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第四行取。取证十地故。释真如名。顺摄论等。言最胜者。戒德严故。余易可准。测云。无分别智。亦不别证。遍行等义。约诠说故。名证遍行。余九亦尔。今此未了证者何诠。若后智门。十地唯应后智分位。若正智门。除二空外。遍行是何。解云。亲证空理。唯二空行。然断迷真十无明时。法空正智外胜分明。所引后智十德明显。虽此十门。后智所行。皆通因果。情非情如。不同佛性。唯因有情名为理诠。非入空诠。故下结言真无差别。而随胜德立十种差别。非泯相之门故。问。虚空隆等。何不配诸地。答。虽亦理门。皆通诸地。非展转胜。功德依故。虽言二空。正在法空。以十法界菩萨证故。晓云。更有佛证第十一如。大品经有独空言故。既断十障。证十法界。十一障应有所所障。非也。无诚证故。若所诠理有第十一。能证胜行例亦应尔。然果唯满因所立行。无第十一波罗蜜多。此亦应尔。但极圆明因所证理。故名为果。无别所增。若有新增。应如十地。余所圆明即未果摄。渐证十法顿圆明时。有微细障。立第十一。不应准此增行及如。若初地中已达一切。何故彼障唯名异生。解云。迷十皆障。圣性同故。余九地障。准此应知。
如是菩萨(至)便能证得。
述曰。辨能证已。大段第二所证果中有二。结前起后故。广释转依故。此初也。二转依者。菩提涅槃。
转依位别(至)而证得。
述曰。广释有二。转依义故。此初也。令真非真现不现者。无漏观心真俗间起。无相观时。真现俗不现。有相观时。俗现真不现。虽从五地有时双照。然有相夺。无相绝故。疏有别解遍计所执名非真相。非也。所所执现心。不名为观。亦非通达。非地行故。多令非真。不显现者。七地虽有独起后得。随功所望。恒无相故。从多上说。纯修无相。此中意说。广大转者。此通摄前圆满转故。
转依义别(至)渐顿伏彼。
述曰。第二转依义中有四。谓能转等。初亦有二。伏故。断故此初也。测云。伏有二义。一六行伏。二观空伏。然今说后十地障故。有漏无漏各有顿渐。渐谓凡圣各远加行。顿谓诸位各近加行。如世第一顿伏分别上地地近加行道。令所断障永不行故(此不应理。各渐尽位。非顿伏故)。无漏渐者。如法空位。伏末那执。顿如金刚前念之道(此亦不然。暂伏末那。非渐伏故。金刚前念。渐终位故)。基云。断所知障。同体烦恼不行名伏。非别起道伏四地惑。入灭定时。以后得智伏二障也。或加行智唯能渐伏。根本后智顿伏亦渐(此好)。若加行智唯有漏者。何故金刚。有加行道。如对法记。会释应知。
二能断道(至)俱能正断。
述曰。第二断也。相执所引者。测云。第六七识。二执引故。诸有漏心。虽非是执。相分所缚。不自□故。所证所引未成办者。基云。所证真如所引正智。未成办故(此说菩萨知真如故)。测云。虽无间道未所证灭。而成所引。便能断障(此说二乘不知真如)。亦能永断迷事随眠者。唯修道也。迷事行浅。后智亦断。基云。此唯二□。菩萨修道不断迷事。又解。许断迷事所知。如俱生惑我见为首。应有先断。非执障故(测同初说。断所知障。唯根本智。今后以为[脱教]。理无妨故)。问。二乘后智。唯安立行。此云安立相明了现前。断迷事惑。如何瑜伽唯一现观。永害随眠。范云。遍理断事。唯一现观。今说别断迷事惑故(如实之义如本母释)。
二所转依(至)故此不说。
述曰。第二义中有二可见。余六识等。虽亦舍染得净依处。而略不说。迷悟亦尔。通依他故。
三所转舍(至)非彼依故。
述曰。第三义中有二。可见。余有漏者。二障之余善无记法。劣无漏者。基云。舍十地中现行种子。得胜舍劣如对法说。得果舍向。测云。三藏解云。此唯说舍二乘无漏(此解为胜。若论自类。得舍劣。滥因地故)。所言引极圆明本识。为同时引。为果时耶。故二师释。初云同时。二障都无。一切有劣漏无法。不能住故。然未名佛。未证灭故。后云异时。即护法宗。四因破前。应无所熏。无所熏故。应名为佛名为佛故。后道无用。是则违经。行无碍道。名为菩萨。如智论九十四引经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碍道中。是名菩萨。解脱道中。无一切闇蔽。是为佛。
四所转得(至)清净法界。
述曰。第四义中有二。显故生。初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梵云。波利匿缚??。此翻波利若圆匿缚??。名为之寂。即圆寂义。存略名涅槃。
涅槃义别(至)故名涅槃。
述曰。别解有三。出体故。三乘故。总结故。此初也。一切法相者。测云。谓一切法通相真如。又七如中。实□真如。二实显故。离一切相者。离所取相。离一切分别者。离能取相。寻思路绝。唯内证故。如离二取故。唯内证故。言证道断此有余依。且说二乘。依谓依身。言微苦故。二涅槃体如对法记。基云。虽缘无住。起智悲用。而体恒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至)可言具四。
述曰。配三乘中有二。正说故。问答故。此初也。基云。皆有初一者。经云。一切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故。凡二乘学未证后三。定性无学入灭有二。总有初三。无学回心地前初二。地上有三。加无住故。顿悟入地。唯有初后。测云。十地二说。一云不得。无住唯佛故。然摄大乘。断谓菩萨无住涅槃者。唯菩萨乘。所至异故。一云。亦得无住。自许后胜顺教理故。然佛地论五云。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亦名无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体。障永尽义者。且说究竟处。故不相违(菩萨分证。未名大故。不住二边。说因缘得)枢要云。大涅槃体有二义。一理二事。即于真如。有摩诃般若解脱法身三义故。二体三事三体各别故。合名大涅槃。测云。举能成智。意取所成。障灭真如非智为性。然诸涅槃。如来所诠。对二乘故。名大涅槃(然有兼正。如涅槃经记)。
如何善逝(至)可言具四。
述曰。第二问答中有四。此初问答也。有三复次。初有变化。似有漏故。后由无漏。依身在故。证云。由此明知。观云。趣寂入无余时。具有初二。以于法性离因果义。别说三种。入灭不舍。因灭义故。不应道理何者。如来依因灭义。可说有余。何劳。两释。或应增此成三释故。
若声闻等(至)与佛有异。
述曰。第二问答。胜鬘经说。彼无无余。故以此问。又彼经云。唯有如来得般涅槃。成无量德故。二乘不尔。言涅槃者。是佛方便(似化城喻)。论主以此变质彼难。然正释中有二复次。如文可知。
诸所知障(至)择灭所摄。
述曰。第三问答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前说烦恼障涅槃。所知障菩提。故发此问。虽前不说断所知障不得择灭。依义设难。通二复次。初假后实。言说暂离故者。显扬十八云。苦乐暂时离系。心心所法暂时离系故。伽五十三。有非择灭。非永灭故。不同有部一切决定。
既所知障(至)名所显得。
述曰。第四问答。易解。如是已下。第三总结。
二所生得至相应心品。
述曰。大段第二生中有三。标释结故。此初也。
云何四智(至)所应作事。
述曰。释中七门。此初出体。言心品者。通五蕴故。以七相显圆镜智中。离诸分别者。佛地论言。离我我所。所取能取也。基云。不忘者恒现前义。不思者不迷闇义。第四相者。性净无漏。出诸染故。第六相者。基云。生实身土。现似智影。又解能生自相续法。能现他法以独故。平等性智。虽证平等。现差别影。名无住立。余文易解。
如是四智(至)功德皆尽。
述曰。第二得名门。基。观智因位二十四法。或时无漏。寻伺俱故。然今从果二十二法。以智名显者。如瑜伽云。智有二种。一者实智。以慧为性。二性者假智。通慧非慧。
此转有漏(至)得此四智。
述曰。第三转成门。广如佛地庄严论等(会释违文如金光明经记)。
大圆镜智(至)作意起故。
述曰。第四初起门。镜智初义。异熟已舍。镜智若无。谁持净种。无漏不增应成佛者。旧来二义。寂师存彼增熏胜种。证师存彼唯熏等品。判此是非。如本母释。平等智位所起五识。既是有漏。何为染根。测云。平等末那。为净所依。如生空依。法执染依。证云。此约体说染净所依。而不能令能依染净(亦有功能如本母释)。观云。基说法执末那。与生空智为净所依。此义可尔。范云。测解违理。法执不能染生空故(判此是非如本母释)。法云地后取妙觉或至菩萨解行修者。不定二乘。无漏现行。或至上位。有入初地已。虽不须起二乘无漏。转生菩萨。种入空故。若非有漏。或无心者。三藏云。既此不除独法空位。明知法空必带生空。然前说生法俱空者。宣说为三非行三也。然别相望。故说容言。谓非有漏容起生空。于诸无漏。除无心故。或非无心。容起生空。于诸有心。除有漏故。由此说或及容二字。若总除二。必常现起。则说容言应无用故。法空三位。准此应知。枢要量云。十地五根。必不能发无漏五识。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所摄故。如地前位。
此四种性(至)胜后佛故。
述曰。第五因起门。
大圆镜智(至)后得智摄。
述曰。第六所缘门。文易可解。言或一法或二多者。佛地论云。三智境不定。由圆镜智恒名一切智。智度论问。无总不尽。名一切智。若法无边。如何尽知。答曰。佛智无量。遍知无边。譬如函大故盖亦大。此论作智唯后得智。不同无性论通二智。
此四智心品(至)差别多种。
述曰。第七作用门。平等智尔。现受用等。测云。变现观不尔。影唯自用。作他质故(此二得失如本母释)。
此四心品(至)因位摄故。
述曰。第三总结。
后究竟位(至)大牟尼名法。
述曰。大段第五位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无漏界摄。
述曰。释中有二。释颂故诸门故。初中有二。体性故。相状故。此初也。体有二种。智断别故。
诸漏永尽(至)而纯无漏。
述曰。第二相状中有六。初无漏界相也。基云。离相应缚。故漏永尽。离缘缚等故非漏增。性净言简无学有漏。圆明言简学等无漏。测云。漏永尽故涅槃性净。非漏增故菩提圆明。言藏义者。涅槃含容无为功德。菩提含容有为功德故。萨婆多等。许佛亦有有漏五蕴故。问。无为无漏可尔。四智有为何皆无漏。答已复难。若皆无漏。说十五界唯是有漏。是则如来无五根等。释难有三。初亲光义。如佛地论。基云。大般若经。大有此文。第二无主非佛。余人记之所变粗故五境。佛细不然。既无五识。作智依何。有二师解。一云依六。一云依七。第三护法。言余处说非界等者。基云。大般若等。测言华严等。转无常蕴。获常蕴等。谓涅槃经庄严论等。
此转依果(至)喻所喻故。
述曰。第二相也。谓有三因。心言绝路故。唯内证故。非喻全知故。
此又是善(至)无漏善摄。
述曰。第三相也。说佛土等非苦集者。瑜伽对法摄大乘等。
此又是常(至)无断无尽。
述曰。第四相也。所依常故者。如涅槃经。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非自性常。以三因成。测云。皆比量也。涅槃经二十八云。佛身有二。一常。二无常。又十四云。声闻心异。缘觉心异。诸佛异。异故无常。判比量云。报佛常住。离诸患故。犹如法身。证云。宗违圣教。大品经等。十八不共大慈悲等皆有为故。因违法差别。意许道后始生灭。应如法身。亦不生故(人四记难如金鼓记)。
此又安乐(至)俱名安乐。
述曰。第五相也。异熟乐受。而乐不安。有粗熏故。有漏轻安。安而不乐。招后苦故。菩提涅槃。无粗熏逼。无招苦恼。能令有情毕竟受乐。名安乐。
二乘所得(至)皆此摄故。
述曰。第六身相。身有二种。如解深密。解脱身故。二乘与佛平等平等。由法身。说有差别。成熟无上寂默法者。梵云牟尼。此云寂默。绝戏论故。一切无漏皆名牟尼。然法空智所得转依最高最胜。名为无上。无上之故。名大牟尼。非但离缚名解脱身。离所知障。亦名法身。既言五法。非三身中。别法身也。基云。体性依止德聚三义。名之为身。
如是法身(至)诸利乐事。
述曰。第二诸门中有七门。此初三相门也。基云。离相者无十相也。寂然者寻思路绝也。绝戏论者。言语道断也。自受用身众相成故。名极圆。体离众过。名极净。无间无尽。名极常。无所不在。名极遍。相续简自性身。湛然简余二身。不极光净。有间断故。测云。此不说法。为生他解方说法故。或可说法。受法乐故。楞伽经云。法佛说法者。内证圣行境界故。况自受用宁独不说。如法华云。唯佛与佛说。居净秽者。西方两解。一云。如观经等。实凡二乘生净土故。然瑜伽云别时意者。约受用土。以七地门第三地故。摄大乘论别时意者。有愿无行。既本论云唯发愿故。一云。无变化土受生之处。诸经皆云别时意故。据暂时化。说居净土。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令净。初顺诸经。
以五法性(至)皆有实智。
述曰。第二五法相摄门中。有二师释。此初师也。佛地经等说真如是法身故。摄大乘云。转去阿愿耶得自性身故。言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者。二疏云。不知何教。准佛地论中问二智。但言如余论说。不标名故。观智说法。引庄严论。转诸转识。引摄论也。作智难思化者。庄严论也。智殊□文。亦摄论也。
有义(至)故不说有。
述曰。第二正义。所引证者。庄严云。自性无间续。三佛俱堂中。既说身自性常故。无著所造。赞佛论云。法身无生灭故。解深密亦尔。世亲金刚般若论云。证因得故。摄大乘云。诸佛所依。法身无别。佛地经云。犹若虚空。乃至非色心故。伏难言。是具无边德岂阙色心。会云。皆无为德。非实色心。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者。佛地引云庄严说也。摄佛不共有为实德者。基云。以理证也。皆令有心者。涅槃经也。化作三业。佛地经也。有依他心。解深密也。说变化无根心者。瑜伽论也。
如是三身(至)化相功德。
述曰。第三功德差别门。
又自性身(至)为他现故。
述曰。第四二利门。枢要云。此随增说。本为利他。证自受用。诸佛利他。即为自利。故实言之。皆通二利。
又自性身(至)亦无定限。
述曰。第五依止差别门。属佛法者。二疏云。谓相属佛。即是能理。性属法故。成所依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者。测云。欲色界身。随业大小。乃至色究竟天。身量万六千由旬。如来亦尔。无边善根。所引生故。一一无边。故花严云。如来眼等皆遍法界。
自性身土(至)一切生故。
述曰。第六同异门。种性系属。以何为证。谓大智论。问。若释迦佛。广度十方。何须余佛。答曰。众生因缘各别不同。如声闻法中说。舍利弗因缘弟子。除舍利弗。诸佛尚不能度。何况余人。如佛地论广解。
此诸身土(至)定相应故。
述曰。第七识变差别门。有无漏性。悬隔各同。蕴等不尔。心心所上所变身土。相见各属色蕴等故。三性亦尔。以能所变各别种故。谓但有漏三性杂故。无漏识不说此门。蕴等皆通。故二处说。不尔应无五十二等者。若能所变必同蕴等。应无五蕴十二处等。所变眼等。应识蕴故。虚实差别中。有二师释。初云。相见二分所变故虚。唯自证分能变故实。测云。同种异种。二解任情。第二护法。以三复次释难。应知。或可三释。或相分等皆识为性。即安慧宗。唯自证故。然三藏意。存二释也。
此论三分等。
述曰。第三结名回施分也。言三分者。疏有二解。一云。本颂三分。一云。此释论名。如前题目。诸释此论明恩两疏。枢要云。集诸可学处。皆摄在此。更无所求。学者无劳于系费力。
成唯识论学记(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