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安徽巢县人,一八八二年生,出身农家,自幼投军……”
她简明扼要地追溯了冯玉祥一生的重大经历和遇难经过。她表明自己的心迹说:
1948年7月31日,我们终于冲破了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在美特务分子的百般阻挠,搭乘苏联船“胜利号”离开了纽约。一行八人,除我和冯玉祥以外,还有我们的三个女孩理达、颖达、晓达,一个男孩洪达,女婿罗元铮和赖亚力先生。但没想到我们在旅途快结束时,出现了火灾,遭到了不幸,冯玉祥和我们的小女孩晓达遇难。我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烧伤。当我们一行被快艇送到克里米半岛上的一个医院治疗时,我躺在床上仔细想,冯玉祥的志愿是回到解放区,参加人民民主革命。现在遭遇不幸,他的志愿未能亲自看到实现,我也要把他的骨灰带回解放区来,以实现他的心愿。为了参加革命,我勉励自己要踏着冯玉祥的脚印完成他的遗志。我虽然自信半年多来的工作比我一生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使我兴奋,我觉得生活得更有意义,但是由于我过去50多年,都生活在落后的环境当中,使我学习的还不够快,进步的还不够迅速。今后,我只有更加百倍地努力,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为人民民主革命,为新民主主义建设,尽我的一切力量。我觉得这是纪念我敬爱的冯玉祥最好的方法。
冯夫人没有稿子,她一字不顿地致完了她的悼念词。
当时,冯夫人住在北京饭店三楼西头临街的一间大客房里。当她参加完追悼会在饭店楼下等候电梯时,神情十分悲痛,竭力保持镇定。她贝满女中时代的同学、我的母亲刘兰华上去扶住了她,陪她一起回到卧室。床上铺着墨绿色的罩单,墙顶垂下同样颜色的大幔帐,冯夫人倒在床上,双手掩住脸面,眼泪从她的指缝间涌了出来。
1951年,冯夫人向邓颖超同志表示了她想争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邓颖超同志鼓励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1958年,冯夫人以六旬之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长眠泰山
为了永久地纪念冯玉祥将军爱国一生的历史功绩,党中央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泰山。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选址泰山西山麓下修建陵墓,1952年破土动工。
1953年10月15日,冯玉祥将军骨灰安放仪式,在他的陵墓前隆重举行。墓地上笼罩着肃穆庄严的气氛。墓前高悬着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挽词。毛泽东为一个人题写两次挽联,除冯玉祥外,没有第二个人享有过如此殊荣。
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挽词:?摇
扶正驱邪,出其不意,惟先生能为人所不能为,抗敌怵国,委曲求全,惟先生能忍人所不能忍!从这点上看,先生是民族英雄主义者。新中国站起来了,先生其安息!
墓地四周,放满了花圈。送花圈的机关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政治部等。个人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等。
第三十章黑海惨剧(11)
参加安葬仪式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李济深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于毅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梅龚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余心清,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于振瀛、王昆仑、邵力子、陈劭先、贺贵岩、张治中、蒋光鼐和中央委员吕集义、吴茂荪、刘斐及冯将军生前友好高树勋、赖亚力、王冶秋、王卓如、屈武、黄绍竑、王葆真、魏凤楼、傅华亭、高象九等人。此外参加安葬仪式的还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赵笃生、山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李澄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召集人范予遂、泰安专员公署专员王翰卿、泰安县人民政府县长罗祥临及泰安县各机关、团体、学校和当地居民共八百余人。
安葬仪式在上午9时半开始,由李济深副主席主持。在哀乐声中,刚以优异成绩从苏联海军学校毕业回国的洪达,身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服,怀中捧抱着父亲的骨灰盒走到墓壁前,轻轻把骨灰盒放进开在墓壁正中央的洞穴内。
在场的泰山居民有的泣不成声,有的放声痛哭,有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是从几十里地以外走着赶来参加的,对冯玉祥仍怀着十分深厚的真挚感情。
全体默哀三分钟。
李济深副主席致悼词,冯夫人致答词,洪达代表子女致谢词。
11时礼成,备极哀荣。
冯玉祥将军的陵墓,位于他当年在泰山时为便利人民来往而修建的大众桥东头。全墓皆采用泰山花岗石砌成,庄严宏伟。墓壁正上方是郭沫若的手笔:“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金色大字。骨灰盒放入洞穴后,外面镶嵌以冯将军的侧面浮雕头像封穴。黑色的头像衬以白色花岗石底,四周以黑色花岗石镶边,庄重朴素。在头像的下方,横嵌着一块长方形的黑色磨光花岗石,上面刻着冯将军在1940年5月30日手书的一首自题诗——《我》: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要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这首诗,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写照。
墓阶分三层,由最低一级拾级而上,共六十六级,这是泰山人民用以象征冯玉祥将军在生命的道路上度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墓前两旁,栽了两株梅花,周围和顶上,栽满了苍松翠柏,银杏冬青,郁郁葱葱,巍峨气派。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泰安人民用他们的爱,把冯玉祥将军的陵墓完整无损地保护下来。至今,每逢清明节,到他墓前扫墓的人群络绎不绝。
泰山,这是冯玉祥当年探讨革命真理、锤炼革命意志,为继续前进进行休整的地方。至今,那里仍保存着他的许多遗迹,岱庙里辟有纪念室陈列他的遗物,介绍他的生平,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
冯玉祥将军最终安息在他生前喜爱的泰山。他的头上云雾缭绕,脚下大众桥水淙淙流响,四周古柏苍松萦绕环抱。
安息吧!
冯玉祥将军遇难的真相,长久以来始终是个谜。当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说他在自己舱里放电影,不慎胶片燃烧,引发火灾。如前所述,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
1982年夏天,赖亚力和夫人朱虹到青岛疗养,约洪达和我见面。
他第一次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内幕:当年黑海事件发生后,苏联方面最后有一个调查报告,那场大火是“烈性炸药引起的”。
“为什么没有公开这个调查报告呢?”洪达问。
“出于国际和政治上的种种因素考虑吧。”
“那是谁干的?”我问。
“这到现在还不清楚。有过很多的猜测,比如船在美国曾经进行检修,船体刷过油漆,这中间有没有人做过什么手脚?再是那几千亚美尼亚人登船,是不是有国民党特务混在里面?还是有什么其他政治势力的阴谋,都讲不好。”赖亚力说。
第三十章黑海惨剧(12)
“还是一个谜呀!”洪达叹气。
“至少咱们知道了海难不是意外灾害,而是谋害。”我说。
“对你们家人和世人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真相。我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告诉你们,是因为看了你们写的书,我觉得是应该告诉你们的时候了,我的年纪也这么大了,我再不说,你们就永远不会知道事实真相了。”
“谢谢你,赖叔叔。”洪达伸过手去和赖亚力握手。
书籍名称:传奇将军冯玉祥 作者:余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