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二卷〔俄〕戈

_3 普列汉诺夫 (俄)
这部著作很明显地表明,彼得的许多改革计划都是从他的辅臣那里得来的。可是,在帕夫洛夫-西尔万斯基以前,。。
米C S柳科夫在前引著作《18世纪头25年的俄国国家经济和彼得大帝的改革》中,表示了同一思想。。。
米柳科夫断言,在C S彼得改革中,皇帝个人的创举,其范围之狭小远远超过一般假定。他说:“问题是由生活提出,而由多少有些学问的人表述的;皇帝有时抓住这种表述的主要思想,或者——也许,更常见的是——抓住其实用的结论;至于在实行过程中关于业已提出、表述和批准的主张的各种细节的必要讨论,则由皇帝交给政府和提出倡议的顾问负责,结果制成命令”。
①这一结论无论对于史学家或社会学家,都是很重要的②。
但是毕竟最有意义的还是看看改革时期在命令制成以后所发生的事。。。。。。
情。
彼得的命令几乎经常要求人民作出巨大牺牲③。这一情况在人民中引起了巨大不满。此外,这些命令还破坏了许多旧的习惯,牵涉到许多根深蒂固的成见。这更加剧了彼得命令所引起的不满。甚至军职阶级,他们同莫斯科居民的其他
①西波夫斯基:《17—18世纪的俄国小说集》,第514,587及588页。
②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人们。
③正是。。米柳科夫比所有其他人更有说服力地对此作了证明。
C A
-- 30
82
阶级相比,对改革虽是较少敌意的,但也怨声载道,进行抵抗。固然,他们的抵抗经常是消极的。贵族不曾像哥萨克那样实行变乱。然而就是消极抵抗也对这一改革危害很多。彼得和那些向他提出改革计划或同他一道制定其所设想的计划的同代人,经常都是少数。
波索什科夫的话不是完全不对的。
愿意“在山下”往下拉的人是比“在山上”往上拉的人,多。。。。。。
得不可比拟①。
我们假定彼得有无限的权力,而且很乐于非常广泛地使用这一权力:对于暴乱者,“竭尽”杀戮之能事,对于消极抵抗者,处以残酷的拷打和苦役。他的命令满篇都是威胁。一位外国作家公正地说:他的命令是用鞭子写的。然。。。
而皇帝和他的辅臣无论多么坚信刑罚的挽救能力,却不能不认识到为了改造俄国,只靠绞死暴乱者和鞭打折磨或放逐“工厂缺勤者”
是不行的。
他们力图使国内的舆论站到自己方面来。改革的敌人不仅口头上埋怨,而且写出了大量“暗中传递的书信”和其他书面抗议,彼得不愿在文字上向敌人屈服,因此他的命令不仅用屠杀和无情惩罚进行威胁,而且除此之外,还进行了说服。就这方面说,命令不愧是一种不寻。。
常的政论家著作。
尤其不寻常的是1702年颁布的关于号召外国人前来俄国的命令。这一命令长篇大论地谈到改革的意义和利益。命
①帕夫洛夫。西尔万斯基自己说过:甚至彼得的最亲近辅臣也不经常像他本人那样热中于改革。在他死后,新政府保存了全部最主要的新政,但在支持许多新政方面和进一步发展,却既无力量,也乏热诚。
(见《枢密院对彼得大帝改革的评议》一文,载《往事回忆》论文集,圣彼得堡1909年版第3页。另参阅他的论文《枢密院成员对彼得改革的意见》,载《全集》,第2卷,第373—404页。)
-- 31
92
令写道:“所有在我们的最高当局管辖下的国土都知道,我自即位以来,一切努力与意图都是要使国家的管理能够增进全体臣民的福利,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幸福地生活。直到现在,我都在尽力保持国内的安宁,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犯,竭尽所能改善和扩大贸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不得不在管理上实行某些必要的和符合国家利益的改革,以期我国臣民能够更方便地学习迄今所不知道的知识,从而能够更技巧地进行商业事务。
我为了增进对外贸易,业已发布必要的命令,成立各种皇家机关,而且往后还决意这样作。由于目前的情况未能符合我的愿望,我国臣民还未能完全安静地享受其劳动的成果,所以我还想用其他办法来保证我国边境不受敌人侵犯,保全我国的权利和财产,并像一个基督教君主所应作的那样维护基督教的安宁。为要达成这些善良的目的,我特别要努力建立最好的军队,使其成为国家的支柱,这个军队不仅要由训练有素的人员组成,而且要有良好的制度和纪律。
为使这件事作得完善,应敦请外国人士前来我国。凡能有助于实行这一目标,能对此有所贡献,具有有益技艺者。无论在我国服务或留居我国,都无不可。本文告及其下列条款,应到处宣布,印刷后公布全欧“
①。
另一例子。彼得在颁布关于贵族领地不可分割的命令(即所谓长子继承制命令,虽然这一名称是不正确的)时,对于这一命令的好处解释说:“如果把不动产总是留给一个儿子,而把动产留给其他儿
①录自索洛维约夫:《俄国史》,第3卷,第1344页。
-- 32
03
子,则国家收入更易整顿,因为就令收得少,从一个大户收税也更为满意;而且这时只有一户,而不是五户,这使所属臣民得到益处,而不是使他们破产。第二个理由是:门第不致衰落,它将通过荣耀的高大房屋而显得不可动摇。第三个理由是:其他儿子不致游手好闲、因为他们将不得不通过服公职,学习、经商及其他途径赚得面包。这一切他们是为了生存而作的,但对国家亦有益处“
①。
又如《宗教规程》。这不只是一个规程。这同样是一篇政论家的著作,政论家表现出显著的辩论爱好与才能。在关于僧侣和寺院的命令里(这篇命令部分地补充了《宗教规程》)
,政论因素属于主导地位。命令包含着自古代犹太人以来的整个僧侣史:“犹太人就曾有官,像僧侣那样的官,表面上很讨厌(《俄国史》第4章)
,但根据誓约,他们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
基督教徒也提到僧侣的官职,认为他们的产生原是出于良好的目的,但后来却“给社会带来危害。”在非斯拉夫人之间造成迷惑。命令的作者说:这显然是正确的。
“我们将在这里予以证明”。他们事实上也尽力作了证明。
彼得对于僧侣的看法,一如他对所有其他事情的看法,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但他认为僧侣利少而害则很多。彼得引述拜占廷在某一时期的历史,认为当时一些希腊皇帝“在放弃其称号以后,开始伪善”
,屈服于“某些骗子”的影响。骗子们逃避劳动,力图兼“别人的劳动”而生活。他们在从黑
①索洛维约夫:同上书,第4卷,第151页。
-- 33
13
海甚至到查尔—戈罗德(帝王城)这一条全长不过30俄里的运河沿岸,就建造了庙宇300余座;至于其他各处,庙宇的数目更多,而且“都有巨额收入”。这些“坏疽”完全削弱了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力量。
“由于其他疏忽和这一原因,导致了巨大灾难:当土耳其人包围查尔-戈罗德时,能找到的战士,不到600人”。
如果相信命令的作者,则庙宇给俄罗斯国家带来的利益,不比它们带给拜占廷的多。
“因为现时僧侣的生活是兼其他章程得来的收入来维持的,为害殊为不少。他们大部分都是不劳而食的人。游手好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许多分裂教派的迷信和扰乱治安的歹徒由此产生,这是人所共见的。”
彼得对于游手好闲和僧侣迷信,尤为不能容忍,因为僧侣在我国都是来自农民,而农民当然应该工作,而不应该夸夸其谈。
农民在获得僧侣称号后并不放弃世俗福利,相反,却比以前享受得更多。
“因为房屋是既属于他自己,又属于国家和地主,成为三重贡品,在庙宇里,一切都是现成的;而自由的农民工作着,只有三分之一的收成归农民自己。”同时,他们既不学习,又不读圣经。结果,他们对社会完全没有任何“利益”。旧谚语说得好:“他们对神、对人都一无是处”。
彼得禁止农奴剃度为僧,只有取得地主的“放行证”者除外。
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也规定必须审查姓名,年龄,为何剃度,地主为何解放了他,是否识字等等。
不识字的农民,庙宇是不收容的①。
①《宗教规程》,莫斯科版,第117页。
-- 34
23
这一命令是由彼得会同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制订的①。
由此可见,就在以政论家的姿态出现时,彼得也不孤独。
1714年的命令,即所谓关于长子继承制的命令,我在上面已经略有摘录,其论点也不完全属于彼得一人。据。。
米柳C S科夫的最令人信服的证明,其最主要论点都是彼得从费奥多尔。萨尔特科夫的一部著作中抄来的②。
毫无疑问,彼得在政论方面的最积极助手是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这人可称为改革时期的最多产和最有天才的政论家。
普罗科波维奇的说教,从各方面为彼得改革进行了广泛的、不懈的辩护。例如,莫斯科的呆板思维,对于彼得及其军职人员的出国,是不能苟同的。因此,普罗科波维奇认为必须论述出国旅行的益处。在“1717年10月23日的演讲词”里,他说:“如河之流,其行愈远,愈能汇集百川而愈益波澜壮阔,力量雄伟。同样,聪明的人亦可于旅行中获益至大。所获何益呢?是体力吗?否,体力因旅途艰苦反易减弱。
是财富吗?否,除商人外,他人旅行都须花钱。然则是什么收获呢?是个人及社会的共同财富,即艺术。光荣的诗人叶林斯基。奥米尔在《奥德赛》一书的篇首,对小说中长篇歌颂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作了简短的赞扬不是徒然的。赞扬虽
①这一命令的全文,见。奇斯托维奇:《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及其时C代》附录,圣彼得堡1808年版:第709—718页。
②关于从英、法、德及其他欧洲君主专制国家法制局挑选出的若干章程的报告(参阅《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国家经济》,第536页。)
-- 35

短,但伟大,内容虽简,但益处很多“
①。
按照普罗科波维奇的说法,旅行一般地增进旅行者的智力,特别是提高旅行者的政治思想。
“勇敢的河便是最好,最生动和正直的政治学校。”
但是,如果普罗科波维奇不同时从军事的观点来观察旅行的益处问题,那他就不是彼得的辅臣了。他以为根据这一观点,彼得的旅行甚至是最有益处的。
“特别是军事,虽说困难,在旅行中也可学得很多。地图是行军时用得很多的,但总不及亲眼看到国家、城市和人民那样便于进行考虑。在地图上看不到什么样的堡垒,也不知道何处有希望,何处有危险,不知道人民有何技艺,人民心境如何。地图上看不出何处便于进军,何处对通过、渡河、扎营、交战等等有困难之处。
只有旅行才能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在自己的记忆里绘成活的地图。
所以,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除非高飞远眺,是不能有所认识的“
②。

最珍贵的新政之一是海军,海军建设引起了强烈反对。
普罗科波维奇认为必须挺身而出,拥护海军。
1720年9月8日在彼得堡的《颂扬俄罗斯海军、颂扬俄罗斯兵船击败瑞典舰队7月27日取得的胜利的演说词》里,他把航海问题提到哲学和历史的高度。
①《奥德赛》相传为荷马所作古希腊史诗,记述特洛伊战争中一名战士奥德赛的游历和奇遇。这里引来比喻和赞颂彼得的国外旅行。——译者②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言论与训词、颂词和祝词》,第1卷,圣彼得堡1760年版,第207—208页。
-- 36
43
这篇演说词把航海当作上帝为了对人类进行文明教育而选择的一种手段,是完全同他的宗教宇宙观相符合的。
“圣明的创世主认为人类是彼此友爱的,所以不喜欢世界上所有各国都生产一切生活必需的果实,因为那时这些居民对那些居民,那些居民对这些居民,都注意下面情况,即是彼此无互助的要求。创世主将世界分为不同的国家以后,原期望彼此之间能够互助,能够友爱联合。但是因为人类不能在陆路交通上远近相接,所以伟大的上帝便创造了水上交通工具,使所有国家能够相互往来。由此可见,海上船舰是多么需要。
由此可见,不爱船舰就是不爱自身的幸福。
那样,上帝也就对我们的幸福不再关心了“。
不过,普罗科波维奇认为不必对海军的一般利益多所发挥,因为任何“通情达理的人”对此都能理解。他迅即转而考察海军对俄罗斯国家的利益问题。按照他的说法,在一个毗连许多海洋的国家里,没有海军是可耻的。
“我们从海上举目远眺,只见客人来来往往,而自己却于此道一窍不通。”因此,我们的海域并不属于我们。此外,一个没有海军的国家,是没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外侮的。
“尼罗河上的陆地动物是很难对付鳄鱼的。
同样,俄罗斯呀!如果你不按照上帝的仁慈意旨、唤起建设海军的奋起精神,你就很难在你的海域里对付敌人!“
①这样,海军的建设,归根到底也是上帝的意旨了。所以,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
①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言论与训词、颂词和祝词》第2卷,第52,53,54,56页。
-- 37
53
自然要请他的听众为俄国海军的产生,为俄国海员的胜利而感谢上帝了:“我们颂扬给我们光荣的上帝,感谢给我们欢乐的上帝:他的事业就是俄罗斯舰队,他的仁慈就是俄罗斯海军巨大的力量和战果,他使我们的国王蔑视小船小舰,他使沙皇的心灵热中于舰队的建造,他决定恢复和扩大我们的海域,他预示用海军武装起来的海域的强大和胜利。
让我们感谢上帝,现在感谢,永远感谢“
①。
如所周知,彼得于1709年初向戈利岑公爵询问:“在僧侣中有无从兄弟寺院来的可疑人物?”他得到的答复是:“我在整个基辅找到一人,他就是从兄弟寺院来的一名官员,但他对我们都很体谅。”这个官员就是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
他同彼得接近以前,就已对改革抱着“体谅”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他于1705年在学生时代写的“悲喜剧”
,也是以改革、即以在俄国实行基督教为主题的。
“悲喜剧”
的名称是:《弗拉基米尔,斯拉夫俄罗斯各国公爵和国王从不信教的黑暗到圣灵带来福音的光明》。后来,。。
格混季奇发现,在这S L一悲喜剧里有一些在那个时代连窃窃私语都不敢表述的思想。事实上,许多人觉得《悲喜剧》是过于勇敢的,是充满了反对僧侣的尖刻议论的。彼得死后,马克尔。拉德舍夫斯基密告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把东正教的主教、司祭称为术士和法利赛人(伪善者)
,……把俄罗斯的神甫称为伪善者和笨拙的术士,把修道士称为黑衣庄稼汉和蛆虫。他想把僧
①同上书,第59页。
-- 38
63
侣和修道士尽行消灭。“
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不得不为自己辩护了。他说,他所攻击的不是所有整个神甫,而只是他们当中的一大部分,因为这些人用不着、也不配有这种称号,他们在道德上是堕落的①。
彼得在世时,普罗科波维奇可以不怕告密,因为彼得大帝本人也讨厌“寄生虫”
,在他的眼光里,对改革的同情不能不是一个大的功绩。彼得死后,时代就不同了。
但不要以为普罗科波维奇对彼得改革表示拥护,在当时的俄国僧侣界是一个例外。颇多出生于小俄罗斯的僧侣也都。。。。
对改革抱着“体谅”的态度。他们当中有些人一般拥护改革、特别是拥护海军的,可以说他们很内行(Ex
Profeso)。我现在引用几句加夫里尔。布任斯基的话,他是1719年被任命为海军总修士祭司的。他在布道时说,没有海军的国家仿佛。。。。。。。
是一只想单翼而飞的鸟。他还热烈地描绘了商人给国家带来的“非言词所能表达”的利益。他说“任何一个王国不能没有商业而自足”。
海军另一修士祭司揭发了彼得改革的主要敌人——分裂教派,并把《尤斯特。李普西伊从历史学家著作中收集的拉丁文政治训词和例证》译成俄文②。
总主教职地方视导斯特凡。亚沃尔斯基,对彼得的许多措施是不同意的。太子阿列克谢把他当作自己的同党,不是
①参阅《H。
C。
吉洪拉沃夫文集》第2卷,第152页的论文《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的悲喜剧弗拉基米尔》。
②关于这本书,请参阅佩卡尔斯基:《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科学与文学》,第1卷,第218,219和492—494页。
-- 39
73
没有理由的。但是我国当时的神权完全屈从于俗权,所以亚沃尔斯基也不得不勉强按照自己的方式维护“皇帝的意志”。
就热诚拥护海军而言,他并不亚于普罗科波维奇。
他在这里,似乎并不虚伪。
他将彼得比作诺亚,他觉得诺亚是第一个海上能手和海军将才。俄国因为有了一位新诺亚,比以前无可比拟地居于更有利地位。以前“俄罗斯人不知道任何地方的消息,别国的道德风俗和政治,都一无所知,因而不得不忍受别国的辱骂责备和许多使人苦恼的事,像无知的婴孩和少年一般,除家中事外别无所见”。
现在上帝用彼得的钥匙打开了俄国的大门,俄国可以通过这个大门而与世界其他部分交往了。海军不仅在教育的意义上,而且在发财致富的意义上,也大有益。。。。
处。
“有了海军,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看到各国,看到各国的政治形势,城市的美丽,以及各阶层人士的道德风尚的不同和许多前所未见的奇怪现象。有了海船,可以迅速增加财富。一个孤零的城市(彼得堡)只有亏空,有了海船和码头,它就可以弥补亏空了。你的大篷车队要到中华帝国去吗?小事情:一艘海船就比得上一个车队,而且海船不用马,不要饲料,没有损失,不折车轮,也不用很多仆役”
①。
所有这些政府的政论家的出发点,就是要迫使俄罗斯人。。
的行为适合他们的利益的需要。彼得在他的各种命令里不断重复了这一观点。在1723年的命令里,他说:“我们的人民如像儿童,不曾学习,不懂字母,当教师强迫他们学习的时
①录自。莫罗佐夫:《作家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第86页。
C
-- 40
83
候,最初觉得苦恼,但在后来学成之后,才知感激,才知现在的一切事情不都是强迫作成的吗?
从此听到许多感激之声,从此产生了效果“
①。
然而只有对服从的人,才可强迫。尽管俄罗斯人本来就。。。。
没有抗拒最高政权的习惯,但政府的政论家却都异口同声、向他们反复强调不服从的害处。
传教师在指出不服从的害处时,。。。。。。
总要强调不服从地上政权是坚决不允许的,而且是会受到天上政权的严厉惩罚的。天主教的神甫在论及不服从世俗政权的害处时,还不时附带说明,而在这里却连附带说明的影子也看不到。

西欧的开明专制理论家时常表示他们深信“强迫”的必。。
要。人们也把我们的彼得称为开明的专制君主。这自然也是正确的。但在谈到彼得的开明专制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已多次指出的特点,这个特点使东方君主专制国家的专制。。。。
同西欧国家的专制有所区别。东方的专制君主有权任意处理其臣民的财产,而在西欧的君主专制下,国王则只能在法律或习惯规定的范围内处理其臣民的财产。在这里毋须重复说明,这一差别的产生完全不是由于西欧君主在道德方面优于东方君主,而只是由于两处社会力量对比的悬殊。但事实仍旧是事实:彼得在完成其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东方专制君主的无限权力,而且广泛地使用了这一权力。他力图发展俄罗
①索洛维约夫:《俄国史》,第4卷,第782—783页。
-- 41
93
斯的生产力,一开始便使俄罗斯的一切现有力量完全受制于国家。
他在第一次出国旅行时,便雇佣了许多外国采矿技师。
回国后,他继续大力关怀欧俄和西伯利亚的矿业发展。为了保证其发展采矿事业的各项措施的成功,他在1700年便已授权每人在全国范围内,不顾土地所有者的意向而找矿。那些。。。。。。。。。。
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矿石的地主,有权申请在这些土地上设厂。如果他们不愿或无力行使这一权利,则将这一权利授予任何愿意创办新事业并具有必要资本的人,“务使上帝赐予的地下宝藏不致白白留下。”
凡隐匿矿床或阻碍他人建厂者,处以肉刑和死刑。无论莫斯科国家的居民对于最高当局肆无忌惮地处置他们的财产是多么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彼得因关怀矿业的发展而对他们的产权实行新的侵犯,毕竟最少引起了他们的消极抵抗。由于没有公开反抗沙皇命令的可能,土地所有者便迁怒于采矿师。彼得“获悉采矿师在找矿石和矿藏中受到重大侮辱和干扰”。因此,他于1722年命令贝格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
彼得为了发展俄国采珠事业而采取的措施,也是值得注意的。
1716年的命令要求无论何人都不得妨碍韦利亚舍夫船长和他所派出的人员采珠。韦利亚舍夫有权雇用熟悉这一业务的任何人。如果这种人不愿受雇,他可强迫他。。。。。。。。。。。。。。
们工作,每人每月发给三卢布,同时严格监督他们,使其勤。。。。。。。。。。。。
奋工作。
因为建造军舰需用优质木材,彼得事实上将森林变为国家财产。当时有许多禁林,虽业主亦不得侵犯。凡砍伐造船所用树木者,规定处以死刑。但后来彼得认为必须减轻这一刑罚。
对于砍伐柞木者,只是……割其鼻,并流放服苦役。

-- 42
04
后,这一刑罚也觉得——您应同意,不是毫无理由啊!——过于残酷,便用货币罚款来代替:砍伐柞木一株,罚款15卢布,砍伐其他树木,罚款10卢布。但对于累犯者则仍保留鼻刑及苦役。
私人的渔业所有权,也为了国家利益予以剥夺。
1722年5月命令将以前由国有牧场饲养的细毛绵羊,按照村庄的数目,分发给世袭领地的领主。甚至不愿接受这种绵羊的人们,也必须接受。
换句话说,为了发展呢绒生产,照管细毛绵羊也成为加给居民的一种实物贡赋。
为了这一同新建军队的需要密切相关的事业的利益,不仅将绵羊,而且将牧工也都发给许多领地所有人。
对于牧工,。。。。
不问其愿否为某一领主工作,一如对于采珠工,不问其愿否接受韦利亚舍夫船长的雇用。国内的劳动居民视同国家的私产。研究工艺也成为一种义务,而且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1712年命令全国各省从铁工、木工中选择精于业务的青年315人,教他们制作枪身、枪机及枪托。此外,每省应派出两人学习制鞍工艺,以备军用。凡熟悉某项工艺者均应于接到政府要求后立即前往参加国家工作。
1709年派到彼得堡从事城市建筑者达4万人,石匠及制砖工人尚不在内。
171年又要求从各省派出技工,从事军舰制造工程等等。
彼得对于劳动居民的观点,从下文可以最明显地看出。
他在1702年9月命令舍列梅捷夫“购买一批里夫兰农民,将他。。
们送到俄国,在粮食歉收地区落户,以便通过他们,教育俄国人更好地耕耘土地“。
这一办法获得了意外的良好结果。
在有了大量俘虏的情况下,购买“芬兰人”已无必要。舍列梅
-- 43
14
捷夫答复沙皇说:“陛下命令购买发送芬兰人和拉脱维亚人,托陛下宏福,毋需购买。
可以发送的不只10,但运输困难。“
然而尽管困难,还是向莫斯科发送了男女共600人①。
为了欧化俄国,彼得使居民在对国家关系上的无权地位,达到逻辑的极端,而这正是东方专制的特点。沙皇——改革家一方面对劳动居民(“对国王的孤儿”)不讲客气,同时也认为对军职人员(“对皇帝的奴仆”)没有客气的必要。学习各种技术知识(研究“航海”学和“工具”)也成为多如牛毛的实物贡赋之一,即成为贵族的实物贡赋。
我们已经知道,贵族对于这一义务是执行得很坏的。但毕竟还在一定程度上(尽管不是在很大的程度上)
执行了。
国家元首对贵族的器重,也是按照他们对自己的义务的执行程度和他们对本职的修养程度而定的。彼得不断教诲贵族,他们只有通过服役才能成。。。。。。
为“高贵”
,而有别于“卑贱”
,即有别于普通人民。然而如果只有服务才能使贵族成为“高贵”
,则将贵族的权利授予任。。
何服役有功的人,也是完全自然的了。
彼得便是这样作的。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