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这个世界如此险恶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

_7 石勇(现代)
  你只能从认知上着手了。既然你能够不在专家学者面前自卑,认为他们哗众取宠,那为什么不在认知上看穿这些凶悍的人的虚弱?不错,你对文学、学术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从而让你有心理支撑不在专家学者面前自卑,但你身体却没有让你不害怕凶悍的人的支撑。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太难。
  
  在这些凶悍者面前,你还是有智力和道德的优势的。你应该培养这种意识,这些凶悍者不过是些“存在的败笔”,社会的渣滓,不过是些不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存在的意义的动物而已。这些人活得低档、畸形而可悲。他们的命根本就不值钱。一方面,你根本就没有必要与这些人发生联系,另一方面,你根本就没有必要理睬这些人。他们不配。
  
  保持智力和道德优势不能一下子就能解决你的问题,因为除非你能够克服死亡恐惧,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然而,一方面避开这些人,一方面有意识地保持智力和道德的优势,它可以让你变得好一些,在心理上可以慢慢强大。
  
    
  
时间:2009-01-31 01:17
    作者:lh1597964 回复日期:2009-01-30 19:15:03 
      楼主,我想向你请教,麻烦你帮我摆脱心结,先谢谢了。我是一个男生,从小就喜欢低着头走路,可我发现当我长大了再低着头走路,显得有些垂头丧气的,很多道德品质不好的人跟我面对面走过时,就会“呸”的一声向地上吐一口痰,原来我根本不懂。现在我发现很多人人特别是男人在走路时遇到陌生人,如果发现对方好欺负或对自己有威胁时,都会向地上吐一口痰,要么表示轻蔑,要么挑衅作自我防卫。我认为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我决不会这样做。可因为别人吐痰,我心理受到了很大伤害,变得逐渐没有自信。而且我父亲也认为我这样走路姿势不好,容易受人欺负。可当我想改变自己抬头挺胸走路时,却发现不知是不习惯,还是心理有毛病,我走路不敢看对面走过的陌生人,不敢和他对视。有人发现了我的弱点,认为我好欺负,仍然向我吐痰。我心理越来越受伤害,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你能帮帮我。
  
  
  
  “好吃的面包圈”朋友回答的挺好,可以先用他所说的方法训练一下自己。
  
  如果一下子做不到,也可以一步一步地来,先抬头走路,不看人;继而看人,但不正看;最后,鼓起勇气和某个人对视一下,眼睛不带挑衅就行。
时间:2009-01-31 11:28
  讨论很热烈啊。感谢“好吃的面包圈”朋友,“摹刻副”朋友质疑我的有些问题你已经帮我回答了。
  
  
  
  
时间:2009-01-31 11:45
  作者:摹刻副 回复日期:2009-01-31 10:51:47 
    我总觉得LZ有种尼采"上帝死了"和"超人"的思想在里面,而这恰恰是法西斯的一个思想来源,这并不是"无我",恰恰是一种极端自我,凡"非我"者都是应该被破除的.当然,LZ自己也说了,他破除的自我是外界社会加给自己的自我,是一种"假我",但我觉得真正的领悟应该是破除一切我.如果仅破除了外界社会的我却保留了内在的极端自我,那是一种更加危险和不好的事情.
  
  
  
  我在上面已经回复过你。感谢你的继续质疑。但请原谅我不能一一再回复,因为你的质疑价值不大,基本上是你的想像性解读。
  
  比如这段话,让我怀疑你是否真正懂佛教,更不用说心理学和哲学存在论了。
  
  当年我也经历过你这个阶段。希望你继续思考。比如,请想像一下:什么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它在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如果破除了一切“我”,在意识和心理结构上会出现什么后果?涤除了假我后而留下的“我”极端吗?危险和不好从哪儿来?
  
  如果一个人在说一个观点时没有认真思考过他的观点赖以成立的依据和可能出现的后果,从而在论述时尽力做到在逻辑上避免自败,那么,说明他对他要说的东西都没有真正理解。
时间:2009-01-31 12:20
  作者:sparklelove 回复日期:2009-01-31 11:23:29 
    楼上肯定是看过佛法的.
    什么是世间真正的规律?有绝对真理吗?
    真正的规律不过是依据他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堆思想,而时间是流动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符合自已的就是正确的,令你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的事物对你而言就是正确的,就是这么简单.而人各有志.
    人活着尽量地活出自身的价值与自由,那样才会具有创造力.没必要掌控别人,企图掌控别人的人本身就缺乏自信.
  
  
  
  恐怕这段话中有的观点才是“摹刻副”朋友要抨击的吧。
时间:2009-01-31 17:04
  (续上)
  
  因此,要想摆脱认同这一神秘力量对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这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很显然,你不是你的职业,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缘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表层的自我,甚至是虚假的自我。当你思考“我是谁”,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这是因为有可能那个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而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现在你想必该知道了:为什么你有时总是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当你只是依赖于你自己确认你的自我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的挑战,因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个外在于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们共置于一个对比结构之内。然而,在群体中,你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你的相似或相同让你的自我获得了群体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让你总是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除此之外,你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来建构的,他人的目光已经进入了你的心理结构,他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你确认自我的标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以下几个深远的后果:
  
  一、你的自我结构因为是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他人的东西得以建构的,那么,社会和他人就可以通过给你有意识地灌输一些内容来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档,要会处世,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就相当于给你这架心理机器装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按按钮,你就被遥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结构更多地是社会的内容,那么,你就非常害怕社会秩序的崩溃,因为这将意味着你的自我的崩溃。社会结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扰到你的心灵。一旦那些构成你的自我的社会的东西脱离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东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作为占领军奴役你的心灵,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强大,而是入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上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待续)
  
  
  
时间:2009-01-31 17:08
  
  
  作者:直线以外 回复日期:2009-01-31 09:58:31 
    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少时在农村读书,父母在另一城市做生意,农村的寂静与荒原让我感到强烈孤独感,仿佛世界上就我一人,我心里无意识寻找着跟我一样感受的人来作伴,我就喜欢上一女同学,喜欢很久,当然是被拒绝,所以到了现在就出现问题了,我并不是真的喜欢她,但心里却总是趋向于她,我需要她来做伴,需要她的认同和确定,很明显的她跟我说上几句话我就会很开心很高兴,如果我发信息给她没回我就很难过很憋,我知道按社会属性来排序来看她不会喜欢我,我也不在意她不喜欢我,混乱的是我心理是跟她捆绑在一起的,离开她我会觉得很孤单生活无意义,离开她做什么都不踏实.又或者是我内心拒绝了社会属性我变成局外人需要另一个同样人来作伴?
  
  
  
  你并不是需要她,而只是在孤独弱小中需要一个心理支撑而已。读书也可以让你做到这一点。
  
时间:2009-01-31 18:15
  作者:摹刻副 回复日期:2009-01-31 17:47:44 
   
    
  你可以继续进行你的想像性解读。可以根本就不想注意我到底在说什么,是教人成为狼进攻他人还是改变自己避免狼的伤害。可以不了解“无我”是什么意思而搬出佛教。可以认为我所说的按你的想像会是什么。同时也可以认为所有的“我”都是假的而丝毫没有考虑到没有一个“我”会出现什么。当然,你同样可以否认附合你的那个网友的观点恰恰是你所要抨击的对象。
  
  我想我没有义务再来请你注意我在说什么和指出你的想像性解到底错在哪儿。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因为一个连我到底要说什么,强调过几次都没注意或理解不了的人,根本成不了我的读者,他完全被自己的心中欲念所蒙蔽,眼睛只看到他想要看到的。
时间:2009-01-31 18:17
  同时,一个连我到底要说什么,强调过几次都没注意或理解不了的人,也根本无法成为我的一个讨论对象。
时间:2009-01-31 18:58
  (续上)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就意味着他与世界是分裂的,他在世界面前非常弱小。因此,“自我”一定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因为它与世界越同构,力量越强。而这种同构就是通过认同来完成。
  
  我在上面已经讲过,“自我-世界”这一方向性结构是人存在的基本结构,无论是取消“自我”还是“世界”,人的存在秩序都会崩溃,精神混沌一片,人将找不着北,焦虑将吞没他,他将无法在心理上生存。
  
  “自我”作为心理功能既是人生存的必需,同时也是祸根。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世界真实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但一个虚假的自我则操纵着人虚假地应对世界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不过是这一假自我想让他看到,或他想要看到的世界而已。这样的一个世界是异己的。痛苦来这个虚假自我对他的操纵。
  
  因此,必须破除虚假的自我和对这个虚假的自我的执着。佛教从来没有主张根本不存在一个我,而只是说我们所体认的那个我是虚假的。佛教通过流变易逝来说明没有一个实体,但这只是方法论,而不是本体论,而且自我压根也只是一个心理功能,而不是实体。
  
  为什么问题只是破除虚假的自我,而不是没有一个我或把这个真实的我也破除?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人没有一个我,就取消了他存在的基本秩序,就是说,他的意识混沌一片,要么是从没有长大的婴儿,要么是疯子、痴呆。这些人要么还没有自我意识,要么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区别已经消失,混沌一片。
  
  痛苦来自于自我,人们所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根据的也是这个原理: 
  
  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么让意识混沌一片,从而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分裂得到了消除,比如疯子;
  
  二、要么尽力消除自我意识,将自己完全融入外界之中,努力让自己变成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外界纳入自我结构,这样,外界也就不存在对自己的威胁了,比如偶像崇拜者;
  
  三、要么努力将自己的自我意识无限放大,仿佛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神,在自己面前,世界多么渺小,这样自己囊括了宇宙,外界成了自身的一部分,所谓的它对自己的威胁也不存在了,比如“自恋狂”;
  
  四、要么就是尽力压抑对自我构成了否定的经验,使自己意识不到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比如大多数普通人所采取的方式;
  
  五、不压抑自我意识也不压抑对象意识,通过对自我系统的建构来抵御外界的威胁,并培养人的理性能力,让头脑超越于世界的结构之上,比如哲学家;
  
  六、涤除任何虚假的自我,使自己摆脱各种社会属性及观念符号的束缚,将被压抑的无意识唤醒,从而让自我意识趋近于对象意识,让心灵开阔空旷,以致突破存在的狭隘性而与宇宙交融。比如佛教高僧。
  
  综观以上的种种逃避痛苦的方式,第一种是不可取的,虽然有时很难幸免;第二种看起来是成功的,虽然人遭受了奴役;第三种似乎也是成功的,但这样的人已经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神经症患者甚至精神病患者了;第四种不算成功,因为痛苦仍然挥之不去,而且人会产生心理变态。
  
  只有第五种和第六种才是人努力的目标。这不是叫大家都在身份上变成哲学家和宗教隐修者,而是在心理结构上,通过自我认识和精神上的修炼,向他们的那种存在状态努力。
  
  
时间:2009-01-31 21:45
  作者:湖湘蛮夷 回复日期:2009-01-31 19:30:48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东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作为占领军奴役你的心灵,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强大,而是入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上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
    楼主说得好,以前我一直是个心理很强大的人,或者说是自我保护的强大,有些不合群,后来换了个环境,在新的环境,我为了合群,改变了不少,创造了一个假自我,但是回到原有的环境又变成真实的自我。这几年一直在自我反思,前几个月终于有了不少眉目,这两天看楼主帖子,彻底的知道了问题所在,变回真我,只是技术层面的事情,而不是认识层面的事情了。
    但是就心理强大与合群这个问题上,我仍想听听楼主的见解。不是周围每个人都心理强大的,你是如何兼顾心理强大与合群的?
    
  
  
  
  心理强大表面上看是与合群相矛盾的,因为你要融入一个群体,你就只能不顾自己的意愿和感受而迎合群体,并接受它的一些规则。这样,在害怕失去什么和不能得到什么的背景下,这些规则会形成操纵你的力量。不过,深层次来讲,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以解决。
  
  首先要界定一下(就如你在融入某个群体前一定要分析一下一样)你要“合”的是哪些群。如果是你的亲人或信得过的朋友,合群显然不会有任何问题,你不需要启动你的心理防御。心理强大与此并不冲突。
  
  但如果是有利益关系的群体或临时的交际群体,你知道,在这样的群体里把自己的心理结构暴露出来只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你可以在智力结构上不违反它的一些规则,并阻止这些规则进入你的内心。也就是说你只是在智力上与这个群体交往。因此,别人伤害不了你,你则可以在保持智力与情感分离的情况下,不受情绪干扰地快速作出反应。
  
  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心理强大的训练不仅仅是让你在心理强悍,而且也是对你的分析能力、反应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因为冷静和不受情绪干扰,你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
  
  你一定要问,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就是我讲过的,看穿他人的表演,以规则来交际等都是一种表演。在你的这种认知下,你对这些规则的遵守不会干扰到你的内心。有干扰,那是因为你恐惧。如果你能够冷静,恐惧就不会被激起而控制你。
时间:2009-01-31 22:29
  作者:我浇水别人摘桃 回复日期:2009-01-31 19:39:53 
    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终于追上了,决定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希望lz帮我分析。
    事业单位工作(这种单位比较注重印象问题)一同分进去的还有另一个,(所以人家很容易拿来做比较,这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吧)可能刚来的时候我成绩稍微好点,受到关注较多,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引起了别人好胜的心,比如说有事情告诉我叫我通知下她她就说怎么打给你了,怎么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打的,谁打的等等,这样我也有点察觉到了就跟她保持了点距离。
       具体点,就比如我们有安排值日,有一次偶然听说主任对我比较满意,但是我没有多想,只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值日那天多去,平时也没有去,后来发现她每天都去,一有空就去~~这样就反而显得我比较懒,现在感觉明显主任对我印象差了,事情也都叫给她去做感觉在培养她。(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叫我也都去,但是就像前面说的我好像有心理障碍了,她在我就不想进去了,感觉在跟她争一样。而且进去看见他们这么融洽自己像局外人一样心理赌得慌)
       而且我不擅长人际关系,做完事情就回自己房间,她比较主动,突然发现有一天她已经跟几个同事走得很近了,这样就感觉自己比较孤立了~~~但是说实话她确实能力不错的,自己可能不如她,但是自己呢也有点很敏感好强,感觉别人跟你来比但又比不过人家,很有压力
    她经常喜欢用那种审视的眼光看着我,好几次,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或跟人讲话的时候都这样,结果感觉心里有障碍似的不能很自然和别人交流,事情都搞砸,结果自己回去越想越窝火,自己是不是太胆小了?被别人一看就看怕了。我意识到自己有点怕,主要还是因为她和别人走得近,已经似乎形成一个小圈子了,就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吧,我硬不起来不敢硬,真的有点好人病的那种感觉,我怕我一硬她一诉说我更孤立,我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她周围那几个人明显对我很客气的那种距离,我觉得团体这个东西本来一个个人很分散,如果形成一个小的团体,周围的人都有趋向这个团体的趋势,结果她们越来越多的人更加亲密,而我因为有这种疙瘩很难真正地融入其中,结果越来越显得孤单孤立
     我觉得我这个人特矛盾,不敢与人走得太近怕被人利用怕被伤害,但其实呢又很在乎人际关系;
      不知道在哪一本书上看到说最大的压力其实就是人的压力,越来越有感触
     感觉已经有点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了,总会莫名地时不时地感到心慌,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也总是感到她已经怎么做了那我要怎么做,怕人家拿我们做比较,说我不如她,更加畏手畏脚,不能很自然地跟别人交流,好像有心理障碍了~~~怎么办?
     其实自己平时也经常进行反思,似乎也知道原因,有些道理也都懂,但在做的时候有放不开,前面讲的一些东西看了也在学习,但还是想听听专业的分析和对个案的分析,占用你的时间不好意思~~谢谢!
    
    
  
  
  
  一同进单位的几个人注定会成为竞争对手,因为别人常常会在你们之间在表现上进行比较,包括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你知道,就是这些决定着资源分配,决定着你们以后的处境。
  
  那个“她”显然早就把你视为对手,因此一开始就对你防御、警惕。在开始时,她占下风,因此对一些事情格外敏感。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会玩事的人。而你虽然占上风,但你显然不属于那种想一门心削尖脑袋捞利益的人,你在心里认为即使你能捞利益,那也是你工作的自然结果。
  
  这导致你从心里面就不想与她成为对手。你的善良(注意,不是软弱)迟滞了你的脚步,以致于他通过表现和建立人际关系等方式超在了你的前边。
  
  但尽管你实际上并不想与她成为对手,但你无可避免地要成为她获得赏识的牺牲品。她得势,意味着你被排斥。你自己说了,你的痛苦,就是被孤立、排斥的痛苦。因为你的善良,你的不想和她竞争,要让你付出这种代价。
  
  你现在的痛苦是在她已经融入群体的背景对比下,害怕遭到群体的排斥,你隐约感觉到自己做不来她那套,因此内心没有自信让你认为你也可以融入群体搞好人际关系。并且,你已经在心里恐惧于这一点:在让群体常识上她做得比你好。作为一个对比物,它成了你的心魔。
  
  我建议,你无法退了,而只能进,不是和她竞争,不是为了获得赏识,而是做你该做的事:
  
  一、让自己认为只是做在工作中应该做的,不是和她作比较。不,你做这些不是因为她的因素。她没有出现在你的意识结构中。
  
  二、可以适当地从一个人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同样不是和她作比较,那只是你在工作中必须要做的。
  
时间:2009-01-31 22:49
  作者:EDWARDSXQM 回复日期:2009-01-31 21:46:21 
    二、要么尽力消除自我意识,将自己完全融入外界之中,努力让自己变成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外界纳入自我结构,这样,外界也就不存在对自己的威胁了,比如偶像崇拜者;
    ===============
     楼主说的这个方法应该是大部分的在世俗世界里的既得利益者的心里状态吧?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变得世故,接受这个社会的种种规则。并努力成为他的制定者,对吗?如果这样的话,按照前面的文章的说法,是不是走这种路的人永远不可能心里强大?因为他本人已经充分认可了这种秩序了。对吗?如果不是,那一些成功的大企业家应该说都是内心不够强大吧。因为社会的多样性,总会有人在很多方面优秀过他,对吗?希望楼主能解我心中小小困惑。
    
     另外,本人还有个问题,就是不自信。这种不自信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我在很多方面都比许多人做得好,但是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怕别人说。想要将事情做得圆满而保持内心强大的话如果按照前面说的不以社会的标准来看待,那要如何来衡量。
  
  
  
  
  
  第一个问题:是的,这是大多数人,包括既得和不既得利益者的心理状态。
  
  成功的一些企业家不能说他们属于这种心理状态,而只能说他们在存在状态上和大多数人并无区别,都是规则的顺民。但要搞清楚,有的人是可以与规则在心理上拉开距离的,有的人却不能。因此有的人心理强悍,有的则不。而有的企业家心理强悍的地方在于,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东西:独到的认知和不让外界的刺激进入心理结构。认知可以让一个人跳出既存情境之外,而不让刺激进入心理结构则可以敏锐而不受干扰地对信息作出判断。这我实际上在前面讲心理强大的训练时已经讲过了。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信其实是有两个含义的,一是对能力的相信,一是对自己的相信。你的不自信是后者。你还习惯于以他人对你的认同来构筑你的自我认同,仍活在他人的目光中。
  
  既然你在能力上都自信你做得比别人好,你认为以什么来衡量?你需要认识到,你的问题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简单的答案是:以好不好的标准来衡量事情,以你自己作为判断的主体。
  
时间:2009-02-01 15:55
  作者:uxcg2008 回复日期:2009-1-30 23:23:14 
    楼主!本人平时属于说话不多,往往说话前都多会先想想,怕说错话的那种,由于这段时间只能手机上网,粗读了楼主文章,现在也时刻想着楼主的剥除社会属性论,用这种眼光看待人事物,感觉确实有好处!现在又面临一个问题,马上要国公务员面论,这是我第二次面试了,去年大四有过一次面试,当时十分看重,就业压力大,上考场非常紧张,最后差了一点!就现在来说感觉压力不大,工作虽不怎么样,但也算就业还好!但是现在与考友模拟面试依然心里很怕,觉得自己表现会不够好,有点畏惧上场!哎,何时心里才能强大?希望楼主看到指点一二,我承认功利了,还是楼主提点!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我不知道你只是在压力下恐惧于考不上,还是对自己的以能力也没信心。希望你提供信息时具体一点,这样才方便分析提出对题。
  
  如果只是恐惧于考不上,那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个时间非常重要,一定不要在白天,因为白天你会陷入社会情境对你的影响中,心无法静下来,使你无法以自己的视角来思考自己的问题)先预想一下你为什么要参与考试,如果自己考不上,结局会如何,你能承受吗?后果当然会让你觉得恐惧,但是,如果你能够摆脱干扰来思考这个恐惧,你就能面对它,做到坦然,让心里有一个接受最坏后果的准备。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二、一旦你想像最坏的后果都能接受,并不就完事了,也不是这么做的目的,这么做只是让你摆脱“考不上了会如何”这一想像的影响,有一个在心理上可以站稳的地方。然后,在心理上,你就可以前进了。你可以想像,你可以考上,某个职位终是你的。如果你根据经验确信自己有考好的能力,那就更好了。
  
  从现在开始,自信一点。
  
时间:2009-02-01 16:01
  在这里说一下:请向我请教的朋友们尽量把你们的问题帖在这里,讲述的时候具体点,以方便我看到和有针对性地分析。如果是发信息给我,我不一定会收到。毕竟,我这是“发帖回帖专用马甲”。
  
  在网上都匿名,我觉得一个人是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在网上来讨论的,因为没人知道你是谁。而且,大家讨论,可以吸收正反很多意见。这种氛围更好。
  
  另,对于来不及回复的朋友,请你们见谅。如果信息多一点,我会回复的。
时间:2009-02-01 16:08
  作者:湖湘蛮夷 回复日期:2009-02-01 13:02:31 
    
    作者:湖湘蛮夷 回复日期:2009-01-31 23:18:47 
      作者:发帖回帖专用马甲 回复日期:2009-01-31 21:45:36 
        但如果是有利益关系的群体或临时的交际群体,你知道,在这样的群体里把自己的心理结构暴露出来只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你可以在智力结构上不违反它的一些规则,并阻止这些规则进入你的内心。也就是说你只是在智力上与这个群体交往。因此,别人伤害不了你,你则可以在保持智力与情感分离的情况下,不受情绪干扰地快速作出反应。
      ------------------------------------------------------------
    心理结构是否能概括为价值观念?坚定自己价值观念的人能否算心理强大?是不是在要求我们按别人的思路去进行换位思考,而却不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
    与人交往能否概括为“和而不同”?
    就我而言,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优秀、很骄傲的人,那段时间里甚至演变为自负,我总是注意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总是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心湖总是在波涛涌动,再也无法像当初一样像一面镜子,照出自己也照出别人。我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
    尽管我已经找到了结症所在,但仍想从楼主这里得到启发。
  
  
  
  
  一、价值观念是心理结构的一个内容。关于什么是心理结构,以及和智力结构的区分,前面我已经讲过。
  
  二、和而不同是中国哲学的一种很高境界。与人交往应向和而不同努力。
  
  三、自负本身恰恰是不自信,是放大自我遮蔽真相的结果,正是这种不自信让你看到自己和别人时,总是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消除这一点,你需要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要追问“我是谁”,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是不可能知道他人和世界的。
  
  
时间:2009-02-01 16:15
  作者:53602102 回复日期:2009-02-01 11:42:31 
  
  
  你能否再写得详细一点,特别是一些对你影响颇大的细节。
  
  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必须直面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会成为这样。那么,你的回忆和讲述本身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我想再看到一些我会回复你的。
时间:2009-02-01 16:16
  作者:青龄 回复日期:2009-02-01 14:46:51 
    "城府很深"是LZ所说的 心理强大的哪个级别
  
  城府很深和心理强大有交集,但不等同于心理强大。
时间:2009-02-01 16:38
  作者:sunzengli 回复日期:2009-02-01 15:00:47 
    楼主在说心理强大,我觉得无论怎么建设,所谓的强大也只是假象,如果有足够的外部条件或者情感,一击即溃,真正的心理强大,古人早就讲过:无欲则刚。
    
    你对什么事情有欲望,你在这事件上就强大不起来。
    
    举个我个人的例子,我面临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我也想心理强大,但是所有的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别人掌握你所有的关键关节,你强大的起来么?我要是对此事一点欲望也没有,自然可以和他平视,侃侃而谈,心理假装强大的意义可能在于,谈判的时候少吃点亏,可是别忘了,人家掌握着所有的关键,心理强大完全的失去意义,外表已经是孙子了,我无法维护自己的心理防线。其实人生的关键转折都在这些事情上,如果你都能掌握住事情的关键,自然而然心里就强大了,我觉得楼主先后顺序恐怕搞反了。
  
  
  
  我在前面已说过,我讲的心理强大训练立足于现实,是入世而不是出世的,因此,不主张要“无欲”,而只是要控制欲望。
  
  事实上,一个人怎么可能无欲?要扼杀欲望,必须远离刺激。所以,宗教修行者多与世隔绝。因为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欲望源,一个致病情境,你只有远离它,才可能心静。
  
  精神分析在治疗一个神经病患者时,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时间,就是因为社会是一个致病情境,一个人从治疗室里走出不久又会受到刺激而旧病复发,因此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改变心理结构,才可能解决问题。
  
  没有欲望,一个人的确可以强大起来,但是,世人有几个能做到没有欲望?
  
  而事实上,只要能控制欲望,一个人照样可以强大起来。
  
  战国时魏国策士唐睢在面对秦王而发出“布衣之怒”时,有没有欲望?他的欲望就是保魏国的土地。但他能够控制住这个欲望,把它作为背景,而以对死亡恐惧的战胜来与秦王面对,因此在心理上强悍无比。
  
  没有任何资源并不是不可以让一个人心理强悍,关键在于这一现实是作用于你的智力结构还是心理结构。我在前面多次讲过,要阻止一些他人和社会的刺激进入你的心理结构,而只是在你的智力结果里面解读,这样,即使你面对一个对你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对手,你也能从容面对,在心理上保持优势。因为,第一,这些信息没有进入你的心理结构,根本伤害不了你;第二,在智力结构上你能审视这些信息,你就是一个超越于谈判情境的主体,你具有认知的优势,你所要做的只是权衡而最大化地为自己争取利益而已。
  
  
  
  
时间:2009-02-01 16:50
  作者:焓熵火用 回复日期:2009-02-01 16:21:43 
    难得楼主在线。我有个问题要请教。
    在人少或没人的时候我的心还是比较静的,但在在大庭广众的时候就不知道如何安置自己。另外见到喜欢的女人类型就想多看,很受吸引,可又觉得多看人家不礼貌,所以又强迫自己少看,少看心里又不甘心。
    应该说我是定力比较差的,虽然接触了宗教,可对个人成长收效甚微。恳请楼主给点建议。
  
  
  
  
  缺乏定力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你有必要训练自己“目中无人”(当然是目中无陌生人)。比如,任何一个漂亮女人走过你面前,你强迫自己不要看,看都不看一眼就走过,多做几回。
  
  不能做到吗?那好,请认知来帮忙。任何一个女人之所以被视为漂亮,是因为她的五官轮廓、皮肤色质、身体构成、毛发装饰等符合大众的一种美学标准,就像一种被精心制作出来的商品被视为具有某种价值属性一样。你之所以意识不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在你面前出现时绕过了你的智力结构,直接作用于你的心理,你断然想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只是:某种先天和后天呈现出来的款式被认为是美的,而另外不同的款式被认为是丑的...
  
  我想,如果你可以有这样的认知,你就有心理优势克服自己尽力不要去看漂亮女人,也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拥有定力。
时间:2009-02-01 17:21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三:价值排序
  
  在讲解这个原理、规律时,请务必先记住几点:
  
  1、确证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是人的最深远的内驱力,至死方休,力量强大到你无法想像。它是支配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想法、行为、目标的终极力量。简单来说就是:人不仅害怕“我”的不存在,而且最害怕“我”没有价值;
  
  例子A:假设你出现在一个公众聚会场所,在这里,你穿的衣服最寒酸。人人面带面具般的笑容,但没有人理你。你是不是感觉非常不爽?更要命的是,在一堆人里,当有人介绍在场的人,所有的人都介绍到了,而唯独没有介绍你,看都不看你一眼。这个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需要我说吗?
  
  2、确认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对于哲学家、宗教隐修者等少数人来说是对存在本身的把握与体悟,即在认知上、心灵上与存在同一,他们的这种存在方式是“存在式的”,因此对于社会具有一种超脱性,不受社会的干扰,他们对自我的确认不是通过社会比较,他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不受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然而,对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对我们存在的把握与体悟,却是我们的存在属性,我们占有了多么东西: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是什么,如果我们一无所有,我们便一无所是。而在我们对自我的确认上,我们是通过我们的存在属性,通过社会比较。我们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也是看我们在社会上占有了多少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例子B:假设你的朋友人人都有房有车,而你却只是一个房奴。你能想像你可以保持平静吗?
  
  3、因此,只要产生人际互动,社会比较和价值排序马上开始运作,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便会有心理博弈,它可以是简单的心理较量,也可以是残酷的心理-利益搏杀。
  
  例子C:仔细观察同学聚会或同事聚会,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卖弄聪明,让他成为中心?为什么你要对面容进行装饰才拥有自信?
  
  (待续)
  
  
  
  
  
时间:2009-02-01 18:17
  (续上)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商品是分档分级的,从形式上以价格来衡量。比如,老百姓自家酿造的散酒与茅台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它比茅台在价格上低得多,根本不成比例。地摊上几十元的衣服,当然也永远无法与精品店里动辄千元以上的衣服相比。
  
  除了这种价格上的反差可以让我们确认商品的档次以外,我们还发现,商品其实也有“没有牌子”、“一般牌子”和“名牌”的区别。这种区别并不一定是由质量决定,而只是和质量有交集。这样,依赖于名牌与否,它们在价值上也有一个高低不等的排列,构成一个我们选择的序列。
  
  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我们的经验之内,完全就是常识。我们习以为常,甚至都不会想到要思考一下。它已经成为我们的想法和行动的背景,支配着我们,但我们浑然不觉。
  
  但我们的经验远不止这一点。事实上,我们还发现,商品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价格的差异,而且还是价值(可以“客观地确认”并大致能获得一致意见的社会价值,不是我们评价商品本身的价值的那种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观状态)的差异。或者准确地说,商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在我们眼中成了享用这种商品的人之间的价值差异。于是,商品的价格排序,在我们这儿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排序。
  
  这真是奇了怪了。一个人仅仅因为他喝的是茅台,在我们眼中就比一个仅仅喝散酒的人“高档”。同样,当一个身披千元以上衣服的女人走过我们面前时,我们无疑认为她比只穿几十元一件的地摊衣服的妇女要“高档”得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