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西方哲学初步

_2 彭越 (现代)
这种观点已经具备了200多年后(公元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那种泛神论的雏型。对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这种有神论的结论,而是发现唯一之神所应用的思维方法。在构造一神论学说时,色诺芬尼首先遇到的关键问题是唯一性与杂多性的关系:人们感官所见的都是个别的具体物,花鸟虫鱼、森林大川各具特色,何曾见有相同性?
人的感官经验从来就没有告诉人们世界是统一的,那么谁又能够说世界是一个单一整体的东西呢?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一”与“多”的问题,色诺芬尼将它提出加以讨论,表明哲学又深化了一步,触及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色诺芬尼似乎已敏锐地觉察到,“一”与“多”的问题背后隐藏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风花雪月、四季轮回是感觉提供给我们的经验,世界在人眼中呈现出纷纭繁杂的多样性;但人的大脑却可以设想一个统一的宇宙,世界在人的思想中可以变为一个单一的全体,一个纯粹的“一”
的概念。
因此,“一”与“多”的矛盾实际上包含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
-- 28
42西方哲学初步
进而包含了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色诺芬尼找到唯一之神,强调神与杂多事物内涵的一致性,用“一”来统摄全体。
这种解决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后来的思想家还设想过许许多多不同途径,比如基督教就以一个绝对唯一之神凌驾于大千世界之上,而不采纳色诺芬尼这种内在化的包容方式。
色诺芬尼对哲学的贡献在于,破天荒地将“一”与“多”的问题拉上思想论坛,使哲人们不得不面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开启了希腊形而上学的先河。
色诺芬尼有一位高足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40—470)
,他深得老师的心传,并加以发扬光大,成为爱利亚学派的中坚人物。巴门尼德出身豪门,生活富足安乐,学识渊博,品格高尚,早年热心从政,曾为爱利亚城邦立下法律,使该城繁荣昌盛,人民每年都会因此而祭祀他。年岁渐长后,他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弃政从学,随色诺芬尼研习哲学,终成一家之言,声誉日益盖过了老师,成为爱利亚学派的掌门人。
像他老师那样,巴门尼德的哲学著作也是用诗体写成的,流传下来的有已成残简的《论自然》一篇。诗中他们自己描写为一个翩翩少年,有一天他坐上神派来的马车升了天,受到女神接见,女神领他到天上地下游览了一番,并告诉他世界的真相。诗中记述了他与女神的谈话,也就是他的哲学观点。巴门尼德不是个因陈守旧的卫道士,而是富于独创性的思想家,他接过色诺芬尼解决“一”与“多”问题的办法,用唯一性包涵和统领杂多性,在肯定世界作为一个统一整体不
-- 29
西方哲学初步52
动不变的前提下,承认杂多具体事物的存在。巴门尼德接过老师提出的“一与多”的问题,并发挥其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继续加以探讨,可是,他得到结论却背离了老师的神一元论,而变成一种二元对立的世界观。
巴门尼德认为,人们在思想时必须遵循思想的法则,否则就会陷入谬误。
根据这一原则,他讨论了“存在”问题:存在就是存在,若说存在是不存在,就必然违反逻辑的同一律;当我们说某物现在不存在将来会存在时,我们实际上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但这样说在逻辑上却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等于存在的东西,所以,存在是不变不动的。这种观点与色诺芬尼是一致的,但巴门尼德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推演下去:既然思想告诉我们,存在是唯一而无变化的,那么感官经验中所见到变动不居的现象显然就是错误的、虚幻不实的了,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逻辑法则,不违反矛盾律和排中律。他因此便将世界划分为二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来源于感官印象的现象世界,其中万物流转、四季轮回、生生不已,但却是虚幻不实的;另一个是思想所把握的观念世界,里面整整有条、永恒不变。从感官界人们只能获得谬误的意见和印象,永远见不到真理,真理只能从观念界、从思想中求得。
在以上的论证中,天平显然倾向于思维一边。单从逻辑方面看,你很难说巴门尼德的不是,因为他的论证是相当严谨的。问题在于,他整个的论证是建立在一个隐含的前提之上的。这个前提就是:思想等于存在。在他看来,思想不可能什么也没有表达,因此,当人们说到思想时,必然是指称
-- 30
62西方哲学初步
关于某种存在物的思想;相反,当人们说到存在时,一定是指某种可以被思想的东西,非存在既不可能被思维,更不可能被说出来。换言之,思想必有它本身以外的某种它所指称的客体,而且既然你能在所有时刻都同样地思维着同一件事物,那么凡是可以被思维的必然在所有时间内存在。
所以,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个前提明显地与常识相背,因为人们完全可以思考并不存在的事物,而不承认它们的存在,例如,你随时可以说“飞马存在”这类命题而不违反逻辑规律。巴门尼德将思维与存在等同,从而达到以概念之“一”否定感官之“多”的结论,比自己的老师走得更远,从而将世界加以二重分化。
巴门尼德在哲学上的重要作用,不在于他发展了逻辑学上许多重要原理,而在于他从思想和语言的逻辑推演中抽取出哲学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
这种论证形式要害之处在于,就语言论语言,将思想绝对化,使概念等同实在。从巴门尼德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样的形而上学方法曾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现。说来有趣的是,从巴门尼德学说中引申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基本哲学观念:被他规定为永恒不变的存在这个概念,后来在唯物主义者手里演变为不可变、不可毁的“实体”
(即“物质”)
,而“实体”则成为构成世界的基本质料;而他割裂感性与理性、划分二重世界的做法,则开启了以柏拉图为先声的二元论的传统,使唯心主义大行其道。这一思想奇观使哲学能够在对立派别的激烈竞争和对抗得以深化发展,因此巴门尼德是功不可没的。另一方面,正是他的哲学方法将西方哲学家们引入耗费了两千多
-- 31
西方哲学初步72
年光阴仍不了了之的追寻本体(即终极的存在)的形而上学之路。倘若巴门尼德愚钝一些,那么西方哲学是否将会走向另一条路子而面目全非呢?这,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爱利亚学派的理论,到了巴门尼德似乎已被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循着他的理路一时难有大创,要么另辟蹊径自立门户,要么紧守山门,抱残守缺。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芝诺(Zenon
the
Eleatic,公元前490—430)走的是后一条路子。芝诺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敏捷、辨才无碍,在辩论中他时常会令对方不知不觉中落入语言陷阱而自打嘴巴。
他对爱利亚学派的贡献不是去创造和丰富学派的理论,而在于用更精密的逻辑方法来证明其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唯一不变的存在(本体)的学说。
巴门尼德已经否认感官所知觉的世界有真实性,而这种世界的特征就是“多”和“变”。芝诺明白,只要证明“多”
和“变”是虚幻的,那就等于证明了感官界的虚幻性,从而反证出巴门尼德唯一不变本体的真实性。
他首先证明了“多”的虚幻性,他的论证应用了一种独创的逻辑方法——二律背反,即如果从同一个前提能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那么这个前提必然是错误的。他的论证程序是:(1) 前提:假定“多”是存在的(2) 推论:那么,在量上就会有无穷大和无穷小两个相反的结果
(3) 结论:因此,“多”是不存在的
-- 32
82西方哲学初步
上述(2)推论的两个步骤是:(A)如果“多”存在,那么它一定是无穷小:“多”中必有单位,它由许多单位组合而成;那些单位必不可分割,否则就不成其为单位;既无法分割,便没有大小之量;单位既无大小之量,由单位组合而成的“多”也必然无大小之量;无大小之量的“多”便等于无穷小。
(B)
“多”之为“多”正在于其可分为若干单位;既可分割必有大小之量,故“多”有大小之量;“多”如有大小之量,则其各部分(即各单位)也一定有大小之量,也就是可以分割;各单位既可分割,当然就可以一直分下去,因为不管分割多少次,大小之量总是有的;既然“多”中的单位可以无穷分割,而那些单位又都有大小之量,那么,无穷的有大小之量的单位合起来,就成为无穷大的“多”了。
综合(A)和(B)可见,假定“多”存在这个前提,会导致再量方面“多”既是无穷小又是无穷大这两种自相矛盾的结论。此外,在数的方面,这个前提也同样会引申出“多”
既是有限数又是无限数这种相反的结果。
一个东西同时兼有两种自相矛盾的性质,显然是违反逻辑规律的,因此,“多”这个假定必然是错误的。
芝诺的第二步是论证“变”的不可能性。我们知道,动是变的条件,无动不可能有变,因此要证明无变,只须证明无动就行了。芝诺设计了三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例证,来证明“变”
(即运动)的虚假性。
第一个论证名叫“飞矢不动”。他说,在人的印象中,一支射出的箭总是向前飞去的,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这支箭在任何一个时候都只能停止在某一个地点,不能同时抵
-- 33
西方哲学初步92
达两个地点,下一个时刻又停留在另一地点,所以,人眼所见之飞矢,是在许许多多时刻里止于某一地点的现象积累而成的假象,但在实际上,这许多的静止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一个静止,因此,飞矢根本上是不动的。
第二个证明是“二分法”
:假定一物体要达到某处,它首先须通过距离的一半;在未到这一半以前,必先经这一半的一半;而这一半之一半又有其一半,如此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该物体也就永远挪动不了。
第三个例证叫“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跑得最快的希腊英雄。芝诺认为,假如让乌龟先跑一步,那么善跑的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因为他首先必须先达到乌龟的起跑点,这时乌龟又已进了一段距离,当阿基里斯赶到这点时,乌龟早已又前进到别的一点,如此下去,阿基里斯终有快步如飞的本事也不是乌龟的对手,永远都追不上它。这样,芝诺觉得,以上三个证明表明,运动变化是不可能的,静止才是真实的。
上述几个论证有点类似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谓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类型,但中国古代哲学从来没有在逻辑论辩方面发展到像芝诺这样高的水平,这是事实。
如果单纯着眼于形式逻辑,芝诺的论证确乎是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的,谁都无法从逻辑上驳倒他。然而,联系事实来看,便会觉得他多少有点诡辩。因为物理学告诉我们,运动是有连续性的,阿基里斯不必在乌龟停留的地方逗留一下再走,而是一直往前跑的;而且在同样时间之内,二者的运动速度也是有差别的,阿基里斯用不着多少时间就会赶上乌龟。
-- 34
03西方哲学初步
可是,常识归常识、理论归理论,芝诺正是像他老师那样,坚信理论而否定了常识,从而排除了变化和杂多性的现实性。
往深一层看,恰恰由于我们无法在逻辑上驳倒芝诺,我们就必须注意他所提出的问题: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遵循着不同的法则,二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芝诺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只承认思维的唯一现实性,并将它绝对化了,而否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沦为某种唯心主义的东西。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哲学的贡献。
虽然许多人把芝诺视为诡辩家,但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看法,例如后来的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称他为辨证法的创始人。这种相互矛盾的评价来源于对芝诺无与伦比的逻辑论证方式的不同看法。
无论如何,除了注意到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爱利亚学派的共同特点外,芝诺的贡献还在于,意识到了时空概念中所蕴涵着矛盾性(即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后来的许多哲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黑格尔、马克思等)
,或应用芝诺的论证方法去证明自己的理论(如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模仿芝诺的论证方式,用“二律背反”的方式去证明时空的非现实性)。
不知是否巧合,像米利都学派那样,爱利亚学派也产生了三位代表人物。从思想发展的层次而言,后者显然比前者有所进步。米利都人尽管开了探寻世界本体的理论先河,但他们所构造的本体论仍离不开对具体实体的依赖,即便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仍带有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属性,因而,他们离真正的“形而上学”还有很大的距离。而毕达哥拉斯
-- 35
西方哲学初步13
的“数的本体论”虽有进步,但毕竟因为数与量的不可分割性,使“数”不能完全脱离形下之物的范围。到了爱利亚学人的手里,连与数息息相关的量也被彻底抛弃了,只剩下一个无限绝对的“存在”
(或“有”)
,一个不涉及任何物性和时空的纯粹的“在者”
,而这个“存在”归根到底就是人关于存在的概念,这无疑是说思维等于存在,存在就是思维,作为世界本体的“存在”原来就存在于我的头脑之中、我的思维与语言之中。
这种从语言的逻辑推论中寻求世界本体的形而上学方法,比前此其他哲学家的方法来得高明和深刻,它极大地激发和助长了西方人的理性思辨能力,对往后西方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近代德国,黑格尔曾将它推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爱利亚人似乎也被自己这种方法弄得不知所措、左右为难起来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造起来的“存在”不得不支付的代价是,取消物质世界的现实性,将它斥之为虚幻,从而创下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把本体与宇宙万物割裂了开来,无法解释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四、赫拉克利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拳师要提高技艺,必得有对手与之较量;同理,思想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立派系的批评和竞争。如果一门学说出现之后,只有人对它赞誉奉承,甚至顶礼膜拜,而无人对它分析批判,甚至吹毛求疵,那么思想的停滞和僵化就难以避免
-- 36
23西方哲学初步
了。当爱利亚的哲学家们沉浸在自己虚构的永恒不变的本体之梦时,在地中海东岸的爱非斯,却走出了一位辩证法大师,他点燃那把永恒的活“火”
,搅乱了哲学世界的宁静。这位放“火”者名叫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元前535—475)。
爱非斯地处小亚细亚,与米利都只有咫尺之遥。公元前494年,强大的波斯人将米利都征服后,希腊民族在小亚细亚的殖民重镇逐移至爱非斯,它一跃成为当时欧亚两大文明交汇的中心,其时恰值赫拉克利特的鼎盛之年。赫拉克利特出身贵族豪门,他的家庭世袭当地的祭司职务,实际上就是政府首脑。当轮到他执政时,他却坚辞不受,把权力让给了自己的兄弟,还硬梆梆地甩出一句使人愕然的话:“难道和孩子们游戏,不比为你们治理城邦更好?”
赫拉克利特持才傲物、目空一切,不仅看不起当时的社会和时政,连古今的大思想家、大文豪也不放在眼里,他最讨厌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他发过许多刻薄的言辞,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群众愚蠢如禽兽,一个伟人足抵千万庸众;世人像驴与狗,驴子宁要草料而不要黄金,狗对不识的人总要狂吠。盛极一时的同代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等等,一个个都被他讥讽的笔锋针贬得体无完肤。不难想象,能够毫无拘束地说出如此尖酸刻薄的话的,如果不是一个信口雌黄的疯子,就准是一位才气纵横、独步古今的天才。赫拉克利特正是一位充满奇思异想的天才。今天人们已不可能完全领略他那充满思想火花的散文的风采了,因为,历史只给我们留下一些残篇断简,要填补其中的一些思想空白,有时还得充分调动我们的想象力才成。
-- 37
西方哲学初步33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起点,与爱利亚学派一样是对感觉的怀疑和不信任。感官接受外界对象的方式总是特殊而受到限制的,眼睛可见光色而不能闻声,耳朵只能听音却不会见物等等。如此的限制使感觉得不到事物全体的印象,更不能深达事物的真理,只能获得不可靠的现象。所以,人们要认识世界,万万不可信赖感官经验,而必须依靠理性思维。
然而,与爱利亚学派同样起步于怀疑感觉的赫拉克利特,自此就与他们分道扬镳、自走一途了。巴门尼德们从感觉中发现现象世界的变幻无常,于是,便将之斥为虚幻不实的而坚信理性所把握的本体(存在)才是真实和永恒不变的。赫拉克利特也信赖理性而排斥感性,但他的结论却完全相反。
感官觉得宇宙万物静止不变:太阳东升西落天天重现、四季轮回年年不改,山不动、河常在,物是物、人归人,千古如斯,永恒不变。赫拉克利特认为,把万物看作不动不变,这才是真正的错觉,是感觉经验带给我们的假象。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相: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动物植物,无不嬗变不已。关于这个动态的世界观,赫拉克利特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乐于传诵的至理名言:“万物流转,无物常住”。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流过你的身旁”。
赫拉克利特一反爱利亚哲人主静的学说,而提出了主动的学说,后来亚里士多德把这称为“万物流变学说”。跟当时
-- 38
43西方哲学初步
的哲学家一样,赫拉克利特免不了也要回答世界的本体问题,以便说明自己世界观的逻辑结构。既然万物都变动不已、生生不息,那么作为万物的本体理应也是动的,不然的话,不动的东西如何能推动其他东西呢?
他似乎受了泰勒斯的影响,一下子就想到了“火”作为自己世界观中的本体。火极其形象地展示了其动的本性:它永远都在跃动,时刻都不会停止,除非它熄灭了;而且在燃料与火焰之间找不出物质形式转换的界限和痕迹,说明物质的变化是圆滑无碍的。本体的动变性促成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嬗变,他说:“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构成世间万物的唯一质料是火,一切都是火的变形。物生于火又返归于火,往复之间便有两条构成循环的路。首先是下降之路:火生气,气便水,水成土。然后是上升之路:土复为水,水蒸成气,气变成火。两条路首尾相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演化成永恒不息、蔚为大观宇宙万物。
赫拉克利特还特别重视对立统一的思想,这又是他区别于爱利亚学派的一个地方。爱利亚人只承认“有”
(存在)的存在,否认“无”的存在。赫拉克利特却认为,“有”中有“无”
,“无”中含“有”。他列举了生与死、少与老、梦与醒、干与湿、热与冷、病与健等许多例子来说明其中的道理。比如,生死虽是相反的两极,但又蕴含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活人有必死的可能性,而死的有机和无机物质被人体吸收,就成了活人的一部分;人和动物的诞生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从无机物进化演变而成的,有机物解体后又复变成无机物。
这也就是说,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相依相化;同理,
-- 39
西方哲学初步53
“有”中有“无”
,便是“变”的过程。这就表明,对立的两极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并相互转化的;另一方面,变化之所以能产生,又恰恰是由于万物内部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相反趋势,它们互相斗争、彼消我长,从而引起运动和变化。
赫拉克利特进一步将对立面统一与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
(Logos)。逻各斯在希腊文中有多重含义,它既指“语言”
、“话语”
,又指“原理原则”
,同时又含有“精神”和“力量”的意思,颇似中国哲学家老子和庄子的“道”。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代表世界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正是充分活用了“逻各斯”这个概念的各种含义:逻各斯不仅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原则,而且也是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到的世界规律,它体现了精神的力量。这说明,思想可以超越杂乱无章的感官世界,从中抽引出一个基本原理——逻各斯,而逻各斯则是宇宙万物因内在矛盾产生运动、斗争从而趋于统一和谐的自身规律。
有这里,作为认识主体的理性与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逻各斯)也达到了一种统一——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赫拉克利特本人尽管没有明确地提到这种主客的统一,但在他关于逻各斯的看法是隐含有这种思想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赫拉克利特学说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火”和“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并不特别强调“火”作为世界本质(本体)的含义,他勿宁是以“火”的动的形象说明宇宙的变动的本性和作为一个运动的过程。而逻各斯则用于描写宇宙生成变化过程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突出万
-- 40
63西方哲学初步
物对立统一与和谐的特性。因此,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一个“变”字。他创造了一种关于宇宙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尽管它仍然是相当原始和素朴的。这与爱利亚学派所主张的存在永恒不变的学说确是南辕北辙、截然相反的。爱利亚人把变化看作为虚幻的现象,赫拉克利特却强调万物的流变性,否认有不变的东西,如果有的话的,也只有“变”这个事实是永恒不变的。
不知是赫拉克利特怪诞的为人使人对他敬而远之,还是他激烈的学说使人不敢恭维,他的万物流变理论始终不曾成为希腊哲学的主流,倒是巴门尼德等人的形而上学方法主宰了希腊人后期的思想主流,从而支配了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
比他晚生一百来年的希腊大哲柏拉图,通过否定他的流变说而采纳了巴门尼德的实在永恒不变理论。
一直到19世纪,赫拉克利特辩证法似乎才产生直接的回应,那时德国唯心主义大家黑格尔,用被改造和完善了的辩证方法去建构自己的理论大厦。
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构造的“过程哲学”
,也许算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一个现代变种。至于激赏赫拉克利特的现代德国哲学家尼采,本身就是一个全盘否定传统的“狂人”
,自有英雄识英雄的气概。
赫拉克利特思想所受到的冷遇,确实可从他的学说的倾向中找到某些原因。追求永恒本是人研究哲学的一种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相信永恒和永生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和支柱,越是古代这种倾向越是明显,我们在各种宗教和许多哲学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在赫拉克利特的时代,传统的宗教和神话已经式微颓废,哲学成为人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
-- 41
西方哲学初步73
途径,因此爱利亚人所描绘的永恒世界是符合人们的心理需要的,而赫拉克利特的唯变学说则会使人落入精神无所凭依的痛苦境地,因为永恒流变意味着人丧失了一个绝对确定的最终归宿。况且,爱利亚人充分运用了形式逻辑来论证自己的学说,比较遵守逻辑规律,容易为人接受和信赖;而赫拉克利特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矛盾对立的思想,是超出一般逻辑的范畴,而时常显得是违反逻辑规则的,因此引起人们的怀疑就是很自然的了。当然,这一切都无法使人否定赫拉克利特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思想中,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影子随时可见,我们不知道19世纪的进化论是否曾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启发,但“逻各斯”概念对西方思想中自然世界有自身规律性的观念的形成,应该是有积极贡献的。
五、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宇宙抒情诗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495—435)似乎是一个半人半神的传奇人物,他集科学家、预言者和江湖术士于一身。他出生于西西里岛的一个望族家庭,为人谦逊、乐于助人,曾热衷政治,而深孚众望,人们推举他为领袖,他却拒不领情。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面,他都颇有造诣。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有言必行的实干家,每有发见必拿来应用,造福人群,时常还摆弄一些魔术、星相之类神秘玩艺儿。传说他能够控制风,还曾使一个死去三十日之久的妇女再生。由于他的成就和为人,当时人们把他视若
-- 42
83西方哲学初步
神明加以崇拜,向他祈祷。每当他传授知识时,学生们都视之为神的启示,心存着纯洁的念头,信誓旦旦要严守秘密。
也许是因为众人过度的崇拜使他受了感染,他真的把自己看作为神,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确是神,纵身跳入爱特拿火山口,而被烧成了灰烬。这一惊人举动似乎表明他果真是一位勇于实行的实干家。
在恩培多克勒思想成熟那个年代里,恰逢希腊思想领域繁花似锦、百家争鸣的时代,前述各种哲学理论盛极一时,其中爱利亚派的唯静主义与赫拉克利特的唯动主义形成了势同水火的对立态势。恩培多克勒似乎有意调和这两家针锋相对的学说,并选取前此各派的自然哲学观点,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爱利亚派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对立,集中体现在事物运动与否的问题上:前者将运动斥为虚幻,把静止看作是绝对的;后者坚执运动的绝对性,否定静止的现实性。恩培多克勒聪明地将这种对立来了一个折衷,认为本体永恒不变而现象常变不住。说具体点就是,世界万事万物无所不变的,但构成这些事物的原索则是永恒不变的。
这显然是一种调和,它分别赋予了本体与现象以不同的性质,即本体(或原素)的静止性与事物(或现象)的运动性。这样一来,它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不变的本体如何构成运动的事物呢?
这牵涉到了世界的物质结构问题。以前的哲学家们在世界的本源(或原素)的问题各有所见,但还很少更为具体地解决这个物质结构问题。恩培多克勒不仅注意到了这个课题,并且努力去加以解决,这点也许是他对自然哲学的一个主要贡献。
-- 43
西方哲学初步93
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的本原不仅仅是某一种原素,而是四种相互独立的原素,这四种元素是他综合了泰勒斯的“水”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
、赫拉克利特的“火”
、以及他自己提出的“土”而成的。他将认四种元素称为“四根”
,意谓构成万物的四种本根。它们不生不灭、经久永存,它们之间也不会相互转化,而水远保持自己的本性,水不会变成火,气也不能化为土,不过,它们可以不同的量和不同的方式互相混合,从而形成各种不同性质和形态的事物。譬如,人体的肌肉是四种元素的等量混合,神经则由火和土与两倍的水组合而成,骨头由两份土、两份水和四份火复合构成。世界之所以千差万别的事物,乃是由于四根结合的比例有所不同而产生的。
那么使原素聚合分散的力量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牵涉到世界构成的机理问题,是构成一个自我完善的宇宙观所必不可少的。恩培多克勒在四种元素之外,虚构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爱”与“恨”
,并认为“爱”使原素聚合,“恨”使之分离。当“爱”占优势时,万物聚合,当“恨”占了上风,万物分崩离析,“爱”与“恨”的互相斗争,彼消我长,演成宇宙万物分合交替,周而复初始,不断循环。恩培多克勒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显然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对四种原素来说是外在所加的东西,换句话说,四根自身不会运动和变化,它们必须借助外来之力的推动,才能运转。到此,我们的思维逻辑肯定不能满足,我们仍然要追问:“爱”与“恨”究竟是什么东西?恩培多克勒对此哑口无言,保持沉默,或许他的思维也“阳萎”了?
-- 44
04西方哲学初步
我们不必责备恩培多克勒思想的不彻底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他能走到这一步,比起其前辈和同代人已算是难能可贵的了。当然,用“爱”和“恨”这种拟人化色彩极浓的语词,来说明宇宙的变化,这在我们当代人看来,多少有些神秘莫测,莫名其妙,甚至荒唐可笑。可是,对恩培多克勒而言,却是极其自然和最为有效的。因为,在当时,神话的话语方式并没有完全退出希腊的思想舞台,用“爱”与“恨”
这种神话惯用的拟人方式来解释某种哲学观念,不失为便捷的迎合传统的途径。况且,爱与恨概念有很强的直观成分,容易为当时抽象思辨能力仍旧低下的人们所接受。
因此,在认识问题上,恩培多克勒也运用了直观的说明方式。
原来,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和人的感官一样布满了数不清的“孔道”
,从这些“孔道”会产生“流射”
,当它们进入感官的“孔道”时,如果二者相适应,就会产生对该事物的感知觉,假如不配合就没有感觉。事物的“流射”只能够与其同类“孔道”相适应。譬如,人眼内部由火构成,眼睛周围则是水与蒸汽,当外界流射物通过火的孔道时,人就看见发光物,而当通过水道时看到的对象则是黑暗物。这种说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同类相知说”
,确实很直观形象,也因此显得粗糙,不过,它可是后来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早产儿,虽则朴素,但仍可爱。
恩培多克勒天性的谦逊恬淡,似乎命中注定适于做调和折衷的工作,而他的博学多识又为他提供了广采百家的条件。
他把前此各家思想统统放入面盆,用力揉搓成一块混合的湿面团,然后捏成花样翻新的大杂烩。当然,如果一个哲学家
-- 45
西方哲学初步14
仅仅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满足于将别人的思想杂揉成一个大拼盘的工作,那么他必定是微不足道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虽不完全是一种独创,但由于它不以唯一的元素来解释世界,而启迪了后来者:为什么基本的原素是四种而不是无限多种?
这种启迪导致了后来的原子论。
“同类相知说”的认识理论,同样使唯物主义者们得益匪浅,它经过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
,到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
,最后形成马克思的唯物反映论。而且,“四根说”和爱恨动力说也是亚里士多德“四因论”中的“质料因”和“动力因”的理论来源之一。由此而言,恩培多克勒的思想可以看作为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承先启后的中介环节,他不仅综合了前此哲学的各种一元本体学说,而且具体探讨了世界结构的问题,从而为后世的唯物主义(尤其是原子论哲学)奠定了基础。
六、阿那克萨哥拉:培育世界种子的人
前面所讲到的所有哲学家,全部都是活跃于希腊海外殖民地的,没有一个是希腊本土自产的哲学家。
这毫不奇怪,因为那时候希腊本于在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海外殖民地。到了公元前5世纪,随着希腊对波斯战争的胜利,希腊本土的一个城邦——雅典,逐渐取代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而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于是,哲学作为文化中的一朵高雅瑰丽的花朵也在雅典深深地扎下了根。希腊哲学三位最伟大的天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雅典的产物,而最早的一位雅典哲学家则是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
-- 46
24西方哲学初步
公元前50—428)。
阿那克萨哥拉是小亚细亚克拉佑美尼人,30岁时随波斯大军移居雅典,并开始研究哲学。他的学说首先来源于他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不知是由于遗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阿那克萨哥拉长着一个寸草不生的秃脑袋,又因为他信奉毕达哥拉斯的教条,他不吃肉。他常常为自己的秃头苦恼,想了许多办法要使头发再生,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搭。因为思之深切,使他对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分外敏感。他想:人并没有吃进毛发,怎么会长出头发来呢?也许肉里面就包含有头发的种子?如果是那样的话,怪只怪自己不吃肉了!
循着这一思路走下去,他便构成了自己的“种子论”哲学。
阿那克萨哥拉与恩培多克勒是同时代人,他也不满于以前哲学家的一元本体论,因为它们难以圆满地解释为何单一的原素能够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也就是无法回答“一”如何变成“多”的问题。他的“种子论”试图解决这一难题。构成事物的基本原素是一些物质微粒——即“种子”
;“种子”
本身性质千差万别、数量无限;不同的性质的“种子”组成不同的事物,世上万物千姿百态正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千差万别。
例如,血由血的种子组成,骨头由骨头的种子构成,而头发则是头发种子所生。这使人想起在小孩子中很流行的说法:什么样的种子就长什么树,你吞了一颗龙眼核,你的脑袋很快就会长出一株龙眼树。事物性质取决于该事物中占优势的种子的数量;当某些种子占优势时,特定的事物得以存在;但当这种优势让位给别的种子时,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 47
西方哲学初步34
如,白雪融化为黑水,就是因为白雪种子的优势让位给黑水的种子;火熄灭成了灰,则是由于灰的种子取得了优势而排斥了火的种子。
像恩培多克勒那样,阿那克萨哥拉也试图说明世界的运动变化问题。他认为,事物的存亡只是种子的结合分散,合则存,散则亡,而种子本身则是永恒不变的。世上有某种叫“奴斯”
(Nous)的东西(即“心灵”)
,它是推动种子聚合分离从而促成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力量。
和恩培多克勒那样,他也不曾回答“奴斯”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说到人的认识,阿那克萨哥拉主张它来源于感觉。感觉是由相反的事物产生对比而引起的:如由热而知冷,由苦而觉甜。
这与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说”恰恰相反。
不过,阿那克萨哥拉也否认感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确指出,只有理论才可以认识事物来源于极其微小、永恒不变的“种子”这种本质。
聚眼观之,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论”显得相当的幼稚。
说万物都于它们自身的种子而产生,不啻于说这样一句中国人的口头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虽然这与什么“资产阶级的血统论”无关,但给人的印象却仿佛是什么也没说。不过,仔细想想就会承认,阿那克萨哥拉的理论包含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深化,它超越那些把万物本源归结为水、火、气、土的物质一元论,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感性直观的依赖,将物质本体论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来把握,把基本原素理解为感官无法知觉的非感性的物质微粒。
这是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在解决物质本原问题上的一个不小的
-- 48
44西方哲学初步
进步。阿那克萨哥拉就是凭着“种子论”的学说,而与恩培多克勒一起成为演进到原子论哲学的一个思想中继站。至于他那光秃的脑门始终不曾因为自己的理论而重生青丝,那恐怕是因为他还没来得及捉摸出那种食物含有头发种子的缘故吧!
七、跟原子打交道的哲学家
约公元前460年,在希腊半岛北部阿布德拉城的一个富商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名叫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
他的名字与现代西方文字中的“民主”一词十分接近(如英文的“Democracy”
,德文的“Demokratie”
,和法文的“Démocratie”等等)
,也许“民主”一词正是来源于他,因为他算得上是希腊哲学家中最早讴歌民主的人,为此还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宁愿在民主国家受穷,不要在专制之下享福!”
这位聪颖的人,自小就与众不同,不贪玩,不恋物,喜欢独自一人埋头读书。
长大以后,他获得了一份丰厚的财产,于是便背起行囊、远涉重洋,游历了埃及、巴比伦、印度和波斯等许多地方,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学到了不少先进的知识,最后终于修炼成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整个希腊文化史上,其博学多才的程度除了亚里士多德,无人能及其项背。
据说,他从海外回到家乡后,把钱花光了,按当地风俗花光遗产会受到审判,他因此被告上了法庭,但他却面无惧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