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一讲·【国学堂】

_2 红叶(现代)
梁冬:感觉差别非常大。诶,那我们怎么去选择合适我们的水呢?因为现在大部分的人其实就是买那个桶装水啦,说白了,都是一样,都是桶装水,那怎么办?
红叶:呃,大家都能喝到的,我个人认为,农夫山泉千岛湖水源地的水比较好。农夫山泉其实有好多水源地,那个水源地的水阳气最足。
梁冬:什么叫做水的阳气很足?这句话听的吧不是很明白。
红叶:比如说入口是时候啊,这要从体悟上来讲,它比较的爽滑比较甘美,它没有那种质腻的感觉,泡了茶以后呢,它更能够彰显出茶的香味儿。
梁冬:这个吧,其实,哈哈哈。
红叶:这要尝了。
梁冬:首先第一你真得去体会过哈,第二个呢,就是重新让自己得让身体啊变得敏感才行。坦白说我觉得现在很多的朋友啊每天这个食也厌精,脍也厌细,是吧,所以呢身体不敏感,他感觉不到这个水和那个水有多大的区别,他觉得差不多。
红叶:身体里面混沌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思维也是混沌的。他是一致的。这样的话感知世界的时候也是混沌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变自己的状态,比如说站桩,打坐,太极拳甚至瑜伽。
梁冬:让自己身体重新沉静下来。
红叶:沉静下来,变得清晰起来。
梁冬:所以刚才我们讲到这个君子不器就是从水开始讲起哈,因为呢,这个从人身体与水的这个关系里面哈,去感受到君子不器这个观念哈。
红叶:如果要展开讲水的话还有很多可以探讨,比如说啊,我们除了要考虑到身体缺水的状态,还要考虑身体的这个能量啊能不能代谢掉水。
梁冬:这个是我们所不熟悉的。
红叶:我们平常不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喝进去水了以后,在胃肠道要吸收进我们的血液里面需要耗能量吧?需要细胞膜之间的交换,需要这个三磷三腺苷的活动,对吧,这种情况下我们能量呢,我们往往就忽略不计了,就等于是你这个汽车,我们不计油钱,那样的话呢,实际上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包括我们要把这个水排出去,怎么样排出去。
梁冬:我看见那个有一些老年人哈,他的那个脚就比较肿,你手一按下去就陷下来了,拿不起来。这其实是没有能够把水排出来。
红叶:对,实际上他们能量不够。
梁冬:是因为这个……哪一部分?
红叶:阳气不够,按照西方科学角度来讲说能量不够。按照中医角度来讲或传统文化角度来讲就是阳气不够,你不足以把他带出去。都积累在人体最下端了。
梁冬:对,诶,我前一段还听那个有一位郭生白老先生在讲这个做药的时候还要做这个甘澜水。
红叶:诶,甘澜水,是,很有意义。也是为了增加这个水的阳性。
梁冬:这个甘澜水是怎么回事呢?
红叶:甘澜水又叫千扬水,应该拿着瓢啊在盆里面反复的扬起来,要一千遍以上,这样的水呢,据说水分子之间的电荷的顺序啊非常有序,有很强的洗涤作用。呃,现在科学发展啊,说有一种洗衣机就是不用洗涤用品,就是用类似于打出来的甘澜水来洗涤污垢的。
梁冬:啊,这是有意思哈。所以说这个甘澜水呢,其实并不是某一种水而是说某一种水的制法。就是你把水装回来之后呢,拿那个勺啊把它舀起来,噗,摔到水上面,再舀起来,这样反复这样舀一千遍,这个水呢,据说用来泡茶也好,做饭也好呢,都特别的香,特别的有力量,特别能渗透进去。
红叶:比如说我们在选择水源的时候,我们如果不能够断定我们身体又不是很敏感,不能够断定这个水是不是适合我们,那我们可以从水果和蔬菜里面来摄取水。为什么这么摄取呢,因为它已经通过了别的生物个体的细胞膜的选择了,它相对来讲有序性比较强。
梁冬:呵,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哈,好了稍事休息一下之后呢,继续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广告片花……
梁冬:诶,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和红叶呢,一起来分享关于从君子不器看到的关于水的生活。我们也知道说老子呢,曾经的《德道经》里面,叫《德道经》不是《道德经》哦,在《德道经》里面提到了这个上善若水,所以呢他对于水的看法呢是非常非常的这个尊重和严谨的,所以呢,我们可以从水里面体会很多生命的这个真理,刚才红叶讲到这个水呢,有很多这个吃法和喝法,水——不同的水对我们身体影响也很大,那,如果我们不知道哪一些水更好的时候,那怎么办呢?
红叶:那我们可以从蔬菜水果里面来摄取水。
梁冬:诶,为什么呢?
红叶:因为呢,水果和蔬菜其中蕴含的水呢都是通过了它的生物膜的过滤。这样的话呢它能让水啊变的有序性,用我们传统文化的话讲呢,能够增加水的阳气。这样呢,对人体也是非常有益的。但是选择水果的时候,蔬菜一般都是做熟了,所以呢,它不会阴寒太重,选择水果的时候呢,在慎重选择水源的人来讲应该呢,避免选择这个阴寒的水果。
梁冬:什么叫做阴寒的水果?
红叶:比如说我们常见的水果啊,比如说像梨,它就是寒凉的,可以从造字里面看。
梁冬:西瓜。啊,怎么看?
红叶:这个梨呢,它是从利的,利就是下痢腹泻的意思,所以梨是阴寒的。西瓜呢,我们中医里面叫夏日白虎,也是寒性很重的,但是有的人为什么吃了西瓜会上火啊?我是福建人,那个我们老家就有一种说法,说西瓜是上火的,我们谈为什么会上火?他们说西瓜瓤是红色的。实际上呢,西瓜有个别的人会有上火的反应,是因为它利尿……
梁冬:尿走了之后……
红叶:利尿了以后,诶,人体的水液对少了,相对到一种缺水状态下了。这种情况会上火。
梁冬:就吃完西瓜反而会……
红叶:有一少部分人会这样的。
梁冬:会水不足。
红叶:对,少部分人会这样的。因为它利尿系太强了,它出的比如的多。
梁冬:噢,就是所谓那些拉不出屎的女青年是不是就特别适合吃西瓜。
红叶:不行,那样会伤胃的,那些女青年她为什么会便秘啊,她是因为肠道蠕动慢,你不能靠西瓜这种寒性来刺激她的胃肠,对吧?你刺激她的胃肠是饮鸩止渴啊,寒凉水果还有香蕉。
梁冬:是吗?诶,我发现很多人是以吃香蕉当饭吃的哦。
红叶:这样的人,男性我不敢说啊,因为男性还有别的机制呢,女性她这样的人一般都会脸色灰暗。
梁冬: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同事啊,为了减肥晚上呢,是半个西瓜,诶,两根香蕉,甚至是早餐也这么吃,早餐就是吃水果,晚餐吃水果。
红叶:古人有句话叫:“三世长着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诶,我们说得稍微主观一点啊,实际上呢,他这个世啊代表的不是说我们今世,不是说几代相传,它代表的可能是一种轮回的那种关系。具体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再去探讨,再去思考。就说你如果这个人呢活过三世了,才知道怎么样穿衣怎么样盖被,如果这个人呢,有五世的传承,他才能够知道怎么样选择饮食。所以我们队这一批人呢,我们可以有一开玩笑的话说,上一世,非人。
梁冬:估计不是人,哈哈哈。
红叶:纯属玩笑啊。
梁冬:纯属玩笑,纯属玩笑啊。但是的确也说明呢,就是说要很谨慎的去选择这个饮食,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哈,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呢,和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非常大的冲突。
红叶:对,完全是相悖的。
梁冬: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红叶:对。
梁冬:因为你要让他改变他的这种观念,比改变行为还要困难。
红叶:是。这就牵扯到我们中国人目前的一个状态。还是我生不器。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或者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结果。而相信的什么呢?相信的是报纸、杂志。别人的宣传。甚至于呢,一定要让别人来验证自己。这都是相……有关于我们现在心灵成长的问题。实际上所有的医疗问题和所有的饮食问题,都是心灵成长问题。
梁冬:心灵成长问题。
红叶:对。
梁冬:诶,刚才你讲到这个有寒凉的食物啊,有香蕉啊,有西瓜等等等等。那哪一些水果是稍微热性一点点的,我们吃起来还不错的呢?
红叶:呃,水果里面啊,严格地讲没有什么太热的。啊,会有一些温性的水果。比如说桔子是温性的,比如说杏子和李,还有桃,相对来说性平的,那南方现在榴莲,温性的。
梁冬:诶,刚才我们讲到这个君子不器哈,我看到你的这个分享里面呢,有给我们提到齐鲁之变。
红叶:嗯,齐鲁之变啊,实际上是……是从孔子的这个生平上面来的,孔子呢曾经周游列国。孔子呢先是呢……是宋国的贵族,因为避免内乱呢,他来到鲁国。哦,鲁国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春秋末年啊,鲁国的礼乐仍然保存的比较完好。啊,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呢,曾经对孔子呢有过深刻的影响。孔子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的时候呢曾经做过一些小官,比如说管过粮仓啊,管过放牧。三十岁的时候呢,他开始授徒讲课。但是后来呢,鲁国发生了内乱,孔子呢对鲁国的政权呢不太满意。他的不满呢,主要是对礼乐制度的崩解产生了一些不满。他想恢复呢周朝的那些礼乐。所以呢,孔子曾经一度离开鲁国到齐国去周游。但是他不久以后他发现呢,齐国还不如现在的鲁国,所以又返回鲁。
梁冬:嗯
红叶:就从他的这个整个的这个迁徙的过程中间呢,就这个总结出这句叫:“齐鲁之变”。
梁冬:这是他说的话吗?
红叶:啊,不是他说的,是后世总结的。
梁冬:嗯哼,什么意思呢?
红叶:所以齐鲁之变呢,代表的是对于礼乐的追求。其一辩之于鲁,鲁一辩之于道。实际上孔子有更深的追求是道。是对于老子思想的追求。只不过呢孔子的所有著作啊,都不是孔子亲自书写的。论语里面说呢,叫……
梁冬:述而不做嘛。
红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之我于老彭。比之我于老彭,这个老彭后世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说呢老彭指的是彭祖,就是上古的一个很长寿的一个老人叫彭祖。
梁冬:对,八百岁嘛
红叶:对,其实呢有更多解释认为,老彭指的就是老子。
梁冬:老子和彭祖,也有可能是这样讲。
红叶:也有可能。我们推测。
梁冬:刚才那个红叶给我们分享了这个喝水是一门大学问,吃水果是门大学问。其实呢每一天每一种生活呢,都是一个大学问。我们发现呢孔子啊,虽然他生活在一个颠沛流离的这个战国时代,不见得很有钱,但是呢孔子呢,对于生活的要求是很高的。
红叶:对,比如说孔子就把饮食啊,做为了解礼乐的最基本的出发点。看《礼记》在《礼运》里面就说呢“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还有说:“饮食男女,人生之大欲存焉”;后面还有一句叫:“死亡贫困,人生之在恶存焉”。
梁冬:这句话听得少。
红叶:对,饮食和男女之事啊,实际上是人生最大的两个欲望,或者是驱动力。传统文化里边呢实际上是,以一种很飘逸、很自由的心,来面对这一切的。就是因为后世啊,儒家的思想极度的拓展以后,才慢慢的呢,羞于谈男女了。在孔子实际上……实际上是后世把他安排的代表儒家,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呢根源啊,并不是我们后世所见到的这种儒家思想。
梁冬:说回来,关于这个饮食男女这个话题哈,我想听听红叶你的看法。
红叶:呃,我是通过学习中医来学习饮食的。
梁冬:嗯。
红叶:因为从饮食的很多理路里面啊,可以反推出很多中医的理路。比如说饮食上面礼记里面最主要的思想,关于饮食思想叫:“甘受和,白受彩”甘甜的“甘”,接受的“受”,和气的“和”。白色的“白”,接受的“受”,彩色的“彩”。它指的是呢,我们吃饭的时候啊……中国人吃饭的传统,是饭菜交替入口。吃一口饭,吃一口菜。这样的话呢,通过饭能够养胃,能够清除掉呢前面那口菜的余味儿,能够更好的彰显下一口菜的美味。这是中国饮食的方法和理路。我们现在很多人只吃菜不吃饭,实际上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梁冬:而且吃不到菜好吃了。哦,就是“白受彩”嘛,就是你白色的布,啊,你才能画出最美好的图画。是吧!
红叶:诶,对!这句话实际上对《黄帝内经》的一个理论啊,有很好的注释。
梁冬:诶,什么理论?
红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在《素问?咳论》里面的一句话。就说五脏六腑的病变都可能反应为咳嗽,不要把所有的咳嗽都觉得它的根基在肺上。
梁冬:那这个跟刚才的“白受彩”啊,这个“甘受和”有什么关系呢?
红叶:诶,白嘛,在中医上来讲五行上它代表的就是肺。
梁冬:对。
红叶:实际上“白受彩”和“甘受和”代表人养生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一个就是养脾胃,甘啊,代表的是脾胃,白代表的是肺经。
梁冬:对。
红叶:嗯,实际上呢,我们现在所学到的中医教材里面,也是误解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养生的一些根蒂。我们现在比较重视的是肺和肾,实际上呢,肾是先天之本,所谓的先天之本就是我们后世是动不了了,它就在那儿了,你改它也没用。
梁冬:啊!
红叶:说句题外话啊,很多人找我看病的小年青的小伙子……
梁冬:肾虚。
红叶:说自己肾虚,实际上是心虚,实际上是一个……呃,内心层面的问题,比如说干了一些他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那自己接受不了的事情以后,反应在躯体上……又比如说多喝了水了,腰又酸了,觉得自己肾虚了,实际上全是心里层面的心虚,跟本涉及不到身体层面的问题。如果那么年轻就肾虚了,我们中国人的人种那能达到这个两个世界之最吗?
梁冬:就人数最多,是吧?
红叶:人数最多,历史最长啊!
梁冬:啊!
红叶:这肯定反映两方面,一个就是中国人的肾气不可能弱,第二,中国人的本质里面不是一个性固执的这么一个民族,中国人对于这个男女,实际上是很开放的,
梁冬:那为什么后来变得那么讳言了呢?哎呀,真是这个一时……
红叶:教学版,教学版的出现。
梁冬:诶,教学版的出现,是吧。
红叶:掩盖了它的本质!
梁冬:是。稍微休息一下之后,继续回来和红叶一起来分享生活太美!
广告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继续回来到国学堂,依然是和红叶呢,来分享这个孔子的生活观、生命观和药食观!孔子呢,讲过一句话,叫做“饮食男女”啊,人之大欲存焉,是吧!那其实呢,红叶,特别认为呢,其实孔子本身呢,是一个对饮食啊,很享受!对男女之事也不是那么……
红叶:太抵触的人!
梁冬:太抵触的人,后世呢,是为了搞教学,是吧!把他呢,堆上去了,我估计呢,孔子自己很无奈哈。那关于饮食男女这个话题啊,你怎么在继续跟我们大家分享下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红叶:呃,我们可以分享一下饮食啊!男女我们就不分享了。这个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不在光天化日之下谈男女之事的,但是我们可以从饮食的理路来引出男女的理路!
梁冬:对!
红叶:它是相通的!比如说,我们再讲讲,就是在《中庸》的第四章里面呢,孔子有一语录叫做:“人莫不饮食也,而鲜能之味也!”就说每天都在吃饭,但是呢,不一定能享受到它其中的美味,我们都在注重营养,而不注重滋味儿。
梁冬:嗯,这有点儿可惜哈!
红叶:呃,很可惜啊!比如说有几个古代的故事啊,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说苏东坡啊,特别酷爱吃河豚,有人就劝他,说这个河豚弄不好会死的,苏东坡有个著名的言论,叫:“值衲一死”。
梁冬:什么叫“值衲一死”?
红叶:就说为了这个美味儿啊,可以值得我去冒险,冒这个生死的危险,叫“值衲一死”。这句话也就可以说……就可以看得到啊,苏东坡是一个很知味的人。现在我们把这个很多的饮食的味道啊,慢慢被湮没掉了,古人是很了解的。比如说在《三国志》里面,曾经记载,那个吃鸡肋的那件事,这句话在《三国志》里面记载,应该是食之……
梁冬:无味。
红叶:无味。
梁冬:弃之可惜嘛!
红叶:不对,不对。这是老百姓说的。
梁冬:啊,是吗?
红叶:叫食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儿。
梁冬:我记得这个故事来自于当年杨修,杨修说到这个,有一天这个在吃这个鸡肋的时候,他与朋友说到鸡肋的时候,他这么讲,是吧!从这句话来反映曹操当时的心态!对不对?
红叶:“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儿,孰可惜也!”是这么一句话!
梁冬:什么意思呢?
红叶:就是说要扔掉它,觉得有味道,舍弃不了,但要吃它,你觉得没什么肉,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儿。实际上我们把味道和它的营养啊,给弄颠倒了,所以现在就变成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实际上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原文是这样的!
梁冬:噢,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发现味道和好吃不好吃,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的东西,
红叶:味道和谋生;和保命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梁冬:嗯。诶,这个事情让我想起来,你说这个中国人哈,是这个全世界最喜欢吃瓜籽儿的一个民族啊。
红叶:对。
梁冬:你说吃瓜籽儿能吃饱吗?这显然吃不饱,但是呢,好多瓜籽儿,葵瓜籽儿哈,它炒的就是原味的它都很好吃,它不是咸淡甜的那个味道。
红叶:它代表的是香。
梁冬:对,它有香味,那中国人呢,发展出了吃瓜子这个事情本事,就说明我们已经很早的程度上就已经超越了吃东西是为了吃饱,是为了能够有这个裹腹这么样一个阶段了。
红叶:对呀,这是一个……
梁冬:他主要是消遣。
红叶:心理的追求啊,说到这儿啊有一个例子啊,台湾有一个大文人叫张启军,这个老先生呢,特别好吃,他以一个文人的身份写了一本著名的烹调学著作,叫《烹调原理》。
梁冬:嗯。
红叶:其中他谈到这个中国人的育种观念,就是一直都认为中国人是不懂育种的。
梁冬:什么叫育种啊?
红叶:就是培育优良品种啊,实际上呢,中国人是很讲究育种的。
梁冬:嗯。
红叶:中国人的育种啊,是不从数量上育种的,是从口味上来育种的。诶,这个很有意义。
梁冬:怎么说?
红叶:为啥呢?我可以不吃,但是我要吃一定要口感好的,我不去吃那些垃圾,免得把我们身体弄坏了,这句话我记下来了,很有意义的。这个张启军这个老先生说啊,说这个中国有优秀而高贵的独特的育种学。中国的东西好吃,乃是多少年来育种选种培育出来的,不是天生就好吃。中国人培育品种是以好吃为目标,美国今天培育品种是以赚钱为目的。他们要选择长得大;长得快;成本少的品种,遗憾的是呢,这一类的东西呢多半不好吃,反之中国往昔培育品种的目标,是在好吃与不好吃,与西方人的易趣啊完全不一样,这是志趣上的区别,其实是心灵层次上的,艺术层次上的一些品味了。
梁冬:嗯,这个中国人呢,活了几千年之后啊,在这方面呢,是有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红叶:对,对,对,绝对是贵族思想。
梁冬:哈哈哈……
红叶:我们接着看这个孔子的饮食观啊,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呢,指的是做事情或者我们饮食上用心不用心这个指导思想。那么在《乡党》里面呢,还有十不食,就是十种不吃的东西或者不吃的方式。就是对食物的选择。
梁冬:嗯哼,哪十种啊?
红叶:第一呢,是叫:“食饐而餲,鱼馁肉败,不食”。就是说这个食物已经腐败了,或者食物因为久藏而变质,或者鱼肉呢腐烂了,我们是不吃的。
梁冬:孔子是肯定不吃的反正。
红叶:对孔子是不吃的。第二呢叫:“色恶,不食”,就看着色香味不行,不好……
梁冬:也不吃?
红叶:不吃。嗯,颜色呢,能够提高我们的食欲。呃,第三叫:“臭恶,不食”,闻着不好吃也不吃,这种臭恶呢,完全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我觉得也不一定孔子闻到臭豆腐不吃啊,当然了孔子跟豆腐也没有缘分。就说那个刘安是反孔的,所以历代祭孔都不用豆腐。
梁冬:哦,是吗?
红叶:“失饪不食”。
梁冬:什么意思?
红叶:没有用正确的烹饪的方法来烹出的食物是不吃的。“割不正,不食”。切割不是正确的部位或者宰杀的方法不对,也不吃。
梁冬:这块肉是这个横切是竖切,是吧?它的肌理方向不对切出来的都不好吃。
红叶:对,不好吃。下面就比较有意思了。“不得其酱,不食”。
梁冬:什么叫酱?
红叶:酱呢就是发酵过的一些比如说豆类,其实古代还注重肉酱,发酵过的一些肉。它代表的我们说明白一点,实际上代表的是对我们消化酶的诱导。
梁冬:哦。
红叶:我们现在一提酱,就觉得黄曲霉会致癌。实际上呢,黄曲霉致癌的那个酱啊古人叫败酱,是不能吃的,那是做坏了的酱。我们小时侯会有一种传统的方法,就说比如说在做黄酱的时候,里面放点肉末,对不对?
梁冬:嗯嗯嗯。
红叶:这就是今天的传承,现在肉酱呢,在湖北湖南一些地区还是有的,四川我相信也有。很注重,它通过酱来增加我们消化的功能。
梁冬:没吃过了,很遗憾啊。现在人已经没吃过什么酱了我觉得。
红叶:我们可以用用黄酱,或者是……你看我们在吃中国自己的酱的时候很不宽容,但是在吃这个韩国人大酱汤的时候很宽容;很热衷,是不是啊?
梁冬:嗯。
红叶:包括日本人,各种酱——米酱、面酱很普遍的。我们是不是得从这个周边的这些国家里面找一找我们过去的影子啊。
梁冬:诶,你去吃韩国料理的时候,他有些点那个蔬菜呀,那些东西是有那么一个酱哈。
红叶:对。
梁冬:那个酱是他做好了一大锅,然后舀出来的吗?
红叶:做好了一大坛子舀出来的。
梁冬:它可以存放很久的啊?
红叶:酱越存放时越久越好,老酱。
梁冬:哦,就是我们现在很少有机会吃到这种东西。
红叶:因为它的发酵越充分,发酵充分的同时呢,火气退得又好。
梁冬:而且呢,它能对我们这个消化酶的诱导会更好。
红叶:更好,对。因为它本身就是消化酶。
梁冬:对,你刚才讲到那个“食无酱不食”。还是什么来着?
红叶:对,“不得其酱,不食”。
梁冬:啊。
红叶:这个被我们忽略了。
梁冬:什么叫不得其酱不食啊?
红叶:就是没有得到合适吃这个食物的酱,我们就不吃了。古人啊想必是在吃肉的时候用一种酱,吃大羹的时候用另外一种酱,
梁冬:就是吃蔬菜的时候用酱。
红叶:他们吃蔬菜的时候还有一种酱,在吃这个谷物的时候又用别的酱。
梁冬:我觉得这点很有意思。就是现代中国人在饮食上最大的缺失就是没有了酱这个东西,
红叶:对!还有“肉虽多,不可胜食气”,就是说你这个家族可能很富裕,肉食很多,但是肉的气不能盖过你主食的气。这就是“甘受和”和“白受彩”的进一步的阐释和延伸。
梁冬:就是说吃再多那个肉都一定要有更多的米饭在上面加着。
红叶:都有更多的主食来匹配它,这样才能不伤我们的肠胃。
梁冬:嗯,现在很多人是不吃米饭,不吃主食,光吃肉。
红叶:对。
梁冬:这是很危险的哦!用你这个观点。
红叶:对,最可怕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国人呢,古代啊!我们自称为自己为粒食者,这个粒呢,是一粒一粒的粒!
梁冬:嗯嗯嗯!
红叶:我们都是以谷物为主嘛,这谷物都是一颗一颗的,嗯!所以很多人感叹啊,最小的小米,古代叫黍,养活了最庞大的人口,粒食者它对应的呢,是肉食者!
梁冬:对!
红叶:中国人呢从肉食转变为粒食啊实际上是一种体质的选择。
梁冬:诶,我一直觉得哈,就你看中国足球队踢得不好啊,那个体能也不行啊,所有但凡运动量比较大的那些运动,那中国人玩儿不好。
红叶:对!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