注及史记正义。
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
元世祖立皇太子珍戬(旧名真金),诏曰「太祖皇帝遗训:嫡子中有能继统者,豫选定之。是用立太宗为帝。自後因不显立冢嫡,遂启争端。今以尔为皇太子,特赐册命。」
是太宗以嫡子嗣服,本太祖有命,故太祖崩後,太宗虽统兵在万里外,而母弟图类(旧名拖雷)监国几及一年,俟太宗归即位,宗亲将相皆无异言。及太宗崩,皇后尼玛察氏(旧名乃马真氏)称制,立己子库裕克(旧名贵由)为帝,是为定宗。
定宗崩,无君者且三年,大臣乌兰哈达(旧名兀良合台)等定议立太宗从子莽赉扣(旧名蒙哥)为帝,是为宪宗。是宪宗之立,由乌兰哈达等之力也。
本纪:诸王巴图穆格(旧名拔都木哥)等议立莽赉扣,定宗后(海迷失)遣人来言曰「昔太宗欲以皇孙实勒们(旧名失烈门)为嗣,诸王百官皆与闻之,今欲议他属,置实勒们何地?」穆格曰「太宗崩,尼玛察皇后立定宗,已违太宗命矣!今尚谁咎?」乌兰哈达曰「莽赉扣聪明睿知,人咸知之,巴图之议良是。」议遂定。
又孟克萨喇传(旧名忙哥撒儿):先是太宗在帐殿,莽赉扣侍侧,太宗抚之曰「是可为君。」又一日,以牸(母牛)按豹,皇孙实勒们曰「犊将安养?」太宗以为有仁心,亦曰「是可为君。」至是,诸王议立宪宗,或以实勒门为言,孟克萨喇曰「汝言诚是,然先皇后立定宗时,何以不言?今诸王等亦遵先帝遗言也。」由是宪宗之位遂定。(案巴图穆格旧名拔都木哥,实勒们旧名失烈门,孟克萨剌旧名忙哥撒儿。)
此已启大臣拥立之端。世祖有鉴於此,故预立珍戬为皇太子,其後珍戬早薨,未及即位。
世祖崩後,成宗(珍戬子特穆尔,旧史名铁木耳)方抚军北边,以长幼而论,则母兄晋王噶玛拉(旧名甘麻剌)当立,而伊实特穆尔(旧名玉昔帖木儿)以成宗在军时,世祖曾以皇太子旧玺付之,遂告晋王曰「昔储闱之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长,奚俟而不言?」晋王乃曰「皇帝践阼,愿北面事之。」於是成宗遂即位。是成宗之立,由伊实特穆尔之力也。
成宗崩,太子德寿先卒,丞相阿固岱(旧名阿忽台)等欲奉皇后称制,以诸王阿南达(旧名阿难答)辅之,丞相哈剌哈斯(旧名哈剌哈孙)则以武宗、仁宗皆珍戬之孙,理宜继统,而武宗方抚军北边,仁宗亦在怀州,乃先迎仁宗入京,诛阿固岱等,而趣武宗入即位,是武宗、仁宗之相继御极,皆哈剌哈斯之力也。
仁宗既为帝,立子英宗为皇太子,故英宗继立之际,朝臣亦无异言,迨英宗为特克实(旧名铁失)所弑,特克实即遣使迎泰定帝入即位,是泰定帝之立,由特克实之力也。
泰定帝崩於上都,丞相都尔苏(旧名倒剌沙)立其皇太子喇实晋巴(旧名阿速吉八)为皇帝,固亦父子相传之正理,而枢密使雅克特穆尔(旧名燕铁木儿)私念武宗旧恩,欲立其子明宗、文宗,时明宗远在沙漠,文宗亦在江陵,乃先迎文宗入即位,其时上都诸王方举兵入讨,雅克特穆尔力战胜之,而文宗之立遂定。及明宗归,雅克特穆尔又害之於途,文宗旋复为帝。是文宗之立,由雅克特穆尔之力也。
厥後文宗、宁宗相继崩,皇后布达实哩(旧名卜答失里)已遣人迎明宗长子托欢特穆尔(即顺帝)入京,欲付以位,而雅克特穆尔不愿,遂不得立,迨雅克特穆尔死,始立焉,倘不死,则顺帝之立不立,尚未可知也。
是则宪宗、成宗、武宗、仁宗、泰定帝、明宗、文宗皆大臣所立,此有元一代之大事也。
案太祖崩後,无君者凡一年;定宗崩後,无君者且三年;成宗崩後,武宗、仁宗皆在远方,亦年余始得立,凡此新旧绝续之际,未尝无疏属庶孽如额哷布格(旧名阿里不哥)阿南达等从旁窥伺,然一、二大臣定议,卒归於应立之人。盖开国之初,风气淳古,宗亲将帅推戴咸出於至公,故无悖常乱纪之事,迨特克实之弑立,雅克特穆尔之废立,则全是权臣肆意妄行,大柄在手,莫敢谁何!遂任意易置此可为後世鉴也。
昔唐代宦官权重,故穆宗以後,立君多由宦寺。元则大臣权重,故立君多由权臣。元史宦官传序,谓太祖选贵臣子弟给事左右,故宦官不能窃权。此固一代良法,而岂知大臣权力过甚,又足为乱阶,其祸较宦官更烈哉!
元宫中称皇后者不一
西峰谈话,谓:历朝止一后,元时始有三宫之制。正后必鸿吉哩氏(旧作宏吉剌氏),太祖时,以其佐命功多,约世世为婚姻,犹辽代之於萧氏也。其余两宫,则采之他族,亦曰二宫皇后、三宫皇后。明朝仿之,虽不并称皇后,而选一后必并立三宫,异日虽或别立皇贵妃,而初选之东西二宫,其尊如故云。
案元代每朝称皇后者,实不止三宫,有至七、八人、数十人者,今据元史后妃表,
太祖朝称皇后者,共二十三人,
曰布尔特格勒津(旧名索儿台旭真),曰和拉衮(旧名忽鲁浑),曰果勒济雅坦(旧名阔里桀坦),曰托果斯(旧名脱忽思),曰特默伦(旧名帖木伦),曰额琳沁巴勒(旧名亦怜真八剌),曰巴延呼图克(旧名不颜浑秃),此七位为大鄂尔多(旧作斡耳朵,言大行帐所在也。辽制:天子所居置宫卫,崩则徙后妃宫帐以奉陵寝,曰斡鲁朵,元之斡耳朵,盖即辽之遗制也。)
曰呼兰(旧名忽兰),曰哈勒巴津(旧名哈儿八真),曰伊实琳沁(旧名亦乞剌真),曰托欢彻尔(旧名脱忽茶儿),此四位为第二鄂尔多。
曰伊苏(旧名也速),曰和拉哈剌(旧名忽都哈喇),曰阿齐兰(旧名阿失伦),曰图勒古尔(旧名秃儿哈剌),曰彻尔(旧名察儿),曰阿实克默色(旧名阿昔迷失),曰鄂勒哲呼图克(旧名完者忽都),此七位为第三鄂尔多。
曰伊苏肯(旧名也速干),曰珲塔噶(旧名忽荅罕),曰哈达(旧名哈荅),曰鄂勒哲和斯(旧名斡者忽思),曰雅尔(旧名燕里),此五位为第四鄂尔多。
金宣宗请和,以卫绍王公主归於太祖,是为公主皇后(见金史),此又一后也。
太宗朝称皇后者,有巴喇噶沁皇后(旧名孛剌合真)、昂辉二皇后(旧名昂灰)、克勒奇库塔纳三皇后(旧名乞里吉思帖尼),又有塔纳奇纳六皇后(旧名秃纳奇纳)。
定宗皇后,惟乌拉海额实(旧名斡兀立海迷失)一人。
宪宗朝称皇后者五人,曰呼尔察(旧名火里差),曰呼图克(旧名忽台),曰约索尔(旧名也速儿),曰楚巴(旧名出卑),曰莽赉呼图克(旧名明里忽都鲁)。
世祖朝称皇后者八人,
曰图古哩克大皇后(旧名帖古伦),为大鄂尔多,
次曰彻伯尔(旧名察必),曰诺尔布(旧名南必),为第二鄂尔多,
曰塔喇海(旧名塔海),曰诺木欢(旧名奴罕),为第三鄂尔多,
曰巴延乌真(旧名伯要兀真),曰库库伦(旧名阔阔伦),为第四鄂尔多。
又有苏哈达实皇后(旧名速哥荅恩),後常世守世祖之鄂尔多者。
成宗朝称皇后者,曰布尔罕(旧名卜鲁罕),曰克勒奇库塔纳(旧名乞里吉忽帖尼),其元妃实里达赖(旧名失怜荅里),以早薨故,不称后,至大中,始追諡。
武宗朝称皇后者三人,曰珍格(旧名真哥),曰苏喀实哩(旧名速哥失里),曰鄂勒哲(旧名完者歹),其明宗母伊奇哩氏(旧作亦乞烈氏),文宗母唐古氏(旧作唐兀氏),本皆妃子,不称后,後因子为帝,始追谥。
仁宗朝称皇后者二人,曰阿南达实哩,曰达尔玛实哩(旧名荅里麻失里)。
英宗朝称皇后者三人,曰苏喀巴拉(旧名速哥八剌),曰雅本呼图克鲁(旧名牙八忽都鲁),曰多尔济巴勒(旧名朵儿只班)。
泰定帝朝称皇后者十人,曰巴拜哈斯(旧名八不罕),曰额琳沁巴勒(旧名亦怜真八剌),曰呼喇(旧名忽剌),曰伊苏(旧名也速),曰萨都巴拉(旧名撒荅八剌),曰布延库哩页额实(旧名卜颜怯里迷失),曰实喇特穆尔(旧名失里帖木儿),曰塔纳(旧名铁你),曰巴罕(旧名必罕),曰苏喀达喇(旧名速哥荅里)。
明宗朝称皇后者七人,曰温绰欢(旧名按出罕),曰伊埒实克(旧名月鲁沙),曰布颜呼图(旧名不颜忽都),曰班布尔实(旧名八不沙),曰伊苏(旧名野苏),曰托果斯(旧名脱忽思)。
文宗朝皇后惟布达实哩(旧名卜荅失里)一人。
宁宗皇后惟塔哩雅图默色(旧名荅里也忒迷失)。
顺帝朝称皇后者,曰喇特纳实哩(旧名纳荅失里),曰巴延呼图克(旧名伯颜忽都),曰鄂勒哲呼图克(旧名完者忽都,高丽人奇氏)。
可见元代每帝皇后本无定数,西峰所云三宫之制,犹未得实也。然细考元史及经世大典诸书,则并称皇后中,嫡庶仍自有别。如太祖之布尔特格勒津则称大皇后,太宗之巴喇噶沁则称正宫皇后,世祖之图古哩克亦称大皇后,顺帝之巴颜呼图克皇后死,奇皇后见其衣服敝陋,笑曰「正宫皇后,何至服御如此?」又至正二十五年,诏立次皇后奇氏为皇后,改奇氏为肃良合氏。又别的因传:幼从祖母康里氏在三皇后宫。是同称皇后,又有正宫及大皇后、次皇后、三皇后之分也,正宫皇后必有册宝,其余则无,元史表、志、后妃传可证。
元帝子称太子者不一
古来储君始称太子,元制则帝子多以太子称,不必继体也。
元史宗室世系表:
太祖六子,长卓沁太子(旧名术赤),次察罕台(旧名察罕),次太宗皇帝,次图类(旧名拖雷,即睿宗也),次乌拉齐(旧名兀鲁赤),无嗣,次六科尔戬太子(旧名阔烈坚)。
太宗七子,长定宗,次库腾太子(旧名阔端),次库春太子(旧名阔出),其余俱称大王。
定宗三子,惟诺果(旧名脑忽)称太子,余称大王。
世祖立珍戬(旧名真金)为皇太子,余俱称王。
泰定帝四子,皇太子阿尔济雅巴(旧名阿里吉八)之外,又有锡锡太子(旧名小薛),允丹藏布太子(旧名允丹藏卜)。
文宗三子,皇太子喇特纳达喇之外(旧名阿剌忒荅剌),余为雅克特古斯太子(旧名燕帖古思),太平讷太子。
更以诸传考之,
艾穆传:从四太子南伐,谓图类也。
按扎儿传:帝率皇弟四太子征潞州,亦谓图类也。
高诺尔传(旧名高闹儿)从库春(旧名阔出)太子出征,其子元长又从太子托欢(旧名脱欢)征交趾。
苏克(旧名速哥)传:其子长罕玉吕从兀鲁赤太子出征。
脱忽怜传:从噶玛拉太子(旧名甘麻剌)征海都。
诸所谓太子者,皆非储君也。可见是时皇子通称太子。
更以表传参证之,大概国初时,正宫皇后所生,虽非冢嫡,亦称太子,其余则称王。中叶以後,则非正宫所生,亦称太子,而命为继体者,则称皇太子。
元帝后皆不讳名
元代帝后生前皆无徽称,臣下得直呼其名,盖国俗淳朴,无中国繁文也。
莽赉扣(蒙哥)殂於蜀,郝经上世祖书,谓「蒙哥罕无故进兵於蜀,今已崩逝,大正宜迎蒙哥罕灵舆,收皇帝玺。」蒙哥即宪宗也,其时尚未有谥号,故臣下皆以名呼。
曹元用传:累朝皇后既崩者,宋有谥号,犹各以名呼之,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名呼?」
又逯鲁曾传:时以武宗皇后珍格(真哥)无子,欲以明宗母文宗母配享,鲁曾曰「珍格皇后在武宗朝已膺玉册,安得不为立主配食?」
是臣下称皇后,亦呼其名也。
又世祖太子珍戬(真金),顺帝忽都皇后生子亦名珍戬,尤觉太无忌讳,(案北俗本无讳名之例,辽兴宗时,萧罕嘉努疏言「太祖之考夷离堇,至今犹以名呼。」於是始追尊元德二祖。盖北俗淳朴,本不讳名也。)
元封子弟驸马於各部
元太祖、太宗征讨诸国,得一地即封子弟一人镇之,亦有封及驸马者。
如太祖子卓沁(术赤)分封西北,其地极远,去京师数万里,驿骑急行二百余日方至。
又赐按陈以可木儿温都儿等地。
赐火忽以哈老温等地。
宪宗之立,诸王来会者,西方有伯尔克(别儿哥)、托噶特穆尔儿(脱哈帖木儿)等,东方有伊克(也古)、托欢(脱忽)、伊逊克(亦孙哥)、阿齐台(按只带)、塔齐尔(塔察儿)、伯勒格台(别里古带)等,皆太祖、太宗子孙分封於外者。
宪宗又分迁诸王於各部,如格丹(合丹)分於巴实伯里(别石八里),蔑里(默埒)分於雅尔达实河(叶儿的实河),海都分於哈里雅尔(海押立),伯尔克(别儿哥)分於库尔哲(曲儿只),托克托(脱脱)分於额密埒(密立),
此皆见於元史者,
而明史外国传又记:哈密则威武王纳忽里封地也,西宁则驸马章古封地也,哈梅里则诸王纳失里封地也,撒马儿罕则驸马帖木儿封地也,别失八里则诸王合丹封地也,盖其宗亲已遍於朔漠矣。
及取中原後,诸王之分封於外者,又各予以内地分邑,如汉、唐食邑之制,所收之赋,曰五户丝,每五户出丝一斤,以供其俸。
先是太祖欲以诸州民户分赐诸王贵戚,耶律楚材以为不便,乃命各位下止设达鲁噶齐(达鲁花赤,谓掌印官也),而朝廷置官吏收其租税以给之。
其後世祖平宋後,亦仿此例以给诸王,如安远王分邑隶建宁者七县,隶汀州者三县,听其自置达鲁噶齐是也。(成宗赐晋王也孙铁木儿南郑县六万五千户,世祖诸王子也先铁木儿诏安县,脱欢之子不荅失里宁德县,忽都鲁之子南安县,爱牙赤之子光泽县,各一万三千六百有四户,又赐湘宁王迭里哥儿湘乡县六万五千户,而诸王分地则以流官为达鲁噶齐,各位所置者为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