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引爆流行

_22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美)
门。把一个壁橱改装成单独监禁室。准备好这一切,
他们就在当地报纸上招募愿意参加实验的志愿者。
————————————————————————————————————
~ 217 ~
[ 引爆流行 ]
————————————————————————————————————
有 75 人应招作志愿者。津巴多和他的同事们从中挑
选 21 人,他们通过了心理测试,表现得正常而健康。
然后,随机选出一半人来充当看守,给他们穿上制
服,戴上墨镜,任务是维持监狱的秩序。另一半人
充当囚犯。津巴多让帕洛阿尔托警察局协助,在家
里"逮捕"这些人,给他们戴上手铐,押到派出所,
定个假罪名,让他们画押,最后被带到心理系的地
下室监狱。在这里,他们脱掉自己的衣服,换上囚
服,每个人的衣服上印有号码,那是他们在囚禁期
间的身份代码。
实验的目的是要弄明白监狱为何会成为肮脏污
秽之地。到底是因为监狱里关着肮脏之人才变得肮
脏,还是因为监狱本身肮脏才使得里面的人变得肮
脏 ?回答了这个 问题,显然也就 是回答了伯恩哈
特g戈茨问题和整治地铁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
周围的环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实
验结果让津巴多大吃一惊。看守们,他们当中有些
人原来只当自己是反对暴力的和平主义者,很快就
变成了冷酷的训导者。第一个晚上,他们凌晨两点
————————————————————————————————————
~ 218 ~
                               [ 引爆流行 ]
————————————————————————————————————
就把囚犯们弄醒,让他们做俯卧撑、靠墙排队站着,
或随意要求囚犯做什么。第二天早晨,囚犯们就造
反了,他们扯去衣服上的号码,在牢房里设置障碍
物。看守们于是开始挑错,把灭火器对准他们喷,
还把领头的关进了单独监禁室。一个看守回忆道,
"有时我们特别滥用职权,直对着囚犯,高声侮辱、
谩骂,这只算得上是整个恐怖气氛的一部分。"随着
实验的进展,看守们逐渐变得越来越残忍和施虐成
性。津巴多说:"这种变化的程度和速度让我们始料
不及。"看守们甚至让囚犯们互相说我爱你,让他们
戴着手铐,头上扣着纸袋。另一个看守回忆说,"我
完全改变了过去的行为准则,我想当时的残忍很有
些创造性呢。"试验进行了 36 个小时之后,一个囚
犯就变得歇斯底里了,不得不把他放出去。然后又
有四个人,因为"极度的精神抑郁、哭闹、发怒和
严重焦虑"而不得不放出去。津巴多本来打算试验
两个星期,结果,6 天之后他就宣布试验结束了。
试验结束后,一囚犯说:"现在我意识到了,无论我
认为自己多么的行动沉着、情绪稳定,我都不能完
————————————————————————————————————
~ 219 ~
[ 引爆流行 ]
————————————————————————————————————
全控制自己作为一个囚犯的行为。"另一个说,"我
开始感到自己正在失去自我身份,名叫某某的那个
人,那个自愿把自己送进监狱的人(因为对我来说,
那真是一座监狱,现在仍然是监狱。我可没把它当
成试验或模拟??)开始远离我,慢慢地变得遥远,
直到最后我不再是那个人了,我成了 416 号,我成
了一个号码,416 号决定了我的行为。"
津巴多的结论是,在某些具体情境下,我们内
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境,这里的关键词是情
境。津巴多说的不是环境,不是对我们全部生活的
主要外部影响。他不否认,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影
响着子女的未来,我们就读的学校、结交的朋友、
居住的邻居都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所有这些,
毫无疑问,都是重要的。他也不否认,人之所以不
同,基因也是原因之一。大多数心理学家确信,天
性——或日遗传——可以对我们的行为方式提供
50%的解释。他只是认为,会有某些时候、在某些
地方、某种条件下,一个人的天性会荡然无存。会
发生这样的事情:从风气良好的学校、幸福和睦的
————————————————————————————————————
~ 220 ~
                               [ 引爆流行 ]
————————————————————————————————————
家庭、友好相处的小区里挑出一些正常人,仅仅改
变他们身边环境中的某些细枝末节,就能够有力地
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20 世纪 20 年代,纽约有两位心理学家,休g哈
茨霍恩和 MgAg梅做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试
验,或许更明确地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哈茨霍恩和
梅挑选了 ll 000 名年龄在 8 岁至 l6 岁的在校学童
作为实验对象。在一门长达几个月的课程学习期间,
对他们进行了差不多几十次的测试,目的只有一个,
测试他们是否诚实。哈茨霍恩和梅选用的测试的类
型对于他们想要得到的结论非常关键,下面我就详
细介绍他们的几种测试类型。
例如,有一组测试,是教育研究所设计的简单
的智能测验,该研究所现在是设计学术智能测验
(SAT)的专门机构。在完成句子的测验中,要求孩子
们在空白的地方填上词语。例如:"那个穷困的小___
没有____可____;他很饿。"算术测验要求孩子们回
答类似下面的数学问题:"l 磅糖 l0 美分,问 5 磅
糖多少钱。"并把答案写在空白处。孩子们仅有一点
————————————————————————————————————
~ 221 ~
[ 引爆流行 ]
————————————————————————————————————
时间,根本完不成,所以大多数孩子都有许多题没
来得及回答。时间一到,卷子就要收上去给成绩。
第二天,还是同样类型的测验,题目不同但难度一
样,这一次,孩子们得到一份标准答案,要求他们
给自己判卷子,老师不怎么监督。也就是说,哈茨
霍恩和梅的这种做法是在刺激孩子们。一堆题没做
完,手里还有答案,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作弊。由
于有前一天的测验成绩,哈茨霍恩和梅可以把两者
进行比较,从而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作弊的程度。
另一组测验称做速度测试,用了更加简单的能
力测试方法。给出 56 对数字要学生们把它们加起来。
或者,给出几百个随机写出的字母要学生们读完并
且在每个字母 A 下划线。这些测试限时 l 分钟。然
后,是一组难度相当的测试,只是不再限时,学生
愿意做就可以继续做。总之,两位心理学家在无计
其数的情境下进行了无计其数的测试。他们让孩子
们接受体能测试,偷偷地观察孩子们做引体向上或
跳远,看他们在汇报成绩时是否作假。他们布置回
家做的测验,使孩子们有机会查字典或问别人,然
————————————————————————————————————
~ 222 ~
                               [ 引爆流行 ]
————————————————————————————————————
后比较孩子们在学校完成的、没有机会作弊时取得
的成绩。结果,他们的研究结果写成了三大厚本书,
并且对许多关于性格的偏见提出了挑战。
他们的结论之一,作弊现象严重,这不足为怪。
一组测验的"作弊"成绩比"诚实"成绩高出 50%。
哈茨霍恩和梅试图寻找作弊的规律,结果他们的发
现同样显而易见。聪明的孩子作弊要少。女孩儿和
男孩儿作弊一样多。年龄大的孩子作弊更多。稳定、
幸福家庭出身的孩子作弊要少。分析实验数据,就
能得出行为一致性的总体规律。
但是这个一致性并不如人们料想的那样高。并
不是有一群人固定地作弊,另有一组人丝毫不作弊。
有的孩子在家作弊,在学校却不;有的孩子在学校
作弊,在家却不。在填词测验中作弊决不意味着在
划线的速度测验中也作弊。如果对同一组孩子进行
测试,情形相同但时间间隔 6 个月,哈茨霍恩和梅
发现,同样还是那些孩子两次都会以同样方式作弊;
但如果改变其中的某个变量——测验材料或测验的
具体情境,作弊的形式也会随之改变。
————————————————————————————————————
~ 223 ~
[ 引爆流行 ]
————————————————————————————————————
于是,哈茨霍恩和梅得出结论,诚实,并不是
一个基本的特质,或者说是他们所称的"统一的"
特质。诚实作为一种特质,他们认为,很大程度上
受到情境的影响。他们写道:
大多数孩子会在某些情境中作弊,而在另一些
情境中则不。在研究中,他们根据不同测验场合发
现,说谎、作弊和偷窃行为三者之间关系并不密切。
即使是教室里的作弊也很具有独特性,因为一个孩
子可能在数学测验中作弊,而在拼写测验中却不作
弊。一个孩子在什么情境下作弊,部分取决于他的
智力、年龄、家庭背景等因素,还取决于所处情境
的性质和他与该情境的关系。
我意识到,这一点似乎过于违反常识。如果我
要你描述一下你最好的朋友的性格,你恐怕不会说:
————————————————————————————————————
~ 224 ~
                               [ 引爆流行 ]
————————————————————————————————————
"我的好朋友霍华德非常慷慨,但是只是对我,如
果他的家人想向他要什么东西他就不那么大方了。"
或者,"我的好朋友艾丽斯特别诚实,谈及个人生活
是这样,但工作上她会很油滑。"相反,你会说,
我的好朋友霍华德非常慷慨,艾丽斯特别诚实。说
到性格,我们都会想得比较绝对:那个人是这样,
而不是这样。但是,津巴多、哈茨霍恩和梅他们的
研究表明,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从内
在特征去考虑,忽略具体情境所起的作用,我们对
于人们行为的真实原由的认识就是自欺欺人的。
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会自欺欺人呢?很可能是
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大脑结构导致的。举例来说,
研究长尾黑颚猴的人类学家发现,这些非洲产的猴
对于树上的羚羊尸体所承载的意义非常不敏感(这
意味着这附近肯定有羚羊),对蟒蛇留下的痕迹也是
如此。曾有人观察到,长尾黑颚猴轻快地走进灌木
丛,丝毫没有察觉蟒蛇刚刚从这经过,直到遭遇那
条巨蛇使之大吃一惊。这并不等于说长尾黑颚猴愚
笨:涉及和其他长尾黑颚猴有关的事情,长尾黑颚
————————————————————————————————————
~ 225 ~
[ 引爆流行 ]
————————————————————————————————————
猴就变得特别精明了。他们能够从一只公猴的叫声
分辨该公猴是它们自己一伙的还是邻居一伙的。如
果它们听到小猴子的哭声,他们不会朝哭声的方向
看去,而是会朝小猴的妈妈看去——它们竟然能够
马上分辨出是谁的孩子。换句话说,长尾黑颚猴非
常善于处理某类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而不善于处理
另外一些信息。
人类亦如此。
想一想下面这个智力游戏。假设有四张牌,上
面写有 A、D、3 和 6,游戏的规则是,如果牌的一
面是元音,它的背面必须是奇数。你会翻哪一张牌
来确认这一规则为真呢?答案有两个:写有 A 和 3
的牌。结果,回答过该题的人里面,绝大多数人答
错了。他们多数回答只有 A 牌或 A 和 6 两张牌。题
目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假设有四个
人在酒吧里,一个人在喝可乐,一个人 l6 岁,一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