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机出身游牧民族,文化没有中原发达,因此,他特别注意吸收汉人为自己所用,采纳先进的治国谋略。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上可汗的时候,新自立的燕王刘守光派参军韩延徽出使契丹,借祝贺的名义,请求契丹的保护。韩延徽很有骨气,见了耶律阿保机,拱拱手就算是行礼了。耶律阿保机问他为何不跪,韩延徽称中原使者没有下跪的习惯。耶律阿保机非常不高兴,就把韩延徽投进了监狱。述律氏知道后,就劝谏耶律阿保机说,你日夜想让契丹强大起来,我听说韩延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何不留下他来使用呢?耶律阿保机非常信任妻子识人的眼光,马上下令释放韩延徽,待之以上宾之礼。在韩延徽来见自己的时候,他跑出老远前去迎接,还拉着韩延徽的手一再道歉。韩延徽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见耶律阿保机态度十分诚恳,也就感激知遇之恩,对耶律阿保机说:“当今之世,藩镇割据,中原战乱一直没有停止,老百姓深受其害,但乱世出英雄,也正是大王干一番事业之际。”耶律阿保机觉得这番谈论正合心意,便又问了很多问题。韩延徽对答如流,鞭辟入里,一下子就把耶律阿保机震住了,当时就拜他为上宾,收归己用。韩延徽在契丹住了几个月,帮助耶律阿保机做了很多事情,深受他的倚重。但是韩延徽挺想念他在中原的母亲,又怕耶律阿保机不放自己,于是就偷偷地跑回家了。他在家里住了几天,料理好一切之后,又要骑马返回契丹。朋友就拦住他说,你私自跑回来,现在又要回去,那不是自寻死路吗?韩延徽很自信地说,我现在就如同耶律阿保机的眼睛和手,我离开契丹,他就如同一个瞎子和残废,现在我主动回去,无疑是让他的眼睛复明,两只手重生,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会怪罪我呢。果然,耶律阿保机听说韩延徽复归,不但没有怪罪,还专门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并给他取了一个契丹名字“匣列”,意即“复归”。耶律阿保机非常重用韩延徽,韩延徽也知恩图报,对阿保机忠心耿耿。他给耶律阿保机献计献策,征服契丹周围的许多弱小部族,兼并了党项、室韦各部,使得契丹的实力逐步强大起来。当时,有许多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流落契丹,但是他们不适应东北地区漫长寒冷的冬季,也住不惯帐篷,韩延徽就劝耶律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其对所属汉人的统治。立制度,建城廓,模仿中原的样子,修建城池,让他们能安居乐业。阿保机都一一照办,从此,契丹也出现了城镇。后来,韩延徽历仕太祖、太宗、世宗、穆宗等朝,任政事令、南府宰相等职,颇受重用,他为契丹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耶律阿保机还重用了一个叫韩知古的汉人。他原来是耶律阿保机侵扰中原所得的俘虏,后来他积极要求面见耶律阿保机,果然受到召见,交谈之后,耶律阿保机对他甚为赏识,于是收为参谋,拜为左仆射。韩知古积极为契丹谋划,完葺柳城安置汉人俘虏,执掌契丹的国家礼仪建设,并跟从耶律阿保机征讨渤海。辽国刚刚建立,礼仪法律都很疏阔,韩知古在耶律阿保机的支持下,发挥自己的强项,援据故典,参考契丹的风俗、汉人的礼仪,制定了新礼,使契丹人易知易行,史称其为辽太祖诸佐命功臣之一。康默记也是耶律阿保机重用的一个汉人。神册三年,康默记援命修建了契丹新皇都,百日竣工,后来改称为上京,成为了契丹的国都。康默记熟知法律,于是耶律阿保机让他专门处理契丹人和汉人之间的民事纠纷,促进了汉人和契丹人的友好相处。
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能够权宜通变,不断任命汉官主持汉人事宜,他考虑到汉人知识分子的自尊心,让他们袭用唐朝官号,满足他们的正统心理。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汉人康默记,曾任宣徽使、左尚书;韩延徽曾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参决政事,平渤海后又拜右仆射;韩知古曾总知汉儿司事,兼掌诸国礼仪,拜左仆射,渤海平后,迁中书令。这些汉人对他也是感恩戴德,积极献计献策,为契丹的兴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太祖赵匡胤
杯酒缴械
话说周世宗不幸早逝,这成就了他的手下大将赵匡胤。赵匡胤在后周的时候就拉拢关系,发展自己的势力,结果发动陈桥兵变,做上了皇帝。他深知自己皇位来得太容易,更深知五代骄兵骄将的弊端,所以他开始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他自己是依靠禁军发动兵变而登上皇位的,所以就加强了对禁军的管理。最初的时候,他并没有取消手下大将兵权的意图,相反,他任命亲信石守信、赵光义出任禁军要职,以加强对禁军的控制。他信任这些人,认为由自己人执掌禁军,兵变就可以避免了。宰相赵普却不以为然,向他劝谏道:倒不是不能信任他们,不过万一他们的手下有什么举动,那就由不得他们自己了。赵匡胤听了,立即想起了自己黄袍加身的往事,顿时醒悟,接着就发生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当然,有史家考证,这仅仅是一个故事,有一个记载是这么写的:
一日因晚朝,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安枕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有异心!”帝曰:“卿等固然,其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买歌儿舞女,旦夕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赐赉甚厚。
这段话是说一天晚朝之后,赵匡胤找到石守信等人喝酒,喝得差不多了之后,他命令侍从退下,对石守信他们讲:要是没有你们,我也没有今天啊。但是做皇帝还不如节度使快活,我现在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上,因为谁不想坐这个位子啊。众位一听,忙说:你天命所归,谁还敢怀有异心。赵匡胤一听,知道这帮武夫没领会自己的意思,于是就直说了:众位兄弟我当然放心,可是就怕有一天你们也被黄袍加身,到时候身不由己啊。众人终于明白了赵匡胤的想法,于是都跪在地上请他给指一条活路,赵匡胤见他们领会了,心里很是高兴,便说:人生在世,不就图一个快乐吗,那些祈求富贵的人也不过是为了多赚点钱,好供自己享乐,子孙享福。我看你们就把兵权交出来,出守大藩吧,多买些良田美宅,每天饮酒取乐,安享晚年。我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无猜疑,岂不是很好吗?众人一听这话,还能说啥,第二天就都得了病,要求辞职养老,乖乖地交出了兵权。
赵匡胤也不食言,任命他们为节度使,但是又把他们留在了京师,赏赐有加,实际上把他们的权力用富贵交换了。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猗的儿子,还让弟弟赵光义娶了另一个将领的女儿,消弭了这些将领的离心倾向,君臣共享富贵。做完这些事情之后,赵匡胤又从制度入手,做了改革,使禁军的一部分驻守京城,却要到外州县就食;另一部分镇守边防要地,但经常移防换地,名义上说是让他们“习勤苦、均劳逸”,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兵无固定之将,将无固定之兵的目的,从而使他们无法一起叛变朝廷,武职官员形同虚设。他控制禁军的目的达到了,但是军队的战斗力也没有了,使得北宋的对外作战能力极差,这也是不得不说的弊端。
海量的胸襟
赵匡胤很有容人的肚量,并且重视人才,曾经制定下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的祖训。赵匡胤表现出了一个帝王应有的自信和大度。有一次,他慨叹道,要是有古时桑维翰那样的宰相就好了。宰相赵普听了心里自然有些不舒服,就说有了他你也不会任用,因为桑维翰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赵匡胤说,贪财怕什么,有才能才重要,要是有那样的人,赏赐他十万贯就把他的屋子撑破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君臣之间还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小插曲。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吴越国君送了赵普十瓶海鲜,赵普也没怎么在意,放在屋檐下了。正好赵匡胤来探望赵普,看见了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觉得没什么,就说了实话。赵匡胤很想知道吴越国君送给他什么,结果打开一看,全是黄澄澄的金子。赵普哪料到是这个,一看就傻了眼,跪地连称死罪。赵匡胤相信赵普,很大度地哈哈一笑,说收下吧,他们还以为天下大事是你这个书呆子说了算呢。一件大事,就此化解,赵匡胤的度量可见一斑。如果说赵普是他最信任的大臣,所以他能容人的话,那么王著的故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王著原是后周臣子,一次,在赵匡胤召开的宴席上喝醉了酒,突然思念其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也是后周臣子出身,毫不怪罪,只是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却不肯出去,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被左右硬是搀扶出去。第二天,就有人上奏,要求对王著严惩,赵匡胤没有理会。他说王著只是喝醉了,世宗时候,我就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呆子,哭哭故主也没什么,由他去吧,终究没有追究此事。
皇帝也听话
赵匡胤武将出身,但是非常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一次,他有一个疑难问题,宰相赵普也回答不出,就询问翰林学士陶毂、窦仪,他们当场准确地回答出了。赵匡胤大喜,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自此,他开始鼓励手下的文臣武将多读书,弥补自己的不足。赵匡胤用人能够不拘一格,不问资历。他常常命令大臣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并且他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的情况,将他们的长处和才能随时记在一个本子上。每当官位有缺的时候,他就翻阅本子里的记录,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不过,有时候赵匡胤也是很固执的。一次,赵普想任用一个官员,赵普就奏请赵匡胤的批准,可是赵匡胤不喜欢那个大臣,就是不批,赵普就苦口婆心地规劝,赵匡胤上了牛脾气,一把撕了赵普的奏折。赵普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第二天,又把它交给赵匡胤。赵匡胤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还有一次,一名官员按照规定要提拔了,赵匡胤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己见,他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呢!”赵匡胤听后,气得甩袖而走,赵普紧紧跟后面。赵匡胤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宫前卫士见宰相站着不走,只好向赵匡胤回报。这时候赵匡胤气已经平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回去了。
《宋史》对赵匡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在位十七年之间,奠定了大宋三百余载之基业,称得上三代以降,考论治理成就,道德仁义之风,宋绝不亚于汉、唐。赵匡胤算得上一个难得的开国之君了。
宋太宗赵匡义
君主御将帅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上了皇帝,是为宋太宗。据说他的皇位来得并不怎么正当,有人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不管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宋太宗上台后还是承袭了宋太祖的政策,甚至矫枉过正。他所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这文德致治的战略一定,使得文人执掌政权成为了宋朝的政治特色。在这一背景下,文人飞黄腾达,武将没了地位,一切听从君主的摆布。
君主制御将帅一向为人所诟病,是用兵弊法,兵家大忌,中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兵法书都指出了这一点。《孙子兵法》中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膑兵法》中指出“御将不胜”,《三略》中也说“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这些中国古代兵法书摒弃君主制御将帅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将帅身处前线,能够直接掌握战争发展态势,必须随机决策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捕捉最佳战机,掌握战略主动权;还有强化将帅的权威,能够协调指挥,统一军令,提高整体的作战能力。宋太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他有识人之智、容人之量,却没有爱人之心、用人之略。宋太宗赵匡义在对契丹的战争中秉承“弊法”制御将帅,被毛泽东评价为“无能”,“此人不知兵”。
杨令公之死
宋太宗灭了北汉以后,北汉大将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也算是知人,他知道刘继业威名远播,就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给予重用。刘继业归宋以后,恢复了杨姓,单名业,也就是戏文里面著名的杨老令公。宋初,朝廷试图用对辽战争的办法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常与辽国打交道,有着丰富的对辽作战经验,于是被派往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与潘美前后夹击,兵马归潘美节制。公元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大军攻雁门。杨业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突袭辽军,辽军大败而回。公元982年4月,辽军分路攻宋,杨业统军败辽军于雁门关下,斩辽兵三千人,俘万余人,缴获很多军事物资。杨业立功之后,升为云州观察使。此战以后,辽国军队对杨业非常忌畏,常常望见他的旌旗就不战而走。杨业威名夺了潘美的风头,让他非常嫉妒,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依然信任杨业,把奏折封好转给杨业,以表示对他的信任,但是他并没有对妒忌杨业的潘美做任何调整,不懂得保护杨业。
雍熙三年,宋太宗再次征讨辽国,三路大军并出,他明知道潘美妒忌杨业,但仍然任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战争进展顺利,杨业也是英勇善战,一路夺取了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东路宋军于岐沟关大败,辽军乘胜大举反击。宋太宗无奈,命令三路人马班师回朝,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此时,辽国十几万大军全线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针对自己的任务是迁移民众,不需与敌人决战的实际,就向潘美进言,力主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并设弓弩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深知边境地理,作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也非常可行。但是监军王和刘文裕却骄傲自大,非要与辽国正面进行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主将潘美其实也明白自己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而是迁移民众,但是他出于嫉妒心理,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这时候宋朝君主统御将领的弊病显露出来,杨业虽然是负责作战的副将,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只能受监军王和枢密使潘美的制约。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听从潘美的安排,冒险出击,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于是和潘美约定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作为接应,以保证能成功撤退,甚至取得侥幸成功。
杨业出击以后,王等人没有等到杨业的消息,就贸然率领部队出击。结果前进不久,得知杨业败退,他们不但没有按照约定,在陈家谷设伏,而且慌忙撤退了。主将潘美没有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一走了之,显然故意置杨业于死地。话说杨业力战尽日,退到了陈家谷,却见山谷空荡,接应的人马不见踪影,悲愤之余率领部下力战。杨业受创几十处,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部下战死殆尽后,杨业仍奋战不止,手刃敌军数十人,最后筋疲力尽,为辽军生擒。杨业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场面惨烈悲壮。杨业被擒之后,辽朝政府非常希望能招降这员宿将,但是杨业没有背弃宋朝,威武不屈,绝食三日而死。但是宋太宗听信谗言,抚恤菲薄,只赠给了他的家人五品官位应得的一半抚恤物品。后来杨业妻子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了陈家谷血战真相,宋太宗得知杨业是绝食三日而死,非常壮烈,这才下诏表示痛惜,厚恤杨业家属,称杨业“诚坚金石,气傲风云”。同时,宋太宗下诏将潘美降职,王、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
对于这件事情,《宋史》中显然做了回护,将杨业的功劳算到了潘美头上,显然是不太公平的。《宋史》的记载是:潘美克云州。田重进战于飞狐北,击破辽军队。壬寅、曹彬、米信战于新城东北,又破辽军。己酉,田重进再战于飞狐北,再破敌军,杀二将。乙卯,田重进至蔚州,其牙校李存璋、许彦钦杀辽国大将萧啜理,俘虏了辽国监城使、同州节度使耿绍忠。五月庚午,曹彬之师大败于岐沟关,夜渡拒马河,退守易州,幽州知府刘保勋战死。丙子,宋太宗召曹彬、崔彦进、米信归阙,命田重进屯定州,潘美还守代州,负责迁徙云、应、寰、朔吏民及吐浑部族,分置到河东、京西一带。正好契丹十万众复陷寰州,杨业护送迁民的时候两军遭遇,杨业苦战力尽,被擒之后守节而死。
在这段记载里,杨业的死一笔带过,我们根本看不到宋太宗用人的失误。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确实不当,不懂得保护人才。他明明知道潘美对杨业非常嫉妒,但是并不作出调整,更没有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放任潘美,同时杨业又没有自主机动的权力,最终兵败战死,宋太宗也丧失了杨业这样的勇将。因此,毛泽东称他一个“无能”也不算是太冤枉了。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帝国政治已经发展成熟,皇帝能否成功的保持基业,只要选择好宰相就可以了。宋真宗算不上英君明主,但是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的守成之主,他有三个非常有名的宰相,值得我们关注。
“圣相”李沆
李沆是真宗最早的宰相之一,也是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宰相。他在太宗朝就得到重视,太宗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真宗即位后,迁他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郎。宋真宗向他询问治道,李沆答道:“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这是最重要的。”真宗深表同意。宋真宗还非常善于从历史上总结用人的经验,有一次真宗谈到唐朝朋党问题很严重,人君不好节制,终于使得王室微弱,奸邪难辨。李沆就说:“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这就是原因所在。”宋真宗还是很自信的,说道:“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李沆为政尽心尽力,注意向真宗反映百姓疾苦,举荐人才。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李沆在上朝的路上生病,真宗命太医诊视,派去抚问的使者相望于道,并且亲自驾临探问,赐白金五千两。不久,李沆病逝,年58岁。真宗得知消息之后很是悲痛,前往拜灵痛哭,对左右说:“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说完又哭了起来。同朝的名相王旦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于是当时人就称李沆为“圣相”了。
寇准与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辽圣宗、辽承天后觉得宋真宗年幼好欺负,发兵二十万大举攻宋,在11月,军锋直抵澶州北城,迫近开封。宋真宗惊慌失措,召诸大臣商议。许多大臣主张迁都,犹豫未决的宋真宗向宰相寇准问策。寇准是北宋名相,他坚决主张抵抗,说迁都是亡国之论,提出这个建议的人都该砍头,并极力主张宋真宗亲征。他说“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绝对不能逃避,否则宋朝基业毁于一旦。宋真宗也算识人,知道事情的轻重,临事能够配合。他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勉强到达了澶州南城,但是又发生动摇,不想真的去前线了。寇准知道皇帝心里还是害怕,于是与一班幕僚宾客们喝酒赌钱,装出蛮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是为了稳定宋真宗的情绪。果然,有人通报了这一情况,宋真宗一听,觉得寇准还是很有把握的,放了心,于是到了澶州北城。据传当天子大旗树立在城头的时候,宋军士气大振,欢呼声声震几十里地。而辽军统帅轻敌,在贸然往前线视察的时候,被宋军射死,士气受到很大挫伤,初战不利,被迫要求与北宋议和。寇准以及一些主战大将主张乘胜北进,收复失土,无奈宋真宗已经不想再冒险了。他派曹利用为议和大臣,许了一百万的岁币。寇准在曹利用临行前说:你如果超过三十万成约,回来就砍你的脑袋!双方经过磋商,当年12月达成协议:宋辽互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给辽进贡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双方各守现有疆界,不得相互侵犯,并互不接纳和藏匿越界入境之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为宋朝换来了百年的和平,宰相寇准功不可没。
“清慎如古人”的毕士安
毕士安是宋真宗的另一个著名宰相,他一生为人正直,勤于政务,治学严谨,知人善任,寇准就是他推荐的。他曾向宋真宗上书说:“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于是宋真宗批准了毕士安的奏请,同时任命毕、寇二人为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寇准任宰相后,果然守正嫉恶,很有政绩,但是也受到了小人的嫉恨。曾经有一个叫申宗古的诬告寇准和安王赵元杰勾结,寇准很着急,但是不知道怎样辩解清楚。还是毕士安为他极力辩解,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寇准才得安心政务。以后寇准能力主抗辽,取得上文所说的功业,政绩显著,证明了毕士安的荐贤之功。
毕士安去世之后,宋真宗很是悲痛,他对寇准等人说:“毕士安,善人也,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慎行,有古人之风,遽此沦殁,深可悼惜!”后来的宰相王旦曾经面奏宋真宗:“毕士安清慎如古人,在位闻之感叹,仕至辅相而四方无田园居莱,殁未终丧,家用已屈,真不负陛下所知。然使其家假贷为生,直有以周之者窃,调当示上恩,非臣敢为私惠。”真宗皇帝深表同情,赐给毕家白金五千两,又给他的子孙封了官。《宋史·毕士安》盛赞道:“士安端方沉雅,有清识醒籍,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年耆,读书不辍,手自雠校或亲善写,又精意词翰,有文集三十卷。”
皇帝贿赂大臣
上文提到的王旦是我们要介绍的第三位宰相,在澶渊之役时,他留守京师。景德三年,王旦任宰相的时候,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他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宋真宗笑着对王旦说:“你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寇准却经常说你的短处啊!”王旦答道:“臣久居相位,必然难免有失,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可见寇准的忠直,所以臣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了。当寇准免去枢密院的职位后,想再次出相,于是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装作很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私下里求来呢?”寇准心中很不痛快。其后皇上还是授予了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准大喜,入朝拜谢的时候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哪有今日?”皇上告诉他这是王旦一再推荐的结果,寇准听了,非常惭愧,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王旦一心关注国家大事、黎民百姓,不考虑私情。薛奎出任江淮运使的时候,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的,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提醒薛奎善待百姓。薛奎退出后说:“宰相真是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王旦为人耿直,连宋真宗对他都很敬畏。据说宋真宗要封禅泰山的时候,顾虑到一向廉洁的王旦可能会有意见,就诏令王旦饮酒,且赐给王旦一樽酒说:“这酒美极了,你拿回去和你的妻儿共享吧!”王旦于是领受回家,想和妻儿一起享用,当打开酒盖后才发现尽是漂亮的珍珠,王旦一时傻眼,又不敢退还给皇帝,自此之后对皇帝封禅泰山的事,不敢有何异议,只是以沉默表示反对罢了。
史称宋至真宗之世,号为盛治,而得人亦多。李沆为相,正大光明,无愧宰相之任。王旦当国最久,为人正直,处事果断,史称其“伟哉宰相才也”。确实,宋真宗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他很信任自己的贤宰相,能够听从他们的建议,放手让他们做事,遇到自己受抵触的事情,他也是巧妙地协调,而不是一意孤行,甚至使用暴力,所以在他执掌天下期间,社会稳定,百姓的生活还是很好的,他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西夏皇帝元昊
大宋人才外流西夏
《容斋三笔》曾记载了一个夏主用张元故事,立论深刻,发人深醒,后世用人者不可不读,兹录于下,以飨读者:
自古夷狄之臣来入中国者,必为人用。由余入秦,穆公以霸;金日仕汉,脱武帝五柞之厄。唐世尤多,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李临淮、高仙芝、浑瑊、李怀光、( )光颜、朱邪克用,皆立大功名,不可殚纪。然亦在朝廷所以御之,否则为郭药师矣。倘使中国英俊,翻致力于异域,忌壮士以资敌国者,固亦多有。贾季在狄,晋六卿以为难日至;桓温不能留王猛,使为苻坚用;唐庄宗不能知韩延徽,使为阿保机用;皆是也。西夏曩霄之叛,其谋皆出于华州士人张元与吴昊,而其事本末,国史不书。比得田昼承君集,实记其事云。“张元、吴昊、姚嗣宗,皆关中人,负气倜傥,有纵横才,相与友善。尝薄游塞上,观觇山川风俗,有经略西鄙意。姚题诗崆峒山寺壁,在两界间,云:‘南粤干戈未息肩,五原金鼓又轰天。崆峒山叟笑无语,饱听松声春昼眠。’范文正公巡边,见之大惊。又有‘踏破贺兰石,扫清西海尘’之句。张为鹦鹉诗,卒章曰:‘好着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吴亦有诗。将谒韩、范二帅,耻自屈,不肯往,乃砻大石,刻诗其上,使壮夫拽之于通衢,三人从后哭之,欲以鼓动二帅。既而果召与相见,踌躇未用间,张、吴径走西夏。
范公以急骑追之,不及,乃表姚入幕府。张、吴既至夏国,夏人倚为谋主,以抗朝廷,连兵十余年,西方至为疲敝,职此二人为之。时二人家属羁縻随州,间使谍者矫中国诏释之,人未有知者。后乃闻西人临境,作乐迎此二家而去,自是边帅始待士矣。姚又有述怀诗曰:‘大开双白眼,只见一青天。’
张有雪诗曰:‘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吴诗独不传。观此数联,可想见其人非池中物也”。承君所记如此。予谓张、吴在夏国,然后举事,不应韩、范作帅日尚犹在关中,岂非记其岁时先后不审乎?姚、张诗,笔谈诸书,颇亦记载。张、吴之名,正与羌酋二字同,盖非偶然也。
夏主用汉人
文中所谓的“西夏曩霄”就是著名的西夏皇帝元昊,西夏名为嵬名囊霄。元昊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曾受宋封赏,接受赐姓,为难定军节度使,袭爵西平王,称帝前改唐宋所赐姓,为嵬名氏。宋初党项发展较快,社会各方面均较成熟,他适应发展需要,建立了党项的国家夏国。他在位时继续对宋、吐蕃、回鹘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夏的疆域。史载,元昊很有智谋,擅长于法律、兵法、佛法、汉文等学问,20岁便领军作战,英勇机智,能不拘民族成分,任用汉人中有才能者,30岁称皇帝。宋庆历八年(1048年),由于他实行的建国方略与一部分贵族的主张有矛盾,具体表现为皇族与后族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被儿子宁令哥刺杀,时年45岁,死后谥武烈皇帝。
元昊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下令废弃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用党项名氏;又去除宋所赐爵号,称党项语首长名,建立自己的年号。他强调党项的风俗习惯,致力于推行土著化的革新措施,他在公元1034年左右发布剃发的法令,“初制秃发令,元昊先自秃发,及令国人皆秃发,三日不从令,许杀之”。所谓秃发,也就是剃去头颅顶部的毛发,将前面的刘海蓄起来,从前额垂到面部两侧,据说这是古代羌人的风俗。他颁布秃发令的目的在于保持党项民族自己的特色,将西夏的国民与辽、宋、吐蕃等邻人区别开来。他还下令创造了西夏文字,尽量保持自己的民族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元昊完全排斥汉人,相反,他在建国的过程中,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收罗。其实他也知道,西夏文化不及中原发达,又没有完善的教育事业,所以就特别注重吸收汉人的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他手下著名的大臣有嵬名守全、张陟、张绛、杨廊、徐敏宗、张文显,这些人除了嵬名守全是党项人外,其余的都是汉人。如上面故事中所记载的,张吴二人原先是宋朝人,他们多次考取进士不中,但是又有王佐之才。张元曾经向名将韩琦求职,韩琦和他交谈颇为投契,但最后还是不能用他。这样,两位报国无门的奇才在项羽庙高歌三天,痛哭不止,最终一同出关投奔西夏,他们进入西夏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重用。这些在自己国家得不到重用的人,很可能会出外谋求进身,人才总是不甘于沉寂,你不去使用,自然会飞向别家了。
张吴二人到了西夏之后,为了引起西夏皇帝元昊的注意,他们在一家酒店里狂喝豪饮,又在墙壁上大书“张元、吴昊饮此”,将元昊的名字拆开来使用。张吴二人的所作所为,结果被西夏巡逻的兵士发现,将二人带入宫中。元昊质问他们为何不避讳自己的名讳,这么肆无忌惮的时候,他们反嘲道:“姓都不管了,还理会名干什么呢?”这是在明目张胆地在讽刺元昊接受赵宋赐姓的事情。元昊听后,对他们二人的胆识大为赞叹,不但不生气,反而认识到他们是奇才,立即予以重用。为了安定他们的心,数月之后派人潜入宋境将二人的家眷接来,使之团聚。
张元的报复有来由
张元、吴昊在西夏积极鼓动元昊发动对宋战争,经常以刘元海、苻坚、元魏的历史故事,日夜游说元昊,让他攻占宋朝的领土。在他们的策动之下,元昊不断兴兵侵犯宋朝边境,张元和元昊一起指挥了好水川战役。好水川战役,宋军用兵三十万,西夏用兵七万,张元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宋军全军覆没,宋军主副将领除朱观外,几乎全部牺牲,韩琦属下的一万八千人,死亡大半。好水川之战,对宋朝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宋仁宗十分震惊,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被贬职调用。战后的宋朝上下一片悲惨的景象,韩琦前去迎接从战场上撤下来的残兵败将时,数千名阵亡将士的父母妻子,手捧死者旧衣,提着纸钱,拥到韩琦马前,哀恸之声震天地。而另一方面,好水川之战结束后,元昊令张元于界上寺壁题诗一首云:“夏竦何曾耸,韩琦未是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好水川之战后,张元建议元昊乘胜追击,集十万大军于天都山,分兵两路进攻宋镇戎军。宋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奉命领兵抵御,葛怀敏分兵四路作战,又被元昊用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策略,引至定川砦。在长城壕这个地方,西夏军四面合围,葛怀敏及部下十余员将领战死,士兵被俘近万人。西夏军乘胜长驱直入,大掠而归。到此,北宋连败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希望与夏议和。西夏虽获胜,但毕竟国力弱小,于是也谋求和议。结果在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宋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节日再另行赏赐,史称“庆历和议”。
张吴二人在中原因没有功名而得不到重用,然而少数民族的君主元昊不看他们的文凭学历,只要有才,毫不犹豫地加以重用,成就了事业,迫使宋朝承认了自己的独立,充分显示了人才的作用。我们回头再读《容斋三笔》记载的西夏张元的故事,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张元的诗作:“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大有一吞河山的气势,中间不知凝聚了多少怨气,这些旧事,我们今人岂能不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