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蒙曼说唐:长恨歌

蒙曼 (现代)
前言
1995年暑假,我还是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大孩子。虽然已经在历史系上了三年学,但是,对历史是什么并不甚了了,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迷惘。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下,我漫游到了西安,又搭顺风车到了埋葬唐玄宗的泰陵。看到泰陵之前,我已经瞻仰过西安的许多胜迹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昭陵的石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再来看泰陵,我真的震惊于它的卑小。难道,这不足一人高的石狮子守卫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盛世天子唐明皇吗?搜寻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依稀记得,玄宗逝于安史之乱中。也许,天下大乱,陵寝就只好因陋就简了?可是,清末更是乱世,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不也照样奢华无比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回到学校,向来不求甚解的我竟然颇翻了几本书。这才知道,慈禧定东陵之所以华丽,是因为它前前后后修了三十五年之久;而泰陵之所以简陋,不仅仅因为成于乱世,更因为它是在唐玄宗逝世之后才开始修建,从动工到完成不足一年,岂有不仓促之理!得知这个缘由的一刹那,我心头的震撼真是无以复加:唐玄宗当政四十四年,竟然不修陵寝!难道,这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会死的皇帝吗?差不多也就是在那一年,我决定要学唐史,我要了解这个不考虑死亡的时代!
如今,我真的在研究唐史,研究唐玄宗了。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十多年前形成的印象并没有改变——玄宗真是个极富生命力的皇帝!早年,他旺盛的精力施之于政治,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开元盛世;中年以后,当他的政治热情如潮水一般退却时,旺盛的精力则施之于情爱,于是,又有了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的爱情传奇。他追求完美,无论是道,是情,总要轰轰烈烈,总要发挥到极致,这才不负其才,不虚此生!在这样的追求中,只有不能自已的生命热情,哪里还有死亡的位置呢!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慷慨挥洒、盛唐气象吗!
然而,既然是一个无比鲜活的生命,那就会体现生命的自然规律。唐玄宗会变老,会倦怠,会改变追求的目标,也会转移生活的重心。早年,他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于是,观沧海,歌大风,能文能武;中年以后,他功成名就,渴望享受生活,于是,赏名花,对妃子,亦醉亦仙。这样阶段性的生活安排本没有错——如果他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他是皇帝,是专制时代的专制皇帝。这个角色需要他用权力意志控制一切,甚至控制自身。也许,清代的康熙皇帝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唐玄宗做不到。当他对情的追求胜过对道的追求时,他就由明变昏了。随之而来的是安史之乱,马嵬泣血。一个曾经让生命的力量臻于极致的皇帝,也最终耗尽生命,埋进泰陵的黄土。
和埋葬武则天的乾陵不同,泰陵没有什么传说。但是,盛衰交迭的国运,大起大落的人生,让唐玄宗的形象无比丰满。“倚天把剑观沧海,斜插芙蓉醉瑶台”。这样的生命比传说更美丽。
蒙曼
2009年12月24日
前词
他天资英武,雄才大略。
他*多情,多才多艺。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皇帝之一,
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
他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
他一手演绎了与大美女杨贵妃的千古爱情神话。
然而,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又在他的统治下遭遇了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
他也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香消玉殒。
他就是唐玄宗。
说到他,人们就会想到锦天绣地,盛世华章;说到他的时代,人们就会心驰神往,追慕不已。这个带领着古代中国冲上历史巅峰的皇帝,究竟有着怎样的雄才伟略?他的一生,又为中国历史书写着怎样的传奇?
目录
第一章天子*/3
第二章忧患王子/13
第三章因祸得福/23
第四章异军突起/32
第五章诛杀韦后/41
第六章太子监国/51
第七章荣登大宝/60
第八章巅峰对决/69
第九章姚崇拜相/80
第十章稳定皇位/90
第十一章姚崇新政/103
第十二章姚崇罢相/113
第十三章宋璟守正/122
第十四章贤相满朝/131
第十五章张说复出/140
第十六章二虎相争/149
第十七章牛刀小试/159
第十八章封禅大典/169
第十九章张说下台/181
第二十章后位之争/190
第二十一章宠臣兴衰/200
第二十二章宰相纷争/210
第二十三章二相登台/220
第二十四章宰相斗法/230
第二十五章太子风波/240
第一章 天子风流(1)
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伴随着他的一生,有三个标志性符号深入人心。
第一,大唐王朝。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声威赫赫,远播海外,所以现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地还叫唐人街。第二,开元盛世。这是大唐这个黄金时代里的黄金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盛世的典范。第三,杨贵妃。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在民间的知名度不亚于玄宗本人。这三个标志性符号都和唐玄宗息息相关。他是让大唐王朝走向巅峰的皇帝,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大美女杨贵妃的丈夫。李杨二人郎才女貌的爱情佳话,正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可以说,唐玄宗就是大唐的形象代言人,他的形象,本身就意味着锦天绣地,盛世华章。
那么,唐玄宗到底是什么形象呢?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子。注意,这个*,可不能简简单单理解为私生活浪漫,*成性,而应该理解成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里所谓“数*人物,还看今朝”的*。
那么,唐玄宗到底有哪些*之处呢?我给他三个概括:事业*,情趣*,爱情*。
一、事业*
唐玄宗前后当了44年皇帝,此后又当了6年太上皇,当时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之下,当时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臻于极盛。
先看政治领域,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引人瞩目。首先就是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怎样才叫君明臣贤呢?唐代笔记小说《次柳氏旧闻》里记载了这样一则佳话:
开元初年,唐玄宗刚刚任命姚崇当宰相。有一天,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意思是问问皇帝任用这批人合适不合适。结果,他把名单念了一遍,玄宗只是看着房梁,不说话。姚崇不明就里,又问了一遍。玄宗还是看着房梁不说话。这样一来,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非常惶恐地退出去了。他一走,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劝谏唐玄宗了。他说:您刚当皇帝没多久,宰相奏事,您应该当面回答人家行还是不行,怎么能够不理人家呢?唐玄宗回答:我让姚崇当宰相,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小事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任命五品郎官这样的小事,我有什么必要一定去插手呢!高力士听皇帝这么一说,明白了,赶紧跑到姚崇那里,告诉他,皇帝不是轻视你,那是信任你。那么,姚崇听了之后是什么心情呢?根据记载,他是“且解且喜”,理解了皇帝的心思,也很高兴,从此办事就更有主心骨了。
这件事能反映什么问题呢?就是君明臣贤。唐玄宗虽然年轻,刚刚30岁,但是识大体,知道自己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能够信任宰相,是个明君。而宰相姚崇虽然久负盛名,年纪也60多岁了,但是知道尊重皇帝,不敢专权。还有,我们看中国历史,常常觉得宦官都不是好东西,总在皇帝和大臣之间挑拨离间、招惹是非。但是高力士非但不挑事,反而主动沟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想法和感情,这也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所以,和姚崇一样,也是贤臣。有了这样的明君贤臣,朝廷、内官还有皇帝这三种自古以来就难于摆平的势力不就和谐了吗?这则小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就因为它反映了玄宗时代这么一个让人缅怀的政治特色。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空气,所以当时不仅有一代英主唐玄宗,还有千古流芳的贤相姚崇、宋璟,甚至还有号称千秋忠义的宦官高力士,整个政坛可谓群星闪耀。这是第一个标志性成就。
第一章 天子风流(2)
第二个标志性成就是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我们现在既讲究*,也讲究依法办事。因为如果把社会进步仅仅寄托在几个明君贤相身上,就很有可能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只有把彰显着人类智慧的政令制度化,才能保证它长期稳定地惠及人民。唐玄宗时代文治昌明,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典章制度建设,像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最完备的礼仪规章《大唐开元礼》都是在玄宗时代修成,这就保证了社会长期、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
《唐六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由唐玄宗发起,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开元二十六年李林甫任相时进上。故旧提『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书中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建制。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
第三个标志性成就是崇高的国际地位。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仅应该从纵向的角度跟历史比,更应该从横向的角度跟周边国家比。当时的唐朝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首都长安也因此成为全世界的心脏。大量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学问僧经由陆路和海路汇集到唐朝,云集于长安、洛阳等大城市。
大唐开元礼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学典籍之一。唐代开元年间修撰,详尽而完备地记载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典礼仪制,兼及地方政府的祭仪和官僚家庭的吉凶之仪,对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礼乐律令制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大家都知道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个牵动李白情思的晁衡就是日本留学生,原名阿倍仲麻吕。开元五年(717),19岁的阿倍仲麻吕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后来考中进士,赐名晁衡,在唐朝做官,一直当到了从三品的秘书监兼卫尉卿,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晁衡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经历了整个开元天宝盛世,直到73岁时在长安去世。晁衡素负诗名,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诗文唱和。其中,晁衡《衔命使本国》诗云:“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近,若木故园邻。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首诗家喻户晓,是对王维的回赠。
当时长安城里像晁衡这样的国际友人太多了,号称“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固然是诗人夸张的写法,那么,实际上到底有多少国呢?根据《唐六典》的统计,开元年间,与中国有朝贡关系的国家有70多个。
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有朝贡关系,那么,长安的外来人口有多少呢?根据现在学者的估算,当时长安城的外国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一点也不亚于现在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家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当时有更多的人是到东方的中国来取经,中国的制度,不仅仅影响到同处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甚至远在西亚的*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可见中国国际地位的崇高。
唐玄宗即位后,广施德政,重视民生,百姓安居乐业,国威远播海外,政治领域的高度成熟造就了大唐开放包容的名声。那么,在经济领域,大唐是否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呢?
第一章 天子风流(3)
再看经济领域。衡量古代经济发展状况,有两个核心指标。一个是人口数字,一个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唐玄宗一朝的人口数字,当时官方统计是5000多万口,但是因为有大量人口瞒报漏报现象,所以现代学者估计,实际人口应该在7000万到9000万之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了:直到14世纪,整个欧洲的人口总和才达到8100万。我们现在讲科技是生产力,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口就是生产力。因此,这个比整个欧洲还要多的人口数字本身就表明了国力的强盛。
另外,中国有所谓“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粮食占有量的多少,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幸福指数。那么玄宗时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多少呢?根据现代学者胡戟先生的测算,大约是700斤。这个数字多不多?我再举一个数字来比较:一千多年以后,直到1982年,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才重新达到700斤。今天,即使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800斤。从人口和粮食这两个数字我们也能看出来,所谓开元盛世,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实际情况就像杜甫在《忆昔》诗里说到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正因为生产发展了,经济繁荣了,老百姓都安居乐业,所以社会治安也好了,社会风气也好了,盛世到来了。
再看文化领域。讲到中国传统文化,你可能不会背《三字经》,不会背《论语》,但是哪个中国人不会背诵这首诗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诗仙!连诗圣杜甫都是他的粉丝。事实上,不光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我们从小熟知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王之涣、岑参等等全都生活在唐玄宗时代,整个诗坛群星璀璨。诗人成了时代的宠儿,写诗也就变成了全社会的风尚:娶媳妇要写诗,交朋友要写诗,找工作还要写诗。文人写诗也就罢了,连将军不打仗的时候也在琢磨怎么写诗。很多人知道,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将军叫郭元振,在西北地区屡立战功,威名赫赫。可是,上马杀贼的郭将军下马还能吟诗!吟什么诗呢?《春江曲》。诗是这样写的:“江水春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清新犹如乐府民歌的诗句里,怀春少女的娇憨跃然纸上。谁能想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将军,竟然有这样旖旎的情思呢!所以有人说,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些诗人中哪个最牛?历史上一直是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李白最好。为什么?听听他的诗就知道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什么?这是一种对人的认可,是一种个性的张扬,表现了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所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讲:“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的*文采,其实已经超越了大唐,成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美好的记忆了。而这一切,无论是政治领域的*宏伟,经济领域的*富贵,还是文化领域的*儒雅,全部都打上了唐玄宗的烙印,这就叫做事业*。
第一章 天子风流(4)
开元盛世,文治武功,成为唐玄宗身上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可是,唐玄宗给后世留下的标志性符号还不止这些,他还是出名的玩家,不但会玩,而且还玩出了名堂,以至于后人把他奉为梨园鼻祖。那么,唐玄宗有什么情趣爱好呢?
二、情趣*
事业*还不是全部,玄宗可没那么刻板,他还是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唐玄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业余爱好吗?太多了,可以说是文武全才。
先看文艺方面的才能:首先,唐玄宗能写诗。有人说这不稀奇,唐朝文风那么盛,是个人就能写两笔!没错,关键是唐玄宗不光能写,而且写得不错。他的诗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诗名叫做《经鲁祭孔子而叹之》,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一唱三叹中,皇帝对儒学的礼敬、对先贤的尊崇抒发得淋漓尽致。要知道,《唐诗三百首》可是清朝人编的,入选诗人77位。清朝人已经不用拍唐朝皇帝的马屁了,唐玄宗还能当选百强,靠的就不是名气了,而是实力!除了写诗,唐玄宗还能作曲。在历史上,他作曲的名气又比写诗大多了,是当时世界级的大作曲家。唐朝很多著名的法曲,都经过了玄宗的创作或者整理。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经由唐玄宗创作,杨贵妃编舞,天宝年间风靡一时,成为李杨爱情的美好象征。我们学英语知道形容词有原级、比较级、最高级。比方说“好”这个词,原级就是“好”,比较级是“更好”,最高级是“最好”。拿这三级来界定唐玄宗的业余爱好,写诗是好,作曲是更好,最好是什么?唐玄宗打羯鼓最好。羯鼓是西北少数民族乐器,声音激越响亮,在整个乐队里能起到指挥的作用,很符合唐玄宗的强者性格。唐玄宗打羯鼓好到什么程度呢?著名宰相宋璟也是音乐爱好者,他曾经有一个评价,充满赞叹之意。他说,玄宗打羯鼓的时候:“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说他打鼓的时候头像青山一样纹丝不动,而手却像暴雨敲击,快速有力。让宰相引为知音已经很棒了,更绝的是,唐玄宗打羯鼓的水平连专业的艺术家都望尘莫及。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艺人叫李龟年,号称羯鼓打得最好。唐玄宗把他召来,问他:你羯鼓打得好,肯定常练习吧?李龟年骄傲地说:是啊,我已经打坏了五十根鼓槌了。唐玄宗一听笑了,说:你才打坏五十根呀!我已经打坏四柜子鼓槌了!
法曲
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用于佛教*而得名,是西域各族音乐传入中原地区后,与汉族音乐相融合发展而成。法曲南北朝出现,隋代、盛唐发展至极盛,中唐以后逐渐衰微。
正因为自己有音乐方面的爱好,所以唐玄宗特别注意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选拔。他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做梨园,从男女乐工以及民间艺人里挑优秀的人才专门培养,相当于现在的艺校。而玄宗就是这所艺校的校长兼教授。有皇帝当老师,这批音乐歌舞人才特别骄傲,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后来,梨园成了戏曲界的代称,唐玄宗李隆基也被誉为梨园鼻祖,至今享受着供奉呢!
羯鼓
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产生于西域地区,南北朝时传入内地,盛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其音激扬高越,充满朝气。唐玄宗是打羯鼓的高手,他认为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他乐器不可与之相比。
第一章 天子风流(5)
再看武艺方面的才能。唐玄宗能骑马打猎,更擅长打马毬。关于他的这项技艺,还有一则故事。在唐中宗晚期,吐蕃使者到长安商量和亲的事情。当时双方都有亲善的想法,打马毬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体育项目,为了加强友谊,吐蕃使者就提出打一场马毬比赛。唐朝这边当然是欣然接受,派十个国家队队员上场了。没想到,这十个运动员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很快,连输三场。唐中宗觉得没面子,要求换人,说:我们国家队不行,英雄都在民间呢,我们换票友队。这票友队一共就四个人,其中之一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唐玄宗在球场上表现如何呢?根据唐代笔记小说《封氏见闻录》的记载,“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击,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很快把十个吐蕃队员打得落花流水,替唐朝挽回了面子。唐玄宗打马毬不仅青年时代打,直到老年还是酷爱此道,真可谓超级票友。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唐玄宗不仅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且业余爱好丰富多彩。这就是情趣风流。
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职业的玩家.然而他最醒目的名声,当属他和杨贵妃的爱情了。李杨爱情佳话经过千余年的渲染,早已家喻户晓。那么,在唐玄宗身上,爱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三、爱情*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玄宗“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长相英俊潇洒,又多才多艺,还是皇帝,诸多优点集于一身,感情生活丰富多彩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唐玄宗的确以多情著称,史书上有名的妃子就有24个,没名的就更多了。
嫔妃多了,难免挑花了眼,怎么办呢?唐玄宗想出了一条解决办法。根据《开元天宝遗事》的记载,开元末年,每当春天鲜花盛开的时候,玄宗就让妃嫔头上插满鲜花在宫里欢宴,唐玄宗本人则放飞一只粉蝶,彩蝶上下翻飞,停到哪个妃子头上,玄宗就临幸哪个妃子。嫔妃已经够多的了,更多的是宫女。唐玄宗时代,各个离宫別馆的宫女加起来,总数达到四万人。四万年轻姑娘呀!一旦入宫,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在深宫之中,一天天从红粉佳人熬成皤然老妪。这样的命运太悲惨了,有些宫女实在不甘心,就动了和外面沟通的心思了。怎么沟通呢?开元年间,玄宗曾经让宫女给戍边的士兵做战袍,有一个宫女就偷偷在袍子里面缝了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戍边的战士是个老实人,穿衣服时发现了这首诗,不敢隐瞒,马上上报给了主帅,主帅上朝汇报工作的时候又报告给了玄宗。玄宗拿着这首诗“遍示六宫”,每个人都问到了,这时候那个宫女出来说:这是奴婢写的,奴婢罪该万死!等着玄宗发落。没想到玄宗说了:你写诗说“今生已过也,结取后生缘”,如今我为你们结个今生缘吧。干脆就把这宫女嫁给士兵了。这故事听起来挺浪漫的,不过要记得,若不是唐玄宗霸占这么多宫女、嫔妃,也就不必有什么战袍传诗了。
马毬
现代马球之祖。史称『击鞠』『击毬』等,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毬』。游戏者乘马分成两队,手持长柄球槌,共同击打一个拳头大小的木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在唐代宫廷风行一时,现存唐皇家墓室多有马毬壁画出土,充分表现了唐代马毬运动的盛况。
第一章 天子风流(6)
但是,如果一味地讲玄宗多情花心也不公道,唐玄宗也有他专情的一面,他专情的对象就是杨贵妃。自从有了杨贵妃之后,玄宗就再也不做什么粉蝶扑花的游戏了,而是把感情全部投注在杨贵妃这枝“解语花”上,李杨爱情虽然以悲剧告终,但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怀还是传唱了一千多年,打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芸芸众生。这就是所谓的爱情*。
四、盛极而衰
正是这个集事业*、情趣*和爱情*于一身的*天子,让大唐王朝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这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仅仅“*”二字并不足以评价唐玄宗。有一个说法叫做“月圆则缺,水满则溢”。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正当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一起享受浪漫温泉浴的时候,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爆发了。这场内乱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从今天的北京一带一路南下,横扫大半个北方,大唐盛世就此戛然而止。白居易有诗句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事实上,安史之乱惊破的不仅仅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神话,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梦。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八年,它不仅给唐玄宗的皇帝生涯画上了句号,也成为大唐盛衰的分界点,乃至整个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分水岭。怎么叫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呢?首先,在文化方面,中国不再像原来那样自信地吸收外来文明了,伴随着世界主义的减弱,民族主义开始抬头,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倾向日趋浓厚;在政治方面,因为敌对力量的变化,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从西北转移到华北,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首都从长安逐渐转移到了北京;在经济方面,因为安史之乱对北方的摧残,中国的经济重心也最终从北方转移到了江南,从此,南北关系取代东西关系成为中国的主要话题。更加令人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国又经历了若干朝代,在这些朝代里,中国经济也曾强盛,疆域也曾辽阔,文化也曾昌明,但是,说起全盛,已不复盛唐风范。
国家如此,玄宗本人也是如此。安史之乱结束后,唐玄宗从四川回到了长安。但是,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叱咤风云的皇帝,而成了寄人篱下的太上皇。没过多久,就被当了皇帝的儿子软禁起来,身边旧人*云散,只剩下几个年老体弱的宫女伺候。面对瑟瑟秋风,满阶落叶,暮年的唐玄宗经常吟诵一首诗:“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唐梁锽《咏木老人》,一说唐玄宗《傀儡吟》)意思是说自己就像提线木偶一样,戏已演完,该收场了。确实,这时候的玄宗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事业更无从谈起,不就像一个谢了幕的偶人吗?与此同时,他也失去了伴侣杨贵妃,令人羡慕的爱情付之东流。堂堂皇帝,最后连自己的宠妃也不能保护,人生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失意的呢!史书记载,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又去过一次华清池,在安史之乱前,他每次都是骑马去,这次却是乘辇去的。在路上,有父老问他:皇帝为何不骑马了?玄宗伤感地回答:我老了,骑不动了!当年的情趣和豪气都已经荡然无存。
毫无疑问,玄宗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他把大唐推上了盛世的巅峰,又亲手把大唐拉入了战乱的谷底。正是这样的壮丽事业和这样的悲凉结局构成的强烈反差,让人们对唐玄宗充满了感情。这种感情既不是对太宗那样的崇拜,也不是对中宗那样的鄙视,而是一种爱恨交加的感情。我们很容易就把他当做一个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抱负也有缺点的人去看待,至少我个人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情呢?我想,明代著名文人张岱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唐玄宗就是这样一个既有癖好又有瑕疵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可以笑骂,可以神交。
从今天开始,我就带着这样的理解和同情跟大家一起审视这个帝王,也审视这个时代。唐玄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他有着怎样的功业和失误?历史的教训在哪里?历史的精神又在哪里呢?
请看下章:忧患王子。
第二章 忧患王子(1)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帝王之家,按照常理推测,他应该是一个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
贵族公子哥,过着神仙一般快活的日子。他可能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但是,他
必定不知道“忧患”二字的真实含义。然而,历史并不总循常理。真实的李隆基
恰恰是生于忧患,从小饱尝人间的磨难。忧患的童年,会让李隆基得到怎样的锻
炼呢?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分析起来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复杂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可以促进一个人的成长;另外一层意思,则是暗示伟大的人物必然有不一般的早年经历。按照任何时代的标准,唐玄宗李隆基都是个接受了天降大任的人,那么,他又有着怎样的早年经历?这些早年经历会对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唐玄宗李隆基的家系。唐朝自高祖李渊开创帝业,如果不算武则天,到李隆基这里是第七任皇帝,如果算武则天,则是第八任皇帝了。李隆基可谓天生贵胄,他的高祖父是唐高祖李渊,曾祖父是唐太宗李世民,祖父是唐高宗李治,祖母是大周皇帝武则天,伯父是唐中宗李显,父亲是唐睿宗李旦。这是父系。再看母系。李隆基的母亲窦氏生前封为德妃,虽然不是父亲的正妻,但是出身于著名的关陇大族,地位也非常显赫。李隆基一共兄弟六人,活到成年的有五个,他排行老三。这样的出身虽然高贵无比,但是因为是庶出而且排行老三的缘故,不必承担什么政治责任。按照常理,李隆基应该是个花天酒地了此一生的贵族公子哥,恐怕和磨难一词无缘。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不遵循常理,童年时代的李隆基确实经历了三大磨难,饱尝了人生的艰辛。
年号
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的确立是国家的大事之一,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般新皇帝即位,都会有新的年号,同一皇帝统治期间也可能因帝王心情、灾异等具体情况而改元。先天、开元、天宝都是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
一、父系凋零
童年李隆基遭遇的第一个磨难就是父系凋零。大家知道,中国传统社会是父系社会,父亲和父亲的宗族都是孩子最重要的依靠。李隆基的父系如何呢?有人可能说,李隆基的父系很强啊!从高祖父直到父亲都是皇帝。没错,李隆基是生在一个皇帝家族。但是,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缘故,这个家族在他小时候却恰逢倒霉时节。李隆基出生在垂拱元年(685)。当时,他的祖父唐高宗已死,祖母武则天图谋称帝的步伐正在加速进行。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她杀掉了自己的二儿子废太子李贤,废掉了自己的三儿子中宗李显,改立四儿子李旦当了皇帝。本来,李旦作为最小的儿子,没有任何当皇帝的希望。但是,因为这一连串的变故,皇冠一下子就落在了他的头上。李旦成为皇帝,李隆基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因缘际会,诞生于皇帝之家,成了当朝皇帝的儿子。
不过,李旦虽然有皇帝的名分,却并没有皇帝的权力。不仅如此,从当上皇帝的第一天起,他就被母亲软禁起来,闭门谢客了!他闭门谢客,谁来行使权力呢?当然是武则天。武则天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冕之王,离君临天下只有一步之遥。不过,从无冕到有冕可不是戴一顶帽子那么简单,中国古代王朝都是一家一姓,要想改朝换代,武则天不仅要换皇帝,还要剪除整个李唐宗室。所以,就在李隆基4岁那一年,武则天利用宗室李贞父子叛乱一事对李唐皇族大开杀戒,两年之间,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皇帝的儿子基本被杀光,只留下了她亲生的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不过,李显虽然没有死,但已被远贬房州,严密看管起来了。李隆基自从降生之日起,就没见过这个伯伯。本来偌大一个李唐皇族,这时候只剩下了李旦一家,真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更要命的是,就在690年,李隆基5岁的时候,武则天终于改唐为周,当上了大周王朝的开国皇帝。李隆基的父亲李旦也随之降为皇嗣,整天被武家的侄子们算计,活得战战兢兢。最严重的一次,李旦落到了酷吏手里,要不是乐工安金藏剖腹鸣冤,舍命相救,恐怕李旦一家都得死于非命。这样看来,李隆基小时候,什么父亲的保护、叔伯的爱护都谈不上,真是势单力孤。
第二章 忧患王子(2)
安金藏的故事
安金藏,武则天时太常寺乐工,中国古代著名的忠臣。武周时期,皇嗣李旦被人诬告谋反,安金藏为了帮皇嗣洗脱罪名,当众用刀剖腹,并说『愿剖腹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深受感动,李旦因此而幸免于难。
当然,要说童年的李隆基身边,一个父系亲戚都没有也不尽然。他的叔叔伯伯固然是死的死,贬的贬,但是,不要忘记,他还有一个姑姑,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一家关系如何呢?我想,应该说是若即若离吧。为什么“若离”呢?我们讲过,太平公主在武周一朝颇为得宠,处境比李旦好多了。而且,太平公主那么乖觉,就从避嫌起见,也未必愿意跟哥哥李旦多来往。那为什么又“若即”呢?要知道,太平公主和李旦毕竟是一母同胞,何况,作为李家女儿,太平公主的内心未必没有兴复李唐的梦想,因此,和哥哥李旦又颇有利益一致之处,所以也并不特别疏远。但是,无论大人之间有多少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对于小小的李隆基而言,太平公主毕竟是他唯一能看到的本家亲戚了,可以想象,对这个姑姑,李隆基还是会有依恋之心吧。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为了保障政权的稳定,武则天不惜一切手段遏制李唐皇室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李旦一家活得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来,在父亲这边,少年李隆基是得不到什么应有的庇护了。但是,李隆基的母亲出身名门望族,在父亲靠不上的情况下,母亲会不会对他呵护有加呢?
二、母党死丧
父亲方面凋零殆尽,母亲那方怎么样呢?更惨,干脆被杀了。怎么回事呢?我们刚刚说过,李隆基的母亲窦氏出身大族。她的曾祖父叫窦抗,是唐高祖李渊的大舅子,李唐王朝的国舅爷。这样算起来,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和母亲窦氏本来就是亲戚。唐朝贵族流行亲上加亲,窦氏容貌秀丽端庄,性格温良恭俭让,所以长大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嫁给了李旦,被封为德妃,给李旦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李隆基,另外还有两个女儿。武则天对这个儿媳是否满意史书没有记载,但是,长寿二年(692)正月初二,武则天终于用行动表态了。这一天,窦妃和李旦的正妃刘氏按照规矩,一起去给武则天拜年,无数人看着她们俩进了大殿,但是,没有一个人看见她们出来。两个年轻貌美的妃子就这么人间蒸发、尸骨无存了。这一年,李隆基才8岁。听起来像是鬼故事,但是大家都知道,世间本无鬼,鬼故事背后必定有人操纵。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武则天。
厌胜
『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如将一块破瓦和一把断锯藏在正梁头的接缝处,据说居住者会家破人亡。用厌胜之术危害他人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重罪。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儿媳妇呢?根据史书记载,直接原因是当时有一个宫女叫韦团儿的告密了。据说,韦团儿很有野心,看上了李旦这支潜力股,想要勾引他,高攀皇族。没想到李旦不领情,拒绝诱惑。韦团儿一气之下,就把怨气撒到了李旦的两个妃子身上,诬告她们行厌胜之法,在院子里埋小桐人,诅咒武则天。诅咒皇帝自然是罪该万死,所以武则天就把她们给杀了。但是,事情果真那么简单吗?不可能呀!韦团儿不过是一个宫女,借给她十个胆子,也不敢随便诬陷皇嗣的妃子啊。所以,这件事表面上看着像桃色事件,其实背后恐怕是政治黑幕。哪只黑手在指使韦团儿呢?按照侦探小说谁受益谁就有嫌疑的原则,当然最有嫌疑的就是武家人了。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正在和皇嗣李旦争夺继承权,按照他们的想法,让韦团儿告李旦的妃子,自然就会牵连到李旦,只要把李旦从皇嗣的位置上拉下来,武则天的接班人不就是武家人了嘛!这是个连环套、大阴谋。武家人打的这些算盘,武则天是否明白呢?以她的睿智,自然是心知肚明。那她是什么态度呢?别忘了,她的皇位毕竟是从儿子手里夺来的呀!所以她也愿意敲山震虎,给李旦点颜色看看。于是,顺水推舟,把李旦的两个妃子杀了,看看李旦是什么反应。那么,李旦到底是什么反应呢?没反应。不仅自己请安问好一切照常,而且严厉地叮咛几个孩子,也要装得跟没事人一样。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对母亲的死表现得无动于衷,多么残酷啊!但是,没办法,环境催人,谁敢不少年老成呢!
第二章 忧患王子(3)
按说儿子李旦这么窝囊,武则天心里该放松下来了吧?没有。儿媳妇固然死了,可是儿媳妇还有娘家呀!李隆基的外祖父窦家是大族,还有可能给李旦提供支援!所以,就在窦妃死后不久,另一起厌胜案子又出来了,这次的被告是窦妃的妈妈,说她半夜在家诅咒皇帝早死,好给她女儿报仇!这个案子审来审去,最终结果是窦氏全家都被贬到岭南去了。这样一来,李隆基不仅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来自外祖父家的支持,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不过,就像父系那边还有一个姑姑太平公主一样,母亲一方,也有一个亲戚幸存下来了,谁呢?窦妃的妹妹,李隆基的姨妈。现在我们论起母亲一边的亲戚,有一个说法叫做娘亲舅大,不太重视姨妈了。但是唐朝不一样。当时姨妈号称从母,算是半个母亲,地位很高。李隆基这么小就失去了母亲,这位窦姨就经常关照他,把他带在身边,成为李隆基童年难得的依靠。
父系的凋零,母党的死丧,少年的李隆基,果真就应了那句话“生于忧患”。在缺少父母呵护的情况下,李隆基自身的命运又会怎样呢?
三、自身沉浮
因为武则天的关系,李隆基的父系和母系都七零八落了,那么,他自身的命运又如何呢?关于李隆基的童年时代,有三个小故事颇为有趣。
第一个,摔不死的故事。根据《册府元龟·帝王部·神助》的记载,李隆基虚岁三岁,实际刚刚两岁的时候,武则天有一天含饴弄孙,抱着他在高楼上凭栏远眺。老太太一生忧劳国事,脑子里千头万绪,不知道忽然想起什么来了,一分神,把孩子从手里掉下去了。左右大惊失色,赶紧去救孩子。没想到,小小的李隆基落在地上不仅没被摔死,反倒怡然自得,笑了。武则天因此啧啧称奇,感觉这个孩子不一般。
第二个,摸大奖的故事。根据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唐天后尝召诸皇孙,坐於殿上,观其嬉戏。因出西国所贡玉环、钏、杯、盘列于前后,纵令争取,以观其志。莫不奔竞,厚有所获。独玄宗端坐,略不为动。后大奇之,抚其背曰:‘此儿当为太平天子。’因命取玉龙子以赐。”什么意思呢?武则天在殿上逗一群小孙子玩,为了考验他们的志向,特地用一个大盘子,摆满了西域各国进贡的各种珍稀玉器,让小孙子们随便挑。有点类似于民间的抓周。别的小孩都争着去盘子里淘宝贝了,唯有李隆基端坐不动。武则天一看又是啧啧称奇,说:这孩子以后一定是太平天子!还给了他一个玉龙子作为奖赏。
第三个,闹朝堂的故事。据《资治通鉴》记载,李隆基7岁那年,武则天可能是当上皇帝心情超好的缘故,焕发了人生第二春,发白再黑,齿落更生,这让她非常高兴。一高兴,也就对皇嗣李旦放松了防范,允许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李隆基兄弟们出阁了。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出阁,可不是女孩子出嫁的意思,而是指小王子们离开宫廷,离开父母身边,到宫外居住。按照规矩,这些出了阁的孙子们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到宫里来拜见奶奶。有一次,李隆基来朝拜,正好赶上
武则天的堂侄武懿宗值班。武懿宗这个人长相、性格都很猥琐,但是仗着自己是当朝皇帝的侄子,眼高于顶,目中无人。一看李家小孩来了,而且还仪卫严整,落落大方,就有些气不顺,于是找茬挑刺,辱骂李隆基的卫队。别看李隆基只有7岁,他可不是吃素的,马上就发作了,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这是我们家朝堂,关你什么事!武则天一看小孙子这么厉害,更是啧啧称奇了,从此就很宠这个孙子了。
第二章 忧患王子(4)
少年李隆基虽然生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但是按照上述材料记载,不良的环境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成长。相反,刚刚讲过的三个故事,给幼年的李隆基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那么,这是后人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呢?
这三个故事听起来都不错,足以证明小小的李隆基虽然身处逆境,没什么靠山,却是英明天纵。但是,这些故事可信吗?咱们一个个分析。第一个摔不死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显然不是。一个小孩掉在地上没摔死是有可能的,但是他绝不可能被摔笑了。这个故事违反常识,一看就是瞎编的。
那第二个呢?也是假的。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而且不是李旦的嫡妻所生,所以按照常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当“太平天子”,武则天作为一个在政治漩涡中摸爬滚打一生的政治家,怎么能说出“此儿当为太平天子”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来呢?这不是故意要引发政变嘛!还有,中国古代都喜欢小孩少年老成,所以,从小就教孩子端架子,迈方步,学小老头。说哪个孩子有出息,也一定强调他从小不说不笑不爱玩儿。但在事实上,唐朝的宫廷教育远没有那么严肃,唐玄宗一生活泼好动,打猎、打球样样来得,怎么会看到新鲜东西反倒像呆子一样一动不动呢?很显然,这个故事编得也不符合他的性格特征。
再看第三个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旧唐书》也有记载,可靠程度当然远远超过了前两个。而且,这个故事里李隆基的言行比较符合他骄傲强悍的性格特征,所以,我认为它主体是真的。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怀疑这个故事的结局。按照记载,李隆基大闹朝堂,英雄气十足,让武则天非常赏识,从此对他的印象超好。但是事实上,就在这件事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李隆基的母亲窦妃被杀的事。所以我怀疑,正是李隆基这一句无心之言激起了武则天的疑虑。如果一个小毛孩子都知道说这是我家的朝堂,他的父母还不知是怎么想的呢!这不是复辟的贼心不死么!可能就在这种疑虑心情的影响之下,武则天才对儿媳妇痛下杀手。如果这个猜测不错,那么,李隆基这句豪言壮语不仅没能让奶奶产生后继有人的骄傲感,从而疼爱这个少有大志的孙子,相反,恐怕这正是导致唐玄宗家庭悲剧的导火索之一!这样看来,所谓李隆基童年不同寻常,而且极受奶奶武则天宠爱的故事都不怎么靠谱,基本上属于拉大旗,作虎皮,是利用武则天这么一个政治奇人给李隆基吹喇叭、抬轿子的帝王神话。
既然神话不可信,那么,李隆基童年乃至少年时代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我想,有两点猜测可能是准确的。
第一,地位一降再降,忧患远多于安乐。怎么叫做地位一降再降呢?我们看看他的履历就知道了。李隆基少年时代的身份一共变了三次。第一个身份是楚王。这是在他3岁时候封的。当时他爸爸李旦还在当皇帝,所以儿子当然要封王了。但是,到李隆基8岁的时候,他的身份变了,从楚王变成了临淄王。楚王和临淄王,一个是两个字的王,一个是三个字的王。有什么差别吗?差别可大了。楚王是国王,临淄王是郡王。差一级呢。为什么降级了呢?因为当时武则天已经改朝换代,李隆基的爸爸也就不是皇帝,而是皇嗣了。自己降级,儿子当然也跟着降级。这临淄王就是他的第二个身份。到他不满9周岁的时候,因为窦妃被杀事件的影响,李隆基虽然临淄王的头衔没变,但是人被关起来了,幽禁在后宫里,一关就是5年。这个身份一直持续到圣历元年(698),李隆基13岁的时候。
第二章 忧患王子(5)
圣历元年(698),年迈的武则天在李武两家之间摇摆了多年之后,终于选定三儿子李显当太子,把他从房陵给召回来了。换言之,老太太决定在死后还政于李唐王朝了。这对于李唐皇室的每一个人来说当然都是大喜事。但是,唯独对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来说,幸福感没那么强烈。任命李显当太子就意味着李旦落选了,十多年的皇嗣白当了,以后不可能再晋升为皇帝了。不当皇嗣当什么呢?武则天给了他一个封号,叫做相王。这样一来,李隆基的身份也就有了第三次改变。变成什么了呢?还是临淄王。但是,此临淄王非彼临淄王。当年,他第一次当临淄王的时候,还是皇嗣的儿子,皇嗣多少有点皇太子的影子,而现在这个临淄王,仅仅是一个亲王的儿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李隆基的身份实际上是降了。当然,任何事情总是祸福相依的,李隆基虽然暂时失去了成为皇帝儿子的可能性,但是,他也得到了久违的自由。就在这一年,武则天重新让他们兄弟出阁了。这次出阁,他已经13岁了,童年时代基本过去了。可以说,自打记事之后,李隆基的地位一降再降,忧患多于欢乐,甚至是幽禁多于自由。
第二,强颜欢笑,朝不保夕。开元年间,李隆基的堂兄,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李守礼每次天气变化之前都能预知,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灵。这让已经当了皇帝的李隆基很好奇,也有点紧张。这个堂哥很神啊!别是有什么特别的道术吧。追问之下,李守礼说:我哪有什么道术啊,只是则天皇后当政的时候,我不是被软禁在宫里吗?每年没事也要被责打上几顿,每次都打得背上伤痕累累,直到今天,疤痕也没有下去。此后每逢天气变化的时候,我的背就又酸又疼,所以我才能预报天气啊。说完之后,泪下沾襟。讲李守礼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李守礼和李隆基的身份是一样的。李守礼的爸爸是武则天的二儿子,李隆基的爸爸是武则天的四儿子,两个人真是难兄难弟,李守礼整天挨打,想来李隆基那时也不会生活得太幸福吧。李隆基7岁那年,有一次武则天举行宫廷宴会,李隆基兄妹都奉命表演节目。其中,李隆基跳了一支舞蹈,叫《长命女》,他的弟弟,5岁的李隆范则表演了一段歌舞戏,叫《兰陵王》。李隆范入场的时候,大声说:“祝愿神圣神皇万岁,子孙成行!”要知道,武则天为了能当皇帝,早已自剪羽翼,把子孙杀了个七零八落。因此,小小的李隆范喊出“神皇万岁,子孙成行”这样的祝词,简直像是讽刺。但是,当时,无论是李隆基还是李隆范,谁敢讽刺圣母神皇武则天啊,他们这样讨好,只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罢了!
歌舞戏
中国南北朝、隋、唐以来在前代歌舞、百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雏形戏曲。歌舞戏是宋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的先声。
下一页 尾页 共1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