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梁启超文集

梁启超(现代)
梁启超文集
梁启超 著陈书良 选编
。陈书良。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
2  梁启超文集
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立论新颖,感情充沛,文笔华美,流畅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时务报》风靡了全中国,数月之间,销行到万多份。梁氏自己说:“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又说:“《时务报》实为中国革新之萌蘖。”就连当时反对维新的胡思敬,也在《戊戌履霜录》中惊呼:“当《时务报》盛行,启超名重一时,士大夫爱其言语笔札之妙,争礼下之。
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
由此可见梁启超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的震动。
1897年,梁启超又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他使学生天天做札记而自己批答,每天所批常常达一万几千字。
他每天日间讲课四小时,夜间则批答札记,有时竟通宵不睡。发还札记时,师生相与坐论。当时学生有林圭、蔡锷等,天天读梁的批答,精神几乎与其同化。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
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80多篇
-- 6
前  言3
文章和专著,多方面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这一时期,是梁启超思想发展最闪光的时期。
1903年后,梁启超在政治上走上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反动道路。
从提倡民权,鼓吹“破坏主义”
,到坚持保皇,主张“与革党死战”
,在论战中,梁启超是以保皇派的挂帅人物登场的。
辛亥革命后,他又组织“进步党”
,为袁世凯效劳。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加速了袁氏洪宪帝制的失败。
1916年后,他又投靠北洋军阀段祺瑞,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后三个月便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间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
梁启超自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
,也打破“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
的束缚,自求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当时号称“新文体”。他的新体散文在中国大地从上到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其影响之大,是举世无二的。萧三说:“毛主席青年
-- 7
4  梁启超文集
时代,喜欢自己找书读,……有人送他两种书:一种是关于康有为的维新运动的,一种是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重要的文章,都能够背诵。那时候,他崇拜康、梁,因为他们谈的,都是救国的问题,梁的文章又写得好。“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礼赞梁氏的文笔:”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也肯定:”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可以说,梁启超的文章在整个中国近代散文史上都是无人可与伦比的。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我们这个本子,是根据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藏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饮冰室文集》铅印本上下册和1922年石印本《饮冰室全集》20册精选的。在校对和编年方面,参考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梁启超选集》(李华兴,吴嘉勋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梁启超诗文选注》(王蘧常选注)。在选录标准方面,我们以政治见解卓荦的文字为主。诚如梁氏自己在《吾今后所以报国者》一文中的夫子自道,自己“好攘臂扼腕以谈政治,政治谈以外,并非无言论,然匣剑帷灯,意有所在,凡归政治而已。”在整理方面,除以以上几个本子参校,择善而从外,我们将所选文字分政论、传记、随感、讲演、书信、诗词六类,每类文字又按编年排列。这样,读者既可以
-- 8
前  言5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读梁文,又可以从编年上知人论世。
由于梁启超著述宏浩,其内容又包罗古今中外,整理时真有“望洋向若”之感!自知识见陋劣,讹误和欠妥之处当不在少,亟盼十方大德,不各赐教。
196年10月于长沙听涛馆书寓
-- 9
目  录1
目  录
前言陈书良政论变法通议自序(1896年8月9日)…………………………1…
论不变法之害(1896年8月19日)…………………………3…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1896年8月29日—1897年
9月17日)…………………………………………………1…1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1896年8月29日—1897年
9月17日)…………………………………………………1…5论学会(1896年11月5日)…………………………………1…9论报馆有益于国事(1896年8月9日)…………………2…4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1896年10月27日)……………2…8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1897年10月6日)………………3…4说动(1898年2月11日)……………………………………4…0论湖南应办之事(1898年4月5日—4月7日)…………4…5政变原因答客难(1899年1月12日)……………………5…5论保全中国非赖皇帝不可(1899年3月22日)………6…2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1899年10月
15日)………………………………………………………6…6
-- 10
2梁启超文集
少年中国说(1900年2月10日)…………………………7…2呵旁观者文(1900年2月20日)…………………………7…9中国积弱溯源论(节录)(1901年5月28日)…………8…7立宪法议(1901年6月7日)………………………………9…5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1901年6月16日、7月6日)1…03过渡时代论(1901年6月26日)…………………………1…14灭国新法论(节录)(1901年7月16日—8月24日)…1…21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12日,10月22日)…
………………………………………………………………1…33《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节录)(1901年12月21日)…………………………1…45论公德(1902年3月10日)………………………………1…51论自由(1902年5月8日、22日)………………………1…57论进步(1902年6月20日、7月5日)…………………1…70论私德(节录)(1903年10月4日、11月2日)………1…86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1902年2月8日)…………2…08中国之旧史(1902年2月8日)…………………………2…16史学之界说(1902年3月10日)…………………………2…24论正统(1902年7月5日)…………………………………2…30论立法权(1902年2月22日)……………………………2…38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2月22日)………………2…46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1902年3月10日)……………2…58政治学学理摭言(1902年9月2日、10月16日)……2…64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年11月14日)……………2…73新民议(1902年11月30日、12月30日)………………2…79
-- 11
目  录3
《饮冰室文集》原序(1902年11月)……………………2…91释革(1902年12月14日)…………………………………2…93拟讨专制政体檄(约1902年下半年)……………………2…99答和事人(1903年12月2日)……………………………3…03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1904年2月14日)…………3…07新大陆游记(节录)(1904年2月)………………………3…20《社会主义论》序(1907年2月)………………………3…27政闻社宣言书(1907年10月7日)………………………3…29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1910年11月2日)……………3…41新中国建设问题(节录)(1911年10月—11月)………3…53中国立国大方针(节录)(1912年4月)………………3…68革命相续之原理及其恶果(1913年6月16日)………3…71吾今后所以报国者(1915年1月20日)………………3…79痛定罪言(1915年6月20日)……………………………3…83复古思潮平议(1915年7月20日)………………………3…94辟复辟论(1916年5月)…………………………………4…03《曾文正公嘉言钞》序(1916年)………………………4…07《改造》发刊词(1920年9月15日)……………………4…09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年8月20日)……………4…13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约1922年12月)……4…23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2月)……………………4…31人生观与科学(1923年5月29日)………………………4…42无产阶级与无业阶级(1925年5月1日)………………4…49传记戊戌六君子传(1899年1月)……………………………4…52
-- 12
4梁启超文集
康广仁传………………………………………………4…52杨深秀传………………………………………………4…59杨锐传…………………………………………………4…63林旭传…………………………………………………4…65刘光第传………………………………………………4…67谭嗣同传………………………………………………4…69随感西学书目表后序(1896年)………………………………4…76倡设女学堂启(1897年11月15日)……………………4…81湖南时务学堂札记批(节录)(1897年冬)……………4…83成败(1899年9月5日)……………………………………4…85英雄与时势(1899年9月15日)…………………………4…88文野三界之别(1899年9月15日)………………………4…90养心语录(1899年9月15日)……………………………4…92国权与民权(1899年10月15日)………………………4…93破坏主义(1899年10月15日)…………………………4…95善变之豪杰(1899年10月15日)………………………4…97豪杰之公脑(1899年12月13日)………………………4…99答客难(1899年12月23日)………………………………5…01忧国与爱国(1899年12月23日)………………………5…03傀儡说(1899年3月22日)………………………………5…05惟心(1900年3月1日)……………………………………5…07慧观(1900年3月1日)……………………………………5…10烟士披里纯(1901年12月1日)…………………………5…12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1902年2月8日)………………5…16
-- 13
目  录5
文明与英雄之比例(1902年2月8日)…………………5…18干涉与放任(1902年10月2日)…………………………5…21中国之社会主义(1904年2月14日)…………………5…23三十自述(1902年12月)…………………………………5…25杂答某报(节录)
(1906年9月3日)…………………5…31讲演湖南时务学堂答问(节录)
(1897年冬)………………5…65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1912年10月22日)5…69梁任公与英报记者之谈话(1915年9月4日)………5…76在中国公学之演说(1920年3月20日)………………5…80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
10日)………………………………………………………5…84人权与女权(1922年11月6日)…………………………5…98情圣杜甫(1922年)………………………………………6…05屈原研究(1922年)………………………………………6…21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923年1月13日)……………6…49梁任公对于时局之痛语(1923年1月)………………6…59北海谈话记(节录)
(1927年初夏)……………………6…61书信致汪康年书(1893年2月16日)…………………………6…69与严幼陵先生书(1897年春)……………………………6…72致康有为书(1899年夏秋)………………………………6…78致孙中山函三件(1988年夏秋)…………………………6…79致康有为书(1900年4月29日)…………………………6…81致康有为书(1903年11月18日)………………………6…86
-- 14
6梁启超文集
致孙逸仙书(1900年4月28日)…………………………6…89致康有为书(1906年12月)………………………………6…91致罗惇曧书(1911年11月26日)………………………6…98致康有为书(1912年2月7日)…………………………7…00致袁世凯书(1912年2月23日)…………………………7…03上袁大总统书(1915年12月中旬)………………………7…08与蔡锷第四书(1916年1月21日)………………………7…11给孩子们书(1927年1月27日)…………………………7…14与令娴女士等书(1927年5月5日)……………………7…16诗词去国行…………………………………………………7…23纪事二十四首…………………………………………7…24读陆放翁集四首………………………………………7…27壮别六首………………………………………………7…28二十世纪太平洋歌……………………………………7…30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二首……………………………7…33东归感怀………………………………………………7…34刘荆州…………………………………………………7…34志未酬…………………………………………………7…34广诗中八贤歌…………………………………………7…36赠别郑秋蕃兼谢惠画…………………………………7…37澳亚归舟杂兴…………………………………………7…39自厉二首………………………………………………7…40自题新中国未来记一首………………………………7…40爱国歌四章……………………………………………7…41
-- 15
目  录7
闻英寇云南俄寇伊犁感愤成作………………………7…42甲寅冬,假馆著书于西郊之清华学校,成欧洲战役史论,赋示校员及诸生…………………………………………7…42台湾竹枝词六首………………………………………7…43拆屋行…………………………………………………7…45寄赵先生侍御以诗代书………………………………7…45水调歌头(拍碎双玉斗)……………………………………7…48满江红(如此江山)…………………………………………7…48浪淘沙(燕子旧人家)………………………………………7…49贺新郎(昨夜东风里)………………………………………7…49[附录]梁启超年表………………………………………………7…50
-- 16
变法通议自序1
政论
变法通议自序
(1896年8月9日)
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紫血红血,流注体内,呼炭吸养,刻刻相续,一日千变,而成生人。藉曰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贡助之法变为租庸调,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为一条鞭;并乘之法变为府兵,府兵变为彍骑,彍骑变为禁军;学校升造之法变为荐辟,荐辟变为九品中正,九品变为科目。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为不变之说者,动曰“守古守古”
,庸讵知自太古、上古、中古、近古以至今日,固已不知万百千变。
今日所目为古法而守之者,其于古人之意,相去岂可以道里计哉?
今夫自然之变,天之道也;或变则善,或变则敝。有人
-- 17
2梁启超文集
道焉,则智者之所审也。语曰:“学者上达,不学下达。”惟治亦然: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则日趋于善。
吾揆之于古,一姓受命,剙法立制,数叶以后,其子孙之所奉行,必有以异于其祖父矣。而彼君民上下,犹瞷焉以为吾今日之法吾祖,前者以之治天下而治,薾然守之,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驰,卒至疲敝,不可收拾。代兴者审其敝而变之,斯为新王矣。苟其子孙达于此义,自审其敝而自变之,斯号中兴矣。汉唐中兴,斯固然矣。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言治旧国必用新法也。
其事甚顺,其义至明,有可为之机,有可取之法,有不得不行之势,有不容少缓之故。为不变之说者,犹曰“守古守古”
,坐视其因循废弛,而漠然无所动于中。呜呼!可不谓大惑不解者乎?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伊尹曰:“用其新,去其陈。”病乃不存。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者死。
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上循土训诵训之遗,下依矇讽鼓谏之义,言之无罪,闻者足兴,为六十篇,分类十二,知我罪我,其无辞焉。
-- 18
论不变法之害3
论不变法之害
(1896年8月19日)
今有巨厦,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则倾圮必矣。而室中之人,犹然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睹其危险,惟知痛哭,束手待毙,不思拯救;又其上者,补苴罅漏,弥缝蚁穴,苟安时日,以觊有功。此三人者,用心不同,漂摇一至,同归死亡。善居室者,去其废坏,廓清而更张之,鸠工庀材,以新厥构,图始虽艰,及其成也,轮焉奂焉,高枕无忧也。惟国亦然,由前之说罔不亡,由后之说罔不强。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中亚洲回部,素号骁悍善战斗,而守旧不变,俄人鲸吞蚕食,殆将尽之矣;越南、缅甸、高丽,服属中土,渐染习气,因仍弊政,薾蘼不变,汉官威仪,今无存矣。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钤辖,前皇残暴,民气凋丧,岌岌不可终
-- 19
4梁启超文集
日,自大彼得游历诸国,学习工艺,归而变政,后王受其方略,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又如西班牙、荷兰,三百年前,属地徧天下,而内治稍弛,遂即陵弱,国度夷为四等;暹罗处缅越之间,同一绵薄,而稍自振厉,则岿然尚存。
记曰:“不知来,视诸往。”又曰:“前车覆,后车戒。”大地万国,上下百年间,强盛弱亡之故,不爽累黍,盖其几之可畏如此也。
中国立国之古等印度,土地之沃迈突厥,而因沿积敝,不能振变,亦伯仲于二国之间,以故地利不辟,人满为患。河北诸省,岁虽中收,犹道殣相望;京师一冬,死者千计;一有水旱,道路不通,运赈无术,任其填委,十室九空;滨海小民,无所得食,逃至南洋美洲诸地,鬻身为奴,犹被驱迫,丧斧以归;驯者转于沟壑,黠者流为盗贼,教匪会匪,蔓延九州,伺隙而动;工艺不兴,商务不讲,土货日见减色,而他人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漏卮日甚,脂膏将枯;学校不立,学子于帖括外,一物不知,其上者考据词章,破碎相尚,语以瀛海,瞠目不信;又得官甚难,治生无术,习于无耻,懵不知怪;兵学不讲,绿营防勇,老弱癖烟,凶悍骚扰,无所可用,一旦军兴,临时募集,半属流匄,器械窳苦,饟糈微薄,偏裨以上,流品猥杂,一字不识,无论读图,营例不谙,无论兵法,以此与他人学问之将、纪律之师相遇,百战百败,无待交绥;官制不善,习非所用,用非所习,委
-- 20
论不变法之害5
权胥吏,百弊蝟起,一官数人,一人数官,牵制推诿,一事不举,保奖矇混,鬻爵充塞,朝为市侩,夕登显秩,宦途壅滞,候补窘悴,非钻营奔竞,不能疗饥,俸廉微薄,供亿繁浩,非贪污恶鄙,无以自给。限年绳格,虽有奇才,不能特达,必俟其筋力既衰,暮气将深,始任以事,故肉食盈廷,而乏才为患。法敝如此,虽敌国外患晏然无闻,君子犹或忧之,况于以一羊处群虎之间,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者乎。
孟子曰:“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又曰:“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又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中国户口之众,冠于大地;幅员式廓,亦俄、英之亚也;矿产充溢,积数千年未经开采;土地沃衍,百植并宜,国处温带,其民材智;君权统一,欲有兴作,不患阻挠;此皆欧洲各国之所无也。夫以旧法之不可恃也如彼,新政之易为功也又如此,何舍何从,不待智者可以决矣。
难者曰:“今日之法匪今伊昔,五帝三王之所递嬗,三祖八宗之所诒谋,累代率由,历有年所,必谓易道乃可为治,非所敢闻。”释之曰:不能创法,非圣人也;不能随时,非圣人也。上观百世,下观百世,经世大法,惟本朝为善变。入关之初,即下薙发之令,顶戴翎枝,端罩马褂,古无有也,则变服色矣;用达海创国书,借蒙古字以附满洲音,则变文字矣;用汤若望、罗雅谷作宪书,参用欧罗巴法,以改大统历,则变历法矣;圣祖皇帝永免滋生人口之赋,并入地赋,自商鞅以来计人之法,汉武以来课丁之法,无有也,则变赋法矣;举一切城工河防,以及内廷营造,行在治跸,皆雇民给直,三王于农隙使民,用民三日,且无有也,则变役法矣;平民死
-- 21
6梁启超文集
刑,别为二等,曰情实,曰缓决,犹有情实而不予句者,仕者罪虽至死,而子孙考试入仕如故,如前代所沿,夷三族之刑,发乐籍之刑,言官受廷杖,下镇扶司狱之刑,更无有也,则变刑法矣。
至于国本之说,历代所重,自理密亲王之废,世宗创为密缄之法,高宗至于九降纶音,编为《储贰金鉴》,为世法戒,而懵儒始知大计矣;巡幸之典,谏臣所争,而圣相、高宗,皆数幸江南,木兰秋狝,岁岁举行,昧者或疑之,至仁宗贬谪松筠,宣示讲武习劳之意,而庸臣始识苦心矣;汉、魏、宋、明,由旁支入继大统者,辄议大礼,龂龂争讼,高宗援据礼经,定本生父母之称,取葬以士、祭以大夫之义,圣人制礼,万世不易,观于醇贤亲王之礼,而天下翕然称颂矣:凡此皆本朝变前代之法,善之又善者也。至于二百余年,重熙累洽,因时变制,未易缕数,数其荦荦大者:崇德以前,以八贝勒分治所部,太宗与诸兄弟,朝会则共坐,饷用则均出,俘虏则均分,世祖入关,始严天泽之分,裁抑诸王骄蹇之习,遂壹寰宇,诒谋至今矣;累朝用兵,拓地数万里,膺阃外之寄,多用满、蒙,逮文宗而兼用汉人,辅臣文庆力赞成之,而曾、左诸公遂称名将矣;八旗劲旅,天下无敌,既削平前三藩、后三藩,乾隆中屡次西征,犹复简调前往,朝驰羽檄,夕报捷书,逮宣宗时,而知索伦兵不可用,三十年来,歼荡流寇,半赖召募之勇以成功,而同治遂号中兴矣;内而治寇,始用坚壁清野之法,一变而为长江水师,再变而为防河圈禁矣;外而交邻,始用闭关绝市之法,一变而通商者十数国,再变而命使者十数国矣:此又以本朝变本朝之法者也。吾闻圣者虑时而动,使圣祖、世宗生于今日,吾知其变法之锐,必不
-- 22
论不变法之害7
在大彼得、威廉第一、睦仁之下也。
记曰:“法先王者法其意。”
今泥祖宗之法而戾祖宗之意,是乌得为善法祖矣乎?
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但虞内忧,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兴利之意少,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
秦后至今,垂二千年,时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国初因沿明制,稍加损益,税敛极薄,征役几绝;取士以科举,虽不讲经世,而足以飏太平;选将由行伍,虽未尝学问,然足以威萑苻;任官论资格,虽不得异材,而足以止奔竞;天潢外戚,不与政事,故无权奸僭恣之虞;督抚监司,互相牵制,故无藩镇跋扈之患。使能闭关画界,永绝外敌,终古为独立之国,则墨守斯法,世世仍之,稍加整顿,未尝不足以治天下,而无如其忽与泰西诸国相遇也。泰西诸国并立,大小以数十计,狡焉思启,互相猜忌,稍不自振,则灭亡随之矣。
故广设学校,奖励学会,惧人才不足,而国无与立也;振兴工艺,保护商业,惧利源为人所夺,而国以穷蹙也;将必知学,兵必识字,日夜训练,如临大敌,船械新制,争相驾尚,惧兵力稍弱,一败而不可振也;自余庶政,罔不如是,日相比较,日相磨厉,故其人之才智,常乐于相师,而其国之盛强,常足以相敌,盖舍是不能图存也。而所谓独立之国者,目未见大敌,侈然自尊,谓莫已若,又欺其民之驯弱而凌牿之,虑其民之才智而束缚之,积弱凌夷,日甚一日,以此遇彼,犹以敝痈当千钧之弩,故印度、突厥之覆辙,不绝于天壤也。
难者曰:“法固因时而易,亦因地而行。
今子所谓新法者,西人习而安之,故能有功,苟迁其地则弗良矣。“释之曰:泰西治国之道,富强之原,非振古如兹也,盖自百年以来焉耳。
-- 23
8梁启超文集
举官新制,起于嘉庆十七年;民兵之制,起于嘉庆十七年;工艺会所,起于道光四年;农学会,起于道光二十八年;国家拨款以兴学校,起于道光十三年;报纸免税之议,起于道光十六年;邮政售票,起于道光十七年;轻减刑律,起于嘉庆二十五年;汽机之制,起于乾隆三十四年;行海轮船,起于嘉庆十二年;铁路起于道光十年;电线起于道光十七年;自馀一切保国之经,利民之策,相因而至,大率皆在中朝嘉、道之间。盖自法皇拿破仑倡祸以后,欧洲忽生动力,因以更新。
至其前此之旧俗,则视今日之中国无以远过,惟其幡然而变,不百年间,乃浡然而兴矣。然则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所改造,改而施之西方,与改而施之东方,其情形不殊,盖无疑矣。况蒸蒸然起于东土者,尚明有因变致强之日本乎。
难者曰:“子言辩矣!
然伊川被发,君子所叹。
用彝变夏,究何取焉?“释之曰:孔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彝。
《春秋》之例,彝狄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古之圣人未尝以学于人为惭德也。然此不足以服吾子,请言中国:有土地焉,测之、绘之、化之、分之,审其土宜,教民树艺,神农后稷,非西人也;度地居民,岁杪制用,夫家众寡,六畜牛羊,纤悉书之,《周礼》《王制》,非西书也;八岁入小学,十五就大学,升造爵官,皆俟学成,痒序学校,非西名也;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国疑则询,国迁则询,议郎博士,非西官也;流宥五刑,疑狱众共,轻刑之法,陪审之员,非西律也;三老啬夫,由民自推,辟署功曹,不用他郡,乡亭之官,非西秩也;尔无我叛,我无强贾,商约之文,非西史也;交邻有道,不
-- 24
论不变法之害9
辱君命,绝域之使,非西政也;邦有六职,工与居一,国有九经,工在所劝,保护工艺,非西例也;当宁而立,当扆而立,礼无不答,旅揖士人,礼经所陈,非西制也;天子巡守,以观民风,皇王大典,非西仪也;地有四游,地动不止,日之所生为星,毖纬雅言,非西文也;腐水离木,均发均县,临鉴立景,蜕水谓气,电缘气生,墨翟、亢仓、关尹之徒,非西儒也。故夫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征之域外则如彼,考之前古则如此,而议者犹曰“彝也,彝也”而弃之,必举吾所固有之物不自有之,而甘心以让诸人,又何取耶?
难者曰:“子论诚当,然中国当败衂之后,穷蹙之日,虑无馀力克任此举,强敌交逼,眈眈思启,亦未必能吾待也。”
释之曰:日本败于三国,受迫通商,反以成维新之功;法败于普,为城下之盟,偿五千兆福兰格,割奥斯、鹿林两省,此其痛创,过于中国今日也。然不及十年,法之盛强,转逾畴昔。然则败衂非国之大患,患不能自强耳。孟子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又曰:“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泰西各国,磨牙吮血,伺于吾旁者固属有人;其顾惜商务,不欲发难者,亦未始无之。
徒以我晦盲太甚,厉阶孔繁,用启戎心,亟思染指。及今早图,示万国以更新之端,作十年保太平之约,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天下之为说者,动曰一劳永逸。此误人家国之言也。今夫人一日三食,苟有持说者曰:一食永饱,虽愚者犹知其不能也,以饱之后历数时而必饥,饥而必更求食也。今夫立法以治天下,则亦若是矣。法行十年,或数十年,或百年而必
-- 25
01梁启超文集
敝,敝而必更求变,天之道也。故一食而求永饱者必死,一劳而求永逸者必亡。今之为不变之说者,实则非真有见于新法之为民害也,夸毗成风,惮于兴作,但求免过,不求有功。
又经世之学,素所未讲,内无宗主,相从吠声。
听其言论,则日日痛哭,读其词章,则字字孤愤。叩其所以图存之道,则眙然无所为,对曰:天心而已,国运而已,无可为而已,委心袖手,以待覆亡。噫,吾不解其用心何在也。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呜呼!
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也;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
(诗)
曰:“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传)曰:“嫠妇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霣,为将及焉。”此固四万万人之所同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 26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11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896年8月29日—1897年9月17日)
难者曰:“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人国也。”释之曰:前此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今之言变法者,其荦荦大端,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然将率不由学校,能知兵乎?选兵不用医生,任意招募,半属流丐,体之赢壮所不知,识字与否所不计,能用命乎?将俸极薄,兵饷极微,伤废无养其终身之文,死亡无卹其家之典,能洁已效死乎?
图学不兴,阨塞不知,能制胜乎?船械不能自造,仰息他人,能如志乎?海军不游弋他国,将卒不习风波,一旦临敌,能有功乎?如是则练兵如
-- 27
21梁启超文集
不练。矿务学堂不兴,矿师乏绝,重金延聘西人,尚不可信,能尽利乎?
械器不备,化分不精,能无弃材乎?
道路不通,从矿地运至海口,其运费视原价或至数倍,能有利乎?如是则开矿如不开。商务学堂不立,罕明贸易之理,能保富乎?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道路梗塞,运费笨重,能广销乎?厘卡满地,抑勒逗留,朘膏削脂,有如虎狼,能劝商乎?领事不报外国商务,国家不护侨寓商民,能自立乎?如是则通商如不通。其稍进者曰:“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然师学不讲,教习乏人,能育才乎?科举不改,聪明之士,皆务习帖括,以取富贵,趋舍异路,能俯就乎?
官制不改,学成而无所用,投闲置散,如前者出洋学生故事,奇才异能,能自安乎?既欲省府州县皆设学校,然立学诸务,责在有司,今之守令,能奉行尽善乎?
如是则兴学如不兴。
自余庶政,若铁路,若轮船,若银行,若邮政,若农务,若制造,莫不类是。盖事事皆有相因而至之端,而万事皆同出于一本原之地,不挈其领而握其枢,犹治丝而棼之,故百举而无一效也。
今之言变法者,其蔽有二:其一欲以震古铄今之事,责成于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则以为黄种之人,无一可语,委心异族,有终焉之志。夫当急则治标之时,吾固非谓西人之必不当用,虽然,则乌可以久也。中国之行新政也,用西人者,其事多成,不用西人者,其事多败,询其故?则曰:“西人明达,华人固陋;西人奉法,华人营私也。”吾闻之日本变法之始,客卿之多,过于中国也。十年以后,按年裁减,至今一切省署,皆日人自任其事,欧洲之人百不一存矣。今中国之
-- 28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31
言变法,亦既数十年,而犹然借材异地,乃能图成,其可耻孰甚也?
夫以西人而任中国之事,其爱中国与爱其国也孰愈?
夫人而知之矣,况吾所用之西人,又未必为彼中之贤者乎。
若夫肉食官吏之不足任事,斯固然矣。虽然,吾固不尽为斯人咎也,帖括陋劣,国家本以此取之,一旦而责以经国之远猷,乌可得也。捐例猥杂,国家本以此市之,一旦而责以奉公之廉耻,乌可得也。一人之身,忽焉而责以治民,忽焉而责以理财,又忽焉而责以治兵,欲其条理明澈,措置悉宜,乌可得也。在在防弊,责任不专,一事必经数人,互相牵制,互相推诿,欲其有成,乌可得也。学校不以此教,察计不以此取,任此者弗赏,弗任者弗罚,欲其振厉,黾勉图功,乌可得也。途壅俸薄,长官层累,非奔竞未由得官,非贪污无以谋食,欲其忍饥寒,蠲身家,以从事于公义,自非圣者,乌可得也。
今夫人之智愚贤不肖,不甚相远也。必谓西人皆智,而华人皆愚;西人皆贤,而华人皆不肖,虽五尺之童,犹知其非。然而西官之能任事也如彼,华官之不能任事也如此,故吾曰:不能尽为斯人咎也,法使然也。立法善者,中人之性可以贤,中人之才可以智,不善者反是。塞其耳目而使之愚,缚其手足而驱之为不肖,故一旦有事,而无一人可为用也。
不此之变,而鳃鳃然效西人之一二事,以云自强,无惑乎言变法数十年,而利未一见,弊已百出,反为守旧之徒,抵其隙而肆其口也。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
-- 29
41梁启超文集
制。难者曰:“子之论探本穷原,靡有遗矣,然兹事体大,非天下才,惧弗克任,恐闻者惊怖其言以为河汉,遂并向者一二西法而亦弃之而不敢道,奈何?子毋宁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矣。”释之曰:不然,夫渡江者汎乎中流,暴风忽至,握舵击楫,虽极疲顿,无敢去者,以偷安一息,而死亡在其后也。
庸医疑证,用药游移。
精于审证者,得病源之所在,知非此方不愈此疾,三年畜艾,所弗辞已,虽曰难也,将焉避之。抑岂不闻东海之滨,区区三岛,外受劫盟,内逼藩镇,崎岖多难,濒于灭亡,而转圜之间,化弱为强,岂不由斯道矣乎?则又乌知乎今之必不可行也。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呜呼!是所望于大人君子者矣。
-- 30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51
续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896年8月29日—1897年9月17日)
去岁李相国使欧洲,问治国之道于德故相俾士麦,俾士麦曰:“我德所以强,练兵而已。今中国之大患,在兵少而不练,船械窳而乏也,若留意于此二者,中国不足强也。”今岁张侍郎使欧,与德国某爵员语,其言犹俾相言。中国自数十年以来,士夫已寡论变法,即有一二,则亦惟兵之为务,以谓外人之长技,吾国之急图,只此而已。众口一词,不可胜辨,既闻此言也,则益自张大,谓西方之通人,其所论固亦如是。
梁启超曰:“嗟乎,亡天下者,必此言也。吾今持春秋无义战,墨翟非攻,宋钘寝兵之义,以告中国,闻者必曰:以此孱国而陈高义以治之,是速其亡也。不知使有国于此,内治修,工商盛,学校昌,才智繁,虽无兵焉,犹之强也,彼美国是也。美国兵不过二万,其兵力于欧洲,不能比最小之国,而强邻眈眈,谁敢侮之。使有国于此,内治隳,工商窳,学校塞,才智希,虽举其国而兵焉,犹之亡也,彼土耳其是也。土耳其以陆军甲天下,俄土之役,五战而土三胜焉,而卒不免于今日,若是乎国之强弱在兵,而所以强弱者不在兵,
-- 31
下一页 尾页 共3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