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蒙曼说唐:武则天》作者:蒙曼

_2 蒙曼(现代)
殿廷上的闹剧(1)
  支持武则天的势力暗流涌动,反对她的大臣也开始逐步集结。这一派的首领是元老重臣长孙无忌。此外,还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的忠实追随者褚遂良,以及刚刚在立宸妃问题上投过反对票的来济和韩瑗。两派人马都在暗中发展势力,中央的政治风云开始变得波诡云谲,并且逐渐向下波及。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一时间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话题。长安县令裴行俭私下找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议论说,武昭仪心术不正,她要是立为皇后,国家可就要遭殃了。这种私下议论马上被武则天的情报网探听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这件事汇报给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杨氏再传达给武则天,武则天再推动高宗作出反应。很快,裴行俭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鲁番,远远地离开了政治中心。此后不久,武则天的首席支持者许敬宗升迁为礼部尚书。皇帝的巨手终于显示出了威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随着两派官员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外廷官僚队伍逐渐分化。每个人都在观察,考虑自己的立场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则天终于决定摊牌了。
  据《唐会要》记载,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后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跟他们到内殿商量一件事。这四位宰相是谁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于志宁,第四位是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较复杂。首先,有一些官职是法定宰相,比如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在这之中,尚书令是正二品,中书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为尚书令权力过大,从太宗朝开始,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所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就成为宰相,都是从二品。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担任三省长官,但是也可以经由皇帝的任命成为宰相。这些人要成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就是说他们也和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一样拥有决策权力。长孙无忌和李勣就都属于这种情况。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种名号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四位之外,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另一位门下侍中崔敦礼。按照唐朝的传统,皇帝退朝以后,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议政。可是这次呢?皇帝没有按常规,而是单独召见部分宰相,这显然意味着有特殊的事情。这四个人互相看了看,皇帝会有什么事呢?回顾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武昭仪引发的政治风波,他们觉得,今天的事情一定与武昭仪有关。
殿廷上的闹剧(2)
  他们四个人就商量对策了,如果皇帝一会儿提起这件事,咱们应该怎么回答呢?有一个人提议:“长孙太尉当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说:“太尉,上之元舅,脱事有不如意,使上有怒舅之名,不可。”意思是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语不和,那就是皇帝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怎能让皇帝背这个罪名呢?不行。把长孙无忌否决了。
  这个时候,刚才提议的人又说:“英公■,上之所重,当先言之。”英国公李勣是皇上非常器重的人,要不让他先说?
  褚遂良又不同意,他说:“司空,国之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罪功臣之名。不可。”意思是司空李勣是国家的元勋,皇帝和他闹意见,那不是跟功臣过不去吗,那怎么行呢?又否定了。
  既然如此,那究竟应该由谁来出面向皇帝表达意见呢?褚遂良说了:“遂良躬奉遗诏,若不尽其愚诚,何以下见先帝!”他说,我是先朝任命的顾命大臣,如果我不竭尽全力的话,以后有什么颜面到地下面对先帝呢!褚遂良毛遂自荐自己要做这出头鸟。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分析一下了,前面两次提到的提议者,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共四个人:长孙无忌和李勣被提出做候选人,褚遂良是毛遂自荐,是谁一次次把皮球踢给别人呢?只剩下于志宁了。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去。于志宁人品和学问都很好,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被任命为太子太师,辅佐当时的太子李承乾。后来李承乾被废,跟随他的臣僚都受了牵连,只有于志宁因为道德文章都很高明,被留下来辅佐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经历过政治风波,所以于志宁格外小心谨慎,不愿意卷入任何政治争端之中。这次废王立武,他觉得不同寻常,还是不出头的好。
  另外,这番商量除了推举发言人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四个人在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宰相们议论由谁来回应皇帝的问话,等于默认了一个事实:大家都反对立武昭仪做皇后,只不过是由谁来表达的问题。它隐含的意思是宰相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出来表态了,他不想参加到这个宰相同盟中来。谁呢?李勣。他不愿意掺和,可是他不明说,只说自己今天是带病上朝,现在实在支持不住了,一会儿见皇帝恐怕失了朝仪。因此,请求其他三个人帮他请个病假。说完之后,李勣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其他三个人面面相觑。这和他们的预想不一样啊,但是人去不中留,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勣走了。
  三个人中,长孙无忌是领衔人物,他不仅仅是皇帝的舅舅,还是太尉,官居一品,级别最高。所以,皇帝看着他说话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所以我打算把皇后废掉,立武昭仪为皇后。你们几个意下如何?按照事先约定,长孙无忌没有说话,褚遂良先说了:
殿廷上的闹剧(3)
  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服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疾甚,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新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未有愆过,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
  什么意思呢?皇后出身世族,是名门闺秀,她是先皇为陛下所娶,她很贤惠地侍奉过先皇,没有失职行为。先皇病重的时候,还曾经拉着我的手嘱咐:“我的好儿子、好媳妇如今就托付给你了。”陛下您当时在旁边坐着,亲耳听到。现在这话言犹在耳,您怎么说忘就忘了呢。对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是什么?第二,褚遂良对王皇后持什么态度?
  先看褚遂良反对废王立武的理由。他说了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观念上的理由:皇后必须出身于世家大族。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一个传统,皇帝总要和社会上最有实力的家族通婚,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他说皇后出自名家,这在他心目中是个重要优势。相对来讲,武则天家是暴发户,因此她不符合条件。第二个是孝道的理由:按照他的话,王皇后是“先朝所娶”。中国讲究孝道,孔子说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儿子为什么娶媳妇呢?是为了侍奉父母,接续祖先。按照孝道,皇帝不能违反父亲的心愿,随随便便就把皇后废掉。第三个理由:皇后没犯什么错误。大家会说,皇后不是犯错误了吗,先是被指控杀死小公主,后来又被指控搞厌胜,怎么会没犯错误呢?其实,褚遂良所言透露了一个信息:虽然此前皇后已经因为这些指控受到处理了,但是处理只局限于后宫,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因此仅仅是后宫的行政处罚,甚至仅仅是感情惩罚,高宗并没有把皇后的罪名公之于众。为什么呢?因为小公主死的这件事暧昧不清,皇后仅仅是嫌疑犯,后来因为双方都没有证据,所以就不了了之。而厌胜这件事虽然按律当死,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并没有执行,只是不允许王皇后的母亲进出宫廷,并且把她的舅舅贬往地方了。所以,皇后这两件过错的处理只波及宫中。这样一来,褚遂良不管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至少他可以装糊涂,说皇后未闻有过。她没有过错,您怎么可以轻易把她废掉呢?
  褚遂良的理由都很充分。面对顾命大臣有理有据的反对,高宗一时也没有对策,只好不悦而罢。这次内殿讨论,可以算作唐高宗与武则天跟外廷宰相之间斗法的第一回合,外廷赢了。
  但是武则天可不是个知难而退的人。她想当皇后不是一朝一夕了,之前她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以她的性格,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呢?她得鼓励唐高宗再接再厉,虽然屡战屡败,但也得屡败屡战。
殿廷上的闹剧(4)
  第二天,在武则天的推动下,唐高宗又把这几个人召集到一起,还商量这件事。这次,李勣干脆请病假没上朝,继续隐身。还是这三个宰相,又跑到内殿里来了。皇帝重弹老调,褚遂良又说:
  陛下必别立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要在武氏!且昭仪经事先帝,众所共知。陛下岂可蔽天下耳目!使万代之后,何以称传此事!
  意思是说,皇帝您要是真不喜欢王皇后,我们尊重您的感情,请您在天下名门闺秀之中另外选个皇后,何必要非选武氏啊?您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他首先退了一步,然后,扔出一个重磅炸弹,为什么不能选武氏啊,因为武氏给先帝当过才人,那是先帝的小老婆,您以为天下的人都是聋子、瞎子啊!如果您现在立她当皇后,天下人怎么说您啊?那叫父子聚麀啊!千秋万代之后,您的脸往哪儿搁啊!到此为止,反对立武则天当皇后的理由,从三个变成四个了:第一,皇后出身名家;第二,武氏为先朝所娶;第三,皇后没有过错;第四,武氏历史不清白。
  抖出这些还不要紧,褚遂良接着发起飙来了,只见他朝笏往殿阶上一摔,把帽子也摘了,拼命磕头,把前额都磕出血来了,说,陛下您既然不听我的话,您就让我回家去吧,我愿意回家种田。唐高宗当时气得几乎吐血,赶紧说,左右来人!把这个褚遂良给我拉下去!皇帝还没怎么着呢,你一个大臣先以死相胁,把皇帝置于何地啊?这简直就是要挟。正当他们在朝堂上拉拉扯扯、乱成一团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朝堂的帘子后面忽然传来一个清脆的女高音:“何不扑杀此獠!”(《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意思是怎么还不把这老蛮子给我打死!谁在说话呀?武昭仪。这句话石破天惊,把周围的人都给吓傻了。为什么呀?这是皇帝和大臣议事,一个后宫的昭仪是不该来偷听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因为事情关系着她的前途,她忍不住要来听,那也不应该发表意见啊;再退一步,即使情急之下发表了意见,这个意见也不应该如此强硬、如此蛮横啊。你一个昭仪,哭哭啼啼诉委屈大家还可以理解,怎么能张口就说要打死前朝的顾命大臣呢!这太厉害了。这一声怒喝让我们不禁又想起当年武才人的狮子骢事件来了,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武则天强悍的性格,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她倒是挺痛快,可是皇帝和大臣们都不自在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长孙无忌比较老到,赶紧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把褚遂良保下来了。当然,君臣双方又是不欢而散。
  可是这么一闹,昭仪和前朝顾命大臣在殿廷上差点打起来,这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马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纸包不住火,原来皇帝想在小范围内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了。第二天,高宗原本没有通知的宰相韩瑗也上表,声称如果立武昭仪做皇后,可能倾覆大唐帝国。很快,另一位宰相来济也上书反对。宰相集团看起来是气势汹汹,唐高宗和武则天觉得非常郁闷。事已至此,七位宰相的名字一个个从高宗脑海里滑过。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旗帜鲜明地表态反对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很显然,两次都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此外还有侍中崔敦礼,当时已经行将就木,可以忽略不计。忽然,如电光石火一般,唐高宗心里滑过了李勣的名字。李勣还没有表态呢。他可是唐高宗一开始召见的四位宰相之一,但他始终称病没有露面。
殿廷上的闹剧(5)
  那么,李勣又是什么态度呢?李勣的表态,又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请看下集:正位中宫。
此陛下家事(1)
  废立皇后,群臣都议论纷纷,只有李勣推三阻四,不是生病,就是告假,迟迟没有发表意见。究竟他怎么想,会倾向于哪一边?唐高宗心里没谱,于是这天,他把李勣召来了,试探他说:“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意思是我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禇遂良坚决反对。禇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事儿是不是就得拉倒了?唐高宗充满希望地看着李勣。李勣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没有正面回答,只微微一笑,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陛下您娶谁当老婆那是您自己的事,您问别人干吗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轻飘飘的,实际是举重若轻,振聋发聩啊。这话一出,高宗和武则天在废立皇后问题上的不利局面就一下子扭转过来了,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为什么呢?我们要弄清楚李勣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就得先分析一下李勣当时的地位。
  李勣是什么人物呢?李勣就是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徐茂公,瓦岗寨的英雄,唐初的名将。民间传说早有“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的说法。他原名徐世■,字懋功,投降唐朝后因为功劳显赫,唐朝就赐他姓李,就是跟着改成李唐皇室的姓氏,他就改叫李世■了。李世■、李世民,只差一个字,跟哥俩儿似的,这名字里有个“世”字跟皇帝重了,那是忌讳的事情。还好唐朝避讳不太严格,皇帝活着的时候还可以这么叫,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死,李勣也觉得还是不大合适,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勣”,去掉了“世”字。
  李勣在隋末大乱的时候跟着翟让造反,鼓动翟让发展势力,翟让也很听从他的意见,势力扩张得很快。后来,翟让被李密火并,李勣又跟着李密。李密其实不太信任他,觉得他是翟让的人,于是就让他去镇守黎阳粮仓去了,位置就在现在河南省的浚县。虽然李勣的大帐安置在那儿,可是实际上他控制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乃至江苏的北部都在他的掌控中。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投降了唐朝。
  李勣当时面临着好多选择。第一种选择,他可以占山为王,就在当地割据一方,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称王称霸的人,他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盘拥兵自重。第二种选择,如果他觉得自己实力较弱,称王称霸暂时还不够资格,他也可以用手中的地盘和军队、百姓去投降一个强主,比如说降唐,那他是立大功,会受到非常大的礼遇。
  可是李勣偏偏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说,这片土地虽然是我在镇守,可那是人家李密开拓出来的,现在李密降唐了,我应该还把土地交还给他,由他处置,我不能背主贪功,那不是大丈夫所为。所以,李勣就拿着所统辖的这片地区的户口本儿到长安去了,把它统统交给了前主人李密,再由李密献给了唐朝。李勣这么做,给自己赢得了一辈子的声誉。当时唐高祖李渊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说你过去能不辜负李密,以后你也不会辜负我,我还是让你镇守那个地方,又派李勣回去了。不久之后,李密因造反而死,李勣虽然心底里不认同,但仍念故主之情,为他好好安葬。这再一次为他赢得了忠义的美名。
此陛下家事(2)
  我们知道,隋末那时候各处都在打仗,今天我兼并你,明天你兼并我,李勣在一次战役中败给了窦建德。窦建德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个枭雄,有胸襟,很爱才,把李勣俘虏后,特别厚待他,有点像当年曹操对关羽那样,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赏赐无数,还把他的老爹也给接来了,一块儿奉养着。可是李勣说,我是大唐的人,我既然已经投降唐朝了,就不能再背叛。所以,他千里走单骑,历经千辛万苦回归唐朝,又一次声名鹊起。
  李勣不光忠诚,他还非常讲义气。他有一个好哥们儿叫单雄信,这也是《隋唐演义》里出现过的人物。李勣和他曾经情投手足,可是后来两人各保其主,单雄信跟了王世充,被李渊俘获,李勣就去为他求情,说陛下别杀他,他还可以为大唐服务。可是李渊说这不可能,我非杀了他不可。皇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李勣怎么办呢?他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喂到单雄信嘴里,说,兄弟,你就吃了吧,权当我追随你到地下了。那他为什么不自杀呢?过去结义时常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李勣说了,我上有老下有小,你们单家也是一门老小,这些人都得靠我照顾,我任重而道远,所以不能死,让我这块肉陪着你入土。真是说话掷地有声,做事义薄云天啊。
  除了道德高尚,李勣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唐朝打江山的过程中,他参加过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徐圆朗、辅公祏等许多重大战役;后来在国际战场上,他打突厥,打薛延陀,打高丽,都是主将,每次都身先士卒,立下奇勋。所以唐太宗说李勣就是我的长城,有了他我就不用修长城了。
  除了道德高尚、战功卓著,李勣还有一个优势无人能及。因为他出道早,十六岁就造反了,所以比同时代的将领都要年轻,经过唐高祖时代,又度过漫长的唐太宗时代,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当年那些开国元勋,老的老,死的死,只有李勣还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军方的代表人物。这时候,他说出“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就等于说,我们军方已经表态了,不想掺和到宫廷斗争之中,谁胜谁败与我们无关,我们不插手。这等于给皇帝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假使军方和长孙无忌等政治要员态度一致,那么皇帝执意要违背他们的意思废王立武,他们就可以搞一次政变,把皇帝换掉。这在当时是可能做到的。而如果军方不介入的话,长孙无忌等人都是文官,有一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没有武力的支持很难成事。所以李勣这么一说,皇帝的心就放下了一大半。而且因为李勣的表态,又一派形成了。什么派别呢?中间派。我只做我的官,宫廷内部斗争与我无关。这就是我们说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事我插不上话,我也不想插话。
此陛下家事(3)
  李勣的态度一明朗,拥武派大受鼓舞,许敬宗马上把这句话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公开在朝堂上宣传说:“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一个老农民要是多收了十斗麦子,都想换个老婆,皇帝富有四海,想换个皇后有什么了不起的,关咱们什么事啊?咱们在这儿瞎嚷嚷什么啊?这话说得并不好听,但是话粗理不粗啊,唐高宗和武则天就鼓励许敬宗,让他到更多的场合去说,让所有的大臣都听到。那许敬宗当然奉旨而行,他这么一宣传,大多数朝臣都选择了沉默,中间派的力量又壮大了。这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的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的选择。
三种力量的角逐(1)
  到此为止,针对皇后废立事件,朝廷中已经形成三个明显的派别:第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勣为首的中间派,第三是以许敬宗为首的挺武派。
  为什么会形成这三派力量呢?他们各自代表着什么利益呢?先看反武派。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他们总体上出身贵族,长孙无忌出身关陇贵族,和李唐皇室有着共同的渊源。他的姓就是鲜卑虏姓之一,长孙家族从北周经隋到唐都赫赫有名。我们熟知的成语“一箭双雕”,就和长孙氏有关。“一箭双雕”说的是谁呢?就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他是隋朝的一位有名的外交家,善于射箭,据说一箭飞出,能同时射杀两只大雕。当时生态环境多好,雕群比较密集,现在箭法再好俩麻雀都射不着。褚遂良是南方人,但是在唐太宗朝已经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战线上了。唐太宗临终前安排了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长孙无忌,一个就是褚遂良,他交代给二人的任务不一样。太宗说长孙无忌功劳大,又勇于承担责任,因此容易遭人诽谤,所以嘱托褚遂良保护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关系深厚,是一条绳上拴着的蚂蚱。于志宁也是正宗的关陇贵族出身,他的祖先于谨和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都位列西魏时期的八大柱国。韩瑗和长孙无忌是儿女亲家,韩瑗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侄子。来济是南方人,但是政治上和前几个人立场很接近。所以说,反武派的是以关陇贵族为主体的一些人组成的。第二,他们大多数从太宗朝就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都是元老重臣,其中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太宗托孤的顾命大臣。第三,他们当时都是宰相,掌握着巨大的政治权力,是既得利益者。
  这些人为什么反对废王立武呢?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皇后应该出身于世家大族,他们本身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对太宗政治路线的忠诚。唐太宗选择了这个媳妇,而且临终之前托付给他们,他们希望遵循先帝的嘱托。这和永徽年间总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三是出于私心。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对于他们而言,保持自己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维持现有的政治局面,不作改变,改变现状对他们可能形成威胁。
  不过,虽然都反对废王立武,但他们态度并不全然相同。可以看出来,褚遂良、韩瑗、来济比较激烈,于志宁和长孙无忌就比较持重,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褚遂良,还是来济和韩瑗,相对来讲资历要浅,资历越浅的既得利益者越容易在政治变动中受到冲击,长孙无忌和于志宁都是叶大根深,人家不怕,相对来讲呢,心里就比较坦然,所以虽然他们也反对,但表现得就不那么露骨。
三种力量的角逐(2)
  再看挺武派,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第一,怀才不遇。他们都比较有才华,但是在现行体制下无从施展。拿许敬宗来说,他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和房玄龄等人的起跑线是一样的,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一直不那么顺利。李义府呢,本来和来济号称“来李”,同样以文才名满天下,可是来济就能官场得意,步步高升,他李义府就很蹉跎。所以他想要改变现状。第二,他们出身都比较低。无论许敬宗、李义府还是袁公瑜,都不是出身于当时的世家大族,都出身寒微。有人会说,李义府姓李,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姓氏吗?和皇室同姓啊。但是此李和彼李可不一样。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都是名门,但谁听说过瀛州李氏?出身低有什么问题呢?一方面,他们在朝中得不到援引,很难爬到比较高的位置上去,心里难免怅恨;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受到世家大族的礼教熏陶,因此追逐利益时会不择手段,不会过多地考虑道德信条。换句话说,在当时的那些所谓士大夫的眼里,他们是一些小人。第三个特点是,他们在官僚队伍中的级别比较低。其中最高的就是许敬宗,当时官至三品,但也不是宰相。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在中枢部门,大多数是中级甚至中下级官僚。
  他们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呢?他们和武则天非亲非故呀。但是他们在当时的体制之下得不到发展,所以希望政治变动,好借此出头,并不见得他们有多喜欢武则天。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他们看到,皇帝对支持武则天的人大加奖赏,李义府就是一个榜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可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这些人急功近利,既然支持武则天会得到好处,他们当然会不遗余力。
  再看中间派。中间派大多数都比较沉默,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就重点分析一下李勣。
  首先,李勣是瓦岗寨出身,和李唐集团不是一个阵营,瓦岗寨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啊?那是隋末群雄之一,当年和李渊一样,都是重要的反隋力量,但彼此还是有隔阂的。
  第二,李勣出身比较低。他是山东豪杰出身,这个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说“山东大汉”的“山东”,而是指崤山以东,包括现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大片地区。按照著名史学家陈寅恪的分析,山东豪杰是北朝以来山东地区形成的一个杂有胡汉两种血统、能征惯战的武装集团。当时中国共有两大集团勇武善战,一个是关陇集团,李渊、长孙无忌都出身于这个集团,另一个就是山东豪杰。这两个集团都会用兵打仗,但是身份上却有天壤之别。关陇集团是帝王将相,山东豪杰是江湖英雄。李勣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集团。他家里有很多田地,喜欢仗义疏财,有点像《水浒传》里的宋江。后来通过隋末农民起义,逐渐跻身高位。但是,他与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显然不是同一战壕的人。
三种力量的角逐(3)
  第三,李勣是手握重兵的军方人物。军方人物卷入内争是要相当谨慎的。为什么?成和败都很难处。如果介入内争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会有杀身之祸。赵匡胤黄袍加身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他后来对那些功臣说,如今你们把黄袍披到我身上,我就是皇帝,但是如果有一天别人把黄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是不是也要做皇帝啊?所以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传说。反之,如果介入了内争,没取得成功,当然更是首先被剿灭的对象。所以,李勣的行动必须慎之又慎。
  第四,李勣天生就是个极端谨慎的人,谨慎到了圆滑的程度。玄武门事变中,太宗要他协助作战,他婉言拒绝,说这事儿你别找我。唐太宗当了皇帝之后,他恨不恨李勣呢?不恨,他觉得李勣做得对,还特别器重他。特别是到唐太宗中年以后,他发现身边的将领渐渐地凋零了,就剩李勣这个擎天大柱了,所以对李勣是极尽笼络之能事。有一次,李勣得病了,眼睛疼,大夫给开了一个方子,大家傻眼了:方子上面说要用龙须做药引。天上的龙,大家都无缘得见,胡须也拿不下来,可是地上的龙呢?那是皇帝,皇帝的胡子谁敢随便去拔?李勣想,这事就拉倒吧。可是唐太宗听说这事,马上把自己的胡子剪下来,烧成灰让李勣做药引。李勣喝药了之后病好了没有?那是好了也得说好,不好也得说好啊,而且感激涕零。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唐太宗笼络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废立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治成为太子,太宗让李勣去辅佐李治。李勣原来是宰相,现在当太子的官,其实是降了一级。但是唐太宗找到李勣,说我不是降你的官,我是希望以后把太子托付给你。过去你不辜负李密,以后你也不会辜负我们父子两个。所以,我让你去保护李治。李勣一听,说,没问题,皇上这么器重我,让我死我也情愿啊。然后,君臣二人就喝酒,交杯换盏之中,李勣喝醉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唐太宗看来酒量大,还比较清醒,当即脱下龙袍给李勣盖到身上,怕他着凉,说这么大一个功臣怎么能让他感冒呢。李勣醒来,又是感慨万千,皇上对我多好啊。
  唐太宗晚年确实有托孤之意,想多找些大臣辅助太子。在文官之中,他选中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武将之中,他选中了李勣。但是唐太宗对文臣武将的态度完全不同。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是倾心托付,对李勣呢,他就耍心眼儿了,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把李勣贬到叠州作刺史去了。叠州就是今天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叠部县,那儿现在还很荒凉,当时肯定更荒凉。很多人都不解,李勣没有罪过,怎么会无缘无故地被贬官?李治当时还是太子,他也不明白,就问去唐太宗。唐太宗对太子李治解释说:李勣能办大事,我想让他以后辅佐你。但是你对他没有恩情,我不敢保证他以后能全心全意地支持你。我的病日益严重,现在我把他贬官,如果他迁延不去,说明他有反心,那我就先把他杀掉,不给你留下后患;如果他立刻去上任,那就说明他是忠臣。等我死后,你再把他召回来,委以重任,这样他就会为你卖命了。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武将防范甚严,使了好多损招。李勣在政治圈子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非常精明,他一下就猜透了唐太宗的用心,因此一接到任命,连家都没回,直接就骑马上任去了。君臣彼此都在使诈,但是李勣技高一筹。这样,唐太宗的心才一个石头落了地。后来唐高宗即位之后,马上把李勣调回,委以重任。李勣也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长孙无忌的势力大,和长孙无忌不是一类人,因此在高宗一朝,李勣虽然官居一品司空,可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做声,可以说是韬光养晦。这就是政治智慧。
三种力量的角逐(4)
  所以,李勣在废王立武的问题上持中立态度,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他是军方人物,不宜卷入内争;他非常谨慎,不愿介入皇家事务;他和长孙无忌不是一个阵营的人,没必要跟着长孙反皇帝。
  这样,朝廷分成了支持、反对和中间三派。朝廷中有了派系,皇帝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柄,不断利用支持派,团结中间派,打击反对派。整个形势对比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反对派虽然占据着宰相的大多数,但是已经不再具备整体优势,而且,他们缺乏军队的支持。武则天和唐高宗已经胜券在握了,他们不需要再顾忌什么。没过多久,反武派中最激烈的成员褚遂良就被贬为潭州都督。潭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从首都长安贬到长沙去了,您一边歇着去吧。褚遂良一被贬逐,反武派一下子沉默下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势,也意识到武昭仪的厉害。人性中懦弱的一面占了上风,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统统选择了沉默。
六宫新主(1)
  内宫外廷的障碍都已经消除,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岭南。”这真是愈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到此为止,王皇后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她本想引进竞争机制,让武则天和萧淑妃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己做套把自己装进去了。而当年和她争风吃醋的萧淑妃,反倒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姐难妹。
  皇后废了,中宫不可一日无主。六天之后,十月十八日,许敬宗联络百官上表,请求重立中宫。当天,皇帝就颁布了立武昭仪为皇后的诏书:
  武氏门著勋庸,地华缨黻,往以才行选入后庭,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待从,弗离朝夕,宫壸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这个诏书的意思是说,武则天门第很好,是国家的勋臣之后,而且有才华有品德,所以才被选入后宫,在后宫之中,深得众人喜欢。我当年做太子,整天侍奉父亲于床前,父亲看我如此周到用心,很想奖赏我,就把武则天赏赐给我了。这事儿就与汉朝的王政君如出一辙,所以现在我要立她为后。这简直就是一篇战斗檄文,每一句话都直接针对反对派的反对理由。
  本来,反对派反对武则天有三个理由:第一,武则天出身低;第二,武则天不是先帝为李治所娶;第三,武则天侍奉过先帝,有历史污点。这篇诏书针对上述三点一一驳斥,且弹无虚发:反武派说武则天门第低微,这个诏书就强调她是功臣之后,本朝勋贵;反武派说武则天不是先帝所娶,诏书就说她是唐太宗因为唐高宗孝顺懂礼而赐予他的,因此也符合先帝的意志;反武派说武则天侍奉过先帝,诏书就把武则天比附成王政君。王政君是谁啊?她本来是汉宣帝的宫女,因为太子刚刚死了心爱的良娣,宣帝就把她赏赐给太子,作为安慰。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王政君一经宠幸,很快生下了儿子,所以元帝继位后,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诏书引用王政君这个典故,首先,偷换身份,把武则天从先帝的才人演变成先帝的宫女,宫女只是宫廷中的服务员啊,她不是皇帝的妻妾,这个典故用得好,这样就避免了乱伦的嫌疑。其次,王政君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后,关键在于她给汉元帝生了儿子,这也就再次强调了武则天相对于王皇后的优势,就是唐高宗在废立问题上反复强调的:王皇后无子,武则天有子。这么一来,武则天的三个问题就都不存在了,立她为皇后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合法。
六宫新主(2)
  所以我们说这篇诏书就是一篇驳论文章,把武则天从尴尬的境地解脱出来。这篇大作的作者就是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满腹经纶的许敬宗,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一日,司空李勣送玺绶给武则天,正式册立她为皇后。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进宫,一路坎坷,历经十八年的挣扎,至此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人能有几个十八年?十八年,对有的女人来说,就是一生啊。此时的她,终于可以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了,只是这个天子,已经从唐太宗换成了唐高宗。
  踌躇满志的新皇后立即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册立的当天,她就在肃义门接受文武百官和四夷酋长的朝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往的皇后只能接受内外命妇的朝拜,也就是那些有职衔的妇女的朝拜,武则天不仅要接受她们的朝拜,她还要接受百官的朝拜。显然,新皇后不愿意只做六宫之主。因为武则天和其他皇后可不一样,她不是一顶轿子抬进宫里轻松即位的,她是经历了和外廷的艰难斗争,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才登上皇后宝座的。在外廷,她有敌人,更有朋友。她尝到了权力运作的滋味,那伸出宫墙翻云覆雨的手,已经不愿意再轻易收回。
  那么,正位中宫的武则天,又会有什么新的举措?后宫与外廷,在她的手下,又会经历怎样的风波呢?
  请看下集:两种命运。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