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这个世界如此险恶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

_11 石勇(现代)
          显然,你被抽空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你会体验到一种虚无化的恐惧。
          
          所以,自我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须依赖于它来生存。而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认同于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对象,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
        
        ============================================================
        
        
        自我是个心理机制,心理上必须认同我的属性才能确认我的存在,也就是说我靠我拥有的东西来确认那个人就是我,我就是那个人.这个能理解和肯定.但是我的某些属性是不好的是不理想的,自己都排斥和拒绝认同我的某些属性,比如我的身高,我的外貌,而且在生活经验中真实的体验到由这属性引发的挫折感,这更加深对我的属性的拒绝和不认同,导致我在心理上无法存在,没有根本的我.这该怎么解决?一边是心理机制要求你必须认同你的属性以确认你的存在,一边是挫折感让你拒绝认同它. 
    ------------------------------------
    楼主有空帮我分析分析,万分感谢!!!!!!!!!第三次发了。
    
  
  
  抱歉,现在就给你分析。
  
  自我是心理功能,是一种人要在心理上生存的功能,不是心理机制,心理机制是起反应作用的维护一个人的心理生存的程序-装置。
  
  其实你也明白了,一个人依赖于他的存在属性来确认他的存在,而这些存在属性常常变为他的自我,无论是不是他想要的自我,这就是他的烙印,无法抹去。换言之,他就寄生在这些存在属性里,也受这些存在属性所折磨。
  
  想像一下你是中国人,假如有一个人毫无来头地骂了一句“中国人是XX”,你会不会生气?为什么?因为这是你的存在属性,它构成了你的自我的一部分,所以相当于是在骂你。地域攻击,种族主义,都是靠这个玩的。
  
  但这不是说人一定就是这样。这种状态只是还人的没有反思性的状态。当你无法反思这些东西,你就要被他控制。
  
  而当你能够反思这些存在属性,就是我前面讲的,把它们作为客体看待,它们就没有什么力量了,因为你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把他们驱逐出了你的心理结构,拉到了智力结构作为客体进行审视。这时候,它们就不是内在于你心里了,而是外在的东西。
  
  我想你现在应该知道你的身高和外貌所给你引发的挫折感的原因在哪儿了。那就是,它们是你自我的一部分,尽管因为这个自我部分让你在社会价值排序上要受到贬斥,从而引发挫折感,但它是内在于你心里的,你再否认也无法驱逐它。因为你并没有学会把它们拉到智力结构里进行审视。
  
  当然,假如你的身高、外貌不错,你一定很爽,道理同上。
  
  我想请你注意的是,身高、外貌东西等东西的确都构成别人确认你的标记,甚至它也是确认你“自己”的标记。但它不一定就是你的自我。你完全可以做到让它不是你的自我,即不进入你的心理结构。
  
  人是靠“自我”来生存和反应的。而我上面已经强调,自我是心理功能,不管你身上有多少东西,你认为爽的不爽的,只要它没有内化入你的心理结构,或你能够驱逐它,它在心理上就不起作用,即并不存你心理上存在。
  
  所以,问题不是你所说的,一边要确认你的存在属性以维护心理生存,一边恰恰又是拒绝这些存在属性以维护心理生存。强大的自我不是靠这些东西来生存的,它恰恰是建立在看穿了这些东西,不让它操纵自己的基础上。换言之,心理强大对应的是存在,而不是存在属性。存在属性对应的是柏拉图的洞穴人,看见的只是表象,而不是真实,一生像做梦一样。
  
  看穿和驱逐这些存在属性,其实就是佛教所讲的“破我执”。
  
  在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其实像佛教、精神分析以及很多思想家讲的东西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或角度、抓的点和面不一样。
  
  想像一下世界主义者,他们是一些挣脱了民族-国家属性的人。民族国家这个属性对他们不起作用。换言之,他们看见的只是“人”,而不是“中国人”或“美国人”。
  
  好像我在前面讲过,一个人被他的存在属性所捆缚,他就被规定死了,他永远无法超越他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时代、社会、文化、观念赋予他什么,他就只是什么。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人是残缺的,因为他很可能想像不到还有另外的存在,还有另外的生活方式,并且他还具有另外的潜能。
  
  
  
  
时间:2009-02-25 00:10
  理论部分我会继续讲下去的。另外,我欢迎大家例出历史上和现实中心理强悍的人的例子,然后我们一起分析他们是不是真的强悍,如果是,又强悍在哪儿。另外,我也欢迎有问题的朋友把你们的问题帖出,我会回复的。
时间:2009-02-27 17:37
  
  
  作者:微笑地望着你 回复日期:2009-02-25 13:14:25 
    "  就是我本人,改变自己的开始,都是因为看了那么几个犹太思想家的著作,然后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对此我受惠良多,一直心存感激。
    "
    
    请问楼主:你看的是哪几本书吗?可否列一下书名?
  
  
  一,弗洛伊德,他让你知道是哪些心理的力量在操纵我们;二,马克思,他让你知道这个社会的结构性暴力。这个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暴力?因为一人的心理有它的规律,二是这个社会结构本身就具有暴力指向,比如你的老板,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你施虐。
  
  我想你们应该记住精神分析学家弗兰克尔的一句话:心理事件只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而社会事件不过是心理事件的社会层面。你要了解心理和社会,了解你的命运,并在心理上跳出这个局,必须了解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弗洛伊德没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光谱。但关于马克思,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对他要么崇拜要么痛恨,这都是被官方教科书成功地进行了洗脑的结果。但是,你在官方教科书上所看到的马克思,根本不是真实的马克思。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这样的一个人对于你的认知来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忽略的。当然,你要学会用我所教的心理强大的方法,排除情绪、情感对你的认知的干扰。因为意识形态首先就是一种情绪,它绕过了你的智力结构。
  
时间:2009-02-27 17:42
  作者:燕舞2009 回复日期:2009-02-26 20:45:52 
     楼主没来,我来分析一下老毛
     老毛不能说是心理强大。按楼主社会价值排序的观点,建国后,中国形成了一种异化了的价值排序结构,老毛作为这种排序的制造者同时也成了这种排序的牺牲者。处于这种价值排序顶端的毛心中最惧怕的就是这种序列的颠覆,他面对的考虑的都是如何维护他的位置,这形成了或者说强化了他的孤独与多疑。不安全感被颠覆的可能性时刻都萦绕着他。他陷入了和秦始皇一样的心理怪圈,国家越乱社会运动越多越能体现出他的存在,于是刘成了他的牺牲品,彭成了他的牺牲品,整个国家成了他的牺牲品,这可以说成是心理悲剧
     而这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的人为了能够成功的融合进这个体系,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格,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遭到了严重的践踏,还有一部分不能兼容与这个价值体系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心理上的存在,大量的自杀了
  
  
  
  
  你分析得不错。学会用心理分析来洞穿社会、人心、政治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分析是一种非常强悍的分析方法。
  
时间:2009-02-27 17:48
  
  
  作者:从容yu淡定 回复日期:2009-02-27 11:55:05 
    作者:feesher 回复日期:2009-02-22 14:47:29 
      比如有个人在听某首歌,另外一个人说,这种垃圾歌你也听,品味太差了。又比如一个人说他很喜欢某个女明星或者现实生活中某个女生,另一个人说,你太没品味了。
      请分析一下直接就批评人家没品位的人他当时的心理机制以及他说这些话的目的。
      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人那么容易被别人的批评所左右
    ---------------------------------------------------------
    
    我试着来分析一下这样的人的心理,此人的心理弱小是肯定的,其次,别人的批评没有先在大脑里面转一圈,就直接进入此人的心理去了,于是此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自然就受到别人的批评所左右了.
    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强大的理性思维来保护自己那弱小的心灵,让这些批评先用理性思考一下,比如思考别人的批评是想控制你想奴役你,再思考人各有爱,我喜欢哪个歌星是我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听你的等等,先把别人的批评在大脑里转一圈,然后把别人的批评给转出去,不让它伤害到自己的心灵,自己自然而然的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所左右了.
    
    以上是我的分析,楼主请看,正确否?
  
  
  
  你分析得对。其实我讲到现在为止,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你之所以心理弱小,是因为内在情绪和外在信息,轻易就对你的心理结构进行了控制。
  
  所以,一个人要学会:一,对外在刺激,先把它阻止在智力结构;二,对内在困扰自己的情绪,把它驱逐到智力结构来审视。
时间:2009-02-27 19:22
  作者:Whx19790602 回复日期:2009-2-27 0:48:47 
  
  
  抱歉,回复较迟。
  
  你的问题,非常像前几天一个网友咨询我的问题。有相同处境的人总是很多的。
  
  一、原因:
  
  一个人在小时候的心理是非常弱小的,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是一种威胁。因此,家庭的关爱非常重要。而且,在心理上,家庭的世界差不多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如果父母总是在否定他,在心理上就相当于世界对他的否定,他的世界将风雨飘摇,被深深的弱小感和不安全感吞没。
  
  而这就会化为自卑和胆小怕事。
  
  你想做一个好孩子,是因为你基于心理生存,迫使需要让父母高兴。
  
  你认为你不想给父母找麻烦,是因为你要合理化父母对你的否定,这也是基于心理生存。
  
  弱小的心理,总会让人迎合他人或合理化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因为弱小的心理无法抗御强大的外部世界,他只有借助于消失自我的真实想法才能够消除自我与世界的冲突。
  
  进高中以后你的沉默是一种心理上的撤退。你的自卑,你的无力感让你不想介入外部世界。你学会对一切漠视,就是为了防止它们伤害你。这是一种心理保护。
  
  当然受到一点压力或者生活的改变会让你变得烦躁不安,因为你的世界风雨飘摇,没有安全感。你只是在麻醉自己。
  
  二、建议
  
  我想,你也知道自己的心魔在哪了。你需要做的是修补从小时就支离破碎的心灵世界。
  
  (待续)
  
时间:2009-03-02 20:16
  很抱歉,从今天开始,我会持续地更新。
  
  关于自恋我还没有讲完。但我想把它穿插在以后的一些内容里讲。
  
  下面,我想先讲一下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五:道德压力。然后,再讲一下心理强大的训练方法。此后如果没有别的考虑,就这样交叉讲。
时间:2009-03-02 20:37
  支配我们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原理和规律五:道德压力。
  
  一、思想实验或例子:
  
  A是我过去的一个朋友。一个文人。
  
  A在单位里属于那种只知道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会来事,也不会去经营人际关系的人。可能也是如此,他经常受到别人的暗算,甚至很多人都在说他的坏话。而即使是别人造谣也要整他,A即使看到了别人的把柄,也不想学那帮人打一下小报告。
  
  呆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对的都是小人,可想而知A的心情差到什么程度。到最后,他离开了那家单位。
  
  A并不是特例。善良、老实的人总是容易受到伤害,这在中国是普遍的现象。可以说,善良的人是这个世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无论是在单位里,还是在市场上;无论是对于一个熟人还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善良的人所受到伤害的机率远高于没有多少道德的人。
  
  而且,就像我前面讲过的,在这个世界,得了神经症的人多是不坏的人,而那些坏坏则极少得神经症,他们只可能出现心理变态和人格障碍。
  
  “人本善良”,但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容易受伤害,那么很多人便学会不再善良。这样的人缺乏基本的思考,即为什么善良了便容易受伤害,他们只是受社会本能驱动,什么能让他们不吃亏,他们便想变成什么。
  
  我不主张这样。我在这里想讲的是,你可以照样保持你的善良,而同时在心理上变得强大,在认知上变得敏锐而不受伤害。
  
  (待续)
时间:2009-03-02 20:57
  (续上)
  
  二、原理、规律阐述:
  
  1、一个人老实和善良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谨守着社会的伦理规范,并用它来约束自身;很可能,这一伦理规范还内化成了你的道德自我(即内化的超我);它也意味着,你对他人没有威胁,因为伤害人本身是就一种伦理上唾弃的恶。
  
  遵守社会伦理对于我们的品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完善自己不可缺少的。但它也会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产生深远的后果,那就是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一定程度解除了心理防御的武装。我们暴露在他人的火力之下。
  
  比如信任。请想一下,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这对于你的心理状态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心理结构对于他是开放的,你的智力结构在此不起作用,你对他具有一种情感上、信念上的亲合。一句话,你此时对他于没有心理上的防御。
  
  (待续)
时间:2009-03-02 23:21
  (续上)
  
  正因为你对一个人没有心理上的防御,并且因为你对他的信任,你向他开放了你的自我,你的自我暴露在他的面前,因此如果一个人要伤害你,就非常的容易。
  
  而且,这种伤害还不轻,它会引起你的强烈情绪反应。你甚至有一种羞辱感。原因在于,你对他的信任等于是把你给交了出去。因为你的真诚信任,你已经脱离了社会表演,因此你的弱小自我全盘暴露在他面前,没有了心灵的保护层。你无意识地期待他不会让你失望甚至伤害你。然而不是。
  
  2、一个善良的人之所以容易受伤害,不仅在于他在和他人相处时容易丧失心理防御,从而成为他人的靶子;而且还在于,他对外界缺少进攻性。
  
  善良的人,由于道德自我的严厉,总是在问某件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总是在找自己的原因,他的力是指向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部世界。这种“反诸自身”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但也会带来两个后果:A,力指向自己的内心,相应地丧失对外界的防御;B,道德自我的严厉,在险恶的现实下,容易导致一个人的内心冲突。它们都使人在心理上变得弱小。
  
  而那些坏坏,因为道德在他们内心里并不存在,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对内心的审视。 这些人甚至从来听不到内心的声音。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甚至承认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永远是在怪别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因此对世界总有进攻性。这种人永远活在心理变态之中,但却没有内心冲突。
  
  我想请你们注意,没有丝毫道德意识的人,并不意味着道德不对他进行谴责。他非常害怕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只要听不到,他就可以用他那一套话语和行为规则否定道德,从而在意识的表层使自己免遭谴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外界始终具有进攻性。对外界进行进攻,是逃避自己的有效手段。
  
  (待续)
  
  
  
  
  
时间:2009-03-03 02:14
  (续上)
  
  3、延伸来讲,道德压力之所以让你弱小,是因为它对于你的心灵来说是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但是,这种强大的力量在驱动你的时候,你面对的恰恰是一个险恶的世界,一个在博弈中遵守伦理规范者处于守势甚至要输掉的世界。
  
  为什么会这样?
  
  哲学家康德在他的伦理学理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就是一种伦理规范要真正成为伦理规范,它必须可普遍化,就是说,如果一种伦理规范你只希望自己这样,但不希望别人用来对付你,那么它就不能成为规范。比如说,你想说别人的坏话,但却不希望别人说你的坏话,那么“说别人的坏话”就不能成为伦理规范。康德说,当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要想到你这是在为所有人“立法”,所以,只要你不想要别人用你的规则来对付你,那件事情就不要去干。
  
  我们反过来推导就是,一种伦理规范,必须是大家都遵守的,只有依赖于这一点,伦理规范才能给大家,特别是给遵守它的人带来好处。如果有的人遵守而有的人不遵守,那么不遵守的人就占了便宜了,势必要伤害遵守者。很不幸,现实就是这样。
  
  我想你一定明白了,当你遵守伦理规范的时候,你玩的是一套和
  现实不同的规则,你被这套规则排斥在外,这套规则恰恰是以伤害你这类人为目的的。你所遵守的伦理规范一让你利益损失,二让你没有心理防御,你自然感觉不到道德给你的强大。
  
  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早已指出过,自我实际上是一个受气包,一方面要应付强大的外界,一方面又要承受超我(道德自我)的指手划脚,另一方面还不能无视本我(本能)的欲望,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自我的弱小可想而知。而那些坏坏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就是现实本身。
  
  我并不主张你成为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只是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讲道德者总是输,而要让我们既不放弃道德也不输掉,我们该做什么。我想说的是,道德完全可以给你强大,你不需要放弃道德,只要改变心理结构,你不仅可以人格完善,在心理上也可以不可战胜。而唾弃道德者,人格必然畸形,事实上也活在自我憎恨和对世界的憎恨之中,并没有真正的安全感(关于自我憎恨,后面我还会详细讲到),无论他们所获多少,都不能挽救人生的失败。人本不应该这样存在的,但他们把弄成了这样。
  
  我要指出,在你讲道德的时候,改变你的心理弱小,防止自己受伤害并不需要你做多少,你只要保持防御心理即可。其实这一点并不复杂。在看电视的的时候,你不是经常听人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甚至“包括自己都不要相信”吗?所谓的不相信,就是不要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火力之下。当然,这些人可能不属于我所讲的有道德的人,但他们的话却是一种极端的心理防御。
  
  怎么在讲道德的时候保持防御心理,也很简单:
  
  A、你要想到,讲道德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你的人格完善,因此,它的价值在于你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后果。后果不一定是你能控制的,但你的行为你却可以控制。这是观念的转变。
  
  B,同时,当你在心理上投入某种人际或道德情境时,在智力上一定要超脱它。因此,不是叫你不要去相信任何人,而是说,在你相信的时候,一定要假设一个坏的结果,就是你的相信会被利用,或会出现你不想看到的结果。当你的大脑这样工作的时候,你已经建立了心理防御。
  
  这些方法可以扩展到你的工作和生活中。
  
  
时间:2009-03-03 03:04
  谢谢szgiga,你提供的案例的确具有现实意义,也非常符合我的一贯主张:心理强大的训练,其实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训练,包括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反应能力,因为没有这些能力的提高,心理是不可能强大的,妄自尊大并不是强大。
  
  在你的这个例子中,小李和客户及公司都存在博弈。如何在这个博弈中胜出,是小李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先分析一下这个三方的博弈格局(我想强调的是,学会心理博弈对小李来说非常重要):
  
  1、小李和客户。小李代表公司,但是,客户在和小李博弈时并不仅仅是和代表了公司的小李博弈,同时还和作为个体(只代表自己)的小李博弈。因此,客户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讲一定要表现一些强硬。这种强硬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一个包括心理防御在内的防御,增强谈判筹码,二是让作为个体的小李在博弈中处于下风,从而去说服公司让步;
  
  2、小李和公司。公司不直接与客户博弈,而是通过小李。因此,和客户是通过与小李的博弈来达到与公司的博弈一样,公司也是通过与小李的博弈来达到与客户博弈的目的,这就意味着公司与小李之间也存在博弈。公司要在小李面前表现强硬,使小李处于下风,从而让小李去劝说客户让步。
  
  可以看到,小李具有这样的劣势:在以自己为中介的三方博弈格局中,自己两头受压。
  
  但小李也具有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公司和客户之间没有直接的信息沟通,因此他可以操纵这个博弈格局。
  
  具体来讲小李该怎么做?分析清楚了以上的博弈关系后,自然很清楚:
  
  1、在双方的强硬立场上,小李有必要把自己这一中介抽掉,即要分别在客户和公司那儿传递这样的信息:这是你们在直接博弈,不是和我博弈;我不是和你们博弈的主体。这一招只要做成功,就会挫败客户希望通过小李去压服公司让步和公司希望通过小李压服客户让步的目的。
  
  2、同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小李在抽掉自己这一中介身份后,与公司和客户在博弈时,要建立一个个人身份,即替客户和公司着想的身份。比如可以通过情感联络或心理博弈让客户感觉到,作为个人其实想帮客户做成这笔生意,因为这对客户很有好处。这个时候,要让客户感觉到不是小李在和他博弈,而是他和小李一起和公司博弈。对公司同样如此,只是具体方法不一样。实战经验业务员远比我懂得多,这不需要我讲。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A、不存在心理强弱的问题,但小李这样做确实不行;
  
  B、有必要这样做,但传递信息要讲究方法,要学会心理博弈;
  
  C、不存在价值观的问题。即使有,小李也应该消解它们;
  
  
  D、对,心理强大就是不能影响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小李与客户和公司的博弈中,保持头脑的清醒何其重要。只有清楚地看到这个博弈格局,并且不让心理结构参与,让自己的分析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发挥,才能掌握这个局。
  
时间:2009-03-03 03:21
  谢谢mrjefferson网友,学理工科的人,非常需要学会哲学思考,这太重要了,无论对于个人修为还是对于专业,都有巨大的好处。
  
  你或许知道,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母体。
  
  你的问题属于一种想像性恐惧,就是观念联想,一个观念接着一个观念,越推想你越恐惧。但你又不得不承认你的这种推想是正确的,因为它似乎有现实验证或支撑,而且在逻辑上好像也成立。
  
  但仔细想一下,这是理性的产物吗?
  
  根本不是。
  
  你的推想建立在这样的预设基础上:一,技术比你强的人永远比你强;二,技术强本身是决定以后的收入、职位的唯一因素。
  
  只要用心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样的预设根本就没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支撑它成立。依赖它而推导的一切,也就不是你大脑的产物,而是一些社会经验碎片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在自卑和恐惧的作用下而在大脑里理性化的结果。
  
  理性化并不是理性,而是理性的赝品。它是心理的产物,但为了让自己显得合理,它需要骗过你的大脑。
  
  我建议你再看一下我所讲的原理和训练方法,并且对自己进行一次自我认识的反思。关于如何打破观念联想,让心理摆脱恐惧,下一讲我就会讲到。
  
  
  
  
时间:2009-03-04 01:12
  作者:Whx19790602 回复日期:2009-3-3 22:38:32 
    楼主您回来了,我们好开心哦!我那个个案您还没有帮我分析完,烦楼主续!谢谢楼主!!
  
  
  好的。
时间:2009-03-04 01:57
  说句实话,Whx19790602朋友,你能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已经证明了你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只要有改变自己的需要,那么差的只是一个媒介而已。
  
  非常感谢你用手机都打那么多字。而且,我感动于你是个好人。
  
  我接着前面的分析吧。
  
  前面我讲到,一个人在小时候,他的心理结构非常弱小,父母的世界差不多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因此,如果没有父母的关爱,甚至遭到父母的不好对待,他的心理世界便会风雨飘摇,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正因为如此,你尽力要让自己符合父母的期待,进而是外部世界的期待,以让他们不再伤害你。此后,你不敢表现出自己,因为你害怕遭到外部世界的伤害。
  
  基于这样,你甚至有了一种受虐倾向,把外部世界对你的伤害合理化,目的只是给你的心理一点生存空间。因为,你非常弱小,无力反抗,如果让你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不应该的,你就会遭到精神的撕裂;而如果认为这是应该的,你就可以逃避这种精神撕裂的痛苦。
  
  你不是无药可救的。我给你的建议如下:
  
  1、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要在白天),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好地回想一下你的过去,为什么成了这样,必要时用笔记一下,进行理性分析,而不只是回忆;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那些一直压抑在你的心底里的恐惧、愤怒,跟着你的回忆一起进入你的智力结构。记住,有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克制,不要半途而废,不敢再往下想,因为这个时候情绪在你的心理结构里被激起,肯定会有所反应的,你应学会忍耐,直到把它们驱逐出你的心理结构。
  
  2、要学会对过去谅解,而不是合理化过去。你已经在心里体谅到了父母。但你要问一下自己这是要合理化他们小时对你的态度,以让这个心病不再折磨你,还是你真的认为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会这样对你。我希望你是后者。当你想到,某个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对你做了什么时,你的“不计较”代表了一种心灵的宽广。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无压抑和无认同地告别过去。即,你告别过去不是为了你的心理生存,而是你的认知优势和心灵的宽广:过去只是一种人生经历而已,你已经走过了,它不是负担。
  
  3、不要认为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价值体现在个人的独特性中,和他是否能超越自己,而不是他所拥有的东西。你能超越自己,改变自己,就是对于生命的完善。
  
  4、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不要让自己完全被世俗吞没。要让你的精神经结构从世俗中挣脱出来。
  
  5、有空的时候多去高山上远眺,让心灵变得空旷辽远。
  
  6、不断地鼓励自己。
  
  7、按我在前面所讲的方法(以及后面要讲的方法,训练一下自己)。
  
  
  
  
  
  
时间:2009-03-04 02:56
  下面我先讲一下心理强大的训练方法,再来回复你们。
  
  
  心理强大训练方法六:静观
  一、原理
  
  所谓静观就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摆脱情绪的雾障而变得异常警觉”。这不是指用眼睛看,也不仅仅是用头脑思考,而是用全身来“看”它,觉知它。一种情绪的产生在你的身体里,其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引起全身的变化。
  
  静观是佛教徒及在喜马拉雅山的宗教隐修者常用的修炼技术,以致这几乎就是一个常识,灵性大师们、高僧们也非常推崇它。它也是我们用来训练心理强大的武器,其原理在哲学上极为深刻。
  
  我在面前已经讲到,感觉和思考不能共存,当你在感觉的时候,你的思考即已中止,而当你思考某种东西,你就不再感觉到它。
  
  与此类似,当你静观一种东西,你就会觉知到它;而当你觉知到它,你对它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
  
  情绪是一种笼罩你的乌云。很多情绪都是携带得有观念的,比如有一个人骂了你,你很愤怒,这时候你的情绪就携带得有观念。情绪之所以能控制你,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笼罩你的乌云,还在于它携带着来自于社会的观念。
  
  乌云为什么能够笼罩你?听起来很茅盾:是因为你没有在它里面。但被乌云包围和在乌云里面就心理学来讲,完全是两个概念。你被乌云包围,意味着你是被动地被它所笼罩,你只是感觉到乌云,却没有觉知它。而你在经里面,则是对它的一种觉知,见而可以洞穿它。所以当你在乌云里面的时候,你发现它实际上是虚的。里面是空。
  
  为什么它是空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建立了心理的防御。你有了看穿它的能力。
  
  情绪恰恰就是依赖于你的不觉知才发生作用的。这个时候,你全身都丧失了防御,任由外界刺激激起你的心理能量。在外界刺激下,情绪在你的心理结构生长,并冲撞着你的整个身体。
  
  我们的欲望、追求、志向等都是一种心理能量,它们一定要投注到某一点。同样,情绪也是一种心理能量。所以,只要你的心理能量不被它激起,它就会消失,因为它是依赖于心理能量的被激起才产生作用的。
  
  还记得我上面讲的当你在思考时,你就感觉不到某种东西吗?它有两个原理:一是意识本身在同一时间不可能既感觉又思考;二是当你思考时,你的感觉的心理能量转化到了思考上,因此感觉消失。
  
  所以,当你觉知到一种观念,一种情绪的时候,它就洞穿了它们的空。它们不再吓人,而是自行消散。
  
  这是因为,你的觉知把用来生发、增强情绪的心理能量夺了过来。
  
  
  
  
  
时间:2009-03-04 03:14
  (续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