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吴小莉

_6 吴小莉(现代)
  
  急诊室探医记
  7月底,去了趟美国,意外地两次和医生打交道。
  第一次是没有预谋,到了洛杉矶第二天,眼睛发炎突然长针眼,赶紧抓著朋友要看医生。
  其实,因常化妆又要戴隐形眼镜,眼睛感染发炎已不是第一回,久病成良医,知道只要点消炎的眼药水即可,殊不知美国医药分业严格,无医师处方,眼药水是近在咫尺,都妄想到手。凑巧碰上周日,要医师处方只得上急诊室。
  听从友人建议,上午11点钟到LA所谓高尚住宅区的大医院就诊,进入急诊室,一片窗明几净,丝毫没有电视影集中ER(仁心仁术)里的场面,救护车呼呼驶入,单架推进满身是伤的患者的场景,我依序登记就坐等待,身旁坐著一对好整以暇的老夫妇,突然一个妇人带著3个上吐下泻的子女抢进急诊室,说中午吃意大利餐坏肚子,护士赶紧把他们带进房,先行照料小病患。原来美国急诊室是名符其实的谁有急诊谁先上,护士忍不住提示我:“急诊室里很忙,床位都满了,要等床位,像这位先生(她指指我身旁坐著的老夫妇)已经等了一个小时了。”我和友人心想:“我们不需要床位,只要有位医生能开处方单,让我们到药房买药水就成了!”先谢过护士,我们决定换一家医院碰运气,兜兜转转所有私人诊所周日都休诊,真是符合美国人重视休息的原则。看来在美国周日看病仍然只能到急诊室。
  再回到我原先登记过的急诊室,已是中午1点钟。
  “我从早上10点钟,花了4个钟头只是拿医生的诊断书,到药房拿药治我的颈痛,早知道要这么久,我就忍到明天门诊开诊再说!”他抱怨他说。“你在这里看不出里面的壮况的,救护车都从另一个门进来,我刚才身旁就躺了一个满身是血的车祸患者,医生要先忙完他们,才会轮到这里的普通病患!”他继续说。临走前他不忘丢下一句:“Goodluck!”我和友人面面相觑,心想:“反正已经耗掉半天了,我倒要见识一下美国的急诊室作业!”
  终于叫到我的名字,虽然不是大病,但按照规矩我得躺上我轮侯了4个小时的病床,因为病床放空,表示医生才有空,告诉医生只是眼睛感染长针眼。医生照例是一轮视力探测,询问有无药物敏感。我暗示需不需打消炎针?医生一阵摇手,前后不到5分钟就走了,我大概是他今天最简单的急诊病人,但是所有程序还是得一丝不苟,随后护士拿来医生消炎药水的处方单,我小心翼翼接过单子,为了“它”我浪费了周日半天的光阴,付出125美金(折合港币968)急诊室费用,这还没计算医生诊断费。在美国,假日是真不能生病!
  回首来时路:重重思考,轻轻放下
  “工作女性”的心情是千锤百炼的。
  已婚女人一颗心在公司、家庭间奔波摆荡,未婚女子在职场内寻觅,选择立业或成家。
  这些心情或许动人、或许惹来心酸。这些酸甜心情的“上班情事”专栏本期开讲,找张舒服的椅于,一起来聆听知名“工作女性”的心情告白,顺便也探索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
  人的一生都在做抉择,从今天要穿什么衣服出门、到谁是最好的终身伴侣?
  两年前的6月,是我工作生涯转换的一个抉择点,在华视近5年的主播记者工作上面临瓶颈时,sTAR一TV卫视中文台提出了邀请,我经过一个月的深思,一个“不进则退”的喷水池理论使我决定暂别台湾,跃进亚洲舞台。
  跌破眼镜的抉择
  这个抉择不知跌破多少同行的眼镜?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离开一份稳定、高薪、人人羡慕的电视台工作,怎么下得了这个决定?
  我没有任何居心,却成为台湾电视媒体跳槽海外的第一人。之后电子媒体变化,可说风起云涌,从不到10个频道至今60多个频道,(目前仍持续增加中)。
  适时的工作转换,转入事业另一个山峰,电让我的眼界提早从一个单纯的节目制作者,跃升为媒体研究者。更重要的是能在实务界成为决策者一一个新的Tile,年轻的经理。
  知道自己已无可避免地成为电子媒体大战的一员。但对一个传播人而言,我是多么地庆幸自己生逢其时。
  现在,就没有朋友再问我当时为什么选择离开台湾了,取而代之的是,你走的“是”时候,很好的抉择,殊不知,当初我是怎样在婚姻和生涯转换的十字路口上,重重思考后,轻轻放下决定离开生长的地方,离开熟悉的朋友,对一个适婚女子来说,就不只是换工作而已,更是将自己的婚姻抛向不知的未来。
  我当时想是选择可预见的稳定生活?抑是将工作、婚姻都交给自己?交给所有的不确定?
  或许是血管里流着记者冒险犯难的血液,于是我们选择了后者,就因为有大多不确定,所以,我想趁着未婚年轻时,自己多做些决定。
  现在,如果朋友问我过得好不好?会不会对两年前那个大胆决定后悔?
    我诚心他说——回首来时路,也有风雨也有晴,深知人生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重要的是,我们懂不懂得“抉择前,重重思考;决定后,轻轻放下。”
  人生,只为寻找一个宝藏?
  如果人生像个寻宝图,最终只有一个宝藏,那么走错路,只不过是多走冤枉路而已,如果我们终究走得到,抉择时,就不会那么痛苦,如果没有福气走到,那倒不如欣赏沿途风景。
  而我正觉得我的沿途风光山明水秀,景色怡人。
  不管,最终我能不能找到更大的宝藏。
  现在你问我,会不会想回台湾?等到要抉择时,我会将答案告诉你!
  ---------------------------------------书路扫描校对- 十一、我的家人的话
 
  家人,是这本书在创作期不断给予我刺激的灵感来源,和家人的相处,也是我动笔时最动情的章节,但他们却不是我第一个读者,一直到在香港的书出版,我才把成品交到他们手中。
  回馈的反应不一,母亲说:“原来你还有另外一个才能,看这本书像看故事书一样,一直想把故事看完,”想当然尔,因为书中有她嘛!
  一向不轻易表露感情的父亲,没表示意见,但老对四姊抢走了他手中的那本书而耿耿于怀。他说,台湾的浙江同乡会不知道从哪知道,我出书了,希望父亲提供一些我这位“优秀乡亲”的资料,想在同乡会月刊上刊登,他有机会,会把资料摘录一些给月刊的老乡们。
  二姊看了书是哈哈大笑,因为书里把她写得挺逗趣,当然,她仍不改本色地拨拨秀发——露出她那人近中年,却十足娃娃脸的慧黠笑容说:“不过,怎么写我,写得这么少,可再多写些嘛!”
  四姊夫此时插话了:“小莉,你那本书,害你四姊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肿着一双眼上班!”
  “怎么回事?”我问。“因为想起小时候许多事,现在都回不来了!”四姊怪难为情他说。
  倒是么妹的一篇文字,勾起我一些早已遗忘的故事,也从家人对我的侧写中反过来了解了,这些年来,家人是怎么样看着我只身在外的变化,而我最喜欢的是,么妹在结束语只对我的提点,唤起我年少轻狂,带着妹妹在公圆里学花式溜冰的记忆,那时的我,还懂得如何藉着旋转的力量,腾空向上,在空中翻转两圈,然后漂亮落地那是我再也不会回头的青春年少。每每看到这儿,轮到我有些泪水盈眶了。
  我的女儿吴小莉
  话说小莉的出生我尚任军职,某天部队行军到金龙禅寺,并在那里午餐后休息时光,偶然有同事提起我内人身怀六甲,这金龙禅寺灵签很准,何不求一支看这次夫人是否生男(因已有4个女)。那寺里的签做得很别致,是将签诗纸擂好放在一个像乒乓球1/2大的塑圆球内,将很多签诗圆球放入签诗箱内,其方式有似现今自动贩卖机。求签者告明所求意愿后,那时是用铜制的5角硬币投入箱中,即响2秒钟歌声,然后签诗箱下方即滚出一个签诗圆球,将那圆球请寺中管理人员用钳子夹破取出签诗,众目暌暌祈望我有个男孩,结果是“六甲生女”大失所望。有人建议再求一支仍如同前签。再有人说:国人求神拜佛均以3次为准,再求第3支答,竟使佛祖不耐,签曰:“六甲生女,生男凶。”我也不敢将签诗告知内人。尔后在内人进产房待产约两小时,我在产房外急得像热锅边蚂蚁,踱着方步,喃喃自语,不断地祈求佛祖保佑她们母女平安就好。孩子出生后不数月我因胃疾提前退伍休养。小莉这孩子小时候虽不怎么白嫩,但轮廓清秀,也不哭闹,这也是她乐天知命性格有关,其活泼、爽朗、乐群之个性,自启蒙开始即为老师赏识,同学们之爱戴,故自国小到国中当了多年班长,就读高中后选拔到乐队并任分队长,就无暇为班级服务其他事项。在求学过程中成绩优异,几乎每学期都有领到奖学金。我对这孩子生活规范及学业方面均有信心。虽在事先我还是会对她叮咛嘱咐一番,但事后从不会让我失望,凡事都有分寸。她大学毕业后我虽经济并不宽裕,但希望她再深造,惟其衡量处境,尚有小妹就读高三需要栽培,毅然决定参加甄试电视记者,幸蒙录取,达到其生平志愿,但刚出校门踏进社会工作,尤其是记者生涯很不简单,早出晚归艰辛不说,初进电视第一个月,看她晨间起来,愁眉不展,原因是一到办公室汇报时要提出今日采访目标,题材难找,我夫妻俩见孩子痛楚情形感同身受,委劝孩子这工作不好做就不勉强,我们回家吧!再去读书吧!个性坚强、毅力充沛的她说:再冲刺看看。一个月后,下班回家,看她情绪表露似有心得,工作已入门径,士气非常高昂。后续几年先后曾任早午晚间新闻主播,工作更得心应手,只是见她仍早出甚至到深夜才回家太辛苦了,令我二老担心不已。
  自1993年7月到香港卫视中文台,再加入凤凰卫视后,欧亚大陆到处跑,回台湾我俩相聚机会越来越少。她说公司、长官对她栽培爱护、同事们对她的照顾,使她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不让我二老忧心,其实远隔重洋我们想照顾又奈何。只希望我俩有生之年能看到她事业婚姻两顺,早有归宿。
  吴振法
1998年10月3日
我的妹妹——吴小莉
  当小莉“圆人生的梦”由香港带回台湾时,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它读完,实在是太生动,太精彩了,说精彩是因为看到她非常用心的活出每一天,不蹉跎光阴、不辜负老天予她的天赋、才能,在短短的数年间,纵横两岸三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我们真的为她感到骄做,更以她为荣。
  还记得小学五六年级时,她固定为我送饭包,班上同学喊她小馒头(因为我是大馒头之故),她与我同学也很熟,老爱跟着我们玩,是个小跟班,但人小脚步慢,总觉她很烦人,却怎么也甩不掉。
  但当我进入初中,忙于联考时,那当年的小馒头,却像吃了儿童速体健般,长的修长而标致。妈妈后来很担心地警告说:不要再跳高了,超过170公分,以后嫁不出去。长大后才知道,是我不经意的话:小腿不运动会变粗,影响了她,她不停的跳,深怕小腿会变粗,所以在人群中,她总是鹤立鸡群。
  青少年时期,那时流行琼瑶的爱情故事,我们姊妹们会一同到东园街上的复兴戏院观赏,但我们总有个习惯,一定赶在电影开场前,气喘嘘嘘地进入,还颇觉得意能及时赶上,不浪费时间,如果小莉现在仍有此及时赶至的特质,可能是小时赶开场的习性所致。而每当太投入剧情到散场时,我们总会哭红了眼,一言不发,将自己想像为那剧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主角,直至长大,小莉愈发出落的清秀标致,亭亭玉立,大学时代长发飘逸,更活脱是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
  在求学过程中,她表现得极为出色,举凡演讲、朗诵、辩论比赛,带队指挥,班级代表……,都少不了她,而在家中更是父母姊妹心目中的开心果,很能模仿,很能耍宝,看她手长脚长的,表演起人猿猩猩来,真是无人能出其右。
  小莉在华视当主播时,我的第一个宝宝——丫丫,正由外婆带,只要问丫丫:小莉阿姨在那里,她会指着电视机,因为她见到阿姨时,总是在那荧光幕中出现,而晚间新闻更是件大事,因为母亲会从头到尾聚精会神地看,还会不时地问:她化妆好不好看?衣服搭配的妥不妥……,说老实话,小莉个性随和,大而化之,但不大会打理自己,包括化妆衣着,都不挺灵光的,但这可不能跟老妈直说,否则她会整晚惦记不安。
  到香港发展,对一位填写大学志愿规定,“台北以外的学校不要就读”“大学以后才可校外旅游”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考虑,对小莉而言,更是她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抉择。因为当时台湾传媒记者,到香港发展,是史无前例的,她应属第一人,我想那需要无比的勇气与超强的毅力,才能承担。常常她会为处理生活小事打电话回台湾求教于母亲,衣服怎么洗,饭怎么煮,菜怎么炒……,由此可知母亲对我们照顾的细微,在家是不需要动手的。
  再回台湾时,她会告诉我:属于中国人的世界好大,当你坐在台下,站在台前,或甚而站在讲桌上,所见的世界不论宽度与广度,都截然不同。我能深切地体会,这样的勇气尝试,用心付出,为她开拓了视野,赢得了掌声,更成就了自我。
  今年中秋,我带着小朋友回爸妈家过节,台北天气豪雨不断,别说赏月了,就连到户外走走都很勉强,正觉无趣,就接到小莉由杭州西湖打来的电话,说是浙江省长要问候老爸,爸爸开心地直说:改天回乡再去拜访你,中秋节快乐!小时候爸爸常说:家乡好大啊!今天因为女儿的成就,省长来电祝贺,爸爸是多么的开心啊!但爸妈心头仍有一心愿,那就是小莉的婚事,愿她能早日与她那位MrRighi,走进礼堂,圆人生的梦,否则小丫丫变成大丫丫,就无法做他们的花童了。
  吴曼莉
  1998年在台北
  
  我的姐姐
  藉由小姊新书付锌,让这些年断了线的亲情再度串连起来。自从她进入新闻界之后,看见她在电视上的机会比见着本人的机会多,她实已属于群众!而众人看的是幕前的光鲜,我们看见的是来去匆匆的她和父母的担忧——犹记某年夏天,窗外刮着台风,下着豪雨,她仍坚持出门采访。除了为她的勇气倍觉激赏,也为她的冒险犯难而深感忧心,然,也因此对记者们生起崇高的敬意。
  从前,我会引以为做地向人说:吴小莉是我姊姊;现在,虽仍引以为荣,却鲜少再提起。有人说,姊姊的成就那么高,是否会带给你压力?细想,是我看见了自己的虚荣心,就算我父亲是高官,也不应有什么不同;至于压力,如果能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如果世人能脱离“比较”的束缚,将自己释放,用“平等”的心去对待,也许,就没有所谓压力。这是我爱佛法的原因,也是值得追寻的真理!
  然在书中,清楚地看见了她和大家的心紧密相连,不是为了新闻而做新闻,而是为了真诚的关怀和正义的伸张,她愿将一切人当作朋友,亲切平和的处世态度,是最个人动容和称许的地方。
  这些年她离乡背井,我们却仅因着这本书才了解个中艰难,渺小的我,惟藉着诵经后回向祈福,希望小姊一切平安,圆满。无论在别人眼中,她是如何耀眼的一颗星。
  在我的记忆深处,最怀念的,还是那年少的午后,和我一同在河堤边骑单车,黄昏时一起溜冰的好姊姊……。
  莉莉
  于1998年8月27日台北
  ---------------------------------------书路扫描校对-     十二、朋友们的话
  严格说起来,我不会是个好朋友,尤其这两年京港台四处跑,居无定所的情况下,朋友根本是到了香港也不得找得着我,他们知道我行踪的方法,只能靠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我下周到杭州做中秋晚会,周三才会回来。”“我现在人在北京做节目16号才回香港。”“我到美国渡假,有事先留言。”“我回台湾看爹地妈咪,很快回香港。”
  朋友们也都体谅,我有时实在没空主动打电话sa yhel-lo的恶习,他们只是三不五时地来关心一下我的生活,而我也总坚信,朋友是一辈子,不论你身在何处,你永远知道,他们的存在,而他们也深信“here l am”我永远在那里。
  于是,朋友来电哭诉心情不好,我会想法子放下手边所有事,飞奔到朋友身边,带她离开几乎要令她崩溃的环境,朋友事业面临抉择,我可以牺牲睡眠和她长谈两个小时,直到她能安心入睡。
  对我来说,多年不见的朋友再相见,情景依然,因为,我会把时间还原到上次见面,一切再续于是有朋友说:“很奇怪我们有两年没见面了吧?怎么感觉好象昨天的事,一切都一样熟悉。”
  近年来,到处奔波,朋友的范围圈更扩大了,但送旧迎新下,是老朋友因忙碌疏于联络,新朋友还有待时间深交。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志向,“该把好朋友留在身边了。
  随着新书即将付梓,好姊姊多多,神来一笔建议:“你可以请朋友,友情来稿呀!”这句话一出,就是我满脸笑意地向她邀稿:“多多,你首先来稿呀!”
  朋友眼中的自己,像面镜子,尤其是曾共事过的朋友,许多当时的心情,你或许早已遗忘,但是借由这面镜子反射出的光线却仍然生辉,引我流连。
  还要特别感谢刘震云,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内地作家,籍由他,我认知了内地文人儒雅幽默兼而有之的气质,而他本人就是本好书。
  亲和力注解
  什么叫亲和力?什么样的人具有亲和力?如果您想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那就请仔细阅读本文,因为本文恰好就是一篇有关亲和力的注解文章(详细的案例可以从小莉的这本书中读到)。——这是解题。
  靓丽、大方、活泼、可爱、睿智、敏捷、清新、灿烂……这不是程某人的词儿,这是许多平面媒体加给小莉的形容词。凤凰卫视主持人微笑着播报时事,始于吴小莉。
  她有一张“自来笑”的脸,即便是抿着嘴唇,她两边的嘴角也是微微上翘,依然笑意盈盈的样子。
  第一次与吴小莉合作是在1996年11月,上海电视节期间。当时我和矫捷、黄晓燕等人比小莉先期到达上海,做开幕报道,而小莉因为参加9日在北京举行的凤凰卫视演示会,所以在10日抵沪。当她到上海时,我们没有替她订下五星级酒店的房间,而是把她直接弄到上海有关部门为我们摄影队安排的三星级饭店,让她跟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知道小莉心里究竟乐意不乐意,但当时我看到她脸上的确是笑笑的。在结束了电视节期间的上海报道后,我到饭店门口给她送行,她欢欢喜喜地对我说:“鹤麟哥哥,你是一个好人。”我当时就想,这个台湾妹不比咱内地的主持人难伺候。那次在上海,小莉也给与我们合作的上海电视台的摄影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说她既专业又勤奋而且好相处。当时她采访了黄菊、陈至立等上海市领导人,陈至立对她评价也很高,说她给人感觉“很舒服”。1997年中共十五大期间,小莉在会上遇见了已经调到教育部的陈至立,二人都欢呼着跑向对方,好像久别重逢的姐妹。
  这就是亲和力。小莉身上的亲和力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生的气质,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快融洽的气氛。
  小莉的亲和力并不是靠她的那张笑脸,而是来自她内心深处对观众的诚意、对采访对象的友好和尊重。西方的心闻理论强调记者与采访对象“平起平坐”的平等理念,忽视对方作为人,除了平等还应互相尊重。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西方记者对采访对象咄咄逼人的进攻挑衅的态度,不把采访对象逼到窘境誓不罢休。对照当今世界提倡对话,减少对抗的大趋势,反思这种所谓记者乃“无冕之王”的理念,不难看出它有明显的缺陷。“王”者,高于一切的主宰也。而我认为,平等必须坚持,尊重也不能忽视;没有平等谈不上尊重,没有尊重也就没有平等。
  “无冕之王”理论实际上把传媒凌驾于受众(所有的采访对象始终都来自受众)之上。受这种理论影响,有的记者、主持人,常常到平民百姓那儿去找平等的感觉,找无冕之王的感觉。他们对普罗大众谆谆教导,以为人家都比自己傻;采访遭拒绝时恼羞成怒,对拒绝采访的人不依不饶,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缺乏对人的谅解精神。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传媒狗患队怎么说都难辞其咎。这种状况,连平等尊重都谈不上,又逞论亲和!
  人们从小莉这么一位学习大众传播专业的科班出身的主持人的身上,一点儿都看不到咄咄逼人的传媒职业玻采访大官儿时,她的态度并不仅仅是不卑不亢,而是更把对方看作有血有肉的人。政府官员的记者会往往不是枯燥乏味,就是剑拔弯张,而在1998年3月的新一届国务院领导人记者会上,小莉对朱熔基总理所提的问题,富有人情味,用港台语言来形容,就是很“感性”,朱总理的回答,也没有半点官腔或外交语言,充满了对香港、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真情。采访老百姓时,小莉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平等尊重,更有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1996年11月她在上海的一家敬老院采访时,和那里的老人们亲如一家,简直就像他们的女儿。1997年初,她在武汉采访打捞中山舰的一群工人时,采访几乎要变成了联欢。
  主持人绝不是大智大慧的化身,而是平民百姓的替身;不能摆俯视众主的架式,以为自己真是“无冕之王”。有人说过一句刻薄的话:“主持人一思考,观众就发笑。”
  小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从不自以为是。1998年4月凤凰卫视开播两周年之际,凤凰卫推出一个新栏目——《小莉看时事》。这是一个思考型的栏目,小莉凭借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以敏锐的触角、灵慧的思维及对两岸三地社会情态的深入认识,把每周发生的重大事件,重新思考整理一番,做出自己的分析,使《小莉看时事》成为一个全新风格的时事追击、深入报道的专栏。在这个栏目里,小莉没有摆出大智大慧、俯视众生的架式,依然象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观众浮躁的心。笔者也曾主持过新闻评论节目,每天接触的都是沉重的主题,自己也变得一脸的苦相。其实我们的误区是我们不知道怎样“隔离”,我们感情用事地把自己的情绪带到了节目里,并且把这种情绪传染给了观众。如果我们是医生,我们就一定是那种每治一个病人就给自己留下一种病的医生(谢天谢地,没有这样倒)霉的医生)。小莉的聪明就在于她始终不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节目里去,始终相信观众的判断力,始终没有把自己当作救世主。
  其实小莉并不是万事如意。1998年5月,南方的一家双周刊在中国的7个城市做了一次有关主持人的主题调查,调查报告的题目是<<我最不能忍受的的节目主持人>>(题目的设置本身就是一个陷阱),几乎每一个被提到的主持人都有观众表示不能忍受,其中包括一般认为人气很旺的几个明星主持人,就连小莉也未能幸免(我相信如果设置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每个被点到名字的主持人又会个个都有人喜欢)。但是南方的这家双周刊的这次调查至少说明,一个主持人要讨一切人的喜欢几乎办不到。无怪乎电视学者、风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先生曾感慨道:“主持人是个毁人的行当”,天真的小莉对此曾有过担心,她觉得既然观众有意见,那就一定是自己有不足有问题,她焦虑地说:“可是要叫我一脸痛苦,我实在做不出来的”。
  小莉还遭遇过更大的误解。凤凰卫视1998年6月起播出了一个关于《小莉看时事》的栏目宣传片,这个宣传片的主体形象不是小莉,而是一只大大的虎皮青蛙。
在这个长度为20秒的宣传片里,小莉的形象只有3秒左右。片子一开始,是大红大绿的验光镜片的特写,镜片后是青蛙的眼睛,由虚变实;然后,这只青蛙全身现形,是一只很美丽的虎皮大青蛙。在这些画面上,相继出现了这些文字:“模糊不清?”“真假莫辨?”“视野广阔?“全面真实清楚——只有在……”这时画面上出现了玩具般的开关,“off”、“oN”,小莉出现在一个玩具式的电视机屏幕里,她平静而快速他说到:“谢谢你今天和我一起来关心时事,下周同一时间,再会!”她只说了这句话,只出现了这么一会儿,而且那个小小的电视机还缩到一个角落里,给栏目名称“小莉看时事”五个字让地方。画面最后还又回到了那只美丽的青蛙身上,它戴着一副漂亮的时装蓝边眼睛,眼睛眨一眨地思考着什么。这是个被公认为构思奇妙、想象大胆的宣传片。但是有一个观众来信批评说,这个宣传片是把观众当作“癞蛤蟊把小莉当作“天鹅”。这种理解实在是太严重了。香港的创意者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花费千余港元从宠物商店买来的这只虎皮青蛙,竟被人看作是一文不值的癞蛤螅这使我想起清朝的一个大冤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一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有冤下指控这是“反清思明…徐骏被处斩,诗稿遭焚毁。其实徐骏并无“反清思明”的念头,“明月”不过是套诗家陈词。可见从古至今,我们都活得太累。
  凤凰卫视的另一位主持人窦文涛说过:“评价艺员或主持人发迹,香港人很相信‘观众缘’。这是个说不清的东西,但一定是有的,有的人各方面部不错,可就是总也红不起来:有的人似乎不怎么样,但一上镜就很讨好。我常怀疑大众传播学是否能做到很科学,媒体与受众间一定存在一个不可知的神秘地带。当然也有句话是说,机遇只偏爱准备的人。(窦文涛:<<经历香港电视>>)其实早在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就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提出了“分众”(DEMASSIFCATON)这个概念。当时人们对托夫勒的观点或存疑或不理会。而如今的事实确是,传媒的受众,早已分化成各个不同的群落,因此则所有观众就不能等量齐观,等而视之,因此针对一切人的电视的作品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你要围攻特”的观众群,因此你不得不放弃另外的观众。
  不必对目标观众之外的观众太过在意,不要让他们左右节目的定位。这个概念十分重要。比如针对高文化水平观众的节目,可能不会得到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的认同,反之亦然;老人节目青少年观众可能不爱看,反之亦然。
  观众是电视台的衣食父母,但请别忘了分众概念,并非所有的观众都是你的拥冤。
  明星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有吸引力,有号召力,有个人魅力,但他们并不能做到完全的“人见人爱”,他们需要观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们不能指望每一个观众都对他们没意见。小莉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始终无怨无悔,永远是笑意盈盈。什么样的人具有亲和力呢?小莉这样的人。
  程鹤麟
  她是吴小莉
  吴小莉的正版自传要在大陆出版。
  “这里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吴小莉在香港主持。”
  自从电视成为我们精神消费的日常品——就像萝卜、白菜和猪肉对于我们的物质消费一样日常后,电视主持人就成了我们对门的邻居。
  两年前,当张绍刚代表风凰中文台扛着机器要采访我的时候,为了什么是“风凰”给我解释得面红耳赤,谁能料到两年之后,凤凰中文台竟成了几亿人饭桌前的一道佐料和睡觉前的重新打量一遍世界的“包打听”呢,——你不知道世界今天会发生什么。
  吴小莉亦然。虽然她在台湾通过华视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短短两年,她通过凤凰台又轻松地走入大陆几亿人的心中,你不能不警惕这世界有许多特质和勤奋的人——她(他)的心路历程一定不轻松,他(她)在坚持不懈地在与这个世界较量。
  朋友们的日新月异,就是这个世界和地球同步滚动的一个(一些)动力也是使我们心情愉快的一个来源。
  我还比较赞成风凰台另一个节目的结束语:“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它对于世界段落尾巴的揪断,是多么轻易和利索呀。
  第一次见到吴小莉,是在前门烤鸭店的餐桌前——凤凰台请人吃饭,记得那个餐馆桌子腿椅子腿和服务生的腿林立——鸭子上来却不见腿。吴小莉开朗而疲惫——和电视上的容光焕发判若两人——为了捕捉到世界上一些新的风和雨,也把她给累坏了。直到喝了鸭汤之后,她才缓过劲来。她对人热情而礼貌,听人谈话神情期待和专注,脸向谈话者逼得很近——我除了判定她是一个富有教养的中国女性之外,还向她提出了一个有关视觉的问题:你是不是有些近视呀,她用劲地点了点头:是这样。记得那餐饭吃得非常愉快,张绍刚和程鹤磷讲了一些跳蚤、胡子和唱歌的故事除了把我笑得呛了酒和岔了气之外,我还明白了风凰所以是风凰——风凰就诞生在跳蚤、胡子和唱歌之中,吴小莉所以是吴小莉——吴小莉就诞生在疲惫和奔波之后。
  再次见到吴小莉,是在未熔基当总理的那天晚上,为了《故乡面和花朵》的签约,金丽红和黎波邀请一些朋友在三元桥附近的一家餐馆相聚。那天傍晚是吴小莉在世界上大出风头的一个傍晚,在新一届中国政府的记者招待会上,吴小莉和朱熔基有一番引起大家广泛注意的默契的对话。当吴小莉从大会堂赶到三元桥,大家都准备看到吴小莉容光焕发的表情。但是吴小莉赶到之后,神态却非常平静,马上就投入到吃饭和朋友们的谈笑之中。当大家回过头有问记者招待会上的情况时,吴小莉仍平静他说:这是我的职业。接着又引导大家继续别的话题。如果吴小莉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的话,这种对于世界荣辱不惊的心态,一定会推动她在这个世界上走得更远——我再一次明白了吴小莉所以是吴小莉。
  ——吴小莉所以是吴小莉,就是吴小莉这本自传的主旨。我像这本书的许多读者一样,更多时候见到吴小莉,是在每天晚上的电视上。现在她主动由电视上走到了生活中和她过去的历史,由台前走到了幕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本书,她的历史和幕后,看到一个人由童年到成年,由胖到瘦,由努力到成功的一段过程——当然更重要的,我们通过这些质朴的文字,看到了这样一个关于人生和过程的普遍真理:苛求自己,比要求别人更加重要。
  给吴小莉这本书的跋就是这样。
  刘震云
1998年12月30日北京十里堡---------------------------------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