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sweet2005-10-04, 14:40
第二部分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是取得资格证和加强记忆的宝贵时间
第7节 加强记忆的技巧在于“反复”
加强记忆的技巧在于“反复”
为了掌握外语或取得某种资格而想学习的人很多。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熟记”。
但是,虽然想一次把它记住,可经常是过后就忘了。熟记与能否在短时间内反复学习有很大关系。
就拿坐在公司的办公桌旁给熟悉的人打电话来说吧。
认真的人也许在电话机里存进了简单的电话号码。但是,如果是每天都拨打的电话号码的话,即使不依靠话机里存的号码,不管是谁,都会记住一两个吧。只要你想拨给对方,在大脑里浮现出这些数字之前,你的手指也会随意地去按电话号码键了。
是你有意要记住这些电话号码而背下的吗?并非如此。是在每天或是一天许多次拨打这些号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记住的。与其说是大脑里记住了它,还不如说是指头上记住了它吧。
就像这样,记忆是通过反复才在大脑里锁定的。总之,不想忘记的东西需要反复。反复的次数越多,自己就会记得越牢固。
再想像一下,你受托要在结婚仪式上讲话时的情景吧。
我们也能经常看到有人念准备好的原稿。但不看稿子的讲话要得体得多。我们还能听到充满激情的演说。这时,大脑里要记住原稿的文章。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开头起,逐行将其记在脑子里;另一种是,从开头到结尾,一遍一遍地反复读。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记住呢?当然是后一种方法。
而且,如果在反复的间隙里,再稍加休息的话,则记忆的效果更好。
如果始终盯着一篇文章看的话,本人想记住的东西,却会意外觉得装不进大脑里去。趁休息的间隙,想些完全不同的事情,让大脑恢复清新,再继续记忆作业。
这种“记住,忘记,再记住,再忘记……”的反复,的确是记忆的重要步骤。
上下班的电车是用于记忆的最好不过的场所
“记住,忘记”的循环,反复的间隔尽量短些为好。
我们再看一下打电话的例子吧。
你能否记得住一周打一次的那个电话号码?有人也许能记住,有人也许记不住。如果是一个月打一次的电话号码的话,打电话之前,肯定先要去找对方的名片吧。
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世的,以著作《关于记忆》而闻名的德国心理学家埃宾格豪斯,进行了有关“忘却与时间”的试验。
就是让被试验者记住一些没有意义的拼词。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录他所忘掉的词的数量。
从试验的结果来看,人从记住东西之后,30分钟以内,就忘掉了内容的40%,一天以后,忘掉66%,两天后,忘掉75%。
这说明,为了使记忆牢固地扎根在大脑里,从最初记住后,要尽量在短时间内进行复习。如果两三天后再复习的话,就与从零开始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要熟记,与其每周一次利用周六或周日去长时间地记忆,还不如每天利用十分钟二十分钟时间去反复效果更好。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一天两次,是肯定能够自由使用的时间。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作为能够得到保障的时间,是用于记忆的最好不过的时间。
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实现取得资格的目标
近年来,取得各种资格非常流行。
终身雇用的传统已经崩溃。日本社会也已变成了一个实力主义的社会。以一种看得见的形式表明自己能力的资格证书自然受到注目。
但是,取得资格证的过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要取得各种国家级的资格证书,必要的学习时间,除特别难的司法考试外,据说,平均约需500个小时。即使每周利用周六和周日各5个小时的话,也要花约一年的时间。要想一边工作,一边获取资格证书是很不容易的。
实际上,大部分有志于参加资格考试的人,是在下班后,一周上几次专门学校,或是通过远程教育,在家里自学。
在建设公司工作的永岛洋子(26岁),为了取得理税师的资格,每周都要去一次专门学校上课。在家里的学习集中在丈夫去洗澡的那一个小时里进行。
然后,主要的复习时间都安排在上下班的路上。
从自己家里到公司,首先要从JR中央线吉祥寺站乘到中野站,约11分钟。再从中野站乘营团地铁东西线到九段下站,约15分钟。共约30分钟的车程。
“因为早晨的中央线很挤,没有座位,所以到中野车站的这段时间里,不看书。把前一天晚上学习的有关税法的文章在脑子里想一想。”
从中野一下车,就换乘始发站的东西线,有座位。于是,就翻开书,核对一下记忆中较模糊的部分后,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把前一天晚上所学的内容在早晨的电车中再回顾一遍,再在换乘的电车中,把快要忘记的内容加深一遍印象。通过这两个步骤来加强自己的记忆。
“短而多”的记忆原则是比较合适的学习方法。
利用这种复习方法,永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通过了理税师考试的一门功课。由于取得资格必须通过七门功课,所以前面的路还很长。不过,在这一基础上前进的话,感觉有希望获得成功。
“并不是把获得资格证书当作生活的价值。我想珍惜旅行、与丈夫聊天等这些享受人生的时间。为此,何不充分利用做不了其他什么事的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呢?”
通过刺激五官的记忆法获得“中小企业诊断师”的资格
现在来介绍一下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取得自己盼望已久的资格证书的公司职员吧。
在市场调查公司工作的石川诚(31岁),想取得中小企业诊断师的资格是四年半以前的事。那时,他在一家与经济有关的大报社任职。与企业经营者见面的机会较多。不管谈到什么话题,都不能缺少“经营”方面的知识。于是,他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掌握知识,取得资格。所以开始了迎考学习。
通过三个月的集中学习,他通过了第一次考试。可是,三个月后的第二次考试由于准备不足,没有通过。后来,他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考试学习。
“两次考试虽然是论述题,但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很多。”
所以,在考试前的两个月时间里,充分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和旅途的时间,一心一意地把必要的知识装进大脑里。
“首先是单词卡。在正面写上关键词,在背面写上说明。然后,将自己的声音录进磁带,通过随身听来听。”
单词卡和磁带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与光读教材相比,这种方法更好啊。自己制作的这个过程好像更重要呢。通过写和说,记到脑子里的内容就多了,不是吗?”
与只看由眼睛接受信息相比,由耳朵听,由手来写,使用五官的多重记忆方法,更能加深记忆。
看文字的视觉,用笔写的触觉,闻着墨水味儿的嗅觉,读文章时的听觉等,通过这几种感官的同时作用。强力地将内容深刻到脑海里。
此外,翻笔记本,按盒式录音机的按键,这些与内容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操作记忆,也能成为自己事后想起的契机。
石川使用亲手制作教材的“五官记忆法”是有效的吧。
Grey-sweet2005-10-04, 14:41
第二部分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是取得资格证和加强记忆的宝贵时间
第8节 “自己消磨”的时间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是百忙中所剩下的“自己消磨”的时间
石川所在的新的娱乐部门,正处于业绩兴盛的时期。公司八点钟开始营业,比正常上班时间要早一个小时。工作要延续到深夜。
“像银行融资课那样,如果有义务取得资格的话,公司会为你准备学习的时间。可我却不能那样。考试的准备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平时,只能利用上下班电车里的时间,还有旅途中的时间。”
上班从营团地铁东西线的葛西站转乘日比谷线到惠比寿站下。包括等车的时间在内,大约要花40分钟。这时间都能100%地用于自己的学习。
周末还要上专门为考试准备的预备学校。在学校会碰到许多准备参加资格考试的人。
也有资格证迷,考完中小企业诊断师后,接着准备考理税师,然后考会计师。这些人既有三十几岁的,也有五十几岁、六十几岁的,还有“退休后再考”的人。四十几岁的公司职员,还是准备“离开工作岗位后再考”的人较多。
“不管是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地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大家好像都在动脑筋呢。”
虽然取得资格证是能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武器,但是,如果因此而马虎对待自己目前的工作的话,则毫无意义。
石川上班早出晚归。但平时的工作再忙,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和旅途的时间只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能充分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的话,则工作和取得资格证同时进行,对谁来说,都是可能的。
想学外语,可是没时间!
想掌握一门外语的人很多。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那些每天要与外国人谈判的人姑且不说,不是迫切需要用外语的人,即使有意要学,也很难为了学外语而特地去上语言学校。由于工作忙而抽不出时间来上学的人当然很多。
这样一来,只有自学了。因而,每年一到四月,大家就下决心,买来NHK(日本广播协会)的语言学讲座教材。听收音机,或看电视。
开始阶段是初级内容,要记的单词也较少,所以,只要认真地听广播,是能够顺利地入门的。但是,一个月、两个月过后,要用到的单词越来越多,动词的活用越来越复杂,语法也越来越难,搞得人头昏脑胀。
如果只在广播和电视播放语言讲座时学外语,那是无法学好的。听完后,看完后,若不抓紧复习巩固当天所出现的新单词和新语法,在下次播放之前把它掌握牢固的话,则应该记忆的东西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积越多。
这样一来,则只好放弃。渐渐地也懒得去听讲座了,教材也不买了。
有数据显示,实际上,教材的销售4月号的是100%,5月号的是80%,6月号的是60%,7月号的则下降到25%。这也是许多人遇到挫折的一个证据吧。
但是,即使不依靠任何广播、电视这些手段,完全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语言,也能取得进展。
前面已经说过,在记忆方面,利用像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旅途中的时间这样比较短的分散的时间,去反复地记忆是很有效的。对需要动嘴的外语的学习来说,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来“记忆”和“温习”是最合适的。
这里介绍几种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来练习外语的方法吧。
通过携带方便的单词卡来记忆单词
不管学习哪种语言,如果不首先掌握一定程度的单词量的话,是写不出文章的,也更不谈会话了。
记单词有一个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固定在圆环上的小卡片。这些卡片大家在初中和高中学习英语时肯定都受过益。正面写着单词,反面写着译文。看的时候,一张张地翻过去。写在卡片上的单词如果都能符合自己的目标,当然不错。
就拿英语来说,有以TOEFL(针对赴美留学的外国人的英语水平考试)、TOEIC(旨在国际交流的英语水平考试)、英检(实用英语技能检测)等考试为前提的卡片。此外,还有《日常会话必备2000词》、《商业用语3000词》等等,各种各样可供挑选的单词集在书店里都有出售。如果从这些单词集里选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单词,则很有益处。
如果是坚持听广播讲座的人,则以教材为基础,每月一次,将新出现的单词汇总,做成卡片,也许效果更好。
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不要带太多的卡片乘电车。并不是说太多的卡片不好携带,而是如同前面多次提到的那样,记忆最重要的是“短时间”“反复”。
如果去公司的路上要花一个半小时的话,200~300张卡片也能在路上反复看几遍。但是,如果单程只有30分钟,将同样数量的卡片带入电车,看1~2遍都很费劲。
重要的是,根据自己路上的时间长短,来决定所带卡片的张数。所带的卡片,单程最少要看三遍为好。所带卡片上的内容确实掌握以后,再进入后面的内容。
在新的卡片看完几打后,再定期回过头来温习前面已学过的卡片。虽然自己希望全部记住,但总有一些单词会从记忆里溜走。通过反复细致的复习,将一些模糊的内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然而,也有人感到制作卡片很麻烦吧。一想到考前复习那辛苦的日子,也许有人再也不想看见卡片了。对这样的人来说,使用便携式游戏机里附带的英语单词软件较合适。
索尼公司生产的袖珍词库软件“袖珍单词”,里面收录了1600个单词。该软件在记忆单词时,前面一组单词如果不清除掉就不会进入下面一组单词。简直就是给人一种玩游戏的感觉。“要想办法进入下一关”,这种软件有意要唤起用户的兴趣。此外,作为提示,它还有显示一部分拼写的功能。所以,就如同解智力测验题一样,在这一过程中,能记住单词。
Grey-sweet2005-10-04, 14:42
第二部分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是取得资格证和加强记忆的宝贵时间
第9节 通过喜欢的电视节目来提高听力
通过喜欢的电影或电视节目来提高听力
记单词是学外语的第一步。但是,要了解这些单词实际上是如何发音的,在文章里又是如何应用的,还得通过听该国人的讲话录音或会话磁带来掌握。耳朵一听就懂的话,会话能力就会一下子提高了。
但是,学习的最初阶段,到底是讲什么,听起来摸不着头脑。有时连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分隔都搞不清楚。提高外语的听力,“习惯”是必要的。
为了这种“习惯”,同样的东西,只有反复地听。如果使用耳机的话,在每天上下班的电车里,就可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去书店的话,学外语的磁带和光盘多得不知道选哪一种好。
在日本,学外语对那些不大有机会接触外国人的人来说,也许只有依靠这些教材。但是,就英语来说,身边就有教材。
可以通过电视或录像,将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声音录到磁带里。
电影和电视剧根据剧情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场面。如果是现代剧,就能学到“生动的英语表达”。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或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就更容易投入。想从简单的英语开始学的人,可以将面向孩子的作品或节目拿来作参照。
除了电影和电视剧以外,英美媒体的报道节目也可作为参照。这些节目无论是卫星播放还是有线播放,亦或是地面差转,都能在民营电视台的通宵节目里收到。因为多半是将一个话题,花一定的时间做成一个特集,所以看的时候,注意力也容易集中。
在这些节目里,有运动员、电影明星、音乐家等,有时为了挖掘思想,还会就一个人物进行长时间的采访。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话,肯定会很愉快地进行听力的学习。
此外,不管什么人,其说话方式和发音方面都有个人的习惯,所以,与其听许多人在一起对话,还不如听一个人长时间的说话更容易理解。
但是,有一点和单词卡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下班的路上,不要反复听时间过长的磁带。像电影这样较长的资料,应该将其转录成适当的长度。
要是MD(微型磁盘)的话,音质好,操作也简单,所以能从想听的部分开始听。因为用不着倒带,所以在外出的闲暇时间里,这是用于练习听力的最好的工具。
把脑子里所想的当场说出来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还是自己能说吧。
肯定也有人认为,“如果光是为了说,那只有去学校,用目标语言与对方交流。否则就很难掌握”。
但是,如果平时不熟,突然让你坐到外国人面前,恐怕很多人都无法熟练地运用外语交流吧。
首先要自己一个人练习说。实际上,在与外国人交谈之前,还是进行一些演练为好。
创工·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保坂荣之介,以《情景·控制的惊奇》(PHP研究所)等数部著作阐述了能力的开发方法。据他称,这种说外语的练习也能在上下班电车中进行。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头脑中所想像的情景全部置换成英语。
比如说,一想到“太累了”,马上就换成“I’m very tired.”
有时也小声说出来,反正是在电车里。要是感到不好意思,就稍微动一下嘴唇就行了。
例如,一想到明天的约定,就自言自语地说:“Tomorrow, I will go to ‘S’ company, and I should explain
new plan. ”(明天我得去‘S’公司说明一个新的计划)。看到窗外美丽的晚霞,就感叹道:“What a beautiful sight!”
也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么简单的方法能成为对话练习吗?把教材上写的会话样本全部记下来不是更好吗?
但是,我们想像一下。
比如去海外旅行时,把饭店房间的钥匙忘在房间里了。准备去服务台求助时,但不知如何表达,在脑子里想“这种表达方式确实在哪本教材里学过。”这时,服务员恐怕会露出厌恶的神情吧。
而且,例句中如果有记得模模糊糊的单词的话,则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走了样。况且,教材里的例句能照搬使用的毕竟有限。
因而,用自己知道的单词,把自己的想法立即转换成英语进行练习的话,在实践中非常有用。
保坂说:“表达不好的话,回家查查辞典就行了。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在这种说的练习的基础上,再加上前面介绍的记忆单词和听力的练习,所掌握的新的表达方法就会不断增加,英语的表达方式就会更加丰富。
根据利用方法的不同,上下班电车也能成为了不起的语言学校。
享受看人,“读”人的乐趣
请想像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从自己家里到公司乘电车需一个小时。你是一个上班路上花的时间稍长一点的人。平时,在电车里都是看书。昨天那本书已经看完了,可今天又忘了把要看的新书装进包里。由于没有什么可看的,感到无聊,就浏览车厢里的悬挂广告。但是,在拥挤的电车里,所能看到的广告实在有限,一会就看完了。这时离公司还有40分钟的车程。哎,实在想读点什么。想读的东西……。
请别着急。电车里可读的东西多着呢。而且比悬挂的广告还多。你可能已经明白了。那就是“人”。
也许有人要问:“人能读吗?人只能看。”
可亲的表情,可怕的表情,好打扮的人,看上去没洗澡的人……确实,光从外表来看,就丰富多样。
但是,再进一步观察每一个人的话,从他的表情和服装上,其性格就能略见一斑。
在头脑中所形成的这种启示,就是这里所说的“读”人。
他在公司里干什么工作,部下有几个人,老婆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不定还有个相好的……在这想像的过程中,一个故事情节就诞生了,恐怕连水平不太高的小说家也自叹不如吧。
由于每个车站上下的人各不相同,所以,材料是无限的。
能把观察别人当作乐趣来享受的人,从乘上电车到下电车,没有时间感到无聊。
探寻站在你面前的人物的生活故事
三田理加(37岁),曾经是电影院工作人员,同时又是一位很活跃的职业漫画家,身兼两职。由于电影院的工作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画漫画的时间非常少。她希望得到哪怕一分一秒的画画时间。因为光靠在家里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即使不能在桌上画画,也要充分利用上下班路上的30分钟。
在叮哐摇晃的车厢里,虽然完成最终定稿很困难,但构思故事情节,写漫画对白,校正被称为“名称”的台词,检查草图等,这些制作漫画的许多工序都可以在电车里完成。值得庆幸的是,电影院开门的时间将近中午,上下班的时间比平常的高峰时间要晚一点。电车不挤也为她工作带来了方便。
在“车内创作”的间隙,三田还有一种享受,那就是观察周围的人。
她一边观察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或是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的动作及其穿的时装,一边想像着他们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主要是想像这个人5分钟前、10分钟前、一小时前、一天以前、一周以前在干什么。分时间段来想像是重要的。由于是对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想像的翅膀,所以,基本上能勾画出人物的形象。”
接着,三田在带入车内的素描簿上画素描,虽然只是简单的素描,但在为后面的漫画创作人物原型时,这些素描和自己想像中的人物将成为重要的参考。
同呆在家里参考杂志上的照片画画相比,通过对现实人物的观察,更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说到对人的观察,《上下班电车里的人的行为学》(创流出版社)的作者小林朋道(41岁),可以说是人物观察的专家。直到几年前,小林还一直在冈山市的一所高中里任教。他在从冈山县的仓敷市到冈山市的单位上班的路上,每天都要观察人物。从而创作了这部书。
“作为工作,我当教师,可是作为研究者,我也不想让眼睛闲着。这样一想,上下班电车里的情景就浮现在脑海里。”
本来花鼠属动物的行为研究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想一想,人也是动物,而且要观察的对象就在每天的电车中。
“电车里的人既不受人际关系的束缚,也不带社会色彩。作为动物行为学的观察对象,这是绝好的机会。”
对小林来说,上下班的电车是进行人物观察的合适的场所。同时,作为一研究者,那也是审视和磨炼自己的地方。
在活生生的模特儿身上虚拟着服装搭配
在男士服装店做售货员的成田幸男(36岁),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据说他对来往乘客的服装特别留意。眼光总会去关注别人的裤子折线、皮鞋擦的光亮程度等等。
“可惜的是,十个人中有七、八个人是马大哈呀。特别是下半周,总是凌乱得很。”
那些受到成田严厉批评的公司职员们,恐怕是前一天晚上没有将衣服挂在衣架上,或是早晨出门时,没有时间,顾不上擦鞋子吧。
一个人的仪容只要成田眼光一扫,他就开始了虚拟修饰。配什么样的服装,带点什么装饰,这个人就显得特别好看,他在脑子里做着各种各样的设想。
“这个人如果配上颜色更鲜艳一点的套装就好了。如果是这身套装,则衬衫的颜色应该更亮一些。这位大叔的领带如果与旁边一位小伙子领带交换一下,则他们两个都会显得更得体。如此等等,总是在脑子里享受着这种乐趣。”
对成田而言,上下班的电车里拥满了活生生的服装模特儿。
如此养成的感受性,勿庸置疑,会被他活用于在服装店里为顾客挑选服装的实践中。
Grey-sweet2005-10-04, 14:43
第二部分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是取得资格证和加强记忆的宝贵时间
第10节 判断地区经济的发展动向 为了确保座位这一“实益”目的而观察人物
也有人为了确保座位而观察乘客。
在索尼公司工作的浜田寿人(22岁),每天早晨乘山手线电车上班,单程需要40分钟。他把尽快找到座位作为自己上车后的目标之一。
早晨上班高峰期以拥挤而闻名的山手线,当然一上车不可能马上找到位子。要是觉得坐着的人谁有可能马上下车,就站在他的面前。
并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坐下,而是自己能不能坐下决定了自己当天的状态。预测坐着的人是否要下车,如果自己猜对了,说明自己的直觉敏锐。通过游戏的感觉来享受上下班路上时间的乐趣。
“比如说,车上正在看书的人,快要到目的地的时候,每停一站,他都会看看窗外加以确认。当目的地马上就到时,他会把书收进包里。受到这种启示,则若无其事地靠近他。”
如果预测对了,则表明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没错,因而从早晨起,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工作中可能有什么好事”,会获得这样一种高涨感。
坐到了位子,再加上又得到了积极的“干劲”,因而可谓是一石二鸟。
不过,即使预测错了,那个人最终没有下车,也不过分失望。那么,这个人到哪儿去呢?
他在什么单位工作?这样任意想像以消磨剩余的时间。当然,这期间,也以敏锐的目光来确认有没有下一站要下车的人。
从车站广告牌上判断地区经济的发展动向
也有人不是观察人物,而是把观看广告牌当作每天上下班路上的必修课。
井上泰男(34岁),是位于名古屋有名的几条繁华街道之一的荣街的一家银行支店的职员。每天从名铁犬山线岩仓站乘名古屋地铁东山线去单位上班。
“大致浏览一下铁道线对面广告牌的内容。如果有空位置的话,就预测哪种行业的广告牌会占据目前的空位。”
井上在车站等电车时,边在站台上来回走着,边看广告牌。
车站的广告牌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变化。
新兴住宅区的开发如果取得进展的话,首先是与不动产有关的广告特别醒目。然后是新开业的医院妇产科的广告牌等等。
“猜中的还是比较少啊。但是,这也是一种锻炼吧。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是银职员的工作之一。”
在这种持续锻炼的过程中,离自家最近的车站广告牌的内容及其排列顺序也已扎根在自己的脑海中。
在银行融资课任职的井上也经常出差。转乘地方线前往目的地的途中,经常会不知不觉地看车站的广告牌。
“是刚进入银行的时候,上司教给我的学习方法。我的上司可能是从他的上司那里学来的,也可能是从书上看来的。”
头脑的训练材料在上下班的路上,到处都是。如果能发现这一点的话,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会变为提高自己技能的时间吧。
Grey-sweet2005-10-04, 14:44
第三部分 最有效地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的观点变化
第11节 上班高峰期奔向公司的“痛勤”地狱 上班高峰期奔向公司的“痛勤”地狱
连身子都动不了的满员电车。
书和报纸都看不了,只是忍耐着痛苦的时间。
就像“通勤地狱”这个词所表明的那样,在拥挤不堪的电车里,奔向公司的人很多。
站台上的乘务员使劲将乘客推进电车的情形,对外国人来说,好像是非常罕见的。在介绍日本的电视节目里,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
在每天早晨的上班高峰期,去公司的职员们都承受着巨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疲劳。“通勤”(上下班——译注)与“痛勤”的读音一样,由此可见一斑。
在私铁和JR东京市中心区的线路上,上下班高峰期要增开电车。乘客称之为“时差通勤”。但是,其缓解拥挤的效果并不明显。首都圈的上下班人员,对这一点肯定都有切身体会。
有显示电车拥挤程度的数字,这一数字叫“拥挤率”。
所有的座位都坐满,所有的吊环都有人拉住,座位旁边的立杆也有人握住。这种状态作为电车的定员。乘客数对定员数的比率就是“拥挤率”。
乘客数正好与定员数一致,拥挤率是100%。
当拥挤率是150%时,站的人就会肩碰肩,可以轻松地看报纸。
当拥挤率是180%时,虽然身体有接触,但还能有看报纸的空间。
当拥挤率是200%时,就会有压迫感,与旁边的人紧挨着,无法看报纸,不过能勉强看杂志。
挤得不能动弹的满员电车是有限的
身体不能挪动,电车摇晃时,身体就会倾斜,拥挤率是250%。这种现象只有电车里才有。
但是,拥挤到这种程度的线路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上班高峰期这一时间段,就是以8点为中心的一个小时左右时间。
我们来看一看实际上首都圈几家铁路公司拥挤率最高的线路和区间吧。
首先是西武铁道。在池袋线的特快电车上,最挤的是石神井公园~池袋段,拥挤率180%。新宿线的下落合~高田马场,拥挤率170%(各站都停的电车与特快电车的平均数)。
京王电铁:京王线的下高井户~明大前,拥挤率168%,因为有换乘站,所以这个区段经常拥挤。井之头线的神泉~涩谷,拥挤率150%,这是各站都停的电车与特快电车的平均数。
小田急电铁:小田原线的世田谷代田~下北泽,拥挤率191%(各站都停的电车与特快电车的平均数)。
其次是都营地铁。三田线的西巢鸭~巢鸭,拥挤率174.8%。新宿线的新宿~新宿三丁目,拥挤率159%。
营团地铁:拥挤率最高的是千代田线的町屋~西日暮里,拥挤率212%。接下来,东西线的门前仲町~茅场町,拥挤率201%。营团地铁的其他线路,拥挤率基本上是140%~180%。新开通的南北线,拥挤率较低,为105%。
根据首都圈上下班人员的体会,与这些私铁和地铁相比,JR山手线显得更挤。但是,JR东日本没有公布上下班时间的拥挤率。
另一方面,京阪神(指关西的京都、大阪、神户地区——译注)的拥挤率又如何呢?
近铁奈良线的河内永和~布施(拥挤率160%),南海电铁高野线的百舌鸟八幡~三国丘(拥挤率158%),阪急电铁宝塚本线的阪急三国~十三(拥挤率152%)等这些区间拥挤率较高。但早晨的高峰期,没有首都圈挤。
京阪神大手私铁五家公司也有一个平均拥挤率。
1997年的平均拥挤率是148%。据说,京阪神1965年~1970年的平均拥挤率超过200%,现在上班高峰期的情况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上述数字来看,上班高峰期,最拥挤的区间虽然拥挤率超过了200%,但大部分在200%以内。尽管感觉是“满员”,但这种状态,还是能够看杂志的。
而且,是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在这高峰期时段去上班呢?并不是这样。
各铁路公司都向社会推荐“错时上班”。虽然上班人员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情况,但错时上班并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公司实行弹性工作制的话,避开上班高峰这一时间段是很容易的。
即使是必须按时到公司,也还有其他方法。虽然开始工作的时间不能推迟,但是可以提前上班。如果早点从家里走,避开最拥挤的高峰期的话,就可以躲过“地狱”般的满员电车那种“痛勤”。
有人早上天未亮就起床,把早晨的时间作为自己的时间来充分有效地利用。不乘早晨拥挤的上班电车,这是“早起型生活”的优点之一。
在许多人被早上拥挤的电车挤得死去活来的同时,也有不少“早起型的人”,在一大早的电车里享受着座位,舒舒服服地去上班。
Grey-sweet2005-10-04, 14:45
第三部分 最有效地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的观点变化
第12节 一大早去上班所带来的两个黄金时间
一大早去上班所带来的两个黄金时间
松山真之介在与网络系统有关的公司工作。每日发行互联网的书评杂志《Webook of the day》。他的书评在招聘信息网站“ISIZE”的图书角也有连载。
在每天忙碌的同时,还要看一本书,写书评。要说他的劲头儿是从哪儿来,那就是来自早晨上班的路上。
松山早晨4时40分从千叶县的家里出门。如果是冬天,还能看得见星星。
“也许有人觉得太辛苦了。可是,在我看来,特地赶在早晨高峰时间段上班要更辛苦啊。”
松山比上班高峰期提前二个小时去上班。
满员电车由于上上下下的人太多,所以,总是容易晚点。而一大早的电车因为人少,都是正点运行。转乘也很顺利。
“用不着跟着别人后面匆匆忙忙地走,感觉非常爽快哟。在电车里看看书,吃吃早点,一个人占四个人的位子,有时还把公司的资料摊开看。”
这几年,一到年底,有时还在车里写贺年卡。如果是明信片,带着走路也不麻烦。如果每天写十张的话,每张的时间都很充分。能写出充满感情的贺年卡。
“再从电车里看着升起的朝阳,心里畅快极了。光这一点,就觉得早起乘电车很有意义。”
在电车里摇晃的时间大约一个小时。充实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上班路上的时间对松山来说,真正是黄金时间。
下班后,第二个黄金时间又开始了。
“公司里的人都下班了,工作也有了进展,这时,一个人留在公司里,最适合思考问题。有时就写一写刊登到电子杂志里的书评。”
从高峰时段上班转为一大早上班改变了一天的生活
每天早晨,在满员电车中,为了有个落脚的地方而使尽了全身力气。别说摊开书本,连身子都无法挪动。这样的人不妨下决心把时间错开一下。
虽说是上班高峰期,而真正最挤的也就是那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即使错开半个小时,也可以乘上较空的电车。根据地区的不同,如果提前一个小时上班的话,还能有座位。
贪图被窝儿的温暖,直到非起来不可时才起床,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匆匆忙忙跑出家,又在满员电车里颠簸,快到点了才赶到公司。每天这样的话,反而更累。
乘一大早的电车上班的话,从家里到车站能够以很好的心情散步。早晨既可以沐浴那特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又可以独享那街道上的寂静。空空荡荡的车厢又可以带给你一个舒适的心情。首先就不会有那种烦躁不安精疲力竭的感觉。
一大早,公司里人员较少,这时构思一天的工作计划,做些工作上的准备,会使工作取得意想不到的进展。准备工作做好后,一天的工作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要改变一下气氛,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店放松一下也是可以的吧。早晨的咖啡店多半只有个把客人,也没有中午那种叽叽喳喳的吵闹声。
在公司附近,还有英语会话和面向公司职员资格考试的清晨讲座。
晚上的讲座由于加班和社交,很多人无法参加,如果是早晨,就完全可以按照日程进行。
早晨一大早就起来听讲座的人都是一些积极性很高的人。从这些人身上受到的启发也较多吧。
在体育馆出一身汗后,再去上班,肯定也会有一个好心情。
自己一天的日程,提前一个小时也好,提前两个小时也好,如果转换成“早起型”的话,早晨的上班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早晨发生了变化,那么一天的生活就会与以前截然不同。
上班路上的时间如此之长唯有日本
让我们来看一看把长时间花在上班路上这一问题吧。上班路上花太长的时间,肯定有人认为“自己的时间被剥夺了”。
即使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也算长的。
根据NHK放送文化研究所的“国民生活时间调查”(1995年)显示,日本人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平均是1小时15分。而且还有一年一年变长的趋势。
还有其他的统计。据总务厅每5年进行一次的“住宅统计调查”(1993年)显示,全国上下班路上需一个小时以上的人占上班总人数的16.1%。需一个半小时以上的人占3.6%。这虽然包括在家上班的人数和住在单位里的人数,但可以说,远距离上班的人并不算多。
但是,首都圈(东京、横滨、千叶圈)的情况就不一样。路上需一个小时以上的占32.3%,需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占7.6%。几乎是全国平均数的两倍。
在京阪神圈,路上需一个小时以上的占21.4%,需一个半小时以上的占4.0%。正好处于首都圈与全国平均数的中间值。
如此看来,不得不花长时间在上下班路上的人,主要是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圈的上班族。
另一方面,海外的情况又如何呢?
总务厅把住友商事驻海外的20个机构的日本人职员作为对象,进行了调查(1998年)。结果显示,上下班路上超过一小时的人占8%,超过一个半小时的只占1%。
交通工具方面,有超过66%的人乘小汽车。虽然不能同以电车为主的日本的情况进行单纯的比较,但可以说,在日本大都市圈上班的职员,即便从国际上来看,其上下班路上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还是短点为好。可能许多人是这样想的。
但是,也有人特意花多于平时几倍的时间和几倍的距离,用于上下班的路上。自己主动成为“远距离上班者”。
从自己家里到公司四十分钟的距离却要花两个多小时
东京·池袋站
既是出版社的经营者,又是总编辑的西田哲郎(54岁),从池袋乘营团地铁有乐町线到离办公室最近的饭田桥站,只需9分钟。可是,西田有时并不乘地铁,而是特意乘较花时间的JR山手线。
他一早六点钟从家里出发。乘西武池袋线,最迟六点半到达池袋。再从那儿乘JR山手线的外环线。
“因为是环线,所以,外环线也好,内环线也好,乘哪个都行啊。”
一大早,座位也空。西田“安安心心地”坐在三人座位上,从包里拿出一沓稿子。
“要‘兑现诺言’,必要的时候,只能这么做。也就是说,‘稿子今天必须看完,明天就得谈感想’。由于前一天晚上喝多了点,没有把任务完成啊。”
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把稿子往出版社送,这种情况较多。如果马上能看掉,写点什么意见当然好,但有时候懒得看,就拖了下来。不久,作者又会打电话来问:“那篇稿子怎么样?”西田心里发虚地对应道:“明天一定给你答复。”于是,在上班前乘山手环线,兜圈子。
“大约二周时间就把事情结束。这是集中精力的胜利啊。”
山手线绕一周,约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内,把任务完成。也就是说能够践约。
乘山手线兜圈儿旅行“检票口内吃早餐,中途能下车”
西田有时心血来潮,不是为了工作看书,而是为了享受看书的乐趣而乘山手线的。
“从初夏到九月份这个季节是最好的季节啊。黎明时分大约是五点钟左右。高高兴兴地离开家。”
包里放进两本内容不同的书。一上电车就打开书。根据心情的不同,有时看一本,有时两本轮换看。随意翻阅。他经常是中途下车,买完体育报纸后,再乘电车。
“最近,《日刊体育》的记者可能是反应迟钝了,所以我改看报纸了。从驹込站下车,边欣赏杜鹃花边盘算着先在哪儿填饱肚子。”
不出检票口就把早饭吃了,要么在品川站,要么在上野站。车站内的饮食店很多,很方便。如果出了站再吃早饭的话,一般在东京站附近的精养轩用餐。
“早晨的阳光让人神清气爽啊。感觉就像游客一样。”
西田乘山手线当日往返的兜圈儿旅行,二周,最多三周就结束。
“有一点需要注意。乘车时间太长,出站时,自动检票口的横挡就会嘭地一下关上。就得从值班窗口那边走。自动检票机的性能太好也是一件麻烦事啊。”
Grey-sweet2005-10-04, 14:46
第三部分 最有效地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的观点变化
第13节 人在拥挤的电车里反而更安心
人在拥挤的电车里反而更安心
像西田这种情况,是能够在办公室里看稿子的。也可以在家里看书。但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受到干扰。而在电车里,谁都不会来干扰你。那种环境是与西田所说的“集中精力的胜利”紧密相连的。
电车里,即使人再多,也用不着在意。因为周围都是陌生人,所以没有必要像对熟人那样介意。因而是集中注意力干某件事的最好空间。
而且,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并不受拥挤程度的影响。当然挤得不能动弹的话,另当别论,稍微挤一点是能够集中注意力的。也可以这样说,人稍微多一点,反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有一个调查结果很有趣。
在前面讲过的《上下班电车里的人的行为学》里,作者小林朋道以在电车中所观察到的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作为题材,其中记述了有关电车乘客的“转移行为”的次数。
“转移行为”是动物行为学的术语。是指“内在的紧张状态和纠葛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不合时宜的’突发性行为”。据说,在哺乳动物和鸟类动物中,经常能看到这种行为。
用在人的表现上,就是在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下,内心不平静时,无意识中所做出的不必要的行为。做出了可以不做的动作。
乘上电车的人,是新加入正在乘电车的集团的“动物”。在确定自己的位置或是决定放置自己行李的位置期间,会出现摸摸下巴,抓抓头发的“转移行为”。
于是,小林将站在车门口的乘客的这种转移行为的次数作了统计。结果显示,车越挤,转移行为就越少。
在电车中,人越少,纠葛就越多。也就是说,人一多,紧张感就弱,心理上的稳定状态就容易提前出现。
像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拥挤的电车中,人却能安心地专注于某件事,这也得到了科学上的证明。
西田在适当拥挤的山手线电车中,集中精力阅读稿子,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一个人想集中精力处理某件事的时候,多半想找一个仅有自己一个人的地方,可是,别忘了,积极灵活地利用上下班电车也是策略之一。
若乘新干线上下班“生活在家乡,上班在东京”也成为可能
金子雅道(40岁),两年前在家乡福岛县买了房子。工作单位是东京都板桥区的化学公司。从那时起,金子就开始乘新干线上下班。
他以前住在埼玉县的浦和市,所以上班路上只要三十分钟。除了上班近以外,浦和的环境也不错。但作为长子,他一直放心不下住在家乡的父亲,老是想着回到家乡福岛去。
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远去首都圈或大城市工作的人很多。特别是长子和长女,经常会听到他们说有和金子一样的烦恼。
这时,他们想到了作为公司福利待遇的一种,可以利用新干线上下班的制度。“乘新干线上下班,所需交通费的九成由公司负担”这一待遇非常优厚。
“那时,不到7000人的公司职员,有十几人利用新干线上下班啊。”
在地价居高不下的东京拥有房子也许很难,所以新干线上下班制度是公司希望职员能在地方上拥有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深入人心。
自己在家乡买下房子后,让家人居住,而自己继续在东京上班……一般情况下,这两样是很难同时实现的。而有了新干线上下班制度以后,这种愿望却可以实现。金子决定利用这一制度。
“那时,女儿小学四年级,儿子小学一年级。也想在一个空气好的地方,轻松愉快地抚养他们。”
金子从新白河站乘东北新干线到大宫需50~60分钟,再从大宫乘JR埼京线到浮间舟渡需20多分钟。从这列车到那列车,路上总共需要一小时三十分到一小时五十分钟。
同以前相比,可以说路上的时间要长一些。可这个时间与从千叶县、埼玉县、神奈川县等东京近郊去东京市中心上班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新白河站一下车就是“福岛人”
乘新干线上下班,不仅实现了“孝顺父母”的愿望,而且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班的车上有位子坐也是一大优点。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在家里和在单位里不同的心情可以互相切换。”
东京的单位与福岛的家庭,在来回的途中,工作人和家庭人的开关很容易切换。
“福岛与东京气候和人情都不一样。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回来时,在新白河站一下车,就变成了‘福岛人’啊。我本来就是一个性格不爽快的人。以前即使乘上了回家的电车,脑子里还想着工作上的事情,就算回到家里,也挥之不去。不善于心情的切换。”
乘新干线从东京到福岛,从福岛到东京,在这来回的过程中,金子的心情和大脑也由工作到家庭,家庭到工作,来回切换。
采用新干线上下班制度的公司虽然目前还不太多。但据金子说,从新白河站到东京上班的人数,光他早晨乘的那列车就有100人以上。
既有利用公司这种福利待遇的人,也有不利用这种待遇的人。而乘新干线大老远去东京上班的人倒是不少。
金子从新白河站到大宫站乘新干线三个月的月票需要37万日元。如果没有公司的福利支持,这一金额自己是负担不起的。假如有人希望在东京工作又住在东京近郊以外的地方,那么有必要再确认一下该公司的福利待遇制度。
是选择搬家还是选择单程需乘两小时的新干线上下班呢?
在东京大学当助手的中泽港(35岁),也是乘新干线从长野到东京上班的新干线上班族之一。
本来租公寓住的中泽,从宿舍到单位走路只要五分钟,是比较理想的。但他却面临着某种选择。
“妻子在长野短期大学任讲师。录用的条件之一就是家住长野。至少妻子要移居到长野去。”
问题是,中泽怎么办?
由于孩子还小,所以也不想搬家。而且,只有中泽一个人住在东京,周末利用限次乘车券回长野。即便这样,光交通费每月就要8万日元,再加上东京宿舍的房租,要超过10万日元。如果利用新干线上班制度的话,使用月票从长野到东京上班,即使算上自己负担的费用,也花不了多少钱。
“而且,乘长野新干线,心情也愉快,在电车里还能干些事情。”
这样一来,中泽决定乘新干线上下班。住所也由东京搬到了长野。上班时间也由“徒步五分钟”变成了“两个多小时”。
早晨骑自行车到长野站。在新干线车上打开笔记本电脑,写一写自己的专业人类生态学方面的论文和稿子。
“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自己都感到吃惊呀。我觉得一天的研究活动有一半是在新干线上完成的。”
关于工作上取得进展的原因,中泽作了如下说明。
“在大学里,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与外界相互作用’,是由不得自己的。而在新干线上,没有任何干扰。至少有两个小时能够集中精力做一件事。长野站到上野站需要90~100分钟。作为保持精力集中的工作时间,足够长了。”
中泽由于自己爱人的工作调动而开始了远距离上班。可他却把新干线上的时间完全当作了自己做研究的时间。这也是一段密度很高的时间。
可以说,新的经验会产生新的成果吧。
Grey-sweet2005-10-04, 14:47
第三部分 最有效地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的观点变化
第14节 乘新干线上下班也是选择之一
乘新干线上下班的生活方式也是选择之一
早晨上班也给中泽带来了新的乐趣。
“早晨6点钟左右,长野站的周围很清静,骑自行车很爽快。8点钟之前从上野站的公园门口穿过不忍池,再走向大学的池之端门。走这段路感觉也很惬意啊。”
因为开始乘新干线上下班是四月份,所以通往大学的路上樱花盛开。早晨在新干线上完成一项工作后,看着一排排的樱花树,别有一番情趣。体味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愉快心情。
不过,公司支付给中泽的交通津贴每月最多5万元,超过了则要自己负担。
“最近,在新干线上听熟人讲,自己负担的那部分实际上是必要的费用,可是,却不被承认。他与税务署交涉过,可对方不认可,所以感到很气愤啊。”
乘新干线上下班自己所负担的那部分车费,根据现在的税制,不包括在工资所得扣除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