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071
开“。
最后,必须记住,在那些好不容易才进入中学和大学的幸运儿中,无数奴隶的子弟是不在内的。
由此看来,涅克拉索夫在所写《学生》一诗中对我们祖国的情况,是说得过于乐观了:那自然不是没有天才。
那边陲也尚未毁灭,人民中涌现出来,多少光荣的人,你也知道……
俄国的“自然”不是没有天才的,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但可惜,来自俄国“人民”中的有天才的人们,却常常被剥夺了发挥其精神力量和成为“光荣的人”的可能。社会政治制度堵塞了俄国人民群众获得知识的道路。达到如此程度这是当然的,产生过一种传说,据说涅克拉索夫在同一诗中所提到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庄稼汉,只是由于使用欺骗的手法,才能进入学校”。
据说,罗蒙诺索夫为求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曾冒充神甫之子(据另一消息,则是冒充贵族子弟)
,因为这所学院只收录贵族和僧侣的子弟。
后来,他怕由于谎言受罚,似曾向普罗科波维奇坦白其事。
普罗科波维奇对他说:“没有什么可怕的,就令要响起大钟宣布你是冒名,我也是你的辩护人。”
从事实方面说,这个掌故是可疑的。但是这假设即使不真,也想得巧妙(Se
nonè
vero,e
ben
trovato)。它还是有其真理的。不错,普罗科波维奇是“学术侍从”中的
-- 173
171
一员,他们应比任何人都同情俄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但掌故忘记了一件事,即这位“学术侍从”也是完全没有摆脱等级偏见的。掌故完全正确地描述了那些向往光明、却不幸并非出身于比较有特权的等级的天才青年的极端困难地位。由于这种极端困难的地位,产生了一个问题:农民的出身未能妨碍青年的罗蒙诺索夫成为18世纪最优秀的俄国学者,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当然,这是由于“自然”赋予他巨大的才能。然而只有才能是不够的,还须争取把才能使用于事业的可能。这天才。。。。。。。。
的农民青年又从何处获得这种可能呢?
这里首先应该提起罗蒙诺索夫自己后来不无自豪地谈到的那种“高贵的倔强精神”
,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他的最大特性。
他在给。。
舒瓦洛夫的信里,对他在斯帕斯克学校(即上A述莫斯科学院)的生活,作如下叙述:“我在斯巴斯克学校读书时,从所有各方面都有种种强大压力,阻止我学习科学。这种压力按我当时的年龄,几乎具有不可克服的力量。一方面,父亲除我之外没有子女,说我是独生子,却抛弃了他……另一方面,不可言喻的贫困:我每天只有3分铜币的薪饷,不够维持一天生活,为购买面包、汽水、纸笔、鞋袜等等用度。我这样生活了5年,但未放弃科学。一方面,人们来信,说当地的一些好人,很了解我的父亲,愿将他们的女儿嫁给我,并且当面向我提出,另一方面,学校的一些小孩大喊大叫,指手划脚地指着我说:‘请看,这糊涂虫20岁了,还来学拉丁文。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时,年轻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庄
-- 174
271
稼汉“表现了许多”高贵的倔强精神“。但这是什么也解释不了的。仍旧不能理解的是:在农民群众的当时情况下,一个农民的儿子;哪怕是很有天才的,怎能进学校呢?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俄国北部,那里的农民生活老早与罗斯国家的其他各部分不尽相同。不能说,北部完全没有大地产:北部有不少庙宇领有。。
土地,支配着那些服从他们的农民的劳动力。但这只是半个灾难。更苦恼的另一半灾难,则是北部所没有的:北部没有封地的土地占有制,这一事实对当地居民的性格和习惯,不。。
能没有良好影响。此外,他们还从“大诺夫戈罗德王”时代便过着很流动的生活方式,比莫斯科各基本州的居民在性格上更具独立性,性格上的独立带来更高的文化。罗蒙诺索夫在家乡时便学会读书。他的母亲虽是一位东正教教堂助祭的女儿,但他没有向她学习,因为她死得太早了。他的父亲受继母的唆使,时常责备他在书本上浪费时间,然而同村的人却不都是这样轻视学习的。
据说,农民舒布内曾教他识字,并劝他去莫斯科。他从同村另一农民赫里斯托福尔。杜金那里读到西米昂。波洛茨基的圣诗改编,斯莫特里茨基的文法和马格尼茨基的数学。莫斯科近郊的农民波索什科夫,梦想不使一个乡村没有识字的人。
这一梦想在丹尼索夫卡已成现实。
这一事实极大地便利了这位天才的农民儿童迈步走向知识的世界。
在学会读书以前,青年的罗蒙诺索夫便习惯于旅行并遭受了劳动人民旅行时所遭遇的痛苦。
他的父亲从事海上渔业,在出海时,常常带着儿子。有些学者认为,北部自然界的宏
-- 175
371
伟景象首先在这位天才青年的精神里引起了后来他不时反复提到的上帝万能的思想。这当然是可能的,虽然我们往后便可看到,这一思想可能有其另一来源。
但似乎无可争论的是:罗蒙诺索夫早年那些充满困难和惊险的旅行,锻炼了他的性格,使他具有那种“高贵的倔强精神”。我认为更可能的是,。。。
如果罗蒙诺索夫出生在俄国中部的某一地主村庄,他也许不能跟随他的父亲越出地主的庄园或地主耕地而到更远的地方去,那样,离家到莫斯科去的想法——就令罗蒙诺索夫这样想过,——也会使他感到过于困难,甚至不可能。最后,即使他毕竟去了,而禁止学校录取农奴子弟的规章,也许会成为他走向上等社会的最大障碍。
从此我们看到,这位阿尔汉格尔庄稼汉之所以聪明伟大,不只是由于他和上帝的意志。
对他非常有利的情况是:他是一个阿尔汗格尔斯克庄稼汉,一个没有带着农奴制锁链的滨海地区的庄稼汉。
现在从另一方面对问题加以考察。在没有军职阶级的地方,不可能发生同这个阶级的斗争,因此也不可能发生由于阶级斗争而产生的情绪。在混乱时代,当博洛特尼科夫发动农民和奴隶起来斗争时,滨海地区的居民不但没有闻风而起,追随他们;相反,却支持了瓦西里沙皇的莫斯科政府。而且后来他们的努力更促成被动乱所动摇的莫斯科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恢复。
在鼓舞着他们的独立性里,没有任何反抗的因素,没有任何推动人们去“震撼”任何旧制度“基础”的东西。
在罗蒙诺索夫的观点里,也没有任何类似震撼旧制度基础的倾向。他在故乡度过的少年时代,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了
-- 176
471
丰富的印象。但这些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自然的景色和为生存而同大自然进行的斗争。
人与人在社会上的相互关系、即社会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来没有引起他像波索什科夫那样的注意。罗蒙诺索夫所特有的“高贵倔强精神”
,使他在一些有学问的非贵族出身的知识界——不妨回忆可怜的特列季亚科夫斯基吧!——向各式各样“恩人”
摇尾乞怜的时候,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诚然,罗蒙诺索夫也曾不得不寻求舒瓦洛夫政府的庇护:因为那时没有庇护人是不行的。但在寻求庇护时,他是善于保持自己的高贵的独立性的。当他怀疑这一舒瓦洛夫对他意存侮辱时,他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不但不愿在贵族大人席前或任何地方权贵面前作傻瓜;即使在上帝面前,我也不愿。上帝给我以理智,暂时还不致将这理智夺回”
①。这段话所表现的“倔强精神”
,难道能说不是“高贵的崛强精神”
吗?
然而罗蒙诺索夫的这种个人独立精神,却能与他的那种几乎完全——如果不说完完全全——漠视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的态度,泰然并存。布里奇指出,罗蒙诺索夫没有看到彼得改革的阴暗面。他还可以说得更重些:罗蒙诺索夫就连当时俄国社会制度的阴暗面也并没有看到。就这点说,这位非常有天才和博学多闻的滨海居民,远远不及莫。。。。。
斯科近郊的“商人”——自学学者波索什科夫,因为波索什。。。。
科夫孜孜不倦地在社会关系方面寻求他所能理会的“真理”。
看来,学校禁止收录农奴子弟是应该引起罗蒙诺索夫的最坚决谴责的。因为根据自己的经验。他知道,负担沉重的
①比利亚尔斯基院士收集的《罗蒙诺索夫传记资料》,第487页。
-- 177
571
罗斯子弟是多么难得进入学校的。他同样很知道,当时在西方已不存在教育事业方面的等级壁垒。
他在分析1747年的学院章程时写道:“在其他西欧国家中充满了各种身分的学者,但无一人被禁止在大学学习,无论他是什么人。
在大学里,学习最好的,便是最受尊敬的学生。至于他是何人子弟,那是不需要考虑的。而在俄国,学者很少。贵族没有勇气去打乱官阶,规定交纳人头税的人们禁止进入学院学习。也许,规章的作者以为国家为了养成一名有学问的俄罗斯人,每年要损失40阿尔盾(人头税——著者)
①这对国家是一个巨大负担。……“但罗蒙诺索夫在批评章程的作者时,没有说——而波索什科夫却一定会说——应该准许”按规定交纳人头税的人们“在他们所愿意的地方学习。他不曾想得这么远,他只想为人民中较富裕的阶层争得某些宽容。
“那些交纳人头税,财力充足的人们想自费将其子弟送去学习,那有什么过错呢?为什么暗中将他们全部排斥,而不将城厢工商界的好人(原文如此——著者)同地主的农奴加以区分呢?”
这是什么意思?是否罗蒙诺索夫不希望从当局方面争取到全胜,而只想略有所获呢?或者在这位高傲的滨海居民的心里,“城关工商业界的好人”要比地主的农奴更为亲切呢?
很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苏霍普柳耶夫不久前写道,罗蒙诺索夫在其《论俄罗\斯民族的繁殖和保存》一文中,“实质上是要求限制贵族对所
①阿尔盾()为俄国旧铜币3戈比。——译者d T W o K m
-- 178
671
属农奴的权力的“
①。这个要求具有怎样的性质,可从文中论及农民逃亡的章节中看出:边境地区的农奴逃往国外,因而就国家来说,他们已不存在,而变成罗蒙诺索夫所形象地表述的“活死人”。政府增加了边境的警戒。
罗蒙诺索夫认为这一措施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仍然用他的形象说法——这样大的漏洞殊非强力所能堵塞。所以只有实行温和的办法。
罗蒙诺索夫说:“逃亡大都由于地主的压迫和募兵,因此,我觉得最好对于毗连波兰的居民,减少其租赋,取消募兵,将其分摊到全国”
②。
在整篇文章中,这是作者谈到农奴境况的唯一地方。但是我们看到,他不是从实质方面论及这一问题,而是由于农民逃亡减少了国家的人口,所以顺便一提。值得注意的是罗蒙诺索夫并无意提出任何限制地主权利的方案,哪怕这种限制只限于边境地区。他只是主张在这种地区减轻租赋的压迫和募兵的负担。这是谨慎得无以复加的。的确,他曾约许在关于教育及关于改正人民习俗的文章里提出其他“办法”。
但我们不曾看到这篇文章。我们没有任何根据去假定,在这篇文章里,罗蒙诺索夫对于国家在农奴问题上的任务,发表过更广泛的观点。
①《罗蒙诺索夫关于人口政策的观点》,载《罗蒙诺索夫文选》,1911年版,第193页。
②见《在莫斯科大学俄国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谈话》,第85—86页,莫斯科1871年版。
-- 179
71
《莫斯科人》杂志编辑部早在40年代初便于发表论罗斯民族之繁殖一文时,作了如下按语:“伟大的学者和文学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国家及民族问题而不予以注意!他在一切问题上都用过心思,在一切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①这话很对!罗蒙诺索夫的思想兴趣的博大,是不能不令人惊叹的。他把论罗斯民族的繁殖一文送给舒瓦洛夫时,还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他还有许多“谋求增加公共利益”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分为如下各部分:1)论民族的繁殖等(即我们业已知道的那一篇)
;2)论消灭游手好闲现象;3)论整顿道德风尚及大规模国民教育;4)论改造农业;5)论改进及发展手工业及技艺;6)论商业的最大利益;7)论改善国家经济;8)论在长期和平时期如何保持军事技术。
他怎样有时间考虑所有这些问题呢?普希金称他为我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很中肯的。可是这个大学的各系并非都同样勤奋和同样成功地工作。
罗蒙诺索夫的志向是自然科学。
在这方面他是很深刻和有独到之处的。
相反,在社会问题上,他却没有很好的探索,因此,他那“谋求增加公共利益”的思
①《莫斯科人》,1842年,第1辑,《俄国文学史料》第126页,注释。此处刊印的罗蒙诺索夫文章有删节。
-- 180
871
想既不深刻、也无创见。
凡是留心一读论民族繁殖一文的人,都会肯定地说,罗蒙诺索夫的这种文章,对于我国社会制度的基础,不可能提出批评的见解。我们已经看到,他曾多么表面地解决了俄国边境农奴的处境问题。现在再看他对另一更为重大问题的解决:在他提出的农民问题解决方案里有下列一段话:“为了宗教的分裂,许多俄国农民逃往魏特卡,可否在现时战争情况下使逃亡者回来呢?”
①
似乎罗蒙诺索夫曾建议政府利用战争状态强迫居留在魏特卡的俄国农民回来。必须认清,这“实质上”并不是一个取缔分裂教派的逃亡者的很聪明办法。罗蒙诺索夫应能提出别的办法。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他对这种问题是理解得非常差的②。
苏霍普柳耶夫在对罗蒙诺索夫文中的观点作出评价时,指出该文作者是似乎由赫里斯季安。沃尔夫首先创导的幸福哲学的坚定信徒。
苏霍普柳耶夫解释说:“协助达到公共幸福,以自然法则为名义使用警察措施给所有人以福利,乃是国家政权的职责和权利,这就是沃尔夫的信念。
像沃尔夫一样,罗蒙诺索夫也是企求达到公共幸福的,他深信自然法则的意旨
①《谈话》,第3辑,第85页。文章的写作日期为1761年11月1日,即七年战争时期。
②《莫斯科论文集》,第209页。
-- 181
971
是不可动摇的,对政府活动的万能,寄予过分的希望“X①根据苏霍普柳耶夫这段言论,可以想到,幸福哲学如果变成制度,必然会保持警察国家的观点。
这是一个极大的,甚至非常可笑的误解②。
不错,沃尔夫是警察国家的拥护者,而且在这方面一如许多其他方面,罗蒙诺索夫是与他亦步亦趋的。否则,我们的伟大学者就不会建议使用军事力量去强迫逃亡的分裂派教徒回国。如果他的社会观点越出了警察国家的范围,他也不致仅仅从国家利益的观点看待农民的处境。
由开明的专制君主领导的警察国家,既是沃尔夫,也是罗蒙诺索夫的理想。在罗蒙诺索夫为谋民族的保存和繁殖而提出的那些措施方案中,可以看出他对关怀民族的开明当局的坚定不移的信任。罗蒙诺索夫并用前不久的彼得一世朝代为例,强调了这一信任。
他承认在改正他所指出的缺点的道路上,确有许多障碍,但不应因此感到为难。这些障碍不比“强制剃胡须,穿着德国式服装,有礼貌地同异教信徒交往,取消贵族制,总主教制以及特种正规军,而代之以具有最高政府权力的参政院,最
①罗蒙诺索夫暗示我国行政当局所使用过的手段。
173—1734年,政府曾利用我国军队驻在波兰领土,强迫逃往波兰的俄国农民回国,这些军队驻在波兰是为了支持奥古斯特三世为候选人,而不顾大量合法选民所明白表示的意愿。关于改善边境农民的命运的主张,也是在罗蒙诺索夫想到以前,早就有人提过的。
1735年,斯摩棱斯克省省长A。布图尔林即向女皇政府提出这一主张,并使它具有一种真正可笑的形式(索洛维耶夫《俄国史》,第4卷,第1435页)。
②必须再补充一点:即沃尔夫并不是苏霍普柳耶夫所想像的那种幸福哲学的绝对拥护者。
-- 182
081
神圣的东正教最高会议,新的常备军等更为危险;也不比将首都迁到荒僻地区,将新年改到另一月份等更为危险。俄罗斯人是善于随机应变的“
①。
他据以表示其对俄国人民善于随机应变的信心的最称心的理由,也是很有意思的。罗蒙诺索夫认为我国的斋戒及随之而来的开斋,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很大伤害。
“肠胃消化不良,长期习进营养缺乏的食物,如突然将油荤生冷食物进入业已紧缩和弱化的肠道,则由于缺乏必要的急需汁液,未煮熟的食物浸入血管,凝结起来,血液循环阻断,灵魂遂从狭窄的躯体飘然飞逝”。
他引用教堂记载作为证明,他说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一年中哪个时光,教士用以煮蜜粥的蜂蜜最多②。
斋戒的习俗产生于热带,这种气候使一定程度的停食对健康无所伤害。我国的气候却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我们应该记住,上帝宁愿“我们有纯洁的良心,而不是要我们把坏鱼装进肚子。一个欺凌亲友的恶人,哪怕他不仅实行普通的斋戒,而是在7周之中吃些木片、砖石、韧皮、白土和木炭,而且在此期间大都以首倒立、而不是跪地礼拜,他也得不到上帝的宽恕”
③。对于这一见解,所有的启蒙思想家亦必同声赞许。
罗蒙诺索夫在文章的其余部分,也表现为启蒙学者。例如,他反对在冬天把婴孩放在冷水中受洗礼的习俗。他主张
①《论罗斯民族之繁殖》一文,第81页。
②按当时习俗,蜜粥是在葬礼后用以招待宾客。——译者③《论罗斯民族之繁殖》,第81页。
-- 183
181
“由当局强迫经常用夏天的温水进行洗礼,以求温度的均衡”。
他还不满意我国人民不懂助产技术和儿科疾病的治疗。
此外,他认为“强迫的”和“不对等的婚姻”是民族繁殖的巨大障碍。他所谓“不对等的婚姻”是指结婚者年龄相差太大。他以为未婚妻的年龄不应大过未婚夫2岁,而未婚夫亦不应大过未婚妻15岁。
“强迫的”结婚是违反男女一方或双方意志的婚姻。罗蒙诺索夫说:“无爱情则无多子女”
①。
还须指出,他反对男女青年削发出家。他主张“男子在50岁前,妇女在45岁前不得戴僧帽。”
最后,他希望政府设立育婴堂,收容私生子。
所有这些——从某一点看来是非常合理的——方案的出。。。。。。
发点,都是为了谋求国家的利益,居民本身的利益则未为罗蒙诺索夫所顾及。而且就是对国家利益的关怀,也只是使他提出一些丝毫不能改变罗斯业已建立的社会关系的措施。
罗蒙诺索夫关于斋戒问题的自由见解和对胡须的嘲笑,可能使僧侣们感到不满,但在社会意义上,他始终是一个完全的、当然也是一个十分真诚的保守主义者。
沃尔夫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虽然新教正统派和虔信派都仇恨他。然而我们如果以为我们这位天才的滨海居民的保守主义是由于受了沃尔夫的影响,那我们就错了。他身上有许多独立因素,使他不能不加批评地屈从于任何影响。但如假定,罗蒙诺索夫所以因袭沃尔夫的保守世界观,就是因为他自己没有任何批判我国当时社会制度的意向,则是较有根
①《论罗斯民族之繁殖》,第84页。
-- 184
281
据的。
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德国的启蒙思想家是充满了妥协精神的。沃尔夫的观点,应视为经过全面周到的考虑,想从启蒙哲学中排除一切足以与德国实际生活发生任何比较严重冲突的成分的企图。但是为求避免这一冲突,解放哲学必须宣扬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和平;莱布尼茨宣扬过这种和平,他为了从理论上证明这种和平的正确,在这件没有希望的事情上耗费了许许多多精力。沃尔夫也许比莱布尼茨更热情地表示支持这种和平。他坚称《新旧约全书》中的逸事,是全然不违背理性的。他在神学中长篇大论地从物理神学观点论证了上帝的存在。在所有这一切方面,罗蒙诺索夫坚决地同他的老师亦步迹趋。在所写《晨起默念上帝》一诗结束时,他向上帝说:“创世主啊,请用你的智慧的光辉驱除笼罩着我的黑暗吧!
无论在你面前出现什么情况,你始终在教导着创造。
我看到你所创造的生灵,赞美你,不朽的皇帝“。
我们假定,伏尔泰本人也乐于从物理神学的观点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且常常赞美创造主,指出他所创造的“生灵”。
伏尔泰是一个自然神论者。然而这位瓦尔涅的长老却毕生都在企求“消灭无耻之徒”
(“écraser
l‘infame“)
,但罗蒙诺索夫却像沃尔夫一样,从来不曾致力于这一目标。他关于斋
-- 185
381
戒的合理见解,可能不为僧侣所乐闻,但实际上这种见解并不包含任何有害于教会的东西。
罗蒙诺索夫对教会的态度,不是一个无条件的保守派,这只是因为他的理想开明君主——彼得第一本人不是这样的人。彼得毫不客气地用他的铁腕来对付俄国僧侣。但他虽然完全使教会服从中央的权力,却不容许对教会的教条作任何攻击。罗蒙诺索夫对于这些教条,也是从来不曾攻击,从来不曾怀疑的。
在这里,他也是不愿动摇任何基础的。
他表示坚决相信,科学真理和宗教信仰“是一对同胞姊妹,是同一至尊至上父母的两个女儿”
,两者永远不致发生分裂,谁也不能因为某种虚荣和为了显示才智而挑起两者之间的仇恨。他是否需要在幼年时代看到北方自然界的宏伟景象,才能在成年时形成这种信念呢?
否。
这一信念当时已为德国启蒙思想家所赞同,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到过北方。为了形成这一信念,只要不存在当时法国使科学与宗教时常发生强烈争吵的那种反对派情绪就够了。罗蒙诺索夫正好没有这种情绪。
他的诗作“晨起默念上帝”浸透了诚挚的感情。这是可用诗的精神来证明的,这种精神不可争辩地包含在默念之中。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这种创作里所表现的诗人灵感,要比在所作各篇颂歌中,多得不可计量。然而只是在他不从这样那样神话的观点,而从他所熟知的当代自然科学的观点看待宇宙的时候,他才成为一位无可怀疑的诗人,一位理解深刻的诗人。他放声高叫:“当一个普通人能够如此高高地飞翔,
-- 186
481
使我们的肉眼能够近而观察太阳,那时所有的国家都将向永恒的温暖海洋开放。
那里热浪奔流,无边无岸;那里旋风翻滚,战斗了无数世纪的时光;那里的石头像水一般沸腾,那里的热雨淅沥喧嚷。“
这里的文字不用说是很艰涩的,就像那时最佳诗作的文字,也往往都很艰涩一样。但在这里,宇宙诗的气息,却像在“薄暮默念上帝”一诗中一样,可以使人感受得到。
“薄暮默念上帝”一诗写道:“白天藏起了它的脸;大地上覆盖着昏暗的夜,山上升起了黑影;亮光离开了我们,展现出布满星群的深渊。
星群数不清,渊深不可测。
…………
智者向我们开口说:那里有许多不同的光明,那里有无数的太阳在燃烧,那里的人民历史悠久,等等。“
奇怪的是,普希金虽具有极为精湛的批评能力,而且总
-- 187
581
的说,对罗蒙诺索夫的诗创作曾作非常正确的评论,但对他的诗创作的这一方面,却没有注意。如果像他自己所说,灵感是心灵对最生动的印象的感染,那就应该承认,正是关于宇宙的科学概念,使罗蒙诺索夫的心灵感染了他从自然界景象中得到的最生动印象。
罗蒙诺索夫是启蒙运动的热烈拥护者,他对于那种“注意推行必要的事业,以期各种知识得以传播于国内,精通高深科学的人才和艺术家和工艺家得以日益增加”的君主,自不能不备加崇敬①。只是他对于第一位俄国皇帝的颂扬失于过分夸大,使现时的读者感到不快。例如,“如果要找出一个像我们所理解的上帝那样的人,则除彼得一世以外,是再也找不到了”
②。似乎,这已是赞扬到无以复加了,然而罗蒙诺索夫的意思还不只于此。
我们在同一颂辞中读到:“由于对祖国的伟大功绩,彼得被称为国父”。然而对于他,这一尊称还嫌不够。
“请问,对于他生育出我国最为仁慈的女皇,这女皇英勇地登上王位,征服强敌,绥靖欧洲,嘉惠本国臣民,又应当给他什么尊称呢?”
③
“国父”这一尊称对彼得还嫌不够,因为他“生育了”伊丽莎白女皇!这甚至从罗蒙诺索夫本人的修辞观点看,也已过火,因为按照他的修辞观点,“颂词的风格,特别在结尾时,
①《罗蒙诺索夫文集》,科学院版,第4卷,第368页。
②同上书,第368页(献给彼得的颂词)。
③《文集》,第4卷,第390页。我到处保持了原文的正字法。
-- 188
681
应优雅而堂皇,含蓄而悦意“
①。应该直截了当地说,罗蒙诺索夫的颂辞的风格,是不能使人感到“悦意”的。它不但使我们想起小普里尼献给特拉扬()的颂词,我国一些学p H _ a K者指出这就是罗蒙诺索夫所选择的典型;而且使我们想起5世纪罗马崩溃时代的演说家献给当时罗马领主的那些颂词。
当你不期然而然地想起这种不利于对这个“阿尔汉格尔斯庄稼汉”的比较时,你是会感到不快的。当然,伊丽莎白朝代使若干人能在饱尝比龙的暴政以后松一口气。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我国的一般情况就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也很少得到改善。
这一点是许多善于观察的同代人都明显看到的②。
难道最能观察入微的罗蒙诺索夫就看不见?如果看见了,他的喜悦又从何处产生呢?他又怎能歌颂他的时代的幸福呢?也。。。。。。。。。。
许可以说,愿意向当权者献颂歌的,不只他一人。但这不是答案。
罗蒙诺索夫以其罕见的才识,站得比他的环境高得多,是能够略为离开这个环境的旧习俗的。他不是以当时其他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在与“恩人”接谈时所不习用的言词同舒瓦洛夫谈话吗?谜底在于舒瓦洛夫是一回事,而彼得和他的“女儿”又是一回事。为了写出我们在上面提到的致舒瓦洛夫书,只要具备个人独立性的精神和“高贵的倔强精神”
就
①《文集》,第3卷,第70页。
②荷兰公使于1757年写道:“俄国社会呈现出一付衰败和混乱的景象,公民社会的一切联系陷于崩溃。
女皇只是看到舒瓦洛夫一人(这里所指的显然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