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二卷〔俄〕戈

_11 普列汉诺夫 (俄)
des
sujets
est
lunique
base
①帕夫洛夫-西尔万斯基,一如米克拉舍夫斯基,断言波索什科夫的书就其文字和思想而言都比德国重商主义者的著作更为丰富。
但当时的德国经济著作极为落后,所以最好将它抛在一边,而只提法、意和英国的著作。
②沃班的书《第十王朝》(《La
dixième
royale》)印行于1707年,但写作不晚于1699年。
-- 136
431
de
la
richese
des
Princes》)
①。
但布阿吉尔贝尔、沃班和他们的许多先行者虽然完全明白,国王关怀其臣民的福利,即所以保护国库的利益,但他们虽说出了这一真理,却无一人进一步指出国王之占有其国。。
内劳动居民,一如中世纪封建主之占有其农奴。在他们的笔下,这一论点没有意义,因为它不符合法国的社会政治关系。
的确,布阿吉尔贝尔在他的一篇著作中曾请求国王想想,“像在土耳其一样,一切土地都属于他,而所有的农民则不过是他的农场主”
②。但是,这一请求全然不表示布阿吉尔贝尔曾想到法国在事实上很像土耳其,而只不过因为他需要某种明显的例子罢了。
他知道,实际上法国国王并不占有本国居民,。。。。。。。。
而只是从他们那里获取管理和保卫国家所必需的资料而已。。。。。。。。
这一点在沃班的著作里看得更为明显。他说国家若无其臣民的拥护,就不能生存(se
soutenir)
,而臣民要拥护国家,便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财力。然而当波索什科夫寻求理由以支持其农民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这一思想时,他却首先提到农民属于国王。。。。。。。
他说:“地主并不是农民的永恒占有者,因此,他们并不怎样怜惜农民。农民的直接占有者是全罗斯的国王,而地主的占有只是暂时的。因此,地主不应使他们破产。”
③他提到
①《18世纪的经济—财政》(《Economistes-FinanciersduⅩⅧSiècles》)巴黎,1843年(Guilaumin版)
,第272页。
②同上书,第243页。
③《文集》,第1卷,第183页。
-- 137
531
这一点是很适当的,因为这符合莫斯科世袭君主制的社会制度。
波索什科夫还说:“必须用沙皇的敕令来保护农民,使他们”成为直属的农民,而不是贫苦的农民“
①。这又是完全符合莫斯科旧制度的精神的。
我们回忆一下我在第一卷中所引科托希欣的话:“在给大贵族和其他上列官员分发地产和世袭领地时,在特权证里写明:他们……应对其农民量力征税,农民能出多少便抽多少,而不要强迫,不要把庄稼汉从地产或世袭领地中驱赶出去,使他们陷于贫困。”使农民“陷于”贫困意味着破坏沙皇国库的利益。如果科托希欣的话是可信的,则“使农民破产”的领主的世袭领地和地产应被没收,并转赐给他们的亲属,“善良的人”
②。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曾否时常发生;相反,应该认为是罕见的。但精通旧莫斯科生活的波索什科夫不能没有听说,就在彼得朝代,政府曾对农民表现某种关怀。他也不能不懂得,这种关怀实质上只是对国库利益的关怀。正因为如此,他虽向彼得建议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夺,但丝毫没有改变其保守的思想形态。他的计划同旧莫斯科实际的精神。。
并无矛盾。正以此故,他一方面提出这一计划,同时又赶忙指明:“农民的财富就是沙皇的财富”。
莫斯科政府只是在导致农民破产的领主过分明显地破坏了国库的利益时,才对他们加以处罚。这显然同经济理论是。。
①同上。
②同上书,第1卷,第237页。
-- 138
631
毫不相关的。
但旧莫斯科的实践,乃是官宦阶级的事情。由于“使农民破产的人们”往往就是那些为了国库的利益有时也采取一些办法防止农民破产的人们,所以这些办法之不坚决和不能达到目的,乃是毫不足怪的。波索什科夫不是“君主的奴隶”。就其出身而言,他是“君主的孤儿”
,而按照阶级地位,他是一个“商人”
①。
因此,他能够要求一些更坚决的办法。
在旧莫斯科的实践只是发出颇为模糊、而且往往不见执行的威胁的地方,他坚决主张应有一定的标准。
为了不使地主把国家劫掠一空,波索什科夫建议“发布敕令,规定地主可从农民获取代役租和其他物品,规定农民应每周为地主工作和从事其他业务的日数,务使他们能够勉强地向国王交税,向地主付款,同时自己也能免于匮乏地生活”
②。
法庭应对这种规定农民赋税和义务范围的敕令的执行,进行监督。任何地主都无权“超过规定数额”向农民征收任何东西。
但地主保有监视农民行为的权利,“务使其不致游手好闲,而尽力工作以维持生活”
③。如果农民竟然怠惰,则“不仅地主或其管家、而且乡村警察也可对他们进行监视并加以严惩”
④。
①在一个官方文件里,这样称呼他。
②《文集》,第7卷,第183页。
③同上书,第185页。
④同上。
-- 139
731
“加以严惩”啊!波索什科夫想要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可是他未必有一天也想到不妨碍保护农民的背脊免受鞭笞。。
啊!甚至在他的那些对农民最为关怀的计划里,他也公然规定对农民实行残酷的体罚。例如,他指出农民深受抢劫的痛苦。强盗“毁坏了许多乡村,打死许多人民。”农民对强盗深为畏惧,不敢在同他们斗争中相互支援:“邻居耳闻目睹,却足不出户,不敢从强盗迫害中搭救邻人”。怎么办?
必须规定邻居相互支援。如果不去支援,就予以鞭笞。
“由于邻居不支援而被抢劫,则对邻居加倍惩治”
①。
还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农民和地主的关系问题,而且同这一问题有密切关联。波索什科夫一方面主张必须规定农民租税和义务的范围,同时又补充说:“农民对于地主征收的超额租税,必须报告,如果缄默(即不检举地主——著者)
,则对这种农民应用笞刑,至于鞭笞的数目另订之“
②。这又是完全符合旧莫斯科实践的精神的。
波索什科夫反对征收人头税(按字面为灵魂税——译者)
,因灵魂是不可捉摸,不可理解,且无价值的。应该对他所说的“地上事物”征税③。既然在农村里,最大的“地上事物”为土地,所以地产应是课税的基础:“按照健全的理解,应对农户加以考察,……按其地产及在地产上播种的粮食征
①同上书,第174页。
②《文集》,第188页。
③同上书,第185页。
-- 140
831
税“
①。
为了对波索什科夫的这一建议作出评价,必须注意在我国,户税先于人头税,而户税曾造成我们的作者所明显描绘。。。。。。。
的弊端。在普查时,户数按门数计算。因此,地主便将若干农户并为一门。
“大家都从一个门出入,其他的门则予关闭”

从这里便产生了波索什科夫所严厉指责的税赋不平衡。
“普查人将农民的门算作户,尽管每个农舍为一户,但五、六个甚至十个户也算作一个门。因此,这不合理,然而最不合理和完全错误的是给贫困和无力的农民造成委屈和破产”
③。
波索什科夫因为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主张“按地产征税”。
但如亚。拉波-丹尼列夫斯基所正确指出的,按照经济资料——即首先按照耕地面积对各户征税,可能产生按户平。。。
均土地的倾向④。。。。。。。
这一倾向在《论贫富》一书中仿佛也透露过。
波索什科夫在书中写道:“根据我的意见,如农民为一整户,便应给以相当土地,使他能常年种4‘切特维尔契’⑤的大麦,8‘切特维尔契’的春麦,收割20垛干草”
⑥。如果不实行重。
分土地——最少在整户,即在具有相当数量生产资料的农民。。。
之间实行土地重分,则实现这一主张是不可能的。如果波索什科夫所指的是这种土地重分,那他便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实。。。。。。。。。。
①同上书,第186—187页。
②同上书,第186页。
③同上书,第186页。
④《莫斯科国家的直接课税的组织》,第260页。
⑤为旧俄土地面积单位,等于40俄丈长×30俄丈宽。——译者l I W G I H W m⑥《莫斯科国家的直接课税的组织》,第187页。
-- 141
931
际要求的俄国作家,这种要求在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中找到某种理论根据而作了重大发挥,它在19世纪许多俄国政论家的纲领中占有崇高地位。然而平均土地的思想在波索什科夫那里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显然,他是满足于彻底实行按照土地面积征税的原则的。
他说:“如果某一农民分得了土地,而不在土地上播种规定‘切特维尔契’的大麦,则不应把它登记为一整户,而应登记为六分之一户等等”
①这只是平均税赋,而不是平均土地份额。
波索什科夫坚决主张实行土地普查,甚至想到要用地籍。。。。。。
清册。。。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他很聪明,而且洞悉当时的俄国生活。
这位聪明人由于洞悉俄国生活、不曾忘记旧莫斯科管理制度的某些对人民不利的方面;而由于他自己是一个“国王的孤儿”
,却认为应保持和扩大这些方面。
由于罗斯的农奴在波戈金时代比波索什科夫时代更为无权、所以毫不足怪,《论贫富》一书使19世纪40年代的许多“正派人”感到迷惑。但从这里尚不能断定波索什科夫是一个勇敢的革新派。但如果称他为进步人士,也应经常补充指出,他恰恰是一个莫斯科。。。
的进步人士;就是说,他虽然提出了某些真正对人民有利,因。。。。。
而在这个意义上是进步的要求,但他不是朝着未来、而是朝。。。。。。。。。
着过去看的。
我们知道,这种情形不仅见于波索什科夫一人,。。。。
其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国当时社会政治关系的不发展。
波索什科夫浸透了多少旧莫斯科的精神,可从他教训自
①同上书,第187页。
-- 142
041
己儿子应在教堂中如何举动一事中窥见一斑。他对于天堂也是按照东方专制的形式来想像的。
他劝导:“对各种神像不应平等尊敬。对不寻常的上帝神像,要献大蜡烛,对圣母神像要献同样大或略小的蜡烛;而对于侍奉神像,则献以比献给救世主和圣母者为小的蜡烛。至于对庆祝用的神像,通常不能用大于献给救世主的蜡烛。
但为了庆祝,可用相等的蜡烛,但在上帝信徒的神像前,切不可奉献比献给救世主者更大的蜡烛“
①。
鞠躬也应有不同。
波索什科夫教训说:“在上帝神像前应表示更大的尊敬,而与在其他神像前不同”。
最后,不应同样地吻一切神像:“对救世主应吻其鼻,对其他神像则应吻其手,而不应吻其鼻”
②。在普通人民中,许多人对上帝神像都弯腰鞠躬,而对尼古拉圣像则稽首及地。
波索什科夫为了天堂上的世袭君主制原则,对此进行了猛烈的谴责:“他们自己做不可理解的事,自己并不知道做了什么:为了使奴隶比主人还要尊敬,他们的理智怎样?”

波索什科夫的同代人马特韦耶夫伯爵特别满意地指出,那里子女“受善意而尖锐的言词责备,实比受鞭笞处罚更能养成正直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④。但马特韦耶夫伯爵在莫斯科就已经受到西欧的温和影响。而波索什科夫则是一个莫斯
①《父亲的遗教》,第89页。
②同上书,第90页(参阅95页)。
③同上书,第95页。
④《同时代人》,1858年,第LⅦ辑,第25页。
-- 143
141
科的进步分子,他是按照旧方式来思想的。他断言说:“古代的圣徒为了使人类免于灭亡,劝人对自己的子女加以无情的殴打”
①也许,事情真是如此。在《耶稣之子西拉和夫的绝顶智慧》一书中写道:“宠爱子女,也会使你害怕;同他嬉戏,也会使你忧愁;为了不因他而伤心和事后咬牙切齿,就不要对他溺爱。在幼年时不要给他以自由,要对他严加管束;直到青年时期,他虽倔强,但不改对你的服从”
②。
波索什科夫未加批判地接受了这些“绝顶智慧的”教育规范,甚至增加了它的严厉程度。他以为,如果父亲溺爱他的子女,那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弱点。他说:“对子女的教育,不可疏忽大意,要使他们深感畏惧。第一,要使他们敬畏上帝,第二,要使他们害怕你,连你的眼色都怕。如果对上帝和对你的恐惧增加了,他们便可成为好人;而如果生长于溺爱和纵容之中,则不会走上好人的道路,或成醉汉、或成荡子、或成爱胡闹的人或甚至是真正的盗贼”
③。他深信,在我们俄国,大部分人都是“由于幼年时失学,亦即由于纵容”
而导致毁灭的。
如果他的货币学说表明他的经济概念的幼稚,则他企图。。
用“纵容”
(他认为这就是莫斯科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来解释犯罪,便证明他的社会学观点是同样幼稚的。固然,在波索。。。
什科夫时代,社会学本身完全不曾存在。然而在圣经里,却
①《父亲的遗教》,第44页。
②《耶稣之子西拉和夫的绝顶智慧》,第30章,第8—12页。
③同上书,第43页。
-- 144
241
已有一些地方指出,犯罪的产生不仅由于“纵容”。
值得指出,波索什科夫所极为蔑视的路德对于犯罪原因的观察,便要广泛得多①。至于托马斯。莫尔,就更不用说了。他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犯罪的原因业已发表一般正确的观点。但波索什科夫主要地只是记住了圣经中那些符合他的旧莫斯科社会生活观点的地方,而且在这种观点里又过于重视“笞刑”
、鞭子,甚至绞刑架,以为这是把人们保持在美德轨道上的手段。
如果我不提他对外国人的憎恨,那对波索什科夫的观点的说明,便不算全面。
他在1701年由于纳尔瓦战败的印象而写给大贵族。。戈洛温的短简《论战事》中说道:D d“阁下,我真是颇感奇怪和不理解的是:人们都说德国人聪明诚实、但他们教给我们的却尽是些谎言。
……相信他们,那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对我们并非真诚关怀,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非常不该相信。我以为他们在一切事情上都欺骗我们,把我们当作傻瓜“
②。
在《父亲的遗教》中,我们看到对外国人的同样充满不信任的批评:“我们什么也不要指望德国人,他们欺骗我们,而且赚我们的钱,但从来不对我们说真话”
③。
①他说:《如果一个人生活舒适,那他不怕上帝,……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生活恶劣……“。引自卡恩:《犯罪的经济原因》(。。:《Les
causes
n D Y _ Kéconomiques
de
criminalité》)
,巴黎—里昂1913年版,第28、38页。
这几乎是重复卡恩刚刚引录和指出的所罗门寓言的一些段落。
②《文集》,第1卷,第272—273页。
③《父亲的遗教》,第47页。
-- 145
341
在《论贫富》一书里,波索什科夫也对外国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换句话说,在他整个自觉的生命过程中,他没有放弃其对外国人的不信任和敌视态度。我们每人都读过,也许还谈论过彼得一世所开辟的《通向欧洲的窗户》一书。但。。。。。。。
在波索什科夫的著作里,我们却看到另一说法。在所写《论战事》短简中,他抱怨说:德国人“在我国各地开辟了窟。
窿“
,这种窟窿使他们能够清晰地看见“我国整个国家事务和。
工业“
①。他认为邮政……就是一个窟窿。
“这个窟窿造成邮政,而这对国王有何利益却只有上帝知道,但由于这种邮政而在全国造成多少弊害,那是数不胜数的”
②。波索什科夫想说服大贵族戈洛温,应该消灭邮政:“阁下,我以为最好是死死地堵塞这一窟窿,如果不能死死地堵塞,那就完全停止。
我想,如果严格规定,外国函件如无官府证明不得输入,会是好事“
③。
这很像是克里扎尼奇的《座右铭》。但《座右铭》不曾妨碍克里扎尼奇坚决主张改革。波索什科夫对外国人的不信任和敌视态度也不曾妨碍他拥护彼得。所以不曾妨碍,因为他能看出外国人优于俄国人的主要原因。
波索什科夫生于莫斯科附近的波克罗夫斯基村,这个村后来并入首都。由于邻近莫斯科,那里的许多农民完全不从事农业,其中部分人在郊区沙皇宫殿中谋生,部分人去莫斯
①《文集》,第1卷,第273页——着重点是我加的。
②同上书,第233页。
③《文集》,第274页。
-- 146
41
科,也是在国王的宫殿里工作。
1680—1681年波克罗夫斯基村改建为工艺馆。这一情况可能对波索什科夫的得天独厚的气质,不无影响。在他的童年时期,这些皇室的作坊在外国人指导之下改造和扩建、普罗列扎耶夫伯爵说,波索什科夫儿时伴随他的父亲到莫斯科皇宫工作,跑到这些作坊观看工艺。
此语不无根据①。
无论如何,他经常爱好这种工艺,——称之为艺术,——而且自己也知道几种手艺。在外国技术人员指导下的皇室作坊,确能将彼得前奥勃洛莫夫式生活中许多视为最新鲜的事物,教给机灵的青年。
在波索什科夫讨论世俗问题的著作里,对俄国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完全自觉的巨大关怀,对技术工作也很尊重。这可能是他从皇家作坊中所得印象的结果。他对游手好闲有强烈的憎恨——也许,他的性格的这一特点也是在同一印象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因为西方人是善于珍惜时间的。但是怎样才能发展俄国的生产力,并教令其居民不去游手好闲呢?必须向外国人学习,这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波索什科夫虽然不信任外国人,而且憎恶他们,却写道,必须对从国外前来俄国的技师给予良好接待。他在《论贫富》一书中说:“外国技师来到俄国,只要他为人善良,且掌握我国前所未见的技术,就应给以住房。派十来个(或更多的)人向他学习,同他签订合同,要他尽力和无隐瞒地对这些学生施教。教授果能尽力,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应给以合同规定的报酬,并对其尽力和无隐瞒地教授学生颁发奖状,然后送其光荣回国。
①《父亲的遗教》,序言,第ⅩⅩⅩⅤ—ⅩⅩⅩⅥ页。
-- 147
541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