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你在为谁改变

_2 砍柴人 (现代)
  人生都不是无期限的,从出生那天起,唯一能够定论的就是有一天我们会死亡。从出生到死亡这段时间,就是我们人生的期限。我们也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在漆黑不见五指的夜里,选择正确的路,用正确的办法通过所有关口,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完成这些任务不是无限期的。我们可以把错误的过程归零重来,失败后重新来过,但代价远比第一次开始要大,因为人生的失败意味着失去——失去时机、失去支持,但是属于我们的时间,不因为我们做或没做、正确或者错误而停止消逝。
  在有限的人生之中,我们还不能像玩游戏一样可以把正确的从前存盘。当学习、工作失败时,就代表着选择的结果已经前功尽弃、一败涂地,能收获的就是经验和教训。那时我们能作的选择,要么从头开始,要么彻底放弃,不可能拿出以前的存档重新开始,使自己省时省力地获得另一个成功的结局。我们的决心能回到从前,但是我们的资金、团队、时机不可能复原。
  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会成为一种用更大代价偿还的高利贷。在一定年龄段,就必须要把这一年龄段的任务圆满完成。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不可能让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人,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从前,将一切推翻,重新来过。
  成功的人,都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失败的人,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假如人生可以存盘的话,无论结果是什么,只要我们不满意,就可以回到我们作出错误选择的地方,选择另外一条路。
  很遗憾,人生不能存盘。无论我们有心还是无意,只要做错了,就无法回到发生错误的地方重新开始。我们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可以再来。一旦选错了,后果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我们可以从游戏中感悟人生,却不能把人生当做游戏。因为游戏能存盘,而人生不能。
第三条建议
Before you were born, your parents weren’t as boring as they are now. They got that way from paying your bills, cleaning your clothes and listening to you talk about how cool you are. So before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from the parasites of your parents
假如父母存有一份养儿账单
柯维在朋友心目中,绝对是够“哥们儿”的人,很仗义,尽管家里不太富裕,但他出手很阔绰,与朋友在一起进行各种消费时,不是实行AA制,而是他大包大揽,全部埋单。柯维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这样“江湖”。男人嘛,就应该豪爽。
  柯维花钱如流水,没钱了就向父母要,他认为父母给自己钱是天经地义的,谁让他们要养儿子呢。尽管他知道父母薪水不高,每次给他钱时都很为难,但是他从父母手里接过钱时却很坦然,谁让他们不是百万富翁还生孩子呢!既然生了自己,就有义务满足自己的日常开销!
  有一次,他的一个“哥们儿”鲍尔默向柯维借了500美金,并很君子似的给柯维写了一张欠条,保证3个月后一定偿还。虽然柯维手里有500美金,可那是父母在他生日那天,让他买件自己喜欢的礼物的。但柯维没有犹豫,便把钱借给了鲍尔默。
  3个月后,鲍尔默似乎把还钱的事忘到了脑后,手里有钱时,不是给自己买名牌衣服,就是带着女朋友看电影、逛游乐场。这让柯维很气愤。
  仗义的柯维实在忍无可忍,便拿着借条向鲍尔默要钱。没想到鲍尔默说:“当时我承诺3个月还钱是诚实的,现在对你说我没钱也是诚实的。这500美金我确实很想还,遗憾的是我没钱还给你。你看这样好不好,再给我3年时间,在3年内如果我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还你钱。”
  柯维听了鲍尔默近似赖皮的话非常生气:“你没钱,鬼才相信呢!你没钱还买名牌衣服,请女朋友吃喝玩乐?我借你的500美金是不是给你女朋友买礼物了?”
  鲍尔默耸耸肩膀,说:“你借我钱就是借我钱,还能干涉我拿这钱干什么吗?提醒你一句,别把我逼急了,否则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两个人说着说着便打了起来。论打架,柯维自然不是鲍尔默的对手,没用一分钟,柯维就被打得鼻青脸肿,趴在地上爬不起来。这让柯维非常气愤,决定回家拿枪干掉这个不讲理的无赖。
  柯维狼狈地回到家里,四处乱翻,嘴里还不停地咒骂着。父亲老柯维见到儿子这样,就知道儿子与别人打架了,肯定是在找枪想报复仇家。于是便问柯维:“柯维,是不是在找我的手枪?”
  “是的!我一定要枪毙这个社会渣滓,这个无赖!”说着他把鲍尔默写的欠条扔给老柯维,“这是那无赖写的欠条,说3个月还,现在都6个月了,不但不还钱还打人,你说这样的人不该死吗?”
  老柯维看了看欠条,说:“他不还你钱肯定是没有钱,当初借钱时也是迫不得已。我相信他有钱时一定会还给你的,或者你讨钱的方式不对,惹恼了他。年轻人都是爱面子的,作为朋友不应该这样。”
  “他没钱?鬼才相信呢!尽管他不上班,但日常开销比上班的人还大!女朋友都换了三个了,在女朋友面前,装得和富翁似的!我借他钱是希望他花在该花的地方,而不是让他在女朋友面前伪装自己的丑陋嘴脸!”
  “如果借钱一定要还的话,如果借出的钱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那么你看看这是什么?”老柯维回到卧室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柯维。
  柯维打开一看,是一个账本,但不知道是什么账。老柯维看着迷惑的柯维说:“这是你母亲从你出生的第一天起,把花在你身上的钱全都记了账。现在你读大学四年级,我们在你身上的花费已经超过100万美金。你整天抱怨我们无能,没钱,不会享受生活,但是如果把花在你身上的钱花在我身上,我想我的生活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给你那么多钱,你都花在该花的地方了吗?恐怕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如果我现在要你还钱,你还不起,我得枪毙你几次呢?”
  老柯维见柯维不说话,接着说:“我和你母亲虽然没本事,不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世界首富,但是我们勤劳,诚实,尽最大努力让家庭里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快乐。如果在美国有一个瞧不起我们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今生唯一做错的一件事,就是给了一个人生命。我想让他成为美国人或者我个人的骄傲,但是他可能成为我最大的耻辱!你为了500美金就可以成为杀人犯,我为了这100万美金该做点什么呢?”
  100万美金,对柯维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非常渴望有一天能过上百万富翁的生活,可是,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就已经从一个让自己感到委琐、无能的人手里拿走了100万美金,而自己还给他的只有不满、抱怨甚至是鄙夷。而他一直对自己的无知、傲慢没有一点微词。
  “父亲,我会让你过上富裕生活的!”柯维抱着父亲痛哭。老柯维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儿子,爸爸要想过富裕的生活,早就过上了,不必等你长大以后。父亲把钱花在你身上,从来没想过让你偿还,要说回报,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你能成为父亲的骄傲。因为你不仅仅属于父母,还属于全世界!”
  经过那次与父亲的对话,柯维彻底了解了父亲,也彻底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了——他要成为父母的骄傲。放荡无羁的他重新回到课堂上,拿到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最后加入了微软,也成为微软人的骄傲。
  父母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仅仅有一个要求——让儿子成为自己的骄傲。这点要求高吗?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对待父母的付出呢?成为他们的骄傲了吗?别总抱怨社会不公平,我们曾经公平地对待过自己的父母吗?
  就像老柯维说的那样,我们不仅仅属于父母,还属于全世界。把世界放在一边不说,我们在作选择时,要想想父母的感受,问问自己,父母希望我们作这样的选择吗?我们这样选择,是父母的骄傲还是父母的耻辱?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别人借了我们钱,还不起没关系,只要他努力奋斗,把还钱的事放在心头,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对待,我们会宽容他的。我们无法容忍别人借我们钱,却花天酒地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因为这是对我们信任的一种亵渎。
  在我们出生之前,父母很潇洒,很自由,很会享受生活,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我们付账单,给我们洗衣服做饭,听我们大谈自己是如何的酷,被我们用谎言骗走他们的血汗钱,满足我们一文不值的虚荣心。
  父母抚养我们是应该的,那么我们成为父母的骄傲更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无私。用我们的自私回报父母的无私,是一种犯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也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不希望朋友欺骗自己,那么也要高抬贵手,别再欺骗自己的父母了。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成不了父母的骄傲,也要让父母看到,我们一直在为成为他们的骄傲而努力。
生活不是很酷,而是很残酷
只要几个企业老板在一起喝酒喝茶,聊得最多的就是什么项目最赚钱,什么人的钱最好赚。结果意见却是惊人的相似——孩子的钱最好赚。根据市场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消费能力最强的不是上班的年轻人,而是那些还没有上班但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些不赚钱的人消费能力却比上班赚钱的人还强呢?因为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花的是父母的钱,自然不会心疼。只要父母能给钱,他们便能把钱花出去,而且还花得理直气壮。看看那些拿公款消费的人,不论花多少,花得值不值,谁都没有犹豫过。那气度,连世界首富都比不了。
  在年轻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之后,紧随着是不停地制造时尚概念、流行概念、个性化概念,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很high,很炫,很酷,谁见到他们都能被“雷”。在同学聚会上一掷千金是潇洒,换女朋友比换衣服还快叫个性,几天几夜玩游戏叫执著,总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就没错,爱谁谁,只要自己酷。
  这样的年轻人,虽然被父母生出来,还活着,但绝对不懂什么叫生活。爱子如命的父母什么都能给孩子,就是忘了把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给孩子。把他们生出来,抚养长大,却不告诉他们什么叫生活,所以年轻人认为生活应该很酷,却不知道生活其实很残酷。
  把不懂生活的年轻人送进管理松散、自由时间多、金钱自己把握的大学,就像把被圈养了十几年的绵羊一下子放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就像把一块织造的白布,放进五颜六色的大染缸里,难免他们一下子就胡来。在他们看来,胡来是一种酷;在接纳正确生活理念时,像油盐不进的生铁块,受一点儿挫折就能断几节的朽木,把这个也当做是一种酷。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酷,因为生活是战场,只有全能的战士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才是一种真正的酷。生活在战场上的人只有两个结果,不是成为功勋战士就是战死。这与我们战与不战没关系,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不想在生活的战场上战死,想成为拥有一个个胜利的战士,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知道生活是战场,而不是免费的娱乐场。
  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校说过:“在战场上牺牲的人,往往都是对战场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平时训练没有深刻理解的新兵。”对训练没有深刻理解、走上战场时对战场没有足够认识的新兵都可能会死于战场,那么我们这些只知道如何活得很酷、对生活战场有错误了解的年轻人,走上生活战场的结果又该如何呢?
  当然,我们死不了,但会活得比死还难受!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府之一。新生入学之后,都会接到凝聚了众多在哈佛长期执教的教授智慧的建议。其中有几条是这样的:
  走出课堂。你可以在课堂上拿到学位,得到很高的平均分,但仍然没有为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大学是四年人生经历,不是几十个学分。
  在你的教室里开始做生意。记住,雅虎、Google都会争先恐后地来买你弄出来的网站。
  做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你对自己未必了解。所以请给自己一个机会。二十年后你可能生活在自己完全没有设想过的现实中。
  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
  傲视名校,哈佛大学毕业的人,如果不积极为进入社会做充分准备,也照样找不到工作。
  要靠打工读完大学,积极积累工作经验。
  把你的目标列成表,因为你没有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在这些建议中,没有一个是谈如何学习的,因为学习只是大学的一小部分。大学之所以给学生们那么多的自由时间,可不是让我们用来睡懒觉、谈恋爱、玩游戏的,而是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战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错了,代价是很大的。只要是混了,一定是要偿还的。
  我们在大学里的几年,非常像生活在茧中的帝王蛾。
  帝王蛾,是拥有几十厘米翼展的一种蛾子,幼虫期间生活在一个洞口小于它躯体好多倍的茧中。当它发育成熟时,要想从茧里出来,只能通过狭小的茧口,别无选择。
  那时帝王蛾的躯体非常娇嫩,体力非常弱。为了钻出茧口,有太多太多的帝王蛾因向外冲挤,力竭而身亡。帝王蛾并没有因为唯一的出口太狭小而放弃,因为飞翔是它们唯一的梦想。
  有人对帝王蛾这种执著动了悲悯之心,决定帮它们一把,让它们能轻而易举地穿过飞翔之前的鬼门关,免除它们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历练。在帝王蛾发育成熟后,他用剪刀把茧口剪得非常大,使茧中成熟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就能爬出茧口,见到阳光。
  好心人发现,自己的好心并没有办成好事。没有经历死亡考验、狭小茧口挤迫的帝王蛾,在外面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飞翔功能的、已经成为爬行累赘的翅膀吃力地在地面上蠕动着。它们没有成为飞翔的帝王,而是趴在地上死亡了。
  经研究人们才发现,对幼虫时期的帝王蛾来说,那个狭小的“死亡之口”,才是锻造帝王蛾幼虫两翼的关键所在。它们发育成熟后穿越茧口时,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只有两翼充血才会获得生命力,才能具有振翅飞翔的能力。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成为一对残翼,丧失了飞翔的功能。帝王蛾即便轻易破茧而出,也只能拖着残翼爬行。
  我们的父母,总是以爱我们的名义,拿着自己的剪刀,按照他们心目中设计好的样本对我们进行修剪,直至把我们修剪成他们心目中的盆景。年幼的我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即使我们很不快乐。
  父母错了,我们没办法。但是,大学和社会,让我们远离了父母的剪刀。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不是把自己扮得如何酷以吸引别人的关注,而是要找回父母从我们身上砍掉的枝枝蔓蔓,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丛林里最高最粗壮的栋梁之材。
  如果我们成为社会丛林里最高的树,战场上最能征战的战士,想不被别人关注都难。
父母无法安排你的将来
有一位记者有幸采访到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下面就是那次采访的一段记录。
  记者:中国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您儿子继承了您哪方面的素质?
  老盖茨:首先我想说的是,盖茨有个很好的母亲,所以更为完整地说不仅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而且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我不能肯定地说这孩子哪些方面遗传于他妈妈,哪些方面来自于我。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个性很独立的人,他自己决定做什么。自己选择书读,自己随意写些东西。年纪很小时,他就很成熟。我觉得,他的价值观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记者:您儿子最令您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老盖茨:比尔是个很自信的人。他明白事理,洞察力强,工作很拼命,而且他有很好的判断力。我对他所有的这些都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点是,他很幽默。他喜欢笑,也常逗别人笑,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
  记者:在您儿子的成长岁月中,您最常给他的忠告是什么?
  老盖茨:实际上,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教导他。像其他父母一样,我们只是不停地让他做事规矩些,把衣服放好,把牙刷了等等。说实话,我还真想不出什么时候给过他正式的建议和忠告。总的说来,是他本人造就了他自己。
  记者:您对您儿子还有什么更大的希望?
  老盖茨:在这个时候,我希望他能找到一种方式,过轻松一点的生活。他的工作和生活一直都很紧张,目前他仍忙于管理他的业务。我只希望他能早日轻松下来。
  ……
  从记者与老盖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盖茨是一个个性独立、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对社会观察和思考的人,是一个自信、懂事、爱学习,对什么事情都有独立见解的人。
  老盖茨夫妇,在盖茨少年和青年时期,有一部分也像普通父母那样,引导、教育自己的儿子在生活中应该有规矩,有规律,对其余的事情干涉并不多,也没有强调或者逼迫儿子必须要干什么,干成什么,而是选择了尊重盖茨的选择,包括他从著名的哈佛大学最热门的法律专业退学。
  美国的父母一般不会对孩子的人生选择强加干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够伟大,不够杰出,就没有任何权利决定另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当时老盖茨为儿子作选择的话,他根本不会把儿子设计成“软件帝国的帝王”,也不会把儿子设计成能影响世界大部分人生活的人,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人。在他的想象能力之内,还不敢把儿子想成世界首富。
  小盖茨的未来谁都没有想到,但是小盖茨却做到了很多父辈想都没想到的事情。这得益于父母没有横加干涉。
  看来父母对孩子不干涉有不干涉的好处,前提是孩子在做“事”,做“正事”。是不是在做“事”,做“正事”,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只要孩子的动机是好的,追求的目标是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就不要轻易地说他是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
  中国有一句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天下父母都渴望子女做到的,都希望他们比父辈强。有这样期望的父母,就必须要懂得这样的道理。自己是“蓝”,要想让子女成为“青”,“蓝”就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帮助“青”作选择,作决定,这最起码没有培养“青”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扼杀了“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一旦丧失了思考、判断、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青”即使出于“蓝”,也不会成为真正的“青”,可能最后连个纯正的颜色都没有。
  父母都在机关或者公司里工作,如果你们的领导或者老板,对单位或者公司里的事情,大到投资经营方向,小到买什么牌子的螺丝钉都要按着他的喜好而决定的话,下面的人该怎样工作?是不是不论大事小事,都得请示报告,都得老板点头同意。既然凡事领导决定,凡事都得请示,自己听话、服从和执行就是了。结果就导致员工从不敢想到不愿意想,再到永远不去想,最后就是什么都不会想。
  公司和单位领导事无巨细全负责的结果是这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承包到底,父母的判断永远是对的,父母的选择永远是正确的,那么孩子还有心情思考吗?还有必要判断吗?久而久之,一个谎话连篇,懦弱无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没有任何责任感的寄生虫便诞生了。
  父母到底能管孩子多久,到底能把孩子管成什么样,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直被管的孩子,肯定不能管别人。做不了想象力创造力较强的工作,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和竞争。以现在的社会生存环境来要求,基本就是废人一个。
  父母有再大的本事,只能安排我们一时的生活,无法安排我们一世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父母不是皇帝。即使是皇帝,在他们晏驾之后,也挡不住托孤大臣要造反,被压迫的农民要起义。在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对自己负责、埋单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哈佛大学里流行一句话:“别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和老盖茨说的“说实话,我还真想不出什么时候给过他正式的建议和忠告。总的说来,是他本人造就了他自己”这句话是吻合的。
  父母的建议和忠告,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但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当然,我们喜欢的肯定不能是赌博、吸毒、杀人、抢劫等与法律、道德相违背的事情,而是能给自己、给社会带来财富的事情。
  只有我们才能造就真正的自己,也只有我们能拯救不如意的自己。不要把经营人生的权利交到别人手里,因为没有人能给我们安排一个满意的将来,除了我们自己。
  这就要求我们,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父母,都要培养自己思考、判断、选择和决定的能力;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能扼杀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意识。相信,只要我们在做“事”、做“正事”,到最后干成大事,成为时代的主人,一切都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
人生不是一道填空题
人生是怎样一个过程?很简单,人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
  人生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生活——出生,活着。
  活着,就不是简单的事,比死难得多。死是对生活中所有问题、麻烦、烦恼,用一种极其简单的方式终结,一劳永逸。活着,就是非常麻烦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着的方式、内容和目的。质量不同,价值不同,收获也不同。
  虽然死比活着简单,但我们都选择并坚持活着,是因为活着才能有希望,才能有意义,才能有价值。
  活着、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这是个大问题。如何活得正确,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是人类从会思考以来,一直探讨到现在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一本具体的操作指导手册,供我们年轻人参考。
  不过生活的几大步骤还是很明了的,出生—上学—工作—买房—结婚—养子—退休养老,似乎就这些内容。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成功与失败,尊贵还是卑贱,内容不出其左右。
  这就导致我们年轻人把人生当做了生活,把生活当做一张只有填空题的试卷。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把人生空白的地方填上,就算完成了生活的任务。所以,在我们身边,有一大批人在按部就班地填写着自己的人生试卷。
  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不知道填什么之后就考研,研究生毕业之后不知道填什么就读博士。一路填下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填,只是看别人这样填了,所以自己也这样填。
  人生是一张试卷,是一张只有自己满意却没有满分的试卷。尽管我们同在社会这个大考场上,同时解答同一张试卷,但是这张试卷并没有标准答案。
  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面对自己这份全是填空题的人生试卷,根本不知道怎么填,于是就按着家长要求的模式,或者同学、朋友填写的模式填写,到最后才发现,这些相同的答案,别人得了高分,自己却不及格。
  人生试题皆相似,个人解法各不同。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必然有独属于自己人生的正确答案。任何模仿和抄袭,都会把自己的人生试卷答题卡涂错。别人的答案在他的试卷上正确,在我们的试卷上就未必正确,即使试题类似或者相同。
  生活是选择填空题,不是单一的填空题。即使每道题相似,下面可供选择的答案也未必相同。别人填A是对的,我们填A可能就是错的。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审好题,然后再看下面提供的选择答案。如果可供选择的答案中没有正确的,我们就得把正确的答案写出来填上。
  这就要求年轻人,在生活中,时时、事事都得掌握主动,积极寻找自己人生试题的正确答案,而不能被生活推着走,时时、事事都机械地、被动地把自己不知道对错的答案填上。
  生活中被动填写自己人生试卷的人比比皆是。在考大学时没有好好学习,填上一个烂学校;在选专业时,不认真对待,填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成了大问题;在大学里该参加社会实践时没去参加,毕业后像一个拥有大学学历的高中生,甚至还不如有头脑的高中生,工作这道题死活填不上答案。
  大学,像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前的训练营,或者像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球队。麻烦的是,有的大学把教育当做一种赚钱的手段,学生只要交了钱,老师把规定的课程讲了,就算两清。至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那是学生自己的事,跟学校无关。将来毕业到社会上能不能就业,是学生和父母的事。
  有的大学把自己仅仅看成学术研究机构,看重的是能出几篇论文,能得到多少研究经费。研究机构用不了那么多人,在众多学生中选几个自己需要的即可,其他不管。被他们选中了为他们所用,选不中的推给社会,让学生到社会上自我了断。
  大学或者像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球队。由一群不看世界杯、世界五大联赛、不研究足球发展方向的教练执教。这群教练拿着落后于现在足球理念几年、十几年的教科书,照本宣科地讲给想成为足球明星的孩子。
  这群教练明白,把教材上的东西给孩子们讲一遍是自己的任务,至于孩子如何理解足球理念,练不练基本功和体能,有没有阅读比赛的能力,是不是在练习他们最合适的位置,是不是具备成为足球明星的素质,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一线教练的事。
  大学就是这样,抱怨没用,憎恨也没用。当初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但不一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即使拿到学校核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道试题之一,把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作为唯一的答案肯定是不正确的。
  大学这道题,是一道多项选择填空题,是人生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不能因为现状不好就可答可不答,而是必须答,而且还要求我们把正确的答案都填上。
  那么大学这道试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毕业证,学位证,还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社会知识,良好的口才和领袖气质,会学习、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了,而是需要我们写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人生论文。
  如果仅仅把毕业证、学位证当做大学这道试题唯一答案的人,上大学简直就是一场人生的灾难,而且在这场灾难中还不知不觉。因为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这是很多年轻人选择做什么的理直气壮的借口。远离了父母的监督,身边的老师又不闻不问,因为放羊了所以放纵。这四年的人生试题上,简单地填上读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自己究竟怎么读的,读完了有什么收获,大学毕业以后能干什么,都没想过,也懒得想。
  在大学里如果没有主动学习、思考、实践,毕业后就得被动地找工作,被动地接受公司的选择,被动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虽然在大学里我们是人生球队的二、三线球员,没有比赛的任务,但是我们是为了赢得人生联赛中更多的胜利才来这里的,不是离开家找一个没人约束的地方自娱自乐。不管我们教练如何,管理如何,也不管我们踢前锋、前卫、后腰还是后卫,在这里都得把自己训练成联赛需要的球员,能被一线教练欣赏的球员,成为只要有上场机会就能进球的球员。这才是四年内把简单的答案变成优秀论文的关键。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不是找个答案填上就正确,正确的答案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寻找,而且是主动地去寻找,把找到的答案放在一起,写成一篇人人欣赏的优秀文章。别指望得到一本有正确答案的参考书,即使有这本参考书,也是只有答案,没有文章,我们的论文还得自己写。
  把生活当做一道简单的填空题,机械地填写答案,考试的结果往往是零分。生活的一次考试我们得了零分,人生就会处处被动。一旦被动,就会导致我们被种种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压制着,对自己的未来失去选择权,没有任何谈判筹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翻不过身来。
自身没优势,永远没机会
比尔·盖茨说,与其做绿洲中的一棵小草,还不如做秃丘上的一棵橡树。
  美国的年轻妈妈在宝宝小时候,经常会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小狗汤姆到了养家糊口的年龄,妈妈让它出去找工作赚钱。汤姆见妈妈年迈体衰,已经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便爽快地答应了。汤姆来到人才市场,四处投放简历,却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它。
  忙碌了一天,汤姆没有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最后他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对妈妈说:“妈妈,也许我真是一个一无是处百无一用的废物,我投放了那么多简历,对工作要求那么低,还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我。”
  妈妈看着心灰意冷的汤姆,奇怪地问:“你没有找到工作,你的同学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它们都找到工作了吗?”
  汤姆叹了一口气说:“它们都找到工作了!蜜蜂因为擅长飞行,被一家航空公司聘为空姐;蜘蛛因为从小就玩网络,被一家跨国IT公司聘为网络工程师;百灵鸟因为歌唱得好,与一家唱片公司签约,不久就要推出自己的专辑;猫善于抓老鼠,被一家仓库聘为保管员。和它们比,我没有任何特长,又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所以找不到工作。”
  妈妈继续问道:“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它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也都没找到工作吗?”
  汤姆惭愧地说:“它们虽然没有文凭,但是它们还是能为公司提供别人不能提供的服务,马能拉着战车征战战场,绵羊可以生产羊毛,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我就是一条狗,干啥啥不行,谁会花钱白养我呢?我什么优势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但是你也有它们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忠诚。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你的天性让你永远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记住我的话,儿子,只要自身有优势,就不怕没机会。你只要向社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就会有证明你存在价值的舞台。”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后来,也正是因为汤姆比其他动物都忠诚,被一个大富豪聘为私家总管,帮助富豪打理私人生活。
  美国妈妈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就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不论我们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自身有优势,在社会上就有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舞台。
  在现实社会中,对年轻人来说,别说创业机会、发财机会,就连简单的就业机会都成为稀缺资源。大学毕业之后,能顺利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足以谢天谢地谢大家了。
  面对这种尴尬,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下了,是社会上人才已经饱和,还是我们自身存在问题?
  微软从1975年的两个人,到2008年的8万多人;从当初只聘用程序员,到现在各种人才全部招聘,平均每年有两千多名新员工加入。对微软这个靠技术打天下的公司来说,最宝贵的却不是技术,而是人才,最值得骄傲的也是已经拥有一大批突出优势的人才,最缺的也是有突出优势的人才。
  很多中小公司,最发愁的也是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招聘时,一天能来几百人,却选不出一个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员工。既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也看不到有培养的价值。老板就像一个很饥饿的人走进自助餐厅,却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菜。
  一方面是公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一方面是年轻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很多年轻人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没有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就不可能得到机会。
  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喜欢的那些事情,等大学毕业了再做也不迟。似乎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生活中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拿到毕业证。孩子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的。
  考大学、读大学,成绩好是一种优势。但是,读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拿到高学分,高学分只是代表把书本上的、过去的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是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时代,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再好,也无法解决社会上的新问题。高学分不代表高学问,学问高不代表能力大。
  为了考大学、读大学,年轻人把自己变成与社会的绝缘体,把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通通扼杀,为了成为大学需要的电线杆子,把自己的枝枝蔓蔓全部砍掉。这也是家长和学生的一种无奈之举,没有一张大学文凭,社会就会把年轻人逼得喘不过气来。
  上了大学,拿到毕业证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利用这段时间,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被家长、老师、考试砍去的枝枝蔓蔓了。在与自己同一届大学生形成的这块草坪上,自己要提前成为一棵树。
  任何优势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有一个孕育、培养、发展、壮大的过程。一滴水,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优势,但是一杯水、一升水、一池水、一湖水就有它的优势了。最后形成河流、海洋,就会气吞万里,横扫一切,势不可挡。
  盖茨就是一个利用一切机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形成巨大优势的人。他13岁写出了第一个程序,读法律专业后对计算机技术依旧执著,利用各种机会做他的小生意。一个小孩子写出的程序算什么玩意儿?一次赚几千美元的生意算什么生意?但是,这些都是孕育成微软帝国的一个细胞,微软帝国只不过是这个细胞不断裂变的结果。
  因此,盖茨才有资格对年轻人说:挑选一个你认为真正能在这里作出独特奉献的领域,你将享受为它而工作的每一天……从非常小的事情开始。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想办法找一件事去尝试着做,这件事肯定不是挥霍青春、游戏人生。先确定自己喜欢并想进入的行业,想办法接触这个行业,看能不能做一个兼职,哪怕是没有回报的一件小事,也值得一做。
  不要说自己能力不够,也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好。即使我们做的十件事全部失败,也是有收获的,最起码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要做成这件事还需要什么条件,还得做什么准备。
  什么事情,做过就比没做过有优势。一个成功人士的优势,不是一天两天、做一件事两件事形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大学利用三年的时间去接触一个行业,最起码会接触到这个行业中的很多人。能认识很多人,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现在很多公司的业务都实行社会化,需要一些兼职。大学生应该时常关注一些招聘网站,和自己想进入的行业相关的公司,有没有适合自己做的兼职。做兼职也不应该以赚钱为主,也不是什么兼职都去做,应该有选择性的,不是与自己的兴趣有关,就是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关。
  其实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允许我们接受任何一种失败,这是毕业后的人不具备的。我们拿一份自己的简历去一家公司应聘,公司接受不接受我们,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要的是面试这次经历——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如果我们能免费或者以报酬很低的价格给他们提供一些服务,他们会考虑的。
  总之,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力争比那些被大学圈养生活打发的人多经历一些事情,并通过做这些事,形成自己与他们的竞争优势,引起其他公司的关注。
  任何机会,都属于占有实力优势的人。有优势的人,比没有优势的人更善于认识机会、把握机会。
第四条建议
Your school may have done away with winners and losers, but life has not. In some schools they have abolished failing grades; they’ll give you as many times as you want to get the right answer. This doesn’t bear the slightest resemblance to anything in
永远都得快一步永远都得快一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得曼说,不要把在学校时间的长短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书也没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现在有三个问题需要年轻人思考:
  一、在大学里,除了专业课学习和复习之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我们用来做什么?
  二、学位和机会哪个更重要?
  三、如何保证毕业就能就业,或者创业?
  不要觉得这些问题离我们还很遥远,它就在我们眼前,很快就会逼着我们去面对。我们有权利不去想,但是没办法把这些问题规避。
  在思考这三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再把自己上大学当成到军队服役四年的士兵,四年之后,要参加一场战争。
  父母在我们入伍之前,告诉我们只要当了兵,好好地在兵营里服役,或者升了士官,或者提了干,就会在未来的战争中性命无虞,生活无忧。在兵营里,我们只是练习走队列、站军姿、接受枪械使用基本常识的教育。没有人告诉我们战场是什么样子的,更没有近乎实战演练的机会。尽管我们是当兵的,却没有见过枪,更不知道战场上流血牺牲是怎么回事,总是侥幸地认为只要自己毕了业,就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战功显赫,没准还能混一个将军。
  和平年代的士兵是没有战争意识的,不知道自己要为未来的战争做什么准备。我们在兵营里根本闻不到硝烟的味道,虽然我们是兵,却总觉得战争与我们非常的遥远,甚至与我们无关。于是,我们不是按部就班地走队列、站军姿,翻翻枪支使用手册,就是连走队列、站军姿的训练都不参加,反正也没人管。
  四年过后,战争突然爆发,硝烟弥漫,战车轰鸣,子弹横飞,杀声震天,几乎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任何人都是我们的对手。我们的对手都是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手里拿着AK47、M16、M95狙击步枪等杀伤力极大的先进武器。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战争的理解非常透彻,能熟练使用身上任何一件武器,更可怕的是,他们久经战斗洗礼和锤炼,善于捕捉最佳的战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射杀对手。
  我们手里只有没有经过校正、射程不远、杀伤力不强的64手枪,还不能熟练使用。我们好像是在睡梦中被推上了战场,战战兢兢、傻呆呆地站在战壕外面,想打击敌人,却不知道敌人在什么地方。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敌人,举枪射击,又发现身上根本没有子弹。
  会有这样的战争吗?我们会成为这样的士兵吗?会的,肯定会的。如果我们对文章前面的三个问题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没为这三个问题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大学毕业后的社会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就是战场上不知道如何战斗的士兵。
  有人会说,我们作为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顺利地拿到学位,才是最应该做的,否则就是不务正业。这么说一点儿错也没有,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大学里的学习范围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社会上的实战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战,也应该在实战中学习。不经历实战获得的学位,是充了水的学位。
  还有人会说,我们根本没有参加实战的机会,大学根本就没有给我们提供。这个很好解决,如果把自己毕业的时间提前到明天,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我们想参加战斗随时都能参加,学位证不是参加生活战斗的资格证。生活中的战场,永远不存在准入制度。
  1973年,出生在美国利物浦市的科莱特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一年后,他和一个18岁的来自西雅图的美国小伙子,因为都非常喜欢计算机而成为好朋友。那个青年学的是法律专业,却对数学和计算机特别着迷,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
  科莱特曾经多次提醒朋友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毕业后成为一名好律师,律师的待遇也不错。计算机的未来属于他们计算机系的学生。可是那位固执的青年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大二那年,学法律专业的小伙子和他商议,一起退学,异想天开地要去开发什么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经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
  科莱特对朋友的建议感到荒唐至极,他好不容易才考上所有学生向往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毕业证可比一个合作者重要得多。对Bit系统,教授默尔斯博士才知道一点儿皮毛,学生去开发,痴人说梦!科莱特认为即使要开发Bit财务软件,拿不到博士学位是绝对干不成的,便果断地拒绝了好朋友的邀请。
  数年后,当科莱特拿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学位时,那位在大三时放弃学位的小伙子,在这一年的美国《 福布斯 》富豪榜上有名;1992年,科莱特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位小伙子个人资产已经达到65亿美元,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成为美国第二大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的能力和条件时,那位小伙子已经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为世界首富。
  这个小伙子就是比尔·盖茨。
  在哈佛拿到博士学位的科莱特,恐怕今生永远也赶不上在哈佛大学三年级就退学的盖茨了。他们谁的选择都没有错,之所以盖茨“混”得比科莱特好一些,那是他知道自己要生活在未来的战场上,要在这个无法回避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对他来说,在战场上只有胜利或者失败,那里没有人问杀手是否拥有持枪证。
  从盖茨1975年创立微软,到2008年离开微软,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学历不重要。他当时之所以放弃哈佛大学的学位,是因为他看到了个人电脑稍纵即逝的商机,这个机会远比哈佛大学的学位重要。
  为什么盖茨能看到这个机会?因为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出色的电脑专家。从中学到大学,他一直在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并一直参与电脑软件的开发和编写工作,还有经营公司的经验。
  盖茨15岁时就到当地一家电脑公司打工,这家电脑公司倒闭后,他悄悄地买下了该公司有价值的电脑磁盘,不久之后,盖茨卖了磁盘,小赚一笔。
  随后盖茨和艾伦设计了一种分析纸带记录的计算机程序,用于计算城市交通流量状况。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公司,虽然最终这次创业因政府政策的调整而不了了之,但盖茨和艾伦还是赢利2万美金。
  此后,盖茨又与好友肯特·伊文斯合作成立了逻辑防真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设计课程表、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出版烹饪全书等。这个公司承接了湖滨中学四百多名学生的课程表设计程序工作。
  在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前,还到华盛顿特区做过众议院服务员。在几个月的工作过程中,盖茨又一次显露了他卓越的商业头脑。他以每枚5美分的价格买进5000枚麦戈文—伊格尔顿纪念章。当麦戈文把伊格尔顿挤出总统候选人名单时,盖茨以每枚25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这些日渐稀少的像章,从中赢利几千美元。
  可以说,在进入哈佛大学这个兵营之前,盖茨已经多次参与生活战场上的战斗,并有斩获,从一个孩子成长为“职业杀手”。对于一位杀手来说,任务成功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在战场上,恰当地把握战机,远比兵将的多少重要。
  在生活中生存的真本事,不是父母教的,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传授给我们的。只有置身于战场,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我们在兵营里学习走队列、站军姿、接受枪械使用基本常识的空闲之余,自己还得单独练习一下擒拿、格斗、野外生存、各种枪械实弹射击,时不时地到战场上感受一下……总之,在我们走上战场之前,要成为一名“职业杀手”。
自负会蒙住左眼,享乐会蒙住右眼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哈佛大学毕业的乔治,一生中穷困潦倒,50岁时一无所成,一无所有,郁闷而死。死后在天堂遇见了上帝,他向上帝抱怨:“主啊,在我50年的人生中,做你的虔诚信徒40年,可是你却很不公平地对待我,把机会都给了不信仰你的人。尽管我一次次地虔诚祈祷,你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从不赏赐给我一个像样的机会,使我空有满腔才华却平庸一生。”
  上帝翻了翻机会账本说:“不会吧,你的祈祷我都听见了,也按着你的要求给你机会了,我这里都记着呢!”
  乔治说:“我一直祈祷你给我机会,让我成为IT帝国的帝王和世界首富,拥有8万名员工和几千亿资产的跨国公司,拥有豪华别墅、私人飞机和游艇……你什么时候给我机会让我把这些宏伟的目标实现了?你把这样的机会都给了根本不相信你存在的比尔·盖茨了!”
  上帝说:“不能这样说,我给你了机会,不过你把这样的机会让给了比尔·盖茨那小子。机会一旦离开我,就不再受我的控制,我也没办法收回来,谁能把握住就是谁的。”
  乔治急了:“我怎么能傻到把这样的机会让给比尔·盖茨?绝对不会!上帝,你对我开的玩笑已经够多了!”
  上帝见乔治不信,便开启了时空隧道,把1975年乔治的生活重现。
  画面里,乔治与比尔·盖茨同在哈佛大学宿舍里打扑克。这时同班同学艾伦拿着那年1月号的《大众电子学》进来,把杂志递给乔治,说上面刊有关于计算机新发展的消息。乔治随手一翻,不耐烦地说:“这么垃圾的杂志你也看啊?懂不懂生活啊?能不能搞一本《花花公子》啊?你们真没劲!不玩了,约会去!”乔治随手把杂志扔给比尔·盖茨,然后扭着肥胖的屁股找他的女友蹦迪去了。
  乔治走后,比尔·盖茨捡起那本杂志认真阅读,他立刻被一篇关于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报道吸引住了。
  当晚,乔治与女友在迪吧疯玩到深夜,然后两个人又到一家宾馆住下,及时享乐的画面让现在的乔治都感到不好意思。另一个画面,看完报道的比尔·盖茨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索着电脑将来的发展趋势和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最后,他作出了辍学创业的决定,开创自己的公司。比尔·盖茨与艾伦在家人不理解、乔治等同学冷嘲热讽的情况下创办了只有两个人的微软公司。
  上帝关闭了时空隧道,对身边的乔治说:“那本杂志就是我送给你的消息,希望你看到以后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可是你却说没有《 花花公子 》好看,扔给了盖茨。”
  乔治抱怨地说:“这不能怪我,当时你也没有提醒我,要不然我肯定会仔细阅读那本杂志。当时大学生都像我那样生活,很少有人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更不会主动考虑大学毕业后自己能干什么。上帝,假如我大学毕业之后,在计算机行业上班,你要是再给我一个机会,我能错过吗?青春年少,谁不犯错误啊?”
  上帝没有说话,又把时光隧道打开,让时光回到1980年。那时乔治已经成为一家IT公司的经理,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叼着烟斗,翻看当天报纸的娱乐版面。上帝化作公司里的员工,敲了半天门才得到乔治允许进入的声音。
  上帝对乔治说:“经理,我们应该开发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旦我们开发成功,前景无限啊!”
  乔治瞥了一眼上帝,十分不屑地说:“我是老板你是老板?有没有搞错啊?现在还轮不到你一个小职员对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别说操作系统,就是连软件我都不想开发。知道为什么吗?它只是计算机的附属品,没有计算机,再好的软件也没用!我们现在要生产计算机,要生产比IBM公司、苹果公司更好的计算机!”
  结果,乔治生产出来计算机的销量连IBM的零头都没有,当年就破产了。
  上帝又让乔治看另一个画面,那是微软公司里的一个场景。那时微软公司正在开发面向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Windows NT,第一个版本不成功,第二个版本也不成功,第三个版本依然失败。盖茨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不停地摇晃着。
  上帝又化作一个员工,走进盖茨的办公室,对盖茨说:“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三个版本都失败了,我们真的有必要做下去吗?这个不可预知的软件市场,对微软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是不是考虑放弃?”
  盖茨斩钉截铁地说:“不,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做下去,我确信这没有错。微软已经错过了好机会了,没有及时把产品向互联网延伸过去。现在广大用户对互联网有着强烈的诉求,我们不开发这个开发什么?”
  第二天,盖茨让更多的部门停止开发其他产品,集中人力,开发和互联网有关的产品。
  上帝关闭了时空隧道,还没有开口,乔治怨气更甚:“不、不、不,这绝不能怨我。如果你给我更多的机会,相信我一定能把握住的,我只需要一个机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