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居”饭庄是华天旗下的一个名店,专门做砂锅菜,位于北京缸瓦市,也就是西单往北那条大街上。这个砂锅居饭庄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据说开业于乾隆年间,当时位于定亲王府旁边。掌勺的是曾在皇宫里做饭的御厨,用料非常讲究,比如“砂锅白肉”就得用上好的五花肉;“砂锅下水”就得用洗得特干净的内脏,用烧燎白煮的技法煮出来,不能太咸,吃的时候得蘸小料。
砂锅居的小料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听说了。那时我刚刚调到全总文工团,团里有一个相声演员叫包长春,是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学智老师的姑爷,那会儿我们两个人因为是数来宝搭档,所以经常到刘老家去。每次去,刘老都非常热情,亲自下厨给我们做饭,其中有一道菜叫做“砂锅豆腐”。砂锅里煮上豆腐白菜,搁上点儿粉丝,吃的时候要蘸上一点儿小料。这小料有酱豆腐、卤虾油,但跟涮羊肉的小料可不一样,它不放芝麻酱,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刘老自选的调料。后来刘老告诉我,这是著名曲艺艺术家白凤林白五爷教给他的,是砂锅居小料的做法。一来二去我吃上瘾了,回家就学着做,后来我家来客人也经常给大家做这个吃。白菜豆腐保平安,有汤有水这么一吃,非常可口,就是不知道真正的砂锅居是怎么做的,我一直想去看个究竟。后来我去砂锅居一看,小料果真是这样做法,蘸上吃很有北京特色。
砂锅居的经理是我在黑龙江建设兵团时的战友,我就问他:“砂锅居的白肉为什么叫‘烧燎白煮’呢?”经理就让厨师给我介绍,说砂锅居几百年来之所以这么受老百姓欢迎,跟这个烧燎白煮十分讲究的工艺是分不开的。“烧”实际就是炸,“燎”就是做猪蹄、猪肘子时,都得在火上来回翻动着燎毛,把肉上的毛给燎干净了,而且,还得在猪皮上燎起泡来,而后放到凉水里浸泡,浸泡后再拿刀哧,然后再放到砂锅里煮,煮出来要有烟熏火燎的味儿。而且肉皮的颜色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也变了。经过火烤的肉皮颜色金黄,非常养眼。这就是砂锅居最著名的“烧燎白煮”。煮的过程中不能放作料,得蘸着作料吃。有什么作料呢?有韭菜花、酱豆腐、辣椒油跟香油,有爱吃蒜的,再搁点儿蒜、搁点儿酱油。
这地方的口味很适合老年人,我还特地接家里的老人来砂锅居吃了一顿,吃完了以后老人家那是赞不绝口!
馋人遍吃老字号 西安饭庄来了毛主席
解放后,一批从延安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了京,可北京没有正宗陕西风味儿的餐馆儿,这些人都怀念家乡的美食,于是20世纪50年代,具体说是在1954年的10月份,在一些从西北来的首长的关怀下,从陕西西安市“老孙家”等名店抽调了一批厨师,在北京成立了“西安饭庄”。
既然是经营陕西风味的菜馆,当然少不了羊肉泡馍。除此之外,西安饭庄还主要经营一些拼盘,锅烧牛肉等小菜。在西安饭庄的历史上,最让其引以为荣的是1956年10月6日那一天,毛主席光临了西安饭庄。
那一天毛主席送一位外宾到西郊机场,回来的路上,与彭德怀等一行八人正好走到西安饭庄门口,就停下车来进去吃饭。里边儿的顾客一看,哎呀,不得了,毛主席来了!大家都非常激动。主席说:“不要影响大家吃饭,也不要弄什么豪华大餐,只是路过这儿,吃顿便饭。”
后来我做西安饭庄的节目,采访了西安饭庄的经理,还有当年的几位同志。大家介绍说,那一天首先给主席准备了拼盘,又给主席做了一个温拌腰丝,后来厨师还炒了锅烧牛肉、蜜汁葫芦、爆三样、西安烩菜。到了西安饭庄当然少不了羊肉泡馍,当时给主席吃的羊肉泡馍是小碗的臊子,臊子就是肉末儿。毛主席还非常爱喝酒,服务员拿来酒,主席就问:“你们这儿有什么酒啊?”这个服务员说:“是陕西的酒。”主席说:“陕西的名酒当然是西凤最好啊。”一看,还真是西凤酒,主席很高兴。当时给主席服务的服务员是刘广通师傅,主席说:“小刘,你也喝一杯。”当时刘师傅特别紧张,喝还是不喝呀?有点不知所措。彭元帅在一边说了:“主席请你喝你还不喝?”听了这句话,小刘端起来就一饮而尽。
当时还有一个情节。主席问另一位服务员:“你姓什么呀?”这位服务员说:“我姓许。”主席又问:“你有几个娃娃呀?”其实这个服务员当时还没结婚,但为了让主席高兴,就说:“我有俩娃娃。”后来这个小许结婚以后还真生了两个娃娃,这是后话了。
毛主席的和蔼可亲给西安饭庄的所有员工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把主席坐过的椅子留了下来,可惜当时没有拍照片,后来西安饭庄找了位画家,根据回忆让画家画了一幅毛主席在西安饭庄就餐的油画挂在墙上。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去过西安饭庄以后,都说那儿的羊肉泡馍不错,这在首长当中也流传开来:主席上哪儿吃饭去了?西安饭庄。吃了什么呀?羊肉泡馍。就这样,很多首长都到西安饭庄品尝羊肉泡馍,这西安饭庄在北京可就出了名儿了,老百姓也去。北京的馋人、食客就此认识了西安饭庄,认识了羊肉泡馍,认识了陕西菜。
馋人遍吃老字号 京西鲁菜惠丰堂
咱北京人的口味跟山东人差不太多,所以北京人对鲁菜情有独钟,像北京的八大楼、八大堂都是经营鲁菜的。有人问我,在京西要想吃正宗的鲁菜到哪儿呢?我说您去惠丰堂。惠丰堂过去也是北京八大堂之一,就在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西边,后来那儿改造,盖翠微大厦,于是惠丰堂迁到了翠微大厦的五层。惠丰堂可以说是一个百年老字号,从开业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北京很早就非常出名了。
有一天,我们到惠丰堂吃饭,问经理:“今天给我们来点儿什么好吃的啊?”他说:“您爱吃的鲁菜我们这儿基本都有,特别是有一道菜,在别的店您还真吃不着。”我问:“什么菜啊?”“猪蹄。别的店没有我们这个做法,这是我们惠丰堂的代表菜,叫‘烧爪尖’。”什么是“烧爪尖”呢?就是把酱好的猪蹄骨头剔了,再切成一块儿一块儿的,然后在锅里放上油,把油烧到七成热,把这一块儿一块儿的猪蹄倒在油里炸。七成热的油不是太爆,慢慢炸,
给它炸透了,然后再搁入作料烧。咸鲜口,非常软嫩、酥烂,肥而不腻,吃完后大家伙儿赞不绝口。
经理还告诉我,现在不光咱们男士爱吃这猪蹄,很多漂亮小姐到这儿也都点这菜。为什么啊?这猪蹄有胶质,据说吃完了以后能美容。人要经常来顿猪蹄吃,那皮肤肯定细嫩,往外泛光、水灵。这道菜带着点汤汁又有点“烩”的意思,所以又叫烧烩爪尖,又下酒,又下饭。用这个汤汁拌上米饭,保证您吃着满意。
我一想,这么好吃的东西别光自己吃,要一份带回去给老人尝尝。老父亲吃完,问:“你从哪儿弄来的?”“惠丰堂。”我父亲说:“这惠丰堂原来不在公主坟,而在前门大栅栏的西边,知道惠丰堂那块儿匾是谁题的吗?那是当年清宫大太监李莲英请慈禧太后写的。早年间去惠丰堂吃饭,经常可以碰上名人,唱猴戏的李少春、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都经常去惠丰堂吃饭。有一回,我还在那儿碰上了梅兰芳先生了!”敢情惠丰堂还有这段历史呢。
老父亲还跟我说,北京的鲁菜馆特色也各不一样,丰泽园讲究做葱烧海参,惠丰堂讲究做扒菜、烩菜。到惠丰堂要点烩乌鱼蛋,还有扒烂肘子,那个肘子酥而不腻,连慈禧太后都专门吃惠丰堂做的肘子。听老爷子一说,我还真有点后悔,不知道这个历史,要知道,到惠丰堂准得点一个大肘子,这肘子怎么说也在猪蹄上边不是。
馋人遍吃老字号 卖寿桃的老正兴
我第一次吃上海菜是在前门大街的老正兴。老正兴是一家由上海迁到北京的饭馆,专门经营上海菜,也是一家百年老店。
据说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个叫蔡正仁的和一个叫卓仁兴的,两个人在上海合伙开了一家小饭馆。起什么名呢?蔡正仁说,干脆从我的名字里拿出一个“正”字,从你的名字里拿出一个“兴”字,我们就叫“正兴馆”。于是正兴馆开张了。因为这两个人非常厚道,对顾客很热情,做买卖童叟无欺,手艺又好,做得又干净,周围的人都非常爱吃。一传十、十传百,都上这儿来吃饭。一来二去,别的家生意就差了,于是就出了仿冒、伪劣。这家打出一个牌子来,叫正兴馆,那家也打出一个牌子叫正兴馆。蔡先生和卓先生一看,怎么办呢?那会儿也没有“”,没有打假,只好自己改名字。因为是第一家,干脆在正兴馆前面加一个“老”字,把“馆”字给去了,就叫“老正兴”。后来老正兴越来越红火,以至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店,无锡有老正兴,杭州有老正兴,香港有老正兴,甚至宝岛台湾都有老正兴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天,周总理在上海市市长陈毅元帅的陪同下,到上海老正兴就餐。当时给周总理做的是烧青鱼划水,总理吃完之后非常高兴,说这个菜确实做得不错,非常有味道,只有老正兴才能做出来。走的时候就跟服务员们说,你们要好好保持这个传统。周总理回北京后,对北京市的领导说,咱们北京能不能也开一家老正兴啊?于是北京服务局的领导孙孚凌先生,就带着人到了上海,跟上海市的领导一商量,决定把老正兴店里非常有经验的高级厨师送到北京来,于是北京就有了老正兴。
当时开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大,就是一个小饭馆,后来才迁到前门大街,开得越来越大。据经理讲,他们当时的菜有一千多种。光螃蟹就能做很多种,比如醉蟹、油酱毛蟹……当然最讲究的还是他们的烧划水,有那么一句话:“冬吃头,夏吃尾,春秋两季吃划水。”馋人都讲究吃,说不时不吃,不是这个时令不吃,所以吃划水要在春秋两季为最好。
要说老正兴不光菜做得好,他们的面点也是一绝。什么贝壳酥、蟹酥、石榴包、蟹肉包……都令人叫绝。
就说老正兴的寿桃,那蒸出来真是又白、个儿又大,里面的豆沙馅儿非常精致,给老年人祝寿最好不过。我问过他们,寿桃上刷的红颜色可以吃吗?他们说这是食用色,可以吃,实在不吃的话也可以剥下来。这红色喷得十分均匀,边儿上是浅的,越到桃尖儿中间色越深。我以为是用喷枪喷的,结果到后厨一看,还真没用喷枪,当时厨师给我做了一个表演,说起来还真是人家的商业机密。怎么做的?拿一个牙刷,端着一个小碟子,碟子里面搁上食用颜
色,给它调好了,然后拿这个牙刷沾上颜色,在碟子边上刷,这个刷子就迸出细微的色点儿来,均匀地落到寿桃上。其实就这么简单,可是您要是不仔细琢磨,就想不出来这个主意,这餐馆业真是有高人啊。
前两年我老母亲八十大寿的时候,我就到老正兴去了一趟,真是成堂的寿桃!我跟人家商量,能不能给我做一份。人家说:“孟先生,您说什么时候要,留一个地址,我们到时候保证给您送货上门。”您看人家这服务。在我老母亲八十大寿那天,老正兴给送来了两份大寿桃,我妈心里那个痛快!瞧见大寿桃就高兴。后来著名书法家米南阳先生给他老母亲过九十大寿,我也送了一份老正兴的寿桃。那位厨师真不含糊,一听说是米先生给老母亲做九十大寿,还特意使出老技术,给盘了一堂寿面。到现在,米先生好多朋友,还有那天看到寿桃、寿面的朋友,一提起来,仍是赞不绝口!
馋人遍吃老字号 不虚此行翠华楼
八大楼之一的翠华楼是一家非常有名的鲁菜饭庄,过去位于北京王府井北口,现已搬迁了。过去南城有丰泽园,西城有同和居,东城有翠华楼,都是馋人食客爱去的地方。其实翠华楼历史并不长,开业在1940年,掌勺厨师是在东兴楼饭庄学的艺,其中有一位
曲师傅,叫曲友功,炒菜技术非常好,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做出来的菜又好吃,又好看。据说建国以后,曲师傅曾经代表咱们国家去过前苏联,到莫斯科给国际友人表演中国的烹饪技艺。当时他制作的酱爆鸡丁、糟熘鱼片震惊四座。
要说王府井这个地方,美食店林立,能在那儿站住脚是不容易的。为什么翠华楼能得到北京城这些食客们的喜爱呢?因为他们进货非常讲究,什么时节进什么货。刚一开河,新鲜的鱼来了;夏天河里那藕还鲜着呢,人家采来了;秋天螃蟹刚一上市就有了;顶花的黄瓜、落花的藕,进的菜都特别新鲜。并且当时翠华楼的老板有广告意识,他在京城广为宣传,从老顾客到新顾客,一一宣传,走的时候再告诉您过几天我们增加什么新品种,欢迎您再来。这样就食客如云了。
有一天,李金斗告诉我,翠华楼有我最爱吃的烧卖。我一向去都一处吃烧卖,这翠华楼的烧卖怎么样我倒真想尝尝。于是我们就去了。到那儿一看,大堂里面没有人吃烧卖啊。经理告诉我,因为做的不多,大堂里面就不供应了,这包间里每桌供应两盘,多了做不出来,太忙了!等着烧卖端上来我一看,做的真有样儿!底下一点儿没塌皮,上边一层就跟麦子熟了以后的那个麦梢儿的感觉一样,真好!应了那么一句俏皮话:“关老爷叫周仓——递刀(地
道)!(周仓是给关公扛刀的侍卫。)”
不光这烧卖做得好,翠华楼的摆设也非常讲究。翠华楼经办喜庆宴会,用的盘子、碗跟别的家都不一样。为什么啊?人家讲究美食美器。要给老人做寿,人家上的盘子、碗,都是细瓷的,都带着“万寿无疆”字样。要是结婚在那儿办喜宴,人家上的盘子、碗,上面都是花好月圆、和合二仙。您说这么讲究您能不来吗?更让我惊喜的是,翠华楼的经理给我们上了一瓶酒,要说这酒真不是什么出奇的,但是人家的做法太出奇了。经理跟我说:“孟老师您来了,您到我们后边挑一瓶酒喝。”我上后面一看,人家有一个储存酒的酒柜,酒柜里面各地的名酒都有。我爱喝山西的汾酒,经理说:“这个汾酒跟别处的可不一样,不信您看看。”我拿起酒瓶一看,这瓶汾酒的出厂日期吓我一跳,20年前的!我奇怪了:“你们这儿怎么还存着这些老酒呢?”经理说:“我们这个店有一个规矩,时常存一点老酒,那些个老顾客、老朋友来了,就供应您一瓶,价钱还是原来的价钱。”我问:“这酒能喝几天啊,很快不就喝没了吗?”经理说:“我们这个酒是喝一瓶添一瓶,这样细水长流,我们就老有老酒了。”这个店家想得可太周到了,这真是吸引人的一种做法。真没想到,到翠华楼既吃了他们的美味佳肴,又品尝到了老酒,真是不虚此行啊!难怪很多人请客都到翠华楼,像美
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到这儿不光品尝,还给题了字;还有开创了国际品牌的皮尔.卡丹到这儿来也给题了字。
20世纪90年代,翠华楼还代表咱北京队在中国烹饪大赛上得了好几个大奖。今天的翠华楼改造得焕然一新,您到王府井逛街逛累了,到那儿来一顿正宗的鲁菜,老孟保证您满意!
馋人遍吃老字号 馄饨老店王兴记
我们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成立了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李金斗是我们主席。后来这个俱乐部对于相声界的影响比较大,对全国的相声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很多地方纷纷效仿,都成立了俱乐部,有的还成为了我们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的分部,比如在江苏无锡就成立了江南分部。成立江南分部之后,我们北京方面每个月都要派去一次演员,有六七个人,去协助他们演出。于是我就增加了去无锡的机会。
我在无锡有一个徒弟,是无锡幽默滑稽艺术团的团长。师父来了嘛,总要好好招待招待。再者说到无锡了,他总要尽地主之谊。第一次去,我们是清晨六点多钟下的车,他说:“师父,这时候正好吃早点,您就跟我一块儿吃馄饨去吧。”我说:“这馄饨经常吃,有什么新鲜的吗?”他说:“您去吧,到那儿您就知道了。”于是我们就来到了一家“王兴记馄饨店”,这是一家有将近百年历史的老店了。
我想一个馄饨有什么吃头啊。可是这碗馄饨端上来之后,刚一入嘴,就感觉今天这个馄饨和平日吃的那个馄饨可真是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每一个馄饨里边都包一个鲜虾仁。这个虾仁可不是海虾仁,而是太湖的湖虾,整虾仁不剁碎了,非常鲜嫩。再看馄饨这馅儿是猪后臀尖做的瘦肉馅儿,里面搁上料酒、葱末、姜末。由于江苏人吃东西比较甜,所以馅儿里还放了白糖,用这瘦肉馅包上大虾仁一吃,非常鲜美。因为那大虾仁挺长,所以这馄饨也就包成了长条形。还有一碗是蟹黄瘦肉馅儿的馄饨。因为无锡地处太湖边上,那地方有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拿蟹黄跟瘦肉包的馄饨,这叫“蟹黄馄饨”。
除了吃鲜虾馅儿和蟹黄瘦肉馅儿的馄饨,我们还吃着了一种青菜馅儿的馄饨;把两份青菜、一份榨菜全都剁碎了,和在一块儿做馅儿,煮出来的馄饨是透着绿色的。
这一早上我们每个人是三大碗馄饨,吃完了以后,又吃了王兴记的灌汤包。
吃灌汤包那也是有讲究的。灌汤包上有28个褶儿,包得非常精细,薄皮透亮,馅儿里全是汤,灌的那是鸡鸭汤带蟹粉。吃之前有一个讲究,要五指并拢,把这包子提起来,然后放到盘子里,这叫“提起似灯笼,放下一朵菊”,隔着薄皮都能看见里面汤的那个色儿,像灯笼、*一样好看。还有一句话叫“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什么叫先开窗呢?就是把包子撕开一个小口,用麦管儿插进去轻轻地慢慢地吸,体会那又鲜又烫的感觉。吃的时候千万注意,别用嘴直接去咬,一咬,噗!把嘴给烫着了。把汤喝了以后,再蘸上点儿镇江香醋吃这个汤包,那才有意思呢!
走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拿了一笼灌汤包回北京。从此以后,每个月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往无锡分部派演员时,大家宁可不坐飞机,而坐火车,因为坐飞机到无锡是中午,错过了早点时间。要是坐火车呢,天亮到无锡,正好吃早点。为的就是吃上三碗不同风味的馄饨,还有那形、味俱佳的灌汤包。(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