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西方哲学初步

彭越 (现代)
-- 1
西方哲学初步彭越 陈立胜 著
-- 5
西方哲学初步1
引言:走入西方世界
哲学?许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儿,马上就皱起了眉头:它能当饭吃?能招财进宝,还是消灾除害?不然它到底有何用处?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流行见解,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笔者做研究生时,某次到一位朋友家里作客。其母得知我就读于名牌大学,顿时肃然起敬。可当她知道我学的是哲学专业,态度却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唉,如果是理工科就好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此情此景似乎连我一时都怜惜起自己来了。
随后的十多年间,社会风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大潮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中国大地,洗涮着人的灵魂,经济挂帅、金钱万能的思想腐蚀着人文精神,学术研究陷入了低谷。在这个动荡不安、急剧突变的社会转型期,漫说外行人,就算是吃了几十年哲学饭的专业人士,也都按捺不住摇荡的心旌,纷纷改弦更张、弃“暗”投“明”
,“扑通扑通”地跳进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捕鱼捉蟹去了。宁静的书斋再也锁不住物欲横流的心灵,饱学之士也得为五斗米而终日奔波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稼不穑,既不会生财又不能消灾的哲学更有何用?
-- 6
2西方哲学初步
不错,哲学烤不出面包,酿不成美酒,更无法变作金钱,但它可以给人以智慧和自由。
许多人相信,金钱是万能的。因为它可以买到面包,买到美味佳肴,它可以使人出入豪华宾馆酒家如入无人之境,使人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它甚至还能使人买到支配别人的权力。是的,与世间别的力量相比,权势、名声、关系、人情和金钱中,金钱确乎是一个最实在最有份量的东西。权势会受到限制,名声总有拖累,关系和人情不可能面面俱到、无孔不入,唯独金钱人们难以抵挡。然而,有一样东西金钱却未必买得到:那就是心灵得自由。金钱匮乏、物质短缺,固然会使人萎蘼消沉、一蹶不振,使人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而不思进取。但是,太多的金钱、太多物质掌握在没有灵魂的人手里,同样会令人在纸醉金迷中沉沦。
为什么富家多纨绔?
因为他们丧失了主宰金钱的心灵,反被金钱所奴役;为什么大亨好行善?因为他们良心不安,企望散财然而换来心灵的安宁。
世上有许多求取心灵自由的途径。有人拼命工作,以排遣寂寞,这是忘我的自由;有人散财消灾,有人乐善好施,这是克己的自由;有人沉醉于宗教,欲仙欲死不能自己,这是信仰的自由;而有人冷观世象,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是通过哲学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自主的自由。或许哲学的自由正是每一个希望理智地过一生的人所应追求的自由。
哲学为何能给人理智的自由?不是因为它是科学的。哲学并不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具体事实的事理,它的对象是确定的,而结论也往往容易得到普遍的公认。例如,植物学
-- 7
西方哲学初步3
家命名了一株植物,一般不会遭到异议;物理学的定律只要被实验和经验证实了,全世界都会承认和应用。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告诉你事实是怎样的,因为它给出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它不会告诉你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人的实践,它更不能告诉你该如何行动、如何有意义地过一生,如何求得存在的价值。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足以说明科学的盲目性,假如科学掌握在愚昧、疯狂和残忍的人手中,它不仅不会带来福祉,反而会给人类招致灾难。科学犹如一本百科全书,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无人用它,它就是死的;只有被人翻阅利用,它才能活起来,才会成为人手中有力的工具,而掌握工具的人本身又受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驾驭。这些主宰人思维和行动的观点就是哲学和宗教所提供的。
哲学探究的是所有具体事物背后的一般性的东西,例如,世界是什么组成的?
人本质是什么?
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什么?
人的价值的形上依托在哪里?等等。由于这些东西并非实在之物,因此哲学的结论总是无法通过经验去检验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以有限的经验和知识怎能证明无限的世界呢?
所以,即使针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不同的哲学家都会得出不同的论断,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如此一来,哲学是否成了与宗教一样的主观臆断呢?话还不能这样说。宗教的历史比哲学要早,在还没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以前很久,人类就已经依靠宗教来满足自己心灵的追求了。宗教诉诸人的信仰,它将人求取人生意义的追求寄托在某种不可知的冥冥然的东西上面,使人沉迷于神
-- 8
4西方哲学初步
秘的心理体验中,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哲学却不同,它总是建筑在每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水平上,利用所能得到的最先进的知识作为自己材料,充分发挥理性的思考功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地接近自己设定的对象,从而给出综合了人类经验和知识的人生智慧。正是这种智慧给人平静丰满的理智生活,因此可以说,哲学在智慧的基础上给人提供选择人生的自由。任何时代,相对于无限的时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有了哲学,人就获得了掌握有限知识去为自己服务的主导权。
不妨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吧。在茫茫大海上漂荡着一叶孤舟,船上有一位科学家、一位神父和一位哲学家,他们是从一艘失事的轮船上下来的,他们盼望着尽快获得救援。
可是,四顾茫茫,既不见有陆地,又没有过往的船只,连唯一的一台发报机也在慌乱中掉进海里。
怎么办?
神父祭起了看家法定,双手划十字、喃喃然而语,祈求上帝开恩,创造奇迹,把他们救出困境。科学家对之不屑一顾,他根据自己的知识推算出陆地就在南方某处,建议三人合力把船划向那个地方,尽管他们的力气未必能坚持到底。
哲学家觉得,神父的盲目也许是可笑的,但怀抱希望总还是可喜的,而科学家的计划虽有根据,可盲目用力说不定会功亏一篑,因此,既要坚持希望,又要找出可行的办法去实践之。
他于是提议大家把衣服脱下来,和桨一起作成一面风帆,恰好风向正朝着南方,不知是对神父虔诚的回报,还是科学家的知识发挥了效能,或者是哲学家智慧派上了用场,他们总算得救了。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哲学家就比别人聪明,而
-- 9
西方哲学初步5
是想说明他善于运用人类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去解决一些人生难题。所以我们不妨说,科学给人以知识、宗教给人以信仰,而哲学则给人以智慧。这种智慧当然不是教你去发财致富,去投机取巧学问,而是指导你理解人类、知识的由来,认识世界的可能结构,为你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奠定理智和信念的基础。
正因为哲学是具有这种功能,所以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希腊人会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千百年来,尽管不同的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学说,给哲学下过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定义,然而,“爱智慧”这种意思始终包涵在哲学的理念里面。人高于动物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能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维、去改造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地位与处境。人不满足于天赐的地位,他时刻想要征服自然,提高自我,因此他不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且还要扪心自问、深入反思,在改变现实的同时改变自己,不断地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为人类的生存赋予崇高的意义。在这样做时,人就成了“智慧人”。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他设想的理想国里主持朝政的是一位精通哲学的国王——哲学王。
虽然,这不乏幼稚,但它确实寄托了人类心底里一种美好的愿望。
说到这里,我想要告诉读者诸君,哲学虽然神乎其神,但它和科学或者金钱一样,也不是万能的。哲学只是人类文化和知识中许许多多领域中的一个,只是人认识宇宙人生的一个侧面、一个窗口。不要指望学了一点哲学,就以为掌握了人类知识的全部,就以为精通了做人立德的学问。在哲学之外,还有科学、历史、文学、艺术、法律、政治、宗教等学
-- 10
6西方哲学初步
科等着你去征服。当然,也不要以为读了一本哲学书、掌握了某门某派的哲学理论,就领会了哲学这门学术的本身、就找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记得笔者在大学读书时,一位国外来的名教授讲了一句颇有意思的话,他说:“一个人学了十年的物理学,还得跟着老师屁股后面一字一句地啃课本;可是一个学生念了几天哲学,就可以大胆地去跟哲学家辩论了!”
道理十分简单,因为物理学有一套世所公认的知识结构和原理,必须一点一滴去学习积累;而哲学领域则是一个众说纷坛、公婆都有理的世界,你知道了其中之一便可以坚持己见、批驳别人了。
你可能会说,这不成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了吗?
不过,我可不想这么说。你的哲学作为一己之私,在自家脑子里想想、在亲朋戚友中议论议论,这不成问题,但要公之于众、要社会接受认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科学作为一种客观知识,要求把主观因素减低到越少越好;而哲学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人性的结晶,则是哲学家个人气质、性格和心理等因素配合而成的东西,带有强烈的人性和主观性色彩。性格殊异的哲学家会创造特色不同的哲学,而气质相近的人则会选择相近的哲学来皈依,因此认识了哲人的哲学有时会成为理解其心理的钥匙,反过来也一样。
然而,哲学除了这种个人性特征之外,还有它的社会性依据。哲学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中,被当时的思想和文化氛围所包围,他不能凭空杜撰自己的思想,而必须依赖已有的知识和思想原素,吸取传统的养份,去创构和营造自己的体系。
所以,不同的哲学不仅浸润了哲学家个人的人性特色,
-- 11
西方哲学初步7
而且不同程度地反映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的特色以及时代精神。因此,它有时成为呼吁社会变革的先声,有时又会变成维护现状的理论辩护。哲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是它能够成为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时代精神的内在根据;只有当它的理念和逻辑把握了人心,它才会化作波涛汹涌、摧枯拉朽的社会思潮,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前进发展,从而在历史的疆域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否则,未曾出世就已经灰飞烟灭了。
哲学没有科学那种客观真理性,但却有公度性,大凡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的哲学思想都有或多或少的公度性。在科学的王国里,你会看到稳如铁塔、颠扑不破的公理和定理,会看到连环相扣的公式阵列,唯独不见一个人影,因为即使是那些发明了这些观念的科学家们,也都被这些冷冰冰的文字符号所淹没了。哲学的建筑虽然也是由抽象的概念范畴来构成的,但是,拨开这些观念的砖瓦,你仍然会发现里面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因为哲学家们正一个个栩栩如生地站在他们创立的观念体系后面向你招手致意呢!
在这方面,哲学有点像艺术,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人性与个性的产物,而哲学史就仿佛是一座陈列着艺术品的博物馆。
在你漫长的一生中,参观一下这座思想博物馆,领略一下古往今来哲学家们的思想和风姿,肯定会是有价值的。也许它会在你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许它只像水过鸭背一样不留下任何记忆,那都无关紧要,权当你看了一出电影、听了一场音乐会,或者浏览了一次画展。不要因为哲学没有铁定的真理、没有统一的见解而对之视而不见。难道你会由于艺术缺乏一律的风格而不再欣赏梵高的葵花,不再凝视徐悲
-- 12
8西方哲学初步
鸿的奔马,或者对齐白石欢蹦乱跳的群虾无动于衷了吗?要知道,当你专心阅读一部哲学史著作时,你正在由着你的气质和性子去挑选你中意的哲人,正在用心地去比较、分析和挑选各门各派的哲学,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一句话,你正在学习独立思考、学习不被别人的观念牵着鼻子走而谋求精神上自由自主。这难道不是一桩有意义的事情吗?
当然,小小的一本西方哲学史读本不可能阅尽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宝库,毕竟在西方文明之外,还有在像中国和印度这样一些伟大的文明,在里面产生过它们各自丰富灿烂的哲学文化。而且,本书作为写给业余读者的初级读物,也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哲学史。因此,本书仅仅作为一个活泼的思想导游,带领你轻松地遨游西方哲学的大观园,去看看那些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是怎样去解读宇宙人生这本充满谜团的天书,是怎样在探索人类心灵的漫长历程中艰难地跋涉,是怎样在几千年的思想推敲和辩争中磨练自己的头脑,又是怎样推出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思想体系、建筑一座座历千古而不衰的哲学丰碑的。
在这个思想大观园里,你将会看到:哲学之父泰勒斯虽则整日埋头沉思、不食人间烟火,但却在关键之时一着妙棋,竟也赚得盆满钵满,成了个令人垂涎的大富豪;头号教父圣奥古斯丁本为一惯于偷鸡摸狗的顽童,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虔诚无比的教徒,操刀“剖开”自己的心灵,赤裸裸坦露心胸向上帝忏悔人类的“原罪”
,从而奠立了中世纪神学的基调;法国那位天性散漫、爱睡懒觉的笛卡儿先生,面对火炉绞尽脑汁、苦思凝神数年,最后差点把上帝逐出天国,从而开启
-- 13
西方哲学初步9
了近代唯理哲学的先河……
在这次思维的游程中,你不妨将这本小书当作一副理论拐杖,等你游完了全程,就把它扔到一边去好了。如果你真的对哲学这门折磨人头脑的学问产生了兴趣,再去捧读其他专门的著作也不迟。
-- 14
01西方哲学初步
第一章 哲学的童年
当你打开世界地图,将目光西移至地中海,你会不期而遇一只指头弯起的瘦骨嶙峋的手,这只手就是在公元前两千年抓住了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本土。
古时的希腊,面积可比现在要大得多,几乎包括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岛屿。希腊本土崎岖不平、沟壑纵横,风光美丽迷人,气候温润、阳光充沛,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太阳。
可惜,这里的土地却相当贫瘠、人民生活清苦,粗茶淡饭仅足裹腹。好在希腊人既不像欧洲寒带人那样勤勉而呆板,又不似亚洲人那样精明却缺乏活力,他们体格强壮、生气勃勃而又精明能干。艰苦的环境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远涉他方,倾力于航海和经商,时常也诉诸武力,殖民拓疆,占领地盘,输出文化,同时吸收外来的知识和文明。
散布在地中海沿岸许多城邦,逐渐形成了繁忙的航海和商业中心,成为众多民族交流与各种思想和迷信汇集的地方。
这种广泛的人际和文化联系与竞争使比较、分析和思考获得有利的条件。各种来源不同的思想传统和教条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交往中心很快就被相互抵销了,见多识广的商人成为不盲信传统的怀疑论者,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
-- 15
西方哲学初步11
慢慢地,科学也跟着发展起来了,数学在交换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不断成熟,天文学随着日益大胆的海上冒险而得以深化。经济的发达和财富的增长,为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了必需的闲暇和物质保障,使许多心智发达的人能够不为一日三餐奔忙,而献身于单纯的知识追求,满足自己天生的好奇心,解答胸中无数谜团。不断深入的钻研,使人们变得越来越来有胆识、越来越雄心勃勃,他们把一切所能想象到的领域都纳入自己的对象范围,在把各种事物和过程归结为超自然力的作用之前,他们总要大着胆子尝试一下合乎自然规律的解释。于是,魔鬼神祗和宗教仪式便渐渐让位给科学探索和人力控制的企图。
当人们越过一切纷纭变幻的事象,不再去探问“这是什么?”
“那为什么?”
,不再追寻“天空为何会出现彩云?”
“地下为何会涌出喷泉?”
这样一些具体的问题,而是更深一步地去拷问:“世间万物背后的基础是什么?”
“世界有统一性吗?”
这样一些一般性的问题时,真正的哲学就诞生了。因为这意味着,人类的思维兴趣已经脱离了就事论事的现象论层次,而深入到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层次上了,人的理性开始把世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作为自己思考的对象了。最初提出这些哲学问题的是一批自然哲学家。
一、米利都的哲学儿童
与希腊本土隔地中海相望的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是希腊的殖民地。那里有一个繁华的海港城市——米利都。米
-- 16
21西方哲学初步
利都发达的工商业和航海业,使其成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从而成为希腊哲学的发源地。
公元前624年,米利都降生了西方世界的“哲学之父”
——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547)。
他天生聪颖、刻苦好学,多次远赴海外经商,并到埃及学习天文和数学,因此精通天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他曾根据几何学原理测量和计算过埃及金字塔的高度,最为人们所乐道的是,他曾准确地预言过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于年代久远,有关泰勒斯的记载是残缺不全的。根据柏拉图的叙述,人们知道,泰勒斯在科学之外,喜欢思考一些更一般性的问题。因为专注于沉思,时常行不知步、食不知旨。据说有一次,他在路上边走边思考天外之事,一失足跌进了一口古井,弄得满身泥泞,被一个女佣大大耻笑了一番。你可千万别嘲笑哲学家的这种窘态,也许正是这一跌使他顷刻顿悟到:“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呢!
不管哲学是否起源于这一口古井,人们确实知道:在泰勒斯时代,希腊人生活在海边,天天与水打交道,他们也许注意到了太阳使水蒸发起气,雾从海面升起凝聚成云,然而又变成雨落回大海这种自然现象,进而联想到水作为构成世上万物的根源这种思想。这口古井的另一层象征性的意义似乎是:以思想观念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哲学家们,都像泰勒斯那样面如土灰、心如古井,对日常生活的事象视而不见,一古脑沉浸于自己的玄思之中。这种印象大致不差,古往今来
-- 17
西方哲学初步31
许多大哲学家都有那种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高筑玄台的劲头。
当然也有例外,咱们这位哲学之父泰勒斯就曾做过一笔大买卖呢。有一年冬天,他根据自己的天文知识推知来年橄榄将获大丰收,预先以低价钱租用了所有能租到的榨油机,结果,第二年橄榄真的喜获丰收,他便把那些榨油机全部以自己的价格租出去,因此赚了个盘满钵满,从而向世人表明:哲学家只要愿意,也是可以发大财的。在往后的历史中类似例子还有不少。
泰勒斯最重要的哲学观点就是提出了世界生于水的命题。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来源——水,水是构成和派生万物的根源和始基。今天看来,这种看法无论作为一个科学假说,或者作为一种哲学理论,都是相当粗糙和肤浅的,可在那个时代却是十分大胆而难能可贵的。因为这表明,人们不再满足于肉体感官所提供的种种具体印象,而且也超出了一般科学对各种具体因果关系的探究,开始努力去探寻万事万物背后最终的统一基础,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其意义在于,使人类认识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以把握普遍性和必然性为使命的哲学思维真正启动了。难怪亚里士多德和后人要把知之不祥的泰勒斯尊奉为“哲学之父”了。
在泰勒斯14岁时,米利都诞生了第二位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546)。
他是泰勒斯的弟子,同其老师一样,他精通数学、天文和地理,也是个发明家和精于实务的人。
他发明了希腊日晷,是第一个绘制地图的人,而且还曾做过希腊殖民地阿波罗尼亚的总督,深得当地老百
-- 18
41西方哲学初步
姓爱戴,人们后来还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和他老师一样的是,阿那克西曼德写了一本《论自然》(或译《论物理》)的书。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哲学专著。
在书中,他从对其老师的宇宙论学说的批评中推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觉得,泰勒斯用“水”这个名词来代表宇宙的始基或太初,未免太过具体、形象和直观了。水是单一可见之具体事物,如何能够解释宇宙间纷陈杂多的现象呢?水与火及其他具体事物都是同一层次的东西,它们都不可能作为解释自身和世界的元素,因此必有某种超出这些具体事物的更为基本的东西,只有它才可能解释世界。正如要说明“人”这一名词,我们必须用到“动物”这一更高层次的概念,我们因此才可以说:“人是群居的政治性动物”等等命题;同样,要解释宇宙的整体和万物的始基,自然无法用存在于世界之中的任何一种具体事物(如水)
,而必须用一个比所有事物都更为普遍和抽象的东西。阿那克西曼德把这个东西称为“无限”。
这个“无限”与水、火、土等实物不同,本身无形无质、不可见不可触,它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基质,它永远不会消失,世界万物都由它演化产生,万物消失后又复归于它,如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至于说到宇宙如何产生的问题,阿那克西曼德说:“无限”
这种无定性的物质在永恒的运动中会产生一种分化运动,形成冷与热、干与湿、光与暗等等对立,使万物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产生,有的消亡,从而构成一个纷纭变幻、生生不息的世界。
阿那克西曼德比自己先生高明之处在于,放弃用“水”

-- 19
西方哲学初步51
种有具体形态的实物来作为万物的本源的企图,而提出一种超形质的(即形而上的)东西来替代它。这实质上就是以一个终极性的概念去把握世界的统一性了,它有力地摆脱了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形象思维的痕迹。这种哲学思考方式已具备了早期形而上学的雏形,它的根本方法影响了希腊甚至往后几千年的西方哲学。思想上迈出的这一大步本来是重要的历史进步,可惜,在当时依然笼罩着希腊世界的原始思维方式的氛围下,人们一时还难以接受这种超越的无限的“形而上学”
,甚至连许多神话家和思想家都无法领会它。
于是新进的后来者只好勉为其难地对之加以修正了。
这位后进者名叫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公元前585—525)。
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天文地理知识都很渊博。他设想,星体是被钉在天上的,太阳则是一块同样被钉在天上的扁平的板,它们都以地球为中心而运转。作为天文学家,他最了不起的看法是认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其光是由太阳反射而来的。
不过,他又奇异地认定地球是平面的,否则空气就无法把它握起了。
阿那克西美尼发觉,老师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概念太抽象、太空洞,没有用一种容易了解的实体作为世界的基质。他仿效泰勒斯又超越泰勒斯,找到了“气”这种既有具体内涵又比“水”虚泛不实的东西,用以代替“无限”概念。
当然,他也没有完全抛弃“无限”
这个概念所包涵的意义,他实际上把“气”和“无限”联系了起来: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气”本身就是无限的、是无边无际的。这个结合使他比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都更为合理可信地解释了世界的生成
-- 20
61西方哲学初步
和演化过程。
按照阿那克西美尼的看法,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的凝聚和分散的活动而形成的。例如,“气”分散得较稀薄时就变成“火”
,稍凝聚时就成为“风”
,再集聚又变成了“云”
,当它更浓缩时就生成了“水”
,而比“水”更凝重细密时则形成“土”
,更高一级的聚合形式便是“石头”。凝聚代表形成,分散代表消失,一聚一散交替消长,形成了自然界多姿多采的丰富性和新陈代谢的发展性。天地万物都由“火”
、“风”
、“云”
、“水”
、“土”和“石头”这6种原素构成,而这些元素本身则是更为基本的基质——“气”的派生物。
因此,阿那克西美尼的宇宙生成论的逻辑结构就表现为:无限永恒的太初之“气”演化出6种元素,这些元素接着分化为性质各异、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所有这些事物就合成我们立足其上的无限界的世界,而我们的人本身(包括整个肉体与灵魂)也是“气”的聚合物。
从泰勒斯到阿那克西美尼,短短几十年间,米利都这个城邦就孕育了希腊哲学最初的三位巨子,他们不仅把最原始的哲学问题带上了西方文化的历史舞台,而且也分别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答案。他们的思想不乏幼稚之处,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因为他们仿佛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了一个个框框,使后来的哲学家除非绕过它们,不然就只好在这些框框之内发挥自己的画艺了。
哲学史上把这三位哲人合称为米利都学派,他们不仅出自同一个城邦,而且在思想和学理有师承的关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是宇宙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与他们都是造诣
-- 21
西方哲学初步71
精湛的天文学家这种身份有关。这种宇宙论的问题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它在往后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上曾以不同形式重复出现,耗费了哲学家们不少的光阴。米利都三巨子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除了沿用传统科学的观察法外,独创了一定程度的哲学思辨方法。也就是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把杂多的现象单一化,一句话,就是用单纯的概念来代表复杂的存在,使感官知觉上升为理性思维。
他们分别用“水”
、“火”等单一的概念去代表宇宙的“太初”
,然后用对立分化或气的聚散等理论去说明世界生成和演化的过程,并以“无限”来包容这生生不息的无穷宇宙,从而勾画出一幅幅宇宙存在的哲学图式。
三位哲人的思想发展历程似乎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循环。
泰勒斯的“水”是仍然带有普通物理特性的实体,阿那克西曼德把这些物理特性荡涤尽净,“无限”
成为没有任何规定和实质内容的物质基质,到了阿那克西美尼则拉出了个虽无形不可见但却可感触的“气”。比之“水”
,“气”更为抽象,而与“无限”相较,“气”又更为具体。阿那克西美尼以“气”
作本源的气一元论,似乎是对阿那克西曼德的形而上学的一种倒退,但实际上它又何尝不可看作为一种进步呢?因为“气”兼顾了“水”所具有的那种抽象普遍性,成为一种既具体又抽象、有限之中又含有无限的结合体。因此,阿那克西美尼对阿那克西曼德的修正不是简单地回归泰勒斯,而是力图摆脱这两者之不足又吸取其优长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 22
81西方哲学初步
二、崇拜数字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
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不同于今天那些以哲学为专业人士,他们都从事城邦中的各种实际事务。不过,他们的理论却不涉及人事,对人生问题也漠不关心,也许是因为对天文地理的深入钻研,使他们倾心向外而无暇自顾了。他们开创了西方文化中自然哲学这一派传统,却与伦理学无染。关注人生和价值问题的伦理学,可以说起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
与米利都所在的小亚细亚只有一箭之遥的是萨莫斯岛。
虽然自然环境与大陆相近,但该岛的文化传统较为保守,宗教气息浓厚,毕达哥拉斯学派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脱颖而出的。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50)的生平事迹,人们知之甚少。
上过中学的人一定知道他的鼎鼎大名,因为大家所熟悉的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就是他所发明并贯以他的名字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他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对数学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而他的哲学学说与其对“数”
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从研究数学而升华到哲学思辨的。
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乐中音程的简单的数学关系:一根调和弦如平分其长度,它就会发八度音;减到四分之三则发四度音;减到三分之二即发一个五度音。四度音和五度音共同合成一个八度音,即34×23=12。
因此,这些音程符合A2:34:1的和谐的相继行进中的比例。
毕达哥拉斯及其门徒A
-- 23
西方哲学初步91
提出了许多纯粹属于数学方面的东西,但他们不满足单纯的数学游戏,而试图用数学来解释世界和人生。
毕达哥拉斯把从音乐中发现的有关数的观念类推到整个宇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抽象的“数”
,世界是依照一定的数字结构组成的。他将自己的数的理论与米利都学派的宇宙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宇宙理论:数目产生点,点产生线,线演生平面,平面构成立体,立体化生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和一切可以感觉的物体,四种元素以不同方式相互转化,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在我们常人看来,这个由“数”构成的世界与我们的常识和感觉确是格格不入的。怎能想象,一个茶杯、一盏电灯竟不过是一两个数字构成的呢?可是,只要我们不把数字神化为世界的本质和世界本身,而从方法论的角度去看问题,那么我们就会承认,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方法的确指出了科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因为现代数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所有事物都抽象为数,通过构造数学的函数和公式来把握世界。毕达哥拉斯的错误在于,把人类认识世界的数学方式幻化为实在世界本身,从而暴露了神秘主义的某些荒诞性。因此,他这方面的内容后来就被人们所遗忘了,而他的数学方法却于文艺复兴时在一些近代数学家手中重新复活了。
就哲学方法而论,“数”比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似乎更为形式化,更少直观成分。因为人们在想象“无限”时总无法摆脱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也就是说,“无限”总被设想为无数个物体在空间上的堆积(即无限空间)和无穷尽的物体在时间上的运动和延续(即无限时间)
;而“数”的概念则不
-- 24
02西方哲学初步
依赖任何物体,它表现为某种纯粹的思维形式(观念)。
因此,毕达哥拉斯“数”的形而上学比米利都学派的宇宙论层次更高,抽象度更大,人们据此而认之为唯心主义(idealism——或译观念论)亦未常不可,尽管真正的唯心主义要到柏拉图才出现。
与米利都学派大相径庭的是,毕达哥拉斯专注于数学和哲学的研究并非单纯为了学术,而更出于道德实践的需要,他的“数”的哲学服务于他的人生哲学。原来,他的“数”并非仅指数学上抽象之数,而且也指命运之数,也即中国传统所谓的“命数”。
他可能接受了来自东方印度的某些古老的观念,认为时间并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轮回之中,是螺旋式的从永恒到永恒。而渺小的人生只不过是永恒轮回之数的一个片断,分为前世、今生和来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有因果关系,但分属不同的层次。他把人自身分为灵魂和肉体两部分。肉身会消亡,但灵魂则可转生。灵魂既可以转生为人又可以为物为禽兽,灵魂投生为何物,全凭其在生时的行为。人之生、老、病、死反复无常,给人生带来无穷的苦难,其根源就在于灵魂被禁锢于肉身之内,肉体无止境的欲望时刻困扰和折磨着灵魂,而身体有限的寿命又总是威胁着人的信心。要求得快乐、摆脱愁惨的人生苦难,就要身体力行、刻苦修炼,使灵魂超越肉身的种种限制,克服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有限与无限等种种根源于人自身的二元对立,使相互矛盾的力量在心灵中达到统一,进入一种平和安祥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和谐”
,犹如音乐中的那种和谐一样,它是“数”的一种理
-- 25
西方哲学初步12
想的状态,人心所达到的这种和谐正体现了宇宙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总体和谐。
毕达哥拉斯把这一整套教义完全贯彻到他所创立的一个准宗教组织的活动中。这套教义以灵魂轮回说为基础,修行的目的是摆脱轮回归于福海,其方法是严格的禁欲,为此制订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戒律,如禁吃豆和肉,不吃整个面包,不许迈过门闩,不要在光亮的地方照镜子等等。但和一般宗教不同的是,除了这些规条和戒律外,这个组织特别重视知识的工夫,着力发展精神生活,同时又注意体育活动和音乐陶冶,使心灵不致为疾病拖累。人们几乎可以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术成就是他们宗教活动的附属产品。
以人生为目的,以宗教为形式,而以学术为手段,这些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区别于米利都学派的最重要的特征。泰勒斯及其弟子们只见宇宙不见人,漠视人的存在和价值;毕达哥拉斯执着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并力图通过求知和修行去获得人的幸福。严格地说,毕达哥拉斯的学说还算不上真正的伦理学,它还缺乏严谨的思想体系,但他对价值和道德的关心和探讨虽然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却对后世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那求知至善的道德化途径启发了西方哲学的唯智主义伦理学传统,往后的大哲学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生观与世界观、知与行结合起来考虑了。
毕达哥拉斯死后,学派一分为二。
一派执着人生哲学,实行严谨刻板的制度,终生以乞讨为生,沦为时人的笑柄。另一派脱出人生论范围,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对天文、哲学、医学贡献不少,特别发展了“知”的方面。
-- 26
22西方哲学初步
三、爱利亚三杰
自从泰勒斯提出宇宙的本源问题后,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孜孜不倦地埋头于探索这一本体论论旨。事实上,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在一个假定的思想前提之上的。这个前提就是:人的思想所反映的必定是客观世界本身,换言之,我所描画的世界图景就是实在事物本身。这种盲目的自信使他们只考察思想之外的对象,而不去反省自己那些描慕外界的思想本身。
随着思想的深化,有些哲学家忽然发现,在没有理解人类思想的本性以前,你有什么根据说你认识了客观世界呢?人头脑中的观念跟外界对象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决定人类的知识的呢?这些问题一跃上心头,哲学家们就无法释怀了,他们穷追不舍,立刻就捅出了哲学上的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注意并提出这种问题的是爱利亚学派的哲人们。
爱利亚是今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地方,当时是希腊的殖民地。约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一位年事已高四处漂泊的行吟诗人到此立下脚跟,定居下来了。这位见多识广、学问渊博的老者,就是来自爱奥尼亚的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Bphanes,约公元前570—475)。安顿下来后,他便设立学院、招徒授业,传播自己的学说。这个学院就是所谓的爱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其创造的“一神论”。
在一本名叫《谩骂》的书中,他放肆地攻击传统的希腊神话,贬抑
-- 27
西方哲学初步32
多神论的种种谬论。有一天深夜,在观察天象时,他不由自主地呢喃道:“神性唯一”。没想到,这句简炼的话竟成了他全部学说的集中概括。在《论自然》一书中他论述了这一思想。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它不是一个脱离万物而高踞于宇宙之外的超越神,而是内在于所有事物的神,它无所不包、全知全能。换言之,世上每一事物都是神的体现,神化身在这些事物,而整个世界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统一的整体就是唯一之神。
下一页 尾页 共2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