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二卷〔俄〕戈

_4 普列汉诺夫 (俄)
根据1721年1月16日命令,凡服役到尉官职称的人,都为世袭贵族。
彼得在次年一月制订著名的“官阶表”
时解释说:出身高贵门第的人,在其对国家和祖国立功以前,不得到任何官阶。前此数年,1714年2月——规定出身“贵族门第”的军职人员,凡未在近卫军中通过士兵服役,“不通晓士兵基础知识者”。均禁止晋升为军官。
1716年军事章程规定,“俄国
①见《同代人》杂志(1847年,第4卷)中的论文《彼得大帝时期的国家经济》,第90、91页。我所引用的其他这类例子,也都是从这里摘录的。
-- 44
24
贵族除在近卫军服役外。不得以其他方式留任军官“。因此,近卫军部队主要为贵族部队。在完全由”贵族子弟“组成的近卫军团队里①,有300名列兵具有公爵爵位。
克柳切夫斯基说:“贵族近卫军军人像士兵一样住在营房里,领取士兵的口粮、执行一切列兵的工作”
②。同时,贵族列兵时常由服役有功而出身“最卑贱”的人指挥。这样,门第在官阶面前是膛。。。。
乎其后了。
这是完全符合莫斯科国家的社会政治发展过程的,这个过程至少自伊凡雷帝以来即已明确:近卫军的建立,就。。
是为了迫使门第退到功绩的后面去。
在使俄罗斯欧化的时候,。。。。
彼得在这里也把那种使俄国接近东方专制的特点,发展到了极端。由于误解,人们有时将这一特点看为民主的象征。例如,在M。。
波戈金的某些历史见解里,在库科利尼克的某C些“文艺”作品里,便是如此。事实上,这一特点同民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特点占优势的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直接对立的:在这种制度里,除一人外,所有的人都被奴役;而在民主制度里,则所有人都自由,最少在法律上(de
jure)
都自由。
一切宪法,凡以比较多的特权者自由为其特征的,则。。。。。。。。。。。。。。。。
均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彼得使近卫军在成分上变为贵族的团队,从而使有军职的贵族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组织。根据克柳切夫斯基的意见,近卫军在强有力的控制之下是当局的一种盲目工具,而
①1719年编成的所谓御前部队(-r)
:补充了两个近卫步兵T I U V H I L J I K W I团,后来改称骑兵近卫部队。
②《俄国史教程》,第4卷,第105、106页。
-- 45
34
在控制薄弱时,便成为罗马式的禁卫军或土耳其式的亲兵①。
事实上,在彼得的几个继位者时期,近卫军时常起了禁卫军或亲兵的作用。但是发挥这种作用并不妨碍他们仍旧成为剥削被奴役的农民劳动的地主。他们以这种地主的身分提出某些要求,虽专制皇帝亦不能不予考虑。这些要求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破坏了俄罗斯居民所特有的无权平等。贵族逐。。。。
渐变为特权等级。而由于近卫军的组织无疑地促进了所提要。。。。
求的实现,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彼得通过军队的改革促进了。。。。。。。。。。。。
军职阶级的等级特权的发展。同时,不应忘记,在彼得的继。。。。。。。。。。。。
位者时期,扮演禁卫军或亲兵角色的贵族,由中央政权本身坚决促使其与西欧人作某些接近的。毫不足怪,在安娜。伊凡诺夫娜即位时,禁卫军或亲兵对西方各种政治概念的认识,是彼得改革前罗斯军职人员所从未有过的。
贵族根据沙皇的命令而获得的知识,从来就不广泛。他们自10岁到15岁必须学算术,初级几何学和神学。
15岁以后,停止强迫教育,开始强制服兵役。政府一方面关心军职人员不要荒废学业,同时又一样关心不使学业妨碍服役。
1723
①罗马的禁卫军(Praetorian)最初为罗马军队总司令的护兵,后来在奥加斯丁皇帝时改编为皇室禁卫军,人数达九千。其成分为上层小地主,其投军的目的是要借军籍以巩固其本身地位。他们获得了很多特权。一世纪中叶,他们对政治有特殊影响,开始造成各种政变,推翻某一皇帝而立另一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即位后,将其解散。
土耳其的亲兵(janizary)
(亦称近卫军)为土耳其的陆军常备军,士兵的给养不是靠薪水,而是靠劫掠畜业和手工业。他们最初是苏丹的盲目工具,后亦干涉政治,参加宫廷政变。
1826年改革后解散。——译者
-- 46

年10月17日的命令禁止官员子弟在15岁后留在学校,“使他们不致用学习的名义而逃避兵役”。
不过,当时的贵族虽然喜欢逃避兵役,却不习惯在学校里逃避它。在应当学习的时候,他们的代表情愿说“不知下落”
,正如在必须将他们送去服兵役时一样。
有时他们向某一学校报名,避免进入他们觉得比较困难的另一学校。某次,许多贵族不愿进入数理学校而向莫斯科神学院报名,“彼得命令将神学爱好者送到彼得堡进海军学校,强迫他们在莫伊克打钉子,以示惩罚”
①。
当然,情况只能是这样。在这种前此几乎没有教育的社会环境里,怎能有对教育的强烈爱好呢?尽管在那时的俄罗斯,彼得不算孤立,然而就以许多在他的庇荫下的“小学生”而论,史学家的下列严格批评也是适用的:“改革的助手并非出于自愿。
这些人并不是从心里真诚拥护改革的。
与其说他们是拥护改革,不如说他们是攀附改革,因为改革给他们以有利的地位……效忠彼得并不就是效忠俄罗斯。祖国的概念对于他的臣仆还太高深,不符合他们的文明程度。最接近彼得的人们不是改革事业的活动家,而是彼得个人的宫廷仆役……他们是在这个横征暴敛的警察国家教育出来的真正儿女,这个国家充满了彼得的专横独断,对法律和人的个性的蔑视,充满了道德情操的衰退……“

更正确地说:在莫斯科的世袭君主专制国家,个人比在
①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4卷,第104页。
②克柳切夫斯基:同上书,第4卷,第33—336页。
-- 47
54
西方横征暴敛的警察国家更少受到尊重,而法律则更多地受到蔑视。世袭君主专制这块土壤,是完全不适宜于发展教育的。但是,如果在彼得前的时期,我们在莫斯科看到个别人真诚倾慕西方的习俗和西方的科学,那末自然应该期诗,在彼得和彼得以后的时期里,这种人即便是例外,也应成为更。。。
常见的例外了。事实上,自彼得改革以来,我们看到在罗斯。。
不断出现西方启蒙运动的拥护者。俄国的社会思想就是在这种人中发展起来的。彼得的最亲密辅臣之一,即我在上文多次引述过的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本人就是这种人,他把这种人称为“学术侍从”
①。。。。。
“学术侍从”
的成员在许多方面都是很值得注意的,甚至是非常卓越的。
现在对他们当中的某些人,作些进一步研究。。。。
①普罗科波维奇在写给A。坎捷米尔的一首诗中写道:而你突然开始走上光荣的道路,巨著便如水般涌流:勇敢的笔横扫邪恶,指向不爱学术侍从的人们……等等等等。
-- 48
64
第二章 “学术侍从”和君主专制
莫斯科使彼得前的西方派——赫沃罗斯季宁,B。
奥尔丁-纳晓金,甚至科托希欣感到“厌恶”。厌恶是一种折磨人的感觉。为了从这种感觉中解脱出来,有些人逃往外国,另外一些人削发为僧,这是一种真正“孤独的灵魂”
(“Einsame
Geister“)。他们不得不将一切希望寄托在周围的人们的同情上。他们同样不能设想,政府会用严刑的威胁来迫使俄国人学习西方风俗和西方知识的时候到来了。他们没有理由去相信莫斯科君主的启蒙意图。
因此,他们“不仅出于恐惧,而且出于良心”
,不想为君主服务。他们很少考虑政治问题,而且不大懂这些问题。但他们的情绪都不是,也不可能是莫斯科君主专制的积极拥护者的情绪。也许读者没有忘记,在给赫沃罗斯季宁的一份圣旨里,责备他用“专制君主”一词而。。。。
不用“沙皇”一词,我在谈到这一圣旨事件时指出,圣旨的。。
作者未必正确地了解为什么赫沃罗斯季宁要称莫斯科沙皇为。。。
专制君主。他们以为——或最低限度傲慢地装腔作势,以为赫沃罗斯季宁所以这样说,似乎是由于单纯的无知,而不了解“专制君主”一词的意义。所以,他们责备他贬低了沙皇。。
的尊称。但是,很可能赫沃罗斯季宁使用“专制君主”一词,是为了通过它表达他自己对漫无限制的沙皇权力的否定态度。泛斯拉夫主义者尤里。克里扎尼奇将他在西方形成的信。。。。。。。
-- 49
74
念带到莫斯科,认为臣民是一回事,而奴隶又是一回事,他。。。。
对无限制权力也是反对的。克里扎尼奇激烈攻击了在莫斯科国家建立起来的“严酷占有制”。但我们知道,同一克里扎尼奇将莫斯科君主的广泛权力看为改造罗斯的一切可能方法中最强有力的一种。他赞叹道:“啊!沙皇,你手里拿着创造奇迹的摩西权杖,可用它创造最好的奇迹。”
克里扎尼奇命中注定不能看到莫斯科土地上的“最好奇迹”。相反,他自己却成为“严酷的占有制”的牺牲者。但在彼得时期,克里扎尼奇的遗言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沙皇利用“摩西权杖”开始一个又一个地创造奇迹。现在冒着受迫害的危险的,不是那些对旧莫斯科秩序感到“厌恶”的人,而是那些在看到西欧秩序和习俗感到“厌恶”的人了。这就是说,我国西方派的地位有了重大变化。他们已毋须逃亡外国或在庙宇中求一栖身之所:在他们面前展开了祖国进行卓有成效的实际活动的可能。在他们的眼光里,俄罗斯是再生了,是同具有他们所高度珍爱的文化的西方接近了。我们知道,现在俄罗斯的改造过程很久不曾触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巩固了旧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我们同样知道,俄罗斯的欧化很久都是极端表面的。
但是,在彼得的同代人看来,事情却显得完全不同。
在当时的俄国人中,谁都不曾提出社会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
至。。
于次要的、派生的社会生活特点,则无论彼得改革的敌人或。。。。
拥护者,都认为已改变到不能认识的程度了。他们都将这种改变归功于国王。彼得改革活动的一贯拥护者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说,俄罗斯是彼得的塑像。他称第一个俄国皇帝为。。。。。。。。。
俄国无数幸福和欢乐的创造者,为使本国起死回生的恩人。

-- 50
84
完全不是虚伪之词。他在彼得葬礼时发表的著名悼词,当然有许多浮夸:俄国的僧侣界辩才向来就少不了浮夸,现在也少不了它。
例如,普罗科波维奇说,彼得既是俄国的沙参、雅非特和所罗门,又是俄国教会的大卫和君士坦丁。这都属于浮夸。有些浮夸的习惯完全是由于不恰当地文字游戏。例如说彼得在俄国所看到的是弱小的力量,而留下的却是“金钢。。
石般“的力量。然而当布道者发挥其以浮夸的方式表达的思。。
想时,我们感觉他是完全真诚地歌颂彼得事业的伟大的。
按照他的说法,彼得“看到军队在国内为害,在战场上不坚强,深受敌人痛骂,因而建立了对祖国有益,使敌人丧胆的声威赫赫的光荣军队。
这种军队保卫祖国,光复失地,并以所获的土地扩大和增添了新的省份。当叛乱者对我们进行破坏时,它歼灭歹徒,摧毁其灵魂,从而堵塞嫉妒之口,使关于自己的光荣的宣传,遍及世界“。对于这些话,他的听众是不能不表示同意的。
当他为了证明称呼已故沙皇为俄罗斯所罗门是正确的,说彼得的“各式各样哲学艺术,他的行为对许多臣民的影响,他所创导的各种前所未闻的学说,技巧和技能,以及他所建立的官阶层次,民事制度,诚实的生活方式,优良的风尚及道德规章,都使祖国的外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从里到外都非往昔可比,我们耳目为之一新,感到惊奇。这一切岂不足以证明这一称呼?”
①等等的时候,他们——最少是同情彼得改。。
革的听众——也不能不对他表示同意。
①《言论集》,第2卷,第129和130页。
-- 51
94
为了估计彼得改革的某些最直接后果对俄国人的影响力量,必须追溯莫斯科人在17世纪下半期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自己。他们将本国的力量同西欧各国的力量进行比较时,总是苦笑着说:莫斯科的“可怜虫”
是难望取胜的。
纳尔瓦①。。。表明,莫斯科人对自己的这种鄙视该有多么正确。但是波尔塔瓦②。。。。
及其以前的各次胜利却给他们以可喜的根据,认为“可怜虫”时代业已一去不复返了,从今以后,俄罗斯能够同任何西欧国家胜利地战斗了。对于这一改变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的民族骄傲感得到满足。
在皇太子彼得。彼得罗维奇的生日发表的颂词里,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很鲜明地表达了当时俄国西方派的这种心情。
他在这篇颂词里回忆了“外国人过去怎样看待俄罗斯”
;不过声明,这“不是羞辱”。他说:“过去在政治上被想像为野蛮人,在高傲自大者面前受蔑视,在聪明人面前是愚昧汉,在掠夺者面前是鱼肉,在所有人面前是懒汉,受所有人的辱骂。”彼得迫使外国人尊重俄罗斯,“现在,我们圣明的皇帝不仅使自己,而且使整个俄罗斯民族变得勇敢、智慧,酷爱正义,使祖国改变旧习,讲述新知识了。以前厌恶我们笨拙的,现在却渴求同我们和好了。以前侮辱我们的,现在却颂
①纳尔瓦在爱沙尼亚境内,曾几度为俄国与瑞典交战战场,158—1581年属俄国,1700年俄国战败,遂归瑞典。但在1704年夏为俄国夺回。——译者②波尔塔瓦在乌克兰境内。查理十二世的军队曾与彼得的军队在此处交战。结果瑞军大败。——译者
-- 52
05
扬我们了。以前威胁我们的,现在却害怕我们了,耽心我们了。以前轻视我们的,现在却不惜为我们效劳了。“
在陶醉于改变其对俄国态度的外国人给予俄国的光荣时,普罗科波维奇是表现得相当天真。他说:“许多欧洲王室的元首不仅自愿同彼得皇帝结盟,而且不以向皇帝陛下伸出右手感到耻辱。”
这种几乎为现时所不能理解的天真表明,普罗科波维奇虽然很以改革后的俄罗斯为骄傲,——满怀激情地称之为“光明、美好、强大、亲者爱、仇者怕的”俄罗斯①——但他仍旧认为俄罗斯比开明的西方国家低得不可计量。
为了提高到同这些国家一样的水平,俄罗斯必须完全同它们一样开明。普罗科波维奇和他的朋友都是满怀信心的启蒙学者。然而由于他们把俄罗斯推广启蒙之功,完全归于彼得,所以,很自然,他们对于沙皇——改造者是抱着真诚的敬仰态度的。
《学术侍从》的另一成员,。。
塔季谢夫断言,X S“彼得大帝在自己祖国疆域内找到启蒙运动的方式,为人民开拓了道路”
,关于他自己,他是这样说:“我所有的一切,我的官阶、荣誉、财产以及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智慧,都是皇帝陛下赐予的。因为假如他不把我送到外国,不在重要职务上使用我,不鼓励我,那我便不能得到这一切。我对皇帝陛下的感激与尊崇虽然不过是所罗门庙堂宝库中的两枚希腊辅币,或投进大海中的两滴水,但我的感激和尊崇的愿望,却是漫无涯际,大于所罗门的宝库,大于
①《言论集》,第1卷,第114—115页。
-- 53
15
流水滔滔的鄂毕河“
①。
“学术侍从”的一名“有角的先知者”安季奥赫。坎捷米尔在所写《彼得颂》中,同样热烈赞颂彼得:“彼得!当我这样称呼您的时候,这称呼本身便有不足:它没有包括您的智慧、勇敢、偶尔愤怒,安祥、谨慎、仁爱、热心、欢快可亲,审判公正、规章严谨,对友人忠诚。
一切颂扬当之无愧,总之,可以称为十全十美“。
18世纪上半期的俄国西方派对彼得就是抱着这种态度的。我们下文还可看到,在西方派的阵营里,这个态度直到不久以前,仍未改变。
为了了解俄国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这一点是必须记住的。
因此,我现在便从19世纪俄国社会思想中略举二、三例。
别林斯基于1847年11月22日致。。
加维林书中说:Y Z“就我而言,彼得是我的哲学,我的宗教,我的一切有关俄罗斯的启示。他是愿意作点事业,成为多少有用的人的大大小小人物的榜样”
②。
①《俄国史》,第1卷,第1篇,莫斯科1768年版,第14页(序言)。
②同年,在《对1。8。4。7。年俄国文学的看法》一文中,他对俄国文学的起。。。。。。。。
源,提出如下见解:“像在现代俄国所有一切生动、美好和合理的东西一样,我国文学也是彼得大帝改革的结果。”
-- 54
25
在他临死以前,他还向他的“信仰宗教的友人”
(M。
A。
巴枯宁)证明,——这一点可从他在1848年2月15日写给。。
安年科夫的信中看出,——“俄国需要一个新的彼得C [大帝”
①。。。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写作生活的初期,是完全赞S \同别林斯基对彼得的那一观点的。在其所著《俄国文学的果戈里时期》第四篇里,我们看到以下很有意义的一段:“对我们来说,爱国主义者的理想——彼得大帝;最崇高的爱国主义,——造福祖国的热烈和无限的愿望,鼓舞了这位伟人的一生,指挥了他的全部活动。”
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以拿彼得作例子,部分地可能是为了应付书报检查机关。如果不是为了对付检查机关,他也许或选择别的例子。他本来是要说,直到现在,先进俄国人的任务在于将更文明的民族所得到的知识传播于祖国,而不在于独立地谋取这些知识。但是,第一,任何书报检查机关都没有强迫他对彼得用上面摘录的那种颂扬之词进行评价。
第二,他将同代俄国启蒙学者的任务与彼得改革直接地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当我们还不能同最有成就的民族在教育上并驾齐驱以前,我们每人都有另一(即在”纯科学“范围以外的)更加深入人心的工作,这就是竭尽所能,促进彼得大帝业已开创的事业的继续发展,”这些话显然不是为了对付检查机关的。
对彼得的向往,在西方派营垒中促使以下观点的传播:即
①别林斯基:《书信集》,第3卷,圣彼得堡1914年版,第30、39页。
-- 55
35
我国的伟大改革只能从上而下地进行。别林斯基便曾同意这。。。。。。。。。。。。。。。。
一观点,而且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倾向于承认斯拉夫派关于俄国历史发展过程完全特殊性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别林斯基和他的信徒不可能将这种概念同他们从当时欧洲先进作家那里抄袭来的其他社会观点,结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种概念使我国19世纪启蒙学者的社会政治信念(Credo)陷于矛盾。
18世纪上半期的启蒙学者的情况与此不同。
《学术侍从》的社会政治信念要简单得多。在他们的社会政治信念里,没有不能在逻辑上同“俄国的一切伟大事业都须从上而下”的信念相协调的成分。因此,当他们不仅毫无保留地颂扬彼得个人和活动,又顽固地维护君主专制的观念时他们是完全忠。。。。。。。。。。。。。
实于自己的。普罗科波维奇塔季晓夫和坎捷米尔可说是俄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最早思想的代表。
1。普罗科波维奇
作为一个神职人员,普罗科波维奇是精通经文的。他引述使徒彼得的话:“任何人都应服从主的创造:服从沙皇,服从公爵,因为他们是主派来的。恶行应受报复,善行应受表扬。这是上帝的意旨:要由行善的人去制服狂徒的无知。”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使徒帕维尔(“各族人民的教师”)的话:“任何人都应服从现存政权,没有一个政权不是受命于上帝,
-- 56
45
现在的政权自亦定命于上帝。“

为了对使徒所要求的服从政权不致发生任何怀疑,普罗科波维奇解释说:“服从不应由于畏惧,而应本乎良心”。接着,他请听众注意使徒帕维尔如何努力维护沙皇的权力:“仿佛是沙皇亲自派帕维尔来布道的,他竭力地反复进行规劝。”
但基督教徒不要以为帕维尔想讨好当局:“这不是徒劳无益的老生常谈,应该凭着自己的智慧去学习;这不是逢迎谄媚,也不是讨好别人;而是宣扬耶稣的良好工具,使敏感的勇敢基督教徒从事创造;所有的人都不要消极无所作为,而要反复努力。我祝祷任何人判断,沙皇的最忠诚大臣能够决定什么是伟大?”
②。
原来,沙皇的最忠诚的大臣也能决定其他事物。
显然,普罗科波维奇本人是这样想的,因为他不满足于圣书的论点,还提出一些自然法则的论点来为沙皇权力辩护。值得指出,彼。。。。。。。
得时代的最优秀政治家先引证了自然法则,然后引证圣书;引以热中于东正教的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神学家,并非偶然。
他说:“首先问问我们的自然本身,它关于这一点对我们说些什么:因为除圣书外,在自然本身还有上帝规定的法则。”
自然法则要求我们敬畏上帝,保护自己的生命,己所不欲勿
①“在复活节前一周发表的演辞:论沙皇的权力和光荣受命于上帝,人人都应尊重沙皇,服从沙皇,作恶者应予抵制。”
(见《言论集》,第1卷,第249—250页)
②《言论集》,第1卷,第250—251页。
-- 57

施于人,尊敬父母等等,我们的良心证明这些法则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个法则规定我们服从现存政权,它也属于自然法则。此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法则:“由于一方面,自然要求我们爱自己,并且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又须使破坏法律的恶行不致贸然发生,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有法律的守卫者、保护者和强有力的捍卫者,而这就是统治权”
①。
这并不很有说服力,因为它需要“法律的守卫者,保护者和强有力的捍卫者”
,尚远非需要一个由历代莫斯科沙皇传给第一任全俄罗斯皇帝,并由后者进一步加强的专制君主制。
普罗科波维奇说,任何人如果失去法律守卫者和捍卫者的保护,都会很快懂得没有政权的生活,是多么不好。对这一点也是可以反驳的:因为政权不一样,而且政权带来的利益并。。
不能证明君主专制的优点。普罗科波维奇这个人,无疑是很。。。。。。
聪明的;他也可能多少有些不安地意识到这一论点的薄弱。
所以他觉得必须用他的威第乌德(第一个普鲁士和瑞士统治者)
轶事来加强这一论点。
人民在未受威第乌德统治以前,深受外侮和内乱的痛苦,遂向他请教怎么办。威第乌德对他们说:“如果你们不比自己的蜜蜂傻,你们便可好好生活。”当然,人民不理解他的话,所以他解释说:“蜜蜂是一种不能言语的小动物,尚有自己的皇帝,而你们是人却没有。”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人民非常喜欢威第乌德的意思,立即请他做国王。这一幼稚的故事,也是完全没有说服力的。但是这一善
①《言论集》,第245、246页。
-- 58
65
于词令的布道者以这一故事为满足,略加说明后,便赶忙回头重复说:整个世界都证明政权是多么必要。此后他认为问题完全解决了。他宣布:“大家都知道,伊玛目①是自然授予的最高权力,却开始犯过错了”。至此,他只有从自然权力转到神学上去。他从一个范围转到另一范围的理由是:自然法则是自然的创造者,即上帝写在人们心坎上的。而上帝的意旨则应用我上面指出的圣书来解释。
普罗科波维奇从教会史中举出一些例子,指出基督教徒认为他们甚至必须服从异教的皇帝。对于基督教皇帝,那就。。。。。。。。。。
更应该服从了。
但他觉得彼得的世俗臣民比僧侣更愿服从。
所。。。。
以,他认为必须讨论宗教当局和世俗当局的关系问题。
有些人——按照普罗科波维奇的说法,这种人为数不少——以为神职人员或僧侣不一定要服从沙皇。我们的布道者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大声疾呼:“这是刺,更多地是硬刺,但蛇有信子,教皇则有灵魂”
②。
普罗科波维奇坚决主张,——而且这是他的得意见解之一——僧侣界不应成为国中之国。
他们有自己的特殊事业,一如军人、文官、医生以及各种艺人各有专业。由于有其特殊事业,僧侣遂成为国家的特殊官员。
但像其他所有官员一样,他们必须服从“最高政权”。这一点可用以下圣书为证:“上帝派摩西到以色列,经常要他去见法老,又要艾伦去帮助他……以色列教士总是服从以色列皇帝的;主自己(即耶稣)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