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的加盟对于太平公主他们谋划政变起到什么作用呢?刘幽求和钟绍京都是文人,他们的加入,自然可以充实智囊团。另外,钟绍京入伙还有一个好处,他是苑总监,长安城的禁苑就在皇宫的北面。从禁苑的最南端出来就是宫城的北门玄武门,而进入玄武门,就到了皇帝的后宫了。这玄武门可是唐朝历次政变的必争之地,因此钟绍京一入伙,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一阵营就占尽了地理优势。到此为止,整个政变的组织准备和军队动员都已经基本就绪,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一根具体的导火线了。
那么政变最后的导火线是怎么被引燃的呢?当时刚好有两件事凑到一块了。一件事是当时韦皇后集团内有一个高官反水了,另一件事是有几个万骑士兵挨了打。先看第一件事。当时,韦皇后集团中有一个人叫崔日用,此人出身名门望族博陵崔氏,本来是宰相宗楚客的老朋友,两人无话不谈。有一天,宗楚客跟崔日用说:"韦皇后现在万事俱备,只等扫清相王和太平公主两个障碍,马上就可改朝换代,到时咱们都会大有作为。"崔日用是个聪明人,虽然喜欢巴结权贵,但是看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他其实冷眼观察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两方势力已经很久了,也知道太平公主他们正在酝酿政变。现在听宗楚客这么一吹牛,他忽然觉得自己站错队了,就凭宗楚客这样的人也能当佐命功臣?崔日用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冥思苦想了一整夜之后,他决定反水,形势严峻,不能再跟着韦皇后他们一条道走到黑了,投奔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方更有前途。
可是反水就得立功呀,否则如何能取信于人?怎么才能立功呢?这一天,退朝之后,崔日用换上一身便装,直奔宝昌寺。在这个寺庙里,有一个可靠的和尚,也热衷政治投机,平时经常帮他办一些机密的事情。这就发生了在本章开头讲的那一幕。崔日用告诉这个和尚:"你赶紧去找李隆基,告诉他,韦皇后很快就要对李唐宗室动手了,让他们早做打算,我可以在内部帮忙。"和尚这一报信,李隆基他们这边也就加紧行动,准备政变了。
正好在这时,又发生了第二件事,就是所谓万骑士兵挨打的事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前面说过,中宗刚死,韦皇后就空降了两个人来控制左右万骑。这两个人一个是韦皇后的堂侄韦播,另一个是韦皇后的外甥高嵩。这两个小伙子在政治上倒是靠得住,但他们都是少年纨绔子弟,从来没在军队待过,不知道怎么和军人打交道。另外,因为是空降兵,在军队里没根基,所以唯恐军人们不服气。怎么才能让人服气呢?这两个人觉得,自己得显得厉害一点。于是,他们无事生非,故意找茬,有事没事就找几个万骑士兵打一顿,想靠打人立威。几天下来,万骑里不少人都挨过他们的鞭子。这一下可炸开锅了。这万骑好歹也是皇帝的贴身侍卫部队,本来就比较心高气傲,根本没看上这两个空降的将军。现在这两个毛头小伙子居然敢打他们,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们就找自己的队长葛福顺和陈玄礼诉起苦来。葛福顺和陈玄礼看着自己的弟兄无故挨打,也很闹心,索性去找他们平时就很信任的王爷李隆基,想听听他的主意。
李隆基一听葛福顺他们的说法,心里不禁一动:何不趁此机会激他们一下呢?于是便试探着说:"韦家子弟这么欺负你们,你们真想这么忍下去吗?他们有什么了不起的?虽说名义上是将军,其实还不就是几个光杆司令!只要你们二位发话,还怕弟兄们不听你们的吗?"葛福顺和陈玄礼这两人也是明白人,一听李隆基话里有话,马上就说:"只要王爷您肯出头,我们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军队将领这么一表态,李隆基负责组织与动员军队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李隆基这边的军事动员一结束,太平公主那边的政变方略也出炉了。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政变应该分五步走。
第一步,李隆基提前进入禁苑,先在钟绍京家埋伏起来。这是为了就近安排政变事宜,以免临时慌乱,错失良机。
第二步,由葛福顺率领手下将士杀死韦皇后派去的统帅,夺取禁军指挥权。这一步可以确保军队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至于内部分化,腹背受敌。
第三步,在禁军夺权后,李隆基亲自到玄武门坐镇指挥,葛福顺和陈玄礼分别率领左右万骑突入宫城,在凌烟阁前会合。之所以兵分两路,是为了防止万一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不至于全军覆没。而李隆基坐镇玄武门,从好的角度考虑,是为了接应;从最坏的角度考虑,是还可以逃跑。
第四步,在接到葛福顺等人会合成功的信号后,李隆基再率军突入宫城,指挥捕杀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彻底肃清宫内的政敌。这一步考虑得也非常细致,李隆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再正式走上前线,这既可以有效地组织军队歼灭敌人,又在最大限度内减少了风险。
第五步,崔日用率军肃清宫外的韦氏势力,防止韦氏势力从外面反扑。
政变的整个过程安排得环环相扣,非常稳健,很能体现太平公主的谋划水平。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入夜,政变正式启动。可是,谁也没想到,计划刚刚进行到第一个环节,就出问题了,而且还是两个问题同时出现。先是王毛仲逃跑了,紧接着,苑总监钟绍京也害怕了,临时打起了退堂鼓。我们说过,王毛仲是李隆基的贴身护卫,也是李隆基和万骑将士之间联络的中介,原本是李隆基的得力干将。可是,就在发动政变的这一天,王毛仲忽然玩失踪,人间蒸发了,哪儿都找不到。很明显,这一举动表明他对政变并不看好。还没出师,身边的亲信就已经临阵脱逃,不禁让李隆基非常丧气。没想到,更让他郁闷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这一天黄昏时分,李隆基按照计划,换了一身普通工匠衣服,和刘幽求一起来到禁苑之内,打算在钟绍京家和葛福顺、陈玄礼两个将军会合。到了钟绍京家门前,李隆基举手敲门。就在这个当口,钟绍京突然害怕了。自己好歹也是五品官,衣食无忧,还能靠书法特长赚点儿润笔费。可一旦参加政变,成功了固然好,万一失败了,岂不是现有的一切都要失去了吗?这么一想,他就临时变卦了,任凭李隆基在外面怎样敲门,他装聋作哑地就是不开门。这可是李隆基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急得他在外面直跺脚。这该怎么办才好?
就在这危急关头,屋子里面,一位巾帼英雄说话了。此人是谁呢?钟绍京的妻子。她开始给钟绍京做思想工作。她说:"你辅佐皇室,这是为国家出力,神仙会保佑你的!再说了,你已经和他们同谋,就算现在反悔,日后调查起来也难逃一死,还不如冒险拼一把呢。这一番话把钟绍京给点醒了。是呀,我临阵退缩,岂不是两头不讨好吗?于是,赶紧打开房门,把李隆基恭恭敬敬地请了进来。大敌当前,李隆基也表现得相当大度,一点都没有抱怨他,还紧紧拉着他的手坐下来。一场足以令整个政变胎死腹中的危机这才算最终化解。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通过这件事,正好可以看出唐朝妇女的风度、胆略和家庭地位。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钟绍京妻子这样的女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当家做主,巾帼不让须眉,怎么能够涌现出太平公主、韦皇后、上官婉儿等一批政治女强人呢?
李隆基在钟绍京家等到二鼓,也就是晚上九十点钟,出门一看,正好天降流星雨。眼看着硕大的流星闪着白光纷纷从夜空划过,站在一旁的刘幽求觉得这是个吉兆,赶紧说:"天降流星,这是天意,我们赶紧动手吧。"
李隆基这边一点头,葛福顺那边马上就开始行动了。他率领一队万骑将士,没费任何周折,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北衙禁军的营房。韦皇后不是派了四个人控制禁军吗?两个韦家子弟,一个外甥,还有一个女婿武延秀。当时,只有武延秀和安乐公主一起住在宫里,其他三个都住在营房,已经睡着了。葛福顺和他的一帮士兵进去之后,手起刀落,顷刻之间,几个人的脑袋就被请了下来。葛福顺拎着几颗血淋淋的人头在营房里大叫:"韦皇后毒死先帝,想要篡权。今夜我们要杀死韦氏,奉相王当皇帝!只要是韦家的人,比马鞭子高的,一个都不留!谁要是怀有二心,帮助逆贼,日后定株连三族!"万骑士兵早已经恨透了韦家的这几个将军,当即纷纷表态,坚决追随葛将军!北衙禁军的另一支队伍飞骑,一看韦氏将军的脑袋都已经在葛福顺手里了,也赶紧表示服从。安抚完士兵之后,葛福顺把那几颗人头拿给李隆基,李隆基举着火把凑近一看,没错,就是这几个人!把这几个人都干掉了,等于军队都掌控在我们手里了。既然已经杀人,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如今,无论胜败,只能是拼命向前。那么,唐隆政变到底能否成功呢?野心勃勃的韦皇后又会面临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