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是匈奴由盛而衰的关键一年。
之后几年,匈奴致力于恢复国家的秩序,逐步缓解了国内狼狈不堪的局面。
而在中国,在雄才大略的汉宣帝的主政下,汉帝国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宣帝刘询流落民间的非凡经历,使他比其他皇帝更深刻地了解到民间疾苦,他励精图治,整饬官吏,扭转了武帝后期官吏残暴、官逼民反的局面,这是汉帝国政治最清明的时代。
到了地节二年(前68年),运气不佳的匈奴人再次陷入灾难之中。
匈奴壶衍鞮单于病逝,其弟左贤王虚闾权渠继单于位。这时,中国政府考虑到匈奴已经没有实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便把边境外的军事据点撤除,以减轻边境人民的负担,这也是向匈奴新任单于表态,中国无意进攻匈奴。
虚闾权渠单于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中国在匈奴疲弱之时,发动突然袭击,但宣帝刘询正致力于内政,对匈奴只是采取防而不攻的策略。战争已经是匈奴人所无法承受的,虚闾权渠单于又想到了中断了许久的汉匈和亲。
不自量力的权臣左大且渠极力反对和亲,反倒自告奋勇,与呼卢訾王各率一万名骑兵,在中国边境线上以狩猎为名,企图借中国撤除边境外军事据点的时机,偷袭中国。
但是接到情报的宣帝刘询,马上命令加强戒备,出动五千人的骑兵,在边境线外巡行数百里,匈奴人终于不敢南下。
紧接着,又一场可怕的大饥荒席卷匈奴,这只饥荒很可能起因于一种在牲畜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使得匈奴的牲畜大量死亡,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性的饥荒。再强悍的人,也抵挡不住缺乏粮食所带来的饥饿,这次对匈奴人的打击是致命的,其严重的后果,超过了三年前的那次饥荒,全国饿死的人与牲畜,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至此,匈奴再无实力与中国相抗衡。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匈奴对西域小国还有相当强的控制能力,而此时,汉帝国的势力也向西域渗透。西域这片广阔的天地,是帝国勇士们表演的舞台,舞台的架子搭好了,该轮到谁上场了呢?
第七章 国威万里
【一、奋斗在西域的勇士们(上)】
天山将西域分割成两个部分,北侧有准噶尔盆地,南侧有塔里木盆地,这里分布着三十六个国家。自从张骞通西域以来,汉与乌孙两国和亲,李广利二征大宛,汉帝国的威名远播西域。
李广利征服大宛之后,汉帝国政府经常派遣使节出使大宛。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持节出使大宛。这次傅介子出使西域,还肩负另一件使命。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楼兰国是汉帝国由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道门户,因为楼兰国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汉、匈两国都把楼兰国作为争夺的对象。自从赵破奴击破楼兰后(前108年),楼兰国便臣服于汉帝国,但是匈奴人一来,便又倒向匈奴。楼兰国就采取这种“墙头草,两边倒”的政策。
楼兰国王把儿子安归送到匈奴作为人质。楼兰王病逝后,匈奴人抢先一步,将安归送回楼兰国,立为楼兰新国王,由此楼兰与匈奴的关系更加密切。汉帝国在立楼兰王一事上被匈奴人抢得先机,便派出使节前往楼兰,命令楼兰王安归前往帝国首都长安朝拜皇帝,以示归附汉室。但楼兰王安归拒绝前往。
在楼兰国与汉帝国之间,有一片沙漠,称为白龙堆沙漠,沙漠一片荒凉,水草稀少,楼兰国对汉帝国的义务之一,就是作为汉使节团的向导,并为使团提供淡水和粮食。由于汉使团出入西域的人数与次数极多,楼兰国不堪重负。
楼兰王安归是亲匈奴派,在匈奴人的唆使下,竟然数次派兵帮助匈奴人截杀汉使团,这件事,汉帝国一直不知道楼兰王有参与。楼兰王的弟弟尉屠耆是亲汉派,受到王兄的排挤,在国内呆不下去,便逃到中国,向昭帝刘弗陵告状。
昭帝刘弗陵无意发动战争,正好此时傅介子将出使大宛,便命傅介子先入楼兰,当面向楼兰王责问截杀汉使之事。
傅介子是一位勇士,他到了楼兰国之后,厉声向楼兰王质问为何协助匈奴人截杀汉使团。楼兰王心中大恐,知道这件事无法抵赖,便向傅介子谢罪,并且保证以后绝对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除了楼兰国之外,西域的龟兹国因为击杀汉帝国在轮台的屯田校尉赖丹(赖丹是扜弥国的太子,扜弥国原本臣属于龟兹国),傅介子也到龟兹国向龟兹国王问罪,龟兹国王不敢与汉帝国作对,也向傅介子谢罪。
当傅介子从大宛返回时,途经龟兹国,发现了匈奴的使节团正从乌孙国返回,傅介子大喜,正是他表现勇气与果断力的时候了,他命令手下的兵吏拦截匈奴使团,把匈奴人杀得片甲不留。
傅介子回国后,便向大将军霍光建议:“楼兰与龟兹这两个国家,反反复复,如果不诛杀他们的国王,恐怕不足以惩戒其他西域的国家。请大将军准许我前往龟兹国,刺杀他们的国王,以示汉帝国的威严。”
霍光想了想,对傅介子说道:“龟兹国太远了,你先到楼兰国试试吧。”
傅介子率领一队卫士出发了,还带了不少金币,扬言这些金币是要赏赐给与汉帝国友好的国家。到了楼兰国境内时,楼兰国王上次被傅介子厉声责备了一顿,心中十分不爽快,不愿意召见汉使团。
傅介子就假装要离开楼兰国的样子,一路向西而去,快到楼兰国的西部边境时,傅介子故意把金币掏了出来,弄得叮当响,然后对楼兰国的翻译说:“我所携带的这些黄金与绵绣,可都是要赏赐给西域诸国的,你回去禀报国王,如果国王不愿意接受汉帝国的这些赏赐,那我可要离开楼兰,前往其他国家了。”
翻译一听,即忙回去向楼兰王禀报,极力在国王面前说汉使的黄金是何等的多。
楼兰王一听,天下还有这等便宜的事啊!黄金珠宝,不要白不要!好,就去边境走一趟。看来金钱的魔力还是蛮大的,自古皆然。
傅介子诱使楼兰王前来的目的达到了,他摆下酒席,盛情款待国王,并把金币摆放在案台上。楼兰王窃窃高兴,心中琢磨着饮过这席酒,这些金币可就是他的了。
大家都兴高采烈,喝得醉熏熏的。傅介子一看时机到了,就在楼兰王的耳边说:“皇帝有些话,要我私底下对大王讲。”
楼兰王一听,就摇摇晃晃地起身,跟着傅介子进了帐篷中。
“皇帝说——”傅介子故意把声音压低,楼兰王忙把耳凑上前,就这会的功夫,从身后闪出两个彪形大汉,手持利刃,双刀齐下,插进楼兰王的后背,洞穿前胸,只听“啊——”的一声惨叫声,楼兰王即刻断气。
楼兰王的这声惨叫声,把外面喝得醉熏熏的楼兰官员给震醒了,大家心头一颤,酒意醒了八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这……这……出什么事了?
就在此时,傅介子大步走出帐篷,把手一举,大家吓呆了,傅介子手上的,正是楼兰王的人头,席下一片惶恐惊叫声。
傅介子厉声道:“楼兰王勾结匈奴,截杀汉使,罪不容赦。我已奉天子之命,诛杀楼兰王,更立尉屠耆为国王。汉朝大军马上就抵达楼兰,各位不得轻举妄动,否则将导致灭国的下场。”
楼兰官员们吓得是魂飞魄散,只得唯唯听命。
亲汉派的尉屠耆顺利当上楼兰国王,这样,汉帝国重新控制楼兰,改楼兰国为鄯善。
傅介子捕杀楼兰王,威震西域,昭帝刘弗陵授予他“义阳侯”。
傅介子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威震西域的使节。但傅介子本来想刺杀的目标,并不是楼兰王,而是龟兹王,但是这种偷袭的手段,可一不可再,所以他没有机会再得手了。
龟兹国与汉帝国的矛盾,前文有提到,下文将详述。
李广利二征大宛得胜后(前102年),在班师回国的途中,经过龟兹国。扜弥国当时臣服于龟兹,赖丹是扜弥国的太子,当时正在龟兹国充当人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李广利把赖丹带到了中国。
赖丹在中国的表现很好,又是西域人,所以被武帝任为为轮台屯田校尉,赖丹任劳任怨,在屯田校尉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轮台就位于龟兹国的东边,汉帝国的屯田部队在这里开荒种田,引起了龟兹国人的不安。
龟兹国王听从姑翼的建议,派人把赖丹杀了。因为害怕汉帝国的报复,龟兹国王上书皇帝,说他们杀死赖丹,纯粹是与赖丹有过节,并不针对汉帝国。
汉昭帝刘弗陵得知后非常生气,因为赖丹虽然是西域人,但却是中国正式任命的官员,所以派傅介子抵龟兹国(前77年),当面责问龟兹国王。只是此时汉帝国奉行休生养息的政策,暂时不想在西域大动兵戈。
六年后(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常惠出使乌孙,率领乌孙军队大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取得了惊人的战绩。
大捷之后,常惠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龟兹国。
常惠上书宣帝刘询:“龟兹国曾经杀死汉帝国的屯田校尉赖丹,至今元凶尚未伏诛,请准许臣讨伐龟兹国。”
可是刘询并不打算在西域大打出手,没有批准常惠的计划。此时,大将军霍光却秘密派人告知常惠,准许他便宜从事。霍光的意思是,汉帝国政府不会出兵,但你可以想方设法弄些军队,解决掉龟兹国。
常惠心领神会。当时跟随常惠前往乌孙国的有五百名汉兵,靠这五百名汉军要解决龟兹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常惠这个人有魄力,有办法,他以汉帝国使节的身份,派出副使,调动七千名乌孙国的士兵,从北面发动对龟兹的进攻;调龟兹国东部的焉耆、危须、渠犁等国共计二万名士兵,从东面发动进攻;调龟兹国西部的姑墨、温宿等国的军队二万人,从西面发动进攻。
这样,常惠竟然调集了四万七千五百人的庞大军队,从三面对龟兹国同时进攻。
龟兹国王大惊失色,原本他以为路途遥远,汉军根本不可能为了一个赖丹而出动大军西征。没想到他遇到常惠这样聪明的对手,将外交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夷制夷,是常惠的取胜法宝,这也成为汉帝国未来管理西域的主要手段。
常惠的大军兵临城下,合围龟兹。常惠派人进入龟兹的都城中,向龟兹国王问罪。龟兹国王对汉使谢罪说:“这是先王被贵族姑翼所误导才发生的悲剧,先王已经去世了,这个罪责不能由我来承担啊。”龟兹王也派一名使节前来见常惠。
常惠想了想,说:“既然是这样,我也不追究龟兹王的过错了,把元凶姑翼绑了交给我处置,这样就饶了你们。”
龟兹王不敢违抗,乖乖把姑翼交给了常惠,常惠下令将姑翼斩首,然后从龟兹国撤兵。
凭着傅介子与常惠的非凡的才能,汉帝国以最微小的代价重新控制了楼兰国(改名为鄯善)与龟兹国。
至此,汉帝国对西域的控制力不断增强,但是位于西域最东部、与匈奴交界的车师国,却反反复复,时降时叛,成为汉帝国控制西域必须拔除钉子。
车师国位于楼兰国的北面,与楼兰国一样,是进入西域的咽喉通道,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车师国必然成为汉、匈两国的争夺焦点。
在此之前,汉帝国与车师已经有数次交锋了。
第一次是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赵破奴击破楼兰、车师(事见前),但是不久之后,汉帝国与匈奴战争一再受挫,车师国又倒向匈奴。
武帝天汉二年(前98年),武帝刘彻派匈奴降王开陵侯成娩,率领楼兰国的军队,出击车师国。匈奴人力保车师国,匈奴右贤王亲自统领数万人前往救援,成娩的楼兰兵团不是匈奴军队的对手,第二次对车师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次争夺车师发生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是年,汉军李广利、商丘成、马通三路出击匈奴,其中马通兵团的目标是天山。武帝担心车师国军队会协助匈奴人拦截马通兵团,便命令开陵侯成娩再度出击车师国,成娩率领楼兰、尉犁、危须等六国联军,攻入车师国。这次作战,因为匈奴人面对四万人马的马通兵团,不敢分兵解救车师,所以车师国陷入六国联军的包围之中,首都交河城被攻破,成娩俘虏了车师国王,车师国投降。此后车师国便归附汉帝国。
昭帝即位后,改变了武帝时代的扩张政策,这使匈奴有机可乘。匈奴凭借与车师国相邻的地缘优势,派出四千名骑兵,进驻车师国,面对强大的匈奴势力,车师国又一次投靠匈奴人。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军五路出击匈奴,同时常惠出使乌孙,遣乌孙军队五万人,向东进军,当乌孙军队进入车师国地界时,匈奴四千骑兵不敢恋战,落荒而逃。常惠进入车师国都城,车师国王表示归附汉室。这是第四次对车师的争夺。
车师国再度归附汉室,令匈奴单于大为震怒,匈奴虽然在本始三年的大会战中,伤亡惨重,但是仍然有控制车师国的力量。匈奴派出使节抵达车师国,要求车师国将太子军宿送到匈奴充当人质,以防止车师国脱离匈奴的控制。
车师国夹在汉、匈两大强国中间,左右为难,送太子到匈奴充当人质吧,担心汉帝国的报复,不送吧,又怕匈奴人来捣乱。怎么办好?
车师太子军宿左思右想,最后干脆决定:逃!逃到哪呢?军宿的母亲是焉耆国的公主,焉耆国王是军宿的外祖父,就逃到焉耆国去躲躲吧。
军宿逃跑之后,匈奴人还不甘心,就逼着车师国王另立太子,车师国王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乌贵立为太子。
不久之后,车师国王去世,乌贵继承王位,与匈奴人和亲。这样,车师国重新成为匈奴的属国,协助匈奴骑兵截杀汉帝国前往乌孙国的使团。
汉帝国第五次争夺车师不可避免。
郑吉脱颖而出,成为光芒四射的英雄。
郑吉是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年轻时,郑吉报名参军成为汉军中一名普通的士兵,多次随军到西域屯垦,郑吉出身低微,但胸怀大志,才干非凡,坚强执着,他留心于西域事务,对西域的各国政治形势了如指掌,他的才华得到赏识,因而被汉宣帝提拔,官升为侍郎。
就在匈奴重新控制车师国时,郑吉正与屯田校尉司马憙在渠犁国开荒屯田(地节三年,前67年)。消息传来时,郑吉马上意识到,车师国重新投入匈奴人怀抱中,对汉帝国在西域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必须乘匈奴人还立足未稳之际,端掉车师国。
郑吉当机立断,征调渠犁等国一万多人的军队,与屯田守军一千五百人,共同出击车师国。郑吉的神速反应,让车师国还没反应过来时,联军已经兵临都城交河城下,车师军队出城迎战,结果大败,郑吉率军攻破交河城。
车师国王乌贵却在交河城被攻破之前,率领残部逃到了交河城北部的石城。郑吉没有逮住乌贵,在交河城驻扎几天后,军中的粮食短缺,供应不上,郑吉留下一部分部队驻守交河城,把其余军队拉回渠犁,补充粮食。
秋收季节过后,郑吉解决了军队的粮食问题,再次率兵抵达交河城。
车师王乌贵听说郑吉大军又杀回来了,赶紧向匈奴人求援。此时匈奴人刚刚度过恶梦般的大饥荒(发生于上一年,前68年),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车师国呢?匈奴援兵迟迟没有动静。车师王乌贵心里害怕了。小小的车师国,肯定是抵挡不住郑吉的大军,匈奴不出手,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向郑吉投降。
乌贵想投降,可又怕郑吉不信任他,所以就想送给郑吉一个见面礼。当时在匈奴边境有一个小国,叫小蒲类国,是归属匈奴的,乌贵便率兵击破小蒲类国,杀死其国王,以此表示车师国跟匈奴一刀两断,向郑吉提出投降的请求。
郑吉接受了车师国王乌贵的投降。
此时的匈奴才如梦初醒,失去车师,将失去整个西域,因为车师国是匈奴进入西域的最重要的通道。匈奴急急忙忙拼凑了一支军队,杀气腾腾地扑向车师国。
郑吉、司马憙引兵北进,迎战匈奴。
匈奴骑兵见郑吉的军队以逸待劳,人数也不少,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两支军队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后匈奴军队放弃了进攻,调转马头撤回国内了。
匈奴人走了之后,郑吉面临一个很难的局面:一万多名从他国征调来的军队,不可能长久驻扎在车师国,而自己手下的一千五百人,又有屯垦的任务,也不可能驻留在车师国,怎么办呢?
最后,郑吉只留下了一支象征性的卫队,由一名军官与二十名士兵组成。
车师国王乌贵哭笑不得,叹道:“这二十人的卫队顶啥用啊?匈奴人一反击,我怕是要成为匈奴人的刀下之鬼了。”左想右想,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唉,这是什么国王啊。最后乌贵一咬牙,干脆,这个国王我也不当了。乌贵带了几名亲信,丢下王位不要了,逃到乌孙国寻求政治避难去了。
果然不出乌贵所料,郑吉一走,匈奴军队又回来了。
匈奴的骑兵又耀武扬威地进入车师,这时车师无国王了,匈奴人便把乌贵的弟弟兜莫立为国王。车师与匈奴毗邻,这使得汉帝国很难控制,只要汉帝国军队一撤离,匈奴人马上会卷土重来。
兜莫坐在国王宝座上,也是如坐针毡,亲近匈奴人,必然要得罪汉帝国。唉,车师的王座是插满针的,坐上去可不好受。这个国王可不好当啊,怪不得前国王乌贵要一逃了之。想了许久后,新国王想了一招,举国迁移,向东迁到与匈奴的交界地附近,把原来的地盘空出来。
如此一来,原先的车师国(交河城一带)便成了荒凉之城,只剩下一些不愿意背井离乡的百姓。郑吉派遣三百名士兵入驻屯田。车师由此分裂为两个部分: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
汉军屯田部队入驻车师故地,引起了匈奴人的不安。车师故地土地肥沃、水草丰茂,汉军在此屯垦,对匈奴本土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匈奴不断地派出骑兵骚扰汉军的屯田部队。
此时的匈奴,在南线上已经无法与中国相抗衡了,但是西线上,凭借毗邻西域的地缘优势,匈奴人仍然有机会,匈奴左、右大将各率领一万名骑兵,驻扎在匈奴西部,随时准备卷土重来。
正当郑吉的屯田部队在车师与匈奴人相持之时,突然发生了莎车国反叛的事件,使得郑吉的部队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二、奋斗在西域的勇士们(下)】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莎车国反叛汉帝国。
莎车国位于西域西部。西域位置略相当于今日的新疆,天山山脉将西域分为南北两部,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所以西域的国家多分布在大沙漠的南、北两侧,大沙漠以北的通道称为“北道”,以南则称为“南道”。莎车国的位置在大沙漠的西缘,是南道与北道在交汇处附近的一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较重要的。
要说莎车国,先从下嫁到乌孙国的中国公主刘解忧说起,刘解忧与乌孙国王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万年(刘解忧的次子),万年作为乌孙国的使节到了莎车,此时的莎车国王因为没有儿子,非常宠爱万年,把万年当作儿子来看待。几年后,莎车国王去世。莎车国就上书汉帝国政府,请求让万年来继承莎车国的王位。
因为万年的母亲是中国人,宣帝刘询当然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当时万年正在中国,所以刘询便派出使节奚充国护送万年回到莎车。
可是当了国王之后,万年表现很糟糕,暴戾无度,使得莎车国臣民极其失望。
原莎车国王的弟弟呼屠徵,密谋推翻万年的统治,便秘密与邻国达成协议,借助邻国的军事力量,与国人一起武装对抗国王万年。莎车国内战暴发,万年因为残暴失去人民的支持,最后兵败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汉使节奚充国。呼屠徵坐上国王的宝座,心中非常恐惧,因为凡曾经诛杀汉使的国家,必定会遭到汉帝国的最强烈的报复。
呼屠徵不得不考虑退路,惟一能对抗中国的,便只有匈奴了,于是密谋勾结匈奴人,对抗汉帝国。
此时匈奴正对车师国的故地进行猛攻,郑吉的屯田部队人数少,比较被动,躲在城内固守,与匈奴人相持。莎车国王呼屠徵认为郑吉是无法守住车师旧城,因此便派出军队与使节,到南道诸国,向各国政府宣称:“北道的中国屯田守军已经被匈奴击破,北道诸国已经向匈奴投降。”
西域这些国家,面对汉帝国与匈奴,都是采取骑墙政策,一听说匈奴人占优势了,哗的一声,很多国家便倒向匈奴一边。然后呼屠徵又派使节到北道诸国,又唆使一些国家背叛汉帝国。
西域的局势急转直下,驻守在车师前国的郑吉屯田部队既要面对匈奴人的猛攻,又要防止后院起火,处境十分艰难。
此时,又一位帝国英雄挺身而出。
这个人是冯奉世。
冯奉世是个大器晚成之人,文武双全,他精通《春秋》,颇有学问,同时也学习兵法,富有韬略,为人果断敢当大任,有胆有识。早年冯奉世曾担任小官,后来失业在家,到了三十多岁时还无所事事,但却有一个人非常赏识他的才华,这个人是曾担任前将军的韩增。在韩增的保荐下,冯奉世到韩增军中担任军司空令,在本始三年(前71年),随韩增大军北伐匈奴。
因为汉帝国与西域联系非常密切,派往西域的使节非常多,这些使节中固然有象傅介子、常惠、郑吉这样的杰出人士(傅介子虽然勇猛过人,但作为使节刺杀楼兰王,道义上讲不过去),但同时也充斥许多无本事、狐假虎威、贪污腐败之辈,便得西域各国不堪忍受其苦。这也是为什么西域一有风吹草动,便有很多国家反叛的原因。对此宣帝刘询也很头疼,下令让大臣们推荐出使西域的合适人选。
元康元年(前65年),韩增向宣帝推荐冯奉世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节,冯奉世的任务是护送大宛使者回国。
冯奉世一行人走到半途时,得知莎车国叛乱的消息,南北两道诸多小国或是受莎车国的欺骗,或是受威胁,纷纷扯起反叛大旗,情形非常的危急。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冯奉世没有慌乱,他与副使严昌一起商议对策。冯奉世对严昌说:“如今鄯善(即原楼兰)以西的南北两道交通均被阻断,郑吉的军队正与匈奴人在车师故地苦战,势力孤单,无法腾出手来解决莎车国的反叛。西域各国,反复无常,如果不迅速解决莎车国,那么莎车的势力将日益强大,到时就难以控制了,如此必然会危及到汉帝国对西域的控制。因此我的意见,必须在祸害漫延之前,击杀莎车王,只要莎车国沦陷,跟随它反叛的其他国家便群龙无首,必然闻风丧胆前来归附。”
严昌说:“你说的有道理,可是现在我们手上没有军队,怎么可能攻陷莎车国呢?”
冯奉世微微一笑:“现在西域国家中,还有一些并没有反叛,我们可以调用他们的军队。”
严昌听了忙说:“咱们只是出使大宛的使节,并没有要调动西域国家军队的权力,必须要有皇帝的诏令才可以,我现在就上书皇帝,请求皇帝下诏吧。”
冯奉世摇摇头说:“来不及了,现在我们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凭借我手中的这支象征皇帝权力的符节,假传圣旨了。”
假传圣旨!这可是有可能丢了脑袋的事啊。严昌这一惊非可小可,但是冯奉世主意已定,派人持着符节,前往仍然听命于汉帝国的国家,假传圣旨,征调各国军队。
各国的军队陆续抵达,冯奉世的手头上已经有一万五千名士兵。
冯奉世再派出使节出使跟随莎车国叛乱的国家,义正辞严地宣布:“中国皇帝已下达诏令,只诛杀首恶莎车王,凡胆敢协助莎车王者,杀无赦!”
这些小国听得胆战心惊,根本不敢出兵拦截。冯奉世率一万五千名外国士兵,进军神速,直抵莎车国。
冯奉世智勇双全,又通晓兵法,莎车军队焉是对手。经过一阵猛攻,莎车国抵挡不住,终于被攻陷。莎车王呼屠徵在绝望之中自杀身亡,冯奉世命人斩下呼屠徵的人头,快马送往长安城禀报宣帝刘询。
莎车被攻破之后,冯奉世在莎车另立国王。南北两道跟随莎车反叛的国家大为惊恐,纷纷上书中国皇帝谢罪,表示受到莎车王的欺骗,愿意再度归附中国。
冯奉世的神勇表现,威震西域。当冯奉世抵达目的地大宛国时,大宛国王得知他击杀莎车王,佩服得不得了,对他的尊敬,要远远超过对待其他国家的使节。
远在数千里外的宣帝刘询,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当即召见前将军韩增,对韩增说:“将军真是慧眼识英雄啊,你举荐的冯奉世可是个真正的人才啊。”
刘询准备授予冯奉世侯爵的爵位,但大臣萧望之说:“冯奉世假传圣旨,征发诸国的军队,虽然功劳显赫,但是不可以成为后人效法的对象。如果此例一开,便是鼓励后世的使节,争先恐后以冯奉世为榜样,邀功于万里之外,将会在夷狄之地无事生非,所以不可助长这种风气。”
刘询认为萧望之说得有道理,最后没有授予冯奉世爵位,但提拔他为光禄大夫。
冯奉世是西汉中后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与赵充国齐名,冯奉世的光辉业绩,后文还将继续提及。
正当莎车国叛乱之际,郑吉的屯田部队遭到空前的压力。
自从地节三年(前67年),车师国分裂为前、后两部后,匈奴人控制着后车师国,而郑吉则派出三百名军士在前车师屯田。
车师故地毗邻匈奴,成为匈奴的眼中钉,匈奴的左右大将各率一万余骑兵驻扎在西部国境线附近,监视汉军的屯田部队。为了加强车师故地的守备,郑吉将渠犁的屯田部队全部调往车师故都交河城。
莎车国的反叛(前65年),西域南北两道的许多国家纷纷背叛中国,郑吉的屯田部队面临严峻的局面。匈奴借此机会,派出左、右奥鞬王各率六千名骑兵,与左大将会合,向前车师国的交河城发动进攻。
此时匈奴进攻的军队达到二万二千人,而交河城内的汉军只有一千五百人,实力相差悬殊。汉军固守,匈奴人在城外叫喊道:“你们不要在这里屯田了,匈奴单于一定要争夺这个地方的。”
此时渠犁的屯田部队增加到七千人(最初的一千五百人调往前车师,后汉政府又增派七千人屯守渠犁),郑吉率领这七千人的军队火速增援车师交河城。
莎车国的叛变被冯奉世镇压之后,郑吉解除了后顾之忧,但面对匈奴人的优势兵力,仍然非常被动。即便有七千人的增援,汉军在人数上仍然居于劣势,郑吉的屯田部队在交河城被匈奴人围困,形势十分不利。
郑吉上书宣帝刘询,请求增派屯田部队,以加强车师故地的守备力量。
刘询向后将军赵充国征求意见,赵充国说:“匈奴人现在已经衰弱,正好可以出兵攻打其西部,使其不敢再出兵骚扰西域。”但是另一位大臣魏相则认为,匈奴经过重创之后,已经没有进犯过中国的边塞,车师之战,只不过是小规模的冲突,中国应该致力于内政,改善民生,没必要与匈奴争夺一个小小的车师。
宣帝刘询听从魏相的意见,没有大规模地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只是命令常惠率领张掖、酒泉的骑兵部队,前往解救郑吉之围。
第二年(前64年),常惠率军北进一千余里,抵达前车师附近,匈奴大军得知汉帝国的生力军来援,不敢恋战,遂解围而去。
由于车师故地离汉军在西域的重要屯垦区犁渠的距离有一千里,遇到匈奴人的袭击时,汉军屯垦部队必须要长距离行军进行解救,所以宣帝刘询下诏放弃车师故地。将车师前国的居民全部迁移到汉军的屯垦区犁渠,并召回车师国前太子军宿(逃往焉耆),立为车师国王(此时有两个车师国,车师前国以军宿以国王,车师后国以兜莫为国王)。
原车师国的都城交河城在郑吉撤退后,又被匈奴人所占领。汉帝国与匈奴第五次争夺车师又告挫折。
然而,匈奴人夺回车师,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其在西域势力的衰微已成定局,汉军夺回车师只是时间问题。
四年后(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的内部分裂越演越烈。匈奴虚闾权渠单于去世后,新上任的握衍朐鞮单于与西部实力派的日逐王先贤单矛盾重重,势不两立。
日逐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心向汉帝国投降。他派人前往犁渠,与中国屯垦军司令郑吉取得联系。郑吉听了之后大喜,马上征调渠犁、龟兹等国的军队五万人,前往匈奴边境附近迎接日逐王。
日逐王率本部共计一万二千人向郑吉投诚,一起投降的还包括十二名匈奴小王与将领。日逐王的投降引起了匈奴单于的震惊,单于派出大军企图歼灭日逐王的部队,但郑吉已经抢先一步与日逐王会合,郑吉手下五万军队,令匈奴单于的军队望而却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日逐王离开匈奴远去。
郑吉一路护送日逐王直到中国境内。但一路上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日逐王部落还是有不少人不愿意归降中国,所以一路上逃兵不断。郑吉对匈奴逃兵采取强硬手段,派出追兵进行围剿,一律斩杀,终于平息了日逐王内部的反对力量。
日逐王的投降震动西域。
郑吉乘机驱赶了车师故地(交河城一带)的匈奴人,同时车师后国也慑于郑吉的兵威,向郑吉表示愿意归附中国。至此,匈奴人在西域的势力被驱逐一空。
匈奴人被迫撤销了僮仆都尉,僮仆都尉是匈奴人为管理西域而设置的,类似于西域总督之职。
郑吉击破车师,降服日逐王,威震西域。至此,“断匈奴右臂”计划获得了彻底的实现,这个计划构想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被清除,汉帝国设立西域都护府,而郑吉在西域所开拓的伟大事业,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任的西域都护。
郑吉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名伟大的英雄,这与他的坚韧、顽强、勇气是分不开的。西域既是汉、匈争夺的一个焦点,同时又是一个极难管理的地区,作为中国垦屯军团的司令,郑吉手下最多时也只有数千名士兵,甚至比不上一个西域小国的兵力,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决断,都可能葬送这支力量单薄的军队,可以说,郑吉完成凭借自己超人的意志与多谋善断,在西域复杂的形势下游刃有余站稳脚跟,并最终完成伟大的勋业。
在最困难的时期,即莎车王叛变,西域南北两道诸国纷从,中国与西域的交通被阻断隔绝之时,郑吉兵团又陷入匈奴重兵的围攻之下,郑吉几乎是孤身苦斗,凭借他非凡的才能,终于顶住匈奴人的攻势。他能够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中国,伟大的时代必然涌现伟大的英雄。
傅介子、常惠、冯奉世、郑吉等帝国勇士在西域这片广阔之地奋斗出一片天地,他们是开拓者,在他们之后,还有陈汤、班超这样的超级英雄,在这个勇士与冒险家的乐园中开创出更伟大的事业。
【三、姜还是老的辣:赵充国西征】
正当郑吉降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之际,老将赵充国也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胜利:平定西羌的反叛。
先来说说西羌的情况。
羌族位于汉帝国的西部,所以又称为“西羌”,羌是一个大族,或称为“氐羌”,羌族虽然是一个大族,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部落繁多,羌部落又称为“种”,部落首领称为“豪”,分布极其广,在武帝时所征服的西南夷中,有不少就是属于羌部落。
在青藏高原上,还分布数不清的羌部落,其中最强大的是先零羌。
在汉匈战争前期,由于匈奴势力十分强大,羌人曾经成为匈奴的附庸,当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汉帝国途中,选择了通过羌人的地盘,结果被羌人所逮捕移交给匈奴人。到了霍去病发动河西战役之后,汉帝国控制了河西走廊,这同时也切断了羌人与匈奴的联系。
但是在武帝元鼎五年时(前112年),羌人与匈奴又勾结起来,羌人发动十万军队,对汉帝国的故安(甘肃临洮南)与桴罕(甘肃临夏)发动进攻。次年(前111年),武帝刘彻派将军李息与郎中令徐自为,率领十万大军讨伐西羌,羌人退回青藏高原。汉军将羌人逐出湟水流域,湟水是发源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流,是黄河一条支流,湟水流域水草丰盛,所以武帝就把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此地,开垦种田。汉帝国随后设立护羌校尉,负责监视羌人的一举一动,以防止对汉帝国发动进攻。
到了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皇帝刘询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西羌,西羌最大的部落先零羌的酋豪对义渠安国说:“我们羌人自从被你们逐出湟水之后,生活很是艰辛啊,你看能不能这样呢:你们在湟水的耕地也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就到你们耕地以外的区域放牧吧。”
义渠安国想了想说:“那也行啊。”
回国后,义渠安国向宣帝刘询汇报了这事。后将军赵充国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自武帝后数十年间,羌人之所以没有构成汉帝国的心腹之患,便是因为被汉帝国压逼进贫瘠的山区,而如今义渠安国居然轻易便将最肥沃富饶的湟水谷地许诺给了羌人。
赵充国怒不可竭,立即上书皇帝,弹劾义渠安国。然而羌人的行动非常迅速,大批大批地渡过湟水,如潮水般地涌入汉帝国的领土。
羌人虽然分布极广,但是一直是一盘散沙。然而,这次羌人涌进湟水谷地之后,却一改往日的一盘散沙的局面。在羌族最有实力的先零部落的酋豪的主持下,二百多个羌部落出现了空前的团结,他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化解历史上各部落间的仇恨;第二,互相交换人质;第三,结为同盟,并订下誓言。
羌人出现的反常之举,引起了宣帝刘询的注意。刘询召来老将赵充国。赵充国本是陇西人,陇西一带也有羌人的分布,所以赵充国对羌人的习性十分熟悉,而且赵充国自小便立志当一名伟大的将军,对四夷之事,格外的用心,一直密切注视汉帝国周边蛮族的动向。
赵充国对宣帝刘询说:“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为羌部落极多,每个部落都有一个首领(酋豪),部落之间经常相互攻击,不能够精诚团结。匈奴人时常派人前往诸羌部落,煽动他们与匈奴联手进攻张掖郡与酒泉郡,并且承诺攻下之后,将张掖与酒泉两地让羌人居住。眼下匈奴力量衰微,更希望联合羌人的力量,所以老臣以为,这次羌人解仇结盟的事情,一定是与匈奴有关。我担心羌变远不止此,他们还要联合更多的部落,我们一定要及早做好准备,防患未然。”
事实证明赵充国的推测是正确的,一个月后,汉军情报人员打探到羌侯狼何秘密派使节到匈奴,企图向匈奴人借兵,攻击鄯善(楼兰)与敦煌。西羌有组织地联合起来对抗汉帝国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赵充国判断是:“羌侯狼何没有实力独自发动攻击鄯善与敦煌的战争,一定是匈奴的使节到达诸羌的地盘。如今实力最强的先零部落、罕部落、幵部落都解仇结盟,看来到了秋高马肥的季节,势必有变。”
宣帝听后点点头,问道:“那么现在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赵充国回答道:“陛下火速派遣官员巡视边疆的守备,并且想法设法瓦解羌族内部同盟,这样才可以在羌人未变之前挫败他们的阴谋。”
必须要有人与羌人谈判,派谁去呢?赵充国推荐辛武贤,辛武贤是酒泉郡太守,有勇有谋,对羌人非常了解。然而宰相与御史大夫却共同推荐义渠安国,最后宣帝刘询决定让义渠安国再次出使羌区。
赵充国又向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现在金城(位于兰州西北)、湟中(位湟水流域)的谷价是每斛八钱,只要储备三百万斛的粮食,羌人决不敢轻举妄动。”由于宣帝时代注意休生养息,农业连获丰收,此时的谷价已是历史低点。
对赵充国的这个建议,耿寿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耿寿昌向宣帝请求在金城(金城郡设立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分天水、陇西、张掖各二县入金城郡)、湟水一带购置一百万斛的粮食,这已经比赵充国说的三百万斛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而最后实际储贮的数量只有四十万斛。更糟糕的是,到义渠安国第二次出使羌人区时,把所储藏的四十万斛的粮食又挥霍了一半。
义渠安国抵达羌中,设了洒席款待先零羌部落的三十多位首领,因为义渠安国曾经答应先零羌返回湟水谷地,所以先零羌的这些首领对义渠安国没有防患心。酒席过半,羌人喝得东倒西歪的,突然一排卫队手持利刃闯进来,众人心中暗呼:“不好。”酒意刚醒,便成了义安国的俘虏了。
义渠安国大骂道:“汉政府宽大,所以准许你们回到湟水地区放牧,不料你们却勾结匈奴人,意图反叛,该当何罪!”这些羌人首领当然不认罪,极力否认。义渠安国大怒,下令将几位最狡滑刁钻的羌人首领推出斩首。
紧接着,义渠安国纵兵攻打先零羌人,先零部落根本没有防备,被义渠安国斩杀了一千余人。
赵充国以和平方式解决羌人问题的希望,被义渠安国以蛮撞的方式破坏了。
一场军事冲突已经是无法避免。
在先零羌内部,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与汉政府对抗,先零部落中有不少人归降于汉帝国,其中包括一位首领,名叫杨玉,被帝国政府封为“归义羌侯”。然而,义渠安国袭杀先零部落,逮捕部落首领的消息一传开,所有归降汉帝国的先零羌人无不感到愤怒,杨玉认为汉帝国没有诚信,于是率部背叛汉帝国,劫略其他羌民部落,进攻汉帝国的边塞,杀死边关的汉朝官员。
汉羌战争爆发!
义渠安国以骑兵都尉的身份,率领三千名骑兵抵挡羌人的进攻,结果大败而归,辎重粮草被羌人抢劫一空。金城、湟中的粮食储备本来只有四十万斛,义渠安国此役损失的粮食达到二十万斛。战争也是经济的消耗战,没有粮食,意味着汉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宣帝刘询急忙派御史大夫丙吉前往老将军赵充国住处,向赵充国询问领军出征西羌的合适人选。此时赵充国已经七十五岁,但是仍然被宣帝刘询倚为帝国之栋梁。赵充国非常自信地说:“如果要带兵出征西羌,我想再也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这句话,掷地有声,充满“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赵充国的辉煌历程:
赵充国是大器晚成之人,生于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出征匈奴,被匈奴右贤王部所困,赵充国率百名壮士英勇突围,在最危急之刻挽救了汉军,此役赵充国身披二十余处创伤,一鸣惊人。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成都氐人反,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率军参与平定氐人之乱;之后,赵充国以水衡都尉北击匈奴,俘虏匈奴西祁王。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赵充国以后将军率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一千八百里,俘匈奴蒲阴王。
无论从作战经验还是对羌族人的了解,赵充国非常自信,自己是不二的人选。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将军,他身上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勇挑重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赵充国年轻时勇猛,年老时智慧,这是智勇双全的名将,平定西羌,将成就赵充国伟大将领的不朽荣誉!
宣帝刘询见老将军不顾年迈力衰,自告奋勇,十分高兴,他派人问赵充国:“将军估计羌人将有会怎么样的行动,需要派多少兵力呢?”
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行动充满凶险,不容易估计,老臣愿快马驰赴金城郡,尽快将作战方案上报皇帝。羌人逆天背叛,灭亡之日不久,请陛下将此事托付老臣,不必担忧。”
宣帝刘询呵呵一笑,说:“好,就依你说的办吧。”于是调发军队前往金城,任命赵充国为征羌军总司令。
赵充国即刻启程,马不停蹄赶赴金城。
此时金城已经集结了一万名骑兵。六月,赵充国率军西渡黄河。
西部的局势是这样的:先零羌率先反叛,先零羌是羌族最强大的部落,有五万多人,其最重要的盟友是罕、幵部落,目前尚未反叛。所以赵充国必须要先将先零羌驱逐出湟水谷地,瓦解其同盟。
先零羌的势力已达黄河西岸,因此渡河必须非常小心。赵充国利用夜晚时分,派出三名校尉率先头部队衔枚夜渡,抵达黄河西岸后,立即构筑防御工事,加强警戒,紧接着大军随后全部渡过黄河。清晨时分,羌人数百骑兵发现汉军的行踪时,赵充国大军已经在黄河西岸站稳了脚跟。
羌人骑兵发现汉军人数众多,不敢上前,只是在汉军阵营附近徘徊。赵充国的部将请求出击,赵充国说:“我们现在远道而来,兵疲马困,暂时不要出击。羌人人数虽然不多,然而极为悍勇,他们的习俗是以战死为荣,以病殁为凶。我们所面对的,是骁勇善战的羌骑兵,很难对付的。行军作战,务必以全歼敌军,不能贪图小利。”
赵充国派出侦察骑兵探路,侦察兵回报,在四望峡谷没有羌人的影子。赵充国听罢大喜,夜幕降临后,在夜色的掩护下,远征军连夜开拔,穿越四望峡谷,挺进到落都(青海省西宁)。
当大军穿越四望峡谷后,赵充国指着峡谷,笑着对部将说:“四望峡谷是通往落都的咽喉之地,而羌人居然无人在此防守,由是可知羌人虽然悍勇,但不懂得兵略,倘使羌人派遣数千骑兵驻守于此,我军怎么可能这样轻松便穿越峡谷呢?”
部将听了都心悦诚服。
赵充国大军的目的地是西部都尉府(青海省湟源),西部都尉府是汉政府为管辖西部羌人事务而设立的。由于羌人已经群起反叛,所以一路上必须要小心谨慎。赵充国极为重视情报,他一路进军顺利,得益于远程侦察骑兵所收集的情报。在行军途中,全军随时处于一级戒备,安营扎寨后,必定要修筑防御工事,士兵们轮番夜巡。
这种高度紧张与长途跋涉,对士兵们的身体与心理都是巨大的挑战。但赵充国深知,保护军队的安全,就是保护士兵生命的安全,他以七十五岁高龄带军出征,这已经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与爱戴,而且他非常体恤士兵,每天都给士兵们提供丰盛的食物,将士一视同仁,所以士兵们都乐意为老将军效命。
军队抵达西部都尉府,此前西部都尉府已经遭到羌人多次攻击,险象环生。
羌人再次对西部都尉府发动强攻,赵充国下令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羌人骑兵进攻时,就一阵乱箭把他们赶走,羌人骑兵虽然勇悍,但是干瞪眼想不出什么进攻方法。
羌人部落众多,原本意见就不统一,赵充国大军一来,各部落之间便相互责怪对方了:“就告诉你们不要造反嘛,现在好了,汉天子派了赵充国将军前来,赵将军现在八九十岁了(羌人说话也夸张点了,赵充国年七十五岁),用兵如神,现在就是想一决死战,人家就是坚守不出,我们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可见羌人对赵充国是何等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