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常去食肆160间
出版社要我写一本评论香港餐厅的书,书名叫什么,倒是伤脑筋的事。
《香港一百间最好的餐厅》?或者干脆叫为《香港饮食指南》?都不是我喜欢的。
香港餐厅之多,好的何止一百?也不是我完全去过,怎能谈得上指南呢?
我认为最佳,读者未必同意。
吃,是主观性最强的事。该用什么来当标准呢?
我大赞,你去了也会大骂。
或者,这和点菜有关,你爱吃的几道菜,这家餐厅不一定做得好。上菜的程序也影响极大,先来了些油腻的,对接下去的菜,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也许,有些人说,你去了,餐厅认识你,特别为你做得好一点,我们去,就不行了。
这,也大有可能。
公正这件事,年纪愈大,愈觉得很难做到。像法国的《米芝莲饮食指南》,虽说派了隐秘身份的食家四处到访,就公正了吗?不一定,编辑他们也有偏好的。
与其叫什么“最好”、“指南”等大题目的书名,最后我认为还是以《最常去的食肆》为名较为正确。
第一,你买这本书,是因为你相信我。
而我,不一定是公正的。
第二,我常光顾的,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这甚无奈。那就当为参考好了,不去也罢。
第三,我选的食肆,多数是在我的生活圈子里面,你住的地区不同,不一定很方便。觉得老远路来,也不过如此。那,是你的事了,与我无关。
第四,我是绝对有偏见的,常去的餐厅,和老板或大厨们已成为朋友,就算你觉得这些食肆的水准已经低落,我照样会支持。
有了这些准则,就好办,从我办公室附近的中环地区选起,到我住的九龙城区。总之。排名是不分先后的,并非从一到一百那么难定,什么是最好的呢?有时身体状况不佳,想吃一碗粥,那么粥铺就是最好的了。
因为我起身很早,所以特别注重早餐的好去处,消夜我最多在家里做,罕有外食,故对开得很迟的餐厅,并不熟悉,介绍得也不多。这点,又对消夜餐厅很不公平。
我所写的,不限于餐厅的评论,有时是和经理及伙计们的对话,有时是开餐厅的知识,有时是厨艺的探讨,有时,是对发生友情的餐厅,作些过分的推介,但也尽量克制的。
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食家,我也讨厌“食家”这个称呼,我只是一个好吃的人,一个馋嘴的人。
写得多关于食物的文字,都因为有目的。
多年前,我父母由新加坡到香港探我,我带他们去饮茶,一没有位坐,二食肆的招呼并不好,有鉴于此,我开始在我每天的报纸专栏中写很多关于饮食的话题。反正洗脸刷牙,一天两次,吃则有三回,只要略作注意,资料甚多。写呀,写呀,人家以为我很会吃,杂志周刊的编辑就叫我写食评。这一写,成为一股黑势力,到什么餐厅去就有位了,侍者的态度也客气起来。可惜的是,家父已逝世,所以要对老人家好,一定要快点多加努力。
是的,要吃,也要努力。我所谓的“会吃”,皆因我懂得比较。同样的一碗云吞面,这一家做得比另一家好,就去那一家吃,走远一点就是。
我的字汇有限,虚无的形容,绝不拿手,什么叫美味?我写不出。
对食物的印象,像我小时看电影一样,常问姐姐哪一个是好人,哪一个是坏人。我对食物的要求,就是好吃和难吃的分别,没有中间路线。而什么是好吃,全凭比较。
用鲍参翅肚做出来的菜,我并不喜欢,故不常吃。我一向都说,愈珍贵的食材,练习的机会愈少,只有最平凡的鸡、牛、猪,才产生千变万化的厨艺。
我欣赏的,就是这些最普通,但又是最可口的菜,就算偏僻地区的餐厅,我也会去寻求,把资料记录在这本书中,与各位分享。
能试到各种菜,就是一种福气了。
书法老师给过我一个对子:“择高处坐,向宽处望,往平地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我享的,就是这种下等福。
太贵的食肆,物无所值的餐厅,也去过,多数是友人请客时。
自己喜欢的,常去的,环境不一定好。爱吃的人,最不会在乎这些的。
如果你受不了,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下。
你和我不是同道中人,读了也多余。
《》 第一部分 上环(1)
生记清汤牛腩面家
地址:上环禧利街20-22号地下
电话:25418199
上环“合记清汤腩”,最近搬到禧利街20-22号,和“生记茶餐厅”合并为“生记清汤牛腩面家”。赶忙去恭喜老友阿芬。
午饭时间,阿芬打理的另一家位于毕街的“生记粥品专家”,门口照例挤满等位等外卖的客人。开在巷里的小小老店,地方难找,但很多人客慕名而来。
“阿芬在楼上。”以为她今天休息,原来新店已扩充为两层,看到生意那么好,老怀安慰,替阿芬一家人高兴。
还未到十二点半,新店楼下满座,二楼不消一会亦坐满,就连日本人也懂得摸上门。楼上地方阔落,装修得干干净净,坐得舒服。这里胜在起菜够快,客人源源不绝,一个中午可做几转生意。
叫了清汤,跟萝卜、牛筋、牛肚和牛腩。一试之下,汤做得很浓,萝卜牛筋炆得适中,够软熟但咬落还有口感。牛腩牛肚亦味道十足,不比扩充前逊色。
另外点了碗净牛丸、鱼蛋和墨丸。鱼蛋墨丸的味道不错,够爽够滑。自制新鲜牛丸更特别值得推荐,鲜甜弹牙有口感,外卖价是每斤六十元。
还多要了一碟腐乳通菜和净面一碗,两样都做得不过不失。
这处早上七时开始营业,但粉面等要到十一时后才供应。早起之人可选择一般茶餐厅提供的食物,或各类粥品。阿芬家人接手“生记”已经二十多年,做的粥驰名远近,用猪骨和瑶柱熬成的粥底,可随意配搭各样粥料,有十多款可供选择:较特别的有鱼骨、粉肠、猪心和鱼鳔等。
用大汤碗上的粥粉面,分量十足,用料新鲜,价钱又公道,难怪生意那么好。
今天阿芬忙个不亦乐乎,带位、写菜、吩咐厨房、上菜、收钱、执柜,全部一手包办,效率高得很。仍旧不用纸笔替客人写菜,记忆力有外常人。
上菜时,看见阿芬的左右手臂均布满黑色斑点。还未及开口追问,聪明的阿芬已经说:“是被滚油烫伤的疤痕。”恐怕是成功的代价吧,看得我非常心疼。
图为清汤跟萝卜、牛筋、牛肚和牛腩。汤很浓,各样材料炆得适中。
净牛丸、鱼蛋和墨丸,够爽够滑。
腐乳通菜和净面,都做得不过不失。
杨氏肉骨茶
地址:上环皇后大道中328号地下
电话:25432181
走进上环的“杨氏肉骨茶”,发现老板之一的王士敏,竟是我在电影界时的老同事,格外亲切。
“怎么跑来卖肉骨茶?”我问。
“和伙伴的生意,要到马来西亚巴生港,在那里认识了杨祐图先生,吃他做的肉骨茶,与众不同,就拜他为师,回来后开这家店。”王士敏解释。
巴生是肉骨茶的发祥地,我最喜欢专程去吃。
“杨氏?”我问,“是桥底那家?”
“不,不。”他说,“十五年前开在福建会馆里那家。”
我想起来了,从前巴生的肉骨茶多数是鸡公碗一碗碗上的。福建会馆那一家,是首先用砂煲来卖的其中之一,后来这种方法才流传到新加坡去。
看菜单,有基本的肉骨茶,那是把排骨切成一长条,每煲有三四条的。再下去就是内脏煲、猪手煲、鸡脚煲、冬菇煲和杂菜煲等等,食材不同,但是汤底是一样的。
试了一口汤,味道不错。
“我们依足巴生的做法,煲汤的药材由杨师傅写出,在香港配。香港的药材质素比马来西亚的高很多,杨师傅说尽管用好了。”王士敏说。
汤够浓,是最重要的,但又不能太稠和药味太重,致命伤在于太淡,不如喝酱油水。
《》 第一部分 上环(2)
“汤也是照着杨师傅教导,三十斤肉,煲出二十斤汤水,不能多,也不能少。”王士敏很有诚意学习,精神可嘉。
店里有很多功夫茶壶,借给客人沏茶。看餐单,写着有普洱,那是迎合香港人。一般喝肉骨茶,配的是铁观音,没有喝普洱的,而且普洱叶大,用功夫茶壶冲也不对。所谓肉骨茶,其实只饮其汤,嚼其肉,茶是另上的,要吃饱的话,可配白饭,不然吃油条也行。
店里做的菜不马虎,连酱油也是从马来西亚买来。这最重要了,酱油又黑又浓。生抽也美味,马来西亚人把生抽叫为酱青,也是那边运来的,味道和香港的完全不同,试过才知道。
(图片说明文字)肉骨茶由左页到右页,依次为排骨煲、猪手煲、冬菇煲、鸡脚煲,汤底相同,药味恰到好处,深得杨氏真传。
巴依
地址:西营盘水街43号地铺
电话:24849981
在香港,能吃到羊肉的餐厅并不多,专门店更少。对于我们这种羊痴,一听到哪里新开一家,必定去试。
“巴依”很难找,藏于西营盘的水街。水街在哪里?还是说靠近薄扶林道大家才有个印象吧?
店里的薄饼,可包鹿肉、马肉和骆驼肉,但是今天是去吃羊肉的,一定要吃个过瘾,所以连薄饼的馅,也不作他选。
第一道上的羊肉菜是香酥羊腩。当今你一听到“香酥”这两个字,一定是蘸了面粉后油炸出来的意思,我把外层的面粉皮剥掉,单单吃里面的羊腩。不错,有层肥膏,腩肉也不硬,羊味十足。不喜欢吃油炸东西,只是个人问题,不关店里的事。
第二道羊肉馅饼,的确像九龙城那家清真馆子的牛肉饼一样多汁,分量够,块头并不大,每块只卖八大洋。
第三道上羊肉饺子,一大碟有十五只之多,吃个过瘾。羊肉饺子的特点是一吃就知道是羊肉,不像一般饺子,吃不出牛、猪或鸡来。
另外的清汤羊腩、丸子汤和清汤羊腩面,都有水准。
这里的“香锅”是鱼羊锅,也可分只有羊味的草原羊锅,若不喜欢吃羊,则可叫香锅鸡。鱼羊锅也不过是把一个锅子分成鱼汤和羊汤两格罢了,让客人点菜后打边炉,配菜有日本芋丝、沿海鳝片,都不是沙漠里能找到的,迎合香港客的口味而已。
但是像薄饼或馅饼等小吃,就绝对不折中,羊味膻就膻,不会加什么香港人喜欢的柱侯酱之类的东西去腥。
羊扒饭非点不可。这是新疆蒙古人基本的食物,像南方人的炒饭。“巴依”做的,不是把羊肉混在饭里炊出来,而是把羊排骨炸好,铺在饭上。这么一来,饭少了羊味,但它渗得红萝卜和南瓜够甜,救活了,味道是不错的。
烤羊腿需两天前预定,只有等下次带羊痴朋友去时再试吧。
图片说明:
香酥羊腩有肥膏,腩肉香,羊味足,爽!
羊肉馅饼与九龙城那家著名清真馆子的牛肉馅饼相比,各有千秋。
羊肉饺子就是羊肉饺子,味道绝不含糊。
清汤羊腩面也不错,值得来一碗。
羊扒饭(羊肉手揸饭)别具风味,岂可不试!
桃花源
地址:上环苏杭街93号地下
电话:25435919
面痴友人请吃饭,他最喜欢到上环苏杭街的“桃花源”。
大厨黎有甜,据称在恒生会所做过,是江太史的门徒,做的蛇羹固然不错。以为是私房菜,但这家餐厅是正式领了牌照的,午餐晚饭,食肆中挤满了客人。
店里做得最出色的是玻璃虾,九十大洋一只。完全是手工钱。把虾皮一丝不苟地剥得干干净净,看起来雪白,完全没有虾的印象,吃下去才知是虾肉。
《》 第一部分 上环(3)
玻璃虾和冬瓜蟹箝等大菜都要早一天预订,我们吃饭多数很随意,去到那边有什么点什么。做得最普通的,也应该是做得最好的,我一向是这么认为。
今天那午餐的四个菜,都是平凡得要命。
一、苦瓜炒蛋,很多地方都有得吃。这里的蛋不是死硬硬,而能弹牙,完全靠火候。老人家曾经教过我,是把蛋打好,油下镬,等到油生够烟,一下子倒蛋浆进去,兜两兜即刻离火,才有这种效果。
二、虾子柚皮,做得也很正宗。柚皮要用上汤煨过,虾子取最新鲜的,要不然做出来的一股怪味,怎么也咽不下喉。
三、面痴说这里的湿炒牛河是他最爱吃的,也就来一碟试试。干炒牛河吃得多,怎么一个湿炒法呢?上桌一看,碟中的河粉也是干的,并不湿淋淋。手艺出在不油腻,将芡汁渗透入河粉。牛肉也是腌渍得刚好,保留肉味。吃了才明白面痴友人为什么爱上它。
我也是面痴一个,第四道菜,叫了一碟排骨米粉。炒出来的东西像捞面,非常好吃,不说的话还有人不知道是米粉呢。
“桃花源”地方不好找,只要从急庇利街转进来好了。经文咸东街和毕街,就可以看到苏杭街了。这一带好的食肆很多,毕街上有“生记”,粥一流,清汤牛腩也做得好。
吃完散散步,走过文咸东街上的茶叶铺子“光阳茶庄”,店主请喝一杯茶,口腔由港岛一直甘到九龙来。
(图片说明)
冬瓜蟹箝要提早预订,才得尝此美味。
虾子柚皮经高手烹调,味道好极了。
湿炒牛河不是湿漉漉,油腻腻的,妙在让芡汁渗进河粉里。
雪白纯净的玻璃虾,不吃进嘴里,还不知道是虾肉呢。
尚兴
加东叻沙
地址:上环孖沙街8号
电话:25434008
加东,是新加坡靠海一区的名字,从前那里有家叫Roxy的戏院,后面有个档口卖的叻沙最著名,当今已拆除,附近新起的餐厅都卖叻沙,但已只留下一个形,其味失去。
以“加东叻沙”为名,上环的孖沙街也开了一家,新开张时第一时间去试过,大皱眉头,说不正宗。
店里的人问:“什么才叫正宗?”
我回答:“新加坡叻沙,最基本的配料中有新鲜的血蚶,少掉了,谈不上什么叫叻沙。”
隔了一些时候,又去试菜,这一回,叻沙中有了血蚶,味道也调配得好,是我在香港吃过最好的其中之一。
这就叫进步了。香港那么多家餐厅,要生存下去总不能马马虎虎做买卖。在一些新马料理店,一看到没有蚶,店主来问意见时坦白说了,对方推三推四,说香港血蚶难买,不知去哪里找?这都是不努力的逃避,血蚶怎会难找呢?九龙城的潮州杂货店一定出售,近年又开了多家泰国杂货,都卖蚶。
除了叻沙,这家人的虾面也做得不错。一讲到虾面,印象中总是煮汤的,但他们提供了干捞虾面,汤另上,这是新加波没有的。有些人就批评它违反传统,是邪派。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问题全在好不好吃,改变得好吃,有什么话说?
米暹倒是不能干捞的,它是一种有味的熟米粉,淋上香浓的汤汁,才有效果。它由中国食材变化成马来食品,有独特的风味,一定要嗜辣者才能享受,最重要的味觉来自一汤匙的辣椒酱,酱的水准如何,决定米暹的命运。这家餐厅的米暹已经非常接近新加坡味,但是缺少了一丁丁的普宁豆酱。马来人学用中国调味品,用豆酱来调米暹的味道,是他们特别之处,千万不能小看这一点豆酱,勉之勉之。
《》 第一部分 上环(4)
新创的是香茅加巴兰叶的饮料,这也是他们首创的,新加坡没有,两种香叶的味道配合得很好,值得一试。
另外,加央Kaya酱够香,涂上多士面包,来一杯咖啡,可享受个很好的下午茶餐。
图片说明:
真正的叻沙一定要有新鲜的血蚶。这家店的叻沙做得实在好,抵赞。
1新加坡有虾面但没有干捞,干捞虾面可算是创新了。只要受欢迎,管他传统不传统。
2米暹好吃与否,全看辣椒酱,普宁豆酱必不可少。
3香茅热饮有香茅和巴兰叶两种香叶的味道。
加央多士的加央有一股浓香。
新鲜的血蚶。
MASALA
地址:上环孖沙街10号
电话:25819777
躲在上环孖沙街中,给几家新加坡餐厅包围着的,是间印度快餐,叫“MASALA”
主人来自新德里,在酒店业服务多年,喜欢香港,爱上个中国女子,就留了下来,已有十五年了,说得一口流利的粤语。
店很小,一看就看到底,各类食物拍了彩色照片挂在墙上,一目了然。
坐了一下,先上一碟脆皮薄饼,两碟印度酱,让你点着当小吃。一点其他菜,上桌也快,不必等太久。
喝什么,我推荐他们做的Lassi,是一种最普遍的印度饮品,基本上是用酸奶打成,可加各种水果,像芒果Lass就很受欢迎,这家人做的又浓又香,还是原味的好喝,不喜欢吃甜的人可以加盐。
咖喱鱼头上桌,做的和马来式、新加坡式都不同,用的是浓汁;鱼头也不像他们用鱲鱼,采用了三文鱼的。
“我每天到专门供应给日本寿司店做刺身的店里,买最新鲜的鱼头来做,三文鱼不贵,为什么还要找冰冻的呢?”老板很脚踏实地:“我们店小,地方偏僻,租金相对上不贵,可以花多点钱在食材上面。”
接着是蔬菜咖喱,食材选了如淑女指头的羊角豆,这种咖喱带甜,很下饭。
最后是羊肉咖喱,肉煮得又软又熟。大家以为羊肉一定是硬的,这个印象在这里不存在。不吃羊的,可改叫牛肉咖喱。
三种咖喱吃了下来,已可以不必再叫咖喱鸡了,因为你已经不会吃出分别。
点咖喱的最好叫一碟加了蒜头的大饼,比普通的更惹味;要不然试他们的印度野米也不错,叫为Basamati的米粒又瘦又长,和丝苗及日本米完全不一样,可以试试。
如果你是羊痴,其他的菜式有羊架、杏仁烧羊肉、印式烤羊肉、玛沙拉羊肉、特色羊肉和劲辣羊肉数种,包你吃得过瘾。
小吃则有杂菜咖喱角、印式炸洋葱圈、玛沙拉炸鱼等等,都是这酒的好菜。谈到酒,这里的红白餐酒选择不少,和印度菜配合得极佳。
图片说明:
脆皮薄饼当餐前小食很不错。
咖喱鱼头用三文鱼来做,犹胜星马的做法。
羊肉咖喱的羊肉一点也不硬,软熟无比。
小吃有多种选择,这里杂菜咖喱角最宜下酒。
来自新德里的老板爱上了香港。
又浓又香的Lassi是常见的印度饮品。
曾记
地址:上环皇后街1号皇后街熟食市场8号档
电话:25406854
从前上环南北行有条小巷,潮州著名小食云集,每次去都心满意足捧着肚子回家,当今被拆,已成为历史。
那些摊子散得散,不做的不做,仅存唯一一档,就是目前在西营盘梅芳街熟食市场内的“曾记”了。
梅芳街一点花香也没有,其实应该叫为“霉”芳街才对,整条街都在卖咸鱼。
熟食市场在哪里?很难找。躲在店铺之中一个小入口,一下子走过是常事,到了梅芳街,问问卖咸鱼的人就知道。
《》 第一部分 上环(5)
“曾记”主要外卖,韭菜粿和笋粿做得最好,有绝对的地道潮州味,如果他们再不做的话,香港就绝了种。
所谓的皮薄馅多,那是潮州人把少爷叫为“阿谢”的那种人吃。
真正平民化的食品,皮太薄怎么吃得饱?馅一多,价钱就要卖得贵,怎么和隔壁档竞争?“曾纪”卖的粿,煎的时候还下油甚多,在缺乏油食的时代,这才是对路。
你嫌这三种现象不理想,地方又不够干净,那么,你就没资格尝试最好味的潮州粿了。
除了粿,档里还有两个平底镬,专门用来煎蚝烙和炒粿的,什么叫做蚝烙?就是广东人的煎蚝饼,而真正的滋味,全港也只有“曾记”做得到。
炒粿已几乎绝迹,南洋一带还有这种买卖,但用的材料却是萝卜做的,真正潮州炒粿,用个圆盘,注入米浆蒸出来,冷却后切成半个旧火柴盒般大的长条,再下平底镬煎。至微焦,下黑漆漆的甜酱油,再打个蛋进去,此时香味大喷,未上桌已诱死你。
未试过?是人生损失。
“曾记”现已搬到皇后街的熟食中心去。
该熟食中心里,潮洲巷的另一档卖猪杂的也将开业,听后大喜。从前那一档人卖的猪肚是灌了水,中间那层肌肉胀得半透明,那才是真正的猪杂,年轻人听都没听过,哈哈。
图片说明:
韭菜粿和笋粿,有绝对的地道潮洲味。
煎蚝烙即广东人的煎蚝饼,是真正滋味所在。
潮洲炒粿用米浆熟后冷却,切成长条,煎至微焦。下甜酱油,再打个蛋,香味大喷。
皇后街熟食市场
地址:上环皇后街1号皇后街熟食市场1楼
电话:28580033
近来试食多家餐厅,毫无新意,正愁没有题材可写时,出现了等待已久的“皇后街熟食市场”,真是一大喜讯,令我整个人振奋起来。
那条旧时被称为“潮洲巷”中的小食档搬来,都是老饕怀念不已的。如果你记得当年走进巷头第一家的卤鹅,当今开在三号档。那时候没有名字,现在叫为“陈勤记饭店”(现已搬去皇后大道西11号地下),即刻要了一碟鹅片鹅掌翼来试,水准依然。如果你没有机会试过从前的,初尝此味,也会发觉与众不同,至少鹅肉之柔软,已不是在其他店能找到的。
档中还卖鱼饭,有本杂志说它是当日卤成,这句话不对,鱼饭只是用盐水将生鱼蒸熟后风干而已,和“卤”字搭不上关系。至于鱼的种类,每日不同,看当天渔船捕到什么就卖什么。较为不变的是乌头,在鱼池养殖,货源稳定,但也要看天气,现在入秋,肚中油多才好吃。
从前的巷口第二档前有个平底鼎,专卖炒粿,是潮州人的典型小食。粘米粉制成罗卜糕的样子,再切长方条后用甜酱油、鸡蛋和韭菜来煎,味道绝佳,百食不厌。当今可以在八号档的“曾记”找到,它以卖韭菜粿、笋粿见称,甜的茨壳粿做得更出色。档中还有粿汁,是另一种典型潮州午餐,在香港不容易找到。
“亭记小厨”在七号档,做得最好的是沙茶牛肉河,潮州炸豆腐亦佳。晚上光临,有各种小炒,三、四十元一碟,送啤酒一流,都是最地道的潮州菜。
五号档“陈春记”的陈老太一看到我,即刻互相拥抱,它是潮州巷中我最爱光顾的一家,每次一想起猪杂汤,就想到陈老太。这家人本来迁移到公园内杂乱不堪的档子中,并没招牌,我在专栏写过“无名猪杂店”就是他们。将猪杂清洗得极为干净,又啤了水,刮油,盐洗再煲,还那么香浓,是因为汤用猪骨和瘦肉熬成。在香港也仅此一家,不容错过。
这个熟食市场还有八档空位没租出去,希望当年在巷中经营的其他老档也来凑一份热闹,那就更发达了。
图片说明:
陈春记的猪杂汤最令人怀念,食过翻寻味。
曾记的粿品多种多样,杂然纷陈,是典型的潮洲小食。
亨记的沙茶牛肉河(图上)和潮州炸豆腐(图下)都精彩无比。
陈勤记的鹅片鹅掌翼,做法依然正宗,好吃到不得了。鱼饭(图上,时价)是蒸熟后风干的。
梨花园
地址:上环干诺道中119—121号汉贸商业中心地下101室
电话:25440007
要维持水准,比创业更难。老店能继续营业,一定有它的道理,不然早被淘汰。韩国菜“梨花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开在上环干诺道中一一九号,韩国贸易大厦地下,如果还不正宗,韩国客人能放过它吗?
记忆中,“梨花园”应该算是最早在香港开的韩国菜,最初在东英大厦,后来转到堪富利士道,又在河内道开张。现在一共有三家,河内道的、尖东的和这间上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