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_16 藕益大师(现代)
  随类化身。谓十法界影像身也。净秽土。谓方便有余土。及凡圣同居土。或净或秽。差别无量。初正释三身竟。
  △二五法相摄。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
  五法性。即一真法界及四智菩提也。有两家释义不同。第二义正。
  有义。初(一真法界。)二(大圆镜智。)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而)。圆镜智品(乃)。转去藏识而证得故。
  ○中(平等性妙观察)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
  ○后(成所作)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
  ○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
  此初义也。智殊胜具摄三身者。谓佛三身。皆是智殊胜摄。
  有义。初一(真法界。)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法身是)证因得。非生因(所生)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遍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论中)说转去藏识得(自性身)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然后)。显法身故(又)智殊胜中说(摄)法身者(谓法身)。是彼(四智所)依止(是)彼(四智之)实性故(其实)。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此下皆第二正义也。今先明自性身。唯是一真法界所摄。不应亦是大圆镜智所摄。一者自性身是本性常。而镜智非本性常。二者自性身无生无灭。而镜智无灭有生。三者自性身是了因所了。而镜智是生因所生(了因。即本文所云证因)。四者自性身无相无为。非色非心。而镜智有相有为。体是心法。又能持于色法。然说转去下。通前所引二文可知。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及)。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
  ○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
  ○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
  此正释四智摄后二身之义。然四智心品。皆是自受用摄。平等智品所起。乃名为他受用。非径以平等智摄他受用。成所作智所起。乃名为变化身。非径以成事智摄变化身也。
  (应)说圆镜智。是(自)受用佛(以)。转诸转识(而)。得受用故。虽转藏识。亦得(自)受用然(已)说转彼(藏识而)显法身故(所以)。于得受用(之义。)略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并色心等(今)。圆镜智品。与此(法身之义)相违。若(使)非(自)受用(身摄。)属何身摄。又(自)受用身。摄佛不(与二乘)共(之)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虽说化身(亦是)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他)受用(身及)三业化身。不说(他受用及变化)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亦是)。自受用摄。
  此转释自受用身总摄四智之义也。先明大圆镜智既非法身所摄。必应摄属自受用身。次明他受用及变化身。但是平等成事二智所起。体非二智。故此二智。亦必摄属自受用身。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良以)。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但是化现)者。云何如来现贪瞋等(以如来于贪瞋等)。久已断故(又)。云何声闻及傍生等(亦能)知如来心(以)。如来实心(谓)。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谓)。依他实心(以为本质。而有心心所)相分(假)现(起)故。虽(他处)说变化(人)无根心等。而依余(三乘及异生等所变化人)说。不依如来(所变化人说也。)又(余人虽)化色根心心所法(而)。无根等(实)用。故不说有(若如来难思妙化所变根等。则便有实用故)。
  此释伏难也。难曰。若他受用及变化身。不以实智为体。云何现有心心所用。释曰。皆是化现而有。又难曰。色有形质。故可化现。心无形质。岂可化现。释曰。佛力难思。故能化现。若谓是佛实心。非化现者。佛岂实有贪瞋等心。又岂等觉以下所能知哉。由此经说下。连引三文以证。可知。又难曰。若佛果能化作三业。何故复说变化无根心等。释曰。此依余所化说。不依如来所化说也。二五法相摄竟。
  △三三身德别。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皆具足无边功德者。异而不异。三即一也。而各有异者。不异而异。一即三也。自性身如湿性。自受用身如水。他受用及变化身如波。自性身如月体。自受用身如圆满白月。他受用及变化身如千江月影。触波之时。全触水湿。睹月影时。便睹光体。是故智者观于土木等像。三身宛然。四德无减。以是如来大悲大智。遍入众生心想。仗因托缘而显现故。因缘所生。即空假中。无有微尘许法。出于法界外故。皆非遍计所行境故。如彼愚小。计绳为蛇。而绳未尝不即麻故。
  △四自他利殊。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自性身为增上缘者。法界妙理。生佛体同。由此同体法性。所以佛与众生得有感应道交之事也。余皆可知。初明能依之身竟。
  △二明所依之土。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受用变化身土等)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
  属佛法相性异者。谓法性属佛。名法性身。法性属法。名法性土。性随能依所依之相而异。盖于无能所中而说能所。虽分能所。能所不二也。非色摄者。谓色即是空。故不可说形量大小。而复空即是色。故随事相。其量无边。所谓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曰譬如虚空遍一切处。非指太虚以为圆佛也。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二空真如)及所依(自性法)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纯净佛土因缘者。无漏种子为因。福慧二修为缘也。法性身土。皆约性德。受用身土。皆约修德。就法性中。能依名身。所依名土。此性德能所。本自不二。不二而二。名为身土。而性德身土。皆为所证。今之修德。乃是能证。就修德中。复约能依名自受用身。所依名自受用土。此修德能所。亦复不二。不二而二。名为身土。又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则性修不二。亦以不二而二。故约性德名法性身土。约修德名受用身土耳。其实二而不二。离法性外无受用。离受用外无法性也。又法性不变随缘。故迷之者成分段变易二种身土。悟之者成无漏纯净受用身土。此全性起于逆顺二修。无差而差。圣凡条别也。法性随缘不变。故分段变易身土真如之性。不垢不减。无漏纯净身土真如之性。不净不增。此逆顺二修。无不全即在性。差而无差。圣凡平等也。今所明自受用身。即圆满报身。自受用土。即上品实报无障碍土。并皆圆教究竟果位之相。故是通含别圆法门。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纯净佛土因缘。谓直心是道场等。具如维摩经中所明。或小或大者。谓初地见百界。二地见千界等。成劣或胜者。谓界外钝根。次第而见。不能称性。名之为劣。即实报无障碍秽土。若界外利根。不次第见。顿同法性。名之为胜。即实报无障碍净土。能依身量亦无定限者。身必称土。土小则身亦小。土大则身亦大也。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此有二种。一方便有余土。二凡圣同居土也。方便有余土者。如藏教二乘极果。通教七地。皆断烦恼。不复受三界生。而所知障未断。又不能入他受用土。故彼虽作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出三界外。有此净土。仍于其中受变易身。又别教七住以上。圆教七信以上。通惑已断。无明未破。亦生此中。故云。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也。就此方便土中。亦有大小。亦分净秽。如藏教二乘法执重故。则土小而秽。通教七地。法执轻故。则土大而净。别七住以上。胜于通教所见。十行又胜。十向倍胜。若圆十信。所见尤为胜妙。然此方便若净若秽。自同居土视之。则总名净。以非分段生故。凡圣同居土者。有三恶道。则名为秽。如娑婆等。无三恶道。则名为净。如极乐等。或一向净。或一向秽。或净兼秽。或秽兼净。或净转秽。或秽转净。净亦有无量差别。秽亦有无量差别。佛身大小。亦复无量差别不等。具如诸轻所明。此中净秽佛土因缘者。应折应摄等机为缘。二十五王三昧为因。具如法华玄义所明。二明所依之土竟。
  △三身土合简二。初简所变同别。二简能变同别。今初。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
  ○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又复)。不相障碍。
  ○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同(若)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之众)生(于)。自识(上)变现(佛化身土。彼但)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而不知其实是诸佛所共变也。若复)。于不共者(纵使彼谓见十方佛。实)。唯一佛(所)变(良由)。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性法尔更相系属。或多(有情。唯)属一(佛所化。)或一(有情。须)属多(佛所化。)故所化(众)生(法尔)。有共不共(若)。不尔(者。则)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以)。一佛(即)能益一切生故。
  余二身土。谓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及变化身变化土也。一切众生。由有我法二执。故使自他不二而二。诸佛已断此执。故于自他二而不二。但因众生所属之机有同有别。故佛化用随而应之。是故若论佛德无量。则决能度尽众生。若论众生无缘。则不能受诸佛化。如日光虽无所不照。而覆盆之下便无日光。然众生未破法执以前。唯受有缘佛化。若破法执。登于圆住别地。则为一切诸佛同体所护念矣。
  △二简能变同别二。初正简漏无漏别。二约三性结成五观。今初。
  此诸(三)身(四)土若净若秽(若从诸佛)。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以从)。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然能变之识虽是无漏。而所变之)。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以从。诸佛心内众生之蕴处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
  纯善无漏因缘者。无垢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悲智行愿及一切众生机感为缘也。蕴等识相不必皆同者。谓若众生入二空观。则其意识法之三界。便与诸佛同其无漏。若复未入二空观智。则其蕴处界三。一向皆是有漏所摄。而诸佛托此众生有漏无漏本质。自皆变为无漏相分也。夫佛变净土。纯善无漏。固无论已。佛变秽土。乃从众生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如来分中。虽现九法界影。而九法界影。亦皆纯善无漏所摄。所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岂不信哉。
  (即此身土若净若秽。若从九界)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然能变识虽唯无记。而所变)。善等(三性之)识相。不必皆同(以从众生心内诸佛示现随顺善恶无记)。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所变众生心内诸佛之)。蕴等(有)同(有)异。类此应知(若)。不尔(者。则化现之佛。)应无五(蕴)十二(处)等。
  有漏因缘者。异熟识中本具十界性相为因。与二障俱之闻思修慧及诸福行为缘也。蕴等同异类此应知者。谓若众生心内诸佛。则蕴处界皆善无漏。若复众生心内三乘圣众。则意识法三。属于无漏。前十五界。仍属有漏。而众生托此四圣无漏有漏本质。自皆变为有漏相分也。夫生见秽土。纯属有漏。固无论已。生见净秽两土及诸佛身。乃从诸佛示现三性三法因缘引生。所以识相不必皆同。然在众生分中。虽睹佛身土影。而佛身土影。皆是有漏所摄。所谓三千在理。同名无明。岂不信哉。初正简漏无漏别竟。
  △二约三性结成五观五。初示遣虚存实观。二示舍滥留纯观。三示摄末归本观。四示遣相证性观。五示隐劣显胜观。问曰。何故隐劣显胜。反在遣相证性后耶。答曰。既达真如即识实性。方知真如亦即心所实性。既达识性之外无别真如。方知心所性外亦复无别真如。故遣相者。遣其迷性妄见差别之相。证性者。证其即相无非平等之性也。今初。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为)依他中实(有之妙俗谛。若)不尔(者。则)唯识理应不(得)成(以其)。许识内境俱实有故。
  此遣虚存实观中。有两家解。今初即安慧师义。谓相见二分是虚。自证体性是实也。相分等。等于见分。识性。即自证分。
  或识(中)相见(二分。)等(皆)从缘(所)生。俱(是)依他起(性。其)虚(与)实(犹)如识(之自体。须知)唯(之为)言(但)。遣(识)外(我法。)不遮(识)内(相分)境(也。若)不尔(者。则根本智所缘)真如(内实相境。)亦应非实。
  此即护法正义。谓遮计所执是虚。四分皆依他起是实也。言虚实如识者。依真胜义。则识体既如幻梦。所变相见二分亦虚。约理世俗。则依他识体不无。所变相见二分亦实。盖所言唯识者。但以唯字遮彼遍计所执识外我法。非并遮此识内相见也。且如根本实智缘真如时。虽非变带相状。许是挟带体相。若谓相见二分是虚。则本智真如亦应非实矣。岂可乎哉。大佛顶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约真谛遣相。而安慧师依此立于初义。又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约即俗恒真。而护法师依此立于次义。故奘师并存其说。亦以可互发明故也。然执初义者。必失次义。而知次义者。必达初义。故仍以次义为正。
  △二示舍滥留纯观。
  (问。)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言唯见唯)境(答)。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遍计所执)外故。但言唯识(又)。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
  境从心变。心外无境。而愚夫不达唯识。妄生执着。起见起爱。抂受轮回。故但言唯识。令彼观心。言观心者。秪是强观诸法无实。皆从识变。则能伏灭遍计执情。
  △三示摄末归本观。
  或相分等。皆(以)识为(体)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
  一秪识性。由熏习力。似有四分生起不同。克实论之。相见之末。何尝离于识体。故大佛顶经云。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四示遣相证性观。
  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之外。)无别有法。
  欲知如外无识。先观识外无如。若知识外无如。方悟如外无识。识外无如者。圆成实性不离依他也。如外无识者。依他无性。即圆成实也。故前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而后之讲者。妄谓法相宗中立凝然不变以为真如。不亦冤乎。
  △五示隐劣显胜观。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但以胜摄劣。故云唯识耳。非谓离心无别心所也。一一心所。皆具四分依他起性。一一依他。皆与真如非异不异。故得介尔有心。三千具足。若不然者。不堕饶伺。则堕支离。岂大乘中道法义也哉。统论唯识修证法门。总不离此五观。以对南岳大乘止观。如出一辙。初遣虚存实。二舍滥留纯。即分别性中止观也。三摄末归本。即依他性中止观也。四遣相证性。即真实性中止观也。五隐劣显胜。即密显染分三性净分三性。皆可具前四观。何以言之。若但论心王。则不显染净差别。唯兼论相应心所。方知三性各各不同。既于心王得论四观。亦于心所得论四观。且如贪瞋痴等。随举一法。若遣虚存实。则知所贪外境非有。若舍滥留纯。则知内相分境亦虚。若摄末归本。则知能贪所贪本无二体。若遣相证性。则知贪之实性即真如性。瞋痴慢等。例此可知。恶法尚尔。无记与善益复可知。有漏尚尔。无漏诸法益复可知。故能遍于五位百法。通达三性及三无性。成就真俗不二观门。此佛祖传心要诀。法性法相真源。愿有智者。慎思明辩而笃行之。勿蹈寻章摘句窠臼。勿招算沙数宝讥嫌。勿殉世谛流布陈言。勿犯斗诤坚固记莂。庶不负天亲护法等诸大菩萨慈力。亦不负戒贤玄奘等师资授受苦心。已上第二大科依教广成分竟。
  △三释结施愿分二。初释结。二施愿。今初。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
  此先释结末释论也。三分。谓宗因喻三支比量。又略广位三分。境行果三分。相性位三分。故开蒙曰。有三种三科。一略广位三科者。初一颂半。略答外难略标识相。次二十三行颂半。广明识相显前颂意。后有五颂。明修行之位次。二境行果三科者。前二十五颂。明唯识境。次四颂。明唯识行。后一颂。明唯识果。三相性位三科者。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后五颂。明唯识位。当知三科即三分也。
  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天亲大士造)三十颂。显(于)唯识(之)理乃得圆满。非(有)增减(于本颂)故。
  此更释结本宗论也。非略不足以提纲。非广不足以尽义。非位不足显修证。故三十颂不容增减。又非境不足以导行。非行不足以克果。非果不足以证境。故三十颂不容增减。又非相不足辨邪正。非性不足以融空有。非位不足以证性相。故三十颂不容增减。今依此三十颂而释成之。先广破我法二执。略明能变唯三。次广明三能变相。申明所变唯识。既于依他起之心及心所。破其我法二种遍计。即知二空所显真如。与依他起非异不异。故得真俗理明。性相交彻。依之起行。便可历五位而证二种转依。虽十家殊释。广有百卷。细绎精搜。揉成十册。亦于三十本颂。义无增减。可谓入大乘之初门。破邪执之利斧。接权小之巧便。显性具之前茅矣。初释结竟。
  △二施愿。
  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所护功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
  圣教。指能诠之文。正理。指所诠之义。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教之与理。何尝有二。但恐依文解义。则为三世佛冤。故既依圣教。仍须正理以为司南。又恐离经一字。则便同于魔说。故既依正理。仍须圣教以为定量也。分别性相义者。若不了性。亦不了相。其相即妄。若不识相。亦不识性。其性即孤。故须性相俱通。方得自他兼利。又性相秪是事理。不达事而理非圆。不了理而事奚立。故今分别此义。令于真俗二谛了了分明。以为起行历位证果之本。只此一念弘法功德。能报十方诸佛深恩。又复??施群生。以顺大悲。愿登大觉。以顺大智。悲智双运。即是四弘誓铠。大乘唯识之正印也。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十(终)
  No. 824-A 跋语
  宗镜录云。应须以智慧合其多闻。终不执诠而认指。以多闻度其智慧。免成孤陋而面墙。设有一微尘处未了。此犹有无明在。以不了处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门之内。日用之中。有无量应急法门。全未明一。若欲为人。凭何剖析。只成自诳。反堕无知。自眼未明。焉开他目。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然后十因四缘。辨染净之生处。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又云。一心实相。悉是诸法。诸法所生。皆从现行善恶熏习第八识含藏种子为因。发起染净差别报应为果。若不微细剖析。问答决疑。何由到一心总别之源。彻八识性相之际。古德谓提纲意在张网。不可去网存纲。举领意在着衣。不可弃衣取领。故知理事双明。方通圆旨。教观齐运。始达一乘。又云。若不因教所指。何由得识自心。设不因教发明。亦须凭教印可。若不然者。皆成自然外道。闇证禅师。直饶生而知之。亦是多生闻经熏种。或乃诸圣本愿冥加。呜呼。永明大师。以法眼嫡孙。悟齐诸祖。而苦心苦口劝诫若此。谁谓成唯识论。非佛祖传心之要诀耶。予自恨障深惑重。不能折伏现行烦恼。深负出家初心。而性相源头。颇窥一线。诚或佛祖本愿冥加。故亦不敢自私自秘。聊竭隙明。和盘拈出。举笔于丁亥年三月二十五日。脱稿于本年五月二十五日。凡阅两月。述成观心法要十卷。伏愿见闻随喜。不退菩提。若信若疑。咸成妙种。同生极乐净邦。先觐阿弥陀佛。还入龙华初会。影响弥勒世尊。尽未来时。广度含识。众生皆悉度尽。方证无上涅槃。
  蕅益沙门智旭阁笔故?。时年四十有九。
  二白居士蔡屏周。捐赀刻此
唯识心要第十卷。伏愿禄寿增崇。福慧昌盛。破执显理。转识成智。普与法界有情。同证
唯识妙性。顿悟三身。圆净四土。觐
弥陀于乐国。辅
慈氏于龙华。
  丁亥仲秋日识于祖堂
首页 上一页 共1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