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掌握人生方向:把握未知的命运

_4 闻章 (现代)
这一位是不是真佛子,我不知道,但正是他让我看到了出家人的庄严表相,行止威仪。他让我联想,出家人担当的是救度众生的道义,那么我们尘世中人,能不能把自己的心灵净化一些呢?能不能让自己的烦恼减少一些呢?我们没有能力救别人,能不能救自己呢?纵不能救自己,能不能尽量地把生死苦海中的自己移得离菩萨近些再近些,让他一把能捞起我们湿漉漉的灵魂呢?
上京
应该是1998年的春天,已经成为佛门居士的文友郭淑敏跟我说,有一位和尚为了慈善事业办了一份《弘德》杂志,希望我去见一见,看能不能写点什么。我说好。我说好的意思是能够近距离地亲近一下和尚,至于给《弘德》写东西,我还不敢。于是就跟郭淑敏去了,坐小公共车,到石家庄最西北角的上京,那里有一座毗卢寺,和尚就在毗卢寺旁边的弘一佛堂。
一路上,郭淑敏怕我不懂规矩,嘱咐我说,这和尚法名常辉,今年32岁,我们要喊常辉师。我真的不懂,心想,他是这样年轻,为什么要称师呢?后来才知道,出家人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担荷*,意在灭生死,断轮回,救众生到不生不死的彼岸,因此,人一出家,即为人天师表,受到众人和天神的共同尊仰,和尚就有这样的高贵。但当时我没问,郭淑敏亦没说,于是我懵懂着一颗浑浑噩噩的心来见常辉师。
常辉师真的好年轻。他是湖北人,说一口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天乍暖还寒,他穿着一件袍子。他让我坐,我便坐,很随便地说话。我是我,和尚是和尚,不知他那里是我该皈依的地方。我这里表面上虽谦恭,骨子里却定有轻慢。我不知道有问题问他。在我这里哪里有问题?倒是有问题的人常来问我。更不知向他顶礼,也不知道有顶礼一说,纵是知道好像也不会做。那时就能傲慢成这样。
常辉师慈悲,不以我的慢相为意,他倒要领着我去参观毗卢寺。毗卢寺我是听说过的,说里面的壁画出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之手,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可以与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比高下。毗卢寺是文物单位,由文物管理局管理。由于壁画已经非常脆弱,平时并不开门,游客只能到展览厅看复制品。毗卢寺对常辉师网开一面,特为我们开了殿门。常辉师领着我,到殿里看壁画。果然是好,佛、菩萨以及天人等画像,精美极了,颜色还极鲜亮,只是墙皮已经有好多脱落。人说吴带当风,佛像上的衣纹,果然如风吹拂那样,似在飘动。我禁不住伸手轻轻触摸了一下,常辉师立即用胳膊捅了我一下,说,碰不得。解说员曾说,此墙上的一块泥片,比金子还贵。常辉师这一触,令我一惊。
为修道得果,佛陀制定下一些戒律。佛陀临示寂,弟子曾问:您示寂后,后人以什么为遵循?佛陀答道:以戒为师。因为佛在世时,有佛教诲,行在当行,止在当止。佛不在时,徒众若是放逸,怎能证得菩提?因此戒律在修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戒行为戒心念,才能去污浊显净慧。当时我不懂这些,但世间规矩还是懂得。常辉师关键时的这一触,也如棒喝,让我止非生善。
后来我学了佛,学佛之后,才知今是而昨非。唯如此,不敢再见常辉师。倒也常听到他的消息,说他的慈善事业做得很好,救助了好多的失学儿童,且办有弘德家园,借此弘法利生。我请了一尊石佛,想到寺里开光,便想到常辉师。这时与初见他时,已近十年。想到他,不由心生感慨。当时郭淑敏慈悲,有意让我与常辉师结缘,其意定在引领我入佛门,可惜我蒙昧难凿,耽误了好几年。为此我写了一幅联送给常辉师:“一瞬间我发已白,十年里君心可安?”我又错了,应该是“师心可安”!我问师是假,问自己是真。人生若流水,我怎样才不放逸?怎样才有所进步?关键时候,我应该想到常辉师的那一触。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