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非常的细心,同时具备极其敏锐的判断力。邛、蜀的商品,绝对不可能通过汉帝国、再穿过匈奴人控制的河北走廊、再经过天山,绕过葱岭,途经康居、月氏而到达大夏国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么从汉帝国的西南,一定还有另一条路可以到达大夏。
张骞一阵的兴奋,如果可以找到这一条路,就可以避免穿过匈奴人的地盘。
经过向商人的仔细盘问,张骞弄明白,这此来自邛、蜀的商品,是从大夏国东南的身毒国(即印度)转送过来的。张骞判断,身毒国一定与汉帝国的西南相距不远,这意味着,从中国的西南,可以打通一路南方通道,穿过身毒国,直抵西域的月氏国、大夏国。
张骞的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导致了后来汉帝国在西南的开疆拓土,这是张骞的伟大贡献。
由于月氏王国无心与汉帝国联合共同打击匈奴,张骞决定启程回国。
月氏国王礼送张骞的大汉使团。
公元前一二七年,张骞从月氏国出发,他没有按原路返回,他想了解更多的西域的情况,因而选择了一条极为艰难的归途:穿越葱岭,即帕米尔高原。
帕米尔高原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海拔高度仅次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峰广布。经历了一年多西域游历后的张骞,已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地理专家了,虽然行程极其艰苦,但最终还是安全是穿越了葱岭,进入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
在天山南侧,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在沙漠边缘的绿州地带,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小国家。
张骞手持汉节,沿途经过莎车、皮山、于阗、扜弥、精绝、且来、扜泥,一路无阻,这些小国家都知道大汉帝国是个超级强国,所以对张骞等人是礼待有加。张骞入西域时,走的是塔里木盆地的北线,出西域时,走的是塔里木盆地的南线。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张骞基本上是走遍了。
张骞有一点遗憾,天山以北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国家,他没有去,这个国家是乌孙。不过他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基本了解了乌孙国的大概情况,为日后第二次出使西域打下了基础。
张骞一行人走到了西域的东部接近匈奴人的地域了。
一个最严峻的问题摆在张骞面前:如何穿过匈奴人的地盘,安全返回国内?
要强行穿过河西走廊,势必会落入匈奴人之手。如果不走河西走廊,那就只剩下一个选择了:翻越青藏高原!
祁连山的北侧是河西走廊,南侧是青藏高原,必须要沿祁连山的南麓行进,才可以避开匈奴人。
这条道路,仍然凶险万分!
不仅要面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挑战,而且还要面对高原上剽悍的羌人。此时的羌人地盘与匈奴的河西走廊相接,由于匈奴极强盛,羌人臣服于匈奴。
张骞翻过阿尔金山,进入青藏高原,准备顺祁连山南缘返回汉国。
不幸又一次降临。
张骞这个小使团被高原上的羌人发现了,被缴械扣押,羌人将张骞等人交给匈奴。张骞第二次落入匈奴人的手中。
张骞超人的意志与非凡的胆量,使军臣单于大为赞赏。匈奴是一个敬重勇士的民族,而张骞更是智勇双全,所以军臣单于既不想让张骞死,也不想让张骞走,再次将他软禁起来,让他与匈奴老婆和儿子团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张骞历经劫难后,与家人团聚,多少使他感到一些安慰,但他仍然是大汉的使节,他必须要回国,向天子复命,所以他要耐心地等待时机。
一年多后,匈奴政局风云突变,又给张骞提供一次千载难逢的逃亡机会。
公元前一二六年,军臣单于去世,引发了匈奴国内的政变。
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趁机拥兵自重,自立为单于,并发兵攻打太子于单,匈奴内战爆发。
在匈奴军队中,分裂为拥护伊稚斜与拥护太子于单两派,两股敌对势力交火,这种紧急关头时,谁会去留意还有一个被软禁着的大汉使节张骞呢?
此时不逃,更待何时?
这一次,张骞没有抛下妻儿,即便妻子是匈奴人,儿子是混血儿,但都是自己的亲人啊,没有他们,这十几年的漫漫囚徒生涯,会是何等的孤独与寂寞啊。
忠诚的奴仆甘父仍然追随在张骞的左右,与张骞全家一起奔上逃亡之路。这个时机太好了,伊稚斜忙于清除太子于单的势力,哪有空闲去理会一个汉国使节逃跑这种小事。
张骞逃跑绝对不是小事,而是一件彻底改变历史的大事,其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是任何一个人所无法想象的。张骞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幅活地图,标注着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与国情;他是中国眺望世界的一个窗口,使大汉帝国了解了一片广阔未知的土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中国扩张版图的跳板,是古代最重要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最伟大的开拓者,张骞之前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张骞之后的中国,是世界性的中国。
从此,中国的势力介入西域。
此后两百多年,凭借强大的国力与对西域的掌控,匈奴人除了归降之外,在中亚无立足之地,被迫西迁。
五百多年后,西迁的匈奴人横扫欧洲。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骞改变了中国历史,中国改变了世界的历史。
【二、断匈奴右臂计划】
十三年前,以张骞为首的一百三十人的使团出发之后,便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所有人对张骞的返回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但是十三年过去了,张骞奇迹般地返回了,只是一百三十人的使团,最后返回的竟然只有张骞与甘父二人。
十三年啊,张骞遭遇了被捕、囚禁、逃亡、再被捕、再囚禁、再逃亡的生涯,在他第一次逃往西域的过程中,除了一把汉节,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而且西域诸国又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然而张骞以强大的汉帝国为后盾,凭借自己的镇定、果敢、机智,浑身透着凛然不可侵的汉帝国使者的威严,令西域诸国君无不望而生畏,这是个天才的外交家。
武帝刘彻听了张骞梦幻般的出使经历,大为赞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人才或多或少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武帝刘彻。张骞的伟大,与刘彻的英明是分不开的,换成其他的皇帝,很可能饶有风趣地听完张骞的故事后,一赞了之,根本不会去细想张骞西域的见闻,对国家有何深远的意义。
雄才大略的刘彻,敏锐地意识到,张骞带回的情报,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此时,霍去病还未发动河西之战,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仍然控制在匈奴人手中。
刘彻根据张骞所提供的信息,从中国的西南,可以经过身毒(印度)而达到大夏、月氏、康居、大宛这些西域的国家。刘彻下定决心,要打通西南的交通线。
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命令张骞主持打通西南线,张骞派遣使者分四路出发,深入一千多里,但遇到西南夷族的阻挠以及西南崇山峻岭以及热带丛林的阻挡,最后这次打通西南夷无果而终。
西南交通线未能打通,使汉武帝下决心打通西北交通线河西走廊。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两次横扫河西走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并迫使浑邪王投降汉帝国,将河西走廊拱手相让。
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敞开了。
张骞除了是一名外交家与探险家之外,他还两次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
第一次是元朔六年(前123年),追随卫青北伐匈奴,张骞在匈奴呆的时间很长,对于大漠的地质、水文十分了解,当卫青大军陷入缺水的窘境时,张骞挺身而出,经过细心的勘探,终于寻找到了大量的水源。
战后,张骞由于寻找水源有功,以及出使西域的惊人勋绩,被封为博望侯。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与李广率军从右北平出发,征讨匈奴左贤王,这次张骞作为独挡一面的将领,表现不怎么样,行军迟缓,致使先锋李广陷入匈奴军队的重围。战后张骞被判死刑,赎为庶民。
张骞在军事上蹩脚的表现,无损于他探险绝域的天才。
英雄终有用武之地。
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大路被打开。
漠北决战的伟大胜利,使得匈奴远遁北方,漠南无王庭。汉匈战争的焦点,便转向了匈奴人控制的西域地区。
张骞的机会来了。
此时的张骞已经是一介平民,但是志在经略四方的武帝刘彻,多次召见张骞,向张骞询问有关西域的情况。
张骞向汉武帝提出一项宏大的战略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是:与西域的强国乌孙结盟,汉帝国强势介入西域,并最终控制西域,斩断匈奴的右臂。
张骞这一高瞻远瞩的“断匈奴右臂”计划,完全可以媲美于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二战中的“曼斯坦因计划”,可以列为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战略谋划。
为什么选择乌孙国呢?
这里必须要说说乌孙国的情况。乌孙国是当时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国王叫昆莫,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昆莫的父亲原本是匈奴西部一个小国的国王,后来这个小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匈奴人杀死了昆莫的父亲,同时也吞并了他的国家。这时昆莫刚出生不久,国破家亡,尚在襁褓中的他,被遗弃在荒野上。这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鸟儿叼来食物喂养这个婴儿,野狼用乳汁哺养他(活脱脱是罗马城建立者罗慕洛故事的翻版)。
匈奴老上单于对此感得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一个神,就将他带回匈奴抚养成人。昆莫长大后,非常的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老上单于就把昆莫父亲故国的臣民交给他,让他守卫匈奴的西线。昆莫慢慢了解自己的身世后,立志要为父亲报仇血恨,并秘密训练自己军队,控弦之士达几万人之多。
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去世。昆莫率领他的部下,宣布脱离匈奴,迁徒到天山的北麓,并征服了这里的一些小国,建立乌孙国,并迅速崛起成为西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匈奴军臣单于派出大军,企图剿灭乌孙国,但竟然屡屡被乌孙军队挫败,这时匈奴人想起了昆莫小时侯被禽兽喂养的神话,认为昆莫是一个神,所以也不敢冒然侵犯。
正因为乌孙国独立于匈奴的势力之外,所以张骞要斩断匈奴的右臂,首先必须要与乌孙国结盟,在匈奴人背后插上一刀。
为了吸引乌孙国归附,汉帝国开出一个极高的筹码,准备让乌孙国迁移到河西走廊,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以乌孙国在西域的影响力,如果归附汉帝国,那么西域诸小国将会跟风影从。
刘彻对张骞的计划极为赞赏,出使乌孙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张骞的身上。
这是一支庞大的使团,由三百人组成,张骞挂了一个中郎将的头衔,并配有多名副使,西去的路途遥远,使团成员每人配备两匹马。张骞了解西域诸国都贪图中国的财富,所以此行所备的礼物极为丰盛,牛羊有数万头之多,钱财布帛有几千万之巨。
张骞踌躇满志。这次出行,用不着担心遇到匈奴人的拦截了,帝国通往西域之路,畅通无阻。
使节团浩浩荡荡地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地界,沿着天山的北缘,到了乌孙国。
一路上,张骞盘算着面对汉朝优厚的条件,乌孙国没有理由拒绝与汉帝国结盟。
乌孙国王昆莫接见了张骞的使团,但张骞很快就失望了。
因为乌孙国内的政局危机四伏。
昆莫英雄一世,到了年老时,乌孙却面临分裂的危险。
起因是太子之死。乌孙国太子英年早逝,在临死之时,他央求父亲将太子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岑娶。昆莫面对奄奄一息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怎么能够忍心拒绝儿子临终前的最后请求呢?于是他当众宣布,由岑娶接任太子位。
昆莫的其他几个儿子跳出来,强烈反对昆莫的决定。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大禄,大禄勇敢强悍、能征善战,太子死后,他是最有资格获得王位继承权的。昆莫拒绝废掉岑娶,使得大禄恼羞成怒,自己率领一万多人的骑兵离开,割据一方,并且计划袭击岑娶。
一方是自己的儿子,一方是自己的孙子,为了权力势不两立。昆莫一生戎马,却从未遇到如此棘手的难题,无奈之下,他拔了一万多名骑兵交给岑娶,划了一块地盘给他,远离大禄。王国最后的一万多名骑兵,由昆莫自己掌握。
这样,昆莫虽然仍然是乌孙国名义上的国王,但王国已经分裂为三股势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骞的大汉使团到达了。
张骞对昆莫说:“乌孙国如果能向东迁移到河西走廊,中国愿意将一位公主许配给国王,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那么匈奴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昆莫听了之后,默不作声。
昆莫为国内裂变而终日发愁,哪有心思考虑与汉帝国结盟的事宜呢?就算昆莫有心与汉帝国结盟,万一此事被岑娶、大禄反对,那么乌孙国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而且乌孙虽然屡次击退匈奴人的进犯,但对于强大的匈奴,乌孙国人始终怀着畏惧的心态,昆莫也不想公然与匈奴为敌,以引来强敌的报复。
结盟的事搁下了,但是使团仍然取得巨大的收获。
张骞派出副使出使西域各国,这次,所到达之处,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更远,了解西域的情况更丰富。
中国人的足迹开始踏遍天山南北,踏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从锡尔河到阿姆河,从帕米尔高原到里海的沿岸,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印度河流域。
这是中国人视野的开拓,只有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才会勇敢地向陌生的地域挺进,毫不畏惧。今天我们翻开中亚的地形图时,看到这片土地地形是何等的复杂,雪山丛立,河流纵横在崇山峻岭之间,或者是沙漠广布,戈壁无垠,可以想象这些勇敢的先人,拉着马匹攀上没有道路的山间,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莽莽无尽头,还必须要跨越一条又一条的急流,这是何等艰难的路啊。
汉帝国的使者穿行在西域各国之间。这些国家,有的曾经在数年前接待过张骞,那时他们大多还未尝感受到大汉帝国的威严,而今天,大汉帝国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西域不再是遥不可及,对于西域各国而方,大汉这个帝国已经越走越近了。
这次出使的最远之地是安息国,汉使到达了安息国的首都番兜城(今伊朗达姆甘),这大约是中国有史以来到达的最西之地。
另一路使者则向南行进,出使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的都城循鲜城,然而继续到达身毒,即今天的印度。这是中国与印度两个伟大国家的初次接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次,张骞在西域呆了将近四年,庞大的使节团出使到各个国家。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这是中国外交史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积极主动进取的黄金时代。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返回国内。
张骞发明了一种外交方式。汉帝国的使者每出使到一个国家后,返回时带上一批该国的使者,让西域的国家也了解中国。
张骞返回汉地,带上几十位乌孙国的使臣。这些乌孙国的使臣到达汉帝国,对汉帝国的强大、众多的人口以及物产的富饶大感震惊。这种震惊,不亚于满清末中国人到达美国所引起的震惊。
乌孙国的使臣回国后,对乌孙国王添油加醋地夸汉帝国的强大,乌孙国王也暗暗吃惊,此后与汉朝的交往逐渐增多。
张骞派出的副使也陆续返回国内,同样带上西域国家的使臣,张骞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与乌孙国结盟共同打击匈奴的计划落空,但是“断匈奴右臂”被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计划被坚持下来,在六十年后,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前,河西走廊地带是一片真空。武帝刘彻最初并没有打算将中国人移居到此地,因为此地不适于农耕,而是想让乌孙举国迁移到此,归附中国。但是这个计划最后落空了,于是刘彻决心在狭长的河西走廊,设立酒泉郡,以作为与西北各国交往的基地,后来又分置武威郡。
中国人开始向河西走廊迁移,中国与西域交通线的打通,使得这里逐渐成了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这条通道从中国经河西走廊,在西域分为两支,一支沿昆仑山的北麓,经楼兰,顺塔里木河直抵莎车,越过葱岭进入月氏、安息,到达西亚,再从西亚直入欧洲,形成一条漫长的路上交通要道。另一支沿天山南麓,到达疏勒,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世界交通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数十年后,当罗马帝国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看到来自中国的丝绸时,他断言,这种东西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张骞打通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线,居功至伟。
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张骞被任命为大行,位列九卿。大行是主管藩夷事务,约相当于现在外交部长,这个职位对于张骞,当之无愧。
博望侯张骞在西域的知名度极剧提升。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前后共计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中,有十一年多是做为匈奴的囚徒,在西域的时间总计约五年多。张骞为人勇敢、有胆略,而且讲信用,有义气,所以西域各国的国王对他都很信任,把“博望侯”这个名头与大汉帝国相等同了。
从此以后,凡是出发到西域去的汉使,都自称是“博望侯”,以博取西域人的信任。还好西域人搞不清“博望侯”是什么意思,要不然就要笑掉大牙了。
张骞担任大行一年多后去世,但他开创的事业,为汉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中国开拓进取时代的象征,他的冒险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成为中国人千秋万世的楷模。
张骞去世后,他的“断匈奴右臂”的计划开始有转机。
追随张骞返回汉帝国的乌孙使节,对大汉帝国的强大十分震憾,回国后向乌孙国王昆莫禀报,昆莫怦然心动。
此时匈奴势力也不断地介入到西域中,匈奴西部是日逐王的地盘,他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负责掌控西域诸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靠近匈奴的小国焉耆、危须、尉犁等地,并向这些国家征收赋税。
乌孙国与汉帝国的频频往来,使得匈奴日逐王暴跳如雷,嚷嚷要对乌孙国进行打击。乌孙国王昆莫得知后,惶恐不安,乌孙国已经分裂为三方势力了,再也经不起匈奴人的打击了。怎么办呢?
惟有强大的中国可以抗衡匈奴。
昆莫派出使者出使中国,请求与中国和亲,并且献上一千匹好马作为聘礼。乌孙是一个出名马的地方,马匹非常的健壮,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名马的皇帝,看到乌孙马后非常的高兴,把这些马命名为“天马”。不过后来武帝发现出自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加出色,就把“天马”的头衔赐给汗血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
与乌孙结盟本来就是刘彻的心愿,也是“断匈奴右臂”计划的重要一环,于是武帝慨然答应昆莫的和亲请求。
武帝元封年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朝廷选派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国王昆莫。此时的昆莫估计已经超过七十岁了,而刘细君正是豆寇年华,唉,有幸生于王族之家,作为一个女孩子,跟所有的女人一样,梦想着有一段甜蜜的爱情,梦想着有一个如意郎君,来托付一生的幸福。可是政治如此残酷,命运如此不公,居然要远嫁到荒凉之乡,而且要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对年轻的刘细君,是多么凄惨的命运啊。
可是皇命难违啊。
命运的无情吞没了一个女人的泪水。
虽然汉帝国准备了极其丰盛的嫁妆,并派出宦官及侍卫数百名,护送刘细君公主前往乌孙,但是背井离乡的悲戚,使这位公主哭干了眼泪。
乌孙国王昆莫将刘细君封为“右夫人”。虽然嫁给了昆莫,但是刘细君跟昆莫相处的时间非常之少,一年中只有少数几次相会,唉,昆莫这位曾被匈奴人当作神的英雄,也无法留住青春年少,他年老力衰了。刘细君思念远方的家,将自己的住处改建成中国式的宫殿,平常冷冷清清,只有在昆莫来了之后,才显出一些热闹的氛围。但是语言不通,又成为她与昆莫之间的一道障碍。
昆莫与中国和亲之后,匈奴对中国深怀惮忌之心,不敢对乌孙轻举妄动,但是又心有不甘,于是也派出使节到乌孙国,表示也愿与昆莫和亲。不久,匈奴一位美女也嫁给了昆莫,被封为“左夫人”。
中国美女与匈奴美女怎么和得来呢?刘细君心中更加戚伤,她写了一首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唉,谁人听到这么凄绝的歌儿,不落同情之泪啊?这首歌词被汉使带回了中国,武帝刘彻听了之后,内心也一阵悲凉,长叹短吁,于是每隔一年就派出使节,给刘细君送上最好的绫罗绸缎,稍稍安慰刘细君凄苦之心。
昆莫知道自己年老力衰了,徒耗刘细君的青春,面对如花似玉的中国美女,昆莫自惭形秽,叹道:“我已经老了啊。”昆莫作了一个决定,准备让刘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太子岑娶。
昆莫这是一片好意,匈奴人以及西域胡人国家,都有这个习俗,国王死了之后,接任的国王就续娶前国王的妻妾,当然这并不包括具有亲缘的生母。此时昆莫虽然还没有死,但他觉得差不多了,与其让刘细君多受几年苦,不如直接把她嫁给太子,这样年龄也比较般配。
刘细君一听,就觉得一阵恶心,蛮族就是蛮族啊,没有什么礼义廉耻的概念,作为中原文化薰陶下长大的刘细君,从她作的歌词可以看出她是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女人。今天嫁祖父辈,明天嫁孙子辈,这种骇人听闻的乱伦,岂非让天下人所耻笑?不,不能说天下人,这些蛮族人是不会笑话这个的,但是自己的祖国的百姓岂非要把这当作天大的笑料吗?
刘细君托付汉使上书皇帝,要拒绝这种有损自尊的乱伦关系。武帝刘彻的答复是:“你既已嫁到乌孙,应遵从乌孙的风俗习惯。为了与乌孙国共同消灭匈奴,只有委屈你了。”刘细君没有办法,下嫁给太子岑娶。
不久,昆莫去世了。岑娶续任乌孙国王,刘细君与岑娶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少夫。刘细君再嫁后约五年就去世了(刘细君出嫁昆莫时,大约在公元前115年之后,在公元前105年再嫁岑娶,约公元前100年去世,去世时应该只有三十几岁。)刘细君再嫁之后的生活,史料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她是死于难产呢?还是郁郁而终,这个不得而知。虽然往事已经尘封,故事早已经随风飘散,这个富有才华的女人,终究是政治的牺牲品,红颜薄命,“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唉,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即便想变为一只自由自在的黄鹄,又怎么可能呢?不能变为黄鹄归故乡,大约可魂归故乡了罢。
刘细君死后,汉帝国继续与乌孙的和亲政策,将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给了乌孙国王岑娶。岑娶在当乌孙国王期间,叔父大禄仍然拥兵割据,乌孙国仍然陷于两个政权的对立,大禄死后,他的儿子翁归靡接管了父亲的军队。
几年后,岑娶病重,他的儿子泥靡还年幼,岑娶临终前,与翁归靡达成一项协议:由翁归靡接任乌孙国王,消除乌孙国的分裂局面,条件是日后翁归靡必须将国王的宝座归还给泥靡。
这样,在岑娶病逝后,翁归靡成为乌孙的国王,乌孙一统后,实力大大增强。根据乌孙人的传统,新任国王翁归靡续娶中国公主刘解忧。关于刘解忧的故事还有许多,留待后面详述。
刘细君、刘解忧两位中国公主嫁到乌孙国,使得乌孙国与汉帝国的关系极其紧密,成为汉帝国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最终为击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张骞“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设想,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终于要开花结果了。
【三、通往死亡之路:汗血马之战】
张骞通西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刺激了汉帝国外交活动的升级。
从此之后,汉帝国每年出使西域的次数,多的时候有十来次,少的时候也有五六次。如果出使的国家比较远,使节往返一次要八到九年的时间,汉武帝派出的使节团,最远的距离到达犁靬(约在今天西亚的叙利亚一带);如果出使的国家比较近,一般也需要二三年才可以返回。
帝国的威名远扬!
当帝国的使者前往安息国(今伊朗)时,安息国王派出大将,从首都番兜城(今伊朗达姆甘)出发,率领二万骑兵,前往数千里外的东部边界迎接汉朝的使节。安息国是西部与中国有交往的最大国家之一,尚且对中国如此尊重,其他小国更是毕恭毕敬。这是汉帝国外交的鼎盛时期。
由于外交活动的频繁,需要大量的使臣。出使西域是一桩非常艰辛的工作,所以官吏们并不喜欢前往,往往以各种借口推辞。
武帝刘彻下诏,招募自愿者,只要愿意代表国家出使西域,不论出身,哪怕是奴隶的身份,一律发给象征帝国权力的符节,持节出使西域。刘彻试图以此来激发民间的冒险精神。
刘彻的出发点不错,但是执行下来后,出现了许多问题。
招募来的使节中,形形色色的人员都有。既有胸怀大志、富有胆略的壮士,也有亡命之徒;即有浮夸之辈,也有一贫如洗的穷人。有些人为了国家利益,有些人冲着功名而去,还有不少人想趁机捞一把。
因为使团出发时,都携带了大量的礼物,有些使节就中饱私囊,偷偷在半途中把礼物卖给商人,把出使西域当作是一桩生意。也有一些使节仗着是大国使者,对西域小国的君臣百姓进行恫吓威胁,以捞取一些好处。
良莠不齐的使团使得西域各国逐渐对汉帝国疏远,在汉使团途经之处,这些国家拒绝向使团成员提供食物,这样就与汉朝使团不断地发生矛盾,甚至武力冲突。汉使团抢夺沿途国家的粮食事件时有发生,这些国家反过来就报复,掠夺汉使团的礼物。
本来就够乱哄哄了,这时匈奴人又插一手,时不时派出骑兵突袭汉朝的使节团。
刘彻决心给匈奴人一点颜色。
元鼎六年(前111年),公孙贺率领一万五千名骑兵从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出发,向西深入二千余里;赵破奴率领一万多名骑兵从令居(甘肃省永登县)出发,向西行进,深入数千里。两路大军搜索专门伏击汉朝使团的匈奴骑兵,然而一路上连一个匈奴兵也没找到。
楼兰与车师(姑师)两个西域国家,距离中国最近,每当有汉朝使团出使西域时,总是最先到达楼兰与车师。楼兰与车师这两个国家,要为汉朝使团准备食物、安排住宿,而当时汉使团非常之多,一年有时多达十几个使团,平均下来,每个月都要接待一批汉使,使这两个并不富裕的国家苦不堪言。再加上有些使节为非作歹,使得楼兰与车师终于忍无可忍,拒绝为汉使提供食物,并且经常对汉使团进行劫掠。
汉使回国后,对楼兰与车师这两个国家大加诋毁,并且认为楼兰与车师勾结匈奴,为匈奴人通风报信,使得匈奴骑兵得以屡屡袭击汉使团。
平心而论,在汉使与西域国家所发生的冲突中,汉朝使团要负很大的责任。楼兰与车师介于中国与匈奴两大强国之间,日子确实不太好过,因为中国远而匈奴近,所以往往更容易倒向匈奴。
武帝刘彻听信了使节们的话,决定发兵攻打楼兰与车师。
元封三年(前108年),赵破奴被任命为远征军的总指挥,率领数万人马远征楼兰、车师。自从霍去病去世、卫青被闲置以来,赵破奴成为汉军中最重要的将领,他追随霍去病参加过河西战役与漠北战役,屡建战功,勇猛剽悍。
楼兰与车师都建有城镇,与匈奴人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方式不同,这就为汉军提供了打击的目标。赵破奴根本就不将楼兰、车师放在眼里,他独自率领七百名精锐骑兵,快马加鞭,将大部队甩在后面,轻装疾进,直奔楼兰。
楼兰人总道汉帝国遥远,汉军无法长距离奔袭,所以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但是赵破奴的七百骑兵如同天降神兵,突然出现在楼兰国的都城,楼兰人大惊失色。连强大的匈奴人都被汉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楼兰人对汉军更是深怀畏惧之心,汉军的突然出现,令楼兰人无所适从,军心大乱。
赵破奴趁楼兰军队混乱之际,率七百骑兵发起强攻,居然将楼兰军队打得大败,杀入楼兰都城之中,楼兰王慌乱之中,来不及逃跑,竟然被赵破奴所俘虏。
赵破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摆平楼兰,楼兰国的邻国车师闻讯大惊。此时赵破奴的数万名大部队已经赶到,与先锋部队会合后,向北挺进,进逼车师国。车师国是一个小国,战斗力本来就不强,如何抵挡赵破奴的数万精兵?刚交战,便一触即溃,赵破奴挥师进入都城,车师投降。
这是汉军第一次在西域亮相,一亮剑便寒气逼人,所有的西域国家都陷于恐慌之中。占领车师之后,赵破奴军队继续向西挺进,耀武扬威,直达乌孙与大宛。乌孙与大宛都是属于西域大国,尚且震摄于汉军之威,更别提那些小国了,纷纷派出使者前往汉军营中,向汉军谢罪。
汉军在西域炫耀兵威后,凯旋而归。
这次作战胜利来得太轻松了。赵破奴在指挥过程中的果断与迅捷,使武帝刘彻在他身上看到一些霍去病的影子,也可以说,赵破奴有意模仿他的前任长官的风格。过于容易得到的胜利,会埋下一些恶果,正如老子所说:福兮祸之所伏。赵破奴作为军队的主将,喜欢单独行动,过于自信,这埋下一个祸根;此次胜利使汉帝国过于轻视西域的军事力量,这使得汉军日后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快速军事反应,汉帝国在酒泉与玉门关的西部边陲,修筑漫长的碉堡群(亭障),作为前沿哨所,监视西域的一举一动。
西域各国无远弗界,万邦来朝,武帝刘彻好生得意,西域各国也纷纷向汉帝国献上珍奇稀宝,而汉帝国回赠的礼物更加丰盛。
刘彻很早就从张骞那儿得知,大宛国有汗血马,异常矫健、出汗如血,如果可以带回中国进行繁衍,大量装备汉军骑兵,那么便可以在马匹的质量上压倒匈奴。刘彻向出使大宛的使者询问汗血马,使者回答说:“大宛将国内的汗血马集中的贰师城内(大宛都城贵山城东南一百公里处),禁止汉使者进入,所以我们也都没有见过汗血马。”
刘彻一听,对汗血马更加兴趣,既然大宛国对汗血马如此保密,更加说明此种马的性能天下无双。于是命令使节团带上千两黄金,以及一个用黄金铸造的马匹金像,出使大宛国,希望以如此厚重的礼物交换汗血马。
以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出发了,前往大宛国。
车令拜见大宛王,对大宛王说:“汉帝国天子非常喜欢贵国的汗血马,希望用千两黄金和这尊金像交换贵国的汗血马。”
大宛国王名叫毋寡,听了车令的话之后,沉吟不语,过了半晌才说:“这件事我要诸位大臣商量一下。”
大宛国的诸位官员坚决反对把汗血马交换给中国,纷纷说道:“汗血马是大宛的国宝,怎么可以送给汉帝国呢?”
大宛王内心很是矛盾:“跟汉帝国相比,我们只算是一个小国,万一触怒汉帝国皇帝,兴师前来问罪,这如何是好?”
大臣们说:“汉帝国要前来兴师问罪,谈何容易。大宛国离汉帝国有数千里之遥,中途沙漠遍布,草木不生,湖泊多为咸水,不能饮水,匈奴骑兵又经常出没。光是汉帝国数百人的使团,在穿越沙漠出使我国,中途经常要死亡不少人,更何况是数万人的大军,怎么可能安全通过数千里的沙漠地带而抵达我国呢?”
通向大宛之路,的确是非常的艰难。大宛王下决心拒绝汉使的请求。
车令听到大宛王拒绝交换汗血马,“噌”的一声跳了起来。车令这个人,勇猛有余,但脾气不好,一气之下,他破口大骂,当着大宛王的面,将金马像当场击碎,然后又扬言:“咱们走着瞧!”说罢扬长而去。
大宛君臣被车令骂得火冒三丈,有人就站出来说话了:“汉帝国的使者太藐视我们了,如果不进行报复,咱们这脸面往哪搁?请大王下令,截杀汉使者,与汉帝国断交。两国相距遥远,汉帝国就是想报复,也是鞭长莫及。”
大宛王也正在气头上,也来不及仔细想想这样做的后果,便草草下命令:“速派快马前往郁城,命令郁城王一定要截住汉使团,务必斩草除根。”
郁城是大宛东部的重镇,是汉帝国使团返回国内必经之地。
郁城王接到国王的命令后,马上派出大军拦截汉使团。可怜车令一行人,共计百余名的大汉使团,在大宛军队的围攻下,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之中,竟然无一人生还。大汉使团全部覆没。
大汉使团全部被屠杀,无一生还,这是帝国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更何况汉帝国与大宛国根本还没有兵戎相见。
这是谋杀,这是犯罪,这是恐怖主义!
连匈奴这么强悍的国家,在拦截张骞的使团后,也不敢下令诛杀。小小的大宛国居然完全不把汉帝国放在眼里,居然做下如此滔天罪行,居然无视外交的国际原则。斯可忍,孰不可忍?
武帝刘彻暴怒了!
大汉帝国暴怒了!
大宛王势必要为他的罪行付出惨重的代价!
一定要对大宛进行最严厉的惩罚!
但是刘彻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曾经出使大宛的使节姚定汉对武帝刘彻说:“据我出使大宛了解的情况,大宛国的军事力量很弱,只要派出三千精兵,强弓劲弩,就可以扫平大宛,生擒大宛王了。”
刘彻想到赵破奴曾以七百轻骑兵,捣破楼兰,生擒楼兰王,便觉得姚定汉说的有道理,看来扫平大宛,是轻而易举之事了。
那么派谁担任主将呢?赵破奴勇猛剽悍,当然是首选对象。但是刘彻却另有打算,他想让李广利担任远征大宛的主将。
选择李广利,这是刘彻犯下最严重的错误。
李广利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刘彻要把他推到远征军统帅的位置呢?
李广利的妹妹李夫人,是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女人,李夫人不仅漂亮迷人,而且冰雪聪明。李夫人还有个哥哥,叫李延年,李延年被班固的《汉书》记入“佞幸传”中,但此人有些才华。李家是倡人世家,就是专门表演歌舞杂技的,李延年年轻时因为犯了法,被处于宫刑,当了太监,专门负责养狗。李延年生不逢时,要是生于今日,肯定是当红歌星,因为他不仅精通音乐,而且有一副好嗓声,自己作词作曲演唱,所以渐渐地博得武帝刘彻的宠幸。
此时卫子夫已经人老珠黄,不再受皇帝的宠爱,卫青也渐渐受到冷落,嫁给卫青的平阳公主心急如焚,她工于心计,决意要捍卫卫家的权势,所以想复制当年卫子夫的神话,当年卫子夫也是因为一曲歌舞,赢得武帝的宠幸。
平阳公主得知李延年的妹妹长得如花似玉,且能歌善舞,这正好是刘彻所喜欢的类型,如果可以将她引荐给刘彻,使她得到刘彻的宠幸,那么凭着自己的举荐之功,可以巩固卫家的地位。于是一出平阳公主与李延年精心设计的好戏开演了。
一次李延年为武帝刘彻表演歌舞,他作了一首新歌,边舞边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的歌唱得特别的棒,史料所记“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刘彻听了这首歌之后,也不禁心头一动,叹息到:“唉,天底下哪有这个倾城倾国的女子啊?”
平阳公主在旁侍坐,机会难得,便对刘彻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呀。”
刘彻听了大喜,下令召见李延年的妹妹。李小妹跟哥哥一样,精通音乐舞蹈,一曲轻歌,舞姿飞扬,只把刘彻看得浑然坐忘,不知今夕何夕了。从此,李小妹成为李夫人,成为刘彻最宠爱的女人。
可惜的是,红颜薄命,李夫人虽然极尽富贵,然而未能逃过病魔的折磨,年轻的她生命垂危!刘彻心急如焚,亲自到李夫人的房中看望她。
李夫人拉起被子蒙住脸,拒绝让刘彻见她,躲在被窝里说:“妾生病已久,容貌毁坏,不可以见陛下。妾有一事相求,希望陛下日后多关注我的兄弟。”
皇帝亲自来看望李夫人,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恩典,可是李夫人不见。刘彻悲伤地说:“夫人病得这个样子,也许这是见最后一面了,你要托付你兄弟的话,可以当着我的面说啊,为什么要蒙着脸说呢?”
李夫人顽强地拒绝:“妾没有梳妆打扮,不可见君王。”刘彻当皇帝这么久,哪有遇到被人拒绝的事啊,便摆出威风说:“夫人,你让我见一面,我将赏赐千金,并且让你的兄弟都在朝廷任官。”
李夫人仍然拒绝:“要不要授予我兄弟官职,这大权在陛下,而不在于是否见我一面。”
武帝刘彻见不到李夫人一面,很不高兴,就拂袖而去。
李夫人的姐妹们都怪她不识抬举,顶撞皇帝。李夫人叹了一口气,说:“我之所以不肯见皇帝一面,是因为想把兄弟托付给皇帝,我家地位卑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亲兄弟过着落魄的生活。唉,我们女人,以姿色侍奉皇上,色衰则爱弛,爱弛则恩绝。如果皇帝看到我今天这个样子,早已失去往日的容颜,必定会恶心呕吐,哪里会顾及往日的恩情啊?皇帝没有见我这凋落的红颜,在他心里,就只有我昔日的美貌,就会永远记得以前的恩恩爱爱。”
不久,这个冰雪聪明的女人去世了。
果然不出她所料,刘彻终生对她思念不已,常回忆起她宛若天仙的容颜。他曾经让术士施展法术,将李夫人招魂,在帷幕烛光下隐隐约约看到李夫人的样子(这是什么法术?);“略输文采”的武帝居然为李夫人诗兴大发,写下几句诗,让宫廷乐师配曲作歌,还写下一篇怀念李夫人的长赋。
回头再来说征大宛的事。
刘彻听了姚定汉对大宛军事实力的分析之后,也觉得大宛是不堪一击的。此时他想起李夫人生前的所托,要关照她的兄弟。爱屋及乌,刘彻想把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封侯,但是汉帝国开国皇帝刘邦有立下规矩:非有功之人不得封侯。李广利出身倡人之家,除会唱歌跳舞之外,哪有什么功劳,没功劳就不可以封侯,武帝不想破坏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现在有一个机会了,既然扫平大宛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如就交给李广利去做,等到西征大宛凯旋而归,封侯一事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