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现在才回复你。
你的问题就是家庭条件差让你自卑。你可以这样想这样做:
1、体验一下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2、多看点名人传记,特别是苦难出身的名人的传记,从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
3、记住一点:你的出身和经历只是一种背景,而不是负担;
4、很多让你自卑的东西都不是你所造成的,因此你没有必要自卑;而且,你可以改变这一切,让自己坚信这一点;
5、牢固树立一个目标,然后朝它努力,不要放弃。
希望你能早点走出自卑的阴影。
时间:2009-02-08 15:32
向诸位抱歉,很忙,因此更新受到影响。
说一下关于“老大吃屎”的说法的欣赏。我的确认为这个说法很有价值,虽然还没夸张到“如获至宝”的程度。
这种话无论是谁说的我都认为有价值,尽管这个人在别的方面,让我为他感到遗憾。之前我没有考证是谁说的,因为根本不需要,谁说的都不妨碍我对它的欣赏。
当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对这个说法的欣赏,拥有这一说法的专利权的网友在我为他感到惋惜后又神气活现地按他的心理逻辑作出反应和解读,我愿对此表示理解。
只是,以为我是在和你进行心理博亦,并且原先为你感到遗憾而现在又欣赏你就意味着你赢了,这也太高看自己了。
另外,感谢好吃的面包圈。但其实对某些人没有必要再给予回应。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基本的反思能力和其它能力,打过两次交道即可判断。对某些人的智力和心理状态,我们没有义务提供帮助。
本帖也是写给愿意反思自己的人看的。如果完全无视自己说的话是心理的产物还是经过了大脑这一基本要求,完全可以不看,因为看了等于不看。
当然,我并不拒绝包括那位无名不具在内的网友说出你们自己的看法。毕竟,你们有权利这样做,虽然说的话可能只和你们自己有关。
另外,再没有价值的话发在这里毕竟也具有提帖的功能。这对于那些可能需要帮助并且愿意参与讨论的人来说,也算是作出了贡献。
时间:2009-02-08 20:57
那个什么没有名字的网友,你不逗我笑看来是不罢休的。当年我在关天混时,你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就你这种也算质疑?你比当年我碰到N多的基本上被人洗脑长大的意识形态分子都还脑残,说了半天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没有,就靠在认真写帖的人面前骂骂咧咧地找感觉,真是搞笑。
对于你这样的人,当年我不知教育过多少。不是不理睬他们(否则他们还要继续骂下去,因为你一日不理睬,他一日就没有快感,见我下面的分析),而是狠狠地回击,连一点快感都不让他们找到。
当时我的信条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教育教育真的是不知好歹的。而且教育必须是狠狠地教训,让他连一点幻想都找不到。
但N年前我就不屑于再这样。有些人天生就是蠢货。为了变态的心理上的生存,他们却又自以为很聪明。对这些人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
脑残和变态太多,教育不过来。
之所以要回你,主要基于这个帖子的定位。一是因我这个人还有点悲天悯人之心,实在痛心于你的无知,善良地想你是来学习而不是“砸场子”找快感的,所以想点拨你一下,否则我也不会浪费时间写这个帖子,毕竟我承诺要尽可能回复网友的问题;二是坦白地说,我需要向其它网友指出哪些批评有价值,哪些纯粹不过脑子,我该如何回应;第三是针对那个“老大吃屎”的说法,我的解释对于你本身就是一个暗示(暗示什么你自己去想)。并且劝好吃的面包圈不要再理你。
而这种回复,居然又被你说是“一边说不理一边又回复”(大意)。学过逻辑学否?
看来回复你,还真成全了你,让你有了“成功”地踢了场子的感觉。你这类人,对于任何“楼主”的回应,都像是给你喝了兴奋剂,感觉到莫大的快感。没有你那些不知所云的“质疑”,没有“楼主”的回应,你永远找不到心理上的生存。
在这里我简要地分析一下你这种人的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有某种挫败或郁闷,而又自以为聪明,于是上网发泄,通过攻击否定学术类帖子或长帖子来找快感。你们的心理模式基本上就是这样:
1、发了回复后一定要上来看一下。假如“楼主”不回复你,你的那些自以为聪明的攻击性语言就不能给你找到感觉,因为你在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根本不自信。没人正视你的存在,你根本就找不着北。
你在心理上,完全就是寄生性的,而且必须寄生在那些让你自卑的人或事物身上。
2、“楼主”回复你了,你像喝了兴奋剂一样。因为“楼主”当你存在了,不管“楼主”说什么,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他眼里存在了。你分沾了他的属性,无论自己智力如何,在心理上你都找到了和他“对话”的快感。你和他“平起平坐”了,甚至还可以俯瞰不骂楼主的那些网友。于是,你的寄生性终于在心理上成为一种现实。
正因为如此,在我早不教育如你这类人的时候,我曾在一个朋友的帖子里说过,无视混混们的存在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打击。一个混混因此说我“狠”。
好了,我好人做到底,继续成全你。现在是第四次回复了。快感来了吗?不过,我敢保证,你所拥有的快感只是因我没有“视你的“存在”产生的快感,你心理上的不自信马上又会将你吞没。你又必须马上用你的语言来在心理上否认这一点。
最后讲一个故事,自己去想,如何想是你自己的事:
任达华曾主演过一部电影。在电影里他是黑社会,砍人无数。后来退出江湖。一日,一小混混在他面前挑衅,他不理睬。小混混继续挑衅。。。。。最后,他指着小混混说“如果是十年前,老子早一枪打死你!!”。。。。。。
时间:2009-02-08 21:03
作者:到底起个啥名字 回复日期:2009-02-08 20:16:48
对心理学有所了解的人应该能看出来,楼主已经在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了。请大家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好吗?
放心,想打击我的积极性恐怕还很难。
我会继续更新的,并且不再额外浪费无谓的时间,只回复值得回复的。
希望想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朋友继续关注。
时间:2009-02-08 21:13
作者:湖湘蛮夷 回复日期:2009-02-08 20:27:05
作者:虽然我不是玉 回复日期:2009-02-08 18:43:41
我比较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对于当前未来的生活目标也基本确定。个人的性格特点算是比较稳健比较内向的那种。
感觉自己比较自我,对于自己关心的人才会有情绪。对于不太关心的人包括上司同事等都比较漠然。遇事很少激动,比较淡定。
对于楼主所举的价值体系,我的兴趣都不大。我的兴趣在于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圈子。
请楼主说说淡漠和心理强大的关系?
还有就是,漠视价值体系是否是一种心理强迫?
------------------------------------------------------------
好像是在说以前的我,楼主帮忙分析一下这种心态
这是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心理防御。就是一种自我的退缩或收缩,人在心理上从危险的外界撤退到安全线之内,以避免可能的伤害。
这不是心理强大。当然,它可以保证你的心理生存。
时间能疗伤,用的也是这个原理。当你与曾经给你伤害的情境在时间上拉开了距离,你就撤退到了安全的地方,自然也就不那么痛苦或不痛苦。
时间:2009-02-08 21:21
作者:到底起个啥名字 回复日期:2009-02-08 20:42:15
作者:虽然我不是玉 回复日期:2009-02-08 18:43:41
我比较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对于当前未来的生活目标也基本确定。个人的性格特点算是比较稳健比较内向的那种。
感觉自己比较自我,对于自己关心的人才会有情绪。对于不太关心的人包括上司同事等都比较漠然。遇事很少激动,比较淡定。
对于楼主所举的价值体系,我的兴趣都不大。我的兴趣在于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圈子。
请楼主说说淡漠和心理强大的关系?
还有就是,漠视价值体系是否是一种心理强迫?
============================================================
我觉得你似乎就是楼主所说的“心理强大的人”,不过应该更进一步分析一下,这种“心理强迫”的原因?
可以肯定漠视价值体系就是在强迫自己与之无涉,以避免可能的伤害。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漠视不是心理强大,恰恰是心理弱小的结果。心理强大是正视了看穿,而漠视恰恰是不敢正视而回避。
不过,强迫的原因需要更多信息。
时间:2009-02-08 21:44
直线以外朋友,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
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解释,所以,理性能力非常重要。没有理性思考能力,不懂得反思自己的人,就用理性化这一理性的赝品替代,其结果是仍然活在自己的心理之中,因为“理性化”只是心理的产物,不是头脑的产物。
时间:2009-02-08 23:48
作者:湖湘蛮夷 回复日期:2009-02-08 13:31:22
作者:发帖回帖专用马甲 回复日期:2009-02-07 21:52:39
正如我们在前面说过,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软弱无力的。真正可怕的不是人有自我,而是他有自我意识,这让他暴露在强大而凶险的世界面前;真正可怕的不是他孤独,而是意识到他的孤独,这种感觉把他置于焦虑之中。
怎么办?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否认自己的软弱,发现并想像、眷恋自己身上的优点,不仅仅是肯定自己,而且是崇拜自己。这就是基本的自恋。
------------------------------------------------------------
适度自恋是不是有益的?能不能深入谈一下自恋?
我上面说过,人具有自我意识,他意识到他的孤独和弱小、渺小,这在心理上是灾难性的,无法承受。因此,他要给自己穿上一层保护的外衣,确认自己的价值。自恋就是否认自己的渺小、无意义、无价值。
穿上外衣和确认自己的价值完全可以,而且经常结合起来。比如,人类创造了太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这就是穿上了衣服然后自恋。
之所以认为适度自恋是一种心理上的保护,有益,完全是针对人类的存在困境而言的,我们没有办法承受这种存在困境。
不过,我们在这里碰到一个问题:什么是适度的自恋,这个度在哪里,线该如何划?
的确,只说“适度”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我们只能从它是否导致了人格失调,是否对世界进行了“人格失调性歪曲”(的影响来说明一种自恋适不适度。
所谓“人格失调性歪曲”,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的一个概念,指的就是人不是如实地客观看待世界,而是以自己的想像和情绪来看待世界,它对世界的看法受到他的希望、恐惧等的影响。 一句话,是他想要世界是什么样然后世界才是被看到的样子。在这里,人运用了投射和移情机制。投射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情感、情绪、希望等附着到世界上,认为世界具有这些特征。移情就是把对某人某物的情感等附着在另一人另一物身上,把另一人另一物当作某人某物看待。
这就是说,适度的自恋是对自己存在和存在价值的肯定,是肯定自我,坚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力量,但他不会歪曲这个世界。而达到了人格失调境界的自恋却不是自己肯定自己,而是歪曲世界:或者夸大自我(自恋狂),或者把自己附着在外部的人或物上。
以文化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群体的保护衣。热爱自己的群体文化是很自然的,这也是适度的自恋。但是,认为自己的文化好得不得了,其它的文化都是垃圾,这这就是过度自恋了。
它是经不起任何逻辑上的探究。但自恋者永远不会想到这种认为自己的论好得不得了站不住脚,因为他们从来不用头脑思考,而是被心理操纵。
时间:2009-02-09 22:39
作者:到底起个啥名字 回复日期:2009-02-08 15:45:49
终于认真地全部看完了。真是好帖,阐述很清晰,楼主善人善事。
我觉得大家还是思考再思考,之后再发问,否则楼主会忙不过来的,也不要指望一下子解决问题,我想楼主自身的经历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我还是想问一下,对于自我强大与人的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楼主有何见解?另外上面湖湘蛮夷提出的自恋的问题,我也很有兴趣,有空的话希望能有答复,不急的,等你有空先把改发的发了再回我好了。
谢谢!
看得出你也有一定的心理学素养。原谅我没有注意到你这个问题。回复稍迟请原谅。
真正自我强大的人不会有攻击性。有攻击性恰恰是懦弱的表现:
1、利用对外攻击必须具备的愤怒、仇恨等情绪,以掩盖恐惧和懦弱;
2、力指向外部,掩盖脆弱的内心。
时间:2009-02-09 22:59
说几句题外话:
一、湖湘蛮夷网友,那个ID赢了吗?交锋都不存在,哪儿来的输赢?君子斗不过小人并不适合用于这个语境。
我犯的错误只是:有想帮助人的心理从而指出那个ID错在哪儿,这样一来就构成了我和他说话的事实,这又被他想像成“论战”这一事实。而他所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心理上的事实。
对有些心理动物来说,事实上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上事实如何。
这就是我犯的,已在讲解中阐述得非常清楚的错误:情感影响理智。否则,那个ID心理上的快感都不可能有。
我们不是神仙,并不能避免自己犯错误。只是,如果能有自省意识,会小犯一些。
而我所要做的,仅仅是修正一点对回帖的反应而已,即只回应有价值的,针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对于一个早已阅人无数并且有着多年理论与实践训练的人来说,如果这种错误,这种人的“存在”都能引起我的情绪上的波动,那我也就不会在这里讲解如何心理强大了。
二、当然,我也会劝那些“维护”我,或不希望此帖就此乱下去而开始与那个ID对骂的网友,没必要这样。总有些人是“存在的败笔”,在心理上从来没有诞生,或早已死去。时间并不赋予它以“生命价值”。而你们不一样,你们的时间,远比它宝贵得多。从价值上的对比,它远不配你们这样。
时间:2009-02-11 11:08
作者:MSN春虫虫 回复日期:2009-02-10 13:32:03
唉!看来楼主对自己和一小部分网友枉费了心机!
许多人已经不自觉被激愤的情绪左右、控制;就算“无名不具”如何如何‘有些方面显得稚嫩‘,他的一些‘貌似唐突‘言论令一部分人'不齿',至少他开始至今并无多少出格(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言论,已经使得不少网友用不体面的语言不自觉地露出了自家的不强大心理,而且,短时看几乎是无可救药!
讽刺的是:这些却是发生在楼主以'如何心理强大'为题,诲人不倦\听众们翘首以待,孜孜以求的帖子里.
楼主的确犯错误了,就在楼主踌躇满志之时,那个“无名不具”先生出现了;他开始以不具明显恶意和楼主商榷并探讨学习的方式,试图帮助楼主提前性地补充论述中途阶段性的'不完善'(不知道楼主是否有意为之?);显然,这一‘弄斧‘之举,稍稍使得酣畅淋漓之际的楼主烦心;他‘恰当地‘用表面漠视、藐视、蔑视、借题发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不满;当然有些算不得‘恭维话‘的言辞的确不符合自家讲道时应有的道貌岸然君子风度,也不能体现楼主强大的内心修养;其实楼主完全不必如此,既然是道理,一定是通顺的,还怕论理不成?如果嫌啰嗦呢,也有办法:王顾而言他、应非所问、按下暂且不表、先局部同意、赞扬对方观点,言辞温和地纠正、补充甚至评论......都是合用方法;只要是出于善意并符合‘真实‘生活感受的逻辑性原则,多数情况下一定会‘化敌为友‘;多不胜数的方法之中,楼主却鬼使神差地选取了不能体现自家‘强大心理‘的潜在对抗树敌方法,的确令人感到美中不足的遗憾!
我深信,楼主绝对知道‘渡人先渡己‘的道理;我猜想楼主已经过了‘方钢‘之年,却仍存‘血气‘;楼主真想使得自己内心强大、圆满的话,表现出承载了自家内心和谐的包容和跨越自己的魄力----这不正是你‘渡人‘的手段和目标吗,先从‘渡己‘做起,如何?
因为这是楼主的帖子,想必阁下应该对我的以上言论理解并包容的吧?我期待如此!
很遗憾,你和很多人一样,都把心理博弈中想像自己“赢了”理解成心理强大。
时间:2009-02-11 11:28
好了,现在开始恢复原来的氛围,不需要我请管理员清扫垃圾。欢迎有问题的网友发问。如果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请具体一些。
另外,我发现很多有潜力提高自己的人和心理上没有修为认知上也一塌糊涂的人一样走入误区,都把心理强大理解成可以通过心理博弈来得到,比如就认为我在此帖参与了心理博弈。
心理博弈只是被自卑笼罩的心理弱小者用“术”来获得“强大”的感觉的雕虫小技,本质上是一种幻相。它建立在对自我和他人缺乏觉知上。玩这种雕虫小技的人永远不会在认知上和心理上成熟。
另外,我的话语方式就是“教导和启发”,就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一样。认为侮辱了他的人显然不需要在这里出现,因为或者不是可教之人或者太无知而还不能在这里学习,而智者一看就会明白我的说话对象是什么,我为什么发在天涯杂谈而不是别的地方。我当然可以像写论文和写商榷类文章一样用其它话语方式,但我不会这样做。记住这是训练心理强大,不是纯粹的思维和认知训练,它适当地需要一个“不是权威的权威”。如果还不理解,请想一下禅宗。它主张破除权威,但师傅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权威。
这段时间由于工作上太忙,因此难以及时更新。请原谅。但我会尽量抽时间的。
时间:2009-02-15 12:20
抱歉,非常忙,以致一直没有更新。请放心,这个帖子不会成为太监。有空且时间
至于有人担心我情绪受到刺激或对很多人感到绝望,从而中止回复,之种担心倒是多余。说实话,
时间:2009-02-15 14:01
抱歉,非常忙,以致一直没有更新。请放心,这个帖子不会成为太监帖。有空且时间够用的时候,我会更新的。
至于有人担心我情绪受到刺激或对很多人感到绝望,从而中止回复,这种担心倒是多余。
我想请你们记住:在网络上攻击性强、嬉皮笑脸撒泼打滚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有任何长进的人。6年前在关天茶舍就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已经六年了,当年的一批人早已成长为中国思想界年轻一代的中坚,但这个人还是没有任何进步,以至在圈子里成为笑谈,也没人看得起他。
知识、见解、视野、心理在一开始如何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反思,不要让自己的心理蒙蔽,从而获得进步。但有些人就这种档次,也永远只能扮演那些自以为得意但在清醒的人看来非常悲哀可笑的角色。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缺乏任何反省的健全心态的人,永远只能靠YY来“强大”。
这些人不足论,而且在我的帖子,如果你从头细心阅读比较,你一定会发现。我真的不希望你们成为这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很遗憾我看好的几个人,没有继续往前走,并且对自己暴露的问题没有丝毫反思:
一、滑入心理博弈的泥潭,靠一些文字来争强好胜。我想说,这永远只能蒙蔽你,因为这完全是想像“自己聪明,他人弱智”的结果。心理强大与心理搏弈无涉,而且它会阻碍你客观地审视自己和他人,妨碍你的进步;
二、我真的怀疑你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我发这个帖子,就是要帮助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帖子一扔就走(,因此,不可避免地要“提醒”一些我认为认知上有问题的人,这种“提醒”随着对方的问题而有相应的内容。当我发现这些人属于那种不可救药的人时,我不再理睬,因为我已经尽到了我“提醒”的义务。但在你们看来,居然是我和对方在进行心理博弈,并且我一理睬他我还输了。说实话,我不知道你们在看帖时有没有自己的思考;
三、我在前面早已讲过如何把他人当成客体进行冷静的审视。为什么你们没有想到可以把一些在这里撒泼表演的人当成客体审视,通过其前后表演的连贯性判断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些前后矛盾、不知所云的话,你们都没有发现?你们真的没有发现这些表演的心理逻辑?这可是最逼真的个案啊;
四、我再提醒你们注意,某个人在某个帖子里进行“评论”,留下的并不仅仅是一些文字,同时也留下了他的心理世界。你们可以用来分析那些人,同时也可以用来分析我。至于分析得如何,就是你的水平了。
时间:2009-02-15 14:04
我感谢那些一直怀着善意顶帖的网友,你们实际上是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也感谢那些在此求助的网友,你们才是本帖的真正读者。
请把你们的问题帖上,我会回复的。
时间:2009-02-15 14:05
在我更新讲一个新的原理之前,我请你们阅读一下我以前的一篇文章,看我是怎么分析的。
群体行动的心理逻辑
一
在某条大街上,突然出现一支游行队伍。他们举着各种抗议或谴责政府的标语,迈着步伐,喊着口号,群情激奋。前面就是全副武装的警察的警戒线。
这一幕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现在也不时发生。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街头政治,是公民参与政治的一无奈而激进的方式。很有可能这一游行示威得到了宪法的承诺,游行队伍只是在行使他们的公民权利。但游行示威无疑会对既存政治与社会秩序构成冲击,因此他们受到了作为国家暴力组织的警察的阻挠。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以“维护秩序”来为自己的行动辩护的警察全力阻止游行队伍越过某一警戒线。而似滚滚洪流向前奔涌的游行队伍注定要和警察发生冲突。获得了正义这一信念支持的愤怒情感在游行队伍中的相互感染和相互强化使其似乎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
现在让我们假定,警戒线被冲破后,因某种原因,无法控制局势的警察开枪了――开了一枪。我们再假定,这并非警告性的朝天鸣枪,而是对着人群。一个人被打死。枪声似乎在说:“你们再往前冲,他就是下场!”
枪声是一种死亡的信号,而游行队伍并不是来找死。因此,枪声和有人倒地这一幕对于游行队伍来说,无论事先有无心理准备都是一个意外。对死亡恐惧的强烈体验会使游行队伍的激情在一瞬间冷却,喧嚣会在一瞬间终止。游行队伍至少会有两秒钟的惊愕。他们会不知所措。
好了,本文不作价值判断,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作鸟曽散还是不畏惧警察的子弹往前冲?
二
首先我们当然要确认:这支游行队伍已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或许当游行队伍刚出现在大街上时,它还只是某个同质性群体(比如某个组织、某个“亲戚团”)。但后来可能有源源不断的人加入。但不管这个群体是同质性群体还是异质性群体,或两者间而有之,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人跟着大伙一起喊口号的时候,他只是个 “心理人”,而且是一个已被催眠的“心理人”。在枪声响起之前,情绪、信念的相互强化使群体内部真正达到了“我透过你们的存在而存在,你们透过我的存在而存在”的境界。可以这样说,在群体里,每个人都象做梦一样。在梦中,群体铁板一块,无坚不摧。
但在枪声响起后,一瞬间在心理上群体即告瓦解(虽然可能又会很快形成)。死亡恐惧使每个人似乎都从梦中惊醒,从群体那儿体验到的力量瞬间消失,个人重新又变得孤弱无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在静态的层面,个人同时受到本能(生存本能)和他与群体的原有心理联系的影响;而在动态层面,他同时受到本能(生存本能)和群体中他人行为的影响。但无论他采取什么行动,都是非理性的。这并非时间不够,而是在一个混乱的情境里,作为群体一员的个人遵循着一种独特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理性能力根本无法得到复苏。在这里,我们实际上要问的是,生存本能和“群体行动的逻辑”(这一“群体行动的逻辑”左右着个人的思考和行动),哪一个更能胜出?换句话说,我们就是要破译这种“群体行动的逻辑”的密码,看在不同群体和不同情境中它的力量强大到何等程度,以至可以战胜死亡。
提到“群体行动的逻辑”,总让人想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但在这里,“群体行动的逻辑”与“集体行动的逻辑”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完全是两回事。“集体行动的逻辑”建立在“经济人”假设上,是一种理性逻辑,而我们的“群体行动的逻辑”建立在“心理人”的假设上,是一种心理逻辑。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视野中,人基于理性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外界作出反应时,并没有“自我”的力量支撑,而在“群体行动的逻辑”的制约下,人对外界的反应恰恰服从于“自我”这一强大的心理功能的命令。“集体行动的逻辑”只涉及利益盘算,而“群体行动的逻辑”则涉及到情绪、情感、信念、信仰、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他人行为所给自己的道德压力或行动的合法性的确认,以及权威的监督作用等――人就是受这些东西所支配。这么说吧,一个人,在奥尔森的视野中可能在享受集体提供的公共物品时并不想为此付出成本,但在我们的视野中,一个宗教徒却可能为了他的上帝,为信仰他的上帝的教会去死。
“群体行动的逻辑”简单地说就是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在群体中个人行动的心理机制。它需要解释以下几点:心理群体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群体形成的心理过程为何?在一个心理群体中,情绪、情感(包括愤怒和恐惧等)如何相互传染、相互强化,即心理机制为何?在一个心理群体里,一个人的行动受制于何种因素?在特殊情境中,这些因素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是否会导致一个人战胜死亡恐惧?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在勒庞、弗洛伊德、莫斯科维奇等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一下群体心理学理论。在此我要说的是,有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解释清楚;而在另一些问题上,他们的解释却显得片面乃至错误。
三
让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在睁开他们的一双慧眼观察群体时,勒庞和弗洛伊德都有意无意地假定了一个“领袖”的存在,“他”(实际上也可能是“它”)乃是群体凝聚力的粘合剂。一群羊似乎总得有一个领头的,就像勒所讲的,群众不管需要什么,首先都需要一个上帝。但在我们所考察的群体中,并不需要存在一个领袖。游行队伍里当然有组织者,但没有一个人位于万众瞩目的中心。除此之外,勒庞和弗洛伊德还假定,当个人进入群体时,他即已被催眠,作为个人他已经消失,变成了“无名氏”。这是一个有可能带来误解的假定。事实上,在群体中,消失的只是个人与群体目标、群体属性无关的社会属性,而一个人的 “存在”并没有消失。在群体中,确证他的“存在”仍然是他行动的一个深远的驱力。而也因为假定了个人的消失,勒庞和弗洛伊德都没有看到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心理竞争。这一心理竞争恰恰是群体的情绪得以相互传染,情感得以引互强化的根源。还有必要指出,尽管在群体中个人的心理特征与他单独一人时的心理特征颇为不同,但后者仍然作为一个心理背景被带进了群体中,与在群体中他所受到的影响一起决定他的行动。
勿庸置疑,个人进入群体的过程是一个“弱智化”的过程。勒庞甚至夸张地认为,在某种神秘机制的作用下,个体会退化成“动物、痴呆、幼儿、原始人”。这里的秘密在于:进入群体时,与群体属性及目标无关的其它社会属性已被个体所舍弃,他变成了“单面人”。有两种因素对于个人进入群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产生影响。一是群体的属性,个体要参与到群体,就必须认同于群体。二是群体的目标(同时也是个体的目标,正因为这一目标他才主动或被动地进入群体),个体不仅必须认同于群体的目标,而且必须把这一目标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来检验自己的行动。莫斯科维奇看到了这一点,虽然表达较为模糊:群体会“强调那些把他们召集到一起的东西,即在他们聚集成一个派别前所有共同的东西。这些因素使有可能导致相互对立的个人差异减到最小程度,在交往和交换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抑制并消除区分个体以及使他们互相不同的个体意识。把他们召到一起的他们自身那部分因素变得越发强烈,这一点适用于他们所有的人”。(莫斯科维奇,2006)
这样,在刚进入群体时,个体的理性便已经不起作用,而是受心理力量支配,这种心理力量即是“自我认同”,它由他对群体属性与目标的认同所转化而来。所以,真正的问题并非群体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把个人俘获、吞噬,让他的个性心理消失,而是个人从群体中找到了一种让他迷醉的新的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个人独处时的自我认同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挑战,并且依赖于一个对比结构,从而或多或少都具有“强迫”性质。但在群体中,个体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他为一个共同目标而聚在一起本身就是对他的自我认同的一种支持和确证;他并且还取消了对比结构,一大帮人取消各自与群体属性无关的属性意味着他们的存在属性一样。因此,进入群体中的个体不仅顺利地逃避了自由,而且获得了远比独处时强大得多的心理力量,在心理上他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他。群体的魅力首先并不在于它的人多势众,而在于它为个体创造了一种可以爽到极点的新的自我认同。
对于个体在群体中所获得的与他人一样的心理特征来说,区别不同的群体可能没有意义:只要是群体,人们就会这样。但是,不同的群体给个体的认同感、责任感是不同的,从而,个体在群体中对行动――特别是应对特殊情境的行动――具有影响的心理背景也不一样。显而易见,一个同质性的群体在个体心中所占的份量比一个异质性群体大得多,而一个亲缘性群体所给予个体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则让所有的群体都望尘莫及。在这里,认同感和责任感并非外在的东西,它们已内化入个体的人格结构,成为他的“自我”中的一部分。个人的行动严重受到他的“自我”的影响,因为作为“心理人”,谋求心理生存乃是他最深远的驱动力。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群体中,当危险出现时个体可能拨脚就跑,而在一个“亲戚团”里,个体则对危险毫无畏惧。这一点离事实的真相并不远。
四
当个体进入群体后,其行为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群体中情绪的传染和所带来的巨大威力。但在解释这一情绪传染的心理机制之前,我们必须进行限定,即这种得以传染的情绪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一致,比如愤怒。而恐惧的传染则不适用于我们的这个解释(稍后我将解释),因为它的传染会带来群体的瓦解。
关于群体中的情绪传染,勒庞作了天才的描述,但却认为不易解释清楚,必须“把它看成一种催眠方法”。而弗洛伊德则试图作出“心理学解释”,拿出了他的拿手好戏“利比多”,认为这是一种“利比多联系”。然而弗洛伊德是错误的。情绪的传染实际上来自于心理竞争下的道德压力。事实上,在群体中,某人身上有某种情绪,然后在另一个身上也有某种情绪,用“传染”来表达最多只是一个类比,否则即容易形成误导,以为某人真把情绪“传”给了另一人。疾病的传染可能通过人的接触进行,但情绪的传染并不能简单诉诸于人与人的接触来解释。
在解释清楚情绪传染的心理机制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痛苦会激起另一个人的痛苦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的解释得到启示。假设,有一个人看到一个乞丐在那儿乞讨,非常悲惨,只要他还没有丧失同情心,他肯定也跟着痛苦。也就是说,乞丐的痛苦引发了他的痛苦。但显然并不是乞丐的痛苦作为一种刺激源摆在那儿,然后向他发射出一股光波或什么东西,激起了他储备在心中的痛苦。情况其实是这样:乞丐和他都是一个“人”,他们都有这种相同的存在属性,这一存在属性是他的 “自我”的一部分;所以,他看见了乞丐(实际上他并不是看见“乞丐”,他只是看见“人”)的痛苦,因他们相同的存在属性,他也就看见了自己,痛苦也就被触发。可以这样说,他是否会痛苦,完全取决于他在心里是否有“人”这个概念,是否把“人”这一存在属性体验为“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是这样,一个乞丐的痛苦在心理上便逻辑地等同于“人的痛苦”,进而逻辑地等同于也是一个“人”的“他”的痛苦,否则,他就从来不会有乞丐痛苦他也痛苦的体验。后者说明他实际上已陷入一种存在意义上的精神分裂。而同情心的丧失不过是这种分裂的一种表现,即失去了与他人的人性上的联系。
而看到了这一点,很多人就会发现这个人掏钱帮这个乞丐一把,固然值得欣赏,也说明他是个好人,但其实并不象他或我们所吹嘘的那么高尚。实际上,他只是掏钱来消除乞丐的痛苦,以便把由乞丐的痛苦所引发的他的痛苦消除。如果他还有同情心,他不得不这样做,否则他的“自我”便会来反对他,他会陷入主要以对 “人”这一存在属性的认同为主的“自我认同”的焦虑,承受道德上的压力。这样,他的心理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从这里我们得到的启发是:情绪的传染也无法离开人的认同焦虑,并且诉诸以威胁到人的心理生存的道德压力。上面我们已讲到,个体进入群体后,必须认同于群体的属性和目标,并且以这一目标作为道德准则来检验自己的行动。他必须通过语言、姿势和动作表现出与这一目标方向一致的情感与信念来,以便通过这一道德准则的检验。显而易见,在群体中,当某个人表现出了某种与这一目标方向一致(情绪如果太强烈有可能会摧毁这一目标,但对于群体来说,再强烈的情绪也是与这目标方向一致的)的情绪(这种情绪通常与愤怒有关,愤怒常常能加强群体的凝聚力,而恐惧则常常会导致群体瓦解。因此,群体鼓励愤怒,暗中赋予它以正面的道德性),它便给别人造成了一种认同焦虑,使这个人承受着因他的情绪所带来的道德压力。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喊着口号在大街上游行的群体里,成了“无名氏”的人们之间也存在被勒庞、弗洛伊德等所忽略的心理竞争。在群体中,当一个人的情绪表现出来,即等于给他人发出了一个信号,告诉他人他的存在更符合群体的道德准则,从而更具道德优势。而道德优势对应于心理优势,使他人相形之下处于心理劣势,威胁了他人心理上的生存。因此,基于心理竞争,他人也必须表现出这样的情绪。这样,情绪就得以“传染”。
可以说情绪相互传染的心理机制并不复杂。那么情绪的相互强化又是怎么回事?其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一个人表现出某种情绪时,基于心理竞争,另一人也表现出这样的情绪。对于第一个人来说,别人对他的反应同时有两种功能,一是通过对他的情绪的支持使他的情绪合法化,二是反过来给他以道德压力。故而,他人的反应对于他一方面是鼓励,一方面是强迫,可谓“胡萝卜加大棒”,使他的情绪升级。放在别人身上也是这样。因此,情绪在相互传染之中,就得以相互强化。
情绪的相互传染和相互强化都在无意识下进行。情况如勒庞所讲的,群体是无意识的奴隶。也如弗洛伊德所讲的,人在“自我”的家里,都无法自为主宰。
五
愤怒等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一致的情绪的相互传染和相互强化会让一个群体显出惊人的力量,看起来甚至可以吞噬一切――我们对于那些响彻云宵的口号、群情激奋的场面总是记忆犹新。但恐惧等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不一致的情绪的相互传染和相互强化则可以轻易让一个群体瓦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不一致的情绪的相互传染、相互强化的心理机制和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一致的情绪的相互传染、相互强化的心理机制并不一样。我们上面讲到,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一致的情绪总是被赋予某种正面的道德性,而象恐惧等与群体存在本身及目标不一致的情绪则总是遭到非法化。身上具有这种情绪的人,是不可能通过群体的道德准则的检验的。准确地说,这一情绪会给他造成“自我认同”的焦虑,使他承受来自自身的道德压力。不仅如此,他的这一情绪还要遭受来自集体的道德压力、他人惩罚性行动的挑战,他很有可能被视为“动摇分子”、“变节分子”而遭到围攻。当一个人无法预测他这一情绪会获得认同时,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总是危险的。这里的原因在于,一个人身上只要具有这种情绪,就说明他的存在已经裸露并被自己体验到,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已从群体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实现了个体性的回归――而情绪蔓延下去群体即被“解构”,还原成一个个作为社会原子的人。这是对群体及其目标最大的背叛。所以在军队中,“动摇军心” 总是一项不可饶恕的罪名,而革命队伍对于“悲观主义”则总是表现出仇视。
然而如果在群体面临严重的威胁时,比如在我们所设定的枪响后的情境中,恐惧完全有被激起并得到相互传染、相互强化的可能。它之所以能够战胜个人及集体的道德压力、惩罚压力,是因为它获得了生存本能这一同样巨大的力量的支持。只有两种人才不会怕死,一是看穿了存在的真相的人,二是完全不知道存在的真相的人。在群体中,如果个体所体验到的 始终并非个人,而只是“群体中的一员”,他当然不会怕死,他会为群体及其目标慷慨赴死。然而,在某种与死亡有关的信号的强烈刺激下,哪怕只是一瞬间,原先铁板一块的群体也会瓦解,从而群体中的人总会被带回到个体的命运层面,他的生存本能总会被激发。而恐惧这一情绪的表现,同样是无意识的。
恐惧这一情绪无法被传染和强化取决于如下因素:当某个人的恐惧表现出来时,立即遭到他人的语言、行动压力。自身的负罪感(恐惧违背了他作为群体一员的自我认同)和害怕群体的惩罚使他倾向于压抑这一恐惧。而他对恐惧的压抑对于那些想表现出恐惧情绪的人又是一种道德压力。这样,基于个体的心理生存,在群体中潜伏的恐惧很可能会改变方向,变为愤怒。而恐惧得到传染和强化则取决于:借助于与群体属性(群体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是“人”的集合,而总是某“类”人的集合)无关的人与人之间人性或“人”这一存在属性的心理联系,一个人的恐惧所暴露出来的个体孤弱无助的命运会迅速让另一个人看到自己相似的命运,进而生存本能也被激发,他也体验到了恐惧。他的恐惧情绪的外露(或表现)因第一个人对于恐惧的表现(这种表现没有马上受到惩罚)而得到了合法化的确认,而这种恐惧本身恰恰又是对第一个表现恐惧情绪的人的一种支持,一种合法化。这就样,恐惧在群体中经过“人际互动”,就得到相互传染和相互强化。群体的无坚不摧的力量迅速消失,群体宣告瓦解。
六
行笔至此,我们已在理论上揭示了“群体行动的逻辑”。可以说并不复杂。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要对本文开头的问题作出解答的努力时,却发现要给出一两个答案并非易事。
原因在于,枪响前,个体的行动没有受到生存本能支配,他只是作为一个“心理人”在行动;而在枪响后,个体不仅受制于他与群体的心理联系,受制于生存本能,同时还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由于每个人的行动所承担的风险并不平等(游行队伍里冲在前面和位于后面的人,他们对行动的风险预期根本不同,而且在枪响后后者仍可以表现出那些会带来危险的语言行动,但危险却强加给了前者),我们便无法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每个人。我们发现了可以影响个体行动的诸多变量,比如对群体的认同程度、生存本能、他人行动的影响、个体对信念的持守程度、特定情境中他对危险性的评估、个体的性格特征、每个个体不同的风险担当,等等,枪响后,他所采取的行动,无论是什么都可以视为这些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先来看个体对群体的认同程度对于他的行动的影响。也许不难想像,在一个异质性群体里,如果冲上去只是找死,那么估计很多人不会再前进一步。在排除后面并不承担多少风险的人的行动压力的情况下,冲在前面的人如果看到身边的伙伴中枪倒地,而他们彼此并不认识,甚至也不属于同一组织(比如同是工会会员),那么他不敢再冲上去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在他的心理背景中,这个人在他的“自我”中并不占多少分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分量,因此,他选择止步或逃跑很难威胁到他的心理生存。他哪怕再勇猛、再鲁莽,只要他并不想自杀,都无法对抗生存本能。而如果他对信念的持守没有达到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程度,生存本能也会把他从警察的枪口下拉回来。
与此不同,在一个同质性群体里,一个人的死会引起其他人的巨大反应,因为他们的心理生存遭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亲戚团”里,一个人的死完全可以激起一种复仇的强烈情感,这种情感很有可能让群体中的人战胜死亡恐惧。个人的性格特征将在他的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人行为的影响将使冲在前面的人的行动瞬间爆发。危险可能已不再被评估,因为此时最危险的是自己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亲戚团”这样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里,群体往前冲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紧密的信仰团体(比如某个视信仰如生命的宗教团体)中的个体往前冲的机率也非常之高。他们虽没有血缘关系,但具有强烈的信仰联系,而这一信仰已化为他们强烈的情感。不往前冲,他们要承受他们所信仰的神的谴责。具有情感联系的同质性群体在危险未来临时完全不可能被解构成一堆社会原子,危险来临时被解构的可能性也不大。在这类群体里,密切联系群体的心理钮带(无论是血缘关系所带来的道德责任还是对神的信仰所带来的道德责任,以及相伴而生的群体情感)已充分内化,以致抹去了一切外在约束的特征。在危险来临时,它远比那些依赖外在权力约束的群体在心理上强大得多,这就更别提那些因偶然的原因临时拼凑成一个心理群体,危险来临时就“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乌合之众了。
然而如果我们考虑风险在人群中的不平等分配,情况可能又不一样。我们知道,在群体中,冲在前面的人与处于后面的人的处境根本不一样。前面的人面对的是警察的枪口,他的行动直接决定警察是否再开枪。而处于后面的人并没有面对警察的枪口,他的行动几乎没有风险,因为前面有人帮他挡子弹。因此,他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他已把这一责任转嫁给了前面的人。而且,他还可以用自己的行动给前面的人施加道德压力(尽管前面的人也可以用行动给他施加道德压力,但这一道德压力对他来说可以轻易承受,因为他的行动没有多大风险)。前面的人同时要承担自身的行动和后面的人的行动所带来的风险,而且他还要承担后面的人由语言、动作等所传递而来的道德压力。如果这种道德压力足够大,比如说后面的人一直在高呼“血债血还”之类,怒吼一浪高过一浪,有人甚至顺手拿起了丢弃的砖头作出冲上去的姿态等,即使死的人既非他的亲戚也非他的教友,他也很可能会冲上去,以寻求解脱。而他的往前冲又会给后面的人施加道德压力,为寻求解脱他们也很可能跟着往前冲。当然,在人们看来这并不叫做寻求解脱,而是视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