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唯识论学记

_2 佚名(现代)
  不相应行(至)分位假立。
  述曰。大段第二。破不相应中有二。总故。别故。初亦有二。申正故。破执故。此初也。心心所体用不可得故。知非实有。此中意也(基师立量。不顺论意)。测云。依色等立十四法者。得等七通色心心所。谓得非得。同分四相。名句文唯依于色命三无心心所。
  此定非异(至)非实有体。
  述曰。第二破执有三比量。言此者。即不相应行有法无异。不引举之。基测并云。三量重破。证云转破。谓初比量。若别立言异色异心。各有不定。若合立者。即法自相及法差别。相违因过。初相违云。不相应行异色心等。有实体用。许蕴摄故。如色心等。喻有二义。一色外无别色。心外无别心。论主取此破。二色外有色。心外有心。取此相违(此定不尔。若依此义。无不尔故。如破胜论粗四大言。若有质碍。应折非实。若无质碍。如心心所。应非离此有实自性。此等诸量皆同此破。心与心所。体用各别。然总立故。如非无过。谓此量意。此非总异色心心所有实用。许蕴摄故。如色心等)。彼法差别相违量云。此定实有。许蕴摄故。如色心等。直言实有。不言异色心等。故非言显为差别过(此亦不尔。此实有宗。因于何义。若不异色尔便违自宗。不成相违。若违色等。即言显宗非差别故)。又云。为避法差别过。立第二量。相违决定。外人于此更作法差别相违云。不相应行。定非假有。因喻如论。故立第三相违决定(今亦不尔。相违决定对无余过。前差别过不成量故。谓彼量意异色心等。实有为宗。则彼因喻所立不成。论第三量。若成假。应以龟毛作不定过。然唯粗实为宗无过。余色等实所不摄故。如军林等。非实体也)。又云。若彼立实破假。量云。不相应行决定实有。五聚法中随一摄故。如余四法或不相应。定非假有。相用别故。如色心等。解云。二量皆有他不定。及喻他所立不成。大乘许色心所无为。有是假(此不尽理。若彼因中除大乘假色心所等。余五聚法随一摄故。相用别故。即无不定。是则应作相违决定不相应假。余实不摄。许非无故。如瓶林等。正理五十云。瓶是实假。军材依假。假故皆得喻)。
  且彼如何(至)显得非得。
  述曰。第二别破中有三。基云。初破本萨婆多十四不相应。次破大众部等。第三例破成实论师无表戒等。初有六段。一破得非得。二破同分。三破命根。四破三无心。五破四相。六破名句文身。一一皆有四文。总问故。略答故。广破故。申正故。此初二也。
  经不说此(至)非得亦无。
  述曰。第三破也。彼宗不许成他非情。故以七宝例成假说。汝善等法应非实得。得契经说有成熟言故。如宝(若大乘义。自识所变。为所用故。设他非情现行熟。基解如此)。外救非例。善恶非必唯现在故。破云。离现理非有者。所成之法。虽不现行。必有彼种方为成故。无为虽非现在世摄。不离现法。体令有故。若言能起等者。基云。婆娑二说。得于所得。能起不失。婆沙本意。取不失因。生能起法。非得能故。然初遮破。应起无为。许有得故。非情不起。许无得故。未得已失者。测云。唯破未来来得已失。以过去已失。共许不生故。基量云。未得之法易界地等。已舍之法应永不生。无能得故如龟毛等。彼救未得已失。现虽无得。彼皆许有俱生得故。后时起者。汝大小生便为无用。汝许俱得为生因故。又且一识具三性得。应顿现前。曰顿有故。证云。约法前得。唯破未来现成彼得。应顿生死过不重生。现已生故。基云。若法由有前后得等生者。应一切时顿生三性(此师通约三得破之。过去法后。未来法前。现前法俱。许一时成。既皆能起。各应生故。彼宗不许。过去法前。未来法后。过未法俱。现亦成就。然今难意应一时成。自相续法现有体故。又过去法永不重生。彼法后得亦应无用。既各具得。何不许三世顿起)。若待余因得非能起(大乘种子待缘生果。何待余因得成无用。彼有作用实能生。大乘不尔。和[尔]似生故。证解不决)。破不失中。若离有情。实不可得者。可成法聚。名有情故。故于起不失得俱为无用。基云。非得非有得。相违立故。如得(随一摄[旧])。
  然依有情(至)未成就故。
  述曰。第四申正。可成法者。简他根等。及自相续已伏断等。言已伏者。如定伏染耶见损善。杂集论云。成亦不成。虽体成就用不成故。净月释云。论说粗相。若细应言。若世间道。离欲生上地异生。于欲界末那识。烦恼俱成非不成。六识中分别烦恼。俱生中微细烦恼。亦成不成。如九种爱生等(准此明知自体爱不可伏。然此梵本不顺本论。生得善种说唯成自地。必无容起他地故。义末那亦应尔。唯起自地故)。言断等者。永害随眠。及成佛时。所弃舍等。体不成故。或得果时所舍。向时退失。现法乐住等时。用不成故。此类众多。简斯等已。取自身中余所有种及彼所生自他身器。一切现行。随应名为三种成就。伽五十二。开种为二。合现为一。显扬翻此。一切种子。皆名种成。现行开二。加行及非有差别故。杂集自在合取种现。非加行中。开种现二。基云。种现自在皆通有漏。若无漏法。唯后二种。基测并云。大乘经部。唯法俱得。过未无故。无前后得(至得所依。如对法记。非得所依。如瑜伽五十二说。基此疏解不尽理故)。翻此假立非得名者。测云。如得三种。此亦有三。翻对立故(设法前等。唯法前后。若法现前。非非得故)。异生性者。三藏云。执诸异见而受生故。同证圣智。圣名同生。故十地论。凡圣二众。如次名为异生同生众。于诸圣法未成就者。如五十六。依未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此一切中都无所得。立异生性。谓一切别别不得。勿入见道。未得修道。亦异生故。二乘回心。三藏云。亦圣非圣。已舍烦恼。未所知故)。枢要云。无性二障。通障三乘。并名有覆。不同二乘(此意知障生空种现。皆不能障。望彼无覆。望法空品。设不障种能障现行。犹名有覆。况无性障。皆障种现。合不得有。何非染障)。又云。一界成三界种皆得生现。一身应名三异生。解云。取与第八识同地者(诸疏广说要唯在此)。
  复如何知(至)假立同分。
  述曰。第二破同分也。破中有二。初破本宗。后破未许。谓本宗云。若无实者。即缘界趣及四生等。同智同言。无由得起。无不生心。要缘有故。基云。汝宗草等应有别同分起。同智言故。如人天等。无翻应知。如俱舍云。何因不许有无情同分。诸谷麦等。亦有自类。互相似故。又诸同分展转差别。如何于彼更无同分。正理师救初难量云。同分在内不在外。以异熟故。如趣生等(安慧俱舍释云趣。生唯异熟。在内不通外。同分通等流。必应通内外。彼因便有不遍宗过。如说藂林。皆有思虑。有睡眠故)。正理师救后难量云。同分无能。同以能性故。犹如四大(谓如四大。更无能造。安慧破云。彼所说因有不定过。四相虽能。有能。相故)。言未计者。正理师云。人天等类。各于自类同分为因。起同事欲。草木同分。无同事故。欲知彼上无实同分。破言。但以宿习。彼处起彼处欲。何必同分。申正义言。依有情者。基云。且说胜所依处。以理而言。非外无也。测云。唯依有情而立。不通非情。非情劣故(萨婆多云。唯依有情。此有二说。旧萨婆多唯立有情同分。不立法同分。世亲已后具立二种。如俱舍第五。有情同分。谓趣生等。复有法同分。谓蕴处界。若经部宗。通情非情。及法同分。大乘二说。基存通有。测存唯情。理基为胜。测守文故)。枢要问。有为相似假立同分。择灭相似。许假立耶。答。不然。有为体开相似。择灭无体。复无用故。真如是一。无相似故(此意有为假虽无体。而有用故。然俱可言。无为由无相似相然)。测云。若依唯有情义。唯是无覆。至佛唯善(唯依第八识建立故)。若依通法皆通三性。
  复如何知(至)假立命根。
  述曰。第三破命根中。应比离识无别命根者。??即色故。量云。命根应非离识。寿??识中。随一摄故。如色中??。受非识及名异识实。答外难言义别说三者。谓识及似??及种故。如一精进义分为四。外难。无心随识应无。内答。如识亦不离身。外难。若尔何名无心。内答。由灭六转识故。小乘伏难。命根同分为总异熟。既命无等趣生体。何故言本识足为彼体遍简五识。及诸色法恒续言简第六意识。异熟言简第七识等(必具四义。如第三卷)。言依亲生此识种者。测述二义。一云。通依心心所。名言种立故相应。若唯依心。应意处摄。然如唯识。总言心种。亦无六种命根之失。如一同分。依多法故。瑜伽自体。扬。六处。说命所持非立命处。一云。唯依识种而非意处。意命二根义用别故。基存后言。但依本识自体分种。简相应法。彼法处故。如显扬云。六处住时。即第六处名言种故。不取现行。非根本故。此依何种。测云。新熏一命根故。或依二种共生一识。势力等故。然非二命如同分故(诸教不同如对法记)。枢要问曰。命若唯种。何故地狱八现种成。答。通论八故。非命有现。又以所持处为现。佛由愿力。余由业力。持一期位。立为命根(今谓功能现前。简不生现。余种子故说命现行。或彼通依种现立命)。
  复如何知(至)假亦能遮。
  述曰。第四破三无心中有二。破执故。申正故。此初也。不引圣教。理为量故。如俱舍云。如是二定应言实有。能遮碍心令不生故。汝无色定应有实法。异色心等。而遮所厌。二遮定中。随一摄故。如无心定。彼既不尔。无心亦然。二遮定中。随一摄故。岂难假既不定。实亦何妨。测云。非例。灭心能厌灭。可立别法。遍色能厌存。故不别立法。外云义同此释故无者。解云。汝遮必实。二应俱有。义假施设。有无心定。基云。外难。厌心入无心。无心即心种。厌色入无色。无色应色种。云何心种。解云。色法唯所厌。无色非色种。心法亦能厌。无心故心种。外曰。义同。心通能伏灭。别有法碍心。色法唯所厌。即以心碍色。基设多言。终不决难(今谓如前唯立量破。故以少分相似为喻。若难破终不可齐。大乘亦有此不等故。就大乘中。二定[相]如本母释。喻伽记会)。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者。基云。萨婆多云。极微实法乃不能遮。此极成故。今引为喻。岂不彼遮即色等法。如俱舍云。无想异熟。是实物有。能遮心等。如江河。测云。彼喻别物能物遮。非喻遮用。必是实法。设救瓶遮即色等用。理亦不成。执有对色。即极微故。如诸极微应无碍用。
  谓修定时(至)亦非实有。
  述曰。第二申正。婆沙云。灭定加行。具有三心。一相二微细。三微微。初二远加行。即当此论渐细渐微。第二近加行。即微微心。基云。转识系不现行。依此一期无心分位。假立二定。言无想定前求无想果者。基云。微微心等诸明了心。求无想果。将是涅槃所熏种子。招阿赖耶。即此种子。无心已去。招彼无心别异熟果。又解。微微心前明了。招总微微感别。二种种子各招一果。然微微种转为无想定等故。前解为胜。测云。微微心熏种感第八异熟。极增上故。如五十六。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而无想定不能生果。假法如无无生用故。彼无想天亦非所生。假无别体不别生故(此因不好。别解脱戒。身语业假许感报故。命根虽假。业所感故)。观云。各别感果。如煞加行。招三恶苦。正断命时。根本业感人天短命。后起能感外器衰顿。准知此因加行时种。皆感总果。无心位种招无心果(加行根本。后起别感。无教为证。一根本时通感三果。理无违故)。证云。既云能发无想定思。能感异熟。不分总别。明知一思通感总别。所依异熟。传说有二。一云。依第八现行识假立。无想异熟心种上立。测俱叙二。基许取后(二定既依[灭]心种立。此亦应尔。唯论第七依转识种。立无想事。枢要问答。不要不叙。依瑜伽记)。
  ●论本卷第二
  复如何知(至)乃至广说。
  述曰。第五破四相中有三。问答故。破执故。示正故此初也。此经可言有有为之三有为相。上有为言所相色心。下有为言三能相故。一生。二灭。三住异。如五十二。由一切行三世所显。从未来生。入过去灭。现在住异。是故世尊。但说三种有部。证云。既说之言。七转声中第六属主。是依士释。故知离法别有相体。非无异法说之故言。故谓诸法上有种种义。此三表法是有为义。故经重言有为相也。量云三相应有别体。属主声故。如天授之衣。
  此经不说(至)应异所相。
  述曰。破执有二。体故。用故。此初也。第六之声。有不定过。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测云。体相用三合名为色。别属于总说属主言。外人救云。三能相体非即所相。说能所相故。??表如火等(基测因云。是能相故)。故以竖相及无为相。作不定过。彼许不生不灭等相。离所相法无别体故。基量云。汝无为相应离体有。说相言故。如有为相。返作有为。比量应知(宗既言汝不违自宗。然因不定。坚等异品亦说相言故)。测云。无为相体。应异所相。为无为中随一摄故。如有为相体应无别体。为无为中随一摄故。如无为相(初量违宗。不言汝故。此因可言为无为相。若通所相。有二过故。一不成过。既异所相为因。非宗法故。二不定过。所相二法。为无为中。亦随一摄。离彼所相无别体故)。证云。有人于初量作差别过云。无为相应立假不相应。为无为相中随一摄故。如有为相。还违自宗。故非相应。然第二量不离此过。谓有为相应非假不相应。为无为相中随一摄故。如无为相。故准例破。非立量破(今谓不尔。不相应摄立歒共许。唯其假实言现[净]不尔。论说如色心等。无别体用。此亦应非不相应聚。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又生等相(至)如何俱有。
  述曰。第二破用有三。本故。末故。双故。基云。此破古萨婆多。用前后起(彼云。生相未来。体用俱有。住等三相。有体无用。流入现在。生唯有体。三体用俱。然有前后。先住取果。次异衰法。后灭心用。故难齐兴)。量云。汝生用时三亦应起。体现有故。犹如生相。住用时等。皆应准此。若用相违。体亦应然。不离用故如用也。
  又住异灭用不应俱。
  述曰。自下破邪计也。正理师云。住异灭三同一时用。故立量云。现在三相用不应俱。以相违故。如生灭用(彼云。生在未来。令法将有用。流入现在。三相顿用。住令取当果。异令法弱前。有为法尔。势力羸劣。不及前故。但由余缘。有法增长。灭令作用至后念无。翻生相故)。
  能相所相(至)不可得故。
  述曰。第三双破(基云。破新。然理故。测双为胜)。于中有二。此初纵有去来难也。言无别性故者。基云。彼计用离体外无故。令用如体。亦本末九。有外返难。现具诸种。恒应生现。所待缘种。亦现有故(基证难解。不离遣疑。依本母释)。因谓因。缘即三缘。待因缘故。用前后者。二过。一缘应非本有。便违自宗失。二但因缘所生。生等无用失。若体恒有而生等合。汝无为法亦应有合。体同恒有此合彼不差别。所由不可得故(基解不如测故。不叙)。
  又去来世(至)进退非理。
  述曰。第二成无去来难也。因中双简现在无为。为避不定过。单即过故(正理五十一云。又去来世外实非无能缘。彼觉有差别故。如现在世声等。诸法非有法无差别故。缘彼不能起差别觉。解云。譬瓶等不定宗。不言实有故。今对作相违决定)。测云。既定世已依训释破。未有而有名生。宁在未来。已有还无名灭。应非现在。翻覆应知。基云。生灭体相违。生法体是有。灭生相返故。灭法体成无。灭体若非无。生应非是有。又灭既无。便违于生。住既是有。不违于生。基云。令灭住违。宁执同世。生住令有。何容异世(前体顺违。后用违顺)。测云。依宗出过名进(纵许出过名进[集]理而破名退)。
  然有为法(至)皆是假立。
  述曰。第三示正有二。刹那。一期。如文应知。表异无为。假立四相。谓表示标印义故。所表共许。能表四句。一四相皆有为。如萨婆多等。二四相皆无为。如分别论师。有为羸劣。应不能相。无为性强。故能相法。三二种俱有。如法密部。三相有为。灭相无为。能灭法故。四二种俱非。如中论云。三相有为。能作有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云云)。今同初句。而假实异。无第二生。不生假故。不同有部九法俱起(谓二四相及法为九。大生生八。谓法三相及四随相。生生一。谓唯大生余相准此)。表此后无为相何失者。基云。即现在法于后无时。名之为灭。假言过去外无实非也(但曾有义为过去世。非过去体有无义故。若今无义名为去来。过去未来。应无差别。故后无义立为灭相。假言此相属过去也)。测云。灭相是假。依何假说。若说现在。应依异世。若是过去。便无所依。解云。如比量中立法无者。彼因依无亦得成立。灭相是无。依无何失(此显依今无法假立。依曾有法立今无故。非今无义为灭相依。其无即为灭相体故)。观云。此解虽无思世相依之失。违论后无及有为相。已灭如龟毛。应非有为故(非也。此云无时。瑜伽云。一云。刹那有初立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广百论云。本有今无名灭。不言本有后无故。然此论文。望曾有依今无名后。后无非恒。宁非有为。如理门云。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有无非恒。故言无常。龟毛等[不]彼恒无故)生表有法先非有者。证问答云。生表先非有。有时名表。灭表后无是。有时名表。生名为有。有时表先无。灭名为无。无时表后无。谓未灭时无未显故(护法。同时所望既异。故表不同。不同胜军。现在刹那。亦有前后。如说极微有方分故。谓先生后住。前法时。后法即生。生住同时。因果相续。是如断道在生相。所断烦恼即在住相)。
  复如何知(至)何用名等。
  述曰。第六破名身等有二。破故。立故。破亦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量云。汝实名等非实能诠。异声实有故。犹如色等。外若难云。汝假名等。应非能诠。不离声假故。如四相等。证云。语声诠用假立名等。义许除声更无能诠。既有相符。于我无过。汝不许声。便与至教及世间违。谓声能下破已生理。依俱舍论。有部二义。一声能生名句文身。如根生识。二声能显名句文身。如灯照物。今且破生类显不成。基云。汝许生名等声定有屈曲。此屈曲声。是能诠义。何用离声外别有等(测师亦同非立量文。证师立量。然不称理)。
  若谓声上(至)别有实体。
  述曰。已下别破。正理师救。屈曲即名等故。破汝色上形量屈曲。应有异色法处实体。色蕴上屈曲故。如声屈曲。论意返显声上屈曲。无法处实体。色蕴上屈曲故。如色屈曲(基测意同)。证云。后量法差别过。谓声曲。应非离声假法处摄。因喻如前故(今谓不尔。虽屈曲依假立名等。而非屈曲即名等故。基谓屈曲声状属声。依此更立能诠分。何以知然。且一[韵]声别诠九义。既一屈曲九分位故。广成此义。如本母释。屈曲屈声。非不相应。故论主量不犯相违)。
  若谓声上(至)定不能诠。
  测云。破转救云。内声屈曲。应不能诠。以属屈曲声故。如弦管声。基云。彼救意者。谓此屈曲。是声体故。如色上屈曲。即色体性而不能诠。由此故知。别有名等。观云。彼末计意。屈曲有二。能生屈曲即是声。所生屈曲即名等(证云。既此论云。生名等声必有屈曲。明知能生屈曲是声。又正理云。声上屈曲即是名等。明知所生即不相应。今恐不然。既立屈曲如弦管故。即知彼意。名非屈曲。是故有部总有二计。一声屈曲即为名等。二屈曲上更生名等)。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者。枢要云。论主为作有法差别相违。内声屈曲能生名等。不生名等。是有法差别故。量云。汝此内声应不生名。屈曲声故。如弦管声(观云。法差别摄别生名等非能诠。不生名等。非能诠故。不如枢要。能生不生属声体故)。又谁说彼定不能诠者。有二义释。基云。上难陀义。此申自宗。谓萨婆多。不许外声有能诠用。大乘许故。谓如佛土能说法故。如佛地说。身语二业。各有三种。自身他身非身相应。意业唯二。除非身故(作者思趣有所作故。犹名业也)。测师一云。重破杂心。说声有三。谓内外俱。俱声即是弦管等声。但许似诠。非实能诠。以名句文。有情摄故(俱舍破云。如一形邻虚。不许依二大种生。此声亦应尔。正理救云。谁言一微二大所造。但约助缘说因俱声)。即枢要云。兹子露形。佛法毁曰无惭。避前偏过。故作此许。二性与法亦一亦异。论主破云。还同前二。设。彼救云。前异体别。今异义别。故次破管屈曲有能诠用。有曰。受大声屈曲故。如许内声。
  声若能诠(至)唯语能诠。
  基云。彼复救云。我许内声。能生名等。故有诠表。非一切声。汝既以声即能诠表。风铃等声。应有诠用。枢要大乘。风铃声等。应有诠用。以声性故。如语声等(测疏宗中。无简宗言。自宗相违)。此应如彼等者。测云。论主反破。此内语声。如彼外声。不别生实名句文身(观云。此亦与外量法差别相违。非也。有法别故。证云。比量相违也。比量相违有法同故。此类皆是相违决定也)。下结成云。若谓风语虽同是声。内外别故。唯内生名。如何不许。内外别故。唯内屈曲即为诠表。
  何理定知(至)天爱非余。
  述曰。相微有三。初外微诘。次内反质。后论主调。谓语即诠人天共了。能诠异语。唯汝非余。言天爱者。弄彼名也。唯天所爱方得存也。又云。痴人弄言天也。如说奴为郎君等也。调言咄天。汝甚可于。故言天爱。天即爱也(余义如疏及枢要等)。
  然依语声(至)假立三故。
  述曰。第二立正。名诠自性。谓自体义。非诠自相。言不及故。如说火名。虽诠自体。遍一切火。为共相故。言亦不即声者。显别立为不相应也。有难。长等既色。名等应声。不尔。何者。基测云。依多法如本母破。测或说。唯意识境故非也。根心心所。亦应尔故。基或说。是教性故非也。声亦教。寂云。所诠多故非也。勿所缘多。心亦同故。证云。相用胜故非也。如伽记破。余义广辨如新集记。余佛土者。基云。如无垢称说。或以光明妙香及味等。取触思数等上皆得假立名等三种。亦是不相应摄。小乘不许有他方佛。量云。除此三千界外。他方亦应时有佛出。教化众生。有人天众生故。犹如此土。证师。于此以成坏劫作不定过(今谓不尔。自比量故。因应言许彼有众生。他不许故。大乘许有成坏佛现。今言容有时时佛现。故无不定)。基量云。光明等上亦有名等。众生机欲待故。如此声上。证歒量云。光明香等。定无名等以非声故。如虚空等(机欲所待。随一不成。然言自许。亦得成因。证师重重作相违决。然不应理。如本母释。既本大乘经终归至教。香等说法。故前量胜)。
  有执随眠(至)非不相应。
  述曰。第二大段。破大众部。一说部。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计。外人若返难。大乘随眠应非种子。名贪等故。如现贪等。相违决云。彼是种子非现贪等。生自果故。如谷麦种。
  执别有余(至)皆应遮止。
  述曰。第三例破。正量部。不失增长(得之异名)。成实论师。无表戒等。正理论师。和合性等。
  诸无为法(至)实无为性。
  述曰。第三破无为中有二。破执故。立宗故。初亦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有三种者。实法假比证成故。基云。缘瓶等心非量所摄。不新缘得法自体故。非度故。非量不要唯坚执故(如因明记破)。立量破云。汝无为法。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宗也)。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二种因也)。所显有四。一以色。如灯照物。二以心显心。如他心智。三以色显心。如表内心。四以心显色。如心缘色。无为亦尔。从彼所显。容受色等。断惑不生之所显故。如所作性。总相为因。外若返难。汝无为法。亦不应执。不离色等。无为法法性。因喻如前。有相符过。我宗亦许即色故。
  又虚空等(至)无应不遍。
  述曰。别中有三。初破有部三体一多。次破余部。后略结破。谓萨婆多。自有两释。如婆沙论。三无为体。一云各一。一云各多。以初为正。今破正义。量云。汝空应多。一所合处。余不合故。犹如色等(基测同然。准论亦可能所合中)。随一摄故。若救不尔。一所合处。余亦合故。是则诸法应互相遍。违自宗。有对诸色不相遍。若谓大乘。亦有此妨。解云。不今大乘唯依有为立数。无为法体非一。非多之故。假说一遍。非一之故。别容受法。萨婆多师。且约极微。一云。虚空不遍极微。极微实故。一亦可遍。彼宗虚空无障碍故。以后为正。论主双破。测云。共成一体名为相杂。则如色体应非一。基量云。色中虚空体应即色。处无别故。如此处色。枢要。同处不相离色。而作不定非也。既汝无为他比量故。不得以彼作不定失。其宗诸色极微别住。无同处色作不定故。若外返难。真如亦尔。解云。真如。即法空性。离真法界。更无别法。真如与法不一不异。不异之故。亦许相杂。不一之故。性相门异。
  一部一品(至)理应尔故。
  述曰。破二无为。彼宗多说。此破一体。部谓五部。即见四谛及修断品。谓九品地地皆有。基云。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未断。部品择灭。以体一故。如彼已得。非择准知(测师广陈彼宗二灭。不要不叙)。
  若体是多(至)非遍容受。
  述曰。破多体义。比量应知。
  余部所执(至)准前应破。
  述曰。次例破余。谓大众部一说出世鸡胤。皆立九无为。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无色蕴细。别有无为)。八缘起支。九八圣道支(令彼染净不杂乱性)。化地部亦立九。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恶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圣道真如。九缘起真如。正量及譬喻。立三无为。无有体性。分别论者。立四无为。谓虚空等三。及缘起无为(如契经云。有佛无佛。缘起法性常住故)。
  又诸无为(至)异心等有。
  述曰。结破。基云。此重总破以上诸部。且萨婆多。许三无为。非六因所得。故言无因。非得五果。故言无果。而此无为。体即因果。是能作因。解脱果故。旧俱舍颂曰。无为非因果者。谬也。新论颂曰。无为无因果者。正也(大乘无为是离系果了因果故。能作因等。不碍诸果)。
  然契经说(至)非定实有。
  述曰。第二立宗识变相中。测出二解。一云。皆是实有。熏自影种假法如无非因缘故。一云。唯真如实熏影像种。缘虚空等必带如相。不同枢要一向独影。得失如前。问。若影虽有为。随本无为摄。亦应影有漏。随本无漏摄。答。性相非即离。随本说无为。缚解事悬异。随见说有漏。依法性中。基云。即此真如离诸障碍。故名虚空。言究竟证会者。显解脱道名为究竟。证会四句。谓双观智断迷理事。刹那刹那皆具四道。有四句故。一身证非慧证。后得解脱道(后智变影。不名证故。大般若云。正体名证。后智名得。有所得故)。二慧证非身证。正体无间道(当品择灭今未证故)。三身慧俱证。正体解脱道(今时得正证前品灭故)。四二俱非证。后得无间道(如一刹那。具有四句。多念单道准此应知)。非择灭有二。本性不生余部所无。二缘欠不生。此复有二。一定不生。共萨婆多。二后还生。唯大乘有。枢要云。虚空非择通凡圣得。真如择灭及想受灭。唯圣者得。不动二说(如对法记别此取舍)。问。何故择灭三界唯一。定障之灭分为二种。若以二受别定散地亦尔。答。必上下地对治所得。别立不动想受灭二惑。一未至地。通断九地染。故唯总立为一择灭真如。差别中遮恶取空。定无说有。遮化地部实有说空。简依他起虚幻名实。实异计所执妄倒名真。不同化地部别有实常法。
  外道余乘(至)亦是法执。
  述曰。破法执中。大段第三结破外小。于中有二。破执故。示正故。此初也。初破色不相应无为。萨婆多云。外境若无。何缘生心。故转破云。汝言能取彼外境觉。亦不彼心外色等。是能取故。如缘此心所觉。所觉谓诸心心所总名。彼疑。若尔能缘实耶。故亦量云。彼非实有。依他起故。如幻事。诸部皆许幻非实故。若尔心境空无差别。何故乃说唯有识耶。所以解云。为遣所执。存依他识。是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然诸法执(至)如幻事等。
  述曰。第二示正。外疑。若无境由何起执故。如文可解。二执双单后当广释。前我本想。即唯言蕴。今法本想。言处界者。基云。我作用义。故说言蕴。无为无用。计为我小。不说界处。基法不然。但计有体。为计法故。言或无者。基云。末那定有。意识或无。修断定有。见断不定。故世尊说者。解深密也。
  如是外道(至)故似彼而转。
  述曰。破我法执。大段第三略结。亦二。结成故。释难故。此初也。于中有三。三种渐略。成唯识故。初对外境。略明唯识。谓外法无。欠缘义也。缘用必依实有体者。设缘无法。亲所缘缘。影有体故。相当情现。如第二月。不遮所缘。次对余聚。略明唯识。萨婆多等许他心智。亲缘现在他心心所。又安慧宗。佛他心智。亲照他心。及佛自身八识展转亲所缘缘(二十唯为证云佛亲照彼论记会)。今护法宗。从凡至佛。皆变影像。故立量破。彼聚言显他身八识。及自中异聚诸识。如非所缘者。如三度等。后对同聚渐略明唯识。测云。此破法密部。说心缘境时。亦缘相应法。基云。此破上座部。法藏部。同聚相应亦年能缘意业。破余谓化地部。心缘境时俱有法。西方师说。慧俱五蕴。名俱有法。五识依色根俱有。身中色等是根种类故。能缘之意识。唯依无间意。所依非色不能缘俱有。身中色等非根种类故(大众部说。心缘境时能了自他。如灯自照。亦能照他。彼亲照他。同萨婆多。照自还同大乘自证。故不别破。犊子部说。补特伽罗缘境非智。前已破我。故今不破)。基云。大乘二说。一云。设佛镜智能现智影。自相应法亦非所缘。然自证分自体尽故。成遍智。见分之境。心等必同自证分境。许各别故。一云。镜智相应亦许相缘。此但遍亲不遮疏也。见上现影名遍知故。然自证分与相应法。见分同境名同所缘。非要皆见分方同所缘故(如实三义如本母释)。所引伽他。厚严经也。
  有作是难(至)似外境转。
  述曰。第二释难。于中有三。设难故。破斥故。结正故。此初也。胜论余乘共作此难。外境实无。心似彼转。如说牛毛似龟毛转。所似都无。何言似彼。此中喻意。有人性急意猛。似于真火。方可说言此人力大。负重人等。说牛亦尔。既无心外我法真事。依何假说。似何所耶。
  彼难非理(至)前已破故。
  述曰。第二破中。别破有二。初外道。后破小乘。初亦有二。此初破真事。前已不成也。基云。所变似事有法无我。俱有名无相分故。法谓轨持。依他中有法。我谓主宰。依他中无我(此不尽理。似我似法。论说有故。由此测云五蕴假我为我似事)。谓云。非我似我。非法似法。故不得言有法无我(此好)。此中何等名为共法。基云。有善恶用名为共法(此[唯]护法)。测云。似常名为共法(此唯谈我)。观云。能所似上主宰轨持(此通我法)。此显论宗唯似无真。然对情许名为共法。
  依类依实(至)俱不成故。
  述曰。第二破似及共法中有二。标故。此初也。基云。类者性也。即同异句。其大有句今不取之。何以知者。下德与类互相离故。若取大有。以是一法。定不离故。即不成因。测师二说。一者同此。一云。通取大有同异。实是德依。此总别性。余不尔故。取三除三(初解为胜。有一总性无相离义。同异多体与德亦离故)。
  依类假说(至)不依类成。
  述曰。别释有二。此破依类。谓如内宗。必依共相。方可得说人火相似。彼亦必依同异句力。方得说似。故破不成。唯实家德。不属类故。若于类上虽无共德。强说人类似于火者。水应名火。无共德故。若谓水类与火德离。人类德俱。可假说者。此亦不然。急人喜时。虽离猛赤。犹说此人。以为火故。双牒结破。如文可知。
  依实假说(至)不依实成。
  述曰。此破依实非共有者。人火二德。各付己实。若不以类交接而说。如二自相无共之义。测同于水。说火等过。若谓二德似故假说人似火。世间不说德似德故(难意斯尽。测等繁释还不顺文)。
  又假必依(至)不应正理。
  述曰。第二解小乘难。法谓自相。彼谓真事。然彼虽言现量所证。非比量智名言所及。问。说一切法。比量不可言。如何共相假智诠得。答。但遮得自相故。言诠共相。谓比量智。但于共相随名生解。假说得故。且如青言。遍目诸青。随此心生。总青解也(自共相义。如因明记。及佛地论。不须重述)。亦非离此者。测云。若离此前所说不得。自之相外。有别方便。施设自相。为假依者。即应说言假必依真。既不尔故。假唯依似。基云。非离假智。及言说外。有别所以。施设自相。说为假智。诠之所依(前解义胜)。声不及处者。谓自相也。无容及故。勿生无色比智故。如瑜伽记。测等云。此论自即佛地论。如实义中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为自相也。彼唯现境离名言故。能诠所诠俱非自相者。能诠不能彼自相。自相亦非他所诠故。言似谓增益者。基云。自相之上增益共相依他有法。谓一色相遍诸色上。故名增益。测云。非谓所说执乃名增益。共相青等。是依他故(二师意同。影像上有普当假相。观云同分摄者非也)。证云。本法无常各附体者。皆不相似。但比量心所现相似。非也。本法之上唯无增相。非附体相都不相似。违经共相。违佛智故(广破此义。如瑜伽记)。基问。增益何非是执。即善心等。应有法执。答。善心等比虽不称质。而称影相。故不为执。执俱不称本质影故。
  然依识变(至)假说我法名。
  述曰。第三结正。厚严颂也。虽无识外我法真事。对妄所计情有我法。依识相见假说似彼。
  识所变相(至)合为一种。
  述曰。释颂有二。已释初三句。释难标宗。今释后三句。略出体性。于中有二。定数故。释义故。此初也。所变见相各无量种。而自体分类别唯三。本识有多。名何偏说。异熟多异熟性故。谓此本识。且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除八地上。二乘无学。余一切位名阿赖耶。二善恶业果位。唯除如来。通诸有情。三相续执持位。遍一切位。名阿陀那。于三通二。故言多也。释经所说三界唯心。而遣有情多分所著。除宽狭位。说中位也。梵云末那。此翻名意。即思量义。亦恒亦审。偏得意名。第八唯恒。第六唯审。五识俱非。有四句故(伛要多义不要不取)。
  此三皆名(至)熏令生长。
  述曰。释变义中有二。因故。果故。此初也。因虽多种。今唯子因。即能变生现行故。无记无力。非异熟因。异熟疏远。难招引故。基云。不说我见熏习种者。离此二外无别体故。于名言离出。不别招报故。
  二果能变(至)非谓一切。
  述曰。第二果也。基云。谓有缘变不同因变。即自证分变相见故。果即能变。亦持业释。所变见相五蕴非一。故种种(此中摄因变正取种子生现行义。果变正取现行识变相见义)。问。现行熏种。种生种子。此二变中变所摄。答。种生种现皆因变摄。种能变故。现生现种皆果变摄。现现能变故(虽有别义。种亦现因。现亦种因。各具二变。然杂乱故。三藏存前以为正义。准此基云六七熏言意显能熏。亦因能变。不正义也)。变有二种。转变变现。基云。四句。一唯转变。谓诸种子能熏相分。二唯变现。谓异熟心。佛心现行。三二俱是。谓因七识。四二俱非。谓佛及以异熟相分(因变果变。枢要四句。既非正义。故不能也)。等流习气为因缘者。等谓相似。流即流类。似因而流。等即流也。熏习之气即出因体。亲辨因果。名为因缘。异熟习气为增上缘者。异因而熟。亦持业释。虽于因果为等流习。傍资执种令增生果。助他亲因名增上缘。引如作模。满如填彩。若因若果。各同其名。异熟果义。虽通七识。此颂且说真异熟也。
  虽已略说(至)其相云何。
  述曰。本颂大段第二广释唯识问。于中有三。初十四颂半明三能变。广前下三句颂。次有一颂明唯识义。广前彼依识所变。后有七颂。释通外难。广初二句。亦有三。三能变故。
  颂曰(至)阿罗汉位舍。
  述曰。初能变颂有十门。一自相门。初阿赖耶识。二果相门。异熟也。三因相门。一切种也。四所缘门。执受处也。五行相门。即了也。其不可知属此二门。六心所相应门。即常与体作意受想思相应也。七五受门。即相应唯舍受也。一相应言通二门故。八三性门。是无覆无记。其触等亦如是。但类心所不为别门。九因果相续门。恒转如暴流。十舍名住地门。即阿罗汉位舍。
  论曰(至)是故偏说。
  述曰。释有二文。初七段十义。正释颂文。后五教十理。证此识有。言七段者。初之三相合为一段。所缘行相合为一段。心所受俱合为一段。类释心所别为一段。余各一故。此即初段自相门也。阿赖耶者。此翻摄藏。言具有者。必具三义方藏故。问。三藏欠一不名阿赖耶。三持阙一不名阿陀那。答。三藏之中执藏为胜。流转过重故。三持之中。持种为胜。根本义胜故。从胜得名。舍不舍异熟。寂云。杂染唯取烦恼。范云。唯取惑业苦三。并云八地。彼无熏习。三藏总无。何不舍名(非也。世亲无性唯除无漏。与诸有漏互为缘故。所知障等彼位熏故)。言与谁染种种名所藏。此诸是能藏。是杂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诸为所藏(此师释意本识现行具三藏义)。测云。识中种子能生转识。种名能藏。果名所藏。杂染转识熏成种子。能熏名能藏。所熏种所藏(此师释意唯种识上说能所藏)。无性释云。于此摄藏者。显能持习气。非唯习气名阿赖耶识。要能持习气。如彼说意识。此有三释。如彼论记。测存唯种为能藏义。说法能藏为因缘性。破余师故(今护法宗理各具三。若唯取种现欠二藏。若唯取现无因缘故。谓不但由牙因缘性得藏识名。勿滥[除]故。谓七转识种生熏种。亦[彼]种故。既具三义应名藏识。然性所许。故有别义。持种之义。名为能藏。受熏之义名所藏。被六七识时。所执名为执藏。不共余故。由此通取以为善说。总缘我见亦缘种故)。摄持因果为自相者。基云。自体是总。因果是别。是别为总所苞。名之为摄。总为别所依。名之为持。又虽二无总摄。二为一体。体与义为依。名之为持。摄二义为体。名之为摄。若尔自相应是假有。此亦不然。以非辟然因果为一。即一体上别义说故(此[如]一真法界之上。别立人法二空。真如虽开三种。犹名赖耶。不为余法。故言实有。此师唯依一现行立。如枢要云。此中三相俱唯现行。现可见故。执持胜故)。测云。离二相外别立自相。因谓识体。能持种义。果即彼识酬业之义。斯有二说。一云。自相即体。余二相状。持种酬因为二相故。一云。三皆体相。以总摄别。如世亲论。三自相故。虽有三门。皆即体义。故无一识三体之失(二疏意同。测云。离二别立自相。但显门别。不违基意。测后基初。总别义同。测前基后。体义意同。准世亲释。总别为三。如彼论云。三差别者。此中自相。果因二性之所建立。此中因性。唯是因性之所建立。果相唯是果性建立)。此一体相虽多分位之中藏初过量。故此颂中偏为自相。
  此是能引(至)故偏说之。
  述曰。第二果相门也。言能引也。简满业也。偈是总报。真异熟故。次简有部。命众同分恒真异熟。化地部等。穷生死蕴。大众部。根本识。上座。分别论者有分识等。离此本识不可得故。恒时遮断。相续遮常。此识具有四种果。除离系故。然真异熟。一宽二不共。于三位等。宽通二位。于八识等。第八不共。故举异熟摄余果相。
  此能执持(至)是故偏说。
  述曰。第三因相门也。基云。以现行识持种不失。名一切种。释因相义。种子亦是此识因相。然今且说现行三相。宁知因相亦通种子。谓如下论。一切种相。应更分别。即通一切三性种故。摄论第二云。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世亲释云杂染所熏功能差别故。枢要及疏。一云。三相俱现行。现可见故。然摄大乘种为因相。现为果相。俱为自体。所望别故。二云。自相因相。通第八现及一切种。能所藏故。知自相通。一切种相。更分别故。知因相通。果相唯在第八现种。余种非异熟故(生本识种。由先业力。立命根故。偏得果名。此说三相皆通种现)。因位具三相。佛唯除果相。非真异熟故。不唯异熟。但从他生名果相者。佛亦具三。前说为胜。望他为因果故(今谓不尔。且虽举胜。不除余果。既云自相。合取因果。佛无果相。唯应因相。无总相故)。言离此持种不可得者。遮经部等。色根大种。转识心所。及假类等。如下当说。基量云。彼不能持一切种子。非第八识故。如外色等。返显第八能持种义。六因十因。虽有多种。能作因中持种不共。
  初能变识(至)如是三相。
  述曰。初段结也。基云。识体变见相二分。种种相状。或等流果。六因等相。义相非一。故言虽多。然自证分但有三义。略说三相(疏前云除现行相分。余三分等皆入三相)。
  一切种相(至)功能差别。
  述曰。广因相门。十门分别。一出体故。二不一异故。三假实故。四见相故。五三性故。六本始故。七六义故。八生引故。九四缘故。十熏习故。此初也。本识中者。简余部师。六识类等。亲生自果。简异熟因。功能差别。简能熏现。测云。理实有发。亦是因相。然且说亲名言种子。如等流果亦是果相。然且说疏以为果相。
  此与本识(至)理应尔故。
  述曰。第二非一异门。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理非一异。体之用故。种子是因。现行是果。亦非一异。定一。如一物无因果差别。定异。如相违互非因果说。
  虽非一异(至)不同真如。
  述曰。第三假实门。测云。西方二释。一月藏等说。是假非实。自体分上。有能生用。名为种故。如摄大乘。非彼种子别有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五十二。说实物者。约所依说。二护法等说。是实非假。说实物故。假无自体。如兔角故。然附识体说无实物。故月藏等比瓶立量。基云。清辨安慧等难也。论主反质。真如应假立。与外人作不定过。清辨。若许真如亦假。不起似空华难。便无真谛。然简事理。不同真如。
  种子虽依(至)此为境故。
  述曰。第四见相门。基云。种子依自体分所熏处故。然见分缘功能差别。非是缘于自证分体。测云。熏自证分。有实种子。相分所摄。非余三分。见分恒取此为境故。净种净识相分类故。虽见不缘。而相分摄(既见不缘而附自证。从体分摄。理有何妨。若月藏解。自证缘种。而非见分。于自体生能生用故。五十一说。生无色界。第八唯缘内种子者依自证分所缘境。若说见分境。若凡若圣通缘欲色。现行色等。如下当辨)。
  诸有漏种(至)所摄异熟。
  述曰。第五三性门。诸有漏种。从体无记。从能熏因。或所生现行亦名善等。无漏不尔。缚解异故。基问。无漏与识性类别。不得随识。名无记。无漏与识体不同。应非随识。名异熟。若尔何故。论说二门。一异熟种。二异熟生。故论解云。随所依名。有伏难言。若尔。此等体非无记。依无记故。应名无记。故论解云。异性相依。如眼等识。谓依眼等名眼等识。然非善等从根无记。应返质云。无漏依识名异熟。亦今从识名无记。识依于眼名眼识。亦应从眼名无记。此既不尔。彼云何然。
  此中有义(至)因果不乱。
  述曰。第六本始门。有三家释。此初月藏释也。亦名护月(十释之中。无此师释。欲显义别护法引述)初立宗云。皆本性有会教熏习。但可增长。引证有三。初引有漏无漏通教。从前如次。无尽意经(基云。共信之教。婆沙亦引故)。阿毗达摩经(基云。其恶久[故]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瑜伽论等立五种姓(楞伽第二。无上依经上卷。大庄严论第一。大般若五百九十三。杂有五性亦尔)。第二别引无漏本有。即瑜伽论第三。准理证有漏种。后结成云。但有一物生异不乱。若有新熏。便多种子。后果生时从何种起。相似种子有生不生。或皆能生。因果杂乱。然本性住习所成者。增不增长有差别故。
  有义(至)非己有体。
  述曰。胜军祖师难陀义也。立宗种子皆熏故生。会教本有无始熏故。以名定体名习气故。如胡麻中所有香气华熏故生。谓西方法。光以香华。和于苣胜。聚之一处。合使极烂。后以压油。涂身香色。教证有三。初有偏证。谓多界经。摄大乘论。二三熏习(如彼论记)。次无漏证。摄大乘对法论等。又瑜伽云。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难陀释云。佛证真如说正法故。闻熏习生。生初无漏(若护法释。如瑜伽记。缘真如境智之种子)。后会违教。瑜伽二文。一分立者。钝利别故。
  有义(至)习所成种。
  述曰。护法正宗。于中有三。立宗。破执。结成故。此初也。
  若唯本有(至)理教相违。
  述曰。第二破执中有二。此破月藏。阿毗达磨经颂。意者。基云。初句能藏。次句所藏(非也。二句各具能所藏故)。测云。初句以识为因。诸法为果。次句翻此(此好应知)。宁知彼颂说因缘义。摄大乘释。为因缘故。由炷生焰。如种生现。由焰烧炷。如现重。第二芦束。喻依持用。非但因缘。亦依持故。唯依此二者。种及能熏。以相生故。虽种生种亦为因缘。约唯体有种现二故。若彼救云。所引教意熏令增长。故说因缘。善恶业现令果种增。善恶应与无记因缘。
  若唯始起(至)不善等种。
  述曰。此下破难陀中有五。一难本宗故。二破异论故。三申正义故。四释相违故。五总结故。此初也。量云。汝初无漏。应不得生。无因缘故。如兔角等。救云。此因随一不成。世第一法所熏有漏为因缘故(摄大乘云。此闻熏习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以彼为证)。故转破云。有漏不应为无漏种。以相违故。测量云。有漏不能生异熟类。漏无漏中随一摄故。犹如无漏。若许无漏生有漏者。便有二失。一佛生有漏失。二善生不善失。基云。外曰不然。以胜劣故。劣可为胜。非劣曰故。若尔。不善应为善因。又若相违得为因者。善等应为不善等种。普理微也。量云。初无漏心应无漏种。为因缘生体是有为。无漏摄故。如后无漏证相违决定。云初生无漏非无漏种。生有漏无漏。随一初生摄故。如解脱分善(今谓。此量法自相相违过。初生无漏。同性种生。因喻如彼。既有此过。不成歒量)。
  分别论者(至)故名本净。
  述曰。第二遮破异论。基云。诸邪分别。皆名毗婆阇婆提。此云分别论者。即大众一说出世鸡胤四部(宗轮论云。此四计同分别论者。心性本净)。测云。婆沙二十七。分别论者。心之染净。如铜器等。垢净位也。既无净熏。而有因生。故今论主兼引遮破。证云。不正皆名分别。似无别主。然论破云。汝论说故别有执人(别有宗主。然宗轮意。将四部计全同彼宗)。破即心净中有四失。一相违即体失。相染性净。同变即常。二三性杂乱失。同性净故。言如恶心等。性非无漏者。彼非无漏。先已成故。诸心性非无漏因。三漏无漏同失。相违同故。四凡圣异失。彼宗许有无漏种子。何须现行性净为因。测云。彼宗二因。一本性因。即无漏种。二击发因。即心本性(然彼不许有第八识种子无依)。证云。彼三性心由现有染。虽非无漏。本性净故。所熏成种即成无漏。此种通生有漏无漏。初生无漏以此为因(彼本净种曾生有漏。新所熏种有漏所熏。初道无正无漏因缘。同难陀义。故例破也)。枢要云。大众部等。不立种子。今破大乘异师之义。或大众部有当生义。名为种子。不同经部别有种子。或不相应随眠名种(非也。对分别论。既言汝论。宁知此破大乘师义。大众心本净虽同分别论有种无种不同何失。或若当生名为种子。何言种子。现行性同。以现例种。明知令生。其当所生纯无漏故。或彼烦恼种名随眠。如何无漏种名随眠。故知此破分别本师。枢要三解。皆不可依也)。释经二义。一法性心。如胜鬘经。二依他心。如瑜伽故。
  由应信(至)类此应知。
  述曰。第三申正义也。测云。发心已后用增非体。初起无漏。用此为因。后起无漏。以何种生。护法正宗。新旧共生。势力等故。若尔。如何彼破他言。不见二种生一。可同依一识。和合似一。如一麦子众多极微共生。可不同别依(谓初无漏唯法尔生。后必法尔新熏合生。初现起时。必熏种故。非但见道名初无漏。若与见道异地无漏。修道始起。随初起时。或为见生。或为相分。皆名初起。唯法尔生。传说护法正宗如此)。
  诸教中(至)亦定非理。
  述曰。第四释相违教。文显可知。言令渐增盛者。古有二义。转齐故。转灭。如法苑释。熟中取舍如本母释。言感胜异熟者。萨婆多言。但感别报。如俱舍二十三。正理六十一等。唯感色界五蕴满果。若大乘宗。测皆感引满。然非异熟。如无性释。此非异熟因。能对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异熟。由此资粮。熏余有漏满业。令感异熟故(此未尽理。若总若别。唯助余业。无正感者。应知无漏唯有异熟助伴。非有异熟故)。范云。通感总报。如六十七。虽复自性猒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谛所摄(此亦不然。若感总报应有支摄。即违瑜伽十二有支。一切皆唯非学无学故。然六十七唯名集谛者。与福分善牙相增益。令感报故。如实之义。如本母释及瑜伽记)。言有寄显胜增上者。有谓有处。即摄论也。彼第三云。此闻熏习。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既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无性释云。是无漏心资粮性故。解云。有漏闻熏名增上缘。将法尔种寄闻熏习。此闻熏习为因缘体。
  然诸圣教(至)始起二类。
  述曰。第五总结。
  然种子义(至)能生用故。
  述曰。第七六义门。弥勒瑜伽论。立七义。无著摄论。略六义。开合虽异。义犹相符。且述摄论言有六种。此初一相。瑜伽第五。七义之中。初无常也。此遮外道自性我等。常法为因。化地部等。缘起无为。
  二果俱有(至)与果俱有。
  述曰。此第二相。摄七义中。第二一分与他性因。及彼第三已生未灭。测云。种现同时名俱现。必依一身名和合。故遮过未及他身也。基云。现者显现现在现有三义名现。由此无性人第七识不名种子。果不显现故。显现简第七。现在简前后。现有简假法。体是实有。成种子故。简第七者。末那应具此六义故。谓刹那灭。乃至引自果故。既与所熏果有非显现果。阙果俱义。今谓不尔。论第三义。已简转识。界地易脱。亦非恒故。不简本识种所依故。不生现时。仍名种子。末那阙恒。应名种子。此难不尔。容果俱故。说具六义。非说念念皆具六故。有说。前种生后念现。彼如何解此圣教义。基。如上座部。心有二时。前灭后生。同在现在。然有二趣并成之妨。言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者。测云。若许种子生同时种。彼能生种。亦必有因。是有为故。如所生种。如是展转。一念无穷(既不得俱。前与后违)。若尔。如何法尔同念生新熏种。基疏二说。一云。此不同时。前念法尔及现在现为因缘生一新熏种。一云。本有望新不为因缘。现行能熏为因缘故(初义难解。后能熏起。时既不定。法尔岂恒预取新种。若不预取。忽起能熏。应阙因缘。种不生故。后义亦难。有实体法[新]起之时。应如现行。因法尔故。一体流转虽必前后。生别体种同时何失。如新旧种合生一现。法尔能熏共生一种。随缘起用。非预取故)。既因与果俱有者。生现行也。有不俱者。生后种也。顿有生现引种用故。既生二果。望现名种。如无性论不生种果。名为种类。生现行时名为种子(如必对可其立种名)。
  三恒随转(至)自类相生。
  述曰。摄七义中第三分。亦与后念自性为因。至究竟位者。且染法种。至见道等对治生位。余有漏法至涅槃。佛种乃至穷未来等(世亲无性且说显相)。实亦应简本识现行。亦有界地转易义故。然种所依且不简也。
  成唯识论学记卷上末
卍新纂续藏经第 50 册 No. 0818 成唯识论学记
  菩萨藏阿毗达摩古迹卷第四本
  青丘沙门 太贤 集
    成唯识论学记(自第二卷中次至第四卷)
  且染法种。至见道等对治生位。余有漏法至涅槃际。佛种乃至穷未来等(世亲无性且说显相)。实亦应简本识现行。亦有界地转易义故。然种所依且不简也。
  四性决定(至)有因缘义。
  述曰。摄七义中。第六功能相应。遮萨婆多。恶与有覆同类因等。
  五待众缘(至)非恒顿生。
  述曰。摄七义中。第四得缘。第五变异。萨婆多宗。缘三世有。有顿生过。设救有体而未起用。破用恒起。不离体故。恒有缘故。大乘不尔。故显自宗非恒顿生。
  六引自果(至)互为因缘。
  述曰。摄七义中。第七相称。此遮外道大自在等。及萨婆多。善色四蕴互因缘等(测师于此引摄论释。今释彼文。如彼论记)。
  唯本识中(至)非实种子。
  述曰。总结简持。无著摄论。及二释云。内外二种。具六义故。今简持云实种唯内而外假说言识所变故者。基云。显重变也。谓内种亦识所变。应非实种子。答。内种识变已。复生麦等。麦等复识变。以重变故(所变种生更所变故)。
  此种势力(至)即名引因。
  述曰。第八生引门。此有二门。一近远相对门。且本识种。望名色生因。望六处引因外种于牙生于茎等为引。二正残相对门。如世亲论外种至果熟。内种寿边际。为能生因。收后枯等。死后骸等。为引因果。世亲唯明后。此论及无性。具辨二种。
  内种必由(至)所生果故。
  述曰。第九四缘门。准内因缘外增上故。
  依何等义(至)非心所等。
  述曰。第十熏习门中有三。略问答故。广问答故。总结成故。广中为二。所熏故。能熏故。所熏四中。一坚住性。一期必无间转义故。遮转识者。基云。遮七转识。若许持种。菩萨见道。应失一切有漏种子(末那一期有转易也)。基云。识言亦摄心所。测云。第三方简心(准下利好)。声风等者。等取诸色。且举相显。类诸根尘。为简经部色心可熏。无色无心不坚住故。佛识亦坚。是所熏耶。不尔。平等方受熏故。善如沉香。不受檀萩。不善如萩。不受[苔/心]香。唯无记法不违三性。故佛第八持因位熏。本识相应。及虚空等。亦坚无记。是所熏耶。不尔。心所如假依他。无为坚密如坚石故。基云。依他兼不相应。假识类等。如瓶持水。假持何失。由实法持假说瓶持。由如命根住六处等。他识前后具上三是所熏耶。不尔可知。
  何等名为(至)可是能熏。
  述曰。第二能熏中。言遮异熟心心所等者。基云。举第八识心心所等。等彼相分及六识中异熟无记。非谓一切异熟生心法执等类皆不能熏。若为相分。即第八识。为六七识之所缘故。为相分熏(依有力见。熏本质种。如末那中异熟相分)。测云。威仪等三定是能熏。异熟二释。一云。一切业感。定不能熏。唯法尔生。劣故业助。一云。业感有二。强者能熏。劣即不能。三藏存后(谓能熏心所现影像。显境名言势力故熏。报意识中所现善恶。所依劣故。亦不能熏。如本识变三性种子。天眼耳根长养色等)。有增减中。基云。末那至无漏位。亦有增减。无性有情。此第七识。毕竟无有动转之时。阙有增减。应非能熏。此有二释。一云。从无始来。行相转闇。刹那刹那现种增长。如无分别智入圣渐增明。然极难也(彼难解者。圣智渐增。极至佛圆。无性末那穷未来际。当成何品)。二云。生上下时。地系粗细。有增减故。虽有九品。然三性受境界相续。不易脱故。名为一类。虽一时断。然如见道。顿出离道。菩萨金刚。非无九品。测意同斯(此亦难解。佛平等智。犹如因位。历入诸定。上下粗细。既有增减。应能熏故。若佛彼智唯依一地。菩萨无漏。非佛性过。余地种子若不生现。应无用故)。又云。无性末那有性类故。有增减者。自破不然。勿佛七识因七之类亦能熏故。观云。有性第七。先无增减。后有增减。得成能熏。佛果善法。后无增减。先有增减。应成能熏。解云。阙所熏俱不成能熏(今谓不尔。若无垢识非所熏故。如来转识自不成熏。立第三义。应无用故。况有前过。不可依也)。并不尽理。今出别释。谓第七识与六为依。如如六识染法增盛。如是如是染意势增。如如六识善法增长。如是如是染意势感。胜违顺法。所损益故。有情无性。何有异途。结言唯七转及心所者。基云。举能缘也。若为相分。何法为障。即第八识为六七识之所缘故。为相分熏(况色声等)。何分为能熏。唯自体分。如自体分唯受熏故。见分体故(和上云。且说能缘。熏自类分。相分有别起用故。熏是傍用。唯从体摄。以不缘其所熏种故。若言熏用即缘用者。但是有缘。必应有熏。相分无缘。应无熏用。然第七云见分熏者。以见体熏自类故。此中意也)。
  如是能熏(至)一切种相。
  述曰。第三结成。旧种生现。现熏新种。一现二种三法同时。不同经部因果异时。问。旧种生新现。新现即熏新种。新种从现生。亦应生新现。答。现行现用。一足余不生。种子为后因。熏亦无失。言如俱有因等者。基云。引萨婆多。俱有同类。二因为喻。测。一云同前。一云指事。大乘亦有六因义故(初解为胜。无性论云。以种生现为同类因。大乘未必定前后故)。言此二者。一同刹那种现相生。二前念种生后自类。言假说者。杂集第四。六因皆是因缘摄故。显扬破故。
  此识行种(至)而得起故。
  述曰。第二大段合释所缘行相门也。于中有二。略标故。广释故。此初也。言相名分别习气者。五事之中。真如无种。正智无漏。虽依此识。此识不缘。故非报受。有漏相分所诠色等。总名为相。能诠声体。名之为名。能变心及心所自体。名为分别。三藏云。名所依声。此中为名。假无种故。同安危者。执受有二。一觉受处。二摄为体。杂集论云。五色界全四界一分。依初门故。基云。若据实理。生觉受者。唯是身根。以余四根色香味触。不离身根同聚一处。亦名觉受。体实非也。五十六云。五执受五执非执。所余一向非执受者。测云。依(声虽虚疏不生觉受。不离根处。摄为体故)如五十三。谓识所托安危事同。又此为依能生诸受。双说二门。今此唯识依后门也。即以所变为所缘者。缘种有根及器体故。然说此缘无量执受。如瑜伽记。十卷楞伽云。阿梨耶识缘名及相如毛轮者。基云。名体即声。或四蕴种。或自证分所缘见分。故不相违。彼说顿知一切境者。于自说境不渐取故。不同真谛缘十八界。
  此中了者(至)各自然而转。
  述曰。第二广释中有二。行相故。所缘故。初亦有四。二分三分四分一分。此二分也。测云。佛唯识多说一分。如契经言。三界唯心。佛灭度后。至九百年。无著世亲。开为二分。谓相及见。次陈那等。加自证分。千一百年。护法菩萨。依厚严经(今言密严)。造成假论。更立四分。开合虽异。理无乖返(今谓。无著世亲。唯立二分。相传谬矣。金刚般若论云三分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二论并释。此中星翳。喻见相分。灯喻识体。既彼法喻。现有三故)言似所缘能相者。如前非实。似情计故。申自宗已次破他宗。正量部云。心上有见。无所缘相。清辨世俗。唯有境相。无能缘相。安慧唯体。无见相分。俱遍计故。破无所缘。则有二量。一汝心心所应不能缘自所缘境。许无所缘相故。犹如余境(即下[唯]言自如余)。二应一一心缘余诸境。无所缘相故。犹如自境(即下喻言。余如自也。无分别智。虽无相分。而有似境之行相故。如萨婆多似境之识。是以无不定失)。破无能缘。亦有二量。一汝心所应不能缘。无能缘相故。如虚等。汝虚空等应是能缘相故。如心心所。初破正量。后破清辨。合破安慧。传说如此(既比量故。无世间现量自教相违等过。亦不应以正智缘如自证分等而作不定。如第九云。正智带如相故。下四分云。具所缘能缘。无无穷过故)。引厚严颂。初存内识。次遣外境。下半开内立见相分。
  执有离(至)此三体无别。
  述曰。二三分释也。相中有二。初对他宗辨三事别。后建立三分。除正量部。十九部云。心上有似所缘之相。名为行相。而非所缘。亦非行解(所缘唯外行解事故)。彼宗虽不立见相名。将大乘名会彼说也。一缘一同所依缘。各带境相。行相相似。王数各一。言事数等体性相状别故相异。大乘见分名行相者。解行相状或行相。相见所依自体者。此二若无一总体者。相离见有。是二法故。如心与所然无别体。但二功能。有难。刀不自割。何心自缘。解曰。别功能故。不同自割。由此别立自证分也。若无自证曾缘见分。除神通力。不忆前心。如见不曾所更相故。言所缘相似者。各变影故。然极相似。瑜伽第一说同一所缘。又瑜伽意说本质体。复以二因建立三分。一如世量物有能所量及知量心。基云。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若无量果。量境何益。二二分必有共所依体。勿各别体心外境故。集量论者。广集三量。陈那造也。
  又心心所(至)是见分故。
  述曰。第三四分释也。言心分既同应皆证故者。基云。第三心分应有能照之心。心分摄故。犹如见分。见分返此。或无能证(证师破云。宗有相符。意识遍缘。歒论许故。因有不定。心上四相。是心分故。今谓不尔。亲照为宗。非相符故。四相心分。理亦不然。共许非色非心分故)。测云。第三自证定有能证。是心分故。犹如见分(证云。有过同前。今谓。无过同前)。判比量云。执四分者。为破三分。立此量云。自证必有即体能证。心分摄故。如相分等。自证应非心所摄。以无即体能证故。如兔角等。判曰。此二皆有不定。眼识生相。虽心分摄。而无即体能证故。了识相分三相虽无。即体能证。而是心分所摄故(非也。论主心分。取缘虑分。何说相分及四相等名为心分。彼色等分及以非色非心分故)。证立量云。第三分定有非见即体能证。心分所摄能缘虑故。由如见分(简相符云。非见即体此亦有过。如本母释)。有难。见分缘相或量非量。一向现量。自证为果。何妨自证一向现量。或比非量。见分为果。故论解云。证自体者必现量故。谓见外缘。或比非量。自内缘者皆证自相。见分一念现比不俱。以心不故。犹如自证。问。诸佛及因五八识等唯现量者。应但三分。见分得为第三果故。基答。不然。内外定故。见分外缘。不为内果。一用不得缘内外故。证难此云。无漏见分。不应缘第三。内外定故。应说现量必具四分。缘虑识故。如非量识。此难不尔。基疏下云。设佛见分缘于自证。作影像缘。不尔。便无四分之义。故下第八。唯除见分。非相所缘。许见亦缘自证分等。但不亲证故。前二是外者。见缘外故。非体是外。设三通二者。有难。见等应不能缘。亲所缘故。如相分心。基云不然。一能缘上义别分故。若为相分心。非能缘体故(见分等用。依能缘体。相体无虑。不可例也)。问。既证自证。自证为果。所量及果应无差别。测答不然。体所二义无杂乱故。言以无用故者。第三已缘。何用重证。犹如第三不缘第一。言无穷过者。证云。见分不随相成多。见无异相。自证非多。一云。三四展转成多。然第四分但缘第三。缘见之用不缘自故。无无穷故。初说为胜(彼许意者。若不缘三缘四之用。论主本量有不定失。此亦心分无能证故。要集广引诸家比量。不要不取)。言所能取缠者。基云。此唯众生四分。故言缠缚。相及粗重二缚具故。无漏具四。而非缠缚。此颂意言。初二名外。见缘外故。三四名内。证自体故。然唯见分种种差别。测云。四分展转所取能取更相系属。故名为缠。亦通无漏。非谓烦恼缠故名缠(密严颂也。四分家证。内外名一切分。故知内分亦有二种。三分家证。内外总一切分)。
  如是四分(至)识之见分。
  述曰。第四一分释也。基云。安慧一分。难陀二分。陈那三分。护法四分。然今此文护法开合。余文可解。
  所言处者(至)各变似一。
  述曰。第二广所缘也。于中有三。外境故。内境故。断简故。初亦有三。正释故。问答故。类释故。此初也。异熟识者果能变也。共相种者因能变也。由二变力器世生也。然共不共有四句。一共中共。大地山等。二共中不共。鬼等异见。三不共中不共。如五根等。四不共中共。根所依处。此言共相。侧云。即初二句摄境尽故。基云初句。后别准此释第二故。虽知人人所变各别名为唯识。然有相似共受用义。说名共相。基云。如己田宅。共中不共。非也。共中共故。谓变与感。义有差别。贫富所感虽有宽狭。同趣变用。共相似故。言色等者。等取声香味触实法。基云。非如意识别得缘假。此无别体。不可缘故。言即外者。非情数故。言各遍似一者。枢要云。对法第三。喻一眼识依二根转。犹如二灯共发一光。如何会通。此随小乘。彼据大乘。如因俱声。共别造故。若尔多灯如何影殊。今正释者。一盏多炷及因俱声。大种邻近共造一色。两盏别炷不共造故。影有同异。二论不违。证云。各发一光相资而有。一大假光二论各说。犹如众人发一实声。相资有大。假声远闻。别光异故。影有差别。有假光故。光即更明(今恐不然。若别光外有一大光。应别影外一大影生。果影既无。因光亦尔。但相资助相各增明。犹如多缕相资悬重)。测云。似一自有四句。一异质同见。如诸佛化同处似一。二同质异见。如众各见佛对其前。三同质同见。如一佛化同见一身。四异质异见。如诸世间所见异物。今此共即异质同见。相顺共不相妨碍。犹如同处不相离色。
  谁异熟识(至)共所起故。
  述曰。第二问答。基云。护法菩萨假叙三计。初同月藏。第二无师。假为别义。测云。初月藏。次难陀释。后护法释。月藏如前不入十释。欲对显理。护法引之。观云。月藏出现。在难陀后。在护法前。由此护法依难陀破。初言一切三界九地凡圣五趣共相变故。三藏云。破亦不许佛变秽土(证述曰。诸释皆除佛初问谁异熟识变故)。
  有义(至)皆共变故。
  述曰。第二义也。言应实变者。简假变也。佛随众生暂变秽土。凡二乘等。随佛接足。变净土故。他方净妙土者。如极乐等。此界净妙土者。如鹫峰中。圣生无色必不下生者。基云。就显处说色界。异地类此亦然。测云。不说圣人生色界者。彼有色身往欲界故。寂云。圣人伏下生无色者。还生色界。断所伏或。论依断下生上者。说非也。如第七云无有伏下生上地义。对法第二无眼界故。现居当生分齐云何。三藏云。身所现居一须弥界。当生即是第二生处。又解。当言非唯一生。随其凡圣可生者变。前说为胜。后无限故(基测同记)。基云。无色当生下虽亦变为下。然五十一云。彼识不缘下外器者。以无色圣者不缘不生故。虽圣不生地狱长寿天。现居地摄。亦得说变(此云长寿。取无想天。不同智论云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名长寿天也)。
  有义(至)而亦现有。
  述曰。护法正宗言说有色身等者。基云。设纵汝宗如大众部无色有色身。及身生有色上地粗细悬隔不相依持。如梵王下别变为地。既异地身。不能受用。故变无用。测解意同。言护法宗唯于欲色。各变自器。九地分别。随应亦尔。如智度论。净居诸天住在欲界。变上界土。以欲界土不能摄持上界身故(基云上地。测云九地。明知彼释同界异地。亦不相变)。言可有持用者。测云。身所现居。通力往还。三藏云。若由自力。近而非远。若由他力。所变无限。佛等通力无分限故(此不分明身所现居。一须弥界。凡二乘通不过大千。便违他方自识变故。然三藏意。自力他力但可持用一切皆变。故总言之。所变无限。除不可持。不同月藏)。基云。圣于梵宫自地乃至地狱。若自地。若诸异生他千界欲界等中自地无用。不能持身。变之何益。今此义言。现虽无用。身若往彼。可得持身。故须变作。非谓现身即令得持用。言可持用故。且如圣者。设往地狱。岂亦不得依彼而住。异生设往他方欲界。亦得持身。以业同故。以粗细等不悬隔故(上地色等。虽他力用。但所加被。非自可用。自地不尔。但身往彼。不加即用。由此法界虽无边际。如梦所见。不离自心。故变自地。尽十方界。如新花严三十九颂。菩萨观世间。妄想业所起。妄想无边故。世间亦无量。一切诸国土。想细之所现。约细方便故。一念悉能入。解云。梵网经云。如细孔故。菩萨通达幻空方便。一念一尘顿入诸国)。言设生他方者。测云。他方欲界。彼识亦能变为此方娑诃世界诸净秽土(此言通释生净秽土随类变义。非净秽者交杂而变。彼及异地。论所破故)。
  此说一切(至)所见异故。
  述曰。第三类释。此上所说共中共者。若别受用。共中不共。准此应知。随类共变。不变他类。所见异故。彼异类于增上缘。有时水尽。鬼火随灭。然未必尔。鬼见涸竭。海犹溢故。问。人酌水饮。四事同来。若别受用。何皆入昨。答。酌器人昨。四识共变。四器酌四。各入四作。问。若别变者。天何知水。答。由业趣胜。兼知下变。如舍利子。唯见秽土。螺髻梵王通见净秽。问。无垢称经智度论等。佛破常执。现烧天地。何故诸论由业成坏。答。有时机宜随顺变故。
  诸种子者(至)不违唯识。
  述曰。第二内境。于中有二。种子故。有根故。此初也。言此识性摄者。虽有多释。有漏性同。以为善说。此识必亲取。不缘无漏故。三性种子从体无记。三界亦应从体一界。基云。性即体类之义。从体无记。界是系缚之义。三界悬殊。问。境是心变随心所系。如生上界。上润生爱。依缘下身。而影上系。何故本识缘三界种。亦缘异地身及器世。谓在下界起天眼耳。及缘无色泪下如雨。相见地别。七识不尔。彼自解云。本识必有实用。故变他界身器。见相得别。七识不尔。故系随同(前后相违。次下自许二禅已上起初禅三识缘上地色见相别。准知彼师转识二释)。
  有根身者(至)犹见相续。
  述曰。第二根身不共相种者。后二句也。对非情故。总名不共。然扶根尘他所用质。故四句言不共中共。言有共相种成熟者。基测并言不共中共(谓扶根尘自变他变。皆第四句。相似同处共受用故。证云。他变唯共。如山河等。非理应知)。此中初义。亦变似根。测云。月藏难陀等释。若尔如何入楞伽云。顿分别知自身资生器世间。而说言他身根等。三藏云。彼释彼经。他根望自亦名器处。基云。若许变根。全无实用。非他依故。变何用者。此亦不然。为用依处变故他根由。根若无时依处亦无故。如色界系有鼻舌根方有依处。庄严身故。非不生识故不能变。色依本识变鼻舌故。此即安慧等诸大论师解。后义护法菩萨等解。测云。他根于己无发识用。彼同分根。色界鼻舌。容有发义。不应齐难。基云。若无用亦变。何不变七识。无缘虑用。而得缘故(若不得须自性实用即不然。变扶根所依非根性用。但发自识为性用故。他根于己无本性用。如自七识亦不变也)。言故生他地等者。彼二自识虽不变尸。现有残身。知有他变。然死无根但依处。故知未死变处非根。既他共相种子所生。何故前言由引因力。解云。生前随彼生因变生。死后他变。不能独住。必待死者引因力故。入涅槃等。因体虽灭。而如弓断。依势箭行。
  前来且说(至)系发起故。
  述曰。第三断简。于中有三。业力功用差别门故。变不能变差门故。此初也。先举业力。对显功力。谓定等力所变不定。测云。等言等取通力。定力者。如中阴经无色中阴。等通力者。如起四禅天眼耳根。又由化心。欲界第八变欲色界身器二种。若生色界变欲界。准此应知。三藏云。等言亦摄愿力所变(此疏许通力所化。欲界人见是欲系。即同枢要。有欲界系定色种胜。瑜伽论云。若依此系。定无能引变。然定通果上系为。即由此系。大种造故)。基云有五。一定力。二通力。三法威力。四借识力。五大愿力。此通诸识。若第八变。唯有初二。通力所变。异地身者。起上眼耳扶根色触。或可有声。无文别说。然无上地起下眼耳。劣无用故。通力所变异地器者。如以通力马胜比丘上入色界梵王等。第八缘彼身中扶根。亦由通力色相诸天。佛前听法。令此人见(此疏意者。马胜所变梵王之身。器世界分摄。非自他识所执受故。又色界天所现色身。许欲界系。名异地器。不如彼瑜伽记也)。定力之中。无第八变异地内根。无色无通。佛边体法。令他得见。但是定力。八地已上。及在佛身。一念俱起定通果身。总述疏意。平等心天。诸无碍身菩萨。所闻有顶香等。鹙子灭时。无色泪下。若身若器。但下人见。皆名与识异地身器(此不顺教。瑜伽论等。取彼色等。为上系定果色故)。又彼别解。如上界天见下三灾。身在下界。上眼见上。岂第八亦缘耶。彼既不缘。马胜亦尔。若远虽见。第八不缘。近者何妨第八亦变。故天眼耳境。非必有本质。此违论下五识有疏所缘缘(许亦无违。既许本识他变为质。彼亦他变为疏所缘。如第七卷记)。言所变身器多恒相续者。业力恒续。功力不然。俱舍智度言天眼耳准同分摄。由此初禅二通灭时。四禅二根如应随灭。扶根及器准此应知。对功力断。言多恒续。基云。少分间断。如蜉蝣等。生已死故。证云。此非间断。与异熟识起尽等故。勿得异熟识亦名间断。故此言间断先于识断。由此身根及此依处与识俱尽。余有间断。问。第八恒相续。如何缘断法。基解云。如镜恒时明境至方影起。
  略说此识(至)所现实色。
  述曰。第二变不变差别门。于中有二。变故。不变故结故。此初也。有漏种者。基云。唯缘种体。不缘功能。故无表等非此识缘。十色处中。测云。且说色处有二十五。皆有本影。此识缘本。眼意识影(违护法宗。本识眼识不缘假故)。基云。十色处中。五根唯内。五尘通外。唯缘实境。由此亦缘法处实色。谓威德定所境色。堕者。摄义。极迥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若说唯是镜像水月。或通根尘。皆假不缘。此任运缘无分别故(正如本母释)。测云。瑜伽论等不说法处。宁知此识缘法处耶。解云。如五十四。威德定色。犹如变化(既安布处五识起用。明知此变方有实用)。定境定果。一云。一体。对功名果。一云。体异。定变名境。本识变果。测云。初家不许第八识变。后护法宗。三藏解云。非但由定缘色系发。由前加行为缘亦发。犹如在灭定现诸威仪等(能造此色大种二释及取舍等。如对法记)。何等能变。枢要二释。一云。若言通力。唯色四地。然除中间。若言定力。通色五时无色四地。余七方便。欣猒无力。不能生色。一云。初未至定亦无能故。非想微闇。故亦不能。证云。六十五云。又根本定名具威德。故非近分。五十四云。明了现前知非非想(今谓。此许非诸近分。可尔。非想不尔。说持法花闻有顶香。五十三云。无色定于一切色得自在。不简非想故。然明了显离翳障。证师多门分别此色有是有非。我于对法瑜伽等记简择故。今不重述)。
  何故此识(至)应非遍知。
  述曰。第二不变。基云。等言等取不相应行。及诸无为无法为门。然二种变。测出二释。一云。第八识聚五及同缘一切定位。名因缘变。理实虽心分别所变。然皆现量。分别劣故。从胜为名。名因缘变。除诸现量。五后意等。虽因缘生。名分别变。实用有三。一六根发识用。二境生现量用。三六识缘虑用。本识所变有初二用。此论意者。诸法实用理难成故。初中有用非因缘变。皆有实用。问。若因缘变定有用。可以实用证不缘。既许因变容无用。何妨变心而无用。解云。第八自在亦相续。由此所变必有相分心等不能缘。是故第八不变心(此释不然。若生现量。亦为实用。应如无漏变似心等自在相续。故令有。亦应变心令有实用。故不成证)。一云。因缘变者。唯本识心。以具自在相续义故。以外心等皆名分别。言有用者。根发识用。识缘虑用。二释。一云。质碍用。一云。五质用。本识所变。但根境用(犹不分明。自在相续。着前难故)。基出四释。一云。因变有力。唯任运心五八识也。八俱五数。即无胜力。设任运生。境无实用。分别强思。即六七识强分别故。一云。初唯第八异熟主故。所熏处故。能持种故。变必有用。后余七识及触等变。非实种故。报六识等。虽任运生。不随实体种因缘变。但是影像种所生故(此释意者。生本生影。种各定别。不同常说随缘通生。若尔质种谁所熏成。诸本质色非能熏故)。枢要难云。七变若非实。何名得自相(云云。此难不尔。自相通影故)。一云。为具名言有支种生。为因缘变。即瑜伽释亦许触等同识实变。第三卷破。一云。因缘谓法体实从真种生。性境全带质一分。是因缘变(言一分者从质生分)。独影全带质一分。是分别变(言一分者见种生分)。基自许云。第四为正。无妨难故(今谓不尔。影色无碍。影心无缘。若许亦是因缘变者。此论本识因缘故。变即有用。如不成识缘虑质碍为实用故。如实之义如本母释)。有伏难云。尔何说心心所法从第八生。故论解云。须七识等缘虑实用。别从本识因变而生。若变无为。无为无常住用。等者。等取不相应等。本无实体。虽变无用。无法亦尔。言应非遍智者。如佛地论。由圆镜智恒顿遍缘。名一切智。以余三智境不定故。基云。遍缘有无。故成遍智。若尔亦应缘相应法。许亦无失。如卷初记。
  故有漏位(至)此色为境。
  述曰。结也。言有定果色于理无违者。即显扬五云。无色系色谓等持色。明知彼色虽为下界见闻者现。非下界系。然彼不为无色者现。彼无眼等及他心通。必不能用。现无益故。
  不可知者(至)当知亦尔。
  述曰。通释二门不可知也。依梵本次最后释故。汉语颠倒。先言不可耳。量难测者。欲身器等。虽狭小等。各变自界。遍法界故。对萨婆多灭定无心。故立宗云。灭定有识。对上座。部等。立已成过故。
  ●论本第三
  此识与几(至)心所摄故。
  述曰。上二段释初五门已。今第三段。释第六七心所及受相应二门。于中有二。正说故。问答故。初门有三。标释结故。此初对闻举颂答也。释常字。言乃至未转者。未至三乘无余灭也。
  触谓(至)引发胜故。
  述曰。第二释中。五数为五。初触二文。正释故。破邪故。此初也。触具三义。一三和。二分别变异。三令触境。论次第释三法能所相顺名和。三合非触。然有二义。一依三和生。二令三和合。故瑜伽等触从因果。名彼三和。如以决择显无痴性。三未合前无生心所。今与前殊。说名变异。枢要云。无为常住隐现名变。分别而是领似异名。此当瑜伽能摄受义。领有似三生心所故。基云。触不似三生触功能。但为余本。不自生故。犹如不似根境生识。言胜彼识境者。根增上力识境生故。非但三和分别变异。亦由此力。不令虽散各别行相。同趣一境。由此二义。显触自性。证云。不共作用。胜故显体。通余法者。劣故名业(且触业通根境识故。余准可知)。起尽经者。明生灭故。因二三四和合生者。经说因根境故识生。因根境识三故触生。因根境识触故受生。受等等取余诸心所。既受等余皆因四合。明知一切以触为缘。问。说受缘受。如何爱不因五令生。测云。非无此理。但熟胜依。可意。等取不可意俱非。顺益。等取损害及俱非。
  然触自性(至)非即三和合。
  述曰。第二破邪。若萨婆多同大乘实。经部有二。一三和成触。是假非实。二三和生触。是实非假。今破初中。测云。一宗三因二喻。如受等者。取思故。言触自性。是实非假宗也。六六法者。如俱舍云。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爱。言心所性。避不定过。彼许根境假非实故(界身足论。六六法异。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既心所简。和今依前)。第二因言是食摄故。此思为喻。第三因言能为缘故。亦受为喻。问。岂不三因皆有不定。经部宗爱。思上假立。段食假故。基测同解。触即三和。无体之假。爱体即思。三尘即食。亦许实故。基云。或想心所通后二因。故不得以段食不定。测又宗云。触实非假。非即三和。因喻如前。故无不定。基云。如受等性非即三和。喻也。熟中受与初后为喻。等言取思中因之喻。或可二宗。非即三和。为第二宗。证云。实非假宗。对正理论。经部一师立三心所。非三和宗。通对譬喻觉天成熟不立心所。虽无实受等。同喻得成故。初三六法。虽即三和。心所言简。无不定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