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三卷

_33 普列汉诺夫(俄)
拉季谢夫很了解,18世纪的神秘主义是为了中世纪的概念而反对法国新哲学的。
②在道德的意义上使用这一形容词,有时为了语言的简括,是必要的。为了简括,帕甫洛夫-西尔万斯基在他所写的传记里使用了它,而帕甫洛夫-西尔万斯基是没有反对唯物主义的庸人成见的。但是不要忘记,在这种情形之下通用的术语,曾引起巨大的概念混乱。恩格斯在他的卓越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说:“认为人类(至少在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对不相干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同自然神论者伏尔泰和卢梭一样,几乎狂热地抱有这种信念,并且往往为它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
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就这句话的正面意思说)
,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末,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接着,恩格斯嘲笑了庸人反对唯物主义的成见:”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乐,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物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他在别人面前夸耀这个‘美好世界’,但他自己至多只是在这样的时候才相信这个‘美好世界’,这时,他由于自己平时的‘唯物主义的’放纵而必然感到懊丧或遭到破产……“。引自我所译的恩格斯这部著作的国外版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第21卷,第324—325页。)
-- 44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34
缄默每每是由于“不由自主的情况”。
如果这种情况的恼人影响能够驱使诺维科夫钻进神秘主义,那它们也就能够使拉季谢夫产生一种信念,认为任何在刊物上反对丑恶现实的企图,都是没有希望的。这一信念完全足够使他保持缄默,即令不是永久,也要保持一定时期。拉季谢夫的暂时缄默,很可能就是由于这一信念。
但是人也想到现实。拉季谢夫经常关切西欧著作界的先进思潮,无论如何不能不感到法国革命风暴的到来。所以很自然,他在感到这种风暴正在到来后,也就产生了从事著作活动的强烈愿望。这就是为什么他重新拿起了他那枝早已搁置不用的笔杆的原故。
我已一再提过的他那本《乌沙科夫生平》1789年出版了。
这本书包含了他的传记的许多珍贵资料。如果根据这部著作来判断,则他当时的主要兴趣是政治兴趣。他一针见血地说。。。。
明了我国贵族道德的本质,认为它们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他说:“君主独断专横,除自己的意志和苛求外,不知有法依循;在他看来,其他规章也都低于自己的意愿。这就促使每一个长官认为他所使用的部分权力是无限的,认为他这个局部的统治者同总的统治者没有两样,从而以为把抵触长官权力的规章看为对最高权力的侮辱,是理所当然的”。
拉季谢夫说,这一“不幸的思想”危害着成千热爱祖国的公民,压制着他们的灵魂和理智。但他认为,在当前条件下,这种思想是完全无可避免的。
他断然说:“怎样也不可能,因为人都是倾向于独断专横的;这一意见,爱尔维修也经常
-- 442
04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说过“
①。
怎么办?
难道能够同掌权人物的独断专横习惯妥协吗?
或者,难道能够用幻想来安慰自己,以为有德行的人,就令带上镣铐也是自由的吗?不能,都不能。必须斗争。必须学会抵制身居高位的暴君。
公民服务国家,而不是听命于长官。
关于这一点,拉季谢夫制定了许多规章,他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遵守了这些规章,并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他在担任公职时,怎样在对长官的态度上保持了独立精神。现在,我们看看他怎样把这种独立的精神灌输给他的读者。
在他所著的《旅行记》中,他提到在“克列斯特兹”车站遇见的一名贵族。
这个贵族是送他的几个孩子去上任的;在同他们分别时,他给他们讲授了实用智慧。这就是那个同“糊涂人的庸俗经验”毫无共同之处的智慧:父亲说:“努力吧!
特别是要首先使你们的行为受到你们自己的尊敬;以期在单独一人反躬自省时,不仅对所作所为没有后悔,而且为自己感到荣幸。“
这是通则。而这个通则的应用情况之一是:
①《全集《,第1卷,第18—19页。在附注里,拉季谢夫力图对这种“不幸思想”的起源作更详细的说明,并且模仿爱尔维修的榜样,从社会关系中找出。。。。。。。。
了解社会心理的钥匙。
他写道:“这种要求绝对服从的规章的根源,可能从军法中,。。。。。。。。。
从文官和武官的混合中找到。“
我国文官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担任军职时开始其对祖国的服务的。他们由于习惯了对下属发号施令,而军事服从又是不容许违抗命令的,所以他们在担任文职时,都带着过去养成的军事思想。他们觉得到处都是队伍,在法庭上也可高喊:“举枪致敬!”
,他们的决定每每是用鞭笞来签署的。
-- 44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4
“进入上流社会,你们很快就会知道,社会上有一种在节日的早晨拜会达官显贵的习俗。这是一个小气的习俗,毫无意义,它表示拜访者胆小如鼠,被拜访者傲慢骄横和缺少理性。”
我们看到,拉季谢夫在这里提出的那个贵族,要他的孩子们提防涅克拉索夫后来在他所写的《在正门入口处的沉思》第一部分所抨击的那种奴性。
节日拜访达官显贵的目的,是为了博得他们的好感。而这却为有自尊心的官吏所不应该做的。
“不要让你的脚跨进那分隔着阿谀逢迎和执行职务的界限,”——贵族继续说,——“除非由于你的职务的需要,不要走进任何显赫大贵族的正门。那时,你虽在卑鄙的人群之中,虽然他们要用奴颜婢膝的目光看望你,你心灵虽然愤慨,但你毕竟与他们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拉季谢夫一方面向他的读者灌输独立感,教导他们怎样对待显赫大贵族,同时对于在60年代先进青年中受到无情抨击的讲究服饰行为,也表示了谴责。
“一贯地讲究服饰,经常表示一种被压抑的理性,”——同一贵族在他的著作中说,——“如果说,尤利。克萨里尔是一个讲究服饰的人,那他的讲究是有其目的的。青年时期追求女性,是他讲究服饰的动机。如果穿着又脏又臭的破衣能够达到他的愿望,他会立即脱下楚楚衣冠而把这种破衣穿上。”
人所尽知,衣冠楚楚可有助于达成高贵的目的。就是19世纪先进青年中最极端的代表,对此也是同意。例如,我国所谓地下工作者,在华丽的衣冠有助于达成他们的革命目的
-- 444
24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时,就穿得非常华丽。总而言之,在读到这位克列斯特兹贵族给他孩子们的训诫时,不禁想起杜勃罗留波夫的某些论文,这些论文向青年读者讲授如何生活,特别是如何抵制任性胡闹的规则。拉季谢夫在我国生活导师的队伍中,是一个首屈一指的人物;后来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在这种人物中占着同样的地位。拉季谢夫的实用规则同这两人所制定的规则近似,尤为值得注意,因为他在理论上时常依靠的前提,同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哲学前提,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们已经看到,他虽然不肯在最后的结论上追随法国唯物主义者,但毕竟他的人性发展学说是完全从他们那里抄袭得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也都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坚决信徒,而费尔巴哈则很受益于法国唯物主义者,虽然他对此并不经常明了。属于两个极不相同的历史时期的作家,他们的相同、或差不多相同的出发点,造成了相同、或差不多相同的结论,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这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克列斯特兹的贵族警告他的孩子们说:“不要以为,我会想从你的嘴里听到你感激我对你们的关怀,或赞扬(哪怕是略为赞扬)我为你们所作所为。
在自身利益的推动下谋求你的利益,总是为了使自己得到满足……你们什么也不亏我。“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小说《怎么办》的主角,对于他们的各种利他行为也表示完全相同的观点——只不过说得好得多。
他们每人都说,指导他们的,是纯然利己的动机(用克列斯特兹贵族的话说:自身利益的推动)
,其根据是每人在打算作些利他的举动时,都希望从这种
-- 44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4
举动里获得巨大的满足。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我国19世纪60年代伟大启蒙思想家所大事抨击的利己主义宣传,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法国唯物主义者和俄国启蒙思想家的唯一不无根据的指责,是他们用语的不明确。某人愈是富于牺牲精神,便能愈是快乐地为他所亲近的人们服务。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不应因此就说,指导他的行为的是“本身利益的推动。”
问题决定于这人所说的利益是指什么:如果是指他人的幸福,那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说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因为利己主义者的利益是与他人的利益背道而驰的。如果洛普霍夫和基尔萨诺夫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里,犯了克列斯特兹贵族在拉季谢夫的《旅行记》里早就犯过的同一用语错误,那也完全不意味着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拉季谢夫是利用他们的主角来宣扬利己主义。相反,他们的宣传是最高的利他主义宣传。
诽谤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人们从来不肯费点气力去查明,洛普霍夫为了不妨碍他的妻子的幸福而决定退出,他的利己主义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更不明白,为什么拉赫梅托夫由于决心为祖国服务而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我们都应说他是利己主义者。拉赫梅托夫似乎是70年代俄国革命家的典型。但是,在总和上构成这一革命家理想的特点,在18世纪下半期即已在俄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开始产生。这一点,我们在拉季谢夫本人和他的克列斯特兹贵族的范例上看得最为明显。
根据这位克列斯特兹贵族的说法,共同生活的规则是与遵守人民的道德风尚,遵守法律,以及符合德行的行为有关
-- 446
4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系的。
“如果在社会里,道德风尚不违反法律,如果法律不给德行的传播设置障碍,则执行共同生活的规则,便是轻而易举的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样的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在一切地方,道德每每与法律抵触;更坏的是,道德风尚和法律又每每与德行矛盾。因此,很难同时履行人和公民的责任:“两者每每完全对立”。
拉季谢夫理解的人的责任,显然是对待应当是什么,也就是对待理想的责任。
而所谓公民的责任,则是指对现实,换言之,对事物的现有秩序的责任。在现实与理想发生矛盾的时候,在现实的要求与德行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时候、从而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德行便是最高的法律。
“不要管道德风尚,”
——还是这位克列斯迪兹贵族说,——“不要管民法和宗教法,不要管这些社会上多么神圣的东西。执行它们将使你离开德行”。
这些话表明,拉季谢夫虽然以官吏的身份仍旧严格遵守法律,但他一点也不愿使进步的利益成为法律的牺牲品。官吏心甘情愿地向公民让步。然而为了进步的要求而违反法律的要求,意味着给自己招来迫害。拉季谢夫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想使先进的俄国人在致力于“德行”时,预先学会不畏艰险。
“如果法律或国王、或人间任何权力要你撒谎或违反德行,你应对此毫不动摇。要不怕嘲笑,不怕折磨,不怕疾病,不怕坐牢,甚至不怕死。要精神坚定,有如中流砥柱。”
这已是毫不模稜两可地宣传用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同社会不正义作斗争了。拉季谢夫明确了解,在俄国,忠于进
-- 447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54
步将会陷于怎样的绝境。他指出,自杀是人们由于德行而遭受迫害的最后避难所。克列斯特兹的贵族给他孩子指出了卡顿的范例:“如果沉重的不幸使你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你的德行不能在人间获得避难的处所,如果你被逼到绝境,无处可以逃避压迫;那时,你应记住,你是人,应记住你的尊严,戴上极乐的桂冠,用它来解除你的不幸,——你就死罢!”
叶卡捷琳娜看到,《从莫斯科到彼得堡旅行记》传布法国的传染病。从她的观点说,她是完全对的。毫无疑义,拉季谢夫表现为法国革命家的信徒。这不仅在《旅行记》里是如此。现在业已确凿查明,拉季谢夫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就已在刊物里颇为完全和彻底地发表了他的革命观点。
佩平早就(在1868年)发表了一种意见,认为拉季谢夫曾积极参加克雷洛夫的《灵魂通讯》杂志的工作。他认为所有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以讽刺内容的严肃性为特征的书简,都出自拉季谢夫的手笔。他认为,首先,西尔弗。达尔诺维德的信便是其中的一篇。他的这种意见,在不久以前还为某些最严肃认真的学者所同意。毫无疑问,确乎有些有力的论点,足以支持这种意见。但谢戈廖夫提出了更有力的证据以反驳这些论点①。现在,对于拉季谢夫参加《灵魂通讯》杂志工作之说,不得不予否认。但谢戈廖夫在提出图奇科夫的无可辩驳的证明时,确认了我们的作家……。

①见他的论文:《拉季谢夫的杂志活动概述》,载于1908年12月份《已逝的岁月》。
②本卷正文到此结束。显然,这是普列汉诺夫的未完之作。——译者。
-- 448
64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附  录Ⅰ
第十三章
(关于拉季谢夫)
怎么办?就其思想方式说,拉季谢夫怎样也不能与当权者的独断专横作风妥协。我们已经知道,他虽是愿意、而且善于任职,但他不愿,也不善于听从命令。
他给自己提出的规则是:“不跨越分隔着阿谀逢迎和执行职务的界限”。但他不以此为满足。
如果当权者的独断专横习惯,是一定社会政治条件的无可避免的结果,则任何不愿与之妥协的人,应该尽其力之所及,促进这些条件的改善。
……一定社会环境下云云,并不是说不应用这种条件进行斗争。
拉季谢夫意识到,同这种一成不变,但却很有害处的习惯作斗争的需要,必然产生,而且将在热爱祖国的俄国人的心中产生。用别林斯基的话说,我们可以认为拉季谢夫在这里已能在精神上发挥否定的观念。不仅这样。他不仅(在精神上)发挥了这一观念,而且想给他的读者讲授规则,使这一观念得以实现。
如果在一定社会政治条件下,当权者的独断专横习惯是不可避免的,那也不能说,应该与之妥协。拉季谢夫从来不曾作过这种结论。
我们已经看到,作为官吏,他是尊重法律的,但他的长官的情绪使他不能忍受。当然,在他认为必须和可能充任政论家时,他就更不
-- 449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74
愿同社会的恶同流合污了。拉季谢夫是18世纪俄国这样的人士之一,这种人受了法国解放哲学的影响,立意要把这个哲学的结论传播到读者大众中去。用什么手段呢?拉季谢夫除了把他比较坚决掌握的法国解放哲学的结论传播到俄国读者大众中去外,别无其他手段。当他的著作活动经过一度中断而重新恢复的时候,他便成为这种结论热心的传播者了。
在这方面,他是同诺维科夫直接相反的。诺维科夫认为他在道德上必须同法国解放哲学的结论进行斗争。
佩平在1868年就证明过,拉季谢夫曾积极参加克雷洛夫的《灵魂通讯》杂志的工作。按照他的意见,所有在这本杂志上发表的以讽刺内容的严肃性为特征的信简(首先是西尔弗。达尔诺维德的信)
,都出自拉季谢夫的手笔。帕甫洛夫-西尔万斯基不同意这一见解,他认为西尔弗。达尔诺维德信的大部分,没有出自拉季谢夫手笔的可靠特征,而且一般说,拉季谢夫未必积极参加了《灵魂通讯》①。相反,韦谢洛夫斯基不怀疑西尔弗。达尔诺维德的信是拉季谢夫写的。他认为信中最好的一封,是那封谈到莫里哀的《厌世者》的信。事实上,应该承认,这封信确乎是卓越的。
这封信的作者断言,《厌世者》比布尔达鲁和其他传教士的说教给法国做了更多的好事。
他决心承认阿利舍斯特的行为是模范。
“让他们尽量责备好了②,但他们对厌世者的一切责备,都对厌世者有利。厌世者所憎恶的不是人,而只是人的恶,只是那些致命的恶!……”
③“如果在国王的宫廷里有哪怕是少数的厌世者,那对各族人民该是多
①见他所写的拉季谢夫传,ⅩⅩⅧ页附录:《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第287—288页。
②见B。
B。卡拉什编:《。
A。克雷洛夫文集》。这里引用的西尔弗。达b尔诺维德的信。载第2卷(见第355页)。
③同上,第352页。
-- 450
84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么大的幸运!“
①韦谢洛夫斯基曾将西尔弗。达尔诺维德对《厌世者》的看法同《从莫斯科到彼德堡旅行记》的一个地方进行比较:在这个地方,伊斯廷娜在梦中会见了沙皇,劝他把那些敢于当面向他说真话的人当作最好的朋友,加意爱护。他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表达的方法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②。
由于这种相似之处,遂使西尔弗。达尔诺维德的信,最少是这里所说的那一封信,更可信地是出于拉季谢夫的手笔。
然而即令这些信是出于别人的手笔,那也不能减少韦谢洛夫斯基的意见的正确性:即拉季谢夫认为应该效法阿利舍斯特。为了证实这一意见的正确,可以从《旅行记》中引录一些有说服力的段落,而主要地,是可以引证拉季谢夫本人的活动。
请注意,西尔弗。达尔诺维德并不要求正直的人去无条件地模仿阿利舍斯特,而只是说:他“应该多少与厌世者相似”
③。拉季谢夫在《旅行记》里也不主张无条件的模仿。他象西尔弗。达尔诺维德一样,认为值得模仿的,不是阿利舍斯特的那种毫无结果的可笑诚实,以及由于这种诚实而决心告诉爱米里:象她这样的年龄不宜于把自己装扮为美妇人,以及她过多地使用脂粉等等④,而是一个公民的必要的诚实,这种诚实在于对社会的邪恶的敢于嘲笑,对当权者的暴虐行为的敢于揭发。至于这种诚实,那它不仅浸透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的每一页,而且浸透了拉季谢夫的全部实际活动。试回忆他在麻织品检查员一案中的表现罢!他的所有同事,包括商务委员会的主席
①同上,第354页。
②韦谢洛夫斯基:《探讨与鉴定》,莫斯科1907年版,第125—126页。参阅他的著作:《新俄文学中的西方影响》,第4版,第105—106页。
③《克雷洛夫文集》,第2卷,第35—357页。
④《厌世者》(《Le
Misantrope》)
,第1幕,第1场。
-- 451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94
在内,都认为必须惩办检查员。只有他一人相信检查员无罪,而且坚持了他的这一信念。他直到生命的最后,都保持了这种勇敢的爱真理的本色;正因为《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爱真理的表现,所以它是18世纪俄国文学史上最卓越的现象之一。
普希金说它是一部很平常的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象普希金这样聪明的人,这样精细的批评家,犯了这样的错误,真是出乎意料。
拉季谢夫这一名著的最重要缺点,是文字粗糙。这一缺点是由于我们作家的成长条件。他在童年必须掌握法文。后来拉季谢夫又精通德文和英文。而俄文,则象当时几乎常见的一样,是学习赞美诗和东正教日历经;也就是说,所用课本最多也只能讲授教会的斯拉夫语文。
在他到莱比锡时,他和他的同学都无法学习俄文,他们开始忘记俄文。
在回到俄国担任官职后,拉季谢夫立即感到他的俄文程度很差,并努力弥补他的学识的这一缺陷。但是,就在这时,他也主要是用教会的斯拉夫文书籍来学俄文的。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处处都碰到“斯拉夫古文的词汇”。
这给他的文风带来了一种陈腐古老的性质。
尤其坏的是,拉季谢夫愈是精神贯注,愈是觉得他所写的问题的重要,便愈是要给他的思想加上一层艰深累赘的教会斯拉夫语文的装饰。当然,那时使用罗蒙诺索夫所主张的“高尚文体”的习惯,尚未完全消灭;他。。。。
很可能对于当时的读者,不曾造成象现在对于我们这样使人沮丧的印象。
但是,与拉季谢夫同代的俄国作家还是使用了这种“文体”的。
例子就在眼前:佩平,韦谢洛夫斯基和若干其他作家认为出自拉季谢夫手笔的西尔弗。达尔诺维德的书简,便是较为易懂的俄文写的。顺便指出,这些书简的这一特点,成为反对所谓它们出自拉季谢夫手笔的。。
假设的颇为重大理由。
但是,不管这一假设是否正确,无可怀疑的是,《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的文字,就在那时也是古老陈旧的。
在现时的读者的眼光里,这本书的另一缺点是过于“敏感”。
但那时伤感主义的情绪象流行病一般传播着;看来拉季谢夫的敏感,与其
-- 452
05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说是缺点,毋宁说是优点。
读《旅行记》时,强烈地感到这两个缺点。但是,这本书读得愈是仔细,则其缺点所造成的印象愈是淡薄,而从内容上得到的印象,则相反,愈来愈是加强,所以……。
Ⅱ关于拉季谢夫的评论
波布罗夫——维诺格拉多夫——奥列阿里
《致托波尔斯克友人书》,1782年8月8日,1907年版,第1卷。
第71页,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见,表明意识到社会主动精神的缺点。
第75页,关于君主专制政权的值得注意的意见。
第2卷 《论人》
第143页,他仿佛是一个活力论者。
注意,关于活力论,第143页和第291页。
第147—8页,——拉季谢夫的认识论第150页,(0)拉美特利:拉季谢夫不同意他关于人—植物的观点。
注意——拉季谢夫的目的:指明等等……
第153页——拉季谢夫自相矛盾:他关于动物能思考的意见。比。。。。。
较博布罗夫的第2条附注,87:不仅对博布罗夫为“显而易见”的东西,才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某些别的东西。
第155页——拉季谢夫对比逢的反驳是没有根据的。。。。。。
第157页——关于手的问题对爱尔维修的反驳,也是一样。。。。。
-- 453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154
注意第162页——对丑化,如惩罚的愤怒之词。
对拉季谢夫的反驳
第168页——动物有内在的感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
与第193页比较。
第175页——关于严厉措施和惩罚。
拉季谢夫的人道精神
注意第178——几乎完全摘录爱尔维修。人类智能发展史。
注意——与第175页比较。
第180页——还是爱尔维修。
第191页——究竟什么促使拉季谢夫相信永生不死。不。。。。
是理性,心,自我安慰的需要。很重要。
第193页——注解:拉季谢夫所指的是“一个所谓人类的灵魂”。
第196页——拉季谢夫谈到“一位普里斯特列伊医生”
,以及他的经验,等等。
博布罗夫教授在所著《哲学在俄国》一书的第3辑122页上,反驳拉季谢夫,说他是在证明自康德以来谁都不曾争论过的问题(一切都存在于空间和时间)
,但拉季谢夫(他的结论在199页)在说到不可知是一种虚构的。。。
特性时,显然是在重复普里斯特列伊的意见。
“普里斯特列伊引导我们去认识他的判断”——202。重要。
注意第198页——“唉!我们必须用手摸着走路,多么
-- 454
254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
快地超乎感觉之上啊!“
第203页——“说无作为是自然的特性,显然不通。”
第203页——“运动是物的共同性质”。。。。。。。。。。
第203页——“运动与物不可分”。
第203—206页——拉季谢夫在这里和其后各页,是唯物。。
主义者。特别注意第二卷214页上的结论。。。。
注意——自215页开始到225页结束的唯物主义独白,也是在普里斯特列伊的影响下写的。
对于唯物主义独白,拉季谢夫感叹地答道:“残酷无情!”
等等;26页。
拉季谢夫对唯物主义者的反驳,从第3卷开始,但什么也未驳倒。
这些反驳是建立在简单的petitio
principi(预期理由)上的。例如,第235页:这里假定灵魂是一种同躯壳分开的单独实体,而唯物主义者所反驳的正是这一点,所以拉季谢夫不得不对此加以证明。
在第236页——又是petitio
principi(预期理由)。
只有在确认灵魂作为单独实体的存在,已获证明时,问题才有意义。
(在《仁慈的苏拉列特》里,他是一个万物有灵论者,第。。。。。。
9页)。他自己感到这一点,见237页。
第237—8页——“如果物质是无作为的,是处于死的静寂中的,那它就应该永远是死的。”但在上面,这个“如果”
已被坚决驳倒。第239页——可用H和O不等于H2O的例子来同他的颜料例子对立。
在第243页——见解不无机智,但无说服力。
-- 455
俄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卷354
第245页——又是预期理由)。。。petitio
principi(。。。。
第246页——他没有证据地断言,须以为。。。。。。。。Sein。。Denken。
返回书籍页