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的命令下达之后,旗语手立即把命令传递了出去,而炮兵阵地,以及前方防线上的指挥军官都看到了新的命令。接着,一阵阵嘹亮,但是在传到朱祁钰耳朵里的时候显得有点模糊的号令声再次响了起来。
当冲锋的奥斯曼步兵距离明军防线还有三百步的时候,他们突然大声嚎叫了起来。也许,他们认为,明军步枪的最大射程是三百步吧,其实那是马枪的最大射程。而明军步兵用的步枪的最大射程是四百步!当然,明军并没有在这个时候开枪。战场上出现了很奇怪的场面,一群如同野蛮人般的奥斯曼军人咆哮着向明军冲来,而明军防线上的官兵却都保持着沉默,只是默默地看着前方。也许,在明军官兵眼里,正在朝他们冲来的奥斯曼军人不过就是一具具还在移动的尸体吧。
炮兵的第一轮齐射,就是战斗开始的信号。在火炮开火时发出的声响传到了战线上的时候,第一排的步兵也开火了。在一百五十步的距离上,明军步兵用的步枪所发射的子弹,足以射穿一个人的身躯,再射中后面一个人。那些外面包裹着铜衣的弹丸的穿透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七前多支步枪同时射击,而且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之内就打完了十发子弹,这密集的弹雨,对任何敌人来说,都是死亡的召唤。
“第一排后退,检查步枪,重新装弹。第二排,上!”
随着前线指挥军官的命令,第一排的明军步兵迅速地从战线前面撤了下来,退到最后,开始检查步枪,并且从弹袋里掏出子弹,压进弹仓。这时候,第二排的步兵已经上前两步,举起了手上的步枪,接着密集的弹雨再次扫向了正在冲过来的敌人。从第一排步兵打出最后一发子弹,到第二排步兵恢复射击,整个过程不到五秒钟,也就是说,明军防线上的射击几乎没有中断过!
面对如此密集的弹雨,别说是奔跑的步兵,就算是速度最快的轻骑兵也无法突破。当然,奥斯曼军人的最大的敌人还是明军防线后的那些火炮。一千多门火炮所编织出来的火网是难以想像的,不到两刻钟,整个战场就已经被炮弹爆炸的硝烟给笼罩了。而在第一轮齐射时,在奥斯曼进攻部队后面组织与指挥的那几百名军官就全完蛋了,而仅仅两刻钟的时间,第一批进攻的三万多奥斯曼军人就全被消灭了,而这其中,超过七成的奥斯曼军人是被火炮的炮弹击毙的,真正被步枪子弹击毙的不到三成!
战斗进行得激烈而短暂,两刻钟的时间,三万名奥斯曼军人就完蛋了,虽然还有一些负伤的奥斯曼军人在战场上痛苦地惨叫着,但是这都没有引起双方的重视。明军并没有急着去处理掉那些没有断气的敌人,而是在冷静地重新组织防线,三排步兵都在检查手里的步枪,表情严肃而又冷酷。对面,奥斯曼军队的那十几个大贵族则都吓得魂飞魄散了。这是明帝国的步兵第一次与奥斯曼军队进行野战。现在,奥斯曼帝国的那些同盟终于明白,相对而言,明帝国的骑兵虽然在阵地战中很厉害,但是,装备了更多火炮的明帝国步兵,这才是真正的阵地战王者!
“该近卫军登场了,你们也该进攻了!”
这时候,在奥斯曼军队的北面,东面,以及西面已经出现了大规模骑兵行动时腾起的烟尘,这是已经迂回到位的近卫军。
谢正卿看了皇帝一眼,立即就下达了由防御转变为进攻的命令。前线上,两万多步兵,还有后面的两个轻型野战炮团,以及一直呆在战场后面的第一军的骑兵师立即开始行动了。
步兵们迅速地从腰间取下了刺刀,卡在了枪管下的卡子上。接着,三排步兵扩大了间隔距离,第一排的步兵的任务是用刺刀解决掉进攻路线上的那些奥斯曼伤残军人。当然,他们是不会怜惜这些敌人的,而呈长剑状,两侧都有很长的血槽的刺刀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一刺刀下去,任何人都得完蛋。第二排与第三排的步兵则保持着整齐的队列,并且平端着手里的步枪,枪口一致对着前方的敌人阵营。
在重型火炮进行最大仰角射击,尽量把奥斯曼军队压缩到阵营里去的同时,两个轻型野战炮团的数百门火炮也开始跟随步兵转移。这些火炮都是在架在炮车上的,随时可以停下来开火,而每辆炮车上还有十多发炮弹与发射药,足以对敌人进行短时间的压制了。当然,炮兵的后勤官兵驾驶着运载炮弹与发射药的马车跟在了后面。
最先出击的是第一军的骑兵师,一万多骑兵迅速地沿着步兵锋线的两翼冲了出去,这些骑兵并没有直接冲击奥斯曼军队的阵地,而是迅速地向奥斯曼军队阵地的两翼运动,并且在在行进的时候还在用马枪向敌人射击。虽然,这种高速运动状态下,马枪的射击精度确实非常糟糕,不过盲目的射击也能造成一定的杀伤力,而且不断响起的枪声,更能够震慑敌人,让奥斯曼军人不敢轻易地向两翼展开,被迫收缩防线。
如果说第一军从防御转为进攻如同行云流水般的顺畅的话,那么近卫军的进攻就可以用雷霆万钧之势来形容了。
从三个方向上几乎同时杀到的近四万哥丑幸爷宾蘸沼石盾芯毋州曼军队,不过他们却都在距离奥斯曼军队大概一千步的地方停了下来。接着,每一股一万多名近卫军骑兵按照步兵进攻锋线的方式,排列成了三排战线,而且这些近卫军手里拿的不是战刀,而是马枪。因为骑马作战的原因,近卫军战线之间的间隔稍微大一些,不过这并无太大的影响。接着,三个方向上的近卫军开始稳步推进,战马都在向前走,而不是奔跑,虽然马背上的近卫军官兵仍然不可能如同在脚踏实地的步兵那样精确地瞄准敌人,不过,对于用密集火力作战的战术来说,火力的密度足以弥补精度上的缺陷了。
当然,随同近卫军行动的轻型野战炮团也没有闲着,在近卫军逐步压缩奥斯曼军队的防御阵地的时候,这个超规模编制的野战炮团也在战场的北面转入了战斗状态,也就是停下来,然后由炮兵军官负责校准火炮,然后就开炮射击。
这次,火炮的炮击成为了进攻全面开始的信号。而在震惊之中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的奥斯曼军人在炮弹落下来,并且在他们之间炸开的时候,立即就被震醒了。明军从防御转为进攻,几乎没有任何的间隔时间。显然,对于这种高效率高节奏的战斗方式,这些原本是奴隶与农民的奥斯曼军人根本就无法适应,他们更无法适应的是,用手里的那些劣质的冷兵器去与武装到了牙齿的明军作战。
战斗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屠杀,明军根本就不给敌人任何近距离战斗的机会。虽然,奥斯曼军队中有一批数量不少的弓箭手。
但是,这些弓箭手是按照标准的冷兵器战术配置的,即他们都处于防线的后方,前面由步兵掩护,这显然降低了弓箭的有效覆盖范围。同时,前移的明军炮兵首先照顾的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这些弓箭手,可以说,在与没有大量使用火器的敌人作战时,弓箭手是明军最大的威胁,在明军的战术条例中,早就明确的规定,只要战场条件允许,首先打击的就是敌人的弓箭手,以及其他的远距离作战兵力。
这场屠杀从中午进行到了傍晚,十二万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或者说是奴隶,农民更准确一些,他们基本上没有对明军构成多大的威胁,就被彻底地歼灭了,而指挥作战的那十多个奥斯曼帝国的大贵族也无一幸免。当然,也许到最后,连明军官兵都杀累了吧!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节 赶尽杀绝
黄昏的时候,战斗结束了,明军除了消灭了十二万敌人之外,还缴获了十五面奥斯曼帝国的军旗。这是十五个大贵族的旗帜,现在,这十五面旗帜都保存在帝国战争博物馆的一个分馆里,与另外上百面同样在战场上缴获的奥斯曼帝国的军旗放在一起。
第一军被留下来清理战场,因为朱祁钰没有明确的要求谢正卿收容俘虏,结果,几千名因伤而失去战斗力的奥斯曼军人全被第一军的官兵在战场上处决了。当时,第一军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执行,也没有办法收容战俘。当然,这与朱祁钰,谢正卿两人都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样的战场屠杀事件在当时并不少见,也不可能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至少,在十五世纪的时候,不会有任何明帝国的臣民因为军队无辜屠杀战俘而进行抗议吧。
近卫军迅速的撤离了战场,先在距离战场不远的地方停留了一个时辰,主要是让官兵休息,并且准备晚饭。白天的作战行动中,近卫军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进行战前运动,战马连续奔跑了数个时辰。虽然,最后的战斗算不上惨烈(至少对明军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近卫军,特别是战马的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休息一会。
让战马恢复了体力,同时官兵们也都吃上了一顿热饭,动作快的,还小睡了一会之后,近卫军再次上路了。这次,他们的目的的是东面的幼发拉底河上的战场,那是第二军与第九军的战场,而近卫军的任务,就是去协助这两支军队歼灭从摩苏尔出发,准备去进攻大马士革的奥斯曼军队。
虽然天色已经很暗了,但是近卫军的行军速度却并不慢。探路的侦察部队在沿途都留下了标记,并且尽量选择了能够提高行军速度的道路前进。当然,两翼的侦察部队也在小心的注意着周围的环境。近卫军是在奥斯曼帝国军队控制的地区内活动的,虽然这附近的所有奥斯曼军队不是被集中到了几座主要的城市,就是被调遣到了其他的战场上去,但是小心一点总是没有坏处地。
部队前进了不到两个时辰,一名第二军的军官就送来了前方战斗的情报。陈豫在收到了新的命令之后,就立即率领第二军与第九军前去截击摩苏尔的敌人。虽然,命令传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一点,不过第二军与第九军都是骑兵军,而且当时陈豫把拖延骑兵速度的炮兵都暂时放在了后面|Qī|shu|ωang|,所以他们在下午的时候赶到了战场。此时已经有一部分奥斯曼军队渡过了幼发拉底河。不过却被第二军地骑兵迅速地赶了回去。接着,第二军与第九军在东岸部署了防线,随着炮兵部队在傍晚时赶到战场之后,明军巩固了在东岸的防线,并且对西岸的奥斯曼军队进行了炮火打击。
“敌人现在还在继续强度幼发拉底河,不过我们已经稳定住了局面,现在陈豫将军正在准备派部队在下游渡河。去袭击敌人的后方。
第九军则在正面负责抵抗敌人。”前来汇报的军官迅速的在地图上标出了战场上的情况,“敌人肯定会在晚上寻找新的渡口,所以,我们不得不扩太了防线宽度。如果天亮之后,敌人在新的渡口渡河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兵力就会很紧张。”
“我们最好在晚上击败这股敌人。”
朱祁钰看了梁岳一眼,然后点了点头,说道:“关键是,我们怎么在晚上击败敌人。”
“如果第二军能在下游渡河,我们在上游选择一段河水较浅的地方也去西岸,然后与第二军配合,夹击这股敌人。由第九军在正面牵制,我们就有希望在天亮之前击溃敌人,然后在白天与敌人决战。”
朱祁钰点了点头,但是没有急着开口。
“陛下,在战场上游二十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处河段比较浅,骑兵可以直接淌水过河。”那名第二军的军官迅速的在地图上标出了这一段河道,“我们在这里部署了侦察部队,不过,敌人也有可能选择这里渡河,所以速度必须要快。”
“那么,我们就从这里过去!”朱祁钰在地图上点了一下,然后对那名军官说道,“你立即返回第二军,告诉陈豫,第二军今天晚上必须渡河,然后与近卫军配合夹击敌人。”
随后,近卫军继续上路。这次,行军的速度更快了,几乎是以战场突击的速度在前进。近卫军必须要与敌人抢时间,最合适的渡口距离战场仅二十里,如果奥斯曼军队急于在夜间渡河的话,那么肯定也会选择这个渡口。而当时部署在这一渡口的,不过就几十人的侦察骑兵而已。近卫军必须要提前赶到,不能让敌人顺利渡河。
上半夜的时候,近卫军赶到了渡口,不过,让梁岳与朱祁钰都大吃一惊的是,奥斯曼军队已经在东岸建立了滩头阵地,而且附近没有明军活动。也就是说,奥斯曼军队已经在这里渡河了。这次,朱祁钰与梁岳都没有犹豫,趁着河西岸的敌人还不多的时候,近卫军的一个骑兵师立即就杀了上去,而另外两个骑兵师则开始准备强度幼发拉底河,杀到河对岸去。
近卫军的突然杀到,让奥斯曼军队措手不及。当时,渡过幼发拉底河的奥斯曼军队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东南方向上,那是明军第九军的方向,而近卫军是从西面杀过来的,而这边是奥斯曼军队的后方。
战斗进行得很迅速,四千多奥斯曼步兵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万多近卫军骑兵的对手,不到两刻钟,奥斯曼步兵就崩溃了,除了一千多人狼狈的淌水逃到了河东岸之外,其他的两千多奥斯曼军人都被歼灭。不过,逃过去的奥斯曼军队并没有逃脱厄运,而且他们还冲散了奥斯曼军队设在河东岸的防线,当另外两个帝国骑兵师冲过了幼发拉底河,登上河东些从时候,奥斯曼军队在仓促之间根本就来不及重新组织防御。
两万多奥斯曼步兵被近卫军迅速的击溃了。逃掉的很少,毕竟步兵是跑不过骑兵的,而且近卫军是帝国最厉害的骑兵。也就在这个时候,张国涛派来的五千骑兵到达了河西岸,并且守住了渡口,最后一个近卫军的骑兵师也渡过了幼发拉底河。第九军的军官还带来了一条消息,陈豫的第二军已经在一个时辰前在下游的渡口到了幼发拉底河西岸,正在向奥斯曼军队的收方迂回,准备包抄这股敌人。
“我们就从侧翼进攻,行军一定要快。不过,在最后进攻的时候,要与西岸的第九军配合,把近卫军的炮兵团也安排在第九军那边,只要控制住局势,就让第九军渡河,然后围歼这股敌人!”
朱祁钰命令一下,近卫军立即开始行动。三个骑兵师排列成了宽度近十里地锋线向奥斯曼军队的阵营压了过去。当然,奥斯曼军队此时也已经知道明军在上游渡河了,而且是一支新到达战场的明军。而奥斯曼军队的统帅就算是白痴,这时候也已经知道,他们中了明军的圈套,这里是明军设置好的伏击阵地,而且正在赶来的明军说不定更多。如果战斗拖到了天亮的话,那他们就将遭到彻底地失败。
奥斯曼军队有两条选择,一是继续强度幼发拉底河,在第九军地防线上取得突破。然后进军大马士革。不过,这与送死没有什么分别。第二个选择就是撤回摩苏尔。最后,奥斯曼军队的统帅选择了撤退,救援大马士革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新赶到战场的明军肯定就是攻击大马士革的那支部队,显然,大马士革已经沦陷了,而且安条克的那支部队也失去了消息,如果孤军前进的话,那确实只有死路一条。不过,在这个时候,奥斯曼军队要撤退已经太晚了。
近卫军在半个时辰之后就到达了奥斯曼军队的侧面。如同前面的战斗一样,近卫军在接敌之后就放慢了速度,最后干脆停了下来。这次,他们挑战的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地方贵族军团,而是奥斯曼帝国的正规军。虽然,这支正规军中,有很多新兵,甚至有一些不到十六岁的少年军人,但是这毕竟是奥斯曼帝国的正规军,装备了不少的欧罗巴生产的火枪,与这样的敌人作战,自然更为考验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保证撤退,奥斯曼军队也加强了侧翼的防线,用五万多步兵对抗明帝国的近卫军,双方进行了一场用火枪来决定胜负的战斗。不过,对于奥斯曼步兵来说,他们用的火枪根本算不上是利器了。如果是在十年前,他们使用的火枪与明帝国当时生产的火枪是差不多的,但是现在,明帝国已经淘汰了所有的老实燧发枪,全部换装了新式步枪与马枪,不管是在威力,射程,还是在发射速度上,都远远的超过了老实燧发枪,这也是一场实力不对等的战斗。
奥斯曼帝国的步兵也很快感觉到了这种巨大的差距。战斗时在夜间进行的,本来战场上的光线就很昏暗,甚至只能依靠月光,以及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亮来辨别敌人。而燧发枪是用黑火药做发射药的,黑火药的缺点很多,而其中的一个缺点就是,在燃烧后要产生大量的浓烟,这将遮挡射手的视线,如果说,在白天的时候影响还不是很大的话,那么在夜晚,这就是个致命的缺陷了。
明军马枪用的子弹里装填的是新的高能炸药,不但威力大,而且射击时产生的浓烟很少,所以几乎不会对射手的视线造成影响。当双方数轮射击之后,情况就非常明显了,明军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敌人的战线,虽然看不清敌人,却能够进行大概射击,相反,奥斯曼步兵都被浓烟笼罩着,还怎么作战呢?当然双方武器的射程也是关键因素,明军完全可以在三百步的距离上开火,就算在夜晚,这个距离上的命中率非常低,但是奥斯曼的步兵只能在两百步的距离上开火,而且在这个距离上,他们所用的子弹根本就无法穿透明军官兵身上的铠甲,以及战马身上批挂的马铠!而在两百步的距离上,明军可以用马枪轻易的射杀对手,不给对手任何靠近的机会。
这样的战斗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五万多奥斯曼帝国的步兵伤亡惨重,而近卫军在经过了阵地战之后,也开始缓步推进了。此时,其他的奥斯曼军队虽然已经开始撤退,但是,他们很快就遭到了已经迂回到了他们后方的第二军的阻击。而在河滩上,奥斯曼军队因为向摩苏尔方向撤退,这个方向上的防御已经非常松懈了,结果,第九军的两个骑兵师趁此机会渡过了幼发拉底河,完成了对奥斯曼军队的三面包围。
夜间,双方都没有进行近距离的肉搏战,在这种大规模会战中,如果在无法准确判断战场情况下就进行白刃战的话,对双方来说都容易造成混乱,而谁首先陷入混乱,那谁就完蛋。所以,双方在夜间,都在尽量用火器,主要是火枪与马枪进行战斗。不过,在天色开始亮起来的时候,战斗的方式就改变了,而且战斗也在这个时候进入了高潮。
在三面被围的情况下,奥斯曼军队只能强行向北突围,第二军承受的压力最大,陈豫不得不让第二军的两个骑兵师转入阵地防御,所有官兵都下马作战。不过,对于奥斯曼军队来说,强行突围的结果只是让他们死得更快而已。随着近卫军与第九军的稳步推进,被围死了的十多万奥斯曼军人的末日也来临了,而正在升起的朝阳,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的太阳!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了下午,当十多万奥斯曼军人被逐渐消灭了之后,朱祁钰这才松了口气,显然,明军的装备优势在这场以火器为主战武器的战斗中体现得非常的明显,而这也将是热兵器时代战争的一大特点。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一节 陆海联合战斗
在幼发拉底河的战斗进行刭高潮阶段的时候,谢正卿率领的第五军骑兵师也杀到了安条克城外,并且开始难备攻城作战。为了加快进攻速度,谢正卿把清理战场,运送战斗物资,以及保护炮兵部队的任务都交给了两个步兵师负责,在朱祁钰率领近卫军杀向幼发拉底河的时候,他也带着第一军的骑兵师出发了。
安条克城是奥斯曼帝国本土地区最南端的城市,位于贝鲁特港北面大概三百多里,虽然是一座邻近大海的城市,不过却不是一座港口城市。可以说,这里是奥斯曼帝因本土的南大门。虽然,当时奥斯曼帝国已经扩张到了欧罗巴与北非地区,不过其中很多地区都是征服得来的。奥斯曼帝国最初从塞尔柱突厥继承下来的土地,就只有小亚细亚以及附近的部分地区而已。而安条克城就是奥斯曼帝国本土南部最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当初,奥斯曼帝国大军南下扫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并且从苏伊士地峡杀入北非地区的时候,其军队都是从安条克城出发的,而且这里也是奥斯曼帝国本土防线南端的重要军事据点。
按照朱祁钰的战略进攻安排,在顾成林的舰队来到了东地中海之后,地面部队就将分别在东南两个方向上向奥斯曼帝国发动最后的进攻。而这其中,南线进攻的起点就是安条克城。要从南部杀入奥斯曼帝国本土,占领安条克城是最为关键的。这里不仅仅是奥斯曼帝国的南大门,同时也是明军今后进军奥斯曼帝国的起点。同时,占领了安条克城之后,地面部队可以直接获得海军舰队的支持,从而更有效的得到后勤保障以及炮火支援,加快推进速度。从这一点上来看,攻占安条克城。将是整个战略进攻行动中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在初期进攻中,这是最关键的一个战场之一。
对于安条克城的重要性,谢正卿心里是很有数的,所以他在没有完成清理战场地任务时,就首先率领骑兵师出发了。按照谢正卿的判断,此时安条克城的奥斯曼帝国守军不到两万人,骑兵师应该有能力拿下这座重要的军事要塞。如果骑兵师进攻不力的话,也能够封锁安条克城,切断安条克城与外界的联系,等刭步兵与炮兵跟上来之后,再发动进攻。当然,第一军既然能够在数日之内就攻占有二十万军队防御的大马士革,那么要攻占规模更小,防御兵力更少的安条克自然也不在话下了。
当然,朱祁钰最初的安排并不是这样的。按照朱祁钰最初制订地作战计划,在近卫军,第一军,第二军还有第九军联手解决掉了大马士革,贝鲁特,安条克以及摩苏尔这四座城市的奥斯曼军队之后。将由在后面做预备队地第二十一军协助第一军攻占安条克,并且以此为据点冲击奥斯曼帝国设在其南部的防线。当然,战场上的变化已经超过了朱祁钰的预先计划,战局的迅速转变,让第二十一军还没有赶上来,第一军就已经杀向了安条克城。也许在马寿成知道这一消息之后,肯定会暴跳如雷吧!
中午的时候,第一军的骑兵师就切断了安条克与外界的联系,在两次试探性进攻之后。谢正卿放弃了立即攻占安条克城的打算。此时,城内的奥斯曼帝国的守军确实不多。但是却有几十门火炮,白然没有必要冒着让骑兵师遭受人员损失的风险去进攻安条克,只要第一军的炮兵跟上来,要打下安条克那自然是易如反掌地事情。
不过,就在当天中午,一名不速之客来到了第一军临时设立的司令部。让谢正卿感到万分惊讶的是,找上门来的竟然是一名帝国海军军官。谢正卿也迅速地反应了过来,这肯定是顾成林派来的联络军官,因为当时在附近活动地,也就只有顾成林的舰队了。
来到第一军司令部的不是别人,正是顾成林的手下李语然。数日前,梁岳率领的近卫军攻占了贝鲁特,而梁岳也按照皇帝的命令,在占领了贝鲁特港之后,他控制了港口,随后安排几十名近卫军中懂得一点航海技术的官兵,押着一群当地的水手出海去寻找顾成林的舰队去了。
这支联络部队在海上漂泊了几天,结果还差点迷路,就在准备返回贝鲁特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艘执行外围巡逻任务的护卫舰。这正是大西洋舰队的一艘护卫舰,当然,他们也立即见到了顾成林,并且把皇帝的安排告诉了顾成林。
当时,顾成林正在策划向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进军的事情。在知道皇帝已经派遣地面部队,准备沿海岸线向奥斯曼帝国进军的消息之后,他立即派遣一艘战舰返回了贝鲁特,准备联系上近卫军。不过,此时近卫军早就已经返回了大马士革,只留了一千多人镇守贝鲁特港。
当然,顾成林也很快就判断出了皇帝的意图,他只需要在地图上仔细的看一下就知道了,如果明军地面部队要从南面进攻奥斯曼帝国的话,那就必须要攻占安条克城。所以,顾成林立即就派遣了数艘战舰在安条克城的外海活动。这天一早,那几艘战舰就看到了出现在安条克城外面的明军骑兵部队,虽然没有判断出是哪支部队,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不是近卫军就是第一军,反正都是明军。
结果,顾成林就把李语然派了过来,让李语然联系上这支部队的指挥官。而李语然在上岸之后。立即就与一支第一军的侦察骑兵碰上了,很快就被带到了谢正卿这边来。
“现在,我们舰队正在准备进军北面的海峡,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不过。顾成林将军也托我带话过来,如果有需要的话,舰队随时可以为第一军提供支持,另外,我们还有一支陆战队,可以配合第一军作战。”李语然这一路上也算是辛苦了,在说话的时候,他还喝了几口水。“当然,按照皇帝现在的战略部署,攻占安条克城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完成攻占任务。而在安条克城北面,就是奥斯曼帝国的本土。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随时有可能南下支援安条克城。如果时间拖久了的话。恐怕就有意想不到地结果。”
“顾将军的好意,我心领了,当然,要攻占安条克城的话,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难事。现在我们己经包围了安条克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这时候一名参谋军官快步跑了过来,在谢正卿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谢正卿地神色立即就变了。
“对不起,我还有点事情要马上处理一下。请稍等。”谢正卿也顾不得失礼。匆匆道了句歉之后,就叫上那名参谋军官出了营帐。
李语然并不觉得被人冷落了,毕竟谢正卿是第一军军长,陆军上将,军衔比他高了好多呢。而且,现在第一军正处于作战状态,军务繁忙。肯定有很多突发事件了。多等一会并没有什么,本来李语然就想休息一下再跟谢正卿商讨联合进军的事情的。
不多时,谢正卿就返回了营帐,他尴尬的朝李语然笑了一下,说道:“开始你说舰队可以为我们提供支持?”
李语然微微一愣,谢正卿前面半句话都在谢绝海军的支持,怎么现在态度突然转变了。
“其实……”谢正卿笑得更尴尬了,“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一点帮助,不知道你们能否为我们提供一支炮兵部队呢?”
“炮兵?”
“对,其实……”谢正卿迅速的组织了一下语言,“我们的炮兵部队遇到了一点麻烦,本来该今天到达大马士革的补给物资在路上出了点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的炮兵没有足够的弹药作战,如果等下一批补给物资的话,需要大概十天的时间,当然,我们是拖不起这十天的,所以不知道海军能否支援我们一支炮兵部队,如果有炮兵的支持,我们就能够更顺利地打下安条克城。当然。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就只能组织强攻了。”
“将军,我们的陆战队有两个炮兵营,大概有一百多门火炮,不知道这能否帮得上忙?”
“当然,当然,一百多门火炮已经足够了,毕竟安条克城只是个小城而己。”
“那好,我马上返回舰队,最快,陆战队明天一早就能上岸,如果第一军先设置好炮兵阵地,并且组织一批人员帮助运送火炮与弹药的话。那么明天下午,最迟明天傍晚就能让炮兵投入战斗了!”
“我们马上开始准备。”谢正卿见李语然站了起来,也连忙站了起来。“当然,还要请你带我感谢顾成林将军,这次你们的帮助确实很重要。以后若有机会,我谢某人必定亲自向顾将军表达谢意!”
两人也不再多罗嗦,李话然当天就返回了停泊在外海的舰队,向顾成林汇报了情况,而顾成林也立即派快速战舰去通知了跟在后面的陆战队。让陆战队立即调遣炮兵去支持第一军作战。当然,谢正卿这边也立即开始了准备工作,为陆战队的炮兵提前部署好了炮兵阵地。
当时,原本应该分配给第一军的作战物资被拿去补充给了第二军与第三军,这其中就包括第一军最为需要地一批轻型野战炮的炮弹!虽然谢正卿对此很是不满,不过他也没有办法,毕竟第二军与第九军还有非常重要的任务,那批弹药对他们来说也很重要。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谢正卿不得不接受了海军的支援。
第二天一早,第一军的一个步兵师就来到了安条克城外,而另外一个步兵师则返回了大马士革,等待下一批补给物资,然后运到安条克来。而陆战队也在上午的时候在安条克城西南方向上的海滩上上岸了,谢正卿安排的两千多名骑兵协助陆战队将火炮运送到了预先设定好的炮兵阵地上,并且将弹药也运送了过来。当时,顾成林的陆战队装备的也是轻型野战炮,所以比较便于运送。
傍晚之前,两个陆战队的炮兵营全部做好了战斗准备,不过谢正卿没有急着开始进攻。当天晚上,他把陆战队的炮兵指挥官召集了起来,先部署了炮击任务,以及解决了一些陆战队炮兵与第一军进攻部队的协调问题。当时,陆战队采用的一套指挥方式与陆军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协调问题相当关键,如果协调不好的话,那就存在误伤的可能。同时,如果火炮压制不到位的话,那第一军的进攻部队就要遭到敌人的炮火打击了。
第二天一旱,第一军的进攻部队与陆战队的炮兵做好了准备之后,进攻安条克的战斗正式打响了。虽然双方已经事先约定好了指挥联络方式。以及炮兵对进攻部队的支援方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误伤事件并没有发生,可是陆战队的炮兵支援却没有那么及时,导致在这一天的战斗中,第一军付出了数百名官兵伤亡的代价。不过,最幸运的是,安条克的奥斯曼军队并没有做多顽强的抵抗,也许是害怕遭到明军火炮的打击吧。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火炮都没有完全用上,结果就被第一军攻破了南面的城门。
进入了安条克城内之后,战斗就基本上是由第一军单独承担的了。不管怎么说,谢正卿不想再冒险了,他只让陆战队的炮兵进行纵深火力压制,而没有让他们支援步兵的近距离战斗。在攻占城区的战斗中,第一军的步兵主要依靠的是手榴弹,反正城区内的战斗也多半是在五十步的距离之内发生的,手榴弹已经能够起到压制作用了。
陆战队的两个炮兵营在打光了带来的所有炮弹之后,谢正卿很是感谢了他们一番,然后就客气的将他们“请”回了舰队。这次陆海两军的配合算不上成功,不过这也只是个开始而已,当双方逐渐适应了对方的时候。陆海两军的配合作战肯定将更加的顺畅自如。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二节 步兵的攻击力
在冷兵器时代,步兵是最基本的兵种,同时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战斗力最差的兵种,特别是普通的步兵,即以往所说的刀盾手与枪兵,几乎可以说是军队中最不可能担任主力的部队了。不过,现代意义上的步兵却是战场上的主力,特别是在热兵器时代,当火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骑兵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在明帝国的定义中,后来出现的装甲兵是由骑兵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其他很多国家并不这么认为),步兵才是战场上的绝对主力。当然,步兵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更先进的武器支持。不过,在当时的明帝国军队中,有两支步兵军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在这两支步兵军中,第八军与擅长防御而闻名天下,甚至连杨天奉这种擅长进攻的将军都认为,如果由他率领第五军来进攻第八军的防御阵地的话,他都没有一半的胜利把握。而另外一支地位崇高的步兵军就是第三军,而第三军出名的地方不是防御,而是进攻,特别是大规模的阵地进攻,这简直成了第三军实力的标榜。若论阵地进攻能力,恐怕,当时明帝国还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超过第三军。
第三军的阵地战进攻能力其实从其编制上就能完全看得出来。从兵力上讲,第三军是帝国众多主力军中最庞大的一个,三个步兵师,六个炮兵团,以及一支规模在一千人左右的侦察骑兵部队,再加上后勤保障,医疗等等军直属部队,第三军的满员编制达到了四万六千人。即使平时非满员编制的时候,都有四万三千人。而在第三军中,最出名的就是其炮兵部队了,这大概也与卫平地身份有关吧。
当时,明军的高级将领中,骑兵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而步兵出身的也不算少,只有炮兵出身的比较少见,比较有名气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卫平,一个是田宗。而这两人中,卫平可以说是真正的炮兵头号将领,不管是从思想上,行为上,语言上,还是从作战指挥方面来看,卫平都是个纯正的炮兵将领。比如说,在战场上,只要遇到顽强的敌人,卫平的首先反应,都是询问最近的炮兵在哪。如果换了胡沱的话,肯定是问最近的步兵在哪,而换了陈豫的话,那肯定就是问最近的骑兵在哪了。
正因为卫平的这个身份,他所率领的第三军是明军中炮兵编制规模最大的一个军。从第三军成立开始,他们就一直是火炮数量最多的部队。当初,在日本平叛的时候,第三军装备的火炮就有上千门,而其他的步兵军,也就最多装备六百多门火炮而已。而在第二次军制改革之后,第三军又多了一个炮兵团,而在这次西征的时候,第三军与其他的军团都一样,得到了新的加强,而加强给第三军的,仍然是一个炮兵团!
当时,第三军中一共有六个炮兵团,其中配属给三个步兵师的都是轻型野战炮团。而由军直属指挥的是三个重型炮兵团。而三个轻型野战炮团各有三百门轻型野战炮,而三个重型炮兵团各有一百八十们重型火炮。换句话说,第三军当时一共装备火炮一千五百二十门。而参加西征的另外一个步兵军,即第八军,则只有火炮一千二百六十门。显然,这个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在明军步兵部队的新战术思想中,关于进攻这部分的战术思想有一个很基础的要点。那就是,任何一支步兵部队,在进攻时确定锋线宽度的依据不是投入的兵力多少,而是所拥有的火炮数量的多少。换句话说,要保证步兵部队的进攻获得胜利,那么就必须要保证战线上的火炮密度。当然,在防御作战中,火炮的部署密度其实也是一条非常关键的指标。在步兵的新战术体系逐渐完善的时候,火炮的部署密度就已经有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在进攻作战中,每里战线上的火炮数量最低不得少于二十四门,这样才能保证进攻的步兵部队得到足够的火力支援,如果敌人的防线足够牢固的话,那么火炮的部署密度还要加强,最高可以达到四十八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里大概是五百五十步,如果按照最高标准来部署火炮的话,那么这些火炮以直线排列,其间隔距离只有十步左右!
其实,大部分步兵部队的军长在确定进攻战线,或者是防线宽度的时候,都是以火炮数量为基础的。以此来计算的话,那么第三军如果展开进攻,以最密集的方式部署火炮的话,其进攻战线的宽度可以达到三十一里半,如果以最低密度部署火炮的话,那么进攻战线的宽度可以达到六十三里!当然,实战的时候,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受到指挥条件的限制,进攻战线的宽度基本上都控制在十里左右,很少有超过十五里的,如果战场情况特殊的话,那么进攻宽度还要缩短很多。
当然,适当的保留一支预备队,这是进攻获得胜利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没有任何一名将军会将手里所有的兵力都放到进攻的前线上去,这简直就是在自取灭亡了。
毫无疑问的,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出来,第三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悍了。当然,卫平这个炮兵将领在实际指挥战斗的时候,还往往打破惯例。比如,在与莫卧儿帝国的战争中,第三军参加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卫平都是在见炮兵集中部署的,往往一个炮兵团的两百多门火炮(当时的编制),会被他集中部署在一块宽两到三里,纵深半里左右的阵地上,然后集中所有的炮火重点轰击敌人防线上的某一段,然后再用步兵进攻,达到迅速撕破敌人防线的目的。显然,在这种时候,第三军的火力简直是无法想像的,也大概只有他这样的炮兵将领才会用这样的战术吧。
在这次的大型战役中,第三军担任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东线战场上摧毁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线,为接下来的大规模进攻打下基础。可以说,这才是整个战役中的重点,之前,明军攻占大马士革,贝鲁特,引诱安条克与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出战。这些其实都是前戏,是在为第三军创造机会。特别是摩苏尔守军的出击,让第三军获得了发动进攻的机会。
摩苏尔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是一座位于两河流域上游高原上的城市,是奥斯曼帝国东部与南部地区的衔接点。这里也自然是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御要地。当时,部署在这里的奥斯曼帝国军队达到了二十万,其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作为东部战场的预备队,可以随时支援东部战场。另外一个则是控制南部战场。从奥斯曼帝国地军力部署上就看得出来,摩苏尔作为两大战区的兵力集结点,不但地理位置重要,而且部署在这里的军队更为重要。
朱祁钰率军攻占大马士革,就是要迫使驻扎在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南下。这样一来,东面战场上的奥斯曼军队就没有了预备队,显然,对于防御的一方来说,如果没有了预备队的话,那么防线就将变得非常的脆弱!
也就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战斗快要结束的时候,卫平收到了消息,第三军的进攻开始了。这次,首先发威的仍然是第三军的火炮。
当时,第三军是秘密进入了白羊王国狮头军与鹰头军的阵地的,而且第三军的火炮也是夹杂在作战物资中运送到前线上去的,当然那些作战物资中,绝大部分都是炮弹。整个秘密部署工作就花了五日的时间,而第三军的官兵在正式进攻之前,穿的都是白羊王国军人的军服。不过,在进攻开始之前,他们全都换上了明军的军服。
阿贾尼国王(已经正式登基了)以及侯赛因亲王(在阿贾尼担任国王的时候,侯赛因与穆拉图都是亲王。当然,换位之后,这个称呼也将改变)被卫平邀请到了前线,观摩第三军的进攻行动。如果说,两人之前已经认识到了明帝国骑兵部队在快速突击作战中的厉害的话,那么这次,他们彻底地领会到了明军的火力到底有多强大。
当大地开始震动,如同闷雷般的轰鸣声不断的传来,铺天盖地的炮弹飞向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炮弹爆炸后产生的浓烟几乎完全笼罩了敌人的阵地时,两人的表情都完全变了。他们曾经见过第五军的炮兵团作战时的情景,显然,这根本就无法与第三军的炮击相提并论。短短两刻钟的时间,六个炮兵团的一千多门火炮就打出了数万发炮弹,几乎用炮弹将整个奥斯曼军队的防御阵地犁了一遍。
接着,三排整齐的步兵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防线推进,而重型炮兵团的炮火也开始向敌人防线后方蔓延,而轻型野战炮团则跟随步兵同时推进,每前进一千步,这三个炮兵团就会停下来一次,然后对步兵锋线前的敌人阵地进行数轮炮击,然后再继续推进。
整个作战行动卫平没有下一道命令,所有部队都是在按照战前就已经制订好了的作战计划在行动,而且所有的前线指挥官都非常清楚自己该怎么指挥军队作战,每一名士兵也都非常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进攻虽然缓慢,但是却非常有节奏,而且整个步兵锋线的推进都非常的顺畅。炮兵已经为步兵扫清了大部分的障碍,即使偶尔有躲过了炮击,仍然在抵抗的敌人会造成一些威胁,不过在步枪的密集弹雨下,这些顽抗的奥斯曼军人也都被迅速的消灭掉了。战场上,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弹爆炸声,如同爆豆般的枪声,以及不时传来的模糊的惨叫声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声响了,当然,步兵队列整齐推进的时发出的脚步声也许是最有规律,最有节奏的吧。
很明显,步兵的推进速度确实不快。从步兵战线开始推进算起,半个时辰只内,步兵战线仅仅前进了五里。不过,步兵的进攻却是最为强大的,在步兵所经过的地方,将不会留下任何一个敌人。当然,这种进攻也只有在战地战的时候才会出现,当敌人的防御阵地被步兵所攻克,当敌人的抵抗一直被步兵与炮兵所摧毁,当敌人的预备队根本就来不及组织新的防线时,那么战场上就有了新的主角。
而这新的主角就是李天长的第二十二军,以及杨天奉的第五军。这两支骑兵部队是在战斗开始前一个时辰才从后方的集结地点赶过来的,当他们到达白羊王国军队的阵地上的时候,第三军的步兵已经完全占领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防御阵地,并且仍然在按部就班的向西北方向上推进。当然,现在轮到这两支骑兵上阵了。
两个分别有三万多骑兵的骑兵军迅速的从第三军的步兵奉献两翼的缝隙处冲了过去,接着,在骑兵快速推进中,两军的骑兵都排列成了锋线宽大五里的骑兵冲击线。在奥斯曼军队的预备队没有赶高战场,没有组织起新的防线之前,明帝国骑兵的进攻机会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
可以说,在这场战斗中,炮兵,步兵,以及骑兵之间的配合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而这造成的效果不仅仅是让奥斯曼军队在东部防线上被撕开了一个宽度达到了十多里的大缺口,一万多守在前线阵地上的奥斯曼军人全部被歼灭。更重要的是,前来观战的阿贾尼与侯赛因真正的认识到了明军的强大之处。
如果说明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骑兵,最好的步兵以及最好的炮兵,这都没有错。不过,最重要的是,明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三个兵种几乎就如同是一支军团在作战一样,明帝国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能力绝对是最好的,而这也是明帝国军队能够所向披靡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三节 战役收尾
朱祁钰这次动用了除第八军之外,远征军中其他七个军(第二十一军还没有来得及参战,战役就结束了)发动的这场战役,是明帝国正式进军奥斯曼帝国的开始。而按照朱祁钰的要求,这场战役不但要达到大量歼灭敌人,并且沉重打击奥斯曼帝国军民士气的目的,还要将整个战线向前推进一百到两百里,并且将东部战区与南部战区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战线!
从进攻大马士革开始,战役的四个关键阶段,即攻占大马士革与贝鲁特;歼灭安条克与摩苏尔的奥斯曼军队;在东部战线上取得突破,并且围歼东部战线上的奥斯曼军队;攻占安条克城,打开奥斯曼帝国本土的南大门都已经完成,或者是接近完成阶段。不过,整个战役有五个关键阶段,而最后一个,就是攻占摩苏尔城,将东南两个战区衔接起来,这也将是战役的扫尾阶段。执行这一任务的是第二军,以及第九军。
在幼发拉底河畔的战斗结束之后,近卫军被留下来负责清理战场,而按照作战安排,第二军与第九军立即杀向了摩苏尔城。这次,两个军都炮兵部队都被带了上去,而且两军都安排了一支后勤部队去运送弹药,这也就导致了原本应该补充给第一军的弹药在半路上被第二军给截了下来,然后被送到了第二军去。本来,计刮中是没有这一部分的,但是因为战场情况的改变,第二军与第九军在幼发拉底河的阻击作战中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所以朱祁钰也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先保证攻占摩苏尔城,然后再考虑第一军的需要。
在两支骑兵部队的先锋部队在相差不到两刻钟先后到达了摩苏尔城外面的时候。第三军正在东部战线上扩大突破口,而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则在迅速的包抄突破口两侧的奥斯曼军队,准备围歼部署在这边的数万奥斯曼军队。当时,陈豫与张国涛并不知道东部战线上的情况,而且他们也一直认为,卫平那边要想获得胜利。怎么说也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吧,所以就没有急着对城防非常空虚的摩苏尔城发动进攻。
其实,朱祁钰也没有想到第三军,第五军以及第二十二军的作战行动能够在一天之内就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按照朱祁钰的预料,第三军要撕开奥斯曼军队的防线,用上一两天时间是很正常的。毕竟奥斯曼军队在这条防线上守了好几年了。后来第五军在突击行动时都不得不绕开这条防线。当然,朱祁钰这种低估了明军各部队战斗力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比如第一军攻占大马士革的战斗,他就没有想到。而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朱祁钰对全面换装之后的明军还缺乏了解,准确的说,他对使用了新式装备的明军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仍然按照上一次西征时的情况来进行判断的。显然,这必然会让他将战役的时间估计的更久一些,也就自然无法准确的预料到各个战场上的进展速度了。
可以说,陈豫也正是相信了皇帝的判断,所以他才没有急着进攻。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第二军与第九军在幼发拉底河畔的阻击作战中已经有了一些伤亡,所以陈豫不想继续付出无谓的牺牲,因此没有在炮兵到达之前就发动进攻,而是决定让炮兵先来干上两手,然后再攻占摩苏尔城。
正因为如此,第二军与第九军在摩苏尔城外耽搁了一天极为宝贵的时间。其实当时摩苏尔城根本就挡不住这两个骑兵军近八万人的进攻。与安条克城不一样,摩苏尔城原本是属于白羊王国的,而且处于奥斯曼帝国与白羊王国边境附近。奥斯曼帝国在占领了这里之后,只是部署了更多的军队,而没有有意加强摩苏尔城的防御。特别是在第五军参战之后,奥斯曼帝国认为,摩苏尔城的价值虽然重要,但是却没有办法抵挡明军的大规模进攻,而且城内的百姓也不一定会配合守军作战,所以耗费宝贵的力量在这里巩固防御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后,他们甚至将原本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十多门火炮都给运走了。
在巅峰时期,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有近三十万,不过在数年的消耗战中,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不断的向摩苏尔城增兵,不过部署在这里的军队数量一直在下降。在这次战役爆发的时候,部署在摩苏尔城的奥斯曼军队就二十万的样子。结果,十八万守军在南下救援大马士革的时候被明军消灭在了幼发拉底河河畔。而留在摩苏尔城的两万多军人,几乎都是老弱病残,几乎没有像样的战斗力。而且,当时摩苏尔城的百姓在听闻明军已经杀了过来的时候,就开始准备里应外合,配合明军攻占摩苏尔城。
显然,如果当时第二军与第九军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手段攻城的话,就算没有炮兵的支持,他们也能够轻易的攻占摩苏尔城,甚至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不过,陈豫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实,这就是陈豫的一个缺点,即他在指挥作战的时候,虽然有的时候能够发挥出很好的创意来,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陈豫的思想是属于老一代将领的,那就是严格按照战役计划行动,只要条件许可,他绝不会轻易的改变作战安排。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陈豫的这个缺点表现得并不突出,甚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陈豫的缺点。特别是在日本战场上,陈豫的很多次表现都让人觉得他是个很有主见的将领。不过,这却忽略了一点。在日本战场上,朱祁钰是很少约束手下的,给了手下将领大量自由发挥的机会。而且,当时陈豫是由陈懋指挥的,参加的都是西部战区的作战行动。其实,陈豫这个表现得不算太明显的缺陷。正是他无法步入最优秀将领行列的一个根本原因。可以说,在朱祁钰时代,如同邓茂,杨天奉,顾成林,胡沱,谢正卿这些最优秀的,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从来都只把战役计划当作参考,而在实际作战的时候,绝对是首先考虑战场情况的。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战役计划其实只是确定了最终的战役目的,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而且所付出的代价,所消耗的时间更少的话,那么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改变计划,采用新的战术安排。
当然,不管陈豫这次决定延迟进攻的判断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他最终都完成了任务。第二天,第二军与第九军的炮兵团赶到了摩苏尔城外,虽然两个团所带的弹药并不算充足,不过在数轮炮击之后,摩苏尔城的城门打开了,而奥斯曼军队通过投降的方式来结束了这场战斗。而这也是这次战役行动结束的标志。
在此之前,东部战场上的战斗可以说是最为激励的,而且第三军与第五军,还有第二十二军的配合进攻可以说是无坚不摧的。当然,这对于处于防线前面的数万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来说,这只能是他们最为悲惨的一次战斗。
第三军利用强大的炮火撕开了奥斯曼军队的防线之后,步兵向前推进了二十里,随后,步兵转向两翼扩大突破口,并且压缩奥斯曼军队的防区。而第三军的炮兵部队也迅速的跟了上来,虽然重型炮兵团的转移速度很慢,不过也基本上跟得上步兵的推进速度。而轻型野战炮团完全可以配合骑兵作战,就更能够轻易的跟上步兵的速度了。
在第三军想两翼扩张的时候,第五军与第二十二军也迅速的完成了突击。两支骑兵部队在向奥斯曼军队的纵深防区推进了五十里,而没有遇到顽强抵抗之后,也按照战役部署,开始向奥斯曼军队的后方穿插迂回,完成包抄行动。
当时第五军是向东北方向迂回的,他们的任务是切断这个方向上两万多奥斯曼军队的退路,然后与第三军的步兵与炮兵部队配合歼灭这股敌人。对第五军来说,这样的任务太简单,太轻松了,就算没有第三军步兵与炮兵部队的配合,第五军都可以轻松的干掉这两万多敌人,要知道,在第五军征战奥斯曼帝国的这几年中,歼敌超过三万的战役就打了十多次,要对付两万多敌人,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也正是如此,第五军也是最先完成组站任务的。从上午开始突击,到歼灭最后一股敌人,仅仅花了五个时辰不到,而战斗结束的时候,天色还没有暗下来呢。而当时,第三军的步兵根本就没有跟上来,大部分的作战行动都是第五军单独完成的。用第五军第一师师长高瞻的话来说,这简直是在拿第五军开涮,这样的战斗,对第五军来说,连热身活动都算不上。
相对而言,第二十二军这边的战斗就要艰难得多了。第二十二军的任务是包围战场西南方向上的敌人,而这边的奥斯曼军队的规模在四万人左右,整个战场的宽度也要大得多,显然,作战难度自然增加了不少。
第二十二军与第五军几乎是同时转向的,不过到下午的时候,第二十二军才完成了迂回行动,切断了奥斯曼军队的退路。不过,战斗并没有迅速结束。在黄昏时,奥斯曼军队开始有组织的突围,战斗进入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在第二十二军的防线上,虽然压力并不大,不过官兵们仍然需要尽量挡住突围的奥斯曼军队。
夜间,第三军的一个步兵师,以及两个跟上来的轻型野战炮团歼灭了断后的奥斯曼军队,开始协助第二十二军歼灭这股最后的敌人。不过,因为受到夜晚的影响,双方的战斗虽然激烈,不过却都没有达到目的。明军没有能够完全歼灭敌人,而奥斯曼军队也没有能够成功突围。不过,这对奥斯曼军队来说,他们已经失败了,如果无法在夜间突围的话,那么在天亮之后,他们就将彻底完蛋。
天亮之后,第三军与第二十二军对最后残余的近万名奥斯曼军人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战斗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结束了。这要比第二军与第九军攻占摩苏尔城早了大概三个时辰,而距离第三军发动全面进攻,差半个时辰就到一整天。
此时,提前完成了作战任务的第五军也已经按照计划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一百五十里,兵不刃血的攻占了第比利斯,阿哈奇赫,查尔迪兰这三座城市,完成了战役推进的任务。随后,第二十二军也赶了过来,而最后到达新的战线的则是速度最缓慢的第三军。
可以说,这是当时明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进攻行动,整个战役分别在六个战场上进行,参战明军达到了二十三万,而其他的非战斗性部队超过了十五万(主要是提供后勤保障的联合军团)。奥斯曼帝国参战的军队超过了七十五万。结果,明军仅仅以不到五千人的伤亡代价歼灭了七十三万敌人,夺取了大马士革,贝鲁特,安条克,摩苏尔,第比利斯,阿哈奇赫,查尔迪兰等七座城市,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一百五十到两百五十里,并且成功的打通了前往地中海的地面通道,与顾成林的大西洋舰队取得了联系,完全实现了战役目标。
这是明帝国在与奥斯曼帝国宣战之后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当然,这绝不会是最后的一场大型会战。明军用战役的结果证明了,当两支军队的实力相差太悬殊的时候,战斗就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确实,好几次战斗,都是明军在屠杀奥斯曼军人。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已经彻底的证明了,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足以对战争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四节 扬帆出海
战役结束之后,朱祁钰进行了防御性的部署。当时,大部分将领都主张继续进攻,甚至连杨天奉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利用奥斯曼帝国阵脚大乱,后方防御部署完全没有到位的机会,派遣骑兵向伊斯兰堡发动进攻,一举消灭奥斯曼帝国。不过,朱祁钰却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些将领的意见,直接下令,让部队在新的战线上转入了防御状态。当然,朱祁钰这么安排,有很多理由。
让朱祁钰放弃继续进攻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战役目的已经达到,而要实现战略目的,进攻不是最好的选择。二是军队需要休整,几支主力部队都连续作战数日,已经达到了官兵体力极限,必须停下来休整,而且补充弹药物资需要时间。三是,完成新占领区的控制,调遣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需要时间。正是这三个原因,让朱祁钰决定暂时转攻为守,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朱祁钰没有说出来,不过他会用行动告诉手下的将领。
这次战役的三个目的,分别是:大量歼灭奥斯曼军队的有生力量;扭转战场局面,迫使奥斯曼军队转为战略防御;将战线推进一百到两百里,将东部与南部战区衔接起来。从战役的结果来看,这三个目的都达到了。显然,战役已经获得了胜利,也取得了成功。而战役是为战略服务的,而在针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战略目的自然是要彻底消灭奥斯曼帝国,而要做到这一点,歼敌有生力量是关键中的关键,只要消灭了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军队,那么就消灭了奥斯曼帝国,如果没有消灭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军队,就算攻占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那也算不上是完全的胜利,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仍然可以在其他的地方死灰复燃。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的,那么通过有效地战役部署。并且利用每一次战役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就是最为重要的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明军继续进攻的话,以众多骑兵军的快速突击能力,以及骑兵部队在得到了炮兵支持后的强大阵地战实力,要攻打伊斯兰堡,甚至是打下伊斯兰堡,确实不成问题,也许就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朱祁钰就可以到伊斯兰堡去庆祝胜利了。但是这个胜利是不完全的。奥斯曼帝国在欧罗巴那边还有着广袤的土地,而明军在攻占了伊斯兰堡之后,还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来控制住奥斯曼帝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土。因此不可能在短期内进军欧罗巴,这就给了奥斯曼帝国喘息的时间,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时间延长。显然,与其让奥斯曼帝国被迫退到欧罗巴去休养,还不如引诱奥斯曼帝国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亚洲战场上来,耗干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力量,以此来获得彻底的胜利。
对于明军自己来说,在经过了这场大规模战役之后。六个参战军的官兵已经非常疲惫了,特别是近卫军,第一军,第二军以及第九军,几乎都连续作战好几日,官兵几乎没有得到休息的时间。而这四支部队都是主力,其中三支是骑兵部队,如果让他们继续进攻的话,显然,这只能拖垮他们。除了官兵的体力之外,作战物资的补充也需要时间。当时第一军就已经出现了物资短缺的情况。而且第二军与第九军在攻占了摩苏尔之后,也没有立即得到所需要的全部物资。而等待下一批物资运抵白羊王国,这更需要时间。
战线推进的一个结果是压缩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活动空间,而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新出现的战区需要花时间来稳定。当时,负责前线地区。也就是战线后方地区的控制任务的是白羊王国的军队,以及联合军团,而主力就是白羊王国的军队。而这次明军一次性地将战线推进了一百五十里到两百五十里,白羊王国的军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稳定新占领区的局势,控制住这一地区地居民。当然,在明军承担了主要的进攻任务之后,白羊王国地军队基本上已经从一线战场上抽调了下来,不再需要他们去守卫防线了。
这三个原因是朱祁钰用来说服手下将领的,当然,就算他不给出理由来,只下一道命令,那些将军们也自然不敢多言了。当然,转入防御状态只是暂时的,而且朱祁钰也保证,将在军队恢复了精力,作战物资得到了补充,以及新占领区的局势稳定下来之后,立即发动下一轮进攻行动。不过,在此之前,防御任务还是要安排下去的。
当时,负责战线防御的主要是第三军与第一军。其中,第三军负责守卫东部防线,第一军则负责守卫以安条克为核心的南部防线。除此之外,朱祁钰还将第八军调到了前线来,将第八军部署在了摩苏尔,负责第一军与第三军防线的结合部的防御工作。摩苏尔的安全直接决定着明军整条防线的安全,让第八军来负责这里的防御工作,自然是最为稳妥的了。当然,第八军在后方的工作也全都移交给了联合军团。
除此之外,第五军撤回去继续休整,这次是迫不得已才让第五军参战的,本来第五军的休整工作就没有完成,而杨天奉又一直闹着要进攻,结果,朱祁钰就很干脆的把朱祁钰派到了白羊王国南部去接受全面休整。第二十二军回到了大不里士,与第九军一起担负起了为第三军提供支援的任务。第二军进驻大马士革,为第一军与第八军的预备队。
只有之前没来得及参战的第二十一军分到了一份美差,那就是以摩苏尔为根据地,对奥斯曼帝国的腹地进行袭扰,拖住奥斯曼军队重新部署防线的速度,为下一次进攻打下基础。
对于皇帝的这番安排,大部分的军长都感到满意,可能意见最大的就是杨天奉了。在杨天奉看来,第五军已经得到了几个月的休整时间,这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休整。结果,皇帝却把第五军给调到了大后方去,直接就把第五军给安排在了离战场最远的地方。显然,杨天奉心里是很不满的。他可做梦都在想到第一个进入伊斯兰堡呢。不过,杨天奉不满归不满,还是得乖乖的带着第五军南下了,这是他没有办法抗拒的事情。
当然朱祁钰也对战区的指挥权限做了安排。卫平负责东部战区,谢正卿负责南部战区,胡沱负责两个战区之间的协调,而陈豫则负责总协调工作。另外,张国煮,马寿成,李天长三人也都有各自的位置,只有杨天奉一个人被皇帝凉快到了一边去,大概是朱祁钰要他好好反思一下吧。或者说,是让杨天奉不要光想到作战的时候,去专心安排第五军休整的事情。
做完了这番安排与部署工作之后,朱祁钰宣布了另外一件事情:他将前往顾成林的大西洋舰队,并且在下次战役开始之前返回远征军。这下,所有人都蒙了,皇帝可是远征军的总司令,皇帝一走,那远征军怎么办?当然,朱祁钰并没有任何担心的,他已经为各支部队做好了安排,而且奥斯曼帝国在几个月时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对明军构成威胁。另外,他将近卫军留在了贝鲁特港,命令梁岳暂时代替他管理各部队之间的事务。
本来,朱祁钰去大西洋舰队也没什么,毕竟各军的军长对自己的任务都很明白,而且在这些军长中,已经有了一种得到默认的等级关系。其中卫平的资历最老,陈豫次之,然后是张国煮,杨天奉,胡沱,谢正卿,马寿成,李天长,虽然,这八个军长之间的军衔高低并不如此。
不过当时仍然是以资历为主的。也就是说,如果有突发事件的话,那么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决定指挥权限的。当然,这只是一套默认了的等级关系,不过这却是比较有效的。不过,问题也就出在了这里。虽然,在几个军长中,梁岳的资历与陈豫是同等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将军来说,其实梁岳就是个近卫军军长而已,与其他的将领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朱祁钰不安排梁岳来暂时替代他的位置的话,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不过,朱祁钰却让梁岳来暂时执行总司令的职务,这下问题就有点严重了。不过,并没有人反对皇帝的安排,毕竟皇帝这么安排是有理由的,不管这个理由在其他人看来是否成立,这怎么都是皇帝的安排吧,而且对朱祁钰率领的这批将军来说,皇帝有政策,下面地将军就有对策。
当时,几个人的对策很简单,那就是说服梁岳,让梁岳最好少干预各军的事务。而被选出来的说客就是陈豫。陈豫与梁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朱祁钰还不是帝国皇帝,而只是个王爷的时候,陈豫与梁岳就已经并肩作战了。两人是陈懋手下的主要将领,在战场上共同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而在朱祁钰登基之后,两人也都得到了重用,虽然后来基本上都天各一方,很少有合作的机会,不过两人之间的感情仍然非常好。让陈豫去做说客,这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当然,朱祁钰并不知道手下将领在他背后搞的这些鬼。在他安排各军的部署与任务的时候,就派人去联系上了顾成林,随后,他就带着近卫军去了贝鲁特港,将近卫军留在了贝鲁特堡之后,朱祁钰就带着那些从来不会离开他半步的侍卫登上了“皇帝”好旗舰。当然,顾成林是到港口里来迎接他的。此时,大西洋舰队虽然已经北上进入了爱琴海,不过顾成林还是特意赶了回来。
陈豫等人也赶到了贝鲁特港来给皇帝送行,朱祁钰并不想让陈豫他们都过来,不过想到这些部下的心情,他也就不好拒绝了。
“卫平,你是众多军长中年纪比较大的一个,而且第三军的任务也是比较沉重的,朕去舰队的时候,你这边要盯紧点!”
卫平笑着点了点头。“陛下放心吧,第三军还等着陛下率领我们远征呢!”
“陈豫,你也算是有众多经历的了,当年陈懋推荐你的时候,朕就知道你是个值得让朕相信的将军。”
“陛下……”陈豫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第二军不会给陛下丢脸的。”
“张国涛,你是最稳重,也是年纪最大的一名军长了,这次好好表现,回去后,朕会好好奖赏你的!”
张国涛只是点了点头,而没有多说什么。
朱祁钰一一向这些军长做了吩咐,然后长出了口气,看了一眼停靠在身后码头旁边的“皇帝”号旗舰,最后又看了一眼站在他面前这一排将军。这都是跟随朱祁钰征战多年的将领了,其中很多都与朱祁钰一起在战场上拼杀过,对帝国的贡献不可以说不大。当然,他们也从来没有让皇帝失望过,可以说,帝国能够战胜这么多的强大敌人,这些将军的功劳是最大的,而且正是在他们的率领下,帝国军队才一次又一次的获得了胜利。
“陛下,时间不早了!”顾成林在皇帝耳边小声的说了一句,然后看了一眼对面的那些陆军将领。
陆军与海军将军在服饰上的差别就很明显。帝国陆军将军的军服与军礼服都是统一的暗黑色,给人一种严肃的,庄重的感觉。而帝国海军将军的军服与军礼服是深蓝色的,虽然在远处看上去,深蓝色与黑色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在近距离上,仍然能够准确的分辨出来。另外,两个军种将领的配饰也是不同的,陆军以庄严为主,而海军以轻快为主。不过,究竟哪种军服更好看一点,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朱祁钰也没有再多耽搁时间,在向众多将军告别之后,就登上了“皇帝”号战列舰,随后,这艘庞大的战舰在几艘护卫舰的伴随下离开了贝鲁特港,驶向了茫茫大海,不远处,专程赶来的护航舰队已经在海面上排列好了队列,等待着皇帝前来检阅。
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五十五节 异姓不王
当太阳落到了西面的海天线上的时候,战舰已经升起了满帆,在夜风的帮助下,开始加速,而甲板上的水手也忙了起来。与陆军官兵不一样,海军官兵都要轮番执勤,轮到执勤的官兵在夜晚是要继续工作的,所以没有要在夜间休息的道理。特别是在遇到大风浪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在夜间都要呆在岗位上,好应付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所以,在战舰上,官兵实际上是两班侧的,并且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让白天与夜晚执勤的官兵轮换交替。
朱祁钰在上了战舰之后就显得很是兴奋,他已经很久没有出过海了,而当年他建立帝国海军,其实就是要圆自己的海洋梦。最初,他没有想过帝国海军能够征服五湖四海,不过,当这一切逐渐变成现实的时候,朱祁钰已经不再怀疑,帝国海军将是全世界海洋的霸主,是世界上每一片海洋的霸主。当然,让他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此时此刻,架乘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厉害的战舰,航行在地中海,并且将用战舰上的火炮去攻打一个强大的敌人。
“陛下,时间不早了……”
“还很早嘛,难道你们天黑之后就上床睡觉,没有娱乐活动了?”
朱祁钰哪有心情去休息,“怎么,朕妨碍你们了?”
“陛下,这……”顾成林尴尬的笑了起来,舰队的生活确实是很枯燥,单调的。一般的官兵会在忙碌了一个白天之后,选择在天黑之后就上床(吊床)睡觉,而一些精神好,在白天没有多少事做的官兵,比如说随舰的陆战队,会在晚上玩玩牌,或者是聊点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哪个港口妓院里地姑娘漂亮温柔),不过却不能喝酒,这是海军最严厉的规定。而顾成林会选择在晚上看会书,而每到一个港口,购买一些书籍(多半需要翻译),这是顾成林的最大爱好了,而他也正在努力学习两门欧罗巴地区使用最广的语言。
“怎么,如果没问题的话,我们聊一聊吧!”
很快,金英等内侍就把椅子与小茶几搬了过来,同时还准备了一些从贝鲁特港带上战舰的水果与糕点。因为“皇帝”号原本就是按照皇帝的旗舰设计的,战舰上有很多专门为皇帝,以及皇帝随行人员准备的舱室,所以金英这次得以多带了几名内侍到战舰上来。
“先说说这几年你的经历吧!”朱祁钰也不太喜欢喝酒,所以也就无意破坏海军的规矩,“虽然,每次朕都会仔细的阅读你送回来的战报,不过还是听你自己讲一讲比较生动,贴切一点。”
顾成林当然不好拒绝,而他平时也不会很早就上床睡觉的,精力也比较充足,就把这几年的战斗经过挑重点讲了出来。当然,远征军攻占直布罗陀之前的战斗,朱祁钰已经知道得比较清楚了。
远征军在攻占了直布罗陀之后,萧涯离就留了下来,而陆战第一军也与西班牙王国的军队打了几仗,成功的击退了敌人。后来,法兰西王国,葡萄牙王国,乃至神圣罗马帝国都派遣了军队前来进攻直布罗陀要塞。不过,这些军队地进攻几乎都是在自寻死路,陆战第一军有着足够强大的火力。再加上海上运输补给线路畅通无阻,欧罗巴的军队根本就不可能击败这座险要堡垒里的帝国陆战队。
顾成林率领的舰队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活动了几个月,主要的任务就是拦截的过往商船。当然,这些商船如果投降的话,那么所有运载的货物都将被明军没收,而其水手则会被送到非洲的种植庄园去。并且在那里接受“劳动改造”。如果这些商船胆敢抵抗或者是逃跑的话,那么会无一例外的被击沉。
经过了几个月的“整风”行动,直布罗陀海峡完全掌握在了远征军的手里,而且所有商船都不再敢轻易挑衅明军的权威了。后来,一些商人还派遣了代表来与明军谈判,希望明军能够开放海峡。而所有过往的船只都愿意交纳一定比例的“保护费”。显然,直布罗陀海峡就是地中海的咽喉,而当时地中海有好几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比如说威尼斯。当然,西班牙王国,法兰西王国也有好几个重要的港口在地中海,如果直布罗陀海峡被封锁了的话,那这些港口都将失去作用。
当然,顾成林也不是笨蛋。虽然,完全封锁直布罗陀海峡,能够打击欧罗巴国家,不过,对于当时欧罗巴最主要的几个国家,特别是与明帝国交战的几个欧罗巴国家而言,直布罗陀海峡并不是其死穴。比如,荷兰与英格兰王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就没有直接相关的利益。而西班牙与法兰西王国也在大西洋方向上有着重要地港口,并不一定需要完全依靠地中海的港口。而欧洲最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本身不是一个有强大向心力的国家,而且也不是海上强国。可以说,封锁直布罗陀海峡,真正摧毁的是威尼斯这样的城邦,而这些城邦本身又不是明帝国在欧罗巴最为重要的敌人。显然,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其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明帝国舰队掌握了自由进出地中海的通道,同时可以阻止其他国家的舰队进入地中海,或者是从地中海逃出去。
对远征军来说,封锁地中海就真没有什么好处了。如果所有的商船都不敢再从直布罗陀海峡通过的话,那顾成林留在这里就没有意义了,而且为了防止有商船强行通过,他还必须得留一支舰队在这边,这是在浪费兵力。反之,如果他答应那些商人的要求的话,那么不但可以减少部署在这里的战舰数量,而且还可以从收取“保护费”中为远征军获得好处。
经过了这一番思考之后,顾成林答应了这些商人的要求,并且让李语然制订出了一份比较详细的规定。比如说,所有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的商船都只能运送明军所允许的货物。任何与战争有关,或者是有军事用途的货物都不能通过,如果一经发现的话,不但货物要被没收,而且商船也要被扣押,船上的水手则将被全部流放到沙漠里去,船主以及货主则会被送到非洲去接受“劳动”改造。另外,李语然还从当时了解到的一些欧罗巴地区的物价情况。针对绝大部分的货物制订了详细的“保护费”比例,尽量将那些欧罗巴商人的利润压低,并且提高远征军的收入。当然,对于欧罗巴的商人来说,他们是没有选择的,特别是对那些船主来说,如果他们不做买卖的话,那就绝对要亏本,就算明军的压榨很厉害,这也要比亏本好吧。
完成了这件事之后,顾成林留下了几艘护卫舰在海峡附近巡逻,并且派快速战舰去通知了龙四海,让龙四海的舰队要做好随时支援海峡分舰队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把支持直布罗陀要塞的工作交给了龙四海去负责。随后,顾成林就率领大西洋舰队的主力继续东进。而他下一个攻占的目标就是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岛。
当时,马耳他岛在名义上是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不过实际上,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就要四分五裂的国家在这里的统治力量非常的薄弱,这几乎是一个有着完全自主权的自由城邦。而攻占马耳他岛的行动并没有遇到任何的麻烦。当然,顾成林非常清楚马耳他岛的重要性,在攻占了马耳他岛之后,他将这座岛上的几万名原住民全部流放到了南面的非洲大沙漠,或者是北面的西西里岛上去,然后从陆战第一军抽调了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占领了岛屿。并且命令这支陆战队在岛屿上修建军事基地,并且扩大港口地规模。按照顾成林的计划,今后这里将是明帝国舰队在地中海活动的主要基地,并且将马耳他岛直接划为了明帝国的海外领地。
在率领舰队进入亚德里亚海,用火炮威胁了一下之前曾经派遣舰队与明帝国作战的威尼斯共和国,吓得这个与荷兰很相似,由商人建立的国家屁滚尿流,差点就要准备向明军投降之后,顾成林这才率领舰队南下,离开了亚德里亚海。当时,顾成林并没有想过要占领威尼斯共和国,原因很简单。他带来的地面部队已经很紧张了,哪还有多余的兵力去占领这个国家呢?
这时候,顾成林收到了皇帝送来的命令,而当时顾成林正在犹豫,是在巴尔干半岛上占领一座港口,还是南下北非去占领一座港口。接到皇帝的消息后,顾成林也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立即就率领舰队杀向了亚历山大港。经过了几个月的围困,等到陆战第三军的一个师赶到后,顾成林用舰队支援陆战队,迅速的占领了这座极为重要的港口。而此时,朱祁钰正好在阿拉伯半岛上大闹一番,打下了麦加,还做了回教的最高哈里发。后来,顾成林派人联系上了皇帝率领的远征军。
“可以说,没有攻打威尼斯是最大的遗憾,如果我们当时杀入威尼斯的话,肯定有不小的收获。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威尼斯是一座很富裕的城市!”顾成林叹了口气,“不过,这次远征的收获非常巨大,光是从欧罗巴殖民者手里抢夺而来的财富就难以计数了。另外,陈建秋在美洲那边好像也有很大的发展了,不过,这几个月都没有收到他的消息了。”
“既然姬雄已经控制住了欧罗巴前往美洲大陆的北部航线,而龙四海又封锁了欧罗巴南部的港口,那么美洲大陆那边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朱祁钰看顾成林一眼,然后笑了起来,“你小子还真是不简单,这次你率领的西面远征军捞够了油水,不知道有没有朕的一份呢?”
“陛下,这些臣都处理妥善了,该上缴国库的一份,臣哪敢私吞。当然,如果陛下看得起远征军这点小资产的话,那臣把自己的这一份让出来给陛下……”
“你认为朕是这种小气的人?”朱祁钰大笑了起来,“说实话,你代替朕圆了一个梦。数千年来,我们中原地区是毫无争议的陆上大国,陆上强国,我们几乎战胜了陆地上的任何一个对手,可是在海洋上,我们才起步。不过,万幸的是,我们的敌人也才起步,如果放在几百年之后,那么,就将是这些欧罗巴国家的战舰用火炮来轰开我们的国门了。而你所做的,是朕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如果朕不是帝国的皇帝,朕更愿意成为一名如同你一样的,可以率领舰队征战四海的将军。”
“没有陛下,就没有帝国海军,更不会有臣!”
“如果你姓朱,而且是皇室成员的话,朕现在就可以封你为四海王,可是……”朱祁钰尴尬的笑了一下,“祖宗定下的规矩,朕已经破坏的差不多了,如果有一天,朕连皇帝这个位置也给砸了的话……”
“陛下,微臣能得陛下隆恩,已经是万幸了,微臣绝无半点称王的非分之想!”顾成林立即就跪了下来,“异姓不王”这个规矩是太祖皇帝定下来的,而真正能以异姓称王的也没有几个,而且全是脑骨重臣,现在连于谦,陈懋这些人都没有称王,哪轮得上顾成林呢?
朱祁钰把顾成林扶了起来,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不过,你要相信一点,朕绝不会亏待你的。当然,如果在朕的有生之年,能够把老祖宗的规矩全都打破了,那么,到时候,朕将亲自扶你登上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