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定却是一点都不惊慌,他也习惯了高瞻的这个脾气,“现在敌人已经撤到了他们的防线前面,我们再打的话,就要与敌人的步兵交战了,你有信心突破敌人的步兵防线?”
“怎么没有?难道你怀疑我们第一师的战斗力?”
高瞻脖子一硬,硬是把这句下台阶的话给顶了回去。
古定也是心里一阵苦笑。“老高,军长给我们的任务是什么?”
“这还用说,当然是消灭敌人的骑兵了!”
“这就对了,如果敌人的骑兵部队撤到他们步兵的防线后方去的话,我们怎么办?”
高瞻一愣,气势立即矮了几分,他还是很清楚的,如果奥斯曼帝国的骑兵继续撤退的话,那他们就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了。
“与敌人步兵作战还是次要问题,我也相信,凭借第一师的突击能力,要击溃敌人的步兵也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这样一来,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歼灭敌人的步兵部队了!”
古定看了高瞻一眼,再次给了高瞻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老古,那我们下一步怎么打?”
高瞻也是顺坡下驴,不再与古定争执了。
“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示弱!”
古定见高瞻冷静了下来,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他最担心的就是高瞻不买账,虽然军长有命在前,不过以高瞻的脾气,他要是不认理的话,恐怕没有人能够制得住他。“昨天晚上的战斗,我判断敌人还没有完全摸清楚我们的情况,毕竟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与敌人是在混战,随后敌人撤退,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搞清楚战场上的情况。所以,敌人极有可能判断我们是一支小规模的骑兵部队。现在,我们将部队向南撤一点,留出一块空地来,让敌人骑兵部队南下,我们才有机会歼灭这股敌人!”
高瞻点了点头,这是肯定的,如果再北上,奥斯曼的骑兵部队必然继续撤退,到时候他们没有半点机会。
“当然,我们还得做一番安排!”
古定让参谋军官把地图拿了过来,“昨天,我们与敌人打的是追击战,这次,我们必须要堵住敌人北上的道路,然后从两个方向上夹击,才能完成作战任务,而且,这也是军长的部署!”
“老古,你就说,我们怎么办吧,要打阻击的话,由第一师来干!”
古定笑着点了点头,他也不想在这样的战术问题上与高瞻争论,只要高瞻能够配合,不管是第一师打阻击,还是第三师打阻击,其实都是一样的,哪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十三卷 帝国之鹰
第十八节 杨天奉的老办法
在古定与高瞻商议着怎么把敌人引出来打的时候,杨天奉这边也与奥斯曼骑兵遭遇了。不过,与古定他们不一样,这次,杨天奉并没有打算跟奥斯曼骑兵打一次正规的骑兵战。对杨天奉这个曾经在第四军担任军官的将军来说,他很清楚步兵在阵地防御战中的战斗力,而且非常清楚步骑配合的战斗力,这也正是他与其他绝大部分骑兵将领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杨天奉的出身,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杨天奉出身自第四军,所以不是传统的骑兵将领,不过有一部分人认为杨天奉在第四军的时候就是侦察骑兵部队的军官,所以应该算是正统的骑兵将领。当然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杨天奉本身就不算是任何一派的将军,特别是他在战场上表现,本来就不偏向任何一派。
论骑兵作战,在朱祁钰时代,真正能够将骑兵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就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杨天奉,另外两个就是邓茂与陈豫。虽然杨天奉出道的时间比较晚,不过在杨天奉单独指挥第五军作战之后,就连陈豫都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显然,杨天奉绝对是当时明帝国中集骑兵作战战术于大成的代表性人物,而且,即使是在后面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几个帝国将领能望其项背!
论步兵作战能力,杨天奉其实也不差,只不过,他一直缺少指挥步兵军团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机会,即使是到了后期。杨天奉在升任了军团司令之后,已经开始指挥步兵军团作战,不过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在战役层面上部署步兵军团的作战行动。而没有实际的战术指挥机会。不过,杨天奉在指挥步兵军团的战术行动方面,其能力绝不在其他的步兵将领之下。虽然,由他实际指挥的多次地面战斗中,都是由骑兵临时充当步兵作战地,但是从这几次小规模的战斗中都可以看出来,杨天奉本人的步兵战术修养绝对不差。
当然,杨天奉在利用炮兵方面也有很独到的一面,只不过,这要等到第五军完成了改编,正式成为了重装骑兵军,并且装备了轻型野战炮之后,杨天奉才有机会指挥炮兵作战。
从这些方面来看,杨天奉是当时帝同中少数几个拥有多方面战术指挥才能的将领,也正是这一点,让杨天帝比其他的将军多了很多机会。到后来,如同谢正卿这样的将军虽然也是多面手。不过,并没有取得杨天奉那样的成就,大概这也与皇帝的照顾有着不小的关系吧!
这次,杨天奉仍然准备故伎重演。按照他的作战部署,在古定去消灭右翼的奥斯曼骑兵的时候,他所指挥的第五军的其它部队的任务就在在狮头军西南方向上建立防线,挡住奥斯曼近卫军团的进攻,并且趁此机会消耗掉敌人的战斗力,等到古定那边完成了任务之后。第五军就能集中兵力,利用优势力量歼灭奥斯曼中央军团。所以,杨天奉这边的任务其实是防御性质的。当然,骑兵的防御作战能力并不强,这一点在之前的多场战争中已经证明了,而杨天奉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从一开始,杨天奉就没有想过要完全依靠骑兵作战,在必要的时候,第五军还能临时充当步兵作战!
这也是杨天奉对第五军官兵的要求,数年之内,特别是在白羊王国驻扎的这大半年时间之内,第五军的训练强度远远地超过了帝国军队的规定。所有官兵在保证了正常的骑兵作战训练之外,杨天奉还要求官兵们进行步兵作战训练,比如修建阵地,使用马枪,手榴弹,埋设地雷,以及进行徒步格斗等等方面的训练。也正是这些严格的训练,让第五军几乎成为了帝国的第二支近卫军,上马就是骑兵,下马就是步兵,除了在炮兵方面的差别之外,几乎具备了两大兵种的所有战斗力!
这也是杨天奉信心的基础。在古定他们出发之后,杨天奉就带着第二师以及军直属部队的一万三千多名官兵去了预先选择的阵地。一个晚上的时间,一万多官兵就修建起了一条简易的防线,并且将他们带来的布设好了雷场,当然,那些负责阵地防御作战的官兵并没有忘记给自己多准备一点手榴弹与子弹!
杨天奉也不是单独的防御,在步骑配合作战方面,他的经验是很丰富的。这次,他将五千名官兵部署到了防线上去,这包括了军直属部队以及第二师的直属部队。另外,第二师的三个骑兵团被他单独留了下来,放到了阵地的后方。显然,杨天奉很清楚,只有在骑兵的掩护与支持之下,步兵的防御力量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而且,阵地防御战中,骑兵在保护两翼安全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了一个晚上的准备,明军官兵抢在天亮之前稍微休息了一会,并且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饭。不过,他们还没有休息到一个时辰,微微震动的大地就预示着敌人已经靠近了。很快,阵地上的明军官兵都看到了正在逼近的大股敌人骑兵,而此时,杨天奉也来到了战线后方。
杀来的正是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这支军团全是骑兵,人数在两万五千人左右,规模不算大,不过其兵力也是明军的两倍了。而奥斯曼近卫军团的指挥官显然把杨天奉这股明军当作了狮头军团的官兵,而且他们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并没有对明军的情况进行全面侦察。不过,他们还是在第一时间内就发现了明军防线后方的那部分骑兵部队。这让奥斯曼近卫军团的统帅产生了疑惑,因为狮头军是没有骑兵的,甚至连整个白羊王国都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见到敌人并不急于进攻,杨天奉冷笑了一下。对旁边的参谋军官说道:“让骑兵做好准备,看样子,敌人首先会从两翼试探,到时候,让他们尝尝我们的厉害。迫使敌人从正面进攻!”
参谋军官连忙去下达了命令,三个骑兵团的官兵立即就做好了战斗准备。虽然敌人的骑兵规模是明军的三倍以上,不过这七千多名官兵并没有感到半点紧张。在头一天晚上,杨天奉进行部署的时候,每一名军官都领会到了军长的意图。这次,骑兵部队的任务就是保护好步兵防线的侧翼,在敌人进攻的时候,缠住敌人的骑兵部队,让步兵能够及时地转移防御方向。虽然敌人的兵力占优势。可只要骑兵部队能够尽量保持在步兵的支援范围之内活动,就能够尽量地避免与敌人死拼!
杨天奉的判断非常准确,奥斯曼近卫军团的统帅在发现了这股明军骑兵之后,立即就决定先向两翼发动试探性进攻。不过,他并没有发现,在前面防御阵地上的是明军官兵,他一直认为,在防线上的是白羊王国的军队,只有那支防线后方的骑兵才是明帝国的军队。所以,这位奥斯曼近卫军团的统帅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他决定从左翼试探明军骑兵战斗力的同时,也决定在正面发动冲击,争取迅速突破正面防线,然后从两个方向上打击明军骑兵,取得决定性胜利!
在将作战任务安排下去之后,杨天奉就来到了防线后方。这次,他没有准备去亲自指挥第二师的骑兵团作战,因为正面防线上更需要他来指挥与控制。与上一次对付奥斯曼骑兵不一样,这次,他们面对的是更为强大的奥斯曼骑兵部队,而且五千多明军官兵的防御力量是不足够的,明军中也缺乏如同杨天奉这样的会能型指挥官,必须要有人在正面防线上指挥作战行动!
太阳刚升起来没有多久,奥斯曼近卫军团就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
一万骑兵排成整齐的进攻队形出现在了明军防线的正面,在试探出对方没有火炮之后,这部分奥斯曼骑兵更是大胆地靠了上来,最后在距离明军阵地不到一千步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也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距离,毕竞骑兵进攻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来加速,同时又不能太远了,以保证战马的体力)。随后,另外一万名奥斯曼骑兵出现在了明军阵地左翼方向上,并且也做好了进攻的准备工作,只有大概五千多名奥斯曼骑兵留在了后面的主营处。
“军长,看样子,敌人会从两个方向上发动进攻!”
杨天奉点了点头,说道:“让骑兵部队做好准备,等下,绿色信号代表进攻,红色信号代表撤退。同时,告诉第二师的四团长,让他按照我之前的吩咐行动,不要擅自发动反击!”
参谋军官立即派人去把命令传了过去。
“看来,今天我们得与敌人打几次恶仗了!”杨天奉长出了口气,“我们到前面去,让防线上的官兵做好准备,我们必须在此挡住敌人的进攻,没有丝毫后退的余地!”
不到半个时辰,奥斯曼军队的进攻开始了。一万多铁骑冲过来的场面是非常壮观的,而且防线上的明军官兵立即就发现,这股敌人的装备与他们之前对付的那些奥斯曼骑兵完全不一样。在当时,大部分国家骑兵身上穿的主要都是皮铠,只有明帝国的骑兵全部用的是金属铠甲。而这次,奥斯曼骑兵身上的铠甲都是金属的,是涂上了一层黑色油漆的金属铠甲!显然,这是奥斯曼帝国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而且是重骑兵部队,其使用的战马,甚至要比明帝国骑兵使用的战马还要高大一些,全都是欧罗巴的良种战马!
“稳住战线!”十多名防线后方的军官几乎同时吼了起来。他们都是负责具体指挥的军官,而他们的任务就是指挥自己这段防线上的几百名官兵作战。
“军长,敌人的右翼骑兵也开始行动了!”
杨天奉迅速地向战场南面看了一眼,只见那边的一万奥斯曼骑兵也开始奔跑加速了。显然,奥斯曼骑兵得到了统一的指挥,几乎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动了进攻。
“要让我们的骑兵出击吗?”
杨天奉胯下的战马不安地跳动了几下,他一边控制住战马,一边说道:“不急,我们这边首先与敌人交战,大概有一刻钟的时间,只要我们这边先挡住敌人的进攻,就能挫败敌人的士气,然后,再让我们的骑兵出击!”
杨天奉并没有忘记在这个时候锻炼参谋军官的能力,同时也让参谋军官学到了很多指挥战斗的常识。
虽然明军没有火炮,不过,那些地雷的威力是不能忽视的。这次,杨天奉领到了船队送来的一批作战物资,其中最多的就是地雷。在没有炮兵支援的情况之下,地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为了加强对敌人骑兵的打击,明军官兵在阵地前面五百步的范围之内以每两步为间隔距离,部署了大量的地雷。显然,奥斯曼骑兵要想突破这五百步的雷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第一枚地雷爆炸的时候,战场上的双方官兵都紧张了起来。虽然奥斯曼骑兵没有放慢速度,不过此起彼伏,后来完全连成了一片的爆炸声几乎笼罩在了整个战场的上空,而升起的硝烟,更是模糊了双方的视线。不过,这对明军官兵并无太大的影响,对奥斯曼骑兵来说,这却完全是一场灾难!
在敌人接近到一百五十步距离上的时候,前线上的军官下达了开火的命令,明军官兵手上的马枪响了起来,成排的子弹射向了迅速靠近的敌人。虽然奥斯曼骑兵身上的金属铠甲可以在这个距离上挡住马枪射出的铅丸,不过,他们胯下的战马就得不到这样的保护了。
当枪声几乎连成一片的时候,防线上的明军官兵把手榴弹也投了出去。如同上次的战斗一样,明军防线前的五十步,几乎就成了奥斯曼骑兵生死之间的那条冥河一样,死亡在西面,而他们永远不可能到达生的东面!
这时候,杨天奉也下达了新的命令,在左翼的奥斯曼骑兵靠近了之后,明军防线后方的三个骑兵团也出动了,顿时,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第十三卷 帝国之鹰
第十九节 最厉害的军团
如果交战双方实力相当的话,那么多出三成多兵力的一边将在战场上取得绝对性的优势。特别是在骑兵战斗中,兵力上的优势有着很大的作用。不过,这场战斗的交战双方的实力并不一致,特别是在装备方面,差距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当时,第五军并没有进行改编,不过其本身就是重骑兵军。在火枪,特别是马枪出现之后,明军基本上取消了轻骑兵这个兵种(当时,蒙古军团在完成改编之前,仍然是轻骑兵,而在完成了第二次改编之后,出现的轻装骑兵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轻骑兵,在很多国家,他们都算得上是最优秀的重骑兵了),几乎所有的正规骑兵军团都是重骑兵。当然,重骑兵与轻骑兵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首先是装备方面的区别,重骑兵重视防御力量,几乎人人都有坚固的铠甲,所以重骑兵的速度不一定是最快的,特别是远距离运动的速度,在没有多配备战马的情况之下,重骑兵比轻骑兵差多了。不过,毫无疑问的,重骑兵的防御力量决定了其突击能力是最强大的,除了最优秀的重步兵军团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种部队能够挡住重骑兵的进攻!
其次就是战术使用上的区别。从根本上讲,这其实也是由装备决定了的。在没有装备马枪,严格地说,是没有出现使用定装金属弹壳子弹,并且采用由弹仓供弹方式的马枪之前,重骑兵军的主要作战方式就是进行快速突击,用其强悍的冲击力来瓦解敌人的防线。这就如同后来出现的装甲部队一样,通过碾压的方式来击溃敌人的防线,达到消灭敌人的目地。而轻骑兵的作战方式则主要是进行远程攻击,利用远射武器(当时主要是弓,弩)在上百步之外就对敌人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依靠本身快速的运动来牵制住敌人。
显然,这两个差别,其实就已经决定了重骑兵与轻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而随着火器的出现,特别是火炮的轻型化,能够跟随步兵部队参加野外战斗之后。轻骑兵就无法担负起主要的作战任务了。不管是从射程,还是从威力上讲,火炮,乃至当时明军装备的火枪都要比当时任何一种弓弩厉害得多。而轻骑兵本身在防御力量上的缺陷,导致其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严重降低,而且其作战使用方式也不适合新的战术要求,所以轻骑兵在当时,就被明帝国给首先淘汰掉了!
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重骑兵一直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中最昂贵,也是最强大的一部分,这甚至在很多国家成为了其军事实力的象征与代表。当然,在奥斯曼帝国也不例外。虽然奥斯曼帝国是突厥人所建立的帝国,在很多方面,突厥人更擅长使用轻骑兵作战。不过,在火器大规模使用之后,突厥人也开始重视重骑兵了,而其近卫军团,就基本上都是重骑兵军团。不过,比起明帝国的骑兵部队来说,奥斯曼帝国这支最精锐的军团在装备上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武器上的差距就不提了,奥斯曼帝国的重骑兵并不是完整的。当时,西方国家的冶金技术并不发达,金属材料仍然非常昂贵。比如在欧罗巴,一个骑士(重骑兵)的一套完整的铠甲,包括骑士与战马的铠甲,就至少需要数十两黄金。显然,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要想拥有大规模的,配备完善的重骑兵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整个欧罗巴,当时拥有的重骑兵数量也没有超过两万人!
奥斯曼帝国的实力虽然远远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欧罗巴国家,但是绝不会比整个欧罗巴的实力强多少。而且,奥斯曼帝国本身的冶金技术也不算发达,金属铠甲都只能手工制造,而不是如同明帝国一样,利用机械(水力机械)来进行大规模地生产。而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有二十多万官兵,显然,就算是把整个奥斯曼帝国的力量都用来为其近卫军团提供装备,也不可能如同明帝国一样,让这二十多万官兵都拥有成套的重骑兵铠甲。
正是这个原因,当时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虽然骑兵本身有金属铠甲的保护,不过其战马是没有半点保护的。这就是差距最大的地方。
明帝国骑兵部队不但骑兵本身有铠甲保护,而且战马身上也披挂了金属铠甲。在一般的情况下,为了尽量节省战马的体力,所以在行军中,战马是不披挂铠甲的,就算是在普通的作战行动中,战马也最多用上了前半身的铠甲,只有在最为必要的时候,才会全身披挂。
当时,明帝国骑兵用的战马品质其实比奥斯曼帝国骑兵用的战马还要差一些,特别是负重能力要差很大一截。不过,明军使用的铠甲都是组合式的,需要哪一部分就挂上哪一部分。同时,明帝国用来制造铠甲的金属材料也要比别的所有国家好很多,所以在保证相当的防护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地将铠甲造得更薄一点,这实际上也就减轻了铠甲的重量。从这里,也完全看得出来当时明帝国在冶金方面的优势有多大。当时,一套欧罗巴国家骑士(法兰西重骑兵)的铠甲重量达到了两百个甚至两百五十斤以上,光是骑士本身的铠甲就有近一百斤重,所以这些重骑兵只要落地,连最普通的步兵都斗不过,没有任何人能够穿着一百斤重的铠甲徒步作战,而且还能灵活行动!而明军骑兵的整套铠甲最多就只有一百斤重,其中骑兵身上的铠甲大概有四十斤左右。而骑兵在作战的时候。一般是将武器直接挂在马鞍上的,所以即使是下马之后,体格强壮的骑兵在背负四十斤的铠甲作战时,也不会比平时迟钝多少。
当然,也正是明帝国在工业方面的巨大优势,所以才能够打造出这么一支强悍的骑兵出来。可以说,在当时,明帝国不但有着世界上编制规模最大的骑兵部队。而且还有着世界上最好的骑兵部队。在帝国骑兵军团中,虽然一支军团都比其他国家的精锐部队厉害,当然,如同杨天奉所指挥的第五军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种技术与装备上的差距。在战场上所产生的就将是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明军骑兵在武器上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短铳这些能够提高骑兵战斗力地武器自然是关键之一。不过,明军骑兵所使用的战刀也绝对比敌人的更为优秀,特别是在快速交战的时候,双方骑兵一错而过,在战刀相互对砍的情况下,被砍断的绝对不是明帝国骑兵手里的战刀。
在这场战斗之后,很多官兵就已经体会到了,他们身上的铠甲在很多时候能够挡住敌人的突刺与砍劈。相反,敌人身上的那些金属铠甲却往往会被他们轻易地劈开,更挡不住突刺了。
当然,双方一万七千多骑兵相互交战的场面仍然是很壮观的。在明军阵地的左翼。三个骑兵团的官兵与敌人在一个宽度近五里的战线上展开了残酷的肉搏战。因为双方都是黑色的铠甲,所以一打起来,唯一能够分辨敌我的就只有双方铠甲的样式,以及双方官兵的头盔样式了。
骑兵之间的交锋非常地残酷,特别是在双方进入了相互冲击阶段的时候,这简直就是用军人以及战马的肉躯来相互冲撞,不管是中刀的,还是落马的,都只有死路一条。即使没有被敌人砍死,只要从马背上跌落下来,也会立即被后面滚滚而至的战马给踩成肉酱!当然,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的绝不是人数较多的一方。反而是人数较少的一方。特别是在两三个会合冲击下来之后,明军不但控制住了战场上的局面,反而还取得了兵力上的优势。
对这一结果,杨天奉也感到有点意外,毕竟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绝不是吃素的,从他们的装备上就能看出来,这股敌人要比他们之前遇到的奥斯曼骑兵更为强大。不过,在这种骑兵对攻战中,奥斯曼骑兵却无法用兵力上的优势来掌握战场上的局面,反而很快就被明军给压了下去。不过,奥斯曼骑兵在兵力上的优势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也就在左翼战场进入了关键的时候,在奥斯曼军队后方的那五千骑兵也出动了。显然,敌人准备拼命了,这五千骑兵迅速地投入到了左翼战场上去,立即对明军形成了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奥斯曼骑兵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明军的两倍。而且,明军官兵大部分都已经带伤,连他们胯下的战马也都开始喘着粗气了,如果再打下去,就算人力还能支持,可马力要是支持不了的话,那么明军就没有半点获胜,甚至是逃脱的机会!
“军长,怎么办?”
杨天奉心里也焦急了起来,战斗打到这个时候,明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自身的伤亡还不到敌人的两成,可是,照这个样子打下去,明军的希望并不大。
“立即让骑兵撤回到步兵防线后方!”
“可是,我们这边怎么办?”参谋军官也急了起来,在正面战场上,还有几千敌人正在集结呢。
“立即安排一个团的步兵加囡左翼防线,正面战场上的防御部队加速埋设地雷!”杨天奉一边说着,一边将旁边的警卫营营长叫了过来,“让警卫营做好准备,看样子,我们得去左翼战线上了!”
到这个时候,警卫营的官兵也都知道该他们上场了。第五军警卫营只有三百多名官兵,在这个战场上,三百多人是没有办法扭转战局的,不过对这三百多名帝国军人来说,能够跟随军长冲锋陷阵,这是他们最大的荣誉!
很快,左翼战线上的五千多骑兵收到消息之后,就立即开始向步兵防线后方撤退。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尽量把伤员带回来,而那些阵亡官兵的尸体他们是没有办法照顾到的,至少在这场战斗结束之前,他们没有办法去将阵亡兄弟的尸体也带回来。
很快,杨天奉也率领警卫营到达了左翼战线。不过,让他感到更意外的是,在明军撤退的时候,奥斯曼骑兵并没有追击,而是谨慎地与明军保持着一段距离,最后还完全停了下来,并无半点进攻的意图。
正在杨天奉疑惑不解的时候,敌阵中,一名军官打着白旗走了出来,杨天奉立即就明白敌人要做什么了。
“军长,敌人要求暂时休战,并且安排人员打扫战场!”
“可以,安排我们的人员去打扫战场,还有。”杨天奉迟疑了一下,“让他们把地雷带上,在防线的左翼埋设地雷,另外在正面防线上也要把雷场修补好!”
很快,双方负责打扫战场的官兵就开始行动了。双方以战场中间线为界,各自负责自己一面的清扫工作。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交还俘虏的,那些在战场上喘息着的伤员在被交到对方手里的时候,肯定都变成了尸体。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在暂时休战,清扫战场的时候,没有任何一支军队会将敌人的伤员送回去!
趁着这个机会,明军官兵迅速地在左翼防线上布置了地雷阵,同时也将正面防线上的雷场修补好了。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将阵亡官兵的尸体带回来,同时给那些还没有断气的敌人补上一刀。
这次短暂的休战从下午持续到了傍晚,天黑之后,奥斯曼军队暂时后撤了几里,这才安营扎寨。战果也在这个时候统计了出来。在白天的战斗中,第五军损失了一千八百多名官兵(全部是骑兵部队的损失,正面防线上的部队只有数人受了轻伤),其中七百多人阵亡,一千一百多人重赏。而奥斯曼军队至少损失了八千多名官兵,虽然阵亡的只有四千人左右,不过那些受了重伤的奥斯曼军人绝不可能得到多好的照顾,至少,当时奥斯曼军队中并没有正规的军医队伍!
第十三卷 帝国之鹰
第二十节 沸腾的夜晚
见到敌人撤退之后,杨天奉立即让官兵就地休息,准备吃晚,随后就把一些主要的军官叫到了他临时设置的前线司令部来。
“白天的战斗大家都很卖命,不过,敌人只是暂时退却了,我们的作战行动还没有结束,至少,在全面消灭敌人之前,我们还不能松懈!”
一听到军长这么说,军官们立即知道,军长要准备在晚上大干一场了。虽然激战一整日,官兵门都很疲惫,就连他们使用的战马都需要休息,但是一想到能够反击,而且是以歼敌为主要任务,军官们都兴奋了起来。本来这次杨天奉首先确定以防御为主的战术部署就让这些军官感到有点不满,现在要进行反击了,他们自然非常兴奋!
“从白天的战斗来看,奥斯曼近卫军团的战斗力也许没有我们之前所预料的那么强大,当然,重视敌人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惧怕敌人!”杨天奉看了众人一眼,“我们以敌人两成多的伤亡获得了第一场胜利,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之前,我计划等待古定与高瞻将军那边获得了胜利之后,再对敌人进行最后的打击,不过现在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单独做到这一点,不需要等待第一师与第三师的到来,就能完成歼敌的任务!”
“军长,我们怎么打?”
“夜袭,趁敌人不备,我们在夜间发动进攻!”杨天奉看了周围的军官一眼,“我知道,经过今天白天的战斗,官兵们都很疲惫,而且我们的战马也需要休息。不过,战机稍纵即逝。我们不能看着机会白白地从手里溜走了。所以,就算现在我们需要休息。不过,我们也要进攻,用这次进攻来战胜敌人!”
“可是……”这时候一名参谋军官迟疑地看了杨天奉一眼,“敌人肯定会预料到这一点,我们的袭击会成功吗?而且我们现在兵力有限,如果进行夜袭的话,就需要动用大部分的兵力,如果敌人也选择在今天晚上进行偷袭的话。那我们的防线根本就守不住!”
“这个不需要担心。至少,我们现在不需要担心敌人也会进行偷袭!”杨天奉长出了口气,很自信地说道,“敌人这次是长途奔袭,在交战之前,他们已经进行了长距离的行军,所以打到后来关键时候,敌人选择了暂时停止进攻,而不是趁我们的兵力调配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从左翼突破我们的防线。这一点,相信各位在今天的战斗中也深有体会吧!”
那几名负责指挥骑兵团作战的军官连连点头。
“我们也感觉到。敌人的战马并没有多少力气。他们的战马本来就比我们的还要好一些,照理说,其体力要更强一些,可是在交战的时候,敌人的突击速度并不快,仿佛在有意保存战马的体力一样。现在想起来,大概是敌人战马的体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所以根本就无法快速进攻了!”
“对,敌人的体力也有问题,我砍翻了几个军官,他们虽然看上去都很强壮,可是力量没有我预料的那么大。听军长这么说,我也认为,敌人在交战之前其实就已经是疲惫之师了,不然今天白天的战斗中,我们的伤亡不会就这么一点!”
几个人都佐证了杨天奉的分析,在战斗中,很多明军官兵的铠甲都挡住了敌人的砍劈,显然,这与敌人体力减弱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现在我可以断定,敌人在白天结束战斗,就是要想通过晚上的休整来恢复体力了!”杨天奉打住了众人的话,说道,“因此,敌人不可能在今天晚上对我们发动偷袭的,除非他们有自信偷袭能够取得完全成功,或者是决定在天亮之前撤退。显然,这两种可能都不存在,首先敌人不可能在偷袭行动中将我们全部消灭,其次,他们也不可能撤退,至少现在战场上的局面已经决定了,敌人这次不可能轻易地撤退!”
“但是敌人也会预料到我们会进行偷袭的!”那名参谋军官还是有点不服气。
“这是肯定的,如果敌人预料到我们会进行偷袭的话,他们会怎么做?”杨天奉笑着走到了地图前,“在战场的北面三十多里的范围之内,几乎都是山区,只有这里有一块山间平地,这是唯一能够提供给大部队驻扎。当然,这里也有一定的防御条件,四周都由山丘掩护,骑兵难以从两侧发动进攻。而这块平地的东西两端的出口都比较狭窄。所以,敌人完全可以在这两处地方部署防御阵地,就足以抵挡我们的进攻了。所以,我判断,敌人会在这里驻扎过夜,当然等下侦察部队把情况送回来之后,我们就自然清楚这个判断是否正确了!”
当然,杨天奉的判断并没有错,一万多敌人,还有几千伤员,这支部队的规模并不小。而且,当时天色已晚,奥斯曼骑兵不可能撤退到太远的地方去,他们还要准备在天亮之后继续发动进攻,更不可能走多远,就只能就近选择宿营地,而这里就是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地点。
“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偷袭就更困难了!”另外一名军官也不太支持在夜间对敌人发动偷袭。
“当然,对我们的骑兵部队来说,这确实很困难,不过,对步兵部队来说,山谷两侧的山丘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杨天奉淡淡一笑,说道,“如果我们能够让部队隐蔽到达这附近,然后从两侧的山丘上发动进攻的话,那么敌人必然陷入到混乱之中,而且极有可能连夜北撤,到时候,我们就有机会歼灭这股敌人!”
“可是,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就让部队运动过去!”
杨天奉慢慢点了下头,说道:“半个时辰之内,侦察兵会把情况送回来,所以,各部队必须要在半个时辰之内做好出发准备!”
“军长,我们该怎么打?”见到杨天奉已经决定要发动袭击之后,一群军官立即就笑了起来。
首先,留两千官兵继续在这里守住防线。如果敌人向东突围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将敌人挡住,当然,有可能的话,还要歼灭突围的敌人!不过,我判断,敌人的主力部队不会向东突围,而是从山谷西面的通道突围,然后绕道北上。”杨天奉在地图上标出了几条线路出来,“敌人突围的时候,就是我们歼敌的时候。在上半夜之前,敌人肯定会主要负责救治伤员,并且建立营地。而且他们也会认为,我们将抓紧时间休息。所以不会在上半夜进行偷袭。那么,我们就要抢在上半夜之前到达敌人宿营地的附近,并且隐蔽下来,趁敌人立足未稳的机会,给予敌人痛击!”
众人纷纷点头,就连开始表示反对的那两名参谋军官此时也开始动摇了。“我们能够进攻的部队大概有八千多人,这其中,两千人临时充当步兵!”杨天奉在地图上的那个山谷上面点了一下,“从我们的营地出发,到达这里,就算从南面绕上一个大圈子,也最多只有五十里的山路。执行这一任务的两千步兵必须在两个时辰之内到达山谷南面的山丘上埋伏下来。这支步兵部队由军直属骑兵团担任,多准备手榴弹,能带多少就带多少,另外还要多准备一些子弹。当然,他们的战马都必须要留下来!”
“没问题,我保证在两个时辰之内就到达这里!”军直属骑兵团的团长立即表态,在白天的战斗中,他的部队一直在正面防线是和作战,虽然歼灭的敌人并不少,可是他觉得并不过瘾,至少没有让骑兵团负责左翼防线上的进攻,让他觉得很不舒服。
“很好,在到达这里之后,你们必须要隐蔽一个时辰,在这段时间之内,不能让敌人发现你们!”杨天奉见到那名团长点头之后,这才对旁边的另外两名第二师的团长说道,“你们两个骑兵团从其它部队抽调人马,规模加强到三千人以上,然后跟随我出发。我们将从战区的南面绕过去,部队以每个时辰三十里的速度前进,尽量保存战马的体力。当然,你们可以跟那些不执行突击任务的部队调换一下战马,这样更有保证。”
“没问题,这个我们马上就去办!”
杨天奉点了点头。“我们的任务就是绕到敌人的西面去,在敌人向西撤退的这段必经之路上埋伏下来。只要敌人被我们的步兵打跑了之后,我们就在这里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
这时候,众人也明白了杨天奉的战术安排。虽然这个战术安排很简单,不过却很大胆。至少,杨天奉没有重视正面防线上的防御工作。
不过,各部队的军官也都表示支持,毕竟在他们看来,军长是不会出错的,而且杨天奉也确实没有在战术指挥上出现过任何的纰漏。
完成了部署之后,众人立即就去做准备工作。半个时辰之内,参加突袭行动的部队官兵都填饱了肚子,一些人甚至带上了没有吃完的晚饭。同时,各部队的临时调配也到位,两个骑兵团都得到了加强,而军直属骑兵团也都做好了准备。在侦察兵把情报送了回来,证实了杨天奉的判断之后,两千名“临时”步兵先一步出发,两刻钟之后,杨天奉亲自率领两个团的六千名骑兵,以及警卫营的三百多名骑兵也上路了。而最后留在防线上的明军官兵就只有不到三千人,以及一千多名伤员。
整个上半夜,明军官兵都在行军。杨天奉这边的行军速度不算很快,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战马的体力,以便在战斗开始的时候,能够让战马全速奔跑,而不是因为体力消耗过大,而削弱了骑兵的突击能力。而这次杨天奉为了尽量保险,所以选择的迂回线路绕了很大的一个弯。
六千多人马在山间小路上前行了两个半时辰,这才到达了杨天奉预先确定的战场附近。很快,前出的侦察兵送来了消息,奥斯曼帝国的骑兵部队确实是在山谷里扎营,并且已经派出了侦察部队,正在向四处运动。
杨天奉没有迟疑,立即让六千多官兵隐蔽在了道理南面的一处小山谷里,随后也派出了几支侦察部队,而这里距离奥斯曼帝国骑兵驻扎的地点就只有五里多的距离。当然,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潜入山谷的那支部队先动手,趁敌人休息的时候打乱敌人的防御,制造混乱,并且迫使敌人向西撤退。
不到半个时辰,突然西面的夜空中出现了一道闪光,接着,闪光越来越频繁,当明军官兵都警觉地向那个方向上看去的时候,沉闷的爆炸声也传了过来。虽然,爆炸声在传到这边来的时候已经显得比较微弱了,但是仍然很密集,显然,突袭的那股步兵部队主要使用的就是手榴弹,而不是其它的武器!
这时候,杨天奉也松了一口气。显然,突袭已经开始了,不过他仍然没有完全松懈下来。两千官兵要迫使敌人向西撤退这并不容易,而他们的机会就是趁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在敌人的营地里制造混乱,只要敌人阵脚一乱,那么就只能向西继续撤退,而不是留下来查清楚情况。
至少,在同样的情况之下,杨天奉自己都不会选择留下来,没有必要去冒险吧!
也就在那边的战斗打响了不到一刻钟之后,一股侦察部队赶了过来,送来了战场上的情况。这时候,东面那处山谷上空已经被红色的火焰给笼罩着了,看样子,是奥斯曼军队的粮草被点燃了。杨天奉也不需要侦察兵来汇报情况,在粮草被烧之后,整个营地肯定都将陷入火海之中,奥斯曼骑兵部队已经没有选择了!
杨天奉立即下达了战斗准备命令,五里的距离,对逃命的骑兵来说,也就只需要不到一刻钟的时间,而这个晚上,注定将是一个烈火沸腾的夜晚!
第十三卷 帝国之鹰
第二十一节 紧急驰援
战斗从天黑打到天亮,再打到中午,当最后一股奥斯曼骑兵被围困在山谷的出口处,数千明军压了上来的时候,这支大概有一百余人的奥斯曼骑兵发动了最后一轮冲击。这些奥斯曼帝国军人的斗志让明军肃然起敬,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放下武器,向明军投降。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战死沙场!
杨天奉一边擦掉战刀上的血迹,一边很是敬佩地看了一眼那些刚刚倒下的奥斯曼帝国的军人,与明帝国的军人一样,在战斗中,他们选择了最顽强的那条道路。当杨天奉看到最后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倒下的时候,仿佛冲那双即将失去光彩的双眼中看到了军人的归宿一样。这些军人是值得敬佩的,虽然他们给明军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虽然他们的奋战让明军花了数个时辰的时间来作战,但是,他们也至少在战场上证明了一点,那就是真正的军人绝不会在活着的时候向敌人投降的,绝不会在战场上放下手里的武器的,即使是面对死亡的时候,也应该在战场上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可耻的逃避!
“军长,敌人都被解决掉了,还有几十个伤员,怎么处理?”
杨天奉的眉毛微微一跳,顺着那名军官手指的方向看去。在战场的角落处,三十多名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在负伤之后做了俘虏。虽然隔着很远的一段距离,但是杨天奉看清楚了这些敌人目光中所带有的仇恨以及顽强的精神。
“军长……”
杨天奉微微一震,摆了摆手,说道:“既然他们都愿意选择死亡,那就成全他们好了!”
那名军官默默地点了下头,就带着几个手下朝那群俘虏走去。这时候,杨天奉转过了身来,毕竟对任何一名军人来说,处决手无寸铁,而且失去了抵抗能力的敌人,都是一种不那么光彩的行为。至少,对待那些曾经勇敢作战的敌人来说,这一时刻是不光彩的。这与在战场上屠杀敌人的平民有着非常明确的区别。在战士的眼里,平民就如同野狼眼里的猪羊一样,不过,敌人的战士,特别是那些曾经英勇作战的敌人就是另外一群狼。狼会对狼产生敬畏的感情。但是绝不会对一群猪羊也产生同样的感情!
“军长,我们的有几百个伤员……”
杨天奉转过了身来,他开始没有听到那些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发出惨叫声,更没有求饶声,显然,只有那些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才会在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显得如此的镇定与平静。当然,这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也是一个值得所有明帝国军人敬佩的敌人。
“把阵亡兄弟的尸首都带回去,另外,安排部队,先一步把伤员送回去,还有……”杨天奉叫住了正要离开的那名参谋军官,“先派人返回营地。让军医以及前线战地医院做好救治准备,另外,派遣人员去联系古定他们,也许那边出现麻烦了!”
杨天奉的猜测再一次变成了现实。当他率领军队返回到防线上的时候,一名第三师的军官也赶了回来,而且送回来的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军长,敌人很顽强,而且强大得超过了我们的预料!”那名军官接过了旁边一名参谋军官递来的水杯,猛地一口把里面的水都喝了下去,擦掉了嘴角上的水珠之后。又说道,“我们是按照军长的部署,先驱逐敌人,然后向敌人示弱,将敌人又引了回来。后来,古师长安排第一师绕到敌人的北面去,而第三师则在南面负责进攻。结果,敌人好像识破了我们的计策一样,趁第一师还没有完全机动到他们后面的时候,就首先对我们发动了进攻。若不是高师长及时获得消息,率第一师迅速参战,从侧翼进攻敌人的话,恐怕我们连昨天都坚持不过来。”
“现在你们还有多少兵力?”杨天奉心里惊讶不已,不过表面上却很镇定。
“现在我们师还有大概三千人,另外第一师也有不小的伤亡,不过情况要比我们好一点。”
“敌人的情况呢?”第二师一团长也很是焦急。虽然现在是由杨天奉亲自指挥第二师作战,不过在张远不在的时候,是由他这个团长暂时代替师长的位置的。
“敌人的伤亡肯定比我们大,但是敌人的数量远超过了我们的估计,其兵力大概有四万左右。现在敌人的数量大概还有两万人左右。”那军官说着,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现在可是春天呢。“军长,古师长与高师长他们最多还只能坚持到今天傍晚了,敌人的速度比我们想像的要快,即使要脱离战斗都不容易。而且古师长不知道军长这边已经获得了胜利,现在他们还在坚持,如果傍晚之前他们无法撤出战斗的话,那今天晚上就危险了!”
杨天奉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你先去休息一会,顺便吃点东西,等下给我们带路。”
那名军官连忙告辞,这次古定派他回来,其实并不是想求援,因为古定认为杨天奉这边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只是希望能够在傍晚之前撤出战斗而已。
“还有”,在那名军官走到营帐门边的时候,杨天奉叫住了他,然后将一名参谋军官招了过来,“带这个兄弟先去医院,让军医处理下他身上的伤口!”
那军官心里一阵感动,他其实只是第三师的一名非常普通的军官而已,平时都没有多少机会见到军长一面,而现在军长却这么关心他一个普通的低级军官,这让他心里很是温暖。
等到参谋军官带着那人出去之后,杨天奉这才将营帐里的几名军官叫了过来。“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我们对敌人的判断出现了错误。敌人的主力在东面,而不是西面。”
“军长,我觉得有点奇怪!”
“对,确实很奇怪!”杨天奉冷笑了一下,“敌人给我们设了个套,现在我猜测,这两天与我们战斗的并不是敌人的近卫军团。只是他们比较厉害的一支中央军的骑兵部队而已。他们打的是近卫军团的军旗,显然就是要迷惑我们,让我们将主力摆在这边,然后用他们的近卫军团先行消灭我们力量较弱的一支部队,再从两个方向上对我们进行夹击。这是我的判断失误,如果是我来指挥奥斯曼骑兵作战的话,肯定也会这么做。是我把敌人考虑得太简单了!”
这时候,杨天奉也想了起来,在此之前,古定就已经感觉到情况不对劲了,但是他之前没有引起重视,所以对此并没有采取对策。
“军长,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立即救援古定他们!”杨天奉站了起来,同时压了压手,打住了其他要开口的军官,“敌人的圈套很是厉害,不过,他们仍然判断错误了一点。这次我们的计划是先阻挡他们的西路军队,然后再返身对付东面的敌人。所以,敌人并没有实现他们的计划。我们已经顺利地消灭掉了西面的这股敌人,而且古定他们还缠住了敌人的主力军团,现在是我们集中兵力对付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了!”
“可是,我们的部队已经激战了两日,很多官兵在这两天中甚至没有得到一个时辰的休息,现在去救援的话,官兵的体力是个巨大的问题。还有我们的战马,现在我们距离战场大概还有五十多里,如果战马的体力坚持不下去的话,我们怎么打?”
“没有战马,我们还可以徒步作战!”杨天奉的态度非常的坚定,“现在,立即让除了军医之外的所有官兵集合,我要给大家训话!”
不到一刻钟,没有负(重)伤的近万名官兵都集中在了营地中间的空地上,甚至一些重伤员在听到要去救援第一师与第三师的消息之后,也纷纷从医院赶了过来,连很多军医都跟了过来。
杨天奉没有骑马。走到了空地前的那一块比较高地土包上。这时候,一万余名官兵都安静了下来,一万余双眼睛都注视着杨天奉。一万多个心脏都在激烈地跳动着。
“各位兄弟们,我记得,在我来到第五军的时候,曾经用过很多的办法将你们拉到第五军来,你们其中,绝大部分人都跟随我参加过了在日本,帖木尔帝国,以及莫卧儿帝国的战斗。现在我还记得,当初我给各位做了一个保证!”杨天奉的目光从一万多人的身上扫过,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很洪亮,连最远角落里的士兵都能够清楚地听到。“当初,我曾经保证过,绝不在战场上丢下任何一个兄弟,只要还有一名第五军的兄弟还在战场上浴血奋战,那么我,第五军的军长杨天奉,就绝不会首先离开战场,就绝不会停止与敌人的战斗。现在,第一师,第三师已经在东面的战场上与敌人打了两天两夜,已经有上万名官兵倒在了战场。现在,就是此时此刻,仍然有近万名兄弟还在与敌人做着最后的战斗。他们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们已经到了与敌人拼命的地步。现在,我知道你们都很疲惫,你们也都已经与敌人打了两天一夜了。但是,我们能够抛弃这部分兄弟,看着他们被敌人消灭,看着他们倒在敌人的刀口下,看着敌人踩在我们兄弟的尸体上,嘲笑着我们是一群懦夫吗?”
“不,绝不!”上万名官兵齐声怒吼了起来,作为第五军的官兵,每个人都知道一点,就是军长从来都是第一个参加战斗的,而且是最后一个走出战场的,只要军长不放弃,他们就永远都不会放弃。
“第五军官兵听命!”杨天奉也提高了声音,“全体人员做好战斗准备,立即驰援东部战场!帝国必胜!”
“帝国必胜!”
不出半刻钟,一万多官兵都已经做好了出发准备,甚至连一些伤势不算很重的伤员也都拿起了武器,悄悄地回到了队列中来。当然,杨天奉是不会让这些重伤员去参加战斗的,他绝不会轻易地拿第五军的官兵去冒险。
临走前,杨天奉还遇到了一个麻烦,这就是第五军军医连的那些军医们。“军长,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军中无戏言。既然军长已经下令第五军官兵都参加战斗,我们是不是第五军的兄弟?”
杨天奉一愣,他开始一激动,就忘记了把军医排除在外的那句话(后来,明军甚至为此做出了特别规定,只要没有特别的命令,军医本身不属于战斗部队,不参加战斗行动)。而现在军医也主动找上了门来,虽然这些人的职责是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抢救负伤的官兵,可是他们平时也随同其它作战部队参加了正规的作战训练,其战斗力不会比作战部队差多少。不过杨天奉更清楚,这场恶战下来,军医就是所有伤员的希望,而保存军医本身就是在保护其他官兵的生命安全!
“军长,我们可不想被别人嘲笑,虽然我们是医生,可是我们拿起刀来,照样是军人!”
“好,你们可以参加作战行动,不过,你们得首先服从命令,现在,我有两道新的命令!”杨天奉的脑袋转得也很快,“第一,必须要保证这边伤员的安全与护理工作,所以你们得留下一半的人员。第二,作战行动中,你们的任务就是抢救伤员,在联系上第一师与第三师之后,你们必须要首先抢救他们的伤员,明白吗?”
“是!”那个军医连的军官连忙答应了下来,不过他并不知道,接受了这个命令之后,军医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参加作战行动了。
解决了军医的问题之后,杨天奉就立即带着部队出发了。因为事情来得特别的仓促,一万多第五军的官兵根本就没有半点时间来休息,甚至连填饱肚子的时间都没有。很多官兵都只能带点干粮,在路上吃几口。杨天奉也不例外,他也只能在行军的时候吃点牛肉干,这是在后来的标准军粮出现之前,明帝国军队中大量使用的一种高热量食品,这也是保证帝国军队持续作战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
第十三卷 帝国之鹰
第二十二节 军魂
在杨天奉带着第五军的一万多官兵上路的时候,古定与高瞻这边的战斗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而且,战斗打到这一步,他们已经开始拼命了。
与古定的预料完全不同,这是第三师首先与奥斯曼帝国的骑兵交锋,而战斗一打响,古定立即就感觉到,这次他们遇到的敌人与之前遭遇的那股敌人完全不一样。光从单兵战斗力上来看,这次奥斯曼帝国的骑兵强悍了许多,基本上与明军打了个平手,如果不是因为明军的装备更先进的话,恐怕前几轮战斗下来,第三师就会被拼个精光了。
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的惨烈,而且古定也迅速地判断出了战场上的情况。这次,他们遭遇的敌人远远地超过了之前的预料,奥斯曼帝国骑兵的数量大概在四万左右,而且全是精锐部队。另外,这股奥斯曼帝国骑兵的装备也不差,不但个个身着金属铠甲,而且战马身上也套了一层不算太薄的皮铠!
当古定搞清楚了敌人的情况之后,立即就意识到,他们上当了,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没有在西部战场上,而是在东部战场上,其兵力也不是两万多,而是整整四万。更糟糕的是,这四万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的骑兵全都在向第三师发动进攻,从整个上午的战斗来看,敌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消灭掉第三师,然后好回身对付还在迂回的第一师。显然,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也已经搞清楚了战场上的情况,甚至摸清了明军的情况,这些部署,完全就是针对第五军而来的!如果第五军集中兵力迎战的话,也许还能够击败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可是,现在第五军一分为二,而且集中在东部战场上的这部分兵力还被分成了两部分,在这个局部战场上,明军没有半点兵力优势!
战斗打到中午的时候,第三师已经伤亡了近两千官兵。古定一方面派遣部队护送伤员撤离战场之外,还立即派人去联系正在向敌人北面迂回的第一师,让高瞻尽快参战。当时,古定并没有立即向杨天奉求援,因为他很清楚,杨天奉那边的战斗肯定也正处于最激烈的阶段,如果杨天奉分心的话,那么他们更没有希望了。而古定的唯一希望就是,杨天奉能够迅速地消灭掉西部的敌人,然后回援。古定的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不过他却因此丧失了撤离战场的机会,而且用数千明军官兵的生命与鲜血来换取了一天的宝贵时间!
古定自然不是那种蛮干的人,如果此时换了第一师在这里的话,高瞻会毫无疑问地与敌人拼命。当然,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高瞻确实是这样的猛将。而古定在当时做出的选择就是,尽量拖延时间,为第一师参加战斗争取的时间。同时,他还必须要尽量保证在两日之内,敌人无法消灭掉他们。这样,杨天奉才有时间组织军队回援。
很快,第三师就主动脱离了战斗,然后开始向白羊王国狮头军的阵地移动,不过,古定没有莽撞到将奥斯曼帝国的近卫军团引到狮头军的背后去,而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打起了运动战来,为此,第三师的官兵几乎在整个下午都在边打边撤,尽量避免与敌人的主力部队决战。不过,情况也就在傍晚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高瞻在收到了第三师的告急信之后,立即率第一师向东机动,从战场地西面杀了过来,并且立即就接替了第三师的位置,与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打了起来。这时候,正好是傍晚,古定此时已经率第三师向南面撤退了,所以两支部队正好错过。随着天色暗了下来,高瞻也没有能够及时地判断出敌人的实力,他甚至没有好好了解一下古定那边送来的信息,以他的性格,就算知道这次的敌人非常强大,他也不会退缩。不过,这也正好给敌人的统帅制造了一点麻烦,拖延了一点时间。
两军一交锋,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先是判断反击的是之前的那支明军部队,因为古定一直在不定时地让部队进行反击,以拖住奥斯曼骑兵的进攻速度。不过,战斗打了不到两刻钟,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就不这么想了,很简单,这次明军的进攻非常坚决,而且其官兵的体能更为充沛,从一开始,就在猛冲猛打,而且根本就无半点犹豫,这根本就不是有限的反击,这是一次正规的进攻!
这下,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也迷糊了,他立即判断这次遭到了明军主力军团的进攻。从之前获得的情报,他也知道,明军至少有一个骑兵军,大概四万骑兵在战场上活动。这也是这次有四万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参战的主要原因。而之前,他已经判断被击溃的那支明军骑兵最多就只有一万余人,还有三万明军骑兵的行踪不明。就算他相信明军主力已经被吸引到了西部战场上去,但是他更清楚,西部战场上的两万中央军的骑兵根本就打不过三万明帝国的骑兵,如果明帝国的骑兵在白天就解决掉了那边的敌人,然后立即转身杀过来的话,那么现在遭遇到的就极有可能是明军的主力军团了!
这下,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有点犹豫了,是继续打,还是撤退,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选择。当时,第一师的进攻非常的坚决,高瞻就如同一群狮子里的狮王一样,不但冲杀在前,而且几乎无人能挡,他有点想当初邓茂手下的大将张同一样,几乎是佛挡杀佛,鬼挡杀鬼,没有任何一个奥斯曼骑兵在他面前有一合的能力!
天黑之后不到半个时辰,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做出了暂时撤退的决定。毕竟,夜晚对骑兵来说并不非常有利,而且现在敌情不明,在夜晚更无法准确判断出敌人的情况,而且他们也已经打了一整天了,该让兵休息一下。在这些原因下,奥斯曼军队主动脱离了战斗。
高瞻却不是那种轻易脱离战斗的人,第一师又猛冲猛打了近一个时辰,直到古定派来的人找到了高瞻之后,第一师这才停止了进攻。而这时候,古定也率领第三师剩下的五千多官兵返回了战场。在跑了一阵,没有发现敌人追上来之后。古定就立即判断是第一师回来了,挡住了敌人的进攻。所以他就立即赶了回来。一看到第一师不但挡住了敌人,还把敌人给吓退了,古定马上见好就收,让第一师停了下来。当然,此时第一师的官兵也都非常疲惫。他们急行军一天。还与敌人打了一个多时辰,就算官兵的斗志还很旺盛,可他们的战马都需要休息呢!
这个夜晚,双方都派出了大批小股骑兵前去侦察对方的情况,并且对对方进行骚扰性袭击。当然,双方的骚扰行动并没有太大的收获,毕竟双方的骑兵都非常熟悉这种战术,而且也都非常清楚该怎么对付敌人的骚扰部队。
天亮前后,双方官兵都养足了精神。而且战马也都得到了休息。
同时,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统帅也摸清楚了明军的情况。在发现明军只有一万多官兵之后,他顿时松了口气。并且在天亮之前就将部队动员了起来,再次压了上来。
这次,奥斯曼军队占据了主动。三万多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团的官兵分成了两部分,然后在一万多中央军骑兵的协助之下,一部分向战场南方迂回,另外一部分则在正面发动了进攻。很明显的,奥斯曼军队采取的战术与明军相当类似,只不过他们的军队是从北向南攻,而不是从南向北攻!
这个上午的战斗最为惨烈,第一师负责在正面防御,第三师负责在两翼与后方掩护。最初,凭借着第一师的顽强战斗,明军在场面上还不是很吃亏。可是,一个多时辰之后,当迂回的奥斯曼帝国的骑兵投入战斗的时候,一万多明军官兵就被敌人包了饺子,并且陷入了敌人的围攻之中!
被敌人包围,且受到敌人四面八方地攻击,这对骑兵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骑兵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其主要的战斗力就是其速度,而当骑兵没有足够的运动空间,无法将速度发挥出来的时候,那么骑兵就往往连步兵都不如了!这次,古定与高瞻就陷入了这样的困局之中,当奥斯曼军队步步进逼,当敌人逐渐缩小了明军的活动范围的时候,一万多明军官兵失去了运动的空间,也就失去了突围的机会!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古定把那名军官派了出去。负责突围送信的官兵有一百五十人,而最后,就只有一个人杀了出去,而且还浑身带伤的来到了杨天奉那里。不过,那一百四十九名官兵并没有白白地牺牲,如果不是他们的牺牲,恐怕杨天奉根本就不会想到古定这边陷入了死局之中,自然就不可能率军前来救援了。
战斗打到了中午的时候,古定他们就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残余的几千官兵不得不放弃了骑马作战的方式,他们都将战马放在了外围,然后在核心阵地建立起了防线,并且开始用手里的马枪来对付外围那些疯狂的奥斯曼骑兵了。
可以说,只有在最迫不得已的时候,帝国骑兵才会放弃他们的战马,甚至用战马的尸体来构筑防线,甚至很多骑兵官兵在亲手砍翻了陪伴自己征战多年的战马时都掉下了眼泪,是带着血的眼泪。古定他们已经开始做最后的战斗了,他们绝不会投降,但是他们也绝不会放弃最后的一丝希望,因为他们都知道,杨天奉在将这支军队从崩溃的边缘挽救回来的时候,就曾经向每一个官兵许诺,他绝不会抛弃第五军的任何一个兄弟!
面对两万多敌人,在简易阵地上防御的第五军官兵几乎都在拼命了,很多打光了马枪子弹的骑兵组成了敢死队,朝着那些突击的敌人迎头杀了上去,不过,这次,他们都是徒步作战,他们那些心爱的战马都被用来构建防御阵地了!
古定与高瞻也都在这场战斗中负伤,不过他们的警卫员保住了他们的性命,而且,已经有数十名警卫阵亡,而两人也都在前线上作战,一个负责东面的防线,一个负责西面的防线。现在,他们都开始用士兵的生命与鲜血在等待着最后的一线希望,时间每过一秒,就会有一名士兵倒在血泊之中,每过一分钟,就会有一个帝国军人再也回不到他们热爱的故乡。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他们始终坚信一点,军长绝不会抛弃他们,绝不会将他们留在战场上,即使敌人再强大,军长也不会离他们而去的!
当大地再次开始震动,当神经已经快要被绷断了的帝国军人准备再次迎击敌人的攻击时,突然,战场上响起了一个让所有明军官兵热血沸腾的口号。
“帝国必胜!”
一万多骑兵的齐声怒吼,一万多骑兵的呐喊声震响了整个战场,也震动着战场上的每一个军人的鼓膜。当那几千名正在做最后抵抗的明军官兵听到这个呐喊声的时候,他们的斗志立即恢复了。当奥斯曼帝国的军人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就算他们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他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战场上的每一个明军官兵似乎浑身都被斗志所包裹着一样,似乎都突然充满了战斗的力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