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就带出了一个问题:较之诸侯一聘九女和诸侯不再娶的说法,仲子看来并非当初随同孟子姑娘一起嫁过来的,而且《左传》用了“归”字,仲子岂不是明媒正娶作了夫人?
一种可能是,前边那些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极大可能只是汉儒的附会;即便退一步说,现实和理论并不一定总是丝丝入扣的。而且,如果连诸侯再娶都能算是僭越礼制,那么鲁惠公迎娶仲子恐怕比仅仅单纯的再娶要过分多。——事情的原委不见于《春秋》及三传,而见于《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惠公的嫡夫人没有儿子,贱妾声子生了个儿子,名息,也就是后来的鲁隐公;息长大之后,家长给他安排婚姻大事,迎娶宋国的姑娘;宋国姑娘到了鲁国,鲁惠公见她漂亮,便“夺而自妻之”,把儿媳妇娶作自己的媳妇,自己由公公降格为新郎。565
这种事情在春秋时代绝非一例,看似令人发指之极,以后人的眼光看来,这个鲁惠公实在荒淫无道。但是,事情还真不好说,因为司马迁这段史料不知出处,《春秋》一经三传又全无此事,更没说过鲁惠公是无道之君,所以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就曾经表示过怀疑,566后世经师和史家中的持怀疑态度的也不乏其人。再说,且不论司马迁的史料来源究竟如何,单说鲁惠公其人,实在是个很不错的诸侯,不像是个能干出丧心病狂勾当的家伙。清人马骕就持这种意见,认为《史记》的说法于理不合。567
当然,非要说这个情理的话,后世即便是唐玄宗那样的明君,也干出过类似的事情。若论周代的主流婚姻观念,李衡眉曾经论说过“翁媳不婚”这一禁忌——从《礼记·大传》入手,指出其中所谓“男女有别”的深层涵义是指翁媳不得婚和母子不得婚,这一禁忌当起源于辈行婚,即严格禁止相邻辈分的人之间的性关系。在周代,不但实质上的翁媳不能结婚,就连名义上的翁媳也不能结婚,比如《毛诗序》讲到,卫宣公犯了这个禁忌,有人就作了《新台》一诗来讽刺他。568
行辈之禁忌,依李说:“周代是严格禁止母子通婚的。《礼记?曲礼》说:‘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并把这一禁规从血缘关系上的母子推广到名义上的母子,即不问生母或庶母,只要具备母的名分,儿子就不能与之通婚。如果违犯,就是十恶不赦,并用‘烝’、‘报’等字眼来谴责这类不轨行为。”569
但是,上述《礼记》之说恐怕未必确实,大约是以汉人的道德观来描述周人,毕竟时空的间隔会拉大道德伦理的隔膜。正如清人刘献廷所谓:“后之儒者,以汉、唐、宋之眼目看夏、商、周之人情,宜其言之愈多而愈不合也。”570这是古人读史的卓识。的确,若仅依《左传》,烝和报并不含有贬义,甚至是男人应尽的义务,571这应是一种古老婚姻习俗的延续。572
如果确实存在“翁媳不婚”这一婚姻禁忌的话,可想而知的推论就是:违禁婚姻所生下的儿子也很可能会受到大家的歧视。那么,联系到鲁惠公一家人,就算鲁惠公活着的时候可以关照仲子所生的儿子(即鲁桓公),但在他死后,鲁国的公论恐怕很难认同鲁桓公吧?——这又可以向两个方向作出推论:要么《史记·鲁世家》里公公娶儿媳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要么鲁桓公继位的合法性一定会受到公论的质疑。
但是,也许“翁媳不婚”的禁忌值得商榷,毕竟仅以《礼记》和《毛诗序》来论证春秋史实怎么说也还隔了一层。而反面意见虽然也没有提出什么坚实的证据,但也值得我们参考一下——童书业说即认为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和春秋时代家长制家庭的婚姻状况是吻合的,大约贴近实情。573那么,如果童说属实,574这对司马贞和马骕他们来说还意味着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事情的判断很难脱离以今度古和以己度人的心理陷阱,何况很多善恶之别都是随着时代风俗而风吹幡动的,时人眼中的“禽兽不如”换到古代,或者换一个时间、地点,未必就不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
作者:伊祁放勋 回复日期:2008-4-16 17:11:23
咋这么快就分页了...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2008-4-16 17:11:51
事情还有另外的说法,《榖梁传》就把仲子说成惠公之母(也就是隐公和桓公的祖母)而不是桓公的母亲。575有人认为大有可疑,比如朱熹;576也有人力挺此说,比如清人刘逢禄;甚至还有说仲子是隐公之母的,如明代季本;577顾炎武还推测鲁国有两个仲子,一是孝公之妾,一是惠公之妾。578众说纷纭,又是《春秋》之一大疑案。
刘逢禄的《左氏春秋考证》是今文学派向古文学派的一次总攻,仅就眼前这个仲子问题,刘认为《左传》的这段文字是刘歆为了使《左传》看上去更像一部释《春秋》之作而篡改过的(刘逢禄认为整个《左传》到处都是刘歆动过的手脚),司马迁写《鲁世家》的时候所采用的应该是原版《左传》,而作《史记索隐》的司马贞却依据篡改版《左传》来怀疑《史记》,实在不该。而且,《史记》里也并没有说那位宋武公之女叫做仲子。579
虽然时至今日,刘歆大规模作伪之说已经不大有人相信了,但经中疑点仍在,殊难贯通。清代于鬯《香草校书》也是从《左传》和《史记》之间的龃龉作出分析,说出了另外的一番道理:《春秋》记作“仲子归于我”,“我”字底下按说应该写明到底是“我国”的哪位国君才对,比如归于我隐公,或者归于我惠公。《春秋》却不写明,谁知道仲子究竟归于谁呢?及至读《史记·鲁世家》,才知道此事大有难于措辞之处。《鲁世家》的记载是:“惠公嫡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这里所谓嫡夫人,指的就是惠公的元妃孟子;所谓“贱妾声子生息”,指的就是继室声子生隐公;所谓“息长娶于宋,惠公夺而自妻”,就是《春秋》所谓的“仲子归于我”。照此说来,仲子本该归于隐公而实际上嫁给了惠公,所以《春秋》既不能说“归我隐公”,又不便直说“归我惠公”,只好闪烁其辞地记作“归于我”。这段一定是鲁史旧文,当初史官落笔的时候一定是大费斟酌的。
至于仲子手上的“为鲁夫人”,假如仲子嫁给隐公,可那时候惠公尚在,隐公又不是太子,仲子是没机会作鲁夫人的。所以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惠公夺了儿子的未婚妻,无以自解,便找理由说是为了达成仲子手文上的预言。
如果没有《史记》的这段记载,《左传》之文便读不通顺。《左传》是明知其事之原委但故意藏着不说,还添上了一段手文预言的玄虚故事。多亏《史记》详记其事,与《左传》两相参合,当无可疑。而且,不止《左传》有疑点,《公》、《榖》两传于此也有迹可寻。《榖梁传》说:“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公羊传》说:“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如果仲子真是夫人,声子真是媵妾,那么桓公是夫人之子,隐公是媵妾之子,隐公让国给桓公又怎能说是“非正也,邪也”,更怎能说是“成父之恶”?尊卑如此显而易见,又何至于“国人莫知”?——原因在于:隐公虽然是媵妾之子,媵妾的身份却正;桓公虽然是夫人之子,夫人的身份却不正,所以《公》、《榖》二传才会这么说。由此可见,“三传”的作者全都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只是都不明说而已。从《史记》推断,“三传”的疑点便豁然贯通了。580
于鬯此说无论是否能被凿实,大约要算是迄今为止最为圆融的解释了,但这就意味着《春秋》一经三传才一开头便有了如此含蓄的曲笔,几位作者应该也不会预料到将来有司马迁作《史记》把遮掩事情真相的黑布撕开了一个裂口,并在两千年后终于被成功地破译出来。但另一方面,即便这就是大白之真相,显然又与公羊家的三世说发生矛盾,因为依照后者,隐公时代属于传闻世,《春秋》的记载应该相对直言无讳才对。经说要想做到自洽,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7.释“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生桓公而惠公薨”,从字面上看,仲子嫁给鲁惠公之后,生了个儿子,即后来的鲁桓公。鲁桓公降生没多久,鲁惠公就死了。这个“而”字从文法上说显然是“承上启下之词”,581那么,“生桓公”和“惠公薨”应当就是接连发生的。但从后文的记事来看,事情似乎未必如此。如果桓公刚出生不久,父亲惠公就死了,那么马上鲁国就会面临一个新君即位的问题。这个时候,桓公还只是一个小婴儿,于是“隐公立而奉之”——立桓公为国君(也许是立其为太子)而尊奉他。这段还要联系下文中解释为什么《春秋》不书“公即位”(“公”即鲁隐公)而给出的理由:“不书即位,摄也”,这是说《春秋》本该在本年开头记录鲁隐公即位之事,但之所以没记,是因为隐公并非继承君位,而只是摄政罢了。——这个解释又和《公羊传》、《榖梁传》不同。
《左传》这短短一句话里歧意纷纭。首先,桓公的出生和惠公之死到底是不是接踵而来的?杜预说这两件事并不发生在同一年,孔颖达继而提出三项证据:一是《左传》就在本年的后文中讲到惠公死的时候“太子少”,这里的“太子”就是桓公,而“少”的意思是指“未成年”,而不是“新生儿”;二是惠公改葬的时候隐公没有出席,想来一定是桓公作为丧主——作丧主的一般都是死者的继承人(现代很多地方办丧事也是以死者的长子为主的),那么,既然桓公已经可以作丧主了,应该岁数也不会太小,可如果他真是在父亲死的那年出生,此时最多也有只两岁;三是在隐公十一年,羽父和桓公合谋杀了隐公,如果桓公是在父亲死去的那年出生,那么,他犯下谋杀罪的时候才十二岁而已,而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和别人谋划谋杀事件,可能性实在不高。所以,综合以上三点,“生桓公而惠公薨”的意思应该是:仲子生下了桓公,若干年之后,惠公死了。582
杨伯峻是支持孔颖达之说的,并详考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史记·宋世家》,推算出仲子在隐公元年时虚岁应该是二十七,而以当时男婚女嫁的年龄来说,二十七岁的女人很可能早就生孩子了。583
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推测而已,并没有一项铁证,而正如经史典籍中常见的那样:反方的论证同样有理。
刘文淇就曾经逐个反驳孔颖达的三点推论:一,“少”的涵义是比较广的,从小娃娃到少年儿童都可以涵盖于其中;二,《左传》只是说了惠公改葬时隐公没有出席,并没说桓公作了丧主;三,杀害隐公的事,奸人羽父正是欺桓公年纪小才这样做的。况且,《左传》明明说“生桓公而惠公薨”,如果尊重语法的话,那就只能承认两件事是接踵而至的,杜预的解释显然与原文相悖,孔颖达的三点分析则是对杜预的曲意维护。584
双方都有理,但也都是推测而无证据。在对“少”字本身的解释上刘文淇是对的,但具体联系到桓公身上,却很难说两方面谁对谁错。
暂时放过争议,总之,不论桓公是小娃娃还是小儿童,反正年纪还小,所以隐公“立而奉之”。
“奉”,清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周礼》郑玄注:奉,是进的意思,又引《广雅》,奉,是持和献的意思。总括来说,奉,有尊崇的意思。585至于“立”,字面上一目了然,实质上却很难解释。于是,对这个“立而奉之”就出现了好几种说法。
汉儒贾逵说:隐公立桓公为太子并尊崇之。
汉儒郑众说:隐公摄政,奉桓公为太子。
杜预说:隐公立桓公为太子,率领国人尊奉他。
孔颖达支持杜预,反驳贾逵、郑众,586洪亮吉又反驳孔颖达对贾逵的反驳,587其他人还有种种说法,有说惠公本来立过太子的,有说没立的,有说隐公是立桓公为国君而尊奉之的,也有说是立为太子的。
无论从文法上看,还是从背景上看,似乎应该是鲁隐公立桓公为国君,并尊奉这位名义上的小孩子国君,自己摄政,即《左传》后文说到的“不书即位,摄也”。《春秋》为什么在隐公元年没有记载鲁隐公即位,是因为鲁隐公并没有即位,他并不是一位名正言顺的国君,而只是一位行使国君之权却无国君之名的“摄政王”。再看看《左传》后文,桓公的母亲仲子死后用的是夫人之礼,而隐公的母亲声子死了却没有用夫人之礼,是为一证,杨伯峻就是持这种说法的。588
清代于鬯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是以隐公立而奉之”最后的这个“之”字是并非指代桓公,而是指代仲子。于鬯这个结论主要是从分析语法而来的:《左传》在没有被割裂而分附在《春秋》经文之前,这段话应该是“……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义连贯,是说仲子在嫁到鲁国之后,生下了桓公,而后惠公去世,于是隐公继立,奉仲子为夫人。《春秋》于鲁隐公元年不书即位,是表示隐公并非即位,而是摄位。
史家撰文,“某公薨,某公立”,这是常例,《左传》“隐公立”紧承“惠公薨”而来,所以贾逵、杜预所谓隐公立桓公为太子的说法是不合语法的,而“奉”字是自下奉上之辞,子奉母是可以的,兄奉弟却讲不通了。这一点杜预想必也是明白的,所以他解作“帅国人奉之”,凭空添了“帅国人”三字来弥合矛盾。而释“之”为仲子则文义顺畅,前后呼应:隐公认可仲子为惠公正妻,奉之为母,自然也就认可了桓公作为惠公之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只待将来桓公长大便归政于他,这与《左传》后文都是相符的。589
于鬯此解,既合语法,也合文义,或许是迄今所见最通畅的解释了。但是,疑点仍然存在:如果鲁隐公仅是摄政而非实际即位,为何称公,这岂不是僭越名份?既然奉仲子为母,又为什么声子有谥而仲子无谥?
先说第二个问题。如前所述,童书业是认可《史记》的记载的:隐公的母亲声子是惠公的“贱妾”,而仲子本该是隐公之妻,却被惠公夺了去。根据春秋时代的习俗,父夺子妻所生的儿子虽然可以成为太子,但并不太名正言顺。所以,仲子所生的桓公本在可立可不立之间。这些大概就是仲子后来虽然升格为夫人却没能获得谥号的原因。590
而据刘丽文的说法是,如果死去的元妃没儿子,继室的儿子继承君位是顺理成章的,如杜预注:“隐公,继室之子,当嗣也”。隐公对桓公的谦让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地位低,自己没有继位的资格,而是牵连着仲子掌纹上的那句神谕——“为鲁夫人”。
刘发出了和前文中于鬯同样的疑问:回顾前文,《左传》对仲子的叙述有些闪烁其辞:“故仲子归于我”是说仲子嫁到我国,但问题是,嫁给鲁惠公是“归于我”,嫁给鲁隐公(当时的太子,未来的国君)也是“归于我”,仲子本来到底要嫁给谁呢?
按照仲子掌纹上的神谕,她是要作鲁国国君的嫡妻的(即“鲁夫人”),那么,鲁惠公已经有夫人了(孟子),就算夫人死了,假设“诸侯不再娶”确有其事,或至少有一些舆论上的约束力的话,他是不能另娶或另立嫡妻的,除非——假如“母以子贵”的原则在当时也当真存在的话——让仲子的儿子作太子,那么按照“母以子贵”的原则,仲子就可以升格为夫人了,这也就符合了仲子掌纹的神谕。
鲁惠公死后,如果按照传统,应该是隐公继位,可如果要照顾神谕,就得让桓公继位。想来鲁惠公生前就是打算成就仲子“为鲁夫人”之神谕,所以正如《榖梁传》所说,隐公让位给桓公,成全了父亲的心愿。
正是这个神谕的力量,鲁隐公便没有正式即位而只是摄政;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鲁隐公的生母声子最终也没能成为夫人。而假如鲁隐公不是摄政,而是正式即位的话,声子无疑是可以成为夫人的。591
这个说法似乎言之成理,但是,考察推理环节就会发现:如果要以上的推论成立,就需要“诸侯不再娶”和“母以子贵”的成立,如果这两者有一项的真实性受到有力质疑,这个推论自然也就不算牢靠了。——那么,神谕的正确性也因此而受到怀疑了吗?这是不大应该的,神谕总要是正确的才对,这倒不是因为迷信,而是《左传》的风格一贯如此,对远在惠公年代的事情,《左传》是不会记载一条失灵的神谕的。
回头来看,刘所有推论的出发点就在“为鲁夫人”四个字上,但是,即便仲子嫁到鲁国而没有“为鲁夫人”,这也一样符合神谕。这就需要采纳孔颖达的说法,把“为鲁夫人”的掌纹仅仅理解为掌纹像一个古文的“鲁”字,以上推论便可以成立了,因为仲子到鲁国不一定是要作夫人的,只要嫁到鲁国,就算是符合神谕了。
被神谕所关照的仲子是不同凡响的。从《左传》的后文来看,仲子受到了极大的尊崇,或者说,《左传》是以极为尊崇的笔墨来渲染仲子的——从她生时的神谕到她死后的哀荣。
这个神谕还有下文,《左传·闵公二年》还记载了鲁国季友身上一则相似的故事:季友出生时手上有个“友”字,于是这孩子就被取名为“友”了。592而耐人寻味的是:季友是鲁桓公的儿子,恰恰是仲子的孙子。祖母和孙儿身上竟然出现过同类的灵异现象,这真是很让人吃惊了。童书业据此推测:《左传》推尊仲子是为了推尊鲁桓公,推尊鲁桓公又是为了推尊季氏。所以,《左传》的原作者和季氏之间一定有着某种不寻常的关系。593
简要归纳一下:《春秋》这一开始,惠公、隐公、桓公、孟子、声子、仲子,关系实在不易搞清,“三传”又各执一辞,让历代学者们生出了无数的解释和无穷的歧意。隐公和桓公到底谁才是最合法的继承人,声子和仲子到底谁才是最合法的夫人——如果鲁惠公当初能够谨守婚姻法和继承法的规矩,事情或许会简单一些吧。
以上这个感慨的前提是:春秋时期当真存在着一种普适而规范的婚姻法、继承法的。但实情显然复杂得多,单以继承法而论,各种形式都有,持论者还往往都说自己的意见是“古之道”。即便就在鲁国,嫡长子早死的话是立嫡孙还是立庶子,这就有过争议,而孔子的意见是立嫡孙。594同类事件直到明代还让不少人伤过脑筋。
这些事情繁琐之极,隐公和桓公作为事件的直接当事人,因此而遇到的麻烦恐怕就更多了。公羊家归纳过《春秋》有所谓“七缺”,其中第一“缺”就是说惠公的婚姻有问题,作丈夫作得不合格,结果导致了后来隐公和桓公的祸乱。595
惠公的婚姻问题如果按后儒的标准,再说得武断一些,就是“再娶”,在第一次婚姻之后又娶了仲子,清代大学者戴震就持这种观点。戴震说《春秋》开始于隐公,当先便有三宗罪,第一宗就是惠公再娶,违背礼制,鲁国后来的祸患其源头就在鲁惠公身上。596
的确,从这个角度来看,嫡庶尊卑的名份和秩序还真是很重要,如果惠公严格按照当时的婚姻法和继承法(如果当时确已完善的话)办事,就可以省去后来的很多麻烦。现代人常常以为这些名位尊卑之说迂腐落后,甚至滑稽可笑,殊不知它们在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意义上确曾发挥过极大的功效,而无论这些规则在周代社会的真实情况到底为何,至少后儒没少以之当作各自时代里的政治与道德的准绳。对于绝大多数的古代政治家和政治学家来讲,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何有可能危害社会稳定的思想和行动都要受到严厉的制裁。这样的思想,贯穿了《春秋》一经三传。
作者:伊祁放勋 回复日期:2008-4-16 17:12:51
直播啊?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2008-4-16 17:13:18
8.释“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1)何休与郑玄的论战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这句话才是《左传》严格意义上解经的开始,而前文孟子、声子、仲子那些内容则是“先经以始事”(杜预语),把一段经文叙事中的前因交代清楚。
在经学史上,为《左传》作疏通整理工作的,刘歆可能是第一人。刘歆的时代正是公羊学大兴的时代,刘歆虽然力挺《左传》,但学风毕竟也受到了公羊学风的影响,在《左传》里发掘圣人的微言大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刘歆既无法全然摆脱时代大风气的影响,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时人普遍都把《公》、《榖》当作经学,认为这两部书是真正的《春秋》之传,而《左传》不过是一部独立成章的史书罢了。尽管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左传》的史料价值远远大于另外两传,但在当时,如果《左传》不被凿实为和《公》、《榖》一样也是《春秋》之传,肯定是不会获得官学经典的地位。
于是,刘歆治《左传》,也多有公羊风格,就以这句“不书即位”来看,他就从中发掘出了“不书”和“不称”的所谓“义例”——也就是说,凡是《左传》记载“不书”,都代表着圣人的某些意思,凡是“不称”,也代表着圣人的某些意思。但如果我们单纯从文法和字义来看,还真看不出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
的确,在一些经师(如服虔、贾逵)那里,“不书”意味着这样一层涵义:原版的鲁史《春秋》在这里其实是记载了鲁隐公的即位的,孔圣人在修《春秋》的时候出于某种深刻的考虑,把即位的文字给删掉了。
反方意见肯定也是坚强地存在着的,杜预和孔颖达就说:隐公是摄政,根本就没行即位典礼,既无即位之事,当时的史官自然也就没记,而孔子沿用鲁史旧文,也没给添上一笔“公即位”,《左传》跟着解释一下,这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597
显而易见,双方论辩的焦点集中在鲁隐公到底是“即位”还是“摄政”。《左传》派和公羊派各执一辞,势同水火。
“时将古意参前哲,不肯多端误后人”,598作为公羊学的一代宗师,何休对《左传》学的兴起忿忿不平,因而著书三部:《公羊墨守》、《榖梁废疾》、《左氏膏肓》,是为“三阙”,时人认为其言理幽微,不是一般人能够领会的。599何休的意图是:坚定捍卫公羊学,坚决打倒另外两派。这意图单从书名上就看得出来,所谓“墨守”,即取先秦墨家善于防守之喻,“废疾”和“膏肓”俱含贬义。
何休在《左氏膏肓》里力驳隐公摄政之说。因为《左传》学家拿周公摄政之事作为摄政一事的参照系,所以何休便着力分析周公摄政和所谓鲁隐公摄政之间的不同:按照古代的制度,诸侯年幼,天子会委任贤能的大夫去辅佐他,并无摄代之义。当初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死的时候并不称“崩”。而鲁隐公生称侯,死称薨,这分明都是诸侯之礼,哪是摄政?
的确,按《礼记·曲礼》,同样是死,但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大夫叫“卒”,士人叫“不禄”,庶人叫“死”,600等级分明,不可僭越。
何休这里的意思是:当初周公摄政,死时并没有按天子之礼称“崩”,而鲁隐公却生称侯,死称薨,完全是诸侯之礼,由此可见他并非摄政,而是即位为鲁国国君。
何休继续分析:周公摄政的时候,仍然以周成王为领导,只是帮他管理政务罢了,所有大事都要禀明周成王而后才付诸实施,周公之死又是在致仕之后,所以他的死被称为“薨”,而不是“崩”,是依诸侯之礼而非天子之礼。可再看鲁隐公,所谓摄政,连国君的名份也一并摄了去,以桓公为太子而非国君,所有大事都由自己独断专行。最终,鲁隐公是在执政的任上被谋杀的,也就是说,他是在死在国君的位子上,所以才生称“公”,死称“薨”,这和周公摄政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按《公羊传》的说法,诸侯是没有摄政一说的。601
面对何休的咄咄逼人,同时代的另一位经学大师郑玄起而迎战。郑玄是融通今、古文经学的一位集大成者,当时有句谚语“宁道周、孔误,不言郑、服非”,602服为服虔,郑为郑玄,可见其声誉之隆,而郑玄与何休这次论战堪称汉代学术界的巅峰之战。
郑玄针锋相对,呼应着何休那三个气势汹汹的书名也写了三本书:《发墨守》、《起废疾》、《箴膏肓》。在摄政这个问题上,郑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从《公羊传》里找出一句话来:“宋穆公云:吾立乎此,摄也。”——这话的背景是:宋穆公的位子是哥哥传给他的,哥哥当初不传子而传弟,宋穆公感念恩德,后来便立下遗嘱要在自己死后把位子传给哥哥的儿子。郑玄引的这句话就是宋穆公对他这位侄子说的:“我现在坐这个国君的位子,不过是摄政罢了。”603言下之意是:我只是暂时代理一下国政,这位子本来就该是你的,最后也一定会还给你的。郑玄言简意赅,随后又点了一笔:“这是你们《公羊传》自家的话,明明是说摄政,你何休又凭什么非难《左传》呢?”
郑玄的诸多驳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风格一以贯之。何休无可奈何地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何休和郑玄这些论战作品后来都已散佚,后人只能从各类典籍中辑录而已。《礼记正义》引《箴膏肓》让我们得以看到郑玄还有一些下文:周公还政于周成王,退归臣子之位,而后才死,怎么可能称“崩”呢?隐公是死在国君之位的,不称“薨”又该称什么呢?604
这次论战正值东汉党锢时期,对天下士子影响极大,据王嘉《拾遗记》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及郑康成锋起而攻之,求学者不远千里,赢粮而至,如细流之赴巨海。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605
此战之后,古文大家服虔从时政应用而非纯粹学理上再驳何休,606《左传》从此开始过上了一段扬眉吐气的日子。但就上述这个具体论辩的细节而言,虽然郑玄大占上风,但他的分析并不十分严密。宋穆公说的“吾立乎此,摄也”,考之具体背景,更像是一番自谦之辞——宋穆公明明就是合法的国君,也明明可以合法地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侄子是他高尚,传位给儿子是理所当然。至于周公当初到底是摄政还是称王,这是整个经学史上的一大疑团,辩者如云,而在《春秋》学里,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对鲁隐公身份的解读,更在时政当中常为权臣篡位奠定理论基础。
回顾何、郑之争,于称公与称薨的尊卑体例上辨析甚力,而考之其时称谓,也未必都那么严整。同样身份的人,鲁国自家用的规格常比外国人高,以示内外有别,607至于“卒”字,不止用在大夫身上,也会被用作通称。608哪怕一个小小的特例也会影响到对微言大义的把握,致力于经学是很容易感觉到左支右绌的。
(2)周公摄政与称王之辩
先秦文献里有不少关于周公称王的记载,而周公还有一个“周文公”的称呼,见于《国语·周语上》韦昭注609和晋人傅玄的《傅子·附录》,610杨宽《西周史》即取其说。但汪受宽细辨其非,认为这个说法不过是三国和晋人的编造。611这问题直到现在也没辩清楚,王晖曾归纳“学术界大致有三种代表性的说法:一是周公既摄政又称王;二是周公既未称王,也未摄政;三是周公虽摄政,却未称王”。612
如果仅从先秦文献上看,对周公称王的说法实在太多。《韩非子·难二》曾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持此论者还有很多,即便看看《史记》的摄政说,也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史记·周本纪》说“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史记·鲁周公世家》是说“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而周公临死之前的遗愿是归葬成周,但周成王还是把他和周文王葬在一起,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而且,成王还准许鲁国以郊祭之礼和天子之乐来祭祀周公,这也正是“周礼尽在鲁矣”的一个源头所在。要知道,如果在周朝立国之初“礼仪之邦”的基本等级制度已然分明的话,或者基本礼制当真定于周公之手的话,那么,这种规格的祭祀恐怕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周公确曾作过天子。
另外的解释是:周公未作天子,只因有天子之功,才受天子之礼,王安石认为这是很相称的。——此论见于王安石的《淮南杂说》,杨绘向宋神宗上书指称王安石心怀异志,这就是其论据之一。613毕竟以人臣之功而受天子之礼实属僭礼行为,更别说周公当真作过天子了。
许多经学家们本着君臣大义而拒绝承认周公曾为天子的观点,义理当先,事实为次,保持政治正确。至于现代,这问题总算脱经入史,从意识形态领域转到了史学领域,研究起来才不那么棘手了。种种证据,无论从文献来看,还是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周公称王一事似是大有可能,614就算仍有歧义未决,也都是就是论事而已,只辩史实,不谈义理,而回过头来再看郑玄、何休之争,围着“崩”和“薨”纠缠不休,似乎既很无谓,也很无味。
但在古人眼里,这小小字眼的背后就是厚重的春秋大义。一方面,现实的政治斗争就是摆在眼前的:一字之差,周公的身份便大为不同,而真真假假效法周公的人怎能不为此紧张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莽,处处效法周公,甚至还使汉家改元“居摄”,此即影射周公摄政而来,在高尚的幌子之下暗行夺权之实。
周公是否摄政称王,这问题从史学角度看,不过是先秦史上的一个细节之争,即便在周代初年,也不过是周制初兴,就算周公当真称过王也不应该会动摇到周公在后人眼中的圣人地位,但在经学的视野下,这问题与时政的关系实在太大,广涉着秦汉以后皇帝和权臣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受托孤而辅政的重臣与稚龄皇帝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有皇族内部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如明成祖朱棣篡位之后和方孝孺理论,就说自己的本意是要效法周公辅佐成王之事来辅佐建文帝615)。所以周公问题之所以是一个经学上的千古大难题,因为它首先是一个现实政治上的大难题,而一旦牵扯上了现实政治,这问题便没有了事实上的对错,而只剩下站队的对错了。
另一方面,纯粹从经学意义而言,“崩”也好、“薨”也罢,所谓褒贬,都在这些小小字眼里微妙地隐藏着,而中国的历史观念正是由此发源,并且传之久远。汪荣祖即视孔子为“中国传统史观之祖”,当然,他是相信《春秋》纵然不是出自孔子之手,也必是孔子后学所为。汪说明道:“《资治通鉴》凡一统之君,死称崩,否则称殂,一统之国大臣死称薨,否则称卒,斯皆《春秋》书法也。历代作者视为当然,益可见《春秋》寓褒贬于书法,入史学之深也。然则《春秋》一书,非仅编年之滥觞,亦史观之渊泉也。”616
这种史观就意味着:褒贬是第一位,史实是第二位。那么,既然在修史的书法上可以堂而皇之地观念先行,因观念问题而剪辑乃至窜改史料也就相应地具有了正当性。仍以《资治通鉴》为例,这一点正是它遭受当代史家诟病之处。
周公摄政称王的问题并没有在古代专家那里有个了结,“鲁隐公到底是即位还是摄政”这个问题并也没有随着何休、郑玄论战的结束而终止——如上所述,这在古代实在可称得上是一个人命关天的问题,牵涉到“立国之常经”和“天地之大法”。
我们不妨把争论再看下去:唐代大史家刘知几因在《史通》一书中菲薄圣贤而饱受诟病。在刘知几看来,《尚书》、《春秋》各有疑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不都那么光辉夺目。刘知几似乎是在以史家考据作风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折磨着儒家弟子的信仰,但也有人推测,刘知几那么说其实是意在言外的。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对此有一段评语,说看了这些话而大骂刘知几诋毁圣贤的,都是义人;能看出刘知几这是由质疑古史来寄托自己胸中愤懑的,都是明白人。617
那么,刘知几的胸中愤懑都在愤懑些什么呢?论者认为正是汉魏隋唐以来拿古代圣贤作风来遮脸的种种篡弑诛伐。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很为刘知几这个千古之“名教罪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刘感愤时事,又怕因言获罪,这才佯狂非圣,意在言外。618
浦起龙和钱大昕的阐释是否成立,很难确证,反驳者也不乏其人,但毕竟揣摩人心的结论无从对证。所以只能说,用他们的观点来作参考,我们可以约略推知一些古史、经义与时政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
再看《春秋》,鲁隐公到底是即位还是摄政,首先便前承着周公的身份问题,而周公的身份问题又关系着后世许多高层权力斗争中的站队问题,既攸关国本,也攸关性命。学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可谓艰难。
争议仍在继续。及至宋代,欧阳修议论道:孔子是“万世取信,一人而已”,而“三传”的作者却只是凡人,是凡人便难免犯错。那么,既然《春秋》把鲁隐公的头衔写作“公”,鲁隐公当然是即位为君了。大家为什么不从孔子之说,而偏要听从“三传”的曲解呢?619
持此论者代不乏人,核心问题是:难道孔子作《春秋》的时候就想过有三家会为《春秋》作传吗?如果事情不是这样,那又何必求经义于“三传”呢?620至少在当时来看,这类说法是极为有理的,也是宋人舍传求经风气之下的正常立说。但欧阳修很快就遇到了反驳,反驳者就是他自己的门生苏轼。
苏轼的观点一开始大体和郑玄相似,进而讨论隐公之摄政是否符合礼制。苏轼引了《礼记·曾子问》的一段,说曾子请教孔子:“如果在国君死后,太子作为遗腹子出生,大家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卿大夫们跟从摄主,面朝北,站在西阶的南边……”
郑玄也是注过《礼记》的,他当初在这里解释摄主是“上卿代理君主执掌国政”,621但苏轼的解释更为详细,讲到了在这种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继承原则——大略来说,摄主是死者的弟弟,如果遗腹子生下来是个男孩,摄主就交班,立这个孩子为合法继承人;如果遗腹子生下来是个女孩,那就由摄主来作合法继承人。
苏轼感叹说:“秦汉以后,这套礼制没人继承,女人开始当摄主了。岂不闻孔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摄政而国家不乱的,不过千里挑一而已。更恶劣的情况是:母后摄政导致了外戚篡权,比如王莽就是个坏典型。就算按古礼而立的摄主最终居然篡权了,那好歹也是自家弟兄,王朝的血统未变,可外戚篡权却会使王朝改姓。”
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候天子驾崩,太子要守丧三年,这三年中,国政由冢宰代管。622照此说法,只要有冢宰在非常时期作一下临时代理就可以了,用不着摄主。苏轼反驳说:“太子如果岁数够大,可以按这种方法办,但如果太子只是一个新生儿,或者年纪尚幼,那么,依照三代之礼和孔子之学,绝对没有把位子让给异姓的道理,所以一定是要有摄主的。鲁隐公的情况就是这样。”
苏轼接着又批评同一阵营的前辈郑玄,说他是个“陋儒”:“郑玄把摄主解释成‘上卿代理君主执掌国政’,如果国君遗腹子生下来是个女孩,难道这位上卿还就继位为君了不成?”苏轼作结道:“摄主是‘先王之令典,孔子之法言’,但遗憾的是,大家都搞不清了,都以为母后摄政是理所当然的,这还了得!所以我一定要把问题说清!”623
经学之争,罕有定谳。一般说“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关于隐公即位的记录有不少人就认为是鲁史原本有载而被孔子给“削”去了——比如王阳明就持这种看法,他在《五经臆说》里如此设问对答:
问:隐公未尝即位,元年之称从何而来呢?
答:隐公确曾即位。如果没即位,哪来的元年?《春秋》不书隐公即位,是孔子削去的,想让后人从中能探得其实。
问:隐公即位,《春秋》不书,这是为什么呢?
答:隐公因为桓公年幼而行摄政,是摄政通告天下,天下由此而知晓隐公让国之善,那些争权夺位的人会因此感到羞愧的。
问:既然隐公以摄政之名通告天下,那《春秋》就写他摄政好了,可《春秋》却什么也不写,为什么?
答:隐公为兄,桓公为弟,两人都是惠公的庶子,按照庶均以长的规矩,隐公自然该是国君,天下由此而知晓嫡庶长幼之分,那些变乱常法的人也会知晓什么才是对的。
问:既然这样,隐公自当即位,而他不即位又是为了什么?
答:诸侯立国,既要上承先君之命,又要得到周天子的册命,隐公缺少这两个条件,所以不去即位。天下由此可知父子君臣之伦,那些无父无君之人也会因此而感到畏惧。《春秋》不书隐公之即位,一可以凸现隐公让国之善,二可以分明嫡庶长幼之别,三可以树立君臣父子之伦,扬善诫恶,是非俱现,真是神来之笔!624
《春秋》没有记载鲁隐公的即位,竟被王阳明读出了这许多内容,更被发掘出如此深刻而丰富的涵义,实在令人惊叹,这大约都是“居静穷理”而来的吧。想到王阳明在《送刘伯光》诗中的“谩道六经皆注脚,还谁一语悟真机”,这般学问大有禅思之妙。清代学者极为反感王学,个中原因由此也可见一斑。至于隐公未受王命,确是承自旧说,如程颐《春秋传》有过详解:诸侯即位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册命,隐公缺少这道手续,所以《春秋》不书即位,是不认可隐公正统国君的身份。法则既立,鲁国十二君有的书即位,有的不书,各有各的缘由……625
程颐和王阳明学术虽然迥异,但各以各的义理当先。义理正确了,史观也就正确了;史观正确了,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就可以贯通无碍了。如程颐教导弟子,说《春秋》虽然“穷理之要”,但读书人最好先把《论语》、《孟子》读下来,再通一经,然后再读《春秋》,“先识得义理,方可看《春秋》”。义理与史事的关系正如《春秋》之《经》与《传》的关系,“《传》为案,《经》为断”,也就是说《传》好比案件描述,《经》好比法官裁决。626或如张载所说,《春秋》一书是孔子自作,只有孟子才懂,如果不是理明义精是没法搞明白的,先儒不懂这个道理,故而解说《春秋》有太多的穿凿附会。627——张载自己是不是也一样穿凿附会姑且不论,但看在这种义理当先以统摄史事的思路下,“事实正确”能否被推论出来虽然煞是可疑,却一点都不重要了。极端者还如张载,把读史比作旅游,认为山水之乐虽然可爱,但终究无益,不如到经籍义理之间旅游为好。628从这里可以约略体会历代学者们对摄政问题之争,知道为什么在证据如此缺乏的前提下,他们居然还能争论出那么多内容。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2008-4-16 17:14:42
(3)达例与特笔
至此稍稍总结一下:到现在为止,《春秋》开篇“元年春王正月”这六个字里,据经学家们认为“疑似”孔子笔削的痕迹有:“春”是原本没有而由孔子“笔”上去的,为的是把“春”置于“王”上,表示王者要上法天道;“公即位”原本是应该有的,但被孔子“削”去了,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各有各的说法;“元”和“王”也都可疑,其中涵义无限;“正月”虽然朴素一些,其中也大有深意。
隐公元年《春秋》不书即位,个中原因,直到清代,论证与辩难仍在继续,如戴震专作了一篇《春秋改元即位考》,从短短一句“春王正月”中规划出继正即君位、继正之变、继故即君位和继故之变四种义例,把隐公划入“继正之变”,又有一番深刻义理。629——事情往往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真相没被论清是一回事,在论证过程中生发出许多新思想则是另一回事,
社会要发展,着力所在,是开发新知识,还是解读旧知识?一个经典思路是:古人已经把道理说尽,我们只要全力发掘即可。——很多人相信,如果搞清楚孔子的“笔削”,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便会尽显无遗。读书人苦读圣贤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深入探究春秋大义便是如此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那么,这就难免使一些人憧憬:如果能找到《春秋》所依据的鲁史旧文,两相对照一下,那就很容易知道孔子到底“笔”了哪些、“削”了哪些,不必凭空揣测。清人赵翼就曾这样感慨过,说:孔子修《春秋》,鲁史旧文可惜我们见不到了,没法参校圣人的笔削之处,但以《汲冢纪年书》(即《古本竹书纪年》)来做参照,会发现两部书的文风、体例差不太多,对一些史事两书也都有记载,看来当时的国史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而孔子只是在个别字眼上作了改动,以示褒贬之意。630
但即便真能找出这样一部原版《春秋》,问题也未必能被轻松解决。康有为曾经提出《春秋》总共存在四个版本:一是原版的鲁国《春秋》,二是经过孔子笔削的《春秋》,三是孔子口授的《春秋》(由《公》、《榖》两家所传),四是孔子口授的《春秋》微言(传人是董仲舒、何休这些公羊家)。631
康有为标榜公羊体系,为维新变法作理论开道,史实考据自然变得轻而又轻。只要《春秋》的经学地位不坠,问题与争议就将永远存在,个中道理就要借宗教社会学来作阐释了。
无论是否存在孔子口授的《春秋》微言,对孔子“微言大义”的深入发掘始终没有停歇,历代学者们还由此总结出很多“义例”,粗略来说就是:如果对张三称呼张先生,那就是褒,而直呼张三就是贬,称呼小张也是贬,等等等等。但这些“义例”到底可不可靠,历来争议很多,比如《镜花缘》里就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镜花缘》虽是小说,却真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书中借角色之口大量发表对经史子集的长篇议论——说如果本来应该直呼张三之名,但那年代资讯传播手段不发达,不知道张三到底叫什么,这可怎么办?
《镜花缘》里经常是些很有趣的议论,其中还论到孔子的所谓“达例”和“特笔”:说来也简单,那些所谓“义例”,如果是孔子从旧史上照抄下来的,是谓“达例”,如果是孔子自己定的,是谓“特笔”,比如“正月”是史之旧文,而在“正月”前边加个“王”字就是圣人之“特笔”。学者读《春秋》,要知道哪些是“达例”,哪些是“特笔”,才能明白圣人的“微言大义”。632——这是沿袭旧说,可见其源远流长,但事情是否当真如此呢?不知道,反正有立论就有驳论,清人顾奎光《春秋随笔》便以为《春秋》虽然有达例和特笔,但理解经义还是要从大处着眼。633惠士奇则干脆指称“《春秋》无达例”。634
达例与特笔,这也算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对《春秋》的读法,看起来更像是猜谜语。谜底到底是什么,长久以来难以断定,只是破解谜语的过程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并构筑起思想史上的一个个节点。
9.五等爵
(1)五等爵之辩:是等级系统还是分类系统
爵位之称也是春秋大义的一种类型所在,对于经学家而言所关者大。前文讲到何休和郑玄论战的时候,曾经提及何休先后说过鲁隐公“生称公”和“生称侯”——这个看似矛盾之处其实并不矛盾。一般认为,周人有所谓“五等爵”,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鲁隐公的爵位的侯爵,所以按这个标准,在他活着的时候应该称他为“鲁侯”,这就是何休所谓的“生称侯”。
但《春秋》称“鲁隐公”而不称“鲁隐侯”,因为“公”有狭义和广义两解,狭义的“公”就是五等爵中的公爵,而广义的“公”用处却很宽泛,各个诸侯国的国君,无论爵位是什么,国中人一般都尊称他为“公”。——清代毛奇龄认为《春秋》开篇的“隐公”二字就是鲁史旧文,史官记录本国的事情,对本国的君主无论什么爵位都尊称为公,例子就是《尚书·费誓》。这是一篇鲁国国君在大战之前的动员讲话,史官在开头写作“公曰……”后边就全是“公曰”的具体内容了。635
关于周人的等级制度,《礼记·王制》有过非常仔细的说明,其中一开头就是“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这不但说了天子之封有五等爵,就连诸侯国里也分为从上大夫卿到下士的五个等级。
那么,为什么是五等爵,而不是六等或四等呢?——这并不是一个荒谬的问题,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这是效法五行理论而来的。636这是周人所开创的一个崭新制度,古人的一般看法是,爵位和谥号是一体的两面,人活着有爵位、称爵位,人死了要拟谥号、称谥号,而在周人以前是没有这种制度的——即《仪礼·士冠礼》和《礼记·郊特牲》所谓的“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从周礼尊卑大防的核心精神来看,五等爵的制度无疑是深谙个中滋味的,但是,通观《礼记·王制》的记载却难免不让人对其可靠性产生疑惑。《礼记·王制》讲爵位、讲土地分配等等,更像是在描述一个架空的乌托邦,那些规规整整的区划在现实世界中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要想钩玄索微,还得找一些更原始的资料才行。
关于五等爵最早的记载大约要算《孟子·万章下》了。北宫锜向孟子打听周王室的爵禄之制,一向能言善辩的孟子这回却只以不确定的口气说:“详细情况我们已经搞不清了。诸侯们生怕这些制度妨碍自己,纷纷把相关记载给销毁了,所以我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罢了。爵位嘛,天子是一级,然后是公、侯、伯,子和男一共算一级,总共算下来是五级。在诸侯国里呢,君是一级,然后是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总共六级……”637
孟子的说法显然与《礼记·王制》不同,有可能《礼记·王制》按照汉朝的主流五行理论把孟子的说法给整合过了,搞得规整了许多。而孟子的说法中至少有两处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是说诸侯们纷纷把周王室记载爵禄规范的典籍给销毁掉了,二是天子居然也算是一个爵位,这实在令人吃惊——黄宗羲认为自古本来如此,只是后来君骄臣谄,天子的地位才超然独立了,政治也就容易搞坏了。638
以上两点中,第一点如果属实的话,说明了世道变乱、礼崩乐坏;第二点则让人疑惑:天子应当是爵位的授予者,如果“天子”二字也是一级爵位,那又是由谁授予的呢?——这个疑惑在古人那里一直争论不休,易学家和今文学家力主天子之称为爵称,而古文学家则认为天子非爵。许慎《五经异义》力证天子为爵称,郑玄《驳五经异义》则从《仪礼·士冠礼》的“生无爵,死无谥”出发,论证说:“既然天子死后是有谥号的,自然活着的时候也有爵位。”许、郑之争是东汉经学的一次重要交锋。及至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则把“天子为爵称”这个问题在民本主义的大前提之下加以弥合:“君是为民而立的,所以天子和公、侯、伯、子、男其实都是一回事,并非绝世之贵;俸禄是劳动的报酬,所以君卿士大夫拿俸禄就和庶人当差拿俸禄是一样的,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639
郑、顾两说各有各的道理,郑说从逻辑出发,顾说则似在借古讽今,借古代文献阐发新的观念,很难说在考据意义上有多大的可靠性。但毕竟古代文献不足,大家所能做的,也只是从有限的证据中做出各自的推测罢了。
但是,仅仅从《春秋》一经三传来看,一般人便难免生出对五等爵之说的怀疑。比如,按照常理,级别越高,人数也就越少,那么,依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序列,公爵如果有五个,那么从侯爵到男爵应该人数越来越多才对,但《春秋》一经三传所展示给我们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据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之“列国爵姓表”来看,侯爵和伯爵为数很多,子爵和男爵反在少数,尤其是最末等的男爵,仅有三例而已,而最高等级的公爵虽然也只有五例,却生出了另外的疑惑。
种种疑惑直至近代才由傅斯年第一次系统论之,他在《论所谓五等爵》一文中颠覆旧说,认为五等爵之论只是后人附会罢了,并非周人真有其制。
傅先从五等爵的字义入手,说“公”原本和“君”、“兄”都是一回事,由“公”孳生出“公子”一词,但不存在“伯子”和“侯子”。“公”是一个很宽泛的称谓,并非爵号,凡是拥有封地的人都可以称“公”。
至于“侯”,是从“射侯”而来的,本义是指箭靶子,有用布做的,也有用皮革做的。箭术是古人最重要的一门武术,王室委任一些武士在中央直辖区之外负起守土御乱的职责,是为“侯”。
“伯”,原指家长,而在当时的宗法社会里,一家之长往往也就是一国之长。“伯”字也是一个泛称,并非爵位之一种。
“子”的本义是儿子,一般情况下是指诸侯之子,尤其是得到分封的诸侯庶子——大宗称伯,小宗称子,伯和子正是相对而言的。
“男”是附庸之号。所谓附庸,按照《孟子》和《礼记·王制》的说法,诸侯国大小不同,分为若干级别,都有定期朝见周天子的义务,但有一些地盘实在太小的,就没必要参加朝会了,作邻近某大国的附属国即可,是谓附庸。640
公、伯、子、男本来都是家族中的称呼,并非爵位,而侯则是武士之意。男相对于侯有着隶属关系,子相对于伯有着庶长之别。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不是同姓亲属就是异姓姻亲,家族伦理也就是政治伦理,家族称谓也就是政治称谓,换句话说也就是:等级是起源于血缘关系的。而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宗法制度早已解纽,诸侯国变成了军国,时人不明古制,遂有周室班爵禄之说。641
在傅斯年的说法里,“侯”显然是最有“封建”色彩的一种身份。周初的“封建”曾有学者论其性质为武装殖民,如果此说成立的话,和傅斯年对“侯”的描述却有一些差异了。幸好还有另外的说法,比如朱凤瀚在《商周家族形态研究》里考察“封建”之本义,认为殖民的说法是不严密的——因为殖民是指从母国向被征服的地区移民,主要目的是搞经济掠夺,但周初的封建显然殖民色彩较少而藩屏意味更重,其主要考虑并非经济上的,而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许多被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与其说是新征服地区的殖民统治,不如说是军事据点更恰当一些。“……以此很少的人数迁至封国,担负上述艰巨的军事义务,则此少数周人中的男子自然应多是武士。”——朱这里虽然并没有论及五等爵,但这个说法显然是支持傅斯年对“侯”的描述的。而朱对“伯”也有一笔,说西周“当时地方官吏通称伯”。642
郭沫若也是怀疑五等爵的,前文提到他的《金文所无考》,说他归纳了一些古文献中常见而金文中却绝无发现的内容,举其大者列了八项。这八项中,前述“四时”是其中之一,而“五等爵”也名列其中。
郭沫若从青铜器铭文推断出了三点:一,诸侯经常称王;二,公、侯、伯、子无定称;三,“男”之称非常罕见。其中第一点郭还举出王国维早先提出过同样的观点,说名份上的讲究原本并不太严格,诸侯在自己的封国里有着称王的习俗,即如徐、楚、吴、越称王也只是沿袭周初旧习罢了,不能全当僭越来看。643
当然,这种种质疑之说并未被完全采信,依然有人力证五等爵之说。比如瞿同祖“从《左传》中摘录所有关于诸侯爵位的称谓,按等级分类。结果证明在春秋确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并且爵位固定。只有在升黜时,才有改变”。644
王玉哲认同瞿说而继续考证:周代的爵位制度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商代就已经有了侯、甸、男等封爵,周初大概就继承了下来。在西周的时候,爵位有侯、甸、男、采、卫等等,到春秋时代才是公、侯、伯、子、男。而与爵位制度密切相关的是一种被称为“服制”的东西,古人有“五服”和“九服”两说。这个“五服”和表示亲属关系的“五服”可不是一回事,而是对地理行政区域的划分。王说:“五服”和“九服”恐怕都说的不对,实际可能只有二服,即内服和外服。
内服和外服,这里的“服”字原是“服役”之意,而在周初,内服即“甸服”,是指王畿(围绕周王室的中央直辖区大约方圆千里之地)之内距王都较近的诸侯国,是给周王室供应祭祀和食用的粮食的,比如晋国、郑国、虢国,都是甸服;外服即“侯服”,是指王畿之外分封的侯、伯等等诸侯,比如齐国和鲁国。“‘甸服’在王畿或近于王畿,王朝所赖以食者,而‘侯服’在畿外,为王朝所封,用以藩屏周室。《国语·周语上》谓:‘邦内甸服,邦外侯服。’这与我们上面所说的西周二服制是一致的。服制是诸侯为周室服务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规定,而不是地位等第之差异。在西周分封制度中,大概以侯的地位为最高。”645
从上述可知:鲁国的国君即便具体爵位暂且不论,但鲁国确是属于外服(侯服)的,其建国的主要目的是要藩屏周室。——虽然王对五等爵的看法与傅斯年相左,但他对“侯”的考证却大有和后者的相通之处。而内、外服之制度早见于《尚书·酒诰》,其中描述的商代情形大体也是这样,646这使我们由此而可以向前再追溯一步。
另外,童书业对五等爵曾做过如下一个归纳:
公:周王室王畿之内的诸侯有周公、召公,周室尊亲及与周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也称“公”,比如虢公、虞公。宋国是殷商之后,是客人的身份,所以也称“公”。
侯:较大的诸侯国都称“侯”,比如齐、鲁、卫、陈、蔡、晋。
伯:王畿内外小国之君有称“伯”的,比如郑伯。
子:蛮夷之君皆称“子”。
男:是华夏小国诸侯之称,与“子”相近。
童认为所谓五等爵实际只是“侯、甸、男”三等爵,和殷商的制度是一样的,其中的“甸”也就是“伯”。“侯”大约就是最大的诸侯,“伯(甸)”次之,“男”最小。而“公”是一种尊称,并非爵位,诸侯在自己的国内也都称“公”;“子”是“不成君”之称,所以称“子”的尽是蛮夷戎狄的领导人,而“子”的地位和“男”相近,所以孟子才说“子”和“男”在同一个等级上。647
诸家研究虽然各有说法,有同有异,但大多总要承认春秋时代之爵称是很有些混乱的,称“侯”的也常称“伯”、称“子”称“伯”的还有自称“伯男”之例,如果再联系到孔子微言大义的褒贬,那就越发复杂无比了。
而公羊家还有另外的解释,比如董仲舒从《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发挥说:周代的爵位有五等,《春秋》的爵位分三等:伯、子、男合为一个等级。648孔广森也说爵分三等,但西周时是公为一等,然后是侯爵和伯爵为一等,第三等是子爵和男爵,到春秋时有了变化,伯爵和子、男同为一等了。649
事情越来越复杂了,如果对头衔的说法不一,就很难迅速判定孔子的微言大义到底何在了。至于鲁隐公,按照传统五等爵的说法,他应该是侯爵,但在鲁国国内大家都尊称他为“公”——“公”既是尊称又是泛称。据杨宽考证,这一类的称公之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刘时代。公刘之“公”,既有人说是爵位,也有人说是称号,当以称号为确。从公刘之后,周人的领导者有公非、公叔祖类、公亶父,都是“公”字打头。另一方面,周族创建国家始于公刘时代,两相联系之下,“公刘之称‘公’,该是当时周族人对国君的尊称”。650这种称谓方式自然而然的延续,或许正可以解释鲁隐公等诸侯国君于国内称公的现象。
(2)王爵与周班:是爵位等级还是被授予爵位的次序
大致可以确定的是,爵位是和分封挂钩的,而分封是和封建制度挂钩的。“封”字早在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像草木之形,金文也有写作像双手植树的样子,意为树林为界。而“封”与“邦”本是一字之分化。651从这里来看,国家原本就是一种划地盘的行为,如果再作追溯的话,这种领域行为动物也有——最常见的就是狗在树下小便,用自己的味道和自然标志物(树或者电线杆)来划定自己的地盘,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从甲骨卜辞考证,认为封建制度从殷商的武丁时代就已经有了,斯维至追溯到更早,“由于胡先生的文章是只以甲骨卜辞所见的情形为根据的,所以他很审慎地从武丁说起。但是解放后我们已发现先商文化和早商文化的地下遗址和器物,可以充分证明至少成汤灭夏以后已经建立国家,因此我们不妨推断封建制度开始于成汤灭夏以后。”652
从“建立国家”到“封建制度”,这一推断似乎显得步子稍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据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分封”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不是两个字连在一起,而是分开来用的,语法都是:“分某人以……,封于某地。”分人、分物、封土地,也即“授民授疆土”。
如西周晚期大克鼎铭文记载,周天子册命膳夫克,赐给他某地的田,还连同田里耕作的人,还赐给他史小臣和乐官,还有井邑之人(这是只赐井邑之人却不赐井邑之地),让膳夫克把井邑之人迁到量地去。是为“授民授疆土”之一例。653
“封建”一词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说“用封的办法把土地和民众授予同姓兄弟建立国家,目的是像藩篱那样保卫周王室。……‘分封’与‘封建’的意思完全一致。”654
依李雪山说,“封”(丰)字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是植树以标明疆界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殷商时代的封疆之法就是植树造林,这一方法后来也被周人学去了。《论语·八佾》有句很难解释的“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是说夏人植树封疆种的是松树,殷商用柏树,周人用栗树。(笔者案:依传统解释,这些树是被用作社主的。)
截至这里,诸家并没有多大的异说,但论到殷商爵称,分歧就相当大了。公认的只有侯爵和伯爵。至于其他爵称,这里简述李说,子、田(甸)、亚、男、任都是爵称,其中男、任通假,妇是女性的专用爵称,公指的是商王的先辈,而非爵称,再者,这些爵位后来被周人效仿,但从甲骨文里还看不出它们有等级高低之分。655
爵位如果没有等级之高低,这似乎难以想像。周人所谓五等爵,或者公羊家所谓三等爵位,都是等级分明的。无论殷商制度如何,周代当之无愧是个等级森严的礼仪之邦,就算承袭的是殷商的爵制,总该在等级上有所增益才是。这个问题上我们又会遇到诸家歧说,比如杨宽以为“结合西周金文和文献来看,周朝诸侯有侯、甸、男、采、卫五个等级,他们对周朝的贡赋也该有等级区别的。由于史料缺乏,具体情况已不了解”,656但王国维、郭沫若、杨树达都曾证之以金文,一是发现金文爵称与文献冲突,二是发现金文爵称之间也存在不少冲突。657但是,如果真是认为爵位和等级无关,又有些难以想像。《逸周书·度训解》有“□爵以明等极”,如果这篇能被确认为西周文献,倒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近年力证五等爵为实并匡正前人之说的,如王世民从金文入手,认为《公羊传》的记载大体不差,即天子的三公称公(比如周公、召公),这是中央大员,而在地方上,王者之后称公(比如殷商之后的宋国),至于其他诸侯,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总体来说是为三等。658
这一战线上再如陈恩林,从文献入手,论证“在周代由王及公、侯、伯、子、男、附庸、大夫所组成的等列,就是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大略”,爵位不同,纳贡的额度也不同,甚至还有的诸侯为了少纳贡而自贬爵位甘为大国附庸的。659
陈举了《左传·桓公十年》的一个例子:齐国被北戎攻击,诸侯联合救援,打了胜仗,其中以郑国的公子忽功劳最大,但随后齐国慰劳盟军,委托鲁国来排次序前后,鲁国以爵禄等级为序,郑国是伯爵,给排在了最后。公子忽为此忿忿不平,结果联合齐国和卫国对鲁国开了战。对郑国的这次报复,《春秋》的记载是“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左传》的解释是“先书齐、卫,王爵也。”陈说:“《春秋》记载这件事,先书‘齐、卫’,后书‘郑’。把齐、卫看成主谋,郑是协从。《左传》解释说:‘先书齐。卫,王爵也。’即说齐、卫为侯爵,位在郑国之上,所以记为首恶。”
这个例子是很能说明爵位等级的,而且是从一件事里两次体现了爵位等级:一是郑国公子忽的发怒,二是《左传》对《春秋》这一书法的解释。《左传》之所以要特意解释一下,依孔颖达的说法,《春秋》的体例是:战争是谁挑起来的,就先写谁。可这次报复之战,明明是郑国的公子忽挑起来的,《春秋》为什么偏偏把郑国放在最后呢?因为这一战当初的缘起,就是鲁国在犒劳联军排座次时依照的是爵禄等级而不是战功,公子忽生气了,这才发动了报复之战。《春秋》于是特地改变了一贯体例,虽然公子忽是祸首,但偏偏还要按爵禄等级来给他们排序,还是把郑国排在最后,由此彰显鲁国“犹秉周礼”。660——如果这也算一则春秋大义的话,倒是很有几分反讽味道的。
从《春秋》和《左传》这段记载来看爵位等级,似为明证,但深究一下好像还有疑点。先看一下《左传》原文:
作者:好熊熊逸 回复日期:2008-4-16 17:17:14
初,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左传·桓公十年》)
鲁国排座次把郑国安排在后边,原文是“鲁以周班后郑”,用的是“周班”这个词,杨伯峻的注释是:“依周室封爵之次,郑应在后”;《左传》解释《春秋》之所以把郑公子忽报复之师的参与者次序记为齐、卫在前,郑国在后,原文用的是“王爵”,杨注:“王爵即周班”。661那么,这个两次作为座次依照的“周班”(王爵),到底是爵位等级呢,还是周天子授予爵位的先后?——后者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至少我们也不能轻易排除后者成立的可能。
如果看看周天子授爵的先后次序,齐国的始封君是姜太公,卫国的始封君是康叔封,这两位都是在武王克商以后就获得分封的,而郑国的始封君郑桓公友是周宣王的弟弟,是在宣王二十二年才获得分封的。那么,如果按分封次序之先后来排座次的话,齐、卫两国也确实应该排在郑国之前。
《左传》中滕侯、薛侯争座次的事件大约可以成为一条佐证: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左传·隐公十一年》)
两方面争座次的方法就是比祖宗。薛侯强调自家受封时间早,滕侯强调自家与周天子同姓。——尽管滕侯成了最后的赢家,但从薛侯的话里至少可以看出:受封时间早,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资历,这大概就像“长征时期参加革命的”和“解放后参加革命的”这种身份区别,也属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薛侯的受封资历早得似乎有些过分了,据《左传·定公元年》,薛的先祖为夏之车正,是在夏代就受封了。662
如果把问题再进一步的话,那就得问问《左传》里关于排座次的说法是否真的“正确地”解释了《春秋》。
那么,我们不妨看看《春秋》记载中的诸侯排座次——那时候还没有以姓氏比划为序的风气,理应级别越高越靠前,这是一项根深蒂固的传统。列举一下《春秋》从隐公到文公的这些年里排座次的记载:
隐公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