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掌握人生方向:把握未知的命运

_2 闻章 (现代)
老卯就这样把叔叔的“仇人”给彻底“灭”了。
老卯这是真帮忙。
在叔叔面前,老卯是真的孝顺。
在对方那里,老卯是真的菩萨。
他把两家人从仇恨的海里救出来。
他示弱了么?他弱小么?这是一个很大的胸怀,他不但能容,还能化。这样的事,非大丈夫不能为。
我想有一天,他叔叔会知道这件事的。他叔叔也会想明白的。一旦他想明白,就会为有这样一个侄子而骄傲。
这样的处理矛盾的方式《民法》不载,虽然不载,但《民法》中所有的民事诉讼在深层中都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家不解永远是冤家,如果是冤家,就不会有赢家。
由老卯这件事,我想到拳法,太极拳的拳法。
我曾经打过几年太极拳,始终没有打好,但道理我知道一些。严格来说,太极拳不仅仅是拳,里头浸透的东西很深,熔铸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真正懂得了太极拳,也就懂得了处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太极拳是武术么?是。太极拳仅仅是武术吗?不是。太极拳里头浸透着的恰恰是武术的真谛。武术的真谛是什么呢?止戈。止戈为武嘛,不战而屈人之兵,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太极有术,而这术恰是为不用而备。你过来,我迎住;你出招,我化解;我这里永远比你大,就像虚空那样,没有让你着力的点。对方若是有眼的,一摸便知深浅,没有摸到底,立即双手一拱,罢战。你若是仍不知趣,还在用力,那么我就顺着你的意思轻轻一走,你就会怦然倒地,这叫四两拨千斤。倒地的轻重,缘于你用力的大小。用力越大,摔得越重。我永远不打你,没人打你,是你自己打倒了自己。如果你出力,我亦出力,对等对抗,就与对方处在同一水平上了。好比一个小人骂你,你若对骂,立时就变成了两个小人。你不理他,小人仍是小人,君子自是君子。小人与小人斗,纵赢了,又能怎样?我在太极拳的发祥地河北永年县的广府古城,访过杨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和武式太极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武氏老宅中的那副对联可以概括太极拳的神髓:立定脚跟耸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是讲打拳,也是讲做人。这是在讲拳法,更是在讲心态。心不平就有了局限,一有局限就狭小了。因此在太极拳法的习练当中,心地不能局促和狭隘,出手不能小器,如果出手低,会被人小瞧,算不得太极拳人。在太极拳当中,我永远是大的,你来了,一笑而包含;不如此,不能显自己之宏阔。能打不算什么,能化才见功夫。这叫什么?这叫“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不是说仁者能够打败一切,而是在仁者眼里根本就没有敌人这个概念。敌人是什么?不过是自己的倒影而已。朋友教不给我们的东西,由敌人教给,敌人教给我们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感激都感激不过来。敌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老师。因此,柳宗元说:“敌存灭过,敌去招祸。”能够给我们灭过的人,不是恩人么?因此真的太极没有对手。不是没有对手,是不把对手当对手,而当成磨炼自己心灵的师友。矛盾来一个,化解一个,化敌为友。真正的太极高手,不待交手,两个人对面一站,便知对方境界。因此双手一拱,请到屋里喝茶去了。仁者无敌,智者无术,天下所有的失败者,没有一个是被别人打倒的,都是自己打倒自己。
因此中国自古讲和谐,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止戈为武,没有敌人的概念。不是没有矛盾,而是不断地化解矛盾。你来我化,来多少化多少,这便是太极。太极者,阴阳互化,太和之极也……
朋友老卯用的即太极之法。他这太极之法比杨露禅和武禹襄还要高明,他不是对人,而是对己。我们的一颗妄心,往往处在矛盾之中,时时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没有结局但却是很消耗的战争。他在这次的战争中,一法不立,只把狂心歇下,立即化解了自己的内心纠葛,使自己的心境立即尘埃散尽。他完成了一次没有输家的较量,不仅化解了矛盾,而且升华了自己。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1)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
“嘭嘭嘭”,有人敲门。
“谁?”
“我。”
“你是谁?”
“我是你。”
主人将门打开,让另一个自己进来。
这是魔幻小说或魔幻影视吗?不是。这是现实。现实中天天在发生这样的事,只是你没有察觉。当另一个自己来敲你的门时,你或者听不到,或者听到了不以为然,懒得把门打开。即使你开了门,也不一定认得你自己。你会说:“咄!哪来的闲汉,走开!”他就走了,于是你就错过了一次与自己相见的机会。他若是不走,甚至你还会跟他打起来,从此白眼相见,成恨成仇。这是很可怕的。
那年暑假,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到我这儿来找书看。他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说到老师和同学、学校的环境等等,突然他问:“有的人非常讨厌怎么办?”我问:“谁?”他说:“不用说谁,就是打个比方,比方一个人很脏,怎么办?”我知道他说的“脏”是什么,就是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令人讨厌的东西,其实很难说清楚到底哪里有问题,反正是言行举止都不让人舒服,见了他就像见了垃圾。这样的人,我也遇到过。于是我问他:“你怎么办呢?”他说:“我们都不理他!”“结果如何?”“他也不理我们……不理还好,他搞恶作剧,比如他会把我们玩的篮球放了气,把谁的自行车胎扎了,总之怎么讨厌怎么来。甚至有人担心,说不定哪天他会成为马加爵。”我对这名大学生说:“你们错了。”当时他就睁大了眼睛:“我们错了?他对了?”我说:“我没说他对,但是你们错了。他的错,有好多是你们造成的。他是你们的影子知道么?可能是倒影。但倒影也是影子,是从你们这儿折射出来的。”“我们怎么会有那样的倒影?”他没想明白。那天他是带着问题走的,而且也把问题留在了我这儿。
窗前是一株女贞子树,冬天也不落叶,每天有喜鹊飞来啄食树籽。女贞子的树叶为卵形,外面有一层蜡质。满树的叶子都相似,但又没有完全相同的。可见哲人所言不虚,世界上找不出相同的两片叶子。其实,人也如此。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心灵是有差异的,其差异就如人的面目,谁跟谁也不一样。虽然谁跟谁也不一样,但人的五官、四肢、八胲、九窍等等的,却又是极相似的。为什么不同而又相似?离远点不好么?比如长相靠近点我们的属相,我属虎,长一虎头,他属鼠,长一鼠目,你属鸡,长一鸡爪,这样不也有趣?有趣则有趣,但没道理。而相似是有道理的。比如这株女贞子,枝杈叶片虽各异,但它们系同根同株,是由一粒种子所繁衍。既然是源于一粒种子,为什么枝杈叶片又不同呢?因为它们发芽的时间不同,所处的空间不同,阳光风雨等诸多的受力亦不一样,因此它们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便是道理。人与树不同,但道理一样,往上追溯,同根同种。虽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过如树之枝杈而已。
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也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顺着说,从根说到梢,若逆着说,则万物本一体,都在那个“一”上,都在那个“太极”上。这里便有了我是他、他也是我的基础道理。有一个捏泥人的比喻,说把一团泥,捏一个我,捏一个你,然后打碎糅和在一起,再捏一个我和一个你,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用不着这样,你中本来就有我,我中本来就有你。因此可以这样说,你我彼此为对方的影像,或者说镜子。你看到我在笑,其实我在笑你。我看到你在哭,其实你在哭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我们就这样彼此难以分开。有一则故事似乎不这样认为,说人要认得自己,不要把他人作镜子。故事与爱因斯坦成才有关。说爱因斯坦的父亲与杰克大叔一同去扫烟囱,这位父亲从烟囱出来时,脸上没沾多少灰尘,而杰克大叔则灰尘满脸。父亲以为自己的脸也那样脏,于是洗了又洗;而杰克以为自己的脸也很干净,因此草草洗了洗了事。走到街上,杰克像小丑一样招笑。大家笑他,他也莫名其妙地跟着笑。由此得出结论说,别人当不得自己的镜子,要自己努力。于是爱因斯坦豁然醒悟,不再放逸,从而成才。可是,我要问一句,这别人当不得自己的镜子,不也是镜子么?爱因斯坦没把一个人当成自己的镜子,却把两个人当成了自己的镜子,把人类这种投影式思维引以为鉴,从而找到了自己。他的这个自己,恰恰在杰克那里找回。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2)
既然有了这个道理,人就可以做好多有意思的事了。因为人与树不同,人有心灵性命,有主观意志,能思维会分辨,有能动性,有主动性,完全可以把好多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思完满起来。比如能不能化异为同?即便不能化异为同,那么也可以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影子,从而睹影知竿,提升自己。
比方说那位大学生说到的那位“脏”同学,如果他果然狭隘、自私、偏执等等,不可爱说明他很可怜,缺少温暖,正需要怜悯、同情和帮助。如果我们够聪明,就该设法与之接近,与之交心,从而窥其病根,慢慢把他内心的阴冷化开,把他争取过来,同享明媚。这是最好的。如果由于诸多原因暂时做不到,那也不应该嫌弃他,而应该包容。容许他个别一些,狭隘一些,另类一些。你看天,不因为彗星脏就不包容它;你看地,不因为大便臭就不承载它。天不仅包容,还让它显出灿烂的一面;地不仅承载,还化腐朽为神奇。如果你不能容纳,说明你也狭隘,如果你嫌弃他,说明你也“肮脏”,你是以“脏”对“脏”。不是因为自己干净,才看到对方脏,而是因为自己脏才对脏有感觉。一个小乞丐,泥垢斑斑,污秽不堪,妖艳女子见了,掩鼻而过;而一位母亲见了,会端饭来给他吃,端水来给他洗。同样是女人,高低立现。再比方一盆花,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看到了,想的是把它送给一个需要安慰的人;而一个小偷看到了,想的是把它据为己有。这盆花,在富有爱心的人这里,成为阳光;在小偷那里,成为赃物。花因人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佛眼看众生,众生是佛,所以佛慈悲;因此狗眼看人,人皆恶毒,所以狗狂吠。最不好的办法,是“破鼓乱人捶”,把人孤立出去,这样“同仇敌忾”的结果是很可怕的,马加爵事件就是证明。
当年,曹洞宗的开山祖洞山良价禅师,过河时照见自己的影子幡然而悟,他唱偈道:“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他对自己的影子大加怀疑,这是我么?如果这个影子不是我,那么这个身体是我么?如果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谁是我?从而大悟前旨。
他从自己的影子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佛教说,佛菩萨有无数的化身,其实我们也有。在哪里?谁是?附耳过来,我告诉你:留心时,到处都有。不信你到大街上走一走看,满街走着的,都是你的影子。你说他不是你,你怎么证明他不是你?那潇洒的,就是个潇洒的你;那委顿的,就是个委顿的你;那阔绰的,就是个阔绰的你;那穷困的,就是个穷困的你……纵然是殡仪馆的车走过,那里头躺着的,其实也不是别人,而是未来有一天的你。他们或者是你的现在,或者是你的过去和你的未来。说潇洒,谁不向往?说穷困,谁没有经历过?说委顿,谁不愿远离?这些人便是另一个你,或者为你作表率,或者替你敲警钟。别说监狱里的囚犯不是你,你若是犯了法,照样有你一号。别说那个颐使气指、满眼泛白的人不是你,如果你有一天骄纵起来,说不定比他还傲慢。别说那个向人乞讨的不是你,你的灵魂深处,说不定比他还穷困。更别说殡仪车里躺着的那一位不是你,早晚有一天,你也会像他那样任人摆布,而无怨无悔。当然也可这样说,别说那器宇轩昂的人不是你,只要你努力且诸事得当,有一天你也会那样。据说奥巴马当年是个小玩闹,谁能想到日后他当总统?一切都有可能,变好变坏都有可能,关键是你具备一副怎样的情怀。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3)
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情怀,阔大、宽厚、纯真、明净,那么你的化身就是好的那些。如果你的心灵委顿不堪,甚至真的很脏,很狭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说不定就是你。
谁都想着成功,成功的标志是,要做成一件或几件事。只要是对人类有好处的事,越宏阔便越成功。但是,怎么着才能成功呢?好多人的想法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不成功的基础上;我要做一件事,要盈利,要竞争,因此要设法挤对对手,让他让利于我,最好他垮掉,我吃了他;这样我笑了,他哭了,我活了,他死了。商场如战场,每天硝烟滚滚,这是恶性竞争。这一方笑、一方哭的竞争是好的么?肯定不是。这样的成功是光彩的么?这样的成功是大气的么?这样的成功是长久的么?对方在哭过之后,想干什么?像狼那样,会把牙齿磨得更锋利,然后重开杀伐。这是兄弟相残,这是人跟人过不去,这是自己跟另一个自己过不去。有一天,自己也被撕咬得血肉模糊,那时就会明白,是谁害了自己。是谁呢?是自己。
这么说吧,人伸出去的拳头,最终都会打在自己身上。不是有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作用,也都有反作用的。你用手抚摸一只猫,猫会报以温顺;你用脚踢一条狗,狗会报以凶恶;你用砖头砸电视机,它马上显给你窟窿看,用的力越大,窟窿越大。可是你要是用软布擦玻璃呢,越细腻,它就越明亮。行为如此,语言如此,心里的念头也不例外。当你有好的想法,周围的鲜花都会开放得好;当你有坏想法,魔鬼都会朝你微笑。这么说也许更容易明白,你栽一棵花在这里,蜜蜂和蝴蝶就会飞来;你拉一泡屎在这里,苍蝇和蜣螂就会飞来。好坏没在别处,都在自己这里。因此我们才提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心灵与自我的和谐。就因为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破坏了,受害的是人;就因为我们人是一类,一人向隅,满屋不快;就因为我们人的身体和心灵是一体,心灵出了问题,身体也会跟着倒霉。如果以伤害一部分人,哪怕是很少的人,而让另一部分人得意,这样的事不应该说是好事。
应该把他人当成自己,因为他人的确是自己。
当你真的把他人当成自己,那你自己就会真的化身无数,好多的别人都会变成你自己,自觉地来为维护你,使你的事业更成功、更圆满。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曾经讲他的故事,他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一直愿为同学服务。他没想到你的我的,他把宿舍里的事都看成是自己的。他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一扫四年。每天都拎着水壶去给同学打水,也是一打四年。十年之后,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当年那些同学。同学二话没说,都回来了,理由是:就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相信跟着这样的人做事不会吃亏。
那些同学便是俞敏洪的另一个自己。
另一个自己在哪里呢?就在别人那里。别人怎么能够变成自己呢?不是别人变成自己,而是先要把自己变成别人。当你把自己变成别人了,别人也就会变成你自己了。
在我老家,有一个朋友叫卢国欣。如今他已经拥有两亿多元的资产,且没有一分钱的贷款。他做的什么事这么发财?他也不会做别的,他是个农民,只会种地,他就在种地上发了这么大的财。种地的人很多,发财者却不多。为什么他能发财?就因为他有三头六臂,他拥有无数的自己。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4)
一开始,十二户人家联合种棉花,搞科技示范,他凭的是一颗本然之心。十二户人家,互助互利,你想着我,我想着你。你不想着自己,我就更想着你,他们就是这样一种关系。事业慢慢发展,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后来进了城,成立了农研会,拥有了大片的土地,拥有了种业公司和棉花加工厂。他们有钱了,却没有太把钱当回事。他们知道钱如青蚨,既能飞来,亦能飞去,钱不过是做事的条件。因此他们不骄不躁,不小瞧人。不仅不小瞧人,对所有帮助自己的人,不忘不失;对有难处的人,能帮则帮。世间千种变化,唯有我心不变。不是不变,是越变越大。
随着事业发展,他们的爱心也渐渐扩大。爱心不是泛泛地说,而是用农民的表达方式——做不到的不说,做到了用不着说。对于农民,不管天南海北,只要你种我的种子,你就跟我是一起的了,我会一直跟着你,从种到收,全程免费技术指导。不仅不收费,每年冬闲之后,他们就会把北京的农业专家请来,为各地的棉农代表做技术培训。免费吃住不说,临走时还要发路费和误工补贴。好多农民感动得哭:给我们培训,怎么还给我们发钱?天下有这等事?因此,已经有五万多农户加盟国欣农研会,中国农技协棉花种植专业委员会也挂牌在这里。
有这样一件事,听来让人感动。每年秋季棉花收获季节,都要在本地雇佣大批劳力奔赴各地摘棉花,都是些闲散劳力,妇女居多。这天,到新疆去摘棉花的队伍回来。活干完了,工资发了,大轿车把这些人拉回来,准备之后挨村送回家。这样做,这些劳力其实已经很高兴了。但卢国欣打电话说,不要把人直接送到家,先把人拉到总部来,让大家吃顿饭再走。这天傍晚,这些人回来了,总部为他们洗尘,备了很丰盛的饭菜。大家兴高采烈,又说又笑。卢国欣不巧没在家,待他回来后,那些人已经吃好喝好坐着大轿子车走了。卢国欣好不懊恼,对办公室的人说:“你们真粗心,我一句话嘱咐不到,你们就不知道做。”办公室的人很疑惑:钱也发了,饭也吃了,挺好的呀,大家都高兴着呢,还有什么事没做呢?卢国欣说:“我没说你们做错了什么,只是没把事做细。这些人泥里汗里这么多天,咱那培训楼上都有热水,你让他们冲个热水澡不好么?都是农民,谁家有这个条件?”
卢国欣以及所有的国欣人,都是这样来看待别人的。
你能说别人还是别人么?你能说别人不是自己么?
当这些别人都变成自己之后,会是个什么效果?
谁要说卢国欣不好,谁要说国欣种业不好,棉农们就不乐意。他们已经把国欣当成了自己。你变成了我,我就变成了你,这也就是佛说的自他不二。
说着说着,衍生出一个问题。有一个朋友听我说到别人是另一个自己后,双眼眯眯笑。我懂得那意思,他听出漏洞来了。果然,在别的人走后,他找个偏僻的地方问我:“你说别人是另一个自己,非常有意思。可是,我还是要问,你所说的别人是另一个自己,我没听清楚,是只说的好人呢,还是好人跟坏人都包括呢?”
我反问他一句:“谁是坏人?”
他说:“不是说谁,总有坏人吧?”
我说:“没有坏人。”
他说:“我不同意这说法。我这么问你吧,希特勒是坏人吧?”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5)
我说:“不是。”
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我给他看《大学生GE阅读》上的一篇文章,上面讲了一个故事。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所小学,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被安排在教学楼里一间很不起眼的教室里。他们都是一些曾经失足的孩子,有的吸过毒,有的进过少管所。家长、老师都对他们非常失望,甚至想放弃他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手了这个班。菲拉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而是给大家出了一道选择题: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纪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大家都选择了C。
菲拉公布答案: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法西斯恶魔。大家都惊呆了。
菲拉对孩子孩子们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作为。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
朋友看完这则故事后,有片刻的静默。然后他说:“但希特勒后来学坏了。”
我说:“是的。因此不能给某个人定性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说他是好人和坏人时已经错了。人是在变的,随时在变,随着条件变,随着环境变,有的在变好,有的在变坏。既然能变,就不能说好人或坏人。历史上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成语,有的人看似坏极了,但关键时候,正是他来挽救了危亡。有的人好极了,但关键时候,他却把敌人引来了。有一个屠夫,杀生无数。但正是他,明白佛理之后,一刀斩断是非根,立地成佛。谁好谁坏呢?”
他说:“是的,人是在变。你说了,有的人变好有的人变坏,还是有好坏。”
我说:“是有好坏。因为有一个标准。虽然这个标准很模糊,但大体还是能界定的。比如说仁义礼智信,合乎这个的是君子,反之则是小人。我们平时所说的好人坏人,大致不出这个范畴。正是在这个范畴之内,我才说没坏人。不是没坏人,是不要把坏人当坏人。”
“那当什么?”
“当老师。”
“当老师?”
“是的,当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没有说好人是我师。好人是老师,没错,坏人也是老师。只不过,好人从正面教,坏人从反面教。好人教我们这么做,坏人教我们别那么做。好人教不到的,坏人教。坏人遭万人唾骂,以身示法,甚至舍去生命来教给我们‘千万别跟我一样啊’。学费他交,我们学东西。难道不该感谢他么?”
不只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是每个人都是老师。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示范,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你不是有评价么?按照评价找自己就是了。那好的,就是好的我,有一天做成他;那不好的,就是坏的我,一定不能做成他。好老师坏老师都要。好老师从正面激励,坏老师从反面警醒。正面激励有时反而不如反面警醒来得深刻。某领导天天在台上讲反*,效果不明显。突然有一天,警车把一个人带走了,好多人出冷汗。柳宗元曾说过“敌存灭祸,敌去招过”,这话说得太好了。有个对立面在旁边盯着你,老想告你的状,你还敢放纵么?你不放纵,能犯错误么?你不犯错误,能有灾祸么?没有灾祸,不是福分么?福分谁给带来的,不是敌人么?能给带来福分的人,还是敌人么?不仅不是敌人,还有了几分恩人的样子,因为他起到了甚至恩人也起不到的作用。你还应该怨恨敌人么?这个敌人不是你的另一根神经么?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6)
比方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遇到一个很别扭的买主,很刁钻,左右挑毛病。一般人会生气,不愿做这单买卖,甚至会把他骂走。那就错了。不仅仅是失去了一单买卖,而是失去了进步的机会。其实他是上帝派来帮你的,只是换了个方式而已。他在验证你的耐心,验证你的肚量,不想一下子验证出你的坏脾气。人也是一种产品,有残疵没残疵,一验证就出来了。
还说那位被认为很“脏”的同学,他以自己的“脏”照出了好多人的真面目。他的“脏”证明了好多人的心灵其实也不太干净。这个同学,是个很好的老师,他从好多方面让我们提升自己。
说别人是另一个自己,不对了,说别人是自己的老师才对。
自己是谁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那么自己又是谁呢?自己是不是自己呢?
这么说吧,当自己真的是自己时,那别人就真的是另一个自己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真心是清净无染的,它像一颗晶莹璀璨的宝珠,能够映照世间所有;因为自己的真心是宽阔无比的,它像虚空一样辽阔,无所不包。佛菩萨就是这样的。君子仁人,也是这样的,因此儒家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说的众生的自性就是指的这个真心本我,这个本我永不迷失,我们只是把它遮蔽了,就像乌云遮蔽了太阳一样。一旦乌云散尽,日光依然灿烂。
问题是,我们把这个自我迷失了,把这个肉体以及肉体的欲望当成了自己,而这个自己恰恰是个忘恩负义的,只认得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为这点小利益患得患失。这是自己么?如果是自己,为什么死后带不走?带不走的肯定不是自己。我们就这样被这个假我骗了,被骗到死也不明白。我有个朋友得了病,他的领导去看他。本已病入膏肓,他还努着劲对领导说:“下次评职称的时候,你要照顾我。”这领导说:“好的好的,一定一定。”其实领导知道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只是慨叹到这时候了他还这样执著不放,因此只能这样宽慰他。没过几天,这朋友一命呜呼。
虽然我们不一定知道在这个肉体的自己之外还有个真的自己,但是那个真的自己并没有一刻忘记我们。他其实不断地在提示我们,启示我们,引导我们,让我们觉悟自我,归向真我。
不信么?你看,当你做了好事的时候,是不是很妥帖?当你帮助了人的时候,是不是很高兴?当你做错了什么的时候,是不是很懊悔?当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是不是很感激?这其实都是你的自性的显现。当你天真,当你实在,当你突然把沉重的东西放下,当你一下子从自己设置的层层关系中跳出来,当你独自在青山顶上看浮云,或者在路边低头与一株小草对视,你轻松不?你自然不?你自在不?这应该便是自我的短暂亮相。
什么是真心本我?
干净是,宽阔是,大度是,无私是,不造作是。
恰恰我们不干净,不宽阔,不大度,很自私,很造作。
因此,我们不认识自己。
你想,连自己都不是自己的时候,别人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呢?因此,要原谅和可怜那些自私的人,因为他已经把自己迷失了。你看他整天忙来忙去,整天着急上火,却不知道为了谁,你说多值得同情。
那天,一位朋友向我倾诉,他说他的一套房子被前妻骗走了:“那是我的房子,凭什么她弄走?”说话时他满脸溅朱,悲怆悲凉。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三章 他人是另一个自己(7)
我问了他一句:“我有一事不明。你说那房子是你的,是你出生时带来的呢,还是你死时能带走的呢?”
他愣了一下,然后说:“虽不是我带来的,也不是我能带走的,但那是我挣来的。我的就是我的!”
我问:“那离婚之前呢?是不是你俩住。”
他说:“那时还是一家,现在不是了。是的时候行,不是的时候不行。”
因此,我们所谓的无私,也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度的。我们爱人可以,但不爱与我们无关的人,更不会爱仇人;我们帮人可以,甚至帮不认识的人都行,但决不会帮坏蛋。
所有的仇人、坏人、小人,其实都是我们执著于自己这个假我而分别出来的。
分别出来之后,我们就在这个小圈子里活蹦乱跳,说是说非,因而矛盾丛生,漩涡复杂。这种矛盾和漩涡更加剧了我们的分别,于是恩恩怨怨,无有了期,你膘着我,我膘着你,扯不断,理还乱,在生死苦海中漂溺。所谓的轮回,就是这样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
这是个天大的事,这是个比天还大的事。
怎么找呢?
孔子告诉过,老子告诉过,佛陀告诉过。
中国的儒道释,三家教育,都是在说一件事:要人们朝着自己走,而不要迷失了方向。
孔子说:做好人,做君子,成贤圣。
老子说:成贤圣,犹是造作,不妨清静下来做神仙。
释迦说:神仙虽好,犹可堕落,若想彻底,须做佛菩萨。
谁是佛菩萨?本我是。
他们都不会骗我们。
他们都是体验到之后才告诉给我们的。
他们也都实践了自己的前行标准,而真的得到了。你看,孔子成了圣人,老子成了神仙,释迦牟尼成了佛。
由此可见,他们都是实在、真诚的人,没有说半句假话,如《金刚经》所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没有半点忽悠我们的意思。
我曾经参加过禅堂打坐,打坐的目的就是要净滤自己的心,一点一点寻找自己。参话头时,有这样的话头可参:打坐者是谁?娘生我前我是谁?这样一步步追问。参嘛,参就是问。追问那个真我。
当年的禅师东奔西走,找明师参化,其目的就是为了那个我。
百丈怀海未开悟时,是马祖道一禅师的侍者。这天,他在师父面前侍立。突然天上一群野鸭子飞过。
马祖问:“什么?”
怀海答:“野鸭子。”
马祖问:“哪里去了?”
怀海答:“飞过去了。”
马祖猛地死死扭住怀海的鼻子:“再说飞过去了?”
怀海积集在心中多年的冥思,一下子冰释,好不畅快,他跑回到寮房哀哀大哭。
怀海就这样开悟了。
师父哪里是在问你野鸭子,而是问野鸭子飞过时的你。可是怀海的心依然在野鸭子那里,因此师父狠狠地扭他的鼻子,野鸭子飞过去了,你也飞过去了么?你若飞过去,那么这个知道疼的是谁?
所有的禅师都是在百般寻找当中,突然找到自我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什么禅师开悟之后,往往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且举止言谈与原先的那个人竟是判若两人?就是因为假我与真我到这时候才真正的融为一体,那种状态莫可言状,无可形容。
总说自在自在,这才是真的自在,自己真在了。
我们活了一辈子,却是活在一种矛盾中,活在一种分裂中,活在一种假相中,真我与假我若即若离。他是我,我却不是他;我是他,他却不是我。很怪,很有意思,却也很不真实。因此,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有两个例子,有点像笑话,但不可当笑话听。
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坐下正准备喝时,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取了面包回来,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男子,在喝着自己的那碗汤。老太太想:“这人或许太穷了,我还是一声不响算了。不过,也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与这名男子面对面地坐着,不声不响地用一把汤匙轮流着喝汤,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一会儿,男子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里插着两把叉子。两个人继续吃面条,吃完后,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男子愉快地回应。
这名男子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的一张饭桌上,放着自己那碗汤。
其实我们就是那位把自己的汤忘了的人。
这老太太还真不错,看着别人喝自己那碗汤,竟然默然接受。若是我们,非要打起来不可。
老太太:“这是我的汤!你瞎了眼啊!”
男子:“谁瞎了眼?这是我的汤!”
老太太:“我的,我的,就是我的!”
男子:“岂有此理,真不讲理!”
老太太:“谁不讲理,咱俩谁不讲理?”
男子猛地把汤碗弄翻,汤在桌面上流淌。
……
生活中的场景都是演示给人看,让人起反思的。
我们把自己的汤碗忘了,还把别人的汤碗当成自己的。
我们把自己的汤碗忘了,都来争夺一碗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汤。
另有一个例子。
日本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吃饭。坐定之后,画家取出画笔和纸张,在等上菜之际,给坐在边上的女主人画起速描来。画好后,画家把作品递给日本商人看。日本商人连声赞美。
听到赞美,犹太画家便侧转身,面对着日本商人,又在纸上勾画起来,还不时向他伸出左手,竖起大拇指,像在估计比例。
日本商人忙一本正经摆好姿势,让他画,一动不动地坐了约有十分钟。
“好了,画完了。”画家说。
日本商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凑过去看,不禁大吃一惊,画家画的根本不是他,而是画家本人左手的大拇指。
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犯的错误。你以为是你的,结果不是。挺得意地在那里等了半天,到时候一看,与自己无关,被别人拿走了。
一个是把自己忘了,一个是总惦着自己。
忘了不该忘记的,惦记着不该惦记的。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错误中。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花开花落(1)
死神
说人生不能不说生死,因为人生这一段落,就在生死之间。生之前死之后的事,我们不大关心,也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阶段里头,前看不到来历,后看不到去处。就如同行走在蒙蒙大雾中,宽阔平坦也走,陡峭险峻也走,身处险境而不自知,走着走着,说不定一脚踏空,这个人就没了。
那日,与友人闲谈,说到一个人。朋友说:“这小子也不知干吗去了,总也不照面。”我说:“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怎么了?”“他已经死了。”朋友瞪大了眼睛,好不诧异:“你开玩笑吧!两个月前他跟我还在一起喝酒来着,为一句话,我差点跟他打起来。自那以后没有再见过他,我还以为他还在乎那句话,故意不理我呢!这是啥时候的事?”“一个月前,死于心脏病。”朋友感慨道:“有他在准有故事听,古今中外没有他不知道的,多热闹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这有点像演电视剧,演着演着,突然停电,咔嚓黑屏了。”朋友多斟出一杯茶来,喊着他的名字,说:“每次聚时,有你一杯。喝了这杯,走吧。”朋友将茶泼在地上。
最能够说明人生无常的是战争。《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十三岁当八路,身经百战。他对我说战场上的事:“刚才还在一起说笑来着,一回头,这个人就没了。”
徐光耀曾缴获鬼子一块怀表,首长说让他用着。这天半夜住到一个村子里,为防备敌人袭击,干部们轮流值班。轮到石俊德了,石俊德对徐光耀说:“特派员,我没表。把你的表借我用一下。”徐光耀把表给了他。突然敌人来了,全员撤退。撤到半路上,石俊德说:“特派员,真对不起,我把怀表落在桌子上了。”徐光耀说:“没关系。”这时一颗子弹飞来,打在石俊德头上,徐光耀一把抱住他,但他的头垂下来。
在战场上,人的生命都凋谢得鲜亮,因而愈加可惜。
人生亦如此,死神比拿枪的敌人还险毒,他隐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想让你怎么死,你就得怎么死,没有商量的余地。第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说不定你就死了。吴家老扁在街上走,人们问他:“你干吗呀?”他说:“听说三胖家的儿子娶媳妇,我把礼送去呀。”人们说:“嗨,你去早了,明天才是正日子,待明天再去吧。”老扁说:“谁知道我能不能活到明天呀。”人们都笑他,好好的怎么就会死了呢。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吴老扁真的死了。他那一句话成为谶语。
因此,要意识到人生其实是人死,人若不死,生命的旅程也就没得可说了。生之后,死之前,人就在这个阶段里填写履历表。或贵或贱,或荣或辱,或穷或富,或苦或乐,或长或短,或曲折或平坦,错综复杂,纷纷芸芸。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那是他不知道灯是怎么点亮的。其实人生只是一个阶段。人死后肉体烂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人死后灵魂仍在,我们没看到;没看到,就以为没有,这是局限。
人生中的所有善恶,都为后来的生命做铺垫。善得善报,恶得恶报。不要不相信这个,不相信这个的结果是会做很多恶。就像有的人不相信警察的能力,因此做了不该做的事,到监狱时,后悔已经晚了。
活着,不及时行善,死后,灵魂会没着落。不是没着落,而是落在黑暗处。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花开花落(2)
活法
人生的整个历程,在生死之间。生之前和死之后的事,我们往往不管;不是不管,是管不了。小品中赵本山问范伟“疖子长在什么地方不让你闹心”,得到的答案是“长在别人身上不让自己闹心”。人就是这样自私的。但是生死之事,不是疖子——若是疖子的话,就是个大疖子,长在每个人的要命处,你不管它,它却管你,你不理它,它却理你,百药莫治。
生之后死之前,我们人好像只喜欢这一段,为这一段操心费力,患得患失。其实人生简单极了,人就在得失之间挣扎。总是期望得到好的,避免不好的。什么是好的呢?对延续人的身体有用、让这个身体舒适的就是好的,比如好吃的、好喝的、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等等。再有就是对人的精神有抚慰作用的,比如名誉地位等等,满足人的虚荣心。金钱这东西好,好就好在它既能买好东西供人来用,又能满足人的虚荣心。钱也是地位。钱也真能提高地位,比如好多有钱人用钱去买名。
但这好不好,也得分时候。同样一碗饭,同样给慈禧太后吃,在皇宫里是一个味道,在逃跑的路上又是一个味道;不饿的时候吃是一个味道,饿的时候吃又是一个味道。我们都听过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朱元璋穷困之时,吃过乞丐们为他凑成的一碗饭,杂七杂八,汤汤水水,红白紫绿,被乞丐们戏称为“珍珠翡翠白玉汤”,那滋味美极了。不是滋味好,是朱元璋饿极之后的感觉。到他后来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突然想起“珍珠翡翠白玉汤”来,觉得那才是人间绝馐,为此杀了好几位厨师,也没做出那样的味道来。其实不怪厨师,怪朱元璋心态变了,已经找不回当年的感觉了。
时空变化,境遇变化,都会把生活中原有的定义颠覆掉。据说有一次闹大水,水没过屋顶,逃生的人攀到大树上。一个穷汉身上带了几个菜饼子,一个财主身上带了几块金元宝。饿极了,穷汉在那里吃菜饼子。财主说:“我拿一块金元宝换你一块菜饼子如何?”穷汉不换。财主又说:“我拿两块金元宝换你一块菜饼子如何?”穷汉仍不换。财主说:“我把所有的金元宝都给你,你给我半块菜饼子如何?”穷汉只管笑。在这时候,金元宝和菜饼子的价值就倒置了。
人就是这样,先求身体上的温饱,身体上得到温饱之后,还有精神上的温饱。身体上的温饱好解决,精神上的温饱不好解决。为什么?因为人的贪心太大,难以满足。说是有一个人,虔诚地供奉吕洞宾。仙人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降临到这一家,见这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于是用手指一点,庭院里的一块石头立即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这个穷人说:“我不要这个。”吕洞宾非常高兴,他第一次见到这样没有贪心的人,就说:“那这样,我传授给你成仙的秘法吧。”那个穷人说:“秘法我也不要。”“那你要什么?”他指了指吕洞宾的手说:“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此故事不一定真,但人的贪心真就有这样大。
贪心大,嗔恨心就大。为什么?因为我以为是我的东西,结果被你弄去了,心不甘,于是生气,想办法弄回来。即便弄不回来,也不能便宜了他。为此打架的,打官司的都有,还有杀人或者自杀的,还有因此起战争的。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花开花落(3)
世界这样热闹,无不与利益有关。
儿时常看蚂蚁打仗,无数只蚂蚁滚成疙瘩,黑乎乎一片,死的死,残的残。在蚂蚁疙瘩的两侧,各有一线长长的队伍前来增援。所有的蚂蚁都忙乱而紧张。有时这样的蚂蚁战争进行一天也完不了。为什么呢?只为一粒米。起因是一粒米,打起来后,就不知道为什么了。我曾为蚂蚁慨叹,觉得它们太傻。后来想了想,人不也这样?
想得到的都得到了,就叫成功,就叫有出息,就被人羡慕。想得到的没得到,就叫失败,就叫穷困,就叫没能耐,就被人瞧不起。人就这样活着,活在物质里,活在名分里,活在别人的眼光和别人的舌头里。有意思么?有意思,很有意思,人就为这个奔忙。
但有一样没意思,真没意思。这个没意思的事就是死亡。
死亡是谁给的呢?是疾病。疾病是谁给的呢?是自己。为什么要给疾病呢?因为生气、着急、忧伤、苦闷等等所导致。什么原因导致生气等等呢?因为利益。追求利益而损害了自己的生命,你说这利益是利益呢还是毒药呢?其实人生游戏就跟卖假酒的人一样,在装着有毒液体的容器上贴上五粮液、茅台等类的字眼,我们还喝得有滋有味。我们就这样把毒品当珍品,饮用了一辈子,到死也不醒悟。
我就见过一个人的死,人还不到五十岁,从发病到医院到死亡,前后不过三个小时,遗下万贯家财。他的老婆哭天喊地,把所有的存折拿出来,朝死人的手上塞;把所有的玉器、铜器等等的朝他怀里堆——这都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可是此时他却连半点表情也没有,手动也不动,眼睁也不睁。他老婆喊道:“这是为什么呀?你睁眼看看你的宝贝呀,你怎么一样也不要呀?”
即使在此时,活着的人还在乎死者的悼词该怎么写。生前,他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死后仍要他死在别人的嘴巴里。
谁说人自私呢?
人就这样糊涂地活着。
自杀
网上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个学生跳楼自杀了。“呯”的一声,响在人的心里。
其实不只北大,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在自杀,原因诸多,都很可怜。哪一个生命体不是可贵的呢?一草一木,一虫一蚁,都必须活得珍贵,何况万物灵长的人。
不敢正视现实生活的人,骨子里是怯弱的。在死者看来,一切办法都想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剩下唯一一个办法,就是了却自己的生命。他是不明白,世界上的事了犹未了,更何况不了了之!其实,仔细想想,还会有好多的办法。实在不行,还有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办法也是一个办法,甚至有时还是很高明的办法。当年铁凝见冰心先生,说到婚姻之事。冰心先生嘱咐铁凝:“不要找,要等。”这是冰心先生的人生的论。不做,反而是做,甚至比做还好。我相信我父亲的话——父亲那一代的人生活在艰难里,但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把艰难当艰难过——他说,没有过不去的。一天一天的,也没见把谁落在昨天。人就应该这样豁达。佛说芥子可纳须弥。如果没法理解,你就想想,人的大脑其实也不大,但能装得下全宇宙。如果你觉得事情太大,容纳不开,那是因为你的心量还嫌狭小。事没大小,心量有大小。心量小,事情才显得大;心量大,事就变小了。好比一只碌碡,放在客厅里,肯定碍手碍脚;如果放在山谷里呢,则小得几乎被忽略掉。不是碌碡小了,是山谷大了。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花开花落(4)
说到自杀,其实没有谁不是自杀的。如果不自杀,谁又能杀得了你?
比如贪官被囚在监狱,如果他不贪,他到监狱来,只能是视察。是谁把他送到监狱来的呢?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比如病患者,有哪一种病是外来的呢?外面刮着同样的风,下着同样的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感冒。为什么?内里有火才能外感风寒。内里没火,风寒自是风寒。
内里火怎么来的?还不是着急急得?生气气得?郁闷闷得?焦虑虑得?
气从何来?虑由哪得?无非是不得意,有别扭事,心里有几分不舒服。再往深里究,是什么呢?一是为了个虚名,二是图了个浮利,这两样囊括所有。你说不是为这个,我名也看得淡,利也看得开,我只是看不惯图名图利的势利小人,我是被这些人气得,这叫义愤填膺。哎呀,这也真叫我没有话说。不过,你把自己气成这样,那小人就不是小人了么?如果小人还是小人,你这气不是白生了么?如果小人已经不是小人,你还生什么气?其实小人有小人的好处,小人的好处就是告诉你不要做小人。小人图名图利,其实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是被人小瞧,遭人唾骂,让人在背后指指戳戳。他得到的多呢?还是失去的多呢?他已经是自杀了。再者说,他献身精神来为大家做反面教材,一个人的狭隘,换来好多人的宽阔,我们难道不该感激他么?因此生小人的气,是生得没道理。把好人气坏了,小人不更得意?因此,生小人的气,不是跟小人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还有的说,我这病不是气得,不是闷得,而是吃肉吃得,喝奶喝得,吃打了农药的蔬菜吃得。对,除了你说的,还有呢,比如大气粉尘、汽车尾气、水污染、气候异常等等,都是要人命的。现在的好多病,都是因为这个得的。是的,这真是个大问题,好多人在为这个伤脑筋。但是,这问题怨谁呢?总不能怨月里的嫦娥吧?
还是人自身的问题。
人的欲望太大太大,人类的欲望太大太大。不能说地球不好,是我们把地球弄得不好了。是地球太好了,地球让我们生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诗有画,有一条很好的生物链,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咬杠子,杠子打老虎。我们不,老虎、鸡、杠子、虫,统归人类,烧杠子,煮鸡,烹老虎,炒虫!
本来人长腿是走路的,却要代步工具;老爷有轿坐就行了,且老爷有几个也够了。偏不,人人要做老爷,个个要坐汽车、飞机。为了快。慢,不也是生活么?快了干吗呀?原来出远门,或两三好友结伴而行,或一人独自而行,顶多骑驴。一路上吟诗作赋,就日而走,伴月而眠,小店也住,大店也住,农家户也住,“寒夜客来茶当酒”,好不安闲,好不温馨。路途上看好多风光,发生好多故事,作好多诗文,结交好多朋友。诗人如此,“细雨骑驴入剑门”细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禅僧如此,行也禅,坐也禅,睹影而悟道,见花而证心;商贾如此,走一路,盘算一路,纵是没赚到钱,也赚到了风光和人情。现在呢,高速公路,火车提速,真是快捷方便,但是人们好像没有利用这快捷方便来安息自己,而是把自己陷在里头了。比方说,原来骑毛驴到西安需要两个月时间,现在坐火车到西安,顶多两天,余下28天。按道理说,这28天就该闲下来。可实际呢,没有一刻闲着,反而愈发忙了。真不知道是咋回事?
把握未知的命运 第二部分 第四章 花开花落(5)
的确是快,除了快,还有什么呢?这个快把我们弄得像陀螺,真不知是古人幸福,还是今人幸福。
我常想,坐飞机到海南岛,与步行到三家村,两千里与二里地,两厢比较,一路上感悟到的东西哪个更多些呢?到海南看到椰子树或者五指山了,但是到王村看到的不仅有树,还有树上的蝉,蝉下面的蝉蜕,树下的蚂蚁洞,谷穗上的蚂蚱,小河里的青蛙,半空中的蜻蜓和天上的飞鸟,说不定其中还包括到海南的那架飞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