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西方哲学初步

_3 彭越 (现代)
-- 49
西方哲学初步54
色,慷慨陈词,为自己辩护,解释说花钱是为了观察世界,并当庭宣读大作《宇宙大系统》,以证明自己见识的价值。没想到,他的渊博学识和滔滔雄辩竟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人,激起满堂喝彩之声,法庭不仅免了他的罪,还特意嘉奖了他。这部语惊四座的《宇宙大系统》,和另一部名为《宇宙小系统》的书包含了德谟克利特的主要思想,内容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伦理学、艺术和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当然,除了这两本著作外,他一生还写过大约50多部其他的书,可惜,人们今天只能读到他的著作的某些残篇。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为了克服以前自然哲学的问题,特别是物质本原的直观性和物质构造的机理问题,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根说”
,而阿那克萨哥拉则创立了“种子论”。然而,即便“四根”和“种子”已被想象成粒子化的东西,但“四根”乃不过四种基本元素的微型化,“种子”则表现为万物自身的无限缩小。它们都有一个致命的理论弱点:把万物的性质归结为具有不同性质的微观事物的产物,即以固有的性质说明派生的性质,因此,依然不能找到万物共同的本质(即一种唯一的、性质同一的万物原素)。例如,水、气、火、土、都有自己的性质,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任何共通性;而“种子”则有无数种类,每一种类都各有自己的特性,但所有种类之间则无任何共同性,依然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思路。
问题的关键何在?显然,以性质决定性质,必然会导致循环论证,最终无法解决问题。
说一个人是由其父母所生,其
-- 50
64西方哲学初步
父母又由其父母所生,最后就会引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怪问题。此路不通,看来得转换一下思路:如果以量决定质,即用同一种基本元素的量的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差异性,是否就可解决这种理论难题呢?
其实,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已经部分地走上了这一思路,他们从“水”
、“气”和“火”这些单一的元素的量的变化来说明万物的构成,可惜,这些元素本身仍旧是带有自身性质的直观物,没有彻底取消质的规定性而加以量化。
到了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从一元论发展到了多元论。当然他们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阿那克萨哥拉微粒化的“种子”
,如果将它们统统加以量化,不再视为本质不同的基本元素,而看作毫无差别、完全同一的基本粒子,那么上述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最终在这条思路上跨出这一步的,是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有一位叫留基波(Leucipus,生卒年不祥)
的老师。据说,留基波已大略提出了原子论的思想,但由于史料的贫乏,人们对他知之甚少,往往将他与德谟克利特相提并论,因此原子论哲学也大多挂靠在德谟克利特的名下。
德谟克利特把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元素归结为原子。
“原子”
(Atom)一词希腊文原意为“不可分割性”。原子是最细小的物质微粒,世上只有这么一种性质相同而数量无限的原子,原子与原子之间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不同。万物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形态,完全是因为其中所包含的原子的数量、大小、形态和排列的不同而造成的。原子内部密
-- 51
西方哲学初步74
集充实而没有任何空隙,这就是原子的最根本属性——充实性。在这个意义上,德谟克利特将原子叫做“存在”。与这种“存在”相对的是松散性、非充实性。相对于原子的“存在”
,他将“虚空”
称作“非存在”。
但他并不认为虚空真的不存在。
它只是不够充实而已。
“虚空”概念的提出,是德谟克利特的一大贡献,它是西方哲学史上首次出现“空间”这种理论范畴的萌芽。在他的理论中,虚空的存在成为原子能够运动的一个先决条件和场所。
原子在空间里永恒地旋动,引起原子之间的分合聚散,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事物。没有空间,运动就不可能,也就不可能产生实体事物。原子数目无限,空间同样也无限,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作无限的运动,演成宇宙永恒运动变化的局面,而原子的这种运动是受必然性支配的。他们必然性理解为自然界固有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及法则,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制约关系。因此,自然界也就被看作为自己决定自己的一个物质的世界,从而否定了当时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有神论观念,得出了无神论的结论。这使他进一步把人的灵魂也归结为原子的构成物:灵魂像太阳、月亮一样,由极为精细、光滑的圆形的原子组成,所以它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可以渗透和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
使它们都可以具有各种感觉能力,因此,人死时灵魂就离开人的肉体,消散无踪了。
德谟克利特也许是西方哲学家中最早一个专门研究认识论的人,他在这一领域发挥了恩培多克勒的“流射”
理论,并且彻底地贯彻了自己的原子论思想,因此形成了著名的“影像说”。
外界物体时常发射出一种波流,这种波流保持着和事
-- 52
84西方哲学初步
物形状相似的影象,它通过空气而作用于人的感官,再透入心灵,导致身体状况的改变,从而产生对该事物的感觉和思想。他还试图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用于感官的影像产生感性认识,他称之为“暗昧的认识”
,它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不可能认识事物更为精致的本质——即原子和虚空,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必须依赖思想。和其他希腊哲人一样,德谟克利特虽然没有否定感性认识,但他仍然偏重于理性认识,有时甚至将某些由感觉得来的事物性质(如色、声、味等)
的认识贬抑为人为的、虚假的东西。
更令人遗憾的是,为了摆脱“感性的困扰”
、全心全意去追求“真理”
,据说在晚年时他特意将自己的眼睛给弄瞎了。这显然是过分陶醉于自己的理论而走火入魔了。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尽管让他付出了失去双眼的沉重代价,然而它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一双眼睛的价值。
原子论撇开了一切宏观实体和所有其他类型的本原,紧紧抓住了一种至小无内的刚性微粒,并将整个宇宙建筑在这种永恒不变的基元实体身上。这使德谟克利特在思想的抽象度和普遍性上,远远超过他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家,达到了爱利亚学派的唯心主义存在论的逻辑层次。如果不涉及具体的思想内容而只比较理论思辨的特色,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德谟克利特走的正是与爱利亚人基本一致的求取唯一实体(即本体)的形而上学栈道:即由“多”归“一”
,将“一”定于某种没有任何规定性、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这在爱利亚学派是“存在”
,在德谟克利特则是“原子”。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存在”具有唯心论特色,而后者的“原子”则是唯物主
-- 53
西方哲学初步94
义的。
当然,这种唯物主义不曾洗去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因为它拒绝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不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存在,而把运动归结为绝对无外的必然性。令人奇怪的是,恰恰是这种机械性的原子论学说,对近代科学的理论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近代物理学和化学中的“原子”概念就是德谟克利特“原子”的翻版。原子论和影像论的学说,是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终结,它使德谟克利特步上了希腊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难怪几十年以后,继承了爱利亚学说的唯心主义大哲柏拉图,牙齿咬得格格作响,恨不得一把火将他的著作烧个精光。好在老天有眼,柏拉图手下留情,因此德谟克利特的学说终于后继有人,被100年后的希腊哲人伊壁鸠鲁和300年后的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所发扬光大。
-- 54
05西方哲学初步
第二章 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联合起来将波斯人赶出了希腊半岛,赢得了波斯战争的胜利。在随后的几十年间,雅典由一个普通的海港城市一跃而变为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座耸立在山巅之上的城市,既是航运和贸易的要冲,也是艺术家和思想家聚会的场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吸引了一批批富有才干的人前来一展鸿图,人才的聚积、思想的砥砺,又加速了文化的繁荣。
西方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从遥远的爱琴海对岸的伊奥尼亚赶来了,写下了有口皆碑的波斯战史;身经萨拉米战役的埃斯库罗斯抛掉《荷马史诗》,与另两位悲剧大家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将希腊悲剧推上了巅峰;雕塑家迪亚斯把女神雅典娜巨大的雕像安放在卫城上,居高临下地俯瞰着神庙的出口,她所代表的希腊雕塑水平使后来的欧洲人始终无法及其项背;音乐、建筑、绘画等艺术也都进入了鼎盛时期。
经济和文化的繁花结出了丰硕的哲学果实,在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思想舞台上,三位出自雅典的哲学大师相继登台亮相,他们一手创下了希腊哲学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将理论的重心从自然本体论逆转为理论形而上学,并综合了各种
-- 55
西方哲学初步15
已经铺开而未得深入拓展的论旨,使古代西方哲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
这三位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苏格拉底:知识的助产婆
在苏格拉底以前,出现过一批被称为“智者派”的人物。
当时盛行着奴隶主民主制,要想在这种民主政体下出人头地,仅仅依靠传统和权威已无能为力,精于演讲和辩论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需要使智者应运而生。智者们往往学识渊博、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他们游荡于大街、广场、法庭,招徒授业,向学生传授逻辑学、修辞学、演讲术和论辩术,教导学生掌握演讲和辩论的技巧,获取通向权力的钥匙,他们也从中收取学费为生。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智者的主要代表之一普罗太哥拉曾教过一个学生,开始时他们约定,如果这个学生赢得第一次诉讼的话,他才需要交学费,输了就不必交。然后,普罗太哥拉一张状纸递上法庭,告这学生抵赖学费。这年青人头脑一下子发热起来,搬出他们之间的约定为自己辩护,法庭自然判他胜诉。
可是,他却不得不乖乖地把学费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中了圈套而浑然无知。
这个故事多少说明了智者的一些特点。他们虽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但思想上还是具有某些相近的倾向的。他们不再热衷于以前哲学家们孜孜以求的自然哲学,不再关心宇宙的本原问题,而是把思想重心放在人和社会问题上,开始
-- 56
25西方哲学初步
探索人生和社会,寻求知识对人类的价值,讲究道德修养。
课题和论域的转变,使他们发现:人类社会并不存在自然界那样确定不变的客观真理,一切都取决于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正如谁在论辩中取胜,谁就获得群众的支持,也就能主宰社会那样。
因此,智者们一般都倾向于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相信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否定客观真理。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上,普罗太哥拉道出了智者学说的真谛:“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在哲学史上是作为主观相对主义的典型而流传下来的名言。它的意思是说,事物存在与否,全看我有否感觉到它而定;我没见过月亮背面有山,所以那里就不存在山。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神学观念浓厚的气氛中,确曾体现了一种破除旧传统观念的启蒙精神,因而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到了晚期的智者,这种主观相对主义的倾向使他们忽略内容的是非曲直,经常玩弄词句、穿凿附会,一味地狡辩,终于使他们沦落为诡辩论者和江湖骗子,“智者”于是褪变为一种耻辱的标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智者都极端反感,痛斥他们为“批发零售灵魂粮食的商人!”
当然,骂归骂,做归做,苏格拉底的思想其实也离不开智者学说的启迪。
雅典出生的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
,身材矮小、相貌丑陋。
从古代留传下来的一具半身雕像来看,他秃顶圆脸,凝滞的目光藏在深陷的眼窝里,肥大的酒糟鼻子停放在宽阔的脸上,外加一个臃肿的大肚子。粗略一瞥这付尊容,人们会误以为他是个酒馆的跑堂,绝对不会相信这是
-- 57
西方哲学初步35
一位曾令一个时代为之震撼、使古今许多大思想家不敢轻视的哲学大师。
不扬的外貌丝毫不能阻挡他喷薄欲出的才华,锐利机智的思想一到他嘴边就宛如打开的水龙头那般滔滔不绝,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罕见的一位“述而不作”
、光靠两片嘴唇为自己留名青史的哲学家。
像智者们那样,苏格拉底也不务“正业”。他常年累月穿着一件皱巴巴的短袍,赤着大脚,优哉悠哉地徜徉于大街和广场,对风云变幻的时局充耳不闻,但一碰到人便拉开话匣子侃侃而谈,引得一班年轻学子和有识之士对他俯首贴耳、洗耳恭听。他教他们如何争辩、如何把自己的思想弄明白,不过,他不像智者们,他却从不收费。弟子们为了报答他的教诲,也为了在餐桌上有他的高谈阔论作陪,时常邀他到家中用饭,他总是毫不客气地饱餐一顿,然后拍拍屁股扬长而去,一点也不关心第二天的生计。可是,这种潇洒在家里也就不那么吃得开了。像中国哲学家庄子一样,他也有一位爱唠叨好管事的悍妻。他整天在外闲逛、不理家事,自然惹得妻子大发脾气,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不思改悔。
你若是以为这位流浪哲学家一定是个不负责的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他忍饥捱饿、御寒抵热的本领无人能比,在战场上他也骁勇异常,一次竟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位朋友。
他临终时的豁达大度则会令许多所谓英雄为之汗颜的。他的勇敢与耐性来源于他的信念。他坚信,自己是神派来的一只牛虻,专来叮咬雅典这头动作迟缓的大牛,以便使之活跃起来;他是来教导启发雅典人的,如果没有他,他们将永远在茫然无知中昏睡。
-- 58
45西方哲学初步
面对这样一个自信肩负重任而确又满腹经纶的人,人们容易把他视为狂妄自大家伙。其实不然,苏格拉底也许是哲学家中最为谦逊的人了。一般哲学家都爱摆出那付“一语定乾坤”
、“万物尽在我心”的似乎无所不知的架子,而苏格拉底却敢于直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不仅是他诚实的自白,而且也包含了他的哲学的起点:即他的怀疑主义。他曾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人的知识像一个圆圈,而圆圈之外则是代表无知的空白,他所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圈就越大,它所接触的无知的界面也就越大;换言之,一个人知识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因为人永远都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穷无尽的。只有智者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蠢人一旦获得了一知半解就满以为手眼通天,犹如刚学会四则运算就以为掌握了全部数学奥秘的小学生那般。因此,当一个人学会了怀疑,尤其是对自己珍惜的原则、信念和思想产生疑问时,真正的哲学就出现了。这表明,他已经开始对那些未曾经过自己深思而从外界植入脑中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直面自己、审视自己的心灵,表明他已经懂得运用自己的哲学思维来认识自己和世界了。
于是,苏格拉底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识自己,就是要把自我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探讨和研究,去理解人的心灵、理智,理解人类的知识。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做真正有道德的人。这种主张表明,他在哲学史中第一次发现了真正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发现了研究人本身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了学术兴趣的转移,而且标志着希腊哲学的一个新转折:探求宇宙本体的自然哲学被束之高阁,
-- 59
西方哲学初步55
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人的知识和伦理问题开始进入哲学家们的视野。对苏格拉底来说,如果我不知道人是什么?他能成为什么?他活在世上有何意义?那么,我纵使熟悉宇宙的起源和天体的演化又有何益处呢?只有人才是重要的,了解自己才是哲学的真正目的。
于是,在苏格拉底的思想夜空,曾经耀如明星的自然哲学家们统统都退居天幕后面了。
虽然苏格拉底说自己“一无所知”
,但他却非常重视知识,因为知识可以使人摆脱愚昧,获得智慧,从而求得善行,尽管一个人不可能穷尽世间的一切知识,但知识却是人应该追求的,在这种无止境的追求中人便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起来。
这种思想导致他的一个著名的论点:“知识即美德”。把求知与求善(即美德)等同起来这种思想倾向起端于苏格拉底,它后来成为了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主流传统,对后世思想的发展具有至深至巨的影响,这也是西方伦理学区别于中国道德学说的关键所在。中国哲学家们对知识可没有这么执着,他们勿宁说是轻视知识的。
庄子先生就说过一段颇为有名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博取无限的知识,岂不枉费心机?对中国哲学家们来说,道德是意志的磨练,而与知识无涉;然而,对苏格拉底而言,求取知识(包括关于道德和关于自然的知识)和完善自身是同一个过程。因此,他试图寻找一种超越一切具体善行的绝对永恒、普遍适用的“善”
,不过最终也未曾达到这一目的,所以没有人他知道他的绝对之“善”究竟是什么。
如果同意知识就是美德,那么求取知识的途径就是重要的了。知识到底从何而来呢?苏格拉底说,知识是人天生就
-- 60
65西方哲学初步
有的,由于来到世上以后就全忘光了,因此人只要能重新唤醒自己的记忆,知识也就招之即来了。没准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亲身实现这一观点的典范。每每当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之际,他会突然之间停下嘴来,旁若无人地陷入心不在焉的沉思,惹得路人好奇地驻足观看,这种状态有时竟会持继数个小时!不知此时的苏格拉底是否忽然来了灵感,一头潜会他前生的种种记忆之中了呢?他本人不曾提及,人们当然无从知晓。不过,他倒是发明了一种帮助人一步步得出正确思想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思想助产术”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启发和诱导,帮助人们重新回忆和把握固有的正确知识。
下面让我们看看一个这种方法具体应用的例子。
欧提德谟斯(以下简称“欧”)
:请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简称“苏”)
:偷盗、欺骗和卖人为奴,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欧:是恶行。
苏: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原来敌人占领的城市的人卖作奴隶也是恶行吗?
欧: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没有说敌人。
苏:照你说,偷盗对朋友是恶行。可是假若你的朋友打算自杀,你偷了他准备用来的自杀工具,这算是恶行吗?
欧:是善行。
苏:你说对朋友欺骗是恶行。但在战争中,军事统帅为了鼓舞士气而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可实际上并没有援军,你说这种行为是不是恶行呢?
-- 61
西方哲学初步75
欧:这是善行。
从这个例子,我们大致领略了苏格拉底方法:通过双方一问一答,提出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错误,然后逐步修正意见导向真理。这种方法被称为“辩证法”
,虽然又可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但它并非苏格拉底的发明,因为芝诺曾用它来对付过苏格拉底。他只是发展了它,使它流行一时。他不知疲倦地履行着自许的“思想助产术”使命,整天徘徊于大街集市和广场,随意同三教九流讨论人生的各种问题,诸如战争、艺术、宗教、婚姻和道德等问题。在讨论中,通常苏格拉底佯装什么也不懂,向对方发出问题,等对方按自己的理解或一般常识作答后,苏格拉底表示不能满意,又提出反问来诘难对方,使其不得不认错,这样反复多次,最后苏格拉底才提出一个一般性的定义来终止辩论,帮助对方把已潜藏于意识中的真理诱导出来,仿佛接生婆把腹中的胎儿接出来一样。这种“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从特殊中寻求一般,即将一般性从特殊事例中归纳出来的方法。苏格拉底往往将这种方法加以绝对化,把一般与特殊割裂开来,认为一般先于和高于特殊,是一种独立自存的东西。这种思想后来在其弟子柏拉图那里发展成了理念论的唯心主义。
苏格拉底用这种方法帮助了不少年轻人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但同时也得罪了许多有门面的权威人士。这些人趁着民主派复辟时将他告上法庭,指控他不信国教、以神灵自居,用邪恶思想教唆青年人堕落。大弟子柏拉图等人试图用钱将他赎出来,但苏格拉底拒绝了任何逃脱的企图。他坚执着自己的信念,用犀利的言词和严密的逻辑去驳斥对他的指控。

-- 62
85西方哲学初步
后,法庭仍然判他死刑。这时,苏格拉底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在死牢里,一群朋友和弟子来向苏格拉底道别,他们早已泪满衣襟,有人甚至在嚎啕大哭。苏格拉底泰然自若对他们说:别像女人那样哭哭啼啼的,我只不过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会见荷马和赫西俄德而已,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说罢,轻松自如、温文尔雅地接过狱卒递来的杯子,将毒酒一饮而尽。于是,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牛虻”销声匿迹了,一代大哲回到了神的天国,向上帝述职卸任去了。
苏格拉底是少数几个为了自己的信念而殉道的哲学家之一。
然而,正像他本人坚信的那样,他的肉身虽朽,但灵魂却不死,他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弟子柏拉图,再次化作影响人类思维的重要元素。
二、“洞穴”与“理想国”
:柏拉图的世界
苏格拉底悲剧性的死亡,在贵族子弟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347)心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曾经成为他最大抱负的政治雄心突然泯灭了,他走向了献身哲学的生涯。那年他刚好28岁,一个思想趋于成熟的年龄。血气方刚的他,立定决心要将导师的学说发扬光大、让导师的英名万古流芳;更要摧毁由“暴民”和“乌合之众”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用出类拔萃之辈的英才统治取而代之。
50多年后,当他安祥地撒手人寰之时,前一部分抱负他已问心无愧地实现了,而后一部分雄心则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理论上达成
-- 63
西方哲学初步95
了,那就是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形象与自己的老师相比真有天渊之别。他一表人才、英气勃勃,他的名字就来源于他宽阔的肩膀。这位曾两次在运动会获得好名次的英俊少年,确是一位出色的战士。
这样一位膂力过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按理是不会成为一个哲学家的。
然而,和苏格拉底的相遇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看到老师用尖锐的问题一下子击中对手的要害,摧毁僵死的教条和武断的臆想,那种情景就别提多惬意了。这使他敏感的心灵领略了在粗厉的运动中无法享受到的智慧的乐趣。
于是,他拜苏格拉底为师,投身于智力征逐和思想分析的活动中,一学就是8年。
老师的不幸辞世,中断了他的求学过程。他只好离开雅典这个是非之地,漂洋过海、四处游历,踪迹遍及埃及、意大利,甚至印度。在这长达12年的漂泊中,他如饥似渴地吮吸各种知识,朝拜众多的圣地,尝试数不清的教义。与众多民族交往的经历,从不同国度汲取而来的智慧,使他退去了些许年青人如火般的热情,增进了思想的深度。
当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之时,他已届不惑之年。这时,他胸中已沉甸甸地装满了自己的思想,它们在他的脑中四处奔突、呼之欲出。
于是,他安顿下来,著书立说、招徒授业。他在雅典城西北的一个花园里,创办了一个学校。这个花园是以古希腊英雄阿加得谟命名的,因此,这个学校便叫做“阿加德米”
(即学院,后来西方文字中“学院”
——Academia一词即由此演变而来)
,所以,哲学史上将柏拉图学派称为“学园派”或“阿加德米学派”。柏拉图游历意大利时,与毕达哥拉斯派过
-- 64
06西方哲学初步
从甚密,也颇受影响,因此,他的学校也基本上按照毕达哥拉斯派学校的模式组建,教授的科目也差不多,主要有哲学、数学、天文、动物、植物等等,特别重视数学。这个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以亚里士多德为首的杰出人物,并且存在了90多年,直至公元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关闭。它成为自中世纪以来发展出的各类大学的前身。在这里,柏拉图从事教学和著述长达41年之久。
他上课从不用讲稿或笔记,不作填鸭式的演讲,而喜欢提出种种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才加以分析和总结,一如其师苏格拉底。
由于他一心扑在学术事业上,始终过着独身生活。
当然,他的这种实践又完全服膺于他的理论:善神担心整个的灵魂下凡去作乱,便把其一分为二,形成男女之别,恋爱正是灵魂的一半去追求回自己的另一半;而柏拉图则坚信自己是与常人不同的救世者,灵魂并不曾被分裂为二,没有理由去追求一个女性。时至今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导源于他的这种说法。
柏拉图勤于著述,一生写就30余种书,绝大部分皆用对话体写成,其文体之华丽多姿,文笔之优美流畅,在哲学史上可谓无出其右的了。尤为幸运的是,他的著作大多保存了下来,使有兴趣者能够一睹其思想的风采。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思想家孔子的代表作,它采用的也是对话文体,即学生问,老师答,老师的答案便是权威。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问道方式。与此相反,柏拉图的对话却是一种辩论,双方站在逻辑上平等的地位,互有问答,并不以老师为权威。这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应用。留传下来的几十篇对话录,为我们
-- 65
西方哲学初步16
勾勒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主要面貌,虽然他无意于创立结构严谨的什么理论体系,但他的思想仍然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
今天提起柏拉图,人们除了想到他是“精神恋爱”的发明者和“理想国”的提倡者外,不能不提到他的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他曾运用一个被称作“洞穴譬喻”的故事,来说明理念论的思想:在一个幽深黑暗的地洞里,住着一批囚犯,他们双手被反绑在柱子上,背向洞口,脸朝洞壁,脑袋不能向后回望。
他们从来没有出过这个洞,也不知道身在洞中。在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他们与火之间有一些类似木偶戏的表演,火光把木偶和他们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墙壁上,他们把看到的这些影子误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从来不曾有过怀疑。突然有一天,一个犯人挣脱绳索,转过身来,看到了身后原来是一堆木偶。
爬出洞口后,他看到太阳和在阳光普照下的大千世界,才茅塞顿开,终于醒悟以前所见的全是虚幻不实的假象。他怀着惊喜的心情,匆忙跑回洞中,把自己了不起的发现告诉众人。谁知大伙儿根本不信他的话,对他百般嘲弄,说他比没走以前更蠢,因为他竟要大家相信完全不可能的痴人之梦。
柏拉图认为,我们人类就是那些洞中的囚犯,只能看到感官呈现给我们的各种具体的事物,却根本不知道它们并不是真实的东西,仅仅是某种真实存在物的虚幻影子,如果我们满足于这种状态,那么我们永远都不能认识实在世界,不可能获得真理。那个逃出山洞的人代表着哲学家,他运用了自己的理智,于是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明白真正存在的不是作为影子的具体事物,而是作为事物本质的理念,正是理念
-- 66
26西方哲学初步
使事物得以存在,并以幻影的形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信以为真。因此,哲学的任务正在于,教导人们分清什么是真实的理念,什么是虚幻的假象,从而努力去追求代表真理的理念世界,尽管在开始时哲学家往往会因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况而遭人嘲笑。
那么,这个被柏拉图如此器重的“理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任何个别和具体的事物总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然而,世界上仍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的,每一类具体事物都有其相应的一个“理念”
;理念就象范型,个体事物则是理念的摹本,只是因分有了理念才得以存在,因而总是不完善不可靠的。
例如,无数的鸭梨都分有“梨子”
这个共同的理念;一个人之所以是人,乃在于他分有“人”这个普遍的理念。
正如现实事物具有不同层次那样,理念也分有不同的等级:桌子、椅子和梨子等具体事物的理念居于最低级;再上一层,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念,如方和圆等;再往上,便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公正等;最高级最完美的理念是善,它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能,一切低级理念都从属于它。所有的理念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别于现实(事物)世界的理念世界,它是一个绝对永恒、真实完善的精神世界,现实世界则是由它所派生的、变幻无常的“阴影”。柏拉图号召人们撇开虚幻的现实世界(现象界)
,去追求至真至善的理念世界。一个人,如果把握了最高的
-- 67
西方哲学初步36
“善”的理念,便有资格成为“哲学王”
,充当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理念”
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感官无法接触的,这与人们通常说的“概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概念指的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
,(“梨子”的概念是指所有梨子的共同特征而言的)
,它是客观事物在我们脑中的反映,不是独立存在的另一类事物。
“理念”显然已经超出了这种概念的一般性,而将抽象的本质(如“梨子”的共性)归结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了,因此柏拉图的理念论实质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种唯心主义综合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毕达哥拉斯的数论和苏格拉底的至善论,它代表了人类思维追寻世界本质的一条静态的形而上学之路,是古代哲学理性思辨所达到的一个高峰。柏拉图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重划分,为基督教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元对立观念转录到欧洲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名噪一时的实在论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直接翻版,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则是其近代变种。
柏拉图进一步将理念的学说贯彻到认识论中,得到了“灵魂回忆说”
的认识理论。
他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灭的思想,认为灵魂能够脱离肉体独自存在,是永恒而不朽的东西。在进入人的肉体以前,灵魂便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理念世界,获得了对理念的真理性认识。但是,灵魂都有追求感性世界的倾向,这使它们沦落于地上,坠入到人的肉体之中,受到肉体的蒙蔽和污染,便渐渐地忘掉了原有的理念知识。只有在经过一些时间之后,靠着后天的经验
-- 68
46西方哲学初步
和学习,才能把失去的知识回忆出来。所以说,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他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这一点。譬如,如果一个人拿出一幅技法粗劣的画问你:“这画美不美?”
,你立刻就会回答说:“一点也不美。”你之所以能够说“不美”
,是因为你心中早就有了“美”的理念。这显然是苏格拉底同类学说的翻版,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成为近代唯理主义的前驱,而另一种主张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学说则发展成为经验主义思潮。
如同理念等级森严那样,灵魂也被柏拉图划分出不同的等级。奴隶的灵魂只知道服从,工匠的灵魂只懂盖房子,农民有运用种田本领的灵魂,只有“哲学王”们才有能掌握治理国家这种特殊知识的头脑。根据这种理论,柏拉图便将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位居第一等级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他们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代表着最高贵的血统,通晓“善”的理念和治国的哲学,哲学王便是他们的最高代表,他们的德性是智慧;第二等级是武士,由神以银子做成,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其德性乃是勇敢;而第三等级则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是铜和铁造成的,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二等级是他们的职责,其德性是节制。柏拉图把奴隶排除出这三个等级以外,因为他根本不把奴隶看作为人。他设想,如果三个等级的人都安分守己、既不越疽代庖又不越位篡权,紧守各自的职责,国家就能实现正义的原则,和谐一致、繁荣太平。这样一种国家便是柏拉图虚构出来的“理想国”
,理想国既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又体现了他的贵族主义的政治理想。它虽然只流于空想的形式,但对后世却有着难以估量的
-- 69
西方哲学初步56
影响,人们在后来许许多多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蓝图上,都能发现“理想国”
这种空想乌托邦式的政治伦理模式的影子。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一起构成希腊哲学的两座高峰。这对雄峙的思想高峰,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犹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他们继承和撷取前人和同侪的思想养分,作成旷古绝今的理论大厦,在哲学的各个领域几乎都留下他们探索的足迹,他们所走过的哲学理路和所创下的思想模式,给后来的西方哲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的哲学探险者,面对着这两座思想高峰,如果想有所创新的话,他只能勇敢地攀登上去。无怪乎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那两本享誉中外的名著《西方哲学史》和《西方的智慧》上,要把最大的篇幅留给这两位雅典的哲学大师了。他说过: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人都大。这虽不无夸张,但大体上是言而有据的。在为哲学提供发展的张本,在塑造西方世界的学术风格方面,没人比得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