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右渠心想:要是我同意让真番、辰国这些小国朝见中国皇帝,那我这个朝鲜半岛的霸主还当得成吗?所以卫右渠对中国使者采取强硬的态度,坚决拒绝汉使者的要求。
谈判破裂!
作为中国的藩国,卫右渠还是派出一位裨王,护送中国使团到达汉、朝边境清川江。
就在这个时候,涉何突然发难,击杀护送的朝鲜裨王。自从张骞立功于绝域以来,大凡出使外国的中国使者,都渴望能立功于异域,博取功名。涉何远涉万里,出使朝鲜,结果却两手空空,无功而返,心情很是郁闷,所以心里想道:不如击杀朝鲜裨王,也好回朝领赏。
涉何杀死朝鲜裨王后,带着首级返回长安,向武帝刘彻回禀。当然涉何编了一套故事,吹嘘自己杀死朝鲜的大将。刘彻听了很高兴,认为涉何是个果断勇敢可用之才,便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
辽东与朝鲜接壤,涉何无故杀死护送汉使团的裨王,令卫右渠大为震怒,便发兵攻打辽东。涉何打仗却是外行,面对朝鲜的军队,抵挡不住,最后被朝鲜军斩杀。
这下轮到武帝刘彻勃然大怒了。
这些年,刘彻平定南越、东越,在西南开疆拓土,武功赫赫,小小的朝鲜,居然吃了豹子胆,越境杀死汉帝国的都尉,卫右渠这小子,活得不耐烦了。
天子暴怒,天下为之震动!
一轮新的远征开始了。
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季,刘彻将全国被判处死罪的囚犯赦免,编入远征军。曾在南越战场与东越战场立下战功的楼船将军杨仆,担任远征军的海军司令,率领庞大的战船,下辖五万名士兵,从封国齐国出发,出渤海,直趋朝鲜。陆军司令由左将军荀彘担任,从辽东出发,直逼清川江。
杨仆立功心切,带领七千人的先头舰队,率先抵达朝鲜首都王险城(平壤),这七千人是封国齐国的士兵,在王险城附近强行登陆。
朝鲜国王卫右渠已经做好迎战的准备,据侦察兵发回的报告,汉军在王险城登陆的士兵不过六七千人,卫右渠听了大喜:先把这七千人的汉军吃掉。
数万名朝鲜兵向杨仆的滩头阵地发起了强攻,这些齐国来的士兵,看来作战经验比较不足,抵挡不住朝鲜军队的一波接一波的攻击,便逃窜到山里。杨仆制止不住,一转眼的功夫,杨仆发现自己快成为光杆司令了,不行,也得快跑。
杨仆也逃进山里,在山里头躲了十几天,等到朝鲜军队退走之后,才慢慢找回他失散的部分部队。看来出师不利,有点过于轻敌了,杨仆颇为狼狈。
海军出师不利,陆军呢?也很不顺利。
陆军司令、左将军荀彘率由辽东士兵为主力的汉军先锋,向汉、朝边境挺进,后续部队是由强悍的燕国、代国的士兵组成,尚未到达前线。
朝鲜国王卫右渠在清川江布置要塞,加派军队固守,加强防御工事。荀彘的先锋部队抵达清川江后,与朝鲜军队激战,战斗陷入胶着状态,荀彘一时无法突破朝军的防线。辽东士兵的战斗力差,朝鲜军队一反攻,不少人转头便逃,荀彘气死了,以军法论罪,处死了不少逃兵。
武帝刘彻见海陆两军的进攻均受挫折,转而希望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便派卫山作为使节,前往朝鲜与卫右渠进行谈判。
卫山曾追随霍去病参加过漠北战役,有胆有识。元封三年(前108年),卫山持汉节抵达朝鲜首都王险城,与卫右渠进行谈判。
卫右渠对卫山说:“去年汉使涉何出使我国,我国以礼相待,涉何返回中国时,我派了裨王护送到清川江,没想到涉何居然击杀裨王,向皇帝邀功。我国上下,义愤填膺,我这才发兵攻打涉何,击杀以谢国人。我正想上书皇帝,请求皇帝的谅解,然而书还未上达皇帝,汉军就已经抵达国境线了。”
卫山说:“皇帝陛下委派我前来,就是希望能和平解决这个事情。”
卫右渠向卫山顿首谢道:“皇帝英明!汉军抵达国境线,我本是想投降,但又怕汉军大将使诈趁机下毒手,现在阁下持节而来,请准许我派遣太子入中国,面见皇帝,我国愿意归降。”
卫山听了非常高兴,速派人快马飞报武帝。
卫右渠于是准备了五千匹上好的马作为呈献给皇帝的礼物,由太子率一万名士兵,准备渡过清川江,前往中国长安,朝见皇帝。
到了清川江畔,对岸的荀彘已经得知朝鲜太子准备入中国,但看到一万名护送太子的朝鲜兵才手执兵器,心里暗暗想到:“既然要到中国晋见皇帝,还带这么多军队,兵戈在手,这是干嘛?这象投降的样子吗?难道是……想对我发动袭击?”
于是荀彘派人前往传话:“你们既然已经投降,那就不要持兵器进入中国了。”
涉何击杀裨王的前车之鉴,令朝鲜太子不寒而栗,他还带上一万名士兵,带着武器,就是怕汉使者及将军重演涉何击杀裨王的一幕。现在荀彘要求一万名士兵放下武器过江,万一汉军翻脸不认人,这一万人过了河,岂不被杀得片甲不留?
双方都对对方极度不信任,朝鲜太子迟疑了许久:不行,决不能冒这个风险。在他眼中,汉朝将军的信誉是靠不住的。他坚持要允许护卫队保留武器。
荀彘拒绝了。
朝鲜太子一怒之下,决定不渡过清川江,返回首都王险城。
这意味着汉、朝的谈判破裂了。
卫山无功而返,他作梦也没有想到,武帝刘彻竟然暴跳如雷,将未能完成外交使命的责任,统统推在他一人身上。卫山被武帝下令处死。这次卫山真的是死得不明不白,已经在位三十年的武帝刘彻,无限的权力,使他变得喜怒无常、不可捉摸了。
和谈未果,战争继续进行。
悍勇无比的燕国与代国兵团陆续抵达朝鲜战场。荀彘的大军兵力充足,武器精良,对清川江再度发动强攻,终于突破朝鲜的清川江防线,朝鲜军队退守王险城。
荀彘兵临王险城下。此时,楼船将军杨仆的主力舰队也在朝鲜登陆,杨仆率领大军也打到王险城。荀彘从西北方向进攻,杨仆从南面进攻。
鲜朝军队的战斗力颇强,拼死抵抗,卫右渠坚守王险城,王险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城中粮食充足。荀彘、杨仆围城数个月,仍然无法攻破王险城。
此时,汉军的指挥中枢的缺点暴露出来了。当时武帝刘彻任命荀彘为远征军陆军总司令,杨仆为远征军海军总司令,相互不受对方节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帅,这导致了前线上协同进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杨仆大约是受到路博德的启示,在南越战场的番禺之战中,杨仆积极进攻,路博德按兵不动,招降敌军,结果是杨仆吃力不讨好,最后路博德因为招降的人数多,反而立首功。所以在朝鲜的王险城下,杨仆对攻坚战态度消极,主张与朝鲜和谈,逼迫卫右渠投降。所以杨仆时不时派出使者进王险城,与卫右渠见面,要求卫右渠投降。
荀彘则是个主战派将领,他凭借燕、代的悍兵,对王险城展开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进攻。但南线的杨仆却总是按兵不动,荀彘很恼火,便派人前往杨仆军中,要求与杨仆约定总攻日期,在南、北两面同时发起。杨仆每次都答应了,但荀彘发起总攻时,杨仆还是按兵不动。
杨仆之所以屡屡毁约,是因为朝鲜国王卫右渠秘密派出使者,与杨仆谈判投降的条件,并声称准备向杨仆投降。杨仆自以为胜券在握,等待卫右渠将王险城拱手相让,好抢下朝鲜之战的首功。
其实卫右渠根本就不打算投降,只是以派出使者,羁縻杨仆,耍了一个计谋罢了。
卫右渠打探到汉军的两位将军互相猜忌,就故意离间两人。有一次,荀彘也派出使者,以强硬的态度,要求卫右渠投降,卫右渠故意说:“我打算向杨仆将军投降。”
荀彘一听气死了。人一旦到了猜忌的地步,什么样的想法都冒出来了。荀彘细细一琢磨,这朝鲜国王对杨仆十分的友善,但却不投降,这葫芦里卖的倒底是什么药?荀彘又联想到,杨仆曾经被卫右渠击败,还逃到山里躲了十几天,莫非……杨仆与卫右渠有勾结?杨仆想叛变?
荀彘越想越起疑心,对自己的判断相当的佩服,杨仆如是不是想叛变,怎么打起仗来那么消极?每次约好发动攻击的日期到了,他总是按兵不动?
荀彘只差一件事没做,逮捕杨仆。因为他知道自己没那个权限。
两位阵前大将互相不服,这事报到刘彻那儿,刘彻心里很不高兴了。这倒底是怎么回事?得派个人去察一下。
济南太守公孙遂接受了这项使命,临行前,武帝刘彻密授他:“有便宜得以从事”,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有当机立断的权力,不必事先请示朝廷。
公孙遂到了左将军荀彘军中,荀彘抱怨说:“王险城这么久攻不下来,都是因为杨仆每次到了约定总攻日期,总是按兵不动。”
荀彘迟疑了一下,接着说:“根据我的判断啊,杨仆有可能叛变,现在如果不搞定他,恐怕将是心腹之患,否则,楼船兵团将与朝鲜军队一起消灭我们了。”
公孙遂点点头,杨仆的所作所为,确实有不少疑点,荀彘说法不无道理。公孙遂就说:“这样吧,我派人持符节,前往楼船兵团大营,召杨仆前来参加军事会议,等他来了,咱们就将他绑了,你看怎么样?”荀彘听了大喜,连说:“好计谋。”
杨仆一脚刚进左将军荀彘的帐营,就被埋伏的甲士一拥而上,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的。杨仆大骂道:“奶奶的,你们竟然敢把老子绑起来,造反啊?”
荀彘冷笑道:“我看要造反的人是你。”手一挥,让甲士们把杨仆带下去。
公孙遂自作主张,将杨仆的楼船兵团交给荀彘,荀彘于是成为远征军的惟一统帅。
公孙遂押着杨仆,回长安向武帝禀报。
杨仆向武帝辩解自己的清白,并且说自己为劝降朝鲜王卫右渠做了大量工作,眼看朝鲜王即将交城投降之际,荀彘与公孙遂却百般阻挠,自己做为海军总司令,居然被绑架,以致于自己劝降卫右渠的计划功败垂成。
杨仆在南越战争与东越战争中都立下大功,武帝信任他,当然不会相信他会与朝鲜王勾结的事,中国强大,朝鲜只是弹丸之地,只有傻瓜才会站在朝鲜王一边,杨仆可不是傻瓜。
杨仆并没有叛变之举,却被公孙遂绑架了。这次,轮到公孙遂倒霉了,公孙遂虽然得到武帝“便宜从事”的密令,但他还是无法度测应该在怎么样的程度上“便宜从事”,他的标准与皇帝的标准可不是一样的,所以他成为一个冤大头,被刘彻下令处死。
荀彘在合并了杨仆的兵团之后,实力大增,重新开始对王险城进行强攻,攻击的猛烈程度远远超过以前。王险城的防御频频告急。
卫右渠坚决不投降。
但是王险城已经危在旦夕,朝鲜的宰相路人、韩陶、尼溪相参(尼溪估计是个小王的封地,尼溪的宰相参,有名无姓)、王唊等,背着卫右渠商议:“我们本来准备向楼船将军杨仆投降,但楼船将军被逮捕了,现在汉军左将军荀彘吞并了杨仆的军队,这战打得更猛烈,王险城恐怕是守不住了,而大王又不肯投降,看来我们得为自己找个退路才行啊。”
路人、韩陶、王唊逃出王险城,向荀彘的汉军投降,但在逃亡途中,朝鲜宰相路人死于路上,估计是挨了一记冷箭。
尼溪相参没有跟着逃,他潜伏在王险城内。此时卫右渠仍然幻想可以坚守,但政要们纷纷逃出城,向荀彘的汉军投降,同时,坚固的王险城业已被汉军打开几个缺口,陷落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尼溪相参决心要挽救王险城的命运。于是前线吃紧,卫右渠将自己的亲兵也调到前线,王宫的守卫薄弱,尼溪相参收买了部分王宫中的近卫军,又派出刺客潜入宫中,将国王卫右渠刺死,控制王宫,然后正式向汉军投降。
朝鲜大臣成已拒绝投降,继续率军抵抗,但很快被击杀了。至此,卫氏朝鲜灭亡。
刘彻诏令将朝鲜并入中国版图,置四郡:乐浪郡(朝鲜平壤)、临屯郡(朝鲜咸镜南道南部)、玄菟郡(辽宁省清原)、真番郡(朝鲜开城)。
尽管汉军在朝鲜之战后凯旋而归,然而结果出乎意料。
作为朝鲜战争中,战功最著的左将军荀彘,不仅未受封赏,反而被刘彻以“争功相嫉乖计”,绑赴街市斩首。
楼船将军杨仆被判处死缓,罪名是杨仆的海军登陆朝鲜后,没有等待荀彘大军南下,便率先发动攻击,以致于伤亡惨重。杨仆缴交赎金后,免于死罪,被夺去官职爵位,降为平民。
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二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帝国最伟大的将领卫青去世。这是继霍去病英年早逝后,帝国又一颗将星陨落。
朝鲜战争与卫青的去世似乎是刘彻一生武功的分水岭。
在朝鲜战争之前,刘彻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南灭南越、东诛东越、西南开疆拓土,相当的顺利。
朝鲜战争之后,一切都变得不顺利了。两次征西宛,伤亡惨重;与匈奴开战,一战赵破奴被俘,再战李陵被俘,三战李广利投降。
这种微妙的变化,在朝鲜战争中初露端倪,那就是帝国的最高领袖,武帝刘彻,开始令人无法捉摸与暴戾无度。
在朝鲜战争中被诛杀的三人:卫山、公孙遂、荀彘,都死得莫名其妙。卫山出使任务其实完成相当好的,但是朝鲜太子最后反悔,这并非卫山之过;公孙遂虽然在逮捕杨仆一事上有过分之处,但他之所以敢这样做,是有武帝“便宜从事”的密令,也罪不致死;至于荀彘,真比窦娥还冤,作为朝鲜战争的第一功臣,连朝鲜的降将个个都受封为侯爵,荀彘没有得到封赏也就算了,居然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刘彻的猜疑心,令人无法捉摸的赏罚尺度,成为悬在汉军将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也是后期军事走下坡的原因。
第六章 生死决战(下)
【一、风云再起】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对匈奴汗国的打击力度是史无前例的,匈奴为了保全实力,迁移到更荒寒的北方。寒风与冻土磨砺着这个坚强的民族,他们蛰伏,等待着东山再起。
赵信对伊稚斜单于说:“这次我们遭到重创了,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派遣使者到中国,请求与中国继续和亲。”伊稚斜单于点点头,表示同意。
匈奴使者到了长安,表示匈奴愿意与中国和平相处,继续和亲的政策。
丞相长史任敞说:“匈奴人想得美,现在吃了败仗,就想来和亲。我看应该趁这个机会,让匈奴俯首称臣。”
武帝刘彻听了很高兴,匈奴是中国的头号敌人,要是匈奴称臣,那么中国就是天下无敌了。刘彻便派任敞作为使节,前往匈奴,准备招降伊稚斜单于。
伊稚斜单于听说汉使前来,还以为是为了和亲一事而来,连忙召见任敞。
谁知任敞一见单于,开口闭口要单于投降中国,只把伊稚斜单于听得火冒三丈,命令左右将任敞捆起来。
任敞被匈奴扣留了。武帝大怒,准备再一次远征匈奴,但是霍去病的突然去世,使得这次远征计划不了了之。
接下来的几年,汉、匈两国相安无事。匈奴人养精蓄锐,慢慢恢复实力;而汉帝国则是开疆拓土,国家的疆域大大扩张。
元鼎三年(前114年),伊稚斜单于去世,子乌维单于继任。乌维单于继续伊稚斜单于的政策,躲在漠北休生养息,训练军队,没有南下攻击中国的打算。北方边境一片和平的影象,战争的阴影渐渐散去。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帝国已经先后征服南越、平西南夷、击灭东越,武帝刘彻此时豪情万丈,雄视天下,他的赫赫武功,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位帝王。刘彻决定巡视北方边境,让匈奴以及周边的国家感受汉帝国不可侵犯的威严。
刘彻统率十八万精兵猛将,出长城,登单于台(在内蒙古托克托西北),再巡视朔方城。一路上车辙留痕,马蹄留迹,旌旗飘飘,绵延千里。十八万骑兵,雄纠纠气昂昂,威武雄壮,向匈奴人展示汉军强大的实力。
现在的刘彻,确实不把匈奴人放在眼里了。
随后,汉使郭吉出使匈奴。匈奴主客,即外交部负责接待汉使的人员问说:“你这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什么呢?”郭吉说:“这个我要面见单于时,当面向单于说明。”接待人员不敢怠慢,把郭吉引见给乌维单于。
中国兵威正盛,郭吉态度非常强硬,他对乌维单于说:“南越王的人头已悬于汉帝国都城的北门。现在单于如果有实力与汉帝国开战,皇帝亲自带兵在边境严阵以待,如果单于自忖不是对手,那么就应该南面称臣,何必逃得远远的,躲匿于漠北寒苦而无水草之地呢?”
乌维单于听了气得发抖,对左右喝道:“是谁把这个人引见给我的?”
外交部接待官员战战兢兢地站出来说:“是小臣。”
乌维单于喝道:“给我拖出去斩了。”
不一会儿,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被拎进单于帐中。
乌维单于冷冰冰地说:“把这个胆大妄为的汉使拿下,放逐到北海(贝加尔湖)。”
乌维单于色厉内茬,终究不敢南下入寇中国,只是在漠北寒苦之地,苦练兵马,习练骑射。为了迷惑汉帝国,乌维单于屡屡派出使节到中国,说了不少好听的话,要求与中国和亲。
郭吉出使匈奴国未返回,匈奴方面假称郭吉失踪。武帝刘彻决定派了一个使节到匈奴去打探一下,一方面是打探郭吉的下落,另一方面打探匈奴和亲的决心。
出使匈奴的汉使王乌,是北地人(甘肃宁县),熟悉匈奴的礼节风俗。匈奴人在接待外国使者时,如果要进入单于的穹庐,则必须要去符节,把脸涂黑。王乌就把符节放在一旁,涂黑了脸进见单于,与乌维单于促膝长谈。
乌维单于故意对王乌说:“我准备派太子到中国充当人质,作为与中国和亲的条件。”王乌听了之后非常的高兴。
回国后,王乌向武帝刘彻禀报,匈奴单于愿意将太子入质中国。刘彻对此十分满意,又派出另一位使者杨信到匈奴,与乌维单于商讨具体事宜。
杨信这个人与王乌不一样,王乌八面玲珑,单于对他颇有好感,则杨信则刚直倔强,原则性很强。杨信不肯从匈奴的风俗,不肯放下汉节涂黑脸去单于的穹庐。所以乌维单于很不痛快。
杨信对乌维说:“匈奴要与中国和亲,请先将太子入质中国。”这个条件,是乌维口头上许诺给王乌的。但此时乌维单于不认帐了。
乌维单于把脸一沉,说道:“你说的不对吧。按照贵国高皇帝与我国冒顿单于所缔结的和亲协议,汉帝国遣公主入匈奴和亲,并有大量的绸缎、食物作为嫁妆,作为回报,匈奴与中国和平相处,不侵扰中国边境。现在你们想撕毁以前的协议,让我国太子入质中国,这个决没有道理嘛。”
乌维单于出尔反尔,翻脸不认帐,杨信气得半死,干脆启程回国了。
武帝刘彻听了杨信的报告后,就召来王乌,问说:“乌维单于不是亲口答应你要入质太子吗?怎么又出尔反尔了?”
王乌嗫嗫无语,过了半晌才说:“臣愿意再出使匈奴,探个究竟。”
王乌又一次出使匈奴。这回,乌维单于又是格外的热情,又跟王乌说了许多好听的话,灌迷魂汤。乌维单于信誓旦旦地说:“我打算到中国见见汉朝天子,与汉天子约为兄弟,从此两国和睦相处。”
乌维单于这一番话,又把王乌搞得晕乎乎的,喜上眉头。
回到长安后,王乌向武帝刘彻汇报情况,刘彻听说单于要亲自前来拜见,也非常开心,就跟大臣们讨论接待匈奴单于的礼节。有大臣说,为了显示中国的诚意,应该要修筑一座豪华的单于官邸。
单于官邸落成了。
武帝刘彻派出使节前往匈奴,告知汉帝国的诚意,豪华的单于官邸已经落成,单于可以动身前往中国了。
乌维单于又耍滑头了,这次他是这样说的:“除非是中国的贵族成员作为汉使前来,否则我不能推心置腹地讨论具体的事宜。”
其实乌维单于哪里真想归附中国,不过是转移中国的注意力,他暗中操练兵马,企图东山再起。他知道武帝刘彻好大喜功,所以故意装着要臣服的样子,还派了一位匈奴贵族出使中国。
这位匈奴贵族到了中国之后,染上疾病,虽然刘彻命令名医抢救,但终究医治无效去世。刘彻派路充国运送匈奴贵族的灵柩回国,并授予路充国二千石的印绶,此举是为了表明路充国是一位中国贵族,乌维单于不是非中国贵族不肯谈判吗?
但是刘彻这次又失算了。
乌维单于找到了口实了:这个匈奴贵族是被你们中国人害死的!所以不仅不与路充国谈判,反而把路充国也扣押了。
武帝刘彻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乌维单于不过是在耍弄他罢了,乌维单于开给汉使王乌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自漠北之战后,匈奴经过十余年的休整,渐渐恢复了元气。元封四年(前107年),匈奴的骑兵开始越过大漠,袭扰汉帝国的北边。北方消散十余年的硝烟,又开始点燃。
对于匈奴的卷土重来,刘彻不敢掉以轻心,将两位最出色的将领调到北方战线,一位是以七百骑兵击破楼兰国的浞野侯赵破奴,一位是在西南战线上击灭且兰国、降伏滇国的拔胡将军郭昌。两位名将率军进驻朔方城,严密监视北部匈奴的军事动向。
正当汉、匈关系开始出现紧张局面时,在汉帝国一方,卫青的去世(元封五年,前106年)是汉帝国军事力量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虽然在漠北之战后,卫青的军事生涯即告结束,但是身为大将军、大司马,卫青仍然参加了许多汉帝国的军事决策,即便是卫青在后期受到武帝刘彻的冷落,但刘彻仍然不能不倚重卫青的军事才华。
我们完全相信,漠北之战后的平定南越、东越、开拓西南、远征朝鲜这些军事行动,卫青势必在战略决策上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此时的帝国军事力量,无往而不胜。
卫青的去世成为武帝一生武功的分水岭。卫青去世后,刘彻的武功一落千丈,曾被打趴下的匈奴,竟然一次次地重创汉军。
卫青的去世,意味着武帝开疆拓土时代的终结。但卫青这个伟大的名字,将永远成为中国抗击侵略的胜利旗帜。
元封六年(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詹师庐继位,因为詹师庐年纪轻轻,所以被称为“儿单于”。
刘彻想趁机离间匈奴的君臣关系,便派两批使者前往匈奴,一批使者慰问儿单于,另一批使者慰问匈奴右贤王,而且故意给右贤王的礼物多一些,暗示说儿单于年少,你右贤王才有资格担任匈奴单于嘛。
但匈奴人不吃这一套,两批使者进入匈奴后,即遭扣押。匈奴前后扣押的汉使节团共有十余批,作为报复,汉帝国也扣押了相同数量的匈奴使团。
儿单于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却非常残暴,喜欢杀人,搞得匈奴上下人心惶惶不安。匈奴左大都尉密谋诛杀儿单于,便派人与汉帝国取得联系,说:“儿单于暴戾无度,我想要诛杀他,然后投降汉帝国,然而汉帝国太远了,如果你们发兵前来接应,我马上发动政变。”
为了接应匈奴左大都尉的政变,刘彻下令在塞外修筑受降城。
然而,此时匈奴王庭在大漠以北,匈奴左大都尉仍然觉得受降城过于遥远,所以迟迟不肯动手。
太初二年(前103年),刘彻派赵破奴率领两万精锐骑兵从朔方城北上,深入两千里,并派间谍潜入匈奴,通知左大都尉,汉军精锐已经出动,准备在浚稽山(蒙古肯特山)接应。
然而匈奴左大都尉的政变计划泄露,还没有起事,已被儿单于所获悉。儿单于调集重兵集团,包围左大都尉,左大都尉被斩杀,政变以失败而告终。
儿单于击杀左大都尉后,转而进兵浚稽山,向赵破奴的骑军发起进攻。赵破奴此时才得知左大都尉的政变已经失败。在征东越、南越、西南夷、朝鲜、大宛时,汉军均是以囚犯为主力,然而这次与匈奴对抗时,是最精锐的正规军。
精锐就是精锐。
赵破奴,这位霍去病手下最强悍的将军,作战勇猛顽强,剽掠如风,与匈奴一开战,旗开得胜,俘虏匈奴骑兵数千人。击退匈奴后,赵破奴考虑到这次出征,因为左大都尉被杀,受降一事已经不可能了,便率军向受降城撤退。
儿单于岂能甘心失败!他命令左贤王部火速支援,共纠集了八万骑兵,追击赵破奴。
汉军撤退到距离受降城四百里处,被匈奴人追上。匈奴有八万人马,汉军二万人马,兵力对比是四比一。
对赵破奴来说,最严重的威胁并不是匈奴占据优势的骑兵,而是淡水的缺乏。二万人的骑兵,如果找不到淡水,那么很快军队便会陷入绝境。
赵破奴是一员猛将,在战场上常显示出过人的勇气,以七百骑兵擒杀楼兰王就是一例。然而,他的运气并不都那么好。
夜晚时,赵破奴亲自出营,寻找水源。作为一名军队的统帅,这个冒失的举动葬送了汉军。赵破奴这次运气极差,在远离大营寻找水源时,竟然与匈奴的军队相遇,匈奴凭借优势的兵力,将赵破奴团团围困。赵破奴力战后,终于体力不支,被匈奴人俘虏。
第二天,匈奴人押着赵破奴到汉军营前叫阵。汉军官兵上下,面对主将被擒,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中。怎么办?
大家一五一十地议论开了。几位裨将商量,即使经过力战,突破匈奴人的重围,回到中国境内,将面临严酷的军法审判,主将被生擒,裨将难逃一死。不仅裨将难逃一死,就是士兵,也将面临严厉的惩罚,搞不好被贩为奴隶。更重要的是,赵破奴的兵团中,有不少是匈奴人,即是当年霍去病降服的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这些人如果落败回到中国,武帝刘彻会不会迁怒于他们呢?
汉帝国严苛的军法,开始体现出强烈的负作用。就拿前几年的朝鲜战争来说吧,立下首功的荀彘都被处决了,谁还能指望主将被擒,战败而逃回的将士们,不会受到严惩呢?
最后两万名帝国精锐骑兵,集体向匈奴投降!
儿单于大喜过望。此战赵破奴二万汉军精锐全军覆没,这是继刘邦白登之围后,汉军遭遇到最大的惨败。
匈奴凭借战胜之威,南下进攻受降城。受降城是汉军在塞外修筑的一座孤城,但全体守城将士顽强反击,顶住了匈奴人的猛攻。
儿单于见无法攻克受降城,转而南下进攻中国的边境地区,大掠而归。
这次大战,标志着汉匈十六年的休战局面结束(公元前119年~前103年),匈奴经过十六年的休整后,再次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焰,汉匈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第二年(前102年),儿单于摩拳擦掌,准备再度进攻汉军楔入匈奴的据点:受降城。但是这个残暴的君主却忽然暴病而死,或者是死于他人的算暗。
儿单于的叔父继任,称为句黎湖单于。
赵破奴的全军覆没,令武帝刘彻雷霆大怒,他想了一个堡垒战术,想借此来防御匈奴,并作为进攻匈奴的据点。
光禄勋徐自为受命在五原(内蒙古包头)以北数百里处,开始修筑堡垒与哨所,一直修到浚稽山下,这条堡垒线长达数百里。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的儿子)驻守在漫长堡垒线附近;强弩都尉路博德(路博德因犯法被夺去侯爵印,从将军降格为都尉)率兵驻守在居延泽附近,保护堡垒线的左翼安全。
事实证明武帝这一堡垒战术很不高明。
这一年的秋天,匈奴单于发动全面进攻,大举出兵,分别攻击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杀死数千人。徐自为所筑的漫长堡垒线根本没有发挥作用,就被匈奴人一一拔掉。
匈奴右贤王部则侵掠酒泉、张掖(河西走廊),掳掠了大批的人口与牲畜。汉军军正任文率部赶到,与右贤王部展开激战,击退右贤王,夺回被掳掠的人口与财物。
以前卫青与霍去病都是在运动战消灭匈奴的主力,因为匈奴人机动性非常强,来无影去无踪,只有不断地跟踪追击,迫使匈奴军队进行决战,在决战中凭借汉军武器的精良与训练有素,大量杀伤匈奴的有生力量。
而武帝刘彻在失去卫青与霍去病后,战略决策出现偏差,以长城之坚固,尚且无法抵挡匈奴军队的南下,更何况分布漫长的一座座堡垒,更容易被各个击破。
句黎湖单于军队撤回漠北之后,此时李广利在西域击破大宛,正在班师回国的路上,一路上留下汉军累累尸骨,到达玉门关时,仅剩下一万多人。
匈奴打探到李广利大军所剩人马不多,句黎湖单于准备截击李广利,但是军队尚未出发,句黎湖便染病身亡,他在单于位上只有一年。
句黎湖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立为单于。
此时汉军诛杀大宛国王,威震西域。武帝刘彻下达一份对匈奴态度极为强硬的诏书:“高皇帝有平城之忧,高皇后有嫚书之辱,以前齐襄公复九世之仇,彰显春秋大义。”意思说,过去匈奴对中国的侵辱,不会这样就算了,《春秋公羊传》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君子报仇,一百代也不嫌晚。
新上任的且鞮侯单于听了之后,十分担心汉帝国又发动一次远征,因为此时匈奴国内政局动荡,二年内死了两位单于,再说且鞮侯是以左大都尉的身份继位单于,左大都尉在匈奴的国内的地位在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之下,势必引起其他王的不满。
且鞮侯单于也花言巧语,迷惑汉武帝,他写封信给刘彻说:“汉朝天子是我丈人,我是儿子,安敢仰望汉天子呢?”又下令将以往所扣留的汉使,包括路充国等人,都释放遣送回中国。
武帝刘彻见一道诏令,便让匈奴单于吓得俯首自称是儿子,又将扣押的使团释放遣回,心里十分得意,看来匈奴的降伏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作为回报,汉帝国也将扣押的匈奴使团成员如数释放,并且派遣中郎将苏武为汉使节,护送这些匈奴人回国,并且准备了大量的礼物要送给且鞮侯单于。随苏武出使的还有副中郎将张胜和常惠。
这是一次大规模相互交换被扣押的人质。
苏武等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将是下一批被扣押的使节。
【二、苏武蒙难记】
苏武使团一行人抵达匈奴,原本以为会受到且鞮侯单于的隆重接待,没想到且鞮侯单于对待汉使极其傲慢,与写给武帝信中表现出的奴颜卑膝判若两人。
汉使团对匈奴的傲慢无礼感到很气愤。
副使张胜正觉一肚子不高兴,正在这时,有侍者入报:“虞常来访,在帐外等侯。”张胜一听大喜,忙差人将虞常引入帐中。
虞常是何许人呢?原来虞常原本是匈奴人,是浑邪王的手下,在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后,浑邪王率部投降中国,虞常跟着到了中国。虞常与张胜两人玩得很好,是密友,但是后来虞常追随赵破奴出征,赵破奴兵败被俘,他手下的两万名骑兵全部投降,虞常也因此投降了匈奴。
虞常带了一人前来,这个人也是跟虞常一样,原是浑邪王手下,归降中国后,在赵破奴兵败后,又投降了匈奴,此人是原匈奴的小王,唤作缑王。
虞常向张胜引见缑王后,对张胜说:“我们有个计划,已经密谋很久了,打算劫持且鞮侯单于的母亲作为人质,反动叛变,脱离匈奴,返回中国。恰好你们使团到匈奴来,到时可得支持我们一把。”
张胜听了没有出声,这么大的事情,他作不了主。
虞常见张胜不说话,又说道:“前些年卫律叛逃到匈奴的事情,阁下知道吧。”
卫律的事,张胜岂会不知!这卫律原本也是定居在中国的匈奴籍人,与李延年是好朋友,李延年是武帝最宠幸的李夫人的哥哥,所以卫律对帝国高层的事情,也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是李夫人去世后,李延年不知犯什么法,被武帝刘彻下令处死。卫律因为与李延年的关系非同寻常,害怕受到牵连,便逃亡到匈奴。因为卫律对汉帝国的高层内幕了如指掌,所以受到匈奴单于的重用,把他封为“丁灵王”。
虞常又对张胜说道:“卫律的逃跑,皇帝极为震怒。现在我可以用弓弩将卫律射毙,这个功劳,也算老兄一份啊。”
张胜听完为之心动,便慨然答应虞常,为他的叛变提供支援。
虞常与缑王听了非常高兴,便着手准备,只等时机一成熟,就马上动手。
这么大的一个阴谋,张胜瞒着苏武,作为正使的苏武,一直不知晓这件事。
一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
且鞮侯单于外出打猎,王庭中只有单于的母亲、儿子、弟弟,卫队人数不多。虞常纠集了七十多人,准备发难,但是关键时刻,其中的一人思想开小差了,半夜时跑去向单于揭发虞常的阴谋。
单于闻讯大吃一惊,火速将精锐卫队调回王庭,围攻虞常等叛乱分子。虞常这七十余人,焉是单于精锐卫队的对手?虞常被生擒,缑王等七十余人全部被斩杀。
这次叛变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镇压了。
这次张胜慌了手脚了。
虞常被捕,单于肯定会严刑逼供,到时张胜参与虞常叛变的事情就会水落石出。张胜惶恐不安,赶快找到苏武,向苏武和盘托出,苏武听了之后大吃一惊。
苏武听了沉吟片刻说:“事已至此,看来单于追究到我头上,是迟早的事了。与其等着单于逮捕我,羞辱而死,不如现在死个痛快一些。”说罢把刀拔出来,就要往脖子上抹。
张胜、常惠等人眼疾手快,把刀从苏武手中夺走。
不出所料,在严刑拷打之下,虞常供出汉使团的张胜参加这次密谋。
且鞮侯单于大怒:“汉使竟然不把我匈奴放在眼中,自我继单于位以来,将以往所扣押的十余批汉使团全部释放回国,目的便是与中国改善关系,没想到汉使竟然想谋害于我母亲,不杀汉使,咽不下这口气!”
单于的手下说道:“与其杀死他们,不如让他们投降。”在汉匈战争这个视勇气贵于生命的时代,汉匈两国一般都不杀使者与降将,这也是战争中的心理战,策反对方的使者与将领,可以沉重打击对手的心理。
单于点点头,派卫律前往汉使团驻地,将汉使团成员逮捕。
卫律派兵包围了汉使团。
苏武对常惠说:“我身为使团的正使,与其受匈奴人的污辱,即便苟且偷生,又何以脸面回到中国呢?”拔出佩刀刺进腹部,鲜血汩汩直流。这次苏武动作太快了,常惠没有来得及夺下苏武的佩刀。
卫律见状,吃了一惊,没想到苏武如此之刚强。赶紧上前扶住苏武,并马上派出快马请来医生进行治疗,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点起火,因为天寒地冻,苏武伤口上的血很快凝固,这样血块会瘀积,所以把苏武翻过身来,踩在背上,让瘀血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