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61202102658338

_29 佚名(现代)
    [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Local Knowledge, by Geertz,C.),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by Benjamin A. Elm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艾尔曼:《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Benjamin A. Elman, 1990),赵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美]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赵中辉/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7th edition, by Stavrianos, L. S., 1999),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罗斯托夫采夫:《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Roman Empire, by M. Rostovtzeff, 1957),马雍、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 A Survey of the Foundations of Order, by Edward Alsworth Ross, The Macmillan Company, New York, 1920),秦志勇、毛永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夏含夷:《古史异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奥尔森:《基督教神学思想史》(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by Roger E. Olson,2002 CEF 校园书房出版社),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by Peter L. Berger,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Garden City. New York, 1969),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贾志扬:《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汪荣祖:《史传通说——中西史学之比较》,中华书局,2003年。
    [美]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曹幼华、单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ted, by Giovanni Sartori, 1987),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
    [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obbes: Its Basis and Genesis, Strauss, L. 1963),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赫希曼:《欲望与利益——资本主义走向胜利前的政治争论》(The Passions and the Interests, by Albert Hirschman),李新华、朱进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美]S.E. Taylor L.A. Peplau D.O. Sears:《社会心理学》(第十版)(Social Psychology, 10th Edition, 2000),谢晓非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vol.1, by Will Durant, 1935),东方出版社,1998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何倩/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富山房编辑局,明治四十四年。
    [日]白川静:《金文的世界:殷周社会史》,温天河、蔡哲茂/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1978年。
    [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李彬、李毅夫、欧阳觉亚/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论文】
        白奚:《“仁”与“相人偶”——对“仁”字的构形及其原初意义的再考察》,《哲学研究》,2003年7月。
    蔡运章:《国的分封与五个貌国的历史纠葛》,《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曹兆兰:《从金文看周代媵妾婚制》,《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曹远谋、徐伯勇:《郑州与开封》,《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88年。
    岑仲勉:《周初生民之神话解释》,《两周文史论丛》,中华书局,2004年。
    柴德赓:《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82年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陈国安:《〈诗·小雅·十月之交〉辨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陈习刚:《唐五代以前虎牢、虎牢关问题考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陈桐生:《从出土竹书看“诗言志”命题在先秦两汉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晁福林:《论平王东迁》,《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陈桐生:《<史记>与春秋公羊学》,《文史哲》,2002年第5期。
    陈思林:《〈春秋〉和〈公羊传〉的关系》,《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
    陈锦城:《鲁隐公研究》,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4年。
    邓广铭:《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附说理学家的开山祖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方铭:《〈孔子诗论〉与孔子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房瑞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作者身份及思想内涵探析》,《兰州学刊》,2005年6月。
    傅道彬:《〈孔子诗论〉与春秋时代的用诗风气》,《文艺研究》,2002年第2期。
    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高兵:《春秋诸侯媵妾婚有关问题考述》,《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高光晶:《释“王”》,《文史》,1999年第1辑。
    顾颉刚:《周公执政称王》,郭伟川/编《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年。
    郭康松:《论清代考据学的学术宗旨》,《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韩益民:《“郑伯克段于鄢”地理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何浩:《西申、东申与南申》,《史学月刊》,1988年第5期。
    何飞燕:《后稷弃孕生及其被弃传说故事新考》,《殷都学刊》,2006年4月。
    黄海烈、陈剑:《〈诗〉篇新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1月。
    胡进驻:《东周郑韩墓葬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3年。
    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简论》,《文物》,1984年第8期。
    景爱:《左、右史分职说质疑》,《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
    金景芳:《孔子与六经》,《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李卉:《中国古代的收继婚》,《大陆杂志》,第9卷第4期。
    李民:《说洛邑、成周与王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李民:《洛邑、成周与王城补述》,《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
    李山:《周初〈大武〉乐章新考》,《中州学刊》,2003年第5期。
    李一民:《〈甘誓〉所反映的夏初社会——从〈甘誓〉看夏与有扈的关系》,《〈尚书〉与古史研究》,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
    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李学勤:《邿子姜首盤和“及”字的一种用法》,《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学勤:《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
    李学勤:《论仲爯父簋与申国》,《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李学勤:《〈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齐鲁学刊》,2002年第2期。
    李嘉言:《诗序作者》,《李嘉言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仲操:《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1992年。
    李衡眉:《从一条错误的理学理论所引起的混乱说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缘起剖析》,《史学集刊》,2000年第4期。
    李衡眉:《“一继一及”非“鲁之常”说》,《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李衡眉:《野合习俗的由来》,《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李玉洁:《郑国的都城与疆域》,《中州学刊》,2005年。
    梁云:《成周与王城考辨》,《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梁宁森:《关于虢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刘毓庆、郭万金:《子夏家学与〈诗大序〉——子夏作〈诗大序〉说补正》,《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刘丽文:《〈左传〉“继室”考》,《学术探索》,2003年9月。
    刘海琴:《“暴虎”补证》,《语言研究》,2005年2月。
    刘启益:《西周夨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2月。
    罗炳良:《崔述历史考证方法论的局限性——以考证司马迁〈史记〉“申侯与弑幽王”之说为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
    卢盛江:《上博楚简〈诗论〉谳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马银琴:《上博简〈诗论〉与〈诗序〉诗说异同比较——兼论〈诗序〉与〈诗论〉的渊源关系》,《简帛研究2002,200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齐文心:《王字本义试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史文存?先秦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裘锡圭:《说“玄衣朱▓【造字:衤+暴】▓【造字:衤+金】”——兼释甲骨文“虣”字》,《裘锡圭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4年。
    邵炳军:《两周之际三次“二王并立”史实索隐——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之一》,《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邵炳军:《论平王所奔西申之地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7月。
    邵炳军:《周平王奔西申与拥立周平王之申侯——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1月。
    邵炳军、路艳艳:《〈诗·桧风·隰有苌楚〉、〈匪风〉作时补证》,《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
    邵炳军:《郑武公灭桧年代补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月。
    斯维至:《说室》,《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论稿》,允晨文化,民国八十六年。
    唐兰:《宜侯夨簋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6月。
    田余庆:《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汪文学:《“唐承汉统”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2月。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王志:《〈毛诗序〉溯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9月。
    王志:《上博简〈孔子诗论〉与汉儒所传周代采诗说》,《九州学林》,2004年第3期。
    王志:《〈毛诗序〉溯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9月。
    王树民:《〈春秋经〉何以托始于鲁隐公》,《曙庵文史续录》,中华书局,2004年。
    王廷洽:《〈诗论〉与〈毛诗序〉的比较研究》,《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玉哲:《周公旦的当政及其东征考》,《古史集林》,中华书局,2000年。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
    王建国:《论〈诗·桧风〉的创作时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王子今:《秦汉“生子不举”现象和弃婴故事》,《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
    魏仁华:《南阳之申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战略地位》,《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闻一多、季镇淮、何善周:《七十二》,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国文月刊》卷22。
    邬锡非:《也谈西周申国的有关历史问题》,《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月。
    吴淑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考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伍士谦:《读〈秦本纪〉札记》,《秦西垂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2005年。
    萧兵:《〈左〉疑三则》,《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
    萧东海:《一个未被读懂的上古神话故事——〈诗经·大雅·生民〉前三章解读》,《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徐中舒:《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徐中舒历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98年。
    杨向奎:《〈公羊传〉中的历史学说》,《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杨向奎:《论何休》,《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杨向奎:《略论“五十凡”》,《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姚孝遂:《甲骨刻辞狩猎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
    殷崇浩:《〈七月〉之历探》,《文史》,总第15辑。
    虞万里:《〈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史林》,2007年1月。
    岳连建、王龙正:《金文“城虢”为东虢考》,《文博》,2003年。
    张红:《〈左传〉引〈诗〉新探》,《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8月。
    张培瑜、孟世凯:《商代历法的月名、季节和岁首》,《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张政烺:《“十又二公”及其相关问题》,《国学今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张泽渡:《“寤生”探诂》,《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
    张邦炜:《宋代对宗室的防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章彦华、颜忠诚:《动物的杀婴现象》,《生物学通报》,2007年第6期。
    赵伯雄:《〈春秋〉记事书时考》,《文史》,2006年第3辑。
    赵生群:《论孔子作〈春秋〉》,《文史》,1999年,第2辑。
    赵世超:《说“室”》,《瓦缶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郑振铎:《释讳篇》,《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社会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郑慧生:《殷正建未说》,《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郑慧生:《〈左传〉训诂五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
首页 上一页 共29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