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蒙曼说唐:长恨歌

_3 蒙曼 (现代)
嫡长子继承制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定于周初。即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对王位和财产享有优先继承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一直是中国古代继承制的主流。
谁来当皇帝的问题解决了,那李隆基今后的政治地位如何确定呢?按照一般想法,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来的,就算暂时当不上皇帝,当个太子总没有问题吧!那么,李隆基能否就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呢?没那么简单。唐睿宗李旦刚一即位,马上给所有人出了一道选择题。他说:我的大儿子宋王李成器是嫡长子,三儿子平王李隆基立了大功,两个人各有所长,我不知道立谁当太子好!唐睿宗为什么出这道选择题呢?因为他有私心。李旦自己实力不强,他不愿意立一个羽翼丰满的人当太子。但是,私心归私心,李旦这个说法合理不合理呢?当然合理。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自西周以来皇位继承的基本原则,绝对值得尊重。睿宗提出两个候选人,至少在表面上并无不妥。这道选择题一提出来,李隆基可郁闷了。冒那么大风险搞政变,可别到最后给他人作嫁衣裳!怎么办呢?正在这个时候,两个人出来表态了。
第六章 太子监国(2)
第一个是他的大哥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太子之位的另一个候选人。李成器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嫡长子继承制是个有弹性的制度,只适用于和平年代。如果遇到政治变故,就要先考虑功臣。现在正是这种情况,所以,我绝不能当这个太子。整个意思其实就两个字,我让!为了表明态度,李成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涕泣固请”,态度非常坚决。他这么一让,本来的差额选举变成了等额选举,情况对李隆基就比较有利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变功臣刘幽求也出来表态了。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军师,刚刚通过政变当上宰相,两个人是利益共同体,自然要替李隆基说话。刘幽求上表说:“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他的意思很明白,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来的,你这个皇帝也是拜李隆基所赐才当上的,你怎么能不让他当太子呢?我们知道,刘幽求不仅在政变中立了大功,而且在李旦当皇帝的过程中和太平公主一唱一和,扮演了重要角色,说话很有分量。他这么一说,好多大臣也随声附和。
有了这两个人的表态,唐睿宗李旦也就没话可说,随即下诏,立李隆基为太子。
就这样,经过一番波折,李隆基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太子。
李隆基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由于他在唐隆政变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在政变之后自身势力的成长壮大,登上太子之位似乎无可厚非。
然而,就在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的时候,一种“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飞语就传播开来。而制造这种舆论的恰恰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那么,太平公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和李隆基之间的关系究竟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呢?
二、迎战太平太平公主不是李隆基的政治盟友吗?怎么又拿李隆基开刀了呢?英国政治家丘吉尔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韦皇后倒台前,整个李唐宗室都受到威胁,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救亡图存,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成为盟友;但是,一旦政变成功,共同的威胁解除,两个人的关系马上微妙起来了。我们刚才不是讲太子风波吗?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一言九鼎的太平公主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发表意见。为什么?表面上她和睿宗一样,觉得两个都是自己的侄子,各有优势,手心手背都是肉,无法选择,不好表态。但其实,她对英武的李隆基已经起了防范之心。但是,防范归防范,侄子当时毕竟没有对她构成任何威胁,可以留用察看,以观后效。而且,既然这个侄子不是嫡长子,先天不足,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恐怕也只有投靠她这个有权势的姑姑了。基于这样的想法,当然,也基于共同对敌时残存的情分,太平公主在立太子问题上并没有作梗。
但是,一旦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马上,双方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由于睿宗李旦自己并没有参加政变,是政变后被推举到皇帝位置上的,故而实力不强。皇帝弱势,那谁强势呢?太子和太平公主都强势。《资治通鉴》有一条记载特别经典:
“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政变之后,三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势力都有了长足的增长,也都参与朝政。李旦贵为天子,也只能是每事咨询,少问了谁都不行。这可就麻烦了。太平公主本来就是个权力欲旺盛的女人,立此大功之后,更不甘心和人分享权力。可是,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呀!他既是功臣,又是太子,总体实力不在太平公主之下,也不可能每次都附和她的意见。这样一来,一个太平,一个太子,原本亲密的盟友渐行渐远,彼此明争暗斗起来。怎么解决这个姑侄争权的问题呢?在太平公主看来,对她最有利的做法就是谋划换一个太子了。换一个没有立过功的太子,不就没有资格和她叫板了吗?那么当时哪个人没有立过功,但是又有当太子的资格呢?当然是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了。这样一来,太平公主一下子大义凛然起来,摆出一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姿态,而非嫡长子出身这个缺陷也就变成太平公主拿来进攻李隆基的一个利器了。
第六章 太子监国(3)
太平公主是怎么进攻的呢?第一个角度就是拿李隆基的身份说事,制造舆论,攻击李隆基不是嫡长子,不符合继承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史书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是制造流言。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年(710)十月,也就是政变四个月之后,太平公主就开始派亲信煽风点火,传播流言了。他们到处说:现任的太子不是嫡长子,根本不该立为太子。流言的特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散布面广,影响力大。太平公主这么干,看起来并没有针对任何具体的人进行宣传,但是,大家都议论纷纷,也就可以达到扰乱视听的效果了。第二件是策动大臣。同样还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二年(711)一月,太平公主估摸准了宰相下班时间,直接坐车等在他们的必经之路光范门那儿了,见到宰相们走过来,太平公主款款地迎了上去,说:当今太子不是嫡长子,立得不合规矩,还请宰相们在陛下面前说一下,换个人吧!第三件是收买李成器。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太平公主曾经私下找到李成器,对他说:“废太子,以尔代之。”这个做法直接针对具有竞争力的嫡长子,挑动他的私心杂念,应该说,更有杀伤力。经过太平公主这么几番各有针对性的舆论轰炸,一时间,长安城上上下下议论纷纷,都在议论太子的身份问题。唐睿宗没办法,只好下制书平息流言。
第二个角度的进攻是针对李隆基的心术,说他有野心,想要提前夺位。《资治通鉴》也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太平公主在睿宗面前说:“朝廷皆倾心东宫。”
朝廷里大臣都比较倾向于太子。言下之意就是说太子收买人心。她这么一说,唐睿宗当然不高兴了。中国古代讲究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大臣只能对皇帝一个人忠诚。现在,太子居然在大臣之中收买人心,让大臣倾向于自己,这不就是想夺权吗?第二件,太平公主请术士报告唐睿宗,说五天之内会有大兵进宫。意思是说有人要搞政变。谁搞政变呢?术士没说,但是谁都知道,当然是太子了。太子有搞政变的传统,现在耐不住寂寞,想要提前抢班夺权!如果说前一个角度是挑动舆论的话,那么第二个角度就是撩拨唐睿宗敏感的神经了,你这个儿子功高难治,还是换一个吧!要知道,唐睿宗当皇帝本来就底气不足,这样一撩拨,当然神经紧张了,赶紧找大臣商议对策,所以这一招效果很明显。两个角度的进攻交替进行,太子的位置变得不安稳起来。
在当时的唐代政坛上,太平公主不仅有特殊的功勋和地位,而且以“沉断有谋”
、善弄权术著称。在改立太子的问题上,她表现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那么,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态势,李隆基会如何出手应对呢?
李隆基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太平公主主动出击了,他决不会坐以待毙。敌人既然从两个方面进攻,他的反判措施也就从两个方面下手。怎么做呢?
首先,放低姿态,讨好兄弟,争取兄弟的支持。当时,真正能对他的太子身份构成威胁的,其实就是大哥李成器了。太平公主不是说他不是嫡长子,不应该当太子吗?其实就是拿李成器说事呢。对李隆基而言,只要大哥安于现状,他的威胁就能减小。为了争取大哥的支持,李隆基大张旗鼓地做了两件事。第一,屡次上表,提出让位给大哥。这当然是在政治上做姿态,并不是出于李隆基的本心。但是承认大哥的优势地位,这对李成器也是一个安慰。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世上人争来争去,有时候不就是争个说法吗?主动给大哥一个说法,大哥心里也就平衡多了。第二,研制长枕大被,敦睦兄弟感情。当时,太平公主不是整天挑拨李隆基和兄弟的关系吗?李隆基就让人缝了一个长长的枕头,一张大大的被子,都是五人份的。干什么呢?他的态度很清楚,我们兄弟关系好,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白天待在一起还不够,晚上我们也要彻夜长谈!这就叫以情动人。本来,相王的几个儿子从小就一起关禁闭,吃苦头,算是患难兄弟,特别是李成器和李隆基,虽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他们的母亲在同一天被杀,彼此同病相怜,更有一份真感情在。这时候,李隆基再强化这种感情,让兄弟们都觉得,我们才是一家人,我们要肝胆相照,别让外人牵着鼻子走!这不就减少了内部矛盾了吗?这样看来,李隆基采用的是道家的柔术,以柔克刚。这一招在唐朝历史上谁用得最好?公认就是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所以,别看李隆基父子之间也有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他可是深得父亲真传。那么,他这个以柔克刚之术有没有收到效果呢?当然收到效果了,刚才我们不是说太平公主曾经去挑唆李成器,许诺把李隆基废掉,让他当太子吗?可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秘密,外人是怎么知道的?就是李成器主动报告给李隆基的,好让他有所防范。这不就是李隆基攻心术成功的最好证明吗?表面上看,李隆基的这些措施只关乎亲情,没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但是,有了大哥的支持,太平公主拿李隆基庶出三郎这个身份说事的力度就小多了。
第六章 太子监国(4)
李隆基自幼经历了宫廷内部的激烈斗争,长期处于险恶多变的境地。正是这种生活状况,造就了他深谋远虑、果敢灵活的性格。那么,面对老谋深算的姑姑太平公主,李隆基除了以柔克刚之外,还会采取怎样的回击手段呢?
李隆基的第二个反措施是依靠大臣,对太平公主做正面回击。当时,有四位大臣为李隆基出力颇多。第一个是老臣宋璟。我们不是说太平公主在光范门拦住宰相,跟他们说太子应该换一换吗?宋璟可是个正直的大臣,一听此言,马上就发作了。他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太子合法性不容置疑,指望我们宰相配合你的行动改换太子,没门!表态非常坚决。
第二个是老臣韦安石。太平公主不是跟唐睿宗说,大臣们都倾向于太子吗?李旦很紧张,赶紧找来宰相韦安石。问他,是不是有这么回事啊?韦安石一听马上说:“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谋耳。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谗言。”当时太平公主就在帘子后面偷听呢,听韦安石这么一说,真是差点没气死。第三个是老臣张说。太平公主不是派术士跟睿宗说,五天之内必有大兵入宫吗?这对睿宗更是心腹大患,他又把几个宰相找来了,跟他们商量怎么防备。这时候,张说发话了,说防备什么呀?没有的事!“此必谗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不仅揭穿了太平公主的阴谋,甚至以攻为守,直接给太子争权力了。第四个是老臣姚崇。看到太子立足不稳,有一天姚崇就和宋璟一起找唐睿宗了,劝他说:“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及豳王皆为刺史,罢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请与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
这段话不长,可是内容丰富,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针对身份比李隆基高的两个哥哥。当时李隆基的兄弟辈中,除了睿宗的嫡长子李成器身份比较高之外,还有一个人身份也比较高,那就是被武则天废掉的二儿子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唐高宗的长孙李守礼,当时封为豳王。由于武则天的缘故,李唐王朝的继承顺序在唐高宗以后就乱了。如果正本清源,从唐高宗那儿往下追的话,这个豳王李守礼的身份也不一般。这时候,姚崇提出来,让这两个身份敏感的哥哥到地方算了,在长安容易受人利用。第二层意思是针对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的。这两个弟弟虽然没有继承权,但是,他们现在是禁军羽林军的长官,手握重兵,也容易受人利用。所以,不如免去他们的禁军指挥官职务,让他们当太子左右卫率,就是太子卫队的统帅。这样,不仅不会威胁太子,反而能加强太子的力量。第三层意思是针对太平公主的。姚崇的话说得很明白,现在之所以出了这么多事,关键就在于太平公主整天调唆。干脆,让太平公主到外地去吧,别在首都搅事了。整个来说,这番建议考虑到了威胁太子地位的全部因素,是个通观全局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韦安石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神龙、唐睿宗*年间任宰相,为政清严,时人称曰『真宰相』。为人刚正不阿,不附张易之、太平公主等。
第六章 太子监国(5)
分析一下这几个大臣的言论,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这几个大臣都是老臣、重臣。说他们是老臣,是因为这几个人都在武则天时期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资历很深,经验丰富。说他们是重臣,是因为他们当时都是宰相级别,位高权重。这使得他们的话都特别有分量。第二,这几个大臣之中,除了张说曾经当过李隆基的老师之外,其余的人跟李隆基都没有私交。他们都不是政变功臣,在李隆基当太子的问题上也没发挥过作用。既然并非太子一党,那他们为什么如此维护李隆基的利益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太子被称为国本。一旦国本动摇,就会对政治产生全面的影响。因此,改易太子,绝不是皇帝爸爸喜欢谁的问题,而是属于国事的范畴,大臣有权参与。所以,这几位老大臣维护太子,绝不是出于个人交情,而是出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朝廷秩序的一片公心。清代著名政治家林则徐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无欲则刚,真是道破了世情真谛。正因为这些大臣没有私心,所以他们的态度才格外刚强。
太子左右卫率官名。太子东宫的独立卫队。秦置卫率,以后历代相沿,名称稍有变化。隋为左右卫率,掌宫中禁卫。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左右卫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兵仗仪卫,拱卫太子东宫。
太平公主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兴风作浪。对此,李隆基施展柔术,攻心为上;老臣们则是立场鲜明,态度强硬。那么,李隆基和老臣们刚柔相济的斗争到底有无结果呢?
三、太子监国*二年(711)的二月,也就是唐隆政变八个月以后,唐睿宗李旦连颁两个诏令:第一,太平公主出居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李隆基的两个哥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到外地担任刺史;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和薛王免去羽林将军之职,担任太子左右卫率。很明显,这是贯彻了姚崇和宋璟的建议。第二,李隆基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全面行使政治权力。毫无疑问,这是在贯彻张说的意见。
这两个诏令一颁布,对李隆基而言当然是重大胜利。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胜利呢?我想,至少有三个直接原因。其一,大哥李成器出于兄弟情分的无私推让。其二,宰相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大力帮助。其三,父亲李旦的最终支持。这三方面势力能够支持他,根源又在哪里呢?简而言之,在于他们都有一颗公心。我们知道,在权力问题上,李旦跟儿子有矛盾;李成器更是李隆基的有力竞争者;而大臣们跟李隆基也并没有什么私交。这时候,他们能够摒弃私利支持他,说到底,无非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为了李唐王朝能够更好地发展。那么,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我是想告诉大家,别以为政治就是一连串的阴谋;真正的政治必定是要讲正义的,真正的政治家也必定是要有公心的,大唐盛世能够诞生的基础不就在这里吗?
到此为止,太平公主已经被赶出了京城,李隆基的政治地位更稳固了。那么,他今后的道路是否就会凯歌行进呢?
请看下章:荣登大宝。
第七章 荣登大宝(1)
李隆基成为太子之后,与太平公主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而唐睿宗李旦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的考虑,决定让李隆基监国,而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两个哥哥赶出京城。那么,面对这样截然相反的安排,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会有怎样的表现?太平公主是否会甘心被冷落?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又是否会因此而豁然开朗呢?
一、痛定思痛
太平公主得知自己被哥哥睿宗李旦发配到地方以后,深感意外。仔细一打听,原来这不是睿宗原创性的想法,而是姚崇和宋璟出的主意!这下子可捅马蜂窝了,太平公主没去找姚崇、宋璟,而是跑到太子李隆基那里,对着他大吵大闹,质问他为什么派自己的心腹去调唆皇帝,为什么就容不下自己的姑姑和哥哥?
那么,姚崇和宋璟到底是不是受了李隆基的调唆呢?其实不是。他们俩只不过是出于稳定政局的考虑才提出这个意见的。但是,这个意见毕竟对李隆基有利,所以说他教唆,他也是百口莫辩。而且,太平公主的指控太有杀伤力了,不要说姑姑得罪不起,哥哥他也不能得罪呀。要知道,当时李隆基正忙于敦睦兄弟感情,以争取大哥的支持,现在太平公主却说他容不下哥哥,万一哥哥也这样想怎么办?那自己之前的工作岂不是白做了吗?怎么办呢?这时候,李隆基身上“阿瞒”
的性格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事到如今,只能丢卒保帅了。
李隆基赶紧上奏,说姚崇和宋璟两个人离间姑兄,请求判处他们死刑!
太平公主依仗特殊身份,不断使出咄咄逼人的手段,给太子施加压力。因此,当太平公主一番大呼小叫之后,李隆基也只好丢卒保帅,上奏皇帝,请求处死姚崇和宋璟。那么,唐睿宗收到李隆基的奏疏之后,又会作出怎样的决断?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法还将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唐睿宗对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本来就心知肚明。而且,从理智上判断,他也知道姚崇、宋璟他们的主意不错,这才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但是,妹妹为自己当皇帝立了大功,自己对妹妹也多有仰仗,不好得罪。到底怎么处理呢?两边平衡一下吧。一方面,把姚崇和宋璟贬到地方当刺史了,宋王和豳王也留在长安;但是,另一方面,对太平公主维持原判,必须到蒲州去!
这个决定已经让太平公主够不痛快了,没想到,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呢。两个月之后,唐睿宗忽然召集三品以上的大臣,说:“朕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曩为皇嗣,又为皇太弟,皆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何如?”他说,我一向恬淡,不喜欢当皇帝。过去母亲则天皇帝让我当皇嗣,哥哥中宗也想让我当皇太弟,我都没有接受。现在我当了皇帝了,也不觉得怎么样。所以想传位给太子,你们意下如何?眼看着*纷纭复杂,而自己又实力不强,没办法摆平局面,唐睿宗一心烦,撂挑子不干了。乘着妹妹不在长安,干脆想传位给儿子算了!省得整天看着妹妹和儿子斗来斗去!
睿宗这个意思一出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可都慌了。太平公主是不愿意失去依靠,当然百般阻挠,而太子李隆基则是摸不透父皇的真实想法,也百般推辞。这样一来,这次传位动议只好不了了之。但是,人有了心思就很难再放弃,没过多久,唐睿宗还是下令:“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其军旅死刑及五品已上除授,皆先与太子议之,然后以闻。”把李隆基的权力大大地提高了。听到这个消息,太平公主简直是欲哭无泪。她跟李隆基斗法,一直都咄咄逼人,处于上风,怎么一下子会输得这么惨呢?要是照这个样子下去,太子当皇帝指日可待。以李隆基的性格,必定会大权独揽。那自己参加政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第七章 荣登大宝(2)
要知道,太平公主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痛定思痛,她开始分析自己惨败的原因了。反思此前的一系列活动,太平公主觉得,自己有两大失误。第一,她虽然声势逼人,但是一直孤军奋战;而李隆基这边虽然看起来较为弱势,但是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宰相后援团。以一个人的力量对付一个团体,她自然不占上风。第二,她对李隆基的进攻虽然火力凶猛,但其实都是一些人身攻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虽然经过这么长时间,太平公主自身的实力却并没有任何增长。
而*,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二、太*击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太平公主马上着手改变战略了。就在此时,李隆基为了缓和关系,也主动请求召太平公主回长安。太平公主自然当仁不让。这次回到长安后,太平公主的战略就变了。首先,她绝口不提更换太子的事。以前自己闹得太凶,结果引起了睿宗的反感,得不偿失。这一回,她不再纠缠更换太子的事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罗人才、培植亲信上了。她都网罗了哪些人呢?
第一个是窦怀贞。就是娶了韦皇后的老奶妈,还自称“皇后阿”的那个人。这个家伙其实是高干子弟,是个公子哥,但是小时候从不以公子哥自居。别的高干子弟都是轻裘肥马,只有他艰苦朴素,所以名重一时。我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但是也并不尽然。窦怀贞长大之后名声就不太好了。他太爱权力了,为了权力不惜牺牲一切。唐中宗的时候宦官势力比较大。因此,窦怀贞只要看见宦官就巴结。可是,宦官又不是举着牌子走路,有的标志也不明显。窦怀贞就怕哪天没看出来人家是宦官,失了礼数。怎么办呢?为了避免犯错,窦怀贞只要看见没胡子的就点头哈腰。这样一来,好多毛发不发达的人都跟着沾光了。这在当时简直传为笑谈。这样的人我们觉得不怎么地道,可是太平公主认为他是个人才。人就怕没有爱好,只要有爱好,就能投其所好了。他为了权力可以放弃尊严,正好用权力吸引他!本来,窦怀贞是韦皇后的党羽,韦皇后被杀,他也受牵连,贬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司马了。可是现在,就在太平公主的亲切关怀下,窦怀贞又从地方回到了中央,没过多久,居然当了宰相。既然太平公主能既往不咎,让他当官;他也就投桃报李,每天一退朝就到太平公主那里报到。这样一来,太平公主在朝廷里有了代言人,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了如指掌了。
第二个例子是陆象先。说起陆象先的名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如果我们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这句话哪儿来的呢?就是陆象先说的。陆象先担任河东按察使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误,陆象先批评了他一顿,就让他走了。结果,一个比这个小吏职位稍高一点的“大吏”有意见了。他对陆象先说:按照规定,这个小吏的错误应该打板子呀,您怎么就这么轻饶了他呢?陆象先最看不起这类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了。就回答他说:人和人都是一样的,难道你以为他听不懂我的话,非要挨板子才行吗?如果你说不打就不行,那下次我先打你。本来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是你们这种庸人自己找事!这件事就记载在《新唐书·陆象先传》里,从此,“庸人自扰”就成了一个成语。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陆象先是一个非常洒脱,眼界非常高远的人。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恬静寡欲,议论高简”,人望非常高。陆象先这么清高,当然不会主动巴结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又是怎么发现他的呢?说起来还和太平公主的男宠有关。太平公主有个男宠叫崔湜,是个才子型的官员。太平公主正在用人之际,就想把他提拔成宰相。崔湜说:我没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和陆象先成为同事。这个人名声大,能和他成为同事,我自己脸面有光。太平公主应允,就把两个人一起推荐了。不过,太平公主虽然推荐了陆象先,但是,陆象先可不像窦怀贞那样对她百依百顺。相反,还经常指出她的一些问题。别看太平公主是个“铁娘子”,但是对陆象先的批评她却并不介意。人要想成事,就不能只听好话。再说了,陆象先号召力大,把他纳入自己的人才队伍,这不就等于树起了一块活招牌吗?一下子,太平公主这边人才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
第七章 荣登大宝(3)
陆象先本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二年(711),在太平公主的推荐下与崔湜同时当上宰相。清净寡欲,在官『以宽仁为政』。成语『庸人自扰』,即出典自《新唐书·陆象先传》。
纵观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太平公主网罗的其实是两类人。第一类就像窦怀贞这样,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是能够死心塌地替她办事;第二类就像陆象先这样,超凡脱俗,清心寡欲,虽然不能指望他无原则地听命于自己,但是可以给自己改善形象,带来声望。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智斗勇,都有不凡表现。特别是太平公主,在延揽人才方面更是灵活主动。但是,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唐睿宗李旦手中,睿宗将会如何安排太平公主延揽的这些人呢?李隆基在这场人才大战中又将何去何从呢?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太平公主网罗的这两类人才都很难得,当然是让他们当宰相最能发挥作用了。可能有人怀疑,难道太平公主想让谁当宰相就能让谁当宰相吗?还真差不多。因为当时李隆基虽然已经是太子监国,但是,三品以上的人事任命权还在睿宗手里。对付唐睿宗,太平公主最有办法了,实在不行还可以打感情牌嘛!任命崔湜当宰相的时候,睿宗开始并不同意,但是,太平公主“涕泣以请”,没办法,睿宗最后还是满足了她的要求。很快,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太平公主把窦怀贞、崔湜、陆象先等等四五个得意的人才都安插到了宰相的岗位上。有了宰相作后盾,太平公主在朝廷里的局面也就打开了。
太平公主安插了一批亲信当宰相,那李隆基那边怎么样呢?李隆基那边恰恰相反,他的支持者都从宰相岗位上调离了。姚崇、宋璟两个人因为建议让太平公主离开首都,结果太平公主一发威,李隆基被迫丢卒保帅,主动请求把这两个人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老臣韦安石因为几次出手保护太子,被太平公主明升暗降,表面上荣升为二品的左仆射,实际上剥夺了实权,发配东都洛阳了。另一个宰相张说,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也发配到洛阳了。就这样,太平公主回到长安不久,整个宰相集团中原来属于李隆基派系的只剩下刘幽求一个人。可是,刘幽求本来不过是个县尉,因为政变有功,才火箭式蹿升到宰相。他的资历以及影响力不要说不及姚崇、宋璟一个零头,就是跟太平公主手下那些老官僚也没法比。这样一来,别看李隆基还任太子监国,其实整个被架空了。
经过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她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治敏感度高的人马上就看出来了。当时,有一个书生名叫王琚,曾经因为反对武三思而流亡江湖,韦皇后倒台后又回到长安,被任命为县主簿,是个九品小官。当时李隆基不是以太子的身份监国吗?凡是六品以下的官都是由他来任命的。因此,王琚此次拜官,也是出自太子殿下的恩命,特地前来拜谢。可是,虽然打得是谢恩的旗号,王琚的表现可不像一个谢恩的人。到了殿廷之中,王琚故意高视阔步,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合礼数,因此,宦官提醒他:太子殿下就在帘子后头呢,你放规矩点儿。没想到,王琚冷冷一笑,说:谁是太子殿下啊,当今天下只有一个太平公主罢了!很明显,王琚用的是一种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口吻。纵横家固然是嘴尖舌利,说话难免夸张;但是,他们也是目光如炬,一下子就能看透问题的实质。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对比上,王琚一点儿都没有看错:此刻的李隆基,虽然看起来是太子监国,大权在握,但是综合实力和监国之前相比,反倒更加虚弱了。
第七章 荣登大宝(4)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太平公主实力大增,似乎已经胜券在握了。可是,就在她准备反戈一击,彻底击垮李隆基的时候,一个特殊天象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么,究竟是什么奇怪的天象,竟然能够击破太平公主的黄粱美梦?事情的变数又到底出在什么人的身上呢?
三、荣登大宝
连王琚都能看出来的事情,太平公主作为当事人就更清楚了。眼看太子的羽翼被剪除得差不多了,太平公主又跃跃欲试,想报当初被发配蒲州的一箭之仇。找什么机会,再冲击一下太子呢?此时,一个特殊的天象成了导火索。延和元年(712)七月,一颗彗星出现在西边的天空。在中国古代,彗星意味着除旧布新。太平公主一看大喜过望,这颗星星也太善解人意了吧!马上,第二天,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一个术士就去见唐睿宗了。跟他说:“彗所以陈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什么意思呢?所谓帝座,就是天文学上的武仙座星,是所谓天皇大帝的外座,象征皇帝。而前星是指天文学上所谓心宿的前星,象征太子。象征皇帝的星星和象征太子的星星都有变化,这意味着太子应当做天子,不能再待在东宫里了!
这个说法可是太恶毒了。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谁不爱权力呀,此时唐睿宗当皇帝才两年,他是无论如何不会让李隆基当皇帝的。但是,根据星象,李隆基这个太子显然有了当皇帝的动向,已经不安其位了。那么,如果睿宗不想让他当皇帝,恐怕只有废掉他了。因此,术士这番话的真正涵义在于:废黜李隆基!这可是非常厉害的一招。因为唐睿宗一直觉得李隆基功高震主,对他颇为猜忌。而此时的李隆基,又没有了宰相的保护。只要睿宗一动摇,李隆基就马上面临着灭顶之灾!
那么,事情是否真的像太平公主想象的那样发展呢?没有。变数出在唐睿宗李旦这儿。李旦听术士这么一说,马上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明确表态,我要顺应天象,传位太子!这可是太平公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局面,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赶紧跑过来拼命劝说。可是,这次唐睿宗铁了心了。他说:
“中宗之时,群奸用事,天变屡臻。朕时请中宗择贤子立之,以应灾异,中宗不悦,朕忧恐,数日不食。岂可在彼则能劝之,在己则不能邪!”当年哥哥中宗在位的时候,小人当道,上天屡屡预警。当时我就劝他赶快顺应天意,立一个好儿子当太子。没想到哥哥认为我动机不纯,还很不高兴。现在同样的事情轮到我身上,难道当年我劝别人时就明白,一到自己的身上就糊涂了吗?我坚决不重蹈哥哥的覆辙!我决定传位太子!
唐睿宗李旦决定传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大唐历史上石破天惊的一笔。那么,唐睿宗的这个让太平公主大跌眼镜的决定,又会让李隆基有怎样的表现?李隆基会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吗?
其实,唐睿宗的决定不仅让太平公主大跌眼镜,对李隆基来说也是非常突然的。
李隆基听说父亲的决定,一头雾水,马上骑马跑到宫里了。到了睿宗面前,他以头抢地,说:“臣以微功,不次为嗣,惧不克堪,未审陛下遽以大位传之,何也?”我不过就是立了那么一点功劳,连当太子都害怕不堪重任,您怎么会突然要把皇位传给我?无论如何不敢接受。听完儿子一番话,唐睿宗说:“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灾,故以授汝,转祸为福,汝何疑邪!汝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后即位邪!”国家之所以能有今天,我之所以能当皇帝,不都是拜你所赐吗?如今帝座有灾,天象告警,我才把皇位传给你,希望能够转祸为福。你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话说到这份儿上,李隆基也没什么可推辞的了,百感交集,流涕而出。
就这样,因为唐睿宗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传位决定,整个局势都扭转过来了。本来,太平公主羽翼丰满,胜算很大;而太子李隆基则是损兵折将,自身难保。但是,忽然之间,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了一场,而李隆基则稳稳地接住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从太子晋升为皇帝了!就在延和元年(712)八月庚子,李隆基接受了父亲唐睿宗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先天。这一年,他刚刚27岁。
李隆基为什么能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荣登大宝呢?毫无疑问,这是唐睿宗传位这个戏剧性决定的结果。那么,唐睿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值得注意。第一,唐睿宗是一个相对比较恬淡的人。这种恬淡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来源于他实力不足的现实,也来源于他的道家思想。唐睿宗崇道在历史上非常著名。《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二年(711)十二月,也就是唐睿宗决定传位之前,他曾经召见著名的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讨教道术。司马承祯说: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啊。唐睿宗说:一个人自然可以这样修炼,那要是治理一个国家呢?司马承祯说:国家和个人没有区别,只要摒除私心杂念,顺其自然,国家也就治理好了!睿宗听了频频点头。从*二年以来,唐睿宗屡次提出传位,当然每次都有现实*的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家损之又损、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他深有影响。
第二,唐睿宗对大唐王朝有责任心。皇权至上,从私利的角度讲,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永远维持下去,唐睿宗也不例外。在权力问题上,睿宗和李隆基也有矛盾,甚至,太平公主架空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睿宗纵容的结果。但是,睿宗私心的底线是太子的位置不能动摇。一旦太子不稳,大唐王朝就会重新陷于动荡之中。自从武则天以来,唐朝已经动荡了几十年了,作为一个皇帝,唐睿宗不希望它继续动荡下去。这是一种政治家的责任感。在当时太平公主势盛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确保太子的位置不动摇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给他一个不容挑战的名分,这个名分就是皇帝。正是出于保护太子,也保护大唐的心理,唐睿宗痛下决心,作出了传位的决定。如果这个分析成立,那么,素以谋略著称的太平公主也可以觉得安慰了。因为她并不是输在计谋和运作上,而是输在她低估了睿宗为大唐王朝作出牺牲的决心和勇气。
就这样,因为睿宗的自我牺牲,李隆基荣登大宝。那么,这个27岁的新皇帝还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请看下章:巅峰对决。
第八章 巅峰对决(1)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下诏,正式传位给27岁的太子李隆基。但是唐睿宗的退位退得并不彻底,在最重要的军国大事上,还是由唐睿宗说了算。这样,在李隆基当皇帝之初,出现了太上皇与新皇帝共同主持朝政的局面,而太平公主也借此机会重整旗鼓,在朝廷里安插了大量的亲信,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那么,此时的李隆基将如何处理与太上皇、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呢?他真正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日子,究竟何时会到来呢?
一、初谋政变
上章我们讲到,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法的过程中,唐睿宗李旦为了维护政治的稳定,作出自我牺牲,主动传位,让李隆基当了皇帝。为此,我们还特别表彰了一下唐睿宗的一颗公心。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作出传位的决定之后,唐睿宗又觉得失落了。毕竟他这个皇帝才刚刚当了两年,就这样把权力交出去,无论如何有些不甘心。怎么办呢?李旦私心一动,干脆,退位不退休,保留一部分权力吧。保留什么权力呢?李旦提出来了,太上皇和皇帝得分分工,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都归太上皇管,其余的事情才由皇帝决定!
自己收回了不少权力,李旦还替妹妹觉得委屈了。本来是儿子和妹妹斗,他把帝位传给儿子了,对不起妹妹啊。另外,如果妹妹有势力,儿子李隆基也会受到制约,自己仍然可以居中找平衡,退休生活也就更加精彩。就在这种微妙的心理支配之下,唐睿宗开始加大对妹妹的扶持力度了。自己不是掌握着三品大员的任免权吗?以后妹妹有什么人事要求,就尽量满足吧。李旦有这种想法,太平公主自然是当仁不让,加紧往重要岗位上安插人手。没过多久,政府里宰相的位置大部分都被太平公主的党羽占据。李隆基虽然贵为皇帝,其实权力有限,谁也指挥不动。
出现了这种情况,李隆基是什么感想呢?本来,李隆基受夹板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整个太子阶段就是这样度过的。那时候,他的策略一向都是隐忍。但是,这时候,他觉得受不了了。因为他当皇帝了。中国古代讲名至实归,有了名,人就会追求名背后的实;而且,名头大了,人的胆子也会变大。所以,李隆基的忍耐度一下子就达到极限了。
不光李隆基的忍耐度达到了极限,他手下人的忍耐度也达到极限了。当初提着脑袋参加政变,为的就是功名富贵,本来以为李隆基当了皇帝,他们也能跟着鸡犬升天,没想到皇帝自己都受制于人,他们这些跟班的就更得不到什么实惠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让功臣们很失落。
尤其是最具政治头脑的军师刘幽求,不仅是李隆基的高参,而且在唐睿宗当皇帝的过程中也立了大功,对两代皇帝都有功,所以,自视甚高,每每以首席功臣自居。现在李隆基当了皇帝,他这个首席功臣理应直接晋升为首席宰相吧?可是没想到人事安排一出来,他是当了宰相,可是位置并不靠前。前面的位置全让太平公主的人占了。这让刘幽求非常失望。怎么办呢?刘幽求不是政变起家吗?在他看来,政变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了。不如再搞一场政变,把太平公主搞掉算了,否则,皇帝的人马永无出头之日!
有了想法,就要考虑具体的谋划了。怎么政变呢?这个刘幽求轻车熟路。政变需要军队的支持,而此时北衙禁军羽林军的将军就是玄宗李隆基在潞州结交的豪杰张。张当羽林将军,这是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的人事任命。让自己的故人控制禁军,也可以看出李隆基维护统治的一番苦心。现在既然要谋划政变,刘幽求便找到张,跟他如此这般说了一通。张新近受到皇帝的提拔,立功心切,当即慨然允诺。
第八章 巅峰对决(2)
两个人商量好了之后,张就来找李隆基了。跟他说:“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进,日夜为谋不轨。若不早图,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请速诛之。
臣已与幽求定计,惟俟陛下之命。”那么,李隆基听了他的政变主张,会怎么反应呢?我们刚说过,李隆基此刻毕竟已经是皇帝了,身份一变,底气也足了不少,不由得就有点冒进了。想也没想,就立刻认可了他们的想法。但是,让他们回去从长计议,好好商量方案。
作为一代有为君主,李隆基的政治谋略是出类拔萃的。在成为皇帝之前,李隆基韬光养晦,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接受唐睿宗的禅让,当了皇帝。但是,荣登大宝后,面对太上皇的掣肘,太平公主的作对,他终于忍无可忍,准备出手了。那么,他的这次出手会改变大唐王朝的政治面貌吗?
李隆基君臣谋划的这场政变成功了吗?没有。不仅没成功,而且没等发动,就流产了。怎么回事呢?张泄密了。张此前没有政变的经验,对于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过两天,他就把这件事泄露给了侍御史邓光宾。眼看事情败露,李隆基大惊失色,因为他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呢!无奈之下,他赶紧先发制人,上奏说刘幽求和张离间骨肉,把这两个人都流放到岭南了。刘幽求和张的位子一空出来,太平公主马上派人来“填空”了。就在刘幽求走后,太平公主在政府里的势力达到了“七位宰相,五出其门”的程度。在军队这边,张一走,两个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太平公主。军政大权在握,太平公主的势力简直如日中天。
那么,我们怎么评价这次流产的政变呢?表面看来,这场政变还是此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矛盾的延续,演对手戏的也还是这两个人。但事实上,这场政变的性质已经变了,变成太上皇李旦与皇帝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了。因为李隆基想要通过政变对付的固然是太平公主的党羽,但他们同时也都是太上皇李旦任命的宰相。换言之,李隆基真正想要推翻的,不是具体的哪个宰相,而是太上皇李旦把持的最高权力!这样一来,这场未遂政变的意义可就重大了。首先,它揭示了当时最深刻的矛盾,那就是皇帝和太上皇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在中国古代,皇权具有独尊性,也只有皇权独尊,才能有稳定的政治秩序。而当时,皇权被太上皇和皇帝两支力量分割,由此造成了一种二元权力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结构。它具有先天的缺陷,必然不能长久。所以,李隆基的政变,其实就是一场争夺最高权力的巅峰对决。
第二,它意味着大唐王朝政治矛盾的双方已经置换了。本来,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矛盾的双方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睿宗李旦起到仲裁调节的作用;但是,一旦李隆基当了皇帝,矛盾的双方就变成了皇帝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变成他们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了。而太平公主,只是太上皇与皇帝博弈的一个筹码而已!
第三,这次政变真正考验着太上皇李旦和皇帝李隆基的关系。本来,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旦和儿子虽然有矛盾,但还是儿子的保护者。可是,李隆基这场流产的政变让他明白了,他和李隆基之间,只能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真皇帝!现在,为了当这个真皇帝,李隆基已经出手了,那么,他作为太上皇应该怎么应对呢?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抛出一纸诰命:命皇帝离开京城,出巡边疆!这道诰命的意义太重大了。它说明李旦真的动怒了,一旦离开京城,李隆基就有可能被废黜,这可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危机!那么,李隆基是否会陷入一场灭顶之灾呢?没有。
第八章 巅峰对决(3)
两个月之后,也就是先天二年(713)的一月,李旦又宣布皇帝巡边改在八月份进行。为什么改期?因为李旦犹豫了。废黜皇帝,那将是多大的一场政治波澜呀!
李旦是一个对唐朝有责任感的政治家,他不想让唐朝再次陷入动荡。正因为如此,他才提前退位,让儿子李隆基接班的。可是如果废黜皇帝,自己原来的苦心不就白费了吗?再说了,李旦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在此前长达几十年的*中,他已经失去了太多亲人,现在,他不想置儿子于死地。想到这些问题,李旦又犹豫了。他没有取消巡边的安排,但是,把巡边的日期推迟了,算是以观后效。
这个决定既不是进,也不是退,而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决定。可是,优柔寡断是政治家的大敌。那么,李旦优柔寡断,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后果非常残酷,由于李旦的这次犹豫,李隆基准备进行第二次政变了!怎么回事呢?
二、再谋政变
大约在先天二年的六月左右,有三个谋士先后给李隆基出谋划策了。第一个是王琚,就是那个在李隆基面前说当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有战国策士风范的人。自从那次事情之后,他就成了李隆基的密友。王琚对李隆基说:“事迫矣,不可不速发!”没多久,因为倾向李隆基而被贬到东都洛阳的尚书左丞张说也表态了。
他派人从东都千里迢迢给李隆基送来一把佩刀,意思很明白,赶快武力了断!第三个劝李隆基的是诛杀韦皇后时立功的大臣崔日用。他从荆州到长安汇报工作,趁这个机会也劝说李隆基赶快政变。
大家可能会想,太上皇不是已经把巡边的日子推迟了吗?这算是太上皇退了一步。按照情理,皇帝也该退一步才是。怎么不退反进,还要政变呢?其实,这些谋臣劝李隆基准备政变是对的。首先,人心易变。太上皇此时推迟巡边日期,看起来对李隆基有利。但是,人心难测,他也完全可能再作相反的安排。其次,即使太上皇的舐犊之情可以依恃,但是,太上皇与皇帝之间二元权力核心的格局仍然不会打破,双方的矛盾依然存在。只要这个矛盾没解决,双方迟早得有一拼!迟拼不如早拼。
怎么拼呢?崔日用马上勾勒了一个政变方案。他说:“太平谋逆有日,陛下往在东宫,犹为臣子,若欲讨之,须用谋力。今既光临大宝,但下一制书,谁敢不从?万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请先定北军,后收逆党,则不惊动上皇矣。”大体的意思是说,第一,政变必须针对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这才师出有名;第二,太平公主是臣,李隆基是君,具有身份上的优势,这个优势要用好;第三,先解决军队问题,再解决政治问题。这是行动顺序。这三个元素,基本算是把政变的轮廓勾画出来了,不愧是政变老手!这让李隆基觉得非常信服。李隆基是个英武果断的人,眼看八月份一天天临近,他最终决定,听从谋臣的意见,拼一场!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逼太上皇彻底放权!
谋臣们帮李隆基下了政变的决心,可是,政变总得需要一个由头,这样才能师出有名。这时,有个人出来给李隆基帮忙了。谁呢?魏知古。
我们在提到太平公主势力的时候,说当时是“七位宰相,五出其门。”那也就意味着,还有两个人不是她的势力。这两个人一个叫魏知古,另一个叫郭元振。魏知古是何许人呢?他本来是唐睿宗李旦当相王时候的故吏,李旦当了皇帝,才把他提拔为宰相,因此算是太上皇的人,无论对太平公主还是对李隆基,他都处于中立地位。他的中立地位使其对两方面的情况都知道一点。这时候,魏知古探听到,太平公主那边似乎也在搞阴谋!什么阴谋呢?根据《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魏知古探听到一个惊天秘密,太平公主打算在先天二年七月四日政变!探听到这个情报怎么办呢?要知道,魏知古貌似中立,其实政治态度更倾向于李隆基,和李隆基早有私下交往了。这时候,紧要关头,他把这件事汇报给李隆基了!听完魏知古的汇报,李隆基当机立断,就把这件事当作政变的导火索!
第八章 巅峰对决(4)
魏知古唐代宰相。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神龙初年,任吏部侍郎。开元初年,和姚崇同为宰相,掌管东都洛阳的选官之事,因与姚崇不合被罢相。
政变的决心已下,导火索也准备好了。下一步就是具体执行了。谁来和李隆基一起政变呢?这一次,李隆基可是吸取上次泄密的教训了,和他一起谋划政变的,全是最亲密的人。《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列了一个参与者的名单。我们可以把他们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亲戚。包括李隆基的两个弟弟岐王范和薛王业,还有李隆基的大舅子王守一。很显然,李隆基敦睦兄弟的举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现在关键时刻,两个弟弟都成了他的政治盟友。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两个弟弟加盟,对李隆基自然是莫大的支持。
第二类,奴仆。包括我们早就提到过的王毛仲、李宜德,还有宦官高力士。这高力士又是何许人呢?他可是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了,一生经历非常传奇。他原本姓冯,出身于岭南的世袭酋长之家,岭南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冼夫人就是他的六代祖母。冯家在岭南赫赫扬扬已近百年,但是,到武则天时期却遭了大难。武则天为了称帝,大肆诛杀政治对手,雄踞岭南的冯家也被卷入谋反案中,成年男子全都被杀了。只有10岁的高力士(当时还叫冯元一)因为年幼被从轻发落,惨遭阉割,改名力士,进宫当了宦官。唐朝的宦官流行认干儿子,有一个姓高的宦官看中了小力士,收养了他,从此,岭南冯酋长家飞扬跋扈的小公子也就成了长安宫廷里屈身侍人的高力士。虽然遭遇了这么大的变故和挫折,虽然身居贱位,可是,也许冯家家族的遗传基因太优秀了吧,高力士在政治方面还是非常敏锐。中宗一朝,他冷眼旁观,看出临淄王李隆基非同凡俗,于是主动和他倾心相交,也算是慧眼识英雄了。李隆基当了皇帝后,他也就被提拔为内给事,成了一个五品的中级宦官。现在,在历史的转折时刻,他再一次决定追随唐玄宗。
第三类,亲信。包括刚刚提到过的王琚,还有姜皎、李令问等等,这都是玄宗的好哥们儿,政治上也非常可靠。
此时的李隆基虽然贵为天子,但是最重要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李旦的手中,而太平公主也有一大批强有力的支持者。面对这样的政治敌手,李隆基能够夺取权力吗?太上皇李旦和太平公主,会让李隆基彻底翻身吗?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也就是所谓的太平公主预谋政变的前一天,李隆基和王毛仲、王琚等人率领着三百骑兵大大方方地走出了平时办公的武德殿,进入禁军驻地虔化门,以皇帝名义召见追随太平公主的两个羽林将军。两人不知有变,马上晋见。可是,刚刚来到李隆基面前,只见寒光一闪,两位将军的脑袋就滚落在地了。解决了两个禁军将领,整个禁军也就被李隆基控制了。解决了禁军问题,李隆基马上率领人马来到朝堂。剑锋所指,萧至忠等等几个宰相也当场毙命。这样一来,政府也被控制了。整个政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完成得干净利落,体现了李隆基的果决风格。到此为止,太平公主安插在军政系统的党羽就算是被铲除了。
高力士唐玄宗朝著名宦官,潘州(今广东)酋长之子,少年时因家被抄而入宫为宦官。分别在唐隆元年(710)和先天元年(712)协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生对玄宗忠心耿耿,又有胆识才干。死后陪葬泰陵。
第八章 巅峰对决(5)
我们曾说过,当时政坛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变为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的矛盾了。因此,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党羽还不够,关键还要解决太上皇的问题。李隆基从北到南一路厮杀过来,当然早有人给太上皇李旦报信去了。
大敌当前,容不得多想,既然皇帝从北边打来,那太上皇只能是向南逃了。逃到哪里了呢?逃到了承天门城楼上。这承天门是唐朝宫城的正南门,也算易守难攻。所以李旦选择在那里避难。
那么,太上皇是不是就一个人逃跑呢?当然不是。谁跟着他呢?郭元振。他是宰相集团中第二个不依附太平公主的宰相。说起郭元振,可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是武则天时期踏上仕途的,先是一个小小的县尉,属于父母官。但是,这个父母官不仅不爱护百姓,反倒四处掠夺自己的子民,甚至绑起来送给自己的朋友当奴隶。这可太离奇了。有人告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也很好奇,召见郭元振,想问个究竟。和郭元振谈了一阵子,武则天发现,郭元振是个落拓不羁的奇男子,讲义气,有胆量,让他当县尉,既糟蹋了县尉这个职务,也糟蹋了郭元振这个人才。他真正的岗位应该在战场上。干脆,让他当将军,带兵打仗吧。于是,就因为武则天知人善任,郭元振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在西北和北方边陲屡立战功。唐睿宗李旦当了皇帝之后,把他也提拔为宰相了,同时兼任兵部尚书。所以说,郭元振和魏知古一样,也是太上皇的人。但是,郭元振虽然是太上皇提拔的,但是在政治大节上可并不糊涂。在朝廷待了一阵子之后,他早就看清形势了,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间,还是皇帝代表着政治的希望。因此,他也倾向于李隆基。
郭元振唐代著名将领。年轻时负气仗义,爱打抱不平动。因传奇性格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提拔。唐睿宗时任兵部尚书,后为朔方军大总管,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时玄宗于骊山讲武,因军容不整被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后病逝于赴饶州司马任途中。
那么,郭元振这时候追随太上皇左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想,首先得承认,他是在保护太上皇。太上皇对郭元振不薄,混乱中保护睿宗,也算是知恩图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说过,从政治立场上讲,郭元振认可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其实就带有胁迫的色彩。眼看着李隆基的部队已经把承天门楼包围起来了,郭元振对太上皇李旦说:皇帝是奉您的命令诛杀逆臣窦怀贞等人,您不用害怕!一句话,既给了李隆基一个台阶;另一方面,也点醒了太上皇李旦,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只能是承认既成事实了!听了郭元振的话,李旦长叹一声,不再抵抗了。
第二天,太上皇李旦下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宣布彻底退休放权。到此为止,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巅峰对决,以李隆基的胜利而告终!
三天之后,逃亡的太平公主也自缢而死,整个政变大功告成。
随着这场惊心动魄的先天政变的结束,唐朝的二元政治局面终于结束了。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真皇帝,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唐玄宗。
随着这场政变的结束,唐朝二元政治的局面也结束了,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这一年,距离武则天退位已经过去了八年,距离李隆基诛杀韦后已经整整过去了三年,距离他当皇帝也有一年半之久了。
第八章 巅峰对决(6)
那么,我们回首从武则天以来的动荡历程,回首李隆基曲折的权力之路,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想,应该说,李隆基的皇帝之路,和三位女性的政治成败紧密相连。李隆基能够当上皇帝,是三个政治女性的功劳。第一个是武则天。没有武则天的横空出世,唐高宗的皇位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最小的儿子李旦继承。因为武则天的女皇梦,李旦意外地当了三年皇帝,又当了十几年的皇嗣,这种经历成为他日后的政治资本,而这种资本也正是李隆基成功的基础。第二个是韦皇后。本来,武则天退位后,皇统已经转入唐中宗李显一系。李显死后,如果韦皇后没有政治野心,一心扶持李显的儿子,那就不会有唐隆政变,也就不会有皇统从中宗一系向睿宗一系的嬗替。第三个是太平公主。没有太平公主,李隆基单凭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取得诛杀韦皇后政变的胜利,也就不可能当上太子。所以说,是三个政治女性和她们的政治企图成就了唐玄宗。
但是,李隆基当皇帝又是以这三个女人的失败为代价的。只有武则天失败,皇统才能从武周重新回到李唐的轨道上;只有韦皇后失败,大唐皇统才能从中宗一系转到睿宗一系;也只有太平公主失败,李隆基才能最终摆脱父亲的控制,成为货真价实的天子。
那么,这些政坛女性,以及这个纷纭复杂的时代,又给了李隆基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它让李隆基产生了强烈的拨乱反正的冲动。李隆基是在血雨腥风中长大的。从小母亲被杀,长大后,自己又杀死了伯母、堂妹,逼死了姑姑、表兄弟。这些人伦惨剧让他触目惊心。自从武则天时代以来,持续的*不仅制造了无数的人伦惨剧,也让整个国家陷于动荡之中。这是唐玄宗从小亲身经历的事情。
他深知,国家不能再折腾了,必须要让政治走上正轨。
第二,它促使李隆基深入思考政坛变乱的原因。为什么武则天后期以来国家如此动荡呢?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女人,但其实关键因素在于皇权不振。有道是:山有猛虎,兽不敢窥。正因为皇权软弱,所以,女后、宗室、外戚乃至功臣才能够骄横跋扈。而女后、宗室、外戚、功臣们的参与又使得皇权更加软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现在他当皇帝了,到底要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呢?这是李隆基必须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这些政坛女性塑造了李隆基对女性的态度。李隆基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呢?他喜欢两类女性。第一类是富有政治智慧的人。这不难理解。李隆基从小和政治女性打交道,他深深地佩服女性的政治智慧,也乐于欣赏有政治智慧的女性。以后,一个继承了前辈政治智慧的女强人会走进唐玄宗的生活,她就是武惠妃。第二类是有才华,但是没有政治野心的女性。残酷的*让李隆基在赞叹女性政治才华的同时,也深知女性政治才华所能带来的问题。这使得他在和这类女性打交道时难免有防范之心。如果能够保留才华,剔除政治野心,将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啊!日后,也确实会有这样的女性迷住唐玄宗,那就是杨贵妃。
不管以后如何,这时候的李隆基,年纪刚刚29岁,正是精力充沛,壮志凌云;同时,长期的政治磨砺又使得他心思缜密,头脑冷静。李隆基就是带着这些经验、思考和雄心开始了他的统治时代。他想要拨乱反正,想要重振皇权,想要开创太平盛世。那么,他的第一步该怎么走呢?
请看下章:姚崇拜相。
第九章 姚崇拜相(1)
在中国古代,当宰相可是一个臣子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要是哪个人被任命为宰相居然还要拿一把,非要让皇帝满足他的若干条件才同意拜相,大家肯定觉得这个人比诸葛亮还牛。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确实就出了这么个牛人,他就是唐朝大名鼎鼎的宰相姚崇。那么,姚崇到底有什么能耐呢?唐玄宗为什么会觉得宰相之位非他莫属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