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

_5 尹作平(现代)
禁忌用语:
“自杀是很痛苦的!”
“自杀的人会下地狱!”
爸爸妈妈这样说,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他们可能想以恐吓的方式,劝止孩子的自杀行为,让孩子打消自杀的念头。但试想想,这句的作用会有多大?假如孩子真的打算自杀,他一定是万念俱灰,又哪能理会自杀时是否很痛苦,或者死后会到哪里去。如果孩子真的会想,他还会想自己的心爱玩具、喜爱的食物、每天追看的电视节目吧!这时候父母才应该怀疑孩子说自杀的真实性,可能只是孩子以自杀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呢。
第二,父母以为孩子年纪那么轻,不是认真的,只是在开玩笑或者赌气随便说说,所以便不认真地回应他。但没有人可以保证,孩子是不是认真还是开玩笑。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孩子提出了这个念头多少次,父母都要认真看待孩子的情绪。如果最后因为自己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轻视他的寻死决心而失去了孩子,伤心也是徒然。
15.面对要求以金钱作为做事酬劳的孩子
推荐金句:
“金钱比帮我更重要吗?我可是会很伤心啊!”
“好啦!妈妈,你给我10元!我就帮你洗碗啦!”什么?帮妈妈做家务都要收钱?其实孩子未必真的贪钱,可能因为听到其他孩子帮忙做家务,而得到零用钱的事件,所以自己本着不吃亏的心态,也试一试。当然,父母不能助长孩子养成做事要讲酬劳的恶习,应认真地跟孩子说:“金钱比帮我更重要吗?我可是会很伤心啊!”让孩子明白父母希望他诚心诚意地帮助,也让他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不应太重视金钱的回报。
父母平日也应注意,不可用金钱利诱孩子帮忙工作,否则将来想改正也难了。父母最好多鼓励孩子做家务,让他觉得帮忙做事是应该的,是乖孩子的表现。父母也不忘多使用“请……”邀请孩子帮忙,或者在孩子帮忙后,记住说声:“谢谢你,让我松一口气……”作回代替金钱的奖赏。
禁忌用语:
“我养育你多年,你长大后要把钱还给我呀!”
这种抱怨式回应,与纠正孩子的观念无关,反而使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养育自己是有条件的———将来可得到金钱上的回报,不是出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情形有点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孩子不帮父母,父母便说再也不帮孩子”向孩子灌输“条件式”的爱护,孩子真的误以为父母每天在计算花了多少钱在自己身上,例如学费、食物、衣物等,将来通通都要归还!另外,孩子会对金钱的力量和价值看得更重,严重影响价值观。
“你这么贪钱?”
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这样的“无情”要求,当然心痛又愤怒吧。想不到孩子把金钱看得比父母还要重,一怒之下便这么反问孩子了。当然这样说是出于对子女变得贪心的惊讶,帮忙做事也要讲条件。但只指出孩子的过错,没有解释为何不可以这样做,又是一个对解决问题于事
无补的例子呢。
16.当孩子嫌弃收到较便宜的礼物
推荐金句:
“你看,原来这个可以……”
“哎呀!爸爸,原来阿姨送的只是一辆小车子啊!我都有几百辆啦!”孩子在收礼物前往往会满怀期望,因为他还未了解送礼的真正意义———不在乎它有多名贵,而是要重视别人的心意。父母不妨教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礼物:“你看,原来这个可以……”先找出礼物的特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引导他说出礼物的其他优点!例如:车子的速度是否比孩子珍藏的还要快等。最后教导孩子礼物虽然便宜,但也有很多独特的地方,要珍惜送礼者的心意。
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当父母收到礼物时表现出很满意、很高兴的样子,孩子自然受到感染,可能不会那么嫌弃礼物;但如果父母收礼时已露出失望的神色,孩子哪会接受?父母也要注意平时的一言一行啊!是不是孩子在平日看见父母批评别人送的礼物太便宜,不自觉地流露出嫌弃之情,所以才模仿起来呢?
禁忌用语:
“物轻情义重嘛!”
这类回应过于陈腔滥调了。爸爸妈妈这样说好像要替别人掩饰,随便说一个理由似的。而且孩子年纪小小,能够体会到什么是“情义”吗?甚至还引发另一堆问题:为什么“物轻情义重”,“物重情义不是更重”吗?那么,送较名贵的礼物给别人,更显得重视收礼的人吗?……原来自己这么说,并没解答孩子的重点啊!
“那送给别人好了!”
爸爸妈妈以为只要针对孩子总是不爱把东西送给别人的弱点来刺激他,便会成功。但没有想到如果孩子非常不喜欢那份礼物,说一句:“无所谓啦?你送吧!”那么父母就给孩子上了错误的一课———便宜、不好的东西都送人吧!以后,孩子可能会以为不要人家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喜欢的统统送给别人吧!此外,把礼物转送给别人,也不大恰当,爸爸妈妈不要给孩子灌输这错误的讯息啊。
17.当孩子面对亲朋离世
推荐金句:
“我跟你一样伤心。不过要知道,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
孩子年纪尚幼,当亲朋逝世,便不知如何面对。爸爸妈妈先不要过分忧伤,然后帮助孩子面对死亡问题。这次的处理方法都是跟孩子死去宠物相似,爸妈先温柔地对孩子说:“我跟你一样伤心。”先表示父母跟孩子一样怀念死者,会与孩子一起分担忧伤。然后简单解释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如果孩子想哭,就让他哭吧!想发泄便由他发泄出来。跟孩子一起设法抒发忧伤的情绪,可先问问孩子想做些什么,唱唱歌、散散步、做做运动都是很好的发泄方法呢!
父母要明白孩子即使死了宠物,也会很伤心,何况是跟他有说有笑的人。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治疗心灵创伤。牢记要时刻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过分激动,要即时处理。另外,多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鼓励他尽量表达自己的感受。
禁忌用语:
“他只是到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父母不想孩子难过,才安慰他说死者会过着很美好的生活,动机虽是好的,不过会产生副作用:孩子可能会对死后的世界充满憧憬,日后遇到什么难题便以为只要到那个世界,就可以解决一切,酿成悲剧。所以,父母不宜误导孩子,以为死后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
“他只是睡着了。”
这只是掩饰真相的藉口。最实际的方法还是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什么。否则,孩子会对死者存有幻想:他只是睡着,那么会醒过来的了。所以,不要让孩子抱希望为妙。
“过一阵子你就会忘记了。”
即使孩子失去的是一只宠物,他都会十分悲伤。何况现在离去的人是曾经跟他说话、玩耍的亲朋好友,孩子的反应一定会很激烈,心灵的创伤一定会很深刻。但孩子一定不可能忘记他。换了是成熟的爸妈也会一辈子记得他呢!父母期待的是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把悲伤完全释放出来,而不是叫孩子去忘记事实。
18.当孩子拒绝由父母代为储存“利市钱”……
推荐金句:
“你打算怎么使用呢?”
“妈妈,我可以自己储存‘利市钱’吗?”原来,不知不觉孩子已开始对“金钱”有所概念,知道它可以用来买东西,于是他便要求自己亲自处理了!父母此时应为孩子有这个概念而高兴,因为那是孩子开始长大的表现。不过,反应不必那么过敏,最好以平和的语气问问孩子:“你打算怎么使用呢?”看看孩子打算拿钱来做什么,也暗示他要想想如何使用“利市钱”,不能随便花掉。
孩子提出自己储钱,可能只是对自己的钱的去向感到好奇,也可能听到其他孩子说父母会把他们的“利市钱”据为已有,这时就涉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诚信问题了。如果父母平时替孩子把“利市钱”存在银行,不妨给他看看银行存折。如果还没有替孩子在银行储钱,最好带他一起去办理。孩子要买东西,父母可因情况让他分配如何使用金钱,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意见。
禁忌用语:
“你会遗失的!”
当爸爸妈妈这样说时,有没有想过这么直接地表示对孩子不信任,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事情尚未发生,父母已断定孩子会失败,后果我们在本书中已说了多次,当然是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啦。而这种说法亦不大合理的,对孩子有欠公平。
“等你再长大一些……”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说法很抽象啊:什么是长大一些?何时才长大?为什么长大一些才可以取回属于自己的金钱?孩子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下次仍然会再向父母讨回“利市钱”,孩子没有什么耐性,可能更会急不可待地想取回自己的东西,不用等到长大了,父母到时候也要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难道爸爸妈妈会骗你吗?”
孩子向爸爸妈妈取回“利市钱”,不一定怀疑父母把钱据为己有。而父母这句带责备成分的话,可能误会了孩子,他会感到很委屈呢。孩子只是要求取回自己的东西罢了,这是人之常情。
父母不必把事情看得太重。
第五章 面对待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1.当孩子趁客人来访时做平日不允许的事
推荐金句:
“你答应我不可以这样做,是吗?”
各位爸爸妈妈有没有遇到过顽皮的孩子趁客人到访便放肆起来,平日父母不许做的事情,此时轰轰烈烈地大干一番?平日他承诺不会一边做功课,一边看电视的,阿姨大驾光临,不但犯禁,还变本加厉,偷偷玩游戏机呢!
这时候,爸爸妈妈必须即时采取行动来制止他。可以在客人面前认真但不是严厉地对孩子说:“你答应我不可以这样做,是吗?”不要大吵大闹,那只会使客人和孩子都同感尴尬,又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贴金句是一剂灵药,能唤起孩子自己曾许下承诺的记忆,又可激励他要做个守信用的人。如果孩子不理会父母的话,继续哭闹,定要一边做功课,一边打游戏机的话,爸爸妈妈可立即把他带到房间里,跟他讲道理,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千万不可以因为怕尴尬,而容许孩子继续这样做。否则孩子会以为父母在客人面前不敢惩戒自己的恶行,日后看准机会,继续胡作非为。
禁忌用语:
“我待会儿才罚你!”
爸爸妈妈可能为避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会推后处罚的时间。但是即时的制止才是最有效用。因为一般来说,“待会儿”后父母的怒气已平息,但为了要履行“待会儿要罚你!”的承诺,便随随便便说两句话,责骂一下孩子,以完成指定任务,忽略了原来应该认真、严肃地跟孩子谈的事。对小孩子来说,他也可能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使责罚起不了什么效用。
“你给我滚进房间里。”
父母看不过孩子的劣行,惟有呼喝他回房,采取“眼不见为净”的态度。这样把孩子当作宠物般呼喝的态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惩罚方法只是逃避事实,孩子即使回到房里,也会继续吵闹,到头来解决不了问题。而且爸爸妈妈应让孩子多接触陌生人,从而学习他们的社交礼仪,了解款待客人应有的礼貌。下次当其他客人到访,孩子便懂得乖乖地招呼客人,不能随意犯错了。
2.面对爱打小报告的孩子
推荐金句:
“是吗?你有没有跟他说?如果他觉得不公平,妈妈再来处理。”
爸爸妈妈听到孩子打小报告,反应不要太紧张,因为孩子通常会小题大做。打小报告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孩子刚与另一个孩子(兄弟姊妹)吵架,感到极为不快,想发泄一下;想知道父母怎样处理,是否偏袒;认为爸爸妈妈对另一个孩子印象不好等。
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须体谅孩子的感受和心理状态,然后谨慎应对。可尝试用平和、合理的态度说出金句。注意自己的表现应恰到好处,不宜过分紧张,使孩子以为问题真的很严重,同时亦可避免孩子日后以这种手法作为吸引注意的招数。
耐心听过“报告内容”后,父母最重要的行动是安抚他,表示已明白他的不满,处理了他当时的情绪问题。接着,鼓励他与另一个孩子好好沟通,自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教导他与其在别人背后打小报告,不如跟当事人说清楚。
禁忌用语:
“叫他来当面说清楚!”
孩子向父母打小报告!而爸爸妈妈决定唤另一个孩子来对质时,双方必定各持己见,结果使争吵更加激烈,更难判断是非、平息风波!而且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在他人背后说三道四的习惯,以后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第一时间便想起打小报告来,而不是与当事人沟通来解决问题,岂不是很糟糕?情况如果发展至其他孩子也相继模仿起来,父母整天听到一大堆一大堆的小报告,以“大祸临头”来形容爸爸妈妈的苦况,也不算夸张吧?
“我知道了。”
孩子千奇百怪的“报告内容”,会让父母哭笑不得,有时不知怎样处理,便简简单单的说句话来回应。这类回复当然不够清晰,还让孩子误以为报告已收到成效,猜想爸爸妈妈已对另一个孩子产生坏印象,心中沾沾自喜,并且以为父母默许这种爽快的告状形式。或者使孩子以为爸爸妈妈只是敷衍,不顾及自己的情绪,不满之情便更加高涨了。
3.当孩子投诉父母偏心
推荐金句:
“不是的。我们只是一时忽视了你,以后不会了。”
各位爸爸妈妈,考考你:当两个小宝宝嚷着要你抱抱,而你只能够抱其中一个,你会选哪个?这可是十级难度的题目啊!抱哪个宝宝都会被投诉,“偏心”的罪名可大可小呢!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投诉父母偏心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是父母把心思时间多花在照顾年幼的孩子,尤其是初生的宝宝,让另一个孩子觉得“地位不保”;二是爸爸妈妈曾经在处理某些事情时显得不公平,使孩子不期然有这种想法。
所以,父母可尝试对他说出金句。孩子听到这句带有“保证”意味的话后,清楚地知道爸爸妈妈还是宠爱自己,只是他们一时疏忽而已。这样,孩子自然放心多了,同时亦意识到另一个孩子并没有对他构成威胁,也不会再存嫉妒、憎恨的心态了。
爸爸妈妈还可鼓励孩子,以后再有这种感觉时,记得要提醒他们,千万不要把心事埋在心中啊!
禁忌用语:
“乱说!”
孩子开口向爸爸妈妈投诉,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然是希望他们注意。父母这样的责骂虽然是为了即时喝止投诉,但“偏心事件”已经发生,问题依然存在,没有得到解决,只会使孩子的心里更不舒服。而且,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关心自己,所以利用投诉来争取公平的对待,换来父母的指责,看来也很无辜啊!这类喝止投诉的方式即使收效,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视,更加难过。
“不可以这么自私,要别人只对你一个好。”
可怜的孩子当然是看到某些事例后,觉得爸爸妈妈偏心,心里很难受,才会向父母投诉。如果父母反而把问题转移到孩子身上,质疑他的品格,他感到自己被否定,下次便不会乐意说出心事了。再往坏处想,孩子可能会以为自己真的很自私,或者觉得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了。最终,不能从父母身上找出解决方法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产生恐惧、憎恨,听起来也很无奈呢。
4.当孩子间表现相差很远
推荐金句:
“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能力!”
“我的孩子很出色!姐姐经常考试取满分,妹妹弹琴一流。”爸爸妈妈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天之骄子。但现实常常会出现孩子间表现相差很远!表现较出色的可能因而骄傲,相反表现差的就会自卑。
兄弟姊妹每天见面,关系亲密,难免暗自互相比较,表现差的孩子内心的芥怀日渐增长,更害怕爸爸妈妈不再爱他。但各位父母,试试这句表达欣赏的话吧,“我很欣赏你在……方面的能力!”。让表现差的孩子立即明白自己也有值得父母欣赏的地方。知道原来爸爸妈妈爱他并不是因为他的表现,这样便不会增加他的压力了。
不要小看一句欣赏的话,它就好像一支强心针,打在孩子身上一下,除了可以治疗自卑的心灵,还可以使他体会到父母是关心自己、注意自己的。更可以使他明白成功包括很多方面,并非偏重于某一种才能。
禁忌用语:
“哥哥才像我!”
父母想试用激将法赌一场,从而激发孩子以哥哥为榜样,发奋起来,取得较好的表现。这个动机本来是正面的,可是通常不会达到预期的成效!因为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在讽刺自己没有他们的才能,表现真差劲。到头来反而加重孩子的忧虑和压力,养成孩子竞争的观念,什么事情都要做得比哥哥好,把身边的人视为敌人一样。另一方面,表现较好的孩子听到父母的话,以为自己真的非常了不起,可能会更自大自满了。
“你学学哥哥吧!”
“怎样学呢?没人教我怎样学啊!”小孩子根本不懂得怎样学,而且还加深了他的忧虑:爸爸妈妈叫自己学哥哥,但我真的学不到啊!那时候,他的挫折感便更大了。而且,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要勉强盲目模仿别人,最后失去了自我,心里更难受。一旦走火入魔,处处模仿别人的举动,忽略了背后的意义,要改正过来时,亦加倍困难。
5.面对孩子遭受排斥
推荐金句:
“没有人跟你玩,当然会不高兴。慢慢告诉我究竟是怎么回事的?”
当父母听到孩子诉苦说:“我觉得很不高兴啊!他们都不跟我玩。”就要在事情恶化之前展开调查了。可能只是因为有一、两个朋友不跟孩子玩,他便以为自己受到排斥;或者孩子也有可能因为个性上的缺点,而使其他小朋友不喜欢跟他玩。所以爸爸妈妈须弄清楚情况,再与老师倾谈,以了解问题所在。老师平时观察每位孩子的一举一动,应了解其中原因。
言语方面,父母可先对孩子表达同情及关心,说一句:“没有人跟你玩,当然会不高兴。慢慢告诉我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边温柔地打开话匣子,一边让孩子明白爸妈理解自己的苦处。然后再引导孩子慢慢地把心中的不安、疑问说出来,从而释放哀伤的情绪。期间爸爸妈妈可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始末,比如:“谁不喜欢跟你玩呀?”、“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不跟你玩?”
禁忌用语:
“是哪几个朋友?我叫老师责罚他们!”
爸爸妈妈接收到孩子被人欺负的讯息,心痛孩子被欺负,立即装置保护网,一时冲动之下便会这么说。不过,父母要知道心事重重的孩子希望得到的是他们的关心,以及教他怎样解决问题,而不是连累朋友被老师责骂,把事情弄得更糟!孩子看见父母的回应,可能会希望阻止他们的插手,但自己又没能力解决,心情会更加恶劣。那不是更苦了孩子吗?
如果父母真的到学校向老师投诉,后果可真严重呢!孩子的朋友或者因此怀恨在心,跟他绝交。而其他小朋友听到此事,也可能会认为这个孩子爱投诉,从此也不想跟他玩了。而且爸爸妈妈这样说,好像已经认定自己的孩子没有过错。他们还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便妄下判断,不给孩子说出事情发生经过的机会,当然也没有作出适当的检讨。最终孩子学不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同样会感到吃力无助。
6.面对孩子投诉外佣
推荐金句:
“是这样吗?”
孩子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投诉外佣怎样不好,犯了什么错事时,请爸爸妈妈先不要大惊小怪!如果投诉内容是一般的琐事,并非指外佣伤害自己,父母便应从容处理。因为这不排除是孩子自己一时顽皮,遭外佣责骂后深深不忿,向爸爸妈妈告状作为报复,把小事化大而已。
父母最合适的处理方法是先不要加入太多个人意见,说一句“是这样吗?”来打开话匣子,逐步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始末,可以问孩子:“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她怎样做?”然后再根据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和严重程度,再作处理。
有些孩子年纪尚轻,不懂尊重佣人。爸妈冷静的态度,便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会因为被投诉的是外佣———不是家中一分子而有所不同。父母更可以进一步问孩子:“她这样做?你有没有向她反映自己的感受?”以及“她怎样回应你?”鼓励孩子多与外佣沟通。
禁忌用语:
“我会骂她,她只是一个佣人!”
爸爸妈妈在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只因为听到心肝宝贝的一面之词,便对孩子作出这种承诺,实在有欠公道,也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的表现!这种做法,等于向孩子灌输阶级观念:“她是佣人,不用尊重她。”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会追究事件的发生经过,只要自己说一句,佣人便会被责备,不用说,孩子渐渐便会养成骄横放肆的态度。
如果外佣真的犯了错,而雇主不加规劝!反而在孩子面前轻视她,她可能会继续犯错!影响孩子与外佣的关系。如果外佣根本没有犯错,而被雇主和“小皇帝”诬陷,以后孩子犯错,她也不敢再干预,孩子只会继续错下去。长此下去!外佣的工作情绪不但受到影响,她与孩子的关系亦变得恶劣,甚至可能趁雇主不在时向孩子报复,后果不堪设想呢!所以父母应及早好好处理问题了。
7.面对孩子拒绝到亲戚家
推荐金句:
“他的家有大恐龙吗?”
不想到外婆家去?真麻烦,又在闹情绪了!父母听到孩子搬出一大堆理由不想出门之际,可先跟孩子开个玩笑,说:“他的家有大恐龙吗?”利用轻松有趣的开场白,来引导孩子说出拒绝探亲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从前到那位亲戚家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会不会是因为孩子另有心事,感到不高兴,藉此引起父母的注意?
所以说,父母先了解孩子的问题才是正确的。否则,强拉硬扯地把他绑到别人家里,一脸哀愁,破坏了大家的气氛,有何益处?
爸爸妈妈要明白孩子不是布偶,不应任由自己摆布。父母不用生气,反而应趁机与孩子沟通,聆听孩子的想法,不应想:“这个孩子越来越怪了……”而是应该为孩子勇敢提出自己的意见而高兴。
父母也应向孩子解释亲友间互相探访的意义,例如:“外婆外公是妈妈的父母,所以要抽时间探望两位老人家,看看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你明白吗?”
禁忌用语:
“就当我求求你,阿姨正在等呢!”
在各类亲子语句中,哀求式的话语看来是最没成效的,因为爸爸妈妈为了达到目的,央求孩子的合作,并不是出自关心孩子为何不想探亲,他就更不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了。另外,父母企图用第三者来催促孩子。但试想想,孩子不会替你着急,成功机会十分渺茫!事实上,父母平日担当管教的角色,应保持一定的威严,孩子若觉得父母的苦苦哀求十分有趣,自己显得很威风,以后可能常加利用。
“你不去,外公一定会骂你!”
当爸爸妈妈这么说,大多抱着一种“恐吓”孩子的心理吧!不过,这样会破坏第三者的形象,让孩子对外公产生恐惧的心态,更加不想出门了。有趣的是孩子也不明白为什么不探访外公便要挨骂:“自己没有犯错,为什么会被人责怪呢?”这种忽视孩子主意的做法,会让他觉得跟父母说什么都不行,最终都不会乖乖地跟他们合作。
8.当孩子与外佣分离
推荐金句:
“你一定很舍不得她了,不过我们还有很多方法跟她联络……”
试想想,一个与自己生活了颇长时间的人离开了,都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何况是自出生以来便开始照顾起居饮食的外佣呢!对孩子弱小的心灵来说,外佣的离去真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啊!所以,爸爸妈妈不要小看这种创伤,一定要处理得宜。应先表示理解、重视孩子的感受,例如安慰他说:“你一定很舍不得她了,不过我们还有很多方法跟她联络……”接着提出减轻哀伤的方法让孩子放心之外,也轻松一点。
父母还可以告诉孩子“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道理。说一些实例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爸爸妈妈也有一个好朋友在远方居住,读中学时她移民了,当时我们都很舍不得她。不过多年来我们都互相写信倾吐心事,现在大家的感情都很好呢!”
此外,在新外佣或没有外佣的转接初期,父母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多与孩子沟通,看看孩子在适应上有没有问题呢。
禁忌用语:
“新来的会更好!”
爸爸妈妈说这句说话时,大多以为这样便能够使孩子的心情转好。因为他可以把感情投放在新的外佣身上,可惜其实却不然。父母不了解,对孩子来说外佣不是物品,双方的感情建立已久,不可以用新外佣替代。父母也忽视了孩子的悲哀,对孩子情绪产生的波动于事无补。再者,爸爸妈妈不能完全保证新来的外佣,一定会跟孩子相处得很好。所谓“好”其实是很抽象的,怎么好呢?万一新不如旧,孩子会加倍想念旧人。
“她做错了事,不值得挂念。”
如果父母因为外佣犯了严重的错误而辞退她,可以把原因告诉孩子,尝试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过,即使外佣犯错,爸爸妈妈也不应否定孩子对她的挂念,毕竟她与孩子已建立了关系,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亦不可以把外佣以往的功劳全部抹煞。这样说还会让孩子把过错看得太重,害怕自己犯错时,父母也会这样讨厌他呢!
9.面对互相推卸责任的孩子
推荐金句:
“你们认为现在应该怎样做?”
妈妈喜欢的花瓶被打破了!两个小孩子知道闯了祸,互相指责对方———“是你打碎的!是你打碎的!”
这对父母来说,是不是个很头痛、很难处理的局面呢?不如换个角度来看,这可是让孩子们学习适当补救问题的好机会。爸爸妈妈应这样提出问题,暂且别加入意见,让孩子们自己处理。让他们商量要如何解决问题,应该怎么做。这还是个训练孩子独立处事的机会。
然后,要让孩子两个人一起进行补救,做错事的人连累别人受罚,多多少少都感内疚,会自我反省,亦明白无论如何,自己都要受罚;被连累的人可能感到委屈,事后再向父母求助,那时父母应静心倾听,再给孩子解释自己的做法。但不需要在孩子面前数落其他孩子的不是。
总而言之,爸爸妈妈在处理这类事情时,要记住保持公平的态度,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偏私,会引起孩子间更大的冲突。
禁忌用语:
“究竟是谁做的!”
眼看心爱的花瓶给打破了,谁也会生气吧!很自然地直接地冲口说出这句话,来发泄不满情绪,也无可厚非。不过,爸爸妈妈其实是关心谁打破了花瓶?谁做错了事要受惩罚?是要了解整个事情经过?还是要孩子认错负责呢?
其实要孩子勇于认错、承担责任是好事,但父母也要记住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否则“原凶”即使想自首,也没有勇气,更会想到推卸责任。最后他可能只会学习到做错事要受惩罚。对于要自己想办法补救,他却不会学习得到。
研究谁是谁非,亦只会使争吵更剧烈,更不知道相信哪个版本,使自己更头痛。所以,爸爸妈妈请明白,事情已经发生,改变不了,所以不需过分执着寻找罪魁祸首,这样做只会更吓坏孩子们,或使他们互相推卸,破坏彼此的关系,这可能会引起更大的错误呢!而最重要是这话并没有提出正确的补救方法,实在没有意义呀。
10.当孩子不跟亲戚朋友打招呼
推荐金句:
“让我们一起打招呼……”
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忽然遇到亲友,孩子就呆住了,或者躲到自己的身后,以为“别人看不到我。”父母的脸当然通红了,怪责孩子没礼貌,不识大体。
但各位爸爸妈妈,有没有研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不打招呼呢?原因也许有几个:孩子不是不想打招呼,而是父母比孩子更敏感,立即责骂孩子不打招呼;孩子过于害羞;孩子对那位亲戚朋友印象不佳。
无论原因是怎样,如果父母引领小孩子,他还是会跟亲友打招呼的。所以,父母不妨采取主导,对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打招呼……”。爸爸妈妈平日也应该帮助孩子养成有礼貌的习惯,让他明白在待人接物时礼貌的重要性,而打招呼只是其中一种。
父母亦应尽量避免在亲友面前责骂孩子,让孩子感到尴尬。回家后,爸爸妈妈主动与孩子倾谈不打招呼的原因,聆听孩子的问题,帮助他克服困难。
禁忌用语:
“为何那么没有礼貌?”
孩子不懂得打招呼,让父母尴尬万分,脸上不好看,一时情急之下便责怪孩子没礼貌了。可是,爸爸妈妈在别人面前责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呢!成人讲体面,小孩也讲体面。下次孩子不但不会主动打招呼,可能还会因为害怕责备或者赌气故意不做,这样反而产生反效果!孩子更可能因父母责怪自己而觉得委屈,神情表现哀伤,父母和亲友看见时更觉尴尬。
“他今天不太舒服。”
有些父母看见孩子不打招呼,为免尴尬,惟有替他说谎打圆场,说些“他精神不好”或者“他喉咙不舒服,说不出话来”之类的话,为孩子掩饰罪状。那么,下次孩子还会是不打招呼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必定为自己打圆场的!这种做法还有一个不良的后遗症:父母一向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孩子看见他们都会说谎,觉得不是什么大问题,于是日后也会利用谎话来掩饰过错。你想孩子变成这样吗?
11.当孩子趁客人来访时嚷着要跟父母玩
推荐金句:
“我还有事要和阿姨商量,你先进房间看看故事书。如果还吵闹,我便要你离开客厅了。你自己想一想。”
“爸爸妈妈,我要听你们讲故事……现在就去啊!”当爸爸妈妈忙于招呼客人,而孩子不识趣地骚扰大家,父母便不应纵容孩子,要即时对他说:“我还有事要和阿姨商量,你先进房间看看故事书。如果还吵闹,我便要你离开客厅了。你自己想一想。”明确的指示,清楚地向孩子表明自己正与客人倾谈要事,暂时没有空,并向孩子提出解决方法:自己先看书解闷,待客人离去后便陪他讲故事。最后,暗示孩子如果不听话,继续吵吵闹闹,便要接受惩罚,由他自己决定怎样做。
如果孩子继续撒娇,可以即时带他离开,再认真地告诉他:“你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令人讨厌。”说明现在客人来探望我们!要好好接待他们,这是应有的礼貌!并且即时惩罚孩子,表示爸爸妈妈在这之前已作出了警告,真的说得出,做得到。
禁忌用语:
“等一会儿。”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纠缠感到吃不消,一时间难以应付而想暂时安抚孩子,才会这样说吧!其实他们都不知道要孩子等多久,好像开了一张不知何时兑现的支票一样。而孩子最没有耐性,又没有什么时间观念,想做的事很想立即做到,很快便又来缠着父母。所以这种拖延的战术未必有效啊!加上父母没有让孩子清楚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当时答应让他等一会儿,等于纵容孩子。下次孩子也会肆无忌惮地在客人面前重施故技,始终不懂得待客之道。
“阿姨会骂你啊!”
这时把客人搬出来作为挡箭牌,一方面会使客人觉得很尴尬,另一方面孩子会对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下次不会欢迎阿姨的光临了。而且孩子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做错事要由阿姨来责骂,不是由父母来主持。有时候,孩子甚至会觉得爸妈联同客人来对付自己,继而感到很孤单,或者误以为阿姨把爸妈抢走了。
12.当孩子到别人家时嚷着要走
推荐金句:
“我还未想回家,你可以……”
有时候,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别人家拜访时,尤其是当没有其他孩子跟他一起玩,没有耐性的孩子就会嚷着回家去,真尴尬呢!父母在这个情况下,不妨跟孩子这样说:“我还未想回家,你可以……”。
这是清楚告诉孩子,我们暂时不会离去,让孩子认清事实。接着可建议孩子做些什么事情,例如委派任务给孩子,以分散注意力,就叫孩子画出客厅中相同颜色的东西吧。
孩子感到不耐烦,也有因为成人们只谈论一些跟自己无关的话题。父母不妨在谈话中加入与孩子有关的内容,让孩子也可以跟客人谈谈话。例如:“来,告诉阿姨你最近上绘画班时画过些什么。”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父母与孩子拜访别人前,先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教导他应有的礼仪。如果父母知道大约何时回家,更可先告诉孩子,让他有个心理准备。那么还没有到回家的时候,他便不会嚷着要走了。
禁忌用语:
“再吵把你留在阿姨家!”
爸爸妈妈通常是以此来威吓孩子:不要再纠缠下去了!可是这样反而使孩子越来越害怕,阿姨的家忽然变成惩罚之地,孩子下次还会乖乖跟来吗?而且,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探访别人变成苦差。以后父母提起去哪儿拜访,孩子也害怕了。
“为什么要走?”
这种回应看似合理,但千万不要在客人面前说,因为如果孩子如实地说出个人感受,可能会是一些使别人尴尬的答案。例如:“我不喜欢这位阿姨啊!”或者“这间房子很小,我坐得很不舒服呀!”此时此景,不“走为上着”才怪呢!
“阿姨家好玩啊!”
父母可能为了拖延时间,随便找个理由说说吧!这是个极为抽象的回复,根本不能满足孩子。而且孩子也有可能是因为觉得闷,不知有什么可以做,才提出离开的要求。如果孩子听后回应一句话:“没什么好玩啊”,那时候大家都尴尬万分了。
13.当父母称赞客人的孩子而吃醋
推荐金句:
“我家的孩子在……方面就很棒。”
有没有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引人注意、争风吃醋等行为?这是因为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正开始发展,他们对父母的爱有很大的渴求,也很看重父母或长辈对他们的注意及关心。所以,当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称赞其他孩子,他心里便会觉得很不舒服,阵阵醋意涌出来,不禁埋怨说:“我在哪方面的表现比别人差?”、“那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好,我的中文成绩比他更好呢!”当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吃醋时,应说一句:“我家的孩子……方面就很棒。”
这句金句能为孩子收复失地,还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公平对待孩子的,不会厚此薄彼。他们在称赞其他孩子之余,也对自己表示欣赏。孩子内心的不快解除了,高高兴兴再跟客人的孩子玩耍,从而协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父母也可明确地给予孩子爱的讯息,爸爸妈妈称赞其他孩子不代表不关心自己呀。
禁忌用语:
“你别那么小器!”
孩子的“小器”是有理由的,因为孩子以为爸爸妈妈偏爱其他孩子,不自觉流露了内心的感受,是儿童期正常的反应。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父母称赞别人后,还说自己的不是,心里更加不是味儿。加上这句话含有偏向斥责孩子的意味,孩子除了会感到不受重视之外,还觉得父母偏爱其他小孩。孩子也会怀疑爸爸妈妈是否默认自己的孩子真的比别人差劲,因而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了。
“你有别人一半就好了!”
嗅!这种说法带有贬低自己孩子、抬高别人的含义,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长处。孩子或许会这样想:“爸爸妈妈只看见其他孩子的音乐天份高,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棋艺也不弱呢!”这样当然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比较”无形中鼓吹了孩子间的互相竞争,孩子会处处想着下次的表现要比他好。当两个孩子相处时,竞如同仇人,大大影响两人的感情。
14.当孩子面对朋友疏远自己
推荐金句:
“试试主动加入,那便可多结识一个新朋友!”
孩子开始建立人际关系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好朋友结识到其他新朋友,渐渐疏远自己,使他变得郁郁寡欢。孩子碰到这种情况,会感到很孤单、无助,不知怎么办,可能也会对自我形象有所怀疑,认为别人比自己好,朋友才不理会自己,甚至可能会憎恨好朋友。各位爸爸妈妈,又是要出手的时候了!要帮助孩子处理这类人际关系问题,莫过于说一句:“试试主动加入,那便可多结识一个新朋友!”
这种方法能让孩子明白在交友的过程中,自己可以采取主动。同时,爸爸妈妈也可跟孩子商量结识新朋友的方法,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作战的,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例如:尝试找出新朋友跟自己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然后邀请他一起做。
父母与孩子谈话期间,不要忘记要表示明白孩子的心情,那么,孩子才会信任他们,乐于与他们沟通。
禁忌用语:
“这种朋友不要也罢!”
爸爸妈妈这么说,可能是想试图安慰孩子。可惜他们却没有体会到孩子与朋友之间的感情。孩子可能与朋友自小认识,情同兄弟姊妹。他或许很希望挽救这段难能可贵的友谊,正在苦恼之际,而父母却叫自己放弃!这既不能替孩子解决问题,反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困扰啊。
另一方面,这种说法完全判定了孩子的朋友是错的,灌输孩子错误的价值观念。结识新朋友是建立人际网络必经阶段,随着年纪渐长,结识的朋友会越多,所以孩子的朋友的做法是自然的、不可以说是过错或是出卖、背叛。朋友对新朋友产生新鲜感,想多花时间认识他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孩子真的跟从爸爸妈妈的意见去处理此事,他就损失了一位好朋友,而且日后当遇到相同的情况,也会以消极的方法去处理,社交圈子会变得越来越小!有些孩子甚至会因为父母的话而助长了对朋友的憎恨,后果更严重。
15.面对不肯借出东西的孩子
推荐金句:
“你也曾经想向别人借东西吧?”
孩子年纪尚幼,加上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当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他会抓紧它,摇摇头。各位爸爸妈妈,此刻是否在想:“这孩子年纪小小为何这么自私呢?”真伤脑筋啊!其实孩子不肯借东西给别人,不代表他自私,可能是因为他害怕别人借了东西后,不小心遗失了它,所以会感到不安和激动,这是保护自己的表现。
父母这时不妨因势利导,对孩子说:“你也曾经想向别人借东西吧?”来引导孩子进入想借东西的人的角色,了解他们渴望得到它以及得到之后的快乐,心里会非常感激自己的心态。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举出一个孩子曾成功向别人借东西的例子,以增加信心。
父母也可先保证物件借出的时间,告诉孩子只是借给别人一会儿,稍后一定还给他,让他慢慢建立信心。当孩子真的尝试与人分享物件时,爸爸妈妈应立即正面称赞他的好行为,鼓励孩子养成慷慨助人的品德。
禁忌用语:
“不可以这么自私!”
通常爸爸妈妈会一边说出“做人不可以自私”的道理,一边就抢走孩子的物品,交到想借东西的孩子手上,这样只会弄巧成拙呢。千万不要强迫孩子与人分享,除非孩子是自愿的,否则会使孩子害怕与人接触,甚至变得更以自我为中心了!加上,孩子年纪尚轻,分享的概念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导和实际经验,才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这时,他仍然不明白自私是什么,说到底这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孩子会想:“难道想保护自己的东西也算是自私吗?”
“大家交换一下吧!”
这个想法似乎比上一句好一点,同时又是教导孩子分享东西的方法之一。不过,万一孩子对于对方手上的哪个东西不感兴趣,根本不想交换,这个方法未必有效。其次,如果爸爸妈妈长期使用此方法,也容易养成孩子日后以交换为借出的条件,不是全心全意地付出,对性格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6.面对孩子问父母最爱他们哪一个
推荐金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很高兴有你当我的孩子,我认为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呀。”
什么?爸爸妈妈比较爱哪一个?多难缠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情况中,孩子其实是希望肯定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也想试探父母是否公平。他最需要的是想知道爸爸妈妈会不会因为其他孩子而少爱了他。所以!父母不能草率回答,答得不好可能会影响深远!
父母应该先冷静下来,不需作正面回答,只需巧妙地、温柔地对孩子说出金句。爸爸妈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独特性。既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以他为荣,就没有什么值得比较,孩子也不会再追问爸爸妈妈比较爱哪一个。
给了孩子一个满意答案,安抚了他的心后,父母还不妨说说孩子和其他孩子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一直没有忽视他,更了解他的独特性。父母并应继续鼓励他发挥优点,改善缺点。
禁忌用语:
“个个都一样爱。”
爸爸妈妈大多以为“个个都爱”就可以使孩子不作比较。其实父母用这种陈词滥调来回应孩子,表面看似公平,实则抽象难懂。为什么是个个都爱?怎样爱?孩子听了,反而会觉得父母没有诚意回答自己。即使这次敷衍得逞,孩子日后再有机会,仍然会追问: “究竟你比较爱哪一个?”纠缠不休,也不是办法呢。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亦没有实质信心,他更可能误会父母认同“人可以比较”的想法啊。
“谁乖就爱谁!”
爸爸妈妈不要以为这种答案能把孩子驯服得贴贴服服,因为这给予孩子一个错误的观念:爱是有条件的!只要孩子表现好一些、乖一些,父母便会多爱一些,不知不觉便加剧了孩子之间的竞争。多愁善感的孩子还会觉得父母的爱很不可靠、不稳定,因而每天担心他们少爱自己一些,凡事小心翼翼,怕一犯错便惹父母讨厌自己,压力就此形成起来。
17.面对孩子爱做领袖
推荐金句:
“大家抽签轮流做,最后—起讨论每个人的表现。”
“好了!由我来做皇帝,你们在这里排队,轮流跟我猜拳。赢的做大臣,输的做平民吧!”如果孩子与其他孩子玩游戏时,特别爱发号施令,爸爸妈妈可要注意:这可能与孩子的个性有关;也可能由于他平时看见父母都是如此,耳濡目染下养成这种性格。若不在孩子年幼时加以制止,可能会助长他的霸道气焰,所以不容忽视,亦不要以孩子能成为小领袖而自豪。
父母在这时候最好提出一个公道的方法:抽签轮流做领袖。先得到每个孩子的同意,大家坚守游戏规则,就玩得畅快了。父母也要在旁观察每位孩子的表现,游戏结束后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孩子从讨论每个人的表现中,发掘不同的长处和短处,让大家从中学习。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带出:“这位小朋友懂得教大家从这里走过去,是不是好方法?你们觉得怎样?”
禁忌用语:
“做领袖很麻烦啊!让别人做吧!”
父母企图以“领袖的责任繁重”来吓怕孩子,但如果孩子从前就爱上当领袖的角色,当然觉得没问题啦。这种方法实在行不通啊!此外,爸爸妈妈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观念———辛苦的工作留给别人吧!以后,孩子真的害怕承担责任,将来如何在社会立足?再说,这方法根本不能纠正孩子霸道的恶习,他可能会想:“好了!这次听爸爸妈妈的话不做领袖,那么下次再做吧!”
“你再做领袖,朋友都不爱跟你玩了!”
这种略带威吓成分的话,虽然说出了孩子争做领袖的可能后果,但没有详细交代原因,不够说服力。自信心较强的孩子可能因此觉得自己做领袖,朋友便不喜欢,不是自己的问题,是朋友不对,可能他们妒忌自己的才能吧!相反,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是因为自己当领袖做得不好,朋友就不爱跟自己玩啦!
18.面对孩子与朋友争吵
推荐金句:
“跟朋友争吵一定很难受,让我们看看有什么方法使你舒服一点?”
“什么?又跟朋友争吵?三天两日就来一次,真没办法!”爸爸妈妈啊,不要这么激动,也不要觉得烦厌。试想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跟朋友争吵吗?在这个气愤难平的时刻,父母最好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对孩子说一句:“跟朋友争吵一定很难受,让我们看看有什么方法使你舒服一点?”来表示了解和接纳他的感受,暂时缓解孩子的郁结。不过,父母不应加入任何意见,免得火上加油。
孩子不懂得怎样处理情绪问题时,爸爸妈妈可建议他用图画或文字方式来表达他的情绪,同时可让父母了解他的实际感受。如果孩子发怒的时间较长,父母尽量别让孩子把怒气憋在心中。即使孩子言词过分激动,也应任由他完全抒发出来,或者跟他商量发泄的方法,例如:让他打打枕头或者跟他做运动,看他心情是否好些。
禁忌用语:
“你们这些孩子,过一会儿便没事了!”
爸爸妈妈久经风浪,把孩子这等芝麻绿豆的争吵小事看得很无聊,但在小孩子稚嫩的心灵中,真的是天大的事呢!所以这类回应是把孩子的问题看得太儿戏了。孩子听到父母的回复便会觉得他们根本没有诚意跟自己好好交谈,以为自己小题大做,怎样谈也没有什么作用的,亲子沟通因此造成障碍。
孩子原本已经是怒气冲冲的了,而父母不重视的态度会使他的愤怒和哀伤得不到发泄的途径,对身心都有不良的影响。孩子受气回来告诉父母,是希望成人们帮自己解决问题,解开自己的郁结,岂料给爸爸妈妈这一句讽刺的话而顿感更加无助、彷徨。“过一会儿便没事了!”那是否指过一会儿对方会来跟自己和解,还是事情会自动平息?“一会儿”是多久?一天,还是一个星期?可见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却只给孩子留下了满腹疑团啰。
19.当年长的孩子拒绝跟年幼的玩
推荐金句:
“他很喜欢你啊!我知道你也很疼他的,玩—会儿,如何?”
这天,弟弟在旁边看见哥哥玩得很高兴的样子。于是对哥哥说:“哥哥,跟我玩!”。可是哥哥却说:“不!”弟弟被拒绝,立即感到被排斥和忽视,心里十分难受。
这时候,爸爸妈妈要不要立即责骂哥哥呢?其实相反应该要体谅他啊。因为哥哥跟弟弟的年龄可能相差太远,他难免会嫌弃弟弟幼稚。这是年龄差距造成的问题,很难定对错。所以,父母不应以家长的身份威逼哥哥,被逼的他玩得不高兴,弟弟也不会好受。应设法让他们多沟通,鼓励哥哥说:“他很喜欢你啊!我知道你也很疼他的,玩一会儿,如何?”使哥哥感受到父母尊重他,跟他商量。同时又强烈感受到弟弟很需要他,从而便激发他身为大哥哥的爱心和使命感,使他乐于跟弟弟玩一会儿了。
不过,父母也要表现得公平一些,趁机向弟弟解释不可以常常缠着哥哥玩啊。
禁忌用语:
“不要烦了,我叫你陪他玩一会儿。”
这种命令式的吩咐只会使孩子相当反感。即使年长的孩子屈服,也只会忿忿不平地与年幼的玩,从此加深兄弟姊妹间的隔膜。而且整个游戏过程也会弄得很不愉快,很易发生争执,继而引起其他问题。对年长的孩子来说,会觉得父母只顾及弟弟,把责任推到自己的身上;对年幼的来说,以为只要自己纠缠爸爸妈妈,就可以得逞,日后更以此威胁年长的孩子了。
“你为什么对弟弟那么差?”
爸爸妈妈预先认定年长的孩子对年幼的不好,似乎过于武断了。年长的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才不肯跟年幼的玩,例如他正在忙。父母二话不说就判定他是错的,如果他赌气起来,以后再也不跟年幼的玩,甚或认为是年幼的害他被父母责怪,趁爸爸妈妈不在时对年幼的进行报复,事情就更麻烦了。也有部分年长的孩子可能会自责,以为自己对弟弟真的那么坏,影响心理健康。
20.面对孩子因输了游戏而发脾气
推荐金句:
“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受欢迎的。”
一群孩子本来玩得高高兴兴的,谁知一句:“我不玩了,每次输的都是我!”破坏了良好的气氛。原来孩子经常玩输,觉得面目不好看,便大发脾气了。各位爸爸妈妈,当你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作出即时的反应,认真地对孩子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受欢迎的。”以清楚表明爸爸妈妈对孩子行为的强烈不满,告诉他这种行为完全是错误的,而且带来严重的后果:其他小朋友都不会喜欢他,那便不会再跟他玩,他就只有孤零零的独个儿玩了。
如果孩子还是控制不了脾气,更乱抛东西来发泄一番,则先要制止他的行动。然后把孩子带到旁边,再好好倾谈,以免其他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批评他时,会刺激他的情绪,心情难以平复下来。
接着,父母才解释游戏有输有赢的道理。当他冷静下来后,如果孩子愿意,鼓励他向朋友道歉,重新建立与朋友的关系。
禁忌用语:
“那么不要再玩了!”
爸爸妈妈大概以为利用家长的身分结束游戏,便已算是惩罚,可以解决问题了。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正视和纠正孩子的恶习,日后可能一错再错,不知悔改。而其他孩子因被人连累而不能继续玩,自然会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跟他玩,以后孩子就损失了一群好朋友,真是因小失大了。要注意,父母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破坏啊!
再者,父母只叫孩子不要再玩,没有直接表达自己不能够接受孩子这种破坏性行为。孩子可能会以为父母只是对自己发脾气而感到不耐烦,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日后要注意改善。而且游戏一旦中止,父母没有给与孩子改过的机会,不能于下一个回合表现改错之心,也不能留给其他孩子良好印象。他们会预计下次孩子玩输了会大发脾气,不乐意跟别的孩子玩,所以父母在处理这类事故时要加倍小心。
21.面对孩子受朋辈影响而要求穿耳孔
推荐金句:
“要想清楚是自己喜欢,还是怕失去朋友?”
你的孩子有向你要求穿耳孔吗?听到了会不会很震惊?其实人人都爱美,父母也不会例外吧?而且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十分看重得到朋友的接纳和认同,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已经步入开始注重仪容的年龄,便很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而作出决定。对此爸爸妈妈应表示体谅才对。在这里的金句让父母先引导孩子分析问题,帮助他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
父母可继续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果为了迁就别人而改变自己,永远变完又变,最后只会失去个性。协助孩子分析决定的好处和坏处,例如:漂亮的耳环可配衬服饰,使自己更加漂亮,增加自信心;但从此耳朵上便多了一个洞,没法补救。
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妈妈的角色,并不是帮助孩子决定最后做还是不做,而是帮助孩子肯定自我,建立自信。那样的孩子,才能够在步入复杂的社会后不会随波逐流。
禁忌用语:
“年纪小小为何要穿耳孔?”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