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改变:11条建议送给初出茅庐的你
励志生活很酷,也很残酷。如何在不公平的社会中争取属于自己的公平,在不能存盘的人生游戏中一路通关,在不仅仅是填空题的人生试卷中成绩优异?世界超级富豪比尔·盖茨的卓越人生理念,知名畅销书作家砍柴人的全新演绎,11条建议送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进入职场的绿色通道,攀向成功的11级台阶。接受现实才能改变现实。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从此,你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将彻底改变。
作者:砍柴人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作者简介砍柴人,享誉港台地区、韩国的知名图书策划人、畅销书作家,曾用笔名老巴。大学毕业闯荡北京,作品畅销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其著作《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畅销20余万册,被中国图书发行协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 著作:《...
1第一条建议
过去可以推导出未来,但过去不等于未来!生而为人,有三点我们没有选择权。一、 谁是自己的父母;二、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三、家庭在哪一个国家。这三点,对我们的一生很重要,甚至决定着今生的前途和命运。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三点,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我们跨
彻底宽恕自己的过去
彻底宽恕自己的过去
过去可以推导出未来,但过去不等于未来!
生而为人,有三点我们没有选择权。
一、 谁是自己的父母;二、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三、家庭在哪一个国家。
这三点,对我们的一生很重要,甚至决定着今生的前途和命运。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三点,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我们跨越生命之门的那一刻起,这一切就已经成为只能接受的现实,不需要我们同意。
我们的父母,有可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受世人仰慕,决定着很多人的命运;也可能是食不果腹的难民,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受世人冷待,连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如何度过。
30岁之前看父敬子,30岁之后看子敬父。这句话的意思是,30岁之前,父亲在世人眼里如何,我们便如何;30岁之后,我们在世人眼里如何,父亲在世人眼里就如何。
不要埋怨世人势利,这与势利无关,而且埋怨也没用。
也许父母能力大,会给我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环境,给我们提供庞大的人脉资源、巨大的资本支援,使我们从很高的起点出发。同龄人奋斗10年、20年,也很难达到我们起点的高度。
如果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以虔诚的感恩之心,接过父母手中的火炬,把他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把他们的爱心发扬光大,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传递。
如果父母只能带来贫穷、饥饿、卑微,我们因而遭到歧视、冷待和伤害,想发展,没钱没机会没资源;找工作,没门路没关系,不得不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苦恼、奔波。我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荒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没人在乎。
假如真的是这样,也不要埋怨自己会有这样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公平可言。这不是我们所做的选择,不能证明什么。父母的成就或平庸代表不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过去代表不了今天,更代表不了将来。
作为年轻人,只要是健康地站在今天的码头,就没有必要抱怨自己过去乘坐的船有多破,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无论我们出身寒门还是豪门,起点都是一样的。明天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对于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的人来说,要想明天能有所作为,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宽恕自己的过去。如果我们现在还对自己说“如果我的爸爸是富翁,如果我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或者有更强硬的关系就好了”,“如果我上大学时选别的专业就好了”等类似这样的话,只能徒增悔恨和伤痛,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前途渺茫,于事无补。
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过去,停止那些自残的想法,立即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否则,就会像一个背着过重行李的人,步履艰难。
如果不能宽恕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一切不如意就会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所以,最好把那些用来抱怨、哀叹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能改变过去的地方,用在能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事情上面。一位著名的教练曾经说过:“上帝让你的眼睛长在头的前边,就是为了让你向前看,向前走,而不是老盯着过去。”
有位诗人这样描写自己的过去:我相信有一天,我流过的泪将变成花朵和花环,我遭受过千百次的遍体鳞伤,将使我一身灿烂……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贫穷还是卑贱,失败还是失意,都应该把这些从心头卸去,彻底地宽恕自己和自己的不幸,还世界一个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10岁时随全家到华盛顿旅游。她非常想进入向往已久的白宫参观,却仅仅因为她的皮肤是黑色的,无法像白人那样进入白宫。小赖斯并没有因为自己无法选择的肤色而向父亲抱怨,她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头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住在这里!”
年幼的赖斯就明白再计较自己是黑人还是白人,再抱怨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不能平等,对她,对整体黑人而言,毫无用处。她能做的,就是宽恕、接受,然后去改变。
果然,25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丹佛大学毕业,已成为俄罗斯问题专家的赖斯,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昂首阔步进入白宫,担任总统首席俄罗斯事务顾问,后又升为国务卿,成为著名外交家。白宫那条歧视黑人的规定,也早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古。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的画那么值钱,他应该是百万富翁才对啊!”父亲笑道:“凡·高生前穷得连妻子都没娶上。”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笑道:“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破旧的阁楼里。”
这位父亲的职业是水手,常年在大西洋各个港口忙碌,因为是黑人收入少得可怜。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看到和父母一样的黑人,只能从事又脏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我习惯地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看轻卑微。成功是没有任何既定人选的,它只属于能为它奋斗的人。它不属于一个人的过去,只属于一个人的将来。”
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去,就会有怎样的将来。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将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贫穷、卑微不努力改变,就别指望别人能大发慈悲高看自己一眼。任何同情和悲悯,也无法挽救已经把自己看低的人。
一个人最难跨越的,就是他的过去;人生最大的障碍,也是一个人的从前。我们不应该让过去迷惑自己、束缚自己、沉溺自己,把自己的将来和过去画上等号。
宽恕让自己尴尬、耻辱甚至是愤懑的过去,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放下即是快乐,彻底宽恕过去的人和事,会让我们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心里坦然。
想想看,如果总是死盯着别人在过去带给我们的伤害不放,就会浪费我们很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这些精力和时间,本来可以直接用于实现梦想和目标的。我们需要向前看,并积极行动,而不是停在过去或者原地踏步。我们需要放下包袱,把自己从别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以便轻装出发。
从过去的痛苦记忆中解脱出来,立即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一个人成长并走向成功的关键。
要记住,没有人能够决定我们,过去可以,但是现在和将来却不可以,除非我们允许他这么做!没有人拥有那种凌驾于我们之上、为我们选择未来的权力,除非我们赋予他们这种权利。
大量的伤感来自于自怜。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成功之后,以前非常渴望的同情和怜悯,对此时的我们来说,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联系
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联系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人的经历:
1.6岁时,因为他是黑人,没有一个同龄的白人孩子愿意和他玩耍。
2.8岁那年,他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但没有人愿意直接告诉他。
3.上小学时,他经常偷看姐姐的情书。
4.他天生哮喘,夜里咳嗽,白天疲惫,那时的医院根本无法治疗。他非常懦弱,对很多东西都恐惧。
5.他做什么都没有耐心,就连年轻人非常渴望的牛津大学,说放弃就放弃了。
6.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怀疑老师故意作弄他,自作聪明地回答是荷兰人。
7.别人都认为他傻,他便去测自己的智商,结果是96,和普通人无异。
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会怎样评价他呢?天生就不是优良种族,生来就被社会剥夺很多机会,除了干苦力别无选择;小时候就对谈情说爱感兴趣,简直就是小流氓;连个好身体都没有,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对什么都恐惧,就是胆小鬼;对什么都没耐心,肯定一事无成;谁的话都不信,自作聪明,不吃亏才怪;智商和常人一样,只能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的人,优点不多缺点不少,庸庸碌碌。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出人头地,除非火星撞地球。
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1.他从大学退学,做过厨师,卖过家具,种过地,几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二战期间,31岁的他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做了几年间谍。
3.他一生建立庞大、过硬、复杂的人脉,通天入地,无所不能。他与美国国防部部长称兄道弟,与纽约的著名律师、名报总编经常把酒言欢。
4.38岁时,一无文凭二无经验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5.虽然没进修过广告专业和广告心理学,他却设计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6.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被医生断定活不过40岁的他,88岁才去世。
7.最后他送人一句话:“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多少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这位风云人物,他的人生的确具有传奇意味。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他看成非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天才吧?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大学没毕业,混迹于社会各个阶层,38岁才真正做点儿事,靠6000美元起家,把公司经营成同行业全球最大的公司的人,是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可以负责地说,前面提到的那个黑皮肤的所谓不良少年,和后面手眼通天的亿万富翁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如果把38岁之前的大卫·奥格威和38岁之后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的所有事迹一一对照,我们找不到一点必然性,也无法解释没有耐心的人如何缔造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更解释不了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人怎么能活到88岁,同样解释不了一个对什么都充满恐惧的人如何能做几年间谍,智商不高的人为什么会有惊人的能力。
我们解释不了的事,大卫·奥格威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就是铁铮铮的事实。
也许有人说大卫·奥格威的成功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成功不可复制。那么,我们看看他的以前,是个例吗?如果仅凭他的前半生,有谁敢断言这个人会成功吗?恐怕连一点成功人士的影子都找不到。
他后半生取得的成就与他前半生的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吗?恐怕不存在。在他的前半生找不到决定后半生的因素。
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唯独我们的人生却充满变数。一位哲人说:“人生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改变。”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任何人的命运都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的人生大约只有两万多天,每一天的我们却因选择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今天也许是一个乞丐,明天却可能成为富翁;今天是不可一世的权贵,明天却可能是阶下囚。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不可预测,也不能预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尽在把握。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做错了什么,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幸,都不要在那上面倾注过多的注意力。不妨把它们看做是为我们而发生的,是用来让我们改变的。
在一次各国权贵、富翁、明星云集的聚会上,世界著名汽车商约翰·艾顿遇到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两个人无所不谈,最后艾顿向丘吉尔说起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艾顿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父母早逝,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靠给别人做浆洗工、当保姆赚钱度日,两个人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姐姐出嫁后,姐夫容不下他,把他轰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他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修剪草坪。上班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没想到这位大富翁有着悲惨的过去,疑惑地问:“我们认识已经好几年了,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这些呢?”
艾顿呵呵一笑说:“有什么好说的呢?努力把它改变就是了。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看你今天做了什么,是把昨天糟糕的状况延续,还是让今天与昨天不同。”
我们昨天是谁不要紧,今天是谁也不要紧,关键是明天自己是谁。如果明天的自己依然是今天的自己,那么我们在今天就已经被时代埋葬了。
别放弃对未来的选择权
别放弃对未来的选择权
2003年,美国加州有一个青年大学刚毕业,就接到去军中服兵役的通知。这个青年非常厌恶军队的生活,但是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适龄并符合军队要求的青年,都得无条件服从征调。
既然服兵役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便祈祷,千万不要让自己到管理最严格、要求最苛刻、生活最艰苦、环境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服役。他的虔诚祈祷并没有起作用,征调他的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此他只有服从。
接到入伍通知后,这个年轻人非常沮丧、害怕,整天失魂落魄,忧心忡忡,仿佛即将走上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他担心被派往战场,不是去杀人,就是被人杀。
年轻人的爷爷是加州大学的教授,看到孙子对未来充满恐惧的眼神,便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年轻人,当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谁都不能逃避。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同时被征调,他们都很乐观,你为什么这么恐惧呢?”
“爷爷,你不知道,我要去海军陆战队。您一定知道进入海军陆战队意味着什么,那是时刻走在生死边缘的军队!”
教授微笑着说:“即使进入海军陆战队,你也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可以避免上战场嘛!”
青年反问:“那我还是有50%的可能被分配到外勤部门啊!”
教授说:“那同样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在美国本土服役,另一个是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留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青年反问:“万一被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同样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是不是比在熟悉的美国更好?”
青年反问:“假如我不幸被分配到充满战乱的地区呢?”
教授说:“那同样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立功后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人生多了战场的经历,是不是值得庆幸?”
青年反问:“我不会那么幸运吧?万一负伤了呢?”
教授呵呵一笑说:“你依然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伤后康复,另一个是光荣牺牲。如果伤后能康复,还有担心的必要吗?大不了身上多一个疤而已,也是件很光荣的事。”
年轻人再问:“那我不幸牺牲了呢?”
教授听完呵呵大笑:“你都牺牲了,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了,更用不着担心了!”
教授对孙子说:“年轻人,我跟你说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不论你置身何处,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你有权利争取任何一个你想要的结果。即使在绝对服从的军队,你还是有选择权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个故事里的青年,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他犯了习惯被别人安排,习惯被选择的错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每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发展方向,每一个方向的终端都有一个结果。因方向的不同,结果自然也就相反——一个是我们梦想的,一个是我们厌恶的。
我们常说,人之命,天注定。这句话如果这样理解,可能就是成立的。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轨迹,就注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种选择,注定有其相对应的结果。
人生,就是我们各种选择的总和。
在中学,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学习,就基本上决定了能考取什么样的大学;在大学,用这四年时间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又决定我们走向社会有什么样的开始;在社会上,我们选择哪个行业、什么圈子,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经营自己、经营工作、经营事业,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选择的方式就是自己的思路和行动;选择的范围很大,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我们想做,愿意做;至于结果,当然正确的选择就有正确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就会有错误的结果,而且无法推卸,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他们更习惯或者是喜欢被别人安排,小到如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到在什么地方发展,进入哪一个行业,做什么工作。
别人可以为我们选择人生的方向,却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结果负责。不是他们不愿意负责,而是谁都无法为另一个人的人生埋单,包括我们的父母。
既然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负责,那么为什么我们习惯让别人来决策自己的人生方向呢?这是因为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到现在,一直被灌输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旦遇到一个选择,要先问问父母或者老师,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他们说对我们就做,他们说不对,我们就不去做。
?久而久之,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惯性,一遇到选择,不经过自己的思考,马上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者看法。别人认可的就是正确的,别人反对的就是错误的,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选择对自己来说,是不是正确的。
父母和老师喜欢我们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非常愿意利用他们的经验为我们作出各种选择。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我们负责,怕我们走错方向。但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有负面影响,换个角度说,这是一种剥夺,剥夺了我们的自我责任感,不利于我们成长和成熟。
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有监督权、建议权,但不应该有决定权。我们才是自己未来的真正决策者。当然,我们做任何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选择,都必须参考许多人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盲目地服从社会、服从别人的安排,与盲目地反对他们一样,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也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把人生之车的方向盘交给别人,我们就难逃扮演乘客的角色。
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想、幸福、成功的生活,基本上是由他本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并使用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时,就再也不会任由环境主宰自己,再也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违背自己的意愿,无条件地接受摆布。
当我们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时,便能清楚地知道,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机会和有责任去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决定。自己为自己作出的选择,成功了有权利庆祝,失败了有勇气承担。
是自己的选择,就再没有理由让别人为我们的失败埋单。一个选择的成功更会激发我们作更重大的决定,也就不会因为一点成功而变得骄傲自满。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直会很清楚自己在失败和成功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2第二条建议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这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023 可以感觉良好,但先要
竖一个自己能跳过去的高度
竖一个自己能跳过去的高度
美国某家人才网站,针对现在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主题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都很现实,80%的毕业新生都认为,“首先是要有工作可做”,“找工作就是找自己现在能干的,并且能干得好的”。
美国年轻人这样做,不是他们没追求,而是务实。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公司在只接受高端人才的同时,对普通员工纷纷裁员。中小公司因为成本关系,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不愿接受一无经验、二无人脉、上班后不能立即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大学毕业新生。
在残酷的就业形势下,以往对就业十分挑剔的美国大学生,不得不采取这种非常现实的态度:先就业,后择业。他们这样做,不等于这一代年轻人向社会妥协,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甘心在社会底层随波逐流,而是正确地认为,理想应该有,但得从现实做起。成功的路,要靠心去想,靠脚去丈量。
作为一无所有的毕业生,职场新人,只有不放弃任何一个使自己成长、成熟的机会,才能慢慢地丰富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因此,只要是和自己目标行业有关的公司,无论公司规模大小,薪水多少,即使在偏远的城市也要去。这毕竟能使自己空白的简历多一笔,为以后进入心仪的跨国公司多一个筹码。
21岁的摩根·布希,2007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法学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法学学士学位。按理说,他毕业后应该找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去法院、律师事务所。可是,2007年,美国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10%,而像律师事务所、法院这样的单位,人员趋于饱和,即使招人也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摩根·布希在网上发出数十封简历,均如泥牛入海。在人才市场投了很多简历,很少有单位约他去面试。即使有,也是不超过10分钟就委婉地拒绝了他。数次求职失利之后,摩根·布希翻然醒悟,之所以自己处处失败,是因为自己给自己竖立了一个现在无法跨过去的高度——凭他现在的资历,根本就不可能跨过在法律界就业这个高度。
他现在要做的,不是找一份心仪的工作,而是要解决生计问题。至于兴趣和理想、心仪的工作和公司,暂时搁置一边,只要不放弃就可以了。只要自己时刻准备着,总有一天会把理想实现的。
于是,摩根·布希坦然地接受了到法国一家学校教英语的工作,月薪1000美元。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法国法律,义务地给当地人提供法律援助,到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临时工……几年之后,他回到美国,依靠对法国法律、法院、律师界的熟悉,进入了一家涉外律师事务所,负责美国人在法国的法律服务。
这有点像奥运会田径比赛中的跳高。假如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高度为2.5米,而我们现在能跳过的高度只有2米,在训练中,我们是先跳过2.01米的高度,还是直接把高度定在2.5米?肯定应该是前者。
一个人,20岁能做什么,25岁能做什么,30岁能做什么,40岁能做什么,只要他不放弃学习,不断地追求,这20年变化应该是非常大的。20岁时,也许只能做一家小公司的小职员,月薪只有2000美元;等他到了40岁,他也许是一家跨国公司的CEO,年薪2000万美元。
20岁的人,不可能跨过他40岁的事业高度,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他跨不过20岁、25岁、30岁的高度,同样也不可能有40岁的高度。
跨过一次自己从未跨过的高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度。他会得到技巧、经验、自信、认识和境界。这些成功的经历,是我们跨越事业新高度的铺垫。
如果给自己竖立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希望自己侥幸跨过去,这不但不可能跨过去,而且对自信心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对自己的选择也会产生怀疑。没有自信心、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的人,是不能指望他有什么突破的。
任何人、团队的大成功,都是由一个个小成功汇聚而成的。可以负责地说,没有小的成功,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
小的进步,小的成功,并不是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如果把大成功比作是金字塔尖的那块石头,那些小成功就是从金字塔地基开始到塔尖的每一块石头。没有这些石头的扎实堆积,塔尖的那块石头就无法存在。
微软也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才成为拥有8万多名全职员工,产品和业务遍布全球,年收入达400亿美元,信息业界内影响力和领导力达第一位,品牌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居第二位,现金存款和股票价值世界第一的跨国大企业。
对于微软来说,这三十多年,每一年都有自己的正确高度。只要在这一年中跨过自己确定的高度,就算完美,就算成功。假如微软刚开始就要拥有8万多名全职员工,不是开发MS-DOS ,而是直接开发Windows Vista,它一天都活不下去,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微软。
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谁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坐到他人生中最理想的位置。一个人心目中的位置和脚下的位置一定是有距离的。脚下的位置是现实的,心目中的位置是未来的,我们要确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多大的距离,跨过这个距离还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如何做才能一一满足这些条件,然后一步步作准备。
每个人的能力是一点一点形成的,经验也是通过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的,人脉也是通过与人多次交往、合作建立的,资金也是一美元一美元赚来的。这些成功的要素,没有一个能一夜形成、一蹴而就。在我们不具备这些成功要素之前,冷静、耐心、坚持、奋斗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成功是一个高度。但是,我们能跨过去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现在能跨过多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每天能让自己跨越的高度提高1毫米。
珍惜每一次机会
珍惜每一次机会
哲人说:机会在于发现,在于创造。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得看在什么时候。能发现和创造机会是需要条件和实力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机会于否,对一个人来说是,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就不是。即使对有同一目标同一梦想的人,也存在能不能把握住的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7年全球股市火暴,火暴到傻子买股票都能赚钱的程度,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假如一个人手里没钱,也借不到钱,就无法买股票,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就不能成为机会,即使他发现了。
年轻人没有机会是不可能成功的。每个人、每个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机会,微软也一样。如果没有IT业的迅猛发展,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不会有微软今天的辉煌。看来,机会这东西,首先要看把握。把握住了就是机会,把握不住就不是机会。
只要研究全美所有成功人士的发展轨迹就会看出,这些人在开始时,都是很好地把握住别人提供的机会,使自己在某一个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再确立在那个行业里的发展目标,为实现目标做积极、充分的准备,积累经验和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快速、准确地把握住机会,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由此来看,年轻人在走向社会开始、在自己实力弱小时,就不得不靠别人提供机会。奥运会百米冠军是最能跑、最会跑的一个人,但在他蹒跚学步时,同样需要父母的教导与帮助。
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在事业上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工作经验、社会实践、行业人脉都是零。他们需要别人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这个平台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机会。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只有赚钱的机会才能叫机会,否则就不是。他们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有前途有高薪的争抢着干;有前途没高薪的蒙混着干;有高薪没前途的凑合着干;没高薪没前途的绝对不干。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在学校里没取得突出的成绩,只拿到学士或者硕士学位者,高薪基本无望。因为文凭和学位,解决不了市场和客户的任何问题。更没听说哪家企业因为雇用的全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股票市值就猛涨不止。
年轻人找工作,很多时候是顾及同学、朋友的评论。一旦自己找到社会地位不高、薪水不高的工作,就觉得很伤自尊,在同学、朋友面前没面子。
企业对招聘的员工很挑剔,年轻人对工作也很挑剔,最终吃亏的只能是年轻人。公司再挑剔,也会找到合适的人。年轻人如果一直挑剔下去,一辈子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其实年轻人没有弄明白,任何一个工作都可能是我们成功的机会,就看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我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之前,最好是珍惜别人提供的任何一个机会。不论这个机会我们喜欢不喜欢,值不值得去做,都应该全力以赴。即使做不好,也要让给我们机会的人看到,我们是一个充满激情、对什么都认真负责、能够善始善终的人。
现在能够给别人提供机会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很大的耐心。因为这样的人,一是时间宝贵,二是工作繁忙,三是精力有限,不可能像老师那样,把培养我们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珍惜并把握住他给的机会,他才会再给我们更大的机会,否则他就会把我们看做不可雕凿的朽木。
杰克是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的著名编辑,社科类畅销书作家,他策划了很多销量在100万册以上的图书,也把很多无名的作者培养成畅销书作家。因此,很多想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文学爱好者,都渴望得到杰克的指点。
社科类畅销书与文学类畅销书不同。社科类畅销书对读者群要有准确的定位,提供读者最需要的指导,所以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社科类畅销书的策划是关键。
美国很多梦想成为社科类畅销书作家的年轻人,想尽一切办法接触杰克,哪怕让他提点自己几句,都会对社科类图书有一个新的认识。如果杰克心情好,说不定随手给他们一个选题试着写一写。杰克策划的选题,只要别写得太离谱,保证文字流畅,出版肯定是没问题的。
作为编辑,杰克对年轻有潜力的作者一直很关注,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他本人也是这样过来的。他年轻的时候,写了一部作品,送给一个著名的老编辑看。老编辑看过之后,把他的作品批得一文不值,指出作品中很多不足。他的言辞很犀利,根本不顾及杰克的面子。
杰克回去以后,按照老编辑的意见,把自己的作品修改了三遍,又寄给了老编辑。老编辑在心里一直认为,杰克不适合从事创作。等他再次收到杰克改后的稿子后,他改变了想法,因为他对作品的要求,完全被杰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使他很感动。那天他心情不好,对杰克实在太刻薄了一些。
?后来,杰克的这部作品在老编辑的悉心指导下,整整修改了15次,最后出版,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正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经历,他对年轻人的作品都非常细心地审读,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作者。
有一个叫史蒂夫的年轻人,读过杰克的著作,也看过他策划编辑的书,对他非常崇拜,便直接找到杰克,想跟杰克学习社科类图书创作。
那时杰克正在接待一个作家,便拿出一篇文章交给史蒂夫说:“这是一个作者的投稿,请你仔细看一下,把里面的错字挑出来,改成你认为是正确的。”
史蒂夫一听很生气,心想: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畅销书作家,不是挑错字的校对员。于是他很草率地把稿子看了一遍。
杰克回来,问史蒂夫稿子看得如何。史蒂夫说,我认真地看过了,里面没有什么错。他认为,只要交给杰克看的稿子,应该都是作者校对过的稿子,不可能有错。再者说,自己是来请教如何写畅销书的,能不能看出错字无关紧要。
其实那是杰克自己写的稿子,写完后还没认真修改和校对过。他坐下来认真地看了一遍稿子,发现里面存在着很多低级书写错误,只要是上过中学的人都能看出来,而他给史蒂夫一个小时的时间,居然什么都没看出来。这绝对不是史蒂夫的能力问题,而是对待这件事的态度问题。
杰克委婉地对史蒂夫说:“真的很遗憾,我不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因为社科类图书,主要是指导别人做人和做事的。作为社科类图书的优秀作者,前提是自己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人和做事。我想你应该走了。”
史蒂夫听了非常生气,说:“你不也是从无名到有名的吗?连问我写过什么都不问,就这样武断地说我不合适,凭什么?还说我连基本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都不懂,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什么都懂了吗?都说你是文学青年的伯乐,我看你简直就是文学青年的杀手!”
杰克微笑一下说:“你这样说,更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年轻人,我送你一句话。既然自己有梦想,就应该珍惜别人给你提供的每一个机会,否则将一事无成!”
史蒂夫后来做过很多事,没有一件事情做成功。直到现在,他也没弄明白为什么杰克会拒绝他。
杰克之所以拒绝史蒂夫,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交代的很简单的工作做好。杰克随手给他一篇文章修改,并没有要求他把文章改得如何好,而是看他对待简单工作的态度,也是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个不能把小事做好的人,绝对不能寄以厚望,这是他和众多年轻人交往中得到的深刻教训。
我们走入社会,也会遇到很多很小很小却能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机会。一件事不管它多么无足轻重,多么无关紧要,只要我们答应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到让人敬佩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得做大事的机会。
别人把一件小事给我们做,我们珍惜了,也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可以成大事担大任的人,这样我们就会赢得学习、补充、实践的机会。任何能给别人提供机会的人,都会把发展、提升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值得培养的人。
作为年轻人,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每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做什么样的事。
成功=把平凡事做得不平凡
成功=把平凡事做得不平凡
现在年轻人最迷惑的事,可能就是自己做什么能成功,怎么做才能成功。其实,成功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没有确切的定义。比如说,巴菲特做一笔生意,赚50万美金,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失败,但一个普通人做了同样的生意,对他个人而言可能就算成功。因此,成功应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多元化的,不是一元化的。
对于追求成功的年轻人来说,做什么能成功呢?很简单,做什么都有可能成功,但一定是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事。这事情无论大小,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事,只要我们能做到同行业第一,做到最好,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也就是说,能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就是成功。
烤汉堡是美国家庭主妇都会做的事,这算不算小事、平凡的事?应该算。如果一个人在美国开个十几平方米的汉堡店,月收入只有几千美元,算不算小事、平凡的事?也应该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全世界开了10万家这样的小店,每天能卖出2亿个汉堡,还算小事吗?绝对不算,而且算成功。
由此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做大事的人才能成功。世界上没有大小事之分,想成功,只看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范围。
在微软公司的员工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它的发生引起所有微软人反思、震撼。它让微软人认识到,即使做同样一件事,只要做到与众不同,就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就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微软中国公司全球技术支持部的部门经理刘润准备去机场,出了美罗大厦,坐上一辆出租车,还没等他说话,司机就说:“终于守到您了,您去哪里,路程短不了吧?”刘润一愣,自己正是要去机场!“您怎么会知道?我正是要去机场啊!”司机笑了笑,熟练地起步,驱车向机场方向驶去。
因为从美罗大厦到机场的路途很远,车子启动以后,健谈的司机便和刘润聊起来。他说:“其实我一看到您,就知道您要去机场或者火车站,看您这身打扮,拎着这样的箱子,不出远门才怪呢!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睡衣的人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他们进去啊……”刘润听他这么说,感觉很有意思,他没想到简单的开出租车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不由得兴致大增,请他继续往下说。
司机给刘润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人民广场看到三个人在前面招手,第一个是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中间是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穿羽绒服的青年男子,手上还提着笔记本电脑。我毫不犹豫地把车开到了穿羽绒服的人面前。那人上了车也觉得奇怪,说你为何放弃前面两个不拉,偏偏开到我面前?我说,第一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中间那对情侣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那青年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对了,我去宝山。
我做过精确统计,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算上油费和各种费用,平均每小时的成本为34.5元。如果上来一个10元的起步价,大约要开10分钟,加上每次载客之间的平均空驶时间7分钟,等于我花了17分钟只赚了10元钱,而17分钟的成本价是9.8元,不划算,20元到50元之间的生意性价比最高。”
司机这么一算,让刘润听得瞠目结舌,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今天遇上高人了。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竟然把平凡的工作精算到这种地步,不仅能准确抓住理想的客户,还能把运营成本精确到每分钟,分明就是一个推销专家和成本核算师。
到了机场,司机给刘润留了电话,刘润才知道司机名叫臧勤。刘润事后在他的博客上写道:“臧勤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后来通过接触,刘润得知,臧勤是开了17年出租车的老司机,在上海出租车司机中,也是赫赫有名的能人。在上海出租车司机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左右,被上海人一致认为,当出租车司机是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职业时,臧勤每个月的收入却高达8000元,远远高于上海普通白领的收入。
一个平凡的出租车司机,一个看上去根本没有知识和技术含量、只要是健康人都能做的开车工作,为什么臧勤能做得如此出色呢?原因就是他从选择做出租车司机那天起,就开始用心做这份工作,用心观察,用心总结,对乘客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准确的判断。对理想的乘客应该在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时间出现,了然于心,做到省时省力省成本,保持高载率高收入高效能。
后来,刘润邀请臧勤为微软公司的50名员工讲了一堂课,45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8次。
臧勤是一个平凡人,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成功吗?也许有人说,他跟上海那些职业经理人、大企业家相比,算什么成功?如果人与人、成功与成功这六比较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成功的人。
成功,是一个人的现在与从前相比是否进步,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与做出的成绩相比是否悬殊,是一个人与从事同样工作的人相比是否突出。
我们每一个人,出生时代、成长背景、知识、能力、水平、机遇、人脉、运气都不一样。多元化的社会上,谁都是主角,不能说哪一份工作可有可无,更不能说哪一种职业卑微或者高尚。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能服务于别人,都值得尊重。
作为一名平凡的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能做的工作的确不多,那么就从平凡的工作、自己能做的工作做起,无论这份工作有多平凡。
记住,任何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动脑,就能做得不平凡。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就是我们梦想中期待的成功。
人生的游戏不能存盘
人生的游戏不能存盘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一个行走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从起点出发,以不同的角色走出与出发点最大的直线距离。谁离自己的出发点直线距离越大,谁的人生就最辉煌,最成功。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行走者,每天都主动或者被动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遗憾的是,每个人都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前进,走过的路只能记在心里,要走的路一片茫然。看不见前面是高山还是沟壑,是沼泽还是森林。但是,我们必须要向前行走,只有向前行走才会拥有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
人生不仅仅是路难走,还会遭遇别人挖下的陷阱、虎豹豺狼的袭击、雪雨冰霜的眷顾。不论多么疲劳与厌倦,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得面对。活着,就是活在路上。
人生好像一片漫无边际的荒原,每个人只能提一盏微弱的小灯行走于呼啸的寒风之中,最大限度地远离自己的起点,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手里这盏灯,只能照亮前方一点点路,而抛在身后的路,重又恢复一片黑暗。一阵大风吹来,还会把我们手里的灯吹灭。即使我们不断地向前走,也可能会重新回到起点,让我们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为零,不论我们实际上走了多远。
在这片无垠的荒原之上,有路,但是路上却有着无数的岔路口,以及无数的坎坷。只要一念之差,我们就会走进死路,一失足就会掉到万劫不复的悬崖下面,遇到灭顶之灾。别说我们走了多久,也别说我们走了多远,对不起,已经game over了,再也没有可以翻身的机会。
所有人手里都没有行走地图,也不是每个人手里都有指南针,在数不清的路口,一切都靠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如果走错了路口,便缩短了离起点的距离;如果走对了,前面就会有扩大与出发点距离的平坦大道。
这就像找不到工作的我们,身处陌生的大都市,站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大街上,面对匆匆忙忙的来往行人,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归属,有谁需要自己做点什么。我们不知道别人在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忙起来。
都市上空的阳光很灿烂,却驱除不去我们心里的黑暗。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一直行走在水面上,没有留下任何脚印;自己在哪里,去哪里,连自己都不确定。现在才明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现在有用的都没有做,对现在没用的却做了很多。潇洒的过去换不来坦然的现在,迷茫无助的现在更看不见清晰的未来。
上大学时,我们应该坐在教室听课的时间里,选择了坐在寝室里的电脑前,玩着各种新鲜刺激的RPG游戏。游戏,就是我们那段生活的全部。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是谁,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人,可以让自己从弱小变得无比强大不可战胜,一切都在自己的随意之中。即使我们玩游戏的技巧不熟练,对游戏规则很陌生,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一次次地玩下去就会熟练,一次次地摸索就会熟悉。即使因操作失误让游戏很快结束,也不要紧,从头再来。
我们在玩RPG游戏时,就没有意识到,人生就是游戏,游戏也等同于人生。之所以说它们相似,是因为现实中的我们和在游戏中选择的角色一样,都是从弱到强,都是要离开起点奔向目标,都是在黑暗中寻找正确的路,都是要战胜路上的险阻,都是要过难度递增的一关又一关。
人生和游戏又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我们愿意玩游戏而不愿意面对人生,是因为一个完整的游戏,没有规定我们在多长的时间内必须成功,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随意挑选扮演强者或者弱者,就算是我们的选择、操作完全失误,代价不过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请大侠重新来过”,我们可以重新点击游戏,接着玩。
游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盘,每一次都可以从已经正确的地方开始。即使我们在新游戏中选择错误,操作失误,甚至失去了性命,都没关系,还可以在存盘的地方接着玩。因此,在游戏中,任何失误和失败,都无关紧要,我们总能找到正确的办法过关,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人生不能让我们选择自己是强者或者是弱者。能有多大多少的支持,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出生在豪门权贵家庭是我们的幸运,出生在贫困弱势家庭也只能接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要想改变不如意的自己,就得选择离开自己的起点,用自己的行动取得与起点最大的直线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