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改变孩子一生的200句话

_2 尹作平(现代)
著名的物理学家欧许若夫也有一个充满刺激和惊险的童年:六岁时,他就喜欢“肢解”玩具中的电动马达,从生活中填满了各式物理、化学、电子实验;读高中时,他就自己造了一台10万伏特的X光机。
当然并非所有的实验都很顺利。有一次,他自制了一支来福枪,因不小心走火,子弹穿透了家里的两面墙壁;还有一次做实验时,差一点炸伤自己的右眼。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喜欢冒险的家伙后来竟然攀登上科学高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上面这些例子说明: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聪明的孩子总有他自己一套特有的玩的方式。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透过玩这种活动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常常萌芽于其中。例如,有时候他们会“肢解”玩具甚至“破坏”玩具,其动机是急于了解玩具的“秘密”,寻找问题的答案,其中闪现着探索和创造的宝贵因素。在这方面上,成人反而不及孩子。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好奇心是人类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应该加以尊重、理解、鼓励和引导。如果父母对他们加以讥笑、数落、训斥,那无异于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兴趣,按掉了他们智慧的幼芽,对他们的成长、成才非常不利。
日本心理学家井深大说:对于孩子来说,拆卸玩具也许正是他们玩的目的———如果大人在孩子正专心致志地拆卸玩具时加以制止,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干涉,反而失去了育人的机会。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刚从商店买回一只表,结果几分钟就被他那五岁的儿子拆开了。这位母亲为此怒气冲天,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后来这位母亲将此事告诉了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先生惋惜而又诙谐地说:“东方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没了。”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广阔的自由天地,引导孩子进行探索性的玩耍和各种游戏,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增长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14.努力对孩子“投其所好”
父母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理解的如何,是能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对小孩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投其所好”。
父母不要代替孩子作决定,因为他们与你的爱好不完全一样。很多时候,孩子的心中所期望的与父母完全不同,而父母却强加给他,这样他们当然不会领情。发现孩子的爱好,就是开发孩子的潜能,就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因此,父母要努力对孩子“投其所好”。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大体归纳出以下几方面:
(1)孩子天生喜欢玩
毫无疑问,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二、三个月的孩子就会在床上不停地伸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的时候,孩子看见东西就会伸手去抓,抓着了就往嘴里塞。再大一点,孩子就会在这里推推,在那里拉拉,不停地运动了。只见他一会儿爬到这里,一会儿爬到那里,各种动作更加复杂了。孩子一会儿站,一会儿坐,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要是成人像孩子那样折腾两个小时,一定会疲乏不堪的,可是孩子的精力却是那样的充沛。
到了三、四岁,孩子的游戏活动比以前更加多样化,而游戏方式也与以前不同了。三、四岁前,孩子只能把椅子推来推去,而现在他会把椅子抬来抬去,就像抬“花轿”一样;从前孩子只能敲敲棒子,让棒子发出声音取乐,现在他却把棒子当枪“放”了。到了八、九岁,孩子的身体比以前更加强健,精神也非常充足了,知识也渐渐丰富了,因此他的游戏动作也就自然与以前不同。到这个时候,孩子喜欢玩各种竞争游戏:放风筝、踢毽子、斗蟋蟀、拍皮球、打棒球、捉迷藏。
总之,孩子生来就好动,游戏就是他的生命。父母应该知道,孩子多参加运动,体格就会更加强健,孩子多进行游戏,性格就会比较快乐,孩子经验多,学识就广,思想就活跃。因此,作为父母,就不得不注意孩子的动作和游戏。
主要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父母应该准备良好的设备让小孩子进行充分的运动;
父母应该为孩子寻找适合的玩伴,让孩子受到很好的影响。
做到了这两个方面,孩子的身体就会强健起来,心境就会快乐起来,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活跃。
(2)孩子喜欢模仿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一些能力,几个月的孩子就能模仿简单的声音和动作了。孩子听见鸡啼鸟鸣,就会跟着模仿。孩子看见父母洗脸刷牙,就会跟着比划。
到了一岁多两岁的时候,孩子就可以模仿比较复杂的动作了。看见父母扫地洗衣,他也要扫扫洗洗;看见父亲吸烟吐痰,他也要拿根筷子比个样子。三、四岁的孩子,模仿能力已经大大地发展了。娶亲、下厨、打仗、野营等都会模仿了。
孩子是喜欢模仿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如果父母及家人的行为举止优雅大方,孩子的行为举止一般也会不错的;如果父母及左右周围的人言语粗鲁,孩子的言语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此,作为父母,说话办事不得不句句小心,事事谨慎,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孩子都有成就感
成功对任何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成功对孩子的吸引更大。孩子只因为渴望成功,所以对很多事情都比大人执着。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在沙箱里玩沙子,一把一把地将沙装进罐头盒里,罐头盒装满了沙子,又倒出来,又装。在大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可是孩子则不一样,装满,倒出来,这就是成就。孩子喜欢捞沙,更喜欢捞沙所获得的成就感。
下面举一个例子:
一个五岁的男孩叫明明,一天,他把大块小块的木板搬到公园里去,用了许多力气,费了许多时间,终于搭成一座小小的房子。
搭好之后,孩子高兴地跑过来对他爸爸说:“快来看,爸爸,我搭了一座房子。”
这座房子虽然似是而非,但是毕竟是孩子的心血,他父亲就极力地称赞他,叫他再去搭。明明搭好了房子,又到书房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动物。
画完之后又对他爸爸说:“这是一只象。这是象的尾巴,这是象的头,这是象的耳朵,这是象的眼睛,这是象的嘴巴,这是象的鼻子。”
父亲看到孩子的积极性,就连说“好”。
由此可见,孩子不仅喜欢做事,而且更喜欢成功。这是因为,事情成功了,一方面自己觉得很有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父母或教师的赞许。
孩子的这种心理状态是很好的,父母应当充分运用孩子这种心理鼓励孩子去做各种有益的事情。鼓励孩子做事,应该注意事情的难度。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难度太大,孩子就很难完全实现,这样孩子就没有成就感了。没有了成就感,就会灰心丧气。孩子不像成人那样,一次做不成还可以再来第二次,一般来说,下次他就不会再做了。
所以,给孩子安排事情,应该是孩子能力所及的。孩子第一次成功了,就会很高兴,就有了自信心,就想着去做第二次。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大,自信心越大,事情就愈容易成功。
当然,如果叫孩子做的事情每次都太简单了,孩子也可能乏味,还可能助长孩子的骄傲情绪,甚至使孩子承受不了失败的经验。所以,事情的难度应该不断地增加,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自信心与成功是相互促进的。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4)孩子喜欢野外生活
观察资料发现,很多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到外面去都很高兴,整天待在家里就不舒服,这就是很多孩子哭闹的原因之一。做父母的不明白这些,只一味地去责骂哭闹的孩子,这是不好的。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又哭又闹,一到外面去就高兴了。外面的世界的确很精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静静的湖水,碧绿的草地,当然会令人心旷神怡。不仅孩子喜欢到户外去,大人也喜欢到户外去。
不过,应该提醒父母的是孩子的野外生活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具体行为能力。如果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就可以叫他采采花呀,看看树呀,短距离的远足等就可以了,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叫他们采集标本,举办旅行等等,这样可以增长孩子们的知识,强健他们的身体,愉悦他们的精神。
可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总是不放心,担心孩子到外面去不安全,所以,一天到晚将他们关在房子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身体一般比较脆弱,知识也比较贫乏。因此,不论年纪大小,不论是男是女,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野外生活,父母或教师都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到户外去。
在外面可以获得许许多多书本上和家里得不到的东西。我们特别推荐,父母要多让孩子到户外去活动,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投身于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包括着无穷的神奇和奥秘,吸引着人类去探索。
大自然是孩子活动、生活、学习的最好场所和课堂。让孩子们到户外去,可以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提升,启发孩子的智慧。
大自然的新奇景象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小鸟的歌声、小虫的吟唱、空中的蝴蝶、水中的小鱼及地上的蚯蚓、蚂蚁,都会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父母应该坚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这对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和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让孩子经常到大自然中,能保持孩子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孩子可以吸收新鲜的空气和沐浴温暖的阳光,这样既增强了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又能提高他们身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增强体质。在大自然中活动,给孩子提供自由跑跳的条件,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既能促进机体动作的协调发展,又能刺激大脑健康发育,促进心理健康。
(5)孩子喜欢孩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都是喜欢群居的。很多资料证明,如果婴儿离群独居,常常会又哭又闹。一、两岁的孩子就应该有固定的玩伴。到了五、六岁,孩子就更喜欢孩子了。如果五、六岁的孩子没有玩伴,就一定会感到孤苦不堪的。有这样的情况报告,这种孩子还会发生想像玩伴的现象。他会和这个想像中的玩伴一同游玩,一同起居,一同饮食,以此来排除孤苦。但是,这种玩伴毕竟是想像的,是孩子觉得寂寞才发生的幻觉。
到了十余岁,孩子就会结队成群的游玩了。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在家中找不到玩伴,就一定会到外面去寻求玩伴。
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物色玩伴作为一个重要的事情来做,不要把这个问题看的可有可无的。
(6)孩子也喜欢“听好话”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听到好话就会感到舒服。孩子到了二、三岁就喜欢“听好话”了,喜欢别人称赞他。孩子穿一件新衣服,就要给父亲看看,穿了一双新鞋,就要给同伴看看。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听好话”的心理就更加浓厚了。如果孩子不愿意刷牙,父母指着一个牙齿洁白而肯刷牙的孩子说:“这孩子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如果天天刷牙齿,你的牙齿也会像这样整齐好看呀!”孩子可能因此就去刷牙了。
如果孩子刷了牙之后,父母就称赞他说:“你的牙齿白了一点,好看的多了。”孩子就一定会非常高兴,下次洗脸时就喜欢刷牙了。父母对孩子的赞美,不要吝啬,也不要太泛滥。吝啬了,孩子的积极性鼓动不起来;太泛滥了,孩子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同时还可能受不了挫折。父母有效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就可能很容易取得教育的效果。
(7)孩子最渴望与父母在一起
作为父母,不仅是有了下一代,而且也是人生学习的另一个开端。这种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不同。其他的学习都是在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了各种专业证书,然后再持证工作。而作为父母却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父母的权利。因此,“怎样做父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篇 鼓励孩子的金玉良言
第一章 面对孩子个性习惯的金玉良言
1.当孩子爱扯着父母的衣衫
推荐金句:
“我不喜欢袖子被拉着哦。”
嗯,为什么总是会出现这个有趣的场面呢?在孩子跟父母逛街时经常也会见到的啊。父母在看东西,孩子没有兴趣,于是强行想拉走父母。“妈妈,我要走,我要去吃雪糕”。小手扯着妈妈的衣袖,小霸王又来了!孩子以为这样做,便可以令父母听他的,因为父母会怕尴尬而就范,有些父母便上了当,不知道这会害了他,使他养成霸道的性格。
正确的方法是父母直接对孩子表达不满(不喜欢)、不满的地方(袖子被拉)、期望———父母暗示孩子不可再拉着他,要是他们态度严厉一点,孩子是会放手的,他也不想惹怒爸爸妈妈的。然后,父母可以表示知道孩子觉得闷,让孩子知道他们明白他的感受,会体谅他,同样,也希望孩子学习体谅爸妈的感受。那么,孩子应该会乖乖等待一会儿的。接着父母可询问孩子“你想做什么?想去某一处呀?”让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禁忌用语:
“好好,马上就去!”
孩子拉扯衣衫而威胁爸爸妈妈,绝对不该。如果父母因为怕尴尬、怕麻烦而就范,孩子发觉这方法是可行的,他日后便会继续以此要胁父母,因为他尝试过成功把父母拉走呀,而他可能更会变本加厉,大叫啦,踏步啦。日后要纠正便更难。一如我们多次说过的错误亲子沟通方法,没有向孩子解释清楚,他会看轻自己所犯的错悟,也不会学习到正确处理自己意欲的做法。
“你很讨厌!”
孩子听了后会感到被抗拒啊。虽然让孩子知道其行为会令人讨厌,但伤害了孩子自尊之余,还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忧虑,他可能会大哭起来呢!孩子亦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为什么扯衣衫会惹父母讨厌?也不懂得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扯衣衫这个行为,而不是讨厌他整个人。父母说完此话,也可能会本能地扯开孩子拉着衣袖的小手吧,暴力的对待,更吓怕孩子呢。
2.面对老是反驳你的孩子
推荐金句:
“我很高兴你有自己的主见,但你这种态度令我很难受。”
如果说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反驳而感到高兴,你会觉得奇怪吗?但事实是孩子反驳你,意味着他对你有绝对的信任,才会毫无保留地表白心中的感受。还有一点值得高兴的是孩子之所以向父母反击,显然是害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地位和形象受损,在防卫机能驱使下才会愿意冒险反驳。由此可见,在孩子心里你的位置有多么重要啊!
可别忘了,父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成功解决问题关键。开始时,父母可先说句赞赏的话来平伏孩子的焦虑与不安———“我很高兴你有自己的主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同,愿意聆听自己的解释。接下来,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抒发自己心中的想法。待孩子说完后,父母才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让孩子知道他的态度带有攻击性,爸爸妈妈会感到伤心和难过。
禁忌用语:
“我不要听。你说什么也没有用!”
当你的配偶这么说时,相信你会有一种被拒绝的感觉,还会感到深深不忿。孩子又何尝不是呢!父母拒绝接受孩子的解释,无疑等同关上沟通的大门,把孩子拒于门外,这样只会令他们感到求助无援。日后即使遇到什么困难,孩子只会设法自行解决问题,也不会选择向父母寻求协助。被拒绝后,孩子便不再喜欢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此把很多心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一旦发生了小问题,便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进一步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所以,千万别轻看这句话的破坏力!
“尊卑不分!”
父母的面子和尊严固然重要,孩子的感受也不容忽视。况且,光是责备孩子,向孩子发脾气,也不见得可以教育孩子懂得尊重的道理。相反,只会令孩子觉得父母滥用权威,惹孩子反感,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好爸爸和好妈妈的形象。所以父母应紧记凡事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感受,从而带出尊重的道理。
3.面对不专心听讲的孩子
推荐金句:
“我刚才说了什么?……好,你既然明白,我就不再重复。”
要有效地改善孩子不专心的问题,方法其实可以很简单。只要让孩子把父母的吩咐或要求重复说一遁,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样既能准确地测试孩子是否明白父母的意思,还可以加深孩子的印象。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说“试试看,我可以帮你补充。”先给予孩子信心,然后引导孩子重复自己的话。
假如孩子重复不了,这表示他正在想别的事情,或给其他事物吸引着。明白到这一点,父母可以好奇的语气问孩子,“你在想(看)什么?”让孩子感到他们不是在责备或质问,只是想关心自己在做什么。然后父母可以请孩子先集中精神,留意他们说什么,然后再想(看)其他事情。
性急的父母要特别注意啊!即使你把要说的话重复一千遍,也不能确保孩子会明白你的意思。可能还会弄巧成拙。滔滔不绝的说教会叫不专心的孩子吃不消,令他们感到父母很厌烦!
禁忌用语:
“听到没有?”
孩子本能的回应“是”、“知道了”,带有瞒天过海的能力啊。因为心不在焉的孩子,根本没有把父母的话听进去。孩子只知道父母说了一堆话,但完全没有在意其中的意思。聪明的孩子知道,只要随便回应一下,便可“安抚”爸妈,继而顺利摆脱父母不绝于耳的言论。所以,这句话难以令父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的话。更糟的是当父母发觉原来孩子只是随便回应时,只会让自己更生气!
“专心一点好吗?我快断气了!”
这句话反映着父母心中的无奈。他们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要求,孩子却不断的叫父母失望。精神的疲累逼使父母采取哀求的态度,期望孩子体谅自己的处境,乖乖的“就范”。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不专心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不专心,不会真的令父母断气,还可能会认为父母在跟自己开玩笑。别忘了孩子不是一个机械人,不可能因为父母一个“专心点”的指令便会专心过来!
4.面对常说:“待会儿”的孩子
推荐金句:
“请你告诉我确实时间。”
“待会儿。”说这句话,已成为孩子的习惯性用语。多少时候,父母叫孩子做某些事情,例如收拾玩具或整理书桌上的书簿文具时,孩子通常不会一口拒绝,却爱说:“待会儿。”如此这般,另一个惯性定律也会尾随而至,父母通常待了一会儿后,就按捺不住,自己动手替孩子收拾玩具或书簿了。日子久了,这种惯性定律只会令孩子变得依赖及缺乏责任感,不能独立地照顾自己。
要扭转这种惯性定律,父母应该要求孩子明确地说出“待会儿”的具体意思。父母可以问孩子:“待会儿即是多少时间之后?”要求孩子说出确实的时间,事实上也是父母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时间的好方法。
须知道,孩子不能立即做父母想他做的事情,可能有他的原因,例如孩子也在忙其他事情、想其他事情,甚至想休息一会。父母要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锻炼他,学习答允别人的要求,以及对应自己的承诺。
禁忌用语:
“那待会儿记得啦。”
虽然父母会为孩子没有拒绝而感到欣慰,但这样只会助长了孩子以“待会儿”作口头禅,连父母也不确定孩子何时会做,结果事情就会拖拖拉拉,不了了之。
由于没有说明“待会儿”即多少时间,父母与孩子对“待会儿”的概念又不同,例如孩子心目中的“待会儿”是10分钟,父母的“待会儿”可能只有5分钟。当父母发觉孩子5分钟后还未做时,可能会因为觉得孩子不守承诺而责骂他,而孩子被责骂时会感到受委屈,恶性循环之下,更加不愿意负起责任,做自己应做的事情了。
“立即!”
各位父母请谨记,切勿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尤其在没有听孩子解释前。强迫孩子做事情只会令他对命令反感,单单依从命令行事,亦非出于自发性。强迫孩子立即做有另一个缺点,是孩子未能从小好好地学习自行分配时间,何时做哪何时做这,故父母不宜向孩子说:“立即”啊!
5.面对整天缠着父母玩的孩子……
推荐金句:
“我也很希望跟你玩,可是……”
“妈妈,陪我玩……”正在忙碌的黄太太吓了一跳。小女儿不是正在睡觉的吗?为什么竟然又缠着自己玩了?一看之下,原来那只是女儿的梦话!黄太太立即松了口气。事实上,女儿缠着她已成为她的困扰。
若孩子终日缠着父母玩,父母应该先体会她的心情,表示很希望跟她玩,然后向孩子道明暂时还能跟他玩耍的原因。所说的原因亦要具体,如:要做家务、想休息一会等等。
如果你还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陪孩子玩,就切勿答应孩子,免得他有所期望,或结果不能跟他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遵守诺言了。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另一个建议,尝试指派他做其他事情,例如帮父母拿取简单的东西、写封信给亲朋或画幅图画送给朋友等,孩子也会感到其中的乐趣;如果孩子玩厌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不妨鼓励他自创游戏,甚至建议他废物利用,为自己创制玩具,或足以跟其他小朋友玩的团体创意游戏。
禁忌用语:
“不想玩,你自己玩,别烦我!”
父母这样说,其实是想用这些话来逃避孩子的要求。一句“妈妈不想玩,你自己玩,别烦我!”听进孩子耳中,容易令孩子有被拒绝的感觉,同时也觉得自己惹得妈妈烦恼,自己的寂寞情绪亦被忽略,真的百害而无一利。
这样说有另一个坏处:孩子觉得父母喜怒无常,心情好时才跟孩子玩,心情不好时则觉得孩子烦,将他们拒之门外,孩子又怎能适应情绪多变、反复不定的父母呢。
“妈妈从前都是乖乖一个人玩的。”
妈妈以经历教导孩子不是不好,但说得不够具体。这令孩子对妈妈的童年没有兴趣,难以产生共鸣感,说话便不容易奏效了。与其说:“妈妈从前都是乖乖一个人玩的。”不如这样说:“妈妈以前没有太多玩具,但会自己想出很多好玩的游戏和玩法。你现在有那么多玩具,更加可以利用这些玩具,寻求更多一个人也可以玩得很开心的趣味玩法。”
6.面对爱发脾气的孩子
推荐金句: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有一件事绝对可以做。”
孩子发脾气时什么话都听不进耳,但父母可动动脑筋,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让孩子停止破坏行动,那便是针对孩子好奇的心态了。金句其实是个尝试引起孩子兴趣的问题。父母接着说出答案———向爸爸妈妈倾诉,父母完全明白他们很生气,愿意倾听他们生气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行为没有伤害性,父母也可以先任由他们把怒气全发泄出来,同时,不妨把孩子发脾气时的行为写下来,例如:乱抛玩具、大叫大嚷、到处乱跑等等。孩子获得发泄的渠道和得到父母的聆听,心情会较容易平复。待孩子心平气和时让他看看自己的行为,强调不是写下他的罪状,只是客观的叙述。当孩子回顾自己的行为时,也会觉得可笑和过分吧!父母还可与孩子商量有哪些发泄怒气的方法是可行的?例如跳绳,跑步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体谅他的愤怒,愿意跟他倾谈,帮助他处理情绪。
禁忌用语:
“别再惹我生气……”
父母说出这句话时,其实是在警告孩子———这样的行为会令他们生气,如果孩子继续,父母会给他惩罚。当然,适当的惩罚,可以令孩子发现,发脾气是不可以让他得到所要的东西,反而会招惹惩罚。可是,父母给孩子的感觉是因为自己生气,所以才惩罚他。那么,父母不也是拿孩子作发脾气的对象吗?这是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好时机。这做法又怎能够好好教导孩子呢?
“不要闹了……好……答应你……”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避免麻烦,会在孩子发脾气时迁就他们。孩子变成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父母平日屈服惯了。父母别以为孩子要求的只是小事,就答应他一、两次吧。孩子成功了,下次还是会继续滥用此方法。如果孩子是在街上发脾气,父母怕尴尬,便带孩子到人少的地方再作教导吧。记得千万不要顺从孩子,一次也不可以啊!
7.面对嚷着买新玩具的孩子
推荐金句:
“我不打算买这些。看,那儿有……你觉得怎样。”
爸爸妈妈一定遇过以下情况:高高兴兴地带孩子上街。他却见到什么都嚷着要买。“买给我!买给我!妈妈,我要!”呼叫无效后,便开始鼓起两腮,双眼通红的,准备开始“泪水”攻势!大庭广众,难道要立即喝止孩子?
喝止不必,倒要明确拒绝孩子。直视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我不打算买这些。”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心意已决,从前不也是说到做到吗?孩子当然不会那么容易乖乖就范。所以接着便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了。尝试吸引孩子看别的东西,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不再纠缠。其实孩子大多见到玩具便想买,并不一定是很喜欢,所以“令他不要再想”是好方法。另外,孩子很喜欢别人询问他的意见,因为这样令他们有使命感、虚荣感。他们真的会很用心替你想,给你意见。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禁忌用语:
“以后再买给你!”
父母不打算购买,便不应答应孩子,并要向孩子说明原因。使用拖延的方法!只会令孩子发现父母只是搪塞自己时,对父母失去信心,父母的诚信在孩子心目中会有所动摇。而孩子下次也不会就范,会要父母马上答应自己的要求。父母假如真的买了,孩子又会把此招留待数日后加以使用。所以,父母这种说法并不明智。
“我没有钱,你有钱自己买。”
现在的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给他零用钱外,到公公婆婆的家,两位老人家宠爱孙儿,也常给他十块百块,由他去买喜欢的东西。所以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富翁”呢!也因为如此,父母不期然也会说出以上的话语。但父母不购买便应向孩子解释不购买的原因:“不需要,家中已有相同的玩具。”而不是叫孩子有钱便自己买。因为这会给孩子错误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钱,买什么都可以,不用管那样物件是否有需要,从而养成浪费的习惯。
8.当孩子做事慢吞吞
推荐金句:
“提起劲试试,越做越会好啊!”
爸爸叫小健帮忙收拾杂物,自己到街上买洗洁布后再回来。谁知过了半个小时回来,见到小健只是收拾了一个小角落!不禁说:“我没有看错吧?你动作这么慢!”
孩子做事慢吞吞时,父母须积极找出其中原因,对症下药。一般而言,孩子做事慢吞吞,不少是父母造成的。第一,孩子昔日做事时,曾尝试自己做,父母却说不可以这样那样,结果孩子习惯受父母指挥。当他自己做时,就变得犹豫不决,欠缺自信心,害怕失败。第二个原因,孩子经常被迫做一些事,令他对事情失去兴趣,自然就会拖慢来做,显得没精打采。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精神空间,在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去尝试,不作太多的干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建立也非常重要,须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有信心,他会相信只要提起劲多尝试,就会愈做愈好了。
为提升孩子对事情的兴趣,父母可以跟孩子比赛,看谁做得比较快(父母须让着孩子啊),也不要忘记多多赞赏孩子付出的努力!
禁忌用语:
“你真是慢吞吞的!”
父母没有深究孩子慢吞吞的原因,只用嫌弃的态度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又怎可以帮助孩子纠正这个坏习惯呢?
若你经常对孩子说:“你做事真是慢吞吞啊!”孩子不期然下意识会“认命”,认定自己做事永远不如别人快,想他求进步就很困难了。父母们,断定孩子永远都是这样,连孩子都接受这是自己性格使然,希望他改变过来,真的难若登天呢。
“你给我3分钟之内完成!”
又一个弄巧反拙的例子!这句话含有很强的命令意思和催逼感。向孩子这样施压,只会吓怕孩子,他做出来的事情也不会好。另外也有一个副作用,孩子完成不了,挫折感越加重大,对自己更加缺乏信心,不敢迈步向前,尽显自己应有的水准。
即使要给孩子时间控制,也要循序渐进,所设定的时间要合理和实际,是孩子能力所能及的,甚至比实际需要的充裕得多,也算合宜啊。
9.当孩子“没首尾”……
推荐金句:
“孩子,灯。”
很多时候,孩子真的让爸爸妈妈伤透脑筋啊!例如上洗手间时忘记关电灯、洗手后忘记关上水龙头、起床没有收拾好被单等。虽然爸爸妈妈都想把孩子教好,但心急起来反而变成长篇大论的教训孩子一顿!请不要这样啊!因为以孩子的注意力、理解的能力,根本还未发展成熟,他们未必能够掌握爸爸妈妈的意思。
不如试试清楚给予孩子指示。例如孩子忘记关门,便说:“孩子,门。” ;孩子忘记关上水龙头,便说:“孩子,水龙头。”不用把孩子忘记的动作说出来。因为当孩子听到门,便会很自然想起自己的过错;听到水龙头也会记得。由他们自行联想起过错,更是训练他们记忆力的好时机呢!一般来说,反复多次提醒孩子,他便会自自然然记住了,渐渐地养成习惯,那就不用爸妈再三告诉了!而且孩子知道自己老是忘记,都会不开心、自责。各位爸爸妈妈就拿出多一点耐性来吧!
禁忌用语:
“要我说多少遍!你永远也不会记得关上门!”
试想想:“如果孩子听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感到不舒服?会不会感到很抗拒爸爸妈妈?”父母如果想用这句话来教导孩子,让他们不再没有“首尾”,相信作用不大,而且还可能有反效果。
这句话看来反而是爸爸妈妈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听了,当然很难受。当孩子听到爸爸妈妈责备自己:“永远”都会做错事!就似是从此判定他不能够纠正恶习、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其实很重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所以“永远”这词语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这句话似乎不断地提醒着孩子:“你每次也是如此。”孩子便很容易感到挫败:“自己真的很没用啊!”他或许会看不起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会有进步。这样下去,他们会连痛下决心改掉这个恶习的力量也没有。“唉,连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看自己。”一旦孩子的心常常这样想,要他改掉恶习便难上加难了。
10.面对孩子屡次不守承诺
推荐金句:
“我现在仍然很生气。我不希望你再是这样,因为我相信你。”
孩子本来答应爸爸妈妈自己做完功课才看电视,但结果还是没有做到。爸爸妈妈当然会很失望吧。“你明明答应了我,现在却办不到,气死我了!”爸爸妈妈心里是不是同时也会这样说呢?那便不妨坦白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父母正在为你而生气。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事态的严重性,而且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让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生气啊!
父母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希望他下次要遵守承诺。除此之外,父母亦要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明白他们还是对他有信心的,相信他会有改善。也试着向孩子说明不遵守承诺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孩子答应六点之前做好功课,然后便可以到公园玩耍,但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便要留在家中了。如果父母真的能贯彻执行,久而久之,孩子不遵守承诺的情况便会得以改善。
禁忌用语:
“我不想听你解释,以后我也不会相信你!”
当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越高,而孩子做不到时,父母的失望便会越大。因而会对孩子说出很不理性的话。但这不仅帮不了孩子,也会伤害大家的感情,各位爸爸妈妈真的要谨记!请勿因一时冲动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孩子心灵是很脆弱的。一句话可以对他们造成很大影响。倒不如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虽然多次不遵守诺言,但可能这次真的是有特别原因。先听听孩子解释,如果连解释也不听,孩子可能不会再愿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了。要再建立真诚的沟通,便更困难了。更糟的是孩子可能因此觉得父母不讲道理、不体谅自己,对所犯过错的罪恶感亦会减少。
试想想,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如果听到父母说不再相信自己了,孩子的心情会是多么失落。你也不想孩子对自己再没有信心!也许他从此之后,更会为了不再被父母责骂,而不再作任何承诺呢。
11.面对孩子爱说谎
推荐金句:
“说谎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你希望我不再相信你吗?”
说谎实在是一个严重问题。为什么孩子要说谎呢?而且一旦说谎成为孩子的习惯,那便更麻烦了。所以,面对孩子说谎的问题,爸爸妈妈真的要抱认真的态度去处理。跟孩子倾谈时,首先要直视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与你有眼神接触。这种做法有助让他知道,这是很严肃的事情,爸爸妈妈是多么重视。
“你希望我不再相信你吗?”是针对孩子十分重视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的心态。下次孩子想说谎时,也会记起不希望让父母不信任自己,而尝试不去做。这样亦可以引导孩子作出抉择,在他下次有机会说谎时,他便会想到说谎的后果,那是他不愿意接受的。于是他便会尝试选择说真话了!
父母要继续引导孩子说出为何要欺骗别人,要谨记耐心聆听及不加批评,要了解他是因为怕被受罚?还是因为利益问题?这样才可能帮助他,一同寻求解决方法。
禁忌用语:
“你给我大声说一百句:我以后不再说谎!”
也许父母希望孩子知道犯错,应该接受惩罚。期望孩子下次会因为怕再受罚,而不再说谎。但是请再想想,强行以惩罚建立孩子诚实的道德观,是否真的可以达到目的呢?答案是不肯定的,因为最终还是要视孩子的自律性。而且,惩罚是否过重?
孩子说完一百句后,是否喉痛声哑啊!也有可能他真的为了不受惩罚而不说谎,但为什么不可以说谎,他就不会理解了。更可怕的是孩子这样高声诵读自己的罪行,自尊心一定会极度的受损呢!
“你又说谎了?是不是?”
当孩子说出的事情令人难以置信,而他又习惯说谎时,父母第一个反应可能会是这样!可是,孩子也有可能是说真话的,不过为吸引父母注意,说得夸张一点罢了。如果父母以孩子说谎的恶习作为依据,每次都表示怀疑孩子,这只会令孩子这样想:即使我没有欺骗别人,爸爸妈妈都会先怀疑我,我努力纠正又有什么意思?你说,孩子还会有改错的意志吗?
12.当孩子常常忘记带东西
推荐金句:
“认真想一想,带齐了东西没有?”
这句话的重点是提醒孩子,成效在于当孩子听到爸爸妈妈这样说,都会停一停,想一想。“啊!是啊!忘了带毛巾呢!”这样反复多说几次,他便会自自然然养成自己检查有没有带齐东西的习惯,也不用父母再提醒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原来是记得的,但最后往往因为太匆忙、顾着与人倾谈等不同原因,才会忘记了。所以呢,爸爸妈妈只要提醒一下孩子便已足够。
父母还可试试其他帮助孩子的方法,例如:以游戏形式记录孩子没有忘记带东西的次数,如果这个星期比上星期多的话,便加以赞赏等。这些比较活泼生动的方法,一定可以提高孩子改掉恶习的兴趣。但话说回头,孩子的恶习最初是不知不觉,渐渐形成的。所以要改掉也要一次一次的逐步来,并非一朝一夕,是需要时间啊。不过,各位爸爸妈妈,只要对孩子有信心和耐性,相信他们是有能力做得到的!
禁忌用语:
“妈妈帮你检查一次!”
很多妈妈可能都会这样忍不住。虽然是出于帮助孩子的好意,但从孩子的角度想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会养成孩子依赖的习惯呢!相信这不是妈妈想看到的事吧?其实妈妈也不可能每件事为孩子准备好,最重要还是要孩子学习独立、照顾自己,让他学会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还有的是孩子也需要学习牢记,这样有助他们保持头脑灵活,不会呆呆的,什么事情只懂找妈妈!
“疏忽鬼!”
很有趣,有些父母为了提醒孩子,会给他起个“浑名”,期望孩子不要再这样善忘。但是千万不要这样做啊。因为孩子常常这样被别人叫唤,他自己不好受,给人听到还会取笑他,自尊、自信愈变愈低了。更有可能听得多了,感觉变得麻木,甚至还觉得有趣,日子久了,反而变成孩子的特征。如果你是孩子,你觉得自己可怜吗?
13.当孩子赖在公园
推荐金句:
“好,玩最后—次。给你两个选择———玩滑梯还是荡秋千?”
孩子喜欢玩,这是没有办法的,玩得开心,当然不想离开,想继续玩下去啦!这时候,爸爸妈妈便要给孩子明确的指示,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一定要他离去的啦,再撒娇也没有用。记着别心软,如果迁就了孩子一次,下次他便会有“案例”,以为只要赖着,爸爸妈妈便会投降,任由他玩下去了。
让孩子多玩一次,这不单可以满足他的欲望,同时也可以让他感到父母体谅自己,并已作出让步,自然感到满意。从这些小事上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学习到如何合理地处理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坦诚表达自己的需要,也要顾及别人的期望,渐渐便会从中学习如何取得平衡了。
这样也为孩子提供了选择,让孩子学习取舍:“玩滑梯还是荡秋千?”孩子感到父母相信自己有选择的能力,也会雀跃的:“你看,爸爸妈妈多信任我!”
禁忌用语:
“妈妈不要你啰!”
“爸爸自己走了!”
也许各位爸爸妈妈对这句说话丝毫不陌生呢!父母常常以为这样便可以吓怕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在恐吓他。听起来也很有道理呀,孩子害怕父母抛弃自己,感到徬徨无助,当然会马上跟自己离去。但事实是孩子仍然哭闹,等待父母走过来拖着自己!那是因为他希望父母给自己信心和安全感。哭闹声也会愈变愈大,因为他要喊得大声,爸爸妈妈才会跑过来带他走啊。这样看来,谁才是真正受恐吓的人?于是,父母屈服了,孩子以哭喊的方式成功争取到想要的东西。
或者孩子会觉得父母只是说笑,反正他们最后也会带他回家。“你怎么会真的不要我呢?我才不信!”所以继续在游乐设施中左穿右插,不会理会父母的话,父母当然也不会真的离去,从此影响了孩子对他们的说话的诚信,后果更严重了。这说明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的愿望得以满足,即使只是小小的,他才会甘心离开。
14.当孩子在公众场所乱跑
推荐金句:
“我明白你很闷,但你这样会骚扰别人,我绝对不会容许。”
很多时候会见到孩子在火车车厢、商场,酒楼等公众场所走来走去,像只小蜜蜂。做爸爸妈妈的看着也感到头痛,想让孩子乖乖的站好,不要乱走吗?那么父母们,记得要冷静下来,用认真的态度去跟孩子谈谈了。要让他了解爸爸妈妈是明白、体谅他为何要这样做:是因为闷,是因为想找些新玩意吧!当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感受后,对他们的指示也不会太抗拒了。然后父母便要指出他们的标准、底线———当孩子的行为骚扰别人,造成别人不便,便要立即停止。
接着可以教导孩子幻想自己是其他人,会因为怕撞到乱走的他而要闪避,让孩子习惯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想想自己到处跑会对别人带来什么后果。
孩子大多是很自我的,只想到自己的好处,父母便要在这些小事情上,让孩子学习关心他人的美德了。
禁忌用语:
“给我站着!”
孩子玩得兴高采烈时候,突然被爸爸妈妈喝止了,多么不高兴!其实小朋友天生活泼好动,要他乖乖站着也蛮可怜的啊!父母也试着从孩子的立场想想,他只是想开开心心,所以才跑跑跳跳罢了。“为什么要喝止呢?我又没有做错!”喝止不能令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父母如果只是一直叫孩子站着是不够的,还要指出孩子行为的不当。其实可以尝试拖着孩子的手,与孩子谈谈周遭的景物,分散孩子注意力,使“小顽皮”不再到处乱跑。
“你让我丢脸死了!”
孩子到处乱跑,别人定会投以不满的眼光:“是谁家的小孩?那么没家教!”父母最不愿意听到别人这样说。人爱面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孩子不会明白,为何跑步都会使父母愤怒,他们只会觉得父母嫌弃自己、厌恶自己。于是便为此而疑惑和不安,责备自己惹父母生气,但又不知道错在哪儿。
15.当孩子爱握着电话聊天
推荐金句:
“爸爸妈妈不是不准你倾谈电话,但时间上的分配是不是可以更好?”
倾谈电话是坏事吗?其实想想也不是,它属于社交活动、孩子情感发泄方法之一。所以,父母不应抱强硬反对态度,因为反对会使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要再讨论下去便困难得多了。应先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禁止他倾谈电话,再下去便是指出当孩子因整天握着电话聊天,而妨碍了其他活动的进行,如温习功课、缺少运动、忽略跟家人沟通等,父母才会介入。
尝试给孩子提供选择吧,教他明白时间是有限的,要运用得宜,便要有适当的时间分配。让孩子自己去权衡轻重,学习选择重要的事情和掌握安排做事的先后次序,这样便可以培养他的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只是提醒他,不是强硬的要他怎样做,孩子是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权利。如可以的话,更可进一步协助孩子制定每天时间的分配呢!
禁忌用语:
“立即放下电话!”
很多爸爸妈妈爱对孩子下命令。尽管背后的动机是善意的,但这样的语气,难免会令人难受吧!所以无论多生气,都不要在孩子正倾谈电话时大声责骂!
而且这样做孩子会感到自尊受损,试想像听筒那一边的朋友会怎样想,是会取笑他?孩子重视朋友,也许因而影响他跟朋友的友谊呢!父母这样喝止,也会让孩子感到他们蛮不讲理,从此拒绝与父母再作沟通,不是得不偿失吗?
“只顾聊天,怪不得成绩那么差!”
父母只要想清楚,便一定知道孩子的成绩差有很多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与朋友倾谈电话一事。事实上根本不宜把两件事连在一起,孩子不会知道,你想跟他讨论问题的重点是什么:到底是他倾谈电话的问题?还是成绩的问题?而且,请不要把孩子的失败挂在口边。父母不断的提起,他会很难过呢!孩子反叛性强,他可能因而自暴自弃,还学会父母尖酸的言词!
16.当孩子爱赖床
推荐金句:
“这是早餐,只好在校车上吃吧!真担心你会胃痛!”
孩子赖床的常见后果,便是不能舒舒服服地在家吃过早餐后才上学,那么只好上车才吃了。而早上时间紧迫,孩子也知道没时间了,只会匆忙地刷牙、换校服等,他也怕会迟到的!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候,父母应先收起长篇大论,对孩子表示同情、无可奈何,让孩子自行承受恶果之余,仍能感到父母的关心、体谅。
真正的说教是待孩子回家之后才开始。要再次表示关心,让孩子明白父母并非怪责,而是担心自己。孩子感到父母的关心,也会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赖床的情况。要相信孩子,他也不想这样的,他只是还未能够做到好好的管理自己的生活罢了。给他信任,他会改善的。
谁没有试过赖床,可能父母的经验还要多呢!不如试试与孩子互相交流心得,试试把闹钟放得高一点,让自己一定要站起来,才可以关掉闹钟铃声,看看效果如何?
禁忌用语:
“喊你多少遍也不起来!今天又来不及吃早餐了,不吃早餐……”
赶紧上学的时候,孩子心里知道会来不及吃早餐,不用父母再三重复。如上文所言,其实孩子心里也不好受,还可能要捱饿呢!当自己在匆忙之际,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协助,但父母不但不帮助他尽快出门,还在啰啰唆唆的责骂自己,就算明知是自己不对,也可能会埋怨父母的不关心、不体谅。一大清早便带着一股怨气上学,怨自己,又怨爸爸妈妈。虽然迟起床是不对,但也不要错上加错,让孩子怨自己之余又怀着坏心情过一天,这又何苦呢?
还有一点要谨记的,父母到底想要什么?是不是想孩子改善赖床的行为?那么,一直责骂孩子真的可以使他改善吗?不如试试冷静下来忍耐一下,别先向孩子发泄情绪,多向孩子提出一些实际具体的解决方法,陪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不是更加好吗?
17.当孩子变成小霸王
推荐金句:
“你的态度令人很难受。我相信你会关心别人,能不能换别的方式?”
当“我要!”变成孩子的口头禅后,家中便出了一个小霸王了!孩子认为用这个方式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他的自私、自我的个性,不会为他人设想,也不会考虑他人感受。爸爸妈妈,你们还要宠坏他吗?
应该怎么做?绝招就是要直指孩子的错处,让孩子明白问题所在。别以为孩子年纪小,不会明白。其实他也正在不断观察别人对他这样霸道的反应。如果他觉得父母也可以接受,他就不会改了。所以父母在面对小霸王时,硬着心肠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父母也要给予孩子肯定———“我相信你会关心别人”,让孩子相信他的本性不是这样。其实孩子的情绪与父母是息息相关,父母难受,孩子也不会高兴。所以他会由顾及父母的感受开始,在父母的协助和指导下,尝试改善态度。
禁忌用语:
“知道,大少爷!”
你曾经这样跟孩子开玩笑吗?但相信你始料不到,这样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虚荣感!他会认为父母接受他这样了,还叫自己做大少爷呢!多威风啊!霸道的恶习便慢慢形成了。孩子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当,爸爸妈妈也没话说,也没有骂自己,便会继续做他的“大少爷”了!
“我不要你这样!”
孩子终日呼呼喝喝,“我要”“我要”的,父母被激怒了,竟然也像孩子般霸道的说:“我‘不要’……”。感觉在跟孩子斗气似的,孩子会怎样想呢?他们可能会这样认为:“爸爸妈妈也是跟自己一样的呢!我又有什么问题!”孩子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自己还不是跟我一样,还要我改善什么?”父母不能为孩子立下好榜样,孩子又怎会知错,又怎会下定决心改过?所以父母跟孩子沟通时,要跟孩子谈“道理”,直指孩子做错的地方,谨记“以身作则”这个我们一再强调的育儿要诀!
18.面对不肯加穿厚衣的孩子
推荐金句:
“我觉得冷,但对你来说好像不是呢。不如先看看手脚冻不冻……”
孩子真的不觉得冷吗?有时候是真的,但也有是因为孩子嫌穿厚衣服使他看起来很臃肿。如果孩子真的不冷,父母便要体谅他的感觉了。毕竟每个人对冷的定义不同。只要提醒孩子留意一下,感到冷的话记住告诉爸妈就是了。
不过,还是会有客观标准。如果手脚都冷得像冰条,怎可以说自己不冷?如果孩子硬说自己不冷,但手脚却冷冰冰的,父母便要以此为凭证,说服孩子,要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关心他,孩子也会听从父母的话。
爸爸妈妈更可以与孩子制定气温图表,当气温降至哪个度数时便代表寒冷。那时候便一定要加穿厚衣裳。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大多数仍会听从父母的话的。反而爸爸妈妈要多留意天气的变化,因为孩子未必感到冷,做爸爸妈妈的便要加倍留心了。
禁忌用语:
“我数一二三。你给我穿上!”
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话的情况颇为普遍。虽说是一片爱子之心,怕他着凉冻着。但孩子未必明白父母的用心,他可能只会觉得他们忽视他的感受:你只是懂得命令我做这事做那事,有没有理会我的感受呢?
孩子也会因为失去自主权而对父母产生不满,他连穿衣服也要听父母命令,什么也要听爸爸妈妈的!孩子会有反抗心态,就算是服从了,心里不会服气。而且一旦成了习惯,以后也是要由父母发号施令。孩子像个木偶般,你想他变得这样吗?
“你生病时我可不会理你!”
孩子生病时,父母一定不会不理啊。孩子觉得父母言行不一致时,以后也不会认真看待父母的言行。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样,即使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没有生病,他会觉得是自己胜利了,会继续跟父母在不同的方面斗争。
19.面对说粗言秽语的孩子
推荐金句:
“你这样说很不礼貌,对别人来说是种侮辱。”
当听到孩子说着粗言秽语,父母的反应一定会很惊讶!“为什么我的孩子说这些话!”
其实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说的是粗言,他们根本不知道字句的意思。所以父母先冷静下来,直接告诉他们说这些话的影响,因为孩子是需要父母提醒的。孩子可能曾经被人以粗话责骂。虽然不知道其中意思,但见责骂的人生气的态度,便猜想到那是感到愤怒时会说的话吧。于是当自己生气时,不知不觉便说出来了。
当父母听到孩子说粗话时还会担心孩子是否学坏了?先别有这样的假设吧!不如平心静气的询问孩子,了解孩子到底由何处学到这种话,只是无意中听到别人说自己也跟着说?还是从孩子的朋友中学到的,他们也会这样沟通吗?
重点是父母应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而非指责。单是斥责,是没法让孩子学习到正确的做法的。不妨也教孩子其他宣泄愤怒情绪的方法。
禁忌用语:
“你这个XYZ!再说我就要打你!”
别笑啊!这些例子真有其事。父母可能也是因为习惯了,所以才冲口而出。但他又清楚知道孩子不应该说这些话,所以便产生上述双重标准的笑话!说到底,父母应以身作则,如果有说粗话的恶习,就跟孩子一起改掉吧。一旦给孩子听到父母都是这样说,无论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孩子的一句“你都是这样说啦!为什么我不可以呀!”足以令你无言以对。
还有的是责打亦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只会学习多一种“以暴抑暴”的恶习。
“成年人才可以说!”
当孩子反问父母:“为什么某某亲戚也常常这样说?”父母不想在孩子面前说亲戚不是,以免孩子日后口没遮拦,把批评流入亲戚耳中;也不知怎样回答孩子时,很可能便会这样说。这样孩子便会想:“原来我长大后也可以说,只是现在年纪小!”那并没有直接让孩子知道那是不应说的话,也没有让孩子了解到说这些话可能引起的后果呀。
20.当孩子偏食
推荐金句:
“先由少许开始?”
要明白每人也有不爱吃、甚至不吃的东西,父母可能也有呀!何况是孩子,这是个人的喜好。但如果孩子不吃的是主要的蔬菜、鱼类等,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足,那就比较伤脑筋。要知道孩子在发育时期,特别需要吸收营养,偏偏他不肯吃有营养的食物。怎么办呢?要解决孩子偏食的恶习,父母最首要的是让孩子感受他们的关心,以及坚持让孩子安心,给孩子保证将会是慢慢来的,不用紧张。
爸爸妈妈再向孩子说明,偏食为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采取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慢慢改正。特别是由孩子时候开始,协助他改善偏食的习惯。若等到他长大了,要改变便更难。
不过请切记,千万不可以强迫孩子进食,这会有反效果的。试想想,被迫的事是不会甘心情愿的做,对吗?而且要逼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也很可怜啊!
实际一些的做法是在日常菜式中相应配合,例如先在菜肴中混入少许孩子不吃的东西,让孩子慢慢适应就可以了。
禁忌用语:
“你不吃水果,当然会生病!”
父母是否以为趁孩子生病时这么说,孩子便会认同自己的话呢?但这句话本身的说服力不够,而且逻辑上有点偏差,引致生病的原因很多,跟有没有吃水果没有直接的关系呀。
孩子在生病,他也很辛苦的啊。爸爸妈妈不只不关心,反而趁机指斥自己,他一定心里不好受。不如先表示对孩子的关心,然后趁机向孩子解释水果有助增强身体抵抗力,帮助减少生病的机会。也可搜集相关的报章,与孩子讨论。
“妈妈煮得很辛苦啊!”
勉强孩子吃进去,孩子也会很辛苦!妈妈希望孩子体谅自己的辛劳,孩子也很为难。他会怕激怒妈妈,于是惟有吃下去,这让孩子感到很大压力!孩子就算真的吃,也只是出于被逼,很无奈,他不会因此而变得接受原先不喜爱的食物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喜好不容易,要慢慢来。妈妈可事前先给孩子心理准备,例如说:“今晚我们会吃……”那便好得多。
21.当孩子喋喋不休
推荐金句:
“我很乐意听你说话,但我正在忙。可不可以请你先把话写下来?我十分希望仔细看—遍。”
父母可先从好的方面想,孩子健谈不是坏事,至少代表他乐意与父母沟通、他表达能力不会太差、他想法很多等。不过,从坏方面来说,孩子会对别人造成骚扰。总之有好有坏,父母不应完全否定孩子这个习惯。
孩子大都比较自我,他高兴,想对爸爸妈妈倾谈,但他可能没有考虑是否是适当时候。于是父母便要用肯定、正面的回应,让他知道他们的想法。这可避免孩子以为自己被父母厌恶,让他明白父母不是不想跟他谈,只是现在不适宜,也让孩子知道他除了要满足自己意愿,也要体谅别人的心情和情况。孩子在身边喋喋不休,别人不能听清楚他说的话,而且也不能集中精神,结果会因为做不到事情而不高兴。金句同时也为孩子提供纠正的方法,趁机训练孩子的写作能力,这也是件好事呀!
禁忌用语:
“烦死了!”
“我不喜欢多言的小孩!”
父母在自己忙着的时候,还要听身边的小孩喋喋不休,真的烦死了!你最好也快些走开呢!这个心态也很正常。父母那边会这样想,孩子呢?他高高兴兴的跟自己最亲的爸爸妈妈倾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但父母只感到烦,孩子会感到被拒绝,特别在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对他的伤害更大,而且他根本不知道为何会惹怒爸爸妈妈,很无辜呢!
孩子一旦被拒绝,便会对该种情景有所抗拒,渐渐会因为害怕被骂、遭受太多拒绝而产生挫折感,不喜欢与父母交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只会拉远父母跟孩子的距离,他们想知道孩子的心底话便难了。孩子会把心事埋藏,没有疏导各种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负面的影响。
如果孩子听到父母说不喜欢自己说很多话?他可能又会为了要讨好爸妈,做爸妈心目中的好孩子,渐渐沉默寡言了。
22.当孩子把音乐声量调校过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