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如何高效学习

斯科特·扬 (美)
如何高效学习
【加】斯科特·扬 著
读高中时,我几乎课下不学习。尽管如此,我还是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了。读大学时,大考之前我一般学习不到两个小时。不过,四年来,我的GPA总在A和A+之间。
──斯科特·扬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某样事物,你就不会真正了解它。了解事物真正含义的秘密取决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你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才是思考的真谛!
──马文·明斯基
博学家、认知科学家
人工智能研究者
1977年年底到1978年年初,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时,我在校长办公室担任秘书,有机会直接参与了少年班的创建过程。35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少年班研究。我曾经用“自觉、自学”这4个字来描述少年大学生超常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少年班学生都具有超强的自学能力。无独有偶,这本书所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策略”正与少年大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吻合。显然,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内在规律的反映。我想,本书介绍的学习方法,如果你去尝试,一定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
──司有和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资深研究者
本书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策略很具有操作性,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建议同学们尽早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孙鹤娟
吉林省总督学
前东北师大附中校长
学习是需要方法的,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高效地处理信息、有机地整合知识、充分地运用所学,已经成为学习的关键。本书从一位“学习大师”的亲身体验出发,总结出“整体性学习”的策略及方法,同时,配合作者实际运用的各类学习工具,切实帮助读者逐步练就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方法决定一切,你一定可以从中有所受益。
──汤震宇
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培训第一人
中国大学生读书特点是上课随便听、考前疯狂记、半年忘光光。这是一种碎片化知识点学习,我同意这本书的整体性学习方法,掌握系统思考的模式你可以花费更少时间学到更多,但是你得先花点时间掌握整体性学习思维。
──秋叶
PPT学习达人
中文版序
本书是从我写的一篇随笔开始的,随笔的内容是我对偶然观察到的一个学习现象的细致阐述,那就是学得好的同学总在试图找寻知识间的关联,而学得慢的同学却往往只会死记硬背。
当我第一次发布这篇随笔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回复中有一半的同学认同这一观点──你当然要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观点。而另外一半的回复则表示困惑,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居然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这种学习方法。
这件事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非常困惑。为何对一部分同学显而易见的事,对另一部分同学而言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半数的学生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改进呢?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研究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是对我自己学习经历和他人学习案例研究的总结概述,主旨还是相同的:我认为学会把知识联系起来会让你记得更多,学得更好。当然,在如何建立联系上,你一定会有非常个性化的方法。
在我完成这本书的几年之后,它将要和中国的读者见面了。这件事让我觉得新奇,因为我完全不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我的理解是中国教育比西方教育更强调死记硬背。如果我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的整体性学习法会对中国学生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希望你能因为这本书而不再死记硬背,读完它不是结束,而是你应用新方法指导学习的开始。可能你会觉得这本书里不是每个方法都那么有效,这是很正常的,学习本来就必须因材施教,因“课程”施教。但是如果你肯实践,我担保至少会有一种技巧能帮你学得更快,学得更好。
译者序
说一个人“学得少”,是说这个人学习时间花得少;“会得多”是指学习的效果好;综合起来就是花最少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学习者的终极梦想。
整体性学习是加拿大大学生斯科特·扬总结的一套学习理论,它没有学习心理学中各种流派传承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妨碍理论的高效性,它来自作者及一批追随者的亲身学习实践。斯科特·扬算是一个学习达人,他在大学的专业是商业学,业余时间又自学了编程,参加各种演讲,开设自己的博客,写了几本颇有影响的电子书。这还没完,最近,他又完成了一项学习壮举,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网友纷纷惊呼,斯科特·扬到底有什么学习诀窍?斯科特·扬并不保守,他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学习理论,早已经写在这本书中了。
整体性学习到底要怎样学习?简单地说,整体性学习就是看待知识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任何一门知识都不会单独存在,它总是与方方面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很多学习方法都是这么说的。不过,整体性学习在这方面走得更远,它让你在学习导数时,想到的不是公式,而是汽车的速度表和里程表;在学习公司管理时,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要想走得更远,你就需要从学科内部跳出来,站在外面看学科。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到底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你坐在美女身边一小时,感觉就像一分钟,而夏天你在火炉旁坐上一分钟,感觉就像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数学家华罗庚讲统筹方法时,没有说一堆数学符号,而是用了一个“怎样泡茶最省时间”的例子,工人一听就明白了。
大家觉得如何?站在外面看,知识是不是变得容易理解和学习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早就掌握了站在外面看知识的本领,这就是比喻。过去,我们轻视比喻,仅仅把它当作文学中的修辞手段,是文学家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点缀和修饰。1980年,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吹响了隐喻(比喻)的号角,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或“隐喻狂热”。比喻从此走向了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舞台中央,比喻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它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是我们的认知工具。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以一种事物认知另一种事物”,而这恰恰就是学习的本质!
比喻作为帮助人们理解的工具,由来已久。
耶稣解释“天国”:天国就像酵母,妇人拿了它放入玉米粉,直到全部发酵完毕……天国就像寻求珍珠的商人……天国就像抛入大海中的网……
佛要说六相,就先在大众前把华巾次第绾叠,一共打了六个死结。佛告诉阿难:这个华巾本来只有一条,因为我绾了六次,就说他是六个结。六结虽然不同,回顾它的本因,却是一条华巾所造。现在你的六根也是这样的,没有打结之前,一相都不可得,哪里会有六处呢?等到从真起妄产生根结后,六相开始分明,并且次序严谨。
比喻就像金·凯瑞拥有了上帝的力量,将月亮(陌生)拉得靠近自己(熟悉),使学习者能更清楚地观察陌生的知识。科学家哈定曾说:“如果科学家一生注意细微的观察,训练自己注意寻求类比,使自己具备有关的知识,那么这个‘感觉工具’就将成为神通广大的仙杖。”开普勒说:“我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苏联学者瓦赫罗夫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所学学科的黑暗角落。”
斯科特·扬不仅是比喻和类比的高手,而且善于吸收其他各种学习方法的可取之处,他创造性地将信息分为五种类型,针对不同的信息类型,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整体性学习理论更是站在学习之外看待学习,在第三部分,作者以“超越整体性学习”为题,介绍了每一位学习者都不可忽视的几个关键之处,即“能量管理”、“时间控制”、“习惯养成”、“批处理”和“自我教育”,让读者耳目一新,真正做到站在学习之外审视学习。读完这本书,学习者应该由学习战术家转变为学习战略家。
本书得以出版,离不开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慧眼。感谢赵艳君编辑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反复审校,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感谢我的妻子和女儿,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大概早就半途而废,难以实现医者到译者的转变。最后,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翻译经验欠缺,虽经多次修改,仍然存在很多疏漏甚至误译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crowncheng@163.com)。
程冕
导读
吃饭模型学习法
目前市面上的记忆法的书非常多,也很杂。教的技巧非常多,但是一直很难将知识与技巧使用结合起来,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什么什么剑法,花样繁多,却砍不死人,干着急。之所以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它是一本内功心法“易筋经”,当你掌握了内功心法,柳枝亦可伤人。
根据这本书的学习理论,我总结出吃饭模型学习法,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找东西吃(对应获取信息)
有点饿了,去饭店吃饭。[要学习!要进步!]
①到哪家饭店吃好呢?[寻找信息]
②我市、区或小区等最好的饭店在哪里?[保证有足够的信息量可以筛选]
③查口碑网看看或者跟熟人打听一下。[速度!在饿坏前迅速找到想去的饭店]
第二步:点菜(对应理解)
终于找到饭店了,刚坐下,服务员过来递上菜单:“先生想吃点什么?”
①看菜谱上什么样的菜比较合胃口?[理解信息的背景]
②什么样的菜比较有营养?[理解信息的准确含义]
③想喝啤酒的话就不能点海鲜?[了解信息之间的关联]
第三步:等菜(对应扩展)
服务员下单去了。你坐在餐桌前做点什么好呢?[发散思维阶段]
①小鸡为什么一定要炖蘑菇呢?为什么不能炖白菜呢?为什么不能跟王八炖?这菜是怎么种出来的?有什么营养成分?菜谱为什么这么搭配?谁最先发明的小鸡炖蘑菇?难道是赵本山?嘿嘿……[深度拓展,知识背景探究,多问为什么]
②这道菜的做法还有哪些啊?土豆炖排骨?菜的花样?满汉全席?[横向拓展,即类似的知识联系,与其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
③吃会不会导致朝代更替?吃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所承载的文化?[比喻法+内在化,这篇文章就是运用的比喻法来解释]
第四步:上菜(对应纠错)
服务员上了一盘菜──水煮肉片。“美女,我要的是小鸡炖蘑菇!”“不好意思,上错了。”[明白模型的局限性,及时纠错]
第五步:开吃(对应应用)
“哇,色香味俱全!”开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解决温饱问题……[在现实中对信息进行应用]
第六步:服务员(对应测试)
从进入饭店开始到结账,服务员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你,随时提供服务。
①找东西吃。
②点菜时,“先生,我们店的鱼很新鲜的。”对菜来说新鲜的食材很重要。[我真的理解知识的重要性?]
③拓展,“先生,我们是某某连锁的。”连锁性饭店将地理位置的点用品牌连接起来。[知道知识从何而来,与哪些知识有关系?]
④应用,“先生,吃好了没?”[我是否将知识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注意:本书的五个步骤实际上是相互交织的,可以跳跃、往返,比如,参加宴会,你就跳过了找饭店和点菜的阶段,甚至是上菜的阶段,开吃就好了。
其主旨在于打通现在所谓的专业壁垒。目前流行所谓的知识专业性,当然我并不否认,但是知识本身是没有疆界的,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性将各种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李撒欢
前言
是什么让一个人更聪明
是天资聪颖,还是后天知识的积累?或者仅仅是大学的教育起作用,还是也包括人生的各种经验、技能和直觉在内?
智力其实很难定义。尽管IQ测试和各种各样的检查都试图量化它,但还是很难判断究竟是什么使人更聪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以下这个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定义,而非那种泛泛之谈:
所谓的聪明是指能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定义。首先学习的目的可能因人而异:你可能仅仅是希望考试得到好成绩;约翰想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编程专家;苏珊希望尽可能多地记住闲暇时读书的内容;还有人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
怎样算作聪明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怎么看
本书并不是为了给智力下武断的定义,而是为了教会你学习的策略。这个学习策略就是整体性学习,我会介绍很多办法,教会你在实践中应用整体性学习方法。
也许某些方法并不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或是学习目的。没关系,我只是提供方法供你参考,它们都是依据整体性学习理论而设计的,你可以灵活运用它们,组合成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最终成为你学习中的超级武器。
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第一是整体性学习策略为你提供一个如何学得更好的模型。如果没有容易理解的学习理论,怎么可能取得进步?通过对照整体性学习策略,你会找出学习上的缺陷,改正学习方法。
第二个目标是提供一系列学习技术。我会解释这些学习技术怎么做,它们在整体性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每介绍一种学习技术,都会有相应的练习供大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掌握。
衷心希望大家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都能有所收获,预祝大家阅读愉快,有所获益。
斯科特·扬
我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学东西都很快。中学期间,我考试前很少复习,却能考得很好。到了大学,我的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不过,我并不是那种埋头苦读,争分夺秒的学生。实际上,我花在功课上的时间比一般人更少。
有一次,我参加化学竞赛。事先我不知道要竞赛,老师直到临考前才通知,而考试的内容又是我不熟悉的,课堂上根本没有学过,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交卷,不过我只花了40分钟就离开了考场,因为我想及时赶上吃中午饭。
结果怎样?我得了第一名以及400美元的支票。(你一定会问难道我是个天才?其实这正是我按照整体性学习策略学习的结果。读完本书,你也会取得同样的结果。)
我主要靠自学。我自学了多种编程语言、商务知识和写作技巧,我的书架上放着最近两年里阅读的数百本图书。我还抽空学习了动漫设计、作曲等知识。
一句话,学习对我来说总是那么轻松。
读及此时,你会说:“这个人是个天才。”“天才”也许比较合适,但很多人比我更有天赋。我只不过是有些好的遗传基因、有进取心的父母和些许天分罢了。
读及此时,你会认为我傲慢、自大。
若是从前,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现在,我注意到自己和那些比我更聪明的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聪明的人就一定学得快、学得好。
他们的学习方式不同!
聪明人在学习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技巧,有些人有意识去应用,大多数人则是无意识地应用,不同的策略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我把这些不同的策略综合在一起,形成了整体性学习(holistic learning)。之所以称为整体性学习,是因为它教你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记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学习。高智商者并不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那么清晰,他们喜欢将知识视为整体,也容易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通过整体性学习,聪明人能够很快地整合新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这样学到的知识很牢靠。他们是真正地“获得”了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远,而不仅限于书本所说。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上面的观点。
很久以前,有个学生物理课学得很好,一次考试,所有问题都答对了,只有一道题,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这道题目是“怎样用一个气压计测量建筑物的高度?”
学生回答:“去建筑物的顶上,将气压计扔下来并开始计时,直到听到砰的一声,再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出题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利用所学的气压知识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因为从学生的答案中看不出来他懂得气压知识,所以老师没有给他高分。
学生找到老师,对低分表示异议。老师说,只要他能再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给他高分。
学生稍稍思考就回答,可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当主人打开门时,问他:“请问,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老师沉默了一会,问:“你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说还有很多,比如:用一根长线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或者将线当作钟摆,通过钟摆的运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等。
老师最终决定给予学生满分。故事中的学生就是年轻的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后来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而闻名于世。
玻尔不仅知道怎样得到答案,而且对问题的观察更为全面,不局限于所学的某个知识,他可以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整体性学习就是按照上面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有的知识。
如何使用本书
不要指望一次读完本书就能成为学习超人,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学习行动指南,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时翻阅。第一次阅读,可以大致了解整体性学习的概念,而书上介绍的学习技术则需要反复练习,方可达到熟能生巧、为我所用。指望看一遍书就能熟练运用这些学习技术,就如同从未拿过弓的人一次就想射中靶心。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有很多练习供大家反复实践,它们为你提供了用这些技术去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一开始采用这些技术可能反而降低你的学习速度,这不奇怪。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适应期,例如长跑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学习某项新技术,一开始反而成绩会下降。学习也是如此,一旦你度过了适应期,学习效率将会突飞猛进。
整体性学习需要时时刻刻在学习中应用。用得越多,效果越好。
从现在开始,无论是拿起一本书,还是上一堂课,或是学习什么新东西,就开始用整体性学习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吧!
小贴士
整体性学习包括很多新的概念和技术。如果你一次只学习一项技术会更好。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你会看到有很多“智力挑战”栏目,这些智力挑战的设立就是为了帮助你学会新的学习技术。
什么是整体性学习
整体性学习与机械记忆正好相反。
机械记忆就是反复记忆信息,希望以此牢记信息。比如,不断地重复数十次来记忆一个物理公式就是机械记忆式学习,这是一种糟糕的学习方法。
如果读了上一节玻尔的故事,你可能会明白聪明的人是不会通过机械记忆来学习的。你会认为玻尔这名年轻物理系学生的脑袋中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公式吗?他能提出那么多独一无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恰是机械记忆的反例。玻尔知道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真正含义,而不是死记符号、公式。他明白为什么这个符号会出现在公式某个地方,他深入了解规则,所以也能打破它。
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论,它更精确、全面地描述了我们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各位,你的大脑并非简单如计算机的文档储存,计算机文档的本质是一系列记录在硬盘上的0和1的组合,而人的大脑是通过数十亿个神经元相互联系储存信息的。
如果我们有计算机一样的大脑,那么机械记忆非常有效。你所要做的就是精确复制信息,如此我们将可以记住任何信息。不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并不是计算机,所以机械记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
整体性学习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综合学习,而不是试图在大脑中复制一个完美的拷贝,整体性学习是运用你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整体性学习在于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地驾驭知识。
整体性学习意味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机械记忆认为学习就像整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盒子。一个数学大盒子里装有代数、几何、微积分小盒子。微积分小盒子里又有更小的函数盒子和一些公式的应用盒子等。在你的微积分盒子里不可能找到生物、历史、绘画、舞蹈和科幻电影的踪迹。
但是学习并不是整理盒子,学习就像编织一张大网。
整体性学习者不会采取这样有组织的方法(整理盒子)储存信息(这可能会解释很多聪明的人组织能力却很差的现象)。整体性学习者可以将所有东西关联起来,公式并不仅仅是公式,它是一种感觉、一幅图像,你可以将它与天上飞行的超音速飞机联系在一起。
如果你学习时没有方法可供选择,机械记忆看起来也有些作用。如果不知道学习的步骤和缺少完成这些步骤的学习技术时,那只有简单地把信息塞进脑袋里了。这就像一个原始人用石头而不是步枪来猎杀猛犸象,不是他愚蠢到不用步枪,而是他没有步枪。不过今天的你不是原始人,有枪而不用,偏偏只会用机械记忆学习,成绩怎么会好?学习怎能不累?当你理解了学习的步骤和技术时,就会明白机械记忆是多么原始和低效了。当然,万不得已时,有一种总比什么也没有强!
如何储存信息
整体性学习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假说。之所以说它是假说,是因为目前整体性学习还缺少科学证据,更多的是实践总结。科学要发现学习的大脑生物机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整体性学习是通过观察聪明的人是如何学习而得到的总结。
电子是否真的像台球或小提琴琴弦一样在质子堆周围跳跃并不重要,这只是人们方便理解的一种比喻。同样,整体性学习也只是一种用来解释信息是如何被储存的理论,而不是描述脑袋里实际发生的生物学过程。
比喻法有很多种:有形态上的比喻,如姑娘的脸像红苹果;有感情上的比喻,比如我的热情好像沙漠;等等。
整体性学习基于三种主要观点:
(1)结构
(2)模型
(3)高速公路
正如我将会解释的一样,明白这三个基本观点使应用整体性学习策略更加容易。
小贴士
整体性学习的基础就是将知识关联起来以达到记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开始学习的最佳技术是比喻、内在化、基于流程的记事和画图表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整体性学习的基础。
结构
结构就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知识。假如你打算学习C++语言编程,你可能已经有了C++语言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包含你所知道的所有C++语言知识,是有关C++语言各种知识及其联系的总和。
结构就好像你思想中的一座城市,在城市中有很多建筑物,建筑物之间有道路相连,有些建筑高大而且重要,与城市中的其他建筑有上百条路相连,而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建筑,则只有少数泥泞的小道与外界相通。
在你的知识地形图中,充满着这样的城市。关于基础数学和基础语言的城市可能是最庞大、最发达、最完善的城市(相当于北京、上海),所以不管是做3+4-10还是做10×3+7等这样的题目,你都游刃有余,这些问题之所以做起来容易正是因为你的基础数学知识结构非常发达。
理解就是结构高度发达完善的结果。
是不是有些学科你可以轻松“拿下”?你读起这些科目的书毫不费力、兴趣盎然,一切内容看起来那么浅显、通俗,原因何在?因为你的脑袋里已经有这些科目的发达知识结构。假如说结构就是脑袋里的城市的话,那么这些城市一定是道路四通八达、路面整洁而且交通井然有序,虽然车水马龙,却从不见交通堵塞。
相反,为什么有些学科理解起来那么困难呢?这说明城市简陋,道路不畅,甚至乱建一气,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有些道路甚至无所指向。或是修了半截,或是孤零零一条,在这样的城市中行走,迷路是必然的。知识结构就是你脑袋中的参考地图。
那么请问大家:在一座城市里最容易找到的建筑是下面哪一种?
A)与很多建筑有数百条公路相连。
B)只与一座建筑有泥泞的小路相连。
很显然,A建筑更容易找到。如果先前走错了路,也没关系,条条道路通罗马,花很少的时间,你就会找到正确的地方。如果是B建筑,给你的机会就只有一次,一旦你走错了路,就别指望找到了,即使走对了路,也不免磕磕绊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就是绘制一份优秀的地图,就是建造一座设计良好的城市。所以建立知识结构时,你的目标就是在各种知识之间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聪明的人会很自然地这么做,每学习一个新概念,都会自动地与其他知识相联系。
你可能一直也是这样学习的,不过因为不是有意识地这么做,效率可能大打折扣。整体性学习策略有很多具体的学习技术用于自觉地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一旦熟练掌握了这些学习技术,使之成为习惯,想不建立联系都困难,想学习不好都不行!
小贴士
建立知识结构非一日之功,要知道并没有魔法技巧可以“立即”学好一门功课,强有力的结构来自概念之间不断的联系,一次完成一个想法,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模型
假如说结构是整体性学习的门户,那么模型就是开门的钥匙,模型是简化的结构,它是结构的快照,更为简单和更易储存。模型对于快速学习新概念至关重要。
要理解模型是什么,可以想想这本书,本书的模型就是目录,几页目录就概括了本书中数千字词,假如想快速了解本书的内容,你可以从目录开始,而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整本书。模型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目标总是同样的:那就是压缩信息。通过将一些核心概念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创建一个模型。模型对于你开始构建一个结构或是在当前结构上添加内容非常重要。
当第一次学习子空间时,我创建了一个模型。子空间是一个数学概念或术语,它的定义是一个较大向量空间中的一部分。比如一个三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就可能是一个二维平面。
我设计的表示子空间的模型是一个闪闪发光、无穷大的蓝色背景,这是一个三维空间,我能看到在蓝色背景之上是红色半透明的网格,这就是我的子空间模型。这个模型仅仅代表了子空间的部分特点,子空间也可能是一个平面中的一条线。模型并不需要非常精确,它只需要综合一些观念,使这些观念更易理解、把握。随着对子空间理解的增长,我也在逐渐调整之前的模型,创造出新的模型。一旦有了知识的结构,我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纠正错误了。
大家都知道,学习电脑编程时,程序语言经常遇到“变量”的概念,变量是用来储存信息的,并且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姓名、数字或是密码都可以作为“变量”储存起来。我把变量想象成各种各样的罐子,如此一来概念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因为变量可以分为好多类型(有的用来储存数字,有的用来储存字母或者单词),我就想象不同的罐子有不同的瓶口,所以可以装不同类型的数据。
这个变量模型包含了几个关键的思想,可以用一张图(各种各样的罐子)或一个概念(罐子学说)来概括,这种知识的压缩(模型)好似一粒种子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新的知识将以此为基础进行联系和优化。
模型并不一定是一张图,但一定是一种压缩形式,它把多个关键思想压至一处。有很多产生和改进模型的方法,本书的后面将会讨论,视觉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办法。
学习电脑编程中的函数时,我把函数的作用想象成铅笔刀,钝铅笔进去,锐利的铅笔出来,这个模型并不依赖于图像,而是其中的过程类似。
模型就像是结构的种子,是一座建筑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识最核心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引伸出全部的知识。
熟悉的结构(成熟结构)
世界上有一些为多数人使用的成熟结构,这些成熟结构根深蒂固,它们是我们构建模型、通道和学习新科目的宝贵资源。很多结构你可能用过,下面介绍几个最典型的成熟结构。
感知结构
这是发展得最好的结构。你有大量的图像、声音和情感,这些感觉又互相交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生活经验。感知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是其他结构的基础。
关系结构
通过故事、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清楚地显示我们的实际生活。假如说故事也会使学习更容易,你会惊讶吗?说卤化物比惰性气体少一个电子与说卤化物和惰性气体在元素周期表上是邻居,哪一个更吸引人,更有趣味?(“邻居”不也是生活中的例子吗?哪一种生活经验不含有关系呢?因此,熟悉的结构只有一种,那就是个人生活经验。比较熟悉的结构则是你学得比较好的科目。──译者注)
基础数学结构
由于每个人的数学背景不同,基础数学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普通的几何代数。而对有的人来说,微积分也是小菜一碟。基础数学结构可以作为建立更深层次数学结构的基础,也可以用它来简化其他学科里的各种关系。(基础的数学已经融入到你的生活经验中了,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译者注)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学习技巧的话,我会首先推荐上述这些成熟的结构,它们是模拟其他知识的最丰富、最好的来源,因为这些东西是你立刻就能想到的模型。
比喻法──结构、模型和高速公路,上帝呀!
前面说的什么结构呀、模型呀,听起来很抽象。别担心,这么早介绍它们是有道理的。假如说整体性学习是一条龙的话,结构、模型和高速公路就是龙的脊柱。
很多关于学习的书喜欢介绍大量的学习技巧,我在下面也会讲到。不过,我不仅介绍这些学习技巧,而且告诉你在整体性学习策略这个背景下,这些学习技巧起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起作用,然后你就可以做到根据个人情况修改和创造个性化的学习技巧了。
知道了信息在大脑里是怎样储存的背景知识后,希望大家能采纳那些在这个策略中有价值的技术,而不是随意采纳任何一种学习技术。明白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储存信息的,你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模型从哪里来?生活经验是最熟悉的结构,是模型的主要来源,其他学科中的知识结构也是模型的来源,只要与所学的东西类似,就可以拿来作为模型。
高速公路
结构里有很多路将建筑连接在一起,拥有数百条城市内部的公路当然很有用,但是光有内部的路并不足以发挥具有整体性大脑的真实力量。因此,你需要增加的是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即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是用生活经验中的例子来模拟、比喻要学的知识。──译者注)
高速公路作为参照物可以连接两个完全不同的观念。假如你正在阅读生物学课本,又与学过的商业发展史课程相比较、相联系,这就建立了高速公路。(生活经验中的例子是最好的模型。因为它们太熟悉了,拿不成熟的东西当模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除非你商业发展史学得非常好,否则还是想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生物学吧!──译者注)
建立高速公路的好处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如果你想上学取得好成绩,很多老师会强调要有良好定义的结构,而不要在大脑里塞满了各种高速公路。
然而,高速公路能激发创造力。“跳出盒子”之外思考最恰当地描述了那些在结构之外思考的人们。高速公路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以不曾想过的方式将常人眼里风马牛不相及的专业联系在一起思考,这就是创造。利用高速公路可以在专业交叉的领域建立起新的结构。(这种不同专业间的比喻好处是,它比用生活经验来比喻更容易产生新知识。──译者注)
举个例子,我以前学习尼克罗·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时,就曾使用过高速公路的方法。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讲述了关于君主如何统治一个国家、统治人民和征服其他国家的一些原理。而今,《君主论》被看作邪恶的天才或精神病患者的作品。
学习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时,我需要一个比较的对象。结果,我在马基雅维利的关于治理国家的观点和我个人关于友谊、社会地位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之间建立了高速公路。尽管他的观点有瑕疵,但是这种方法让我对马基雅维利的观点理解得更深刻、更独特,也更有实用价值。
高速公路使学习更富有弹性,而不是僵硬死板的学习。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描述了信息在头脑中是如何储存的。但是,首要的问题是: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任何学习都可以分成几个独立的步骤。如果只是为了通过一次考试,你并不需要完成所有步骤,也不需要理解得非常深入。完成步骤的顺序也不需要固定不变,你完全可以完成第二步后再跳回第一步继续学习。
每一个步骤对学习都很重要。如果你总是缺少某一步骤,或者某个步骤完成得不好。信息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存储,这种学习就是失败的,因为信息不能整合到你的整体性认识中去。
为了看一看每一步是如何纳入到整体性学习理论中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学习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你可以弥补自己现有技术的不足。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发展出一些新的方法来替代不合适的环节。
整体性学习的顺序:
(1)获取
(2)理解
(3)拓展
(4)纠错
(5)应用
还有一个测试步骤是伴随上述每一步的。测试就是观察以上五个步骤做得好不好,严格的测试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里。
以下是这六个步骤的简单介绍。
(1)获取 获取就是信息进入你的眼睛和耳朵,阅读、课堂上记笔记以及个人的种种经历都是获取。获取阶段的目标是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2)理解 理解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中联系,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联系。
(3)拓展 拓展阶段是整体性学习中最花力气的地方,这一步将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广泛的联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结构。
(4)纠错 纠错阶段是在模型和高速公路中寻找错误,这个阶段要删除那些无效的联系。
(5)应用 应用把纠错带入最后的水平,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中运行的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在这一步中失败的典型例子就是书呆子,即那些读书读得很好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却茫然不知所措的家伙。
(6)测试 上述阶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你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你改进学习技术,克服缺点。
小贴士
本书第二部分介绍的各种学习技术是针对不同阶段使用的。快速阅读用于获取信息,笔记流和比喻法有助于拓展,而模型纠错法和项目学习法用于对观点的纠错和实际应用。
获取阶段
这个阶段代表信息从采集到进入脑子的过程,此时处理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减少干扰的能力至关重要。在获取阶段,你的表现怎么样?
·阅读一页材料并达到90%的理解,你要花费多长时间?
·一堂课,你真正注意到了多少内容?
每个人处理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阅读或听讲都可以获取信息,但是信息的形式不同)或高或低,这直接造成了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获取阶段丢失的信息在后面的环节将无法补偿,也没有任何其他整体性学习技术可以弥补这一损失。
获取信息时有三个主要目标:
(1)简化
(2)容量
(3)速度
简化
请阅读以下文字:
“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我是。”
连续读6遍“我是”,是不是很啰唆,你可能会简单地说“我是,6次”,实际上二者所含的信息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显然更简单。
阅读时,要尽可能地找出真正需要的信息,很多作者和老师喜欢讲些无关紧要的话,这些东西对形成模型和结构毫无帮助。
简化表示在获取的信息中将无用的东西尽量删除,只有那些对你形成模型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才需要认真学习。如果你觉得不需要掌握,就大胆地跳过它。
容量
明白了信息的简化之后,你就应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只读一句话当然没有读完一页理解得透彻,知道得越多,理解得就越深。一年读100本书总是比一年读两三本书知道得多。
速度
获取信息的最后一个目标是速度,30分钟读完一本书比一小时读完效率要高。速度看起来与容量和简化相反,读得越快,漏掉的信息就越多,信息获取也越差。
下一页 尾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