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向皇帝行礼后,侃侃而谈:“在下姓李名广,乃是陇西人氏,先祖李信,曾是秦国的将军,世代为武学世家,自幼习箭。正好遇上匈奴入侵肖关,在下心想别无所长,只有一身膂力,于是就报名参军,与匈奴骑兵多次相遇,射杀数十名匈奴人,但匈奴人多马众,我军且战且退,肖关失守。在下未能尽守土之责,不敢贪功,陛下明鉴。”
刘恒对李广甚是喜爱,便说:“当年高皇帝曾经慨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今日见你少年英雄,日后必是能够镇守四方的猛将。我赐封你为中郎,从今就做我的武骑侍从,你看如何?”
李广大喜,连连称谢。中郎,是皇帝的武骑侍从,这对于一个武士而言,是极高的荣誉。与李广同时封为中郎的,还有李广的族弟李蔡,也是因为在抗击匈奴战斗中立下战功。
刘恒回到皇宫后,当即宣布,将御驾亲征匈奴。
文武大臣听了大惊失色,纷纷上书劝谏。虽然长安城外集结了十万精兵,但是相对于匈奴的十四万精锐的骑兵,汉军在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
刘恒心志坚定,不为大臣的劝谏所左右。
大臣们计无可施,只好搬出救兵,请出薄太后,刘恒的生母。
薄太后虽然是个开明的母亲,但毕竟还是女流之辈,在军政事务上,着实没有什么高见。她斥责刘恒说:“你父亲高皇帝身经百战,帐下名将云集,当年御驾亲征匈奴,尚且在平城被围困七昼夜。现在形势比当年还严峻,匈奴大军距离都城长安,不足百里之途,而当时追随高皇帝南征北战的大将们,多已不在人世了。你若冒失御驾亲征,稍有闪失,上则对不起养育你多年的母亲,下则对不起天下苍生百姓。”
薄太后的极力反对,使得刘恒不得不放弃了亲征匈奴的计划,而任命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指挥前线对匈奴作战。
匈奴骑兵深入汉地数百里,前锋离长安城只有八十里的距离了。
匈奴的探子不断报告汉军的动向:长安城外已经集结汉军十万人马,同时在匈奴军队附近的上郡、北地和陇西三个郡,也有汉军援兵源源不断地进驻。
老上单于对这次劫掠式的战果很满意了,于是下了命令:撤!
一门心思想着整垮汉政府的中行说对单于的命令大感意外,马上向老上单于说:“现在我军正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何不一鼓作气,直下长安城,也好坐一坐长乐宫中皇帝的龙椅啊。”
老上单于哈哈大笑,说道:“先父冒顿单于最擅长于心理战术,今日我大军南下,所向披靡,汉帝国边关无不震动。然而我军胜在奇袭,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长安城高势险,汉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现在正整装待发,强弓劲弩,一旦开战,胜负未可知。不如趁好收兵,令汉军摸不着我军力的虚实。经此一役,我军斩获颇丰,必定使汉军对我心怀畏惧之心,这正是先王心理战的用兵之道。”
中行说心里有几分失望,但善于察言观色的他还是堆起有几分丑陋的笑容,竖起大姆指说:“单于英明!”
刘恒也有几分失望。
张相如统率十几万大军出兵,但匈奴军队一溜烟就跑了。帝国的大军空手而归。
刘恒心中明白,无论是张相如,还是周舍、张武等人,统统不是大将之材,所以劳师而无功,徒令匈奴人欺辱。
一日,汉文帝刘恒闲来无事,路经郎署。刘恒突然想起来,郎署,是汉帝国禁卫军军官的办公地,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汉军的军官储备库。刘恒叫停了马车,吩咐道:“朕想进郎署看看。”
皇帝亲临郎署,郎署长冯唐已经是个上了年纪的人,亲自迎接刘恒。
刘恒问冯唐:“老先生是什么地方人呢?”
冯唐回答:“我先祖是赵国人,父亲迁移到了代国。”
刘恒在即位前,被封为代王,对赵、代两国的旧闻相当的熟悉,便问冯唐:“那老人家您听说过赵国的大将李齐吧,在巨鹿之战中,李齐打仗战相当枭勇啊。”
冯唐回答说:“李齐比起赵国以前的名将廉颇、李牧,那可差远了。”
刘恒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廉颇、李牧真可以说是一代名将了,要是我能得到象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匈奴人又怎么敢如此的猖獗啊。”
冯唐很不客气地说:“陛下就算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恐怕也不能重用呢。”
刘恒听了后不禁勃然大怒,气乎乎地拂袖而去。
过了几天,刘恒稍稍消气,细细回味冯唐那句冒失的话,似乎是有弦外之音,于是下令召见冯唐。
刘恒责问冯唐:“你说我即便得到廉颇、李牧的将领,也不能重用。这是哪门子道理,你得说清楚。”
冯唐谢罪道:“老臣是个乡鄙之人,直来直往的,不懂得避忌,陛下见谅。老臣听说古代君王在任用将领出征时,非常的郑重,临行前要要亲自推车,并嘱咐道:朝廷内之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将军裁断,军功爵赏,都交由将军处置,先行后奏。
老臣曾经听过祖父说过赵国李牧将军的故事,李牧为赵国守御北疆,在边疆地区设立贸易市场,所得的利税,都用来犒赏将士,不必上报政府,赵国君主并不遥制。所以李牧得以充分展示才能,北逐匈奴,东破东胡、澹林,西抑强秦,南援韩、魏,立下赫赫战功。”
“你等等,”刘恒打断冯唐的话头,“你的意思是寡人不如赵国国君不成?”
“陛下息怒。”冯唐答道,“陛下可还记得原云中太守魏尚?”
魏尚,这名字好熟。刘恒想了想,记起来了:“不错。去年魏尚谎报战功,所以被我下令解职了,并且还服一年的苦役。难道你认为寡人这样处置不当么?”
冯唐答道:“陛下,云中太守魏尚,奉命守边,恪尽职守。他沿用李牧的方法,把边区贸易市场所得的租税,全部用来犒赏士卒,甚至还把自己的俸禄也拿出来,以补日常所用。所以士卒乐于效命。去年时匈奴曾进攻过云中郡,魏尚率部迎战,斩获颇多。但仅仅因为上报战功时,所报斩杀匈奴人首级与实际相差六个,结果朝廷不仅未表彰其战功,反而被削去官职,还要服一年苦役。”
冯唐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这些前方的将领与士兵,大多出自农家,对官府文书浑然不知,只知尽忠报国,奋勇杀敌。可是一旦前线的捷报到了后方文官手中,如果一处有误,就会被文官援引法令条款处罚,却不知捷报乃是将士们以鲜血与生命所换来的。魏尚战功显赫,却因为所上报的杀敌数目,与实际相差六个,立遭严惩。魏尚即便小过,也不可抹煞大功。可见陛下赏太轻,罚太重,对于边疆守将限制太严苛,所以臣说陛下即便得到廉颇、李牧,也未必能重用哩。”
刘恒听得一头大汗,赶忙谢道:“要不是老人家提醒,寡人差点要犯大错了。”于是下令赦免魏尚,官复原职,仍然担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又过了几年。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一五八年),匈奴再度对汉帝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此时,狂妄的老上单于已经病逝,新上任的单于号称“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延续老上单于的对汉政策,避免与汉军进行决战,而是以游击战术对汉帝国的边界进行破坏性的劫掠式进攻,企图以此战术拖垮汉帝国。
汉帝国凭借漫长的长城防线,对匈奴消极防御,这使得匈奴很容易集中兵力集中攻击边境线是的汉军据点,在局部战役中达到绝对的优势力量,这是刘恒最头疼的事情。
匈奴骑兵以三万骑兵攻入上郡(陕西省绥德县),三万骑兵攻入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汉军守兵又是措手不及,伤亡惨重。
上郡与云中的汉军要塞燃起烽火。烽火台是当时最先进的远距离传递敌情的军事设施,一旦要塞受到攻击,烽火台上便燃起烽火,邻近的烽火台观察到后,也燃起烽火,一路沿着长城传递,最后到达首都长安城附近的甘泉,再从甘泉派出快马,向长安城内的刘恒报告。
这次战场与首都长安有一定距离,刘恒从容应对,下达紧急战争动员令。
重兵集团向飞狐(河北省涞源县)、句注(山西省代县)、北地(甘肃省宁县)三地集结,准备随时投入对匈奴的作战。
为了预防匈奴从西部突击,威胁帝国的首都长安,刘恒安排在长安城附近的细柳、霸上、棘门三地屯兵,指挥官分别由周亚夫、刘礼、徐厉担任。
刘恒驱车前往各个驻地巡视劳军,他深知士气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从霸上与棘门,皇家车队畅行无阻。两地的指挥官听说天子驾到,立即打开辕门,将士们列队恭迎皇帝的巡视。
皇帝站在检阅车上,驾车缓慢穿行在军营中,并不时挥手向大家致意:“众将士辛苦啦。”然后发表一通重要讲话。
士兵们都伸长了脖子,一睹皇帝的尊容,心情好是激动。
巡视完两个驻地后,刘恒觉得有几分劳累,但还是要坚持巡视最后一个营地:细柳营。屯兵细柳营的指挥官是周亚夫,提起周亚夫,刘恒想起了一些往事。
刘恒想起了周亚夫的父亲,大汉帝国的开国功勋之一的周勃。
刘恒今天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周勃可是居功至伟啊。在吕后去世之后,吕氏与刘氏,究竟谁来坐天下呢?作为全国武装总司令的太尉周勃的立场至关重要,最终周勃站在刘氏家族一边,诛灭了吕氏集团,并前往代国迎回刘恒,拥立为皇帝。
虽然后来文帝刘恒采取权术,迫使功高震主的周勃辞职,但平心而论,刘恒打心眼里,还是感激这位为自己带来命运转折的老臣。所以刘恒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周勃的儿子周胜之,这样与周勃结为亲家了。
周勃去世之后,周胜之继承父亲“绛侯”的爵位,但后来周胜之卷入一起杀人案中,被废除了爵位。
刘恒就从周勃的儿子中选择了一个最贤能的人来继承爵位,大家公认周亚夫最具乃父之风范,于是封周亚夫为“条侯”。
刘恒正回想着这些往事时,他的随从打断了他的思路:“陛下,前方就是细柳营了。”
皇家车队已经习惯于欢迎的鼓声与欢呼声。
但是细柳营既没有欢迎的鼓声,更没有欢呼声。
甚至连大营的辕门了紧闭不开。
“这怎么回事啊?里面那些当兵的都瞎了眼吗?没看到这么多的皇家车队啊?”皇帝身旁的礼仪官们一时傻了眼。
细柳营地肃然无声,只见军官全副盔甲巡走在营内,士兵们全副武装,队列整齐,武器不离手,持刀的,持戟的,弓弩手手执强弩,俨然是临战的状态。
皇家车队等了半天,也没有人前来迎接。
于是刘恒就派礼仪官前往营地门口传话:“天子有诏,速开辕门!”
然后使者就冲着辕门边的守兵,恶狠狠地说:“小子,还不快开门。”
营地守兵喝住来使,厉声喝道:“我等在此,只知有将军令,不知有天子诏。”
这句话,掷地有声!
来使气急败坏地回禀皇帝,刘恒倒也大肚,没有生气,反倒暗暗称奇,便说到:“那好,朕的御车亲自前往营门口,不怕他们不开辕门。”
于是皇帝的马车行驶到营门口,刘恒差人通报:“车上即是天子,前来劳军,请速开大门。”
又吃了一回闭门羹,守兵仍然拒绝开门,冲着外面喊:“我等不认得天子,只认得天子的符节。”
刘恒赶紧差人持着符节,前往营地内进行通报。
守兵见到符节,便打开营门,只让使者一人进入,持着符节直奔周亚夫的营帐内。
周亚夫这才下令,打开营门,准许大汉天子的车队进入营地内。
皇帝在大门外等了老半天,终于可以进入细柳营了。刘恒命令驱车前行,刚进到大门,又被守兵拦了下来:“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得驱车奔驰。”
“这是什么破规矩啊?”刘恒左右的人早就气得鼻孔冒烟了。大家看看皇帝,皇帝没什么反应,还真下了车,按辔徐行。
直走到主将的帐前,周亚夫这才走出营帐,身披铠甲,腰佩利剑,威风凛凛,他对刘恒作了一揖,从容不迫地说:“身披甲胄的武士,不便于跪拜,属下以军礼参见圣上,请陛下勿责怪。”
刘恒肃然起敬,手扶车轼,微微躬身回礼,然后差人传达口谕:“皇帝敬劳将军及诸将士!”
周亚夫带领众将士答谢,恭敬地接受刘恒的检阅。
巡视结束后,皇家车队离开细柳营。营门重新关闭,营内的将士依然没有丝毫的松懈,武器在手,如临大敌。
从来没有一位将军以这种方式来迎接皇帝的巡视!
这简直是对皇帝的最大不敬!
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刘恒离开细柳营后,一定会恼羞成怒。
但是,刘恒作为一位伟大的君王,确有其不平凡之处。他想起了冯唐以前说过的话:“朝廷内之事,由君王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将军裁断。”
刘恒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想要寻找大汉帝国的廉颇、李牧,现在,他不是已经找到了吗?
他不由得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霸上和棘门的驻军将士,简直是在玩儿戏,倘若匈奴军队突袭,只怕连主将也要成为俘虏哩。周亚夫将军治军严谨,无懈可击,即使是匈奴骑兵前来,又岂能奈何呢?”
但是周亚夫的驻军没有机会与匈奴骑兵交手。
汉军的几路援军急驰前线。军臣单于与他父亲老上单于一样,深知游击战术才是对付汉帝国的法宝,来了一阵风,去了一阵风,让汉军防不胜防,又无法捕捉到其主力。汉军一旦大军出动,对不起,我就不陪你玩了,拜拜!
匈奴骑兵又一溜烟跑了。
这次汉匈冲突,虽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但刘恒却得到意外的收获,慧眼识英雄,认定周亚夫必定会成为稳定大汉帝国的中流砥柱。
周亚夫被提拔为中尉。
半年后,刘恒病逝。刘恒在位二十余年,致力于与匈奴的和平,但命运弄人,居然数次遭匈奴入侵,虽然从规模和时间上看,对汉帝国的稳定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却始终是刘恒的一块心结。
刘恒临终前对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说:“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切记切记。”
刘恒似乎预见到,多事之秋,即将到来。
后世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称为“文景之治”,其实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还是政治才干上,都无法与文帝刘恒相比,只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勉强延续刘恒遗留的仁政传统。刘启上台伊始,国内政局暗潮涌动,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封国政权,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随时将掀起狂风骇浪,帝国的基柱能否屹立不倒?
在帝国政权一方,刘启的智囊晁错力主削藩,坚决抑制封国势力的膨胀。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激化之中。
此背景下,刘启重起和亲之议。
景帝元年,刘启派遣御史大夫陶青,与匈奴汗国接触,谋求和亲。
军臣单于无端得到汉室美女以及大量的财宝礼物,心中当然欣喜,不过心高气傲的军臣单于,不断地跟汉使讨价还价,最后在景帝二年时,正式达成和亲之议。
作为对汉帝国和亲的回报,匈奴人在边境的猖獗气焰略有收敛,汉匈两国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平和的时期。
汉刘启利用与匈奴的休战时机,全力推行削藩政策,最终激起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七个国家同时叛变起兵,多年不起兵戈的中原大地,一时间战火熊熊燃烧。
汉景帝惊慌失措,乱了分寸。突然间他记直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
周亚夫临危受命,被景帝任命为太尉,掌管全国武装力量。
此时周亚夫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叛军的军队,在五十万以上,光是七国之首的吴国,掌控的军队就达到三十万之多。
更为严重的是,北方强大的匈奴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战乱,叛乱的赵国派出使臣前往匈奴,请求军臣单于出兵,介入中原战事。老奸巨滑的军臣单于不想贸然行事,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等到中国内战消耗掉双方的实力后,匈奴人就可以大举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周亚夫必须要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这场叛变!
这场战乱成就了周亚夫的一代名将的荣誉,他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击败了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吴楚联军,叛乱发生后七个月,最后一个叛乱的封国赵国被攻破,七国之乱彻底平息。
速决战的胜利,使得北方的匈奴军臣单于捞取渔翁之利的美梦破碎。
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来不构成真正的约束。经过短暂的和平后,匈奴又开始跃跃欲试,好战的天性使得边境线又开始变得紧张。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匈奴入侵燕地。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匈奴侵入雁门、上郡,汉军战死二千余人。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一四二年),匈奴再度攻入雁门,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匈奴频频入侵,气焰日炽。
【三、边城飞将】
一位伟大的战士,在与匈奴频繁的交手中,逐渐锋芒毕露,大浪淘沙,尽显英雄本色。这位英雄,正是初出茅庐就受到刘恒赏识的李广,当年的少年英雄,如今成长为一名镇守边关的猛士。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发兵十余万入侵汉帝国,李广应征入伍,凭借着精准的箭术、惊人的膂力,在战场上斩杀数十名匈奴兵。李广非凡的胆略与技艺,令汉文帝惊叹不已,升迁他为中郎,作为皇家武骑常侍。
作为汉文帝的武骑侍从官,李广一身本领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在跟随汉文帝狩猎时,李广剽悍的天性才得以显现,他追逐猛兽,与凶猛的野兽近身格斗,毫无畏惧,他是狂热的战士,不管是野兽还是敌人,他都毫不留情地击杀。
汉文帝曾非常婉惜地说:“真可惜啊,李广是生不逢时,要是他生逢高皇帝争霸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七国之乱”给了李广一个重上战场的机会,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追随周亚夫将军,在昌邑与吴楚叛军展开决战,他的勇气与激情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李广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叛军心惊胆战。
当时被吴楚叛军围困的梁王,非常赏识李广的勇武,所以就私下授予李广印信,把李广封为将军。没想到这件事后来被景帝刘启得知,刘启对于封王的防患心相当强,梁王私授李广将军印信,使得李广也受到刘启的猜忌,虽然战功赫赫,但没得到封赏,而且还被调离禁卫军,到汉匈边境的上谷担任太守。
匈奴长期对汉边境进行劫掠,所以在边境线担任郡太守一职,对多数人来说,是件苦差事。但是李广的天性,颇类似后世的巴顿将军,是天生的冒险家,到了上谷,李广反而如鱼得水。
李广到了上谷,马上改变上谷原来消极的防御匈奴的方法,训练骑兵,他要求骑兵必须要以积极进攻来代替消极防守,要在机动作战中战胜匈奴的骑兵,要改变长期以来,边塞汉军只是凭借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守,这种只守不攻的作法,当然使得匈奴人有恃无恐。以前匈奴人常成结结队前来挑衅,打得赢就劫掠一番,打不赢就调转马头跑,汉军也罕有主动追击,所以匈奴骑兵对汉军实在看不上眼。
李广上任后,匈奴骑兵又象往常来挑衅。李广带着骑兵前往交手,匈奴骑兵抵挡不住,调转马头就跑,李广就在后要使劲地追,追到一定距离后才返回来。
匈奴人一瞧:嘿,这次来了个硬家伙,有得一玩。匈奴骑兵英勇善战,非常好斗,见到有李广这样的对手,倒是高兴得不得了,天天就找上门来跟李广打架,每次李广都带着骑兵出击,这种小规模的冲突,双方互有胜负。
汉朝是一个对勇者推崇备至的时代。在当时,李广的名气是很大的。以李广这么大的名气,整天跟几个匈奴小毛贼杀得不亦乐乎的,这确实让一些李广的崇拜者们很是担心。
有一个李广的粉丝,叫公孙昆邪,就到刘启面前哭诉:“李广的才气是天下无双,他自恃武艺高强,整天跟匈奴人战斗,这样下去,难免会发生意外。以李广之才,如果在这种武装小冲突中发生意外之事,这就非常不值得了,而且对国家来说,也是莫大的损失啊。”
刘启虽然因为李广私自接受梁王封将一事而恼火,但也算爱惜李广之才,觉得公孙昆邪说的有道理,就把李广由上谷太守调任为上郡太守。
此后,李广的职务走马灯似的换。除了在上谷与上郡担任太守外,李广后来还做过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地的太守,几乎把匈汉漫长的边境线跑了一遍。不论到哪个地方,李广还是老样子,整天就是跟匈奴人打仗,几乎可以说打上瘾了。匈奴骑兵,无人不晓得李广的大名。
刘启也要耸耸肩表示无奈:不是我不关照李广啊,给他换了这么多地方,他还是热衷于小打小闹,完全不理会我的一片苦心,我也是没办法哩。
景帝中元六年,匈奴骑兵大举侵入雁门和上郡。
这次匈奴南侵有重要的战略企图,即夺取中国的战马。汉文帝时,政府设立“马苑”三十六所,专司养马,到汉景帝时,马匹的迅速繁衍,使中国骑兵的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上升,李广的骑兵力量的突起便是一例。匈奴人深感忧患,长此以往,匈奴骑兵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这一年,发动了旨在掠夺战马的战争。
此时李广正担任上郡太守,首当其冲,战斗最为激烈。虽然匈奴军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战斗中并有占到太多的便宜,双方都损失惨重。
李广军中有一名宦官,名义上是汉景帝派来协助李广训练士卒的,实际是景帝的耳目,监视李广的举动。有一天,这名宦官带着二十几名骑兵去巡逻,看到不远的前方有三个匈奴人,就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想捞几个匈奴人的首级向李广领功。没想到这三个匈奴人好生了得,箭术高超,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儿时间,汉军二十几个骑兵已经伤亡过半。
宦官偷鸡不成蚀把米,灰溜溜地回来,向李广禀报了情况。李广当即一喜:“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高手,一定要去会会他们。”当即带上一百名骑兵,骑着快马去追赶。这三个匈奴人没有骑马,只是步行,所以李广苦追了几十里,终于追上他们。
李广命令他的手下只从两边包抄这三个匈奴人,不得放箭。自己单枪匹马冲向三个匈奴人,经过一番较量,李广确实武艺惊人,射杀其中的两人,活捉了一人。经过盘问,果然如李广所说,是匈奴的射雕高手。
李广把匈奴俘虏绑在一匹马上,正准备返回营地。
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远方突然尘土飞扬。然后,在李广的视野中,一支庞大的匈奴骑兵出现了!
匈奴骑兵有数千人,而李广的骑兵只有一百人!
此时汉军在远离军营数十里外,外无援兵,实力悬殊。所有的汉骑兵都傻眼了,脸色发青。怎么办?怎么办?李广面无表情,脑子在高速地运转着,作为主将,他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下定决心,而他的决定,是关乎到每个士兵的生命。
他首先想到的,跟其他士兵一样:撤退!但是不行,他马上否决。他与士兵们刚刚追击几十里,人马俱疲,一旦逃命,匈奴骑兵从后面追杀,再万箭齐发,最后一个也活不下来。
撤退不行,进攻打退匈奴更不可能。于今之计,只能走一步险棋,因为险,才可能有一丝侥幸的生机!
李广的命令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向匈奴骑兵群的方向进发。
李广解释说:“现在惟一的生路,就是对匈奴骑兵实施战术欺骗,敌众我寡,我越是从容镇定、若无其事,匈奴人就越会觉得我们在附近埋伏了大量的奇兵,就越不敢贸然对我发起攻击,这是脱险的惟一方法。”
匈奴骑兵远远看着只有百来骑的汉军,不仅不逃跑,反而象是要冲锋似的杀过来,到了约相距二里时,汉军的骑兵停止了前进。
匈奴人看得懵懵的,汉军这是干啥?自杀式进攻吗?或者其中有诈,是不是布有罗网。匈奴人还没看明白时,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汉军的骑车在二里外的地方停下来后,干脆就跳下马,还解下马鞍,有的人索性就倒在地上睡觉了,这……这……像是要打仗的样子吗?在搞什么鬼?
李广让每个士兵都尽量的放松,阵形不整的样子,松松散散的,士兵们都极力装成从容不迫的样子,其中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
匈奴骑兵首领一声不吭地观察着汉军的一举一动,心中也是觉得很纳闷:汉军今天的举动迥异于平常,相距只有二里的距离,居然下马卸鞍,毫无战斗准备,这讲不通,惟一的解释只能是,汉军在附近伏下重兵,这百来人只是为了诱使匈奴人投入设下的罗网中,我可不能掉到这个陷阱中。
匈奴骑兵也不向前,两军就隔着二里的距离相互对峙。
一名匈奴小头目不耐烦了,骂了一句:“奶奶的,老子就不信这个邪门。”便策马向前。
躺在地上眯着双眼的李广见到有匈奴有异动,马上怒目一睁,将枕在脑后的马鞍往马背上一披,跃身上马,对周围十几名骑士说:“跟我上!”拉着缰绳,向匈奴方向急驰,马背上的李广搭箭上弓,瞄准那个匈奴小头目就是一箭,匈奴小头目中箭落马,倒毙倒地。李广策动缰绳,调转马头,又跑回了队伍中,卸下马鞍,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卧倒在地,双眼一闭,假装睡觉。
李广这次闪电般的反击,令勇悍的匈奴人也看呆了。此后,面对这个浑身是胆的汉人,匈奴人给了他一个绰号:飞将军。
李广令人难以置信的勇猛与从容,更加让匈奴人相信,汉军只是在等待匈奴人的上钩。双方对峙到了夜晚的来临。夜半时分,匈奴人担心遭遇到汉大军的伏击,所以悄悄地撤离了战场。
人少的吓跑人多的。这就是李广所创造的奇迹。
李广和他的一百名骑兵化险为夷。这是一次经典的战例,李广凭借着勇气与智慧,赢得了一场心理战的胜利。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那不过是作者的杜撰而已,其实诸葛亮的性格,是无法做到的,因为诸葛亮缺乏冒险的精神。只有李广这种浑身是胆的英雄好汉,才有如此胆魄走出如此的险招,在死地中求生,在冒险中求安。
李广奇计退匈奴,是一出不折不扣的空城计。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他受到的责难也不少。
作一个将军,李广在行军作战上,都远远违背了汉军的传统。汉军的传统是非常重视军队的纪律,比如在军队的编制、行列阵势、营地驻扎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军内的人事管理、考核绩效等文书工作也有规范。但是,李广对此统统不在意。
李广最重视的只有一点:勇敢!他是一个巴顿似的将军,能将士兵们的潜能激发出来,并且发扬得淋漓尽致。
他可以把胆怯者变成勇敢者,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对士兵十分的宽厚。在行军过程中,遇到缺水断粮的情况时,找到了水源后,士兵们没有全部喝完水,他是滴水不沾,士兵们没有全断填饱肚子,他也是一口不尝。
李广不是以严苛的纪律要求士兵,而是以自己伟大的武士的人格,来感染周围的人,将他的尚武精神传递给战士们。
士兵们都以投在李广麾下为荣。
这支新崛起的铁骑,一改汉军往日消极防御为积极主动的攻击,对匈奴骑兵针锋相对。在李广的努力下,汉军的骑兵部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得匈奴骑兵的传统优势大大丧失,并且在与匈奴骑兵的近身肉搏战,积累了极其珍贵的经验。
不夸张地说,是李广开始恢复汉军自信力。
从汉高帝刘邦平城白登被围,到汉文帝的时代,汉军倍受匈奴劫掠式进攻的困扰,根本没有取得过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对匈奴的畏惧始终是汉军官兵心里上的阴影。
李广的好勇斗狠,令匈奴人胆战心惊,从而也迅速成为汉军的偶像,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大些,李广在未来两千年里,一直是中国军队的偶像,传颂他的诗篇,历代不绝。
伟大的战士生于伟大的时代。
公元前一四一年,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皇帝汉武帝刘彻继位,帝国的命运,将随之发生转折。
【四、山雨欲来风满楼】
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年仅十六岁。刘彻的性格,与祖父刘恒、父亲刘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刘恒和刘启都相当推崇文治,以黄老之术治国,萧规曹随,比较平淡;而刘彻则非常崇尚武功,富有激情。崇尚武功,是深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而他身上的汹涌澎湃的激情,则更多是受到母亲的影响。
刘彻的母亲叫王娡,王娡的母亲叫臧儿,是以前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是汉初最先谋反的异姓封王,后为刘邦击杀,臧荼死后,臧家就没落了。王娡长大成人后,楚楚动人,母亲臧儿把她嫁给了一个叫金王孙的普通人家,结婚数年,生有一女。
换起寻常女人,又已出嫁,又已生子,只怕一生便是相夫教子的生活了。偏偏这个王娡身上有王族血脉,使她很厌倦这种清贫的生活,充满激情与幻想,她在为人母后,越发美丽动人。
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生命的奇迹。
当时有个相士,在看了她的面相后,惊讶地喊道:“真是贵不可言,将来当生天子,母仪天下。”当时的她,只是微微一笑,以为天方夜谭。
不久,朝廷到民间选取良家女子,纳入青宫。
王娡已是人妇,又是人母,但她却做出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她毅然与金王孙离婚,怀着一个少妇的梦想,进入森严的皇宫,侍奉太子刘启。
曾为人妇的王娡,不仅光彩照人,而且她成熟、富有风韵,身上又不时地体现出一个母性的温柔,尽显女人的魅力。在众多的太子妃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这使她脱颖而出,太子刘启很快便被她迷住。
后来刘启当上皇帝,王娡充分利用她的美丽、聪明、智慧与机谋,扳倒最强硬情敌和对手栗姬,成为皇后,她与刘启的儿子刘彻也被册立为太子。
王娡确实创造了一个神话。
她也把身上的激情,遗传给了儿子刘彻。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激情的血液开始沸腾。但是身为一国之君,刘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处理日常政务上,血气方刚的他,怎么受得了这种枯燥的生活?惟一可以释放他的激情能量的,就是到狩猎场上,与猛兽相搏。
深受时代尚武观念影响的刘彻,从小便苦练技击与箭术,将尚武的观念,牢牢刻在脑海之中。他对狩猎的热衷,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刘彻不仅仅是射杀野兔、小鹿、狐狸之类的小动物,而且喜欢与野猪、黑熊等大型猛兽搏杀。
汉武帝对狩猎的过度热衷,使得大臣们不停地批评与劝谏,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跟野兽搏斗,隐藏着巨大的危险。
但汉武帝正是想亲历这种危险。狩猎对于他,与其说是娱乐,不如说是实战,以此来训练自己坚忍不拔、果断的意志力,在强健体魄同时,强健自己的胆魄。
同时,他在血腥与残忍中体会着一种邪恶的快感!
皇家狩猎场太小了,刘彻觉得很不过瘾,便不时溜出皇宫,带着随从,微服到终南山的山麓进行野外狩猎。但有一次,年轻气盛的皇帝闯了不小的祸。
刘彻早把天下看作自己的私产,所以哪里管当地人民的庄稼农田,随意骑马践踏,结果惹起当地农民的围攻,这些农民把汉武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而且所在的县衙也派人前来围剿这群肆意破坏农田的恶贼。
汉武帝狼狈不堪,忙叫随从前去告诉村民们,他们围攻的人是当今的天子。村民们听后“呸”的一声:践踏农田已经其罪不轻了,还敢冒充当今天子,找打啊!
侍卫们抵挡不住农民们的围攻。汉武帝一看对方人多势众,好汉不吃眼前亏,便让侍从带着皇帝的信物,亮给县丞看,县丞一看,大吃一惊:“天哪,真的是当今的天子啊。”
县丞赶忙到围攻刘彻的农民中做工作。
众人这才知道,原来真是当今的皇帝。
刘彻这才得以落荒而逃。
皇帝受到百姓围攻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真是很少见,但刘彻遇上了。
还有一次,汉武帝跑得更远,到柏谷(河南省灵宝县)去打猎,到了晚上时,就在当地一家客栈内投宿,人多马杂的,又一派很傲慢的样子,对店老板大声吆喝:“店家,快点弄点喝的上来。”
店老板见这群人凶神恶煞的样子,又出手十分阔绰,心中暗想:“这势必是一伙打家劫舍的恶人,否则为首这人,年纪轻轻,怎么如此阔绰?”这个店老板虽然是做生意的,但其实是个豪杰之人,既然认定这伙是恶人,便没好气地回答说:“要喝的没有,只有尿!”
刘彻这一听,气歪了鼻子,吃了个闭门羹,又不好发作,心中正恨恨的。没想到店老板居然溜出去,到邻里找了几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准备在三更天后,月高天黑时,对这伙来路不明的人下手,绑赴衙门。
可是老板娘的看法跟店老板不同,女人嘛,看男人的角度是与男人不同的,她见刘彻气宇轩昂、长相不凡,心中暗暗称奇,暗中料想这个人来头不小,于是就劝老公住手,不要惹事生非。但店老板不听,执意要在半夜后把这伙人一网打尽。老板娘没有办法,只好出了个下策,硬把老公给灌醉了,捆了起来,把那些召来的壮汉遣散了。然后亲自杀鸡宰鸭的,招待刘彻这伙人。
事后刘彻知道了这件事的经过,大加赏赐这位老板娘。店老板得知这个“恶人”便是当朝天子时,吓了一身冷汗,连连对自己的老婆道谢。刘彻认为店老板也是个好汉,升迁他为羽林郎。
这位行事不拘一格的年轻皇帝,从上任开始,他的冒险精神,就毕现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