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陈平“奇谋”的功劳,那又如何来解释冒顿突然作出撤围的决定呢?
史料记载,在匈奴军队围困白登山时,曾与赵兵团的将领王黄取得联系(赵兵团主力即韩王信的残兵败将),约定会师的时间。然而赵兵团却迟迟未至,冒顿单于心生狐疑:是否赵兵团与大汉军队私下有秘密交易?
这会不会是冒顿单于决定撤围的原因呢?答案是否定的。
赵兵团只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韩王信的残兵败将,对于怀有蛇吞象野心的冒顿而言,这支小部队,实在没有任何实力以撼动匈奴军队的优势。赵兵团失约这个小小插曲,岂可以令雄才大略的冒顿单于放弃了一次歼灭汉帝国刘邦皇帝的天赐良机?
其实谜底不难揭晓,只是历来的历史学者,囿于陈平“密计”的神话,所以反而没有看到事实真相。
请看《资治通鉴》在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高帝逃离山登后)至平城,汉大军亦到,胡骑遂解去。”刘邦白登山突围后,汉军的主力兵团(周勃的兵团)也已经到达了平城。
再看《汉书》“周勃传”记:“(周勃)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这则资料清楚地写了周勃所统率的主力兵团在硰石战役之后,向北继续追求八十里,然后又攻破楼烦三城,最后到达平城。而且〈周勃传〉中明显提到,汉军到达平城时,已经跟匈奴骑兵交锋了。
真相昭然若揭!匈奴撤围,根本不是陈平所谓的“密计”,更非赵兵团的失约,而是冒顿已经得到情报,汉军主力大部队已经到达平城,而白登山,就是在平城的地界内!
汉军主力的前锋已经与匈奴骑兵交火了。
这意味着汉军主力部队,马上可以对匈奴军队发动进攻!
而此时,匈奴骑兵面对白登山的坚固的防御工事,猛攻七昼夜,依然无法突破守军的防线。一旦汉军主力投入战斗,匈奴军队将遭遇内外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匈奴已经是动用倾国之兵,再无战略预备队可以投入,一旦被强大的汉军反包围,匈奴不仅将赌上军队的命运,还要赌上民族与国家的命运。
这种严重的后果,冒顿即便是战争赌徒,也不敢轻易以整个民族的命运来进行一场旷世豪赌。
这里非常有必要提及的是,有些历史书籍,写到刘邦的白登之围时,错误地认为汉军的三十二万大军被四十万的匈奴骑兵所围困。这是天大的误解!
被围的汉军,只是其中一部,虽然没有具体的人数记录,但绝不会超过十万人。
冒顿非常的明智。虽然匈奴的战略欺骗获得了成功,把贪功急进的刘邦先锋部队围困在白登山,使这位大汉天子惊惶失措了七天七夜,但冒顿心中却是明白,匈奴根本没有战斗中占到一点便宜,久攻不克的白登要塞,反而有可能使汉军主力在外围对匈奴军队实施反包围,迫使匈奴进行决战,这对匈奴绝对是不祥之兆。
以退为进!冒顿这一招,下得太漂亮。
当冒顿下令撤围一角时,他取了一场心理战的决定性胜利。
刘邦落荒而逃。
因为落荒而逃,所以成了失败者。
虽然汉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不逊色于匈奴的军队,但最后的落荒而逃,便背负上失败的心理。
白登之围,成为大汉帝国长久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畏惧匈奴的情绪从皇帝漫延到了普通的士兵,直到数十年后,卫青与霍去病对匈奴反击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汉帝国才恢复军事大国的心理优势。
【三、和亲之议:无奈的女色外交】
刘邦从白登山逃命回来后,想到了还被关押在牢狱中的娄敬。
哎,当初要是听了娄敬的劝告,就不会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就不会有白登山的惊魂七日了。
刘邦赶忙把娄敬释放了,对娄敬致揖谢道:“当初不听先生的话,以致于被困平城,还让您坐了几天牢,委屈先生了。”封娄敬二千户家,并擢升为“建信侯”。
娄敬因祸得福,并且得到刘邦的信任,在皇帝眼里,他是个有智谋、有主见的人。
白登山战役后,冒顿继续对汉帝国发动进攻。
匈奴军队侵入代国,代王刘喜是刘邦的哥哥,这个阿哥没有什么本事,只是因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居然也混了个封王,匈奴军队杀过来,刘阿哥一看傻了眼,不知所措,索性落荒而逃。
刘邦非常生气,把阿哥的封王撤了。
匈奴的气势嚣张,对汉帝国边境不断地骚扰,刘邦心烦意乱。
在帝国内部,异姓王一个接一个地造反,欲攘外必先安内啊。
怎么办?
突然间他眼前一亮,想到一个人:娄敬。
娄敬不是足智多谋吗?说不定会有好主意。
娄敬面对汉高帝刘邦侃侃而谈:“第一,不能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现在汉帝国初创,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兵,经历多年的战火,早已是精疲力竭了,现在要休生养息,不可轻启战火。第二,不能用仁义感化。匈奴是化外之人,冒顿杀父妻母(匈奴风俗,父死,子续娶庶母),这种野兽行径,不是靠仁义可以感化的。现在只剩下一种方法,只是怕陛下不同意哩。”
刘邦一听急了:“你且说来听听。”
娄敬不慌不忙地答道:“如果陛下把长公主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再送上丰盛的嫁妆,以大汉帝国长公主的身份,冒顿势必会将其立为皇后,那么以后生下的儿子,也势必就成为匈奴国的太子。这样冒顿就成了陛下的女婿,以后的太子,也就是陛下的外孙了。试想想外孙又岂能跟外祖父作对呢?这样一来,可以不胜而令匈奴臣服。”
刘邦听了之后大喜,连称:“好计谋啊,好计谋!”
娄敬又补充说:“不过和亲使命重大,如果要嫁,一定要嫁长公主,不可以随随便便找一个皇族女子或者皇宫中的美女冒充,要不然被匈奴单于发现的话,就不能够名正言顺地成为皇后,这样一来,和亲的使命就没法完成了。”
刘邦点点头,又沉思了一会说:“这事我得跟吕后商计一下。”
吕后气得肺快炸开了,面色铁青。
她心里早把娄敬骂得个狗血喷头了:娄敬啊,你这个小人,只靠张利嘴博得功名,又是加官,又是封侯,这样你还不满足,还想离间刘家的父女之情,居然想把皇室尊贵无比的长公主下嫁到荒无人烟的匈奴,作野蛮人的妻室。天下人都知道,鲁元公主可是有未婚夫了啊,未婚夫就是赵王张敖,你娄敬是装疯呢?还是卖傻?居心何在?我……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
骂完了娄敬,又骂刘邦:死贼,娄敬是外人,可是你刘郎呢?你可是鲁元公主的父亲啊,居然也听从外人胡说八道什么和亲之议,要把女儿嫁到蛮荒之地,你怎么就不心疼,你的心就不是肉长的吗?你可是至高无上的大汉帝国的皇帝啊,皇帝的女儿,没有享受荣华富贵,却要做你政治的工具和牺牲品。苦命的女儿啊……
想着想着,吕后泪水涟涟。几日没有进食了,身体削瘦了一圈,肝肠寸断。
恁是刘邦铁石心肠,也抵不住吕后日夜哭泣与哀求。
刘邦长叹了一口气:“我这样做,也是为大汉江山的千秋基业着想啊。罢罢罢,鲁元公主和亲匈奴一事,不再提了。我另选其他女子出塞就是了。”
吕后这一听,停止了抽泣,赶忙问道:“陛下此言可当真?”
“君主无戏言!”刘邦将皇袍的袖子往后一甩,挺胸北望,一派君临天下的架式。
最后物色的和亲人选,既非皇族女子,也不是宫中美女,而是一名民间女子,可能是由于出身卑贱,史不载其名。当然,对外还是宣称她是长公主鲁元公主,经过一番的包装,就把冒牌公主用盛大的车队送往匈奴。
护送和亲车队的,正是向刘邦提出该政策的娄敬。娄敬心中嘀咕:早说过,要和亲一定要长公主才会达到效果,可是皇室居然吝啬到派出一名民间女子,不用说,这迟早是会露出马脚的,这也意味着和亲政策的失败。
这位冒牌的鲁元公主去了匈奴后,就没有下文了,既不晓得她在寒冷的草原上,如何服侍冒顿单于,也不晓得她最后的归宿怎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没有被册立为冒顿的皇后,她的儿子也没有被册立为匈奴太子。这意味着娄敬设想的以姻亲关系来羁縻匈奴的设想,从一开始就不切实际。
冒牌的鲁元公主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时代。
这是无奈的女色外交。
这是刘邦在内忧外患之下无奈的选择。
代价换来和平。从和亲这一年始,匈奴侵入汉地的次数大大减少了,汉匈两国的边境基本上恢复了旧日的平静。
公元前一九五年,一代雄才汉高帝刘邦去世。
刘邦去世前,曾衣锦还乡,在父老乡亲面前,刘邦慨然击节作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隐隐透露出对帝国边疆的忧患之心。
铁娘子吕后成为帝国实际的控制者。
当鲁元公主被刘邦指定作为和亲使者嫁到匈奴时,作为母亲的吕后终日痛哭流泣,泪水涟涟,但这丝毫不意味这个女人是软弱无力的。
吕后是个足智多谋的女人,与后世的武则天、慈禧一样,对权力充满渴望,意志坚强,有着高超的统御群臣的本领,象韩信、彭越这些一代名将,都是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另一方面,她阴鸷毒辣,手段令人发指,当吕后大权独揽之后,马上置情敌戚夫人于死地,先是将她髡钳为奴、勒令舂米,在心理是折磨一番后,采取更残酷的手段,将这位刘邦生前最宠爱的美女,砍断手足,挖出眼珠,熏聋两耳,药哑喉咙,扔进厕所中,称之为“人彘”,直至她哀号而死,凄惨之声,久久萦回在大汉帝国的深宫。
然而,这位铁腕女人,居然被匈奴冒顿单于戏弄了一番。
公元前一九二年的春天,匈奴的使者带着一封特殊的信来到大汉的皇宫。
使者递上信件。吕后吩咐左右接过信件:“念。”
一名侍臣展开信件,信不长,侍臣一眼扫过,顿时头上大汗直流,口中嗫嗫,半晌没读出声,手指禁不住的发抖。
吕后觉察到异常,厉声喝道:“为何不念?”
侍臣“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直嗑头:“微臣不敢念。”
吕后心中一惊,料想这封信件必有不同寻常之处,否则一个区区侍从怎么会违抗圣命?便指着侍臣道:“将信呈上来。”
侍臣用发接抖的手呈上信件,脚底不稳,差点摔倒在地。
吕后展信一看,脸色一下子青了下去,只见信中写道:
“我是孤独寂寞的君王,出生在湿地草泽之地,成长于广阔原野、牛马成群之乡,多次到达中国的边境,希望能够到中国游览。陛下现在孤身一人,寂寞独居,我们两人,身为一国之主,彼此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自娱自乐的,不如你就嫁给我,正好可以互补,不知意下如何呢?”
吕后看后,羞怒交加,气血倒腾,堂堂大汉帝国的国母,居然受此淫亵与戏弄,一怒之下,将来信撕个粉碎,掷在地上,然后缓缓地说:“速召文武百官进殿。”
吕后无端受辱,还在气头上,恨恨地说:“匈奴来书,欺我太甚,我拟斩杀来使,发兵讨伐匈奴,不知众意如何?”
话音刚落,一位大将站了出来:“臣愿意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杀他片甲不留。”
众人一看,原来是吕后的妹夫,大汉帝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樊哙,此人的地位非同一般,所以众人便纷纷应声,说樊将军是北扫匈奴的最佳人选,此番出征一定会大胜而归等等,正当马屁声四起时,只听有人大声喝到:“樊哙当斩!”
众人吃了一惊,樊哙满脸怒容,吕后也大感意外。
只见一人大步流星走到吕后跟前,气宇轩昂,正是中郎将季布。季布可不是寻常之人,他是当时一位偶像级的人物。汉代社会仍然延续着先秦的武士传统,对江湖义气十分的推崇,而季布正是以江湖义气而闻名天下的豪杰。时人言:“得黄金百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以一言九鼎而闻名,所以当他喝到“樊哙当斩”时,众人一片肃静。
季布向吕后行礼后,不慌不忙地说道:“樊哙大言不惭,罪当斩首。当年高皇帝以三十二万的大军,北征匈奴,尚且受困平城,七天七夜,樊咐身为上将军,不能解围。现在樊哙居然大言不惭,将兵十万欲横扫匈奴,这岂不是欺君之罪。如今,多年战争的创伤尚未平复,樊哙又吹牛来谄谀主上,难道是想动摇天下的根本的?”
季布语惊四座。满朝文武大臣听后,心里都想:“你季布胆子也忒大了,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你却一点情面也不留,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吕后怒气冲冲地宣布退朝。
过了几日,吕后的怒气渐渐消退,也觉得季布的话虽然说得狠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时,樊哙也意识到自己吹牛吹过头了,自己虽然是屠狗英雄(樊哙原来职业是屠狗),有攻城野战之功,但对于兵略却不是擅长,而大汉帝国的名将,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又纷纷被诛杀,而今,高皇帝刘邦也去世了,就凭自己一个屠狗英雄,能够扫平匈奴吗?
樊哙为自己的夸夸其谈向吕后负荆请罪。
吕后毕竟是女流之辈,现在连最信任的大将樊哙都认为讨伐匈奴不可行了,自己心里更没底了。
怎么办?忍一时风平浪静,只有忍了。
吕后差人回复冒顿单于一封信,这封信,极尽谦卑,大失国体,尽失大汉帝国的尊严,这封信是这样的:
“单于还记得老身,赐我书信,令我诚惶诚恐,可现在我已经年迈气衰,头发跟牙齿都开始掉了,走起路来也摇摇晃晃的。我想单于一定是误听了别人的话,要跟我这样的老太婆结秦晋之好,单于您这不是在污辱自己吗?老身反省一番,自以为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单于的事,您还是放我一马吧。我私底下送给您两辆马车,还有八匹好马,还望笑纳了。”
这封回信,极尽谦卑,媚态百出,自取其辱,威严扫地。
不单这样,吕后又祭出了“和亲”的法宝,还挑选了一位年轻美丽的汉族女子,准备嫁给冒顿,以防行为古怪却为实力超强的匈奴单于心血来潮又来戏弄自己这个老太婆。对于吕后送出的厚礼,冒顿单于当然是笑纳了。
吕后有手腕,有权力的欲望,却无雄才大略,这次被匈奴冒顿单于大大戏弄了一番,还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成为大汉帝国史上的耻中之耻。
第二章 绥靖政策
【一、汉文帝下错了一步棋】
从刘邦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到吕后一朝,汉帝国与匈奴汗国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历经战争苦难的人民,终于看到了一丝幸福生活的曙光。
但是勇悍成性的匈奴人,似乎惟有战争,才可以激起他们的武士精神。
吕后去世后,刘恒接任了大汉帝国的皇帝,他就是汉代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汉文帝。
剽悍的匈奴人,对于中国的美女与丰厚的赠品,并没有感恩戴德,娄敬不是早说过吗:“匈奴是化外之人,不足以言仁义道德。”
刘恒继任皇帝,匈奴人不但没有上表道贺,反而磨刀霍霍。文帝三年(公元前一七七年),匈奴人对汉帝国发动了一次试探式的进攻,看看这位新上任的皇帝,究竟是烫手的山竽呢?或者只是个软柿子呢?
匈奴军队在右贤王的率领下,从河南地(河套以南)向汉帝国属地上郡发动进攻,匈奴骑兵所到之处,杀戮掳掠。平静了多年的边境,硝烟再起。
消息传到首都。刘恒震怒:汉帝国的土地,绝不可任由异族的铁蹄所践踏。
曾经追随高帝刘邦讨伐匈奴的名将中,现在还剩下周勃与灌婴两人,此时周勃已经被刘恒免职,而灌婴则升任帝国的宰相。
灌婴自然成为讨伐军总司令的最佳人选了。
灌婴是汉帝国的开国功臣之一,年轻时是卖丝缯的商人,后来追随刘邦南征北战,颇有战功。灌婴曾与匈奴军队交过手,汉高帝刘邦当年北征匈奴时,灌婴就是先锋部队的将领,在武泉、晋阳等地,三次击败匈奴的骑兵,并斩杀一名匈奴的将领。可以说,灌婴是现役汉军中,对匈奴作战最有经验的将领。
一支庞大的步、骑兵部队迅速集结,共八万五千人,由灌婴担任总指挥,浩浩荡荡,开赴边关,准备与匈奴骑兵血战一番。
但是狡滑的匈奴骑兵无意于汉军决战。
匈奴是个游牧的民族,居无定所,而汉族则是农耕民族,这就使得匈奴人可以来无影、去无踪,采取奇袭,让汉帝国边境居无宁日,以此来消耗汉军的实力与斗志。
匈奴右贤王得到消息,汉军八万多的人马开赴前线,他哈哈笑道:“汉军企图与我决战,我偏不打,咱们躲得远远的。集结一支庞大的军队,可不是容易的事,师出无功,徒然耗费物资,不必开战,拖垮汉军便是。”
匈奴人一溜烟逃走了。
曾经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人围困了七天的灌婴把八万大军开到前线,又找不到匈奴人的影子,心中很是愤恨,就象一个大力士握紧拳头,却找不到打击的目标。
刘恒面对匈奴入侵时断然回击的态度,使冒顿单于意识到,对大汉的领土,只可骚扰,不可觊觎。
但是冒顿单于准备玩一次心理上的进攻。
冒顿不仅枭勇,而且是心理战的高手。在白登山下,他使用过心理战术,使得刘邦自以为吃了一次大败战;在吕后专政时,他又再次使用心理战术,以书信的方式,对吕后进行了一番污辱戏弄,使得吕后最后不得不摇尾乞怜。
这次,他仍然以书信作为心理战的武器。
一封来自大漠匈奴王庭的信到达了皇帝刘恒手中。
刘恒展卷一读,只见信中写道:
“前些时,皇帝提及和亲一事,两国皆大欢喜。可是汉帝国边疆的守吏侵侮我右贤王,右贤王没有向我请命,就听从手下人的计谋,与汉帝国的守吏相对抗。这样一来,便撕毁了两国君王的盟约,破坏了两国兄弟般的情谊,所以我便处罚了右贤王,命令他西向攻击月氏王国。
赖上天福佑,兵强马壮,得以夷灭月氏王国,月氏人非死即降,完全平定。楼兰、乌孙等二十六个国家,望风臣服于匈奴,草原上引弓控弦的骑士们,现在都成为一家人。北方全部平定,至于南方的中国,我们愿意收起武器,休养士卒马匹。至于汉匈边境冲突这一不愉快的事,就此了结,恢复两国往日的盟约,使边疆百姓得以安定。皇帝阁下如果不想匈奴人接近贵帝国的边界要塞,就请下诏书,让边界的守吏与百姓远离。”
这分明炫耀兵威!
这分明是恐吓与威胁!
匈奴人在北方辽阔的草原、戈壁、沙漠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冒顿利用与汉帝国和亲休战的几十年时间,全力向西扩张,势力直抵西域与中亚,兵锋所至,无不望风投降。
大汉帝国是在战火中浴血诞生的,岂可令匈奴人气焰嚣张!
外柔内刚的刘恒,以不卑不亢、义正辞严的语气,给冒顿回复一信:
“单于准备不提前事,重修两国盟约,我十分欣慰。和平相处,这乃是古代圣人的志向。汉匈两国约为兄弟,所以赠送给单于的礼物甚为丰厚。违背盟约、破坏兄弟情谊,总是贵国率先挑起的,右贤王侵我边境的事,我也不再追究,单于也不必深责了。如果单于愿意履行来信的承诺,公开昭示百官,让他们不可再违背盟约,要言而有信。”
言简意赅,大义凛然。比起吕后摇尾乞怜、媚态百出的回信,真是天壤之别。
冒顿单于收到刘恒的回信时,已经是身染重病。冒顿,这位匈奴历史上最杰出的枭雄,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奇才,最终也在死神面前败下阵来,经过一番苟延残喘,这个曾经横扫北亚和中亚、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巨星陨落在草原上。
冒顿的儿子稽粥继任匈奴单于,号为“老上单于”。
与匈奴人趁火打劫不同,老上单于上台后,大汉政府便准备新的和亲计划。
刘恒,为了信守盟约,延续和亲的传统,便挑选了一位王族女子,准备嫁给老上单于,作为阏氏(单于的妻妾),这是第三位出嫁匈奴的和亲代表。
刘恒还为和亲使团选择了一名随行官。选谁去呢?当时宫内有一名宦官,叫中行说,这个人很聪明,能说善辨,非常的机智,而且中行说出生在燕国,燕国靠近匈奴,所以对匈奴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刘恒认为中行说护送和亲队伍去匈奴挺合适的,就差人通知中行说,要他做好准备,随时启程。
没想到中行说对这项使命一点也不兴趣,一口拒绝了。他在皇宫中,因为能说会道,善于巴结后宫的贵妃们,左右逢源,也算有点权势。现在突然一纸命令,要他离开富丽堂皇的后宫,去到寒冷荒凉的匈奴,他心里很是不乐意。
刘恒大怒:你不过是小小宦官,居然也胆敢讨价还价,你不去,偏让你去。
触犯天威,中行说没得选择了。他恨恨地诅咒说:“非让我去不可,我一定会报复,把汉室搅得不得安宁。”
刘恒本来欲通过和亲政策来羁縻匈奴,来维系两国的和平共处。
然而这回刘恒棋错一招,下错了一个子,这个子就是中行说。
心怀不满的中行说跟随和亲车队抵达匈奴后,立即向匈奴投降,成为一名大汉奸。
作为和亲随行官,中行说的使命是促使汉匈两国和平相处。但是中行说因为一己之私,全把什么国家责任、什么民族大义,全抛到九霄云外,一心钻营如何来报复汉文帝,把汉、匈两国的关系搅得一团糟。
中行说本是一名宦官,溜须拍马是他的本事,况且他口才极好,善于奉承阿谀,所以居然深得老上单于的宠幸。这个贱骨头,从此不再以汉族人自居,而是以匈奴人自居了。
从此,中行说不遗余力地攻击汉帝国的方方面面。
汉帝国苦心积虑的和亲政策,几乎毁于中行说一人之手。
当时汉帝国的丝绸在匈奴很是受欢迎,匈奴许多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同时,中国的美味食品,也很受匈奴人欢迎。
中行说不高兴,跳了出来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中国的一个大郡,但是却可以无敌于天下,就是因为穿着饮食上,从来不必仰赖中国。现在匈奴上上下下都喜爱中国的衣物食品,以为至宝,这样恐怕中国只需输入一二成的物品,匈奴怕是要全国上下归降汉室了。”
中行说发表完歪论,又怕众人不相信,就故意穿着丝绸在荆棘丛中奔跑,结果衣服被割得破烂不堪。他把这件破丝绸展示给众人:汉地的丝绸,根本不实用。他又穿上匈奴的毡裘,到荆棘丛中又跑了一圈,气喘吁吁下来,毡裘完好无损,于是便说:匈奴的衣服很结实耐用,何必要舍长取短呢?
老上单于觉得中行说所言,有些歪理,所以就不再稀罕汉帝国的丝绸、美食。
中行说以前在汉宫时,粗通文书算术,到了匈奴以后,发现匈奴的文化着实落后,全国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牛羊马匹,谁也搞不清楚,所以中行说就把自己学到的粗浅的文书算术知识,教给匈奴人,如何建立人口簿册,如何登记牛羊数目,分别条目记事。这在汉帝国只不过是粗浅的学识,但是老上单于却以为中行说是个博学多才的人,非常的器重。
中行说还不知足,尽出馊主意,力图破坏汉匈两国的友好关系。在以往两国的文书中,汉帝国致匈奴的文书是有一定的规格的,书简长一尺一寸,文书的固定格式是“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但是匈奴致汉帝国的文书却没有固定的规格。
中行说对老上单于说:“这不行,匈奴的文书,要比汉帝国更要有气派才行。”于是就搞了个花样,匈奴书简长一尺二寸,比汉帝国的书简长了一寸,书简上的封印也比汉帝国的封印要大,更夸张的是,中行说设计了一个固定格式,写着“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俨然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这令汉帝国的君臣看了很不舒服,非常不满。中行说无所不用其极,来挑拔汉匈两国的关系。
过了一段时间,汉帝国派遣使者访问匈奴汗国。
中行说此时早就忘了自己曾是汉帝国随行官的身份,早就把自己当作纯种的匈奴人了。汉使对匈奴的野蛮风俗有几分鄙视,中行说心中很是愤愤,便找汉使来说理。
汉使说:“中国有尊老的传统,让上了年级的老人家吃丰盛的美食。可是在匈奴,年老力衰的人,只能吃粗茶淡饭,而年轻人却是大吃大喝的,不孝敬长者,真是不足以谈孝悌之义啊。”
中行说嚷嚷道:“我们匈奴人以战斗立功为荣,年老力衰的人不能参加战斗,让他们吃丰盛的食物,也是白吃。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要在沙场上杀敌立功,当然要吃得好,这样才有力气保家卫国,怎么可能说是不尊敬老年人呢?”
汉使一听,心里暗骂:“奶奶的,这小子居然把自己当匈奴人,一副汉奸的嘴脸。”于是又发难:“匈奴父子同睡在一室,父亲死后,儿子就娶庶母,兄长死后,弟弟就娶嫂子。这简直是违背天理,乱伦之极。”
中行说不以为然地说:“子妻庶母,弟妻兄嫂,正是为了防止宗族灭绝,还可以防止父子相残,兄弟相斗哩。”然后又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的伦理:“中国人满口伦理道德,却使亲族日疏,互相残杀,这个现象还少见吗?阁下久居中国,当知我所言不虚。”
汉使听完一怔,半晌答不出个话。中国情形,远的不提,单说秦、汉立朝以来,亲族相残的事,俯拾皆是,中行说所言,并非空穴来风。但这位汉使对匈奴风俗仍然嗤之以鼻,便继续说道:“我中国朝廷,上下均熟知礼义,尊卑有序,进退有度,各种礼仪制度相当的完备。反观匈奴,没有礼仪观念,在朝廷上乱哄哄的一片,没有尊卑进退的秩序,君不君臣不臣的,真是不足以谈礼义。”
中行说冷笑说:“匈奴人做事不同于中国人,没有什么礼仪上的约束,所以容易做;臣君之间关系虽然简单明了但却持久,不象中国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徒然耗费精力,无所益处。”
汉使当然不服,两人争来斗去的,辩来辩去,也没辩出个名堂。中行说索性狗急跳墙,用威胁的口气,对汉使厉声说:“阁下不必多说了!不必喋喋不休什么狗屁仁义,我大匈奴国只是看在汉帝国还送来的衣物美酒,还算称意,这才放你们一马。要是礼物丰盛、质量上乘还好说,如若不然,秋高马肥时节,便派出铁骑,蹂躏汉地疆土,践踏农田稼穑,到时休怪我不讲情面呢!”
说罢,中行说拂袖而去。
奴才仗着主子,狐假虎威。这就是大汉奸中行说的丑陋嘴脸。
中行说不仅竭尽所能破坏汉匈两国的关系,而且还极力怂恿老上单于不断在汉匈边境上挑起争端。
刘恒有些后悔。当初执意让中行说充当和亲随行官前往匈奴,不想这个阉人居然惹出这么多的是非,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了。
刘恒委曲求全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弹,招致了一些大臣的强烈批评,最激烈的责难,来自最有才华的年轻政论家贾谊。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一七四年),时任梁国太傅的贾谊向刘恒上书,对刘恒的政府提出九项批评,其中可痛哭者一,可流涕者二,可长太息者六。这则奏章就是著名的《治安策》。
其中可流涕者二,就是对刘恒在对待匈奴态度上委曲求全的责难,贾谊写道:
“天下的格局呈倒悬之势。天子,乃是天下之首;蛮夷,乃是天下之足。匈奴人欺我太甚,前有嫚书之辱,后来纵兵侵掠,罪大恶极,对大汉帝国极为轻视不敬。可是我大汉帝国每年还要耗费大量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事奉匈奴。首足倒悬到这种地步,令人大惑不解,难道还能说国家有智勇之人吗?这岂不让人潸然涕下吗?
守疆卫土的大汉精兵,不去征伐凶猛的敌人,却用利兵强弓去狩猎野猪;不去剿捕反贼盗寇,却在田间捕捉野兔。只想着一时的好玩,却不想着国家所深藏的大患。大汉帝国对匈奴的恩德远被千里之外,可是帝国的威严与法令却得不到申张,这岂不是让人潸然涕下吗?”
刘恒有自己的想法。
刘恒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也是一个有着浓厚人性化色彩的君主,在他治下,“民生”是排在第一位,他下诏令,优待孤寡老人,减免百姓赋税,废除“诽谤罪”与“妖言罪”,废除连坐制度,废除肉刑等等。大帝汉国的强盛,始于刘恒,国家的财富迅速积累,休生养息的政策,使得国家从战争的创痍中得以恢复。
他小心翼翼地避免与匈奴的开战,但他决不是一个软弱的人。
对于战争,刘恒总是慎之又慎。
在刘恒即位后,帝国马上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南部的藩国南越国的首领赵佗自立为皇帝,自称“南越武皇帝”,与大汉帝国分庭抗礼。一时间,南越与汉帝国剑拔弩张,眼看一场大战随时会爆发。刘恒给赵佗写了一封亲笔信,力劝赵佗放弃皇帝称号,其中有一段文字:
“一旦战事兴起,必定会使大量的士兵惨遭屠戮,大批的将吏也将要血洒疆场,许多将士的妻子将成为寡妇,许多幼小的儿童将成为孤儿,许多年迈的父母将无所依靠。战争所得到的,远远不及战争所破坏的,所以我不忍心做这种事情。”
这是刘恒的肺腑之言。
然而,战争的阴云挥之不去。匈奴人在汉奸中行说不断的挑拔离间之下,不断地向汉边境挑起冲突。树欲静而风不止,刘恒又将作何种选择呢?
【二、树欲静而风不止】
和亲政策没有能够羁縻住匈奴扩张的野心。
老上单于比他的父亲冒顿单于更加狂妄,完全不把汉帝国放在眼中。
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一六六年),老上单于单方面撕毁与汉帝国的和平盟约,亲自率领十四万骑兵南下。
这是一次对汉帝国闪电式的奇袭,在战略进攻方向上的选择相当的高明。
老上单于上台之后,汉匈边境就冲突不断,汉军在守卫上相当的被动,只是采取要塞式的点式防守,而匈奴骑兵神出鬼没,机动性极强,更重要的是,匈奴骑兵并不是为了攻城掠地,只是漫无目的的劫掠式的骚扰。当汉军人数少时,就发动进攻,攻下一地就将百姓或杀或虏,将牲畜物品抢掠一空。匈奴人这种没有明确军事目标的恐怖主义式的袭击,让汉帝国的边塞军民非常的头疼。
匈奴人在几年的时间里,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屡屡挑衅,迫使汉帝国不得不分兵设防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匈奴骑兵一流的机动性,又使得汉军很难判断其主攻方向。
老上单于此番南下,选择了朝那(甘肃平凉县西北)、肖关(甘肃固原县)两地作为突破点,这里是汉帝国的首都长安距边境的最短距离。这个突击位置虽然距离汉帝国心脏最近,匈奴的十四万骑兵却必须要穿越茫茫的毛乌素沙漠,这对匈奴军队也是巨大的考验。
这是一次出其不意的袭击!
匈奴大军兵临城下,大汉边境烽火燃起。
边境要塞朝那、肖关失守!
北地郡都尉孙卬战死!大批百姓及牛羊牲畜被匈奴骑兵所掳掠!
彭阳(甘肃省宁县)陷落!
秦始皇二十七年所建的帝王行宫——回中宫(陕西省凤翔县南)被烧毁!
匈奴骑兵的前锋已经直抵甘泉(陕西省淳化县),距离帝国的首都,只有八十里!
长安近在咫尺!
帝国的首都震动!
每隔一定时辰,总有人来报告前线的战局,刘恒虽然内心忡忡,但外表仍然非常的平静。
此时宦官来报话:“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在廷下等待陛下召见。”
刘恒急忙传令:“速宣上殿。”
周舍、张武两人上殿禀报:“我等已经紧急调集了一千辆战车,步兵与骑兵共计十万人,在长安城外修筑纵深防御阵地,以防匈奴骑兵突袭长安城。”
刘恒赞许地点点头,说:“有劳两位将军了。我已经下了命令,任命卢卿、魏遫、周灶三人分别担任上郡将军、北地将军和陇西将军,在这三个郡驻扎重兵,以牵制匈奴的骑兵。现匈奴兵锋正炽,长安城的守备极为重要,请两位将军陪同我检阅长安城外的军队,对于从前线返回的有功的将士,我准备在全军官兵面前,进行赏赐,以提升我军的士气和斗志。”
皇帝的到来,令军队上下倍受鼓舞。
那个时代,皇帝象征无上的尊贵与权力。
刘恒站在战车上,在营地中巡视一周。士兵们肃然站立,手中的长戈闪闪发光,身披铠甲,另一手持巨大的盾牌,威武雄壮,队列整齐,不愧是大汉帝国的精锐部队。
巡视完毕,刘恒亲自担任颁奖嘉宾,对有功之士进行嘉赏。
对匈奴作战有功的将士一一登台领赏。只见接下来的这一位勇士登台,年纪轻轻,气宇轩昂,锐利的眼神中有一种逼人的英气,坚毅的面孔有一种与年龄不相适的成熟,刘恒的脑海中跳出四个字:少年英雄。
刘恒亲切向这位少年问道:你姓甚名啥?何方人氏?有何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