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二卷〔俄〕戈

_13 普列汉诺夫 (俄)
新法典将来写成后,应用“最响亮的声音向所有各族人民公告,……务使无论高门第的贵族或低门第的人们,无论穷人或富人,……以及农民,都不因这一法典而感到压抑或侮辱”
④。
波索什科夫在写完这段话后,感到畏惧,遂附带声明说,不要以为他主张“人民会议”是要“减低”沙皇的权力。所以需要人民会议,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求得最真实的真理,而不是为了限制“皇帝陛下的专制权力”。很明显,他的这一声
①《文集》,第257页。
②《父亲的遗教》,第184—185页。
③《文集》,第1卷,第76页。
④同上。
-- 161
951
明是完全出于至诚的。这位“莫斯科进步人士”的人民会议主张,只不过是他对旧事、即对缙绅会议的追怀而已①。
此外,“人民会议”
完全不剥夺中央政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最后决定问题的权力。
因此,布里克涅尔以为波索什科夫谈到人民会议,实即提出同后来在法国由孟德斯鸠及其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主张相仿佛的政治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荒诞的错误。波索什科夫在这里仍旧是一个“莫斯科的进步人士”
;就是说,他。。。。。。。。
在制订改革计划时,不是朝前,而是朝后看,朝着那些由于。。。。。。。。
莫斯科世袭君主制的社会关系的逻辑而愈来愈加陈腐的过去看。
军职阶级出身的“统治者”以不堪负荷的压迫加在整个负担税务的罗斯身上,这是任何人,只要他不为这一阶级的利益和成见所蒙蔽,都易于看出的②。不幸的是,看到了恶,并不就是指出了除恶的手段。姑且假定,俄国政府将根据新法典恩赐一个“人民会议”。然而“统治者”却仍旧是从军职
①关于当选代表参加1648年法典编制事,请参阅。。
拉特金:《古代罗[ S斯的缙绅会议》圣彼得堡185年版,第4章。
②在俄国业已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秩序,极大地阻碍了俄国的经济发展,这不仅为波索什科夫一人所察觉。基勒布格尔写过:俄国人没有利用其国家的有利地位和其本身对商业的爱好,从可能获得的利益中获得十分之一的好处。他还将俄国人的商业活动比作被人的手紧紧握着的困鸟,“如果握得太紧,则鸟必死;但若松手,则鸟必将飞去,而给鸟的主人造成损失”。但他说,“俄国人从来没有获得过大的自由,他们经常受到压迫。”
(《Kurzer
untericht》,见《Büching‘s
Magazin
für
die
neueHistorie
und
Geographie》,driter
Theil,HamEburg,1769,5。
249)
,(《简明教程》,见《比欣新史地文库》,第3卷,汉堡1769年版,第249页)。
-- 162
061
阶级中选出的,而这个阶级是同“不公正”结下不解之缘的。
谁能有力量去阻止他们恢复过去的舞弊行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在莫斯科的旧实践中找得的。因此,波索什科夫的答案不能令人满意。
首先,他主张法官应热诚地祷告上帝。
其次,如像佩列斯韦托夫一样,他主张用严刑峻法。
“直截了。。。。
当地大刀阔斧。如果不能建立公正的法庭,便再杀一百个法官:因为在我们罗斯,不公正已是非常根深蒂固了“
①。然而惩办不公正法官的还将是同一军职阶级,法官便是从他们当中指派的呀!他们愿意严厉地对待这些法官吗?波索什科夫对此是极为怀疑的。为了对这一弊端略加补救,他主张指派低门第的人,而不是高门第的人充任法官,因为高门第的法官有更多的关系,足以保障他们不受惩罚。
如所共知,我国的小官小吏并不以高门第出身为其特点。
然而同样周知的是,虽然如此,他们总是善于“违法犯禁”
的。
莫斯科国家的“不公正”
的基本原因是其居民的完全无权。
然。。。
而正是这一原因,波索什科夫在其关于司法问题的探讨里,毫未涉及。在他提出他的改革计划时所遵循的传说中,没有任何类似小市民的较为确定的权利的概念,而只有祷告上帝和对不公正的法官实行严刑峻法的宣传。
波索什科夫希望原告和被告都能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
他极为敌视“雇佣讼师”
,因为他们强词夺理,足以泯灭真相,而使法官发生误解。但是由于他要求实行口头诉讼,所以他认为法官有对“言词笨拙”的诉讼者实行帮助的义务。
①《文集》,第1卷,第85—86页。
-- 163
161
“统治者”
所以能够压制劳动居民,还因为这种居民是不识字的。波索什科夫主张教农民子弟识字。这无疑地是一个进步措施。但那些以为波索什科夫要求对农民子弟实行普及。。
教育的人们,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他说,“如果能使每一个小。。
的村子有一个识字的人,那就不坏了“
①。这句话的确切意思是说,甚至在一个小村子里,也应有一个识字的人。这还不是普及教育。的确,波索什科夫不是经常准确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的。
此外,已故波戈金又认为必须改变他的正字法,因而给学者造成重大障碍,使他们无法认识波索什科夫的手稿。
但无论如何,我们知道,东方专制国家居统治地位的社会政治秩序,远远不是经常排除对劳动群众推行识字教育的关怀。
现在从识字问题转到另一问题,这个问题虽同识字教育无直接关系,但极为波索什科夫所重视,并促使他拟订一种很值得注意的法律草案。
为了发展俄国的生产力,他主张发布命令,“拘捕流浪街头的穷人,教以纺织技艺,将他们交给公营工厂”。按照波索什科夫的意见,应授权私营企业家“收容男女流浪人,给予教育并在教好后永远领有他们,无论他们在被抓前是什么人”
②。
这一愿望同西欧关于流浪人和穷人的决定很相像。英国根据1530年的法律,壮健的流浪人应受鞭笞,并迫使其宣誓愿意工作。
1547年的法律规定,检举流浪汉的人可收流浪汉
①《文集》,第1卷,第175—176页。
②《文集》,第151页。
-- 164
261
为奴。主人可迫使这种奴隶作最恶劣的工作。法国根据17年敕令,凡无固定职业和生存资料的壮健男丁,都应判处苦役。
查理五世为荷兰人制定的法条(1537年)
,荷兰各市和各州的第一份告示以及1649年6月25日合众省的身份证,其内容也都与此相仿佛①。
在这一点上,波索什科夫的愿望,是与西方相符合的。
当然,这里同样谈不上什么建立西欧的立法思想,因为波索什科夫在18世纪初期所企求的东西,英国在16世纪就已经有了。
有趣的是,波索什科夫在这里放弃了旧的莫斯科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乞丐是“教堂的美人、基督的兄弟,和平的祈祷者”
②,而且促使他放弃这一观点的是对发展生产力的关怀③。这种关怀是不能经常符合旧莫斯科概念的。
然而不应以为,这种关怀能使波索什科夫在批评古老的莫斯科宇宙观上走得很远。作为一个专心致力于实际图谋的。。
人,他不冒冒失失地自作聪明,而是一心只想俄国的迫切经济需要。
政府所掌握的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与17世纪各代沙皇所掌握者相同。波索什科夫认为,为了教育人民,国家必须在方法上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在这方面,他是完全与西方的重商主义者相似的。但在他的方案里,国家干涉立即
①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波波娃版,第693—694页R S(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803—805页)。
②参阅。普雷绍夫:《神圣罗斯的乞丐》,莫斯科1869年版,第58页。
A③在《父亲的遗教》里,波索什科夫对于贫困,发表了一种旧莫斯科观点(第169页)。
“谁是上帝,他便领有天国和人间,一切归于上帝。而在人间,伟大的居留者则是贫困”等等。
-- 165
361
取得了旧莫斯科的特征。例如,在《论贫富》一书里,他建议政府应迫使商人按真实的价格出售商品。试问商人如不执行这一要求,又该怎样呢?他的答复表示了旧莫斯科习惯:“如获取超过真实价格的余额,则对每一超额戈比,处以10戈比或20戈比的罚款,并责以笞刑或鞭刑,以儆来兹”
①。
对商人,由甲长、保长和警察进行监视。如果这些官员纵容商人不管怎样欺骗自己顾客,则对甲长处以10倍罚款,对保长处以50倍罚款,对警察处以100倍罚款,并施鞭刑“
②。
由于“欧洲居民”利用我国商人的不团结而无情地压迫他们,所以波索什科夫希望俄国人一律按照他们共同协商规定并经上级许可的价格,向外国人出售商品。这一主张的本身是非常实际的。
奥尔金-纳晓金在担任普斯科夫省长时,便想出这一主张并力予实行③。
不过,波索什科夫在想到这一主张时,还想到鞭刑。
“凡未经上级许可,敢于向前来的外国人虽以一卢布的差价出售任何商品者,亦处以百倍罚款,并施鞭刑”
④。
波索什科夫将鞭笞看作政府教育俄国人民的最可靠助手,这一观点是同彼得及其出身于军职阶级的“小学生们”
完全一致的。
①《文集》,第1卷,第117—118页。
②同上书,第118页。
③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Ⅱ卷,第449—450页。
④《文集》,第1卷,第119页。
-- 166
461
他深信外国人也同我们是一样的人,但他们的“社会”
比较好些。所以,他对俄国的较好“社会”制度,进行了思考。
在他提出的措施中,有些是值得非常重视的。然而就是这些措施,也都像彼得的教育敕令一样,是充满了鞭笞的威胁的。
甚至对于力图改革的人们,旧莫斯科始终给他们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波索什科夫在提出发展俄国生产力的任务时,深信我们可以不用外国商品,而外国人却不能坚持在十年之内不用我国的商品。他写道:“因此,我们应当统治他们,而他们则应奴颜婢膝地对待我们,在一切方面向我们低头,而不是骄傲自大”
①。但是,他自己也很理解,事实上俄国人距离在经济上统治外国人还很远:因此,他在所写方案里,只是提出一些办法减弱我国对德国人的依赖。他知道德国人在科学上比我们先进。至于商业,他劝告乡亲们和睦相处,接受外国商品时要“慎重”
,要根据共同协议,要得到上级的许可。
此外,他主张完全禁止奢侈品的输入②。
如果全部禁止为不可能,亦须规定只有高级人员才有权购买③。
同样,不应向外国人购买“在俄国所能购得的商品,如盐、铁、针、玻璃器皿、松节油、儿童玩具等等。主要的事情是要制止德国人的妄想,不让他
①《文集》,第1卷,第122页。
②“我们不需要用锦缎来装饰自己,我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法律,学校教育和基督的真理”。
《文集》,第1卷,第127页。
③波索什科夫主张,任何官级都应有自己的规格。他甚至在每一等级之内,——例如,在商人等级之内,——都划分出各种特殊的“官级”
,这些“等级”应按照自己的富有程度而享受或高或低的奢侈生活方式。
-- 167
561
们从罗斯攫取财富。“
在这一点上,波索什科夫也是同西欧的重商主义者相仿佛的,他们比他更早提出了同样的原则。但是为了使外国人不从某一国家攫取财富,这个国家必须尽可能自己制造从外国输入的商品,特别是注意生产那些在外国用本国原料制造的商品。波索什科夫完全自觉地保卫这一规则。他写道:“必须想方设法在罗斯开办亚麻及大麻制造业,用俄国原材料制造毛织品,绒布、细竹布、帆布等等,这都是非常必需的。此外,原料出产地应是原料制造地”
①。波索什科夫再次想到夺取国外市场:“我希望,我们能为整个欧洲制造布匹,在他们现时价格之下,可以向他们更廉价出售”
②。
然而实际生活也再次提醒他,必须首先学会自立。他承认,“我们很难开办这些工厂”。
既然很难,政府便应负责创办。
波索什科夫说:“为了国家的富庶,必须在开办之初,由国库出资在地面广阔和麦产及食品价廉的城市建厂……向它们征税,使人们发财,国库增收”
③。当然,不应不支持私人企业家。
“对于资力单薄的企业家,应由市政机关或皇帝陛下指定的机关贷款,使任何事业都得到扩充”
④。最后,必须尽最大努力去勘查俄国的天然富源。波索什科夫认为这种富源是很丰富的。
“我不知道,有什么在我国不能找到;不过我们不了解,因为我们没有去过外国,也没有看到或听到在这种地方
①《文集》,第1卷,第148—149页。
②同上。
③《文集》,第150—151页。
④同上书,第1卷,第152—153页。
-- 168
61
找到了什么。而外国人即使知道,也不愿给我们公开“③。
简而言之,波索什科夫制订了整个经济政策纲领。这一纲领包含着适应当时俄国社会政治条件的一切主要重商主义要求。
这个纲领由一位“商人”提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
然,当时一切注意经济政策的人都是重商主义者。彼得本人便是坚定不移的重商主义者。但在彼得的辅臣中未必有谁能像波索什科夫提出这样严谨周密的经济纲领。
布里克涅尔说,在彼得的“小学生”中,没有一人像波索什科夫那样可以称做经济学作家的④。
这话是公允的。
布里克涅尔的错误仅在于他将一些先进的观点强加给波索什科夫,而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下,他却断然不能想到这样的观点。波索什科夫在经。
济理论上没有任何发现。至于经济实践,即经济政策,他只。。。。。。。。
提出了许多欧洲重商主义在他以前很早就已拟订的要求;不。。。。。
过,他使这些要求具备一种适合俄国世袭专制制度的社会政治条件的形式而已。布里克涅尔说,无论温尼乌斯、库尔巴托夫、亨宁、基里洛夫、塔季谢夫都不能写出《论贫富》这样的著作。他也是对的。但他之所以对,却完全不在于他所设想的意义上。
像塔季谢夫这样的人,如果愿意对经济概念作深刻思考,一定能比波索什科夫表现更多的才能。毫无疑义,他的思想力量超越了波索什科夫(至于所受教育,自然更不用说了)。
但是关于“真理”
,即关于《论贫富》一书以大量篇幅进行论
④④ 《伊凡。波索什科夫》,第1篇,《经济学家波索什科夫》圣彼得堡1876年版,第67页。
-- 169
761
述的国家管理和司法,则塔季谢夫的“贵族观点”可能会妨碍他看到“商人”波索什科夫所看出的许多问题。波索什科夫的著作的最大优点,在于他因本身的地位,不愿避而不看军职阶级加于罗斯劳动人民和商人的“不堪忍受的压迫”。
由于从这种罗斯的观点看待我国当时的秩序,我们的莫斯科进步分子(即在主要方面的保守分子)
所作的考察使他下狱,直到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时代止,还被我国的官僚指为危险思想。
我们知道,波索什科夫不曾动摇莫斯科国家的任何旧基础,而只是想巩固这种基础,从有利于劳动人民方面扩大它。
但他不是“国王的奴隶”
,而是“国王的孤儿”
,这一事实既对他的思想发展过程、又对他的计划的命运,起了很大的消。
极影响。他的社会地位使他不能像彼得的“小学生”们一样。
在同样的规模上学到欧洲的知识。他终其一生都是一个旧莫斯科式的自学者。这种自学者在想到某种他以为可能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方策时,必须克服难以置信的大量障碍,才能使它达到当权者的耳目。波戈金提过一件波索什科夫口述的故事,说他不知费了多少心机,才得一见内阁秘书马卡罗夫。
波索什科夫说:“我在1718年写了一篇关于新货币的报告,为了送达这篇报告,我去会见阿。瓦。马卡罗夫先生。由于门禁森严,未能向大人递交这一报告,后来他到矿泉疗养去了。
报告遂仍留在我处。
当时我注意到他的马车夫库里耶夫①,马卡罗夫是常到他家去的。我请他适时地将报告转交。至于他
①据出版人的推测,库里耶夫(i)应是库尔耶夫()。
Y f H I G Y f H m I G
-- 170
861
曾否将报告转交,则无从知悉“
①。
关于这件事,已故历史学家感叹道:“马卡罗夫的马车夫竟然成为我国政治家嘱望的庇护人!”
事实确是如此。
这一事实证明,如不属于“贵族等级”
,那些支持彼得改革的人们要对彼得有所帮助,该是多么困难。我在前面已经指出,就令彼得想使“门第”向“官”和“功绩”让路,但这一愿望的。。。
实际意义也只限于军职阶级范围,而对于其他阶级的人们,通向功绩的道路,几乎是完全关闭的。
彼得改革是由贵族的力量完成的。
以波索什科夫为代表,我们论述了一个同情这一改革,却无法积极参加这一改革的人物。他对改革的努力不得不处于同情的旁观者,而不是积。。。
极参加者的地位,使他对改革的结果的判断,不陷于夸大。
必须承认,他对改革的结果的评价,是有许许多多悲观论调的。
波索什科夫写道:“我们都看到,我们的伟大国王……是多么兢兢业业,但没有任何成就,因为合他的心意的帮手不多:他不过十来个人往上拉,而拖后腿的人却是以百万计。
这样,他的事业怎能顺利呢?“

必须指出,这段时常被人引用的评语,在波索什科夫的本意,是指彼得力图在俄国实行公正裁判而言。然而就是缩小到这一比较狭小的范围,这一评语也再一次表明,在“革新后的”俄国,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因此,这一评语实际上使波索什科夫有利地区别于那些无条件的讴歌派。
可惜,
①《文集》,第1卷,第251页。
②同上书,第95页。
-- 171
961
甚至罗蒙诺索夫也是这种无条件讴歌派之一。
2。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
俄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贵族国家,这一事实决定了我国的启蒙过程和各种不同阶级和启蒙运动的接近程度。贵族,——特别是他们当中“靠近皇帝”的代表人物,只要有可能,是比较易于满足其对知识的需要的。
在18世纪的俄国,他们甚至有学习的义务,其未能尽到这一义务者,要受处分①。
相反,负担赋役的罗斯,虽然处于彼得改革前的愚昧状态,却必须为贵族的教育供应资金。固然,政府曾被迫不只是吸收贵族子弟入学,因为有教育的贵族不敷国家的巨额需要。但是,甚至课堂座位,非贵族出身的子弟也不能与贵族同坐。当在莫斯科设立大学时,在那里开办了两所中学为大学准备学员:其一是为贵族开办的,另一是为非贵族出身的。。。。。。。。。。。。。。。。。。
学生开办的。在彼得堡,科学院只附设一所中学,根据1750年发布的规章,“在中学就学的贵族和名门官吏的子弟,应坐在特定的书桌上,而非名门出身的子弟均应另行分开”
②。根据这一切,可以看到贵族是很重视这些差别的。
我们知道,开明的塔季谢夫便很关切使贵族等级在学习上“与下等人隔
①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得以接近皇帝的人,不仅有使自己受教育,而且有“指挥”教育事业的可能。基里尔。拉祖莫夫斯基年方18岁,便被任为科学院院长。
②。。卡拉什:《学校和教育史论文集》,莫斯科1902年版,第96页。
[ S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