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得到消息,匈奴单于已经逃跑了,马上亲自带领一支骑兵,前去追赶。
在前线奋勇作战的匈奴勇士们听说单于本人临阵逃跑,顿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纷纷调转马头,向北逃窜。
原本顽强的抵抗,瞬间土崩瓦解。
已经疲惫不堪的汉军将士,抖擞精神,奋力追击,扩大战果。
黑夜降临,兵戈声停,只有呼呼的风声,回荡在辽阔的荒漠。
卫青率领骑兵星夜追赶匈奴单于。伊稚斜单于拼命地逃跑,他那六匹健骡,脚力十分的好,耐力一流,卫青追踪了一晚上,前进了二百里,还是未能找到单于的身影。唉,一块到了嘴力的肥肉,就这样丢了。
不仅卫青找不到着单于,连匈奴人自己也找不着了。谁都不知道单于究竟是死是活,或者是跑哪去了,连续十多天的时间,单于失踪了。这时右谷蠡王有一股冲动:单于不知是死是活,干脆,我先坐上单于的宝座,威风威风一下。于是右谷蠡王自封为单于。
不料右谷蠡王屁股还没有坐暖,伊稚斜单于却回来了。在北方的荒漠里浪迹十几天之后,憔悴了不少的单于,惶惶如丧家之犬,东躲西藏,深怕被汉军从某个角落里挖出来。后来终于打探到卫青的军团已经撤走了,这才小心翼翼地重新抛头露面,却发现单于的宝座居然被右谷蠡王给占据了,真把他给气坏了。
右谷蠡王连连陪不是,又是端酒又是送水,单于这才慢慢消气。
单于忙问匈奴军队的损失情况,右谷蠡王一五一十地向单于讲来。
就在单于逃跑之后,匈奴军心大乱。本来匈奴骑兵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汉军刚刚远涉了二千里,体能大大下降了,但是沙暴给了卫青一个绝佳的战机,卫青对这种机会是不会放过的,趁机左右开弓,包围匈奴军,得知单于逃跑的消息了,匈奴军队的战斗意志一下子就垮了,也突围逃窜。汉军穷追猛打,匈奴骑兵三三两两的窜逃,零零散散的,正做了汉军强弩的活靶子。
这一战,匈奴人总共损失了一万九千人。
卫青没有逮到单于,四处逃逸的匈奴幸存骑兵逃到了茫茫荒漠之中,也不容易寻到主力部队了。怎么办呢?
那就寻找固定的攻击目标吧。
自从赵信叛逃到匈奴后,把他在汉地的经验向单于全盘托出,其中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匈奴应该建造军事储备基地。因为匈奴一直是一个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也没有固定的城池。赵信久居汉地,对汉地坚固城池在防御、后勤等方面的作用深有体会,所以他建议单于修建一座城池,专门用来积存粮食及其他军用物资。单于听从他的建议,就在寘颜山(蒙古高原杭爱山脉南面的一支)修筑一座城堡,以赵信的名字来命名,称为“赵信城”。
有一座赵信城,卫青就有了一个攻击的目标。卫青下达命令:“向寘颜山挺进,攻克赵信城。”
汉军浩浩荡荡向赵信城进军。匈奴人筑城技术远不如汉地,所以赵信城哪有汉军的城堡一般的坚固,这么一个城堡,防防小毛贼是可以的,若要防得住强大的汉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赵信城的守军远远望见汉军威武雄壮的阵容,早就肝胆俱裂了,纷纷纵马逃出城去。
汉军只遇到轻微的抵抗,就轻松夺取了赵信城。虽然这是小战,但意义非同小可,这时可是匈奴人的一个粮食大仓库。卫青兵团在赵信城呆了一天,把匈奴在城内所屯积的军粮能运走的都运走,即使如此,还是有一部分粮食和物资带不走,可以想象这个粮食储备基地的存储量是何等的巨大。汉军撤退时,放一把大火,把带不走的粮食,以及城内的房舍烧光了。匈奴单于花了几年心血所建起的赵信城,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卫青捣毁了。
这里要强调一点是,卫青的军事天才,不仅是在带兵打仗方面,他同时注重心理战,更重要是他深刻认识到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所以卫青伟大勋业,不止是斩获敌军的数量,而且更在于他对匈奴经济的致命打击,从河南战役到漠南战役,缴获的牲畜多达两百万头,攻占匈奴最富饶的土地,而这次漠北战役,再击破赵信城,夺取或焚毁了匈奴的全部粮食储藏。与卫青相比,霍去病在打击敌方经济力量方面,就逊色多了。
西线卫青兵团的战斗结束了,正在返回国内的途中。
我们把眼光转移到东线,来看看霍去病军团的表演。
霍去病兵团不仅是由最强悍的士兵组成,而且所受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汉武帝特地安排了宫廷负责膳食的官员,带了数十辆的餐车,专门负责给霍去病的骑兵团提供优质的伙食,以保证这支最强悍的军队的战斗力。
霍去病兵团从代郡出发(路博德部从右北平出发),原先的目标是消灭单于。但出发后不久,得到情报显示,单于已经离开了漠东地区,所以霍去病的打击目标,更改为实力强大的匈奴左贤王部。
面对来势汹汹的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汉军,左贤王采取的策略与赵信如出一辙,先向北撤退,撤到蒙古大漠的东北部,企图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以逸待劳,寻机挫败霍去病兵团。
在历年的汉匈战争中,左贤王部的损失是最少的,而且在这些年匈奴惨败时,只有左贤王能够频频发动对汉帝国东北边境的侵掠,并挫败李广部队的北征。这些战绩使左贤王多少有些自鸣得意,不过很快他就会明白,他会比任何一位匈奴王败得更惨。
原因很简单:他的对手是霍去病。他就象一位轻量级的拳王,准备挑战一位重量级的拳王。
霍去病与路博德会师之后,总兵力在十五万以上,其中精锐骑兵五万,步兵与运输队伍十余万。霍去病的战略企图是围歼左贤王部,所以采取大纵深的突进,准备插向左贤王的后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合围。
但狡滑的左贤王一路北退,没有让霍去病有机可乘。
霍去病一路追踪,与卫青一样,他率领十几万大军,穿越瀚海沙漠。
左贤王没有想到,汉军的后勤补给能力如此之强,竟然可以支持十几万大军深入两千里,高效的后勤保障,是前线取胜的重要保障,为了这次空前的北征,汉帝国足足花了一年时间准备,耗尽了帝国的财力。
因为霍去病兵团中有许多匈奴籍的军官与战士,所以对于沙漠行军与作战得心应手,在探路寻找水源方面,也比较容易。其他的将士,也多是出征多次的老兵,所以兵团的推进速度非常快。
为了能追赶上匈奴军队,霍去病决定骑兵兵团率先出发,带上少量的辎重,全速北进。越过沙漠之后,终于捕捉到匈奴军队的主力了。
一场恶战在大漠的东北部展开了。
霍去病的正面,是匈奴左贤王的精锐,其将领包括单于的近臣章渠与匈奴小王比车耆、屯头王、韩王等,还有左贤王部的左大将。虽然汉军刚刚穿越沙漠,但士气旺盛,将士早憋足了气,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在一阵对射之后,汉军骑兵率先发起了攻击,匈奴骑兵纵马迎战。
霍去病带头冲锋,匈奴的三员降将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这三员降将是:因淳王复陆支、楼剸王伊即靬以及昌武侯安稽。为什么匈奴降将在与匈奴人作战时会这样拼命呢?这三降将原本是河西地区的三位小王,河西地区原本并非匈奴人的地盘,而是属于月氏等其他小国,在冒顿与老上单于时代,匈奴疯狂扩张,这些地区的小王慑于匈奴人的淫威,所以不得不俯首称臣,因此他们的地盘并入匈奴的版图。这三位小王,很可能就是以前被匈奴吞并的部落的后代。
路博德、卫山等也纷纷率部冲入敌营。
数万匹战马在荒漠之中驰骋冲锋,扬起漫天的飞尘,兵戈交错,杀声震天,两股铁流在这儿相碰撞,刀锋所至,血光四溅,利矢所及,洞穿铠甲,人仰马翻。
在战斗过程中,匈奴小王比车耆被汉军斩杀,章渠负伤落马,被汉军俘获。沙场上遗留下许多尸体,有匈奴人,也有汉军的官兵。
匈奴损失更惨一些,损失了两名将领。左贤王看看了战场的情况,估计这战不好打,于是便准备收兵撤退。
霍去病转而攻击匈奴左大将部。
李敢勇冠三军,冲入匈奴阵营之中,左砍右劈,勇不可挡,不愧是飞将军李广的儿子,一直冲到匈奴阵营的司令车旁,匈奴军中的擂鼓手见李敢飞奔过来,还没来得及反应,他最后看到的一眼,是一道血流喷涌而出,然后就一头栽倒在地了。
李敢用刀一劈,车上的匈奴的军旗断为两截,李敢用手接住栽下来的旗杆,跳上车子,把匈奴的战鼓也收缴了。
军队中发号施令的战鼓被缴,军旗被刈,匈奴骑兵陷入混战之中,情急之中,匈奴左大将用他铜锣般的浑厚声音高喊:“撤——”
一场遭遇战结束了。
但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场追击战又开始了。
沮丧的匈奴士兵在前逃窜,汉军则紧咬不放。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发现一部分匈奴军队撤到寿余山,马上率领自己的人马急追过去,这部分匈奴士兵已成惊弓之鸟,拼命逃到山里,路博德率众进山,强弩齐发,跑得慢的匈奴人早已被射成刺猬状了。经过一番力战,路博德部斩杀与俘虏的匈奴人有二千多人。
霍去病大军忍困耐劳,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体能的极限,深入漠北,翻越离侯山,抵达弓卢河。
此时的左贤王主力正在弓卢河的对岸进行休整,与汉军隔河而对,企图以弓卢河为依托,阻止汉军的进攻。
但是弓卢河河面较狭窄,还没有汛期,水量也较少。霍去病命令寻找河流中较浅的河床地带,可以强行骑马渡河。所以汉军很轻松就跨越河水的阻碍,再战左贤王。
左贤王现在开始明白,为什么浑邪王与休屠王在河西会败得那么惨,因为霍去病有一种霸气,有一种不彻底击败对手绝不罢休的狠劲,更有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坚忍不拔,他是天生的斗士。
又是一场血战。
谁不想好好的休息一晚啊。是啊,也许当你冲锋陷阵,从千军万马中掠过时,当你感觉到身上一阵巨痛,之后发现茫茫的大地上,只有你一人,只身打马过草原,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穿过野花芬香的田野,温暖的阳光高悬,你的敌人和你和战友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时,你不要惊叹自己浑身鲜血汩汩直流,因为你已经跨入了天堂的门槛。
大汉男儿为了荣誉,血洒疆场。
前进,前进,再前进。
匈奴再度败北。北地都尉卫山勇悍无比,擒获匈奴的屯头王与韩王。
匈奴此役损失极其惨重,尸横遍野,被汉军俘虏的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合计八十三人,其他士兵不计其数。
左贤王率领残部退至狼居胥山。
此时霍去病已经远离运输队伍,所携带的少量辎重,早已经用完,没有吃没有穿,只有那敌人送上前,就从敌军处夺取粮食。但是总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这时士兵们可要挨饿了,霍去病作为全军统帅,饿不着他。霍少爷自小有吃有穿,荣华富贵惯了,对士兵的体谅差了一些,在这点上,霍少爷比不上李广,李广是士兵没吃饱,他决不吃一口,士兵没喝足,他绝不喝一口水。
霍少身体强壮,是个足球迷。他吃饱喝足时,球瘾就上来,就叫来几个士兵踢球,有些士兵没饭吃,正饿得肚子咕咕叫,哪有体力来踢球啊?可霍少是统帅,不服从不行,只好舍命陪君子了。
霍去病虽然有这个毛病,但无损于他伟大的军事天才。
大军继续向狼居胥山挺进。
匈奴人企图凭借狼居胥山的天险来阻挡汉军骑兵的攻击,但此时匈奴余部上下充满了一种悲观的情绪,士气低落,将士情绪沮丧。
汉军依然保持一鼓作气的旺盛斗志,匈奴人做了象征性的抵抗之后,向西边的姑衍山逃窜。霍去病登上儿狼居胥山的顶峰,积土为坛,搞了一个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传达胜利的消息。
稍作休整之后,汉军向西进军,抵达姑衍山。左贤王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霍去病把弓一搭,他就惊飞了。汉军攻克姑衍山。霍去病在姑衍山祭祀大地。他登上姑衍山的山峰,向四周望去,瀚海无边,苍凉而悲壮,只有雄鹰高飞盘旋,不时几声的嗥号。远处天地一线,头顶云卷云舒,霍去病立于天地之地,面对无边的瀚海,他显得那么渺小,但他心中翻滚的澎湃激潮,那一股豪气,如此的浩大磅礴,以天地之大,似乎还容纳不下他的英雄气概。
霍去病横扫匈奴,斩获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
这一战绩,打破他自己保持的纪录。
卫青兵团斩获一万九千人。
漠北之战,匈奴总计损失了九万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惨败。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国家,匈奴人口原本就不多,经此重创,匈奴人被迫向更北的区域撤退,从此“漠南无王庭”,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实力再次对中国发动攻击了。
中国方面,漠北之战的损失也极大,伤亡数万人,马匹经过数千里的奔袭,损失更加惊人,出塞前共有十四万匹战马,回到塞内的仅剩下三万匹。
这是一场消耗惊人的战争。
匈奴的损耗更加惨重,但汉帝国也筋疲力尽了。这次大战之后,汉匈两国连续十几年没有大的交锋,恶劣的气侯环境与复杂的地形拯救了匈奴人。
汉军发动的漠北战役过程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当属李广之死。
在李广与卫青发生争执之后,愤然不辞而别。李广这一愤然而别,留下一个严重的后果。原先李广的部队与赵食其的部队,是跟随卫青的大部队出发的,两支军队均没有配置向导,李广因为心中非常气愤,所以也没有向卫青提出请求配置一名向导,致使李广、赵食其两支军队形同盲人,一路上磕磕碰碰,象游魂一样飘荡在荒漠之中。
这条线路地形极其复杂,而且水草稀少,李广与赵食其的部队吃尽苦头,没有遇上匈奴兵,非战斗减员倒是不少,最后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方向,错过了与卫青约定好的会师于匈奴王庭的时间。
这时卫青已经击败了匈奴,穿越沙漠,正在返回的途中。直到沙漠的南部,才与李广、赵食其的部队联系上。李广与赵食其谒见大将军卫青之后,各自回到军营中,看到老将军在沙漠中折腾多日,憔悴许多,卫青心中有几分愧疚:“唉,让老将军吃了不少苦头啊。”他没有向李广问起迷路的缘由,李广走后,卫青叫来了军中长史,让他带着一些干粮与酒,送到李广的兵营中,慰问李广。
长史送了酒肉之后,就询问李广与赵食其两军在沙漠中迷路的详情,并说:“大将军想要上书皇帝,汇报右路军团迷路的具体情况。”
李广默不作声,没有回答。这时的李广,心中一定对卫青还耿耿于怀,卫青与匈奴单于的漠北决战,他没有参加,这已经使他心中其极不满了,现在还因为军队迷失方向而受责,老将军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
军队迷路失期,是极严重的罪责,按照军法,应当判处死刑。当年公孙敖、张骞都因为延误失期而被判死刑,缴交赎金后贬为平民。
长史见李广不作声,就催促说:“就请将军的幕府人员随我到大将军的幕府进行对质吧。”长史这句话暗藏玄机,分明暗示李广,将迷途的过失推到幕府人员身上。
李广岂会听不出长史的弦外之音,但一生光明磊落的他又怎么可能把罪责推给他的部下呢?李广想也不想,把手一摆,很坚决的说:“校尉们是无罪的,我身为将军,军队迷失道路的罪责,应理由我承担,请长史先回,我将亲自前往大将军处当庭对簿。”
长史叹了一口气,这个老将军似乎一点也不明白大将军的良苦用心,于是先行告退了。
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幕府人员纷纷说道:“李将军,迷途之过,都是属下无能,请将军让我等前往大将军处,我等自甘领罪。”
李广扫视众人,缓缓地说道:“我李广自从结发以来,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如今有幸与大将军出征迎战匈奴单于,可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往右翼,迂回绕行远路,致使中途迷路,这是天意啊!”说到这里,老泪纵横,众人无不动容。
李广慢慢地拔出腰间的宝刀,用手指轻叩刀面,发出“铛”的一声轻脆的声音,李广凝视这把宝刀,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在李广的脑海中,闪过他一生非凡的历程。四十多年了,时间那么长吗?怎么一切往事都如此的清晰,仿佛只是发生在昨天。往事并不如烟,从十六岁他跨上战马,他就是酷爱战斗,战斗就是他的生命,即使是和平的日子,他也要与虎罴捕搏斗,他就象一个从远古中走来的武士,冒险、战斗、刺激使他的生命焕发出光芒。
握着刀的手臂还是那么粗壮有力,但是,已经布满皱纹。
“老了。”李广自言自语,“老了啊,现在已经六十多岁啦,终究不能面对刀笔吏的侮辱了。”
突然李广将宝刀一横,刀锋朝内,向自己的喉咙处抹去。
“将军——”众人惊叫了一声,但一股热血已经从李广的喉咙处喷涌而出,飞向远处,血花飞扬。该结束了,老将军累了,要好好地休息休息,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只要数尺之地,只要几抔黄土,有青山伴睡,有绿水同眠,当然,睡梦中的他还会回到大汉的边关,巡视他的士兵,守卫他的疆土,他还会听到街头巷尾大家所吟诵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李广自杀,部下无不痛哭。消息传到汉地,寻常百姓闻之落泪。
大将军卫青也咨嗟不已,扼腕长叹。
漠北大捷使得霍去病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武帝刘彻加封他食邑五千八百户,使得霍去病总计受封一万五千一百户,超过了大将军卫青的一万一千八百户。霍去病成为军中最显赫的人物。霍去病的部下路博德、卫山、复陆支、伊即靬、安稽、赵破奴、李敢统统加封进爵。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卫青居然没有加封,他的部将也没有。
卫子夫的失宠,使得卫青的地位也开始动摇了。
霍去病与卫青同时被授于大司马一职。票骑将军不再隶属于大将军的管辖,在官秩与地位上与大将军平起平坐。
朝廷中的官员是何等的精明,立马意识到卫青与霍去病的权势,此消彼长,卫青走下坡路了,而霍去病则如日中天。
人性中的种种弱点,在权势的攀缘中尽现无遗。卫青大将军的朋友们、门客们发现卫青这支绩优股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了,要跌入下降通道了,于是纷纷抛售,相继离去,改投到霍去病门下。这群人,是投资者呢,还是投机者?
卫青与霍去病可能都想不到,漠北之战,既是他们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同时也是封笔之作。霍去病只是二十出头,而卫青也正值壮年,但是这两位军事天才的表演到此就结束了。
仅过了两年,霍去病英年早逝。
在一部分民间百姓看来,霍去病之死,是与一个冤魂有关系的。
这个冤魂,就是李敢。
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也受到霍去病的器重。但是李敢做了一件十分过火的事情:刺伤了大将军卫青。
这是李广之死所引发的余波。李敢认为是大将军卫青逼死了自己的父亲,心中十分怨恨,总是千方百计想找机会报复。他虽然十分勇猛,但是脑子简单,太容易冲动、感情用事。终于有一次逮住机会,他对大将军卫青下手,刺伤了卫青。
刺伤大将军是何等重的罪,光凭这个,判处死刑也是正常的。但卫青把这件事压下来,没有告诉别人,这是卫青高尚人格的又一体现,单凭卫青这一做法,李敢就应该要觉得羞愧了。
刺伤卫青这件事,最后被霍去病得知了。霍去病的性格脾气可与卫青截然不同,他非常生气:“天下谁人不知道卫、霍两家的关系?蔑视大将军,就是蔑视我票骑将军;污辱大将军,就是污辱我票骑将军。大将军有气度,可以不深究此事,但我一定不会坐视不理的。”
惹到霍去病,李敢难逃一劫!
元狩六年(公元前一一七年)春季,武帝刘彻到长安城附近的甘泉宫游猎,霍去病与李敢二人都跟随前往。螳螂捕食,黄雀在后,李敢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成为了霍去病的猎物,霍去病本来便箭术高超,李敢又根本没有防备,李敢在劫难逃。
霍去病以射猎为借口,搭箭上弓,突然间举箭瞄准李敢,出手极其迅捷,只听到弦“彭”的一声,李敢感到了一阵巨痛,用手一摸,箭头洞穿身体,鲜血汩汩直流,他哼了一声,便一头栽倒在地了。
霍去病射杀李敢后,向刘彻请罪,在狩猎时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皇帝真是很伤脑筋。霍去病擅杀一名封侯将领,而且还是在甘泉宫,这个罪名大了,但此时的他又是皇帝身上最红的人,所以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武帝为霍去病掩饰了这起凶杀案,对外宣布,李敢是在狩猎时,被野鹿用两只大角触撞而死。
李敢冤死了。
半年后,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突然暴死。
死因,史书没有记载。
民间许多人,把霍去病之死与李敢之死联系起来,认为是李敢的冤魂前来索命。
也有人认为,霍去病是死于政治阴谋之中。
但更可能的是,霍去病染上一种不治之症。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霍去病如一颗彗星,扫过夜空,光芒四射。
霍去病的死,意味着汉匈第一期的大规模会战告一段落。这期长达十余年的会战,卫青与霍去病相续崛起,夺河南、取河西,开疆拓土,驱匈奴于漠南,战胡虏于漠北,威震四海。匈奴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发出了“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
霍去病为人沉勇有大略,敢于任事,遇事果断而坚决。他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只活了二十四岁,这个年龄与他的伟大业绩很不般配,他的天才兵略没有被史书所详记。
有一次,刘彻想要传受霍去病孙子兵法与吴起兵法,没想到霍去病居然不以为然,回答武帝说:“行军作战,关键要看谋略如何,没必要学习古代的兵法。”这是个创新意识很强的人物,可惜的是,他的军事谋略,我们仍然所知甚略。
武帝非常宠幸霍去病,给他建了一座大宅院,让他去看一看。霍去病拒绝了,他虽然生于富贵之中,但他并不贪图。他说了一句足以激励每一个国人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就是一个伟大军人勇往无前、舍家为国的英雄气概的最真实写照。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他的一生带着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令他生命的能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熊熊燃烧,融化激情,征服人生一座接一座的高峰,创造一个接着一个的奇迹。彗星一扫即逝,却留下永恒的光芒。
漠北之战是汉匈两国投入举国之力的大决战,匈奴惨败,汉帝国元气大伤。此时,武帝刘彻意识到,匈奴仍然实力强大,不是几次战争就可以打垮的,匈奴人北遁到更遥远的北方,汉帝国要发动一次更远距离的北征,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同样,匈奴人也无力南向发动大规模的侵扰。
汉匈战争的重心,转向了对西域的争夺。
西域,这片神秘之地,又将发生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呢?
第四章 西域的争夺
【一、凿空西域:张骞的探险】
在中国的探险史上,张骞是第一位伟人。
在经营西域之前,中国人对西域的了解,几乎完全来自张骞一人。
武帝刘彻即位不久,得知月氏国被匈奴人击败,月氏国王的脑袋被砍下来作为老上单于的酒杯,月氏国被迫西迁到极遥远之地。年轻气盛的刘彻马上联想到:如果可以与月氏国取得联系,结为盟国,便可以从东、西侧同时攻击匈奴。
刘彻下诏令:招募勇士前往出使月氏国。
但是月氏国在哪呢?没有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只知道在遥远的西方,而要到达西方,必须路过匈奴人的地盘,惟一的通道河西走廊,此时控制在浑邪王与休屠王的手中。虽然汉帝国此时与匈奴仍处于和亲时代,尚未开始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小范围的边境冲突此起彼伏,所以要从匈奴人的地盘中安全地通过,谈何容易!这次出使月氏的任务,明摆着就是九死一生、荆棘密布、险象环生的一次大探险。
未知的国度、恶劣的气候、复杂的环境、穿越敌境线、莽莽沙漠与戈壁……这些出使过程中必定会遭到的风险,不能阻止伟大时代的冒险激情。
时任郎官(禁卫军小头目)的张骞概然应征。
刘彻见张骞身高马大、相貌堂堂、孔武有力,心中甚是喜欢,便任命张骞为出使月氏的使节,带领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踏上前程未卜的艰难行途。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张骞的队伍中,有一位胡人向导,名叫甘父,他的身份是一名奴仆。
张骞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事业将是何等的伟大,他将开拓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认识到了祁连山脉以西的广阔的地域,张骞对于中国的意义,犹同哥伦布对于欧洲的意义。张骞当然没有意识此行深远的意义,他首先必须面对的,如何跨过漫长的匈奴人的地境。
张骞一行人出发的时间,是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即马邑之谋的前五年。
一百多人从帝国最西边的陇西郡出发了。
张骞手执汉节,骑马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使团能不能安全通过河西走廊,这关系到能否完成出使的任务。此时汉匈两国还处于相对平静期,而且河西走廊曾经是月氏国的领地,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王,许多便是以前月氏国贵族的后代,所以张骞心存侥幸。
谁知刚出发不久,张骞的侥幸之心便破灭了。
匈奴人发现了有一支汉人小分队进入自己的地盘了,便派了数百骑兵把张骞一行人包围了,缴械之后,送到了休屠王帐前。
休屠王问张骞:“你们这此汉人跑到这儿来做什么?”
张骞手握的汉节,伸向前让休屠王瞧明白:“我是奉皇帝的旨意,前往出使月氏国。”
休屠王听了大吃一惊,河西走廊与小月氏现在已经全部降服于匈奴单于,而张骞所说的月氏国,指的不是小月氏,而是以前月氏人在匈奴人打击下,被迫西迁的大月氏(区别于小月氏)。
休屠王沉思了片刻,不敢自作主张,他心里琢磨着:“要是放这些汉人过去,单于得知后必定大发雷霆,因为单于一直对河西诸王怀有戒心。要是将使团扣下,被汉帝国政府得知后,前来兴师问罪,这也不好办。干脆,就把这事推给单于去解决。”
张骞及其使团成员被转移到了军臣单于的王庭。
张骞见到军臣单于后,据理力争:“我是奉皇帝之令,出使月氏国,途经贵国,为何把我们使团都扣押呢?”
军臣单于一听,跳了起来,勃然大怒:“月氏国在我的北面(其实是西面),汉政府怎么能派使者去呢?我想派使者穿过汉帝国到南越,汉政府会听任我这样做吗?”
这样一来,张骞的使命一开始,便遭到了覆灭性的挫折。
张骞以及使团所有成员,全部被扣留在匈奴。这一呆,就是十年的时间。
十年啊,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张骞一腔热血想要做一番英雄事业,但到头来,只能在寒冷的北方荒漠中,被匈奴人软禁起来,以放牧为生。但英雄的热血不会消失,只是蛰伏,只是等待时机。
匈奴人很崇敬勇士。张骞武功高强,身强力大,所以匈奴人也很佩服,军臣单于也想将张骞留为己用,所以特地还挑了一个长得还算过得去的匈奴女子,嫁给张骞,几年后,他的匈奴老婆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但是张骞一刻也没有忘掉自己的使命,皇帝授予他的那柄汉节,他始终精心地保存着。
时间长了,他跟匈奴人也混得很熟,又抱着自己的儿子跟匈奴人的孩子玩,所以慢慢的,那些奉命看管张骞的匈奴人,也差不多把张骞的身份也忘得一干二净了,并不把他当犯人来对待。
匈奴人对他戒备越来越松,张骞心中明白,是时侯离开了。这些年,奴仆甘父一直追随在张骞的左右,使团的一百多人,分置在不同的地方,现在可以一起逃跑的,只有少数几人了。
到了秘密约定逃亡的那一天。深夜,帐篷中,他看了妻儿一眼,难以割舍的亲情油然而生,他将准备好的一封书信压在枕边,蹑手蹑脚地取出精心封藏的汉节,走出帐外。一会儿,马蹄声响起在辽阔的荒漠中,几个人影骑着马向西急驰。
十年折不断的汉节,十年抑制不住的雄心。
他,仍旧是大汉帝国的使节。
张骞等人一路上既要躲避匈奴的骑兵,又要面对复杂的地形与干旱缺水所带来的危险。张骞被扣押的这十年,并没有白过,他很细心地学习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何在荒漠中寻找水源,如何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准确地辨别方向。
即使掌握了寻找水源的方法,并不意味着随处都可以寻找到水源与食物,在这种时候,顽强的意志力有时比丰富的知识更为重要。在饥渴交加时,戈壁滩仍然望不到尽头,脚下的路不往往前延伸,看不到人的踪迹,这种时候最容易诱惑人的事情,莫过于停下来,好好休息一番,但这只是一种奢望,在没有寻找到食物与水源之前,过早的休息,只会把死神从远方招来。
此时已经是武帝元朔元年,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爆发,匈奴的主力主要集中于漠南,在匈奴北部,兵力很少。这给张骞逃亡带来很有利的条件,张骞等人,一路上没有遇到大规模的匈奴骑兵。
张骞从中原带来的胡人奴仆甘父,在张骞逃亡过程中立了大功。甘父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射术高超,由于食物特别难找,猎杀动物是最重要的来源,即便如此,荒漠中的动物也非常稀少,如果发现了,一箭不能结果其性命,可能就意味着这一天的伙食没有着落。还好,甘父的射法极好,常是一箭命中,有的动物肉味鲜美,有些就很难下咽了,但有得吃总比没得吃好,饥不择食,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除了地面上的走兽外,天上的飞禽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飞禽更难射杀,但甘父也能时不时弄一两只下来。就这样,张骞等人饱一顿饥一顿的,终过了十几天的艰难跋涉,终于走出匈奴,进入西域。
西域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意指祁连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大约包括现在的新疆与中亚。在这里,张骞也不由得对世界之广阔大吃一惊,在中国之外,还有那么多缤纷多彩的国度,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正向张骞打开。
张骞到达的第一个国家是姑师(新疆吐鲁番西北)。姑师国王听说汉使前来,大吃一惊,现在汉匈战争正迅速升级,汉帝国的使节根本没有办法穿越匈奴而到达西域,怎么突然冒了个汉使呢?
张骞将出使的来龙去脉说予车师国王听,姑师国王听了之后非常的钦佩,便对张骞说:“月氏国距离姑师国尚且有数千里之遥,更不用说距离汉地了,而且前去月氏国,道路极为艰险,葱岭(帕米尔高原)难以逾越,必须要绕行极远的路程。我派个向导给你们,先去大宛,大宛与月氏相接,你便可以经大宛抵达月氏国了。”
张骞连连道谢。
在向导的指引下,张骞这支人数稀少的使团沿着天山南麓向西行进,沿途经过危须、焉耆、乌垒、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捐毒等小国,张骞细心地记下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人口、国土大小、国家元首及高级官员等等,并一路上询问向导,西域其他国家的情况也一一做了解。
数十日后,张骞使团到达了大宛。
这时的张骞,已经对西域的大体情况了然于胸了。
大宛国的位置,约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交界地带,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盆地,叫费尔干纳盆地,这可以说是西域的一块风水宝地。跟西域很多国家不同,大宛基本上不是一个游牧民族,而是以农耕业为主,种植小麦水稻,国内有许多城镇。但是大宛国的男子仍然擅长骑射,这里可是出产良马的地方。
张骞使团向大宛的都城慢慢行进,边走边细心留意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突然有一匹快马从身边掠过,急驰而去。
“好马!”张骞不由得惊叫一声。只见这匹马四肢发达,飞奔时强劲有力、剽掠如风,尤为奇特的是,这匹马飞跑时出渗出的汗滴,竟然象殷红的血珠。
人们给它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汗血马。
大宛王已经得到消息,说大汉的使节不远万里前来,非常的高兴。大宛王很早便听说汉帝国物产丰富,金银财宝多得不可胜数,一直想与汉帝国互通使节,由于相距路途遥远,没法达成心愿。正巧,汉朝的使节不请处到,大宛王岂能不兴奋。
张骞拜见大宛王后,说:“我的任务是出使月氏国,不想中途被匈奴人扣留,现在逃了出来,希望大王派人送我们前往月氏国。我完成使命后返回国内,帝国政府一定会以丰厚的礼物相赠的。”
张骞果然是个机智的人,先投大宛王所好,至于帝国政府会不会送来礼物,这个张骞心里也没底。大宛王听得心中喜呵呵的,就爽快地答应了张骞的要求。
大月氏国在大宛国的西南方,但是被高山所阻隔,道路十分难行,所以必须要先西行至康居国(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再从康居国南下抵达月氏国,路途长了许多。大宛王派遣使者与翻译随同张骞出发,先到康居国。
康居人也是属于游牧民族,康居国内沙漠广布,环境恶劣,这个国家控弦之士约有八、九万人,但是实力不强大,夹在匈奴与月氏国之间,两头称臣。
穿过康居人的地盘后,张骞使团南向行驶,进入大月氏国。
十年前,当张骞应征出使大月氏国时,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在什么地方,离中国多远。现在,经过十年的囚禁与等待,张骞终于不辱使命,到达了目的地。
张骞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为了这一天,忍受了多少的煎熬与痛苦啊。
一阵风拂过,鬂发飘动,扬起于张骞的眼前,他这才发现已有几丝霜白了。
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月氏国,但是他没有完成使命。
他的使命是联合月氏国共同对抗匈奴。
好了伤疤忘了疼。月氏国早已把国破家亡的旧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自从月氏老国王被匈奴人砍了脑袋当作酒器之后,月氏人集体向西迁移,到了沩水(阿姆河)附近(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处),征服在居住在这里的大夏人,月氏老国王的太子被立为新的国王,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新的月氏国就在这里诞生了。
新的月氏国处于高原之上,外敌很少,北部的康居与南部的大夏都臣服于它,所以月氏国王也就乐不思蜀了,再也不去想着为老国王报仇的事。月氏国离匈奴很远,离汉帝国更远,所以既不担心匈奴来进攻,也不担心汉帝国来侵犯。张骞的到来,月氏国王倒是很客气,好好地款待张骞等人,但绝口不提报仇血恨的事情,这令张骞非常的失望。
张骞在月氏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尽力想唤起月氏国王报仇的决心,但没有任何效果。这段时间,张骞深入了解了月氏国与周边国家的情况。
在康居的西北部,有一个国家奄蔡,位置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的西部,咸海与里海之间的草原地带,奄蔡有十万控弦之士。
在月氏国西部,是安息国,位置在今天的伊朗高原上,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并生产葡萄酒,有几百座城镇,是西域地带领土最辽阔的国家。
在安息国以西,还有条枝国,在今天的伊位克及阿拉伯半岛境内,条枝国受到安息国的管辖。
以上三个国家,张骞并没有亲自前去,但是他的描述已经非常的准确。
在月氏国的南部,是大夏国。大夏国被月氏国击败后,就受月氏国的统治,这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但整个国家的居民都不喜欢打仗,首都蓝布城(今阿富汗的瓦齐拉巴德)也是一个商业中心,大夏国的居民有一百多万人。
张骞到大夏国游历了一番,在这里,他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大夏国的商业发达,张骞在市场上发现了竟然有邛地的竹杖与蜀地的布料,邛与蜀都位于汉帝国的西南,怎么那里的商品竟然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大夏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