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恶战几乎天天都有,就连日寇的将领都不得不惊叹明军的强大战斗力。两千多明军,在同萌关牵制住了至少五万日寇主力部队,以及大量的火炮,为马关城的第五军步兵团分担了压力。同时也挫败了日寇地锐气。当然,同萌关的战斗也成就了谢正卿这位明军军官的威名,不过,谢正卿在日本的表演并没有结束。
当朱祁钰率领五千步兵赶到马关的时候,日寇仍然在进攻同萌关。虽然此时日寇并不是希望在拿下同萌关之后可以进攻马关,而是希望在占领了同萌关之后可以阻挡住明军的进攻,为后方的动员赢得时间。不过,很明显的,同萌关同样非常重要,对明军。对日寇来说。都将直接关系到这场战争的胜败。
胡志率领的两千步兵在当天傍晚之前就赶到了同萌关西面。日寇已轻撤销了对同萌关地包围,将主力集中在了同萌关的东面。当胡志进入了同萌关的时候。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原本这是一座要塞性质的关卡,三年多来,明军在关内建造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包括物资仓库,兵营,战地医院,乃至战俘营。而此时,这些军事设施几乎都被摧毁了,整个关内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废墟场一样,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痕迹。不过,仍然屹立在战场上的几百明军并没有被敌人打挎,而是在战斗中变得更为坚强了。
“我就是谢正卿,”谢正卿身上的铠甲几乎都成了碎片,不仔细辨认,还真难以认出这是帝国骑兵地铠甲,“你是皇上派来地胡志将军吧?”
胡志点了点头,在西征之后,朱祁钰就将他升为了准将。“上校,你们辛苦了!”
谢正卿点了点头,将手上的那把佩刀交给了胡志。“将军,同萌关就交给你们了。这三个多月来,我们没有辜负皇上地期望,没有让敌人踏入关内一步,虽然……”
谢正卿突然激动了起来,后面的话说不出来了。两千五百余名帝国军官,现在只剩下了不足五百人,而且其中至少有三百人是重伤员。
胡志拍了拍谢正卿的肩膀,说道:“上校,相信牺牲的兄弟在天有灵,他们见到这一刻,也该瞑目了。”
谢正卿点了点头,擦掉了眼泪。“将军,现在我去处理兄弟的遗体,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作战!”
“好吧,你们都先去休息,防守的任务就交给我们好了。”谢正卿刚转过身去,胡志又说道,“皇上已经知道了这边发生的事情,皇上对你们的勇敢精神很满意,你们是最优秀的帝国军人!”
谢正卿的身躯微微的颤抖了一下,并没有开口。这些在战场上俗血奋战的帝国将士的要求并不高,在他们看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就是帝国军人最高的荣誉。而对帝国的所有军人来说,荣誉比生命更为重要,这也是驱使着他们一直努力战斗下去的原始动力。
三日后,朱祁钰就率领侍卫团赶到了同萌关。此时日寇并没有从同萌关东面撤退,不过也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显然,日寇也很清楚,明帝国的缓军已经到达了马关,战局对他们已经不利了,再发动进攻,无疑是在自寻死路。
朱祁钰在城墙上观察了一会,这才叫上参谋军官走了下来。“胡志,那个骑兵上校在哪?”
“他马上就过来,这几日,他都在处理阵亡官兵的遗体。两千多人,全是他的手下,这三个多月,他们已经付出了一切……”
朱祁钰打断了胡志的话,他已经看到了正朝这边走来的谢正卿,不用别人介绍,朱祁钰一眼就认住了这个高达的上校军官,然后他快步迎了上去。
谢正卿一见到朱祁钰,也是一惊,立即就要行礼。
朱祁钰一把扶住了谢正卿,说道:“上校,这三个月来,你们辛苦了,如果没有你们的艰苦奋战,马关城恐怕已经在日寇的手里了。你们有什么要求?现在就可以提出来,朕一定满足你们的要求。”
谢正卿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臣等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陛下能够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能够为邓将军复仇!”
“好样的!”朱祁钰拍了拍谢正卿的肩膀,“这个要求,朕一定满足你们,而且朕可以向你保证,任何日寇叛军都不会有好下场,朕要用所有叛军的脑袋来祭奠邓茂的在天之灵。现在,朕晋升你为帝国陆军少将,第一军代理军长,好好干,别辜负了朕的期望!”
“谢陛下!”
“好了,不用客气,你先去安顿好受伤的官兵,等下到军营来,我们商讨反击日寇的作战计划!”
谢正卿点了点头,立即就走开了。他对自己成为少将并没有感到激动,这个骑兵将领想到的,只是怎么去为邓茂复仇。
“陛下,我们现在就要展开反击行动?”
“为什么不是现在?”朱祁钰看了胡志一眼,说道,“日寇听闻我们的缓军到达,必然惊慌失措,现在正好趁他们还没有了解到我们的具体实力之前发动反击,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胡志点了点头,就不再说什么了。在他去招集参谋军官来参加作战会议的时候,朱祁钰已经向战地医院走去。显然,这个年轻的皇帝不会忘记了那些在战斗中为帝国流血流汗,为帝国捐献了生命的将士。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六节 绝地大反击
军营内,军官们迅速地到齐了,当听闻皇帝准备在主力军团没有到达的情况之下展开反击作战时,参谋们都非常的惊讶。现在明军在马关的守军不过一万人,到达同萌关的军队,就算把皇帝的侍卫团加上,也不过三千五百人而已。而在东面,至少有五万日寇,而且全都是日寇叛军的主力,用三千五百人守卫同萌关这还没有太大的难度,可是要展开反击,那不是去送死吗?
“胡将军,皇上不会是昏了头吧,我们就这点人马,连防守才勉强够用,有什么能力发动反击?”
胡志看了一眼那名军官,说道:“这是皇上本人的意思,如果有什么疑问的话,你可以在等下的作战会议上提出来,皇上并不会反对别人提出意见,是不是?”
那名参谋军官尴尬地笑了一下,这才走开了,不过胡志也注意到,所有的参谋军官都认为反击是在自投死路。从严谨的战术角度出发,在主力兵团到达之前,最好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死守同萌关,利用舰队封锁沿海通道,确保马关城的安全,然后再组织起强大的兵力向日寇发动进攻。胡志本人也认为应该这么做,不过,他没有直接顶撞朱祁钰,而是准备在军事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来。很快,朱祁钰也带着谢正卿赶了过来,同时赶来的还有几名第一军的军官。这些军官都带着伤,不过都不严重。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吧!”朱祁钰看了一下参谋们的神色,心里就有数了,“开始,我跟胡志提出了下一步的作战想法,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吧?肯定有很多人在怀疑,此时我们向日寇发动进攻有什么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去送死。不过,我不这么认为。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请更了解日寇,也更了解战场环境的谢正卿少将为我们讲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参谋们都有点惊讶地看着谢正卿,他们到来的时候,谢正卿还只是上校军官呢,现在就被提拔为了少将。显然,皇帝对这个年轻将军是很器重的。而谢正卿率军在同萌关抵挡了日寇数个月的疯狂进攻,他对日寇的情况也更为了解。
“现在,至少有五万日寇集中在了东面的山区平原地带,日寇一共有四座军营,分别设置在这四个地点。”谢正卿在地图上标明了日寇的军营位置,“经过了前三个多月的战斗,日寇伤亡相当惨重。根据我们粗略统计,至少有两万余日寇被击毙。现在,日寇听闻我们的援军到达,已经放弃了进攻,正在准备撤退。如果这股日寇退到了山口城的话,我们将很难攻陷这座坚固的城市。所以,我们要尽量将日寇歼灭在山口城之外。”
显然,这正是朱祁钰提前发动战略反击的根本原因。在东征时,明军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山口城,不过,当时邓茂也是冒了很大的危险才做到了这一点。当初日寇进攻马关的后方基地就是山口城。这是一座相当难以攻占的城市,可以说是日寇在马关东面的一座堡垒。如果五万多日寇都退入了山口城的话,依靠其装备的火炮,足以抵挡明军数万军的进攻。只有将这五万日寇消灭在山口城外,明军才能迅速地击溃这个方向上地日寇。
“另外,日寇的战斗力方面,已经比之前提高了很多。”谢正卿看了一眼周围的军官,“日寇装备了大量的火枪,虽然这些火枪的性能比我们步兵装备的火枪差了很多,不管是在射程,射速,威力,还是可靠性方面都差了很多,但是,日寇的战斗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上一次战争时的水平。另外,日寇还有大量的火炮,这些火炮是我军的最大威胁。根据我们抓到的俘虏交代的情报,日寇在山口城部署了至少两百门火炮,还有足够的弹药。所以,我们要想迅速地平定叛乱,击溃日寇,就只能尽量与日寇打野战,避免攻坚战。所以,我们要在这股日寇退入山口城之前将其歼灭,不然今后更为麻烦。”
“可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进攻。”那名开始对胡志抱怨的参谋军官站了出来,“这次,我们面对的不是九州岛上的那些叛民,而是全副武装的日寇正规军。现在我们仅有三千五百人,不足日寇的一成兵力。而且,同萌关直接关系到了马关的安危。如果我们仓促进攻,让日寇抓住机会,攻占了同萌关的话,那今后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打下同萌关,也必然将延长平定叛乱的时间!”
“我们没有选择。”谢正卿的态度很强硬,“如果你们不愿意进攻的话,我愿意率第一军的骑兵部队绕到日寇后方,切断日寇的退路,等待主力军团到达,这至少要比日寇逃入山口城更好。”
“谢将军,我们都是帝国军人,作战不是为了复仇,我们要从全局考虑,而不是凭自己的冲动决定军事行动……”
“冲动?你知道,这三个月之内,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吗?”
“够了!”朱祁钰及时地制止了两人的争吵,“现在我们是在商讨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让你们在这里吵架。”
营帐里顿时安静了下来,不过谢正卿与那名参谋军官都很不服气地瞪着对方,显然,两人都不会让步。
“之前,朕提的都是平叛,平叛,但是,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平定日本的叛乱?”朱祁钰扫了周围的军官一眼,目光很犀利,“这场叛乱来得很突然,而且也不是时候。你们这些参谋军官,都跟随朕参加了西征,应该知道,西征正处于最关键的阶段,而日本的叛乱,彻底地打乱了我们的西征计划,并且迫使帝国不得不同时进行三场大规模的战争。这一路上,朕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日本的叛乱带来了什么。帝国遭受了什么样的损失,而我们怎么才能够平定这场叛乱?显然,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作战计划,甚至没有一点思想准备。这是驻日军团之前溃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们当前遇到的最大的麻烦。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战略计划,没有一套用来战胜敌人的详细作战方针。”
胡志看了朱祁钰一眼,说道:“陛下,这是我们最大的缺陷,相信陈懋元帅应该已经有了这方面的作战计划。等到陈懋元帅的大军到达日本之后,我们就能按照作战计划行动了。”
“对,陈懋肯定已经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不过,我们就在这里等待援军到达吗?”朱祁钰摇了摇头,“对待敌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更不能有丝毫的怠慢。眼前的局势很明确,虽然长崎受到的威胁已经解除,九州岛的局势也正在平定之中,加上北洋舰队与东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战局正在好转。不过,马关受到的威胁并没有削弱。而且江户城还在抵挡着日寇的疯狂进攻。那么,在陈懋率军到达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陛下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将日寇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一名参谋军官立即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对,朕的意思就是要让日寇将重点从江户转移到这边来。”朱祁钰长出了口气,说道,“江户城的重要性丝毫不在马关之下。当初,我们能够迫使日寇投降,就是因为我们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上夹击日寇,迫使日寇西军首尾不能相顾,最后战败。这次也不例外,如果朕的判断没有错的话,陈懋元帅制定的作战计划肯定也与此类似。那么,江户城能否守住,就成了我们今后能否迅速地评定叛乱的关键。现在,日寇叛军集中兵力攻打江户的目的也正是要拔除我们设在他们后方的据点,让我们无法对其后方发动进攻。现在,陈懋的援军至少还要一个月才能到达马关,你们认为,江户还能坚持一个月吗?”
“陛下,袁晨皓将军的北洋舰队已经赶到了江户,他们应该能够坚持下去吧。”
朱祁钰苦笑了一下。“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收到北洋舰队那边的消息,显然,这不是好的消息。而且,北洋舰队也最多只是为江户提供支援而已,江户能否守住,还是要看胡沱的第八军能否在数十万日寇的围攻之下坚持下来。所以,我们应该在这边做点什么,一是为了牵制住日寇叛军的主力,二是分散日寇的兵力,让他们不得不将更多的兵力用到这边来加强防御,所以,进攻是必须的,当然,进攻的目的并不是要用我们手里的这点部队去消灭日寇五万大军,而是要打出我军的气势来,让日寇不敢小看我们。”
这时候,参谋军官才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同时也都松了口气。
“好了,朕的意图已经说明了,现在我们看看这场战斗到底应该怎么打。”朱祁钰走到了地图前,说道,“从同萌关通往山口城只有一条通道,如果我们迅速发动反击的话,日寇必然认为我们的主力兵团已经到达了马关,将会迅速地向山口城撤退。所以,我们这次的进攻重点,除了在同萌关组织步兵反击之外,还需要一支骑兵部队迅速地穿插到敌寇的后方去,封锁这条通道,让日寇陷入混乱之中,我们才好浑水摸鱼。”
“可是,日寇已经封锁了关卡东面的所有通道,骑兵根本就无法渗透到日寇的后方去。”胡志皱了下眉毛,然后摇了摇头,“不如我们将骑兵用到正面,让骑兵在正面冲锋。”
“我们有多少骑兵?”朱祁钰苦笑了一下,“就算谢正卿将军的人员都参加战斗,也不足五百骑兵,五百骑兵有多少冲击力?”
胡志也苦笑了起来,这确实是个问题。“陛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入日寇的兵营,烧掉日寇的物资的话,就足以让日寇陷入混乱之中了。到时候,只要让骑兵与步兵在前面发动进攻,日寇必然阵脚大乱,仓皇撤退。”这时候,开始与谢正卿对着干的那名参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朱祁钰思索了一下,说道:“这是个好建议,不过,有什么办法能够潜入日寇的兵营呢?”
“陛下,我知道山上有一条小路,虽然无法供马匹通行,不过却可以让步兵通过。我们在夜间行动,可以避开日寇的侦察,然后想办法潜入日寇兵营。”谢正卿这时候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朱祁钰看了谢正卿一眼,说道:“这确实是个办法,不过却要冒很大的风险。”
“陛下,我们没有其它的选择。”胡志咬了咬牙,说道,“我率五百步兵去执行这个任务,到时候,只要日寇兵营起火,陛下就率军从正面冲击。我们会趁乱撤回来,当然,也会给日寇制造更多的混乱。”
朱祁钰摇了摇头,说道:“这太危险了,而且根本就没有保障,五百人,要袭击四座军营,难度太大。”
“我带几名军官领路,然后让我们的敢死队员都穿上日寇的军服,伪装成日寇,应该更有把握。”谢正卿笑了一下,说道,“我们在之前的战斗中收集了不少日寇的军服,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朱祁钰看了胡志一眼,胡志微微地点了下头。接着,他的目光又落到了谢正卿的身上,谢正卿也微微地点了下头。
“好吧,那就这么决定。谢正卿将军率五百敢死队前去袭击日寇兵营,以火光为号,到时候,朕指挥军队在正面进攻!”
“陛下,那我做什么?”胡志急了,这原本是他提出的意见,却没有他的份。
“你协助我指挥战斗,谢正卿的骑兵部队暂时交由你指挥,到时候,你们将是突击的主力。”朱祁钰长出了口气,说道,“为了最大显得的给日寇制造混乱,参战的所有官兵都穿戴日寇的服装,在右肩扎上红色的绳索,以此辨别身份。好了,各位都去准备吧,天黑之后敢死队出发,部队在傍晚吃饭,然后准备作战!”
等到军官都出去之后,朱祁钰才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是很冒险的行动,不过,他必须要这么做,他没有多余的选择。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七节 浑水摸鱼
天色黑下来的时候,同萌关外,日寇的阵地上亮起了无数的火把,负责守卫关卡的明军官兵严阵以待。经历了这么多长久的残酷战斗,明军对眼前的敌人不敢有丝毫大意,更不敢低估日寇的战斗力。
朱祁钰全身披挂的来到了城墙上,见到眼前的情景,他冷笑了起来。
“陛下,看样子,日寇准备在撤退之前发动一次情况,大概他们也顾虑我们会发动反击吧!”
朱祁钰微微地点了下头。“正好,这总比我们去进攻日寇的防御阵地要轻松得多吧。立即通知侍卫团,让他们全体做好战斗准备,等下侍卫团首先冲击日寇阵地。胡志,你率领步兵扩大战果,重点是杀伤日寇有生力量,给他们制造混乱。”
胡志看了朱祁钰一眼,说道:“陛下,你跟随侍卫团行动?”
“为什么不能?”朱祁钰转过头来,然后淡淡地笑了一下,“放心吧,等到谢正卿得手之后,日寇必然阵脚大乱,到时候我们再来一次冲击,日寇必然溃退。放心,不会有危险的,朕以前也不是没有冒过险,是不是?”
胡志苦笑了一下,每次朱祁钰去战场上冒险,都会有大批的侍卫官兵牺牲,看来,这次侍卫团又要准备卖命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明军官兵都感到了一丝紧张。城内,侍卫团的五百名官兵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如同上一次在日本征战一样,这些侍卫团的官兵在知道皇帝将率领他们冲杀的时候,都感到一阵兴奋。城外,日寇则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攻城行动。看样子,日寇准备在上半夜就发动进攻,牵制住明军主力。
朱祁钰的心情也逐渐由兴奋变成了焦虑,时间过得越久,朱祁钰越是焦虑。谢正卿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他是一名勇猛的将领,不过,这次他只带了五百人去偷袭日寇营地,他们可能成功吗?如果他们的偷袭失败的话,还要继续发动进攻吗?如果日寇攻城的话,那该怎么办?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这个年轻的皇帝,让他也感到了一丝担心。不过,朱祁钰一直表现得非常的镇定,并没有将自己的焦虑流露出来。毕竟,他影响着周围的人。如果连皇帝都对胜利不抱有信心的话,那么其他的将士会怎么想。
“陛下,要不要派人去联络谢正卿将军,也许……”
“不,不用,一切按照计划行动!”朱祁钰看了眼城外的日寇阵地,“谢正卿不会失手的,朕既然派他去执行这个危险地任务,就充分地相信他的才能。我们再耐心地等一会,日寇大概会在一个时辰之后发动进攻,我们还有时间
胡志没有再开口了,他早就看出了朱祁钰的心态。这次的战斗关系到了今后整个日本战局,关系到了帝国能否迅速地平定日本的叛乱,集中力量发动西征,甚至关系到了帝国今后的国运。这个年轻的皇帝率领帝国走过了风风雨雨,战胜了无数强大的敌人。并且在战火之中让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帝国变得强大了起来,让这个古老的帝国焕发出了青春。成为了真正的一流强国,成为了让任何一个敌人都会为之感到胆战心惊的巨人。眼前,所有人都很紧张,皇帝也是人,他并不比意志坚强的帝国军人好多少。
朱祁钰长出了口气,在收到日寇叛乱的消息之后,他的心情就一直很烦躁。特别是在到达了琉球王国的时候,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日寇叛乱的事情,他的心情就更为浮躁。最初,在他眼里,日寇的这次叛乱并不足为惧。早在东征结束之后,朱祁钰就预料到,日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虽然天皇已经被控制住了,不过日寇西军仍然有足够的实力,而且日寇东军的态度也一直摇摆不定。所以,他当时就为防止叛乱做好了准备,将帝国最精锐的三个军留在了日本。不过,当朱祁钰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场叛乱的本质时,他就再也不这么想了。这不仅仅是西军的叛乱,而是一个民族的叛乱!
当朱祁钰站到城墙上,看到城外如山如海般的日寇叛军时,这种感受更为强烈了。也许,明帝国百姓对日本的憎恨更多的是来自于倭寇,以及日寇入侵朝鲜给帝国带来的损害,不过,朱祁钰却有更深刻的感受,他忘记不了那段“历史”,如果他没有回到这个世界,将在四百五十年之后到来的那段历史。这让他更为仇恨这个卑劣的民族,或者说,因为仇恨,他更渴望彻底地征服,消灭这个民族。
之前的东征,正是朱祁钰为了这个“私人”的目的而发动的战争。虽然,东征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在战争期间,为帝国的军火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让帝国的战争机器更为完善。而在战争结束之后,帝国更是依靠条约,从日本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并且彻底地占领了市场,三年多时间之内,帝国的发展几乎就是依靠日本的资源与市场才得以推动的。不过,从根本上讲,东征本身是一场为了皇帝个人的仇恨而打的战争。
这个时候,朱祁钰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麻烦。要征服一民族,将比打败一个民族更为困难。这样的事情,在中原大地上也同样存在。蒙古的骑兵打败了宋朝,但是却没有能够征服汉族,最终倒在了明军的枪炮之下,甚至连蒙古这个民族都最终被帝国所征服,并且吸纳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同样的,东征打败了日本,却没有能够彻底地征服日本。
那么,帝国有能力征服日本吗?如果无法征服日本的话,那应该怎么实现帝国在日本的利益?
这些问题,让朱祁钰感到头痛,也让他的思路完全混乱了。不过,在这片混乱之中,朱祁钰已经看到了一点曙光。要彻底地解决日本问题,也许并不仅是一场战争那么简单的事情,也许这要花费更长久的时间,而且需要战争之外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经济,文化,乃至宗教思想,只有彻底地改变日本人,才能征服日本人,也才能实现帝国在日的利益。
朱祁钰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他有着超越同代人数百年的历史知识积累。他有着更开明的思想。当然,这些问题最终都难不倒他。最多也只是给他制造一点麻烦而已。
“陛下,快看!”
朱祁钰身体一震,从自己的思维中挣扎了出来,接着就顺着胡志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日寇阵地后方的两座军营里燃起了大火,还有很多人影在晃动着,不多时,日寇的嚎叫声也传了过来。
“胡志,按照计划,留下守卫关卡的部队。你率领步兵跟随侍卫团进攻。”朱祁钰边说,已经边向城墙下走去,同时对旁边的一名侍卫军官说道,“侍卫团所有官兵立即做好准备,跟随朕杀敌立功。”
关内的广场上,五百名侍卫团官兵早就已经整装列队。而更多的步兵则在加紧进行战斗准备,连负责守卫关卡的官兵也都忙碌了起来。
在侍卫团进行突击的时候。他们将用火炮支援进攻部队,用强大的炮火撕开日寇的防线。
朱祁钰翻身上马,那匹汗血宝马一直跟随着他征战四方。当他将束着一根红色羽毛的黄金盔戴上的时候,侍卫团的官兵纷纷将托在手上的头盔戴上了。接着,朱祁钰抽出了战刀,扭转马头,朝向了站在他身后的五百名侍卫团官兵。
“自京城保卫战以来,你们跟随朕四处征战,并且在战场上一再证明,你们不仅仅是帝国最优秀的军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军人。我们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输给过任何一个敌人,即使是在也先围困京城,即使是在瓦剌堡垒之外,即使是在今市城外,我们战胜了每一个强大的敌人,我们用胜利证明了,我们才是最优秀的军队,现在,”朱祁钰将手里的战刀向城门方向一指,“外面有数量是我们一百倍的敌人,三个多月来,那些敌人一直在杀戮着我们的战友,迫害着我们的同胞,并且希望用我们的鲜血来证明他们的厉害。帝国军人,侍卫团的帝国军人们,你们会让敌人笑到最后,会让敌人获得胜利吗?”
“绝不,帝国必胜!”
“帝国必胜!”朱祁钰高举起了战刀,随后冲向了城门。
当帝国皇帝率领五百名侍卫团官兵组成的骑兵冲出城门时,正在同萌关外组织进攻的日寇惊呆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明帝国的军队竟然会在这种情况之下发动反击。同时,日寇阵地后方的局面也越来越混乱,战场上,日寇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指挥,哪能挡住如同利箭一般射过来的帝国骑兵。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骑兵反击战。自陈豫在长崎城外,用三万骑兵反击日寇十五万围城部队,并且重创日寇之后,朱祁钰率五百帝国侍卫团的骑兵,杀向了五万日寇,并且拉开了帝国军队在日本本州岛,向日寇叛军反击的序幕。
战斗打得异常的残酷,侍卫团是帝国精锐中的精锐。如果说,近卫军是帝国陆军中最强大的部队,也是最能征善战的部队,并且是战场上的多面手的话,那么毫无疑问的,专门负责保护皇帝安全,并且在战场上跟随皇帝作战的侍卫团,就是帝国最强大的部队。按照正规编制,帝国侍卫团共有兵力两千五百人,不过,大多数的情况之下,跟随朱祁钰作战的只有五百人。因为帝国侍卫团也是帝国宪兵部队的前身,所以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保护皇帝的安全,还肩负着维持军队纪律的重任。
在之前的战争中,侍卫团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强大实力,特别是在北伐,以及东征的今市战役中,侍卫团不但保护了皇帝的安全,而且还击败了最强大的敌人。当然,侍卫团的官兵本身也是从帝国近卫军中挑选出来的,而帝国近卫军又是从普通部队里挑选出来的。可以说,侍卫团的官兵都是万里挑一,千里挑一的战士。如果用狮子来形容帝国近卫军的话,那么帝国侍卫团无疑就是魔鬼,是敌人眼里的魔鬼。
在侍卫团后面,胡志率领的一千五百名步兵在守卫关卡的炮兵的掩护之下,也迅速地投入到了进攻之中。这些步兵一直沿着侍卫团的突击线路前进,掩护着侍卫团的后方,同时扩大着日寇防线上的裂缝。而在城墙上,负责留下来守卫关卡的炮兵则在尽全力地用炮火支援则前方的部队。
战斗打到下半夜的时候,日寇的阵地开始崩溃了。特别是当谢正卿率领的敢死队从日寇阵地后方杀出,与侍卫团的骑兵会合到一处,开始向四周冲击日寇阵地的时候,日寇终于承受不住这么突然的打击,开始撤退了。
“重点打击日寇的军官,谢正卿,你在这边继续进攻,我率侍卫团杀到日寇东面去。”
“陛下……”胡志及时赶到,制止了朱祁钰这有点冲动的行为,毕竟日寇还有数万人马,如果做困兽之斗,那朱祁钰就是在去送死,“马关派来人员,陈懋元帅已经到了马关,让陛下速回马关。”
“陈懋到马关来了?”朱祁钰皱了下眉毛,正不是时候。“侍卫团继续进攻,杀到山口城外才返回。谢正卿,这里交给你指挥了。”
谢正卿点了点头,跨上了一匹从日寇那里夺来的战马,然后就带着侍卫团继续进攻。
朱祁钰有点意犹未尽地向日寇退却的方向看了一眼,这才在几名帖身侍卫的陪同下,叫上胡志向关卡方向退去。“陈懋是什么时候到达马关的?”
“应该才到,他听说陛下到同萌关来了,就立即派人过来。”
朱祁钰点了点头。“那好,你留下来负责同萌关的防御,等谢正卿返回之后,再交给他去安排,然后返回马关。今晚,我就带人返回马关。”
胡志立即去安全了护送人员,现在侍卫团已经杀到了前方去,就只能派普通军队保护皇帝的安全了。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八节 反思
还没有到达马关,就见到陈懋率领一众总参谋部的军官迎候在城门之外。自西征之后,朱祁钰就没有见过陈懋了,现在见到这个老“搭档”,朱祁钰自然高兴万分,连忙催动战马,加速赶了上去。
“陛下,臣接驾来迟,望陛下恕罪!”
朱祁钰连忙翻身下马,一把扶住了陈懋,笑着说道:“陈懋,你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客气了,难道两年多不见,你被于谦给带坏了?”
陈懋尴尬地笑了一下。“陛下言重了,臣这次……”
“得了,去城内再说,朕还真没有想到,你这么快就赶了过来。”
早在朱祁钰率领舰队经过高雄港,在那里停留补充给养的时候,消息就已经传了回去。而在朱祁钰从琉球岛出发的时候,陈懋就接到了消息,连忙准备组织军队渡过朝鲜海峡,赶往日本战场。不过,当时台风肆虐,舰队根本无法出港,所以陈懋在釜山耽搁了十多日。等到海况稍微好了一点之后,陈懋立即率领参谋团先赶来马关,未想到,朱祁钰却先一步到达,并且已经率领军队杀到了同萌关去。陈懋一了解清楚情况,立即派人赶往了同萌关。当然,他是了解朱祁钰的为人的,知道朱祁钰肯定会采取冒险行动。还好,他及时到达,及时地制止了朱祁钰的冲动。
“看来,大军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达马关。”朱祁钰从陈懋这里了解到了一些新消息,“现在,日寇非常猖獗,之前朕判断,出动三个军,加上我们在日本的驻军,至少有二十万人马,足以平定叛乱。不过,现在第一军几乎全军覆没,第五军也只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兵力,第八军则在江户苦战,恐怕也所剩无几了。而日寇叛军至少有四十万兵力。再加上他们可以动员的一部分叛民,总兵力超过了五十万。
而日寇现在已经装备了大量的火器,恐怕就算我们再投入三个军,也无法迅速平定叛乱。”
“陛下,臣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步骤太急了。”陈懋看了朱祁钰一眼,心里苦笑了起来。皇帝率领舰队从西洋杀了回来,将西征的任务抛到了脑后,这就足以证明日本的重要性。可是,因为受到台风的影响,帝国的增援部队未能及时到达日本,日本乱局已经扩大,要想在短时间内平定日本的局势,并不是说句话那么容易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招手将金英叫了过来,吩咐道:“去准备点糕点与饮料,朕还没有吃过早饭呢。”
等到金英出去之后,陈懋这才对朱祁钰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我们要在短时间内镇压日本的叛军,不过,臣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办到。”
朱祁钰压了压手,说道:“这只是朕最初的想法。不过,日本的叛乱只是整个大局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朕需要先了解一下整体情况,然后才能做出决断来。在到达琉球的时候。外长何山正好在那边活动,朕也从他那里知道了一些帝国最新的情况。当然,并不详细,这次你到了马关,正好向朕详细说明一下帝国的情况。”
陈懋一愣,这才想起,皇帝西征两年多,几乎没有过问帝国的大小、事务,军事方面的,由陈懋负责,而政治方面的,则全权交给了于谦。
显然,皇帝此时已经冷静了下来,平定日本叛乱只是帝国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的一个而已,所以,要确定对日战略方针,那就必须要先掌握帝国的具体情况,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断。
“现在帝国同时在进行三场战争。”陈懋迅速的整理好了思路,“西洋方面,陛下交托给了顾成林将军与柴大人处理,这方面,臣还没有获得更多的消息,所以无法做出更多的评论。而西北方面,陛下下令,让杨洪在那边组织一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行动。于大人已经调遣了大批作战物资送往瓦剌堡垒。幸好通往瓦剌堡垒的道路已经修通,加上蒙古各部都愿意出力对付帖木尔帝国,所以问题还不是很大。如果一切不出意外的话,那么我们下个月月底就能收到消息,相信,杨洪将军也不会让陛下失望。至于国内的情况,臣所管理的只是军队方面,所以也只对这方面比较熟悉。现在除去西洋以及西北地区的远征军,帝国一共组建了五个集团军,新增加的第四集团军已经完成了训练工作,将在下个月月初到达朝鲜,从釜山乘船赶过来。另外,第五集团军正在京城附近训练,大概还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到时候,可以直接从大沽港出海。算上这两个集团军,再加上臣所率领的第四军,第六军,以及第七军,帝国能够投入到日本战场的兵力将达到三十万以上。”
朱祁钰慢慢地点了下头,说道:“西北那边,杨洪与祖百龄的具体情况如何?按照你这样的战略部署,只有第九军在西北作战,是不是太薄弱了一点?”
“陛下过虑了,臣也是多方考虑之后,才做出这一决定的。”陈懋作为总参谋长,在军事方面,特别是在战略判断与指挥方面的才能还是很突出的。“西北方面军的主力并非我们的中央军,而是蒙古各部的地方军。而且,西北战场很持殊,瓦剌军营一战,帝国步兵虽然挫败了帖木尔帝国的骑兵,不过,实际证明,步兵在西北作战存在着很大的保障困难,且只能充当防御角色。所以,祖百龄将军率领的步兵兵团暂时只能起到支援与呼应的作用,真正的进攻主力仍然是杨洪将军的骑兵部队。而这几年,蒙古各部的发展非常迅速,加上新一批年轻人已经成长了起来,光是蒙古各部就至少动员了二十万骑兵。而杨洪将军之前还有五万骑兵部队,加上张国涛将军的第九军,我们能够集中大概三十万骑兵发动进攻。”
“那么,怎么保障这些部队的后勤供应?”朱祁钰微微皱了下眉毛,当初他率军三十万进攻蒙古都困难重重,而这次杨洪要率领三十万大军远征帖木尔帝国,那困难必然更大。
“主要是依靠掠夺,另外,蒙古各部这三年来,一直在向西迁徙。现在至少有五十万蒙古牧民聚集在瓦剌堡垒附近。如果有机会的话,陛下到那边去看看,必然会对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到惊讶。只要有蒙古牧民的支持。远征军的补给问题不会很大。而且,陛下的意思是在西北吸引住帖木尔帝国的主力兵团,并不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只要杨洪将军把握好进攻的分寸,不会有大问题的。”
朱祁钰松了口气,说道:“这样最好,朕早就向蒙古各部做出了承诺。今后打下的土地,他们可以获得一半的利益,并且可以永久在草原上放牧,帝国一直他们向西扩张。当然,也要约束蒙古各部的行为,不能让其过于强大,而且要将蒙古的精锐掌握在帝国的手里。”
“陛下,这就是于大人的事情了。不过,听说现在负责蒙古方向政策的是丁用丁大人。”
“丁用?”朱祁钰皱了下眉毛,然后笑了起来,“这最好不过,丁用脑子灵活。他肯定能够控制好蒙古各部的,而且他知道该怎么做。只要今后蒙古各部对帝国产生依赖,那么,他们就将是帝国手里的一把利刃。如果有时间的话,朕还真应该到西北去看看,这么多年了。蒙古肯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将为帝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陈懋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西北方面有杨洪与祖百龄两位将军负责,我们大可不必操心。所以,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对付日本。不过,臣认为,日本问题,不仅仅是军事问题。”
“对,这点朕也意识到了。本来准备在稳住同萌关的局势之后,朕就给于谦去封信,让于谦安排几名政府官员过来协助朕处理日本问题,现在你先到了一步,那朕等下就让人给于大人送信回去。”
“陛下,于大人派的官员已经在路上了。”
朱祁钰一愣,立即笑着点了点头。“看来,知朕者,于谦也。于谦大概也早就料到日本问题不会这么简单,所以派了政府官员过来。”
“不过,臣认为,军事胜利仍然是最重要的。当初,我们能够迫使日寇谈判,接受马关条约,就是因为我们在军事上获得了足够的胜利。这次也一样,如果我们无法在军事上获得胜利,那么就无法在政治上获得胜利。”
“这是必然的!”朱祁钰站了起来,这时候金英将饮料与糕点送了进来,朱祁钰将金英支出去之后,接着说道,“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所以,对于日本叛乱,军事镇压是主,政治谈判是次。我们只能在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之下,才会考虑与日本谈判。”
“陛下的意思是,我们这次仍然会与日寇妥协?”看样子,陈懋也不想与日寇妥协,所以才会在听到朱祁钰这番话的对候感到异常惊讶。
“当然不!”朱祁钰的回答很果断坚决,“我们已经与日寇妥协了一次,让数万帝国将士无辜地牺牲在了这场叛乱之中,而且还将让更多的帝国将士去冒险作战,让帝国损失更多的资源,朕绝不妥协。当然,战争会结束的,不过是在日本被彻底地击败,被彻底地征服,再也没有能力反叛的时候,战争才会结束!”
陈懋点了点头。“那么,我们就要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
“这是必然的,也许,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磨难。”朱祁钰长叹一下,坐了下来,“在到达日本之前,朕一直认为可以通过一次迅速的军事镇压来平定日本的叛乱,不过,在到了长崎,见到了那些日本叛民之后,朕改变了这个想法。而在同萌关外,朕更加坚定了现在的想法。要平定日本叛乱,必然是一个艰苦的,长久的作战过程,是一个战略行动,而并非短暂的战役,或者是战术行动。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制订好战略计划,这样,我们才能更顺利地战胜敌人。”
陈懋见到朱祁钰有如此成熟的想法,也就不再感到担心了。多年的征战,已经让陈懋认识到,征服日本,远比征服蒙古更加困难。从根本上讲,在暴元时期,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就拉近了很多,蒙古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明帝国是同根文化。而日本则完全不同,虽然上千年来,日本一直臣服于中国,不过,日本却从来不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要征服日本,并不是几场战争就能够解决的事情。
“也许,这将持续几十年,日本是一个巨大的战场,战场上不仅仅有硝烟,还有更深刻的事物。”朱祁钰看了陈懋一眼,“现在我们所做的,只是为今后彻底征服日本打下基础。当然,要让日本永远无法对帝国构成威胁,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先解除日本的武装,让日本无法用武力对抗我们。然后,才去在文化上,经济上,乃至思想上的全面控制。这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一场也许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结束的战争。当然,也许我们根本就看不到结束的那一天,不过,现在我们做的,就是为后人打下基础。”
“陛下圣明,相信这最后的胜利将属于大明。”
“好了,陈懋,这次你带了多少参谋人员过来?”
“总参谋部的高级参谋都跟随我到了马关。”
“立即将他们组织起来,先收集情报,整理战场情况,然后制订出大体的对日作战战略来。”朱祁钰站了起来,“今晚,朕为你们接风洗尘。不过,从明天开始,所有的人员都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在主力军团到达日本之后,朕会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对日作战战略,到时候,希望总参谋部能够拿出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出来。”
“陛下放心,臣会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来的。”
送走了陈懋之后,朱祁钰也逐渐地平静了下来。在见到陈懋的时候,他的思维赫然开朗,并且对整个日本的战局有了新的了解。这让他整个人都轻松了下来,不再像之前那么的烦躁,更没有了冲动的想法。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九节 平叛战略
半个月后,罗国栋率领的第四军到达了马关,按照朱祁钰新的部署,第四军随即前往九州岛,将陈豫的第二军调换了过来,并且担负起了九州岛的驻守任务。数日后,严广儒的第六军,以及田宗的第七军先后到达马关。
朱祁钰也先后为这些将军接风洗尘,最后让朱祁钰没有想到的是,帝国近卫军也在梁岳的率领之下到达了马关。
可以说,在西征之前,梁岳是与朱祁钰接触最多的帝国将领。在朱祁钰成立了帝国近卫军之后,梁岳一直担任近卫军的军长,并且随同朱祁钰参加了北伐,东征。在战场上,梁岳始终不离朱祁钰半步。只是在西征的时候,因为近卫军正在改编,而且其中一部分成为了帝国海军陆战队,所以梁岳没有能够再度跟随皇帝出征,留在后方负责近卫军的训练与整编工作。这次,陈懋最初并没有计划让近卫军到日本平叛,而是将近卫军留在了京城,负责新军队的训练与组建工作。毕竟,帝国近卫军不仅仅只负责跟随皇帝征战,在更大的程度上,帝国近卫军充当着教练部队的角色,新组建的两个军团就是由帝国近卫军训练的。后来,梁岳听闻朱祁钰已经到了日本,连忙找到了于谦,希望能够前往日本。而于谦也比较担心朱祁钰的安全,毕竟侍卫团的规模并不大,需要有一支强大的部队跟随皇帝征战,因此也就批准了梁岳的请求,让近卫军入日作战。
“梁岳,你小子又强壮了不少,这几年。你也没有闲着吧?”朱祁钰对粱岳格外有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梁岳还是朱祁钰的老师,至少朱祁钰学到的那些武艺就是梁岳教授的。而且,在战场上,梁岳数次保护皇帝,这虽然是他作为帝国军人的职责,不过,在朱祁钰看来,梁岳确实要比其他的帝国军人更亲近一些。
“陛下,这几年。我可一直在锻炼身体,不过陛下的身体也结实了很多。”
朱祁钰大笑了起来,梁岳还是那么直接,说话并不知道绕弯子。“好了,我们快去参加作战会议吧,这次你可来迟了,希望在战场上,你也不要迟到。”
粱岳尴尬地笑了一下,前面三支部队已经把釜山港的船只都征走了,如果不是他动作快,率部队赶到了蔚山港,将一批计划用来运送朝鲜部队所需物资的商船队给截了下来的话,恐怕现在他们还在海峡对岸喝海风呢。
当朱祁钰带着梁岳到达了临时设立的帝国日本战区司令部的时候,陈懋已经带着一批将领在等着他们了。当然,众将军见到了梁岳之后,也免不了一番寒暄。特别是陈懋与陈豫两人,本来梁岳与陈豫最初就是陈懋的手下,在朱祁钰还只是王爷的时候,他们就跟随陈懋前往南方镇压叛乱。后来,两人又跟随陈懋回京勤王,从此跟随朱祁钰征战四方。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格外深了一层。
“陈豫,听说你这次在九州岛大闹天宫,杀得日寇望风而逃,有机会,我们比一比,看看是第二军厉害,还是我的近卫军厉害。”
陈豫斜着看了梁岳一眼,说道:“你的近卫军?要不要我们找陛下说说,到底是谁的近卫军。”
梁岳一愣,知道自己说错话了,立即改口道:“当然是皇上的近卫军了,不过,我们都是为皇上征战,怎么样,有没有兴趣?”
陈豫摇了摇头。“不想太伤害你的感情,你什么时候赢过我?”
“你……”
这时候,朱祁钰走了过来,说道:“大家都安静一下,将领们都到齐了,现在我们商讨这次的作战行动,还是先让总参谋长陈懋元帅给我们介绍一下大体的战略方针。”
梁岳与陈豫两人相互瞪了一眼,这才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将领也都对号入座。最后,陈懋站了起来,开始借着会议室中央的大沙盘讲解他制订的对日作战战略计划。
陈懋一共制订了三套战略计划,与东征时的战略计划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之一是从西向东进攻,逐步蚕食叛军控制的地区,并且获得最终胜利。而在此之前,先由天皇在九州岛,以及明军控制的地区恢复政权,在占领了京都之后,再让天皇恢复中央政权。其二是两路夹击,明军分别从马关,以及江户两地出发,夹击叛乱的西军,以加快平叛的速度。当然,前提条件是,日本东军不参加叛乱,不与西军合作。最后一种参考战略是,明军在马关以及本州岛西部地区牵制住日寇的主力部队,然后在伊势湾发动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直接攻击叛军的腹地,获得战争的胜利。
“这三个战略计划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接过陈懋话题的是胡志,此时他已经正式编入了总参谋部,并且升任了少将作战参谋长,所以由他来具体讲解三种战略计划的详细内容。“第一种作战计划中,优点是更为稳妥。现在,我们能够投入到日本地区的兵力仅四个正规军,外加近卫军,以及一部分驻日部队,兵力不足十五万,除去在马关,江户,以及九州岛的卫戍部队,以及负责后勤支援的部队之外,我们能够投入进攻的兵力不足八万人。凭这点兵力,我们难以同时发动两场大规模的进攻,而且在朝鲜军队到达日本之前,我们也不可能占领多广阔的地区。当然,缺点更为明显,这将延长战争的时间,而且战争消耗巨大。我们不得不从正面进攻日寇的数处要塞,部队的伤亡也不会很小。”
朱祁钰面无表情地看着前面的沙盘,仿佛一尊雕像一样。而周围的将领却在低声地讨论着,特别是那些才到达马关的将军,都在探讨着眼前的局势。
“第二套作战方案的优点是:我们可以分散日寇的兵力,并且加快平叛的速度。同时,这还能够稳住日本东军,向东军施加压力,迫使东军倒向我们,降低东军参加叛乱的可能性。同样的,缺点也非常突出。首先,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在两个方向上发动进攻。至少在第四集团军到达日本之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我们不得不在某个方向上采取防御战略。其次,这将加大后勤保障的难度,特别是在东线战场上,海运将是唯一的后勤保障手段,所以必须要加强海运力量的投入。而现在帝国大部分的运输船只都在西洋与南洋,所以,我们能够在东线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将极为有限。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日本东军也发生叛乱的话,那么东线作战的困难性更大,甚至可能遭受到彻底的失败。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计划。”
朱祁钰弹了弹手指,一副完全没有在听的样子。当然,他一直在细心地听着胡志的讲解。
“最后一套作战方案更为冒险。优点是,只要登陆成功,而且能够保障作战部队的供应的话,那么我们就能迅速地击溃叛军,取得平叛作战的胜利。不过,缺点更为明显,如果登陆作战失败,或者是遇到挫折的话,那我们就不得不与敌寇陷入到长期的消耗战之中。而且登陆部队将要承担的风险。更大的麻烦是,现在我们的海运能力,最多只能保证一个军,大概三万人的登陆作战行动。而且,现在我们手里没有陆战队,如果要从国内调遣陆战队过来的话,至少还要等待两个月,也许,到时候,战场上的局面就会发生完全的改变,登陆作战计划也不见得有多少价值了。”
等到胡志讲完,朱祁钰这才抬起了头来,目光落到了周围的将军们身上。“开始,作战参谋长已经给我们详细地分析了三套作战方案的优劣。不过,我认为,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更能适合眼前的局势,也更能战胜敌人。就以眼前的形势来讲,如果我们只注重在西线的进攻,那么以本州岛的地理条件来讲,这场战争也许会持续数年,我们才能战胜敌人。而且,江户城也不可能坚持到那么久。所以,我认为,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采取哪一种战略。当然,现在,我们的任务不但要在西线向日寇施加压力,让他们将更多的部队集中到本州岛西部战场上来。另外,我们还要稳定住江户城,守住这一重要的据点,让日寇无法东进,从而稳定住东军,让他们不参加叛变。”
“陛下,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陈懋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现在,我们只有四个军,大概十二万的兵力可以投入战斗。如果除掉在马关地区驻扎的部队的话,我们只有三个军的兵力。而陈豫的第二军,必须要留在西部战场,罗国栋的第四军已经去了九州岛,而第六军与第七军还必须留下一支来完成马关地区的占领任务,另外一支则必须要配合第二军进攻。那么,我们能够动用的只有近卫军了。”
“对,我就率近卫军赶往江户,这边的战斗,由你负责。”朱祁钰看了陈懋一眼,说道,“前几日,北洋舰队司令袁晨皓将军送来消息,虽然第八军在江户城挡住了日寇的疯狂进攻,不过第八军也损失惨重,现在江户的兵力已经不足一万,北洋舰队已经派出了部分水兵参加守城作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驰援江户的话,恐怕胡沱在那边坚持不到下个月月底了。至于江户的重要性,各位应该很清楚。这是我们在本州岛东面唯一能够抵挡住日寇叛军的据点,也是将日寇叛军与东军分割开来的重要防线,更是我们今后进入本州岛腹地的唯一入口。如果江户沦陷的话,我们暂且不论那边的侨民,以及江户王的处境,仅仅从军事价值上来看,这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守住江户!”
“陛下,让我率第七军去江户吧。第七军与第八军都属于第三集团军,更能够相互配合。”田宗这时候开口了,“而且第七军是步兵军,装备有不少的火炮,在守城作战方面更有把握。”
朱祁钰压了压手,打住了田宗的话,说道:“田将军,我们守住江户是一个重点。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要守住江户,而且要迫使日寇撤出关东平原。这里是我们在日本的利益核心。如果仅仅被动的防御,我们不可能在江户有更大的收获。只要我们在西线战场上发动进攻,日寇的重点必然落到这边来。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江户组织战略反击的话,那么效果必然更好。当然,这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这更能表明我们的态度,对日本的东军起到威慑作用。当然,近卫军更适合担当这样的任务。”
“陛下,近卫军愿意跟随陛下征战!”梁岳立即站了起来,他显得很激动,同时忍不住看了陈豫一眼。
朱祁钰淡淡地笑了一下。“这就是我的决定。当然,在军事会议上,我从不会禁止其他人提出自己的意见来。所以,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是建议的话,那么现在就可以提出来。在决定了作战计划之后,就要各位按照计划行动了!”
“陛下,如果要在江户展开反击的话,那么近卫军至少要有部分骑兵。”这时候,陈豫开口了,“从我们现在获得的情报来看,日寇叛军几乎没有骑兵。虽然,日本的地形不太适合骑兵大规模作战。不过骑兵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在进攻战役中,骑兵几乎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应该扩大近卫军的骑兵编制。”
“这个不是问题,第一军虽然被击溃,不过留下了不少的战马,我们可以组织船队将这些战马都运送过去。而近卫军有现成的装备,随时可以改编成骑兵军团。”
“陛下,臣认为,仅仅率近卫军驰援江户并不足以应付日寇的进攻。“陈懋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关东地区的日寇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左右,而且装备有大量的火枪与火炮。近卫军虽然彪悍,不过数量上的差距不可能完全依靠质量上的优势来弥补。所以,我认为,应该多组织一部分兵力支援江户。”
朱祁钰微微地点了点头,思考了一阵,问道:“现在,我们能够集结多少船只,除去需要运送的三个月的作战物资之外,还能够运送多少兵马?”
“大概能够调动三百艘运输船,能够运送四万左右的兵马。”负责后勤保障的参谋长立即做了回答。
朱祁钰看了梁岳一眼,说道:“近卫军有三万兵马,那么,我们就再组织一万兵力,不过,从哪里抽调一万兵力?”
“陛下,第四军有足够的兵力。”这时候罗国栋也开口了,“第四军负责镇守九州岛,不过现在那边的局势已经平定了下来,可以抽调部分兵力。”
“第四军的另外一个任务是协同西线进攻,就算能抽调出兵力来,也应该投入到西线战场上去,这样更有利于指挥。”陈懋表示了反对意见。
“我们第六军也可以抽调部分兵力。”严广儒说完,尴尬地耸了下肩膀,“当然,第六军要负责西线进攻的后勤保障工作,也许……”
朱祁钰压了压手,目光落到了胡志的身上。“胡志,你有什么意见?”
胡志尴尬地笑了一下,他开始已经想到了一个办法,只是还没有来得及提出来,结果就被皇帝给看穿了。“陛下,我认为不应该从西线主力兵团中抽调兵力,毕竟在这指挥,以及后勤协调方面都将增加麻烦。如果要组织一个师的兵力的话,最好是将第一军,以及第八军被打散了的部队集中起来。这些部队虽然经历过失败,不过他们的士气正在恢复之中。而且,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战斗力也不在其他部队之下。相信,如果由陛下率领他们作战的话,他们的表现会让人吃惊的。”
朱祁钰微微地点了点头,说道:“就这么办,谢正卿将军。”
“臣在!”
“这件事情就交给你处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第一军,以及第八军在这边的部队都集中起来,编为第一混成军,由你统一指挥。”
“是!”谢正卿开始一直保持着沉默,毕竟他是才被提拔为少将代理军长的,在陈懋,陈豫,严广儒,罗国栋这些将军面前,他显得太年轻了,或者说是资历太浅了。所以,他一直没有开口,而是尽量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吸取其他将军的经验。
“好了,会议就到这里。西线进攻由陈懋全权负责,胡志负责协助陈懋元帅。另外,船队必须要在半个月之内做好出发准备,谢正卿将军也要在半个月之内,将一个完整的,士气高昂的混成师带到我这里来。等船队做好了出发准备之后,我率近卫军以及第一混成军前往江户。各位,拜托了!”
“臣等必不辜负陛下厚望!”众将领齐声应诺。
朱祁钰满意地看了众人一眼,这才率先离开了会议室。这时候,他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皇帝所应该具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也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九卷 东瀛平叛
第十节 第一混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