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无安息
1915年初,博格理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对翻译完的《新约全书》进行修订工作和写作在《在未知的中国》。他写到:
中国西部传教士的工作使人非常难以得到一个假日。无论你走到哪里,总会有教会的紧急事务跟上来。举例而言,上礼拜四,即我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写《在未知的中国》第六、第七章的那天,有约40个人前来找我,要我帮助或指导他们解决各种困难。
一对双胞胎出生后,他们的妈妈跟着去世了。结果妹妹被人抱养,父亲找到我,请求我们帮助他抚养另一个孩子。又有人给我带来一个口信,说伤寒刚在附近一个村 寨里爆发了。后来,一个女孩走进我的书房,控告她的父母包办她的婚姻。他们违背她的意愿,给她选中了一个她根本就不喜欢的男人。她希望我帮助她摆脱那个讨 厌的男子的纠缠。我当然很乐意帮助她。我让人把她的父母找来,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我终于成功地帮助她解除了婚约。
往下,又来了一个妇女,她的丈夫得了肺炎。她认定这是由于自己村寨的一个巫师向病人施放符咒所致。他问我能否立即赶到她家为她丈夫祈祷?刚把这个难题解决 完,就看见一个传道员从另一个布道点急急忙忙地赶过来,带给我一大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麻烦事足够列一个长长的清单。
来访的布道员离开,我站起来把房门关上,舒了一口气。刚拿起笔写了几行字,一个人就从门外面把脸紧帖着玻璃向屋里看。他想看看我是否在家……
此外,还有无休无止的巡回布道,博格理开始经常感觉到身心俱疲。这些年来,他一直是一个人做着四、五个人才应付得来的工作。偶尔,他盼望自己那怕腾出一天 时间略为喘息一下,但有那么多的事等着人做,而他又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每当疲惫不堪的时候,他就唱这首歌来鼓励自己:
谁言要安息?安息在天家。
地上无安息,只因工作多。
天父差我来,时日不我待。
惟有勤工作,未敢有轻疏。
不论忙与苦,恩典必够用。
勿言要安息,安息在天家。
老兵的职责
1914年11月,博格理由王树德、杨雅各布、王胜魔陪同,远征到云南威信和四川南部川南的珙县、高县、筠连一带,向苗族的一个分支白苗传教。
在旅行布道中,我们走过了一些雄伟险峻的大山,期间,我发现王胜魔用针和线为杨雅各布缝脚上的伤口。由于伤口时而浸在泥泞中,时而踩在坚硬的路面上,为了防止裂口扩大,他一直在用针和线把它们缝在一起。
1915年6月7日,博格理从百忙之中抽出几天时间,参加一所学校的修建仪式。他还访问了几所学校,对有些地方工作进展缓慢感到忧心。
6月12日。石门坎教堂里挤满了参加圣礼的人。这一天有246人受洗。
6月17日,农历5月初5。石门坎又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博格理写到:
这天天气晴朗,参加节日活动的人数超过了以往所有的年份。我们在上午作了露天礼拜。由于人数如此太多,我们的三位传教士只得轮番布道。我早在节前一周致函 彝良县长,邀请他在节日那一天光临,为获胜者颁奖。下午两点,县长赶到并向孩子们发表了演说,接着颁发了证书及奖品。傍晚,学生作了队列操练表演。然后是 各种运动项目。篮球特别惹人喜欢,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你争我夺,其乐无穷。女孩子们极爱跳绳,跳绳奖的第一名被一口气跳了500次的女孩夺得。
他还对苗族教会的规模进行了评估。在汇总了大部分地方的数字后,他欣喜地发现教会有超过10000人已经成为基督徒。
从1904年到现在的11年间,平均每年至少有三座小教堂和学校建成。有1000多名学生分布在23所学校中读书。
在写给老同学邰慕廉的信中,他还为他们俩设计了清晰的工作目标:
亲爱的弗兰克,如果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学校里有2500个学生读书,那该多么好啊。还有,我感到现在在一些基督徒心中,对上帝的热情已经大大地减退了。我盼望我们一起努力,靠着上帝的帮助,重新掀起一场复兴运动,让福音的火焰永远在我们的教区燃烧。
亲爱的弗兰克,你和我是尚留在这里的仅有的两个老兵,还要在这里待多长时间我们谁也不知道。就个人而言我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我们的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伤寒
在那个时代,对乌蒙山区人民来说:伤寒猛于虎。
1913年6月13日,博格理在日记中写到:
有个寨子,一家人染上了伤寒病。老的已经死去,他们的子女则正在病中。在群众中,对这种病有巨大的恐惧。没有人敢于接近染病的人家。我希望鼓励教会的人不要如此害怕,要欣然前往,并且和这些患者一块儿祈祷。因为在这种时刻,他们最需要人们的同情和照顾。
1913年9月1日:
我刚从一个传染上伤寒病的寨子回来。在我去的每一座茅棚里,都挤满了病人。有些孩子已经死去。我曾进去的一个茅棚仅有卧下一头牛的那么多点地方。在一些屋子里,人和牲畜竟躺在一起;不少处于病中的人就睡在地上。
我从这家走到那家,安慰和鼓舞每一个人,并和他们一起祈祷。愿上帝保佑他们。
1913年11月15日:
伤寒在另一个村寨再次爆发,有些人已经死去。与其说他们死于疾病,倒不如说他们死于未被好好护理。因为,没有人敢冒险照顾患上这种凶恶疾病的人。由于无人护理,病人往往因为寒冷和饥饿而死去。
我感到无比的气愤和棘手。难道从来就是这样吗?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这些人的希望了吗?如果我们宣讲在天国里没有财主的位置,群众就可能嘲笑我们像是在另一个世界里讲话,而他们在人世到底有什么机遇呢?
1915年6月:
有人给我带来一个口信,说伤寒刚在附近一个村寨里爆发了。
博格理随时面临着一个危险:说不定那一天伤寒或者其它流行病会在学生中蔓延。他听到在距离石门坎越500公里以外的四川叙府,有一个美国医生对预防和治疗流行病很有经验。于是,他立即和这个医生联系,请求他对石门坎学校的一些学生进行流行病防治培训。这样,一旦病魔来袭,他们就能够协助医生担负起医护方面的工作。
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灾难就降临了。
再相会
1915年6月28日:
今天,王树德精疲力竭地从昭通返回。为预防伤寒病,他在昭通连续注射了预防针。
博格理1915年7月5日的日记:
昨天晚上和今天整个早上都在下大暴雨。学校里的孩子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考试。
也就在这一天,几名学生病倒在教室里,检查结果一出来,所有人都大惊失色:伤寒病。
怕啥啥来,博格理又气有急。学校被迫关闭。几个染病的孩子被隔离起来,受到精心照顾。埃玛抱着病躯,一个一个地给他们打针、喂饭、擦洗身子。
一个叫朱焕章①的学生,病情特别沉重,一直高烧不退,神智不清。由于孩子父母双亡,他的继祖父从家里赶来,昼夜不停地守护在他身边。
学生好不容易脱离危险,刚刚打过预防针的王树德又被传染上了。虽然白天的事务已经让博格理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他还是坚持整夜整夜地照顾和看护王树德,帮助他度过最为危险的10多天时间,硬是把王树德从魔鬼的口里抢了回来。
一个灾难接着另一个灾难,两个苗家人从葛布赶来,告诉博格理一个震惊的消息:在贵州安顺,亚当?党居仁牧师在外出布道时,不幸遭雷击身亡。中国内地会安顺教区的绝大多数信徒都感到极度的沮丧甚至恐惧。
作为中国通,博格理明白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鸿沟,中国人相信只有那些干了伤天害理的事的人才会遭受天打五雷轰的命运。他感到有必要让信徒明白,这是上帝以 自己的方式接他的使徒去天国。经过一番考虑,博格理找来杨雅各布,请他前往安顺,代表石门坎教会安慰、帮助那些处在痛苦中的兄弟姐妹,坚固他们的信心。
慢慢地王树德病情略呈好转。就在这时,博格理病倒了。病魔不甘心失败,它决心带一个人走。
生病的埃玛独自承担起照顾丈夫的重任。博格理一直处于高烧之中,病情不断恶化。
萨温医生和邰慕廉闻讯立即从昭通赶来。萨温医生陪了博格理两天,他的病情开始有所好转。博格理一苏醒,就和萨温医生开玩笑说:“萨温,还记得上次你把我从死神口里夺回来的情景吗?这一次我猜魔鬼也不是你的对手!”
由于萨温夫人重病在床,又看到博格理恢复的那么好,萨温动身回了昭通。一回到昭通,萨温就发现自己染上了伤寒,虽然侥幸躲过了鬼门关,但这场病耗尽了萨温的健康。
1918年1月30日,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萨温医生,在救治一位中国士兵时,又一次染上伤寒,这一次他没能躲过病魔,长眠于昭通凤凰山麓。
博格理的乐观掩盖了他身体的全面衰竭。一度,埃玛满怀希望,相信丈夫会和往常一样勇敢地站起来。、
突然间,博格理病情恶化。体温遽然升高,双眼看不见东西。接着,博格理的呼吸慢慢衰竭。
阴暗潮湿的五磅小屋里,埃玛和9岁的欧内斯特一边一个,紧握着博格理的手。邰慕廉站在旁边,不停地祷告。
博格理艰难地说:“埃玛,我恐怕恢复不过来了。你们不要伤心,你们要欢乐。欧内斯特,不要哭泣。因为,爸爸要去的是上帝早已给我们安排好的更美的家。”
停了停,他对邰慕廉说:“弗兰克,麻烦你转告外面的弟兄姊妹,不要哭泣。让他们一定要好好信耶稣。告诉他们我在天堂等他们。”
邰慕廉走到门外,外面挤满了人,最前面是一大堆孩子。邰慕廉举起双手,大声说:“亲爱的弟兄姊妹们,不要哭泣!柏牧师希望再听听你们唱歌。我们一起唱《再相会》。大家一起大声唱,开始!”
刚才还充满绝望和忧伤的山岭响起了欢快的乐曲: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指示领你正路,
在主羊圈看守保护,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主全能手常常卫护,
日用饮食主必赐你,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如有难事四面搅扰,
愿主慈手周围环绕,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愿主圣灵赐你平安,
及至临终仇敌败负,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再相会,再相会,
靠主恩得再相会,
再相会,再相会,
愿主同在直到再相会。
屋里,博格理紧紧地握着埃玛的手。听到门外响起的的歌声,一开始很压抑,但愈来愈欢快,他笑的特别开心。
博格理使劲抬起右手,在埃玛脸上摸索着,拭去她脸上的泪珠:“埃玛,我请求你一件事,你再笑一笑,给我看好吗?”
埃玛笑了。博格理说:“埃玛,你是上帝赐给我的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为此我一直感谢上帝。”
埃玛紧了紧博格理的手。博格理笑的很知足,像一个躺在妈妈怀里的孩子。久久,他说:“埃玛,亲爱的,我还是想听你给我读《圣经》。”
埃玛拿起博格理床头放着的苗文《圣经》,翻到一页,轻轻地读起来:
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①
1915年9月16日下午三时,博格理辞别人世,去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对他和所有真正信仰上帝的人来说: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荣耀的开始。
苗族人把他葬在石门坎学校后面一个小山上的橡树林中。杜鹃花、金银花、映山红、迎春花等在林中掩映。他被安放在乌蒙山麓,守护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家园。
苗家人在他的墓顶上,竖起了一个很大的十字架。表征着全人类的共同上帝和创造者的爱一直眷顾着中国的乌蒙山脉,眷顾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在他的花岗石墓门上,人们恭敬地篆刻了一副对联,以纪念他的一生:
牧师诚为中邦良友,
博士真乃上帝忠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自《圣经?提摩太后书》4章6-8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写作开始于2005年5月7日
初稿毕于2008年1月9日
第二稿毕于2008年5月18日。
其中苗族历史一章毕于2008年6月3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1:长眠在乌蒙山区的部分外国传教士简历
在昭通凤凰山麓,从左到右埋葬着5位中国人民的朋友:
1、“挚爱的仁兄”——林树德(萨温)医生
林树德医生,原名利维斯?萨温(Dr & Pastor Levis savin)。生卒年月:1864,8,18—1918,1,30。
1864年8月18日,萨温医生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Kent)的Faversham。他最初的志向是当一名教师,但后来他更愿意当一名牧师。1887年他在博格理的家乡康沃尔的卡米尔福特作见习牧师。
1890年,他在伦敦Middlesex医院开始接受医疗培训,1891年被任命为教堂的牧师,1895年获得医生资质。
1896年11月,萨温医生来到昭通。在中国的最初的两年里,1898年,他和他的同工凯特?哈伍小姐(Kate Howe)结婚,1900年,由于义和团运动,他和妻子不得不离开中国。1902年,他们又回到昭通,负责修建福滇医院。
1915年,萨温医生在救治博格理牧师时染上伤寒,虽然他挺过来了,但身体因此大受损伤.1918年,由于挽救一个中国士兵的生命,萨温医生又一次染上伤寒,于那一年的1月30日病逝。
萨温医生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沙文博士生性敏感,不喜欢被公众关注,个性孤僻、不善言辞。但有沉稳坚定的信念,他把每一天都用来为当地的百姓及其它传教 士们提供完美周到的服务。人们对他了解得越多,就越发地尊敬他,越发地欣赏他的人品。他不会为粗心马虎而苦恼,但却信守正直、一丝不苟、谨慎和诚实等优秀 质量。他害怕被误解,敏感与粗暴和不公。他救助云南的黎民百姓,长达二十二年之久。他真是一位伟大的好人。
萨温医生被昭通百姓誉为“昭通挚爱的医生”。当他去世时,数百人走上街头,缓步前行,护送他的灵柩,以表达他们对他的热爱。
2、“人民尊重的医生”——(马佐生)医生
马佐生医生,原名理查德?哈登(Dr & Pastor R.P Hadden)。生卒年月:1886-1930,2,12。
1886年,理查德?哈登医生出生在爱尔兰的Wexford郡的Springfield。他就读于Dublin大学的三一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为去中国传道,他转攻医学。于1908年毕业,获得医学士和外科学士两个学位。
刚来中国时,他在中国佛山和梧州等地工作。他精通汉语,还会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他1918年回国,应招入伍,担任皇家陆军医疗队的队长。他参加了在巴勒斯坦、埃及和法国的战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德国占领区的服役了一段时间,退伍时被授予十字勋章。
后来他决定重返中国。1926年起开始,他在卫理公会华中教区工作,成绩卓著。1929年,戴萌德医生逝世。他于是到昭通接替戴萌德的工作。
1930年,昭通流行回归热,医院忙不可迭。因为辛劳过度,哈登医生不幸被感染。当时,唯一的特效药“914”只剩下最后一支,助手们要给哈登医生注射,他见到还有更重的病人,便谢绝了,命令将这支救命的药剂注射给一个重病员。这支针药救了一个中国同胞的性命,哈登医生却因病情加重,于1930年2月12日因伤寒和肺炎病不幸辞世。
3、“和平使者”——弗朗西斯?戴蒙德医生
戴蒙德医生(Dr.Francis speucer Dymoond)。生卒年月:1896,11,30-1929,3,1。
弗朗西斯?斯班瑟?戴萌德博士是邰慕廉牧师夫妇的二儿子,1896年11月30日生于昭通。中学时就读于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的Hoe高中,他的叔叔艾尔德曼?戴萌德当时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毕业后,和他的父母一样,他自愿来中国服务。在中国温州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就因战争爆发,不得不返回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戴萌德博士在欧洲西部前线参战。
退伍后,他到Bristol大学攻读医学,深入研究热带病学。1928年他来到云南。他在昆明的传教士教区医院工作了几个月后,来到昭通。不幸患上了严重的扁桃体炎。1929年3月1日病逝。
戴萌德博士是一位天才的医生和传教士,他深深地热爱中国人民。戴萌德医生的父母毕生致力于在中国的传教和治病工作。戴萌德博士决心继承他们的事业,但不幸英年早逝。他的三个姐妹,凯瑟琳、罗可希和杜露希,成人后也都在中国传教。
4、 “人民爱戴的医生”—— 莉莲?玛丽?格兰丁医生
莉莲?玛丽?格兰丁医生(Dr.Lilian Mary Crandin)。生卒年月:1876,11,25-1924,12,5。
莉莲?玛丽?格兰丁出生在英吉利海峡泽西岛(Jersey)的圣赫里埃。他的父母是当地基督教圣经公会的主要同工。格兰丁从小受父母熏染,立志长大后做一名传教士。她先入泽西女子大学读书,后进入金巴拉女子大学医学院深造,1904年获医师资格,成为泽西岛第一个获得医师资格的女医师。毕业后,她又进修牙科、妇产科和眼科,并到伦敦学习热带病学,为在中国内地开展救济医疗做充分的准备。
1906年1月11日,她从南安普敦乘“艾丽斯公主号”轮船,以医学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上海。当她了解到云南是中国的偏远省份,当地群众缺医少药,于是来到昭通,一干就是10年。她常年深入少数民族山寨,活动范围之广相当于整个法国的面积。她设立了多处居民诊疗所,并开了麻风病医疗所。给当地妇女讲解卫生知识。
她和萨温医生同工,每个月都会去石门坎为当地群众服务,治病和接生,同时带去一些急需的药品。
1914年,她辞去教会工作,到上海和一名记者结婚。这次婚姻持续了很短时间,格兰丁返回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前线当随军医师。战后,她又参加了医疗培训。
1923年,格兰丁医生返回昭通,继续传教行医生涯。重返中国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地流行斑疹伤寒。在去边远地区行医的途中,格兰丁不幸身染伤寒,于1924年12月5日不幸辞世。
格兰丁医生丁为人温和、自制,不善言辞,却是一位极佳的聆听者。她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对待工作亦是执着与敬业。
1976年,格兰丁医生诞生100周年,她的家乡英国泽西邮政当局为褒扬她的功绩,在1976年11月25日发行了一套四张纪念邮票(见图)。
格兰丁医生当年办诊所的地方,已盖起了现代化的昭通地区医院。她永远活在昭通和所有中国人民心中。
5、“播撒爱心的护士”—— 玛利亚?海克斯(布什)护士
布什护士,原名玛利亚?海克斯(Mrs Marie Hicks)。生卒年月:1872,7,7-1924,10,25。
布什护士来自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她的家人都叫她玛丽莲。他们一家是从英国的康沃尔移民到澳大利亚的,是基督教圣经公会在澳大利亚分支的成员。
尽管远在地球的另一半,澳洲的信徒还是通过阅读自己教派的月刊杂志与英国国内的教会保持紧密的联系。
布什护士知道家乡教友们在中国云南传教的事迹之后,志愿来中国云南。她的计划得到澳洲教区的资助。1898年4月,她到达中国云南。1901年,她和英国同事、传教士海克斯先生结婚。他们育有一子,名叫查尔斯,二十几岁时因病去世。他们还育有一个女儿艾琳?海克斯,通过护士资格培训后,也在云南当了一名传教士。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海克斯夫妇在云南教区的几个传教站工作。无论他们去哪里,海克斯夫人总是专门为教区内外的妇女和孩子们服务。她安静、温和、善良,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是她的朋友。
她在昭通探望一户病人时,染上伤寒,1924年10月25日不幸病逝。她去世一个多月,格兰丁医生也因染上伤寒离世。
6、
“昭通第一位殉道者”—— 托马斯?索恩(?—1891)
托马斯?索恩(Thomas Thorned)生卒年月:?—1891,9,23。
1883年,卫理公会的万斯通牧师和基督教圣经公会的托马斯?索恩牧师来到昭通,昭通从此有了教会。1887年,博格理牧师和邰慕廉牧师也来到昭通。这一年,托马斯?索恩和路易丝?马伯斯小姐结婚,路易丝是中国内地会的一名传教士。1891年,索恩经过石门坎附近的古驿道往云南彝良传教,不幸染上痢疾。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在返回的路上,于1891年9月23日病逝于昭通喇叭寨。
托马斯?索恩是在昭通殉教的第一个外国传教士。他死后,教会在昭通城东边的坭井买了一块地,把他安葬在那里。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托马斯?索恩的墓地已无法寻找。
根据甘铎理《在云的那一边——博格理传》记载,托马斯?索恩去世之后,他的妻子路易丝随即返回英国。但钟焕然在《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50年史》中,对路易丝在中国的经历有不同的记载:
1957年,钟焕然还充满深情地回忆起这位用自己生命为教会奠基的传教士:
呜呼索牧,我会先锋。基督忠仆,为道热衷。山航海,远来亚东。跋涉艰苦,来到昭通。效法基督,和蔼谦恭。爱人如己,援助贫穷。待人接物,开诚布公。阐扬无 道,感化须诋。横逆不较,度量宽宏。为人真光遍昭,不丹沐雨椰风。竟把福音种子,播种群众心中。建筑西南教会基础,乃宏伟力丰功。恒怀坚韧奋斗,勇往奔走 西东。不期天翁有命,递而招还天宫。幸喜福音种子,潜然发育滋荣。因微而着,枝于茂密葱茏,苗而秀秀而实,含苞吐蕊实蓬蓬。由滇而黔,果实累累满园中。
7、“基督的使者”——康斯坦斯?普岚护士
普岚护士(Constance Pullan)生卒年月:1899年—1938年12月6日。
虔诚的卫理公会派传教士。
康斯坦斯?普岚护士是传教士普岚夫妇的女儿,普岚夫妇曾在中国湖北传教数年。康斯坦斯就读于卫理公会办的一所女中,毕业后在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中心医院做一名护士和助产士。 过了几年,作了几年女王的护士,她主动要求去中国服务,随即被派到她父母曾工作过的湖北教区。
普岚护士在湖北工作了两年,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她回到英国。1936年,她重返中国,这次的目的地是云南昭通。
一到昭通,普岚护士马上担负起一所新医院的管理工作。由于缺乏人手,医院的正常运转有时都十分艰难。于是,在医院日常工作而外,她投入大量的精力用来培训一支护士队伍,亲自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传教士,普岚护士喜乐 自制、温和、爱人如己;作为一名护士,她敬业、一丝不苟,平易近人;作为一名老师,她和蔼、沉稳,善解人意。
1938年12月6日,当她因伤寒病逝时,每个认识她的人都极其伤心。
葬礼在她工作的医院的候诊室举行,昭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赶来为普岚护士送行。普岚护士生前每周都去探望、照顾的4个麻风病病人,闻讯从很远的山里赶来,他们手捧着一大把自己栽种的小花。当灵柩抬出来的时候,他们走上前来,把花束轻轻地放到棺木上面,为他们心爱的普岚护士送行。
8、“长眠在博格理身边的传教士”——高志华牧师
高志华牧师(H.Goldsworthy)。生卒年月:?—1936年3月6日。
高志华牧师医生从小敬佩博格理,决心学习博格理的样式,为苗族人民服务。他前后两次到石门坎。第一次是1924年,第二次是1936—1938年,有时住昭通,有时住石门坎。
1936年3月5日,星期六,石门坎学校师生贫困,无力购置灯油,夜间照明十分困难。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石门坎背后10多里外的韭菜坪砍伐野生毛竹,供学生晚上学习时照明用。那天大家来回走了30多里路,人人疲倦。夜深后,大家忽而听到刺耳的枪声、厮杀声和一片叫喊声。
当时在石门坎学校读书的杨荣新回忆说:3月6日凌晨1-2时,土匪李开柱率领70多个土匪把学校包围了。有7个土匪每人手拿一把刀猛撞高牧师居住的长房子,威胁高牧师开门。土匪把门撞开,冲进去威逼高牧师把修建学校的钱交给他们。高牧师对他们说:“我没有钱,我只有书本,教会的钱在昭通,不在石门坎。”匪徒气急败坏,他们问一句,就刺高牧师一刀,高牧师一共被他们刺了17刀。高牧师痛得放声大叫。我的同学王明基听见了,他跑来喊我。我俩一合计,干脆豁出去,和土匪痛痛快快地打一场。我俩拿着锄把、拿着扁担跑到高牧师的房子门口,进去却没有找到高牧师。我们出来,到处找,才听见高牧师在大门前5丈深的石坎下哼哼。我俩跑到高牧师的身边,看见他身着汗衫和短裤,满身鲜血淋漓。
王明基哭着喊:“高牧师,高牧师,您快醒醒。土匪已经逃走了。”这时,全校老师和学生都聚过来,大家像人墙似的站在高牧师周围。高牧师生前只说了一句话:“我要和博格理牧师在一起”。
根据高志华牧师的遗愿,人们把他葬在博格理的旁边,从此,他永远地陪伴在博格理身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2、石门坎教会苗族《溯源碑》碑文:
天荒未破,畴咨冒棘披荆。古径云封,遑恤残山剩水。访桃源于世外,四千年莫与问津;探芝圃于莽中,五百劫始为说法,则亦无有乎尔,然而岂谓是哉?原夫野地 花丛,难邀赏鉴;尔乃葛天苗裔,谁肯是携?回徒本墨守宗风,孔教且素持外攘,禅宗既穷超生之路,道派更绝换骨之丹。惟之莠三秀骄骄,慨草田之无佃;恒花溪 勃勃,惕茅塞其谁开?幸耶和华示塞缪尔还来旧雨,沾从秦汉衣冠,俾彼明星,映到羲皇人物。花既溷而复起,苗则槁而复兴。始亚当兴惠黔黎,初开草昧;更百木 能支大厦,独辟石门。愿他野橄榄枝,接我真葡萄树。十年灌溉偕良友,创字释经;两度梯航与细君,分班授课。故叫万花齐放,遂使良苗一新。叱石成羊,真埃布尔 拉罕之孙子;攀门附骥,衍马丁路德之薪传。天父恩何等昭彰,圣神力不可思议。四起栋宇,非斗霏而夸多;别具炉锤,愿超凡以入化。时闻山鸣谷应,牧樵赓赞美 之歌,伫见户诵家泣,子妇解颂扬之谱。文章机杼持操实业经纶,道德森林饶有民生主义。盖琅环福地,化鴂舌为莺声;是风雨名山,由人间而天上。彝族引领,汉 类皈依。忆当年披星戴月,看此日飞云卷雨。喜值满兰,敬勒贵珉。伏望渔人得鱼,共矢丹悃。特修纪念,赞以粹言。
赞曰:
灵宫活石 圣道法门
畏绊脚石 守生命门
屋角首石 天上城门
裂开泉石 牖启心门
是遮身石 是出死门
是匠弃石 是羊入门
奠基盘石 奏开金门
点头顽石 进步窄门
中华基督教宣道使者李国钧约翰敬撰
民国县知事留日法政员陈宗华菊圃敬书
中华民国三年(1914)八月石门坎联区全体学生敬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录3、歌曲《十字架的救恩》
附录4、歌曲《活出基督歌》
附录5、本书主要参考数据:
1、《在未知的中国》,东人达、东旻翻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内有博格理着《中国历险记》,博格理、邰慕廉着《苗族纪实》、博格理着《在未知的中国》、王树德着《石门坎与花苗》、甘铎理着《在云的那一边—博格理传记》、甘铎理整理《博格理日记》、张绍乔、张继乔着《张道惠夫妇在石门坎》。)
2、《博格理在中国》,沃尔特?博格理着,苏大龙翻译。贵州 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8集》,1989年印刷。
3、《苗族救星》古宝娟、饶恩召着。中国基督教圣经书会1939年出版。
4、《中华基督教循道公会西南教区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50年史》,钟焕然着。手抄传承。
5、《滇黔川边基督教传播研究》,东人达着,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6、《“窄门前”前的石门坎》,张坦着,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7、《寻找那些灵魂》,王戴维着。香港文汇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
8、《中国石门坎》,杨大德着,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9、《在中国的西南部落中》,塞缪尔?克拉克着,苏大龙翻译。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25集》,1985年印刷.
10、《贵州石门坎—开创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朱群慧,东旻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11、《威宁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
12、《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游建西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3、《威宁苗族百年实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彝良县基督教百年简史1906—2006年》,教会内部数据。
15、《世界苗族迁徙史》,石朝江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6、《中国风情》(澳)莫里循着,张皓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
17、《戴德生—挚爱中华》,史蒂亚着,梁元生翻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11月出版。
18、《基督教葛布教会百年史1904—2004》,教会内部数据。
19、《苗族古歌》,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20、《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沈红着。万卷出版公司2006年6月出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