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医院的一个病房里,身患重病的一个女病人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被秋风一刮,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落叶萧萧、凄风苦雨,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情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自己的画笔为树枝画了3片叶子,使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坚强地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他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的。"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同样,作为病人亲友的人,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撒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生命本身有时是会创造奇迹的,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充满希望地多活两天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怎么办?
在医疗方面,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就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把能力相当的初一年级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经常给予表扬与称赞;第二组经常给以责备和批评;第三组既不给以表扬和称赞,也不给以责备和批评。
给三个组以相同难度的数学练习题做,这个实验连做了一个星期,得出的结论是:第一组学生的成绩在不断上升;第二组学生一开始有进步,中途就停滞不前了,学习效果不好;第三组学生前三天成绩上升,以后成绩变得直线下降。可见能使学生实力倍增的谎言格外受到欢迎。
大学教授们经常要给自己的学生写推荐信,这些推荐信可能是用来向国外学校申请奖学金,也可能是用来到人才市场上参与激烈的职业竞争,如果学生的确是顶尖的人才,那便不必多说,照实写来就是了。倘若教授诚恳地指出该学生不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通常接受推荐的一方就可能理解为该学生是个差劲的学生。如果这样做,他可能伤害这个学生,使其失去深造的机会或难以找到工作,甚至对其一生的命运都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教授们提笔写推荐信的时候,必定在其中夸大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你可以认为这是在撒谎,但撒这样的谎是必要的。
第283节:真实是编造出来的(1)
撇开道德的标准,谎言就是一种智慧。真理和事实是客观的,说与不说一个样,只有谎言才能体现些"人文色彩"。
真实是编造出来的
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曾经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
《三国演义》中,张松欲献四川地图与曹操。曹操看不起矮小、貌陋的张松,拂袖而去。
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士,在斥责张松的同时,傲慢地声称曹丞相具有雄才,并出示曹操撰写过的兵法书籍《孟德新书》来佐证。谁知张松博闻强记,将书接过看了一遍,便熟记于胸,而后大笑道:"这本书连我们蜀中的三尺小童都能够背得,你怎么能说是'新书'呢?这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有,也只能骗得了你这样的人物!"杨修驳斥说:"丞相私藏的书,虽然已经成帙,但是并没有流传开来。你说蜀中小儿暗诵如流,是在欺骗我吧?"张松立即表示:"你如果不信,我现在就背给你看。"于是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得知此事的曹操也纳闷:"莫非古人与我暗合?"竟然下令将这本书撕碎之后烧毁。于是让杨修领张松来见他。
在这场交锋中,张松之所以能够灭曹操、杨修的傲慢气焰而获胜,就在于成功编造了一种"真实",将本来没有的情况当做客观事实推出,并得到了对方的信任,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地把握好两个步骤:
1. 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你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功夫。有时,不防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
第284节:真实是编造出来的(2)
2. 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表达的主要形式是语言,同时,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孙刘联合抗曹,在劝说周瑜时,便编造出"曹操征伐江南,是为了得到二乔"之说。而为使周瑜深信不疑,其示意就相当细致周密,先是将曹植《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巧妙地移与二乔。激起周瑜大怒后,又佯作惶恐之状,连称:失口乱言,死罪,死罪!之后,又故意劝他"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这样才巩固了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在表达的过程中,要细致周密,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使对手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自己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作出"相信你所说的"是唯一选择。
为了更有效,还可以站到对手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手的利益说话,使对手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如现代社会诸如"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如此,对手的防线最终会崩溃,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了你所说的话。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之处。相反,你若本末倒置,即使"真诚"有时也不会被人理解。
第285节:用谎言做自己的护身符(1)
用谎言做自己的护身符
示假隐真有利于保存实力和争取先机。
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改当皇帝前那种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作风,而是性情暴躁,杀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将都被他杀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随便抓人杀人。
但皇太子朱标却很仁慈,见父皇乱杀人,心里很不赞成。而朱元璋见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训练太子将来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图处理政务,所以父子总是有意见分歧,弄得满朝文武百官左右为难。
有一天,朱元璋让御史袁凯送案卷给太子。
这袁御史是松江华亭人,字景文。他博学多才,诗也做得好,写过一首白燕诗,故人称"袁白燕"。
太子接过案卷一看,见父皇又要杀许多人,心中很难过。他只在案卷上写上几句话就交给袁凯呈予父皇。
朱元璋见太子在案卷上写道:
"父皇陛下!依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后脸色一沉,突然问袁凯:
"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
袁凯本已吓得心直跳,听到皇上发问,他脸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说谁不对呢?袁凯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话来,叩头答道:
"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这一答,满朝文武无不暗暗称赞,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是。
袁凯和文武百官刚松了口气,却猛听朱元璋手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指着袁凯骂道:
"你这老猾头,竟敢在朕面前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
这一下吓得百官手足无措,袁凯更是吓得脸色苍白,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着替袁凯求情,朱元璋才没有杀袁凯。
袁凯退朝回到家里,将今日在朝中所发生的事一说,伤心地叹了口气: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虽躲过,难逃明日。"
妻子愤恨地说:"看来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凯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一世逼要赵高女儿赵艳容,赵艳容装疯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要找袁凯的岔子,一上来就召袁凯,谁知叫了两声,都无人答应,袁凯没有上朝。
百官又都吓了一跳。
"袁凯哪里去了!"朱元璋怒容满面。"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为何不上朝?"朱元璋喝令道。不一会儿,去察看袁凯的人上殿奏道:"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
第286节:用谎言做自己的护身符(2)
"什么!他疯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来人又奏,"他昨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乱蹦乱跳,嘴里又胡言乱语。折腾一夜,把家里的东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还是好好的,到晚就疯了,这老家伙又耍什么花招?疯了也给我绑到殿上!"
袁凯被绑上殿,只见他披头散发,满脸黑灰,衣衫被撕破,浑身沾满了粪污。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参不拜,不禀不报,两眼向上翻。
"他真疯了!"百官摇头叹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说:"来人,拿木钻钻他一下,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
木钻在袁凯手背上钻了一洞,鲜血直流,而袁凯却毫无反应。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袁凯木头似的站在那里,丝毫反应也没有。两人将他送回家里,却躲在门口偷看。只见他进门后,不喜不怒,却学狗爬叫,血弄得满脸都是。两人回朝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人再派亲信前往察看。只见袁凯爬在地上又滚又叫,手里捧着一团屎往嘴里塞。那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一会儿就回宫复命,肯定地说袁凯真疯了。
朱元璋听了笑着说:"也罢,不管这老儿真疯假疯,既吃屎就当他真疯了。"
其实,袁凯是假疯。他料定朱元璋决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朱元璋的亲信来察看前,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稀做成屎状,放在篱笆旁。亲信以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时间一长,袁家人呈报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意再给疯子发俸禄,也就准了。袁凯终于用装疯这一招骗过了朱元璋,捡得一条性命回到自己的故乡--松江华亭,得了个善终。
袁凯装疯卖傻虽然吃了些苦头,但是,这点苦头和丢掉性命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像这样的假象常常能够混淆对方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说,弄虚做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则,但问题是,如果死了,败了,自认为君子或被人称为君子,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分条件,一味地坦诚,只会把自己送上绝路。
第287节:假话真说的分寸和艺术
假话真说的分寸和艺术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待人处世都讲究真诚,说假话最要不得。但是如果你善于把假话当成真话来说,讲究"说谎"的尺寸和艺术,"假话"也会给你带来好处,因为人性中一条很重要的弱点,就是大家都乐于被虚假的事实所安慰。
说好假话最关键的是假戏要真做,态度要诚恳,不要犯对方的忌讳。倘若你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向对方说一些听起来舒坦愉悦的话语,即使是礼貌性的赞美,有时对方非但不接受你的心意,反而会对你产生虚伪的不良印象;因此,诚恳认真的表情是改变对方对你的看法的重要策略。纵然你说的话完全与事实不同,是真正的假话,但只要是极具诚意的表示,对方仍会相信这是你的由衷之言,自然就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
毋庸置疑,说假话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便是"认真的表情",同时把既干脆又果断的说法及语气派上用场。比如说,在与他人打招呼寒暄"你看起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之后,马上再补上一句"看起来比你的实际年龄年轻多了!"相信对方必然会产生一股飘飘然的满足感,对你更会产生良好的印象,因为喜欢被人赞美年轻,是人之常情。
总之,说假话要说得恰到好处,否则,弄巧成拙不说,还会给人留下虚伪做作的印象。
第288节:话题妙移,尴尬自解
巧言应对特殊场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说话场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当与对方的语言交流出现意外情况时,必须随时应变,迅速、灵活、适当地反应和处理,所以要掌握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说话技巧,做到有备无患。
话题妙移,尴尬自解
人们在交谈中,有时话题枯竭、有时情况突变,都须立即转移或更换话题以摆脱谈话困境,使对话继续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通常在以下情况下需要转移或更换话题:
原定的话题已经谈完,对话无法进行下去。
对话中意外失言,出现尴尬场面。
对话中的一方对此话题不感兴趣,甚至出现厌烦的情绪。
对话中出现对立意见,继续谈下去,可能引起双方不快。
对话中情况突变,给一方造成了危败的颓势。
那么,出现这些情况时,如何更换话题呢?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数学教师刚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令他感到莫名其妙。
坐在前排的一位女同学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
教师一看,果真第四颗扣子扣在了第五个扣眼里。
当时场面有些尴尬,突然间,这位教师煞有其事地对学生们说:
"老师在想心事,急急忙忙赶着来上课才会不小心扣错。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习题时,运用数学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的。"
这位老师先是用幽默的话语为自己解了围,紧接着又顺势把这个意外事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连了起来,借此作比,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类似错误,既显得自然,表达又具体,很快就为自己解除了尴尬的局面。
当然,在自己处于被动的尴尬境地时,运用转移话题的策略可使自己转危为安,但若能熟用此策略,使他人也能从尴尬的境地顺利走出并保全他人面子,那才可谓是真正的口才高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流的外交手腕,他的"穿梭外交"促成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和谈,改善了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关系。
在1970年以阿战争期间,基辛格率领美国代表团前往埃及,与埃及总统沙达特举行会谈。会谈一开始,沙达特简单地说了几句开场白后,便单刀直入地向基辛格提出一项计划,主要内容是要求以色列撤出西奈地区,并希望基辛格能够立即表态。
事实上,要说服以色列从苏伊士运河往后撤退几公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计划要求以色列退出绝大部分西奈地区呢?换个角度,即使以色列肯让步,埃及所提出的交换条件又是什么?沙达特在这方面并没有提出任何说明,只是一味地含糊其辞,使基辛格根本无法同意这个计划。但是,会议才刚刚开始,不论基辛格是否赞同这项计划,都会使他陷入两难的境地。也就是说,如果表态反对,马上就陷入僵局;如果赞成,因为埃及根本没有提出明确的"交换条件",缺乏说服以色列的理由,以色列绝对不会接受这项计划。
第289节:对付羞辱的技巧(1)
基辛格果然不愧是外交高手,他面带微笑,采用转移话题的策略说:"总统先生,在我们谈论手边的事务之前,你能否告诉我,在10月6日那天,你是如何成功地发动了惊人的突袭?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我们之所以会有今天的会谈,就是这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沙达特一听,不禁飘飘然,因为基辛格提到了他最引以为傲的事。他眼睛笑得眯起来,也不再要求基辛格表态,反而开始兴高采烈地谈起那次成功的突袭行动。
由于基辛格顺应沙达特的"强者心理",才巧妙地避开这一必须表态的尴尬场面。
对付羞辱的技巧
生活中也许会有一些冲动或没有教养的人对你说下面的话:
1. "说话之前应该先想一想。"
当对方如此指责你时,不见得是提醒你多思考,而是指责你说了令他不快的话。这时,你可以把重点放在时间的问题上:"很抱歉,是我疏忽了,那么依您看,说话之前该怎么样呢?"
或者接受他的好意:"你说的是,我尽力而为。不过,我一向习惯在你开口说话之前,先思考我该说什么话。"
或者你可以表示为他抱不平的态度:"可是如果我想了而你没有想,对你不是太不公平吗?这样太失礼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报以微笑,然后默默不语,如果对方等得不耐烦,想再说什么,你就打断他:"嘘!我正在想呀。"
2. "你父母是怎样教你的?"
谈话之中突然牵扯到你的父母,这是最令人生气的事,但是你千万别因为父母受到对方指责而生气,对方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所说的气话。
这时你不妨默默想一会儿再说:"我不记得了,恐怕得麻烦你亲自去问他们。"
或者态度谨慎而肯定地回答他:"我很抱歉使您恼怒,但是我想这么没礼貌的问题,不应该由一位绅士口中说出来。"
3. "你以为你是谁?"
这种话通常是对方恼羞成怒时,容易脱口而出的话。这时,你不妨谦和一点,请教他:"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呢?你认为自己是谁呢?"或者以开玩笑的方式说:"我不大确定,不过我应该算是个大人物吧!有不少人找我说话呢。"或是:"现在嘛,我以为我是受害者。对于你的怒气,我感到十分无辜。"你也可以指指旁边的人:"我自以为是他,你可以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第290节:对付羞辱的技巧(2)
4. "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来吗?"
如果对方如此询问你,这时你可以向他求教:"我不知道,请问你可以告诉我第一步该怎么做吗?"
在人与人的交谈中,难免会因一时恼怒而说出气话,也许对方话一出口就已经后悔,但是因为你的愤怒反应,使他不甘示弱而与你针锋相对。因此,判断对方是无心之语时,你不妨较有技巧地应对,让对方心平气和,自觉失言。
当然,假如对方很明显是蓄意惹怒你,你不妨机灵地回敬他一句,然后选择离开,但千万不可大发雷霆,使场面一发不可收拾。
第291节:明智地应答棘手问题
明智地应答棘手问题
不管你要回答记者们带试探性的问题,还是面对怒不可遏的顾客、心怀不满的雇员或爱探问的竞争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只要肯于动脑,你总是能有办法回答。
沃尔特·列士敦刚刚宣告自己从市银行总裁岗位上退下来,就有记者向他发问:"如果保尔·伏尔克辞职的话,联邦储备银行的职位会使你感兴趣吗?"
列士敦:"没人问过我。"
记者:"现在我想问你。"
列士敦:"过去教过我的一位历史学教授曾告诫我,绝对不要回答那些虚拟的问题。"
只用了精心挑选的寥寥数语,列士敦就得体、幽默又不无权威地对一个可能令人窘迫的问题做出了反应。诸如此类的巧妙应答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即便是知名度很高又有丰富经验的领袖人物,也往往会因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而茫然不知所对。
只要肯于思维,积极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你也会应付自如,而不会遭遇茫然不知所对的尴尬。
中国同以色列建交以后,以张贤亮为团长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应邀首次访以。其间,以色列仅有的两个电视台曾同时以直播的方式对张贤亮进行了采访。原定20分钟的节目眼看就要顺利结束时,节目主持人突如其来地问道:"张贤亮先生,你是一名共产党员,近来你以作家的身份走访过很多西方国家,请问,经过比较,你究竟是认为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
面对这个始料未及且是"选择问"格式的问题,倘断然拒答或反唇相讥,则有失礼仪;缄口不言或口讷语拙,则有损中国作家的形象。有道是:唯危急之中显英雄本色。只见张贤亮莞尔一笑,答道:
"这个问题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不成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者不会做这种比较。因为我们共产党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流程,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以后是封建社会,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同样,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就会自然地出现社会主义社会。这就像春天以后是夏天,夏天以后是秋天,秋天以后是冬天一样。你不能比较到底是春天好还是夏天好或说是秋天比冬天好。每个季节都有它的好处和特点,不管你认为好不好,每个季节都必然要来临,你也必须去适应它、度过它的。"
这位主持人闻之仍不罢休,又问:"请问,你是个共产党员,这如何解释?"
张贤亮款款答道:"不错,这个共产党员还是个资本家。这是由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譬如说我在冬天的时候,必须在身上多穿一件衣服,可是到了春天,不需别人说,我自己就会把衣服脱掉一件的。"
也许,节目主持人个人并没有什么恶意,其"刁钻"之问仅是使被采访者呈现些许尴尬从而给电视观众一些"刺激"罢了。但就张贤亮来说,其问便是个既"敏感"又"棘口"的问题,因该问显然已超出了文学和社会的一般范围,其"矛"直指张贤亮的个人政治态度和信仰。对此,张贤亮以其超人的睿智和处惊不乱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应答,充分表现出了其作为共产党员的自豪和自信感。有关"自然流程"的释疑,简明切要地道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两个精妙的譬喻类比,将社会发展规律与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穿衣""脱衣"这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须臾不离的东西联结起来,言虽简而形真意丰,语虽约而态切理显。
第292节:自我解嘲,对付"揭短"
自我解嘲,对付"揭短"
"揭短"就是揭示其他人的短处、吹嘘与蒙骗。你的妻子、朋友、亲戚等,有时也会开玩笑地揭你的短处,你可能因此感到十分尴尬。如果默认,你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可是如果要反击,又觉得实难开口。那么,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困境呢?
我们建议,可以运用机智的语言淡化尴尬的氛围,从而从困境中自我解脱出来。
你对一位朋友吹嘘:"我是作家,最近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作品,故事非常生动,受到编辑的称赞。"此时,突然走出一位朋友,揭你的短:"嘿,不怕人笑歪了下巴,你别听他瞎扯。他那篇报纸上的作品,只是一篇豆腐块般大的小文章!"
面对这种情况,你一定很尴尬,不妨运用智慧的语言,接着你朋友的话说:"小文章怎么了?作家的大作品中不也有小文章!不信你问曹雪芹!"
由此可见,自我解嘲的确是一种应对之道。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敢在你面前"揭短"的人,大都是你的朋友、亲戚和熟人,往往他们也只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开开你的玩笑,并不是存心要伤害你。因此,当你在对付"揭短"时,切不可反唇相讥,万一挑起舌战,将会使双方之间良好的关系破裂。相反,你要泰然处之,如果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解嘲方式和回敬的语言,那就暂时把"揭短"搁置一边或寻找别的话题或点支烟、喝口茶、嘿嘿一笑等,借此转移别人的视线。
遭遇问难,来点弯弯绕
如果有人故意向你提出十分尖锐、难以作答的问题,你不妨用另一种方式将问题推给提问者,让他自己去解答,这就是所谓的绕道回答。
古代有一位私塾先生,喜欢在课堂上伏案打瞌睡。有一位聪明的学生,经常会拿草茎搔他的鼻孔,故意弄醒他。而每当先生醒来,总爱称自己是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
有一次,那个聪明的学生也在课堂上打瞌睡。先生看见了,以为是报复的好时机,便厉声喝斥:"你怎么也打瞌睡呀?"学生答:"先生冤枉人了,我是在学习呀。"
先生非常愤怒,喝道:"明明在打瞌睡,还敢诡辩!"
学生答道:"真的,我是到梦乡去见古圣先贤了,就像您梦见古圣先贤一样。"
先生有意刁难这学生,问:"那么,古圣先贤给了你一些什么教训?"
学生从容回答:"我一见到古圣先贤,就问他们:'我的先生几乎每天都来拜访你们,你们给了他什么教训呀?'古圣先贤就说:'你去问问你的先生,不就知道了吗?'先生,你一定知道吧?"
这位学生就是用绕道回答法,揭穿了先生的刁钻用心。
另外,用间接回答的方式也可以化解难题。间接回答,就是回答者针对提问者对某些敏感问题的诘问,用巧妙的语言进行模拟回答。
有一次,丘吉尔去美国访问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我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丘吉尔微微一笑,回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心上人,我会喝下那杯咖啡。"丘吉尔用揶揄的口吻,间接回击女议员,比直接回击更有力度。
总之,回答得恰到好处,不仅要具备充足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还要掌握诸如上述的许多技巧,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方能在各种场合中应付自如,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