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唯识论学记

_5 佚名(现代)
  述曰。第二自类相应门。体类是用粗细异者。基云体俱思慧。类俱推度。体用类粗细相违。如上下受。不俱生故。有伏难云。若如有部寻伺容俱。可立三地。大乘不俱。如何有初有寻有伺。故论解曰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瑜伽释论。有三师释。测师二说。一云。此论同彼第二。然彼难云。已离欲者。下地诸法。名无寻等。未离欲者。上地诸法。应名有寻。成杂乱者。解云。下从上胜名无寻等。上背下劣非有寻等(此解不然。上虽背下。下既从上。名无寻等成杂乱故)。一云。此离欲言与释论异。谓彼释论。依烦恼欲。此论依离自性欲故。如五十六。由彼有情。于诸寻伺。性离欲名自地性。不相厌。名为性欲。上性厌下(此亦不然。性不相厌。有染力故。自性离欲即染故。除烦恼欲更有性欲。无杂乱有言无义)。
  枢要具叙释论三说。解此论同。彼如实义。便出二解。一云。地法有粗细者。必依有染。系法别故。无漏彼类。还彼地摄。言有染者。有现行染。故在下地。虽成三界种子有染。不名三地。言离染者。据生上义(此义难解。谓生上者。何法离染。若唯上法。在下亦尔。何唯生上。方言离染。若彼所起。下三识等。亦名无寻。即成杂乱。如五十六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现前故)。一云。言有染者。亦现行染。言离染者。即无漏等。若染离染。随应彼摄。不说。离染。即非彼。故说真智亦属三地(此不顺文。若有染言。唯现行染。此言唯释初之二地。染离无漏。还属彼。地[能]显第三地故)。基疏云。如在欲界。未离欲界。未离欲染。作不净观。亦伏贪等。此亦如是。虽同一系。要伏寻染。方得中间。测疏难云。若依离欲。立三地者。中间根本同离。应成一地有杂乱过。解云。离染加行。先离寻染。正离虽同不一地(文异意同。今存此释。如不净观离。欲加行中间亦尔。离初禅染前加行故。欲初禅法具寻伺染。中间静虑唯伏寻染。已上总离如次一二三)。言不依彼种现起有无者。若依种有乃至非想。名寻伺地。若依种无。唯入无余。名第三地。若依现有。欲界四禅。通有寻伺。有寻伺识。生彼起故。或唯寻起。应立四地。通论刹那相续位故。若依现无。欲界初定。通无寻伺。或离四地。互有寻伺。互无时故。寻伺俱与悔眠相应。悔眠相望。亦互相应。
  四皆不与(至)定无寻伺。
  述曰。第三诸识相应门。萨婆多云。五识定与寻伺相应。第六不定。欲初禅俱。中间唯伺。已上俱无。论说五识有寻伺者。五十六云。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亦有寻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伺故。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者。大论第五也。彼第一云。意识不共法。第五云。忧喜相应。言不离欣者。基云。即一欣受义说乐故(问二受同种。而乐假说。双观后智。亦应假说。答于意识欣假[五]中乐。本在意识。二智俱实。然第三禅都无欣用。意相应乐犹乐)。言显多由彼起者。测云二义。一云。住定心少。在散心多。二云。率尔心少。等流心多。基亦二解。一云。若在欲界定中。耳识率尔起时。意杂同缘。不藉寻伺俱意引生。二禅上定。亦与下界耳识故。五识余时多由寻等意识引生生二禅上。准欲界有率尔识。不藉寻伺境强至(如大论云。下地教导作意差别。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故)。二云。在欲禅不必由彼寻伺引生。自地法故。生二定上。必以寻伺导引方生。非彼法故(若异地五识必以寻伺生。寻伺亦异地。更以何引生。故存前解随缘不定)。证云。率尔等流二位意缘名身等。与寻伺俱。若不尔者。不由彼引。故言多由。言彼说任运即是五识者。基云。自性分别。从有相收。非任运摄。知五识无自性分别。又解。自性分别有二。一即五识。二是意识相应寻伺。对法约后说有相摄(证存初说。二种自性文不说故。此不尽理。如对法记应知)。
  有义恶作(至)意苦俱故。
  述曰。第四五受俱起门。唯戚行转通无记者。基云。戚行故忧俱。无记故舍俱。善恶强思必与忧俱。舍通戚行得与悔俱。测云。就相显故。无记证舍。非谓舍俱。定唯无记。实善恶悔。亦舍俱故。言行通欢戚中庸转者。基云。如次配欣忧舍。测云。实戚行睡亦与舍俱。既悔相应唯戚行故。余文可解。
  四皆容与(至)相违故。
  述曰。第五别境相应门。
  悔眠但与(至)轻安俱故。
  述曰。第六善相应门。
  悔但容与(至)不相违故。
  述曰。第七烦恼俱门。测云。有部经部。皆同大乘。然大乘中。基测二说。一云。粗同小乘。实悔八俱。悔施贪俱。违情瞋俱。陵犹豫时。慢疑相应。悔我所作。故我见俱。计断常时悔施损物。又如下说。悔修定故。与邪见俱。非二取俱。执为胜道。不生悔故。二云。必不得俱。与悔间起。非相应故。不应难云。悔如忿等。独头起故。应如忿等慢等相应。忿等瞋等。分如本得相应。恶作别有体。非与细俱故(初解违论。论中更无细相门故。如有耶见。悔修定者。耶见先缘未来无果。悔缘过去修定之事。所缘不同。不相应故)。
  悔与中大(至)皆起彼故。
  述曰。第八随惑俱门。
  此四皆通(至)名等义故。
  述曰。第九三性门。于无记业亦追悔者。简萨婆多。唯善恶故。显扬第一。阙无记者。随转门也。恶作非染者。染必不善。而非无记。解粗猛故。寻伺除初者。如大论第一。七分别中。不染分别。唯取善性。及三无记。不说异熟。业生异熟。解微劣故。非除法执异熟生心。
  恶作睡眠(至)所更事故。
  述曰。第十界地门。悔眠生上必不现起者。基云。言有邪见悔修定者。是本有位。中有谤灭不起悔故。又解起悔。今据多分说不现起。测存初解。无文说故。寻伺上下亦起下上者。基云。欲界入初定等。名下起上。二定已上。至第四定。起初定及欲界邪见。并无色界。起欲色界润生心等。名上起下。下上相缘者。境界宽故。欲色善染无记。皆缘三界不系。
  悔非无学(至)皆无学故。
  述曰。第十一学等门。离欲舍者。基云。如忧以离欲时必舍彼故。第三果等。于无记事。必不追悔。已审决故。悔恶是厌。测云。律说无学无记犯。或生悔厌假名悔。于无记悔。是慧胜解。法华鹙子闻所未闻。断诸疑悔。枢要云。法疑悔也(问善悔离欲舍。况法何不然。答业性随惑舍法执非惑业)。
  悔眠唯通(至)如理应思。
  述曰。第十二断非断门。简萨婆多。悔唯修断。故言亦也。悔亦如眠。通见修故。五十七云。忧苦根通。非所断故。简言非道同念亲生。前后起不如忧深。六十六云。无学身中诸有漏法。已断缚故。名非所断。若依此门。眠通三种。寻伺虽非真无漏道者。若初师云。虽非根本后得二道。如忧非断。若后师云。虽非根本。而后智等非所断摄。后师证者。显扬第二等。说正思惟是无漏故。宁知思惟体即是寻。显扬第二。大论二十九皆云。彼正思惟能令心寻求故。以意取文证寻为体。测云。寻既无漏。例伺亦然。非正思惟体亦是伺。如婆沙九十六云。何故寻伺俱道无漏唯立寻为菩提分法。菩提分法行相猛利。伺用微劣。是故不立。今说大乘。伺亦道分。依中间定能尽漏者。亦有正思惟支故。言说因者。十地论第一。对法第十。说正思惟是语言因故。五十六云。寻伺语行故(测云。十地论第一云。金刚藏觉观即口言行。明知寻伺道无漏智。基云。勘梵本。但云思惟不言寻伺。译家增云。觉谓觉观耳)。言未究竟位等者。基一云。八地已上。虽无功用。果未满故。有任运功(如自利中有任运进。利他亦有任运寻求)。一云。功用有二。一自利。二利他。八地已去。初无后有。佛二俱无。然正思惟体即是思。前说寻伺语遍行者。随转门故。大乘不尔(菩萨寻伺佛性体故。佛果犹待思慧种子。但舍功能如因用故。更有多释。然无胜要)。为他说法必假寻伺者。故涅槃二十四云。菩萨住是金刚三昧。以一音声。有所演说。一切众生。各随类解。谓说法前必假寻伺。非必同时故。依第四定说法不相违。问。本业经云。色无色界。各修神通。转说菩萨璎珞法门。岂无寻伺能说法耶。答。蒙佛加力。任运说故。不同自力简择广业。然显扬云。无色界中无四言者。彼约声处。非法处故。问。寻伺何异寻求心耶。答。寻求却寻己所历境。寻伺进求所未了境。故于寻伺寻决前义。义立寻求决定二心。
  如是六位(至)真俗妙理。
  述曰。大段第三问答分别。初难五教。一华严经。二法足经。三无垢称经。四多界经。五庄严论。若许心变似相见者。亦应许似贪等生也。后难三证。一对法论。二楞伽经。三瑜伽论(有解四教。谓心相应。与他姓别。然不顺文)。彼论颂意。如第五十六说。真俗妙理者。测云。四重谛中。皆依第二。道理俗真因果法尔。非即非离。第二真故。
  已说六识(至)与闷绝。
  述曰。第三能变。第三段说起位门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广说如经。
  述曰。释中有二。别释故。总结故。初亦有二。此释初颂也。谓颂初句总标六依。六以本识现为共依。种为亲依。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者。且眼识起同时九缘。作意种子四俱有根。明空境故。兼异世十加无间意。如智论云。有明有空。方生眼识。若尔何故闇为眼境。谓轻微者。眼所见故。天眼八缘。如鼻舌身除明空故。耳唯除明。不至取故。言广说如经者。解深密也。
  由五转识(至)此随缘现。
  述曰。释后颂中有二。初对余识释常现起。后举五位明不起位。此初也。意识六缘。七八各五。缘具方生。如瑜伽说。所藉缘少。易辨恒具。但遮被粗。细无能废。
  五位者何(至)异熟果故。
  述曰。后明不起五位初也。违不恒行者。测云。由先定力。百劫中违六识体。遍行别境十心所故。假不相应。赞补心处。为无想体想灭为首者。基云。外道以想为生死因。故偏猒之。三义之中。基云。初师之意。异生未必。以缠结生。然五十九。据多分说。如圣唯随眠亦有现行故。大论彼唯有色支等故。第三师云。彼中有必起润生烦恼者。恐前二师。同上座部中有无心。说彼没心常染污故。如余本有初者。测云。比量也。此言初者。一期之初。非初一念。生分闷绝容无心故。基云。不生等初念非必有心故。有异熟生转识等者。必现意识所引分位。如现行善所引二定。若无别现法言生得。余非生得。亦不行故。第一卷记。有依第八识。假立无心位。基云。此唯于第六心灭上立。同测。一解。生得意识心及心所灭种上立(中有本有死生心等。广如对法第五卷记)。彼天初生几识现耶。基云。起四为胜。如萨婆多时故(自地意识。初禅三识。名为四也。理无妨故)。下想粗动者。有变异受故。上无无想异熟处者。净居唯圣故。无色无身。恐断灭故。言能引发无想定思者。如初卷说。虽有多释。微微心俱。一思通感。总别异熟。于理为胜。举同地业异熟处彼死生何处。基云。大乘无文。俱舍论云。必生欲界。色界业势尽。更不修上故。彼唯生报。可作是言。今通后报。通生欲界及下三定。俱不生上。未曾修故。范云。又彼天死还生彼天。许有业感多生报故(总而言之通生四禅)。
  及无心二定者(至)非圣所起。
  述曰。第二三位。总别可知。此别初也。令身安和者。测有心也。言现法必退者。基云。有不还引。说通后报故。有还修者。生彼天故。然此受果通立坐卧。唯无行者。因修尔故。四业通三者。正理十二。萨婆多宗。唯顺生受。一类师执顺生不定。成此入圣容不受故(测云。经部也。寂云大乘入圣通断。定业别故)。大乘通三。基云。色界后起。方受此报。故通后报。有失诸定不生上者。故通不定。有二义中。初师云。设不生上亦成后报。还生欲界重修助故。若退生上。必不能起。无说力故。慧解劣故。如五十六。先于此起。后于色界受报。不言起定故。后师言。五十六云。先于此起者。初起定也。后色界者。后起定也。第四静虑。当受彼果。出受果也。除无想天者。此定唯是加行得故。退定不退。所伏下染。生第四禅。三天后起。况下三禅。于理无妨。若不总退色界诸定。虽退无想。名后起故。基疏一云。若退此第必起下染。故第四禅无重起义(证云此不正义不顺论故)。非但猒想。亦欣报故。体唯有流。人非圣起。
  灭尽定者(至)灭尽定故。
  述曰。第三位也。已伏惑离无所有贪者。伏谓暂伏。离即永断。有顶不定。亦不离故。此通独觉。独觉有二。基云。部行亦有不得。如声闻故。独一者必得。许同佛故。如俱舍颂。成佛得非前。三十四念故。西方有说。菩萨学位。先起此定。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说。非先起见道十六念。断有顶十八。无容起余心。故尽智时。方说得之。于起灭定得自在故。言止息想者。简修无想。执永出离。求无想天究竟涅槃。言心心所灭者。测云。依非想地。微微心时。种上假立。二十二不相应。谓灭遍行。别境善识。通于新旧无漏立(今谓不然。依二十二法立一无心位。非谓二十二灭尽定。如有心定摄相应故。又惟初卷似依新种。重极增上厌心种故。然今释意由新种力。令法尔种有防心用。无想亦尔)。三品修中。基云。非以上中下根说有三品。不废中根上修。上根中修等故。又解。以根三品。修亦三品。若练根已修成胜品(初解不然。动根性应有退故。今存后解。谓退法根。为下品修。以必退故。思法护法中品修。若思惟等亦不退故。安住堪达不动为上。必不退故)。言游观者。不断惑故。如六十二。灭定无漏。简萨婆多。是流故。余地心后亦得现前者。有起定故。如显扬十八云。若曾串习。能从欲界入色界心。大般若经三百五十。瑜伽十二。文有相违。如大论记会释。从余地入。属何地耶。三藏两释云。要依入定心种立故。随从何地即属彼地。一云。由余地心击发非想微微心种。令有遮用。基云后胜。顺诸教故。言显属道谛者。简萨婆多。但是道谛学无学二。邬陀夷者。此云出现。日出时生故。此沙弥是阿难弟子。如婆沙百五十三引经广说。舍利子云。生意成天数入灭定。沙弥语言无有是处。佛告沙弥。汝意成意成天非想处耶。彼答如是。佛告愚人。萨婆多云。不还退或生色界天。后起灭定。沙弥谬处。故佛诃之。今大乘生非想等实起灭定故。责沙弥。如五十六。未建立藏识教。不说无色入灭定故(测云。大品涅槃等经及诸小乘名未建立)。异生不能伏灭有顶。见道所断心心所者。据实不伏三界见惑。且就共许最后处说。萨婆多说。异生不能伏非想惑。而能永断下八地中见修惑故。言随应后得者。二乘人空。菩萨二空故。断俱生中。测云。初义难陀。后义安慧护法等言。唯说不还等者。五十三说。有学入者。谓不还故。世亲摄论第三亦尔。基测云。后义为胜。顺对法四句故。谓第二句。圣得第四静虑。猒无色生。不断第四。舍断结道。依胜进道。入无色定尔时舍断。而依伏道入上定故。然邬陀夷经云。超段食天生意成者。显六欲天必不起故。非谓超处一切后起(初师会云。觉师子意。且说近处。不兼下三禅)。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将命终时。不以无漏断。亦不退所伏。应生非想故。答意有二。一假设引例答。二依实正理答。如文可知。谓不还者。但以种润故。断种方生上。有下能润种。碍上地生故(基云。五十九云。随眠润生。谓见谛者。唯第三果。测云不还唯种润。约中有说。[中]没心常染污者。约润生有。皆不尽理。如对法记大论记故)。枢要二说。一云。不还生自地者。以现行润未离欲故。一云。设生自地。亦唯种润。有圆道故(于此[取]舍如对法记。枢要有亦问答。范说有八问答。前已理尽。不要不取。寂云。有初二果生所伏[他]种润生。未伏同凡。今亦不依。违教理故)。论已说入远地菩萨者。六十二云。唯除远地。余不能行。经说六地起灭定者。楞伽第七。佛告大慧。菩萨从初地乃至六地入灭定故。基云。初悲增上。后智增上。或智悲等。而所乐别。谓悕故伏。不悕不伏。宁知八地已上亦起。谓大论云。不退菩萨入灭定故。若尔云何大般若经。不许菩萨能入灭定。三藏三释。一云。实不入定。然约力能假说入也。一云。定性入定。但遮不定。乐寂灭故。一云。化相不宜入。实行具修故。
  无心睡眠(至)无睡闷故。
  述曰。第四五位也。大论睡闷意识业者。总取意识相应为体。以彼轻故。今此无心。论出二解。初云。疲等遮六识时身之分位。名为睡闷。无别数法无心睡眠。虽无心心所。心所所引。或不自在。似有彼时。假名睡眠。闷无数法。不言由似。疲极风热等者。等取大论睡闷多缘。后复次云。俱触处摄。对法疲闷。为触处故。基云。有心闷触。所引身位。闷触之果。体亦闷摄。疲果亦尔。唯本识境(所依大种非疲等假)。又有别解。即无心位。现有色蕴。为此二体(此不顺论。但言身位不言色故。已上诸释二疏皆同)。依后复次。无色死生。岂触处闷。测云。触谓欲色。若无色闷。异熟四蕴。枢要云。无色生死闷。即本识相应六数也(论二复次以初为胜)。自在菩萨者。二疏云。八地已上不同。有部菩萨。有睡闷而无灭定。如来有三。睡而无梦。观云。但受变易皆唯有一。五无心中二定唯善。余三无记。此等诸门准之可解。
  是故八识(至)相所相无故。
  述曰。大段第二总结中。正结问答。如文可知。至随识数。立一有情。一身唯有一无问缘。皆萨婆多。依自宗难。言他分心者。如他界心漏无等。应知亦尔。依命根数。亦通小乘。正理师云。命根能有情识。名为有情。设无心位。有过等识。名有情故。后复次意唯大乘义。虽依诸蕴假立有情。从第八识。为一者故。既许此一引多心所者。且抑言也。谁定言下。申正义也。大乘大众部等。许此缘名多故。言应不明了者。量云。汝五后意应不明了。散缘过去故。如缘久灭。散言为简宿住通也。难非专了何须同胜。故重释云。能明了取。此明了者。分明深取。言体数异故者。基云。有二种异。一体异。眼等根体各别故。二数异。所依多少不同故。设虽同境。阙四义故。如五根识。不相应也。定异应非因果性者。如麦与豆非因果故。依理世俗者。依第二重道理世俗。以别别相蕴等摄故。若依究竟一真胜义。心言路绝。如楞伽经第十颂也。相所相者。一云。体为所相。用为能相(如第二卷。坚等能相。地等所相。更有多释。今存能取。所取相无)。
  已广分别(至)故一切唯识。
  所变也。于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契会中道。
  述曰。释中有二。正释故。问答故。此初也。中有二释。初三分释。后二分释。文相可知。有为无为皆不离识者。如般若经。有为无为无如梦。解云。梦相之有。即是有为。梦性之空即无为故。言有极成者。大小共许。不须成也。
  由何教理(至)诚证非一。
  述曰。第二问答。答中有四。教故。理故。结释难故。此初也。确者实也。谓引六教。一十地经第八云。佛子三界唯心。基云。且能起执虚妄心故。但言三界。不尔无漏应非唯识。二界可尔。立无色界。岂不相符。此不然也。非但色无名唯识故。如经部执。无色界心。所取境义。显现所依。恐彼执境。非心等故。二解深密第三。三楞伽经。四无垢称。五阿毗达摩经。六厚严经颂。其四种智从境得名。依主释也。所见各异者。鬼等脓河。鱼等宅路。天琉璃地。人清水故。非实有境。识现可得者。已破有部必缘实境。今约本质。显经部说。随三智转。一者定力随欲变化。二者智力观诸门义。三者证智无所得(广如对法论记)。
  极成眼等识(至)应深信受。
  述曰。第二理也。有四比量。初二能缘不亲取外。后二所缘不离能缘。初五识量。言总意别。别五量故。总无喻故。且如极成眼识不亲缘离自色。以五识中。随一摄故。如余四识。等言等取耳等声等。破有部等。亲缘外故。基云。极成者。简不共许。大乘他方佛眼识。小乘佛非无漏识。最后身菩萨善眼识。各有自他不极成故(上古相传。共比量中自法他皆得不定。此应除谬。何者。彼应以自佛有漏识。于极成识。作不定过。许佛有漏识亲缘外色故。此论上下此例虽多。无不定过。知共量中必以共法。方作不定。广述彼义。如因明记)。判比量云。除不共许。及二同许。故言极成。为离有法。不成相符过故。二同许者。为同喻故(若立同许。翳眼眼识不亲缘外。立已成也。然以极成简者非也)。举耳等识为同喻者。即相违过。能成不缘。即体色故(法差别也)。若以不极成而作不定者。即于前所立。亦作不定故(谓以他方佛识不定。彼亦应于大乘本量。以佛有漏识作不定故)故今喻云如余翳眼者。见毛等二月。证云。外宗若许翳眼识缘。即识毛月。虽引耳识。即翳为喻。于彼相违。作不定失。若不许缘。虽引翳眼识。亦有相违失。义同耳识。故喻耳等。于理为定。然彼相违有相符过。大乘诸法。无实作用。亦许不缘即识色故(如解深密。无有少法能取少法)。又违教失。经识所缘识所现故。至教量摄。前已成故(此语不然。前未信解。今重立故)。第二余识者。第六七七八八先成。许有法故。谓识性故。如五识也。第三量者。此诸能缘亲所缘缘。定非离此。自能缘见。此能所缘。随一摄故。如彼能缘第四量者。色不相应。及无为等。诸疏所缘不离心等。以是法故。如相应法(五十二说。无亦法故。测意通取。基云。唯取有体。以空花等。百法蕴等所不摄故。因不成也)。三藏依此量云。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根(如因明记已广思释)。
  我法非有(至)净分依他。
  述曰。第三结也。初理后教。结中道故。此二颂意。如中边释。
  若唯内识(至)应释此疑。
  述曰。第四释难。中有八难。此初四事不成难也。皆如唯识二十论说。
  何缘世尊(至)亦非有故。
  述曰。第二六二不成难。谓若唯识应无十处。此亦如彼。
  此唯识性(至)说前二颂。
  述曰。第三唯识成空难。谓若法空。唯识亦空。此问依他名唯识性。解云不尔。征曰如何。释云。非所执故。非无离言。后得正智所证约性说法空故。
  若诸色处(至)余亦无。
  述曰。第四坚住不成难。答者识中由有色等。名言熏习。似色而现。如摄论第四。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由此无染亦无净也。如无性释。要息杂染显清净故。乱相等者。摄论无著颂也。乱相相分与见为因。似色为因。起妄心故。如次色识。及非色识。如彼广说。
  色等外境(至)是实外色。
  述曰。第五现量违宗难。现量证时。不执为外者。基云。多分据实五俱。亦有意识妄执者也。诸处但说五俱现量。不言定尔故。
  若觉时色(至)色境唯识。
  述曰。第六梦觉相难。此如摄论二十唯识。
  外色实无(至)色等亦尔。
  述曰。第七外取他心难。二十唯识云。不知如佛境。安慧云。佛亲取质。虽非自变。而亦是心。故名唯识。西方二说。如彼论记。
  既有异境(至)一切唯识。
  述曰。第八异境非唯识难。既有他心。异自心之境。何名唯识。有他色等故。何法何求者。何果法以何因求。各有八识。六位心所自体分也。所变相见。色及见也。分位二十四不相应空理无为。
  若唯有识(至)至分别生。
  述曰。本颂大段第三释难。即广初颂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于中有七。合为二段。初二颂释违理难。次五颂释违经难。初亦有二。初颂释别法不生难。后颂释相续不成难。此初标也。
  论曰(至)为缘生故。
  述曰。初之释中有三。略故。广故。结故。此初也。能生等流等者。基云。种生现行。虽复同时。种之同类。亦名等流。且作意种。望现识等。是士用因。第七识种。望第八亲增上因。余一切法。准此应知。有展转义者。伏难。岂不由种生现。得离系耶。故非颂意也。颂言分别。基云。唯有漏下别准言净亦然故。观云。通无漏唯亦释颂。颂故种非识者。??麦等也。后当说故者。以现行法。属颂第三第四句故。言从生位转至熟时者。未润润等者。相助者。同时异时。通余三缘。唯除因缘。现望现行非因缘故。诸净法起者。无漏法也。以净种现为缘起故。
  所说种现(至)为因缘故。
  述曰。第二广释有二。缘故。生故。生故初亦有二。正释故。傍义故。正释有四。此初因缘也。谓界地等功能差别者。基云。等取有漏无色非色等。各别生故。有说。名言种三界无别者。非也。违此文故。界系别故。有难。心无所熏。可非能熏。心所依心。何不能熏。故通一聚。非简所依独能熏也。基问。心王简心所。当独为所熏。心所简心王。独能熏何妨。答。心王有自在。自在独所熏。心所不自在。非独即能熏。言极微圆故者。基云。因位第八极微故果位彼聚极圆故。测云。上明因已。此释果位。以极微妙极圆满故。有说。果类为因缘者。对法第四。六因现等。为因缘故。然显扬论。破因缘故。有唯说种者。瑜伽第三五五十一三十八等。然摄大乘。现行转识。为因缘故。余如第二卷记。
  二等无间缘(至)无间缘故。
  述曰。第二缘中有二。出体故。显相故。此初也。三十八云。等无间缘。唯心心所等。有二义。一体等故。心与心所各体一故。二用等故。一一通引后聚法故。初简异聚。后简相似。法沙门义。准前应知。多同类种等者。测云。且一眼识有多种子。共生自识。一时转故。如不相应者。基云。命根同分。体虽各一。一者是假。二无缘虑(谓设是假。随体有缘。如放逸等亦有此缘。是等无间种类法故。种非此缘。命依立。亦无缘虑。非心类故。由此命等无无间缘。色无独一。身根异熟长益俱故)。余义如前第四卷记。言论有诚说者。引瑜伽也。又大智度论有此诚证。除阿罗汉末后心心数法。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能与次第缘故。
  即依此义(至)发大心故。
  述曰。第二显相中有四。第八七六。及五识故。此初也。顿悟菩萨望色界后者。基云。要生第四禅。得胜身已。方受变易。初受变易。在下三天。后往生彼大自在宫。说第十地。方生彼故。然非受生。变易必无死更生故。回趣留身必欲界者。大论八十。变易所留身。即于此洲故。谓学无学。上界无回心。无回心缘故。下界发心。不生上故。后往色界唯神通力。和上云。身虽欲界。定由慧力。反色界摄。大自在宫。范云此宫色究竟摄。净妙之处。证云。虽第四禅。而不同处。大论第四。过净居故。又十地云。现报利益受佛位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八地已上。定受变易。若无死生。二报难分。故八地上亦不断眠受生有用故。顿悟菩萨。诸善趣生。未非择灭。有烦恼故。虽受变易。亦有死生(此违论下。彼无分段。前尽后生。故不可依)。第二师意。许有声闻。色界回心。教无遮故。理佛亦往。菩萨生彼。既有眼耳。应受化故。基云。除初二果及独觉者。上界无故(寂云。此师意许初二果人生色回心。非也。违教理故)。然第八十。且说欲界。不遮余界。但言此洲。岂无余洲(基云二义。取者任意。测云。后护法宗)。若无色界。必无回心。无实根身非可留故。然中阴经。佛处中阴二十年。亦化无色界生者。基云。大众部经。非大乘义(虽彼部诵宁违语。但令彼心生别解故。虽无眼耳。言受化也)。基疏问。既有初二果。经生方变易。不还下发心。应有生上界。二解。一云同前。必无上生。猒粗身故。即受变易。一云。既无文遮。许生上地或受一生或受多生。诸地随应。受变易故(测存初解。基无许故)。然五净居等者。此间色界。亦有不回。此言经者。大般若经第一会第一百二十九云。复次憍尸迦。若男女书写是经。庄严置净处。恭敬赞叹时。此大千界。四天王天。乃至广果天。已发无上菩提心者。恒来是处。观礼读诵。乃至广说。合掌而去。五净居天。亦恒来此。观礼乃至合掌而去。十方亦尔。解云。余处皆言发菩提心。于净居处。不说发心。知五净居。令无发者。以理言之。测云。唯圣无凡。极乐处故。心生乐着。故不发心。如生净居。必不生上。亦不回心。取灭近故(论后师意。广果已下。皆言发心。明知彼有回向声闻。前师会言。彼有异生发大心故。不说圣者。故不成证)问。若尔何故。旃檀摩提太子经云。首陀会天。见彼太子投身饿虎。发菩提心。证说二释。一云。彼第十地自在宫众。为利下天。示现发心。一云。克实净居少有发心。然般若经。依多分说(首陀会者此反净居)。又云。有云般若会中声闻。未发大菩提心。故五净居不言发。如大经七十七云。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能复发大菩提心。于生死流。已作隔限故。记云非。即彼下云。是中设有能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心趣者。我亦随欣。及彼会中无量比丘。发菩提心。佛即授记。如是等人。岂唯异生。故彼所言。理即太局。然彼经意。护不定凡。不许发心。令圣回心。亦言随欣(此不成证。随欣者智。释曰。假设言故。虽佛授记。不言圣故。大品经云。若得道果。而得成佛无[有]处。龙树亦遮。明知未说圣人回趣。[经]法花会始得闻故。[实]之义如本母释。顿悟亦得色究竟身方受变易身命胜故)。有人难云。般若未说圣回心者。何故善勇猛云。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解云。此非翻显已入能发。但因前说已入得益。速证无漏涅槃地故。更说未入。亦有胜利。谓发大心。故不相违。
  第七转识(至)不生彼故。
  述曰。第二明第七识非无色界。基云。此但染识为缘。若其所引平等性智。随意识导。亦通无色。如入法空果灭定。六既非想。七不可下。余文可知。
  第六转识(至)明昧异故。
  述曰。此明六五识也。寂云。初义难陀师义。依自无漏种根生故。有云安慧。非也。唯意法处许无漏故。后中测云。有难。有漏七八识等。得与无漏意识为根。如何不许五根亦然。故论解云。有漏(简佛五根)。不共(简第八识)。必俱(简开导根)同境根(简第七识)。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又难。无漏亦缘五境。由同境故。亦发何失。故论解云。明昧异故。明识依昧。理不成故。基量云。有漏五根。不发无漏识。有漏色根故。如余因依八地已上。色界鼻舌起二识不。基疏二解。一云不起。以异界故。不同上地起下三识。彼同界故。然根互用三识取香味。或二根处身根闻香等。一云得起。如异地故。约凡二乘。七地已前说不起识。前师解好(彼瑜伽记存后师义)。枢要云。既无漏种在识不缘。无漏五根亦尔何失。解云。现行五根。必变方实。种不要尔。谓伏法故。
  三所缘缘(至)亦得生故。
  述曰。第三缘中有二。出体故。离相故。此初也。言若有法者。有为无为但有体也。设无之影必体故。如观所缘具二义故。即简经部。亲缘本无。五亲缘假假如法无。不成缘故。言已根者。谓境相也。若假若实。乃至真如。无相为相。各现其心。名为挟带。准带境相。谓心心所即为所缘缘之果也。相于心现。故名所虑。有体生心名为所诧。亲者各自所变相分。及根本智所证真如。基云。即如自体缘见分等。并是此辈。若所趣质。名疏所缘。非己体分。影所隔故。言是见分等内所虑诧者。测云。等言等取自证缘见及证自证。证自证分能缘自证。二疏意同(然论所说。境有自体。能生心体。名所缘缘。所虑者现见分义。所托者自证托生。故说见等内所虑托。三分同体。非此所明。然体从用。假说此彼互所缘缘)。言能缘或有者或不定语。
  第八心王品(至)无外质故。
  述曰。第二显相。有四如文。本识三师。初师意者。佛他身土。但似不杖唯自力故。第二即是变化根师。第三护法正宗。自他身土可互用者。破初师也。自种于他无用等者。破第二也。非诸有情种皆等者。有漏本识。变必有用。若随他变。种亦应尔。则凡圣等。应无别过故。亦且因中不变他种及五根也。基云因果五数。皆托心王所变为质。自无力故。品言虽总。心所不尔(此显五数必有疏缘)。五识粗者。相易知故。钝者行解浅故。劣者他引生故。必有疏缘者。枢要云。且说业力。若定通力。非必有质。如生上界缘下界地色。或身在下起天眼耳。缘上色等。又解。五识有分别故。必杖本质。缘异地时。虽无自本识本质。有他变者。为本质故。若尔六识无时无质。恒分别故。前解为胜。论第二。枢要云。天眼耳见下色声。不托本质。如第七卷解。彼虽不许。今许异界为质无过(若由分别。必有本质。即违意识或时无质。故此卷托且存初解。若无自质。亦杖他彼天眼耳。何所见闻。故第二托许他为质)。基测同云。意识所变。亦为五质。如对法等。余记已破。
  四增上缘(至)四事别故。
  述曰。第四缘中有二。体用故。差别故。此初也。若有法者有体法也。谓简所执无。故非缘若假测二说。一云。此宽通假。如对法云。任持增上者。谓命根力。众同分住。一云。此亦非假。如因缘等。缘所摄故。就所依种说命能持(观师存初)。证师取后。今初为胜。别解脱戒。及身语表。既异熟因。增上缘故。不可彼因唯在实法。身语所依。唯无记故。又能作因通唯不碍。假亦有法。不障生等。如余实法增上缘摄句(四缘外有能作故)。或顺或违者。测云。顺违法为增上缘。基云。与顺违法能为缘故(初解为胜。谓缘于果。能顺违故。相违因果。如大论第六记)言除彼取余者。基云。虽无一法。非所缘缘。所缘缘外。更无增上。然彼时是所缘缘。不缘之时。是增上故。生等四事。如大论第五。顺者能生。违不令生。余三亦尔。且十因中。初九顺因。相违违也(二疏同尔)。测作三句。一有为望无为。二有为望无为。三无为望有为。无第四句为增上缘。以常对常。无胜用故(今加第四。说自性身依法性在。如心三分虽无别体为增上故)。
  然增上用(至)如论应知。
  述曰。第二义言。以本识等取变眼等。测云。等取意识八俱五数。所变影像。虽不发识。似故名根。观云。等取五根种子。有胜力故。言非正善根者。五十七云。一色界系及不系。一切系不系为义。谓此根也。又云。九根分位。然对法论。并取忧者。依未至地。修谛现观加行资粮。问起助故。既尔如何。说空处等。十一根可得。非想唯八故。论会前言三无色等也。谓修有二。一者行修。谓谓即现行。此如前说。色及不系。方便根本。有差别故。二者得修。依诸静虑入见道时。通修上下。由此现行见道力故。令三无色种子增明。各修三地。所修诸种随所在位名见道等。未必生现堕修道位。方生现故。不同有部四禅中间。随依何地。入见道时。得修自地。及下地中所有见道。而不修上。未曾道故。基云。非一切见道皆尔。唯有菩萨。或二乘入先异生位。已修上定。后入见道。修先得故。对法第十。上唯修下。依决定说。彼渐离故。后修道位生现无失。又解。菩萨三无色地。亦有无漏见道。但修种增毕竟不起。如下三禅见道不起。此义应思。修何用为(不如初解。应非佛性。应无用故)。又解脱分皆名此根。修三无色。故作此说。瑜伽中有此一释。然有漏无色。不顺见道。非此根摄。故今不述。由此傍修亦唯无漏。唯无色系及不系故。五十七云。于胜解行地。建立初根。十地立第二根。佛地立第三。故会见道时役不说。基云。兼忧根者。显初二根亦通有漏。与对法同。大般若四十五云。具知根者。阿罗汉。独觉。十地菩萨。诸佛如来。信五等五根。何故。瑜伽唯佛具知。解云。等觉似佛。故说十地具知根摄。又解无学回心。从本名具。不如初解。地前亦应名具知故。有顶不明非三根者。基云。然说彼是已知具知。不顺三根。故不说彼。非彼不摄。不尔三根不尽无漏(谁言三根尽无漏法。欲等无漏非根摄故。论说非想非三根故)。
  唯识论第七卷记尽也。
  成唯识论学记
卍新纂续藏经第 50 册 No. 0818 成唯识论学记
  菩萨藏阿毗达摩古迹记
  青丘沙门 太贤 集
    成唯识论学记(第八卷尽第十卷)
  如是四缘(至)是语依处。
  述曰。第二傍论。标释应知。释中有四。一依处立因。二二因相摄。三缘因相接。四得果差别。初门有十。此初因也。语即依处。随说即因。持业释也。下皆如此。二疏意同。依体立义。如大论记。证云。大论依语因依处。知因与果为所依处。非十五体即因之依。然大论意。依语处无违。瑜伽显扬皆云。随一切法。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是彼诸法随说因。基云。此中以诸法为果。名想为说依。语为因体。谓与所诠为了因也。语通三性。名等无记。或可大乘离声无体。名通三性(取舍如对法记)。测云。假声语依处体。通三性等。见等言说。如对法记。若依对法名想见者。语之依处。以语为果。此论说因。通因果位。对法唯因。见虽不定。不同寻伺。亦不遍地。故并所见。而除寻伺。
  二领受依处(至)观待因。
  述曰。第二因也。能所受性者。能谓五受。所一切法。基云。受数。一常遍诸心。二五分位别。余别境等不常遍故。遍行余四。无五位故。偏举受。立依处名。虽一切因皆果所待。亲者余摄。此唯疏待(诸家同然)。基疏云。若亲相待亦是此因。据疏不说得等流果。此解为胜(前说顺文)。此因四句。一能受待所。二所受待能。三能受待能。四所受待所。如行待足。皆所受故。余准可知。
  三习气(至)远自果故。
  述曰。内种者。有漏无漏一切种子。外种麦等未熟位也。基云。勿见大论此得涅槃为净因故无为为果。无为疏远。非因生故。论不说得离系果故。测云。此论约亲。实引无为。菩萨地云。种姓具足。证二涅槃。牵引因故。
  四有润(至)近自果故。
  述曰。即前异熟等流种子已熟位也。无漏虽非爱等所润。具缘而熟。义说为润。然此生引略有五门。一近远门。如杂集第四。二正残门。如前第二。三有发名言门。如寻伺地。业名牵引自种生起。四异类同类门。如菩萨地。杂染因中无明望生等。为牵引因。各别种子名生起因。五常无常果门。如菩萨地。清净因中种姓具足。证二涅槃。为牵引因。生觉分法为生起因。然今二因。依第一门。
  五无间灭(至)辨无漏故。
  述曰。无间等三心等为果。基云。虽缘未来相分现在。非现在果未来为因。作用士用作业为果。虽然并疏缘。兼正有异。且识生时。根正境兼。兼为作具。正为作者。俱助识种。令生识故。除种子者。因缘义亲。余因接故。基测唯取假者士用。下云唯得士用果故。范云。通取实法士用。但此疏因除因缘种。证云后胜。既余亲因说得士用。岂得士用显非实法。真见除引自种子者。基云。熏种是因缘故。能助引证者。谓无漏慧助俱有法。引后念故。证无为故。令同所作。摄受因义。正引证者。引发得等故。基意此。测疏一云。能助者助相应。能引者引后念。能证者证无为(此解不好。若别取助。余二应亲。滥余因故)。言总依此六者。谓有三义。一因能接果。名摄受因。如瑜伽云。无间灭等所接受故。测解如此。二助成因缘。故名摄受。如对法云。虽自种生。增彼力故。基解如此。三展转助。故名摄受。如此论说。摄五六处以成因故。测一解尔。证合取三。为第四释。皆无违故。然非诸法皆具五六。心等生具。色等少故。
  十一随顺(至)无为法故。
  述曰。基测二疏。现生种。种生现。种生种。现生现。及证无为。皆是此因。然菩萨地不说种生现。显扬不说种生种等。粗相分别同类品者。基云。同类言简异类为因。胜品言简与下为因。以性论狭。以界论宽。大论第五。唯引同性。许上地故。然本识中无记种与善染因者。于自现行。亦性同故。测三说。一云。胜品言简同品下品。要望胜品。名引发故。不同有部生得善染。九品相望成同类因。若方便善。与等胜因。一云。同类即同品也。大论据胜。且说胜品。一云。具含性品二义。寻伺等说引发同类及胜品故。后说为胜。问。种生种现。现生现种。四句之中。除现生现。余通因缘。何等此因。答。传说有异。寂云。现熏胜种。现生胜。余二非胜。金刚道时。虽有胜种。然无胜现。故非佛果(此不尽理。既许现生。后胜现。[知]何不许种子相生。前念胜种。引后种故。二非胜不可令依)。证云。三藏相传。种生胜现。由胜现力。摄种成胜。种是现熏气分功能。其相微闇。不胜现熏(此唯有言。都无[二]义。既一刹那。无前后时。何时胜种生胜现行。由此胜现。令自种胜。同现品唯生同故[之种])。此二对论。如第十化种种相生。现现相引。前劣后胜。理可极成。种生胜现。现熏胜种。思择取舍如本母释。然传四句皆此因者。一解。亦与等品因故。生等品现。熏等品种。因果常迹无净论故。或可种现互增上缘。引生后胜未必因缘。
  十二差别(至)自乘果故。
  述曰。一切有为为此因体。能起有为。能证无为。测云。自界等者。等取不系。如寻伺地三界不系。各生自类。又等五趣。如对法云。五起因缘名生自趣。基云。又等各自因缘。色种子等各亲生故。如菩萨地。种种异类各别因缘。界论则狭。性论则宽。自界恶感异熟故。
  十三和合(至)一事果故。
  述曰。前六是别。此一总用。除初依者。于生等事。无和合力。令疏违故。此有胜力。唯摄六因。不相违宽。接八除违。
  十四障碍(至)等事故。
  述曰。测云两释。一云。唯取有为。无为寂静因故。一云。通有无为。三藏存后。空不立宅。是相违故。此相违因以何为果。测云。由障碍力。令法不生及不住等。即是彼果。基云。大乘灭相虽不待因。此因但与后法生因。与前法违。名相违因。非前灭因(以前为胜。思择取舍如大论记)。
  十五(至)生等事故。
  述曰。一切有为无为为体。唯除相违。一因义故。
  如是十因(至)有非因缘故。
  述曰。第二二因相接中有二。复次释大论二文。此初随义相摄释也。菩萨地云。若能生因是因缘性。若劣方便因是三缘性。论主释云。此说牵引生起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中等者。基云。彼菩萨地。牵引则摄牵引因全四因少分。除生起因故。未润未熟故。生起即摄生起因全四因少分。除牵引因。被润已熟故(此意六因。言总意别。实彼二种。各摄五故)。测云。牵引亦接六中未熟。生起亦摄六中熟位。远近果故(此意二位皆通六因一种望果。通生熟故)。证云。已后为胜。基释虽顺前生熟文。违下六中诸因缘种。皆摄在此二位中故(此破不然。生熟因缘随应摄在二位中尽。不相违故。非谓六因皆各在二之)。会前出体。谓因缘种生同时现熟名生起。望后自果生名引因。中此道理。生中有引。引中有生。故此为胜(此会不然。种体虽一。所望各别生熟二门。不交杂故。犹如一色。随对长短不杂)。今取基释。于理为胜。以不违教。深契理故。若但因缘皆能生摄。引发等四。有能熏现。何不能生。亦摄四因。论解有二。一现不相续。此略不说。二现假名种。如谷麦种(现熏种时。必熟同时。故菩萨地皆生起接)。所余因者。初二第五第九因全。及牵引等。六因一分。是生与熟因缘之余。非此菩萨地中二种。唯属彼十因中二因。非彼十因中八名余。彼十因中二。有非因缘故。释寻伺地。准此应知彼寻伺地不言种故。护法通取种现因缘。
  或菩萨地(至)准上应知。
  述曰。第二随名相接释。言二因内有非能生。如业种也。言余因内有非方便。如四因中。余准可知。
  所说四缘(至)进退如前。
  述曰。第三缘因相接门。有二复次。准前应知。余依处中亦有中间二缘义者。基云。非唯第五无间第六境界。其余领受及下和合不障碍处。三依处中皆有二缘。观待境等心方得生。余二合前以为体故。测师二解。一云同前(此不尽理。如大论记)。一云。无间摄十一处。除说习气有润三处(谓意根处亦摄开导。非但俱有。故许通也问随顺处差别功能。性界论狭。何摄无间。等无间缘亦引[别]他故。虽有唯引自界地者。然此缘宽。违彼处故。答随顺处虽生他界。容有因缘。无间亦尔)。障碍二说。一云许通。染净相违互为缘故(非也。令不生等为相违故。于所引生为顺因故)。一云不通。以相违故(此好。无所生果非此缘故)。若所缘缘。十一定有。余四二释。谓语习气有润障碍。一云不通。以语对义。以因对果。及以相违非境门故(语等不然。若依境门。唯第六处。有此缘故。然相违因非果所缘。既令不生无能缘故)。一云皆通。以语诠心。种生能缘。净缘染故(语种理然。相违不尔。染引生净非相违故)。余师别释。繁而不要。前明二因摄十因故。二因摄缘自通十因。然方便因中别出摄受因少分者。二缘偏属彼二处故。实通余处。准前应知。言进退者。依菩萨地。取六名进。二名退。种现名进。唯种名退。依寻伺地。取六名进。唯一名退。
  所说因缘(至)一切容得。
  述曰。第四得果差别门。异熟生者。异熟及生通总别故。若有漏善感异熟者。何故本业佛母品言。一切善受佛果无明受有为生灭果。证云。解脱等分皆向佛果。诸三界果无明发故。习善等引。通同异时。如前第二。等流习气生八识等。果似因故。对法等云。前生善等。后增长故。十地论等。杀生短命。基测云。实增上果。令他短命。自命得短。相似之义。假名等流通漏无漏。无漏道断者。如三十八。异生以世俗道。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离系果。瑜伽等说。等取显扬等十八也。言感异熟果一切功能等者。准下十因得五果文。其数可知。言太宽太狭者。且若全取习气处者。则太宽也。其中亦有非乘者故。若不通取余诸依处。则太狭也。余处亦有感报者故。余准可知。因释依处便显十因四缘得果。故言如是即说也。谓异熟果五因得等者。随说观待。于果疏远。故不说得。初三别果。二疏云。摄受因中。据士夫用不得异。若依法亦得。识以七因得等流者。据受因中。基云。真见亦望自类现故。七处得也。此说士夫为士用故。有说。以法为作士用。即以九处得等流果。又解。士得作疏不得。此三解中。测述初后(真见唯助引证即得。无间作用无由不得。然准四缘。中间二缘不说得等流果故。明知疏用不得此果。是则实法士用可近)。初后缘得者。测云。名言种子不障碍义。是增上故。不取二缘。彼疏远故(本识虽缘自能生种。但因缘义得等流果。所缘既唯得增上故)。以五因得离系果者。基云。摄受因中唯取真。若亦实法为士用等。即作士用。但得此果士用二义。初唯士夫五处得也。唯四因有假者用故。余望别法。非士夫故。后通实法。八因三缘。接受因中。二疏无间作士真见(除根境二疏前后违前释摄受因言根于生识。许为作者。如何根处不得此果。境处理然。论除所缘除三得故。基云。外法非如士夫用故。除缘缘无间非外。亦名士用)。言增上缘一切容得者。相违因得。增上果者。如大论记。诸家对释。枢要云。清净十因相违因者。即杂染故。实得异熟。依杂染因。论且不记(非也彼杂染法。若望异熟。非相违因故)。
  傍论已了(至)应知亦尔。
  述曰。傍论二解。一云。四缘以下。颂唯明缘所生法故。一云。十因已下。以明所生必能生故。基存第二。上来已说能生缘讫。大段第二。今辨生也。于中有二。初辨生现。后辨生种。初亦有二。种望现故。现望现故。此初也。生现分别者。诸心心所相见等也。为所缘缘于能缘者。唯第六八能缘生自种子故。若无漏位八识皆得有助力者。根种望识。业种望报。净者无漏也。
  现起分别(至)除等无间。
  述曰。第二现相望也。已释本颂一切种变。今释下半展转力故。于中有二染故。净故。初中有五。渐略渐至细故。此初自他相望门也。不说因缘。先已除故。增上定有所缘。云何七不缘他。六八得缘五识。测二释。一云。要托自八。一云。亦杖他八。不尔生上见下界色。应无质故。
  自八识聚(至)第八相故。
  述曰。第二自识相望门。八于七有者。第八识聚。于余七识。有所缘义。然五托相。第七托见。第六通缘。余文可知。五识唯托第八相者。观云。相传。三藏云。五识得用第六所变影色为质。违此明文。证救云。论有二门。有力发影。唯八为质。若如同聚互能似所似为质。许六为质(此但异门如次下辨)。
  自类前后(至)相见种故。
  述曰。第三前后相望门。许后五见缘前相者。述曰。陈那论观所缘。意许。后五识前相为质。前相熏种生后相分。后识带彼前相生故。准之第七应许亦然。然此许言。三藏三释。一云。陈那许经部义。彼说五识缘过去境。是因必先果故难信。同时如两角故。陈那别意假顺许也(基唯述此)。一云。护法假许陈那。一云。实许为宗(既陈那颂其有二门。或得假许。假设门故。或得实许。理无倒故)。若依此门。前七于八。有疏所缘。彼相见种。三藏二解。一云。七识相见名熏自种。种为亲缘。能熏为疏。一云。第八相见。五熏第八相分色等。故是见分疏所缘缘。第七熏彼见分种子。故自证等疏所缘缘。第六双熏。如理应知。摄相归识。说缘七识(基唯述后)。然其前言。测云。前念或八中前(三藏二解中。初具二义。若依后解。唯八中前。非前念熏未润能生第八见故)。
  同聚异体(至)不同质故。
  述曰。第四同聚相望门。测云。有二复次。后复次意。第八识品。心王心所互为本质。以相似故。眼等七识。例亦如是。基云亦同。诸相互为本质方起。然前师意。各各自变。然相似故。名同一所缘。非必有质。如缘无法故。有说。诸心必托本质。如缘虚空托名为质。第八心王以五数变。相假力故。为本质起(此还自害。若相应法互为质者。即质异故)。然各各变何要同质。是故前师甚可玩矣。证云。此后师说。亦准陈那许五后见缘前相义。然体现有。不假熏力(虽不正缘。相似得力。如依熏力说缘彼故)。
  同体相分(至)互为缘故。
  述曰。第五四分相望门。此中不依种相分者。若本识缘生自之种。合因缘。即三缘故。然今释颂下半故除。
  净八识聚(至)能缘用故。
  述曰。第二净中亦五渐略。然此自他言总意别。五皆随应自他对故。初三皆有所缘应知。遍知一切达三世故。若第四略。测云。皆用三分缘他四分(此许内分缘外境故)。基云。王数皆得相缘。遍现影故。然识自证。但与数见同缘自见。内不现影。非遍知故。有解。上云自见分境。不同质故。即识与所二见同缘。何唯自证见不自缘。若自缘者。应同自证。若不缘者。便违上文。今者二解。一云。前依因位。说见同质。果见之境。亦不必同。一云。识见与所。同缘自证。皆变影像。不同自证唯内缘故。与相应法同外取故。此义虽胜。然稍难知(明缘自见如本母释)。若第五略。基云。第三四分。亦非相缘。皆见摄故。言除见分。后智见分。返缘自证作影像。仍是相分。不尔即与自证何别。唯佛三分。互缘一切法。名遍缘故。若尔三分何别。如前所得者亲得。余亲所得者影得。成差别。又解。今但遮相为能缘。及遮见分。不缘自证。非显余二得缘一切。此不及前解(然本母释。取此为宗。以理胜故。谓汝内分新影得用。应皆见分缘影像故。如因见分。悉细取舍如本母释)。测疏四释。一云。三分同染见缘三分。除其见分。能所乱故。二云。见通缘四。文遮故(本母取此理胜如彼)。三云。三分缘三。各除自分。能所乱故。四云。三皆缘四。无文遮故。言除见者。除三能见。义通故。诸分相缘别变影不。有十五释。谓初释中有二。一云。见缘相变。缘余不变。一云。缘三皆变。第二释中有三。一云。见缘相变。缘余不变。一云。缘三别变。缘见不变(自分亲故)。一云。缘四皆变(此第五胜如本母释)。第三有四。一云。见缘相变。余皆不变。一云。见缘三变。余皆不变。一云。三缘相变。缘余不变。一云。三缘三变。第四有六。一云。见缘相变。余皆不变(相体外故)。一云。见缘三变。余皆不变(见用外故)。一云。见缘四变。余皆不变。一云缘相变。缘余不变。一云。三缘三变。缘自不变。一云。三缘四变。兼正有异。分无杂乱。正取自境。兼所余故。同聚实体。四分相缘。亦有两释。一云。唯见缘四。一云。三皆缘四。变影三释。一云。见缘变四。余二不缘(此属初释本每有此)。一云。见缘变四。余缘不变(二分取外害唯识宗)。一云。三缘变四(此后二解属第二义)。此诸释中。护法正宗。准上下论。智者应思(疏既无许。证师许云。本[四]释中第四为正。无漏心分周遍故。十五释中。取第十三证自体者。皆不变故。见缘自证。亦内证故。如本母破。体作名用。无二重故)。
  既现分别(至)亦但增上。
  述曰。第二生种缘。谓缘藉言现于亲种者。能熏于自所熏亲种。具因增上种于亲种者。种子相生也。
  依斯内识(至)具广分别。
  述曰。释颂三段。第三结也。如大论第五。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中边虚妄分别亦尔。二者摄论第四。遍计有二。一自性。二差别。三者自性随念计度。四者如摄大乘。自性差别。有觉无觉。五者如摄论。依名计义。依义计名。依名计名。依义计义。依二计二等者。等取显扬十三所说。六等楞伽第五。十分别等。如余论者。瑜伽三十八九十四。显扬摄论等。
  虽有内识(至)余异熟。
  述曰。第二相续不成难中。有二。标故。释故。此初也。
  论曰(至)为彼性故。
  述曰。释有四复次。此初也。不动业者。二疏云。上界散善从定此摄(释此三业如大论记)。业眷属者。思相应法及身语等。思所设故。简曾现果者。简萨婆多曾已现业。今有与报相见等者。四重二取。一者相见八识二分也。二者名色。四蕴为名。色蕴为色。三者心心所。一切五蕴不离此故。四者本末。赖耶为本。余七为末。四重二取。亦为所取。言彼取者。四重能取。能取之中。所现相分。能熏本识名言种故。准除劣无记心中所现影(疏有三释。此存初释)。言受果无穷等者。即摄论第三。无受尽相。有受尽相也(就中取舍法尔新熏如彼论记)。
  复次生死(至)义如前释。
  述曰。第二复次。基云。因名起种。名名言种。测云。梵音南摩。此云名。名是归趣义。趣向义。归向诸法皆称名也。如五十六。四蕴顺趣。种种所缘。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教说为名。随二名言等者。名假如无非因缘性。色等亦非二名言体。然随二名所现相等。各熏自名言种(基疏意尔)。测问。此二名言唯摄九界。如何通与十八界种。三藏解云。且如眼识相分种子。与种色得作因缘。随缘能生眼意本识三相分故。同是色界及同性故。如是意识相分种子。望十八界。皆因缘故(此显具由二名言势。意识显境随表义名。缘十八界影名熏故)。问。眼识见相是何名言。测云。见分二义。一显境名。二表义名意识缘名所引生故。相分亦二。从显境别。远由名故(此解不然。但由名力所熏种故。名名言种。非一切种皆是名故。基疏为胜。既许末那开表义名。何要色等具二名言)。问。眼等种子为一名言。通生五趣。为名别。三藏云。五趣名言不相杂乱。对法论言。由定别因。五趣别故。诸天四洲亦不杂乱。随彼业助生现行也若同类者。常用一个法尔名言种子故生。无二用故。无漏亦尔。护法弟子。法尔新熏生果二释。调伏先云。新旧二种。一正生时。余唯助力。不生一牙。最胜子云。势力齐者共生一果。如一麦子。众微分故。言我执有二者。基测云。此通六七。不同摄论唯明第七。观云。摄论亦通第六。世亲第三云。谓自为我。异我为他。无性第四。执我我所。他他所故(此果何异名言种果。彼实此假。谓如[两]别。不尔诸佛犹自他别。应论此果。然相无异)。言有支者。支是因义。三有因故。或支分义。趣别因故。基云。唯初通在无漏。亦依表义显境熏故。测云。若二熏习定是名言。自有名言非二熏习。除我见外。余无记种。不善我见同体三熏。约文可解。
  复次生死(至)义如前记。
  述曰。第三复次中有二。略故。广故。此初也。发业润生烦恼者。五十九云。一烦恼皆能发润。唯分别起发往恶果。测云。往善趣果。容俱生发。基云。缘起经上卷云。若由欲爱造诸福行。彼信为依乃造斯行。由于生死起定信故。此爱及取由信摄伏。我施设为有覆无记。以此文证。离我见等。亦有独头无记爱等。即缘后有起爱润生(此明俱生无发恶力。然助发善。况能润生。然有二义。如大论记)。惑是能着。苦是所著。世间有情。不多于果起执着故(基云如此。此显据实亦是所著。然非多故)。
  此惑业苦(至)皆非行支。
  述曰。第二广中标释可知。释有五文。一略支。二释难。三界地。四因果。五诸门(基疏十门。测疏七门。释十二支。然大论等。皆成文。今不叙故)。初分亦四。此初略也。由无明行。令识等种有率果用。名能引也。佛地第七。若所发业及所得果。皆所知障。二地断发误犯业。明知智障亦有发业。然彼所发。不感彼世。故今简言正感彼世。然有三类。一通发总别。二但发总者。三但发别者。唯取初二。引报主故。缘起经云。外法异生。由四无明发福等行。内法异生。若放逸者。唯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发非福等。故说无明为缘生行。若不放逸及圣有学。三种无明。为非福缘。然非福不能为缘招三恶趣。故此非福。我不说为无明缘行。又不放逸。造福不动。虽感胜生。而不说彼无明缘行。诸圣有学。已断不共。不造新业。基云。若放逸者。三种无明之所引发。不放逸者。简此说行非无明发。以不起现行相应无明故。非彼无明种不发惑总报。不言内法异生不造新业故(不放逸者。如[以]现行为非福缘。而非引业招三恶趣。故不说为无明缘行。彼福不动。虽是引业感殊胜生。而非现行为缘发故。亦不说彼无明缘行也)当知解脱决择分善方便性者。尚有感总。彼位生得善故。是行支摄(许此道分犹感总报。然违诸教以诸有支非学等故。无性释曰实增上果故)。或说彼二方便善法。不感总报。但别报因。非正行支。非非行摄。不尔。别报报名色等。应非行感。名色不摄。然此论意。唯取正故。且除兼行及兼所感(此中[别]业假名行者。间起福分别业位故。相从亦名福不动行。不同圣位全无引故。如六十七云。顺解脱等。虽性厌有助余福。亦名集谛)。测云三解。一云。外法异生。由无明福等。皆名无明缘行。内法不尔。不具四故(此违放逸。虽但由三说彼彼结业无明缘行)。一云。虽不具四。而有现行。亦感总报。无明缘行。不逸福等。不招引果。或虽有招。善心引故。故亦不说为无明缘行(善心引者。显无现行无明引也)。一云。不放逸者。至四善根。亦招引果。无明缘行。经唯遮圣造新业故。又杂集云。未见谛者。虽起善心。由真实义愚。发后有因故。虽由无明种子所发。无现行故。且对放逸。经言不说无明缘行(同基初说。如前已破。今存基后。测中为胜)。其顺现等非行支者。测云二解。一云。顺现唯感识报。通感生现。瑜伽五逆得现报故。然从正故名无间业。杂集顺现感多生者。释论师意。非为定量(此意现熟转招多生。如无间亦行支摄。然今此论。彼属生后。唯感现报。名顺现业[非]但傍教。亦违理故)。一云。顺现亦感多生。然今所除唯感现(此亦不然。若感多生。亦行支故。便违论云一切顺现非行支故)。或可顺现。设感多生。唯满非引。故不相违(此好。且五无间。一体二义。若顺现门。唯别报业。若顺生门。通总别故。谓业加行。感现报故之)。问。异生润必现。何有唯种发。答。命终心劣位。非圣不能伏。问。言内外法。其位云。佛子外道或未已种解脱分者。
  二所引支(至)必不俱故。
  述曰。第二略文。谓即五果因缘种也。有二复次。初无杂体赖耶种子。立为识支。除后六处触受种子。余异熟法名色支。谓即五尘想思作意。及别境五并不定眠。十四为体。后交杂体。除末那识。所余七识遍别各五。及不定眠。五根五尘。总二十八。皆名色摄。熟中随胜分为余四报主。彼依触境领纳。如次胜故。然九十三。且以六根为名色者。且说胜故。六处是总。识意处别。测云。若依此门。识名色等。三有因缘。然下文中。依初复次。说无因缘。既说且依不杂说故。经说识支通能所引。缘起经也。彼上卷云。一分名色六处触受。亦名所生。基云。依当现行说非种名所生。虽识亦尔通能所引。故略不说。有一分受名能生者。取境界受。除报受故。由二义故。说有前后。一者本识报主。余四为伴。伴中名色总。余三是别。别中六处胜。余二是劣。劣中触因。受是果故。二者依当现起位差别。如缘起经。同时熏发。依当说次。正与此同。由斯依当现起门故。瑜伽对法十地论等。皆说现行。为识等五。以在因时。定无现故。知依当果。于现因说。复由此门。缘起经说。若引若生。一时而起。润未润时。实不俱故。知于现因假说当果(论意如此)。然测疏云。于生老位义说识等。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门生引同时。所生生时具能所引。四中三种同刹那故。一者所生。二者能引。三者所引。若约长时。说四同时。谓于一身。具能所引能所生故。基疏意同。彼润已后。于当起位。方说生引。许有同时行等六别。名为引支。总名为有。立为生支(虽有道理而违论意。于现因位假说当果。显因差别。正是论宗。然二疏释。于后生位假说前引。岂顺论文。又测师云。若约长时。一身具四。理亦不然。润已果生既别身故。若依种子。义具能生。则一刹那应具四故)。
  三能生支(至)识等种故。
  述曰。第三略支。谓爱等三。谓缘已下。牒能所引。复依已下。正说能生。迷内果等。广如大论及对法记。不劳重释。言发起贪爱者。爱支也。缘起下卷有四种爱。谓爱。后有爱。贪俱行爱。彼彼喜乐。解云。如次现未自体及具中生。既尔。初二迷内异熟。何故此云迷增上果。虽缘内身。境界为先。如自体爱唯迷事故。此迷事相如大论记。欲等四取者。取支也。大论第十。唯取贪数。八十九云。通能所取及所为取。总说为取(贪为能取。欲等所取。为得欲等及为爱用。若所为取。实五尘等非能润体。然顺故通取。如境界念住)。此论缘起经。通正正助润。说诸烦恼。基云。此中二愚随增义说。据实。迷内亦得润生。迷外境愚亦能发业。说诸烦恼皆发润故。唯说业有。对法等也。唯说五种。测云。显扬第一如五种子。名有取识也。谓种子识由取润故。基云。大论第五。说生起因。能生因摄。彼既因缘有生因故。
  第四所生支(至)乃名为死。
  述曰。第四略支。测云。合释根本及方便生。故说中有亦生支摄。基云。将入灭相。名为死支。灭相体无。非缘起支。但为生厌假三相名。体即五蕴。非但行蕴。
  老非定有(至)说是爱增。
  述曰。第二释难。初有伏难。老死相别。何故合立。释意如文(基师文外多设问答。总在大论及本母释)病不遍定者。设趣生中有病之处。亦非定有。如尊者薄拘罗。年过八十。一期无患。一切一分者。无明爱取。唯有覆故。行有唯善。果唯天故。若无色界意为名。何故缘起经云。若生中唯有其名。不依色住。相续生起。不应道理。解云。彼经依有色处说故。又解。彼经通说种故。如九十三云。无色界名与色种子为识所依。若尔。识支亦依他地。何故下云唯行依下。测云。彼论相从假说。或说少分。故不相违。识不依他。名色全故。基云。依自定色种亦无失(范云不尔。非异熟故)。爱非遍者。如缘起上卷云。若唯说爱。与有作缘。不缘于取。斯有何过。世尊告曰。希求名爱。不求恶趣。而由非福。相违果生。岂缘于爱。无有爱者。希求无有。由福不动。相违果生。岂缘爱皆取为缘。知爱不遍唯聚支遍。解已有难。不还岂非不求。无求无有。论解意者。异生现润。约现说定。圣以种润。据种说定。不还如取。爱亦种定。后复次云爱亦遍者。谓于现我及于现境。亦有爱故。或我为境。名现我境。欲界死者可如所说。上界命终有何现爱。若欲界爱。应非现境。若色界爱。应依他地。测师二解。一云。且依下死说爱亦遍。不说上死生恶趣者。除行余支。依自地故。一云。生恶趣已定爱真我。非即用此为润生爱。虽有二解。后顺经意。谓缘起经。约已生者。于恶身说不起爱。观佛三昧经。据将生时。于可乐相。起颠倒爱。枢要云。若欲界死生恶极重。见恶相已不生希求。欲界罪轻。上二界死生恶趣者。不见恶相。但见倒相。于当起爱。不尔。上死应无爱取。现在未来但不爱故(枢要为胜。若如测疏。于颠倒相必起爱者。论应以此证爱亦遍。何劳生已我爱为证。无由除润说不润故。明知或有不生希爱。但以取现润恶趣[有])。言续生时因识相显者。从中有初。至生有也。言若至现在等者。测云。如五十六。又现在果所摄五支。及未来果所摄二支。名果缘起。又缘起经。现行五支令知位也(有处将前际果开为五种。如九十三菩萨逆观。有处将后际果开为五种。如缘起经)说爱如水等者。十地经云。如水沃故。要数溉灌等者。喻世种谷润雨生牙。虽取支中等者。十地第八。爱增名取。谓润力胜。非无余惑。亦非其品。必胜爱支。
  诸缘起支(至)于理无违。
  述曰。第三界地。基云。皆依自地者。同取五十六。依他无明者。同取缘起经。但是下地。初起近分。皆如此(此师前许不放逸者唯种发业。然今此文且约外法及内放逸)。测云。对法论云。真实义愚随眠所缚。解云。虽由种子。必藉现行。故缘起云。外法由四。内逸由三。故知不得唯用种发(证师存此。若唯种发。由不正[感]不说无明缘行。故非也。若尔既同圣。不应别说故)。若现若种者。准发疑润。故明必自同生自地。故言亦也。二疏云。现谓爱俱。种即所润。测云。或可非要俱时。定等相应。远假借故。
  此十二支(至)便致无穷。
  述曰。第四因果。此中世者。生身世也。前七与三。若顺生同世。顺后即异世。为生死二。爱取有三。无明等七。各定同世。不同有部容隔世发业。谓未至定。由过去世自地无明。说为无明缘行。萨婆多云。过去二因感现五果。现在三因得未二果。过去无明。于现在中即名爱取。于现五果。若在未来名生老死。此即施设两重因果。不异一重。第二无用。一重足显流转等故。言因破常。言果破断。因在过去。果即现在。因在现在果即未来。具发润生实二世故。然十地论第八云。无明行者。是见过去世事。识名色六处触受。是见现在世事。爱取有生老死。是见未来世事。三藏勘梵本云。但言前际中际后际。不言三世。彼约三位。明现十因。梵本不言生老死故。一重虽足。强说二重。应说第三。便致无穷。基云。对愚前际。说过二因。更有愚于前前际者。二因犹少。更应说因有过未来。说二果者。更有愚于后后际者。二果无足。更应说果。故论说言或应过此。然说一重破常断讫。即显前后。前后亦尔。
  此十二支(至)名生等故。
  述曰。第五诸门。有十七门。此初假实门。枢要揽他为自名假。若不揽他名实。如行中有假无表等。然带实思。不揽前故。
  五是一事(至)余非一事。
  述曰。第二一非一体门。测云。识谓唯心王故。基云。唯本识故(以后为胜。若由论说。六识支故。总诸心王名为一事。亦应取支皆心所性名一事)。行等既通色心体故。名非一事。
  三唯是染(至)余通二种。
  述曰。第三染不染门。大论第十云三染余通二故。会释云。容起染故。余行及有通善染故。
  无明爱取(至)余是杂相。
  述曰。第四独杂相门。测云。虽说爱增名之为取。增不增异。故亦不杂(非此论意。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增。说名爱增。非劣爱支转增为取。如实之义。如本母释)。基云。取中虽爱增上。非转爱为增上贪故(此顺论意)。又别有法(此显除贪有余烦恼。故非杂相。非也。勿识与名色不是杂相故)。行及识等五名。有及生等名为杂相。体无异故(体无异者。契本母宗)。
  六唯非色(至)余通二种。
  述曰。第五色非色门。
  皆是有漏(至)非有支故。
  述曰。第六漏无漏。第七为无为门。此简大众化地部等。缘起无为。
  无明爱取(至)亦起善深。
  述曰。第八三性门。基云。正无明支欲界不善。助通有覆。爱助翻此。九命终心唯无记故。欲界四取说是不善。论非一故。大论第十云。四唯杂染。余通染净。彼老死染。此论克性。其五果支。约当生处说分位。故说通染净。老死二义。一位中起染故。如此论会。二多起爱悲故。如大论意(基疏如此。然大论意如彼记释)。
  虽皆通三界而有分有全。
  述曰。第九三界门。谓欲界全上一分。且如无明。上唯无记。乃至老死不具五蕴。如应可知。
  上地行支(至)而起彼故。
  述曰。第十能所治门。唯一行支。治诸下支。如大论云。颇有依支离支。谓有也。
  一切皆唯(至)于理无违。
  述曰。第十一学等门。有说。由此文知。四善根等。皆感总报。有说。此文且说定不造者。如前广说。圣不造业。何生净居。基云。圣杂修时。资下无云等三天故业。生净居等。等取菩萨大自在宫。此总报业。及名名言种。凡时已造下三天业。一地系故。由资生。彼(基疏如此。测亦意同)。既异处受。何名不动。基云。以定住境。名不动业。然对法云。不可转令异处受者。从多分说(此解不然。胜道资重非不定故。彼无资熏任性不定。异处受故之)。
  有义无明(至)如应当知。
  述曰。第十二二断门。有二师义。文相易知。言助者不定者。缘起经等。见断发业。对法论等。修断润生。然瑜伽论皆通二断。全界发润。故会通也。自性应断者。烦恼及相应不善有覆性。无漏明起时。闇种即灭故。言断缘彼杂彼烦恼者。测云。缘彼烦恼同萨婆多。且断能缘眼根烦恼。根离缚故。说断眼根。基云。七识所缘有漏善等。断能缘惑。说所缘断(虽顺小乘。并违瑜伽。唯现量或所行有缘缚义即五尘故。清净色善无覆心但由随[眼]名为有漏。如何五根及第七识所缘赖耶有缚义枢要五例。皆化此过之)。言杂彼者。或时亦名得断。二前后杂诸有漏法。与自地。惑间杂而起。如谓有二种。一同时杂。一切有漏。皆由末那惑力成故。断彼黑白业前后势力。成无堪任。犹如杂修静虑前后得力故。然除无漏及他法地染净末那。六识他地虽有间起。不顺增故。问。若第七俱名杂彼者。不还欲善。应不名断。基解云。但能缘尽。说之为断虽有杂惑。缘义强故。如修所断。缘缚未尽。见道烦恼亦名为断(皆名缘缚如前已破。今取观云。六识爱等。亦同时杂。由六识尽。亦名离缚。如本母释之)。言断彼依者。测云。见道惑名为彼依。随彼依断。余亦灭故。基云。亦有因随果灭。谓如恶趣别报善业。不如前解。彼亦皆随见惑灭故。言依离缚唯修断者。基云。见道烦恼。虽亦缘杂。然未尽故。不说离缚。今尽所论。故唯修断。此会瑜伽六十六文依不生断。对法大论。恶趣异熟无想等善。亦说见断。等取北洲无想天等。离缚不生为择灭不。测云萨婆多云。离缚断别得无为不生断唯。唯非择灭。大乘由道并得择灭。基不生非择灭摄。五十三说。彼见道时得非择故。
  十乐舍俱(至)非受俱故。
  述曰。第十三受俱门。依当起位说种受位。此中识支。一期诸识。
  十一少分(至)所说不定。
  述曰。第十四三苦门。实义如文。言不定者。缘起经云。生显行苦。老显坏苦。死显苦苦。十地第八。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名为行苦。触受苦苦。余名坏苦。即爱取有生老死也。基云。能所引时造作义增。为行苦。行是作义。虽触受二。亦引因收。为令生厌。别说苦苦。余熟变时。皆坏苦摄。变坏义增。相从说故。
  皆苦谛摄(至)业烦恼性故。
  述曰。第十五四谛门。此中集者。是招感义。非但因义。不取识等。不同有部。苦集一物。因果分二。
  诸支相望(至)如理应思。
  述曰。第十六四缘门。言唯说有一者。缘起经云。我依一增上缘说故。基云。爱种能生取故。五种名有。现名生故。有因缘也。测云。以爱种子望现行取。亲能生故。余同前解(此有二义亦得曾生。爱现之种疏至取位。生取现行。贪前后位立为二故亦得爱现所熏之种。流至取位。转生取。现居爱位。虽未正生。如牵引因亦名因缘)若说识支是业种者。对法论也。言有余二缘者。现行心故。前于后具无间所缘。有望生等。以种望现。故无无间而有所缘。却缘前故。邻近简隔越超一二。多亦相望。故顺次简逆次。容后于前有所缘故。不相杂乱。实缘起者。简假说门。且如行种立为无明。业种识名。将当现行。于五因立。及名色体。与四交杂。若异于此。隔越逆次杂乱假说。相望不定。慧者应思。
  惑业苦三(至)为生厌故。
  述曰。第十七杂染门。十地第八瑜伽第十。业全摄有。集论说识为业杂染。有难。诸支既皆苦谛。何故惑业非生杂染。故论会言一向苦谛故。又为生厌不起惑业故。
  由惑业苦等。
  述曰。结答应知。
  复次生(至)故不违理。
  述曰。第四复次。于中有三。标释结故。释中有四。出体故。释难故。配颂故。例释故。此出体也。有分别业后得智也。细异熟等者。测云。即欲色系。唯除无色。显扬等说。大地菩萨不生彼故。问。璎珞经云。一切生死不出三界。何故此中不言欲色。基云。此于三界非定何界(非也。随其本业界地定故。略故不说。斯有何咎)。问。既由悲愿。何须留惑。测云。不妨道故。又解。惑力得受身故。证存后云。顿悟菩萨受变易。亦有命终受生之理。如说后报利益智处生故(非也。下云变易虽无分段。前尽后生故)。观云。由惑资力相续易故。非如无学住生死难(此好)。如契经说。胜鬘经也。取者诸烦恼障也。无明习地。诸所知障也。基云。胜鬘此论通约三乘。定受变易。立三种身。二乘无学回心向大。直往菩萨。八地已上。决定受故。然非尽理。如八十云。复次回向菩提声闻。或于学位。或无学。佛地论云。除七生等。得非择灭。而由愿力受变易。又有菩萨。初地伏惑。而受变易。如得灭定。又有不尔。如智度论。八地舍虫身者。舍分段故。然彼三果及七地前。不决定故。略不说之。其楞伽经。唯约直往怖烦恼者。熟变易生增胜位故。别立三种。且如四卷。第三说有三种意生身。一三昧乐意生身。谓八地也。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解云。旧名意生。今称意成。但今增胜。非新生故。实初五地皆是初身。定未自在。略初二地。六七八地。皆第二身。无相观虽多。有功者略说。第九十地。是第三身。从不动地任运流故(其第三身经不配地。然以理准基测释然)。测云。无上依经约身明三。声闻缘觉大地菩萨。为三意成身故。由此西方释胜鬘经有二。一依楞伽有三释。一云。无学回心。在十信前。名罗汉独觉。此二信上。至回向终。名自在菩萨。对前二故。地上一切。即楞伽说三意生身。一云。无学回心至回向终。此及顿悟初地已上。名自在菩萨。三位别立三意生身。一云。罗汉独觉。同第二释。有学回心至回向终。对未回心。名自在菩萨。受三种身。同前二说。二依无上依经释胜鬘经。阿罗汉等。即名三身。谓从回心至等觉位。名罗汉等。顿悟地上皆名自在。证云。四释第四为正。观师虽破不尽变易。然二乘学罗汉等摄。种类同故(胜鬘经同无上依经。名第四释。同基疏意。然彼且说定者为胜)。第三名中。如有论说者。显扬十六(唯依本疏上出诸释就中[其]疏。府顺圣教。更有碎末诸家异释。繁无胜要。今不叙之。具如证记)。
  若所知障(至)润生用故。
  述曰。第二释难中有二。此初总问答也。测云。问有二意。一二乘不应入无余灭。如异生业拘烦恼故。令受分段不入涅槃。二无漏道谛应证涅槃。如何实能感变易苦。初答后问中有三。答征释故。释者边际定愿资欲色界已感报业。令久相续。由此助力。假名感也。后答初问。感时必待所知障助。然不障解脱故。入无余灭。基疏三说。一云。如生拘烦恼者。答辞也。谓如异生拘烦恼故。驰流生死。不趣涅槃。趣寂亦拘乐寂心故。驰流无相。不趣菩提。如八十云。由种姓别。故不能趣。如无种姓。拘烦恼故。一云。总为一难。谓有伏计。无漏正感生死为因。故今难彼。若尔。二乘应不入灭。恒有知障。助无漏故。然既许有趣寂入灭。如何道谛实能感苦。一言同测。难有二意。设非正感。应无尽期。初难意故(初不顺文。中不尽理。后顺文相。理亦周尽)。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